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基本理念
当前,我省正处在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优先发展教育、科学发展教育,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我省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城市大部分学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容易助长“骄”、“娇”二气,意志力缺欠、心理素质不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社会竞争的激烈,由此考验着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我省流动人口众多,一些流动人员家庭往往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长期情感的缺失容易导致这些孩子产生自闭厌世、自卑胆怯等心理问题。从省情和教育的功能审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抗挫折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对广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广东现代化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宗旨,我们深深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发展性取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取向。因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关注个别差异,以矫治和治疗为辅,为少数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咨询辅导和服务,积极干预学生心理危机,防止和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推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教师全员参与,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全过程进行。
二、主要做法
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考,2003年、2006年我省先后在珠海市、佛山市南海区召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大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一)科学构建“三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双服务”
我们从发展性教育理念出发,根据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干预和减少心理危机为目标,努力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预警、干预运行机制。
一是重在预防。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是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生的前提。建立预防机制,实际上是按照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进行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二是及时预警。学校通过心理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警示,做到防患于未然。我省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科学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数据分析和界定的基础上进行预警。
三是积极干预。运用心理学专业方法,采取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手段,积极应对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有效控制和减少个别师生因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实行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级别相应采取预警和干预措施。
建立和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预”运行机制,关系学生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关系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关系德育工作的成效,兼具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和德育三项属性。实施“三预”运行机制,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支撑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有效统合行政力与学术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施
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有赖于科学、规范和高效的宏观管理与指导。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实现行政力与学术力的结合,既坚持行政主导又得益学术支撑,形成合力。2001年,我们通过整合省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力量,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指导委员会”),同时依托华南师范大学,设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省指导中心”)。省教育厅通过省指导委员会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行决策、统筹和协调。省指导中心有明确的工作宗旨和指导思想,有固定的机构、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业指导。省指导中心的成立和有效运作,一方面有效发挥专家在调研、科研、培训、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在决策、管理中的主导优势,确保了教育行政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目前,我省已有21个地级市、55个县(市、区)参照省的做法,成立了市、县(市、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指导中心,形成省、市、县三级教育管理网络,推进工作范围广、速度快、效果好。
一是加强科学指导。省指导中心受省教育厅委托,组织各类调研,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参考;组织专家深入中小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组织和指导学校开展科研课题实验研究;组织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等。
二是完善规范管理。我们依靠专家力量,制定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管理文件。2003年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初步奠定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基础;2007年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咨询、测试和课题研究等提出规范要求;2008年制定《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广东省中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四个工作规范文件,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三是加强评估检查。我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规范化学校建设和示范性高中建设的办学标准,列入等级学校评估和教育强镇、强县(市、区)、强市评估指标,加强对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督导检查。2007年我省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八号文件的督促检查,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借助办理省人大建议案、省政协提案,督促部分工作发展缓慢的地区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程。
(三)注重强化实验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
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难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加强科学研究、培育先进典型,不断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一是科研引领。依托省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科研实验。省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力量,在调研基础上研究确定科研发展方向,制定《课题指南》,评审确定立项课题,指导实验研究。目前全省有486所中小学校承担了省课题实验研究。2007年,受我厅委托,华南师范大学承担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理论模式与实践发展的战略研究》科研课题,该课题纳入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进行管理。
二是示范带动。我省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从师资队伍建设、咨询室设置、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效果等方面设立评估指标,通过学校自愿申报、各市指导中心推荐、省组织专家考核、省教育厅和省指导中心联合确定、省指导中心授牌等程序进行评定。示范学校明确的评估标准和规范的评定程序,保证了评审的导向性和公信力,保证了示范学校的质量和水平。部分地区参照省的做法,开展市级示范学校评审工作,确定市级示范学校。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实行复评制,复评周期为5年。目前全省评定省级示范学校103所(其中中学77所,小学26所)。2008年,我省召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工作现场会,引导示范学校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园作用,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全省中小学校提供先进经验和借鉴模式。
(四)着力优化活动课,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实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是主要渠道。我省着力优化心理活动课,发挥心理咨询辅导室作用,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优化心理活动课。首先,认真落实指导《纲要》、课时和教材。我们以教育部《纲要》为指导,组织编写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同时将小学和初中教材列入义务教育免费供书范围,按一个年级学生数配备用书,提供给学生循环使用。我省中小学心理活动课主要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地方课时中安排,并规定每学期小学不少于8课时,初中不少于6课时,高中不少于4课时。其次,以评比为手段推进心理活动课建设。我省坚持每年举行全省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优秀课例、优秀论文、优秀活动方案等评比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还遴选一批科学性、规范性和导向性强、有示范意义的优秀成果结集出版,提供给教师们学习借鉴。2007年,我省举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现场调教,展示了全省优质课程建设的丰硕成果。
二是积极发挥心理咨询辅导室的作用。我省将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纳入省一级学校和示范高中的办学水平评估内容,倡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咨询辅导室、设立心理咨询电话、建立心理咨询网站(网页),为个别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提供倾诉场所。截至目前,全省有4889所中小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3263所学校设立心理咨询电话,1575所学校建立心理咨询网站(网页)。我省广州、深圳、惠州等市建立市级心理辅导中心,开设心理咨询电话和网站,免费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咨询服务。
(五)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是中小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所在。
一是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我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计算为专业培训课时。在培训人员上,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在培训模式上,采用A、B、C分级达标培训模式。在培训目标上,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A、B证培训,重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参加C证培训,重在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培训质量保证上,由省指导中心学内容、统一课时、材、统一备课、统一考核、统一颁发证书,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A、B证培训由省指导中心组织实施,C证培训由各地级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实施。我省倡导有条件的地区,所有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人员参加C证培训,逐步实现全员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8年,我省共有120759名教师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其中A证1705名,B证15122名,C证103932名)。
二是设立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和心理学科职称评聘系列。2007年,我厅与省编办联合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心理教师专职岗位的设置和职称评聘作出明确规定。《意见》规定中小学校要设置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学生规模1000人的中学、1200人的小学,原则上配备1名心理专职教师,寄宿制学校至少配备1名以上的心理教师,列入教师附加编制的第一个项目。《意见》规定设立心理学科教师职称评聘系列,为心理教师搭建晋职阶梯和发展平台。2008年,我厅与省人事厅联合开展小学高级教师(副高级)资格评审试点工作,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纳入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范围并设定专门资格条件。目前,我厅正与省人事厅联合制定中学高级教师(正高级)资格评审条件,将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纳入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专职中小学心理教师1905名。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和职称系列的设置,为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几点体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事关素质教育大局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关乎祖国未来的“心灵工程”。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
一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省率先探索建立的行政主管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工作机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预”运行机制,以及以分级达标为管理特征的培训模式等,都是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的结果。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
二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适时调整、稳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调整、三个阶段,即从规模发展阶段调整到规范发展阶段,以及目前努力调整的提升发展阶段。每一次调整,无不契合了教育内在需求和客观发展需要,无不及时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敏锐把握教育内在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适时、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稳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历久弥新,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科研先行、引领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针对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其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的引领和支持。目前,我省正在以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学理支撑,组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积极探索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证明,只有加强教育科研,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断求得新突破。
四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抓住时机、解决难题。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要勇于面对,善于抓住时机加以解决。中小学心理教师没有专职岗位、未设职称评聘学科系列、队伍不稳定,这一直是制约我省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难题。对此,我们抓住学生伤害事故偶有发生、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呼声渐强的时机,通过调研掌握准确情况,与相关部门特别是人事编制部门进行沟通并积极争取支持,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践证明,只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善用时机解决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省将以今年7月在佛山南海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先进经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虹.广东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 全国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访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1.4~7.
