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

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第1篇: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反映其综合素质的能力,它将影响人们一生,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包含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创新革新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进取心和责任感等基本素质。

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要求。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张和快速发展,片面理解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使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环节中只重视和强化从事某一具体工作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味地追求“就业率”。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这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到位,仅仅将其纳入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局限于就业政策的宣传、择业技巧的传授等,至于学生的特长是否得到了发挥,是否从事专业相关性工作,在就业的岗位上是否有“发展力”,则无从知晓,学生步入企业后往往有诸多的“不适应”。

如何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形成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可操作行的机制,全面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成长,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素质的对接正日益受职业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探讨。针对这些问题,在此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建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素质的对接

从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建立支持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绩点学分制,将职业核心能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国家职业核心能力鉴定标准,构筑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平台:构建并完善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嵌入课、公共选修课三类课程为载体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实现教学计划内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以核心能力鉴定为抓手创建“鉴定培训一体化”模式,在鉴定中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完成鉴定,鉴定培养互相促进;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班级活动为载体,创设项目制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践体系,在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中注重发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尽可能多的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提供舞台和机会。三种方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作用,为学生职业能力成长构建良好平台。

2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不同于专业技术,而是应用某种技术方法去做事的能力,其养成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行为的改变。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行为能力的训练,重在工作或学习的过程,而不在于其结果。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特殊性,职业核心能力师资队伍的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和测评师资格的师资力量,推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全面采用“OTPAE五步教学法”、“贯穿项目训练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注重团队协作和过程控制。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教师、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评价、管理制度,设立以鉴定所为主体的第三方培养质量评价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评价工作,注重过程的督导与监控,做到“事前有培训,事中有督导,事后有考核”。保障考核评价结果客观真实,进而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3 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考核评价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第2篇: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出发,来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从而形成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实现保护、借鉴和弘扬民族艺术的目的。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充分带动本民族的艺术文化走向新的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加强。不少人在吸收他国文化艺术形态过程中开始忽略民族艺术。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艺术无国界,求他但不能舍我。因为我们的民族艺术经历千年的洗礼,如同硕大的砾石经过风雨的磨砺呈现出美玉一般,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宝藏。这都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国际舞台上,只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才能博得喝彩,相反,他人的东西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又有几分话语权呢?因此,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来谈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何为民族艺术?它是由民族共同体艺术家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总体,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艺术,每一种民族艺术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民族艺术具有该民族所具有的艺术构造方式及表现手段。

民族艺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让人们充分了解本民族美的文化,并给予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养分,使得创作赋有民族特色和世界眼光。例如,“衣食住行”这个古人创造的词语,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而“衣”字又排在首位,对人们来说有着突出的意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的旗袍可谓一朵奇葩屹立在世界服装界,是什么成就了旗袍在今天服装界的地位呢?这主要还是源于其自身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对服装的诠释,具有着鲜明的东方色彩。而且,旗袍的设计也体现了艺术设计者们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它选用的纹样、花式和制作工艺等等,无不体现民族特色。又如,苗族的蜡染,用蜡绘花于布而染,花纹分明。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在蜡冷却后产生的自然龟裂纹,染色后形成一种特有的装饰效果。试问,用这样的民族布艺来搭配服装又怎能不令人耳目一新呢?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进一步领会民族艺术美的内涵。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化设计思想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但怎样从五花八门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设计元素的重新组构,寻找自己的特色,而民族艺术与民族精神的加入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可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说明。

正如图(1)所示,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选用了中国红与中国结为搭配元素。两个具有鲜明中国民族艺术特点的设计元素重新组构,充分凸显民族文化,给国人一种亲切感。在标志造型中,又有两个明显的“心”型,上下相连,体现着心与心的交流。

图(2)是靳埭强先生在八十年代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志。该标志采用外圆内方的“孔方兄”为构图元素。这一元素主要代表金钱滚滚的银行。而且,在图形中的“中”字赫然,简洁明了地传达标志的含义。从整体上看,标志选用了红色,并在设计中融合了“天圆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设计思想。这些民族文化的加入,使得整个设计更有中庸之道,大气沉稳,并且多了一些人情味,少了一点铜板臭,创造出一种温馨和亲和的形象。①

由此可见,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设计者们对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的提炼也随之加大。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内涵的现代作品,不但对现代设计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如此一来,在面对民族艺术时,人们如何正确评判它就直接决定了民族艺术价值的发挥。这种根据自身的评判标准来对事物个性特征、构造方式和表现手段等等作出评价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

每个民族大都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群体特性。这直接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发展。再加上世界的融合、文化的碰撞和艺术的交流等等,都带领着民族艺术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得审美观念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简单的说,一件好事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一件坏事同样可以引起注意。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一个民族的艺术往往会或隐或现的体现其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这种民族特色优势,很容易引起外人的兴趣和关注,但它给别人呈现出的可以是有价值的、高品位的,也可以是浅薄的、粗俗的,甚至是伪民俗化的。

