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范文

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

第1篇: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范文

摘 要:旅游介入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产生并直接介入其间施加影响的文化。本文分析了旅游介入文化的分类与特点。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为旅游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介入主体明确方向,制定合理而又具针对性的旅游文化建设举措,促进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文化;旅游介入文化

一、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

在现行的旅游文化论著中,并无“旅游介入文化”概念,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一则缘于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二则缘于旅游文化的实际情况,三则缘于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虽然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也给进一步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为此,在综合比较众多旅游文化的定义之后,笔者将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如下:旅游文化是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介入过程及其产品的总和。这一定义表明,旅游文化是人们以旅游为对象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既是一个过程――旅游体验和旅游介入,也是一种结果――旅游体验与旅游介入的产品(拙作《旅游文化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6)。这在逻辑上必然导出这样的命题:整体的旅游文化是由旅游体验文化和旅游介入文化两大部分构成的。因此,探讨旅游介入文化是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入探讨的必然要求。

从旅游文化的实际情况看,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首要创造者,其在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旅游审美体验、旅游求知体验、旅游交往体验、旅游情感体验等是旅游文化的核心部分。没有旅游者这一主体的参与,旅游活动便不能成行,旅游文化也就无从产生。然而,旅游者并不是旅游文化的唯一创造者。随着旅游活动的展开,那些非旅游者,如旅游服务者、景观开发者、旅游宣传者、旅游规范者、旅游研究者等常常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介入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来,尽管这些“介入者”的介入行为及其结果在整个旅游文化中并不处于核心地位,但却是整个旅游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将旅游者以参与的方式体验旅游所创造的文化称之为“旅游体验文化”,非旅游者以介入的方式影响旅游所创造的文化称之为“旅游介入文化”,符合旅游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的研究空前繁荣,构建旅游文化学理论体系的呼声日渐高涨。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独特的概念体系,但目前的旅游文化学很难说已形成科学的概念体系。有的旅游文化学论著以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中介体文化为核心概念[1],这些概念明显来自旅游学和文化学的嫁接;有的旅游文化学论著以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震惊、文化认证为核心概念[2],这些概念亦多从文化学中移植而来。概念是对对象的抽象与概括,旅游文化学的概念体系应建立在旅游文化这个实体之上而非其它。因此,旅游介入文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旅游文化学概念体系的研究与探讨。

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虽然它只是旅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同处于核心地位的旅游体验文化相比仅处于边缘位置,但它却为人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旅游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廓清人们对旅游文化的种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恢复旅游文化的本来面目和真实含义。同时,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对旅游文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从旅游介入者的角度明确了旅游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而有利于人们制定出更加合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文化建设对策,促进旅游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旅游介入文化的内涵

旅游介入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为此,笔者将旅游介入文化定义为:“旅游介入文化是指因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产生并直接介入其间施加影响的文化”。其概念内涵有四:

第一,旅游介入文化因旅游活动而产生。旅游介入文化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旅游活动的产生,没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便没有旅游介入文化。一个文化现象往往是个体行为和整个过程的统一,而确定整个文化现象的本质和特征的关键往往不是现象中的个体行为,而是整个过程[3]。以旅游者参加旅行社的旅游为例,就每个个体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看来,其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活动的确常常是先由旅行社设计了旅游路线,然后才是旅游者按照路线进行的参观游览,但就人类整体的旅游活动而言则应当是先有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然后才有旅行社等提供的旅游供给。没有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没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的产生,旅行社无利可图,自然不会提供旅游供给。因此,旅游活动是旅游介入文化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第二,旅游介入文化的介入对象是旅游。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并不都是旅游文化,比如旅游目的地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变迁,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非旅游者有意识介入旅游的结果,更多的是旅游者带来的外地文化对目的地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属于旅游效应,自然不能称之为旅游介入文化。因此,旅游介入文化的形成除了前提基础外,还必须具备第二个条件――介入对象是旅游。这里的旅游,既包括旅游整体――旅游者的全部活动过程,也包括旅游要素――旅游者和旅游对象。对旅游整体的介入,形成整体的旅游介入文化,亦即全部的旅游介入过程及成果;对旅游要素的介入,形成单项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服务文化、旅游景观开发文化等。因此,判断一种文化是否是旅游介入文化的根本标准就在于看其是否直接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并对其施加影响。

第三,旅游介入文化的主体是非旅游者。一般说来,凡是参加旅游文化创造的人都是旅游文化的主体,但具体到旅游体验文化和旅游介入文化,其参与或介入的主体则有着明显的不同。旅游体验文化的主体是旅游者,其内容包括在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求知体验、交往体验、情感体验等不同的层面。总体看来,旅游者参与与自己目标相同的旅游活动,其目的是寻求内心的愉悦与畅快,无意改变所参加活动的方向;而旅游介入文化的主体则既包括旅游从业人员,也包括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研究者、旅游地居民、社会上旅游思考者等在内的非旅游者,其介入旅游活动的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干预,目的在于促使旅游向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和目标发展。因此,凡是以各种方式有意识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的人,都是旅游介入文化的创造者,但不包括旅游体验文化的创造者――旅游者。

第四,旅游介入文化是精神内涵与物质外显的综合体。旅游介入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对旅游的应对过程与结果。面对汹涌的旅游大潮,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地居民、旅游研究者等旅游介入者或欣喜,或憎恨,或引导,或排斥……,思绪万千,招法各异,除了战争以外,几乎所有的应对手段都能派上用场。虽然上述心理与行为在总体上属于文化二分法中的精神范畴,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很难将精神与物质截然分开。任何精神文化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没有这种载体的存在,精神文化充其量只是一种文化心理和行为。旅游介入文化的结果,如产品形态的旅游服务、旅游景观、旅游宣传等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不能否定其物质实体性,尽管我们可以说这些产品多以观念为核心、物质为载体,是一种观念的外化和显现,其核心主要应属于精神文化,却不能忽视其物质性的显现。因此,旅游介入文化从本质上说是旅游介入主体在旅游介入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4],是精神-物质的综合体。

旅游介入文化与旅游介体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旅游介体文化一般认为即旅游业文化[5],但并不是所有的旅游业文化都是旅游介入文化。旅游业内部的管理文化,其指向是企业内部的员工,没有直接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是旅游介体文化但不是旅游介入文化;旅游业对外服务、开发、宣传、规范等文化,其指向主要是旅游者,直接介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既是旅游介体文化又是旅游介入文化。

此外,社会的旅游观念、旅游研究者的旅游研究、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传说一般不属于旅游介体文化,但这些均以旅游活动为研究、思考、演绎的对象,对旅游活动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不能不属于旅游介入文化。

三、旅游介入文化的结构

对旅游介入文化的构成要素与构成方式进行剖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内涵与本质,也是旅游介入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剖析旅游介入文化的结构,一要找准对象,二要选好视角。剖析对象为旅游介入文化本身而非其它自毋需赘言,而旅游介入文化的文化属性决定其最佳视角非文化学莫属。从文化层面的角度来分析,旅游介入文化的发生发展,最初是从“文化的心态”开始酝酿,然后经过“文化的行为”逐层向外,以特定的“物质形态”――旅游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以这最外层的“物态文化”直接与人们碰触。因此,旅游介入文化结构由心理、行为和产品3个层面所构成。

1. 旅游介入文化的心理层面

心理学认为,个性包含个性倾向性与个体差异性两方面的内容,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个体差异性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成分[6]。旅游介入活动总体上属于介入主体的个别,个性倾向性较为明显。因此,分析和探讨旅游介入文化结构的心理层面应主要从个性心理的角度,特别是从动机、理念、期望等个性倾向性的层面入手。旅游介入文化的介入动机揭示着介入主体介入旅游活动的目的和动因;介入理念是介入主体对旅游介入活动的总的看法,决定着介入方式、方法和行为;介入期望是介入主体对其介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的心理预期,通常决定和影响着介入强度与效果。

旅游介入文化的心理层面在旅游介入文化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动力基础和前提条件的作用,决定着旅游介入文化行为层面的发生和面貌。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旅游介入文化心理,就有什么样的旅游介入文化行为。同时,旅游介入文化心理也对处于产品形态的旅游介入文化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2. 旅游介入文化的行为层面

行为是由一系列动作、运动、反映构成的,简单地说,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统称行为[7]。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映[8]。由此可见,行为与需要动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和探讨旅游介入文化结构中的行为层面不能脱离心理层面。因此,旅游介入文化的行为层面实际上就是旅游介入主体在心理支配之下的各种具体的旅游介入行为,如旅游服务、景观开发、旅游宣传、旅游规范、旅游研究等,它们是旅游介入文化心理层面的外化和显现。当然,由于具体的介入手段和方式的不同,旅游介入文化各组成部分在外显的行为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旅游介入文化的行为层面在整个旅游介入文化的结构中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旅游介入活动从心理动因到形成最终产品的过渡环节,对旅游介入文化产品的质量与介入活动的效果影响较大。

3. 旅游介入文化的产品层面

产品是一个内涵非常宽泛的概念,常与过程紧密相连,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任何过程的结果都可称为“产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产品”分为服务、软件、硬件和流程性材料4种通用的类别[9],它既可以是有形的如硬件,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服务等。对旅游介入文化结构中的产品层面的分析与探讨亦当作如是观。旅游介入文化的产品层面是指旅游介入主体介入旅游后最终形成的文化产品,包括旅游服务(既是行为又是产品)、旅游景观艺术、旅游行为准则、旅游宣传品、旅游法规文献、旅游研究论著、旅游传说等。旅游介入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及其外显的总和,如果说其核心属心理和行为等精神范畴,那它的外壳一定属物质范畴,否则不但在逻辑上讲不通,也违背旅游介入文化的现实。试想一个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而开发建造出来的具体的旅游景观,如果全然无视其客观实体性,只强调它是一种精神文化,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旅游文化的产品层面是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结晶,属于表层结构,它对旅游介入活动的重要影响在于它是可以被人们感知和评价旅游介入活动过程的最终结果,反映着旅游介入的程度与效果。

