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范文

少年派的奇幻之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年派的奇幻之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年派的奇幻之旅

第1篇: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范文

但再好的技术,也要有灵巧的手才能够赋予其魔力,李安正是如此。他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变成 “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最好实例——影片从头至尾都透着惊奇的味道。最先让人着迷的场景是镜头下的印度小镇里,看起来就像地球上的天堂。在这里,少年派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动物园。编剧大卫·马吉在影片的前半小时内将角色与他们的文化背景一一交代,幽默地解释了主角名字——派的含义,并机灵地避免了原作的宗教意味,专注于表现派的温馨家庭生活,还有他刚刚萌芽的初恋。

宁静和谐抵不过生活的苦困。这让派的父亲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动物们运往加拿大,并将在那里全部出售。一场毁灭性的暴风雨导致了海难的发生。在一个27英尺长的救生艇上,海难的幸存者很快减少到了两个:派与一只名为理查德·帕克的吃人老虎。尽管派熟练地为老虎做了一个临时的木筏,以“和平共处”,但227天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为了能够维持彼此生存,少年派需要时刻动用智慧。他们这段旅程可以被看作是一场考验:突然跃海而起的飞鱼、发光的水母以及喷水的鲸鱼,甚至差点将派和理查德·帕克吞没的巨大风暴,这些在3D技术的武装下,很容易让观众瞪大眼睛,并聚精会神于这场非凡的海上生死之旅

在纽约电影节首映的版本里,最后的半小时和整个影片的基调完全不符——当长大成人的派坐在那里,告诉一位作家他的经历,一切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特别的结尾让观众再度从疯狂的幻想中回到了现实。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可以看见李安对这部电影的珍视,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小心翼翼,三位扮演派的演员都非常优秀。其中,与老虎相处的重担落在了17岁的苏拉杰·夏尔马身上。他是长时间内惟一出现在银幕上的人类,他必须学会与空气交流互动,并让人感受到他深切的情感。他做到了,无怪乎他在3000个孩子中被李安选中。

第2篇: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范文

昨天,我在凤凰汇观看了3D电影《少年派奇幻漂流记》,这是李安导演的新作,应属于科幻片。是根据全球畅销作家扬马泰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讲了动物园长的儿子派与家人被迫离开印度,带上动物乘上轮船去加拿大的太平洋之旅的故事。在途中轮船遇上了一场可怕的风暴,船上的人包括派的父母、哥哥都被无情的大海吞噬了,派侥幸逃脱,乘上了一艘救生船,同他一起逃出的还有一匹斑马、一只猩猩、一只鬣狗和一只老虎。试想动物被锁在笼子中,谁还顾得上去放它们出来?后来,别的动物都被老虎吃了。派靠着他和家人、女友在一起的美好回忆和对生活的憧憬顽强地拼搏,同凶猛的孟加拉老虎相依为命。有些类似于鲁滨逊漂流记,但不同的是鲁滨逊在岛上过得不错,派却一直惊心动魄。

为了活命,派开始钓鱼给老虎吃,并想方设法训练它。可老虎毕竟是野兽,哪能那么容易被驯服?一次,他们遭遇了飞鱼群,派手忙脚乱,头、身、脚上全是鱼鳞,老虎却手舞足蹈,起劲地抓着鱼。老虎和他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派和老虎开始和平相处了。

这艘坚强的小船就这样经历无数风雨,飘泊到了一座小岛上。到处是活泼的狐獴,生活似乎又充满了希望。晚上,派睡在树上,老虎却意外地跑回了船上。后来,派明白了,晚上,这儿会有许多水母散发出淡蓝的光芒,像美丽的星空,但湖水又会产生一种让所有动物丧命的强酸,变成毒潭。于是,派决定尽快离开可怕的食人小岛,继续寻找大陆。

求援无望的他,又经历着烈日、风暴的煎熬,奄奄一息地爬上墨西哥海滩。而骨瘦如柴老虎理也不理采精疲力尽的派,头也不回独自走进了丛林。老虎似乎不懂“恩情”,动物终究是动物嘛。

第3篇: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范文

[关键词]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事;主题

自《色・戒》于2007年在国内上映后,已经有5年李安没有作品在国内上映。其间,在2009年李安执导了《制造伍德斯托克》,但此片未在国内上映。李安在国内院线消失5年之后,终于在2012年拿出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根据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凭借此片,李安带领团队拿下了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还有他个人的第二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影片讲述了少年派与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长达227天的奇幻之旅,这种题材并不算新鲜。比如被多次重拍的《叛舰谍血记》《鲁滨孙漂流记》和《老人与海》等,都是类似的题材。而李安的影片不但将海上漂流这一题材拍出了新意,更拍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这是李安首次在电影中尝试应用3D数字技术,惊涛骇浪带给观众视觉的奇观。影片不仅画面唯美,而且思想内容深刻,一经上映就在网上掀起了解读的热潮。本文从叙事和主题两方面出发,浅析影片的艺术特色。

影片采用多重叙事的嵌套结构。第一层次的叙事是当前时空的中年派与作家交流自己的冒险经历,在派讲述故事的同时,穿插着他们的讨论。第二层次的叙事,则是过去时空中少年派的童年经历和海上漂泊历险。但影片不仅仅采用了这种自述加倒叙的叙事方式,更巧妙的是,在接近尾声时,影片抖出了第二层叙事的嵌套结构。结尾出现的海上漂流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里,没有动物,只有人的互相残杀。本片稍稍借鉴了戏剧中常见的A、B剧结构,中年派为作家提供了相互反转的两个版本故事。[1]这种嵌套的叙事结构使影片的文本叙事充满了戏剧张力,同时没有惟一结果的开放式结尾也拓展了影片的想象空间。

首先来看影片的第一层叙事。中年派与作家的对话构成影片叙事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影片中大篇幅的回忆段落不时出现,既是对情节的引导,又给观众提供了临时跳出海上漂流过程的机会,从而可以站在他者的角度对少年派进行审视。中年派承担着讲故事的任务,不但要详述故事的发展过程,还要进行解释,以确保故事令人信服。同时,中年派还要设下悬念,令情节紧凑而富有动感。年轻作家想听到那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因为派的叔叔告诉过他,“听完这个故事,你就会信奉上帝”。而中年派的一句“我只能讲述我的故事,你将自行决定你该相信些什么”,便是贯穿全篇的悬念。作家抱着采风的心态,既是故事的倾听者,也不时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发出疑问。他作为一个有怀疑精神的接受者倾听中年派的讲述,而其发出的疑问如同观众从心底发出的一样,这使观众获得了对故事真实性的认同。影片的结尾处,当作家说出他更愿意接受有老虎的故事,派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并说出了“你与上帝的想法一致”。二人会心的微笑与中年派幸福的生活现状让所有观众松了一口气,贯穿全片的悬念也就此有了结果:如果你相信那个有老虎的奇幻故事,那么你就选择了美好,你与上帝同行。故事从中年派的家开始,也在这里结束,构成了首尾照应的闭合结构,使影片的叙事结构完整而紧凑。

其次是第二层叙事。在这一层次的倒叙结构中,两个版本的故事有着相同的起点,那就派的童年的生活。影片的这一段描写约半个小时,介绍关于派的名字由来,他信奉的宗教以及他的初恋等情节。这些看似对剧情张力没有起到作用的闲来之笔,在派的漂流过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派的名字,表现了少年派坚韧的个性,这是他在海上漂流生存的重要保证。派的名字本来是“Piscine”,因此被同伴们谐音念成了“Pissing”,也就是“小便”的意思。这成了派每天必须面对的羞辱,甚至连老师也在上课时失口叫他“Pissing”,由此,派下定决心改变这一切。在新学期的第一天,他在每堂课上教师点名时,都勇敢地走上讲台,并在黑板上写上自己更改后的名字――派。这一整天,派在不同的课上强调自己的新名字,但真正让新名字被叫响的是那天的最后一堂课。那是一堂数学课,派将圆周率这个位数无限的数字写满了教室仅有的四块黑板。小小年纪就有这种顽强的个性,也使他的漂流故事有了依托。派信奉的宗教具有融合性,不论是印度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他都信奉,并且都心存怀疑,给海上孤独无助的派提供了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派的初恋,二人分别时系在手腕上的红绳,林中莲花的手势等,都与食人岛的情节一一对应。

