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见慢性病的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干休所;管理现状
慢性病是不具有传染性,病程时间长,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一类疾病总称,包括糖尿病、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等)、肺气肿、恶性肿瘤、精神病等,具有病程时间长、病因复杂、社会危害性高等特点[1,2]。慢性病的主要危害是造成患者心脑肾等各种重要脏器出现损害,影响其正常的劳动能力、生活质量,且病程长,患者需长期就医、服药,医疗费用高,在增加家庭、社会经济负担的同时,还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3,4]。依据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我国于2000年已开始迈入老龄化社会[5],随着老年人数量的激增,各种慢性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均逐年升高,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慢性病管理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将探讨某干休所退休人员慢性病管理现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干休所45位干休所退休人员,其中男性5例,女性30例,年龄在61~74岁,平均(68.1±5.1)岁;其中老干部5例,其他退休人员40例。
1.2 方法 采取问答式调查问卷,调查和统计老干部的慢性病分布状况、健康档案建档状况、接受规范化管理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形式表示。
2结果
2.1慢性病分布状况 45例退休人员中,糖尿病15例(33.3%),高血压26例(57.8%),冠心病10例(22.2%),脑血管疾病11例(24.4%),慢性支气管炎25例(55.6%)。
2.2慢性病管理状况 45例退休人员中,28例已健康建档(62.2%),其余17例尚未建档退休人员中,10例有建档意识(22.2%),7例认为建档可有可无(15.6%)。
28例健康建档退休人员中,17例接受规范化管理(37.8%,28/45)。
3讨论
慢性病为现代文明病或者生活方式疾病,该病的发生与人类长期的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周围环境息息相关[6~8]。慢性病患者往往会终身带病,需要终身治疗,患者需主动地适应环境、症状以及生活的变化情况,所以慢性病患者不仅需要获得相应的治疗,还需要得到连续性的支持、帮助、咨询、教育等各种服务。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旨在正确地指导患者进行疾病康复。由本干休所的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健康建档数量仍然未达100%,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偏少,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值得探讨。
3.1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退休人员健康管理意识差 由于这一代的退休人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偏下,往往认为只需要自我管理,平时自我监测疾病的发展即可,认为不需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工作,导致部分老年人认为健康建档可有可无。
3.1.2慢性病管理宣传力度不足 因为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向退休人员灌输足够的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意义等,导致其对慢性病管理的认识不深,部分退休人员不愿意配合管理工作。
3.1.3缺乏专业性管理团队 目前慢性病管理团队主要由慢性病医师兼职完成,大部分医师日常工作中还要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导致慢性病管理不够细致、不够专业。且部分管理人员对慢性病管理的服务内容不甚了解,没能正确地宣传慢性病管理的实际意义。
3.1.4政策未完善 目前我国仍处于慢性病管理的发展阶段,具体的法律法规尚且没有完善,政策扶持不足,导致慢性病管理相关机构执行不到位,退休人员对慢性病危害性、危险因素等的知晓率偏低。一些扶持政策只是从宏观角度指导,但缺乏具体的执行方案,管理薄弱。
3.2慢性病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3.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退休人员健康管理意识 应定期举办慢性病防御知识、治疗知识、健康建档、慢性病管理重要性等相关讲座,且可通过派发传单、粘贴海报、微信平台等加强宣传力度,让广大退休人员主动地参与健康建档和接受规范化管理工作,使慢性病管理落到实处,有效地监测、控制疾病的发展。
3.2.2加强慢性病自我管理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使退休人员获取正确的慢性病基本知识、保健技能,使其形成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达到医师监控管理、退休人员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效果。
3.2.3建立专业化管理团队 应一个专业性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包括临床执业医师、经验丰富护士、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由专业的公共卫生管理成员主要负责病情调查、追踪,使管理团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完成管理工作,不断地细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3.2.4加大政策扶持 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应不断地完善慢性病管理体系,建立监督机制,使管理人员落实慢性病健康宣传和教育,完善健康建档、高危人群筛查等政策,并提供足够的预算,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慢性病管理能力。
综上,本干休所退休人员慢性病较为常见,但健康建档、规范化管理偏差,存在多种慢性病管理问题,应针对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慢性病管理效果,有效地延缓慢性病继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邬建平,冯占春.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0,23(5):59-60,63.
[2]冯勇.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路[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7):669,673.
[3]杨惠兰,毕丽青.社区健康教育对城乡接合部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18(24):3066-3073.
[4]贾纯花,李春玲,赵佳,等.社区居民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知己健康管理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30):2865-2866.
[5]王俐虹,肖成汉.我国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2(z1):369-370.