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中国的民族艺术领域中,有人为凸显民族性、地域性的行为,这表现出了浅薄和粗俗的一面。他们搜奇寻异,亏幽探秘,甚至对一些荒诞愚昧的东西大加展示,或牵强附会,任意夸饰,不顾应有的文化底蕴作表面文章。这样的民族艺术可能会引起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的注意,但这不过是满足人类的猎奇心理,而并非真正的美学欣赏。这样的民族艺术无疑是自己给自己的一耳光,又怎么禁得起时间的推敲,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消失在这大浪淘沙之中。

因此,虽然任何优秀的民族艺术都是具有独立的品格和丰富的审美内涵,但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才能正确评判它,才能为民族艺术披沙拣金,充分发挥其价值并发扬光大。

而要树立正确审美取向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借助美术教育是方法之一,即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在传统的民族艺术教学中,传授方式一般以“技”、“艺”两种方式,虽然它们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部分,但形式仍偏陈旧。在这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老一辈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也要大胆尝试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认知和领悟民族艺术的能力。

第一,构建民族艺术的教育理念。

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清楚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宽知识面,主动去探究和把握民族艺术深层次的东西,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他们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努力做到理念先行,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民族艺术。如此一来,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内容的兴趣程度。如果是老一套的灌输模式,既枯燥又乏味,学生在学习当中会产生一种抵触排斥心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大家想看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美术工作者要紧随时代步伐,了解新东西、掌握新东西和运用新东西,通过自己的智慧把民族艺术的内容艺术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认知民族艺术的内涵。

此外,在笔者看来,教育是人与人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学生。当你自己是一名学生时,想怎样学习民族艺术。这种投其所好的学习方式会带来不错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民族电影鉴赏课,或者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些民族工艺品并将其在校内外展览,展示他们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成就感。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做的有多么好,多么精美,而是为了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民族艺术。

中华千年的灿烂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这对艺术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亦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给予了我们财富,我们就不能辜负它对我们的厚望,我们要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内涵,方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这也是美术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尤其是在这个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年代,美术教育对民族艺术的传播将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同的努力。

注释:

①钱定平.《logo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5

参考文献:

[1]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 .

[3]郭黎莅.关于民族艺术与美术教育的思考.河南郑州:河 南省美术馆,2008.

第3篇: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 认知能力 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休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质下降、肥胖、近视、休闲异化、网络成瘾、心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且逐步加重,体现出学生对自身学习生活统筹的失调和自身健康的重视不足。就大学而言,其育人属性是第一职能,也是办学特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出发点,不管任何特色的高校,培育健康的大学生是育人的最基本要求。学生生活中的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整个高等教育的宏观视域,依照教育和人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从作为健康主体的学生着手,以清晰具体易于操作的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为起点和基础,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多角度提高他们的健康认知水平,继而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提高他们健身锻炼和卫生保健的热情,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健康水平。

1充实大学生健康基础知识

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健康认知能力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认知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从学校教育过程来看,我国学生自幼儿园入学到大学毕业,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对教材的选择与实施上也相对缺乏规范,使学生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几乎没有一定的系统可言,重复和疏漏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普遍存在着。体育课堂上通常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主,考试时更侧重于对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对学生体育卫生保健和相关基本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很低,认知目标定向模糊。健康知识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健康认知水平发展的严重滞后,也间接弱化了体育智能的作用,导致他们健康知识不够,应有的运动习惯没能养成,身体素质的发展缺乏规划,他们眼中学校体育的学术地位和学科形象不断下降。

2强化大学生健康认知观念

大学生健康知识的欠缺也导致了他们健康意识的缺失和认知观念的单薄,事实上,由于长期缺乏明确认知要求的学校体育经历,几乎扼杀了他们的认知需求,

淡化了或者从来都没能培养起他们强烈的健康认知观念,这种观念的淡薄直接导致他们健康知识的匮乏,健康认知能力与健康素养的提升也就困难重重,这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健康观念和丰富的健康常识,他们就会自觉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和保健方式,积极学习运动健身知识,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和保健习惯。虽然多数学生都会参与运动,但多数更倾向于选择更具有娱乐和表现功能的项目,尤其是球类等具有游戏性的项目更受欢迎,对运动量、强度以及运动的时间一般只会凭感觉去控制,运动前后的热身或放松很难遵循一定的健身规范,也不求去理解运动健身的生理学原理,这样良好的健身习惯就很难养成,体质与健康的诸多问题也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的健康认知观念。