一、目标任务
以校长、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落实五年一个周期的校长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完成不少于6000人的年度培训计划,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
二、培训项目及内容
1、校本研修专家和引领者培训。按照省教育厅及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今年重点进行市、县(区)两级校本研修“专家”团队和“引领者”培训,培育校本研修指导专家和骨干队伍。计划分两个层次进行培训:7月下旬选派50名校本研修骨干外出培训,培训周期10天,培养市级校本研修专家团队;8月上旬邀请专家来培训校本研修业务骨干300人,培训周期10天,培养县区和学校校本研修指导专家队伍。
2、初、高中骨干教师业务提升培训。7月下旬邀请中考、高考学科专家名师(英语学科除外)来延进行骨干教师业务提升培训,计划培训640人(高中8个学科320人、初中6个学科320人),培训周期10天。
3、初、高中管理人员高级研修培训。7-8月组织各县区及直属中学管理人员(包括教学主任、副校长、校长)分两批共60人外出参加高级研修培训,培训周期30天。
4、骨干校长、园长挂职培训。与西安高新区教育理事会合作,进行校长园长挂职培训,第一期3月份选派8人(高中、初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各2人),培训周期5个月。第二期10月份选派8人,培训周期5个月。
5、班主任业务提升培训。为全面提升全市班主任队伍综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能力水平,8月中旬邀请专家团队来,组织举办一期班主任培训班,计划培训200人,培训周期7天。
6、中小学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7月下旬在组织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教师200人,开展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培训周期15天。
7、现代教育技术骨干培训。为全面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计划选择中心小学以上学校100所,每校1名电教管理人员或学科骨干教师,共100人,6月和10月分两期外出培训,每期50人,培训周期30天。
8、“名师大篷车”送培到县。按照省教育厅“名师大篷车”行动计划要求,组织开展市级“名师大篷车”送培到县活动,缓解基层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外出培训过程中工学矛盾突出和经费不足难题。10月份从市级名师专家库抽调中小学33个学科(高中12个学科、初中12个学科、小学9个学科)共100人(名师、省级教学能手、教科研专家),选定3个县(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县(区)3天,培训教师5000人。
三、组织实施
1、市级校长(园长)及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具体由继续教育科牵头负责,规划与资金科、基础教育科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电大、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等相关单位配合实施。
关键词:研究生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90-02
研究生是21世纪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与前途,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是研究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研究生的生源不同、读研目的不同等原因,在研究生的教育当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虽然与小学生、青少年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比,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处于薄弱环节[1],但是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这些年来研究生自残、自杀等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得到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应对,相关机构与部门也应该完善与改进。
1 我国研究生心理问题现状及表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种压力的增加,一些社会问题凸显出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总体看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呈现良好状态,但是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表现为耐挫力较低,受挫后的情绪波动较大;社交能力不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认识能力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等。研究表明,研究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卑心理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无论是在身体年龄还是在心理年龄上都要处于相对成熟状态,研究生入校时有着更高的自我期望与目标,爱与别人进行比对。他们往往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喜欢用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自卑心理。
1.2 抑郁心理
部分研究生情感较脆弱、敏感、情绪化,一旦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出现困扰和挫折时自身难以调节,容易情绪持久低落、郁闷,少数人会发展成神经症性抑郁症。严重的抑郁甚至会导致自杀心理、行为的产生。
1.3 过度猜疑和嫉妒心理
一些研究生敏感多疑,爱猜忌别人,遇到争执就认为别人跟自己过不去,交往中过分敏感,爱嫉妒、抱怨和指责他人,当看到别人取得成绩时,自己心里便觉得不是滋味,无法忍受等。
1.4 就业方面
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在就业上有着更好的优势,研究生入校时也有着较高的工作目标和期望,但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不少研究生在毕业时因为专业、地域等原因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即便找到了工作,待遇也不能达到心里预期,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研究生情绪失落,对未来缺乏信心等心理问题。
1.5 经济方面
研究生入学时基本上都是二十四五的年龄,已经处于成家立业的年龄,因为学业大部分研究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出去赚钱,平时花销还要靠父母给予,但由于自尊等因素,使得他们不好意思跟家里开口,虽然学校会每月会给研究生颁发一定的奖助金,但是这根本解决不了研究生的生活所需,因此造成了部分研究生的经济拮据。这部分研究生在人际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及偏执方面会高于其他研究生,他们会回避社会交往,拒绝与人沟通,经常抱怨、焦虑、自卑、自责、甚至敌视社会[2]。
1.6 人际交往方面
从本科所熟悉的人际网络系统到进入相对复杂的研究生人脉系统,研究生个体、任课教师、导师和同学之间又形成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与同学交往中,研究生交际圈相对于本科生普遍要小得多,统一性较差,随意性、个别性很大[2]。部分研究生适应性较差,表现为独来独往,缺乏沟通,容易造成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
1.7 婚恋方面
婚恋压力主要表现在女研究生上,现在社会上各种对于女研究生的调侃,以及研究生男女比例的失衡,使得一些女研究生在毕业时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伴侣而沦为黄金剩女,女研究生在择偶过程中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面对父母的逼婚,大龄女研究生经常表现为焦虑、烦躁和抵触情绪。
2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其分析
纵观近年来研究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案例,虽然总的趋势是良好的、积极的,但是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当前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使研究生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生对于前途感觉迷茫,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对社会的恐惧,具体反映在研究生身上有来自学业、就业、婚恋、人际关系和经济等方面的各种压力[3]。
2.2 传统教育模式的遗缺
就现在整个大的教育环境而言,我国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方式,还是延续以往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思维,管理形式比较松散,基本处于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和事务性管理[3]。学生往往习惯于独来独往,教育管理部门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的各方面工作还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未形成一套有利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系统的、科学的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
2.3 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处于初始阶段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对于心理健康的缺失,使得我们对于心理健康这门课的研究一直处于初始阶段,就在近几年,才有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科目,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很难覆盖到所有群体;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在不断扩大,而对于快速增长的研究生数目,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尚未得到应有的配套发展;并且研究生个体在入学方式、年龄构成、专业分化、社会阅历、婚姻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必然给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4]。