四、旅游介入文化的分类

对事物进行分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重要途径。旅游介入文化虽因旅游活动而产生,但它不处于旅游活动之内,而是通过介入旅游活动并对其施加影响。因此,在确定旅游介入文化的分类标准时必须重点考虑介入主体和介入目的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类。

1. 按照介入主体的分类

按照介入主体的不同,旅游介入文化可以划分为企业介入型、行政介入型、学界介入型、居民介入型、社会介入型5类。

企业介入型主要指旅游企业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企业的旅游服务、旅游地的景观开发、旅游企业的旅游宣传等,其介入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优质的旅游服务、优美的景观建设、强劲的旅游宣传招徕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或休闲度假,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运作,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行政介入型主要指各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政府制定的旅游法规、旅游政策、旅游规划等,其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手段约束、规范、协调、指导旅游的发展和进步。

学界介入型主要指学界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学术界的各研究主体所进行的旅游研究、旅游评论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旅游活动形成科学的认知,进而为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居民介入型主要指目的地居民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居民提供的旅游服务,编撰或传承下来的旅游传说,当地居民对旅游的观念、看法等等,其目的较为复杂,往往经济、社会、环境指向兼而有之。

社会介入型主要指社会群体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包括社会的旅游观念、旅游思想、旅游道德、旅游习俗等等,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往往是积极与消极并存,赞成与反对各执一端,但目前社会大众对旅游的评价总体上是积极的。

2. 按照介入目的的分类

按照按介入目的的不同,旅游介入文化可以划分营利型、规范型、认知型三大类。

营利型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介入旅游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服务部门、景观开发部门、旅游宣传部门介入旅游活动所创造的旅游服务文化、景观开发文化、旅游宣传文化等。由于上述各部分均属于企业的范畴,他们介入旅游活动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通过介入获得经营利润和各种经济利益。由此决定了他们所创造的旅游介入文化主要属于营利型。部分旅游地居民所创造的旅游服务文化、部分学者创造的旅游规划文化也属此类。

规范型是指以规范为目的介入旅游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制定旅游法规、强化旅游道德、约束旅游习俗等,其目的在于通过介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促进旅游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决定了他们所创造的旅游介入文化主要属于规范型。部分企业、旅游地居民、学界、社会群体所创造的针对旅游者的旅游道德、旅游习俗也属此类。

认知型指以求知为目的介入旅游而形成的旅游介入文化。主要指各学界、业界、政界所创造的旅游研究文化。其目的在于通过自身的研究活动,对旅游活动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为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部分旅游地居民、社会人士对旅游的研究也属此类。

五、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

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是其本质属性的外在显现,也是旅游介入文化区别于非旅游介入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旅游介入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对旅游介入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旅游指向性、经济功利性、内涵独特性、行为规范性、地位从属性等几方面。

1. 旅游指向性

旅游指向性是指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旅游介入文化虽然外在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并成为同旅游体验文化相对应的独立部分,但其介入的对象却始终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从旅游介入文化的介入主体来看,不管是旅游服务者、景观开发者,还是旅游宣传者、旅游规范者,其要对旅游活动施加影响必须通过自己的介入活动介入到旅游活动中去才能达到目的。从旅游介入文化主体介入的目的来看,无论是为了营利、为了规范,还是为了认知,要切实收到介入的功效也只能将介入的方向指向旅游活动。因此,同已经身在旅游活动之中的旅游体验文化相比,旅游介入文化具有明显的旅游指向性。

2. 经济功利性

旅游活动本身是一项消费活动,它会给众多的企业和部门带来无限的商机。尽管各自的目的和动机有所不同,但看中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各种经济功效和利益正是旅游介入主体介入旅游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旅游者要享受旅游服务需要以付费的方式进行购买,要到目的地参观游览旅游景观需要以购买门票的方式支付价款,这无疑都为介入主体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虽然旅游服务和景观开发的功利性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但较其它功利性而言,经济上的功利性无论如何都具有直接性和外显性,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易于被人们所感知。旅游宣传、旅游规范和旅游研究的经济功利性常常因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功利性融为一体而显得不那么直接和明显,但仍是功利性的最终体现。

3. 内涵吸引性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追求新、奇、特、异的心理与精神愉悦的活动。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介入活动及其提供的旅游产品必须具有内涵的吸引性,充分展示魅力独具的地域与民族特色。相对于见怪不怪、熟视无睹的惯常居住环境而言,异地独特的旅游服务、旅游景观、风土人情等造就的别样风景、别样体验与别样心情,正是众多旅游者对旅游活动乐此不疲的原因。同时,旅游主体对旅游介入者所在民族的独特文化的强烈好奇常常使得旅游介入者千方百计地精心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以满足旅游者旨在于文化的反差中体验感受异质文化独特韵味的需求心理。因此,内涵的吸引性既是旅游介入文化的特点,也是旅游者对旅游介入文化的普遍需要。

4. 行为规范性

旅游介入文化主体介入旅游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介入活动影响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进而实现介入的目标。旅游介入活动要真正收到实效,必须为旅游者所接受、认同,并因有助于旅游者旅游活动质量的提高而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舒适感、满足感。因此,为了规范旅游介入者的介入行为,确保旅游介入活动的质量,提高旅游体验的水平,无论是旅游服务者、景观开发者,还是旅游宣传者、旅游规范者都将对自己的介入行为提出一定的约束与限制条件,使得旅游介入文化体现出较强的行为规范性。以旅游服务为例,人们经常见到的“文明服务”、“微笑服务”、“顾客是上帝”等用语,就暗含着较为明显的行为规范意义。而旅游宣传活动中所要求遵循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等原则也对旅游宣传者的宣传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5. 地位从属性

旅游介入文化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并介入其中对其施加影响的文化,从先后顺序来说当是先有旅游活动然后才有旅游介入活动。没有旅游活动的产生,旅游介入文化也便因失去了介入对象而无法形成。既然旅游活动对旅游介入活动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规定与制约作用,这就使得旅游者的体验文化对旅游介入者的介入文化具有一定意义的决定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旅游活动毕竟是旅游者的活动,旅游介入活动虽然对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最终的目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在整个旅游文化中,旅游体验文化始终而且必须处于核心地位,而旅游介入文化不管其对旅游活动介入程度多深,影响多大,只能而且必须居于从属地位。

参考文献:

[1] 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5-37.

[3]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68.

[4]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7.

[5] 邹本涛.旅游文化建设论纲[J].渤海大学学报,2004(2):72.

[6][8] 白振汉,陈德耀.现代管理心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46:80.

[7] 张明正,徐泰玲,等.管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81.

[9]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术语[S/OL].GB/T 6583-1994 ISO/8402-1994[2008-2-19].http:///article/article.asp?sn=120201-20041124-0047.

A Study on Tourism Intervention Culture

XIE Chunshan1,ZOU Bentao2

(1.College of History & Tourism,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2.College of Tourism,Bohai University,Liaoning Jinzhou 121013,China)

第2篇: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旅游综合体开发;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

abstract:a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the travel structure from a single economic mode tothe diversity gathered,comprehensive of trav-el mode,produced by tourism resources and land based,dominating by tourism leisure function,combinedwith large travel leisure projects,high quali-ty service facilities,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of real estate and so on,as werl as assemble of land-use patterns and industrialcluster model.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d concludes the basis of massive development examples,defined tourism complex development which realestated new complexes development mode of concept,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the model,put forward development phase mode and application mode,and on this basis concluded development strategic measures.

key words:tourism complex development;tourism real estate;development mode。

纵观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正在由“观光时代”转向“休闲娱乐时代”和“旅游产业时代”。与观光旅游相适应的旅游地产产品形态“住宅+景区”的简单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休闲、度假市场的需求。传统的旅游消费、旅游景区、旅游地产面临着转型升级。即旅游消费模式从单一观光旅游到综合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景区发展模式从单一开发到综合开发发展,地产开发模式从传统住宅到综合休闲地产发展。顺应这一趋势,“旅游综合体”这一集合式开发模式及产业聚集模式应运而生,它必然是推动旅游产业、旅游消费、地产业再次升级的主力引擎。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以主题公园为主体的,融旅游、地产、娱乐、商业文化为一体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本文基于这些项目开发实例的考察和分析,提炼出一种休闲旅游房地产全新开发升级模式———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tourism complexdevelopment,t-c-d),即“旅游+房地产”的综合体开发模式,实现地产开发与综合旅游休闲发展的完美融合,为旅游休闲地产的创新开发带来巨大空间。

1 t-c-d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1.1 概念阐述。

“旅游综合体”是我国学者首创的词汇,国外几乎没有直接的相关研究文献,目前国内多是间接从实战的角度对旅游综合体项目进行分析,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概念也缺乏明确的定义,主要研究见表1。

 