派的童年影像还有一段他与老虎相处的段落,这也是对海上派与理查德・帕克独处的铺垫。派相信老虎与人一样,也有它自己的灵魂,因此他想要与老虎成为朋友。而只相信科学的父亲给他上了一课,告诉他“老虎是凶残的动物,不是玩伴!”爸爸命令管理员牵过来一只羊,并把它拴在了虎穴外的铁栅栏上。凶残的一幕在派的眼前发生了,老虎咬死了羊,并把它拖进了栅栏内。这一课使派终生难忘,也使他在海上与老虎相处的过程,始终保持着这种戒心。第二层叙事的嵌套结构,使漂流故事成为互相对照的两个版本。在第二个版本中,厨师对应鬣狗,摔断腿的海员对应斑马,派的妈妈对应猩猩,派则对应理查德・帕克。厨子杀死了海员还吃掉了他,并利用尸体钓鱼。后来厨子还杀死了派的妈妈并丢进了海里,而派则杀死了厨子并吃掉了他。在A、B版本的相互对照中,李安有意安排了模糊叙事的段落,使两个版本的故事更加难辨真假。如派在淡水和食物都消耗殆尽的情况下,进入了昏沉沉的状态,他分不清是自己在做梦,还是处于现实中。由此可以确定派之前的记忆其实也并不可靠,这也使观众产生疑问。但这个充满血腥与残酷的故事版本,在影片并未出现哪怕一个短暂的镜头。而中年派只是给出了两个故事,并且向作家发问:“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一个?”派并未给出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故事,他自己倾向于接受有老虎的版本。这使影片形成开放性结局,观众可以通过自己想象把故事补全,从而参与到影片的故事创作之中,这也是影片引起众多解读的原因。

李安游走于东西方的经历,使其成为影坛上不可多得的同时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导演。当跨文化的小说遇上跨文化的导演,该片的成功基因早已暗暗种下。[2]影片的华丽外衣之下,隐藏着关于家庭与、人性与兽性的主题思想。这使影片保证视觉冲击的同时,又避免了为华丽而华丽的干瘪。影片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了李安对东西方文化恰到好处的把握。

首先,是家庭和问题。家庭是一个人的生存支柱之一,它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的纽带。家庭教会我们责任感和爱,同时也是个人存在价值的明证。派深爱着他的哥哥和父亲母亲,在海难发生的时候他不愿独自登船。他想要解救自己的家人,但他弱小的力量无法做到这一点。失去家人是派心中永远的痛,这也迫使他独自一人承受海上的漂泊。影片结尾,我们看到派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除了妻子,还有两个孩子和一只猫。这个秉承万物有灵论的中年男人,把猫也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家庭是派的成长环境,与派的性格和信仰息息相关。派的母亲是植物学家,同时她也是一位虔诚的印度教信徒和素食主义者。而派的父亲则是一位动物园主,彻底的无神论者,信奉科学主义。在这样的家庭中,两种不同的势力左右着派的成长,既将他拉向宗教,如母亲睡前的故事;也让他远离宗教,如父亲的喋喋不休。而派则顺应本心,既有对科学的信仰,比如他写了四个黑板的圆周率的无限不循环数字;又抱着好奇的态度先后接触了三种宗教,同时信奉并都存在怀疑。

派对宗教的观念,实际上是宗教多元论中灵性多元论的理念,即以人的心灵来寻求各种宗教的深意。[3]在派的心灵中,怀疑也是信仰的一部分,任何信仰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所以需要多种宗教同时存在于心中形成相互补充的理想状态。在海上求生过程中,派先后犯了印度教的杀生和食肉的戒律。为了让老虎生存下去而不是吃了自己,他用网捕鱼并杀死喂虎。派的心中仍保有对神的敬畏,他认为鱼是毗湿奴的化身,他痛哭流涕地感谢神对他的眷顾。而为了求生,他也只能无视清规戒律,毕竟生存是首要的。在海上的暴风雨来临的时刻,3D影像营造出闪电劈击海面的奇观景象,那巨大的利刃划破长空直抵海面,令人不禁感慨自然力量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在癫狂的风浪中,派犹如发诳语般吼叫着,已经失去一切的他反问上帝:“我投降了,你还想要什么?”心中存在多元宗教认同的派,相信心中的各种神会拯救他,但面对此情此景,他的信仰也不免产生了一丝的动摇。这是濒于绝境的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怒吼,也是源自派对宗教持有怀疑的“笃信”态度。

其次,是人性与兽性的对峙。将两个版本的故事相互对照,可以得出一种解释,老虎理查德・帕克是派的自我另一面的隐喻,是被他压抑在体内的兽性。恐惧、暴怒、残忍等兽性的具象画过程,形成了老虎。在海上漂流过程中,派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危机,而这一时期兽性占据了主动。派说厨子“他将我内心的魔鬼带出,我和魔鬼一起生存”,这魔鬼就是他体内的兽性。兽性的趋势,使派打破了宗教禁忌,捕鱼食肉填饱自己的肚子。在生存危机解除的情况下,派要解决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精神危机。作为脱离社会的个体,他回到了如原子般的生活状态,如何使自己在无人交流的情况下保持正常的精神状态,成为严峻的挑战。对于兽性驱使下自己杀掉了厨子并吃掉他,派要找到合理的方式使自己的内心平衡。对老虎驯化的失败代表着心理阴影是无法完全清除的,而与老虎形成共存则是派找到的人性兽性并存的生存方式。派认为“没有帕克我将立刻死去,因为害怕它而使我警觉,照顾它给了我生活目标”。在海上漂流过程中,人性与兽性相互依存,令派度过了难关。而到达海滩获救,老虎头也不回地走进丛林,则是因为派回归了人类社会,人性的自我成为主宰,而兽性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综上,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拍摄了电影行业公认难拍的“动物、水、小孩”,还把扬・马特尔想象力十分丰富的抽象文字以直观影像化的方式诗意地呈现在银幕上。唯美的画面与深刻的内涵以及多重嵌套的叙事结构,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以及奥斯卡奖的眷顾,是对李安及其影片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 李铭韬.生活是一场关于信仰的奇观――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J].艺术评论,2013(03).

[2] 于强.“少年派”的跨文化漂流密码[J].世界知识,2012(24).

第4篇: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范文

人类一切活动都起源于符号,符号是文化的根基。符号不仅形成了人类种种文化景观,更是人类文化的独有标志。卡西尔曾提醒世人:“符号,就这个词的本来意义而言,是不可能被还原为单纯的信号的。信号和符号属于两个不同的论域,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卡西尔著,刘述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0-41页) 符号的魅力并不存在于符号本身,而在于它的意义。符号一词衍生于拉丁文,基本义是“标签”或“象征”。符号是指具有其自身之外的隐喻或象征意义,并被用来产生一个由相互关联的意义所构成的系统。符号学真正大放文化光彩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符号学与人类学相互促进的结果。从学理上看,20世纪的文化人类学帮助人们明确了一个道理:“一切的文化,除了物质的形式之外,都是以符号的形式而存在的。”(《符号:语言与艺术》,俞建章、叶舒宪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7页)在后现代经济的新型增长面前,甚至有西方思想家断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文化彻底成为工业。”(《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斯科拉·拉什、西莉亚·卢瑞著,要新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283页)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用不可靠叙事手法讲了两个版本的故事,而且两个故事联系具有一定的隐秘性,两个故事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阐释与理解空间。派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派16岁的那一年,父母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途中货船沉没,派家人全部遇难,只有派在海上漂流227天后被获救的传奇经历。一个版本是派与一只摔断条腿的斑马、一只凶狠的鼠狗、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鼠狗活吃了斑马,咬死了猩猩,理查德·帕克杀死了鼠狗,逐渐在共同患难中,派与理查德·帕克从相互提防到相互依赖的历险。然而,就在观众和电影中的作家一样,沉醉在美轮美奂的历险传奇中,忽然就在电影接近尾声之时,派颤抖着说出了另一个残酷的版本。厨师杀死了水手并将其作为食物。母亲与厨师发生了争执后被厨师杀死,愤怒的派将厨师杀死,并靠吃人肉存活。那座岛屿则暗示派恍惚中靠吃母亲的身体得以存活。按照这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中摔断腿的斑马代表吃肉汁饭的佛教徒,鼠狗是不尊重信仰的厨师,悲伤的母猩猩则意喻派的母亲,老虎理查德·帕克则代表派白己。这个版本让人有如坠入冰窖般的寒冷和恐惧。优胜劣汰是生存法则,因此当残杀发生在动物之间时,人们不会谴责鬣狗咬死斑马,老虎咬死鬣狗的行为。然而,与自然界的丛林法则不同,现代文明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完整的法律体系和道德规范。基于契约结集而成的现代社会建立在成员独立的权力基础之上。秩序和习俗成为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当这些动物被置换为不同性格的人物时,生存战斗就变成了可怕的谋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将生命的展开及精神的成长置于冒险之中,用奇幻的视觉景观讲述了现代个体生命的成长故事,展示了现代性生活世界中个人与时代的迷茫与探索。派所处的极端情境显示了现代人在自我与世界的相处中无法摆脱的困惑,以及由此导致的认知危机、语言表征危机和信仰危机。符号的再现系统实际是一个创造文本和生成意义的过程。影片充斥着大量的符号、象征、密码、神秘数字、字谜、朝圣、秘密仪式等大批神秘的内容。影片情节设置复杂,时空错落、人物众多,对主要人物和情节的理解还必须伴随对符号作一些了解方能完全认识,对影片中各类形象符号的解读更需要涉及神话、宗教、哲学等多方资源。以下是对小说中的重要符号进行的解码或破译。

