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方式范文

科技创新的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方式

第1篇:科技创新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 科技创新团队 快速发展 思路 措施

1研究背景

伴随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已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仅凭单个学者、单一学科、单一专业的传统科研方式和科研规模已很难应对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系统的复杂性,要求不同学科和不同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之间组团集队并且以团队为基元,在多个环节、多个方面、多种形式上展开更高层次的协调和配合,才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攻克重大科研课题和重大技术问题,取得科技研发的重大创新。

高等学校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科研的中心,历来都是国家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的主要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链条。重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步骤。2004年开始,教育部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旨在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地方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骨干和引领力量但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健全,科技创新资源还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建设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以释放出尚未释放出来的巨大科研优势和潜在能量,是迫切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了充分挖掘安徽省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提高安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安徽省科技竞争力,安徽省科技厅组织课题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旨在摸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的对策。课题组已通过实际调查和相关法规制度研究,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要素、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企业团队成功经验,本文对加快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措施。

2 政府:明确宏观思路,落实扶持措施

政府职能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也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提升地方科技竞争能力的核心力量,政府在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科学规划和宏观布局的基础上,还应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基金扶持为其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动力,促其尽快成长起来并发挥高绩效作用。

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为适应经济、科技、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做好科学技术的储备和应用,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培养和稳定优秀的科技人才,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安徽省在全省高校中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了一批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遴选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有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有站在科技发展前沿,符合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高层次科研目标,有解决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依托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能真正实现安徽省科技资源的当量凝聚,整合全省高校科技力量,为科技创新团队的成长和高效运作提供合理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使科技创新团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遴选的每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都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和自己的科研特色,对推动安徽省各个科技领域发展具有科学合理的布局。依托这些科技创新平台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能减少生态位重叠,避免了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建议省政府以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从战略角度制定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宏观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择优扶持”的原则,集中精力建设一批有创新力,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团队。

2.2政策支持,基金扶持

现代科技活动已从比较分散的个体活动转向社会化的集体活动,政府主管部门从科技集成度、影响度出发也越来越多地强调多个科研单位和多个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科技团队将成为参与项目竞争和完成科技任务的主体力量。这就要求安徽省政府应树立大人才观理念,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和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跨地区,跨行业使用,指导高校推行人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实行人才“租赁”制度,为高校吸引、利用、整合国内外人才资源提供政策保障。对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建设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应协调有关单位进行体制上的调整,建立开放式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扎实实地积极推进,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省政府应充分发挥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选派一批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科技特色人才到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或合作研究,使其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团队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应继续加强创新人才工程建设,如以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省级拔尖人才等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目标。以博士后工作站为平台,对高校科技团队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为适应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创新性研究的迫切需要,省政府还应扩大科技创新基金的资助规模,提高创新基金的资助强度,实施源头创新战略,培养精英科研,造就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流动,为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形成政府财政扶持,民间资本参与的融资新格局。总之,省政府要重视把高层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相关政策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制度规范等手段,促使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迅速成长,为全省科教事业改革与发展和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人才支撑。

3高校:发挥优势,强化联合,创新管理,科学评价

3.1发挥优势,强化联合

科学研究是探索性工作,其本质在于创新,不断创新是科技团队存在的理由和奋斗的目标,而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是为了对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形成合力开展联合攻关。根据地方高校特点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组建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一是发挥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创新平

台优势,着力打造“品牌”团队,力争在重点及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因为重点科研创新平台汇聚了高校优质资源,具有吸引一流人才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研究方向相对集中,科研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易产生原创性研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二是以重大项目为纽带,以“重大问题引导”为线索,打破高校科研人才组织上的体制,加强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合作,构建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规律(如学科交叉,融合)、能满足科研任务要求的网状,柔性科研组织结构,充分优化校内科研资源,发挥高校多学科、人才丰富的资源,形成综合集成的科技创新团队模式,建立一批多学科综合集成的高校“主力军”团队。三是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团队的联合共建。高校要成为地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主导力量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就要积极探索横向联合攻关新路子,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建立一批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发挥各自特长,在不同编制、体制下实现组合功能的最大化,使合作单位之间成为一个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促进高校的科技活动,形成长效而有突破的创新合力和集成局面。

3.2创新管理机制,释放团队管理权

为了建立一套良性的创新团队建设管理运行机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跟踪管理,主动承担向科技团队提供科技知识和信息服务的职能,做好项目、技术、人才引进和科技招商工作。要科学、合理地释放团队管理权,明确团队负责人职责与权利,给予团队自主管理权,使其能最有效地开展工作。自主管理权包括:制定团队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决定岗位津贴、绩效津贴的发放标准;确定团队规模与成员结构,自行招聘引进人才,实施全时或非全时的灵活聘任方式;确定团队成员培养、梯队建设方案;在团队成员的出国等政策方面采取灵活的管理办法,以保持团队对国外最新研究动态的跟踪等。

