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代世界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更加重要,高校作为各国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地位显得更加重要,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就更是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技术性培养已没有了国界,但人才的精神和道德培养却愈加受到各国重视,能否培养出一批批有全球眼光、又立足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后备人才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这一场境即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一)当代教育宏观教育价值取向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科技取向思潮兴起,科学技术治国的功能被强调,英、法、日本和联邦德国以及亚洲“四小龙”都抢抓机遇掀起教育科技取向的,科技教育的确带来了经济提升。然而,这是把双刃剑,70年代这种教育取向弊端开始出现,教育的经济化取向,教育培养“经济动物”开始受到指责,青少年犯罪、道德水准降低和精神文化素质跌落。全面教育发展重新成为热点,教育必须寻求同社会、同人的精神、道德层面协调发展。社会教育学功能论、冲突论学派的兴起和对科学技术主义、经济主义弊端的批判,这一宏观教育价值取向成为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当代教育人才培养内容的要求。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成为了继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学会生存”之后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又一重大变革和更新。内尔•诺丁斯认为学会关心的哲学基础就是人文人道主义,以关心为内容并以关心为目的。“学会关心”要做到将德育和智育、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这一教育内容和目标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和各种外来文化冲击下,大学生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日益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焦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加强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和德行养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的重中之重。由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任务更成为亟待解决之问题。
三、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是教师重要的心理素质,它是教师无私奉献、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原动力。只有教师心中有爱,他才可能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他才有可能进行更好的教书育人,所以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如何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呢?首先,我们高校教师要做到爱的自觉性,即把自己终生的希望、终生的追求寄托在学生的成才上,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其次,要做到爱的自觉性,即对学生的爱是严格要求学生,严慈相济,培养学生心灵中闪光的智慧、思想和品德,帮助克服不足,成就国家人才。再次,爱要具有普遍性,即爱学生的整体发展,爱全体学生,尽可能抛开个人成见和偏见,全心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最后,爱的恒久性,爱学生是长久的事,这是一个老师的不变的心境,不能为一时的情绪或者其他因素而不停摆动。
(二)加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要担当社会交给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国家忠诚合格的接班人,这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义务、责任和使命。为此,当代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要求教师有对社会、对历史的负责任的态度,这样才可能内化为教育工作的内在不解的动力。
(三)加强教师的“义-利辩证统一”观。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利益和诱惑,作为当代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义利观”,这样才能更加牢固地提升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准和内涵,所以,正确、科学“义利观”的确立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中关键的一环。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就是正确、科学地认定在教育实践中的“义”与“利”,即最大的“义”就是爱学生、爱教育、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最大的“利”就是培养出多少有益社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出多大对人类和历史有重大价值的栋梁。诚然,在国家和社会逐渐提升教师的身份地位和物质生活的现实下,我们的高校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因为这是我们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在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我们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顺利进展。
(四)加强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提升职业道德修养。21世纪教育的重要呼吁之一就是“终生学习”,面对社会的纷繁复杂和人类精神、物质生活的迅速变化,面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曾出不穷,面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只有加强高校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才能更好适应工作的要求,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业务能力进而内化为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业务学习包括思想政治领域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更新,用专业知识的深入研习来提升思想政治学习、用思想政治学习来引领专业知识学习,最后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职业道德实践。
(五)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完善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一个“内化-外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直接体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所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能力是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这一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教学和科研“以学生为本”,一方面教学和科研尤其是科研要给学生作成表率和榜样,用教研活动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结语: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一)从教师本身来说高校教师要做到:
1.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人们的每一项客观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主观意识或者说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道德行为也不例外。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各种伦理道德规范,不仅要将其传授给学生,自己也要潜心的研究和修炼,明细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在不同的道德情景中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选择。教师在学习、研究职业道德理论时,不能仅仅限于课本,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某种艰涩难懂的理论,而应该紧密联系实际,重现现实生活当中的道德情景,深入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用伦理道德思想和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去关心帮助他人,去自我锤炼提高。
2.实践职业道德理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美国学者特拉弗斯说过,“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为人师者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必须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品质的陶冶,因为在其举手投足间,教育影响学生的活动就已经悄然开始了。一个高校教师处在多种关系网络和多个事务链条中,不同的角色和职责需要教师做出不同的道德行为选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知识内涵,掌握过硬本领,认真备课授课评课,将有关知识和技能悉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是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要求。在科研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术,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不谎报科研基金项目、唯利是图,要深入研究探索,力求学有所得、劳有所获,做出可喜的项目成果。
(二)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学校本身也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来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1.实行岗位竞争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实行岗位竞争制,关键在于遵循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客观实际,本着服务社会的目的,设置岗位竞争制的规则。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彻底分离,根据具体情况,允许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学校和教师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签订聘任合同,在聘任合同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行聘用制管理。建立和完善顺应世道要求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通过实行岗位竞争达到激励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修养以适应教学的要求,从而达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
2.建立道德评价与道德激励机制。
道德评价就是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效果的评价,是否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对于消除师德失范现象,促进良好师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道德评价机制的内容包括:
(1)评价主体应尽量覆盖到与教学相关的人员,如领导、其他教师、学生以及参评教师自己。
(2)评价内容主要是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具体说是教师的文化视野和价值取向两方面。
