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家旅游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十四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
第十五条 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妇女在入学、升学、毕业分配、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十六条 学校应当根据女性青少年的特点,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第十七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履行保障适龄女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除因疾病或者其他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对不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由当地人民政府予以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
政府、社会、学校应针对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就学存在的实际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受完当地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规定把扫除妇女中的文盲、半文盲工作,纳入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规划,采取符合妇女特点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组织、监督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规划;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144-04
一、问题提出
当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语言以及旅游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旅游业在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被视为了一种宏观经济问题的万能良药,或是作为社会变化的引擎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打造良好形象的武器[1]。旅游规划也因此变得更为普遍,编制规划也成为旅游发展广泛采用的手段[2]。然而,旅游规划似乎并不总能奏效。尤其是在中国,旅游规划正在或将要面临较高的流产率和较低的实施效力,特别在内陆地区情况表现得更为糟糕[3]。
为了解释规划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近年来对旅游规划与实施的差距(Gap betwee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GPI)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研究者在各类研究中也接触和发现了旅游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差距现象,如:社区参与研究[4~5],关于土地使用控制的错误计算[6~7],中央计划与地方可能性的差距 [8],缺乏可用资金[2],环境变化的不可控因素等等[7]。在中国,最早指出中国GPI问题的是在“2001年中国旅游规划高峰研讨会”和“2001年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旅游规划与实施现状的问题。随后Kun lai[1],惠红[9]等从规划编制者、规划执行者、当前制度和标准等方面解析了可能存在的原因。现实中,旅游规划的实施成功若以旅游产业的成功作为衡量标准,那么“规划实施成功”的意义则不仅仅局限于规划蓝图的建设部分得到实现,而是在于规划下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产业获得了满意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实中,规划实现其预期的效果涉及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在本文看来,社会经济因素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即:在一般情况下,旅游规划实施成功的概率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呈正相关。为了证实此假设,本文另辟蹊径,从世界旅游产业的分布规律研究入手,以国家为单位对象,间接分析旅游规划成功实施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了验证关系假设,需要充足的统计数据与适宜的方法。由于世界各国情况差异较大,世界旅游产业的分布与比较采用计量分析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因此,本文借鉴库兹涅茨、钱纳里等建立的经济截面国际比较分析方法,将2007年数据齐全的国家运用分组统计的方式考察旅游产业指标随着国家富裕程度的特征变化[1]。
(一)国家分组
本文对于研究对象的145个国家进行分组。分组主要按照人均GDP(根据当年购买力平价计算)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并尝试按照平均值法或相对均衡的方式将其分为5组。两种分组方式的结果并未见显著差异,本研究采用后一种方法使各组国家数量相对均衡以利于观察。
(二)计算每组国家相关变量的“特征值”
计算特征值的方法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种:一是“总和法”,即取每组国家某个经济变量数值的总和;二是“中值法”,即每组国家某个经济变量的“中间值”;三是“平均值法”,可以是加权平均或是未加权平均;四是“回归分析法”,用回归方程进行计算。此外,还包括其他的统计方法。本研究将综合采用“总和法”、“平均值法”表征相关变量的特征。其中,“平均值法”采取未加权平均值法,具体方法是:
Yij=∑yij/n
其中,Yij为第i组国家的第j个经济变量的“特征值”,∑yij为第i组国家第j个经济变量的每个国家的数值的加和,n为第i组国家的个数。
(三)分析旅游产业相关变量“特征值”的变化与关系
本文主要选择世界银行数据库、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供的可比较的2007年世界各国旅游统计数据,在各截面上综合选择绝对数量、份额数量以及产业效率等指标,具体包括:国际旅行收入额、国际旅行收入份额、国际旅行接待收入密度、国际游客人次、国际游客人次份额、国际游客接待人次密度。本研究运用不同指标在各分组国家中进行特征比较,分析世界旅游产业分布的总特征与趋势。
三、主要发现
以人均GDP2 000美元、5 000美元、10 000美元、30 000美元(购买力平价)为分界点,对2007年全世界数据齐全的145个国家进行排列(原始数据表略),各组国家数分别是:23个、25个、30个、41个、26个。分组后,相关指标的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旅游产业分布表现出如下鲜明特征: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法律 政策
生态旅游一般认为最初始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国际旅游界普遍认为生态旅游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雏形是“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是1965年赫特泽(Hetzer)在反思当时文化、教育和旅游的基础上提出的旅游发展思路(1)。生态旅游在我国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在成为人们一种新的消费时尚。近几年前往各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中外游客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虽然,我国在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在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的今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现有的相关法律不能适应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缺失
完善的法律体系能规范旅游和旅游区经营者的行为,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护旅游资源及生态平衡,是保证我国生态旅游沿着法治路线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然而,我国现在还没有出台综合性的旅游保护法律法规,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各环境与资源单行要素保护法律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其中,对于利益的分享及产权问题规定不明确。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相对较集中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一般都是具有特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特征,且国家采取特别措施加以保护。对特定区域环境的保护法律和相关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条例的规定存在一些,但这些规定只是很笼统,不全面的。其中,对旅游废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的均未涉及。
二、相关政策欠缺
旅游政策是国家和最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实现一定时期内的旅游发展目标,根据旅游发展的现状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指导并服务于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也是衡量旅游事业取得成效的尺度。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双刃剑”,一方面提醒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提示人们向本应保护的生态地提出新的经济利益要求,这无形中加大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难度和紧迫感。但是我国相关的政策并不多,例如建立资源保护基金。充足的资金是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的关键,有些自然资源保护区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设备较慢,保护力度不够,加上片面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生态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又如我国部分地区现在掀起了一股参与性生态旅游潮,即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旅游业,如农家乐、休闲农庄等。由于资金的短缺,当地居民并不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规划和开发,例如旅游生活垃圾任意堆放,造成空气和水体污染;肆意砍伐树木,破坏生态平衡。
三、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的问题
生态旅游规划不合理将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其严重性远远大于游客旅游带来的污染。通过科学专业的规划,可以使旅游开发有序的进行。在项目开发中,要有专家的可行性论证,在与环境协调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合理布局。做到环境保护、检测的统一,避免造成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旅游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国生态旅游相对国际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其政策法规出台较晚,尤其是在生态旅游规划方面,统一性缺乏保障。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主要依据国家旅游局1999年颁发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划》、《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其中涉及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非常的少,或者还存在空白,例如对环境容量、市场前景、旅游者的旅游线路、生态环保教育、生态景区布局等方面的规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除此之外,关于生态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规定。
其次,缺乏科学性。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的前期工程,是生态旅游开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环境容量的量测、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配套设施系统的设计,旅游线路的设计、基础资源的监测、调查等工作的展开都要依托大量生态科学方面的专业技术、设备和人才。目前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的规划研究还不是很多,如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未能真正建立,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更是甚少。已有的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多局限于自然环境承载力,而忽略了旅游对生态旅游区及周围社区经济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研究。因此,要全面考核生态旅游对生态旅游区的影响,将旅游环境承载力分为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环境承载力3个方面。在具体对评价指标筛选中应在遵循综合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衡量精度及研究方法。
四、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旅游管理方面,其管理范围和法规层次远远达不到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需要。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由不同政府部门管理。据初步统计,我国旅游景区归属部门多大12个,我国景区名义上属国家所有,实际上中央、省、市、县和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往往在同一个景区内,建设、文物 、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景区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导致了旅游景区宏观规划和微观发展都呈现出无序状态,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形势较好,但是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应该加快生态旅游相关法制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规划,“鬼画”?
