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律职业素质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程内容;教学改革;军人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军队院校规定的生长学员必修课之一,是对学员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军事职业素质与法律素质,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中国国防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执行者。课程内容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支撑作用,所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教学内容选取改革
根据军队建设发展需要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精选教学内容,按照军事职业和岗位任职所具备的素质,结合教材体系,序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学员的职业素质为导向,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以项目教学法来推进,从而不仅保证了内容选择上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并为学员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出发,确定了三大板块九大实践专题的教学内容,体现与军校学员成长成才主线的结合。
第一部分: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军精武教育,主要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员形成一个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正确的人生目的、端正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为基本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体系。结合军事职业要求,重点解决军校学员成长成才的长期定位和发展方向问题,使学员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培养其为实现军事职业理想而具有的坚忍不拔的信念,并在职业生涯中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努力创造有价值的军旅人生。
第二部分: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军营美德教育,主要是分析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理论和价值导向,军营公共生活和军事职业生活的道德规范,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对学员进行道德观教育,使其在军营公共生活和军事职业生活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重点结合学员的职业定位,培养高尚的军事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军事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为其在军旅生涯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法制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法律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法律、宪法和其他部门法,重点突出军职犯罪教育,旨在帮助学员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提升其法律意识,培养法治社会“合格守法军人”的基本素质,初步学会并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军旅生活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提升学员的职业法律素质。
在思想教育部分,我们强化对学员军人职业理想的培养;在道德教育部分,强化学员军人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在法制教育部分,强化学员对军人职业法律和社会法律的遵守。其关系见图1。
二、教学内容优化改革
按照军事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基点,构建系列模块,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
课程组确立了以德育模块、专题教学为主的整合思路。把过去以学科为特征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优化,以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基点,整合教学资源,内容前后衔接,相互贯通,相应组成了理论模块、实践模块、素质模块等系列模块,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等六大内容。通过课程结构的重组、课程内容的优化,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缺失。
教学内容优化后的效果:
1.突显各内容模块优势,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德育建设具有时代性,学员入伍后就深深背负职业的压力,面临着情感困惑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需要与时俱进构建德育系列课程,开展学员德育工作,有助于发挥各内容优势,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促进了课程整体优化,受到学员普遍欢迎。
在德育系列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既重视课程平台的开发,又着重进行了课程结构的重组和内容的优化。通过模块化、专题化的整合,既彰显出各学科的重点,避免了内容之间的重复,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相互学习借鉴,优势互补,使德育教育更加扎实有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受到学员普遍欢迎。
3.构建了“全员育人”的体制机制。围绕促进学员成长、成人、成才这一中心目标,学院机关、大队、营、教研室四个部门联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既克服了空洞说教的德育模式,又解决了学员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全员育人、共同关注学员发展、实现教育一致性”的要求。具体见图2。
参考文献
[1]郭立峰・信息化与军校的历史使命・光明日报,2009-5-25.
关键词:会计 职业道德 道德建设
也就是说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是比较广泛的概念的,真正的是指会计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遵守会计行业的规范、特征的,就是太调整会计行业的行为准则,特主要的表现是其有原则性、有无私性的、服务性等的几个特点,首先原则性性就是证明会计行业人员的道德的特征,就是作为会计人员就应该政策的观念必须强烈,要敢于坚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能提高,就可以抵制外来的诱惑,避免自身成为没有原则、认钱不认人的拜金者,另外服务和无私性就是说明作为会计的专业人员在工作中就应该把自身的位置要摆的正些,要以国家和单位的利益出发,要廉洁奉公守法、因此,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不断的发展,专业的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已经不单单是单纯的数字了,而是面对的比较复杂的世界,这也就渐渐的将会计人员的自身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1.会计的职业道德是对会计行业的法律制度很重要的补充,也就是说,法律的制度就是会计行业的比较低的标准之一,就是对会计法规的补充,真正的意义是别的会计法律制度难以比拟的,例如,会计的法律法规是针对会计不能够违反规定来设置的,并没有独对其自身的行为、素质、技能有具体的规范。只是来约束会计人员的不得违反规定,但是呢,会计人员一旦缺少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态度、职业技能和服务的思想都没有的话,就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是只性、有效性、完整性。
2.会计的职业道德是用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最基础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动机就是行为的主要导向,如果出现不好的思想动机,行为也会还跟着思想来决定,那么,会计人员的行为石油自身的内心来支配的,信念的好和坏就是直接导致行为的主要根源,因此,会计的职业道德就针对会计人员的动机来制定了相应的要求,比如诚实守信、客观公平公正,这些都是好的信念,都能够引导、帮助会计人员的思想动机有一个好的观念,来遵循行业的道德规范,最终达到会计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3.会计行业的道德就是提高会计人员的内在素质,目前,由于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进步,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提出的新的挑战,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专业人员的自身素质的表现之一,那么,作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员就是要爱岗敬业、提高专业技能,这不仅仅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1.加强政治理论、财经法规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原则性。熟悉法规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既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又要学习会计专业理论、新制度新准则,还要学习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全面学习,才能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才能使自己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提倡、什么要坚决反对,从心理上对会计职业道德有整体的认识。秉公依法才能成为我们最重要的职业行为要求。如果我们会计不能跟上形势,不能及时掌握新的知识,稍有不慎,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会计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会计方面的各项法规和业务,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原则性,使法规贯串于会计日常工作的全过程,“依法理财,依法核算”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关键。不难想像一个丧失原则、认钱不认方向的拜金主义者如何能具备高尚的职业道,不按原则办事,不仅残酷地抹杀了自己的前途,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修养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面对会计人生。财务工作贯穿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各部门。财务工作不可能独立存在,又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财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财务工作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由于会计所处的岗位特殊,必须谦虚谨慎,不应有优越感、特殊感。谦虚谨慎的作风应该体现在“三个服务”之中,对领导要尊重,应请示汇报问题一定要请示、汇报,领导交办的事情要快办,因此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
3.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会计从业人员管理相结合。
进一步完善会计从业人员资格准入、考核、奖惩、培训、退出等办法,完善将会计职业道德纳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范畴,同时结合会计从业资格发证、注册等工作,研究建立和实施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推动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化、法制化.