3.3建立评价机制,加强绩效评估

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体现国家教育与科技的政策导向,也体现对科研创新人才价值的肯定与尊重,是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宏观管理与分类指导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奖励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合理利益分配的依据。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宗旨是帮助团队健康,有序地运行,实行公开公平的评价考核机制是建设高绩效团队的有效手段。首先,高校要建立起适合不同类型团队自身特点的团队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团队应实施不同的评价原则,突出分类指导,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促进高校多元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和教研人员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团队应有的创新价值和经济效益。建议对偏重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主要评价原则应以学术创新价值为主,潜在经济价值为辅:对偏重应用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其评价标准是学术与经济评价相结合对偏重试验开发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其评价基准应以经济效益为主,学术价值为辅。第二,建立科学、客观和可行的创新团队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必须体现创新至上、竞争向上的价值观念,体现绩效优先、创新增值的基本原则,使资源真正向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科技创新团队倾斜。第三,通过网络平台实施开放式的监督与评价。对获资助团队实行目标考核和年度报告制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同时开发“基于网络的创新团队管理平台”,建立各团队网上动态档案,实时反映团队业绩动态,接受教职工监督,通过开放式的网络平台对团队产生强烈的公众关注压力和相互竞争压力。第四,对团队绩效的评估要坚持学术同行“第三方评估咨询”制度。第三方组织独立于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其评估咨询的目的“就是要减少项目主管部门对科技计划项目的行政干预,减轻项目主管部门的项目管理负担,加强项目管理的专业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投入绩效”。因此,来自同行的“第三方评估咨询”能够从学术角度对团队的工作做出相对科学、公平和可靠的评价。

4团队:更新理念,明确目标,强化自身建设,创新运行机制

4.1树立科学理念,明确建设目标

科研团队是一种新型的、复杂的社会组织,能否准确定位,是科研团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地方高校与地方建设存在着必然的互动关系,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在组建科技团队时应主动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学校科技创新与地方重大、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深入、系统而持续性的跟踪研究,做出有关注度的创新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首先,要求高校科技团队根据自身的科研条件,如学术积累,研究水平、研究队伍、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组织定位,确定团队的性质和目标。如团队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等,以此确定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保证团队以后的分类评价。根据团队的性质,发挥高校自己的科技特色,突出主攻重点,经过科学决策制定明确的团队科研目标,包括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力争能在不太长的时段内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其次,要使团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还需要根据科技团队实际运作过程中反馈的信息,适当地调整团队的研究目标。再次,要求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根据团队创新任务的需要,发挥个性化的专业优势,担当非我莫属的那部分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团队的近期目标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既为团队的科技研发提供丰富的阶段性或局部性成果,也能以点带面营造出热烈的团队创新氛围。

4.2实施“头脑风暴法”,催生创新成果

在团队建设中,实施“头脑风暴法”有利于促进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是团队创新的无价之宝,知识互补是“集体式创造性解决问题”方法――“头脑风暴法”所必需的。即围绕团队研究目标,实现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思维方式、研究经验以及年龄、性格特征、工作风格、人文素养的优势互补与融合,这样易于发挥团队的整体效应,有助于突破原有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激发创造性和攻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难题。针对地方高校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的情况,建议多采用“核心小组+人员”的运作模式,组建的团队应具备科学的人才结构,是“共同愿景型”与“结构互补型”的灵活高效协作的综合体。二是由“群体互动”而展开的团队交流活动,通过经常性的、实质性的交流,团队可以集个体之能成整体之势,产生超越全体成员简单加和的创新绩效。首先,交流活动促使成员们愿意将个人的知识迅速传播给其他人,并使整个科技团队在共享个体知识基础上,将“知识碎片”合并成新的整体:交流活动能够激发成员自觉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激发出新观点、新方法和创造灵感。其次,交流活动是化解团队冲突的有效途径。美国学者谢里夫曾做过的团队;中突试验表明:适度的冲突对团队是有益的,只有通过冲突,才能把它们各自的经历、看法,价值

观和期望值融合为共同的目标、行为准则和考核制度,从而形成团队文化。通过交流活动团队成员之间公开质疑和公开测试假定,经过争论和冲突,经过清楚与模糊之间变换,成员们意见接近一致并实施某个新的事件。因此,加强“群体互动”的交流活动,有利于促进团队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4.3建立持续学习和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强主体适应性

科学发展是一个跨时代的前后相继和跨学科的广泛协作的过程;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人员要在继承前人和借鉴今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掌握科研所需的知识、经验、技巧,了解可能有助于科研创新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新进展、新思想,新理念。因此,建立持续学习机制,培养学习型科研团队,可以不断增强团队成员的科技研发能力与潜力,并从整体上扩大团队科技创新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储备i可以使团队成员密切跟踪外部科技发展的变化,能够准确把握本领域创新的方向和切入点。团队学习方式可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设立学术讲坛,定期组织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特殊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的集体培训1,有效弥补科研团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选送优秀成员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培训学习,加快其知识更新和深化的步伐。此外,有效的人才流动可以保证主体科技团队对科技快速发展的适应性,能更好地激发团队巨大的科研活力。因此,在团队建设中要淡化成员“稳定”思想,树立人才“流动”理念,建立起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专职与兼职既分离又互补的管理模式,形成自由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努力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国际上引进有相当知名度和发展潜力的知名学者加盟,使创新团队更具开放性,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创新源,真正形成合力,组织攻坚力量创新。

