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

次贷危机的成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次贷危机的成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次贷危机的成因

第1篇: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创新;房地产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1-0070-04

2007年夏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爆发,迅速向全球蔓延。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且引发了美国房地产及其关联行业的衰退,拖累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联合干预措施,部分缓解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危机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已经演变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的发生,使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过程受到重大挫折,尤其是要重新认识房地产金融的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何谓次级抵押贷款?一般地,根据信用等级的不同,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分为“优惠级”(Prime)和“次级”(Subprime)两个市场,次级抵押贷款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信用级别较低和收入不高、不稳定的借款人。次级贷款主要分以下几种:第一,无本金贷款(Interest-only Payments),允许借款人在开始的5~10年无须偿还本金,只需支付利息;第二,支付可选择贷款(Pay Option),可以选择多种偿还方式,通常是可调整利率贷款,借款人可以选择多种月供方式,包括全额支付本金,只支付利息、无须偿还本金等方式;第三,混合贷款(Hybrid)即贷款合同执行初期采取固定利率,某一时期后再采取可调整利率的一种贷款方式。次级贷款抵押债券(Subprime MBS),主要是指以次级房贷为基础资产的证券,房地产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可以将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

次贷危机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美国房地产业繁荣的经济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强劲、长期利率处于低位、外来移民涌入、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金融背景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放松金融管制的法律法规,为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次级贷款为信用低的人群购买住房提供了可能,因此受到普遍欢迎。互联网泡沫崩溃后,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而实施了长期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房价不断增长,其中,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创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机构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次级贷款抵押证券,经过信用增强,由信用评级机构评级,最后出售给市场投资者。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条件下,投资次贷抵押贷款证券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受到机构投资者的追捧,市场规模迅速膨胀。据统计,美国次级贷款抵押证券的规模由1995年的650亿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1.3万亿美元,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0.7%增加至2006年的20%。

近年来美国经济、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房价上涨的势头受阻。自2004年中期开始,美国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由1%调整至5.25%。因为美国大约75%的次贷合同都是采取可调整利率的,每2~3年就要调整一次。利率的重置使房贷利率不断攀升,导致贷款者还贷压力加大,越来越多的购房者不堪重负。受利率不断提高的影响,美国房市经过多年上涨后,从2006年中期开始冲高回落(如图1所示),房价的不断下跌使越来越多的人采取违约、停止抵押赎回权等手段逃避债务,引发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不断萎缩,最终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危机。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价的冲高回落,导致以房贷为基础的证券资产的大幅缩水,根本原因是次贷市场过度发展的自我矫正,是由信用风险累计酿成的信用危机。以次贷市场的泡沫崩溃为契机,引发了西方国家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的普遍下跌,造成资产价格危机。由于这场危机由房价下跌引发,因此美国房价的下跌程度,将决定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二、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

次贷危机不仅直接冲击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且把美国经济引入了温和衰退的进程,进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步伐。

金融市场上受到次贷危机直接影响的有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以及投资银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和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由于借款人违约,导致这些金融机构减记账面资产、提高资产准备金而遭受巨大损失。截至2008年5月,全球金融机构已经确认的与次贷有关的资产减记和实际发生的利润损失已经达到3 790亿美元。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8 533家成员银行,2007年第四季度总利润已由上一年同期的352亿美元降至6.46亿美元,下降了89%,是1990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个季度;2007年各家银行盈利约1 000亿美元,比2006年的1 450亿美元下降了31%;进入2008年第一季度,各家银行盈利总额由上年同期的356亿美元下降到193亿美元,下降了46%。次贷危机不仅沉重打击了美国金融业,而且迅速波及到全球的金融市场。IKB德意志工业银行率先宣布遭受次贷危机影响而发生重大损失,最后由德意志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联合救助,资金达350亿欧元,2008年2月德国政府再次提供15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英国第五大信贷银行――北岩银行因为次贷危机影响而发生挤兑现象,一共被提取了10亿英镑,英格兰银行向该银行注入资金,成为50年来最大救市,2008年2月最终还是被英国财政部收购,变成了国有银行;瑞士联合银行2007会计年10月报告称,受次贷危机影响,银行亏损超过30亿美元。2008年4月各大投资银行纷纷公布了亏损报告,其中日本瑞穗金融集团预估瑞穗证券2007年度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交易损失达39亿美元;美林公司宣布2008年第1季度净亏损达19.6亿美元,亏损大于预期,且为连续第三季度亏损,该公司第1季度资产减记总额超过了65亿美元,并将再裁员3 000人;花旗集团宣布,在冲减逾130亿美元损失后,2008年第1季度净亏损51.1亿美元,合每股损失1.02美元;东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预计,截至3月31日的1财年内,该集团在次级贷上的相关损失折合为9.21亿美元;瑞信2008年第1季度资产减值53亿瑞郎,财务状况因此转盈为亏,净亏损达到21.5亿瑞郎;摩根斯坦利2008年第1季度总的净收入下降至83.3亿美元,相比2007年同期下降17%,净利润为15.5亿美元,相比2007年同期的净利润26.7亿美元下降了42%;德意志银行也宣布近五年来首次出现净亏损。2008年4月份IMF出台的报告宣称,全球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预计超过1万亿美元。其后这一预测结果不断被调高,纽约大学经济学家Nouriel Roubini估计,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将达到2万亿美元。受次贷危机影响,截至2008年8月,全球超过100家大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资产减记和信贷紧缩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5 000亿美元。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主要金融机构如表1所示。

次贷危机造成贷款抵押公司大规模破产倒闭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巨额损失,相应地,股票市场也不能免遭厄运。2007年7月19日,道琼斯工业指数达到历史新高,收盘14 000点,但是次贷危机爆发后,当年8月15日该指数已经跌至13 000点。其他国家股市,包括巴西和韩国等地的股市也深受影响,2007年8月17日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当日跌幅达8.8%,香港恒生指数也在当日一度急泻940点,跌至5个月以来的低位,次日日经平均指数亦大跌874点,是7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经过近半年的冲击后,2008年1月22日亚太区股市再次大幅下挫,其中香港恒生指数当天下跌2061点,以点数计为历来最大跌幅。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近年来中资银行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内的多家中资银行纷纷以参股、并购或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进军海外市场。随着次贷危机逐步深入,中资银行的海外投资损失逐渐凸现出来。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前者是直接投资次级贷款抵押证券而遭受的风险,后者是参股外资银行而蒙受的潜在损失。中国银行2008年第一季度季报显示,截至2008年3月31日,中国银行持有美国次级债的账面价值为44.28亿美元,计提的减值准备14.98亿美元;工商银行公布的2008年中报显示,截至2008年6月30日,工商银行持有的与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关的抵押贷款证券27.16亿美元,计提的减值准备7.02亿美元;建设银行2008年中报披露,建设银行持有与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关的债券账面价值32.5亿美元,持有美国次级贷款抵押债券面值2.73亿美元,共计提的减值准备共计6.71亿美元。民生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因为入股外资金融机构也蒙受了损失。2007年10月民生银行海外收购美国联合银行,目前美国联合银行股价跌至8美元左右,较民生银行17.79美元/股的收购价少了一半以上;国家开发银行因为收购英国巴克莱银行股权也遭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家开发银行持有巴克莱银行3.1%的股份,收购价为7.2英镑/股,而当前巴克莱银行股价仅在3.3英镑左右,国家开发银行蒙受了较大的账面损失。