三、结束语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就需要要求专业的会计人员自身加强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学习,提高素质修养,这样才能够在真正的使自身的职业的道德水平不断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坚信,只要广大的专业会计人员只要努力,相信我国的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就会有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M].法律出版社,2001,9.
[2]朱秀华.对做假账问题的剖析[J].财会月刊,2003,11.
[3]会计基础工作考核与管理手册[M].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6.
[4]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人民出版社,2003,3.
[5]崔秋霞.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途径[M].经济师,2006,12
[6]冯卫东.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机制与制度创新[J].会计研究,2003,9
1.知识技能结构评价体系知识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在知识技能、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中,将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门化方向课等分层构建“三级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开设应用语文、应用数学、专业英语、德育、职业指导、体育等课程。专业核心课平台,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共同职业能力来设计。在本专业中,港口物流设备操作、港口物流设备机械维修、港口物流设备电气维修三个专业方向,都是以掌握港口物流设备的构造和原理为基础,因此将三个专业方向进行整合,形成以港口物流设备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核心课平台。开设港口机械制图、港口机械基础、装卸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电工与电子技术、港口电气设备、港口机械常识、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等课程。专门化方向课平台是在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针对某一职业岗位,以完成某些专项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港口物流设备操作方向开设叉车操作、牵引车操作、门座起重机操作、集装箱堆场机械操作、集装箱装卸桥操作、港口物流设备机械维护等课程;港口物流设备机械维修方向开设港口物流设备液压系统维修、港口内燃机维修、港口装卸搬运机械维修、港口起重输送机械维修等课程;港口物流设备电气维修方向开设电工实训、流动装卸机械电气设备维修、固定(大型)装卸机械电气设备维修、连续运输机械电气设备维修、港口自动控制电器设备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作为知识技能结构的评价内容,均以课程的学习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即每门课程均有其侧重的学习内容考核。但在评价模式和方法上,突出能力培养的导向,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如: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核心课平台在评价模式上以“平时表现+模块考核+期末考核”、“闭卷+开卷+口试”为主。学生平时表现包括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纪律等方面。模块考核是根据课程各自的特点,进行阶段性、小范围测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状况;若模块考核不达标,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安排重新测试,让学生查漏补缺,赶上学习进度。最后按平时表现占30%,模块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30%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学习过程的收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兼顾考虑。专门化方向课平台在评价模式上,以“职业资格考试(或特种设备作业考试)+课程考核”、“平时表现+笔试+实际操作”为主,采用学业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特种设备作业证相结合、表现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叉车操作、港口内燃机维修、装卸机械电气设备维修等课程以“职业资格考试+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为主,采用学业评价与其相对应的“内燃装卸机械司机、内燃装卸机械修理、装卸机械电器修理”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的评价方式,而牵引车操作、门座起重机、电工实训等课程采用学业评价与特种设备作业证结合的评价方式;课程考核占70%,按表现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而职业资格证书或特种设备作业证占30%。港口物流设备液压系统维修、港口自动控制电器设备等课程以“平时表现+笔试+实际操作”评价模式为主,表现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现场模拟、课题实训报告、闭卷考核、技能测试等形式,按平时表现占40%、笔试占20%、实际操作占40%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2.素质结构评价体系作为港口机械操作与维修从业人员,一般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素养、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等。我们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素质结构体系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其中,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有法律意识、有社会公德意识、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团结协作、文明礼貌;职业素养要求具有服务意识、敬业精神,有时间观念、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有遵守行业规范的工作意识和行为意识,取得职业资格证或特种设备作业证,有自学能力;人文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审美能力、良好的礼仪修养,具有正确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身体素质要求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自觉锻炼身体、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心理素质要求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应变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创新素质要求有搜集、识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些评价内容与标准不是孤立的,它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以及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日常生活行为表现紧密关联。这些素质的养成,一要靠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二要靠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对学生素质培养成效的评价应强调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因此,我们将过程评价延伸到日常生活行为表现中,并通过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学生等评价主体,进行多元评价;评价结果与德育、礼仪、职业指导、体育等课程挂钩,按课程评价占40%、多元评价占60%评定。如: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的评价,放在企业实践中,与德育、职业指导课挂钩;心理素质与礼仪课挂钩;身体素质与体育课挂钩等等。
3.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范围包括认识实习、课堂实验、现场教学、专业实训、企业实践等,其评价内容由职业能力中的基本职业能力、关键能力评价组成,职业能力评价体系采用实训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进行评价。按认识实习、课堂实验、现场教学、专业实训、企业实践等项目给予评定。实训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按各位学生每次完成工作任务的表现,根据评价内容加权平均给予综合评定;而学生自评互评作为综合评定。最后将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指导教师、学生的评价按70%、30%的权重给予最终评价。
“三位一体”学业评价模式的成效
【摘要】护理人员素质高低不但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而且影响着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新生儿母婴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知识,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全程、高效、优质、人性化的整体护理服务。本文探讨了妇产科护理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要求,并提出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形成;培养
作为一名妇产科护理人员,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其从事正常工作的基础条件,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同时影响着正常护理工作的质量。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首要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一 妇产科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需求
1 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提高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保障,护理工作是临床评估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医疗质量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做好这项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即高尚的护理道德。基础护理工作中的生活护理,如妇婴休息环境、病床单位的整理,婴儿的卫生处置等。处理婴儿的各种排泄物,帮助产妇做积极产后恢复等,这是一些道德性很强的工作,要认真地做好,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及极强的内心信念。缺乏护理道德的人,遇到这些护理工作很可能回避推诿或采取应付态度。而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妇产科护理人员会处处为妇婴着想,将工作放在第一位,不怕脏不怕累,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 具备高超的专业技术技能和丰富的学识:妇产科护理是一项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要从事这一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做基础,熟练护理专业的各项基本技能,并可以通过产妇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判断产妇的状态,做好产妇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要学会照顾新生儿,新生儿脾气秉性不固定,休息时间活动时间都不固定,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妇产科护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学识经验,对于婴儿的一举一动要了如指掌,对婴儿可以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深入了解有关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术,以保证对妇婴的良好护理。