第2篇:科技创新的方式范文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 翻转课堂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颠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创新,本科院校采用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合理可行的,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时,需要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入手:学校要创造一系列的条件,做好软硬件的配备工作,进行翻转课堂改革的激励与推广,并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教师需要做好网络资源建设、重新设计教学进程并设计好严格的考核体系,以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由于翻转课堂是对目前的中国式课堂进行的一次全新的变革,因此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需要谨慎实施。

[

关键词] 云空间;翻转课堂;本科院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34?03

一、相关概念介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基于云空间的课堂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云空间”(Cloud hosting)即个人空间,又叫个人主页,是借助云计算技术[1-2],根据个人有效身份信息派发个人电子身份证号,并按照电子身份证号配发基于实名的个人学习空间[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教课程资源上传至云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和下载所需要的知识。

翻转课堂又称为反转课堂或者颠倒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准备的音视频、电子教材等材料,在家中或课外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参与释疑、解惑、探究等互动活动并完成练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4]。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征:① 知识的载体不同。传统的课堂知识承载于黑板和书本,而翻转课堂的知识则依附于网络;② 教学的主体不同。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学生一般被动地接收知识。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③ 教学的组织方式不同。传统的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按照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组织过程来完成教学。翻转课堂则是按照教师上传资料——学生课前自习——课堂教师答疑——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

二、大学本科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采用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一方面是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单向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性的双向教学模式,使教学资源真正成为“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活资源。不仅在课堂上能够提供海量的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学生在课后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阅读和下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采用翻转课堂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扩展知识的容量,提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翻转课堂作为时下最流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之一,首先被引进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当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偏向于实践的高职教育相区别,大学本科教育着重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位培养,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的能力。与高职学生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具有优势。同时,本科院校具有更加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因此,采用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是合理可行的。

三、大学本科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路

大学本科要实施翻转课堂,可以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两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层面

学校需要创造一系列条件,以推动翻转课堂的实施,包括以下内容。

(1)软硬件的配备。要使用云空间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软件和硬件必不可少。软件主要指云空间教学平台,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现在采用的是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平台,本科院校必须要设计一个运转良好、普遍使用、科学合理的云空间平台。硬件是指多媒体设备,需要在各个教室配置多媒体设备和网络,为云空间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2)翻转课堂教学的激励与推广。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上传资源、分类整合,并且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知识,也需要经常性的上传、下载资源,在空间进行提问、留言,完成作业和考试内容等。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将很难顺利进行,甚至遇到阻力。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推广机制,以促进师生的教学改革积极性。

(3)师资队伍培训。必须要对广大师生进行翻转课堂的专题培训,让师生掌握空间资源的上传、美化、归类整理、课堂授课、资料下载等内容,了解翻转课堂的组织方式,达到规范化、科学化操作。

(二)教师层面

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资源的准备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需要靠教师在云空间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这些资源体系包括视频、音频、文字、动画、图表、案例等等。一方面要求建立美观清晰实用的课程导航,课程导航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要求思路清晰,任务明确,能够合理指引学生按要求学习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上传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以微视频为主。微视频可以由主讲教师亲自录制,也可以使用网络上现有的优质教学视频资源。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视频需要考虑时间长度、内容组织、视觉效果、互动策略等等,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同时最好提供文字解说或文字副本。

2. 课程运行设计

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前预习活动,不断延长课堂学习时间,课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进行答疑、解惑、总结等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因此整个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套严谨的运行体系,以保证课程高质量地完成。

不同的课程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特征设计不同的运行体系,一般而言,课程运行体系包括课前、课堂和课后运行体系,要做到:① 设计引导性的课前在线学习流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课前预习任务。② 课堂学习的画龙点睛,教师必须利用好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将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快速的梳理,解答学生课前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并设置课堂学习、讨论任务和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③ 课后任务的巩固完成。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或操作任务,以巩固课前、课堂的学习内容。

3. 控制措施

翻转型课堂仅仅靠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够的,需要设置严格的考核体系来进行控制,根据学习要求设计考核内容和考核分值,以促进学生按要求学习课堂知识,确保学习质量。一般而言,课程的考核分值可以分为平时分和期末分两大块,期末考试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闭卷考试或者实践操作等形式;加大平时分的比例,平时分可以包括以下项目:① 课前在线活跃度。为了保证学生课前在线学习的质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线签到,跟帖提问发言、在线讨论等项目。② 课堂活跃度。即课堂表现、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讨论情况、课堂操作情况等等。③ 作业和任务完成分。④ 过程测试分。为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分教学章节将进行过程测试。

四、面临的挑战

翻转课堂将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学——教”模式,对目前的中国式课堂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变革,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 如何把握网络课程资源的质量

翻转课堂以学生在线自学为主,因此网络课程资源的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教师来说,要保重教学质量,首要的前提是要建设好高质量的网络资源,才能保重学生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理顺课程内容,归纳整合课程知识,将知识进行网络重组,并设计、拍摄高质量的视频资源,这不仅需要教师极其熟悉所教的课程,也需要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网络资源上传。