2008年,已经是大学讲师的小周回到母校攻读硕士学位。导师有个自己的旅游规划工作室。由于小周大学和硕士都是念的旅游管理专业,很快就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项目,和众多的林学、动物、生态、管理、旅游、园林等专业人员到达该保护区做本底调查和旅游规划。经过3个月的规划设计,完成文本的装帧和打印后就托运给了委托方(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来的一个在自然保护区经营生态旅游的公司),考虑到这个项目对于当地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在省里评审之前一天,委托方和当地县政府给省林业厅提名下,甄选了省内林业局、环保局、还有省内几所高校几位管理、生态等专家教授并送去规划文本。次日开评审会时,首先由省林业厅领导给评审会定了基调,当小周和导师陈述完规划方案后,几位专家都展开了讨论,肯定了规划的成果和亮点,并指出了规划中的所谓的不足,小周当时想解释的时候,导师暗示不要说话(事后导师提醒小周,旅游规划是门槛不高的,各专业的人都可以做规划,只要评审不给你掐了,通过就算是成功)。虽然专家们提出要评审会按照评审意见进行修改,但是在会前已经拟好的诸如已经达到国内领先的规划设计理念等文字的评审意见书上一致签名通过。
事后,小周和导师按照评审意见修改后之间呈交委托方,一个月后这个规划就成了落地项目。在小周看来,至少比起他同专业的其他同学,还算比较欣慰。因为这些同学的规划大部分只是规划好后就没有实施过,因而被同学笑称“规划,鬼画”。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旅游规划只要规划文本通过了专家评审,旅游规划单位就可以拿到全部规划费用,至于所作的规划到底会产生什么效果,就与规划单位再无关系了。
我们的评审团
事实上,项目规划的评审主要是对规划编制单位的规划成果进行有效合理的判断,看其质量是否合格并探讨此规划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供规划编制单位参考。
我国在2003年通过的《旅游规划通则》中规定:旅游规划的评审,需经全体评审人员讨论、表决,并有四分之三以上评审人员同意,方为通过。评审意见应形成文字性结论,并经评审小组全体成员签字,评定意见方为有效。
一般情况下,组成旅游发展规划的评审人员由规划委托方与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商定;旅游区规划的评审人员由规划委托方商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旅游规划评审组由7人以上组成。其中行政管理部门代表不超过1/3,本地专家不少于1/3。规划评审小组设组长1人,根据需要可设副组长1―2人。组长、副组长人选由委托方与规划评审小组协商产生。旅游规划评审人员应由经济分析专家、市场开发专家、旅游资源专家、环境保护专家、城市规划专家、工程建筑专家、旅游规划管理官员、相关部门管理官员等组成。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虽然遵照执行了国家旅游局颁行的《旅游规划通则》,但仅仅局限在“旅游规划上报审批前组织专家评审,征求各部门意见”这一层次上。一是在全国各地没有建立专门旅游规划的评审机构,各地的旅游规划评审工作都是由临时组建的旅游规划评审委员会或专家小组来完成。二是缺乏全国统一、系统全面的旅游规划设计的质量认定标准,因而各地在进行旅游规划评审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各自的理解对旅游规划进行评价,同一个旅游规划让不同的评审者来评价甚至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评价结论。三是没有全国统一的旅游规划评审人员的资格认定标准,在组建旅游规划评审委员会时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现象,甚至个别旅游规划是由从来没有涉足旅游行业的“专家”来主持评审的。四是我国的旅游规划基本上是走专家规划、专家论证、专家评审、政府决策的套路,没有社会公众的参与,不能体现社会公众的愿望与要求,旅游规划难以与市场环境匹配。
旅游规划评审团的创新
旅游规划评审环节对提高旅游规划水平与质量,促进旅游规划创新至关重要。通过严格的科学的评审,既可以把那些粗制滥造者和混水摸鱼者的“产品”拒之于旅游规划市场大门之外,又可以对其他规划人员起到警示作用,促使其规划产品上质量、上水平。规划效果直接与利益挂钩是促进旅游规划单位重视旅游规划科学性的一种举措。就目前而言,建议通过以下主要措施完善评审环节:
制定旅游规划评审人员资质认定相关规定。首先应对旅游规划评审人员的任职资格(如学历、专业领域、技术水平和工作经历与实绩等),旅游规划的评审标准与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其次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旅游规划评审人员凭资格证参与旅游规划评审活动的制度,同时建立全国性的旅游规划评审专家信息库,将不具备旅游规划评审能力者清除出旅游规划评审队伍,以杜绝旅游规划评审中的不正之风,把好旅游规划的评审关,以确保旅游规划评审活动的公正性、严肃性和科学性。
建立旅游规划评审听证制度。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涉及面广的新兴产业,因而在编制一个地区旅游产业行动指南――旅游规划过程中不宜在再继续推行专家规划、专家论证、专家评审、政府决策的模式。在评审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应通过听证的方式让可能对旅游规划的实施产生影响的社会群体如游客、社区居民以及相关的利益群体发表意见与建议,以增强旅游规划的社会认同性,减少旅游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与阻力。
建立旅游项目专家验收制度。编制高水平的规划所含的主观因素较多,特别是由于规划单位与编制单位是一种商业行为,往往把规划单位的要求当作规划编制的标准,容易忽视国家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对规划制定的规定和要求,影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对规划成果进行学术鉴定,是旅游规划质量最后把关的重要程序。成果评审就是按照旅游规划的评审项目和标准逐一讨论和鉴定。评审专家应是各评审项目学科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他只对自己学科的规划内容提出权威性的意见,而对规划中不属于自己研究学科的内容只提建设性建议或不参与评审,以保证对旅游规划公正的评审,避免非专家不负责任的评议。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农业生态旅游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历经持续发展进而扩展到世界多个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以绿色、环保为经营发展理念,借助于农业生产,将农业与旅游景观有效融合,既达到了旅游业的休闲娱乐目的,又实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低碳环保目标。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推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针对面临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农业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飞速推进,发展中国家纷纷抓住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契机,通过农业生态旅游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笔者就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特征以及意义分析如下。
1.1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生态文化为指导,以低碳环保为目的,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划原则,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布局整合和科学规划设计,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效地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集旅游、休闲、体验民风民俗、健康环保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新形式[1]。由于该旅游形式贴近自然,灵活多样,便于实施推广,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发展中国家更是通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推动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1.2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
1.2.1环境保护有效性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接踵而至的环境危机日益升级,环境保护问题现已上升为国际热点话题。在旅游业发展方面,通过转变传统模式为农业生态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态农业的生态优势,进行环境保护科学布局,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1.2.2农业生态依托性农业生态旅游突显出生态农业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旅游业以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契机,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把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及成果,通过展示逐步形成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可见,农业生态旅游以农业生态作为支撑点,对农业生态的依赖性很强。
1.2.3乡村文化融合性由于乡村文化能展现不同地域特异的民风民俗,能显现当地保留的历史文化资源,能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因而致使乡村文化成为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通过对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融合,让游客感受到农业生态景观与特异乡村文化融合之美,为游客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审美享受,提升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品位。
1.2.4活动形式趣味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生态农业旅游的活动形式设计上加入了趣味性的设计理念,如在景区设计建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实践园及采摘园,建立农耕活动基地,开展科技农业展示及民俗文化欣赏活动等,通过多彩趣味的活动形式为游客带来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乐趣与享受[2]。