2.4 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大量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或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不可缺[5]。尽管很多高校成立有研究生心理教育工作室等心理机构,但是,往往这些机构都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3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在逐渐恶化,已经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研究显示,研究生中感到“目前生活空虚、无聊”“感觉没什么意思”的共占调查总人数的46.3%,“如果还让你重新选择,不会再选择考研或考本专业”的学生占32.7%。这说明部分研究生的心理是十分矛盾的,他们对自己的选择缺乏自信[3]。每年都有一些研究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无法完成学业以及工作,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对研究生的将来造成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且不说一些研究生就业不好,那些因为心理问题而无法完成学业的人更加让人担忧和心痛。一些研究生甚至因为心理健康原因而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些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各个部门应该积极的去解决关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 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研究生是我们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对于研究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且有效实施已刻不容缓。1959―1960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了国际心理健康年,心理卫生与健康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4]。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在高校心理健康研究方面有着更加完善的机构和系统,并且配有专职人员进行心理解剖等等,与国外的心理教育相比,我国的心理教育有待发展和进步。
虽然我国的心理教育处于初级阶段,但我国对于心理教育的投资在逐年增加,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局限于理论层面,并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高校应该就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尽快建立起完整的保障机制。
4.1 建立并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高校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询体系,要建立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统筹安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卫生咨询[4];同时,每个学院应该有人专门负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定期对研究生的心理状况进行随机的调查和研究,如以引导的方式定期进行谈话,观察研究生的情绪是否稳定,通过交流掌握研究生近期的生活和学习等等,一旦发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和调整。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如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设咨询热线、咨询网页及博客,聘请专家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案的咨询和治疗,都是极有效果的措施[4]。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如做一些心理测试或者活动,将每次的结果整理后进行比对,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条件的话可以请一些心理专家来进行讲座,使学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心理教育,同时有效预防心理问题。
4.2 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一般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心理素质作为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更加被教育所遗忘。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稳定的心理教育基础,当发生某些不如意的事情时,就无法正确地去面对和解决,因而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所以为了有效地避免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4.2.1 重视素质教育
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 幼儿教育阶段,就应该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在学生发生问题时及时的去应对以及反馈。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人格形成阶段,应把心理教育作为一种课程来学习,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心理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认识对待心理问题。在教育中同等看待学生的成绩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彻底贯彻素质教育。
4.2.2 细致做好心理健康工作
学校可以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心理健康问题培训,建立学生―班委―辅导员―学生的快速反馈模式,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班委应及时汇报给辅导员,然后辅导员做出正确的处理来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4.2.3 定期进行专业心理测试
在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应把心理测试当成一种常规测试,每年都要出分数,这种测试可以是以谈话的方式或者网上答题的方式,规定一个正常的分数范畴,这种测试必须要专业准确,并且能够正确反映当前学生的心理状况。
4.3 加强研究生文化建设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在重视科研能力的同时,应该加强文化建设,对于研究生自身来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研究生自身才是核心。对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文体活动和实践活动,研究生都该积极参加,以此来锻炼自身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适应等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自身的人格结构,更好的维护其心理健康状况水平[6]。研究生与本科生不一样,一般都喜欢独来独往,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性格上的孤立等,高校应定期组织一些有利于身心的文化体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融入到团体中。通过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研究生之间相互交流来提高其心理素质[6]。
4.4 正确地应对心理健康中出现的问题
4.4.1 学业压力
研究生首先不该自暴自弃或者好高骛远,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评价。不能过高要求自己也不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个目标然后去完成,这样才会增加自己成功的机会,不辜负自己的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优势。
4.4.2 经济原因
高校应该在政策上多提供一些奖助金,将学校或社会补助优先发给那些贫困的学生。单单这些尚无法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高校还应多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给这些学生,这样既帮助学生解决了经济问题,又使学生得到了锻炼。
4.4.3 就业困难
一方面研究生在校期间要勤奋学习,掌握充足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质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社会上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搭建信息平台,多向高校及研究生提供市场供需状况及就业信息,积极拓展渠道,扩大就业面;同时学校平时应多做一些心理培训,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4.4.4 情感问题
研究生尤其是女研究生,当面对感情问题和婚姻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面对。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应该多去请教自己的老师和父母,因为老师和父母毕竟都是过来人,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或者与朋友谈谈心,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楚。当这些做法仍缓解不了压力时,应立即请教心理专业教师或心理医生,多听他们的建议,这些都是缓解压力的正确方法。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件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对于此项工作,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配备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通过一定的机制来保证实施。相信通过研究生、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娜.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J].社会心理科学,2012,27(9):208-210.
[2] 王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9):89-90.
[3] 王金祥,卢绍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2(7): 111-114.
[4] 刘惠媛,王阿晶.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3,33(6):119-122.