(3)评价的标准是教育效果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两者的结合明确了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道德激励机制是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鼓励的激励措施。可以按照道德评价的结果树立鼓励先进的导向,带动更多的人争取先进的;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来显示高校组织的特色与优势,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3.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
要提高教师素质,学校领导必须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抓紧抓好,制订本校的师德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师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并要订出贯彻落实方案的措施。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师德教育,使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际效果。师德教育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有其不同的目的要求,有其不同的学习内容,高校教师要常学常新,不断学习,自觉接受教育,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搞好本职工作。每个教职工要把为人师表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来衡量检点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合符规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高校教师的师德对大学生的影响重大深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对合格的大学教师的根本要求。教师是党的教育事业的实施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广大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引导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
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能否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人才,关键在教师。而良好的师德则是对教师的根本要求。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即使个人的业务能力再强,科研水平再高,也不可能为学校的发展、为培养人才作出贡献。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为此,作为教师既要加强自身修养,又要追求自我完善,不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相关文章: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和方法
2.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3.教师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道德修养:校长的基础所在
目前大多数校长都是从一线优秀教师成长起来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同于社会的其他活动,它的显著特点是塑造人、培养人、改造人,即把一个活生生的自然人塑造成为一个社会人,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身为校长首先要提高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要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可以通过学习先进模范典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师德认识和师德修养。
校长道德修养体现在“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校长最重要的职业情感,也是处理校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校长职业道德的基础和精髓。一个校长只有热爱学生,才会认真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
校长道德修养体现在“优待教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教师的物质待遇主要由政府负责解决,校长对教师的关爱,更多的是体现在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只有满足教师正当合理的发展要求,当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校长在乎他们的发展,关心他们的发展,支持他们的发展,才能激励他们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鞭策他们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校长道德修养体现在“尊重家长”。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尊重家长,是整合教育力量的需要,是树立学校、教师良好形象的需要,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校长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部分。
文化修养:校长的内涵体现
校长的文化素养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特征,是校长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长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校长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的内涵有很多种表述和解读,这里重点谈谈知识文化方面的修养。知识文化修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理论知识修养层面、专业文化修养层面、综合文化修养层面。通过“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程度上提升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
理论书籍虽很枯燥,看似“高深莫测”、“不可捉摸”,但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更好地进行实践,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鼓励。理论书籍虽很高深,但其中的营养丰富、回味无穷,所以定期有计划研读理论层面的书籍对于我们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运用理论更高效地指导实践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专业类书籍的阅读,可提升校长的专业文化修养。要想真正在专业文化修养上有所提高,阅读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专业类书籍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历经“读书-思考-内化-整合-重组-实践”的过程,再加之多向身边的名师请教,长此以往,专业文化修养定会获得飞跃式的提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据调查,“工”字型人才即综合性人才是现代社会最受欢迎的人才。现代校长只做到术业有专攻,已不能很好地胜任当下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教学工作,怎么办?校长应本着海纳百川的学习态度,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汲取多元文化,丰富自己的头脑、提升综合文化修养。
气质修养:校长的魅力绽放
气质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在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教育殿堂里,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需求显得更为强烈也更为重要。因而在学校里,一个校长的非权力影响比权利影响更为重要。在师生特别是教师的心目中,校长的权威不是来自职位和权力,而是来自校长的学识与人格力量。可以说,一个优秀校长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底蕴,是其事业成功必备的元素级的基地。因此,校长应特别重视自身气质修养的锤炼,以人格魅力影响全校师生。
校长的角色既代表校长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与身份,也包含社会要求校长所采取的行为模式;既包含社会对校长行为的期待,也包含校长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目前,仅仅把校长作为学校行政负责人,学校集体的组织者,学校的法人代表、言传身教的教育者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角色。在新形势下,校长必须转变观念。要变传统的严密监督的强制观念为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激励观念,变传统的集权观念为分权并重的观念,变学生单纯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因此,校长要大胆改革创新,设法使自己具有创造性。
作为既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又是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角色。由于中国教育进行大胆改革,校长仅有贯彻执行“红头文件“的操作性水平是根本不够的。在新世纪,校长应具有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的理论修养,要大胆实践,争取在办学治校方面有创见。
作为学校公关行家的角色。由于办学的开放性,要求校长成为“外交家”,即学校公关专家。因此,校长要具有出于公心的职业道德,坚持原则的政策水平,广交朋友的热忱,驾驭各种情况的本领和宽大的胸怀。
专业修养:校长的实战检验
校长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催生了校长的专业发展。如果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那么校长的专业精神就是一个校长的灵魂。校长的专业修养是指校长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对民族、对每个学生发展的强烈追求,概括地说,就是“识大势、明大事、成大师”:
“识大势”,即具备战略发展思想,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具有对教育发展的敏锐的思维和深刻的洞观力,紧紧把握学校的发展;“明大事”即善于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的教育改革,做到学校发展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把学校打造成响亮的品牌;“成大师”即具有本我的教育教学思想,既会管理,又会教学,成为教育的“大师”,教学的“大师”,管理的“大师”。
校长的专业修养首先和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观念上,主要包括战略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三大板块:
当前的职高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这本没有错,但普遍存在的淡化甚至放弃学生德育工作的现象,已经对职高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别的什么都不是
很多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就能成为合格的形象设计师,自己也就尽到了责任,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想法。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都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个教育者,教育者的天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其实,即使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形象设计专业有着一个与其他专业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不仅仅取决于技能的高低,更取决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高低。一个没有较高的个人修养的学生,就很难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这会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上反映出来,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去指导别人去设计良好的形象呢?