3拓展大学生健康认知范围

大学一般都是在学分制主导下采取开放自主的选课形式,其实这种选课范围非常狭窄,尤其是体育课主要在很多运动单项之间进行选择,学科之间的缺乏联系,具有融合、广域、问题和活动课程等多项特征健康通识课程几乎没条件开展,更不可能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健康认知能力。这样看似还学生以自由,促进他们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实则更容易导致他们在体育认知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约束,对健康认知的无意识,也很难在各种生理现象、健康知识及人的形体美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高校健康课程的设置及各项体育活动的安排既要通过书籍、网络、电视节目等先进的教育及传媒形式,弥补学生过去健康知识的不足,又要斧正他们的健康认知观念,拓展认知范围。健康基础知识积累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健康认知意识、观念的不强,健康认知观念的淡薄又造成学生健康认知范围的狭窄,这些因素无形中制约了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发展,也直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大学应该严肃看待这一问题,把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积极弥补学生过去健康认知能力的缺失,从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认知技能和认知习惯着手,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更新修正学生的认知观念,拓展他们的认知范围,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

4、科学规划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课程建设、各种文体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理论构件。大学应采取以“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以学生选课为核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程建设上,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选择性地和思想政治教育、三生教育、生命人体科学、医学等学科或内容结合,尝试开展公共体育核心课程等较为先进具有健康通识教育特点的课程和教学形式,进一步传播健康观念和知识,完善学校体育,严格健康标准。结合具体的养生保健案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使他们获得愉快的健康认知与实践体验,进而获得系统化的健身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传播基本医学知识和养生文化,尽量拓宽他们的认知空间。在此基础上,尤其要把终身体育观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大学体育的生活化发展,尤其是将其和学生的休闲方式结合起来,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健康认知活动中很自然的组成部分,保障课外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的融入。另外,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健康认知方式的专题化和认知行为的艺术化也将是未来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方向。

第4篇: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 日语听力教学 元认知 元认知能力 研究

一、元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1.元认知

元认知(met cognition)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ulavell)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中作出界定。根据弗拉维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他认为,元认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国内外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研究者发现:在许多认知活动中元认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元认知包括:口头交流、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写作、语言习得、知觉、注意、社会认知、各种形式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等。元认知的提出,帮助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人类的学习过程,并使教师能真正把握学生自主与有效学习的实质。因此,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以元认知理论指导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2.元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那些“指向具体的认知对象的智力能力,如对某个具体信息的记忆、理解和其他方面的心理加工,如阅读能力就是一种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指对认知能力进行调节和监控的更高一级的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能力,是指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它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比如个体对自己学习“能力”概念的过程有所认识,能够评价自己是否习得这一概念并能监控自己习得这一概念的过程。元认知能力包括个人怎样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怎样从已知的可能性中选择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怎样集中注意力、怎样及时决定停止做一件困难的工作、怎样判断目标是否与自己的能力相一致等。

在日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听力活动中通过对自己、听力任务与听力方法的认识,准确地体察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听力活动,从而主动地、有效地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而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在听力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以求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在日语听力学习中解决元认知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水平和听力水平的高低。

二、日语听力元认知能力的现状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04、05、06级学生 182人)和平时课间与学生交流得知,当前我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元认知意识淡薄,学生的元认知知识缺乏。元认知知识就是学习者对自身的认知特点、对学习任务的要求以及学习策略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听力水平不能准确地定位,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了解自身的认知特点。当涉及到怎样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的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是“多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学习方法、策略的知识运用甚少,不能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很少做笔记、很少运用词根,只是简单地重复、多听。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能力不够。没有认真地去反思、思考自己听力水平提高的幅度、运用的学习方法的效度。

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水平直接决定着外语学习最终的成效。而语言本身具有的这种以交流为目的的特性,更使得对其自如的运用显得迫在眉睫。“人们只是通过一种途径习得语言,那就是读懂和听懂人们传达的信息,或者通过接受可懂的语言输入”(Krashen,1985:2)。对在校的日语专业学生而言,读、写能力可以在自身努力、教师合理引导的条件下达到,但是相形之下语言环境较为薄弱就成了听和说的最大拦路虎。笔者在多年从事听力以及专业日语教学中明显感受到听力能力的培养相较其它三个方面更为困难。

三、元认知能力在日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在外语教学中,听力学习元认知就是指学生对听力学习过程认知的认知,也就是学生对自己听力学习过程的认知能力。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听力的提高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在听力训练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听力学习兴趣、学习效率。

元认知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的,但在听力学习的过程中,也包含有感知、理解、记忆、体验等一系列心理过程。个体对自己的这一系列心理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充分发挥元认知的功能,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因为元认知在任何一种有意义、有目的的学习中都能起到积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如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为什么都是同样的教师授课,使用同样的教材,却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成绩差,这主要是由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具有更多的有关学习及学习方法、策略方面的知识,并善于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以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正相反,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学习策略。这就说明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已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因此,在外语教学、听力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即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听力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日语听力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学生元认知能力的获得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的积累自发的获得;二是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三是通过进行专门的元认知能力的训练获得。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后两种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人认为从元认知知识和意识的培养、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日语听力认知活动中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元认知知识、意识的培养