1.3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因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造成的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3];有利于慎重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保持自然文化的完整性,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和谐融合;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城乡交流的频率,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协调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价值,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并通过旅游业带动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其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及特点构建了适合国家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1政府扶持模式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生态旅游的不断开发,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积极给予其经济与政策上的支持,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全面的调控及管理,进而建立了政府扶持模式。构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由于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故于20世纪6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其规划为国家最重要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4]。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注资建设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在巴厘岛规划并建设完备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延长农业旅游土地的租赁期限,改善农业生态旅游的投资环境,利用低息贷款、减免相关税收以及降低营运费用等方式鼓励投资者开发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业。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巴厘岛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日趋完善,观光游客与日俱增。
2.2居民参与模式
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土地面积大、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众多等特点,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增加收入,进而提升农村的文化素质及经济效益。以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居民参与模式为例,政府在该模式的构建中起着引导、支持及保障作用[5]。居民作为该模式的实践主体,合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积极从事旅游设施建设,充分参与旅游方案规划决策,全力解决旅游引发的疑难问题,有效进行旅游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居民参与模式的农业生态旅游,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现已成功脱贫致富。
2.3旅游环保模式
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选择以低碳环保作为发展方向,从而构建农业生态旅游环保模式[6]。如墨西哥的坎昆岛,该岛风光旖旎且植被丰富,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全面把握优势资源开发,合理选取人性化环保旅游设施配置,积极实施旅游生态保护项目规划。规划设置旅游项目充分渗透环保理念,在旅游活动形式及内容的设置上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旅游环境简单而质朴,吸引了大量向往自然,释放压力的游客,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旅游境界。同时墨西哥的坎昆通过构建旅游环保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巨大商机。
2.4民俗节庆模式
发展中国家都具备特色的民族风情及传统节日,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民族节庆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契机,通过将农业生态环境、文化与民族传统节日相融合,达到吸引游客前往观光旅游的目的。如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其为多民族聚居地,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汇集丰富的民俗节庆特色[7]。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把握民族各异的风俗节庆契机,融合丰厚的农业自然资源,规划建设民族特色风情的配套设施,开发民族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形式,打造富有强大引力的旅游项目,推进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流通,深化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
3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各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业生态旅游备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发展中国家积极抓住这一经济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本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问题,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尤其重要。笔者就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3.1政府认识缺乏,管理缺失
发展中国家在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上强弱不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未意识到农业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刚果、利比亚等部分非洲发展中国家,其政府在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职责不清,宏观调控缺失,监管力度缺乏,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失去活力。可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缺失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资源开发盲目,意识模糊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部分发展中国家盲目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如非洲的摩洛哥、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大力开发农业用地,加大耕地上的娱乐设施建造力度,忽视资源优势,未进行科学规划,盲目开发无优势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急速减少,旅游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未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环境污染严重,整治不力
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产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典型代表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虽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飞速,然而由于旅游开发者规划设计思虑不全,未建立合理的环境污染防治计划[8],对产生的污染性废弃物随意排放,规划建立配套设施欠缺环保意识,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多重污染,严重影响游客游览观光的心情,阻碍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服务质量欠妥,服务理念欠缺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大部分是放任其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发展的,政府往往疏于管理,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降低,如中国的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质量不佳,表现为在旅游发展中服务理念欠缺,不注重旅游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的提升,使得旅游区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从业人员临时上岗,缺乏规范的培训与管理,导致应对旅游区游客的突发状况及污染景区行为无合适可行的解决办法,不能有效地引导服务游客,致使游客对旅游产生负面情绪,因此不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形式特色不明,吸引力有限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内容以及形式上具有明显的相似倾向,致使农业生态旅游引力缺失,如马来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农业休闲度假村,其表现为地域及文化特色突显不足[9],旅游活动形式较单调,旅游趣味性缺乏,导致游客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吸引力有限。形式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4.1政府发挥调控职能,强化管理意识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支持力度欠缺,忽视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监管,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在市场竞争中出现发展混乱以及停滞不前等现象。因此,要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策利导上,制定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政策,发挥法律政策的引导保护作用;在资金扶持上,政府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加旅游接待服务的资金投入,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的资金扶持,扶持旅游企业吸引外资投入;在活动宣传上,政府利用对外大型活动加大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以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活动宣传主题,从而提高国外游客参与度;在监管职责上,明确监管职责任务,划清监管职责范围,培养监管科学意识,提升监管者的综合素质,从而给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