2、设计师职业等于钱,别的什么都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繁荣尤其是物质文明繁荣的同时,出现了信念危机、价值偏失、道德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着客观的、外部情境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职高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未来如何参与社会的竞争,在社会上立足,这在大学生就业都很困难的条件下,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我们急功近利地把目光紧紧地盯在金钱至上,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所谓学校就更不能这样做,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修养,不但形象设计师的职业修养上不去,就业的压力更大,而且一个没有良好道德心理素质的学生也很难正确看待人生、社会以及未来面临的一切矛盾。
实际上,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反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失误。目前的职高专业课堂以及专业课的教师,他们紧紧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而专业学习的动力直接就是就业、金钱,而从不强调道德修养以及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其中的重要性,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误导。
3、德育就剩形式,别的什么都没有
在职业中学的教学中,德育教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这使得德育教育的目标只停留在“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这一宏观层面上,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接受能力将之具体化与层次化。在此指导下,德育内容与课程教材存在严重的政治功利主义倾向。这使一些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间常感失落和迷茫。职业高中的学生年龄不大,但是面临着更复杂的人生与社会问题,其思想极易受社会影响,而社会又是纷繁复杂的,这必然使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关键是教给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不是教给学生空洞、抽象的内容。
但是在我们的职高道德教育中,政治课是主要的德育阵地,这个阵地基本上没有对学生的道德产生有效的影响,而是变成了简单的知识灌输与政治宣传。我们的专业课堂基本上没有德育,形象设计专业必须的审美能力与沟通能力没有和道德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搞一些宏观的、新颖的活动,把校园搞得活跃起来成为德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德育成为了一种摆设。
职业高中要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在加强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不仅仅是领导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政治教师的事情、班主任的事情,其实我们的专业老师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重视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二、专业课教学应贯穿的德育原则
1、德育与专业相统一
就是要坚持在进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在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必然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及沟通能力的教育,这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资源。与德育课教师相比,专业课教师更有条件把德育与这些知识能力的教学结合起来。
例如:讲审美,到底什么是美?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而又敏感的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有积极兴趣的。新一代学生对美的理解可能与我们老师不同,比如在发型上等,但是美的内涵是永恒的,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美的本质,向学生讲授传统的美、现代的美、外在的美以及内在的美,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美,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道德的成长。再如: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形象设计师的职业生涯中,与人沟通是重要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受欢迎的呢?怎么去为人着想呢?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人,一定是做不好这些的。
2、德育内容的渗透性
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高中的生源素质相对较低,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不高。因此,职业高中的教学,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贯彻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另一方面,学科课堂教学是在教学内容基础上的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知识传授,课堂不可能有单独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课堂德育必须要贯彻渗透性原则,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选择最佳的切入点,把握时机实施教育。德育能容可以安排在文化课教学中,也可以穿插在专业理论课、实践操作课教学中。
如何去渗透呢?就需要把做人做事的态度始终与知识的传授结合,把实践活动与做人做事结合。专业课渗透德育内容的最大优势就是有条件“不空谈”,因为时刻有实际的案例与任务做为基础。同时要注意德育的分寸,德育不要超过学生的发展范围。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教育都要去了解学生的实际,寻找准确的起点。所以了解职业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合适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
3、有始有终的德育
德育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贯穿于教学、实习、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也不只是政教、团委等专门机构的任务,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都应承担对学生的德育任务。他们可以从多角度、全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科教师要有意识的把教育思想贯彻到自己的全部工作中,备课时,既要备教学内容,也要备教育内容;上课时,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要重视思想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有要教会他们培养品德修养的方法。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时,也要可和教师的教育质量。
三、职业高中形象设计专业教学如何渗透德育内容
1、专业教师要认识到德育在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专业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就要为学生长远发展做打算。学生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业务素质,也关系到未来是否能够在社会上长远立足的问题。尤其是形象设计专业,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修养,很难成为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所以,专业教师要把一个良好的设计师形象与道德形象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让学生通过提高道德修养来改变自己的形象,改善自己的气质。当然,这一点不仅是专业老师要重视,班主任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分管领导都应该注重这一点。
谈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职业高中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修养与育人理念。我们的一些职业学校,从社会上高薪聘请一些高级技师担当专业课的教师,但是忽视了对这些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考察与要求,这会直接影响学校的育人目标。毕竟,学校不是社会上的培训班。
2、开展积极的活动促进德育与专业的同步发展
德育活动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其实形象设计的专业活动也是对道德的渗透教育。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技能水平高、道德修养好的形象设计师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让学生从一个成功人士身上了解成功的因素,就一定能知道成功与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极大关系,这样的教育做到了专业与德育并行的目的。相反,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到一个正规的形象设计公司见习,他们一定也会发现在社会上就业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到一个不正规的地方去,这样会走向反面。
同时,我们可以开展一些需要学生集体协作的活动,把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去集体完成一项工作,让学生在专业活动中去互相帮助,这样既有利于专业的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熏陶的环境