2. 如何保证在线学习的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面对面沟通,学生学习与否,教师能够现场把握。而在线学习则使学生隐藏在网络之后,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能力有差别,教师如何把握学情,掌握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每门课程的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出严格的课程考核体系,在进行过程考核的基础上着重设计结果考核指标,以保证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

3. 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3篇:科技创新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战略;资源合理配置

所谓“民以食为天”,人类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生活中必然也少不了粮食。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普及,农业的耕种灌溉技术逐渐向现代化发展,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还是城乡经济建设、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使用率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农业技术的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打破自然环境资源上的约束,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1.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1农业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水平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原因是我国农业科技原始的创新力不足,资源配置水平较低;具有高水平的科研专家不多,农业研究经费不够,新型农业品种研究力度不足,受自然资源制约较大。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基础建设和高端农业技术研究的发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

1.2农业科研成果创新能力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在农业科研成果上的成就不多,对于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一直在效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研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匮乏,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专利较少,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缺乏影响力。对于国外生产技术太过于依赖,模仿其技术开发的模式,使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处于被动地位。

1.3科研项目实施周期较短

农业科研项目周期性较长,风险大,短期的科研项目创造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而相对于短期项目,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并且意义重大的长期科研项目需要科学家长期的理念与实践研究。培养一个农作物的新品种需要八到九年的时间,所以在农业项目领域想要获得重大科技成果需要20年左右的坚持。而现阶段我国的科研项目的实施周期较短,农作物生产只注重短期成果,能够坚持看长期成果的不多,农业科研项目具有排他性,竞争较为激烈,导致有的科研人员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利于科研项目创新的发展。

1.4农业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不完善

就我国农业成果的评价机制而言,标准条例不严谨,缺乏比较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方向不同的科研人言的标准含糊不清,指向性不明确,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上报的各项科研论文不精细,抓不住主体大方向,还有人随意拼凑敷衍了事,造成读者分辨不清方向。这一现象,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进程的脚步,使我国农业原始创新科技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5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学术交流环境不顺畅

同行之间的交流、科研项目问题的探讨,有利于科学家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引导出新的科研思路。但这一交流环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而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正是缺少与国外专家的充分交流,导致我国科研项目相对封闭,这种状态阻碍了我国对国外资源的利用,影响我国科研人员创新,同时妨碍了我国的科研成果得到国际上的认同。

2.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造力的思路和对策

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体制创新,我们要从本质上认清农业生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在科研创新能力上的主要问题是对科研规律的认识上的不够,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注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而不是用产业生产规律来代替科研,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科研人员必须对自己所开发的新品种有所认识,在资金安排上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和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寻找新的理论来打破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束缚;就科研选题而言,农业科学研究所应正确引导科研人员选题的着眼点,把问题的重点放在原始创新上,着眼于未来;适当的延长科研项目的周期,以保证实验结果能够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就我国农业发展创新来讲,我国应重视农业高级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出具有陨石创新的新成果。现如今我国对其他各国农业领域的新的科技成果太过于依赖,导致自己研发新产品受限。对于中国来说新的高科技术可以引进,但是就其核心技术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所以只有自己自主研发新的项目才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受制于人,促进农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努力使我国农业科技进入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乔治.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2015.

第4篇:科技创新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高中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创新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科技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逐渐得到广泛推广和普及,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一、影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因素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使用先进科学技术,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名次,更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但从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来讲,仍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在智力水平和品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辩证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还不够成熟,这就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出现偏差,引发不良现象。

2.教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不足

在现如今的高中教学中,往往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副科”,认为它不重要,因此,没有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这就导致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没有达到很好的优化和调整,另外,大部分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往往身兼数班,而每个班级的人数在50至60人之间,这就导致教师的任务量重,而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辅导,只能大面积地进行讲授。

3.硬件条件不足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一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相应的教学工具比较缺乏,尤其在落后的山村地区,多媒体、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更是少之又少,而在一些高中学校的计算机教室中,计算机落后、缓慢,缺乏定期的更新和管理工作,这就不利于学生综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改进和创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从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那么,高中教育工作者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就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讲,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观念和想法,就更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而面对日常繁重的课业压力,高中生会在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网络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一些低年级学生往往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枯燥、乏味、抽象、繁琐,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喜好和特点出发,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和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应结合这一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着“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这就需要学生投入到实践操作当中去,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而教师应在一旁监督和辅导,对于学生发生疑惑的地方给予解答,对于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从而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培养和谐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教学理念更加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做好角色的转换工作,从课堂的主角变为积极的配角,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而创造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打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另外,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游戏等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例如“知识问答”、“作品展览”、“小组游戏”等,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对于高中生来说,更应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应用能力,利用科技手段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因此,教师应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恒丽,张新明.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几点反思[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6).

[2]姚剑.浅谈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8).