3 妇产科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耐心,宽容豁达的胸怀:良好的心态和情绪是护理道德的具体表现,护士是每天与病人交流的职业,作为一名合格的妇产科护理人员,无论你性格如何,心情好坏,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遭受多大的打击,只要你穿上白衣工作服后就应该都放下,一定要想到工作中面对的是弱势群体的病人,在与其交流过程中哪有足够的耐心,理智、冷静处理护患之间的矛盾,控制自己的情绪至最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如意识调节,语言转移,行动转移,释放法等进行自我控制和调整。用我们对护理工作的挚诚之心感化患者,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4 妇产科护士应善于沟通,平等对待每一位“病人”: 护理工作服务的对象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修养的特殊群体--孕妇与婴儿,那么妇科护理人员在对待这一群体时,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同时,对待病患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歧视性心理存在,无论是病患职位高低、贫富,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给予患者更多的微笑与温馨的话语,作为一名合格的妇科护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个人魅力,善于沟通,当护患之间产生矛盾纠纷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 提高妇产科护理人员素质的对策
1 加强妇产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 质量就是医院发展的核心,高质量带来高效益。良好的妇科病患护理效果出自护理人员精湛的技术,而精湛的技术又来自过硬的基本功,护理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防止差错事故,避免护理缺陷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给予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原有的工作模式和自身技能与理论体系,不在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的加强学习,更新知识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对妇科护理人员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业务学习,并考核,以提高整体素质。
2 定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增强岗位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护理人员的重要条件,职业道德的形成又受到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作为院方应注重对妇产科护理人员的定期思想教育引导,鼓励其热爱本职工作,建立高度的岗位责任感,在护患关系中能正确把握好医护、护际、护患等关系。端正自己的位置,建立起服务为病人的工作理念,为病人所想而想,为病人所急而急。另外,妇科护理工作是一项既苦又累的活儿,难免导致护理人员产生厌烦工作的抵触情绪,因此,多组织专题思政教育课程引导,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新分配、新调入的护理人员,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增加向心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提高护士人员的思想水平,使其热爱本职工作,并展示更好的工作状态。
3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明确护患法律关系:作为护士必须明确护患之间平等的社会关系,服务与被服务人是一种合同关系,两者履行着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患者有要求护理人员提供符合标准服务的权利,护士有对患者提供符合要求服务的义务,每个护士必须明确,患者应享有平等待遇的权利,享有知情同意权、个人隐私权等,组织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要求每个护士在工作过程中自觉履行职责,认真分析兄弟医院、兄弟科室、本院、本科、医疗纠纷案例。在为患者操作时,应考虑患者的知情权,明确告知各种操作目的及意义,对创伤性操作执行签字制度,正确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和依靠法律维护医院正当权利。增强每个护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娴熟的技术,得当的沟通技巧,全程全面的健康宣教,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有效防止护理纠纷的发生。
4 人性化语言沟通,建立融洽关系:开展人性化护理要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给予患者更多的多心灵上的关爱和慰籍。语言沟通方面注重使用规范文明用语,见面先问“您好”,开口先加称谓,话前先用“请”字,操作失误先道歉,操作结束先谢谢。根据妇产科疾病特点,要求护士不议论病人隐私。严格遵守医院护士礼仪规范,注重形体沟通,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温柔的动作,甚至可以取得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教育年轻护士遇到病人情绪激动时要给予冷处理,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真诚的爱心。
参考文献
[1] 何喜春,曾佩,陈良珠,等.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知识及技能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5,11.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进一步加速,作为与经济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也必然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本文通过对金华市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一、中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金华市中职教育在规模、质量上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方式和效率方面还有待研究。本文从就业、人才效益和培训机制方面作了调查,对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了评估与分析。
(一)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1.凸显“低端就业”特点。当前全市产业集中度偏低,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区域内产业合作步伐缓慢,缺乏产业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中职毕业生的非正规低端就业特点较为明显。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于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中80.1%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44.7%的毕业生就业于10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岗位层级不高,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为主,技术要求不高,其中就业于企业最低层级——操作层的占65.7%;多数中职学生的技术层次还不高,已成为技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的比例较低,仅占10.1%;多数中职学生的薪资处于较低水平,63.9%的在岗中职生月薪在2000元以下。
2.初显“多元就业”格局。从就业渠道上,金华市中职学生已突破了单一的就业格局。调查表明,从就业途径上,有通过招聘、学校安排、家族企业工作、社会关系等多种途径,其中以学生自谋工作为主,占67.1%。从就业形态上,呈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向上走,即升入高职深造。在就业导向的政策调控下,近年来升学比例较低,2008年毕业生的高职升学比例为15.1%,但由于发达地区职教高移的趋势及就业升学“立交桥”的构建,该比例正在攀升。二是向外走,即本区域以外就业或本专业以外就业(非对口就业)。调查表明,本地就业率仅为54.6%,对口就业率也不高,仅为51.1%,其中财经、服装等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最低,不到35%。三是自主走,即自主创业。但选择创业的学生较少,比例仅为4.5%。
3.不再坚守“从一而终”。中职学生就业的灵活性与变动性日渐显现,就业稳定性总体较低。针对2008年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两年内没有换单位的学生只占37.7%。同时,在就业时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变通性,不再走“毕业后再就业”的固定程式,许多学生毕业前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这类学生占到71.9%。
(二)人才效益状况的调查分析
1.中职学生的“数量效益”。当前全市产业结构的层次还不高,中低端技能型就业岗位数量居多,中职学生理应是企业中的技能主力军。但从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96家企业中,员工总人数为43401人,其中本地中职(中专)学生人数为9028人,仅占20.8%;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外地员工(金华地市以外)占54.0%。欠发达地区流向本市的务工人员成为本区域企业一线操作工的主体,而本区域中职学生呈现向大城市大企业外流的倾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区域间技能人才的大批流动,中职学生服务区域经济的“数量效益”不高,且存在不确定性。
2.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本次调查选择了道德修养、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等9项指标,围绕“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进行调查。调查表明,企业对在岗中职学生素质的总体评价一般,满意度总体不高,大多集中在“基本满意”与“一般”选项,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满意度分别为25.0%和21.1%,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心理素质,比例为6.3%(见图1)。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素最看重的是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把这两项确定为第一重要员工素质的企业比例分别为45.7%和40.0%(见16页图2)。
但从“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对比来看,两者一致性不够好。取前者的“满意”项和后者的“第一重要”项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的认可度与实际需求之间相差较大,业务水平等素质的认可水平已超出了企业实际需求水平(见图3)。
调查还发现,对于一线劳动者,企业最喜欢录用的群体是中职生,但目前企业一线劳动者学历层次多数是初中或以下学历,占58.2%,企业技术骨干的学历层次多数是职高或相当学历以上,占86.1%。