[6]利霞,罗丽娟.城市社区慢性病管理现状调查与研究[J].现代医院,2013,13(6):148-150.
【关键词】 社区; 慢性病; 患病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53
为了解沧州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切实制定防治保康一体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笔者于2010年重新对运河区西环社区居民进行了拉网式入户调查,掌握了该社区最新的年龄结构、居民健康状况和慢性病患病率。现将该社区慢性疾病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运河区西环社区4个辖区的所有愿意接受调查的居民。
1.2 方法 于2010年10~11月,由沧州市运河区西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该社区的西环中街、菜市口、解放路、钟楼街4个辖区居民及外地常住人口进行了拉网式入户调查,调查了6023户,建档5866户,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精神病、肿瘤等慢性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19 078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其他疾病诊断均以二级及以上医院诊断证明为准。调查结果由专人进行数据整理,输入社区卫生计算机内校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19 078人,其中男9312人(48.81%),女9766人(51.19%),男女比例为1∶1.02。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899人(4.71%),小学6670人(34.96%),初中及以上大专以下7236人(37.93%),大专及以上4273人(22.40%)。
2.2 本调查所涉及社区的人口结构见表1。
作者单位:061001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李润杰,王玉霞,高树芬,刘瑜,任翠梅);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史炳霞)
通讯作者:李润杰
2.3 慢性病患病情况 本次调查共19 078人,其中患慢性病者3521人,患病率为18.46%,在社区常见的六大慢性病中,位于前三位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占总患病人数的79.00%。调查发现,居民中患单一疾病者共2439人,2种疾病者853人,3种疾病者198人,患4种疾病者31人。见表2。
2.4 不同年龄组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前3种主要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高。高血压和恶性肿瘤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冠心病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者集中在5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则集中在60岁以上人群。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生活行为的改变(城市化、膳食结构的变化、体力活动的减少、吸烟酗酒等),慢性病患病率迅速上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防治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1]。
分析结果表明,本社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据统计,国内心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2]。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并发症发生率高,主要死因为心血管、脑血管并发症。因此,一种慢性病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往往互为因果而存在,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
由于慢性病具有长期性及社会性的显著特点,故积极进行社区干预、建立健全慢病管理制度是防治慢性病的最为关键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治慢性病的复发,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3]。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个性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体化的社区卫生服务是摆在社区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参 考 文 献
[1] 黄莺子.浅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J].医学与社会,2005,18(5):17.
[2] 彭明益.广州市某社区居民高血压调查及管理对策[J].当代医学,2011,5(13):1-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而且病程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者是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总称。
由于慢性病患者的增加,导致患者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增长,许多家庭因此返贫致至贫,慢性病已成为社区一个重要的医疗卫生问题。
多年的社区慢性病防治经验告诉我们,社区慢性病防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多部门协作是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的关键
1998年我们刚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现场调查时,由于经验缺乏、人员少、场所不固定等原因,再加上社区居民对慢性病防治工作不了解、不配合,常常把我们拒之门外,使慢性病防治工作进展非常缓慢。
1999年,我们积极开发领导层,向领导班子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有关政策,社区慢性病发病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使领导认识到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得到了领导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成立了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使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得到了保障。确保了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1]。
掌握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开展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基础
社区人群慢性病疾病调查表明,慢性病发病率为32.1%[2],患者常因疾病的困扰,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烦躁、自卑、丧失生活信心等情感障碍的疾病,抑郁、焦虑状态直接影响患者自然转归、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
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与危险因素的存在以及危险因素占有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有关,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遗传、饮食、肥胖、吸烟、酗酒、个人生活习惯、居住和工作环境、心理因素等。上述危险因素在社区人群中有上升趋势。
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社区面临众多慢性病患者求助于医疗卫生服务,掌握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开展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基础。