4.2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提升配置高度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理开发是农业生态旅游顺利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拓宽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范围,盲目地大肆开采农业耕地用于建设旅游设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上,充分合理地进行资源开发异常重要。在资源环境选择上,要立足实际情况,考察自然条件,思量环境劣势,谨慎开发选择;在景区规划设计上,要合理规划项目,突显农业优势,降低耕地浪费,保持生态和谐[10];在客源市场吸引上,要实现交通便利,旅游发展条件优越,经济承载轻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适宜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合适的旅游形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只有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3景区加强环保规划,加大整治力度
发展中国家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重点任务,生态环境如果保护力度不够,景区污染现象整治力度不足,将直接影响农业生态旅游的稳健运行,因此,加强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力度刻不容缓。在景区设计上,要扩大保护区域范围,实际规划合理缓冲带,营造健康环保的景区安全系统;在景区交通规划上,要修建景区生态小路,倡导徒步观光赏景,控制交通工具流量;在污染整治上,要控制工业污染排放,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加快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景区废弃物集中处理,加强景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在水源保护上,保护自然水源环境,规划景区绿化工程,保持地表水源通道完整,防止地下水源污染。通过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为农业生态旅游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4.4员工强化管理培训,增强从业素质
当今世界农业生态旅游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管理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薄弱,解决问题技巧欠缺等现象。可见,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才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意识,才能确保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11]。在培训类别上,可实施统一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对全体员工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全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增强问题处理技巧,对于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养,增强管理艺术;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就旅游基础知识与服务基本意识等进行集中培训;对于专业性理论与专业服务艺术行为等,进行分散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组合,对于具体的服务要求及价值体现进行理论学习,对于抽象的问题处理艺术及技巧可通过实践操作培训;在培训考核上,要体现理论考试与实际评比相统一,对员工培训效果予以科学合理的分析及奖惩。培训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的任务,只有正视并合理开展培训,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推进。
4.5地域特色充分显现,提高景区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可通过地域特色的发掘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得以实现,突显地域特色可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设施可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建设,旅游形式可融合民族风格进行规划,旅游内容可突显独特农业景观进行讲解。随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旅游产品作为旅游的辅助产业应运而生,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要结合地域特色,在设计上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突出环保性、艺术性、实用性、品牌及便于携带等特点,从而增强景区吸引力,为农业生态旅游带来生机,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袁京平.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M].北京:中国商贸出版社,2003.
[4]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方士明.国际旅游信息系统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15-16.
[7]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8(3):38-40.
[8]佟敏.浅谈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J].美中经济评论,2005,40(3):51-52.
[9]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2-103.
[10]慧.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研究[J].世界农业,2012(4):23-24.
青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一座旅游资源富集、独具特色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1处。青州是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并跨入“2005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行列。
今年以来,青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旅游名市的工作目标,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来抓,牢固树立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的工作理念,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观念转变和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资源与产品开发相结合、空间布局与时间节奏相结合,坚持产业互动、市场导向、体现特色、优化环境等开发原则,落实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宣传营销、规范提高五项措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旅游事业转化为旅游产业,力争到“十一五”末,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山东中部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休闲、渡假城市,跨入全省旅游强市行列。
挖掘内涵,整合资源。青州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厚,市委、市政府在保护“古”字与突出“青”字方面做了大量的结合文章。最近,邀请了国内旅游、文物、建筑、园林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对境内的文物古迹、名人文化、民俗风情等进行深度挖掘、整合与开发,着力打造以“佛”、“寿”文化为核心的“佛寿”文化旅游区;以名人文化、历史文物为核心的古城文化旅游区;以民俗、书法文化为核心的书法文化旅游区;以山区自然风光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以花卉、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农家乐观光旅游区;以河文化为核心的南阳河、弥河旅游区;以休闲、健身、娱乐为核心的休闲娱乐旅游区等七大旅游片区,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规划先行、项目带动。青州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打造“海岱明珠、休闲佳境”这一旅游形象品牌,请高手、聘名家,高起点、大手笔规划旅游产业。在委托山东大学完成《青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佛寿文化旅游区、东夷文化生态园、市民休闲娱乐中心等20多项文化旅游景点的规划。目前,北京林业大学重新修编的《青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市民休闲娱乐中心、南阳河综合治理、东夷文化生态园、唐赛儿生态园、王府游乐园等专项规划和云门山景区详细规划已基本完成;云门山广场改造施工规划、云门山景区路网规划已经开始实施;仰天山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和龙兴寺重建工程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和评审;井塘古山寨及玲珑山郑道昭生态园的规划已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了初评;青州古城由国内著名古城专家阮仪三教授制定保护规划;范公亭公园、云门山水上乐园、尧王湖综合开发、状元文化开发、文化信息产业园等旅游项目已形成概念性规划。在目标、思路明确后,编制文化旅游产业招商项目名录,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招商和专项招商,通过抓项目推进规划实施。今年重点推介古城保护、东夷文化生态园、仰天山森林浴场、滑雪场二期和农业观光旅游等22个招商项目。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把各旅游景点的开发经营推向市场。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方向,研究制订投资旅游业的优惠政策,旅游景点的开发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资源开发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旅游开发项目实行领导包靠制度,一个旅游开发项目由一名市级领导包靠,成立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景点、精品线路、精品企业。目前,由南京客商投资8000多万元的锦绣江南生态园,由北京合展集团投资5000多万元的唐赛儿生态园均已开工建设;东夷文化生态园、将军文化生态园已完成规划设计,白鹭洲湿地生态公园已经建成运营。民间投资开发的龙泉山庄、井塘古山寨、神秘山寨等旅游景点已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旅游靠客源,客源靠宣传。对于旅游业而言,知名度就是生产力。青州市政府坚持实施“巩固周边、辐射全省,扩大国内市场、逐步开辟国际市场”的营销战略,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活动营销、媒体营销、登门促销、外展营销、网络营销等多种方式,把他们的旅游资源宣传出去,把各地游客吸引进来。今年以来,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走遍中国》等栏目,山东卫视、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以及《大众日报》、《青岛日报》、《潍坊日报》等媒体做广告宣传;组织参加了中国成才旅游交易会和厦门旅游招商推介会;举办了“走进青州”自架车游活动,参加了山东省旅游局举办的百景护照旅游活动;开通了手机旅游信息平台,建立了青州旅游信息港,极大地提升了青州旅游的知名度。
