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094-02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其基本原理都以生物学概念为基础。可以说,生物学概念是生物科学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学好生物学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科的基础。
新课改后,部分教师过分注重课堂教学形式上的“活动”,而对基本概念的教学有所忽视,对于一些核心概念,有些教师干脆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这样死记硬背的教学不但不利于学生建构概念,领会概念的内涵,更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为此,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要防止轻视概念性知识的体验主义教学。”2011年审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也在原有内容标准的十个模块中,都增加了重要概念的描述,强调“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笔者认为,随着修订后的《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强化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教科书就会很快启用,概念教学法会进入初中教师的研修、备课和教学工作之中。据此,笔者根据征求意见稿的精神,结合生物教学实践,进行了概念教学的实践和探索,针对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核心概念以及与高中生物衔接密切的基础概念,探索一些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框架,掌握核心概念,为生物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通过实验强化概念教学的策略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实验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感知性,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充分感知所学内容,形成深刻印象,再上升到理论,形成概念,从而真正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动手参与教学。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往往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即知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别指哪些生物,甚至知道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规律,但却不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这就是对生态系统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面对该情况,如果在上课前教师能带领学生先动手做几个生态瓶,要求学生想办法尽可能让瓶中的生物生存更长的时间,让他们来考虑必须给其中的生物提供哪些条件。课上再让学生来介绍他做的生态瓶,以及其中的各种生物有什么作用,另外还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评出最成功的生态瓶。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理解一个生态瓶、一个鱼缸或是一个池塘都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维持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最后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在主动理解和建构概念的同时,还深刻体验了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教师演示引导教学。在学习“食物中的能量”时,学生对脂肪中能储存更多的能量总是将信将疑,这时教师可演示一个简单的实验:燃烧同质量的花生种子和水稻种子,分别测量使试管中的水升高了多少温度。学生通过亲眼见证,就很容易理解食物中的能量这一概念。
3.师生同步探究教学。学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时,对于小肠内表面皱襞和绒毛的结构和作用,学生因为缺少感性经验,而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教师可出示两张看似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整的,一张皱皱巴巴的,接着请一位学生把那张皱纸展平,看着皱纸展平后面积比平纸大了很多,学生也就理解了皱襞和绒毛的存在能增大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这一道理。这样的教学设计比教师用语言反复强调要有效得多,学生对概念的印象也要深刻得多。
生物新教材中很多看似难懂的概念都可通过这样的小实验来进行探究,只要教师指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探索,就能让概念教学化抽象难懂为形象易懂,化死记易忘为理解难忘。
二、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comcept mapping)是美国康乃尔大学诺瓦克(J . D. Novak)和戈文(D. B. Gowin)提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是将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该主题的概念图,以帮助学习者形成认知结构,从而加强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例如,学习“人的生殖”时,许多新知识同时涌入,如果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受精过程、生命诞生的场所等概念单独要求学生记忆,学生的记忆负担就较重,这时就可利用概念图,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帮助其理解和记忆(见图1)。
又如,“生物与环境”一章中的基础概念很多,很零散,这时也可用概念图来描述(见图2)。
三、联系生活实际的概念教学策略
生物概念是生物现象的本质抽象,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形成的。在概念教学时,可联系实际,把抽象的概念重新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例如,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血管、血液及其作用时,可利用一张城市河道图进行教学,血管就像纵横交错的河道,其中流淌的血液就像河道内的河水,血液内的血细胞就像河流中的小船,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画面,从而加深理解。
再如,学习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时,可由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情景引入:“亲朋好友们都说你长得像爸爸还是妈妈呢?”“同学中有没有父母都是双眼皮,但自己是单眼皮的例子?”这样联系学生实际引入形象直观,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又如,学习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时,就可问学生:“米饭粒在口中细细咀嚼,会有什么味道?”学生就会仔细回想,答出有点甜,然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消化酶的作用。
四、探究式概念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的内容很多,在探究过程中,一些基本概念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例如,通过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等,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
生物学概念教学是学生构建学科概念体系的基础,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对概念的构建就会容易得多。
参考文献:
【摘要】生物学核心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学好生物的基础。本文就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做出初步的探索,建议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来巧妙地引出生物核心概念;借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深化学生对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运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关键词 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想要学好一门学科,首先要掌握这门学科的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加强核心概念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实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物现象,掌握生物活动规律,为学生接受更高级、更系统的生物知识学习做好支撑。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建构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做出探析,仅供参考。
一、创设教学情景,巧妙引出生物核心概念
杜威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过中,教师只有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特别是在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创设出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并且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积极性。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惑是思考的源头。只有学生对认知产生疑惑时,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才会被激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去思考。比如在《合理膳食》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为什么?”“人只要吃饱了就可以吗?”“怎样才能吃饱又吃好?”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水到渠成地引出合理膳食这个核心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开展“今天我当家,为全家人选购三餐食物”的体验活动。教师为每组提供一些新鲜的食材,提供一个多层的金字塔形的篮筐。学生分工合作,按照三餐摄入食材的多少和种类不同,将食材放到篮筐的不同层面上,小组交流展示选好的食物篮。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学生进一步反思并修订食谱,从而自主归纳出合理膳食的原则。这一节课中,老师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自主建构生物概念,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发展。