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在日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在理论上介绍和讲解语言理解的相关知识、听力理解过程的特点、记忆、信息加工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听力的本质。让学生学会运用听力策略,如上下文逻辑推理、集中注意力、合理联想等,同时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寻找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是知识面狭窄,还是词汇不够;是记忆力差,还是语言知识薄弱。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听力状况有了新的认识,能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合理地调整和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最佳学习技巧和方法。在听力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别的材料,增加知识面,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提高听力的理解度。通过听前提出问题、听后思考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对听力理解过程的元认知意识,学生先看问题,推断材料的主要内容,判断问题的类型,是属于理解大意,还是推测作者的观点;是考查细节信息,还是对词汇含义的理解等,然后根据问题思考采用合理的策略。 通过这样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水平,培养元认知意识。

2.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伴随听力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它包括知的体验和不知的体验。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的知识有部分重叠,有些元认知体验可以认为是进入意识的元认知的知识,如你会突然感到你目前处理的事情与你过去处理的某事很相似。如当学生感到自己的听力水平达不到听力教学目标要求时,就应尝试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学习,最后确定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方法去练习以达到教学要求。教师应为其创造有利的练习(元认知体验)环境。

3.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的核心是对个人认知活动的监视和控制。元认知监控则是通过元认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目标、策略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当人们完成一项任务时,首先是依据任务的要求和特征,运用元认知的知识选择可施行的策略拟定计划进行活动。与此同时,亦即在执行计划、进行活动过程中,随之产生元认知体验,由于元认知体验可能引起修改甚至放弃原计划和目标,另确定新目标和计划。可见元认知体验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具有激发、指引认知调节、监控作用,同时又修正、丰富并发展元认知的知识。综上所述,可见元认知的各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其中某成分功能的实现,往往需要其他成分的辅助和支持。学生主体在进行听力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认知对象,对自己的心理、兴趣、爱好、动机、学习策略等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监视、控制和调节,从而达到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把握日语听力学习的规律、学习要求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是教授具体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学习方法,不能只是简单的“授之以鱼”,而应该更加注重“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反思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结论

能力教育是当代世界经济与科技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能力是学校外语教育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学习能力,因此,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上,这是外语教育、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它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提倡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实现“培养学生如何学习”这一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改变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发展学生智力以及对个人今后的人格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由于元认知对听力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应通过研究元认知对元认知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来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苏丽琴.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纪康丽.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培训[J].外语界,2002,(3):20-26.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石晓辉.元认知过程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沉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3).

[5]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刘培华,周榕.元认知与外语学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6).

[7]李玉荣.元认知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9).

第5篇: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师 师范生 元认知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20-02

所谓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人关于他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任何事项的认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内容。元认知知识是关于认知主体、认知任务、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主体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是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包括制订计划、实际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环节。本文试分析师范生元认知学习策略运用现状及培养师范生元认知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培养的相关策略。

一、师范生元认知学习策略运用现状

笔者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专业数学方向的学生元认知策略使用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你在学习数学各课程时是否制订计划;是否根据计划定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是否能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材料,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是否对同一道题想过多种不同的方法;是否做完题会进行验算等。调查结果表明,问卷列出的所有元认知学习策略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使用得很少。在分年级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元认知策略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这也反映了师范生元认知能力的缺失。

二、培养师范生元认知能力的必要性

元认知策略是有意识地使用元认知知识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计划、安排、监控、调节和评价。它是发展师范生数学学习和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他们主体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成绩和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少研究表明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比元认知能力弱的要好。培养师范生元认知能力能有效提高自身对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同时能改善他们认知能力的积极运用。元认知能力对认知能力的有效和灵活运用,具有监控和指导作用。师范生一般年龄在18~22岁,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有强烈的自我设计的愿望,但因缺乏一定的元认知策略和自控能力,结果既没有也无法对自我进行审视和反省,当然也就不会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了。因此,应培养师范生的元认知能力来促进他们认知能力的有效运用并提高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感能使师范生确立更合理的学习目标,能展示出更高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学习结果进行更好的自我监控。师范生不仅仅是学生,还是未来的教师,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对自身的学习有益,同时对今后走上教师岗位,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三、师范生元认知水平的培养

(一)教师有效指导和示范

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揭示知识的产生过程、展示思路的形成过程,为师范生元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发现背景提供给师范生,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的发现及推导过程、数学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过程。期间,师范生在思维上就会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既提高了元认知监控能力,也增强了元认知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尽量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师范生,并且还要让他们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也进行展示,引导他们在老师和自己思维过程中进行比较,及时修正与老师的差距;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思维过程的优劣,给予鼓励和指导。同学们之间也能了解他们个体间思维过程的差异,看到自己的优劣。