[3]潘萍,黎瑞成,张卫国.海南省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

第5篇:科技创新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创新网络 合作创新 知识产权风险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与科技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20世纪末以来以市场扩张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爆发,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科技产业的调整,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区位集中。同时,集群内人才的流动、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传播、设施的共享等为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适宜环境和强大动力,极大的推动了高科技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创新网络作为一种合作创新系统,它要求成员之间分享具有敏感性的知识和信息,甚至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但合作成员间也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网络创新是一种充斥着竞争与合作的共存状态,所以尽管网络创新的本意在于增加企业创新活动的柔性、减少创新风险,不过由于在合作过程中自身利益的差别不免产生冲突和风险,合作双方存在一种非完全共同利益。此外,知识共享使得合作企业将自身核心技术和知识暴露给其他合作伙伴,将可能面临着知识产权流失、知识产权权益分配不公、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和知识资源被掠夺等产权风险;如果合作成员在最终产品市场上是竞争关系,就更加剧了知识产权风险的严重后果。

Fitzgerald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在企业软件研发外包过程中由于法律保护或执行不力致使知识产权存在被窃取风险;Corbin通过研究则建议企业管理者应通过有效措施来降低和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Osterber对企业知识产权风险进行分类并分析知识产权风险的保险问题,他将知识产权风险界定为五种:执行风险,侵权风险,所有权风险,投资风险以及储存、维持和传播风险。同样从管理视角, Cauthorn也从执行费用、流失损失、侵权法律费用、侵权赔偿额和所有权问题等五个方面构建知识产权风险的分析框架,并在五个风险象限内对知识产权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研究,提出知识产权风险的预测和战略管理建议。

综合前期文献,无论是从法律层面的研究还是管理层面对知识产权风险的研究,都是倾向于借助于外在的约束力来实现各创新个体风险规避,对于产业集群下区域合作创新风险的产生及防范缺乏系统研究,尤其是缺乏通过自我约束来实现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防范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在对网络创新中知识产权合作创新风险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创新网络下知识产权合作创新风险防范体系。

二、创新网络下高科技企业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与成因

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表现为高科技企业在参与合作创新过程中由于知识共享所引致的知识泄露、无意识的过度知识共享、合作伙伴的恶意窃取及不正当获取和使用本企业的关键知识资源等,最终使得本企业丧失自身的竞争优势。

1.搭便车行为产生的知识产权风险

奥尔森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在集群创新网络中,由于一些知识、信息、技能在群内长期共享交流,因而可以看成是公共物品。而创新网络作为一种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组织方式,对交易的约束程度也比较低。一些企业可能参与创新网络并获得向往的知识,却没有将其技能和知识转移到网络,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或事后退出网络,这种搭便车行为使得网络参与者面临着无法获取参与合作创新应得权益的风险。

2.合作契约的不完备形成知识产权风险

由于合作创新的复杂性,合作契约有可能无法全面涵盖未来合作中可能发生的有关知识成果的矛盾和冲突,合同条款很难明确和监督。合作契约的不完备降低了对合作各方的约束,当出现新问题或面对利益争夺点时,将可能出现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退出已加入的合作组织,反而加入由原合作企业竞争对手组建的另一合作组织,导致原企业的重要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等泄漏给核心企业的竞争对手。

3.基于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知识产权风险

基于机会主义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共享知识外部化现象。知识产权合作创新需要合作方之间实现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使得合作者之间对彼此交流的关键技术和知识有着充分了解。因此行动者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将企业仅限合作研发项目内共享的知识产权用于项目外的生产。

(2)共享知识内部化现象。共享知识内部化是指合作者并没有直接使用共享知识,而在对共享知识学习转化本组织的知识库,提高本企业在该层面的研发能力,取得竞争优势,成为合作者的竞争对象。

(3)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知识产权风险。在合作创新中不同的行动者往往有着互补性的分工,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所以,在合作创新的成果分配和权利归属中,行动者将可能利用彼此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知识产权的界定、归属与分配上产生不公,造成对方知识产权的流失。

三、创新网络下高科技企业合作创新知识产权风险的防范

1.完善契约制度

(1)明确权责范围。在核心成员之间采用基于“风险分担、收益共享”原则的风险合同形式,对属于技术秘密的部分,应明确约定可否与其他成员共享及共享的范围;在核心成员与普通成员之间采用基于分包形式的动态合同,禁止对外泄露知识产权成果,以防交叉侵权。

(2)建立集体规范与标准。集群创新网络中由于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需要一些行为标准或行业规范对各个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在创新网络内,这种标准或规范就是网络规范。网络规范作为一种创新主体间的多方契约更为具体,不仅容易形成,而且一旦形成以后,网络成员更乐于接受。网络规范是一种集体的规范和标准,由某个企业出面制定可能会在网络内各成员之间出现抵触情绪,这时候由行业协会出面组织各个成员共同制定,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2.构建公平分享机制

在创新网络初成立时,各成员并不能完全清楚将会具体产生的所有知识产权,为了节约合作成本,合作方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对将来的所有知识产权给以完全界定,所以必须构建公平的分享机制,以实现对合作各方的利益进行均衡。

(1)法律关系层面。在合作创新这一法律关系层面,必须保证各成员由于参与不同的合作任务而享有不同的权利、义务,必须构建公平分享机制界定其运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成果归属:赋予发明人、创造人排他的知识产权,保证它们合作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实现各成员共享知识产权成果,协调利益平衡。