二、物象符号:“π”与“老虎”

派和老虎的名字都是极为重要的符号,其所指暗藏寓意。原本派的名字叫便辛,取自法国的游泳池。从开始表现妈妈纪的场景中,游泳池是纯洁、干净、美丽的象征,也代表了派原本的天性。而后因为发音像“小便”受到同学嘲弄,因此改为了圆周率 π,一个代表着科学和理性的无穷无尽的无理数。由此可见,符号本身并不确定意义,名字所代表的意义是由社会关系中的各种意指建构出来的。意义取决于符号与概念间由信码所确定的关系,少年派通过多次重复、制造新闻事件等方法,借助表达宇宙的不可穷尽π 这个符号,终于在师生的观念当中赋予了符号新的意蕴。人们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阐释、共享符号,意义的生产既是意指实践,也是在置入意义。

同样,在影片中,“口渴”(Thirsty)这个符号出现过两次。影片中第一次次提到“渴”是拉维让派去偷基督圣水,教父拿着水杯对派说“你一定是渴了”,并且向他解释了上帝。另一次,派在讲述老虎的名字时,说老虎在河边喝水被猎人救起,被人称为“thirsty”,后来文字记录者把老虎与猎人的名字写反了,老虎于是被称为“Richard Parker”。 所以,从一开始老虎便有饥渴的含义,成为了欲望本我的象征。在符号的相互指涉与隐喻之中,派与老虎,即二而一,即一而二。在符号的置换中,他把自己曾经的恶隐喻为一只凶猛的食肉动物,正如他把自己的名字从“小便”转换为“π”一样。符号的更换随之带来的是意义的全面更新。符号像一个符咒,召唤集结相应的善与恶、对与错、好与坏。

老虎第一次出现是幼年派在动物园里,那一次他领教了老虎的凶残,父亲的那句话“它不会拿你当朋友,你凝视它的眼睛,反射出的只是自己的倒影”。在海难之后,第一看到老虎是在救生艇刚被冲走的时候,这象征着派此时开始感到恐惧,显露本性。而之后随着不同所指的动物尤其是“母亲”到来却消失不见,直到“母亲”的惨死终于又激起了派凶狠的一面,老虎猛然扑出。当船上只剩下派一个人的时候,他开始了与本我那只老虎的对抗。在派看来他与老虎相互对抗相互依存。派对老虎的出现既渴望又畏惧,既想与之接近又怕受到伤害,恰恰是本我与自我斗争的真实写照。但派明白,想要生存,必须与之共存,不管本我的欲望有多么可怕。虽然他曾经试图将老虎困在船外海面,但与老虎的凝视后,如父亲所说,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派完成第一次杀生,痛苦的他将鱼丢给老虎,以此为自己的内心解脱,但当他失去全部食物后,他学会了与老虎争夺,“这是我的!”说明了派此时已战胜了对本我的恐惧,正如他所说,“也许不能被驯服,却可以被训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管派的内心是否臣服,都已做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合为一体。

三、人物符号:“父亲”与“母亲”

从某种意义上,影片里派的父亲代表着理性思维,派的母亲代表着神话思维。值得一提的细节是,爸爸和拉维都会叫他派,而母亲却坚持叫便辛,父母的对立更是可见一斑。由此派就生活在了理性思维与神话思维之间,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他的父亲由于现代医学治好了自己的腿疾,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他强调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衡量一切事物。理性为世界立法,同时也需要自我证明。然而这种工具理性并非无往而不胜。父亲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决定举家迁往加拿大,在加拿大有一个美好的生活图景向一家人招手,但是理性无法将偶然的因素计算进去。希望之旅演变为灾难之行,这一点是理性无法掌控的。

派是一个充满信仰的人,对信仰的追求甚至让他同时信仰了不同的宗教,以致中年派依然会在用餐前说“阿门”,而最后对作家说“你和上帝站在一起”。幼年派在妈妈纪的影响下学会游泳,一开始是一种内心美好的象征,后转化为一种生存技能。父亲因被科学挽救生命而信奉理性和科学,母亲则信仰宗教,父亲为利益把母亲喜欢的植物园改为动物园,父母理念的冲突成为影片发展过程中派内心不断挣扎的重要铺垫。父亲坚持让他学习科学并强调“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而母亲则希望派在理性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信仰。派选择接受洗礼,他听从母亲的。他尝试过反叛父亲,在没有父亲的准许下去接近老虎,最后被父亲用残酷的事实教训。派最终臣服于父亲的威严,在一个极为理性的学校里被科学知识充斥头脑,不喜欢只学科学的派在重新寻找信仰时很快将自己对母亲的迷恋转移到初恋阿南蒂身上,他从阿南蒂的舞蹈中解读着各种关于信仰的寓意。热爱舞蹈的阿南蒂身上闪耀的神秘恰是派所追求的,而派离开时阿南蒂系的绳子成为了爱和离别的象征,这些铺垫都在强调着派未来所面临内心挣扎。

理性思维为人所诟病最多的就是支配自然界的对象化形式。现代社会的人类将野生动物与笼子的关系比喻为自由与牢笼。老虎走进丛林的那一刻,观众和派一样,以为它至少会回头,至少应该懂得感恩,懂得不舍。导演结结实实地否定了这个视野期待,老虎根本没有回头,直接走进丛林。让万物回归万物,这也许是东方式哲学对于人与自然观更为理想的表达。自然不仅仅是人类的对象,人的心灵也不能纯粹进行对象化处理。派最后领悟到:“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用来相处的。”

四、图形符号:“莲花”与“鲸鱼”

影片里派选择了自我流放,他怀着对宇宙自然的神秘敬畏之情,去寻找他的生命延续的可能性。每一文化区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都有它的最崇高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派崇拜敬畏的神,象征着大自然所有生灵的最初动力和最高范畴。印度教神话中的毗湿奴大神对派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他不但引领派认识了基督,同时也一直伴随着漂流海上的派的灵魂。毗湿奴是印度神话中的保护神,在派的漂流中体现出几次与神话的高度吻合。传说中毗湿奴肚脐生长莲花,梵天由此而生创立新世界。影片中无论是阿南蒂的舞蹈、水中莲花的幻影和食人岛中呈现的莲花状都象征了希望与新生。在《神鱼化身》故事中,毗湿奴化身为一条犄角大鱼救了人类的始祖摩奴,在《天神搅海》故事中,其化身为龟,为众神获取长生不老的甘露。派提到因为他放跑了海龟导致厨子对母亲拔刀相向,这里海龟出现得很突兀以致于联想到毗湿奴的化身,根据神话的寓意有可能是派不小心损失了食物和淡水,或者被派当作毗湿奴的真实乌龟。当派捕捉到一条大鱼将其打死之后,原本素食和不杀生的派苦痛地向神灵忏悔,感谢毗湿奴化身为鱼救他。后来派凝视大海深处看到的意境,出现了恐怖的食人鱼,然后安慰般地看到了莲花绽放后母亲的脸,而随之呈碎片而去,沉没的船打破了他所有幻想;而后在美丽的水母映衬下梦幻的海景中,出现了巨大的鲸鱼(毗湿奴化身)将派的食物全部打翻。从这里,派与毗湿奴形成了背离,内心的信仰与现实的挣扎到达了一个极点,于是在又一场风暴中,他把象征着本我的老虎叫出来一起观看,绝望地表达着自己的愤怒:神没有拯救他的亲人,因此他对毗湿奴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此时是少年派内心抗争的一个高峰。与少年派在拜神毗湿奴时相同,躺着的雕塑与夜光下食人岛的轮廓完全一致,更凸显了现实的不可能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对资本主义背后的西方主流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人类逐渐丧失了真诚的宗教动机和对宇宙自然的神秘敬畏之情,催生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导致世俗欲望的无限膨胀和对技术与利益追逐的不择手段。理性中心社会鼓吹暴力、战争和杀戮,而神话思维所代表的世界是一个相对平等和谐的社会。这样一种文化寻根的对象与价值诉求被这些作者们当作是重新认同与复归。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彻底失衡,可以说是人类群体性的忘本的恶果。恢复神话信念带有精神拯救和文化治疗的性质。