(二)丰富师范生元认知知识

1.指导师范生通过文献研究增加自身的元认知知识。为提高师范生元认知水平,教师应指导他们系统地学习国内外的元认知研究成果,掌握与其相关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中小学生元认知发展的规律,更新自己的已有认知结构。还需认真借鉴其他研究者在元认知训练中实施的方法,重视他们提出的实施注意事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丰富师范生的元认知知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元认知知识的传授,要让师范生体验到在数学学习上采用不同的策略或方法学习效果是不同的,让他们意识到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认知和元认知的过程,让他们及时总结自己学习数学的特点及使用的方法策略,审视优缺点,扬长避短。同时,积极借鉴他人学习数学的策略或方法,逐渐提高对数学的特点及思想方法方面的认识。在解决某个数学问题时,引导师范生要想到解决这类问题有哪些方法,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与范围是什么,哪种方法解决当前任务最佳,要有意识地选择并运用最优化的方法等来丰富自身的元认知知识,提高元认知能力。

3.在数学教育实习过程中丰富师范生的元认知知识。师范生要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习惯、教学对象学习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习水平、认知差异、教学内容、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知识,有意识地增加思维技巧的元认知知识,同时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思维方式和特点,理解自身的思维水平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克服重学科知识轻元认知知识的偏见和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习惯、改变重答案轻思路的陋习等。如,师范生在教小学数学时,不仅要非常熟悉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而且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三)加强师范生元认知体验

1.加强师范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体验。师范生的元认知体验是指对自己具体学习情况的判断与感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材料熟悉度、对问题信息理解完整性、题目难度、解题信心、解题思路的清晰性、可行性等,感到难易适当,掌握情况较好,能够取得成功时,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产生紧张、失败或烦躁等体验可使师范生放弃或修正学习方法,寻求其中的原因。通过元认知监控,及时对学习活动加以计划准备、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从而提高自己的效能感。

例如,在学习罗尔定理以后,教师提出:“如果去掉罗尔定理中的区间端点函数值相等,情况会怎样呢?”然后引导师范生通过画图分析,得出结论,当告诉他们这就是接下来他们要学的拉格朗日定理中值时,他们就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然后继续启发引导:“是否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是否可构造新的辅助函数?如果限制条件更少,问题的结论又会怎样?”在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渗透这种反思、自控意识的培养,能增强师范生的元认知体验。

2.加强师范生在数学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元认知体验。师范生在数学教育实习时,应热爱数学教学工作,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教材及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及时加以计划准备、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能让学生容易接受,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同时,引导师范生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用日记的形式记下。如: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景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巧妙渗透;对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的感悟和运用;由于语言的表达欠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理解不好等。同时多听优秀数学教师的课,感知并发展其中的“缄默知识”,以之为载体,反思自己所上的课,构建数学教学的个人知识等。

(四)锻炼师范生元认知监控能力

加强师范生学习和实习教学过程中的监控、调节训练,督促他们坚持进行学后反思、实习教学中写后记。

自我提问如贯穿学习始终,其对学习的促进效果最佳。教师在指导师范生学习时,应注意提醒他们时刻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曾经做过类似的题吗?”“其解决方法有哪些?”等等。应让学生学后注意反思:“做完题是不是验算了?”“做错了,问题出现在哪里?”等等,以激发他们元认知体验的积极参与,锻炼元认知监控能力。

教学后记是教师下课后用笔记记录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与反省,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教学后记主要记录课堂教学中成功与失败或学生们提出好的问题和建议等,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从而形成自己的优良教学风格。其实,教师写教学后记就是一个元认知过程。它是教师上完一节课后,进行总结、评价、改善、提高的一种强有力措施。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当然,师范生在实习教学中,要做到课后有意识地及时总结,就必须在课上提高元认知意识,增加元认知知识,丰富元认知体验,提高自己对教学活动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因此,师范生在实习教学时应该经常自我提问,如: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的知识掌握了哪些预备知识,掌握程度怎样?如何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导出新知识?需要补充和拓展哪些知识?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效果会更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碰到哪些难点,产生什么疑问,怎么处理?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了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体现了?学生还有哪些困惑?学生有哪些收获和建议?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否完成?是否达到了自己的期望值?教学的组织是否恰当?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优化?是否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等等。

总之,师范生的元认知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及今后的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一点一滴逐步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逐渐真正理解和掌握元认知知识,丰富元认知体验,不断地使用元认知来调节、监控自己的学习和教学。

【参考文献】

[1]全.数学问题解决表征及元认知开发[J].教育研究,1997(3)

[2]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

[3]皮连生.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201106LX701)

第6篇: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英语 多媒体教学 元认知能力 培养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88-02