(2)利益分配实践层面。在利益分配的实践层面,一项知识产权成果的形成是众多成员在共同协议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共同构思的结果。在利益分配时一方面要从合作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合作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成果可由各成员共同使用,实现创新网络内部信息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各网络成员在合作创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核心成员具有关键地位,创新项目的经营决策起决定作用并承担协调任务,普通成员可能不直接参加创新项目的经营决策而主要是完成合作任务。因而,在确定各成员共享知识产权成果时,也应充分体现核心成员的权益,保证公平分享。

3.强化信任关系

信任是创新网络有效运行,实现信息、资源在网络间传递、共享的必要条件和激励因素,强化信任关系有助于降低合作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提高合作效率。建立信任来降低知识转移的风险途径如下:

(1)增加除知识之外的专用性投资。专用性投资会增加合作创新主体之间的约束,强化合作意愿。因为一旦合作关系终止,专项投资将难以用于其他用途而成为沉淀成本,合作成员将面临难以挽回的损失,这会促使成员各方像关心自己的利益一样去关心其他成员和整个联盟的兴衰,从而积极防范网络间知识流动带来的风险,在根本上削弱通过欺骗得益的可能性。

(2)建立开放的沟通机制和全面问题协调机制。开放性的沟通机制使各方能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保持知识的及时转移,并对计划、项目、期望、目标、动机和评价标准等重要事项进行相互披露,使得合作伙伴各方面情况全面、及时的掌握,从而能够有效地防范知识转移带来的风险。而全面的问题协调机制有利于使合作各方更倾向于从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共同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克制自利的欺骗。

参考文献:

[1]KazMiyagiwa and Yuka Ohno.Uncertainty,spillovers,andcooperative R&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2,20:855~876

第6篇:科技创新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现代医学科技档案 管理方式 创新

医学科技档案作为医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其信息进行有效利用能够促进我国医学研究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临床工作与医学科研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有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已(以及)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1]。因此在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为基础,积极开展科技档案的整理收集、存储与使用等工作,创新管理方式,促进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实现现代医学的长远发展。

一、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特征分析

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系列性强。相较于其他的学科而言,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采用特定的专题,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完整性和系列性研究。这样会保证科技文件资料的成套化和完整化,使档案资料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以及分明的层次,从而进行系列化使用。二是专业性强。对于现代医学而言,具有广泛的交叉领域以及繁多的学科门类,因此在对医学科研课题进行分配时,应以不同专业门类加以分配。如在基础医学的研究中,可从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划分,分为药理、病理和生化等专业;而在临床医学的研究中,可分为儿科、妇科、外科和内科等科目。医学科研活动的开展需以专业科目为基础,细化科目分类,对医学科研内容的专业性具有较强的要求,因此使得医学科技档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三是连续性强。医学科研从立项到结题等具有较长的周期性,并且其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连续性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学科技档案的连续性强。四是保密性强。医学科研成果是医学档案记录的重要对象,其具有知识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2]。如(果)临床文献与资料、医学报告等档案资料具有特殊的价值,必须要以国家保密法为依据,对其进行保密等级设置,从而使档案资料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有效发挥其最大化的使用价值。

二、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路径

1.强化档案意识

在对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应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使其能够明确认知到档案的利用价值,并对档案的管理和保存工作加以重视。档案管理部门应对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加以更新,并积极开发档案资源,建立相应的网站和数据库,为档案利用者的查阅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应积极向外宣传档案室的馆藏信息,有效吸引档案利用者,让档案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有效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

2.加大档案室基础建设的力度

在对档案室进行建设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对档案室环境加以优化。只有保证档案室环境的整洁与安静,才能使档案利用者对相关信息和资料加以专注研究,同时在恰当的地方提供复印与打印等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二是对现有科技加以充分利用。对于现代医学科技档案而言,其发展趋势为资源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因此应将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从而缩短档案信息查询时间,为档案利用者提供简便的服务。此外,建立档案资源网,利用网络远程检索对档案室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对馆藏资源储量进行增加。目前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医疗实践的应用,因此档案室应对资源共享加以重视,积极引进先进的档案资料,便于研究人员的使用。四是科学合理分类档案。档案室应对各种档案内容加以了解,并对其进行多角度分类,确保用户能够快速准确检索[3]。在对医学科技档案进行分类时,可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差异性,建立具有全面功能的检索系统,这样便于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进行准确定位,节省查阅时间,促进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提高。

3.健全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健全作为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能够充分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健全管理体制时,必须要以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档案服务机制进行完善,有效丰富档案服务的方法与手段,保证档案服务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目前我国档案室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加工、借阅和查询等,其服务功能过于简便和单一。基于这种现状,必须要在档案利用服务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从而便于利用和查询档案信息,有效吸引更多的医务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促进档案服务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提升。

4.完善档案编研体系

要想促进医学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必须要对档案的编研工作加以重视,不断健全和完善档案编研体系[4]。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迎来了信息时代,这使得医学科技档案编研工作面临着新要求与新问题。因此医学档案管理者必须要从医学研究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档案的价值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挖掘,保证编研研究课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有效指导医学实践和医学科研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具有较强的系列性、专业性、连续性以及保密性,因此在创新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时,必须要强化档案意识,加大档案室基础建设的力度,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档案编研体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的水平,有效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医学科技档案利用可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档案管理的方式,促进现代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丁莹,罗昕.创新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394-396.