第5篇: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范文

最大的敌人就是恐惧自身。老虎或许可以解释为Pi心里的恐惧。在父亲的教导下,Pi发现了老虎(心中的恐惧),在这之前,他不知道老虎(恐惧)为何物。当母亲被厨师咬死之后,老虎(恐惧)从他身下跃出,并促使他杀死了残忍的厨师。老虎(恐惧)燃烧起他心中的求生意志,每天老虎(对死亡的恐惧)都催促着他去捕鱼,去满足他生理的需求。慢慢地,他适应了与恐惧为伴的日子。他甚至感谢恐惧,如果没有恐惧,他可能早就死去。在又一次暴风雨中,他透过乌云看见了神的存在,他万分欣喜,他以为老虎(恐惧)也会为看见那造物的主而感到狂喜,可是他掀开帆布,发现恐惧像落水斑鬣狗一样无处可藏。他失去了一切,他已经沦落到与内心的恐惧为友。可如今,恐惧也害怕了起来,原本激励起他的求生意志的恐惧,如今变成了对暴风雨对外界环境束手无策的恐惧,暴风雨之后,Pi和神说,我准备好了。然而神没有让他死,他做了一场梦,梦中有一个白天如仙境晚上如地狱的岛,恐惧一直陪伴着他。最后,他漂到了墨西哥岸,老虎(恐惧)在他上岸后离开。Pi大声地哭泣,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恐惧没有正式和他道别就离开,让他异常地伤心。

老虎有可能象征着恐惧,但如果按此逻辑推理,就无法解释电影最后Pi看着老虎的身影离开时说的:“它会一直活在我的记忆中”。如此爱着“恐惧”的人,不会活出中年Pi的豁达与智慧。因此,这个猜测可能合理但不合情。

老虎有可能的另一个象征意义,就是肉体的Pi。肉体二字是在基督教里和灵对立,因此常有“肉体和灵的争战”这样的短语。有人把老虎和Pi分别解读为“人身上的兽性和理性”,如果Pi象征他身上的理性,那理性看见乌云上的光芒时,他不会大呼主啊。而理性也不会与兽性共同存在。“理性和兽性”这两个词过于对立,不如“肉体与灵”那样可以共生共存。

保罗在罗马书中说我们身上有好几个律,一个是肉体的律,一个是灵的律。这些律同时并存在,但以什么律为主导将决定了人的完全不同处境。“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罗马书8:5-6)虽然经过父亲上的一堂生动的动物凶猛的课程,但Pi并没有放弃他的信仰,在信仰里,他的灵辖制着肉体,直到他的遇难。

遇难一开始,Pi(灵)就在风浪中碰见了老虎(肉体)。他意识到一旦他让肉体上船,肉体就有可能吞噬掉他的灵。所以他一意识到是肉体时,他就放弃救援,无奈肉体还是在他半推半就的状况下上船了。上船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肉体的Pi没有出现,灵一直占上风。他看见水手的痛苦,看见母亲的生气,看见厨师的残忍。第一个故事中的每个动物都象征着他们是肉体大于灵的人,只有Pi一个人还让灵胜着肉体。直到厨师把母亲杀死之后,Pi的灵无法控制的愤怒进而唤出了藏在他身下的肉体。这个肉体毫不犹豫地杀死了厨师,但也给他带来了痛苦。他想让灵占据救生船,而不是肉体。在小说中,他试图杀死老虎,他一共想了六种杀死老虎(肉体)的方法,但最后都被Pi以自嘲的方式一一否决。[1]电影改编了这一段,和小说一样幽默,并且保留了Pi最终的意图,那就是占领救生船。区别是电影中灵以为可以驯服肉体;而小说中灵想驱逐肉体。但无论何者,都以失败告终,他只好接受灵与肉体共存的局面。

一方面,他是一个不想活在肉体中的人,他不想和肉体共渡一船,因为他知道,在海上,在无处救援的地方,他的灵无法战胜肉体,灵和肉体无法共存。另一方面,他的灵告诉自己不要失去希望,这样就必须让他的肉体活下去,要活下去就必须给他的肉体食物。他第一次杀死的是一条五彩斑斓的鬼头刀,他哭了,他说,Krishmass,谢谢你化身成鱼救了我们,救了我的肉体,也救了我的灵。所以,一方面,小说中列了他每天生活的内容,他每天依然有正常的敬拜[2],持续不断的祷告,他以祷告开始自己的一天,也以祷告结束自己的一天。另一方面,他不再是素食主义者,他开始吃鱼、海龟等在他之前看来也是神存在的一种形式的生物,以满足肉体的需要。

·博士论坛朱翠凤: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的象征意义 原本以为无法共存的灵与肉,现在成了朋友。灵向肉体妥协,肉体习惯了灵的共在。他们一起看水母看海豚,一起凝视天空注视海底。Pi(灵)对着老虎(肉体)的背问你看见了什么?老虎(肉体)一转头,华丽的一幕,它的眼睛朝向海面。从肉体的眼睛看到海底的巨乌贼,到抹香鲸肢解成动物园里的动物,再到母亲的脸和脸上的朱砂痣中扩大的沉船,最后是Pi(灵)的眼睛。灵与肉开始思想着同样的事情。

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第二次暴风雨的出现,灵在乌云中认出了神的光,他希望肉体也能一起来敬拜神,可是肉体在暴风雨中,也在光中惶恐。他看到老虎(肉体)的眼睛,那样地无助,这样的肉体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灵开始埋怨神,就像约伯埋怨神一样,神啊,你已经夺走了我的家人,夺走了我的一切,你还要夺走我的肉体吗?他向神妥协,就在他不再为肉体的需求而钓鱼时,灵与肉一起衰败,肉体不断地枯干,灵也变成了瞎子,灵与肉都以为自己会就这样死去。尽管灵并不怕死,他依然相信死也死在神的手中。就在他以为一切都已经走到尽头的时候,他睁开眼睛,头上是一片树荫,他到了一座岛。

岛上的食物能够满足人的肉体的需要,但是继续呆下去只有死。这是一座只有肉体没有灵性的岛屿,所以它是一个平躺着的死了的人的形状。Pi(灵) 打开了包着三十二颗牙齿的果实后,他心中充满了恐惧,灵不[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愿意就这样灭亡,所以他选择了离开。他的离开是因为灵对神的渴望,也是因为神并没有离弃他。灵在神的指引下,离开了食人岛。在灵与肉体争战的过程中,灵经历了对肉体的恐惧,又感受到了灵对肉体的需要,最后,在灵不自知的状况下,肉体几乎完全主导了灵的方向时,神的带领让Pi再一次走上了灵魂之旅。这一次,他彻底地学会了如何让灵与肉共存,却能让肉体顺服灵。Pi身上的灵成了完全的主人,肉体只是单纯的肉体,不再具有恐吓性。于是,灵拖着肉体上了岸,具有威吓性的肉体也从他身上彻底离开了。从此以后,他可以过上完全属灵的生活。可是,Pi的心中有惋惜,因为肉体也曾带给他美好的回忆。

第6篇: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范文

掠去浮华,还原真实,所有成就的背后都写满了成功者心血的付出与梦想的坚持。

李安独自打拼二十余年,最终两度站上奥斯卡最佳导演的领奖台;本・阿弗莱克怀揣着电影的梦想,经历了由性感偶像到票房毒药的衰退,经历了优秀编剧到三流演员的嘲笑,终究在一片骂声中坚持下来,一举拿下奥斯卡的最高奖项;14岁就坚定了电影梦的龙套少女劳伦斯,在22岁如此青涩的年龄横空出世,一鸣惊人;而影帝刘易斯13岁就开始在影坛摸滚爬打,他尝过万人瞩目,也尝过唾弃咒骂,他曾两次失意离开,最终出于对表演的热爱,回归影坛,改写了奥斯卡的历史……

梦想是人生的渴望、动力的源泉,从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梦想的飞翔。本届奥斯卡用它沉甸甸的奖杯再一次告诉我们――梦想可以创造奇迹!