可见,企业对中职学生认可的素质要素与企业所期望的素质要素之间还不够一致,并且,企业所期望的中职学历层次在企业在岗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也不高,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难以显现。
二、主要问题及困境
当前,中职学校与企业的本位主义让他们习惯于站在自身的立场来决策,尽管他们的共同利益是明确的,但缺乏一个超越他们的机构来协调,难以实质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壁垒,由此造成的问题与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匹配
1.规模不对等。受传统文化与就业观念的惯性影响,短期内还无法改变普职招生冷热不均的问题,而且今年浙江省对普职招生比1∶1的要求从政策层面出现了松动,金华市中职规模面临前所未有的萎缩,中职教育从规模上达不到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由于金华市属浙江中部较发达地区,多数学生不满足就业于企业岗位的最低层级,有自主创业、到一线城市就业或向中高层级岗位流动的倾向,本地一线操作工人中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反而较高,出现区域人才交叉流动的现象,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2.结构不对接。当前,中职学校由于招生困难只能强力迎合学生或家长对专业的需求,忽略对地方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从全市单位就业人员结构与中职教育专业规模结构对比情况看,制造业、建筑业的就业与专业规模虽然较大,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负偏离,预期会凸显“供不应求”的人才供需矛盾;而金融业、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存在较大的结构性正偏离,中职毕业生“供过于求”已在所难免。(如表所示)
3.能级不对应。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向上提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升入高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二是转入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取得更高级别的技能工种。金华市技工类学校相对较少,具备培养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的只有2所,每年能输送高级工以上技能素质的学生约为900人。同时,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也可以向下延伸,面向失业青年、农村劳动力和其他失业人员开展短期职业培训,而这一方面起步较晚,每年的培训人数非常有限。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向下延伸,面向弱势群体的培训规模还远远不够;而向上延伸的着重于学历提升的高职教育规模相对较大,但针对技能层次提升的技工类教育规模还可扩大。 (二)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
1.要素不一致。由于中职学校还基本沿用“三段式”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素质以单项技能、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要素,企业化实践能力、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相对较弱,尤其是耐劳、耐挫等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从调查情况看,企业对员工素质要素按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依次是工作态度、道德品质、业务水平。可见,企业所要求的素质要素与中职学生具有的素质要素存在较大差异。
2.层级不对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加工、机电控制等许多传统技术逐渐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动作型技能含量越来越低,而智力成分越来越高,加之部分企业以出口贸易、金融商业为主,对管理人员需求较大,并未形成足够的需要技术的就业岗位。但是,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仍然较大,很多技术又被细化为单个操作环节,技能要求不高的一线操作岗位需求又较大。这种技术层次的两极分化现象,使就业岗位呈现“哑铃型”缺口。因此,适合中职学生就业的中层级岗位并不多,一方面是“高不成”,在当前的选拔模式下,中职学生的智力技能相对薄弱,无法应对技术含量高的智力型技能;另一方面是“低不就”,作为主要就业群的一般操作工,技能要求很低,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拥有一定职业技能与职业抱负的中职学生又心有不甘。
(三)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
1.价值取向单一加剧人才供需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功名利禄”“出人头地”思想又被逐渐强化,读中职仍然是无奈的选择。中职教育的规模不足,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受到制约。即便选择了中职教育,在专业选择上也存在较严重的“轻传统重时新”倾向。这种单一的价值观势必造成专业冷热过度,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2.社会关系影响就业公平。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靠两种资本,一是人力资本,主要是自身的先天禀赋加上学校教育而得到;二是社会资本,通过家庭、家族和朋友等社会关系,调动、支配和掌控社会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而形成。由于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而且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替代物,决定着一部分求职者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可能。用人单位雇用人员的决定仍属于非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缺乏一定的公开性、规范性。调查表明,全市通过社会关系就业的人数占到65.8%。复杂的社会关系扭曲了人才供需匹配的自然选择关系,人才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影响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要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应从观念、制度和方法等层面多管齐下。针对全市中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行政协调,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
1.政府主导,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为此,必须得到政府的宏观协调与政策支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第一,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具备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框架,确保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确定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责任和职能,明确校企双方的法律责任和应尽义务,并使所有相关机构都能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第二,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成本,在资金保障上,必须建立公共财政对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的投入机制,做到合理分配;在功能匹配上,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对区域性技能人才资源的状况和需求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使政府在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与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匹配度,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在利益分配上,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给予相关企业以税费的减免和媒体的正面宣传,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第三,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应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设置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定期而全面的评估与总结。同时,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激发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依托社会组织,构建职业教育监管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在功能上逐渐淡化了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控制,转向监管与服务,这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管理力量——社会组织,协同政府从整体上把握社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协调地方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1)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角色功能,让行业协会成为职业教育监管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一方面,政府应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监管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协会的中介服务功能,构建职业教育的服务体系。一是信息服务,开展本行业的调研与数据统计,对区域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实施信息收集与制度,搭建集受理投诉、综合监督、协调指挥和系统评价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公共信息管理平台;二是政策服务,参与制定本行业所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三是培训服务,制定职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2)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可由学校、企业和行业联合发起,吸收职业教育和行业里的专家、优秀技能人才和一线教师参加,制定具体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等,指导校企合作的实施,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区域性专业布局调整
1.统筹规划,形成区域性错位发展的格局。当前中职生源趋向萎缩,相对薄弱的中职学校还难以从“规模经营”的漩涡中走出来,专业设置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但从区域性专业协同发展的思路来看,必须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思路,实行错位发展,在特色领域以及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上进行重点培育。(1)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根据本市产业结构特点,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2)强化主体专业建设。主体专业一般应符合省级示范专业的基本条件。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1~2个主体专业;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设立2~3个主体专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设立3~4个主体专业,并逐步培育形成1~2个专业集群。同一县(市、区)域内职业学校新设主体专业一般不能重复设置。