四、对金融创新的再认识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可以分为资产支持证券(ABS)和房屋抵押贷款证券(MBS)两大类,其中ABS又可以分为狭义ABS和抵押债务证券(CDO)两类。次级贷款抵押证券,顾名思义是指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房利美和房地美,全称分别为“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Freddie Mac)”,都是属于美国政府主办的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其业务占美国次贷市场七成的份额。它们将次级贷款打包成证券,在二级市场上出售,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而且分散了信用风险,因此这一金融创新自1970年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以来,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

次贷危机使各国反思以证券化为标志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进程。第一,资产证券化使贷款机构将信用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金融全球化又将信用风险传递给各国的机构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全球化虽然降低了风险的集中度,在全球范围分散了信用风险,但是刺激了全球的信用膨胀。信用链条一旦断裂,容易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证券化使信用危机由银行系统扩展到了金融市场,对金融和经济的冲击有放大的效应,最终酿成国际性金融危机;第二,抵押贷款证券等金融衍生产品,割裂了产品本身与基础资产之间的联系,使得投资者难以对产品的风险进行客观评价,只能根据产品的历史业绩和独立评级机构提供的信用评级进行判断;第三,在证券化的收益分配链条上,由于独立评级机构、审计机构、法律咨询机构等第三方金融服务部门都是向证券发起人收取费用,这种利益结构必然会损害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低估抵押贷款证券的潜在风险,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第四,金融机构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来逃避监管和信息披露义务,这些资产不必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容易造成监管漏洞,使金融机构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证券资产,加大了损失的可能性。

五、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启示

中国房地产金融化始于1991年,当时上海市参考新加坡的经验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到了1994年,全国大中城市基本建立了完备的住房公积金制度。1998年中国开始了以货币化为标志的住房制度改革,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此后住房货币化改革进程加快,个人住房贷款规模迅速增加。2007年国内A股上市的14家银行年报显示,14家上市银行2007年度个人按揭贷款增加4 582亿元,占当年总贷款比率5.5%。截至2008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各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约3.2万亿元,占银行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1%,占银行全部人民币资产余额的比重为6%,按揭贷款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2005年12月中国建设银行首推建元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产品,金额为3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41亿元,2006年4月国开行发行二期开元资产支持证券57亿元。随着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6月总规模80亿元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商业银行第二批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拉开帷幕。浦发银行在2007年9月发行了总额为43.83亿元的证券化产品,中国工商银行在2007年10月推出了总额41.21亿元的证券化产品。总体来讲,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仍处于试点阶段,市场规模很小,房地产贷款的二级市场还不成熟。

如上所述,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仍然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贷款主体是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具有收益稳定、质量优良的特点,成为各大银行优先发展的业务。而当前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低迷,景气下滑,令市场对银行的资产质量日益忧虑,房价波动成为房地产相关贷款的最大风险。深圳的房价大幅下跌使部分购房者“理性违约”,从而导致按揭贷款断供。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统计,2008年第一季度按揭不良余额较年初上升0.81亿元至13.36亿元,不良率升至0.58%;中国人民银行北京营管部公布的2008年第2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6.9%的银行表示个人贷款的逾期客户数量增加,为1年来的最高占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质量取决于房价跌幅,在房价高位发放的按揭贷款面临更大的风险。由房价大幅调整而造成的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和房地产金融创新具有深层次的警示意义,一方面,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抑制投机需求,整治违规房地产开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遏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银行业在发放房地产相关贷款时应严格标准,如提高按揭贷款的首付比例、提高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自有资金比率等,以便在房价下跌的环境中,保持较高的安全边界。同时学习跨国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推动商业银行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分散风险、价格发现的功能,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使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2):7-11.

[2]毛军华,等.价值显现,尚待时机:银行业08下半年策略[R].中金公司7月23日研究报告,2008.

[3]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4):32-37.

[4]Greenspan, Alan and James E. Kennedy. Sources and Uses of Equity Extracted from Homes[R]. FEDS, 2007, Working Paper No. 2007-20.

[5]Ronsengren, E.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Housing Downturn[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2008,(Jan)8.

The Causes and Impacts of Sub-prime Lending Crisis and Suggestions on Chinese Finance

Qiu Yunbo

(School of Financing, Central Financ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

第2篇: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

>>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住房政策的镜鉴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按揭市场的启示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论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一些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零售信贷业务的启示 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规制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投行业务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的启示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启示 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7] 美国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EB/OL].[2012-12-18].http://.cn/focus/FreddieMacFannieMae/.

[18] 谢国忠.美国“两房”或破产重组 中国外储临风险[N].上海证券报,2010-09-10.

Revelation of Subprime Lending Crisis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China’s Policy on Housing Ensurance

LONG Ha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第3篇: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成因 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始于2007年初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走软,逐渐演变成美国次级债危机,致使数家国际知名的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因为资金链条受到巨大损伤,面临危机甚至倒闭。下面就来介绍这一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的起因。

在美国,有一种次级按揭,就是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之所以有这种贷款,是因为当时贷款公司比较看好美国的经济,他们认为美国的房价还会不断上涨。因此这种贷款的借款人无需提供任何可以还款的证明。由于这部分贷款的风险极高,贷款公司贷出这些贷款后,为了降低风险就与投资银行合作开发了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并把这些证券出售给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将那些次级贷款包装成债务抵押债券CDO,并把这些CDO分成高级CDO和普通CDO出售给对冲基金,结果高级CDO热卖。对冲基金尝到了高级CDO的好处后就向利率最低的银行贷款购买普通的CDO。银行把CDO卖给了对冲基金后发现这是一个获利巨大的投资品种,为了再在这个项目上取得更大的收益,银行也买入了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继续把普通的CDO抵押给银行获取贷款,继续购买普通CDO。这时候投资银行又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创造出了CDS,即信用违约交换,也就是给CDO向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也来承担风险。而CDS又一次大卖。之后投资银行又发行了一种基金,专门购买CDS,并把之前赚得的钱作为保证金投入。由于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这种基金也吸引了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来购买。至此,贷款公司、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以及该类的金融投资机构都卷入了这场次贷危机。

在整个次级贷款的利益链条中,只要美国房地产市场保持繁荣,房价持续上升,链条中的各个主体就都可以享受到由于房价上升带来的好处。但随着美联储不断地加息和房地产市场不断走向萧条,次级贷款者还款的压力逐渐加大,贷款人违约的比例不断增加,从而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从源头开始断裂。贷款的风险也随着这个链条蔓延开来,由房地产金融机构逐渐转移给了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2007年7月,美国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家对冲基金濒临瓦解;2007年8月,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宣布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面临25%的损失;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也宣布暂时停止旗下三只对冲基金的赎回,全球的大部分股指暴跌,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在其他国家蔓延。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爆发致使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上的各利益主体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首先,次级贷款者由于负担不了日益提高的还款额而不得不被银行收回住房,无家可归。其次,次级贷款公司由于收不回贷款而不得不宣告破产。而购买了大量经过包装的次级贷款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也因为抵押债券市场的缩水,出资人要求赎回和贷款人要求提前还款而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和欧洲各国的股票因为这一原因连续下挫,亚洲股市甚至出现了17年来的最差记录。

2.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美国的次贷危机同样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次贷危机主要是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产生影响的。

第一,进出口贸易。世界经济的放缓将导致外部需求的减少,而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再加上美元不断的贬值,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挑战。研究表明:如果美国进口下降10%,中国出口将下降3.5%;如果同时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7%;而若汇率升值的幅度为2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10.5%。 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度大幅减小,也减轻了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程度。