结合前人的研究及国内外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自身的特点,对本文t-c-d模式作如下界定:t-c-d或旅游综合体开发是指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基础,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以大型旅游休闲项目和休闲地产为核心,以房产收益为支撑、以高品质功能齐全的服务内容为根本进行土地综合开发而形成的综合服务品质较高的泛旅游产业休闲聚集区,是休闲度假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1.2 t-c-d模式的表现特征。

t-c-d模式适应了世界休闲产业发展的潮流,作为一种休闲地产开发全新的生产力形态,是切合我国实际的必然选择。通过观察t-c-d综合体项目的表现特征,有以下表现趋势:①综合性突出,休闲产品多样。综合性是t-c-d模式的第一表现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土地开发的综合性。t-c-d模式以泛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实质是旅游休闲导向型的土地综合开发、打造的结果[7]。二是产业发展的综合性。t-c-d模式从单一的资源打造形成泛旅游产业,融合综合旅游项目、地产、会展、商业、创意文化、现代服务等产业,通过综合开发,进行多功能、多业态的集聚;三是功能的综合性,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决定其功能配置的综合性,可一站式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等的需求。四是项目开发的综合性。

旅游综合体本身是一个大项目,它包括三类主体项目,即核心吸引类项目、利润类型项目、配套延伸类项目,主要子项目有景区、饭店、社区、游乐场、高尔夫球场、休闲娱乐街区、购物中心及配套设施等。这些项目之间联系紧密,各类项目种类及配置比例对整个旅游综合体的运营有极大的影响。五是效益的综合性。t-c-d模式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不但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追求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此外,t-c-d在同一个区域中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地产等多种产品混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泛旅游休闲产品”。

②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休闲地产产品为核心。随着中国旅游发展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t-c-d模式的主导功能必然是旅游休闲,同时融合观光、游乐、运动、会议等多种旅游功能,构成所谓的“综合旅游休闲”。当然,在实际开发中主要是以一项或几项功能为主,再配合其他辅助功能共同发展。同时,在泛旅游产业构架下,综合旅游休闲产品主要以休闲地产产品为核心,这里的休闲地产产品既包括休闲度假地产(如酒店、餐饮)、休闲商业地产(如商业零售、商务办公)、休闲住宅地产(如公寓、别墅)三大核心类别,也包括其他特色地产、创意地产和私人地产等,这是t-c-d产品开发的核心。③多元混合性突出,服务品质高。旅游者动机的多元性和旅游资源的复合性使旅游休闲产品开发组合多样,功能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居住、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度假、运动、体验、会展各功能之间联系密切,互为补充,同时相关产业集聚、混合发展,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多元混合的需求,它们推动旅游开发从单一产品时代走向综合体时代。作为旅游开发的升级模式,旅游综合体拥有超越一般景区的较高品质的服务,推动区域旅游从景区时代走向旅游目的地时代,具有良好的智力运营模式,充分体现混合性、全局性、长期性、品质性。④政府参与主导,资金依赖性强。大量案例证明,t-c-d模式的开发成本和经营成本都很高,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运作,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同时,t-c-d模式的开发体量巨大、范围广泛,需要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投资商无法在短时间内从宏观上把握方向。因此,t-c-d的开发除了需要资金的支持外,离不开政府参与主导。从目前t-c-d开发的实例来看,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注、资金投入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 t-c-d休闲地产创新开发模式。

2.1 理论模式。

成功的土地开发利用将大幅度地提升土地价值与品牌价值,创造可持续的现金流。旅游资源一般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只有配备综合功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打造有机旅游综合体,才能引来人流,留住人流,从而扩大其消费,将生地变成熟地和旺地,促进旅游产业、地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8]。

从地产开发的角度来说,旅游综合体为大地产开发特别是旅游休闲地产开发提供了一种创新模式[9](图1)。

辅助引导模式:任何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有形或无形要素均是t-c-d模式开发可依托的核心资源,t-c-d面向现代休闲市场需求,重新、创新、补充开发整合这些核心旅游资源,创造一个或者多个独特的核心吸引物,这些核心吸引物可以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可以是打造的特色景区,也可以是一些核心旅游休闲项目,如主题公园、主题博物馆、温泉中心、高尔夫中心、特色酒店等,它们是打造核心吸引力中心的基石。通过它们的打造,在原始土地上进行大环境建设,使其景观化、生态化、环境化,将原始土地变成环境土地,产生环境效益,这是t-c-d模式开发的前期工作,也是旅游地产开发的辅助依托。

主体支撑模式:一定规模的核心吸引物形成核心吸引力中心,它是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人气的关键,主要目的就是为整个开发地带来客源,形成最初的消费者。但要留住人,构建一个休闲目的地就需要创造更多的综合休闲产品来满足客流的休闲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主题酒店群、特色商街、主题游乐项目、综合运动项目等。它们实际上是各种休闲业态的聚集,形成了休闲聚集中心。这是t-c-d开发模式的关键和主体功能部分,也是旅游地产开发的主要依托。核心吸引力中心和休闲聚集中心的成功开发将极大地提升土地人气和价值,把环境土地打造成人气土地,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辅助延伸模式:主体功能部分的开发提升了土地的人气及品牌价值,也能创造可持续的现金流,但要真正扩大其消费,提升土地的价值,获得土地开发上的巨大回报,就必须创造延伸发展中心,包括泛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及地产业的发展,其中地产业的发展是整个延伸发展中心的核心,也是土地开发利润的主要来源,提升了土地的价值,将人气土地变成增值土地,产生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

2.2 应用模式。

综观我国成功的t-c-d开发实例,依据核心资源、功能、主题和开发目的的不同来划分,一般形成“x+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x指核心资源、产品、功能或开发目的)。在实际情况中这些分类相互交叉融合[10],主要形成四大类别,即“生态休闲旅游综合体”开发、“休闲商业旅游综合体”开发、“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开发、“娱乐度假旅游综合体”开发(表2)。

“生态休闲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开发地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环境重造、生态恢复的低强度开发模式。它拓展了传统旅游区内单一的观光功能,开发同时配备相关的休闲项目、休闲社区互动发展,为游客提供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居住的机会。该模式往往先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观景区,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吸引人流物流,促使附近地产升值。从旅游起步,旅游改善环境,环境带动地产,地产促进其全面发展,是旅游与地产相互结合的典型。

“休闲商业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休闲商业旅游综合体是都市综合体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商业地产项目,主要是以综合商业为主要功能,其他娱乐、休闲作为辅助功能。

它其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游客基础,客源层次多样,辐射范围广泛,对人流量吸引力较大。该模式对商业性设施的全面性要求高,包括酒店、餐饮、交通、商业街,涉及会展、娱乐等设施以及城市游憩商业区中的接待设施等。该模式一般依托城市副中心或旧城改造进行开发,收益较高,土地增值快,市场趋向性强,临近规划区的目标市场是首先被考虑的地区。其难点在于文化的活化、休闲业态的市场化、商业地产的盈利化。

“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该模式以区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气等为核心吸引物,进行深度开发。围绕一种或几种文化主题以有形的物质载体(建筑形式、再生场景、旅游活动等)创意性地表达、展示出来[11],塑造一个具有特色文化个性的t-c-d品牌和地区。该模式能激活一个地区无形的文化魅力,对文化的修复、保护和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适用于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地区或兼具较强经济实力和号召力且艺术文化基础深厚的地区开发。该模式各种旅游项目和活动都是在特定文化主题背景下通过创意手段进行演绎的,形成独特的文化体验,产品的专属性较强,因此对后续旅游地产的开发构成一定的制约,要求建筑实体要符合整体文化的风格才有利于t-c-d地区综合体形象的塑造。

“娱乐度假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该模式基于市场规模大小投入巨资,专注于大型游乐项目的开发,以娱乐设施作为主要吸引物,加上与之配套的酒店、餐饮、休闲地产等多元化的活动内容,吸引多种消费人群。该模式的开发对传统旅游资源依附性很低,不受特定资源、文化或者不同类型游乐项目的束缚,但对环境、配套设施和服务有较高的要求,开发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和成片占用土地的特点,需要庞大的客流量来维持正常营运和收回成本,要求在宏观选址上必须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微观上则选择用地限制较小、地价便宜的城市边缘地区[12]。该模式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可以带动会议会展、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发展,有助于泛旅游产业的形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开发的巨大回报。

3 t-c-d模式开发的战略措施。

3.1 综合打造为指向,定位突破为先导。

t-c-d开发模式本着“复合型资源、综合性利用”的理念,以休闲旅游为导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产业综合发展、功能综合配置、目标综合打造,效益综合实现,这是t-c-d开发的第一要领。一个成功的t-c-d开发,已经超越了单个旅游项目的层面而走向旅游聚集区,整个旅游聚集区的打造应聚集以某项功能为主导的多种旅游功能,一站式满足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体验需求,最终形成一种泛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构架,包括商业、娱乐、会展、创意等[13]。目前旅游综合体迅速发展,多元化、特色化、主题化的定位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其赢得多元化市场竞争的关键,主要从区域功能、开发主题、文化挖掘、市场需求、游客行为特征的角度进行特色化定位。

3.2 功能构架为核心,房产收益为支撑。

大量案例表明,t-c-d的开发是一个有序的推进过程,其中核心吸引力中心、休闲聚集中心和延伸发展中心的营建是核心,它们是整个t-c-d的主体功能构架。要充分研究其主要作用、互动模式和内在联系,抓住功能构架这一核心,同时对整个区域的旅游资源、产品、市场深入研究与创新,才独具吸引力。t-c-d开发的各功能构架的收益水平和回收速度是不同的。核心吸引力中心和休闲聚集中心投资高、更新快、风险大而且回收慢,因此,开发商需要充分考虑整个t-c-d地区的资金平衡,需要在延伸中心发展地产业,从中得到更多的、更快的收益,地产业无形中就成了t-c-d开发与收益的支柱,这里的地产业是一种“泛地产”、复合型地产,不局限以房子为核心,房子可能是主体,也可能是附属的配套设施,它要求营造的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空间,而是一个更好的组合空间、服务空间、综合空间[14]。