社区慢性病的防治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对象是所有社区人群,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慢性病患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公众的保健责任感,改变错误的因果观和不良的健康信念模式,正确地认识、评价和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了解自身疾病的性质及发生、发展规律,熟悉其主要危险因素及后果。
学会用健康的观念处理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纠正不良习惯,发现和去除威胁健康的因素,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逐步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使患者了解控制自身疾病的有效方法,合理、科学的用药以及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的基本措施。
合理的营养膳食健康、科学、合理的膳食方式对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肥胖和超重可使患病和死亡的危险增加,预期寿命显著缩短[3]。
维生素的缺乏或摄入不足,尽管不会出现明显的缺乏症状,却是一些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和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设计合理的营养膳食,平衡膳食营养素,减少食盐的摄入量,粗细谷物搭配,酌补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少吃动物脂肪,多吃水果及绿色蔬菜,戒烟限酒,维持正常的体重指数等,均有利于慢性病的控制。
(2)适量运动: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适量运动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可增进血液循环,增加呼吸容量,改善氧的吸入和CO2排出,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心肌活力,维持各种器官的健康,运动可加速脂肪代谢速度,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维持正常体重,但慢性病患者的运动时间、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应注意循序渐进,如大强度运动对某些疾病或老年人有危险,低强度运动对心肺功能的提高效果不明显。
(3)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监测:慢性病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和特效的治愈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在慢性病预防和控制中进行主要危险因素检测的建议,只有通过有效的危险因素控制对疾病进行预防[4],运用社区诊断技术、评估技术为社区人群建立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基础资料,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掌握慢性疾病的状况,及时跟踪监测病情,监测行为危险因素,才能获得科学可靠的信息资源,连续的病情和危险因素监测以及及时的评估是社区慢性病的防制策略的重要环节。
(4) 加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慢性病患者约80%的时间是在家庭和社区,充分发挥患者的潜能,做好疾病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和指导下,学习自我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让病人有能力、有信心自己照顾自己。同时,社区资源与政策,卫生机构及卫生专业人员,患者家庭等要提供帮助和支持,使慢性病患者能进行有效地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林义,王大宽,马杭州,窦连成.安钢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五年的经验与效果.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2):75~76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健康教育;糖尿病;卫生需求
老年人慢性病加强管理,社区慢性病开展综合防治,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重要工作内容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是慢性病,是指病因复杂、起病隐匿、难以治愈的、病程长且病情反复一类疾病,导致伤残甚至死亡主要是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是其危害。年龄随著增长,呈退行性改变人体组织细胞,逐渐减退机体功能,降低抵抗力,成为慢性病的高危人群老年人,且多同时患2种以上疾病患病率高。随着患病情进展和病数的增加,老年人的日常下降活动能力,其生活质量严重影响。可见提供支持和关爱非常重要对老年慢性患者,相应对策提出是为了解社区老年人影响因素及其健康状况,全社会关注以引起,老年性疾病的死亡率及发病率降低,社区居民提高了健康素质,我中心完成本次调查于2010年至2011年。结果报告现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对南台、北台两个社区170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于2010年~2011年,其中女90人,男80人,最低年龄59岁,最高年龄92岁平均年龄68岁左右。
1.2 方法 被调查者170人(大干等于59岁)调查内容包括 ①患病情况(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肿瘤、糖尿病)(2) 生活习惯及居住(行为、家庭、住房)。③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等。采用统计学处理调查数据。
1.3 资料来源 来源于两方面数据,通过实际测量(血糖),是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是另一方面。
1.4 调查问卷 饮食习惯、一般情况、家族史、锻炼活动情况、吸烟史、遗传史、高血压史、饮酒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肾病史、心血管疾病史等。经专门培训调查人员后上岗。
1.5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统计学分析,查阅原始资料进行改正不一致者。估计各种血糖状态的分布情况采用分层加权法。
2 慢性病状况调查及卫生需求
2.1 建立健康档案 免费的健康体检每年进行一次对本社区59岁以上老年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早诊断的目的,可以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和新患者通过健康体检。本社区老年慢性患者可以及时了解情况通过老年人健康档案,开展后续工作有针对性的。
2.2 加强宣传活动 开展义诊可在小区内针对行动不方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免费提供常见健康问题的咨询以及测量血糖、血压为老年人。血糖、血压及时发现控制不佳的患者,及时督促其就医。同时使老年患者及时了解慢性病知识通过发放慢性病的小区的宣传栏、黑板报和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教育可以通过播放宣传片等形式对于文化偏低的老年人。
2.3 开展卫生入户活动 必要的进行行为指导和卫生知识培训,使其成为保健员在家庭中。(如卫生传单、小册子、卫生报刊、张贴画等)将健康教育材料发到每一户,逐步实现由家庭、个人、邻里到社区的改变使卫生状况。
3 结果
男性小于女性患患者数本次调查显示。患病的重要因素对于老年人是性别,一般来说,较高的男性死亡率,但显示出更高的患病率的则是女性,对于身体状况可能女性比较敏感,更易感到身体不适比男性,虽然有生存优势女性,但健康优势并无。再者就是女性较男性忙碌、操劳,易积劳成疾负担重对于日常生活。因此应给予女性更多的关注对于老年人慢性病防治中。患病率达73.8%老年人慢性病。这与老年人器官功能的障碍、协调功能的丧失、组织结构的老化、活动能力的下降以及身体抵抗力的减弱有关。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5种疾病中发病率达39.2%高血压是慢性病的顺位提示,它已经成为无声杀手危害老年人健康。