第二,金融市场。对银行也来说,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直接损失较小,而且都是一次性的。工行,中行和建行等银行在次级抵押债券上的投资只占其总资产的1%不到,所受的冲击不大。虽然如此但投资者对于金融业的投资信心也受到了打击。而对于不断上扬的股市而言,次贷危机带来的国外股市波动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联动效应和心理影响进一步加大。由于次贷危机导致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信心下滑,加上中国资本市场前期上涨幅度较大,自身内部也存在技术调整的要求。当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股市动荡时,中国不但未能幸免,甚至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场。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市场信心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流动性出现局部紧缩 。但是由于中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强,市场有进一步加息的预期。而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元在加速贬值,中美利差倒挂的进一步扩大,会吸引更多投机资本的流入。因此次贷危机可能导致流入中国的资金不减反增。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大量资金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像中国、印度这样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资金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的目标市场。未来中国面临短期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 ,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一方面将加剧国内已经过剩的流动性,促使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另一方面,如果一旦美国次贷危机提前好转,短期资本很可能迅速流出,这将在中国金融市场形成致命的打击。

参考文献:

[1]刘鑫:浅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理论界,2008(6)

第4篇: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影响 应对措施

一、美国次贷危机简介

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银行向600万不合格贷款者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些贷款者就可以以房产增值部分继续向银行抵押而贷到新的贷款,再用这些新贷款去归还贷款。一旦房价不能继续上涨,他们就无力继续还贷。银行向贷款者发放了贷款,会把手中的贷款进行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债券,在债券市场出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会再把自己手中的债券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凭证出售;购买者再把自己手中的资产抵押凭证做成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基金公司之间互相投保,使次级贷款涉及的资金规模成几何级数扩张。而金融衍生工具还在衍生,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还会被打包成合成资产抵押凭证。上述过程使得2000亿美元的坏账拖累了40—5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次贷危机因此全面爆发。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1.次级贷款制度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次级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为应对流动性过剩,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降冲跨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

3.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而创造出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没有传导隔离机制的情况下进入投资市场。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事实上,这些高度合成的信用创造产品并没有经过风险的检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波就会顺着金融链条快速传播、蔓延。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直接打击了美国房地产行业,同时使遍及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趋于破灭,发达国家的消费热潮宣告终结。体现美国楼市动向的二手房价从2006年夏天开始下降,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战后房价跌幅的记录被不断刷新,全美十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在去年12月份的实际跌幅高达14.0%。南非、爱尔兰、英国和西班牙的房价也从去年年底开始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宣告了发达国家消费热潮的终结。从次贷危机日益严重的去年8月份之后,美国人消费心理出现消极倾向,消费意愿的下降使得零售业、娱乐业等非制造业的景气指数急剧恶化。欧洲的个人消费也不旺盛,英国去年10月到12月的个人消费支出下降了0.2%,12月份欧盟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减少了2.0%,是1996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大跌幅。

第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动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总损失不确定,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全球机构投资者中的分布也不透明,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持续的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发达国家央行的联手注资和美联储的连续下调联邦基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短缺,但是没有显著改善信贷紧缩的状况。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风险资产定价的评估以及短期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向美国资本市场回流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三,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很难置身事外。目前美国GDP仍占全球GDP的25%,美国居民一年消费9万亿美元,中国居民一年消费1万亿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仅消费6千亿美元,因此金砖四国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居民消费下降将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美元贬值将会削弱发展中国家某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会损害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导致短期资本的波动性加大,从而放大或者刺破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

2.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进而阻碍中国经济的增长。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较之前一年增长了2622亿美元,增幅达47.7%,连续3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而这当中超过6成都是由对美贸易创造的,显示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性。GS的报告也指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是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多数有识之士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将有所放缓。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工厂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增速开始减弱,贷款申请获批变难,房价在去年大幅上涨后开始企稳,上证综合指数较去年10月高点下跌了46%。同时,美元贬值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也不利于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有破灭的危险。美国经济衰退将使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严进宽出,这些热钱仍可通过贸易渠道和地下渠道流进来,进而使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我们可以预想,一旦次贷危机结束,热钱流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就会引起金融危机和支付危机,而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对金融危机的消化处理能力不强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

第三,使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缩小。中国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抑制流动性过剩,一直推行加息政策,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紧急降息的政策截然相反,由此大量套利资本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央行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用人民币去收购外汇,此举会向市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从而使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严峻,政府因此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第四,次贷危机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较小。由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所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的衍生品的量较少,同时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政策,中国商业银行受此次次级债券危机形成的损失相对要小一些。

对美出口的减少将导致流入中国的外汇随之减少,这无疑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如果因此得到改善,楼市和股市投资过热的现状也将得到抑制。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陆续出台政策以抑制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这些政策主要针对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他们的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中国从去年开始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率,之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7月份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并于8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次贷危机对美出口减少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加快生产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被淘汰的过程,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转贴于

此外,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资本匮乏急于融资,给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价格谈判空间,改变了对发展中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抵制态度,这使得我国海外投资环境变得更加宽松,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进军国外市场,扩大影响力。

四、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措施

由于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应做到趋利弊害,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投资环境,又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任何一国发生经济政治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全世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们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强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对国内资产泡沫风险的监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资产价格泡沫是紧密联系的。当前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 2007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2007年1月末和第一季度分别提高4. 8个和4. 6个百分点。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价租房的供给,合理引导房地产价格回调。

3.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次贷危机使我国海外投资环境更为有利,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机会,扩大对外投资的力度,鼓励主权财富基金、国内企业、银行等对外投资,同时又要加强管理,防止一哄而上。

4.商业银行要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在设计和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风险的防范。要保持适度的信用规模,同时积极推动贷款证券化,以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金露露.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其经验教训[J].财经界(下旬刊),2008,01.

[2]王球娥,杨三科.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J]华南金融电脑,2008,(01):84-86.

[3]陆岷峰.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52-56.

[4]崔辉.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的警示[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试验),Public Science,2008,(05).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02):5-6.

[6]水野和夫.论次贷危机将刺破全球经济泡沫[J].经济学人[日本],2008-3-18.

[7]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 (02):7-11.

第5篇: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衍生产品;虚拟经济;法律问题 

从2007年初开始,由美国抵押贷款风险逐渐演变出的一场次贷危机,不仅瞬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而且不同程度地扩大和影响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普遍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已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灾难,从各国政府首脑到金融监管部门、从金融机构到学术界,都在匆忙而审慎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求有效应对、渡过难关。就法律界来讲,同样面临着反思与应对的迫切任务,应当采取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准确把握成因,进而做出科学判断和合理建议。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园分析——以美国为案例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就受影响程度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经济实体的美国,显然首当其冲。客观地讲,金融危机在众多国家的蔓延,都多多少少受本国或区域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成熟的今天,此次危机的成因及根源,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共性,甚至是同一性,而其最集中、最全面的代表就是美国。就金融危机在美国的成因来讲,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有效法律监管 

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作出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和不动产抵押等,它通过渗入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这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金融衍生产品的极度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l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破灭。 

 

(二)按揭法律结构上存在缺陷 

美国在住房按揭贷款的设置上虽有担保的存在,但其法律结构上却存在重大缺陷,使得这种担保不具有实际意义,从而也就使得金融风险从源头上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首付款都很低,按揭担保变得非常脆弱,金融的风险也就变得更容易发生。有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发放的次贷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例。2002~2006年间,美国家庭贷款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整体经济的增速。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增速为10%。如今,由于房价暴跌,很多贷款人无力还款。而购房人对于所购房产只有很少甚至没有自己付款,全部以银行的贷款购买房产,然后再以该房产做还款的担保,从这样的担保结构中可以看出,担保人的担保物虽然具有法律形式上的所有权,但就实质而言并不具有真正的交换价值意义上的“所有权”。实际上,英美财产法中本身就没有明确的“所有权”概念,有的只是对于财产进行利用的相关概念,这通常被理解为灵活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按揭这样一种交易一担保模式在高房价时代确实为普通人购房提供了一种可能。适应了经济迅速发展下的社会需求。但是,法律作为对社会经济进行最本质、最深刻描述的工具,在所有权归属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是不能含糊其词的,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大陆法系国家,对于“无权处分”之类问题的研究汗牛充栋,并一直争论不休,其主要考量就在于没有所有权而处分财产是法律上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机制。像现在遇到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能发现,正视所有权本质的问题其实就能发现它的价值。 