3.3 专业团队为基础,操作运营为保障。

t-c-d开发模式错综复杂,开发无论是规划、策划还是运营机制都需要高水平、高专业的团队来支持。在开发建设中,要整体定位、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并在以后运营中,要整体经营、整体管理,将开发模式与运营模式统一起来,无论是前期的定位、设计、空间考虑,以及经济指标的制定还是后期的运营管理,都需要专业的团队和科学的统筹安排。一个成功的t-c-d开发方案要选择特色化、创新化的高水准的运营模式,对t-c-d运营的要求非常高,无论是独立开发还是统筹开发,都要体现全局性、长期性、品质性,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功能部分引进最为专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来管理运营t-c-d地区的项目,才能够为目标市场提供周到的综合服务。

4 结语。

随着我国休闲旅游时代来临,旅游消费模式、景区发展模式、地产开发模式、产业转型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产业升级的需要,由此产生了t-c-d模式,它是旅游开发的最终形态,是休闲度假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复合形象的体现方式。本文基于t-c-d实际案例的观察和分析,尝试性地对这一全新模式从概念、表现特征、理论模式、应用模式到开发战略措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己取得一定的成果,但t-c-d开发模式是一个摆在理论界的全新课题,目前这个研究领域基本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有盲目的实践,更缺少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研究的后续工作就是进一步对t-c-d项目进行考察,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来支撑指导相关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平文艺。创建“西部旅游综合体”的理论思考[n].经理日报,2004-10-25.

[2]赵弘中。打造高品质的湖滨南山路国际旅游综合体[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9,(4)∶5-16.

[3]王文君。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15-16.

[4]王国平。加快推进“1+6”工程全力打造南宋御街国际旅游综合[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9,(6)∶5-7.

[5]毛润泽。旅游综合体:概念、类型与模式[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2010.

[6]陈雯婷,金权杰,程澄。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现代城市,2011,(2)∶27-28.

[7]吴必虎,徐小波。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told):一种旅游—房地产模式[j].旅游学刊,2010,25(8)∶34-38.

[8]祝晔,黄震方。旅游景区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676-5677.

[9]朱怡婷。干旱区hopsca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研究———以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新疆:新疆大学,2009,(4)∶65-66.

[10]罗红宝,林峰。让“旅游综合体”成为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的战略抓手[n].中国旅游报,2010-12-17(11)。

[11]吴悦芳,徐红罡。大理古城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及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人文地理,2010,(4)∶67-71.

[12]林立民。休闲度假旅游地产市场的消费趋势与开发策略[j].中国高新技企业,2009,(17)∶90-91.

第3篇: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旅游供应链;文化开发;模式;策略

一、旅游供应链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专家学者在借鉴制造业供应链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供应链概念,并对旅游供应链展开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王雅琼(2008)、刘浩(2011)对旅游供应链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②罗梅(Romero&Tejada)提出旅游供应链的三种演变结构形式;③李万立(2005)、毛接炳(2007)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对“委托D”关系进行研究;④腾达(2011)、杨树(2007)从上下(前后)关联角度研究旅游供应链,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探讨关联度。旅游供应链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学术界对旅游供应链还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代葆屏(2008)提出以供应链理论为指导对旅行社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徐会奇等(2010)认为旅游供应链是由旅游供应商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并直接交付或由旅行社、旅游商间接交付给旅游者的链条。对旅游供应链概念的研究都是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产品组合特性等特征出发的。借鉴以上的研究观点,本文定义旅游供应链为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为目标,以旅游产品服务开发为核心所形成的包括旅游产品的设计、组合、生产、销售、消费等功能与一体的旅游网链结构。

二、旅游供应链运行模式研究

旅游供应链基本构成环节包括:初级供应商、旅游运营商、旅游商(旅行社)和游客四个主体。初级供应商包括酒店、饭店、航空公司和其他运输公司等,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和高产品时效性的特征;旅游运营商常被称为批发商,具有中间商和制造商的双重性质,既可以简单地将旅游产品或服务从基层供应商传递给旅游商或游客,也可以将基本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整合为全新的产品――产品包,甚至以自己的品牌进行营销活动,按照其业务范围可以分为出境游运营商和入境游运营商两类;旅游商主要是指将旅游运营商的产品包或者初级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旅客的组织机构,与旅游运营商和初级供应商形成委托关系,按照商与游客所在国家相同与否同样分为出境游商和入境游商两类;旅客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包括独立游客和团体游客、国内游客和国外游客等。

三、旅游供应链文化的开发路径

1.将“供应链”概念与文化旅游资源相融合

基于“供应链”角度建立模型,应用于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可将各利益关系体当作模型上的某一节点对待。通过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联系,分析利益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为资源开发提供具体的应用依据。

2.旅游开发者与文化旅游资源融合

居民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开发的基础。但因个体的三观差异导致其对文化保持和继承的程度不同。因此,开发者可以通过对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经济补偿来激励当地居民积极主动的选择保护待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有效实现文化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双赢”。

3.旅游开发者与旅行社融合

旅游开发者是旅游产品的制造商,通过文化虚拟权等形式拥有文化旅游资源的使用权。旅行社作为旅游开发者的产品经销商,以资金流的形式从开发者手中购买文化旅游产品,并使其进入市场流通领域。

4.旅游者与文化旅游资源融合

旅游者与文化旅游资源是通过开发者、旅行社与文化旅游资源发生间接联系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原料供应商,以信息流、物质流的形式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消费品,而旅游者则通过资金流的形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消费。

四、旅游供应链文化的开发策略

1.优化政府规制,完善产业政策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规制性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应起主导作用,成熟以后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现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统筹管理,整个旅游要一盘棋,统筹起来,在旅游市场的竞争格局中,文化旅游产业始终没有摆脱以价格为核心的经营性竞争的范畴。在政府的领导下,为旅游业的发展定立规矩,提供系统的规则。

2.增强旅行社的实力,真正形成其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影响力

要推进旅游供应链的构建,就必须从内在上增强国内旅行社的实力和规模,使旅行社在供应链中真正占据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核心企业的影响力,从而促进整个旅游供应链的优化整合,推进旅游供应链运作模式构建。严格旅行社管理,加强旅行社监管。鼓励和扶持旅行社扩大规模,形成旅游品牌。当前旅行社在供应链中的弱势地位和旅行社实力薄弱有很大关系。提高旅行社的专业性,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行社相对于其他供应商和游客有更多的沟通,和游客接触的时间也最长,这也是旅游供应链对游客服务的第一站,所以提供专业性的旅游服务对于旅行社尤其重要。旅行社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旅行社专业性的服务将影响和带动供应链中的其他环节在旅游服务上良性发展,R敌允锹糜喂α丛俗髂J焦菇ǖ幕础条件。

3.结合旅游趋向转变,开展不同的服务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游客的旅游趋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散客出游正在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旅行社的客流,同时也给旅游供应链上的其他供应商业务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基于这个问题,旅行社可以针对旅游趋向转变,根据旅游资源推出不同的服务产品,如旅游景区介绍、票务代购或者当地供应商资源联系等,通过业务方向的转变,推出更为精细化的业务,同时满足散客和跟团游游客的多种需求,准确的把握市场变化,多元化业务有利于旅行社保持其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旅行社和相关的供应商可以形成信息共享,扩大其在核心地位的实质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光明,魏晓卓.供应链文化:供应链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J].管理评论,2007(03).

第4篇: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地方文脉;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引言

区域旅游产业如何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就成为了各地区发展旅游业需要考虑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培养已经成为区域旅游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 一般学者们研究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都是以竞争优势理论、迈克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影响水平以及产业集群化与产业族群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上。固然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关键,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浅层面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描述,忽略了隐藏在这些影响因素之后的关键因素“地方文脉”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此,分析了地方文脉与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系,探讨“地方文脉”在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作用。

一 地方文脉

地方文脉是指旅游地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2-3]文脉是指一个区域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脉承,即社会人文脉络。[4]在旅游区水平上,文脉是由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绮交”而体现的旅游区文化形象,它“脉注”在旅游区,体现文化主题或者说文化精神,给旅游者以特有的文化感受。一个旅游区的文化主题与精神一致就形成了文脉。[5]

二 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旅游资源为内核形成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6]核心竞争力是反映一个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指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政府主导下旅游产业、企业依靠自身独特的资源(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人力资源、旅游服务、区位条件等),经过努力而培育创造的独特的竞争能量和优势。[7]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要素上:一、资源是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因,是形成竞争能量和优势的主要来源;二、旅游核心企业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主要操作主体;三、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最终的表现形式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四、政府在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中起到辅助作用;五、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创造和培养。其中最主要的要素当属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核心企业三个方面。

三 基于地方文脉的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分析

(一)地方文脉与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对地方文脉对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作用的探讨,必然要分析地方文脉与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即地方文脉是如何介入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之中。从第二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由以下几个主要因素构成: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核心企业竞争力、政府的主导和对旅游产业的培育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资源,最有效的载体就是旅游产品,由资源转化我产品和服务又离不开旅游核心企业的经营管理,因为它们在资源转化为产品,以及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要探讨地方文脉对旅游产业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必然要以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核心企业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1地方文脉是区域资源形成的“根”

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亦或是其他各项资源,从区域的角度来看,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展示的是区域发展的历史沉淀,同样它预示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地方文脉都会在区域资源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是区域资源形成的“根”。