2.合理布点,着力打造区域性专业集群。区域职业教育必须科学规划与产业集群基本匹配的专业设置,使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通,构建专业链、专业群,以利于主干专业做大做强,其他专业灵活应变,增强专业集群的辐射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1)按照“主导产业—核心产品—相关产品”的“产品关联”思路,形成主干专业和相关专业互为联系的专业链或专业纽带。区域性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应着力推进机电类、数控类等专业集群化发展,保障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2)按照“关键岗位—相关岗位—边缘岗位”的“岗位群”的思路,形成与岗位群对应的主次分明、相互结合的专业群。针对某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可以每个行业岗位设置一个专业,体现专业性和层次性。对于变动性较大、具体岗位需求量不大,但相近岗位比较密集的岗位群,可以依托岗位群的整合设置专业。这样不仅有利于毕业生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选择或变更岗位,更有利于扩大就业面。①
(三)产学合作,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
从产业结构看,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人才素质要素不尽相同,要让企业的人才效益最大化,需要理清不同岗位的人才素质要素,重点关注人才素质结构是否合理。尤其针对当前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分化倾向,必须重新审视“技能”的内涵和意义。一方面,要防止技能训练过于集中而造成的技术浪费;另一方面,应该调整技能的目标定位,把关键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增强中职学生由低端就业向上流动的能力。
1.避免“重技轻能”,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在教学目标上应强化对关键能力的培养,关注适应多种职业和现代技术升级的综合素质。(1)树立“授人以渔不如授以渔场”的理念。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是关键能力发展的“渔场”,关键能力重在“渔场”中培育与积淀,而不是游离于“渔场”的技能教授。中职学校要强化“渔场理念”,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或社会环境,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融合,建立全真顶岗和仿真学习机制,在真实的工作体验中提升关键能力。(2)树立“行动是为了学会行动,更是为了能力”的意识。行动导向是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核心理念,强调学生在围绕任务的自主行动中学会行动,但也必须看到技能本身以外更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2.避免“重智轻德”,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传统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重知识传输轻人文关怀的弊病,应试教育体制又是对“重智轻德”的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要跳出“智力崇拜”的怪圈,强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根据当前企业的生产模式对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要着重从三个层次来培养:第一层次是理想和信念。主要培养中职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工作充满热情。第二层次是道德水平。主要培养中职学生的忠诚守信。中职学校要进行德育教化,使他们具备“本分”“诚实”“守信”的品质。第三层次是心理品质。主要培养中职学生的意志品质,特别是耐挫能力。意志品质必须重视实践性锻炼,可挖掘一些典型的以高强度重复训练为主的项目,让学生在重复训练中锻炼意志,增长技能。
四、结语
中职教育只有实现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才能凸显中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必须构建基于学校与社会沟通机制的“大职教”框架,特别是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与协调的功能,在校企合作、公共监管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立法力度,尽快打破校企之间的沟通壁垒,有效提高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
[注释]
①黎琳.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战略[J].广西大学学报,2009(12):147.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会计 诚信问题 机制
当前社会发展中,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事业也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与此同时,各种造假现象也不断的涌现了出来,成为影响会计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工作中,如何合理的遏制会计造价、重塑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经过工作总结与调查,在目前的工作中,遏制造价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从加强法律、制度和规章建设方面入手分析,且必须倡导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素质,有效提高会计诚信度。
一、会计诚信概述
1.概念。会计诚信是人类社会发展至商品社会的产物,是会计工作中逐步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理念之一。这种概念的出现与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大同小异,是人际交流的发展与延伸。会计诚信主要是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真实的反应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不弄虚作假。会计诚信一般都包含四个方面:首先,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勤勤恳恳,谨记诚信,踏踏实实的进行工作;其次,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务必做到实事求是,不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三,会计工作中各种数据要力求精确,能够充分的表现出应有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理念;第四,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素质要求,严格饱受商业机密。
会计诚信问题的建设与实现是目前企业工作的关键所在,其在工作中不仅关系到本行业的生存与未来发展情况,更是关系到全面工作风气是否良好。因此而言,在目前的社会工作中,建立会计诚信问题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2.重要性。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发展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合理、可靠的重中之重,在目前的工作中,实现会计诚信需要从相关工作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素质着手去分析和解决,使得会计工作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实现会计诚信体系的监理已成为解决社会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社会经济综合、系统发展的关键。
二、当前常见的会计诚信问题
1.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健全。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对称、不科学是目前会计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当前企业发展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所在。一般而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通常都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工作技术和工作经验进行总结的,但是为了满足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会计的需要越来越复杂,各种信息与数据的总结也变得尤为精确。因此在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会计信息真实度不高的现象,也造成了各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不断出现。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主观地人为地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准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是评价会计作为一个信息反馈系统的工作质量好坏与有效程度的重要判断标准。会计信息失真是困扰会计界多年的问题,它分为客观失误和故意造假这两种行为。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目前由于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导致的会计工作水平下滑问题相对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会计工作是一项对于相关经济信息进行处理和整理的工作,这种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如果会计人员的技能素养和工作态度等提升不上去,那么就会导致会计人员在处理相关报表工作时候出现疏忽,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或者账目混乱等情况。会计工作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的会计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才能在会计工作中做好本职工作,对于业务能力水平提高不上去,或者缺失上进行,没有学习热情的人员要严格提出批评,责令改正。
三、关于会计诚信体制的有效构建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确保企业的有效运行,会计人员首先要对经济业务进行有效核算,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它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确保企业会计诚信的实现。有利于保证会计准则的质量与确实可行性问题。为了促进会计准则制定组织的完善,有必要建立具备代表性与权威性的独立机构,针对地反会计准则来说,进行独立机构的设立,以方便相关意见的收集和反馈。在此过程中,财务部只负责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的制定。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透明性,有利于法规的可操作性与权威性的提升。有利于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利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