 

(三)金融债务信用基础的法律保障机制存在缺陷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应该是金融债务信用基础遭到了摧毁性的破坏,客观地评价,美国作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极其牢固、自身修复性很强的金融债务信用体系,同时,还有严密的法律机制对其进行全方位保护。但是,在此次危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金融债务信用基础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仍然没有抵挡住自由金融市场负面作用的巨大冲击。其整个逻辑过程其实非常简单,就公司金融债务而言,公司企业从商业银行大量借款,再将借来的钱从事证券业或房地产业的投资。这时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高涨。但是,当过热的股市或房地产市场高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崩溃,此时公司的资金都压在股票或房地产上,无法套现偿还银行的贷款。这就会导致银行的信用基础出现问题,银行的资金不具有流动性,就会引发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的危机。此外,借款公司,如果不是从事股票业或房地产业这些高风险的投资,而是从事出口贸易或制造业投资时,也可以从银行大量贷款。但是,因为市场情况的突然变化,由于对市场估计的错误等各种原因,产品压库滞销,也可能导致公司到期不能偿还贷款。这也会影响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能力。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信用出现问题时,公众存款人便对银行进行大规模的挤兑。挤兑必然导致银行倒闭。一家银行倒闭还会引起数家银行接连发生挤兑,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二、爆发金融危机的外因分析——国际金融法方面存在的缺陷 

 

第6篇: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金融风险

Abstract:This paper generalized the relevant articles and opinions on the U.S. subprime cri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uses and effects. Firstly,it outlined the causes of the U.S. subprime crisis from outside economic circle and internal asset securitization process,and then analyzed its global effects including the effects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capital flow and economic entities. In conclusion,this paper gave some suggestions to Chinese economy on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financial supervision strengthening,macro-policy balance and mod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subprime crisis,asset securitization,financial risk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8-0017-05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并不断向全球实体经济蔓延。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究竟是如何形成、爆发,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怎样的长期后果,学者们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将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一、美国次贷危机传导过程及成因

此次次贷危机起源于信贷危机,先是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传递,然后传导至实体经济并逐渐向全球蔓延。张明(2008)分析了整个过程:基准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跌引爆了次贷危机,次贷的证券化、金融机构出售风险资产的去杠杆化操作使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为特别目的载体提供的信贷支持及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商业银行“惜贷”行为使危机再度从资本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次贷危机所导致的美国住房投资萎缩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和金融加速器机制抑制了居民消费和投资,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危机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

从上述传导过程来看,经济周期及与之相对应的货币政策引致了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使信贷市场出现了借款人违约现象,信贷危机出现,当其转化成资本市场次债危机后,便通过资本市场价格的变动与银行体系产生了多维度关联效应,冲击整个金融体系,进而通过房产市场的衰退和金融市场的梗阻影响市场主体的消费、投资支出及信心,逐渐扩展到实体经济,可见经济周期是诱发次贷危机的外部因素。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则加重了其影响力,这一过程中各方的非理、金融衍生品定价方式的局限及监管的疏漏是导致危机的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美国的经济周期及相应货币政策

曹红辉等(2008)指出次级贷款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且购房者的信用等级较低,其“贷款价值比”和“债务收入比”较高,对利率和房屋价格较为敏感。这两大因素又与美国经济周期及相应货币政策相联系,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对相关各种信用衍生品投资热情高涨、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出现,形成了美国近10年的房市繁荣,但也孕育了次贷危机。在此基础上,王漪(2008)基于“明斯基模型”对经济周期引发次贷危机的过程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指出繁荣和危机都始于外部冲击,正向的外部冲击给经济参与者带来获利机会,使经济走向繁荣,金融创新与证券化、美联储扩张性货币政策都形成了正向冲击,与此同时也积累了金融脆弱性,表现为信贷门槛降低、评级体系漏洞和风险控制方法缺乏,当投资偏离理性时泡沫开始产生,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时内部人意识到风险而撤出,市价下跌,此时一个负面的外部冲击就会致使危机全面爆发。美联储逆转性的货币政策给予了市场内部人离场的信号,房价泡沫被挤出、次级债产品市值缩水、金融机构亏损甚至破产,以及资产支持证券评级下调均形成了“负向冲击”,引爆了次贷危机。

(二)内部因素: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的漏洞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流程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向低信用购房者提供贷款,并将贷款转给特别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SPV通过承销者将贷款打包并证券化,经过评级公司评级后在市场上出售给各类投资者,次级贷从而转变为次级债,在这一过程中环环紧扣,任一方出了问题都会加大整个证券化链条的风险,正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非理、证券化产品定价方式的局限及对各环节金融监管的漏洞共同酿成了次贷危机。

1. 市场主体的非理。

(1)借款者的低储蓄和过度消费。高消费低储蓄是美国社会的经济特征。李石凯(2008)认为美国次贷市场违约的根源在于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下降,还款能力取决于借款人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储蓄,前者一直在习惯性增长,后者就构成了消费者违约的关键因素。除了储蓄因素外,卢宇峰等(2008)指出美国低收入阶层凭借各种信贷手段形成的过度消费导致了短期投资膨胀和社会总需求扩大,造成利率上扬,随着还贷期的到来,房地产等大宗商品消费难以维持,最后形成银行呆坏账和房地产业的衰退,构成了次贷危机的实体基础。曹红辉等(2008)进一步对这种低储蓄和高消费所形成的过度负债进行了定量描述,并认为过度负债成为次贷危机发生的社会基础。

(2)特别目的载体“借短投长”的经营特征。张明(2008)分析了SPV在加深市场流动性危机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商业银行通过设立一个或若干个SPV来间接进行高风险高收益投资,SPV通过发行短期证券即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来融资,然后投资于更长期限的资产支持证券,靠两者的息差收入来赚取利润,如果SPV购买的长期证券价值低于其销售的短期证券价值,便会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如果市场出现流动性短缺,则SPV不能继续发行短期证券融资,只能在低迷市场抛售资产,造成严重损失。

(3)评级机构的评级误差。在次贷产业链中,评级机构的职能是将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sed Debt Obligation,简称CDO)分层,据标准普尔的研究报告,2005―2007年创立的抵押贷款CDO类别中的85%被给予了AAA级,且三大评级公司对证券化资产评级具有相同结果,说明评级误差已升级成一种系统风险。史健忠(2008)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种误差的原因:首先是评级的非透明性;二是预警能力的滞后性;三是评级技术的局限使得评级机构不能精确地对证券发行人信息进行评估,造成了次债产品信用评级的虚增。

(4)其他市场主体的推波助澜。曹红辉等(2008)认为贷款发放机构和投资者的非理也对危机的孕育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次级贷款发放机构大部分缺乏销售网点,大多以经纪人、客户为销售渠道,而且这些机构大多依赖于贷款的二级市场和信贷资产证券化来获得流动性。相关的机构缺乏有效的贷款审查和风险管理制度,在利益驱动下,忽视了借款人风险。主要投资者如对冲基金、银行等机构在CDO交易中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由此使其收益和损失都随杠杆比率的提高而放大,一旦发生波动,就必将产生连锁反应,从而造成市场整体波动。