元认知能力从本质上展现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自主学习及自主认知程度,决定着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所持有的态度、兴趣、动机等方面的情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水平。而多媒体作为趣味化、主观性的良好教学手段,则在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行培养。因此,新时期,英语教师纷纷加强了对多媒体教学和元认知能力关系的研究,并着力开展了以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

一 多媒体教学与元认知能力二者之间关系分析

1.元认知理论的内涵

1976年,美国学者J.H.Flavell首次推出了元认知这一理论概念,他将人们在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开展思维的过程中产生的对于自我的反省、控制、评价、调节等方面的认知活动当做元认知。从本质上讲,此种元认知是一种基于认知的另类认知,独立于人们原有的认知之外,由知识以及体验两部分构成。其中,知识代表着人们对自身认知活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方面的认识,包括主体、对象、策略等方面,而体验则是指人们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认知以及情感方面的体会,包括对于知识中策略的具体使用与监控。

2.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

当前时期,多媒体技术已全面涵盖了我国英语教育的教学工作,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必备手段,营造出了新的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而此种模式与传统模式之间的差异,便成为其与元认知理论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讲,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具备强有力的自主学习态度以及能力,能够根据学习要求,制订自主学习的目标以及计划,并以目标和计划为指引,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约束与监督,从而在不断调整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实现对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并对学习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元认知能力,所以,多媒体和元认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3.多媒体模式的问题

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频、音乐、图片、文字、数据等学习资料,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充分实现了直观化、趣味化、形象化,缓解了学生面对英语这门语言学习的长期性、理论性、枯燥性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教师在进行多媒体的英语教学时,往往过度依赖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忽略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未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同时,学生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时,普遍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致使多媒体学习的过程成为了玩乐时间,致使其元认知能力较为低下。

二 多媒体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策略

1.体现教师教学的指导地位

多媒体的英语教学模式产生了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差异,在此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开始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而教师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想在多媒体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英语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的指导地位。具体来讲,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将自己定位成组织、引导、协调课堂开展的角色,通过问题、探究、启发等,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步地将学生带入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重点对学习的有效策略与方法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自主、创造性解决的能力。

2.传递元认知知识与意识

英语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时,必须着力加强对学生的元认知知识以及意识的传递,引导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创造出新型的学习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实现高效的多媒体英语学习。以“Reading comprehension”方面的教育为例,英语教师要着力借助教材、网络、试题中的资料,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类型、内容的文章进行阅读,帮助学生分析其开展阅读理解学习时的有效方法以及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自身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建议,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借助丰富的资料、有效的手段,实施对文章的高效阅读。

3.组织体验以及评价活动

英语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时,还应借助多媒体技术来组织丰富多样的元认知体验以及评价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达到对元认知学习优势的有效体会,以及对于自身学习效果的准确评价。以教师为学生讲解“writing”部分知识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他们所喜爱的话题,收集相关的英文资料,并鼓励他们为自身制订具体的写作目标,然后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来写作英文的小型论文,使他们借助多媒体实现自主学习的管理。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其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及对最终的学习成果进行自主评价,帮助他们发现学习的不足与优势,从而使他们构筑起高水平的元认知能力。

三 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方面的英语教学优势,可以充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达到对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一定要采取有效策略,借助多媒体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通过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第7篇: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

苗竹波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014035

【文章摘要】

由于我国学校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与交流的能力,这一点是目前人们对于学校英语教学所达成的共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提高学生对跨域文化的认识能力,而如果学生想要真正成为具备多种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就应该逐步的提高自身对于文化的敏感性与识别能力。在学校英语教学中不断融入文化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这些要求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学校;英语教学;文化认知能力;培养

0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学校的英语教学能够不断的渗透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与跨区域文化交流能力。教师只有不断的加深对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工作,才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从而在了解文化的过程当中不断的运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使用能力,从而不断满足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与生活交流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 培养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认同语言能力是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与社会交流能力又共同的组成了交流能力。曾经有学者说过:如果学生不懂得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虽然他这种语言的语音与语法都很好,也不代表他会使用这种语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师都是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很多的英语知识,但是却不能够把这些知识较好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这就导致学生虽然会英语,但是说不出来,严重缺乏了使用社会发展的交流能力。通过学者的研究,在社会生活当中,语言能力与应用语言能力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我国当前学校英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文化知识也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文化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把外国文化中的历史、典故、风俗习惯等作为补充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所以,在学校的英语教学当中,处理应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也应该培养学生语言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英语的教学当中,语言知识与技能并不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唯一内容,教师应该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

2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主要方式

2.1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与文化意识

首先,由于语言属于社会的产物,当然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语言,都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其独特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 充分的体现出文化,能够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知识;而文化反过来又是语言的内涵, 能够丰富语言的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学校英语的教学当中,往往过于重视对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语言背景知识的教学,把语言的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分割开来,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学习英语。