一、推进“体教结合”工作
“体教结合”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区领导关心下,金山区教育局、体育局、体育协会等单位密切合作,切实推进此项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优化机制,合作育人。首先是完善体教结合分工协作机制。金山区成立体教结合领导小组,建立金山区体教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金山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金山区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检查制度等,对金山区学生体育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其次是完善体教结合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体教结合考核意见和奖励办法,落实参加各类体育比赛的学校教师的奖励措施和业训教练员经费补贴办法,激发了体育教师积极性;再次是完善体教结合经费保障机制。教育局和体育局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对体育师资培训、人才引进、体育科研、青少年体育协会等给予经费扶持。
二是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第一,确保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把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作为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要求学校将行动方案公示,将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活动情况记录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第二,优化体育业余训练基地校布点。金山区先后确认24所业余训练基地学校,包含布点射箭、毽球等26个项目,并形成5个区域中小学的“一条龙”业余训练特色项目体系;第三,完善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金山区教育局和体育局共同制定金山区普通高中、初中学校统一招收体育特长生方案,解决体育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长效学习和发展的困境,打破体育特色项目基地学校无法招收优秀学生的瓶颈;第四,提高体育教学和师资水平。要求全区体育教师都要参加“教学技能”达标测试,分类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举办体育教师教练员上岗证培训班、逐步增强体育教师(教练员)队伍带训能力、规范日常体育训练;第五,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局、体育局将学生体育活动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区级学校体育发展建设规划中,建设一批适合学校体育特色项目专业发展、适合举办市区级大型体育比赛的综合性专业体育场馆。
三是阳光体育、阳光行动。首先是特色开展。各校根据学校、区域资源,发展一校一品校园体育活动特色项目,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是比赛促进。学校每学年举办两次丰富多彩的校级阳光体育活动。区级举办阳光体育大联赛,搭建春季阳光伙伴活动、夏季体育夏令营活动、秋季各类比赛活动、冬季长跑四项活动平台,学校参与率达到100%。
四是体质监测,跟踪指导。开展金山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科学分析测试数据,形成报告,对个别薄弱学校进行反馈、指导和跟踪,切实解决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建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一生一档,有效跟踪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五是对接大学,深入合作。金山区体教结合办公室同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在金山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金山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分析与课题研究、金山区校园足球联盟建设、金山区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五方面进行合作,提升金山区体育工作水平,为华东理工大学提供研究基地并输送人才。
通过努力,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由最初全市倒数一跃而达到全市中等。2013年,我区学生在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35个第一名、22个第二名、23个第三名(含亚锦赛)。
二、推进“医教结合”工作
金山区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密切合作,推进“医教结合”工作,为学校提供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促进在校学生的健康。
一是加强领导,科学组织。金山区教育局和卫生局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机构责任人为组员的医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网络,切实加大医教结合组织领导力度。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例会,共同对医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机遇、挑战等事项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教育、卫生两部门联合制定了《金山区医教结合工作方案》,明确卫生、教育部门工作职责,下发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工作机制。
二是网状覆盖,对口服务。首先实施分片对接。全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负责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的医教结合工作,建立辖区专家组,落实“一校一医”,定期培训指导,建立考核机制,为学校、托幼机构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其次实施定向培训。大力开展医教结合专项业务培训,提升进校园医生和保健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是加强监测,综合防治。每年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视力低下、沙眼、贫血等学生常见病、多发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通过定期监测、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普查普治等一系列综合防治工作,在校学生常见病发病情况明显减少。每年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学生、托幼机构儿童健康体检,做好学生健康“三级预防”。切实加强托幼机构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系统保健管理率达99%以上。
四是严格措施,防控疫情。2010年起,我区正式启用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因病缺勤缺课网络直报系统,将疾病的发现时间进一步提前。全区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连续多年维持在99%的高水平,使得托幼儿童和中小学生这一重点人群建立起了良好的传染病免疫屏障。
五是关注心理,加强辅导。区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校设置心理咨询(辅导)室,建立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达标验收工作制度,开展两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扩大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社区咨询点、学校心理咨询室“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作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一、指导思想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石,以规范教育科学管理为保障,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突出重点、争先创优,在更高水平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1.学前教育: 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城区达到85%以上,乡镇达到50%以上,学前一年入园率达85%以上;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搭建各类幼儿园相互交流的平台;加强对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大常规检查和指导力度,严格审批程序和年检规定,力促全县各公民办幼儿园朝规范优质方向发展。
2.义务教育: (1)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98%,小学无辍学学生,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控制在98%以上,巩固率95%,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加大电子化学籍管理力度,完善学籍管理体制。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重点扶持相对薄弱学校。 (2)义务教育阶段聋、哑、弱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以上。 (3)全县小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达 100 %;初中毕业会考一次性合格率在20__年的基础上有所增长 ,学期抽考学科合格率达到 80 %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率98%以上;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学生犯罪率为0。
3.普高教育: (1)切实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普高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达60%以上,综合考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2)全县20__届高考本、专科以上上线人数力争突破20__年上线人数。 4.中小学生在自治区、市体育、艺术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三、工作要点和措施
1.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围绕理想信念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小学阶段重点抓养成教育,初中重点抓规范教育,高中重点抓励志教育,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继续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学雷锋”活动,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把雷锋活动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塑雷锋的像、讲雷锋的故事、唱雷锋的歌、学雷锋的事迹,让雷锋精神走进校园,走入心灵、走进家庭、走入学生生活。
(3)切实落实《XXX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常规》,完善各项德育工作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 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XXX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督促与指导学校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好学校文化建设规划,以建设优良校风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文化。
(4)加强对新形式下德育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注重加强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不断创新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工作机制,努力推进家长学校建设。
(5)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落实学校各部门德育工作职责,形成德育合力;二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优化班主任评价管理办法;三是加大宣传力度,举办中小学德育现场经验交流会。
(6) 全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经典诵读活动、星级评比活动,大力推广德育体验模式,不断丰富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实现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有效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效益。
2.切实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1)认真贯彻落实《XXXX市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和《县教育局开展中小学“减负增效”工作的 实施方案》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重点规范课程开设、学生作息时间和课外作业时量、学生用书、招生工作、办班行为、教师教学行为、教育收费、学籍管理等工作,学校和教师要严格按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杜绝教学行为的随意性,保障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求。通过每学期的开学工作检查、教育视导、专项督查等方式,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办学行为的督查与指导。
(2)以《县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和《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常规》为依据,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学校管理制度,加强教育教学视导,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细化。
(3)加强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研讨,积极组织校长参加各级相关研讨活动,继续举办中小学校长论坛,为校长提供学习与交流平台。
3.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与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如下工作:
(1)督促与指导学校切实落实教学工作常规,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监控与评价机制,向课堂要质量。尤其要督促和加强对苏木镇学校的管理,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
(2)指导学校以研究课堂、改革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切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大力提倡问题即课题的校本研修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效率。小学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初中继续推进“学案导学”,优化教学方式。