1.会计人员诚信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诚信教育在会计工作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会计的诚信教育不仅关系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相关技能理论知识的巩固,更包含这对于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只有不断通过学习才能让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我们在会计诚信教育领域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需要我们在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工作方面不断加大力度,让会计人员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
2.相关会计法制的建立健全。在现实生活中,针对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日常持法力度,以促进会计诚信的提高,在此过程中以立法技术为关键点,注重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监督追究。与此同时,强化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的落实,真正追究责任到人,让造假分子不敢犯罪,不能犯罪。确保日常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职业道德 养成训练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17-0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而早在2004年,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竞争力”。这些进一步明确了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而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又是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保证。要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具体实际,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为社会及各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毕业生,并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达到上述目标。因此,开展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课是大学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如何有效开展这门课的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另一方面,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养成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也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综合集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将把这两者的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基础课渗透职业道德养成训练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如何以基础课为依托渗透职业道德养成训练内容,既可以提高基础课教育的实效性,又同时给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试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评价的综合改革上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所谓“教学模式,指的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范式。其由思想、理念、形式、过程、方法和评价等组成一个系统(雷正光)”。通过对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的仔细解读和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再梳理、总结上述论文、著作研究成果,要想解决好在不增加课时或是另设一门课的情况下,完成基础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养成训练这一关键问题,就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针对各专业、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制定课程标准,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职业核心能力,达到为学院各专业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服务的目的。基础课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应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在内容上结合行业职业道德和专业案例、行业文化和职业法律规范,使教学更好地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在教学组织上,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考核评价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促进行知结合,教、学、做统一,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 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进行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思路既有总体思路,也会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开展“恪守职业道德,成就职业人生”职业道德养成训练主题教育。如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结合的职业道德训练思路:
第一,利用自编教材《高职职业道德与礼仪实训教程》,按照“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训练步骤,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案例开展教学。
项目一:与专业入门教育相结合,开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的社会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训基地或生产企业,访谈职场人士,上网收集资料,调查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的职责、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学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安全生产、团结协
作、艰苦奋斗”等电气自动化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项目二:职业道德楷模视频观摩与演讲。以小组为单位,采访和收集一个或几个本行业职业道德楷模或成功人士(尽量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对应)事迹,讲述、分析、总结他们的感人事迹或成功因素,并整理成演讲稿进行演讲,或做成PPT进行展示。
第二,与专业入门教育相结合,邀请本行业优秀人士到学院作报告,与学生座谈。
第三,结合学生顶岗实习,配合专业教师开展针对岗位职责、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等具体的电气自动化职业道德教育,检查和评估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第四,结合电子行业企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第五,结合学院素质训练中心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如“道德建设周”进行教育。
2.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专业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各专业总体目标一致,即从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出发,配合专业教育,着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为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目标的确定上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如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纳入本课程的能力目标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
3.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
根据基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结合学院各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对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梳理,分两个层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基础性内容——在课本原有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础上增加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等要求,基础性内容在学院各专业的授课中普遍进行;拓展性内容——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增加本专业特别强调的职业道德要求。如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增加“安全生产、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等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职业道德规范;物流管理专业增加“廉洁奉公、尊重顾客、爱护货物、优质服务”等物流职业道德规范;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增加“精工细修,优质高效;遵章守纪,规范操作;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勤俭节约,爱护器材”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对基础性教学内容,通过实施若干个教学项目体现知识的传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道德素质的养成一体化的要求,促进知行结合,增强教学实效性。基础性教学内容主要在课堂进行。拓展性教学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但大部分教学需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以弥补课时的不足。同时,对不同的专业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如就爱岗敬业这一训练项目,对不同专业都采用不同的教学案例,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 教学组织实施
1.注重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遵循教育部、有关精神前提下,紧密结合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系统确定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设计教学项目,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同时,既掌握道德法律知识,又能培养道德和法律素质,提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达到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2.注重课程教学和道德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学院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联合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推进第二课堂素质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配合各系的实训教学开展职业道德训练,使学生能将课程内容贯穿到平时的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结合。