第一条为加强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度假区)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根据《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GB/T26358-)、《省旅游条例》、《省省级旅游度假区考核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度假区是指具有良好资源与环境条件,能够满足游客休憩、康体、运动、益智、娱乐等休闲需求,相对完整的旅游设施聚集区。
第三条度假区按其资源价值、环境质量、规模大小、设施配套,划分为国家级度假区、省级度假区和其他度假区。国家级度假区是指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或按《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评定达标的度假区。省级度假区是指由省政府批准设立,或按《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评定达标的度假区。其他度假区是指国家、省级度假区之外,已列入市、县(市、区)总体发展规划,并被依法批准实施的度假区。
第四条县市区政府(管委)应加强对度假区开发建设的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为度假区开发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章申报审批
第五条成立度假区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地域界限明确,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自然人文条件、环境质量及度假环境,资源特色鲜明;(二)制定度假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形成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建设项目、工作措施等;(三)规划建设符合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
第六条度假区总体规划经审批实施后,度假区管理机构应向当地旅游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一)度假区设立申请文件;(二)度假区旅游总体规划;(三)度假区规划环评报告;(四)度假区土地利用规划;(五)度假区四至范围图;(六)度假区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情况;(七)其他依法应当提供的文件、资料。市旅游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度假区进行行业管理。
第七条申请评定国家、省级度假区,应具备下列条件:(一)度假区规划得以有效实施,人工设施与环境协调且具有地方特色;(二)具有完善的旅游度假服务项目和设施,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与旅游接待设施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曑1:2,住宿接待设施总床位数曒1000张,具有4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户外休闲度假设施,且度假区日游客接待量的1/2以上使用该度假设施;(三)具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较好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年接待游客曒120万人天,其中境外游客所占比例曒10%,过夜游客所占比例曒50%,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曒3,外埠客人所占比例曒50%。
第八条申请评定国家、省级度假区,应提交下列材料:(一)度假区评定申请文件及申请报告书;(二)度假区等级划分自检得分表及说明;(三)其他解释度假区等级得分表的文件。
第九条申请评定国家、省级度假区的,应由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向市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市旅游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初查打分,初查合格的逐级上报上级旅游主管部门,由相应级别度假区评定机构统一评定。
第十条未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度假区的称谓从事开发和经营活动。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十一条度假区内应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原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度假区,应在度假区内设立管理委员会,由所在县市区政府(管委)赋予相应的行政管理职权。
第十二条各类度假区管理机构应与当地政府、村居建立便捷、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度假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责:(一)负责度假区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的编制;(二)负责度假区内土地整理、融资以及投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的协调;(三)负责度假区内各项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四)负责做好度假区内资源整合、旅游统计、旅游宣传、活动推广、网络建设、从业人员培训等工作;(五)负责度假区内各类度假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六)负责度假区游客管理及投诉受理。
第十三条度假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向县级以上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旅游业务统计、财务分析等资料。
第十四条度假区管理机构应健全完善各项档案,对度假区的历史沿革、资源状况、生态环境、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及建设活动等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妥善保管。
第十五条旅游、发展改革、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保、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应加强对度假区的业务指导和协调服务,推动度假区健康快速发展。第四章规划建设
第十六条度假区各类规划应遵循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注重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维护生态平衡,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相协调。
第十七条度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组织编制,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规划编制组应吸纳2~3位旅游专家参加。度假区其他规划应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进行编制,各类规划均应组织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八条度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程序审核后,提交市规划委员会研究确定,报市政府审批实施。各类规划经批准后,应予以公布并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第十九条修改度假区各类规划,应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其他法律、法规对度假区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市规划主管部门对度假区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条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应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注重特色的原则,保障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二十一条度假区新建项目应符合度假区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不得开展度假区规划功能以外的项目建设。
第二十二条度假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翻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以及其他工程设施(包括广告牌、宣传栏、标志标识等),其布局、高度、体量、造型均应与周边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在论证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时,应征求本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三条度假区建设项目经度假区管理机构审核后,应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章投资经营
第二十四条度假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政企分离、产权明晰、效益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度假区开发经营模式。