二、明确概念内涵与外延,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要想更好地掌握生物核心概念,必须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于生物概念而言,其内涵反映的是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本质;而外延则体现了生物概念适用性,包括适用的范围与条件。因而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仅了解概念定义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内涵与外延比较深入的认识了解才行。生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其本质的最完整体现,在对概念的区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在学习《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时,教师先给出一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生态系统,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并不了解,因此判断不一定准确。接着老师让学生分组观察制作好的生态瓶,并归类记录各种成分。然后再将生态瓶中的成分与其他几种生态系统的成分进行比较,指出相似的地方并归纳出各种成分的作用,明确非生物成分与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在以上教学环节设计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得出生态系统这一核心概念的定义即概念内涵。在理解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由于区域的大小、生物或者非生物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扩大了概念的外延。通过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让学生再次判断新课导入时老师给出的图片是不是生态系统就显得游刃有余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不能浮在浅层的识记的水平上,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深入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三、运用对比教学方法,区分易混淆的核心概念
在每一门学科的概念中总会有一些相似的名词、术语和概念,而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很容易将这些名词、概念或术语混淆,初中生物概念学习也不例外。而这些易混淆的核心概念,往往既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中常考的内容。因此,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帮助学生将这些易混淆的概念区分清楚。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将生物核心概念的各种属性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就其关键属性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概念,增强学生对生物核心概念的掌握。比如“呼吸”、“呼吸运动”、“呼吸作用”这三个概念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对此学生特别容易混淆,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教学,学生能辨析并理解“呼吸”、“呼吸运动”、“呼吸作用”这三个概念,能正确运用上述概念,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概念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生物基础教学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最抽象、涵盖面最广的核心概念教学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更系统化的生物学习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放在知识教学的首要位置,要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进行不断的研究与革新,灵活使用适当的策略来提高初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实现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增强,真正提高生命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郭荣满.关于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现状与有效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策略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095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很多意识都是在初中阶段所形成的,因此,通过生物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目前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而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师在生物课堂上都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物知识教学,但是,却不能通过生物教学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物学习仅仅局限于本门学科知识的学习,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实验对于生物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生物是一门与人们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一门学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物现象学生都能够用肉眼去观察,很多生物学科的知识都要借助于实验学生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在目前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实验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不管是学生对实验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实际的操作,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影响了学生生物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尤其对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提升造成了不良影响。
3.生物是一门与人们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因此,想要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生物的知识,就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学生很少能够走出教学课堂,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实践,这就使学生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层次。同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不能有效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学生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比较差,学生不能有效的发现实际生活中能够用生物知识去解决问题,也不能有效的运用生物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创新教学模式,解决根本问题
创新既要注重理论上的创新还要注重实践上的创新,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进程中,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指引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把学科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全面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的培养。然而,现金初中生物教学仅仅是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创新,教学模式依旧传统化。那么,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教师要怎样创新教学策略,以生活实际进行生物教学呢。
首先,可以选用生活问题来设计教案。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在生活和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以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创新。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以学生为主,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来带动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其次,以生活实例进行实验分析教学。生物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许多知识是可以从生物实验中总结得出。因此,教师如何开展教学过程,是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推进学生课程内容的学习。其实,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提供学生亲自实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从操作中能获得有价值的知识,能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总结出实验的理论知识。总的来说,实验操作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最好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三、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影响着整个教学进程。在当今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者,还不能在教学中创新知识,开拓创新思维能力。许多学校也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也止步于接受学习。那么,单一的学习模式是否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否为学生创造出学习的氛围呢?学校要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生物知识呢?