4 讨论
在老年人中占很大的比例肥胖在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国内普遍偏低对于老年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知晓率,可能高于本调查结果实际上的慢性病患病。对170例对象进行餐后与空腹血糖检测通过实测的方式,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占9.3%研究对象中血糖状态,占21.6%糖尿病前期,接近可能的实际水平。已刻不容缓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慢性病开展干预危险因素,老年人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必须改善,慢性病的死亡、发病和致残率可有效地控制与预防。
[关键词] 自助式健康检测小屋;慢性病防治;作用;社区
[中图分类号] R-0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141-02
近年来慢性病的广泛流行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我国的慢性病防治形势同样严峻,1997年全国死因顺位统计,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为城镇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总死因的62.11%[1]。2002年为18.8%、18.6%和2.6%的成人分别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2003年我国居民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4种慢性疾病的医疗费用合计约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12.5%。作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内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刻不容缓。
1 自助式健康检测小屋的简介
1.1 健康检测项目的简介
自助式健康检测小屋内有心电图、身高体重、人体脂肪、骨密度、血压、血糖、肺功能及心血管功能八个检测项目。全部完成后会打印报告单,同时还有健康知识的宣教。
1.2 自助式健康检测小屋的工作方式
自助式健康检测小屋是闵行区政府的一项惠民实事工程,小屋的建设、仪器的购置及耗材的费用都由政府统一拨款,对居民完全免费。所有健康检测项目都需要闵行区的居民建立健康卡。首先,通过这张健康卡在电脑中进行登记,然后在各个检测仪器处刷卡再进行检测。所有项目检测完毕后打印报告单,全程会有工作人员协助完成。数小时后小屋内的检测结果会通过网络自动储存进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中,成为一项健康数据。
2 自助式健康检测小屋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2.1 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增强居民自我管理水平,积极预防慢性病
通过免费的健康检测、便捷的测量方法、即时的检测结果及温馨的健康建议吸引周围居民,同时小屋内有慢性病的健康宣教资料供居民阅览,以及循环播放的慢性病健康宣教片增加居民防病治病的知识,养成及时关注自身健康,进而自觉改变不良行为习惯,预防慢性病。
2.2 增加慢性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加强疾病管理,增加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
自助式健康检测小屋各项检测不限次数及间隔时间,检查结果当场可以知道,并且通过健康卡随时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往次的检查结果,通过对比引发患者定时检查的兴趣并借此激发患者的遵医行为。另外小屋内有疾病知识的宣教,病友之间的鼓励及督促,从而营造一种关心健康,关注检查,自觉遵医的良好氛围。
2.2.1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为国内外公认的身心性疾病。面对庞大的高血压患者群,极高的致死、致残率和极低的服药率、控制率,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2]。自助式健康监测小屋以其自身优势吸引周围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前来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及心血管功能等与高血压控制息息相关的检查,发现异常又可及时到中心就医。
2.2.2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该病难以治愈,易并发心脑血管病且死亡率高[3]。患者需要长期坚持药物及饮食、运动治疗,需要长期规范的管理,血糖的控制尤为重要。自助式健康检测小屋提供不限次数的血糖、血压的检测,解除了患者费用方面的顾虑,提高了患者定时检测血糖的积极性。同时健康卡内存有以前每次的记录,患者可以比较,这样也有助于患者自己观察药物、饮食、运动等对自身血糖的影响。
2.2.3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已成为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或致病因素,健康小屋中的几项检查都是在提醒居民关注自身的血压、血糖及血脂等与健康息息相关的人体指标。
2.3 提高周围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关注与信任,便于社区医护人员进行慢性病管理
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展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干预,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以慢性病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日本研究证实,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远比单纯的血压控制或单项的高危因素干预效果为佳,同时在社区慢性病研究中,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4]。自检小屋提供居民关注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的免费仪器,相关健康宣教的资料,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民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其对社区慢性病管理医生的随访及建议的遵从度[5]。
4 结语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使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使居民认识慢性病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及时发现病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康复,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存质量。这样使三级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自助式健康检测小屋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慢性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都有它独特的功能。但是由于健康小屋对居民是完全免费的,所以需要政府的支持与财政投入。
[参考文献]
[1]顾秀英,胡一河.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 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2003:56.
[2]武爱娟. 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的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 9(12):58-59.
[3]陈先辉,蔡俊明. 糖尿病患者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转诊进行连续性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6):1030-1031.