2. 证券化产品结构设计和定价方式的局限。次债产品经过了由次级贷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再到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ABS)的多重衍生过程(CDO即是ABS的一种),采用了分档技术,根据投资者对期限、风险和收益的不同偏好,将债券设计成不同档级。史健忠(2008)分析了这种多重衍生的结构设计弊端:一是整体次级贷款规模因为CDO的存在而增加。二是CDO的存在使得间接参与次贷危机的金融主体增加。三是CDO拉长了次贷借款人和投资者的距离,使投资者难以正确估计风险。另外,CDO产品流动性较差,缺乏透明的市场定价机制,主要依靠模型计算违约概率及投资损失率,进而确定其价格。黄小军等(2008)揭示了这种盯模定价方式的局限性:这些模型具有较多假设条件,如市场流动性不存在及对CDO背后抵押证券组合中各种贷款相关性的假设,当次贷危机使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缩时,这些贷款间的相关性也发生改变,使得依赖于模型的多层CDO定价体系崩溃,投资者资产价值大幅缩水。

3. 金融监管的缺失。次贷危机产生的制度因素在于金融监管不力,师子奇(2008)分析了监管机构的失职:对抵押贷款标准的降低使相当一部分信用不佳的购房者通过贷款购买房屋;对评级机构监管的放松也增强了产品评级的主观性,评级机构的信用增级促进了CDO产品的热销,而市场环境改变后大范围调低评级又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加剧了市场恐慌;对银行和证券公司监管的放宽也使其将很多亏损的投资科目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迷惑投资者的目的,监管者并未制定更详细的规则打击这种有害行为。辛乔利、孙兆东(2008)指出,CDO产品通过私募出售,价格没有透明度,监管者并未有任何风险预警,监管处于真空状态。可见,金融监管缺失助长了市场主体的非理,也成为危机不断蔓延的根源之一。

二、次贷危机对全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首先打破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均衡,利差的产生激发了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进而波及商品市场,利率、汇率及通货膨胀率等价格变量的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

(一)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次贷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影响较为显著,使金融机构资产大幅缩水引起账面亏损,市场对全球金融业在次贷危机中损失金额的估计也不断增加。然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较为有限。周小川(2008)指出,中国金融机构次债投资占比较小,并且这些金融机构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少量的损失可以承受。此外,国内银行业投资海外次贷产品都没有使用杠杆,且危机对持有次贷资产的中资商业银行的影响是一次性的,属于沉没成本,不会对其未来的经营活动产生太多的影响。吴晓灵(2008)进一步指出,次贷危机不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造成系统性风险,因为中国金融业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不断健全: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成功,证监会等部门对高风险券商的综合治理化解了股市风险,通过对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化解了保险公司的利差损问题,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数轮治理整顿也为其打下了稳健运行的基础。

(二)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次贷危机会导致发达国家流动性出现局部紧缩。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加之市场信心缺失使金融机构谨慎放贷,国际金融体系从原来的流动性过剩转变成流动性偏紧,许多欧美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短缺,从亚洲市场抽回资金进行弥补。此外,次贷危机也影响了中国市场的流动性。易纲(2008)指出,次贷危机造成全球流动性从泛滥到紧张,从理论上说应当减少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压力,然而在某些市场发生危机时仍有一些游资需寻求相对安全的市场,中国恰是这样的市场,因此抽资与进入的资金有可能大致抵消。也有观点认为次贷危机可能会加剧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主要原因一是美联储的持续降息形成中美利差倒挂,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二是中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与美国资本市场的关联度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三是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四是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

(三)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次贷危机使发达国家贸易环境恶化:欧元大幅升值削弱了欧元区产品的竞争力,欧盟统计局2008年7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08年5月份外贸逆差约46亿欧元,大大超过此前预测的10亿欧元逆差。由于进口大幅增加、出口增幅微弱,日本也于2008年8月份出现了2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逆差额达到3240亿日元。次贷危机引起的欧美市场需求收缩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同样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一种观点认为影响显著:如果美国进口下降10%,中国出口将下降3.5%,如果同时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0%,中国出口将下降7%;另一种观点认为影响有限: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的提高使出口增长与全球需求增长的同步性明显高于与美国需求增长的同步性,并且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出口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 其收入弹性相对较小,同时美国经济放缓后, 美国公司增加业务外包的可能性上升,有利于我国增加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

2. 对制造业的影响。次贷危机使欧美制造业倍受打击。欧洲制造业已出现自2001年以来的首次衰退,企业主和消费者经济信心指数持续下跌,欧盟零售销售月率也自2007年10月开始逐月下降,消费日渐萎缩。

次贷危机所引起的油价高企及美元走软使中国制造业面临严峻市场环境。油价高企凸显了接近需求地区制造业的运输成本优势,对中国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形成挑战,加上美元的走软使美国制造业订单开始出现回流,这对于有1/4出口份额供应美国市场的中国制造业打击沉重:从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的情况来看,2008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自2005年1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下,为48.4%。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回落,7月已下滑到50%以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房产、钢铁、纺织行业,据第一纺织网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7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完成投资1534.10亿元,同比仅增长13.14%,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13.15%。全国钢铁产品价格平均下跌20%。截至2008年10月5日,沪深两市28家业绩预告的房地产公司中,有11家因业绩下滑而报忧。

3.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使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基本停滞,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增速仍较快。

现有研究从两个角度分析了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减速会通过影响出口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华而诚(2008)相对乐观的估计是假定发达国家经济仅轻微减速,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整体经济增长率2008年下降到2.0%,则中国的外贸顺差增长率将下降到33.54%,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10.6%。相对悲观的估计是假设美国经济显著衰退,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整体经济增长率2008年下降到1.5%,则中国外贸顺差增长率下降到25.2%,经济增长率下降到8.0%。二是美国GDP 增速会通过影响进出口、投资和消费影响中国GDP增速,吴海英(2008)构建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美国GDP增速下降1%,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34%。

三、主要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在于:从次贷危机的成因看,应充分认识金融创新中的各种风险并加强监管。从次贷危机的全球影响来看,应把握好资本市场开放、汇率稳定及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综合平衡,构筑坚实的“防火墙”;同时也应针对次贷危机冲击下我国出口、投资需求都有所萎缩的形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消费需求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对外界负面冲击的抵抗力。

(一)充分认识房地产金融创新中的各种风险

美国的次级债是在次贷基础上经多重衍生而成的金融创新产品,这一金融衍生品在提高住房二级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首先是产品定价风险,次债产品的盯模定价方式使其价值过于理论化,理论价值与市场价格极易脱节。二是信用链过长而引起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的不对称使投资者过分信任评级结果和中介推销,造成了CDO市场非理性繁荣。三是经济周期所带来的系统风险。当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借款人违约率较低,CDO产品理论价值大幅上扬,刺激了证券化各参与主体的非理,而一旦经济周期发生逆转,违约率也随之上升时就会影响CDO定价模型的假设条件,造成定价体系的崩溃,加之市场主体恐慌性抛售,理论价值和市场价格纷纷踏空,金融危机由此爆发。与美国相比,我国房贷市场不存在如此复杂的证券化链条,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首先是经济周期所引起的系统风险,近几年房地产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但一旦形势逆转出现通货膨胀,宏观调控政策转向可能导致房贷违约率逐渐加大。其次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我国的住房按揭贷款以浮动利率为主,放贷银行不承担利率风险,容易将流动性较强的短期存款长期放贷,形成期限错配,这种短存长贷的行为日益积累可能引发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可见,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是防范危机的基本前提。