2地方文脉是区域旅游形象塑造的源泉

地方文脉是区域旅游的文化精髓,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地方文脉的挖掘和凝炼,旅游主题形象地方文脉的体现不仅能够丰富区域旅游形象的内涵,同时还能够让游客深刻的感知地方文脉的独特吸引力,因为只有差别话的地方文化才能够引起游客的兴趣,才能够激发游客的旅游欲望。游客对一个区域的文脉感知是不容易忘记的,只有能够深深印入到游客脑海中的旅游主题形象才能够被游客所感知、所喜爱,地方文脉的融入恰恰能够符合游客的这种感知需求,是区域旅游主题形象核心塑造源泉。

3地方文脉有利于区域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

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载体,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大,竞争力强,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必然得以提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规划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地方文脉,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在转化成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都要根据区域旅游主题形象来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而区域旅游形象的塑造来源于区域的文化脉络,来源于区域地方文脉的挖掘和提升,当区域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区域旅游形象主题相吻合,旅游产品的形态、材质、内涵均与区域旅游主题形象想贴切的时候,旅游产品才能够在市场上引起游客的共鸣,才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区域的特色和独有的文化品位,这一点在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更显的尤为突出。

4地方文脉营造区域旅游核心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氛围

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密不可分,企业竞争力强,产业竞争力自然会得到提高。旅游核心企业(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是旅游产业最核心组成部分,旅游企业在提供旅游产品,制定旅游产品价格,占领市场份额,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而旅游企业要发挥上述关键作用必须要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氛围,区域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氛围正式区域千百年对地方文脉传承所形成的,旅游核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区域文化,离不开区域的总体环境。

(二)地方文脉视角下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1以地方优势文脉为素材开发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以地方优势文脉为基础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

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一环。基于地方文脉开发规划的旅游产品能够体现出区域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能够开发出具有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样才能让游客体验区域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从而实现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2 挖掘地方优势文脉设计区域旅游主题形象

地方优势文脉是旅游主题形象提炼的源泉,以地方文脉为基础设计的旅游主题形象有利于游客的感知,更有利于区域旅游品牌的建立。因为区域旅游主题形象是以区域为整体来考虑的,地方文脉的挖掘同样是建立在区域整体基础之上,两个整体的融合既有利于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的设计,又有利于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的塑造成功。能够打动游客内心的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对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3以地方文脉为基础打造旅游核心企业文化,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要不断加强企业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培育旅游企业保持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区域旅游核心企业文化上,有了企业的强文化,企业在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技术改进、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以提升,才有发展的主导思想,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指导区域旅游核心企业在行业规模和结构上的把握更加合理。把握好这点旅游核心企业在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支持才更有力。

地方文脉是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灵魂所在,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要融入地方文脉元素,地方文脉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四 结语

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必须要考虑到地方文脉的重要作用,地方文脉的缺失会影响区域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的定位以及区域旅游核心企业的竞争力,甚至会影响区域政府对待旅游产业发展的态度,而这些都是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发展旅游产业要尽可能的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和开拓等过程中挖掘地方优势文脉,并将其贯穿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去。如果说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核心企业、政府支撑等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血肉”,那么地方文脉便是“筋骨”,是培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所在,缺少了“筋骨”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本文为湖南科技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地方文脉视角下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以永州市为例》(10XKYTC016)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英宝.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以郑州市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1-05.

[2] 陈传康,李蕾蕾.风景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形象策划【J】沿海新潮 1996,(6):81-83.

[3] 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初探[J].旅游学刊,1998(1):47-49.

[4] 赵飞羽,范彬等.地脉、文脉及旅游开发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83一87.

[5] 王铮,李山.论旅游区的文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2(6):65-68.

[6] 成伟光,李志刚,简玉华.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J].人文地理,2005,81(1):53-56.

第5篇: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范文

国外类似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又被称之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旅游(Heritagetourism)是以文物、古迹等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物质遗存作为体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遗产旅游在欧美出现及盛行,推动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在西方开展。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遗产地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由此成为研究的中心议题。国外学者主要从旅游管理、社区参与和市场供需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的市场研究。Bronwyn,J.[2](2004)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产品体验方面的作用,Yaniv,P.[3](2003)探讨了文化遗产认同感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2)利用其他旅游形式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如Janiskeef'[4](1996)研究了节日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的作用。(3)参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各主体利益差异研究。Heidi,D.[5](2001)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提供机会时,遗产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不平等地位:Teo,Peggy[6](1997)和Cheungl'[7](1999)则研究了文化遗产相对不同参与主体的不同意义。(4)文化遗产旅游社区参与问题研究。如Natan,V.[8](2002)分析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5)旅游对文化遗产的诊释。如Grufudd,P.[9](1999)研究了“凯尔特”主题表述在威尔士文化遗产旅游中的作用[10]。(6)如何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Myra,S.E[11]以马里世界文化遗产地PaysDogon在旅游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变迁为例探讨了旅游对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影响:Halewood[12](2001)以“维京遗产”旅游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持续升温,国内学者也开始侧重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形象策略、空间整合和市场营销的研究。而目前作为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有:(1)古村落(古镇)旅游产品设计研究。冯淑华[13](2002)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吴文智[14](2003)则系统阐述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2)古村落(古镇)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文化旅游策划的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包括:(1)多数学者侧重于从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分析入手,研究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李丽雅[15]12003;孙明泉,2001;王莉[16],2003;雄侠仙[17],2002;江五七[18],2003:阳建强[19],2001)(2)有学者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视角,探讨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竞争合作模式。(陶伟[20],2002)(3)有学者通过对旅游地意象空间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议。(蒋志杰,(4)有学者通过具体分析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研究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阮仪三,1996[22],1998[23],2001[24];陆志钢[25],2001

三、西塘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古镇文化旅游策划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经过十余年发展,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是华东区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江南水乡风貌为背景的文化旅游与本区域城市旅游相得益彰。如2001年“五一黄金周”周庄旅游接待人数仅次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和故宫,名列全国第三。

2)一些江南水乡古镇通过挖掘本地区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促进了江南水乡古镇历史环境的保护,使当地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也使旅游者从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江南民俗,并处处体验着典型的江南人文和自然环境。如2001年至今乌镇先后成功举办香市、花车巡游、烟花大会等节日活动,集中展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引起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

3)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开展带动了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西塘传统产业的展示性表演极大促进了当地销售地方特色商品的旅游商业的发展。于江南水乡旅游产品而言,其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传统集合。这些元素通过整合从诸多方面反映出水乡传统的内涵。虽然从旅游的6要素层面来讲,西塘旅游产品可以是具备多重核心传统的旅游产品,但从文化旅游资源角度来分析,传统只具有一个核心。差异化构成旅游传统。

2.文化差异化就构成文化旅游资源。

1)民居文化

江南水乡古镇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水乡民居文化的独特化。这一独特化不仅体现在单体的房间或宅院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水乡古镇的整体建筑格局上。民居正面朝路,四周均有邻里,水、陆平行,呈棋盘状格局。西塘古镇民居的文化特色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西塘的长廊是江南水乡给人的最初映像,水乡古镇是在这一格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在文化层面产生差异,进而产生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与根源。正是通过在民居文化这一层面上的差异,才衍生出了江南水乡古镇在其他层面上的差异[26]。

2)建筑文化

从其文化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些文化类型中,它与核心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密切。无论是单栋的民居还是古镇的民居总格局,都会联系到各类的建筑。以桥为例,每个古镇都有桥梁,且各时代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桥梁是水乡生活的必要设施,所以游客在旅游时强化桥梁的观光,就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各类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当然还存在如弄堂(西塘石皮弄等)、各类商铺(万盛米行等)等其它各类建筑。这类建筑与民居文化有相似之处,所以它们是给游客的最初感官映像。

3)饮食文化

造成这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继承性的原因有三个:

1.江南水乡的饮食习惯拥有浓厚的地域性,尤以河鲜为特色。对于非水乡地区的游客依然具有一定的传统。

2.从历史上来看,西塘古镇都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超过1000年。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当地风俗习惯的区别,产生了形式相同但名称相异的饮食文化,其最具传统的部分是这些食品的文化内涵。

3.饮食是旅游的六要素之一,通常会起到吸引二次游客和以休闲为目的游客的作用。

第6篇: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中山陵园风景区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景区 外缘景区 开发

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组成部分,区域内古迹众多,林木葱郁,风景优美,是国内外游客最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南京市更是投资数十亿对风景区周边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拆迁了大量的位于景区范围之内的闲散民居和工企单位,在景区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之间重新恢复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缓冲地带,形成了相对意义上的外缘景区,本文就是基于核心-边缘理论重新审视了中山陵园风景区核心景区和边缘景区的关系并对外缘景区的开发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1 核心与边缘理论

1.1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 理论(Core-periphery theory)也称为“中心―”( center -periphery theory) 理论, 全面阐述“核心―边缘”关系的学者主要有瑞典的缪尔达尔(Myrdal G., 1957) 和赫希曼(Hirshman, 1958)[1] 。该理论的完善则要归功于弗里德曼( Friedmann.J.R, 1966), 在其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一个城市或者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 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而边缘区域则是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 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核心与边缘的界限不是固定的[2]。

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核心区域要向边缘区域扩散,在向边缘区域扩散的过程中核心区域的统治地位会进一步加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空间结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边缘区域虽然边缘但是拥有丰富的资源, 有经济发展的潜力,就有可能出现新的增长势头,并发展成为次级核心区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边界如果发生变化,区域的空间关系就会不断调整,从而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也会不断变化,最终结果会出现区域空间一体化,也就是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都会共同发展[3]。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任何一个区域都会存在相对的核心和边缘并有着复杂的协动关系,根据研究,区域旅游和景区也存在所谓核心与边缘[4]。所以,在区域旅游的发展中,核心-边缘理论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