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充实知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不能以传统的学习模式来指导学生死记硬背,要懂得活学活用,要学会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观察中考虑生活与知识的相关性。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常识。学生也能在观察过程中,提高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自己灵活运用生物知识来归纳观察的结果。学生可以创新实践操作来深化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把知识变活理解,灵活的学习学科内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课堂上有教师的指导,那在课下学生又如何完成实验的操作过程呢?其实,课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以各种资料、工具书、实验器材等设备来进行实验的设计,通过自己一步步的研究来分析归纳知识。因此,学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学习,设计实验内容。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习惯 实验教学 操作步骤
当前,由于生物只涉及初中会考,不少学生便轻视生物学习。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每一位初中生物教师认真思考和探索。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理论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而又细心地进行实验尝试操作,对于不规范的操作进行耐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生对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一进实验室就兴奋异常,东摸西看,自觉性和自制力很差。因此,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如果教师忽略课前实验规范的指导,实验过程中就会出现一片混乱的景象,学生的实验效果明显削弱。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他们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的安静,以免干扰到其他小组的实验操作。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实验习惯。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只要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就会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的效果就会很好。但是由于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中考不考,因此,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甚至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而要让学生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在实验中体会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掌握实验技能。
三、规范实验操作步骤,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很多教师总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做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这样时间倒是省了,而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呢?相比而言,学生实验协调了“学”与“习”的关系。通过实验,学生体味了生物课的其乐无穷,也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要求,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时,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显微镜使用不当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实验。初一学生对第一次接触到的显微镜,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急切地想了解它,使用它。怎样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尽快地学会熟练使用显微镜呢?要想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步骤。教师可利用活动时间提前培养好实验小组长,再由这些骨干学生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挂图和实物这两种直观教具,带领学生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逐一对各结构进行辨认和识记,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实验过程及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学生预习得好,做实验时就能减少操作时的困难,大大缩短操作时间。因为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所以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分析总结。这样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学生树立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要每位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都予以高度重视,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就能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为他们学好生物学,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关键词:初中生物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主要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W时间里,师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同时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也能够调动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好的掌握生物知识,完成生物实验操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自主探究的实验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以教师为主,进行灌输式的讲授,更多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要在初中生物课堂进行有效教学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同时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前进行高效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进行有效的复习进行巩固,在遇到教学重难点时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做好课前准备,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一)高效备课
备课环节是初中生物课堂的基础环节,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高效备课。首先是备教材,初中生物教材内容综合性强,既有生物知识,也有生物实验,所以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是备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老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物的自信心,这样为接下来的生物教学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是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是静态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是动态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例如,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产生的疑问都是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老师要加以正确的开发和利用,这样能更好的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深刻的掌握知识点。例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时,学生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进行纠正,强化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或者在选择实验材料时会产生疑问,这时老师就可以借此为学生讲解所选择植物材料的特点,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行高效的教学。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学氛围严肃,学生的主动性不高,所以有关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要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可以采取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也可以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从而进行高效的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一)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其次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搭档、学习资源的获取方式、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这样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发挥学生小组的作用,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取长补短,不断拓展思维,学习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老师在教学中给予适时的调控和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将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成相应的教学小组,组内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能够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时,老师可以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讨论,然后通过实验来进行操作,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有的准备实验器材,有的准备实验材料,有的进行实验操作,有的记录实验过程等,这样不仅能高效的完成实验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的丰富是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通过老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能够更加积极的进行生物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也可以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创设情境教学,这样就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法,将生物教学中晦涩难懂的知识、重难点知识更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需要学生充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进行教学反思,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庆娟.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3,(10).