(二)在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

证券化在提高住房抵押贷款流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一定风险,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十分必要,这种监管体制包括:第一,加强房贷过程中的信息披露。整个次贷的证券化过程是将风险层层传递、逐步化解的过程,监管者应对市场主体的信息披露加强监督,在风险转化的同时保障信息传递的通畅。第二,加强关键环节的审查力度。放贷、资产真实出售及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中较为关键的环节,也是监管部门监管的重点所在: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应充分考量并及时公开;审核SPV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行为,实现最大程度的“破产隔离”。第三,实行风险预警制度。次贷产品的盯模定价使其理论价值与宏观经济形势所决定的利率、房价及违约率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经济周期发生逆转、评级机构下调次债产品评级之前监管部门就应进行风险预警,使投资者提前作出防范。

(三)把握资本市场开放、汇率制度及货币政策的综合平衡

我国应把握好资本市场开放、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综合平衡。首先,应审慎开放资本市场,密切监视国际游资进行人民币套利行为,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入的控制,加大对各类金融机构跨境交易的监管。其次,保持人民币在稳定的基础上小幅升值,以适当缓解通胀压力,减少市场主体预期的不确定性。最后,应合理掌握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下通过适度操作保持物价稳定、保持经济增长是对我国宏观调控提出的挑战。

(四)顺应形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美元的贬值和外需的减少对出口形成打击,大量的信贷投放又可能导致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因此尽管一定时期内还需依靠投资来抵御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冲击,但长期内传统的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必须改变,应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居民消费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为35%左右,而其他国家都在70%以上,因此鼓励消费、增强消费者信心仍是当务之急。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在外界负面冲击下增强我国实体经济防御能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辛乔利,孙兆冬.次贷危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7.

[2]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4).

[3]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4]王漪.次贷危机产生与发展的根源―基于“明斯基模型”的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8,(7).

[5]李石凯.低储蓄率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J].中国金融,2007,(21).

[6]史健忠.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及影响[J].上海金融,2008,(9).

[7]史健忠.CDO 对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3).

[8]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2).

[9]卜伟,段建宇.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8,(3).

[10]段霞.次贷危机下美货币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8,(8).

[11]华迎,陈文敬.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J].国际贸易,2008,(9).

[12]赵坤.当前欧洲经济形势及次贷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8,(8).

[13]张明.“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研讨会综述[J].国际经济评论,2008,(3).

[14]周纪恩.从次贷危机根源和实质看宏观金融风险监管[J].新金融,2008,(6).

[15]焦继军.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2008,(8).

[16]卢宇峰.收入差距: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与本质[J].统计与决策,2008,(16).

[17]李明伟.金融创新工具缺陷与风险控制缺失―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再透视[J].北方经济,2008,(8).

[18]曹红辉(执笔).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R].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8,(69、70).

[19]易纲.美国资贷危机:起源、传导与启示.人大经济论坛,2008-1-11.

[20]易纲.次贷危机并未明显抽出国内流动性[N].第一财经日报,2007-10-29.

[21]师子奇.解析美国金融风暴之原因篇:六因素推动危机爆发.中国经济网,2008-10-7.

[22]周小川.中国金融机构受次贷危机影响损失数量和比例不大.新华网,2008-3-6.

[23]吴晓灵.次贷不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造成系统性风险.新华网,2008-9-26.

[24]唐建伟.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及其对策.交通银行研究报告,人大经济论坛,2008-4-2.

[25]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世界经济分析小组.发达国家经济下滑间接影响不可低估―2008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及全年展望(上,下)[N].上海证券报,2008-10-18.

[26]苑德军.不必过分悲观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中国银河证券公司[N].上海证券报,2008-10-17.

[27]郑杨.美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到底多大[N].国际金融报,2008-3-20.

[28]王惠绵.解析美国金融风暴之影响篇:五波危机后谁能接班.中国经济网,2008-10-7.

第7篇: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subprim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emerging markets in their performanc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 order to find their common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risis-proof measures for our finan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次贷危机;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Key words: subprime crisis;emerging markets;financial crisis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56-02

0 引言

2007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浪潮[1]。本文试图对次贷危机与新兴市场金融危机进行对比,以找出其共性所在,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危机防范提出一定的建议。

1 危机表现及其后果的比较分析

1.1 次贷危机 2007年3月13日,新世纪金融宣布破产。当日,道琼斯30股价指数暴跌242.66点,全球股市随之下挫。7月,标普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评级,相应投资机构爆出巨额亏损。第四季度,花旗与美林的亏损额均达98亿美元,而瑞银亏损高达114亿美元。2008年3月14日,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由于流动性严重恶化,股价重挫45.88%,美联储决定提供应急资金,这是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第一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同时,全球股市剧烈震荡下行。虽然紧急降息和央行联手注资给股市带来了短期反弹,但股市整体已进入下降通道。2007年全年道琼斯600指数比上年下跌0.17%,是继2002年大跌32%后首度收阴。美元指数也进一步走低,由此造成了黄金、原油等各类商品期货价格攀升,特别是能源、贵金属和农产品的商品期货上涨最为显著,引发了全球通胀浪潮。

实体经济方面,07年12月美国失业率增至5.0%,为O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制造业活动指数下降至47.7,为03年4月以来的最低点。同时,欧元区也调低了2008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2007年的2.2%降为1.8%,这也是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低经济增速。

1.2 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1.2.1 东南亚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各国都加快了市场化进程,经济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1996年,美元的升值和美国利率的上调造成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首先从泰国开始,受美国方面的影响泰国贸易迅速萎缩,泰国国内的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并导致了全国的政治动荡,大量的外资企业宣布退出泰国市场,最终造成泰国股市的崩盘。而就在这时候,国际对冲基金开始对泰铢进行攻击,泰国政府无计可施,泰铢贬值严重,宣布金融危机爆发。这次金融危机很快就影响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股市下跌,大量的金融机构倒闭,东南亚经济衰退。这次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很广,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东亚其他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 [2]。

1.2.2 俄罗斯金融危机 俄罗斯从1992年经济全面转型之后,经济状况一直不理想,深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就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俄罗斯连续爆发了两次金融危机,分别在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金融危机首先影响到的是俄罗斯的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俄罗斯国债的集体大规模外逃,大约占到了俄罗斯国债总额的1/3,汇率和股市相继受挫,整个俄罗斯的金融体系和经济状况几乎呈瘫痪的状态。1998年,8月份,政府对卢布不再控制,决定让其自由浮动,并决定了单方面对内债和一部分外债进行延期偿付,导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1.2.3 阿根廷金融危机 199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形势动荡的影响,阿根廷经济形势恶化,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衰退。2001年第四季度,受长期衰退困扰及金融和财政形势恶化的冲击,经济大幅下滑,陷入危机。危机引发了市场恐慌,导致大量资本外逃和银行挤兑。政府被迫实行了限制居民提款和限制资金外流等管制措施,引爆了蓄势已久的社会不满情绪,出现严重的政治混乱,国家陷入了以经济持续恶化、社会动荡不安和政治混乱为特征的全面危机。金融系统瘫痪,银行业陷入破产边缘;生产大幅萎缩,经济继13个季度持续衰退后于2002年一季度跌到谷底;失业率上升到25%以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危机还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及民众对政治家的信任危机。