德育应该深入到校园的各项文化建设中去,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贯穿带过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爱班的热情,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在各种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导向作用。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内容健康的、格调高雅的、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校建成精神文明的园地。学校要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建立一系列德育基地,如:德育活动室、电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等;建立校广播站及阅报栏、板报等。
关键词:大学生 文明修身教育 引导策略
当代的大学生接受者高等的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的基础。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振兴的重任,但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修身教育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诸多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当充分的重视大学生的文明修身的教育,将大学生的文明修身作为大学生素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的任务当中,通过对大学生的文明修身的教育引领全社会的文明修身。
一.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经久不衰有了很深的文化积淀和精神的中华文化的内涵。但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严重的忽视的对传统有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导致大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流失。因此在对当代的大学生进行修身教育的同时要灌输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进行大学生的修身教育。充分的发挥传统文化对道德情感的陶冶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及爱国的情感,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以及民族的自尊心,使得自己的行为符合大学生的行为标准,符合中华传统的道德行为标准和礼仪规范。对于大学生中的艺术学习者,要在艺术的学习中,传输民族的传统文化,以专业知识作为依托,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拓宽艺术类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还能在艺术的学习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的继承者,从而创造出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在大学生的课程上开设了有关道德修养的课程,但这些课程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重要性。课程的课本虽然有有关大学生文明礼仪以及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但知识的内容参差不齐,质量不高。很难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修身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二.学校应大力的开展文明修身的教育,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1.课程设置
面对大学生修身教育而迫切性,高校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加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引领。各大高校可以向教育部门申请∩缥拿餍奚斫逃的课程,把文明修身教育落实到课堂的教育中,而不能单纯的依靠校园的活动。把大学生的文明修身课程变为学校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加的要注重修身教育,传授修身教育的知识。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应当承担起学生的良好的德行的培养,让学生发展为德才兼备的人。在高校的政治教育中,要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的教学理论,在教学中以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良好的品行的形成。在学生的认识上,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
2.宣传策略
传统的高校的思想道德宣传仅仅依赖海报和宣传标语,但这样的方式在实际的宣传中并没有实际的作用,而且缺乏新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显得古板老套。因此消防应当创新海报的宣传方式,在学生中集思广益,找到好的海报宣传的策略。在学生开展海报宣传比赛,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学校的道德海报的宣传中来,既提高学生对海报宣传的设计,又让学生从行动上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学校的有关部门也要不断地对学校的修身教育工作进行自我的评价,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在开展修身教育的活动,要达到知晓度高,调动学生的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在学校的修身教育中,大多的依靠学生自身对自己的道德培养,以及学生中的自治组织,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策略,又缺少相应的组织和部门以及合理的规章制度,所以实施起来显得十分的困难,很难达到一定的效果。因此,学校应当当对大学生的修身教育报着长久的规划和打算,对学生额修身教育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建立长效的修身教育的机制,并制止以恒的坚持下去,通过实践的积累,学生的修身教育一定会取得长远的发展效果。
3.教师师德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良好的道德的养成。因此教师不但肩负着育人责任,还肩负着德育的功能。在校教师在课堂中的任何举动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模仿,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有些不良的嗜好,虽然是很小的毛病,但却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的干扰,造成学生不良品行的养成。如果教师的品行端正,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就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让学生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加强大学生的修身教育。因此学校在实行修身教育的同时对教师道德的修养不能忽视。高校要培养一批道德高尚的教师团队,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并把道德修养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育中,注意自身的修养。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去模仿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回避简单的从课本上获得知识要有效果。
4.培养模式
高校的学生由于年级的限制,身心发展以及个性差异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学校应当根据专业的教育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班级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针对大一的新生来说,大一新生刚刚脱离高中时期繁重的有压力的升学考试,因此在思想上会常常出现放松的状态,导致纪律涣散,思想上容易懈怠。往往因为年龄的差距在生活上不能缺少自理的能力。因此在对大一新生的教育上要注意加强大一新生的对自我的管理能力,加强纪律教育,同学之间进行团结互助,以免引起矛盾。大二的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在自我的管理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对于未来却很迷茫。在人生的目标上缺少相应的指引。因此教师在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人生目标的引导,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从而更好地约束自身的行为。在对大三、大四学生的教育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要面临工作的压力以及找工作的现实。因此在对学生的引导上应当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规划上进行引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明确大学生的就业方向,调整大学生的心态,避免出现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影响。防止大学生中出现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气,导致大学生不劳而获,走上犯罪的道路。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引导,给学生灌输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以及服务社会的优良作风,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5.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会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和熏陶。因此学校的修身教育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校园的优良的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素养。学校要利用广播站以及校园的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建立和列的评估体系,对学学生中的道德模范进行及时的鼓励和倡导,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道德模范,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气。让学生从垫底的小时做起,努力践行自身的道德行为,从根本上净化校园的环境。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当切实践行大学生的修身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道德素养,为国家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校大学生应在培养自己传统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中,高校教师应该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品德教育的责任,同时,教师、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大学生文明修身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吕会庆,张巍.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探析[J].世纪桥,2012,(05):124-125.