2 研究区概况

2.1基本情况

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钟山风景区的主体部分,地处南京市东郊,年游客量逾五百万。风景区占地3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7%以上,包括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20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风景区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深厚,融山、水、城、林为一体,充分展现了南京城市特色。

2.2核心景区与外缘景区的划分

2.2.1中山陵园风景区详细规划的划分

根据中山陵园风景详细规划,中山陵园风景区被划分为六大区域,钟山南麓自西往东有明孝陵景区、中山陵景区、灵谷寺景区;钟山北麓有白马景区、山岳景区和自然景观区。在此基础上,将每个景区划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5],基本确立了风景区核心与外缘的区域关系。

2.2.2钟山风景区名胜区外缘景区规划的划分

根据钟山风景名胜区外缘景区规划,中山陵园风景区被划分为山岳生态保护区、紫金山名胜旅游区、紫金山风景游憩区、沪宁高速南景观改善区、紫金山北风景游憩区等五部分[6],并给出了核心景区的具体范围,而且该核心区范围和中山陵园风景区详细规划中的特级保护区范围是一致的。

2.2.3根据核心边缘理论重新定位风景区核心景区与边缘景区范围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并参照中山陵园风景区详细规划及钟山风景名胜区外缘景区规划的划分方式,笔者对中山陵园风景区的核心与外缘关系进行重新定位。首先作为一个景区,其核心点位置是确定的,但是其核心的范围却是不固定的;其次,根据核心-边缘理论,景区核心的发展必然影响和支配着外缘,同时,景区外缘也在反过来影响核心;第三,根据游客群体的不同,其旅游目的地也会有所不同,中远距离游客倾向于在核心景区活动,近距离游客更倾向于外缘景区,其活动范围也影响着景区核心与边缘的关系;第四,根据景区不同性质设定不同核心;

综合以上,笔者仅将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以及山岳生态保护区划分景区核心,其余均属于景区外缘。

3 核心景区与外缘景区的组合特征

3.1 核心景区的扩散效应

在中山陵园的核心景区中,山岳生态保护区是绵延6公里的自然绿色山脊,其中紫金山顶是观赏整个风景区的甚至包括南京市城市景观的制高点,景区内大部分范围内拥有林相多样的山林景观,每到深秋时节,山峦起伏,层林尽染,美不胜收。由于该区域中有紫金山天文台、天堡城遗址、地堡城遗址以及头陀岭等景点,其生态保护不尽如人意;而在中山陵园风景区的核心景点中,影响力依次为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中山陵已经成为钟山风景区的代名词和品牌焦点。核心景点的旅游旺淡决定了近核心外缘景区的旅游旺淡,其旅游发展也带动了近景点外缘景区的不断发展;外缘景区的相关景点的发展都受核心景点影响,其中下马坊、神烈山碑、禁约碑同属明孝陵文化系列;航空烈士墓陵园新村及邮局、中央美术馆、体育学院运动场等同属中山陵民国文化系列;白马公园及山北风景区游憩区属于城市山林生态景观的延伸和拓展;明城墙属于明文化系列等,都和核心景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2 外缘景区的发展现状

由于历史遗留等多方面原因,外缘景区内驻扎着13个自然村庄、100余家单位,加之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使得景区内部分土地被蚕食、违章搭建屡禁不止、周边居住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时有发生,与国家级的风景区、世界级的品牌很不相称,社会各界反映强烈,要求整治景区环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进一步改善南京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促进省会城市建设上台阶、出形象,2004年2月经南京市全面启动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

此次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是严格有效地保护景区资源与环境,协调风景区土地利用,清理与景区不协调的居(农)民和工企单位的社会用地和滞留用地,完善风景区整体格局和景观环境。围绕“显山、露水、现城、增绿”的目标,通过退耕还林,退居还景,提升景区环境质量,优化景区旅游环境,把中山陵园风景区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成为城市生态的平衡基地。实施拆建还林、退耕还林和荒地补绿,新增绿地7000余亩,使南京市民人均绿地增加0.8平方米,景区森林覆盖率将目前的70%上升到80%以上;完善景区内道路、排水等基础配套设施,整治水环境,建设一批生态公园和旅游景点。使中山陵园风景区成为生态之园、文化之园、旅游之园、繁荣之园,成为南京城市“绿肺”、都市发展区核心地带和历史文化集中代表区[7]。

4.外缘景区与核心景区优化开发探讨

4.1核心景区主题文化的延伸

分析核心景区的主要文化资源,发现其沿着三条线展开,即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其文化特质是纪念性、历史性和人文性。外缘景区的开发不能偏离景区核心文化的主题,必须在其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从而使得景区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能够脉络清晰,笔者以为,根据中山陵园风景区核心文化现状及外缘景区开发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发模式的思考:

首先,在中山陵园风景区范围之内,除了核心景点之外,依然存在很多相对著名的历史遗址和遗迹,纵观这些遗址和遗迹不难发现,它们都或多或少的和中山陵园风景区的核心文化有着联系。可以通过整理遗址、恢复遗迹的工作使得它们和核心文化的联系更为清晰,同时通过相应路网导向设置,让游客能够在游览核心景点之后能够有进一步的延伸旅游活动。目前已经基本建成的下马坊遗址公园就是很好的明文化延伸下的遗迹遗址再现,同时通过神道的恢复,将四方城、大金门、下马牌坊、神烈山碑等景点联系起来;规划中的博爱园建设希望能够通过对美龄宫、老邮局等民国景点的整理达到民国文化延伸的目的;

其次是新建建筑仿古也可从形态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化主题,而根据原有建筑进行改建从而使建筑的文化风格和历史韵味更加明显,也是对文化主题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根据目前的开发现状,针对不同的区域,根据功能定位的需求并结合核心景区的文化主题仿建不同时期的建筑景观,既可以使景区文化主题得以延伸,有不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目前规划中的山南博爱园、运动公园中有大片的民国建筑、运动公园,在后期的开发中可以根据景区的功能定位对现有建筑重新进行改建,使其民国风格更为明显。

第三,也可以通过对整治后外缘景区景点进行重新分区和整理,设计出新的游憩线路,使文化主题相同的外缘景区景点能够得到核心景点游憩活动辐射。

4.2景区主题定位的延伸

中山陵园风景区被列入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国家5A级旅游区名录,使得其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区,许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但是景区旅游产品的单一性也使得游客在景区的活动时间不多,大多数的游客(尤其是中远程游客)都是在1-2天之内匆忙游玩过核心景点就踏上归途。近年来传统的观光游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城市旅游者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观赏上的需求,而更多的是希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旅游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获得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8]。

因此外缘景区的开发可根据景区的主题定位进行延伸,发掘出可以使游客产生兴趣的活动空间。在外缘景区开发既不影响核心景区主题,又能够留住游客,使其产生更多的游憩活动,享受更多的旅游服务;同时,也使游客二次、三次甚至多次故地重游成为可能,这对中山陵园风景区的旅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3城郊公园属性需求的延伸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中山陵园风景区逐渐成为南京市的“城市公园”。因此,和其他景区相比,中山陵园风景区还承担着南京市市民观光、休闲、娱乐的功能。目前晨练登山市民大量涌人紫金山,旅游活动频繁,人流量瞬时集中.给中山陵园景区的环境卫生和植被带来严重威胁。植被被任意踩踏,黄土加重水土流失。据初步统计,平均每天游玩、登山锻炼身体的市民达1万名以上(双休日增加1倍).部分不文明市民的故意破坏不仅使景区植被遭受严重损毁[9]。如何有效的引导市民的休闲活动空间将是外缘景区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和核心景区相比,外缘景区的自然景观同样优美,绿色植物繁茂,春来鸟语花香,如果通过适当的开发,不难成为市民喜爱的休闲活动、游憩活动甚至日常锻炼健身的场所。因此根据市民进入景区集中通道位置,相应的开发建设以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的场所、公园和开敞空间,会对市民游憩活动健身活动的流向起到相应的疏散作用,既为为紫金山核心景区的生态保护作出贡献,又能够使市民有一个亲近自然的游憩活动空间。

4.4主题公园建设

主题公园是介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之间,是根据一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10]。但是目前国内主题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情况却不容乐观,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有各类主题公园2500个,投入资金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其中亏损者十之七,持平者十之二,盈利的只有十之一左右[11]。

不过,中山陵园风景区外缘景区中建设主题公园的条件和机遇都已经成熟,如果能够做好策划、运营,也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目前,规划中的博爱园和钟山体育公园都主题公园性质的园区。在建设主题公园的过程中,要搞好市场调研和项目策划,选准主题、创出精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力求主题与产品核心价值吻合、积极寻求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在后期运营中,引进高级管理运营人才或者成功的运营公司,于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涵、推陈出新,使其吸引力长存。

5、问题与讨论

中山陵园风景区外缘景区环境整治与旅游开发将会使中山陵园风景区核心景区吸引力增强,并反过来影响外缘景区;在给中远程游客提供一个逗留活动的空间的同时也给南京市民提供了一个日常休闲游憩的空间;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也修复了景区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虽然如此,但是景区开发终归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如何应对外缘景区在开发过程的公众压力是一个很难解决的课题。根据研究,公众压力在建设初期是有效的,但开发者为了自身利益不受损,会尽力寻找降低公众压力的各种途径[12]。因此寻求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降低公众压力的途径是指各值得讨论的问题。如何让公众接受景区开发模式或者开发方式并自觉取消给予的压力,关键在于让公众了解到景区开发的益处,在开发初期,尽量让公众参与进来,并认真对待每一位参与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公众意见能够得到尊重,公众能够真正了解到景区开发是对于市民、景区生态、旅游产值等多方面有好处的行为,而不单单是开发主体获益的行为,公众就会自觉取消压力,从而使开发能够顺畅进行。当然,具体操作中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形式和步骤。

参考文献

[1]王小玉.“核心―边缘”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2007,10(4):41-42

[2]张培,刘婧.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结构模式与实际应用[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2(22):102-104

[3]包卿, 陈雄, 朱华友. 核心―边缘理论在地方产业群升级发展中的应用[J]. 软科学, 2005, 19(3):14- 15.