李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

关键词:梦想;执著

李安成功的因素很多,或许有隐忍的等待,有命运的垂青,但更多的是他对梦想的执著。

1984年获得电影硕士学位后,李安留在美国开拓电影事业,从此度过了人生中最灰暗的几年。他在家写剧本,生活的来源则依靠妻子微薄的工资。李安曾在自传中写到过这段生活:

“这样的生活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很伤自尊心的。……后来,我去了小区大学,最后心酸地报了一门计算机课。那几天我一直萎靡不振,妻子很快就发现了我的反常……第二天,去上班之前,她快上车了,突然,她站在台阶下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告诉我:“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

那一刻,那些快要淹没在庸碌生活里的梦想,像那个早上的阳光,一直射进心底。”

1990年,在家蛰伏六年的李安开始执导第一部电影《推手》,一举获得台湾金马奖八个奖项的提名。随后推出的《喜宴》不仅获得金马奖多个奖项,还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李安也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导演。随后,从《卧虎藏龙》到《断背山》再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到两度摘取最佳导演奖,李安在电影的路上一直探寻着,他说:“我一定要在电影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因为,我心里永远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

素材点拨:梦想的影响究竟有多远,执著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李安给出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或许在追寻梦想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太多的难题,但无论怎样,都请你紧紧地记住心里的梦,即便我们当时没有能力去实现它,但只要你还记着它,小心地呵护它,并愿意努力一步步走近它,那么,岁月终不会辜负任何一个为梦执著的人。

话题拓展:梦想其实并不远;有梦的人生才精彩;执著的力量……

关键词:沉静;坚持

就像李安第二次捧起最佳导演奖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样,他征服世界的历程也堪称“奇幻”。为了将一本内涵复杂的小说创作为成本昂贵的3D电影,已经跻身世界一线导演的李安,不惜放弃公众曝光率,静心打磨剧本整整4年时间。而如果回溯李安22年的导演之路,我们会发现从《推手》开始,这种沉静便一直伴随他左右。在喧嚣浮躁的影坛,当别的导演将时间与精力用在华丽的场景与失真的宣传上时,唯有李安像个安静的孩子,一头扎进自己心爱的玩具中,不理世事。

为了拍少年派,50多岁的李安硬是考下了潜水证,他在废弃机场里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全自动波浪装置水槽,以模拟各种海上环境,为的是让影片中的海水更真实;他找了四只老虎来配合拍摄,为的是能拍出更具真实性的老虎……他所有的这些努力都不过为了对得起自己――“我坚持必须拍有内涵的电影”,这一理念,也使得众多华人导演无论是高调赴好莱坞闯荡,还是不惜用高成本大制作“冲奥”,最终都敌不过他的沉静与坚持。

素材点拨:龙应台说,李安的眼睛像一只小鹿,纯真、温柔而聪明。陈文茜说,李安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能看见每一个人的灵魂。这种安静与低调,在当下的文化圈是少见的。

有哪个导演甘于忍耐6年“家庭主男”的沉寂和坚持学习,又有哪个导演能既深切了解本民族个性,又能走出国门对不同种族间为共生而必须经历的文化融合有自己的思索和体会?深藏在李安心中的深沉情感与体悟,正是很多中国导演心里最欠缺的。因此,当公众像欢呼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为李安身上的中国意象激动时,内地电影界最好先感受一下李安的沉静与坚持。

话题拓展:沉静;思想与信仰;困境中的前进;坚持做自己……

丹尼尔・戴・刘易斯:

实力造就荣誉

刘易斯被人们称为“最会演戏的演员”,他常常在影片没开拍前就已经沉浸在角色中了。就像在那部为他摘得第一座小金人的电影《我的左脚》中,刘易斯饰演罹患先天性大脑麻痹、只有左脚能灵活自如的天才作家。在剧本朗读会上,当导演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刘易斯出现在剧组面前,其他演员都惊呆了,“这是怎么回事?他以百分百成形的角色形象出现,而我们还坐在这儿穿着日常的衣服?”

然而,谁又知道为了舞台上成熟的演技,刘易斯在台下默默地付出了多少?出生文艺家庭的他一直熟稔的是莎士比亚舞台剧的表演风格,13岁时,因为一部《出租车司机》的电影,他随即想成为一名电影演员。他在一周之内将这部影片反反复复看了6遍。“我常常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凌晨5点蹒跚出门,试图体验那种落魄而寡言的情绪。”

他曾经在出演《纽约黑帮》前,花费了大量时间悉心研究纽约十九世纪的历史,为了拒绝一件不符合当时纺织技术的保暖外套,他宁愿穿着褴褛衣衫,最终因此受寒病倒……他在影坛50余载的滚打付出,他将三座小金人收入囊中,如今,终于可以向他年少时的梦想告慰。

素材点拨:我们往往只羡慕成功之花的娇艳,却忘却了它曾经付出的泪水与汗水。刘易斯为了少年时的梦想,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也要坚持把属于自己的每个角色都演绎得更棒更好。谁也不是天生就会演戏,刘易斯少年电影梦的实现唯一依靠的就是50多年的坚持与付出,十二分的敬业与学习。荣获奥斯卡三冠王,他实至名归!

话题拓展: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不忘初心;付出才有收获……

詹妮弗・劳伦斯:

“90后”横空出世

22岁,第二次提名,第一个奥斯卡影后。在一般人大学刚刚毕业的年龄,詹妮弗・劳伦斯已经凭借自己的天才和勤奋踏上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加冕奥斯卡影后,拥有自己的第一座小金人。多年后,当人们回忆起第85届奥斯卡盛会时,一定会记得新科影后詹妮弗・劳伦斯摔倒在台阶上的那一跤,更会记得她在《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的狂躁、张力和释放。

继玛莉・玛特琳之后,詹妮弗・劳伦斯成为奥斯卡85年历史上第二年轻的影后。她怀揣着电影的梦想14岁就开始跑龙套,她的外表也许不算美艳绝俗,然而才情纵横,20岁便凭借《冬天的骨头》得到奥斯卡影后提名;她的个性也许不够张扬桀骜,然而保持自我,拒绝在好莱坞的审美要求下瘦成一支竹竿;她的姿态也许不够高调到吸引来狗仔的注意,然而她依然是绝对的票房保证。

查理兹・塞隆在第一次看她演戏时就断言“她将掌管这个世界”,这个预言会否成真?至少在这届奥斯卡之后,詹妮弗・劳伦斯已经迈开了掌管世界的第一步。

素材点拨:本届奥斯卡最抢眼的加冕莫过于“90后”影后詹妮弗・劳伦斯,她的封后之旅顺利得令很多好莱坞大牌影星眼红。但这又怎样呢?这位年仅二十出头的姑娘,你似乎不能以“个性”这么简单的词来形容她,她人前低调,戏中桀骜,她无论面对怎样的外界压力,都能从容地保持自我,拒绝被塑造,或许除了勤奋,这些也正是她年轻有为的秘诀。

话题拓展:我的青春我做主;“90后”的精彩;成长……

范冰冰走秀值得我们骄傲吗

每年的奥斯卡,都聚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牌明星、美女帅哥。以前的奥斯卡,我们期待中国的电影能获奖,但当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像中国足球一样一次次令我们失望时,我们的焦点似乎只能八卦地放在明星的穿着打扮上。自从范冰冰以一身龙袍装惊艳戛纳后,此后的电影节,似乎冰冰穿了什么成为了我们关注的最大焦点。今年的奥斯卡也不例外,一身玫红裙装的冰冰再次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但平心而论,范冰冰值得我们骄傲吗?就算再出位、再性感,值得我们欢呼吗?奥斯卡毕竟不是针对明星选美,而是针对影片本身,与其冰冰们、观众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把心思放在穿什么的问题上,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样把中国的电影做得更好!