(3)积极推进普高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普高教学质量。一是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课程开设,在继续开好文化课程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类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加强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活动,加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建设;三是加强对会考与高考的研究,优化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考合格率和高考本专科上线率。
(5)加强质量监控,优化质量评价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质量抽测制度,加强对毕业年级的质量监测,及时进行质量评析;二是进一步优化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评价奖励方案,开好质量评析会;三是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4.以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契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督促与指导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XXXXX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制定好切合本县实际的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并按规划要求分步实施建设项目,确保如期完成工作任务。
(2)切实加强对本年度规定的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学校的督查与指导,确保软件达标。
(3)进一步加强对已建成的标准化学校的管理与指导,督促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并充分发挥其辐射与示范作用。
(4)以乡镇中心学校为龙头,积极推进乡镇内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推进城镇学校扶助农牧区学校、优质学校扶助薄弱学校的的工作,积极倡导骨干教师跟踪辅导、轮教、走教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视导工作,努力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
(5)要积极推动XX中与市区优质高中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三是积极探索薄弱高中办学体制与办学方式的改革 。
5.落实好五项常规工作
(1)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搞好保学控流工作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籍管理制度,通过学籍管理,进一步推动保学控流工作,规范学生异动手续;结合学籍管理,督促各学校及时做好相关表册、档案整理工作及数据上报工作。
(2)继续抓好体卫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①落实《县中小学体育工作规范》,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一是督促各学校开足体育课程,切实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进一步规范和改进体育课教学,开展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二是加强对学校体专生专业训练工作的指导,提高专业训练的效率;三是切实实施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督促学校建立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系统,及时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工作。四是举办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组织参加市级学生运动会。 ② 认真抓好学校卫生防疫工作和健康教育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与卫生防疫部门配合,督促学校进一步加强卫生工作与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做好流行性疾病的预防与监控工作,努力降低常见病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病率;二是配合相关部门依据上级文件精神做好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
(3)继续抓好艺术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① 依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开展艺术教育专项督查,督促各中小学校切实落实艺术教育课程计划,努力改变重特长生培训,轻艺术普及教育的倾向。 ② 组织学生参加市县艺术比赛,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组织好全县艺术节。
(4)进一步规范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招生工作 ① 认真组织好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进一步严肃考纪考风。 ② 进一步规范与优化高中招生工作。一是进一步规范高中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积极探索划块招生的办法;二是进一步完善高中招生制度;四是规范高中招生录取工作,杜绝学校之间争抢生源和超计划招生现象。
(5)扎实抓好青少年科普宣传与科技创新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 一是进一步健全青少年科辅学会组织机构,积极发展学会会员,规范会员管理,;二是加强对各学校科技辅导员的培训;三是配合相关部门搞好科普宣传工作,切实抓好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校工作;四是认真组织好和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四、月工作安排
1月份1.制定年度工作计划2.中小学期末考试与质量抽测3.整理基础教育工作档案资料
2月份评选上报区、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
3月份1.春季开学工作检查暨课程实施情况督查2.各校上报学生学籍表册3.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视导4.制定XX年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组考方案5.参加全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会6.上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7.以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0周年为契机,组织全县各中小学开展 “学雷锋,做雷锋”活动
4月份1.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变动手续核对2. 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视导3.高中招生报名工作会议4.初中毕业生 体育考试5.初中毕业实验考试6.办理高中毕业证7.审查普通高中学籍8.制定2013-2014学年度教材教辅目录。
5月份1.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暨高中招生报名信息采集2. 举办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及艺术节3. 制定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考工作方案4.制定中考组考方案。
6月份1. 普高20__级学业水平考试2. 2013届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3. 教育视导。
7月份:1.小学初中教学质量检测2. 高中招生录取3. 中考成绩统计4.上报毕业表册8月份1. 科技辅导员培训2. 采集0周岁儿童信息3.普高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通报会、中考成绩通报会4.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
9月份1. 秋季开学工作检查暨课程实施情况督查2.各校上报学生学籍表册、普高新生注册、中小学生入学情况统计3.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视导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5.采集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信息
一、基本情况
我按照个人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方案,以义务教育保障为核心,在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加强控辍保学、建立健全资助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研。先后深入到***等6乡镇6个贫困村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走访了75户贫困户,召开乡镇层次座谈会6次、教育局全体领导班子座谈会1次,村级座谈会6次。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共征求意见建议6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8个。通过调查研究,我县教育扶贫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了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一)控辍保学措施有序实施。一是强化行政控辍。多次召开教育保障指挥部、教育局党委会等相关会议对控辍保学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县政府制定下发了控辍保学工作方案,县教育局、各学校以及乡镇均成立了控辍保学工作领导组织。实施县、乡、村三级包保责任制,建立了辍学台账,按照“一生一案”的要求,实行周报告制度,随报随分析,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加强对控辍保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县教育局把派驻各学校的教育督导员作为控辍保学督导员不定期地对各乡镇、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二是强化依法控辍。开学前印发了《致家长一封信》,让每个家长知道送子女入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督促家长主动送子女上学。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群众,特别是义务教育儿童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法制观念,使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无正当理由未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责令限期改正。同时,积极与公安、司法、人社、市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发挥各部门在控辍保学工作中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强化情感控辍。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学生乐于参加的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防止弱势群体学生因入学权利受到侵害而辍学。通过家访、谈心交流、单独辅导等方式,积极开展心理激励和学业帮扶,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避免因丧失学习动力而辍学。耐心细致做好因基础差而厌学、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思想有问题、行为失范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感化、转化工作,切实将帮扶关爱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强化扶贫控辍。认真落实教育各项资助政策,确保资助到位。积极动员不愿到普通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到职业学校进行初中渗透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学习,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紧紧抓住齐市技师学院对口帮扶我县的契机,为贫困学生争取了“六免一优先”的优惠政策,为贫困家庭学生寻求升学和就业提供了保障。为切实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实施了送教上门服务,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到校上学的学生,各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制定了专门的课程表,安排相关教师进行送教上门。
(二)学生资助政策得到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资助体系。成立教育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教育资助工作,落实上级有关资助政策文件精神,各个学校也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运行机制。制定了《拜泉县教育扶贫资助实施方案》和《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逐步建立从学前至大学各个学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二是加强政策宣传,提升知晓率。通过县电台、宣传手册、主题班会、宣讲团和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全方位精准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和资助申请办法,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和家长知晓政策内容,明确申请方式,清楚申请时间和具体流程。三是规范资助程序,狠抓政策落实。严把个人申请关。要求各级学校申报贫困生一律由学生提出书面申请,并由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审核把关。严把资助条件关。严格按照省市文件执行,班级、年级、学校评议 ,年级组、学校审核,班级、学校公示。严把材料建档关。资助中心和各级学校都要规范建档。严把公示公告关。学校不仅要把资助政策在学校进行公告,而且要把享受资助的名单、对象及标准在学校进行公示,做到政策公开、条件公开、名单公开。严把信息录入关。把贫困生资助与学籍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按时将贫困学生基本情况和贫困生受助时间、金额、资金等情况录入到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中。
(三)基本办学条件有效改善。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建维修公立幼儿园20个;大力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有效地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标准化学校达到100%,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均衡,通过了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第一中学、第四中学的校舍进行维修改造;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职教中心拟建的10800平方米的综合实训楼,完成前期图纸设计、地勘等工作,明年开工建设。