其次,要想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认知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念。因为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 价值观念也会千差万别,这些观念的差别都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所以,在英语的教学当中,提高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念的文化认知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交际能力都相当重要。我国与西方教育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会更加注重体现个人价值,在整个社会中都能够弘扬个性、表现自我,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但是这种文化观念对于我国的很多观念来说都是相反的,学生平时所接受的观念都是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应该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在学校英语的教学当中,应该做好培养学生对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认知能力以及文化评判能力的工作。

再次,应该让学生认知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思维方式。在英语学习当中,只有充分的了解到目的语国家在文化上的思维方式,才能够更好的使用这种思维,站在交流者思维的角度上进行交流,从而与对方思维同步,逐步的产生感情的共鸣,真正的达到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与看法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与西方的不同历史文化、学生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也导致东西方在思维模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具体来说,英语思维模式一般都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属于直线型,而东方的思维模式则属于螺旋形,一般都会先做出大量的铺垫,使用内容的推理与暗示, 最后才会阐明问题。虽然这两种方式都有不同的优越性,但是在两种思维模式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与障碍。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使学生了解更多英语国家的文化与风速习惯,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

2.2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也应该紧密相连。在英语教学当中,一定不能够把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分离开,如果学生不懂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虽然他能够熟练的掌握语音和语法,也不代表他能够非常精湛的掌握这门语言。而我国在英语的教学但中更加注重的是对语言中语音、语调以及语法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导致了学生有较高的应试能力, 但是在真正的语言交流与文化认知上还非常欠缺。

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帮助学生充分的了解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例如,西方人非常注重自我与隐私,尊重不同的个性,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就不应该涉及到这些内容,而是应该从天气、周围的环境等话题入手,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够避免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所以,在与西方人的交流过程当中就应该非常注意。通过这个例子能够非常明显的看出文化认知能力对于学生学习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也在不断的增加,学校的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充分的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与文化认知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跨区域文化交流的能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桂万兵.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1):33-35.

[2] 李雅婷, 岳辉.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识能力[J]. 考试周刊,2011,(57):20-22.

[3] 刘罗斯.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问价交际意识[J]. 师道:教研,2012,(2):41-43.

第8篇: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 音乐教育 社会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68-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从国家相关部门到每一位家长对幼儿教育越发重视起来,也逐渐意识到音乐在幼儿成长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这一背景下,各种幼儿音乐类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并逐渐摸索出一个针对幼儿的教育模式,用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喜好,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在幼儿音乐教育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主要的一点是,在之前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们普遍只注重音乐的认知功能,而忽略了音乐重要的社会功能。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

幼儿的音乐教育主要包括歌唱、欣赏、韵律培养,这三种方向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在歌唱教育上,主要需要运用语言功能,不仅锻炼幼儿的言语能力,也结合舞蹈、表演的形式,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在歌唱的过程中,教师也会结合韵律进行教学,避免课堂的单调、枯燥,同时多方面地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理解接受音乐创造的意境,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幼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歌曲中的思想情感,体会作曲、歌唱家的感受,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幼儿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幼儿音乐教育不仅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也提升了幼儿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幼儿的基本素养。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得到全面发展。幼儿在0D6岁是学习音乐的最佳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习培养也会直接影响幼儿以后的性格、能力,所以这种音乐培养对幼儿的成长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一)提高幼儿的记忆力

音乐培养可以提高幼儿的记忆能力。幼儿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他们对这个世界是陌生的,充满着好奇心。在听到一首新歌,或者看到一件新事物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这些新事物上。他们自己还会刻意地去模仿新事物或者学习这些新的歌曲,他们对音乐的高低音记忆得也很准确。而儿童的群体音乐活动,能给幼儿带来良好的音乐体验、感受与认知,使其获得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幼儿的听力

幼儿的语言功能还未完善,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常常存在吐字发音不准确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是幼儿的听力功能有所欠缺。听力功能提高上来,发音就会得到加强,歌唱得也会比较标准。一些研究调查发现,培养一个人的音乐听力的最佳时间就是幼儿时期。在幼儿12岁之前,他的音乐听力能力可以通过音乐方面的训练得到提高,并且一个人的音乐能力与他的听力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所以在幼儿时期接受的音乐能力的培养,是可以直接影响幼儿一生的。但是幼儿的音乐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时,要注重训练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旋律的掌控,提高幼儿的听力。