中国电影要以怎样的

姿态走向世界

就像诺贝尔奖一样,奥斯卡也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难解的结。莫言的获奖圆了几代人的夙愿,而李安虽多次问鼎奥斯卡,但对于中国很多导演特别是内地导演,心绪依然很复杂。

第7篇: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范文

既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浪漫和魅力,

又给人以有趣和大开眼界的体验;

既是高贵和奢华的,又是轻松和经济的;

既天天有聚会日日有欢宴,

又能给人以亲密和私密的个人空间……

所有的这些,尽管一开始看上去都是对立的,

但实际上,这正是邮轮假期的魅力。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写过一首名为《帆》的小诗,大意是:“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此番悠然自得的意象,道出了时下正在国内全面开花的邮轮旅行的随意和洒脱。当歌诗达邮轮·维多利亚号载着上千旅客,横渡在宽广无边的大海上,它势必会给旅行带来一股不同于往常的清新之风。

漂浮着的宫殿:

“海上意大利”

我们选择了2012年暑期的“上海—济州—韩国丽水世博会—上海”航线,歌诗达·维多利亚号在下午五时从首站上海出发。码头处,豪华的歌诗达·维多利亚号屹立在那,顶端的黄色大烟筒格外引人注目。找到自己的旅行社,经过海关和安检之后,旅客们便怀着激动的心情纷纷登上了这座“漂浮着的宫殿”。

来到温馨的房间,放下了行李。所住的海景房虽然空间较小,但透过窗户,眼前随即映入一望无际的大海。广播里传来全体旅客要参加救生演习的通知,于是,所有人都穿好了救生衣,跟着讲解员来到甲板。讲解员向旅客讲述了关于急救的一些注意事项。演习结束后,维多利亚号便正式启程。

邮轮稳稳地在大海上行驶,站在宽阔的甲板上,感受着清凉的海风拂过脸庞,心中不禁浮起一丝浪漫情怀。在邮轮上的时间无疑是旅客们与维多利亚号“亲密接触”的时分。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它都能给你带来不同风格的精致度假体验。有“海上意大利”美誉的维多利亚号,融合了欧式风的高雅和美式风的精巧,无时无刻不焕发着浓浓的意式情调。

邮轮上有美味的国际餐饮,厨师们个个怀着超强的厨艺,满足了一众旅客的胃。一日三餐之余,还有很多休闲娱乐的场所供旅客们消磨时光。或在午后的咖啡厅喝着咖啡看书,或在躺椅上享受温暖的阳光,或在游泳池里畅游一番,或在健身房大汗淋漓,或去玩玩18洞的高尔夫球,或去歌剧院享受一场视听盛宴,或参加多种多样的热情洋溢的派对、讲座和狂欢……在这里,无论是父母、孩子还是情侣,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爱美永远是女人的天性。对于爱逛爱淘的女性朋友来说,维多利亚号还有一条出名的时尚大道。这条大道汇聚了亚洲顶级的大牌名品,免税店也在这里。各种特价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也算一饱眼福了吧。

岸上游:

韩国风光秀

岸上游活动需要在登船的时候先进行选择。选择了陆地项目后,就要去关联信用卡,以更方便地进行消费。

第二天中午,维多利亚号抵达济州岛,缤纷多彩的岸上体验就这样开始了。济州岛有“三多岛”之称,原因是这里女人多、风多、石头多。它由火山喷发而形成,是韩国著名的风景胜地。一下船,很多旅客直奔这里的免税店,而免税店里最便宜的自然是当地的韩国产品。店里的老板基本都会说中文,和他们沟通完全没问题。如果想买非韩国产的产品,则需要在港口指定的区域内领取,也十分方便。

韩国丽水则是另一番美丽的风光,2012年世博会就在这里举办,而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就是“生机勃勃的海洋及海岸:资源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岛海秀美的自然风景和蜿蜒的海岸线让我们感叹天地大美,国家功臣李舜臣将军的遗址也位于这里。接下来你的几天,我们在岸上游赏美景,品美食,淘宝贝。最后,众多旅客都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在邮轮启程前满载而归,心里多了些许满足。想来那些为发泄不良情绪而疯狂购物的狂人们,也不过如此。

邮轮之旅:

没有围墙的世界

邮轮旅行的独特性是它建构了一个“没有围墙的世界”,为旅客提供了一次与大海亲密接触的机会。大海是诗人笔下永恒的描写对象,是传说和小说故事想象力迸发的源头。海子曾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安徒生笔下美丽的人鱼公主,在不被王子喜欢的残酷现实之下,心碎地化成了海上的泡沫;海明威在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时曾说:“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

华人导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流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派与海上的那只卧虎不断进行抗争,李安说:“那只虎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是我幻想出来的,因为比老虎更可怕的是海上的绝望。这头卧虎是我们的欲望,也是我们的恐惧,它给我们危险,它给我们不安,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我们保持精神上的警觉,才激发你全部的生命力与之共存。”

第8篇: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范文

我们一生赖以栖息的土地,只占地球地表面积的21%,其余则是浩瀚无边神秘莫测的海洋。尤其在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热映之后,对于海上流浪,有多少人被震撼,又有多少人心生向往?相信并非每个人都有勇气放弃一切,甘冒改变命运的风险去航海环游世界。在渴望与冒险之间,最稳妥的办法是选择一次游轮旅行,浮生数日,卸下所有包袱,去发现就像只若初见、去邂逅就像怦然心动、去体验就像从没经历过的令人着迷的景象。航游世界的美妙之旅,时光变得惊艳而难以忘怀……

靠岸后,仿佛打开万花筒

当黎明迎来曙光,当旅行的人们毫无舟车劳顿之苦,在温暖的睡梦中醒来,游轮已经慢慢靠近下一个目的地——风景如画的港口。你可以像鲁宾逊一样闯入希望小岛,新奇陌生之余开始属于自己的探险,在海岸沙滩上漫步,流连于码头上小贩的叫卖。或者深入一些,走进法国马赛城里不知名的村庄、城镇,感受当地人生活,邂逅一个开满薰衣草的院落,门前止步,嗅其芬芳,于静默中谛听盛放的吟唱。或者抵达伊斯坦布尔的金角湾,鱼市嘈杂,鸽子在清真寺上空盘旋,你试图用相机定格流水的光影,远处裹着墨色大衣的女人步伐急促,闯入镜头,背影像极了这座城市莫可名状的忧伤——奥尔汗帕穆克曾告诉过你的忧伤。但转瞬,喧闹了几个世纪的大巴扎敞开最热情的怀抱,呼唤你,来吧来啊,我这里有深眼窝的渴望,有手编地毯的飞翔,有漫溢飘香的蜜糖……

是的,这就是游轮独一无二的魅力。它经历了一夜一夜的航程之后,在每个白天,带领你从海上前来靠岸,如果你在领略海洋与陆地交汇之处的独有风情之外,还期待再深入腹地,作深度的文化地理等多方位的探寻之旅,游轮公司都会在当地提供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专家。自然专家带你去东马热带雨林欣赏世界上最大的花朵——大王花;历史学家与你一起解密埃及亚历山大庞贝柱的前世今生,烹饪老师会在釜山教你如何辨认一棵白菜的优劣,然后派你去菜市场上选购,在老师一步一步指导下,作出美味的韩国泡菜和海鲜汤……

海上的浪漫狂欢

游轮旅行对大多数旅行者而言,它的魅力不仅来自于靠岸后的精彩探险,就算停留在甲板上、客舱里,就算飘荡在海面之上,也是乐趣无穷,浪漫满怀。

曾经有人把结婚60周年的钻石婚纪念典礼安排在游轮上进行。当夜幕降临,海洋与星空都变得深沉而含蓄,连海风也懂得安静柔缓地掠过,甲板上临风的餐桌点燃蜡烛,与璀璨的星星遥相呼应,那些过去的岁月连同无论幸福喜悦还是苦难悲伤的回忆,都因时光的历练而熠熠生辉,一切都可以被称为美丽。不仅仅夫妻二人,甲板上所有的人,都在那一刻,感受到海上独有的浪漫氛围,以及一同走过的爱的真谛。

浪漫之余,各种主题的狂欢也是游轮旅行的不二选择。从早晨醒来开始,室外攀岩馆、游泳馆、健身运动馆都敞开怀抱,等待爱运动的你加入运动狂欢。下午的卡拉ok能呼喊出你所有的不快吗?还有甲板上的各种主题party正雄心勃勃地招贤纳士。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聚会,为单身男女量身定制的速配游戏,还有绘画、艺术、瑜伽、舞蹈等目不暇接的活动,翻看活动列表,恐怕很多人都会有分身乏术的深深遗憾!