[2]张春燕.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5,(04).
关键词:生物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8-0072-03
生物课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但由于多年来在中考中所占的比分少或不是考试科目等原因,生物教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教师教得不认真,学生学得也不积极。新课程实施后,生物教学得到了重视,各地在中考中都加强了对升学学科的考查。但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要构建生物教学的高效课堂,就要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加强生物实验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条件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应该基于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在传统的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讲原理,学生背条条。对生物现象的理解和运用都是依赖课堂学习的知识。在这种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教学导致学生对生物教学缺乏兴趣,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一直不好。由于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一知半解,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的描述阶段,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不会超过教师的讲解底线,因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造成极大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体的问题情境,将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引导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的骨骼这一章节时,教师要把生物教学课堂演变为生物研究室,以人类骨骼模型为基本教学素材,带领学生展开对人类骨骼的认识,通过眼见为实的观察和直观的知觉感受,使学生清楚认识骨骼的结构,以及在人体中的具置,从而使学生建立人体骨骼的整体概念。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进行细胞有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先不向学生介绍这一原理的具体内容,而是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进而找到问题解决的原理。教师可以首先列举一系列的生活常识,例如,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嗑瓜子一段时间后,会觉得嘴唇发干。学生都知道这一现象,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并不清楚。再如,市场的小商小贩在卖青菜时要不停地在青菜上撒点水,这又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这些生物现象作为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对于学生的学习会有很好的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在一定情境下去引导学生学习,会达到超出预料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生物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是人类开展生物研究的重要手段,在生物教学中,实验的作用同样能够得到有效体现。生物学较多涉及到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特征,这些内容在生物教材上,多以文字性的描述出现,缺乏形象化的再现过程。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有规律的,但不同的生物在发育和生长过程中又有不同的生物现象。可生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很难用文字和图片简单的描述出来。要让学生能感知生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就需要创设教学情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把静态的图片转化为动态的变化过程。
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可细胞很微小,多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细胞的分化很难靠肉眼去观察。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显微镜让学生观察细胞的分裂以及生成过程。但由于细胞的分化过程,很难观察清楚,如果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细胞分化的过程用课件模拟出来,学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细胞的分化过程。
生物学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生物学习素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启发学生深入观察身边的现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生物学习资源,使生物学习回归生活,使生物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以此拓宽学生的生物学习范围,开阔学生的生物学习视野,同时也使生物学科的实用性得以体现。
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学生没有意识到以生物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诸如普遍受关注的健康问题、人类营养学问题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及时了解生物新产品的诞生和运用,如生物科技在医学上的应用。教师要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改善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例如利用所学生物知识更好的养殖花卉。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自主引发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如为什么一进入冬天,所有的树叶都纷纷掉落,唯独松树长青。教师要提醒学生善于利用一切有益于生物学习的资源,诸如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周刊等。
三、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生物学习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许多学生反映生物不好学。新课程条件下的生物课学习,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所以,教师不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善于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不会学习生物,也是生物教学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传统的讲课方式一般都是由教师讲解、分析,学生在下面听讲、练习。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处于一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老师只管讲,学习只管听,课堂上缺乏指导,课后缺乏辅导。这样的教学气氛过于死板、沉闷,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进而影响到教学成果。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也就成为生物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指导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有效的指导,一个生动、有效的切入点,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同学们能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生物课的学习中来,从而轻松、高质量地完成课标规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向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当时所要学习的内容与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用精炼、贴切的语言进行教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哪些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学生在讨论中就能知道,大米、面粉、土豆中都含有很丰富的淀粉。接着,可以要学生猜猜哪种食物中含淀粉量最多,学生可能会说是大米,有的可能说是面粉,也有的说是土豆。那究竟哪种食物中的淀粉含量最大呢,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布置学生在课后先用等量的大米、面粉和土豆进行淀粉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去认识淀粉。经过实验,学生有了自己主动进行试验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淀粉形成的因素,学习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内容,进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作用对于淀粉形成的作用。但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仅是淀粉,还有其它的物质,光合作用还能产生哪些物质,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去收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小知识。