3.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程的教学。有选择地使用下列方法:课堂讲授法、课堂答疑法、案例教学法、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视频观摩、情景剧等,结合学生中的思想问题或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制作PPT教学课件,运用教学网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4.注重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教师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法规内容上、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与专业相结合。
5.注重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以课程标准设计的能力训练项目为参考,教师们在课程标准的原则规定下,根据各教学专业班级的个性差异、专业要求,灵活地选择其中几个项目或自行设计实践项目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三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职业道德重在养成教育,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长,知与行相统一,以提高职业道德实践教育教学效果。我们主要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以弥补课堂学时不足的缺憾。一是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播放影视资料、参观考察等方式开展“第一课堂”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理论变成感性直观的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核心能力。二是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电影周活动、纪念日、专项主题教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学院法制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编制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项目
依托基础课程标准,本教学团队编制了本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了与职业道德训练内容相适应的社会实践项目。如结合专业分小组开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的社会调查、行业模范访谈、主题演讲比赛等。
2.教师进行实践教学项目培训、指导
教师除了对学生所选的主题进行审查外,还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包括全员培训、问卷设计、调查报告撰写、调查汇报的PPT制作等,并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成果
的评比赋分。
3.学生分组开展活动
实践教学以学生团队为主,教师为辅,每个授课班级根据班级人数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4~6人不等,自由组合,并选出本组组长。组长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分工,并带领本组开展实践活动、组织成员制作课堂PPT汇报、撰写调研报告。
4.成绩评定
社会实践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同教师一起对实践进行评比,成绩评定分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作品、汇报情况及学生的分工评定各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
四 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的目的旨在督促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课程的考核坚持开放性原则,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原则。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作业`、能力培养三方面,其中学习态度主要考核: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个人作业主要包括:读书笔记、观后感、计划书等;能力培养主要考核:项目作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过程性评价分别占考核比例的20%、10%、40%;终结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主要通过期末开卷形式进行,以知识运用题型为主,终结性考核占比例的30%,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
[关键词]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 岗位技能
[作者简介]姚淑媛(1962-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和民事诉讼法学;曹琳(1980- ),女,甘肃兰州人,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和婚姻法学。(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务化教学体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FXO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50-02
高职法律实践教学是高职法律实务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所以,要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法律人才。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的内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以及社会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习惯于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安于现状。实践教学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法律知识教学应该是一个基本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法律的能力。而实践性法律教学则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法律实务的岗位技能与法律运用。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1.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以每一个知识点或知识单元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这样适应了高职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学会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和实际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实际运用知识的各种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在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纳入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如法律事务专业的法律基础课《宪法》配以《法律思维实训》进行教学,法律专业课《民法》配以《民事纠纷分析与处理》进行教学。案例的选取可以是典型案例、可以观摩录像或是实地观摩庭审。
2.模拟仿真综合实训。模拟实训是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案例为教学素材,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法务操作技能,独立完成相关法律工作任务。这要求在课程建设上,首先要有真正的“双师型”师资,他们必须是从事实际法务工作的行家,同时又是教学方面的精英,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仿真工作场馆和仿真道具,如模拟法庭、法医鉴定室等。模拟实训的具体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科而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在于其实战性,一切实训科目或项目都应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步骤逐项分组训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目标。
模拟仿真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训,使学生学会岗位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证据运用能力等。根据法律服务行业发展需要,依据从事法律服务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设置实务课程,根据实务课程各环节的能力培养要求设计对应的能力训练项目,依据训练项目分解工作任务,并细化具体的操作要求与实施步骤。
模拟仿真综合实训:第一,确定训练目标。第二,选择实际案例。第三,列出实训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第四,告知学生本项目所需知识点。第五,实训操作,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实训小组,各实训小组独立分析案情,学习操作指导内容,掌握实务常识。第六,点评考核,分组操作环节完成后,由各组汇报本组操作过程和任务完成情况,并做出自我评价;教师组织各组互相评议,进行分析;最后由教师对各组的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进行比较、点评、总结、考核。
3.庭审旁听与专家讲座。庭审旁听与专家讲座是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去法院庭审现场旁听,或邀请实习法院将简单的案件放到学校模拟法庭来审理。组织学生进行旁听,有助于提高同学的学习法律的兴趣,同时能使同学们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另外,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学校还可以多途径地开展社会化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经验等。