越到夜晚越美丽。夜晚的海面呼应着夜幕,赋予游轮一种独特的夜之瑰丽。日日更新的大剧院里,舞台上的华服丽影恩怨情仇,赚尽你的眼泪欢笑。看完剧目别拖延,赶往disco舞厅,卸下一切包袱和面具,只要大声呐喊尽情摇摆就足够!记住哦,跳累了也不要结束,去赌场里试试运气吧,看谁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累了倦了,甲板酒吧的浅斟低吟,还是spa馆里的舒缓放松,用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来选择结束今天的方式吧……?(作者为携程国际旅行社海外领队)

相 关 链 接

游轮知多少——

地中海邮轮msc幻想曲号。总吨位137936吨,载客量3274人,是欧洲船东建造的最大的邮轮,在地中海区域全年都有邮轮航行,也提供世界范围内的季节性邮轮航程供你选择,用施华洛世奇水晶打造的阶梯在所有船只中独一无二。

歌诗达游轮维多利亚号。总吨位75166吨,最大载客量2394人,主要游弋在地中海、北欧、加勒比海、南美洲、阿联酋、阿拉伯海湾和远东地区。天文主题正厅及concorde plaza由玻璃墙壁环绕,置身其中,可随时俯瞰波澜壮阔的大海。

丽星邮轮处女星号。重达76800吨,高达13层,载客量1960人,遨游在安达曼海和马六甲海峡。12层甲板上的对流温水游泳池,能让人随时随地体验到热带海洋的热烈拥抱。

皇家加勒比游轮海洋绿洲号。总吨位225000吨,载客量5400人,是世界上第一艘耗资超过10亿美金的邮轮。工程师们甚至把美国的中央公园搬到了船上。皇家加勒比游轮畅游全球近300个旅游目的地,遍及加勒比海、阿拉斯加、加拿大、欧洲、中东、亚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邮轮和游轮

邮轮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欧美国家间的一种主要交通工具,因为它担负着信件和包裹的邮递任务,所以被称为邮轮。

说到邮轮,一定要提到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绝对算得上是真正的邮轮。历史上还有不少可与泰坦尼克号相比的豪华邮轮,如“玛丽女王二世”(2003年建成)。“玛丽女王二世”下水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邮轮,虽然后来被皇家加勒比公司建造的“海洋自由”号取代,但它仍能排在全球最大邮轮前十位。

而现代邮轮更像是一个流动的酒店,它有豪华的装饰和齐全的设备。它不受航距限制,可以在各个海域通行,所以这种邮轮基本都是跨国游。

第9篇: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范文

关键词:盗墓;影视;攻击性;宣泄

一、引言

《鬼吹灯》、《盗墓笔记》作为盗墓题材小说的两大经典,近两年被频频改编,以电影电视剧或网络剧的形式走入大众视野。无论是“鸡鸣灯灭不摸金”、 罗盘口诀摸金符引领的天下霸唱《鬼吹灯》,还是长白山蛇沼鬼城、青铜鼎尸蹩构筑的南派三叔《盗墓笔记》,各种令人燃魂的奇事奇观、奇人奇情,让原著粉及未曾领略墨香的路人观众,都对或气势磅礴或绝境压抑的地下世界产生了无比的好奇与期待。此外,众多拥有深厚美术背景的诸如乌尔善、陆川、李仁港,郑宝瑞、梁胜权等导演,巧妙的将“盗墓+魔幻+科幻”及“大投入+超级IP+大腕鲜肉”等元素进行组合,引爆了核弹级盗墓IP火力全开的导火索。

在一部又一部光影传奇中,人们常常可以在影视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照见自己、照见纠结;同时也照见亲密、照见依恋、照见爱……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求到某种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此同时,电影本身的魅力也在于传达一种通俗化的心理学心理分析,以及包含对人性的剖析和对当代生活的警示。

著名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曾说,“电影是一个强大的媒介,是一个,还是潜在的迷幻剂。它走进你的视野,走进你的大脑。它引起刺激,是一个危险的东西。总之,它非常具有颠覆性。”(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1995)正如同盗墓题材等影视作品,最让人震撼的一点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原来所谓的正义之士也可以如此残忍,这残忍甚至不具性别差异。如果说盗墓贼代表的是对传统文化及人性的摧毁,那么站在他们对立面的那些保护古墓维护正义之士,则是在正义的面纱下,将人类的攻击性和毁灭情绪,以暴制暴地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具有一定治疗意义的。例如,《鬼吹灯》的三个主角,都是高手中的高手,身手好,智商高,几乎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而《盗墓笔记》则略有不同,其主人公吴邪,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古董店小老板,他代表的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普通人,遇到粽子会害怕,看着同伴死去会难过,偶尔会“范二”,他站在人群中和我们一样,平凡到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如果说,《鬼吹灯》让中流砥柱的中青年人群,登上了短暂逃离现实压力的云顶,那么,《盗墓笔记》则是圆了普通人自我实现的一个英雄梦。

二、攻击性

(一)攻击性理论

攻击行为的理论一般可以分成三种主要类型:本能、挫折和社会习得。弗洛伊德认为有一种强大的天生力量,它为心理系统提供所有的能量。弗洛伊德把这些力量称为本能(instincts)。弗洛伊德最初的本能理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弗洛伊德出生后没几年,达尔文出版了有关进化论的著作。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论框架包括两类基本本能:自我保护本能(self-preservation instincts)和性本能(sexual instincts),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一观点与达尔文自然选择观点中的两种主要成分很一致:生存的选择和繁衍的选择。但是,在弗洛伊德后来的理论中,他把自我保护本能和性本能合二为一,并把它改为生本能,由于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他提出了死本能的观点。弗洛伊德假定人类具有一种天生的破坏本能,这一本能经常在攻击其他人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明显。通常,他把生本能看成力比多(libido),把死本能看成塔纳托斯(thanatos)。虽然一般把力比多看成是性,但弗洛伊德也用这一术语泛指所有满足需要、维持生命和追求快乐的动力。同样,塔纳托斯在很大程度上,弗洛伊德也用这一术语来表示所有破坏、伤害和攻击他人或自己的动力。

洛伦兹认为通过进化,人们发展出了一种类似动物的斗争天性。经过漫长的演化,我们的祖先发现攻击行为能够作为一种增加资源、减少竞争、威胁对手、自我防卫的方式从而使他们受益。社会习得理论表明人类的攻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而习得的,并且会被这种行为受到惩罚还是奖励所影响。

(二)攻击行为的生理研究

人类荷尔蒙,特别是激素,也是影响攻击行为的关键的生物因素。来自佐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者研究了692名囚徒的激素水平与犯罪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犯下暴力或者犯罪行的男性囚徒有更高的激素水平,而犯下盗窃罪,持有和夜盗等罪行的囚徒的激素水平较低。他们发现那些有更高激素水平的囚徒违反较多的囚徒规则,特别是涉及对抗的规则(Dabbs.Catt.Frady&Riad,1995)。与攻击行为一样,即使激素通常是与男性相联系的,它也同样影响着女人。在一项研究中,女性被给予少量激素后,她们的荷尔蒙水平变的和男性持平,这些女性变得很容易产生生气、害怕和厌恶等面部表情,使得她们更加容易采取攻击行为(Van Honk&Schutter,2007)。

(三) 暴力进化史及盗墓史

目前所知的最早死于他杀的人是尼安德特的一位男性,他死于5万年前(Trinkaus&Zimmerman,1982)。他被人从前面刺中左胸,说明凶手是右利手,随着古生物学探查工作的逐渐深入,有关人类祖先的史前暴力证据正在迅速增加(Daly&Wilson,1988)。从古代人的骨骼残骸中发现的头盖骨和肋骨似乎说明不了什么,除非留有匕首刺或棍棒打击的痕迹,偶尔也能在骨骼残骸中发现凶器的碎片。这些考古学的证据表明,人类似乎有着很长的暴力进化史。

奢靡的厚葬必然引发盗掘现象,先秦经典《孔子家语》中就记载,鲁国正卿季平子死后,他的儿子和部下准备以美玉、珠宝作为陪葬品,孔子听闻后前往劝说:“送而以宝玉,是犹曝尸于中原也。其示民以奸利之端,而有害死者,安用之?且孝子不顺情以危亲,忠臣不兆奸以陷君。”最终说服其后人。孔子将厚葬等同于曝尸,实际上也反映出早在先秦时期,盗墓现象就很普遍。