第7篇:科技创新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金属切削机床;高职学生;教学方法;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金属切削机床是机械类学生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知识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在其教学体系中通常被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独立环节进行,其中理论教学常以机床概论和机床设计作为讲授内容,实践教学常以实训操作和维修改造作为训练内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常会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为帮助学生理解,老师们在授课时,常常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或视频动画,该方法能使学生迅速对机床形成感性认识,但是学习效果不够持久,也容易使老师疏于对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也往往缺乏思考。在实践教学中,一部分老师也往往只注重机床的操作,通常情况下,老师事先做一个示范,然后下发加工任务给学生,让学生模仿着做,这种师徒式的传教方法,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锻炼。有鉴于此,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金属切削机床课程应以实践锻炼为主、理论指导为辅作为授课思想,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对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我们有一些新思路与新探索,并对授课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方法。

一、对该门课程性质的理解与分析

(一)对课程性质的理解。金属切削机床是机械类专业研究机械制造设备的主干专业课,以机床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机床传动原理、传动系统、典型结构、调整计算、机床附件及使用的有关问题[1]。在高职教学中,通常以机床概论作为主要讲授内容,淡化机床设计知识的讲解。授课时,重点讲授机床的传动系统和主要部件结构,同时向学生交代清楚机床选用的基本原则,加工范围及精度等级,调整计算,与其他工艺装备或刀具的连接关系,简单的故障排除等知识。该课程作为机械加工工艺课程和生产实习的先修课程,也可与金属切削刀具、机床夹具设计与应用作为平行课程开设。

(二)对课程学习对象的分析。在高职院校中,受生源结构的影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入学成绩低、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厌学、偏科现象严重等问题[2]。因此,学习该课程时,学生应该具备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基础课程知识。在机床课的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帮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新思路与新探索

(一)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在一次课中按规定时间完成老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并进行考核;该方法主要是针对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即没有看书的习惯)的情况而设计的。

1、找出传动链条的首末端件(主轴――刀架),并说明传动链条的性质(内联系传动链)以及首末端件应满足的运动关系。

2、写出传动路线,或运动平衡式。

3、指出传动挂轮、进给箱中3个内齿式离合器的作用,并思考其操作方法。

4、如何实现大导程和精密螺纹的车削?说明其调整措施或写出一条传动路线。

5、如何实现左右螺纹的车削和多线螺纹的车削?并说明理由。

教师为上述5个任务分别设置完成时限,每个任务一般在10分钟左右,待学生完成后,用5至10分钟要学生讲述分析过程及结论,接下来老师讲评15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里再让学生交换彼此的任务,并进行互评互学,到下一次课老师再进行提问。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产生紧迫感和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二)实践推动法。实践推动是指在实验或实训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床实验的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一是老师预先编制实验指导书,方便学生预习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器材或设备,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二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老师只进行实验演示,然后随机挑选一名同学操作实验或实验的某个步骤,以验证该实验操作规程的合理性或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学生缺乏自己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

采用实践推动法,对于CA6140型卧式车床的结构认识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实验时,打开主轴箱盖后,让学生对照CA6140的主运动传动系统图,理清运动传递关系,找出主轴变速、换向操纵机构,主轴部件的支撑形式和受力情况,分析双向多片式摩擦离合器、制动器和内齿式离合器的工作原理。该实验通常为2学时,在老师不讲解的情况下,同学们往往很茫然,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做什么,实验进行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提示和引导。比如说,车床主要组成部件由主轴箱、进给箱、溜板箱、床身等这些外部构件或组件构成,内部结构是怎样的?通过设定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去思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转动机床的操纵手柄,观察内部构件或组件的运动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也可让学生拆装某一部件进行实验,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三)角色互换法。角色互换是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即让学生当老师,让老师做学生。

教师根据授课情况,可以在教学计划中,自行挑选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告诉学生,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让他们书写一份自己满意的教案,交给老师批改。教师从中挑选1到3份较精彩的教案给予讲评,并由该学生来讲授这一次课,老师坐在台下聆听。

可以把X6132A万能升降台铣床的传动系统或M1432A万能外圆磨床的传动系统作为角色互换法的授课内容,让学生精心准备后,并鼓励他们上讲台,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换位思考,如何去讲好一堂课,如何去学好一堂课。

(四)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是一种惯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对知识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加工零件的区别,在于数控机床是按照程序自动加工零件,而普通机床由工人手工操作来加工零件。在数控机床上只要改变控制机床动作的程序,就可以达到加工不同零件的目的[3]。前者自动化程度高,具有柔性[4]加工特点,能够实现较复杂曲面零件的加工,生产效率也较高,通常还具有误差补偿功能,以提高零件加工的精度;而后者自动化程度低,但通用性好,常用于单件小批量的简单零件加工,生产成本低。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考试成绩。我们运用以上方法,对该门课程进行了两年的教学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某职业院校2008级和2009级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金属切削机床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对比得出:两个年级及格率的变化并不太大(均保持在90%以上),但是平均分和最高分的变化较大,在学生学习基础相当的情况下,2009级比2008级的平均分分别提高了14.2%、5.9%、5.8%、4.6%,说明2009级学生比2008级在学习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时,保证及格率的前提下,整体学习水平有所提高,而且优秀率(分数大于或等于90分以上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分别提高了16.36%、5.97%、11.54%、14.25%。