[4]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经济地理【J】.2002,3(22):372-375

[5]中山陵园风景区详细规划.东南大学.2004

[6]钟山风景名胜区外缘景区规划.易道公司.2006

[7]浓墨巨椽绘就钟山新画卷――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现代城市研究.2006,10:10-14

[8]王艳,陈东田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林业科技开发[J] .2007,1(21):104-107

[9]范晔.旅游景区的生态管理初探--以南京中山陵园景区为例.科技创业月刊[J] .2007,5:108-110

[10]朱宝莉.从文化角度浅谈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企业[J] .2007,15:145

第7篇: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范文

路线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国际旅游线之一。它贯穿整个中国中部,把中国多各省份串连起来,构成中国红色旅游方面距离最长、辐射面最广、形象最突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带。而赣南苏区荟萃了红色文化起源的主体和红色革命的精华,且见证了红色文化的诞生和成长,已然成为闻名海内外的著名旅游品牌。

赣南苏区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类型等方面关联度大、互补性强且具有良好的整合合作基础。各市县红色旅游资源的数量和分布又各具特色,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连续性和互补性,将客家风情、革命历史、民俗文化、地区特色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旅游带的资源潜力。赣南苏区区域内各市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文化特色优势,共同打造区域红色旅游品牌。

一、色彩搭配

赣南苏区区域旅游资源保持“红色”主体地位,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但将人们长期生活的色彩世界和视觉经验结合起来,就能让人们感受到色彩的情感,就能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当然,想要让人们对色彩,特别是一些已经具有了固定思维的色彩产生不同的心里感受,光靠视觉经验或机械地记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个信息贮存、转换、分析的复杂过程,才能完全达到在整体的意识发生作用。色彩情感意识的进一步升华,深刻地表达人的观念信仰,才能展示色彩的象征性意义。

(一)配色设计:红色为主、多色搭配、色彩斑斓

1.色彩的表征。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主要源自民族文化的积淀,表达社会文化的内涵,每一种色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色彩心里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的刺激,在暖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而处在冷色的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比较沉静。中国人的白色是对死者的亡灵的祭奠、黄色是对权力或尊严的警示;青黑色是理智、冷漠与空无等等,色彩表达着某种象征性的意义。

2.赣南苏区区域旅游主色基调的建立。在区域性旅游整合中进行颜色基调的选择有一定的原理,红色旅游资源在分布的广度上、表现的手法多样性上、结构中的份额上所占优势都可以让红色旅游处于整个区域的主导地位,可以让“红色”成为整个区域的旅游主基调。

3.赣南苏区区域红色旅游色调的调和。视觉上平衡的色彩,适用于长久的注目和使用,在区域性旅游整合中也是如此,停留在视觉上观赏性很强的景点很难长时期的吸引游客、停留在季相性很强的景点也很难平衡一年中的游客流量、停留在主题性游乐性很强的景点很难吸引各个年龄阶段的游客,所以,区域性旅游整合与色彩体系中的色彩调和有着相同的基础原理,红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的生态景观资源、蓝色的水文水利资源、橙色的民族文化资源、紫色的文物遗址资源以及黑色的纪念丧葬资源在色彩视觉与心理两方面进行调和,将取得不同的艺术、经济和社会效果。

(二)赣南苏区区域旅游资源的“配色设计”

1.对比调和。对比调和是以强调变化而组合的和谐的色彩。在对比调和中包含明度、色相、纯度三种要素对比。

2.再创辉煌--精神原色对比。红、橙、绿三种原色是色相环上最极端的颜色,红、橙、绿表现了最强烈的色相气质,它们之间的对比属最强的色相对比。这样的色彩对比更具精神的特征,红色旅游资源在精神方面的观赏、感染,加上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在精神方面的寄托、认同,再加上赣南山水生态旅游资源在精神方面的赏心悦目、生态启迪,三者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旅游资源的一次重生、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梳理。

3.自然之美--纯净间色对比。橙色、绿色、紫色为情感间色,其色相对比略显柔和,自然界中植物的色彩呈间色为多。这种对比方法适用于客家风情浓郁且红色文化遗迹遗址相对较多的片区,结合优良的山水自然景观,重点表现自然纯净之美,将红色文化遗迹遗址以主题篇章的形式融合在客家丰富多彩的客家风情中,并以山水景观进行串联和点缀。

4.彰显本色--演绎补色对比。补色的概念出自视觉生理所需求的色彩补偿现象,将补色并置,可以使各方的色彩都得到加强。如红与黑搭配,红变得更红,黑会因为红色而显得更鲜亮。

这种对比方法适用于独特人物与之补充共生的场景的片区,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故事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纪念事件。红色文化气息与紫色的遗址遗迹向结合,让红色人物或实践有一个历史地域的载体,更显人物或事件的真实性和落地的可能性;黑色的纪念丧葬通过橙色客家习俗来演绎,得到一出客家风俗演绎纪念性人物或场景,可以得到不一样的艺术和历史效果;红色文化题材与黑色纪念丧葬素材相结合,不仅可以演绎出规模宏达的历史场景,还可以展现出辉宏的红色纪念气势。

二、串联组合

旅游线路设计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一种可操作性强的系统理论与工作机制,即根据旅游产业的功能连带性和产业互补性设计,以线路的形式将重点景点或景区的旅游产品串联起来,以打造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为核心,整合沿线各种资源和要素为目的,形成要素产业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新态势和大格局。

(一)串联组合设计:“明珠”串联、取长补短、各施其能

旅游线路设计作为区域旅游整合与发展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基本内容可概括为:

1.一个核心,“一”是一个主题,以打造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起源”主题的旅游线路和旅游目的地为核心。

第8篇: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范文

西安是西北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根基深厚,结合文化创意理念打造特色鲜明旅游地产是发展西安乃至西部旅游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潜力巨大的城市化空间、逐渐成熟的旅游消费市场和大手笔的国际大都市战略的制定等都为西安旅游地产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旅游地产与文化创意

旅游地产也称旅游景观地产,指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旅游度假为目的的开发营销模式,以求全部或部分实现度假休闲旅游功能而开发建设及经营运作的房地产项目。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依托,借助于新兴高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或活动。基于文化创意视角来开发旅游地产主要应建立一个文化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展开旅游产品的设计,从而在旅游、地产、文化三个产业的最佳关联点上得以最高的产业联动效益。

二、基于文化创意的西安旅游地产开发优势

(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西安素以古都闻名海内外,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在现代旅游地产的开发项目中,许多是借历史文化的遗留来打造文化主题鲜明的大型主题公园,西安在此类旅游地产开发项目层面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如以唐代休憩文化为核心主题的大唐芙蓉园,虽然耗资13亿、占地1000亩,但在开园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就带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更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城郊休憩的好去处,经济与社会效益兼具。

(二)曲江文化创意产业繁荣

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位于曲江新区与雁塔区的交汇之处,集合了广告、网络、广电、旅游、设计、出版等诸多行业,在文化资源的集成、整理、提炼,文化创意理念的形成、产出过程中,形成集群式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区域向心力,带动曲江乃至整个西安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尤其在深刻挖掘唐代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旅游地产精品,使每一个旅游地产上都刻着文化的烙印,文化品牌效应极为突出,是西安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

(三)文化氛围浓郁

作为文化古都,西安的文化氛围浓郁且充满活力。第一,西安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而其中艺术类院校知名度较高,具有巨大的艺术创作潜力,而城市的旅游地产文化创意开发正是需要这样的新生的力量;第二,西安科研队伍庞大、研究水平较高,尤以历史文化科考民俗专家居多,能够在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把握建设和发展的方向;第三,西安拥有西部最大的书城,每天均吸引大量市民前来阅读和购买书籍,使得城市居民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也形成了西安特有的城市民风,为以旅游体验为主的消费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三、开发策略

(一)深挖文化价值打造内涵丰富的观光型旅游地产

西安汉唐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因此以挖掘汉唐文化为核心的观光型旅游地产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创意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有哪些文化要素可以用来转化为产业动力,在旅游地产的打造中,也要明确如何设计开发项目才能突显核心的主体文化,真正做到以文化内涵为吸引,打造高端的观光型旅游地产而非单凭投资巨大、规模庞大来招徕游客。目前西安市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建设各类大型的文化主题公园类旅游地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质,但也仅限于利用古遗址复原,立标牌阐释,建塑像纪念等等的普遍方式,显然在文化的内涵表达上欠缺力度。因此,应加大对秦汉唐文化的深刻挖掘,请专业的文化人士来构思地产项目的主体设计,不求规模宏大,但求内涵丰富,能够形成文化形象品牌鲜明的观光型旅游地产。

(二)展现文化风格打造格调高尚的休憩型旅游地产

城市休憩是目前都市人休闲度假的新诉求,不一定要驱车前往很远的目的地,而是在城郊甚至室市内要有适合周末休憩的好去处。如目前大受欢迎的温泉度假产业,是集景观、文化、配套设施为一体的产业,西安温泉资源丰富,尤其是辖区内临潼温泉既有纯正的水质资源优势,又有秦代帝王、唐代帝王文化优势,同时又具有距离西安市区较近的区位优势,因此,临潼具备进行具有文化风格的高端休憩型旅游地产。结合临潼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将历史文化巧妙融入温泉度假项目之中,从度假村的建筑外观到大厅、浴池、茶座、客房、娱乐设施等的设计都应结合唐代宫廷文化来进行,突出高品位的设计和开发格调,真正向游客展现唐代宫廷的沐浴文化,使游客在度过轻松假日的同时,更能享受到纯正的皇家风范, 而不仅仅是来泡个澡,喝个茶,而是在难得的周末时光享受了一场“文化大餐”。