(四)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实施师资队伍优化工程,2015年以来招录特岗教师和安置90年代末师范生451名,交流中小学校长29名、教师229名,逐步实现了教师资源配置校际间相对均衡;大力实施优秀校长培养工程,组织中小学校长赴北京大学、上海宝钢中学、浙江绍兴鲁迅中学、重庆巴蜀小学等名校,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和全新办学理念,建设了一支专家型、创新性、务实型校长队伍;大力实施教师成长摇篮工程,培养学科后备带头人33人、第三梯队成员52人、骨干教师300人,开展国培网络校本培训、专任教师培训、特岗教师培训、跟岗位实践研修和送教下乡培训等各类培训2564人次,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五)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活动由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形成长期合作协议的形式实施“一对二”的结对帮扶活动。农村学校根据地域和交通划分成6个片区,片区联合开展活动。片区学校共建教学资源库、共同探讨教学设计、学进度、同步实施学业监测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通过网络开展专题讲座、共办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等形式,为片区学校搭建教科研平台,加快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片区内教学进度统一,集体备课统一,教研活动相互观摩,教育质量统一评估;片区内定期集体备课,定期进行教学交流”,教育片区共同体的建立,有力的促进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贫困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贫困学生享受优质资源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群众要脱贫,教育要先行。虽然我县在教育扶贫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教育面广、人多,在教育扶贫中也存在一定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留守儿童管理有待加强。我县中小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12.4%,留守及单亲儿童基本由隔代监护,缺乏父母的保护和教育,学习成绩差,辅导跟不上去,对学习没有兴趣,进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存在辍学风险。
(二)农村教师队伍有待加强。受特岗计划政策的影响特岗计划是我县补充教师唯一的渠道,近几年,由于特岗计划不断减少,达不到教师“退补想当”的要求。我县每年退休教师在150人左右,招录特岗教师在几十左右,造成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非常不合理,形成了年龄大、知识结构单一、教育理念老化的教师占绝大数,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占比较少。
(三)家长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家长对《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基本上都没有概念,不了解学生辍学后,家长应该负有什么法律责任,加大了学生辍学风险。
(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较强。受多种因素影响,留守学生、学困生、贫困生出现自卑、孤寂内向,甚至厌学心理。同时,政府、慈善机构及爱心人士层面在关爱这些学生时,多数注重进行物质资助,忽略了情感交流,导致一部分受过捐助的学生缺乏感恩和上进心。
(五)贫困代际传递有待破除。多数贫困家庭的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能力和意识不足,认为赚钱比上学有用,多数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就选择辍学,这种现象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加大了贫困家庭代际传递。
(六)企业用工管理有待加强。未满16周岁辍学的学生,由于刚刚步入社会,没有一技之长,大多数都从事餐饮、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这些私营业主法律意识淡薄,没有严格执行《劳动法》有关规定,给辍学学生提供生生存空间,同时,缺乏对私营业主有效监管,加剧了辍学几率。
(七)寄宿制学校建设有待加强。我县共有义务教育学校29所,有贫困寄宿生的只有8所,因住宿条件差等原因,所以大部分住宿学生都在校外住宿,导致贫困寄宿生总数少、占比低。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贫困学生心理教育。在控辍保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物质上的贫困”,更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精神贫困”,要将物资资助与精神激励、情感交流和心理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学生自信心和发展动力。加强推行师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家校合作”,携起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党员主题活动等方式,创造和拓宽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途径,让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教育。
(二)持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按照《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不断完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学校配套设备。继续推进职教中心建设,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谋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学校食堂和宿舍建设;继续推进公立幼儿园建设,新建兴农镇幼儿园和丰产乡幼儿园,达到公立幼儿园覆盖每个乡镇。同时,实施学校燃煤锅炉改造计划,改善学校周边空气质量;继续推进职教中心建设。
(三)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补充教师队伍,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达到教师“退补相当”。在整顿上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对教师进行教育和警示力度,坚持日常监督和集中整治相结合,重点抓好寒暑假期间教师有偿补课,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畅通举报渠道,开展“微腐败”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规行为。在制度建设上保持健全规范。按照市里关于师德师风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健全制度建设,规范师德师风,做到制度管人。在培训学习上保持经常持续。发挥进修学校作用,对教师培训达到制度化和经常化,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式,学习更新先进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四)强化法律知识普及层面。深入开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搞好舆论引导,通过电视台、自媒体和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普及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积极开展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将普法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争取每月上一节法制教育课。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推进我旗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13号)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内政发〔**〕75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乌政办字〔**〕149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旗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总体目标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弱势群体,扎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对我旗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精准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上级有关部门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困境家庭儿童救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精神关爱而造成心理障碍,辍学、厌学,甚至成为问题儿童,因缺乏监护而遭受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严重威胁人身安全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目前全旗外出流动人口达到总人口的36%。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加将是我旗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x感和紧迫感,把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项长期的、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密切配合,抓出实效。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儿童优先,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的关爱保护。要坚持构建“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形成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确保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有效运行,切实防范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事件的发生。**年全旗要全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和机制,在重点乡镇和服务内容上要有创新和突破。到x年,各乡镇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未成年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安全、更有保障,留守儿童现象明显减少,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在祖国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家庭监护,父母尽责。
家庭监护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主体责任是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家庭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在家庭发展中,要优先考虑儿童利益,更加注重以文明方式进行教育,防止家庭暴力,虐待等侵害事件的发生,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
(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实行以地方为主、分级负责、各部门协同推进的管理体制,各乡镇、各部门要在旗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入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与各相关部门积极协作、相互支持,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和救助保护工作机制,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民政、教育、团委、妇联等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格局。
(三)社会参与、全民关爱。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事业,加强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宣传、报告和监督,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爱心人士、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拓展关爱服务形式的内容,规范关爱行为,加大关爱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格局
(一)强化家庭文明监护意识
督促家庭依法履行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重视对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指导,在政府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强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应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鼓励父母外出务工、创业期间通过微信等新媒体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子女学习、生活和心理等状态,给予更多亲情关爱。培育监护人依法监护意识,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时以文明方式进行,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杜绝家庭暴力发生。加强对监护人的监督,各乡(镇)、村委会以乡约村规、邻里互助等方式加大对家庭监护的宣传和监督。父母或接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委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建立覆盖城乡三级(旗、乡、村)救助保护体系