(二)学习态度。在与往届的高职学生进行对比时,以往的学生只要老师上课不考勤、不点名,就会有旷课的现象,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压力。在上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得到落实后,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几乎为零,课堂气氛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探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三)对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机械制造是由若干课程组成的一个大专业,除金属切削机床外,还有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加工工艺等专业技术课程,高职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与金属切削机床的学习有相同之处。因此,在其他专业课程授课时,我们也做了这样的尝试,结果表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均有加强,学习更有自信心、紧迫感和责任感,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体会到了专业课程学习的乐趣;而老师变为教学活动的客体,充当陪伴者和评论员的角色,帮助学生理清学习脉络。总之,教师在高职教学活动中,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赵晶文.金属切削机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6).

第8篇:科技创新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足;变革与创新

新时期,整个社会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以更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为顺应这种趋势,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式创新,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促进知识应用技能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1)坚持以任课老师为中心。一些任课老师过分强调讲解理论知识,教师作为课堂活动主体,对基本概念、定理等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做笔记、听课获取知识。这种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师生间缺乏课堂互动,会阻碍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2)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忽视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互动局限于简单的提问和回答,情境教学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教学情境,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教学方式单一,任课老师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授课,整个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的主动性难以被调动起来,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1)启发式教学。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善于应用教学案例,采用口头方式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例如,学习“新产品开发原则”知识时,“利用资源开发原则”环节可引入某企业利用原材料优势开发产品的案例。“满足市场需求原则”环节可引入某企业利用当地广阔的市场开发产品的案例,利用案例启迪学生思维。学生既能掌握所学内容,还能加深印象,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进入角色,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例如,学习企业管理知识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企业管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情境、积极发言和讨论,进入自己的角色,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所学内容。

(3)互动式教学。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还要注重课后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微信、微博等进行交流,由老师解答疑惑,大家探讨问题,取长补短,从而有效掌握所学内容。同时通过互动教学方式,还能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惑,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从而有效学习相关知识。

(4)研究式教学。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探讨,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例如,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后,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所学理论并结合兴趣爱好,制订学习和创业目标。这样做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

三、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在教学方式变革与创新的前提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相应转变。例如,采用主动式、快乐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活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融入学习活动中,深化认识,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总之,为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任课老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并提高课堂组织能力,从而更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也要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科技创新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1-0000-01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Higher Architectural Major

Wei Wei

(Gansu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Lanzhou 730050,China)

Abstract:This class will be focused on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computer-based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discussion to find a suitable architectural students to develop computer skills and effective way.

Keywords:Architectural profession;Computer basis;Teaching methods;Innovation

一、前言

我国高职院校对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视,源于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或一系列必修课的基础课程,处于与数学、英语等课程重要性相当的地位。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非计算机专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教学方法要与之相适宜,才能更好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本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去。针对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侧重数据库、多媒体制作和实用软件的应用与开发等能力的培养,并且结合实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而建筑类专业在工程造价、工程经济、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为减少工作量常常需要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因此,高职院校在针对建筑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当适应该专业的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予以改进,最终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建筑类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特殊需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一刀切”的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考核标准,根本无法适应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不同需求。与文科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建筑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更深入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法,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软件的操作和运用,比如CAD软件、PS软件、SU软件。

(二)教学对象水平参差不齐,兴趣差异大。这方面的差距主要是源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表现在普通高中学生和“三校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和起点不同。前者由于在高中阶段便学习了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与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复,而后者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也已经接受了一部分计算机课程教育,因此学习的兴趣有所降低。另外,还表现在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也不同。

(三)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偏重理论部分。主要表现在课程的教授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又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计算机基础不同,容易造成听课效果的不一致,从而影响总体的教学效果。另外,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扩充,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课时的安排满足不了实际教学需求,造成教师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环节,使得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遍较弱。

三、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分级教学法。分级教学就是指在入学之初,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的了解和考核对学生进行分班,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进行差别式教学。分级教学适应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易于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则可根据层级的不同,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学负担,也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等级的划分是动态的,必须根据学习情况予以适时调整,更大的激发学生热情,尤其是初级班。运用到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教学模块,不同等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并完成相关的课程任务。

(二)项目驱动法。项目驱动法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特点是由教师对项目进行选择和优化,并进行示范操作,由学生负责对项目进行具体实施,最后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一种教学结合的模式。项目驱动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运用到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工程预算项目为例,就要求掌握EXCEL软件的操作方法,在完成投标报价表时需要进行内容输入、基本样式及单元格数据的引用、公式、数据间的运算等。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应适时予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小结

总之,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逐步完善,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索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采用的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统考作为期末考试成绩形式的考教分离形式,对于建筑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各班已经尝试分别制定了与建筑类专业相结合的项目实例。实践证明,分级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能够有效地将计算机基础教育融合到专业需求中去,不过二者并不是孤立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完全可以考虑将两种方法的优点予以结合,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泽琛.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