初中生物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用多种教学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生物教学的高效课堂的建构是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更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生物教学要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不仅是生物学科操作性学习的特殊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当前的生物教学高效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探索热情、自主学习热情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各式各样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多感官联合并用学习,对于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对于锻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 雯.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时代,2014,(19).
[2]田春芳.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情景的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使课堂充满创新活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主动创新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从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要确立有效教学的观念
1.要掌握先进的课堂教学观。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全体学生有个性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确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确立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观。
2.要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毋庸讳言,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话语权,换言之,教师强势,学生弱势。因此要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学中的陈规陋习,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要进一步拓展教学时空,优化教材系统,树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成长,在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中引发其“自创性”。一是教师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还要积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寻找、开拓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二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不断拓展学习时空。
二、课堂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操作策略
1.唤醒、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冲动和欲求。“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而自己独立进行的有效学习。人的“自主学习”具有潜在性,有时处于沉睡状态,因此需要唤醒。“唤醒”,就是对人精神成长的“催化”。生物教学中,一要充分运用当前人们关注的事件或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二要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播放生动形象的课件来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体系,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其实,教育就是一连串唤醒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不断地唤醒,尤其要引领学生学会自我唤醒。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不仅要精心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而且还要适时地对教学情境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质疑,巧妙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讨论交流,师生归纳。“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自主学习发挥同学们的集体智慧,形成集体场,在这样的群体中相互交流,碰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合作欲;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帮扶达到群体性的进步。所以,群体意识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该成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4.及时应用,巩固提高。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理解和再巩固的过程。因此,此环节很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可以及时辨析概念,深刻理解所学内容,达到强化记忆,牢固掌握的作用。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
初中生物教学要想更好地实现生活化,就不仅要注重和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也要重视生活化。因为课外活动与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更好地体验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还可以开阔视野。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生物知识,也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生物理论知识来解决,所以,通过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将生物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引入到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实际中对生物知识的实用性有更为直观的体验和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发现生物学科的价值,从而提高生物学习兴趣。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不仅不重视观察生物现象,而且也难以发现生物问题,即使在遇到需要用生物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出发。所以,初中生物教师更加应该重视生物课外活动的生活化,要引导学生学会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将生物知识带到实际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更科学。此外,教师也要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实际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应用生物知识。如在教学“食品保存”的相关内容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并且搜集自己家中的食品保存方法以及食品保存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询问父母来搜集保存方法,而对于存在问题,学生则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也可以和父母解决。这样,学生会掌握观察现象与收集信息的方法。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将各自的搜集结果分享出来,并且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生物知识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而在课外,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针对一种食品进行食品保存实验。通过课外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尝试用不同的保存方法对同一种食物进行保存,而且可以通过观察保存效果来选择出高效的保存方法。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有效拉近生物学科与生活现实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布置生活化作业