旗人民政府负责协调指导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推动部门间沟通与协作,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对接,切实将国家、自治区和市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结合我旗实际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方案,细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认真组织指导所属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关爱保护行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协调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做到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确保各项具体政策的落实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创新管理方式,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台账式管理,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责任制和监督问责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乡(镇)、村委会开展的摸底排查和监护监督等工作要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好上级部门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各项措施,细化工作任务,打牢工作基础,形成关爱保护工作机制。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一季度检查更新一次,精准施策。同时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和其他监护人员的法制宣传和指导,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督促其履行监护职责,提高监护能力。通过党员干部上门家访、驻村干部走访、专业社工随访等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核查,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各村委会要细化责任,指定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要熟悉和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和其家长外出务工情况信息,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全面排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家庭状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三)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
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教育资助政策,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要督促指导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向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实现小学、初中阶段就近入学,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要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加强对学校教职工的专题培训,着重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会同公安部门、共青团组织指导协助中小学校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做好法治宣传和安全教育,帮助儿童增强防范校园欺凌等不法侵害的意识,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安全常识;中小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利用多种方式加强与受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帮助监护人掌握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提升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能力;及时了解无故旷课留守儿童情况,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旗教育局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寄宿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值班制度,落实学生宿舍管理责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艺术、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校教育吸引力;帮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外出务工家长间的联系沟通,形成学校、家长、委托监护人共同关爱培育的合力。
(四)发挥群团组织特点参与关爱服务
强化各群团组织之间横向协作机制。工会、共青团、关工委、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妇女儿童之家、职业培训和介绍机构等为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创造条件,提供心理疏导、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就业指导等服务。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广泛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互助活动;加快推进“妇女之家”“儿童之家”“青少年维权岗”等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平台创建工作,有效发挥各群团组织在维护留守儿童权益中的作用;逐步探索、建立观护制度,为遭受家庭暴力、虐待、侵害的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测评服务;妇联要依托妇女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共青团要重点建设青年志愿者数据库,为留守儿童选择专业青年志愿者提供服务。残联要组织开展残疾留守儿童康复等工作。关工委要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协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服务工作。
(五)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保护
坚持全民关爱,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寒暑假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读书学习、心理疏导、城市体验等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奉献爱心。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门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民政部门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家长”关爱帮扶机制,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帮助援建爱心家园和村委会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等关爱服务设施、举办村委会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假日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促进全社会共同来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
四、构建夯实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
(一)建立强制报告机制
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村委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等及其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报告责任,在工作中发现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负有强制报告责任的单位和个人未履行报告义务的,其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要严肃追责,其他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二)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公安机关要及时受理有关报告,第一时间出警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救助保护强制报告责任人和有关单位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发现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生活的,要责令其父母立即返回或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对父母进行训诫;属于受委托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的,要联系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委托其他亲属监护照料;上述两种情形联系不上留守儿童父母的,要就近护送至其他近亲属、村委会或市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照料,并协助通知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重新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属于失踪的,要按照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及时开展调查。属于遭受家庭暴力的,要依法制止,必要时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市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实施保护;属于遭受其他不法侵害、意外伤害的,要依法制止侵害行为、实施保护;对于上述情形,要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其就医、鉴定伤情,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打下基础。公安机关要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乡(镇)。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遭受家庭暴力、虐待、侵害的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援助。留守儿童因遭受侵害等原因需要转学、异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教育部门应给予保障。
(三)健全评估帮扶机制
对受到家庭暴力、虐待、侵害的留守儿童,各乡(镇)人民政府在接到公安机关相关情况通报后,要及时会同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在村委会、中小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及亲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下,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对监护人家庭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民政及其他社会救助部门要及时将其纳入保障范围。
(四)强化监护干预机制
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公安机关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于监护人将留守儿童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状态导致其面临危险且经教育不改的,或者拒不履行监护职责六个月以上导致留守儿童生活无着落的,或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留守儿童导致其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的,其近亲属、村委会、乡(镇)民政管理所等有关人员要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同时,要发挥好村委会作用,协助做好入户查访。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等行为情节较轻,依法可不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出具告诫书。告诫书应在送交加害人、受害人的同时,通知村委会做好入户跟踪查访工作;对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保护令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公安机关及村委会后,公安机关及村委会应当协助执行;对协查中发现告诫书、人身安全保护令不能很好落实与执行的,村委会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及时、有效救助保护。
五、加强关爱服务阵地建设和能力建设
(一)加强关爱服务阵地建设。
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水平。加强农村学前和义务教育投入,结合国家以及自治区关于农村中小学建设相关项目,在有条件且符合整体布局要求的乡(镇)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乡(镇)建立寄宿制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容纳能力,突出儿童特色和积极向上的时代特征,积极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爱心家园及“阳光庭院”“有福童享”“快乐学校”等标牌的关爱服务阵地,配备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对留守儿童数量较少、居住分散的边远村庄,要将留守儿童送至条件较好的寄宿制学校就读。在农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村委会、社区建设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爱心家园,力争3年内基本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全覆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爱心家园等关爱服务设施建设,要按照有统一标牌、有固定场所、有完善设备、有人员管理、有儿童档案、有活动计划、有活动台账、有经费保障的标准,强化建设和使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要与基层文化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基层文化中心的多重服务保障作用。
(二)加强关爱服务能力建设。
着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旗、乡、村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构,加强关爱服务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建立旗、乡、村专兼职工作人员微信群,互动交流,促进工作。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工作经费、有专职人员、有制度措施。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师生比例,完善农村学校教师工种结构。择优选拔优秀教职工担任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管理员,对于兼职管护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创新关爱方式,综合采取学校寄宿、社会托管、家庭代管、父母回归等管护形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六、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主动作为,抓好落实。
(一)调查摸排,实现精准帮扶
按照《**开展农村牧区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统计台账。与学校合作,依托全市“三留守”人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困境未成年人摸排工作,每季度最后月15日之前更新数据库报旗民政局,持续开展调查分析研究,为实施精准帮扶提供有力支持。
(二)建立考核问责和激励机制。