[2]任颖.浅谈文明修身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企业导报,2012,(05):211-212.
[3]刘格,牛伟.浅议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7):133+135.
【关键字】道德;社会公德;法律;和谐社会
一、前言:
大学是通往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往社会的最后一座象牙塔,因此,大学就毫无意外地成为一个初步打造社会人士的小社会,在大学中,每一位大学生都不只需要学习专业课知识,更需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了解法律基础知识,为日后走向社会、回报社会做好准备。然而刚进去大学的大学生面临着初入人生新起点的迷茫,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可能使其产生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思想。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更好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基础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普遍认知现状
刚进入大学生活的学生面临着从高中的幼稚到大学的成熟转变,绝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但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法律基础知识方面令人担忧,因此,增强法律基础知识培养不容忽视。只有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两手抓,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造成认知现状的原因
1.个人因素在调研中,不少学生表示不会主动去了解道德模范相关事迹,基本上都是老师或者学校要求了解就去找资料,缺乏主动性。很少有同学主动去了解法律基础知识。甚至有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去了解这些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知识。2.学校因素大学与高中不同,大学生活更多考学生自主性学习,因此,大学的课程不可能去强制安排一些道德修养课程以及法律基础课程。除此之外,大学采用专业学院式教学,在师资、教学、管理方面无法满足学生要求。3.社会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在老人倒地应不应该扶这一问题上居然有80%的人主张“不扶”,只有20%的人主张“扶”,而且还有15%的人主张“扶”,是有前提的,“在有证明不是自己撞倒老人的证人或者其它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扶”,仅有5%的人愿意“无条件去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道德“沦陷”问题让大众慌了手脚。除此之外,道德绑架、电信欺诈、传销等活动的猖獗也为社会问题蒙上一层纱。
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必要性
1.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的功效。中华民族拥有优良的道德传统,大学生要想走向社会,必须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诚实守信的言行举止,端正学习态度,坚守学术道德规范,真正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奠定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人才,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2.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共同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而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努力,这就离不开每一个公民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同时,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能够满足不同利益群体各自的利益,各得其所而又和谐共处。因此,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发展。3.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不可能一直依靠道德的约束,更需要法律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增强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只有及时抓起法律知识教育,才能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才能人人知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才能减少道德绑架的发生,才能真正做到法律至上,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五、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基础知识
1.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同时在学习中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去认识不足,弥补不足之处,自觉主动了解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坚持吧学习道德模范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应当自觉慎独自律,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还应当树立法律信仰,确立法律权威,认同法律规范体系的价值。遵法守法充分发挥法治通过确保权利的非人情化来处理自由社会紧张关系的作用。2.学校可以增设相关课程,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公公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指导大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规范。3.国家应当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国民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牢固确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树立法律信仰。
六、总结
道德、法律,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社会关系定义实际上有些不可分割的关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理念,才能走大局观念,进而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而公共秩序更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这就需要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两手抓,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人员,只有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观念,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宋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指导[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张文显.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素质教育;项目化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5)03-0077-04
弘商必先厚德,成才必先成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建校110多年来非常重视对学生“德”的培养,一直拥有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传统。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我院有更深层次的重视与定位,除了是由、教育部规定的所有高等院校都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外,还被定义为帮助我院高职学生提升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人文素养课;指导各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成才“基础课”;更是一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明辨是非、适应社会的成人“专业课”。
为了更好地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的自身特点和我院学生的实际,从2010年开始以我院思政部所有老师作为一个教学团队,由学校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参加,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思政教育教学网,力求颠覆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中找到更好的育人之路。在不断地尝试与调整中,取得了些许成果与心得。