[4]孙凤,郭淑霞. 我国高血压流行情况及其社区防治进展[J]. 农垦医学,2005,27(6):461-463.
关键词 慢性病 综合防治 成效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快速攀升,已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消耗卫生资源的主要疾病[1]。在控制慢性病方面,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在社区以健康促进为目的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是最佳的手段[2]。本研究对2008~2010年某高校社区部分教职员工高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旨在探讨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成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该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每年为教职员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每批次参检的教职员工其部门、人数、时间相对固定。2008年、2010年3~5月同批次参检教职工人数分别为2824人、2719人,其中60岁以上人群平均占总人群数的36.1%。
方法:体检前向参检人员发放“体检注意事项”单,要求每位参检者认真填写体检本上各项个人资料(含既往病史),检查前3天清淡饮食,体检当天空腹(12小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常规服药。对每位参检人员常规进行血压测量、血生化检验等各项检查。血压由专业医师测量2次取平均值计算;血生化检验取受检者空腹肘静脉血由该院检验科(应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体检完毕由主检医师参考受检者病史并结合体检结果给出体检结论。
分析指标:选择2008年、2010年参检教职工电子健康档案结论中常见慢性病相关指标高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及血尿酸增高情况进行分析;按不同年龄段将该人群分为3个组,即<40岁组、40~60岁组、>60岁组,对各组上述慢性病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运用健康档案管理软件对2008年、2010年各项体检结论及各年龄组的体检结论进行统计,所有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组间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检验水准U>1.96,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0年与2008年相比较,该人群血脂异常及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明显下降(P<0.01),高血压的检出率稍有下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糖增高的检出率略有上升(P<0.05)。结果见表1。
研究结果还显示,在不同年龄组中,上述异常检出率有所不同,2010年与2008年相比较,
讨论
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对包括教职工在内的社区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慢性病防治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该“中心”在教职员工中积极开展了以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3]。调查显示,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校部分教职员工某些慢性病的检出率已呈下降趋势,尤其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总检出率明显下降,60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检出率显著下降。该调查结果,一方面表明了部分受检者上述慢性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发上述慢病人数有所减少。因而检出率的下降,提示某些慢性病的控制率有所提高,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初显成效。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40~60岁组的中年教职工中,高血压及血糖增高的检出率出现了上升,这也是导致被调查人群高血压、血糖增高检出率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究其原因,40~60岁的中年教职工,正是学校各部门的中坚力量,他们往往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精神压力大,社会应酬相对多,而缺乏合理的膳食结构,体力活动较少;此外,从该“中心”举办的历次“健康俱乐部”、“健康教育讲座”活动参与人员大多是年迈的老年人,40~60岁的中年人群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较少,致使他们的健康保健知识相对缺乏。因此需要重视和加强对这部分人群慢性病的一级预防措施,进一步推进工作场所的健康促进[4],从提高其健康意识和对各种慢病知识的认知度、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入手,促使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控制慢性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除了传统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因素以外,血尿酸增高是近年来较为重视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认为[5~7],血尿酸浓度与许多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联,尿酸可通过促进脂质过氧化和LDL-C的氧化、诱发并参与炎症反应、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激活血小板以及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等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有专家建议应将血尿酸升高视为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和促发因素来看待,并采取干预措施予以防治。该调查资料显示,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依然没有下降,为此要重视老年教职工血脂、血尿酸的变化,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提高他们对于该类疾病的认知和防病意识,促使他们科学、合理的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慢性病的发展。
在高校社区开展以慢病管理及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是提高慢病控制率、降低慢病患病率的有效措施。然而,正如有文献所述,通过疾病的发生情况来评价干预的效果是一项远期的指标[8],慢病防治工作还需要不断地深入和加强,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坚持。针对上述某些慢病控制不佳情况,该“中心”须重点加强对40~60岁在职教职工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对60岁以上离退休教职工血脂异常、血尿酸增高的管理,使慢病防治工作取得更好地成效。
参考文献
1 程颖莲.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服务及成效[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87-1589.
2 张欣,陈政,戴依群,等.上海市嘉定区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96-498.
3 南京大学医院.辖区居民健康和公共卫生概况[EB/OL].,2010-07-19.
4 林曙光.当代心脏病学新进展2011[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96.
5 Waddington C.Elevated uric acid can raise risk for CHD[J].CardiolToday,1999,2(1):15.
6 党爱民,刘国仗.尿酸与心血管事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78-480.