4.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是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主要是学习实务知识;仿真模拟综合实训,主要是把实务知识转化为实务技能;而实训基地实习则是要把实务技能真正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即是对前两个环节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又是对学校实践教学成果的提升和巩固。实训基地实习,首先要求学校要与公、检、法、司等机关,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等各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充足的实习、实训基地。其次要把课堂教学和模拟实训阶段的教学、实训工作做扎实。这样,学生到实习单位工作时,才能真正投入工作实践。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的设计。法律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要以实训项目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重点,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与律师事务所、法院、司法所等实务部门及同行业的专家共同开发设计,体现工学结合。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根据岗位基本技能培养要求,设置相关的能力实训项目。通过实践训练教学,将校内模拟情景教学与校外司法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相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学生把握专业技能的技巧和要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法律人才的目标。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实践教学中,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可采取专项训练、综合训练、见习观摩、实案参与等教学方法,还可采用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等开放性教学方式。
3.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开发、利用、共享。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的硬件资源优势,为实践教学提供优质、准确的各类法律信息。利用院内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学生可随时到机房查阅资料,享受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托学院的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学管理的全程信息化。
四、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学校与行业、法律服务部门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如模拟法庭、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建设仿真的实训环境,主要配套教学仪器设备与多媒体,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模拟法庭配备设施:审判人员席、原告席、被告席、证人席、书记员席;并配有证人室、评议室、羁押室等设施;设音控系统、摄影机、监控系统、多媒体教学等智能化设施;设安检门、手持式安检仪、法槌等设施。模拟法庭功能是用于学生的模拟审判及仿真情景下的实践教学、法庭辩论、法院审判案件等 。
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学校与残联共建“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对内是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基地。由教师组成的残疾人法律援助专家组,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依托学生法律服务社团,与社区、司法所等联合,组织学生到社区、街道、企业进行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活动,指导学生研究讨论案例、诉讼文书、诉讼等。学生以准司法工作者的身份参与案件的审理,既增长见识又为残疾人提供了法律服务。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根据法律专业岗位要求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狱等部门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可以从事岗位技能方面的实习实训,了解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狱及其他法律部门的基本制度和管理模式,感受职业人员的资格要求、职业素质要求、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要求,熟悉和把握所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狱等部门的相关工作程序及工作的各个环节。
在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便于学生从事法律服务方面的实习实训,了解律师、企业法律顾问在执业过程中与当事人的关系和法定权利义务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掌握应坚持的工作原则、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技能、语言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起到保障作用。
五、实践教学的考核与管理
1.实践教学计划的管理。实践教学计划要与合作的相关企业、行业共同协商制订,实践教学内容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或国家、国际通行证书所涵盖的内容为依据,做到双方直接接轨。同时配合开放式教学方式的实施和学分制的开展,加大实践教学时间的跨度,摆脱教学场所一成不变的现状。学生可以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以认证考试代替校内考试,认证成绩可以冲抵相应的实践课程学分。
2.实训课考核方式。实践教学中实训课的考核,可采取全程考核的方式核计成绩,满分为100分,最终考核成绩在60分以上的可获得学分。考核范围包括:各项目专项训练成绩;各项目中各种诉讼文书的写作成绩;综合实训成绩;见习观摩成绩等。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管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严把教师入口关,积极引进有行业、企业经验的人才,加大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重,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还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到相关部门挂职锻炼,提高其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成为“双师型”人才——既是教师,又是法律职业者。
4.实训基地实习的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习的跟踪管理。首先,要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方案,操作性要强。其次,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管理上,实行由实习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实习小组、实习学生的层层管理。最后,实习指导老师能不定期地去实习单位抽查,指导学生实习。学校还可与实习单位建立经常性联系和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尽可能将实习学生安排在可以受到专业训练的部门,并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意见,及时掌握实习学生的实习动向。
5.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管理。教材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加强组织和领导,同时要从教材立项、调研、组织人员编写、开编审研讨会到出版、发行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其次,邀请实务部门专家参与共同开发系列教材,确保实践教学教材的实务性。最后,要坚持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制原则。即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按法律实务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科学安排教材内容,突出技能培养,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本质要求。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在检察工作中增设了一条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的新途径,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精神和贯彻群众路线的要求,有利于检察机关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因而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检察权在本源意义上属于人民所有,在性质上当然可以由人民直接地或部分地行使,在具体制度安排上应当设置人民直接参与的程序。检察机关和检察官只是代表人民行使检察权,不应当异化为检察权的垄断者。中外的司法实践都证明,由非司法职业人员(如人民陪审员)与司法职业人员相结合,共同行使一定范围的司法权,不仅有利于防止司法的专断、司法权的滥用和腐败,而且有利于防范各种外部的不当干涉,保证司法的中立、独立和公正,树立司法权威。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制度保障。检察工作作为一项国家职能活动,具有比较强的专门性、国家强制性、统一性和程序性等执法和司法的一些专业特征,容易脱离人民群众,因而司法权的社会化(包括社会对司法的参与、认知和认同以及司法主动地接近社会、服务于社会等两个方面)一直是近代司法理论的重大课题。为了有效地防止检察工作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设置相应的制度和程序,提高检察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检察工作,扩大检察工作的民主基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人民群众通过人民监督员介入检察机关的诉讼活动,有权向检察官了解案情和有关法律适用情况,有权阅知案件主要证据,有权旁听检察官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并享有对一定范围的检察工作进行直接评判的权力,而且能够引起检察委员会或上级检察机关的审查程序,具有一定的刚性和约束力,因而有利于保障检察权的正确行使,为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供了新的制度保障。
人民监督员制度有利于加强对检察权的监督和制约,进一步保障人权,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司法文明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人民监督员制度把社会权利引入国家权力的运行机制,使检察权的行使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其实质是加强对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和制约,符合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要求,能够有效地促进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公正执法、文明办案,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程序观念、法治观念、打击与保护并重的诉讼观念,做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创新,具有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我国检察制度发展史上,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创举。它是在我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项制度创新,是在现行检察制度中增设的一种监督程序。我国现行检察制度中包含着党的领导、人大监督、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制约、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等监督和制约机制,这些监督和制约机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也都有一定的局限,还没有形成像人民监督员制度那样保障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检察工作的法律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创立增补了检察制度中的一个空白,进一步健全了对检察权的监督制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