一、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1]结合具体操作指的是教师按照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把讲授的内容按需要分列为若干项目任务,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将一个个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学生在进行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以及最终评价等环节后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项目化教学是对传统教育“老师讲,学生记”模式的颠覆,在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加自主的学习空间,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主动参与中学会提问与思考,形成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局面,有效地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一)理论上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的目的和宗旨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开展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完善,教会个体做一个德行兼备的温暖的人。就高职院校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的更加突出,旨在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与法律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和较完善的职业法律素质,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完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人的思想认识转化的内在规律,即实现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2]因此,在教育中,重视“教”,更强调“育”,突出在知行合一中关注个体,把思想品德的知识有机地转化为自己行为处事过程中表达出来的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
(二)现实上的必要性
其一,从社会的综合环境以及时展的特点上分析,这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知识的大爆炸,取得知识的多元渠道加深了教师授课的难度,教师除了要在知识的宽度上有要求外,更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会对于知识、价值观等进行判断与选择,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而又科学的“三观”。更要学会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势,把学生的手机和电脑变为学习的工具与媒介。
其二,从教学对象特点上分析,高职学生特点鲜明,他们头脑灵活,动手的能力较为突出。学习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喜动不喜静,很难坚持长时间安心的理论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构建,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思维非常活跃,喜欢天马行空,很容易产生惊喜的创意。正处在旺盛的青春期,很喜欢得到别人的关注,很期待自己动手做事后得到别人的肯定,证明自己的价值,喜欢主动不喜欢被动。
其三,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比分析,学生对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很抵触,而对于课堂中的案例解读很感兴趣,此外,学生对于学校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唱歌比赛、辩论赛等也非常喜欢,故可以感受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鲜活的”、“有生命的”、“可参与的”教学模式。也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写给授课教师一封信”的方式了解过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体会以及建议。经过问卷分析和资料整理后发现,学生对于活动的兴趣远大于对于理论的讲解,在建议中接近80%的同学建议开展活动,在活动体验中感悟人生,体会成长。
二、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项目化教学的方案制定
(一)构建一个平台,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的联动
为了提升我院育人的水平,构建更加完善的育人网络,构建了“辅导员与思政老师合作一体化平台”,该平台以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共同的育人任务为目标,旨在将思政教师的教学工作与辅导员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力求形成课上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指导的结合,通过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结对子的方式,要求辅导员在平日的班级活动与主题班会中邀请思政教师参加,同时,辅导员也可以随时走进相关班级旁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现课上“教”与课下“育”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二)借助两大辅助课程,实现心理与素质的拓展
我院结合实际,除了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这三门课之外,还借助了《心理咨询中的团体咨询辅导》、《体验式教学中的素质拓展训练》这两门课,实现学生素质的全方位拓展。心理咨询中的团体咨询辅导和体验式教学中的素质拓展训练,每个学期都会根据有些专业和学生的需要分批以实训的方式,邀请本校相关专业老师开展。通过几年的课程开展,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与团体咨询学会了团队协作,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增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育人效果。
(三)利用三个课堂,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我们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课下网络自学以及校外实践活动,力求在三个课堂的统一中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首先,传统的课堂教育是本,是学生各方面素养提升重要的认知环节。其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我院的核心课程,从课程介绍、课程标准、课程信息到教案、参考资料、课后练习、自评试卷、答疑等诸多环节在网络中都有完整的信息,并且内容会定期更新。此外,我们还有自己的mooc课程,微课视频等充分满足学生课下自学的要求。同时,为了更好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授课教师会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要求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主的学习,完成知识的拓展。最后,每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期间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课程安排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地方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大约每班选拔2―3名同学,要求去的同学要带上项目任务,参观完毕后回来要形成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向班级和学校进行成果汇报,例如,2011年以“体验自主创新”为项目任务带学生参观了芜湖的奇瑞汽车生产车间,2012年以“我与社会发展”为项目任务带学生参观了小岗村,2013年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项目任务参观了纪念馆,2014年以“感受徽文化”为项目任务参观了安徽渣济古村落。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做到知行结合,激感体验,在情境教学中使理论知识变得鲜活和有生命力,尤其在班级汇报过程中进行朋辈的经验交流与体会分享,让没有去的同学也有鲜活体验,在书本与生活的交融中,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四)采用四维评估机制,实现育人效果的综合评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束后的成绩为综合成绩,计算方式较为复杂,总分=课程分(占70%)+辅导员评分(占30%);课程分=平时成绩+项目成绩+卷面成绩。在这个复杂的评定系统中其实包含四个维度的评定即学生自评,项目小组互评,辅导员评定以及授课教师的评定,这一立体的评价模式凸显了该门课特殊的教学要求,除了认知外,把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行为都做了较为量化的评价。
(五)设立六个模块,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
为了实现教材体系和授课体系的完美结合,在把握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将教材原本九章内容整合为相应的四个模块,并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心得在学期的开始和结束时分别增加“新课开篇”和“课业典礼”两个模块。模块一:新课开篇。利用“开学第一课”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模块二:适应环境。讲述“绪论适应大学”的内容并融合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三:幸福生活。整合爱国主义、人生价值和道德理论的内容开展相关教育;模块四:快乐工作。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个人的职业理想相结合,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模块五:守法维权。将“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的内容相整合,开展法制教育;模块六:课业典礼。利用最后一次课设置“教学反馈、课程总结、个人分享”三个环节。这六个模块实为几个项目任务,我们会在授课开始时把班级分为六个项目任务组,每个小组自领项目,通过对于项目资料的收集,活动的安排,成果的课堂展示等实现自主学习。