1.2.4 越南金融危机 2008年6月5日,胡志明股指从2007年的1170点巨挫至390.08点。CPI连续7个月高于两位数,5月份更是创下13年新高,攀升到25.2%。其中,食品价格涨幅居首,达到42.4%。截至5月30日,越南盾兑美元贬值27%,而且几乎每天都会贬值5~7个百分点,这加大了越南当局稳定汇率的难度。楼市方面,河内房价下跌了20%,而胡志明市的跌幅达到50%。即便如此,其住宅价格依然维持在每平20兆越南盾(人民币8500元左右),商务楼则每平40兆越南盾(人民币17000元以上)。

2 危机成因的比较分析

2.1 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深层次的根源,主要有如下方面[3]:

①从宏观上讲,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为这次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在过去的5年中,各国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较低的资金成本压低了美国国内住宅的抵押贷款利率,降低了贷款成本,经济繁荣使居民收入大幅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对住宅的强劲需求,抬高了房价。

②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上存在固有的缺陷。次级抵押贷款产品主要是基于房价的上涨和低利率上的,在房市很火的时候,银行就能够靠此得到非常高的利润还不用害怕风险;但是,如果房市比较低迷,利率上升,这样会无形中增大客户的负担,一旦这种负担超过了其实际能够承受的压力,就会造成违约事件大幅度增加,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

③管理机制的缺陷加大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结果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真实可靠。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危机风险加大。

2.2 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2.2.1 前三次新兴市场危机的共同原因 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共同的原因如下[2]:①资本账户余额:三次危机爆发的共同标志都是国际游资的突然逆转。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极易滋生泡沫经济,削弱了宏观经济基础。中国和印度能在东南亚危机中幸免于难的重要原因就是资本管制减少了投机性攻击的可能。②外债/GDP:巨额的外债负担是导致三次金融危机的最明显原因。所有危机国在危机前都有一个快速或持续、且数额巨大的外债形成过程。从债务形成开始到后续阶段,这些资本流入总是包含着高比例的短期债权。这些债务的波动性极强,一旦有风吹草动,债权人就会中止已到期债务或者对未到期债务不再展期,造成债务国的流动性不足,引发危机。③金融自由化程度:金融自由化使得每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多,但也为金融危机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得金融危机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都被扩大。另外,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产物,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同样也使得国际经济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更加脆弱。④金融监管缺位:与外国非制造短期资本进入对应,东盟国家对本国金融也采取放手发展的方式,允许金融机构数目急剧扩张,取消企业的贷款限额,银行体系监管不严,大量贷款被投入到房地产项目,加之部分国家政治上的腐败,给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各国的金融监管又十分脆弱。据统计,在1987年~1997年的10年中,银行贷款逐年增加,而贷款损失准备却在逐年减少。

2.2.2 越南金融危机的成因 2000年以来,越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也积累了大量的风险。表面上看,此次危机的主要是输入型通货膨胀造成的,其根源则是内忧外患的双重结果。2008年上半年,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就上涨了38.54%。作为石油输入国的越南无法自主制定能源价格,国际油价的飙升使国内财政承受巨大压力。尽管是世界第二的大米输出国,世界粮价的高速上涨加速了其出口增长,但也带动国内粮价上涨,成为国内CPI居高不下的元凶。同时,越南在2006年加入WTO后,就开始放开资本项目的外资直接投资。外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放宽到49%。直接投资扩大了越南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流入房地产、股市的组合投资则通过推高资产价格反过来又推高了商品服务价格。从内部而言,越南国内的投资过高,2002-2006年投资占GDP比例依次为33.2%、35.4%、35.5%、35.6%和35.7%;高投资导致其进口增长过快,从2002年以来经常项目一直是逆差,且逆差额从2002年的5.98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7.22亿美元,占GDP比重从1.7%上升到9.6%,而1997年泰国爆发危机时,其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例才6.5%。

另一方面,越南同泰国、俄罗斯和阿根廷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越南盾在资本账户下不能自由兑换;其次,越南外汇储备超出了3个月的警戒线;再次,越南的外债/GDP的比率约为30%,远低于100%的警戒线;最后,越南的贸易伙伴除菲律宾外均有贸易盈余。这使越南金融危机的传染性相对较弱[4]。

3 启示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带有向全球转嫁的性质,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即使像欧美这样发达的金融市场,同样可能发生严重的市场失灵。虽然我国尚未发生金融危机,但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在金融开放已成为趋势的当前,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防范金融危机并且增强自身抵御能力就更为重要。在未来中国金融自由化、金融证券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有效监管和谨慎开放是此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4]:

①慎恰当地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把握好金融开放的速度;

②在鼓励金融创新和衍生工具发展的同时,要严格加强监管;

③适当调整货币和财政政策,既要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潮中寻求经济增长,又要严密控制高速增长引发的通胀压力;

④谨慎而积极地处置对外金融投资。

参考文献:

[1]胡星.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警示与反思.社科纵横. 2009,1.

[2]杨德权,刘■.新兴市场金融危机传染诱因的实证研究.价值工程,2006,(11).

第8篇: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中国金融监管变革;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82-01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美国金融监管改革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新型的金融危机,2007年3月以来,美国次级债危机上演了全球金融市场近十年最大一次“蝴蝶效应”,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为之震荡。由此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通过各类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渠道,迅速在全世界蔓延。在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最下,美国金融机构出于逐利目的,降低了住房贷款的借贷标准,严重忽视了贷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使许多收人不高、有不良信用记录、缺乏还款能力的人也能申请到购房贷款,即次级贷款。此类贷款不仅得以发放,且以金融创新的名义,成为证券化的基础,由投行、评级中介等机构通过不断包装、分割,最终创造出适于投资的证券化的结构性衍生产品。不断证券化的衍生产品需要发放次级贷款作为基础,而次级贷款的发放反过来又刺激了证券化衍生产品的发展。由于金融市场上销售的这类产品的金融杠杆率不断被放大,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脱离经济基本面,脱离客户资信,导致人们靠预期的资产价格来支撑金融产品的创新。而一旦经济周期发生逆转,银行信贷趋紧,利率上升,杠杆率降低,次级借款人开始发生违约,一家或几家金融机构开始出现风险问题,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迅速反转,金融体系和各参与者的稳健性被成倍地破坏,导致实体经济出现重大问题。次贷危机就此发生。美国住房次贷危机的发生,是同金融创新产品在房地产领域无节制开发、缺乏有效金融监管而畸形扩张所密切联系的。(二)美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一直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是多头监管、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并存。首先,监管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监管对象,存在放松监管要求的动机。就银行业来说,当前有多个部门负责银行业的监管。美联储负责对联邦注册银行和跨州银行的监管,受监管的银行必须是会员银行。各州银行监管局监管在州一级注册的银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虽然不直接监管银行,但也有义务和权力对银行资产负债进行管理,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其次,控制着庞大资金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却处于监管的真空区。美国政府决定从金融监管系统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于2008年3月推出了近80年来最广泛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提案名为“现代金融监管系统蓝图”,并计划进行改革。正式实施该计划尚需时日,但一旦实施必将对美国金融监管和银行业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大力改革金融体系、再造全球金融稳定框架的呼声渐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经为此做了不少工作,提出了多种建议,并形成了一些共识。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最有力的外部约束力量,而危机的快速蔓延暴露出了部分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理念、体制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美、英、德等国家都进行了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改革方案,以实现稳定的监管。