(三)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现代感十足的体验型旅游地产

尽管西安的主打城市名片是文化古都,但在以年轻人为主流的都市旅游发展中,时尚、动感、活力的标签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结合文化创意理念,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具有现代感的体验型旅游地产势在必行。 近年来西安逐步完成了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雁塔新天地的建设,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比较流于表面,尚未形成独特的时尚文化街区和地标。因此,应该借鉴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的开发设计理念,融合国际前沿科技元素,在数控、LED、新能源等层面开发出时尚、动感的创意街区。如在大雁塔商圈开发的秦汉唐文化旅游区内,以高科技手段打造的“天幕”颇受古城人民喜爱,每天均吸引不少市民及游客观光驻足,对大雁塔旅游景区和商圈具有较强的拉动消费作用,并提升了古城西安的城市形象,真正显现了城市的时代感。

第9篇:旅游主体文化的核心范文

在以上诸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虽然对“旅游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还是在概念中隐含了一个共识: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中发生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脱离了旅游活动的文化现象不属于旅游文化范畴。文化旅游则是以特定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其内容涉及历史建筑、遗迹、民俗活动、体育活动等,即文化旅游是以特定文化作为旅游客体的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也曾对“文化旅游”做出定义:“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宗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旅行。”显然这与“旅游文化”截然不同,因为一个是指某一特定类型的旅游活动,一个则是指向整个旅游活动本身;一个仅仅涉及旅游活动的某一方面,一个则是指向旅游方方面面的文化构成。

虽然“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观点已经为学界广泛认可,但是这一“活动”究竟在旅游研究是如何体现的,却没有得到进一步探究。旅游本身是一种异质文化交流的过程,是处于不同文化语境的人基于身心的需求到异地去寻求文化交流的过程。首先,这里的文化是一种经过精心打造的文化产品,尽管其诸多文化因素表面上可能处于原生态,但是实际上是经过规划设计之后的一种新产品。因此,如果我们依然采用静态方式对旅游文化加以研究,显然是不合适的。例如黔东南的少数民族民俗游,就是立足于让游览者在旅游过程中体验那些最能传达当地独特文化习俗的民俗部分。其次,活动中的文化是一种处于交流中的文化。对于旅游者和目的地而言,两者通过旅游活动在不间断进行文化交流,因此,旅游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通过旅游活动将文化交流推向最佳程度。例如在对景区规划时,设计者一定要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特别是体现该地独特性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对其它景点规划盲目模仿。第三,旅游文化相对于目的地文化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处于创新中的文化。从活动视角来看,目的地文化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处于不断变革的状态中,当地社会文化、审美理念会发生巨大变革。这已经成为旅游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是旅游活动的产物。研究旅游文化应当在充分占有既有文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实践和旅游规律的深入研究,大量搜集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对其在发展旅游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做出深入探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言,深入展开旅游文化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一、课程体系:从旅游活动视角建构旅游文化学科框架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不但需要学术界依据现实问题在科研上做出努力,而且需要建构起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国内学者已经编写了一部分富有创意的旅游文化教材。他们依据研究不同客体定位形成了各自的课程体系:有的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为依据将旅游文化进行划分,有的以时间为序将旅游文化进行断代划分,有的以旅游文化分为旅游文化能力、旅游文化产品和旅游文化制度,有的则以不同文化分支为依据进行章节划分,等等。尽管它们的体系各有不同,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等是整个学科最基本的构成。这一特性说明旅游文化既具有普通文化学研究的共性特征,又具对传统文化学研究成果的传承和创新。正是基于此种理论基础,我们不妨将旅游活动作为贯穿该学科的核心理念,将各种文化分支加以甄别选择,形成一种更加符合旅游学科特性的课程体系。

(一)现有教材存在问题剖析目前旅游文化教材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制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教材中多的是对概念的旁征博引,少的是对概念的细致探究;多得是丰富驳杂的章节杂糅,少的是精密细致的逻辑推理;多得是对既有体系的模仿改造,少的是对新体系的创新。我常常看到一些旅游文化教材缺乏系统化的、独特的、完整的、富有新意的理论体系和案例分析,成了文化资料的罗列和胡乱拼凑。例如一些教材的旅游民俗文化部分,用大量篇幅介绍各类民俗意象,将意象构成、缘起及发展演变做全面介绍。这种编写方式给人的感觉是资料翔实丰富,面面俱到,但是旅游活动的特性不突出,甚至与普通文化学研究毫无二致。实际上,旅游民俗文化的侧重点应当是旅游主体在活动中的独特文化体验、文化在旅游活动中体现出的创新特质以及旅游活动中文化的娱乐性和丰富性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一方面是该学科自身的复杂性所致,另一方面是学科研究还没有真正切入旅游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缺乏统帅整个学科的魂灵。问题的解决需要研究者切实进行富有原创性的创新研究,论者认为从活动入手就是一种符合旅游规律的学科体系建构方式。

(二)以活动为视角的结构体系探究那么如何从活动视角来重新建构这样一个结构及其复杂的学科体系呢?既然旅游文化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那么我们不妨深入旅游活动内部,从活动特性、活动目的、活动规律等方面出发探究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探索旅游文化体系建构的方式方法。下面以山水文化部分为例,考察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应当着力关注的内容构成。

山水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被关注的文化类型。它涉及面极为广泛,而且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因其自然地理、文化哲学等因素对山水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研究中国山水旅游文化,首先要明确旅游活动中的山水文化究竟满足游客怎样的文化体验?中国山水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山水独特理解的产物,积淀了丰厚的中国文化特质。“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赋予了山水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南秀北雄”在呈现出中国山川的地理自然风貌的同时,还体现了这些名山大川所特有的人文内涵。这些文化、亚文化的山水内涵就是旅游者所渴求的活动体验,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言,是他们最为关注的旅游内容。

其次,在山水文化部分,还要针对旅游活动娱乐性、知识性等特点对重要名山大川的历史、地理、自然风光、趣闻等加以重点介绍,因为这些文化景点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最能引起游客关注的旅游吸引物。例如在对泰山文化的介绍,文本应当将“双遗产”对其地质历史、自然风光、宗教文化、人文积淀等作为介绍的重点。但是,这些文化构成要围绕泰山文化这一核心展开,从旅游者在活动中的景物观赏和亲身体验展开。

第三,山水文化应结合旅游活动实例,是一种鲜活生动的文化类型。旅游山水文化是依据旅游活动的变革而不断革新的,涉及到旅游观念、旅游需求和旅游方式等领域的问题。因此,旅游山水文化课程部分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对既有文化知识的介绍,而是要在鲜活的案例中让读者切实感受到旅游文化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向游客展示其特有魅力的。这里需要研究者对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传播学等学科有一定的把握,否则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案例中的文化特性。综上所述,从活动视角建构旅游文化的课程体系就是要在文化学和旅游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基础上,紧紧围绕活动这一核心对现有旅游文化研究成果重新梳理,选择那些能够集中展示旅游活动特性的文化资源来建构这一学科体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发掘有利于旅游发展的文化资源,研究对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以提升旅游整体水准。

二、课程拓展:以旅游活动为核心的开放性学科

旅游学科是一门处于拓展中的新兴的开放性学科。从其诞生以来,旅游学就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域。至今,旅游已经不仅仅限于山水和文化古迹,而是囊括工业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等在内的旅游活动。“‘求新、求异、求变、求乐’是旅游者普遍的心理。”

因此,开放性、拓展性是旅游的生命力所在,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推动旅游业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同样,旅游文化研究中要从整体出发,针对旅游业发展趋势做出创新性努力,如课程体系的调整、案例的更新等。首先,旅游文化内容构成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课程体系中除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内容外,近年来又加入了旅游传播文化、生态文化等新兴文化分支。这些文化分支是现代大众传媒发展和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同时也适应了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旅游传播文化是伴随着大众传媒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文化。从跨文化交流理论来看,旅游就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对话。旅游者在不同文化语境中通过旅游活动与目的地文化进行沟通,在获取异质文化体验的同时也给目的地带来了自己的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对话过程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文化变迁?旅游目的地的人们如何通过文化传播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这些都是旅游传播文化所要关注的问题。“目的地管理组织必须面向未来,重视相关媒体、数字电视(影像点播、互动预定)、互联网(日程安排、边浏览边预定)提供的机会。”

而旅游生态文化则是全球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那么这一文化分支对于现代旅游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裨益?对现代文化建设有着怎样的促进作用?“‘生态旅游’代社会度假休闲的世界性趋势,生态旅游的丰富形式,将成为保护并传播地域文化、提升旅游者文化品位和精神品格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它可以充分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原生态文化以及对民间文化溯源寻根的意愿。”所以,社会发展在不断推进旅游和旅游文化研究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而二者反过来也不断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其次,新颖独特的案例教学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基础学科研究而言,案例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知识教学的手段,但是对于旅游文化而言却非仅仅如此。因为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所以作为其组成部分的旅游文化同样是一种动态构成。这对于旅游从业者,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旅游文化课程需要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导游接待,如何让旅游文化以最佳形式发挥作用,需要一些典型的案例来加以阐释。因此,旅游文化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应当突出新颖案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