第二十五条度假区鼓励投资经营下列项目:(一)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信息服务设施;(二)旅游度假酒店,应靠近度假区旅游资源,具备多种服务功能、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相对私密的户外休闲活动空间;(三)休闲度假设施,包括温泉、滑雪、垂钓、主题乐园、游乐场所、游艇等各类户外休闲度假设施,商务、演艺、康体疗养、游戏、健身、购物等室内休闲度假设施,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度假设施;(四)符合当地特色的节庆活动;(五)其他相关度假配套服务项目。
第二十六条度假区禁止兴办污染环境和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
第二十七条度假区内利用外资建设的旅游设施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第二十八条度假区内企事业单位的设立、变更、注销,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九条度假区内企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健全内部会计制度,依法设置会计账册,及时向度假区管理机构报送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并接受监督。
第三十条度假区内企事业单位不得破坏度假区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开展工程施工时,应制定具体措施,严格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的景观、植被、水体和地貌环境。
第三十一条度假区内企事业单位应遵守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法规的有关规定,保证职工在文明、安全、卫生条件下进行生产和工作。
第三十二条度假区管理机构负责度假区整体形象确立、产品包装、宣传推广、市场营销。度假区内企事业单位按度假区总体形象推广计划开展本单位的宣传营销,着力培育鲜明的度假区品牌形象,形成较强的市场吸引力。
第六章监督考核
第三十三条度假区实行动态管理。市旅游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委员会每两年对各度假区进行复查考核,对达不到相应标准的,由市旅游主管部门报请所在县市区政府(管委)和度假区批准机关,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直至撤销度假区称号、不再享受相关政策。新度假区自向市旅游主管部门备案3年后进入考核程序,经考核3年后达不到规划建设目标的,撤销度假区称号,不再作为度假区管理。
关键词:城市旅游规划;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26-02
1 城市旅游规划的兴起与发展
城市旅游是一个范畴,是基于旅游目的地标准而划分的几种旅游类型之一,是发生在城市的各种游憩活动及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以城市为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其实质是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城市旅游几乎是与近代旅游同时出现的,因而并非一种新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所带来经济效应的不断增加,旅游在城市复兴、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就业、满足居民游憩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编制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最早的城市旅游规划是1985年北京市经过近一年调查编制完成的《北京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作为第一部政府主导型的市域旅游战略规划,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之而来几个重要的旅游城市也相继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包括《秦皇岛市旅游总体规划》(郭康,1988)、《上海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范家驹,1990)、《三亚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王兴斌,1992)、《深圳市旅游发展规划》(陈传康,1992)等。
1995年国家旅游局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将城市旅游规划作为评优重要指标之一,进一步刺激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发展。1996年,陈传康提出城市旅游规划的研究提纲,界定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1999年《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进行了规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城市旅游规划逐渐形成基本的范式,作为一个系统性规划对指导和促进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城市旅游规划在现实中也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形成对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
2 城市旅游规划面临的问题
2.1 旅游规划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国际上真正的旅游规划发展起来也不过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此,关于旅游规划可供借鉴的成功规划案例并不多,再加上旅游规划本身具有地域,文化差异,使得我国大多数旅游规划编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免不了存在与环境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2.2 旅游规划中科学性匮乏
虽然数字规划已开始出现,但我国大部分旅游规划仍属于感性规划。具体表现为:原则多,实质内容少。旅游规划停留于理论层面上分析,缺少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策略,规划项目雷同类似,缺少地方特色,出现各地旅游区同一化现象;定性多,定量少。规划缺少有效的技术方法,以主观经验为主,缺乏可信度,可靠性;缺少一套独立的技术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对不同层次旅游规划的内容、重点、技术过程和方法没有一个统一与弹性的界定,这使得规划出来的成果五彩缤纷,缺乏可比性;缺少旅游理论支持。对旅游的理解不全面,唯旅游而旅游,缺少对旅游最基本的理解。
2.3 旅游规划执行不力
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规划市场供不应求,但现实的情况是规划编制出来仍免不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尴尬命运,究其原因,除了规划的操作性不强外,还与旅游规划的自身特点有关。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国土、交通、环保、建设、服务业、商业、宗教、教育等相关部门及各社团的共同参与,涉及面广,部门间无隶属关系,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各行其是,协调困难;旅游规划发展较晚,法律地位和被重视程度远不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在与二者执行发生冲突时,旅游规划的实施难免受到制约;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但出钱的是政府和企业,与规划者无关,目前的规划大都是规划单位承包给企、事业单位或各院校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这些单位的着眼点是规划成果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数据的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较少考虑规划在经济上的可操作性,规划即使编制得面面具到,高屋建瓴,但却会因资金庞大,筹集不足而搁浅。
2.4 旅游规划缺乏适用性,盲目追逐潮流
目前,一些政府为了体现对旅游业及规划的高度重视,盲目聘请“洋专家”来搞规划。虽然我国的旅游规划与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一些差距。但也应慎重对待,不能认为外国人做的就一定优于中国人。一个好的旅游规划关键的是要体现地区性差异,突出当地文化、地理特色,外国专家编制的规划往往缺乏对本地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对赖以生存的国内市场研究。
3 完善城市旅游规划的对策
3.1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相关机构,促进旅游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效度
旅游规划涉及到很多的行业,其规划的资源又各有主管部门,但旅游局既不可能包揽其他部门的管理职能,又不可能在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下成为与相关部门协调进行旅游管理的中心角色。因此需要成立更高级别的旅游委员会或者旅游产业领导小组这种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旅游管理新体制,以改变旅游业体制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作为旅游规划实施的主要机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与旅游委员会相比,两者虽职能上较相似,但前者在组织形式上相对松散,不利于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运作机制。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管理和协调职能在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初期阶段效果显著,但长远看,旅游发展委会的模式更加适合。
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由市政府主管旅游相关业务的常务副市长兼任,由旅游局、计委、建委、文化局、园林局、国土局、物价局、工商局以及当地主要景区主管单位的负责人兼任委员,下设职能部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由旅游委员会负责委托制定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负责相关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协调城市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交通、商贸购物、住宿、旅游文化娱乐等各类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与规划指导,可以很好地协调旅游规划所需的资源以及规划实施所需的各种力量,保证旅游规划的有效实施。
3.2 利用科学技术等资源为旅游规划提供支撑