(三)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对音乐的欣赏一直是处于感知的阶段,直接从声音中获得美感。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多是来自于自己的感受,缺乏理性判断能力。如果一个幼儿能够从音乐中获得更多的美感,那么他的感知能力就会有基本的提升,他们对美的欣赏也有了初步的提升。幼儿对美的欣赏,会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些联想。特别是幼儿听到鸟叫的声音,会联想到鸟的形状;听到马叫的声音,会联想到马的形状。幼儿对一些欢快的声音有着敏锐的直觉,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所以,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结合欢快的音乐,逐渐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四)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幼儿创造能力的提升也是音乐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收获。在音乐实践中,有很多因素都能够为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力提供条件。比如演唱或者乐器的演奏活动,都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对幼儿的培养中要注意加强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音乐对幼儿的审美、记忆、思维能力、听力、创造能力等方面上都会有所锻炼和提升,不H仅在幼儿的心智上有所突破和成功,还会带动幼儿社会交往的积极性,使幼儿时刻保持开心、愉悦的心情,积极、健康地发展。所以,作为幼儿音乐教师,要积极利用音乐这一教育手段,有效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参考文献:

[1]朱佳翼.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通俗歌曲,2015(12X):188-189.

第9篇: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想象力;隐形翅膀;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简而言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利用孩子乐于探索的天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给予他们足够勇气的同时指出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而逐步引导、规范而并非限制、禁锢他们“幼稚的”感知与认知能力,进而帮助他们通过独立思维建立起人生第一阶段的“梦想体系”。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来之不易,但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亲近外界、发现自我,培养孩子的认知与感知能力

如何建立“梦想体系”,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培养想象力。首要指出的是,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它和“空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想象,是建立在外部世界和内部自我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一旦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又不切实际的想象就会成为一种白日梦式的“空想”,这无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进步,甚至会造成他们性格与心理上的障碍与扭曲,从而让行为与生活或者现实发生脱节。因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首先应该引导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纽带,与此同时辅助他们与内部自我建立沟通的渠道,由此逐步培养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和对自我的感知能力。

感知与认知能力是想象力的基石,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是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的强大支撑。感知与认知能力的获取与提高,在于让孩子亲近外部世界的同时发现内部自我。只有当孩子对外界产生了足够的认知,起初空泛的想象才会变得有根有据,想象才能成为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动力,梦想体系由此获得萌芽的土壤。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启发式”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个真实案例,家长在周末出游的实际教育过程中,看到了一座高山,要求孩子形容山的高,于是启发式发问:“你看,那山多高啊,到底有多高?它高到了什么程度?”而孩子过内心思量所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那山很高,高得几乎可以摸到太阳了!”事后这位家长找到我,说:“你说多夸张?山高的能摸到太阳,这怎么可能啊!”作为教师,在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与想象开解家长的同时,我欣然意识到学生已经对他的所见所闻有了真情实感。当梦想照进现实的刹那,他小小的胸怀中不仅有了高山的形象,还有了一幅“旭日东升”的直观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象化蓝图指日可待。

从表象到具象,锻炼孩子的抽象能力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当孩子对外界与自身有了初浅的认知与感知后,引导与规范他们的想象力,使这种力量发展成为一种分析、思考与判断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是“梦想体系”建立的关键节点。这种思维能力,就是抽象能力。

确切地说,想象是一种自由的、发散式的思维工具,而抽象则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的有意识、有价值的主观行为。在二元结构的世界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本质,进而再造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新形象,这一具象过程的依托正是抽象能力。当然,对孩子来说我们不能过分要求他们彻底领悟并且完全具备这一能力,但在课堂和生活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不断培养他们的认知与感知能力,与此同时督促他们身体力行,以此不断更新他们的视野,不断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天真的个性,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动用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由表及里引导他们进入知识的海洋和思想的圣殿。

比如在教授孩子认识花草树木的同时,要让他们能够抽象出一个灿烂而又完整的春天;而在描绘春天的同时,又让他们依据亲身体会具象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等一年四时不同的景象。他们幼稚甚至可笑的作品,是他们思维与抽象能力日益完善的见证。其实,教育的目的并非在于培养一个个面目相同、行为相仿的群体,而在于培养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教育也并非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而贵在传授学生生活本领,令其掌握生存之道。当孩子对课本和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具备了深入浅出的抽象能力,他们才能够对生活里的人情事物心存感知,才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萌生最初的“梦想之芽”,他们的人生由此变得异彩纷呈与众不同。

启蒙与自我启蒙,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想象,几乎是一种无所不能的思维活动,想象力其实质是主观上借助思维活动以认识、区分并把握未知世界的能力。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规范而有效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但能够弥补个人视野的局限,还能够促进个人身心的全面进步。思维活动和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日久天长会形成固定的模式与习惯。驾驭想象力,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然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经受科学的、艰苦的培养与训练。

就教育教学与孩子全面发展而言,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培养孩子想象力层面,能够加速他们“梦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且促进这一体系的日臻完善,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师长和孩子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这一互动过程必定是长期的、持续的、相互的,而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渠道,是在教育尤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过程中时刻在意师长的“启蒙”与孩子的“自我启蒙”。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