(六)实行顶岗实习期的跟踪辅导,实现育人的延伸
顶岗实习期是我院学生在校期间比较重要且很特殊的时期,由于部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职业角色的转变,学院会安排思政教师参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的思想辅导,保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束后,学生思想在生活中有进一步提高,帮助学生适应实习,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三、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项目化教学的经验总结
通过我院近年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较为宝贵的经验。
首先,在公共课教学中使用项目化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新的尝试,项目化教学最初被广泛地使用在专业课教学中,目的是通过一个具体项目的构建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一门公共课,尤其是针对人们思想、意识、信念等教育的课程,很难把无形转化成有形,在实践的操作中难度更大,项目的设计更复杂,更需指出的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项目化教学设计中,我院更凸显育人网络的集体努力,在多角度、多项目任务的联合努力中实现教育效果的加倍。
其次,多年的项目化教学中一直秉持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真正把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主,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的气氛更加的融洽,学生听课的抬头率更高,课后学生也愿意主动与教师分享感受。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质量反馈中,我院的思政部老师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我院思政部也被誉为“美誉系部”,俗话说“亲其师,才可信其道”,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教学相长。
最后,在项目化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提升,因为在项目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和功能是调动学生强烈的行动意愿,引导学生形成并建构学习的意义[3],因此,以学生为主的项目化教学,不代表放弃教师的教育功能,不是放手而是更加强调,教师在学生项目设计的基础之上,按照课程要求,对项目进行总结和升华,达到更高高度的教育效果。
总之,项目化教学在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改革,是一种必要的新的尝试,在立体的项目化教学网的推进下,我院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规范、个体修养都在稳步提升,这对于我院是一笔财富,也是高职教育在当今时展对人才素质、培养方法的尝试,必将对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对高职院校相关课程建设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程英鑫.高职学生实习过程中项目化教学之我见[J].文学界,2012(6):254.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0.
[3]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整合教学法:教学中的能力和学业获得的整合[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9-110.
Exploration on the Project Teaching Mode for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Anhui Business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ANG Mi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Theory Education,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和礼仪素养,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礼仪素养。然而,目前部分高职生的礼仪失范行为却不容乐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标准不相适应。高职生行为礼仪缺失现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才能促使大学生按照规范性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举止、谈吐、着装、仪容等方面的表现。这对于提高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为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是极为有益的。同时,礼仪教育能引导高职生修身养性,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进而提升其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等综合素质。因此,礼仪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
2高职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礼仪教育的内容。礼仪教育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桥梁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它们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方面存在一致性、相通性和互馈性,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2.1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存在相通性
礼仪素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礼仪教育主要通过传授高职生人际交往、各种社交场合的相关礼节、礼貌和礼仪知识,使他们在接受指导或技能训练中,潜移默化地积淀为一种习惯性的礼仪行为和稳定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和道德修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仪教育的内容。实际上,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关系是息息相通的,良好的道德修养、优雅的文明举止,是一个人有着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标志。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支配个人礼仪修养的内驱力量,将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具体行为表现的外显形式。由此可见,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相通性。
2.2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存在一致性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立德树人,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具有良好品德之人。在高职院校,礼仪文化育人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帮助高职生学会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谦让、大度和礼貌,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和素养以应对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促使他们树立健全的心智与健康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灌输科学理论和崇高品德,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思想境界高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礼仪修养的人。人们拥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不仅是社会得以稳固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们贯彻执行社交原则的重要内在素质。因此,从本质上说,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品质的人。
2.3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存在互馈性
高职院校将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又是高职生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和礼仪素养的实践需要。这两种教育的融合存在互馈性,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吸引力,又有助于提升礼仪文化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礼仪教育,从言行举止抓起,系统地开展礼仪、礼貌、礼节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言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优雅的举止和文明的习惯,帮助他们掌握社交技巧,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使之顺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保健功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心理氛围。因此,开展礼仪教育是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而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借助这个途径,可以进一步拓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形象化、实在化和可操作化,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职礼仪教育的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切实增强高职礼仪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发挥礼仪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探索出一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适合高职礼仪教育特色的方法和思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优雅得体的礼仪风范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