数字旅游规划是全球旅游界共同面临的课题,从感性规划到数字规划的转变将是历史的必然。为完成此转变,需要有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国家要建立完善的旅游统计制度,保证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多维性、动态性;建立国家旅游信息数据库网络,对旅游发展进行动态研究,并使资源合理共享;建立旅游市场调查体系,进行定时和不定时抽样调查,“监测”旅游系统的运行状况,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优秀规划研究人员的培养和合格规划研究机构的设立也是十分重要的。
3.3 增进旅游规划的执行力度
旅游规划执行困难是困扰我国规划人员多年的问题,这里面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所以要解决旅游规划执行难的问题,即要有制度,技术和资金保证又要有规划的改善和创新。理论技术不过关的规划人员不能参与规划编制;操作性不强,无经济可行性的规划不能采用,执行规划时,上下级相互配合,有问题及时反馈;部门间相互配合,有任务协作完成;政府、企业相互配合,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再引入监督机制,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监督。这需要尽快完善现有的旅游规划相关法律,在规划人员的资格和规划单位的资质上作具体规定,严格规划审批制度,坚决不能让不合格的旅游规划通过并实施执行,加强监管力度,成立专门机构对旅规划全程管理,并监督规划的实施进程,在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合作参与实施的,我国行政管理的垂直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部门之间的独立性和封闭性,所以,旅游规划要增强自身弹性和与其他部门规划的协调性和衔接性,便于实践操作,最好是政府能在各部门之间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将各部门的规划信息互通,使规划人员能及时准确了解规划信息,在编制时能做出合理决策,减少执行时的冲突。另外,也可组织相关部门、企业成员及专家学者集体参与商议规划的编制,但旅游规划涉及部门众多,牵涉大量经济利益,很容易导致规划的平均主义或久持不下,所以在有大量人员参与的情况下,应做好组织工作和协调工作尽量使合理的意见和措施被采用。
3.4 提高旅游规划的法律效应
制定基本法或者地方立法。旅游规划的实施效力不够和旅游规划的法律层级不高有很大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出台旅游基本法――《旅游法》或者制定《旅游规划法》。不过目前,旅游立法的条件并未成熟,因此,为了让旅游规划的实施做到有法可依,可以尝试制定《旅游规划条例》或《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比如陕西省、海南省、淄博市等省市已经出台的旅游规划管理方面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相关法律不足的现象。
借助城市规划立法。城市规划依据《城市规划法》而具有法律效力,获得实施的保障.因此城市旅游规划也可以通过与城市规划协调,对城市规划修编,增加旅游规划的部分内容,使城市规划中有关城市旅游的内容规范化、法规化,借助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获得城市土地的合法使用权,保障将城市旅游规划落实到空间布局上。
3.5 关注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根据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现状游者人数、规划期内预测人数以及旅游者对有关设施的平均使用频次,调整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标准和布局,尤其是宾馆酒店、会议展览设施和交通、供水、供电、排污设施在选址上应方便游客的使用和旅游开发的配套。在休闲娱乐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布局中,应合理安排各项设施的空间组合关系,以增强设施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旅游规划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的承载量对游客的容量进行调整,并且参照城市规划的基本区划进行旅游设施和服务的配套。
4 结语
城市旅游规划是城市旅游的重要部分,在整个旅游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旅游规划自身面临很多问题,注重实际,以问题为出发点必然对全面的认识其地位、作用有所助益。通过制度设计、法律效应等措施对城市旅游规划科学性的提升,必然为城市旅游规划的制定提供支撑和保障。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兴起的当下,城市旅游面对更加多元的竞争,政府相关机构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应该成为考察的重点。拥有话语权的政府以什么样的理念来权衡两者的发展,必然影响旅游规划的制定。在城市旅游规划的制定中怎样契合,形成双赢或良性竞争,将成为未来城市旅游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务者和研究者都必须审慎的对待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栎娜,万强.城市旅游规划的实施困境与实施要则[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01).
[2]王皎,王晓东.关于城市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07).
[3]邹再进,田洪.论城市旅游规划研究的对象与任务[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01).
为了总结今年以来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效,找准问题和原因,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强力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开发进程,现将-月份全市旅游产业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旅游指标完情况。1-5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178.26万人次,同比增长22.87%,完年计划的38.75%;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5亿元,同比增长32.83%,完年计划的37.38%。
九县区接待旅游人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是:区43.6万人次、县28.7万人次、县23.32万人次、县23.08万人次、县15.41万人次、县14.81万人次、县11.72万人次、县11.1万人次、县6.52万人次。接待旅游人数同比增速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是:县66.38%、县38.89%、县20.65%、县20.58%、县16.62%、县13.23%、区11.79%、县10.7%、县7.31%。旅游收入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是:区1.97亿元、县1.26亿元、县1.05亿元、县1.02亿元、县0.66亿元、县0.53亿元、县0.45亿元、县0.24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速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是:县74.83%、县50%、县37.84%、县35.9%、县29.26%、县25.56%、县21.48%、区17.82%、县15.52%。九县区除县、县、县、县外,其他县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幅均低于全市旅游工作目标责任书所确定的目标水平。
九县区旅游接待人数完年度目标任务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是:县完48.92%、县完42.09%、区完40.38%、县完38.31%、县完37.93%、县完36.49%、县完34.85%、县完34.67%、县完33.11%。旅游收入完年度目标任务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是:县完45.2%、县完40.65%、区完40.2%、县完38.85%、县完36.44%、县完34%、县完33.13%、县完32.84%、县完28.26%。
(二)旅游规划编制情况
1.《市旅游业“提升发展”规划》编制情况。聘请“北京盛世唐人旅游规划设计院”(甲级资质)编制《市旅游业“提升发展”规划》,规划编制工作于3月26日正式启动,目前已完实地考察、资料收集、编制规划大纲工作,进入初稿编制阶段。
2.县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县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有效推进,县和县已经完编制并通过评审;县和县完中评稿,正在修改完善;区完初稿,正在征求意见;县完大纲,进入初稿编制阶段;县、县、县编制工作已经启动。
3.县区名牌和重点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情况。《县灵官峡张果老登真洞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已经完并通过评审;县《天池景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天池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稿正在修改完善;区《万象洞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定后即将评审,《姚寨沟景区修建性详规》初稿正在征求修改意见;县《大河坝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大纲编制已经完;县《鸡峰山景区开发建设性详细规划》和县《秦西垂陵园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
4.其他专项规划编制情况。县编制完《阳坝旅游小镇旅游业发展规划》中评稿;县编制完《武侯祠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大香山修建性详细规划》初稿,正在征求修改意见;县启动《嘉陵江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三)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1.县三项:一是县天池游客接待中心内部装修已于今年月日正式启动;非物质化遗产博物馆装修工程已完招标工作,合同签订后即将开工建设。二是天池游客集散中心已完土地征用,聘请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三是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年)所列今年建设的天池湖码头、三龙坪码头、王母浴池码头,其中三龙坪码头已开工建设,其他两座码头正在完善设计。
2.区两项:一是万象洞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已完征地31.4亩,项目初设已上报市规划局办理两证一书,待市发改委批复后即可开工建设。二是五凤山景区停车场已完工。
3.县两项:一是哈达铺景区内外部交通标识和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两年)所列今年建设内容正在进行规划设计。二是官鹅沟景区两河口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工程正在建设主体工程,完投资/310万元,完总投资的30%。