关键词:慢性病;医疗费用;费用控制;危害及问题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212
0 引言
慢性医疗费用的控制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国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当患者患有慢性疾病时,就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大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当慢性病药物费用过高时,会对患者的家庭带来很大负担[1]。同时,高额的慢性病费用也会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
1 慢性病医疗药物高额费用的危害
1.1 在医保基金中比例过高
生活水平的提升,让更多的人群都患有了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身体的抵抗力减弱,摄入的能量不能完全吸收,慢慢导致患病。慢性病患有人数的显著增加,在我国的医保基金中占据了更多的比例,是我国国家财政的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当慢性病药物的费用、检查费用、住院费用等多项费用出现增长趋势后,更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发生[2]。
1.2 慢性病医疗费用的增长给我国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社会在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慢性病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由于慢性病医疗费用增长会带给慢性病患者、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可能造成家庭不和谐因素的产生,间接造成社会矛盾的增加。
2 慢性病医疗费用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2.1 大多数社区的卫生服务费用增长过快
社区服务费用的快速增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是我国慢性病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同度有了明显提升。第二,是出现了许多冒用卡状况。根据调查显示,冒用卡现象主要集中在大病统筹人群中,还有离退休人群中。冒用卡现象的出现加快了医疗费用增长速度,但仍未出台有效政策进行管理。第三,医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根据数据表明,医生的专业能力与不合理费用的收取呈现反比状态。当医生的专业素质较低时,不合理费用就越高,专业素质越高,则不合理费用收取越少[3]。
2.2 患者的住院大额费用呈现增加趋势
当患者住院后,存在许多过度治疗的现象。许多医院会以治疗更有效、治疗需要等理由选择更加昂贵的药物,进而出现了过度治疗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慢性病药品谎报以及搭车开药等多种不良现象。由于对于慢性病医疗费用管理力度不够,不能建立完善的医疗费用管理体系,导致出现了许多空隙,让一些不法分子得逞,却给患者和国家带来很大负担。
3 给予慢性病医疗费用控制的改革建议
3.1 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
国家应当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减少以药养医状况的发生。在慢性病医疗建设过程中,应当设立专门的药物监督部门,规范药物收费标准。当药物收费价格超过标准时,必须予以查处。同时还应当加大对医生的投资力度,提高医生的工资水平,降低医生出现不法行为的概率。免除医生与药物的关联关系,不得出现药物提成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让医生专心于治疗技术,提高自身的医术水平。在能够保证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慢性病医疗费用。
3.2 建立完善的慢性病人管理系统
完善的慢性病人资料管理系统能够降低冒用卡情况的发生概率。首先,应当为慢性病人建立病历平台,以联网方式将慢性病平系在一起。当慢性病人进行取药或治疗时,可以又专业人员进行查询。通过慢性病平台,还可以看到不同医生对于病人的治疗措施,甚至可以建立远程会诊功能,降低诊查费用。其次,应当加强对特殊慢性病人群的管理。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对离休干部进行定期走访,避免出现冒用卡或者空挂床现象[4]。再者,社保部门应该根据具体的慢性病种类型,定期组织慢性病患者进行复查,从而核减慢性病病种,缩减费用支出。
3.3 建设完善的监控系统
在设立监控系统时,可以采用先进的监控技术,利用完善的规则来规范慢性病医疗费用。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违规处理方法,根据每个地方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规定。若医院出现过度诊疗状况,可以追究医生个人或者医疗机构的责任,进行大力处罚。医院医生必须严格控制慢性病得用药量,防止一人刷卡拿药供多人服用,或者私自转售药品给未参保人员等现象的发生。针对上述现象,社保部门应对慢性病购药实行双审核、核销制度。慢性病患者拿取慢性病药品时必须由专门机构的人员对药品的批次和数量进行登记,待药品用完后必须持药品内外包装再次到登记机构进行核销。核销后方可再次拿取药品。不按规定核销的,系统将对其相应的慢性病种自动封锁。若出现冒用卡等违规现象,并且屡次警告制止拒不改正的,社保部门有权暂停或取消其享有的慢性病资格。
4 结束语
慢性医疗费用的增长与慢性病患者及国家都有重大关联,过度增长会给患者及国家财政带来很大负担,抵消部分社会经济成果,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为了减少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国家应当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力度,选择专业能力强的医生,还可以建立完善的慢性病人管理系统,加强对病人的管理力度。最后,对慢性病医疗费用的监督也必不可少,出善的规章制度,减少个人或医生、医院的不良行为,可以有效控制慢性医疗费用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刘扬河,刘跃伟,周鹏,何田静,利国,程红平,龚勋.海口市某医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医疗费用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5,09(16):13-15.
[2]逯延华,王健.山东省三县(市)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医疗费用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02(10):209-211.