教师通过布置作业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通过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对于教学计划作出有效调整,可以说,教师的作业布置情况对于教学的进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生物知识丰富多彩,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传统的生物作业却大都比较枯燥,不仅缺乏趣味性,而且不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兴趣。对此,初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作业的布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布置生物作业时,教师要注重课上所教授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来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如教学关于“环境污染对于生物的影响”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了解学校周周的主要污染现象以及环境污染的原因”布置为作业。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和分析,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研究小组,然后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研究课题:噪音污染对于动物正常生活的影响、汽车尾气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等,让各个小组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并开展研究活动。学生通过相互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最终将各自的研究方案与研究报告整理并且提交。通过“生活化”作业的完成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在设计、研究、探究、合作、反思、想象、体验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且亲自感受和体验了整个过程,培养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总而言之,生物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教师要重视生活化生物教学的运用,并且要力求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会将生物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合理利用到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引导当代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物学习理念。
作者:赵慧敏 单位:河北省平乡县第四中学
【关键词】有效课堂创设情境生活经验教学模式评价方法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断的被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教师要提高课堂有效教学效率。
一、合理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生物。”授业无趣,必不乐学。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厚兴趣并逐步养成爱学习、善于思考的态度时,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知难而进,锲而不舍。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手段
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9章的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这一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师:同 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来看几幅图片看图,你们认识吗?
生:认识,是蝗虫、家蚕、蜻蜓、。
师:这三种动物都属于哪一类?
生:昆虫。
师:谁能把昆虫纲简述一下?
生: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而且与人类关系密切:蚕吐丝、蜂酿蜜、蝶传粉、蝗虫危害农作物、蚊蝇传播疾病等。
师:很好,我们以蝗虫为例学习过:昆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触角、复眼、单眼和口器,胸部有足、翅等。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
这样,笔者以学生学习过的知识作为切入点,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必趣和探究欲望,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方式
《生物新课程》指出:“教师是生物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怎样恰当引导学生探究、交流 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的课堂教学为主动的师生互动教学,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些问题要求我们要优化课堂问题设计模式。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要进行开放式教学,在问题设计时,要把问题设计力求做到:问题让学生提疑问让学生解,方法让学生悟,思路让学生讲,错误让学生析。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内容还原成知识生成的过程,转换为学生易于接受并能解答的问题或者问题串,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笔者认为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所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回答问题的过程。例如,学习“食物保存”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如下的问题:①在夏天,饭菜或其他食品放久了就会变质,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一下这些食品变质的原因 ②你设计的实验有说服力吗?你的实验怎样设计,才能体现出较强的说服力?③能否根据食物变质的原因,设计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案? 从上面的三个问题的设置来看,体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掌握了“食物保存”的全部知识点的内容。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强调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参与,才能顺利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系统化。因为系统化的问题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问题的系统化,不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对整个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明确知识线索,在问题与问题之间产生纵串横连、环环相扣。例如,学习“病毒”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如下的系列问题:①细读教材,思考病毒的结构有何特点。②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是怎样进行生命活动的呢?③根据病毒的营养方式,想一想病毒对寄主有何危害。④根据寄主的种类,病毒可以分为哪几类?⑤能否利用病毒对其他生物的危害来为人类服务呢? 从上面所设计的五个问题来看,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串之后,思维品质明显得到提高。
通过优化问题教学设计,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课堂。
三、灵活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保障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保证课程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首先,对学生的评价要合情合理,适时进行点拨和激励。每个人都有想被他人赞许、肯定和表扬的心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要对他们的评价不能仅仅是肯定,应该更多地是给予鼓励,给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热情和信心去学习生物。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要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等等方式。借助的方式不仅仅就是在课堂提问上面,可以从考试、课堂活动、作业、小组活动、撰写小论文、生物实验报告等等方面。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教学实践上,应坚持“扎实有效”的原则,努力把新的教学观念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使我们的生物教学走向求真、求美、求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宋海芳;浅谈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J];读写算;2011年第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