旗政府将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责任制,完善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奖优罚劣,对认真履责、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适当给予奖励。旗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采取明察暗访、跟踪问效等方式对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严格督查,及时发现措施不落实、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督促限期整改解决,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三)加强法治保障。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开展立法调研,加强执法检查,进一步明确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监护义务,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增强全社会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法治意识。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维权服务,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四)营造关爱保护氛围。
一、教师队伍建设:
1、树立行业新风,优化教育环境,是事关政治、事关大局的工作,也是我们抓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内部精细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为保证活动扎实有序的进行,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对全校的行风建设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确实做到了把行风建设同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了目标责任制,旨在增强校领导对抓行风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主动性。
2、加强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利用教师周五政治学习时间,认真深入学习各种政治理论文献和教育理论知识。一年来,我们先后组织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座谈会两次,教师完成政治学习心得、笔记近万字。结合师德建设、自身政治修养等内容展开讨论,提出了认真施教、“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的口号”、“向45分钟要质量是我们的目标”、“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是我们向社会的公开承诺。
3、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创文明学校,做文明教师,育文明学生”的三文明活动。加强师德建设,升华精神境界,进一步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努力提高“三育人”质量,在师德建设中,首先从教育和规范教师言行入手,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并在全校深入落实了《教师师德规范评价实施方案》,注重过程管理,落实量化评鉴,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施教的水平,营造出了文明向上、洒向学生都是爱的师德环境。
通过上述举措,我们使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成为新型教师政治思想建设的核心,进一步建立起了教风纯正、业务精干、凝聚力强的教师队伍。
二、德育工作:
1、继续扎实深入的落实了中小学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和教育局颁发的《明水县中小学生十不准》为切入点,加强《规范》《守则》《十不准》的深入学习,达到学通、学懂、学会、会用的程度,从而能严格用这些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抓学习的同时,注重从学生的日常规范、文明礼仪、传统美德等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另外,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健康消费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健全的人生观,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体系,使养成教育过程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本学期初,各中小学全面开展了中小学“学规范、守则、十不准”知识竞赛,并评选出了一大批“学规范、守则、十不准”标兵,开展了“学守则,创文明班,争做好学生”主题月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充分发挥了团队组织作用,拓宽教育渠道
学校团队组织及时制定出了团队工作计划及节假日活动安排计划,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根据省市县各级精神,我镇本年度把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围绕此重点,各班团队组织开展“五心”教育系列活动(五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各校认真执行了升降国旗制度,规范升旗仪式,切实落实国旗下讲话,开展旗手评选活动,如实记载升旗情况。加强了对小广播、板报、橱窗、阅览室、活动室等宣传教育工具的管理与使用,经常组织学生到活动室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另外,组织开展了影视片观后感、好书读后感、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配合县局开展了“奋发有为建小康”系列读书活动,我校学生有五名分别在县书法、演讲、征文、绘画等评比中获奖。
三、教学工作
1、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理念,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搞好新教材教学同步进行,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同时,加强新教材学科的教学经验交流与反馈。本学期以来,我校共组织初中一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展示课7节,相关教学研讨会三次。这些活动,促使新教材学科教学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
2、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主体性教育思想”研究,以信息技术和仪器设备现代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为主要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综合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书写(读书)姿势正确规范、作业整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年度以来,学校开展了作业展评、朗读比赛、演讲赛、韵律操比赛等活动。
一、确立“导学导育”关系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汇总并公示各班级导师的专业特长、教育风格等详细情况,供学生选择时参考。随后由学生填写申请表,自主选择1~2名教师做自己的导师。接着是教师根据学生申请和自身特长,选择受导学生6~10名。在师生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学校负责调剂余缺,重点考虑家庭生活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特殊学生群体,同时兼顾品学兼优学生。师生在4~6周的互相适应期内可根据双方意愿进行“微调”,调整结束后,师生的搭配就正式完成,也就确立了导师对学生的“导学导育”关系。
二、明确导师的“十项”职责
导师对施导学生实行承包责任制。其主要工作形式是“一对一”的个别化教育,主要职责包括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情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制定中长期与近期学习成长目标;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过程,为其有效学习提供可行性策略;做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工作,落实双休日、节假日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施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与教育工作,每学期不少于5次;采用导师家访、家长来访、电话访谈、函件交流等有效形式做好跟家长的协调与沟通工作;协助班主任做好对学生的素质评价工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活动的实效性
1.建章立制,逐步形成规范的全员育人导师制运作机制
学校成立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小组,在综合分析学生、教师情况的基础上,修订完善《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实施方案 》《 “导师制”考评办法 》《 导师职责 》等制度,人手一册《 全员育人导师制+学习共同体工作手册 》,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2.全员育人导师制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工作就是责任”“用心去做”“真情塑造未来”“泊里镇中心中学教师应有的十种正确的心态和观念”等师德教育活动,细化“三到”(到群众中去,倾听教师心声;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到课堂中去,研究教与学)、“三联”(党员干部联系1~2个班级,联系3~5名教师,联系6~10名学生)制度。力求“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在学生中开展“师恩难忘”“我和老师的故事”“我的理想我把握”“我和老师交朋友”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感恩和励志中有效学习,在激情和梦想中快乐成长”。教师真诚付出,学生感恩奋进,“让学生人人有倾诉的老师,让老师人人有牵挂的学生”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
3.全员育人导师制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
认真搞好教师职业发展个人规划,全力落实《 泊里镇中心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千分行动计划 》,强化教师自我学习的动力。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抓实《 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 》《 泊里镇中心中学课堂教学应知应会的一二三四五 》《 泊里镇中心中学有效/高效课堂教学技能技巧培训手册 》进头脑、进课堂,把先进的理念和技巧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中。举办班主任工作论坛、导师专业发展论坛、导师工作问题研讨和经验交流等活动,引导教师学点滴、行点滴、思点滴,不断提高导师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4.导师的个体指导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导师制”从实施的基本形式上看,是教师个体对学生个体的帮教活动(指导、帮助、教育、影响),导师要根据帮教对象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帮助和指导工作。从活动整体进程来看,不同阶段的帮教活动也应该有所侧重。为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推动全员育人的整体进程,学校每个学期都分阶段确立活动主题,开展了系列专项活动。具体内容是,第一阶段:做学生的知己。要求导师通过参加班级教导会、家访、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学业成绩、个性特征、生活及学习习惯等情况,与学生共同确立远期与近期奋斗目标,尽早做学生的知情人、知心人。第二阶段:点燃学习的激情。要求导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第三阶段:科学设计,优化过程。要求导师帮助学生搞好学习过程的设计。第四阶段:正确选择,正视人生。帮助毕业班学生做好人生去向的规划、中考志愿的选择,做好应试技巧的指导与考试心理的辅导工作,顺利通过人生的重要关口。
5.全员育人导师制与学校教科研工作相结合
主要做法包括将“导师制”工作作为教研(备课)组、年级组教研活动的重要议题,作为班级教导会学情诊断的重点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把“导师制”工作作为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契机。为此,学校先后开展了“保优增优、转差补弱”“成才行动”“中考冲刺分层指导”等研讨竞赛活动。对学生及时进行正确的诊断性、激励性和导向性评价,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人人有才,个个合格”的办学理念,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教育指导学生的新策略、新思想。
四、搞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评价工作
学校分三项考核:一是过程性考核。采用过程调查、材料检查方式进行。二是学生与家长评议。由学校统一组织,采用家长、学生问卷及校长亲自电话回访家长等形式,确保评议结果的客观性。三是实绩考核。对受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情况进行量化考核,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学期末,学校对贡献突出的导师进行表彰奖励,推广先进经验,全力打造“全员育人导师制和学习共同体”的助推机制。
五、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成绩斐然
1.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具体实践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良好的校风日渐形成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校本培训示范学校”“青岛市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学校”等几十项次荣誉称号,学校的一些优秀教学策略先后多次在全市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专题交流。
2.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行性保障,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高,促进了自身专业化成长
近年来,学校有30多名教师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近百人次举行了市级以上公开课、研究课或在上级组织的优质课、基本功比赛中获奖,百余篇论文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3.学生的自信心有所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
教师有针对性的谈话指导,帮助学生确立了远期与近期的奋斗目标;教师有的放矢的策略指导与过程监控,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大批学生在上级组织的各类比赛中获奖。
4.师生关系得到改善
一般学生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都普遍受到了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重视,任课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5.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有了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