[3]陈积瑞,张开金,陶阳红,王雨晴.常见慢性病住院费用与医疗保险报销的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40(32):4081-4084.
县医院被调查医务人员专业熟悉度及培训需求情况被调查的269名医生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内科、外科与妇科;最不熟悉的是精神病预防与管理,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和社区康复均低于10%。医生最希望培训的前3项专业科目是内科、外科、急诊与急救;对培训关注度较低的专业为精神病预防与管理、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老年保健和社区康复。在被调查的189名护士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最不熟悉的是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临终关怀、中医护理和老年保健。护士最需要得到培训的专业科目是急救护理、常见病的临床护理、传染病的临床护理;对专业培训关注度低的是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慢性病的预防与管理和临终关怀(表2)
2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被调查医务人员从事专业熟悉度及培训需求情况
在填写完整问卷的67名医生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内科、外科和妇科;最不熟悉的论文撰写、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性病、社区康复和卫生统计学。医生最希望培训的前3项专业科目是外科、内科和儿科;临床检验、妇科、传染病、老年保健、医学心理学慢性病预防与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培训需求较低。在填写完整问卷的的73名护士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和慢性病的临床护理;最不熟悉的是中医护理、临终关怀和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护士最需要得到培训的专业科目是急救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与常见病的临床护理,对专业临终关怀、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心理健康护理和常见病的预防与管理的培训关注度低,均未超过10%(表3)。
3讨论
3.1农村医务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学历
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学历偏低,获得学历的途径主要以中专卫校为主,高级职称较少。作为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系统的龙头—县医院不仅在医疗器械等硬件上处于优势,在医务人员的学历、专业素养、医务职称、学科建设等方面都要有模范带头作用。然而偏低的学历、不合理的职称结构,不仅制约着医院本身的发展,更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乡镇卫生院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从事全科的医务人员比例偏低,影响着乡镇卫生院承上启下的功能的发挥。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高级的、制度化、正规化的在职教育[1],是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医学教育。卫生技术人员低学历和低职称造成基层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同时会影响继续教育的开展。不同学历层次的医务人员对培训的愿望存在明显差别,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要求培训的愿望也在逐渐增强。低素质-低提供能力-低卫生服务质量-低效益的恶性循环会严重阻碍医疗机构的发展[2]。学历的提高不但增强了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并为他们以后更好的服务基层、职称评定等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3]。本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务人员由于工作岗位人员短缺而不能脱离岗位参加培训,从而无法提高自身学历水平与专业技能,因此相关领导应与当地卫生学校建立适宜本地区的继续教育规划,使医务人员能够更加便利地参加教育培训。
3.2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平衡,加强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的培训
本调查显示:医生对内科、妇科、外科的专业知识熟悉度较高,对其他辅助科室如检验科、耳鼻喉科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妇幼保健、精神病预防与管理、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和社区康复掌握度偏低。护士对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的专业熟悉度较高,对病人的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临终关怀、中医护理和老年保健的专业知识了解不足。基本医疗是所有医疗工作的基础,只有所有医生及护士对其知识及技能熟练掌握,才能保证医疗工作的高质量。同时对于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率也亟待提高,作为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也应具备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涉及的其他科目知识有所了解,以较为全面的知识技能服务患者。现代社会尤其主张人文关怀,若医护人员有良好的医患沟通的技能,不仅能促进病人积极地配合医生接受治疗,也可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公共卫生是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的重点方向,若医务人员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无法保证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既影响了农村广大居民的健康,又阻碍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因此,当地地区卫生主管部门应按照当地实际医疗需求,合理有度地参与规划与管理,有利于培训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培训项目的组织方应充分了解培训对象现有医学教育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及实际工作生活中存在困难,制定相适宜的培训模式,遴选适宜的医学师资与专业教材,选择最佳培训地点,进行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不断与培训人员进行沟通寻找问题,从而实时对培训内容或模式进行调整、改进,最终才能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同时,为了有效避免工学矛盾,还需要及时与培训对象所在单位充分沟通,了解单位实际需求,从而得到单位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培训人员、时间和内容,继而高效地为当地培养适宜人才[4]。
3.3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的专业培训需求较高,培养检验及影像专业人员,全面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在新疆贫困县,由于资金匮乏、专业人员短缺等因素,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分科条件有限,从而医务人员对自身专业的培训期待很高。同时,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经费接受全面的专业培训,所以医生对基本医疗的内科、妇科、外科、儿科的培训需求度很高,护士对急诊与急救、儿科。传染病的临床护理也提出了较高的培训期望。现阶段国家对农村基层医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保证了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同时还不断配备先进的医疗器械,因而对检验人员、医技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有的医院配备了先进的诊断设备,但是由于医技人员操作技术有限,只能使用部分基本功能,仪器设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农村医疗机构的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按需求培养检验及影像人员,从而全面提升医院诊断能力与工作效率[4]。