3.1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礼仪教育实效
无论从外在行为方式还是内在礼仪素质来说,一个接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都会与缺少教育和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因此,加强高职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高职生系统地进行基本礼仪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具体来讲,礼仪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引入礼仪文化内容,在具有较高礼仪修养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将礼仪文化与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结合起来,突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强礼仪教育实效。同时,将礼仪教育中生动形象的行为引导性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调动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素质,培养出具有现代礼仪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及早掌握不断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礼仪原则和要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就业竞争力和为将来的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礼仪氛围
从文化的起源来说,文化是“人化”,即人的主体对象化;从文化的功能来说,文化是“化人”,即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就是“化人”,即通过内化、融合、升华和超越,促使大学生养成内在的礼仪素养和道德品质,从而有力地推进高校良好学风、校风的建设和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整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是礼仪教育的有效载体,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礼仪环境氛围,有助于引导高职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使他们感受到礼仪必须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展示良好的礼仪风范和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礼仪素养。为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校园礼仪道德规范,从制度层面约束高职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礼仪表现;要在教学楼、食堂、图书馆、宿舍楼等公众场所张贴提示性标语,随时提醒高职学生注意自身言谈举止和礼仪风貌;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文化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礼仪文化素养,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3.3提升教师礼仪素养,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内容,对学生人格修养和礼仪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是影响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教师威信和产生良好示范作用的巨大教育力量。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礼仪教育,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强化教师礼仪培训,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高职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真正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广大师生共同努力营建和谐礼仪校园。从教师自身来讲,应主动将礼仪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自我学习努力提高礼仪教学水平,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礼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把自身榜样示范作用寓于教学过程、主体性学生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向学生展示良好的礼仪风范,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
3.4拓宽礼仪活动视野,加强礼仪教育实践
礼仪修养关键在于实践,要想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断的礼仪实践和积累。高职院校应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来开拓高职生视野,加深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礼仪文化学习的理解和领悟。一是创新礼仪课程考核方式,加强礼仪课堂实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互动式教学,使礼仪教育课堂更加生动化。二是加强课外礼仪实践,将礼仪实践常态化、规范化、组织化。针对高职院校特点,采取参观、课题研究、调查报告、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课外礼仪实践效果,尤其要加强学生假期见习、顶岗实习和就业择业过程中的礼仪实践。三是根据高职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需求,设计一系列校园礼仪活动来加强礼仪教育实践。可通过开展各类场景模拟、专题训练,如开展“校园礼仪”“课堂礼仪”“求职礼仪”等各种社会基本礼仪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和素养;通过设计一些既有传统特色,又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生日庆贺和成人礼仪活动,使高职学生在生动、直观、形象、多彩的民俗文化中感受和把握传统礼仪的内涵。
3.5发挥网络阵地优势,完善礼仪教育模式
***主席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党性是检验是否是一名真正***员的标准,它让我们方向明确,行为规范。通过党课的学习,我深刻的明白了党性修养对于一名***员的重要意义。
在课上,老师举出了一些关于领导干部应为丢弃了党性修养,而走入了罪恶深渊。从一名受人尊敬的***员,堕落到一名阶下囚的事例。这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员,我们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坚定自己的立场,时刻不忘记党的宗旨。不能因为贪图名利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放弃作为一名党员的行为准则。而作为学生党员的我们,更要从现在起就要加强对自己的党性修养的培养,让良好的作风,坚定的意志力,成为一种习惯,今后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和服务人民的重要任务。
党性修养的基本内容体现在理论、思想意识、政治、道德、纪律、作风、科学文化修养六个方面,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要求都不一样。而我们对党性修养的追求永不止步。加强党性修养,首先需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理论先进是思想进步的根基。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明确党的思想路线,我们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党员素质其次是加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安危。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强自身修养的建设,是实现理想和目标的根基。道德是立身之本,是成才自己。所以,道德修养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学习,注重自醒自律,自警自励。再者,党性修养,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思想意识的改造。思想意识的改造才是本质的改造,加强思想思想意识的修养,是党员修养的核心问题。加强思想修养,必须要坚定党的理想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问题。最后,我们还要加强自己的政治素养。讲政治是实现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要求,是***员进行思想意识修养的体现。一个人政治上的堕落往往是从生活上打破缺口的,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就要养成良好的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党性修养,需要一点一点积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去获得,同时也让我们实现作为一名***员的人生价值。
汇报人:###
2011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