4.县一项:阳坝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内部装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已完效果图和初步设计方案。
5.县一项:鸡峰山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鸡峰山景区尚未编制完《修建性详细规划》,工程尚未启动。
6.县两项:一是张果老登真洞景区一期工程完了入口大门、渡仙桥的后续扫尾工程,凤凰雕塑、观景台、浮雕景观墙已开工,游客接待中心、商务中心及游客集散广场正在平整场地。二是县城至云屏三峡景区旅游公路硬化已开工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已完主体工程。
7.县一项:完善三滩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已完游客服务中心供排水、供电设施、绿化等工程。
8.县一项:完善晚霞湖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内外部交通标识和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完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两年)所列今年建设内容,目前景区已设置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牌等,已制作完外部交通标识,游客接待中心目前正在整修并进行周边环境整治,已完湿地观赏区整修。乞巧民俗化展馆已完主体工程,目前已进入装修装饰阶段。
9.县一项:秦西垂陵园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已完征地300亩,正在编制《秦西垂陵园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游客接待中心初步设计。
(四)旅游行业管理工作
1.旅游星级饭店评定与复核。经对申报绿色饭店和星级宾馆的5家宾馆饭店进行评定,县秦都大酒店通过绿色饭店银叶级初评,东润国际大酒店通过四星级初评,县金凤凰大酒店通过三星级终评,宾馆、县百盛大酒店通过二星级终评。同时,对全市年延期复核的5家星级宾馆进行复核,大哥大酒店、新世纪大酒店、宾馆、县白林宾馆等4家宾馆通过年度延期复核。
2.星级农家乐评定与复核。经对申报星级农家乐的8家农家乐进行评定,新天地农家乐通过四星级农家乐评定,瑶池明珠农家乐、县凤凰人家、县兴旺农家乐通过三星级农家乐评定,龙泉山庄、迎春园农家乐通过二星级农家乐评定。同时,对全市18家星级农家乐进行年年度复核,县兆丰庄园四星级农家乐,县路海农家乐、泰山庄园、县翠峰生态庄园、县白马人家等4家三星农家乐,县红梅农家乐、林枫园农家乐、兴旺农家乐、庄园农家乐、县东峪口农家乐、县裕山庄、县新月圆、县云梦山庄等8家二星级农家乐,共13家星级农家乐通过年度复核。
(五)现场观摩考评情况
月日-日,全市旅游工作现场观摩推进会组织参会代表对各县区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农家乐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观摩评比,结果如下:
1.旅游景区建设管理:第一名县92.09分;第二名县90.81分;第三名县90.71分;第四名区89.42分;第五名县88.9分;第六名县88.47分;第七名县87.52分;第八名县87.28分;第九名县87.09分。
2.宾馆饭店建设管理:第一名县91.25分;第二名县89.81分;第三名县89.6分;第四名区89.03分;第五名县88.88分;第六名县86.4分;第七名县86.2分;第八名县84.6分;第九名县84.05分。
3.农家乐建设管理:第一名县91.15分;第二名县89.45分;第三名县87.55分;第四名县86.62分;第五名县86.6分;第六名县86.25分;第七名区86.05分;第八名县85.25分;第九名县84.57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全市旅游产业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旅游经济指标与旅游开发进程同步提升。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个别县区对旅游产业开发重视不够。特别是个别县区政府主要领导对旅游产业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高,重视程度有所滑坡,领导机构形同虚设,旅游局班子薄弱,不能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深入研究,纳入本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盘子统筹谋划,工作缺少必要的经费投入,人员配备不齐,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措施不力,氛围营造不优,致使旅游产业开发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滑坡的趋势。
(二)旅游产业开发的融资机制还未形。旅游产业开发工作搞得好的县对各类项目和资金进行了有效整合,推动了旅游产业开发进程,但大多数县区还没有有效整合资源和项目,仅靠财政微小投入发展旅游产业。就全市而言,引进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产业的机制还未形,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格局还未形,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氛围还未形。
(三)旅游规划编制进程滞后且质量不高。个别县区对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工作组织和经费保障不力,规划编制启动迟缓、进展缓慢,不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工作,延误景区建设,个别县区由于经费困难,不能聘请高水平的规划编制单位,不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长远谋划,致使编制出的旅游规划质量不高、水平有限,缺乏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甚至出现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
(四)旅游项目及示范点建设进展不平衡。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不够理想,个别项目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影响了全市重点旅游项目整体建设进程,特别是个别县区对已经建的旅游设施不能及时配套完善,影响功能的有效发挥。个别县区对乡村旅游示范点缺乏统筹规划,不能按照示范点创建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导致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形亮点和特色,难以吸引游客。
(五)旅游行业管理缺乏规范性监督约束。个别县区旅游部门不能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结合本县区实际,完善制定本县区旅游管理制度;有的县区旅游部门不能按照规范性管理制度,对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等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监管,致使服务质量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特别是有些农家乐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严重影响了全市旅游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六)旅游整合宣传促销工作尚未有效开展。全市除县、县、县外,其他县区均未上缴整合宣传促销经费,致使我市上缴省上和我市开展整合宣传的经费不能落实,直接影响到全市乃至全省对我市整合宣传促销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对整合宣传工作谋划不到位,缺乏有效手段,全市整合宣传促销工作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影响全市旅游业对外知名度的提高。
三、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根据以上通报情况和全市旅游工作现场观摩推进会议精神和要求,下一阶段要全力抓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旅游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具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各县区政府要充分认识本县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特殊的发展机遇和现有的发展基础,用长远的眼光和战略的高度审视旅游产业开发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加快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强化组织领导,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统筹谋划不够、体制机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人员配备不强、工作措施不力等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以强大的思想动力和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促进全市旅游产业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加快旅游规划编制。各县区政府要落实规划经费,聘请高水平的专业机构,切实抓好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编制质量,用规划科学指导旅游产业开发,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水平。未评审及正在编制规划的县、县、区、县,要切实加快编制工作进度;未启动编制的县、县、县,要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启动编制工作;县天池、万象洞、大河坝、县鸡峰山、县秦西垂陵园要进一步加快编制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力争年底前全部通过评审。
(三)加快旅游项目建设。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各县区政府要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旅游发展基金,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启动民间资本,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抓紧实施好年政府目标责任书中安排的重点旅游项目,在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上实现新突破,确保年底前全面完建设任务。二是积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万象洞、官鹅沟、县阳坝、县西狭颂景区所在县区政府要认真做好省旅游局评定性复核准备工作,确保年度复核顺利通过;县、县、县要按照市旅游局下发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指导意见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工作;县秦化博物馆和县金酒业工业园区要立即着手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力争年内创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