尽管汉朝政府已明令禁止“掘冢”,但民间的盗墓行为依然屡禁不止,甚至有济东王刘彭、广川王刘去这样的不法贵族参与其中。严格来说,刘彭掘墓的动机不能称为“盗”,此人残忍嗜杀,常以割剥、肢解、烹煮等方式残杀后宫女子。作恶后的刘彭因担心受害者鬼魂报复,竟“掘出尸,皆烧为灰”。而广川王刘去,完全就是一个以盗墓为嗜好的少壮贵族,据《西京杂记》载,魏襄王墓、魏哀王冢、晋灵公墓、周幽王墓等皆遭刘去盗掘。刘彭、刘去这两名贵族的掘墓行为既非为求财,又非政治报复,前者掘墓焚尸是因恐惧而衍生的变态行为,后者“发古冢”则是出于好奇心。在史上成规模的盗墓事件中,盗墓者的动机除了取财与政治复仇,还有一种动机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厌胜”(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这一类盗墓行为在明末农民战争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宣泄

(一)宣泄理论

虽然最初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后来他认为两者能以不同的方式联系起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心理能量,这一能量如果被用于一种典型的行为,那么它就不能被用于其他类型的行为。个体通过社会接受的渠道来释放自己的死本能,每个人内部的心理能量是固定而有限的,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这样或那样的释放。

许多年来,心理学家和公众相信,“宣泄”或“释放情绪”能够带来攻击性的降低。一个关于攻击行为根深蒂固的信念是:如果人们具有大量参与攻击行为的机会,那么无论这种攻击行为是真实的还是象征性的,他们表现出攻击冲动的可能性会降低,这一方式被称为宣泄疗法(catharsfs)。尽管宣泄疗法的概念广受欢迎,但大多数研究表明,攻击体验只能增加而非减少攻击冲动。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三年级儿童进行一项任务,并让同伴对其进行干扰,随后,一组儿童使用玩具枪进行射击游戏,而另一组儿童则参与非攻击性任务――做数学题,(Maiijck&Mccandiess,1966)随后,所有孩子获得向干扰其任务的同伴表达攻击性的机会。通过一个严格的程序,研究者让儿童相信他们会给那个孩子造成电击。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在“电击”行为的选择上并不存在差异,宣泄疗法并不能降低攻击行为。

有一个更著名的攻击行为理论――认知新联结理论。这一理论假定一个人经历了一些消极的事情(比如说痛苦或者不适后,在这些经历被唤醒时攻击行为会更容易发生)(Berkowitz,1998)。

(二)影视作品与攻击性宣泄

社会习得理论中曾有,个人的攻击性反应是被其经历或者被对他人的观察所刺激的,电视或者电影的主角成了观看者的榜样。电视剧中超过一半的主角持续地卷入暴力互动,电视剧很可能是攻击行为最常见的模仿对象。1999年4月20日,两个男生走进科罗拉多州利特尔顿镇的哥伦比亚高中,他们身穿黑色的防水短外套,手提半自动手枪、短枪和炸弹。在一个小时之内,这两个男孩杀死了12个同学、1个老师以及他们自己。从目击者的角度来说,这个事件就像一个电影中的情节。

几乎没有人会质疑接触电视暴力会带来儿童攻击行为上升这一观点(Comstock&Scharrer,2006),实验室研究和相关研究都表明了这一关联。以北纽约州一项相关研究为例,该研究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对707户家庭的电视观看及攻击进行了调查(Johnson et al,2002)。结果发现,即使在控制了早期攻击行为、不利家庭条件、社区暴力等因素的影响后,观看电视更多的青少年在随后的追踪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攻击性。总体而言,研究表明电视暴力能够解释儿童攻击行为变异的10%(Dodge,Coie,et al.,2006)。这与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联大致相当。对原本就具有攻击性的儿童而言,电视和电影暴力的影响尤为突出(Bushman,1995;Leyens et al.,1975),就像电视暴力增加了儿童的身体攻击行为一样,观看电视节目中的关系攻击同样会带来关系攻击行为的增加,尤其是在电视角色因关系攻击获益的情况下(Linder&Gentile,2009)。在短期效应之外,观看电视暴力还会对儿童产生长期的影响。在20多岁时进行的重测表明,和在小学早期不怎么接触暴力电视节目的青少年相比,在同一阶段观看大量暴力节目的青少年攻击性要更强(Husemann et al,2003)。他们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攻击行为,更多的言语攻击行为,收到更多的交通罚单,也更可能被逮捕。

媒体暴力影响神经学基础的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研究发现,在接触暴力电子游戏(Wang et al.,2009;Weber et al.2006)或观看电影暴力场景(Murray et al.,2006)时,儿童大脑的某一区域(如前额叶皮层)的活动会减弱。这一脑区与自我控制相关脑机制活动的降低有关,这可能是接触暴力画面会增强攻击性的部分原因。

四、中国盗墓题材大热的原因

从世界电影整体发展来看,电影的历史并不长,只有100多年,但电影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好莱坞电影发展历程中,上个世纪最后三十年,是现实题材的繁荣期,2000年之后,在大片模式上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大片模式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魔幻、科幻题材故事的成功。如今的好莱坞更加谨慎,原创电影故事的比例受到严格控制,而根据畅销小说、漫画改编的电影故事大行其道。利用畅销小说的影响力和先期市场检验的结果,作为题材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是非常有道理的运作方法。

对于中国本土电影,曾有业内人士做过统计,魔幻、恐怖、悬疑、动作、探险类的电影,被拍成大片之后最容易赚钱,而盗墓题材则融合了这五大元素。已故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著名戏剧电影理论家霍华德・劳逊把电影故事的社会意义总结为“对人的新认识和对人类关系的新发现。”仔细观察一下西方惊悚类型电影故事的思想内涵,就会发现不外乎是从正面来表现正义战胜邪恶,或在巨大的灾难考验下塑造英雄,从而表现那些最能够温暖人心的人类情感和情怀。

除此之外,大量《鬼吹灯》、《盗墓笔记》的原著粉所代表的“粉丝经济”也催生出如此巨大的“盗墓产业”,这一现象是喜是忧,影视界的“盗墓”题材热是否会有迎合市场之嫌?真正吸引读者的是,盗墓题材影视作品所传递出的关于生命,关于死亡的思考。不管是《鬼吹灯》还是《盗墓笔记》都表明中国自有墓葬那天起,就形成一种生死轮回的价值观,而盗墓寻宝的故事,其实是主人公寻找自我价值,寻找心灵救赎,并论证生死命题的过程。

五、总结与展望

尽管在一种角度上,人们把电影称为产业,称为工业,但构成电影本体的,却是我们的人生。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群人在特定时空中的一段人生经历,有的甚至就是电影作者自己的人生复制,即便是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其本质也是人类情感的直接投射,人们观看电影,会随着其中人物的悲观离合或高兴或悲伤,甚至,会把自己与电影中的人物做比照,或唾弃,或效仿,电影因此而直接成为人类情感的倾诉与参照对象。很多观众反映,看完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明白了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个家族是这么纠结,这么勾心斗角,这些人的关系这么复杂,他们将原来自以为很可怜的自己投射到电影或电视剧的主人公身上,他们梦想会像其一样备受瞩目,而这,很大一部分也迎合了现代人的心理,渴望被关心,渴望默默无闻的自己突然就变成焦点。不论是对现实的模仿还是对梦想的创造,都可以把观众带入似真似幻的光影世界。

随着《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先后引爆影视,一场以“盗墓”之名掀起的奇幻之旅正式拉开,盗墓系列电影除了踩着IP的巨擘、刷新国产电影视觉呈现之外,如何构建地下奇幻世界,如何彰显东方特色文化,如何通过影视作品将动物式的贪婪,升华到人之所以为人的善良,如何将攻击性和宣泄,从哲学层面完成人对自己的超越,将成为导演们下一步不容忽视的问题。人生演绎着电影,电影离不开人生。

参考文献:

[1]刘斯奇.(2006).电影与人生.中国文史出版社.

[2]梅锦荣.(2010).心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王`.(2011).电影中的心理寓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RANDY J.LARSEN ,DAVID M.BUSS.(2011)Person Psychology.郭永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