(一)中国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与其他各国一样,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金融市场的各种新发展,比如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金融集团的出现等,对于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自从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陆续进行金融改革以来,世界范围内混业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大势所趋,实现合法高效的混业经营也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和历史的必然。我国现行分业的监管体制自身欠完善,导致监管的整体有效性下降。现行金融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尽管分业经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监管当局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有利于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发展,但它更多地体现了政策因素的人为干预,有违于金融自由化的原则,如何及时调整它们以往分业监管的发展战略,采用功能型监管理念,建立统一的监管模式成为学术界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二)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金融监管最重要的目标是保证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保持良好、稳定、持续的促进作用和最优化实现资源的跨地域和时间配置。面对混业经营,需要解决如何使之存在的合理性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现状有序地结合起来,如何使因“众口难调”而暴露出来的“监管真空”和多重重复监管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在监管太严会抑制金融创新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和监管不力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甚至国家经济运行中出现系统风险和危机蔓延之间如何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金融全球化也是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会影响人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中国金融机构及监管层应当谨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为了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机制主要包括信息交换、政策的相互融合、危机管理、确定合作的中介目标以及联合行动。

三、总结

反思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我们国家实际上金融创新不足的现实情况,尽管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体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多么有效,而恰恰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侥幸躲过一劫。然而当前我国多家大型国有公司陆续披露:原本出于套期保值目的而进行的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从而导致巨额亏损的惨痛事实,则再一次说明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创新不足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因此,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只有继续深化改革,稳步推动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发展,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更好地融人全球经济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次贷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成因;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背景

近些年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一度将基准利率调将至1%,由此引发了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放贷机构不计风险地向低信用客户发放贷款。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流向二级市场,在投资银行的包装下,诞生了一批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其购买者遍布全球。但随着经济过热,美联储开始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由1%一直提高到5.25%,房地产市场在出现顶点后开始由繁荣走向衰退,房地产价格应声下跌。2006年下半年起,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逐步上升,多家放贷机构破产,而新世界金融的破产揭开了次贷风波的序幕。其后,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崩盘,全球各大金融机构纷纷爆出巨额亏损。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08年7月14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同时,全球10大银行宣布设立700亿美元基金自救。各国央行纷纷向金融市场注资。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危机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利率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2000年至2005年间,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繁荣,房价年平均实际涨幅达实际涨6.4%,而促成房价在2000至2005年间大幅上扬的最重要原因,是联邦基金利率的大幅下调,从而带动抵押贷款市场利率的走低。之所以美联储在2001年至2004年间高举降息大旗,并将联邦基金利率将到46年的最低点1%,是为了刺激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美国经济。于是,大量流动性资产涌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然而,随着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通货膨胀的压力重新显现,为了抑止通胀,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开始加息步伐,两年内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势头在2005年夏天突然中止,利率上升导致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利率重新设定,借款者的还款压力骤然上升,而另一方面,房价却在持续下降,借款者面临即便出售房屋也无法还清本息的困境,最终只能选择违约,危机不可避免的爆发。

(二)新的金融工具的滥用

过去的十年,资产证券化以及无数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机构中的广泛应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银行利用金融市场迅速扩张贷款的规模,这些银行把放出的贷款进行分类归集并打包出售给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再将这些贷款在资本市场上抵押发行债券。通过这样一系列行为,银行不但摆脱了对储蓄存款的绝对依赖,而且将贷款移除资产负债表表从而转移了风险。这种起初为了摆脱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限制的业务模式逐渐被银行界广泛采用,并逐渐扩散到欧洲的银行业。这种业务模式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任何问题,除非资本市场流动性出现严重的问题。而这种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影响就是巨额的亏损,甚至倒闭,这便是它的高危害性,正是美国金融工具的滥用和高风险的业务模式,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三)信用危机的加剧

信用风险传染可能导致大面积信用风险违约,引发严重金融危机。美国投资银行高杠杆商业模式隐藏了巨大的风险。在信贷的旺季,借贷成本往往较低,投资银行可以低价借入大量资金,用于发放贷款或买入金融资产,获取暴利。一旦市场低迷,风险就很高,高额负债让投资银行在损失面前几乎没有缓冲余地,加之信用传染普遍性,加重了美国金融市场危机程度。另一方面,信用评级对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价也有可能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现有的信用评级机制都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评估进而预测将来客户的表现以做出信用评价,由于房价低于贷款数这种情况在历史中从未发生,这就造成了信用评级机构在对违约风险评价时的缺陷。信用风险也就是违约风险被大幅度的低估,最终酿成了危机的爆发。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一)正确运用金融产品创新

在如今竞争愈发激烈的金融市场中,为了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推进金融创新。但是,如果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不加以研究,对产品的使用不加以控制,就会带来风险。对于我国来说,金融创新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西方那些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内在机制和运行规律可能并不完全适应于我国的国情,还需要我们自己加以探索并加以改进,因此,这意味着首先需要坚决打好创新基础,以优质资产作为衍生产品的标的推出新产品,而不良资产只能作为补充,从源头控制可能产生的风险。同时,也不能追求过于复杂的金融技术,而是应该首先学习和推出各种债权和股权类的基础产品。当然,在此期间,监管层的责任也是巨大的,现有的监管手段,如反映资本充足性的资产负债比率、预测贷款组合潜在损失的措施、基于日常风险值计算的交易帐户风险管理措施等已不再完全适用于衍生产品与日俱增的金融市场,监管层不仅要紧跟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还要保护创新者的积极性,鼓励与支持创新,而不是一出问题就采取遏制、废止的方式。

(二)保持宏观经济基础的稳定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一直保持双顺差,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中国汇率制度在趋向浮动利率制度转变时,人民币也在逐步升值,要不失时机的减轻人民币升值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如果当前中国政府侧重于采用人民币升值来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解决贸易顺差过大问题,一旦人民币实现了大幅升值,并且得不到经济基本面的支持,那么国际资本就会大量流出,人民币汇率走势就会出现逆转,就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因此需要

从国家宏观经济基本面着手,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体运行良好,但经济在局部地区过热、行业的经济泡沫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应该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条件。除此以外,中国有关政策的完备和有效性、经济主体的行为合法性以及腐败与官僚问题等,对于金融改革过程中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也有重要影响,要消除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把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

(三)加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1.完善个人信用体系

市场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离开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银行能够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可提高违约成本,增强贷款者的信用意识,减少违约事件发生的概率,防止危机的出现。

2.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并重

银行内部控制是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中做出的理性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应建立高效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数据库以利于相对准确的行情预测和分析,为内部控制提供信息支持;健全同业自律机制,加强同业公会在行业保护、行业协调与行业监管、行业合作与交流中的作用,维护同业竞争秩序,保护同业成员利益;加强银行信贷审查和贷后管理,保证审慎经营原则。外部监管同样十分重要,正是美国政府对贷款机构滥发抵押贷款等行为监管不力,才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密切监控机构风险,及时向市场提示风险。

(四)促使公民树立危机意识

金融改革的进行,还必须从思想上做好准备,树立危机意识。从新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来看,公民的信心对危机的发生和影响程度具有较强的影响,因此,政府首先要充分维护公众对金融机构的威信。一是维护经济政策的一贯性,使人逐步确立预期的确定性,从而增强公信力;二是当国外发生金融危机时,国内舆论要及时正确地披露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反危机措施,在公众心理上建立一道防线,防止和减轻金融恐慌心理的传导。其次,构建公民危机防范教育体系,有助于降低公民的信心失衡和增强公民对风险的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公民信心失衡。加强公民的防范意识,可以通过建立公民危机防范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国民风险教育,培育风险意识,培养理性投资行为,提高全体国民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结论

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我们要吸取其他国家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用于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好的进行金融改革,从美国金融危机中我们清楚地看到金融危机的发生不是一国孤立的事情,而是许多国内外的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市场正在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出现问题等于世界经济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应站在对全人类负责的高度上研究和实施防范金融危机的问题,通过加强国际间金融合作与协调来加强对外部金融冲击的抵御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磊,美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2]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现代经济,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