3.4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全科医学熟悉度低,加强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在职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效能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c)-090-02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而人们的健康意识却相对滞后,体力活动逐渐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素的不合理饮食,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快速增长, 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与上述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脑肾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成为对人类健康的首要威胁。全国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约25%的城市居民患各种慢性病,60%的就诊病人为慢性病人[1]。重视三级预防,全面构筑针对慢性病的各道防线已刻不容缓。
1 慢性病对健康的危害
高血压作为最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是造成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从110/75mm Hg(1mm Hg = 0.1133kPa)开始,随者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性持续增加, 血压>180/110 mm 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性增加10倍,降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危险性的40%,冠心病事件约15%,心血管死亡率33%,总死亡率20% [2]。我国高血压人群存在 “三高”――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如何提高人们对高血压危险性的认识,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综合控制高血压及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病残率,将是今后医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胆固醇是增加最显著的危险因素, 血总胆固醇(TC)降低1%, 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降低2%, 他汀类治疗3~5年可使冠心病患者、冠心病高危患者、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卒中和猝死等严重事件的发生率降低20%~40% [3]。
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致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通过健康促进手段,可使糖耐量减低,从而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46%,即一级预防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干预和强化治疗即二级预防可使脑卒中、心功能衰竭、眼底病变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30%~60%,明显减少与糖尿病有关的死亡。同时在发病后做好三级预防即防治病残和医学康复工作,可预防或减少后遗症和功能障碍,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二者并存,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对靶器官的损害是高风险的联合,血压水平相同的高血压患者,有无糖尿病使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差10~20倍[4],因此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恶性肿瘤已成为一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肿瘤病因除了与机体因素有关外,80%~90%由环境和社会生活习惯引起,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消除职业性致病因素、识别并消除医原性致癌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等是预防肿瘤的重要措施。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健康普查,及时治疗癌前病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恶性肿瘤的患病率、病死率,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医务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唤起全社会共同参与。
2 慢性病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存在许多问题:健康教育工作深度不够,普及面较小,人民群众防治知识欠缺,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大中型医院为基础的诊断和治疗服务,重个人、轻群体,重治疗、轻预防,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还很普遍,巨额卫生资源更多地投向了疾病晚期的被动治疗,而不是用于主动预防。胡大一等著名专家多次提出:全国心脑肾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防治亟待实施新思维新策略,要转变目前慢性病的防治模式,变以医治病人为重点的“下游干预”为防止危险因素生成的“上游预防”,变经验医学为循证医学,变单学科对单一危险因素干预,为多学科联合进行多种危险因素综合控制, 从以大医院为中心的治疗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预防。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三级预防是慢性病预防控制的一道道防线。
3 如何做好慢性病防治
发达国家多年的防治经验表明: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和病人治疗管理活动,是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关键措施。以社区和家庭为中心,提供连续、长期、整体和个性化的卫生服务,是实行慢性病综合干预措施的最佳途径[5]。通过健康管理,倡导社区居民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引导大家遵守健康的“种子(S-E-E-D)”法则:即①睡眠(sleep)法则 :合理睡眠、午间小憩;②情绪(emotion)法则: 情绪稳定、心态平和;③运动(excise) 法则:有氧运动、动静结合;④饮食(diet) 法则: 科学饮食、营养均衡(包括戒烟限酒)。教会慢性病患者掌握冠心病二级预防的ABCDE策略:即A. 阿斯匹林(aspirin)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nhibitor)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B. 受体阻滞剂(blocker)和控制血压(blood pressure control);C. 降胆固醇(cholesterol lowering)和戒烟(cigarette quiting);D.合理饮食(diet)和控制糖尿病(diabetes control);E. 运动(exercise)和健康教育(education) [6]。增强人们防病治病的主动性、自觉性和依从性,使之能积极参与到健康维护和预防疾病的过程中,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早日实现构建“全民健康社会”这一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丁静,杜雪平.有关冠心病社区防治的现状和问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 6 (4):226.
[2]李莉.高血压治疗:从临床指南到临床实践[J].中国临床医生,2007,35 (3):67-71.
[3]“十年百项”会议资料.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 (8):63-646.
[4]陈国伟.高血压与糖尿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4):200.
[5]谢广宁,李应光,王继泉,等.现阶段高血压防治工作现状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4,2(4):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