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

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

第1篇: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

中国的“万里长城”享誉世界,而在德国也有一段引以为豪的“千里长城”,它位于德国巴符州、莱法州、黑森州和巴伐利亚州,途经大大小小60多座主要城镇,是古罗马帝国边界的一部分。去年7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德国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据文献记载,欧洲人研究“德国长城”始于1455年。与雄伟的中国万里长城相比,“德国长城”的大部分埋于地下,数百年来,挖掘和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德国长城”全称“上日耳曼和雷蒂安边墙”是在公元100年到260年,由两万古罗马士兵在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筑起的一道约550公里的防御工程。长城由土墙、石墙、壕沟、栅栏及900座简易望塔以及120多座大大小小军营组合而成,军营成为“德国长城”的主体部分。公元260年后,随着罗马帝国势力范围不断萎缩,“德国长城”也日益衰败,最终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作用,在残存了千余年后才逐渐消失。如今,它是德国最大的名胜古迹。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向以色列伸援手

在联合国通过了解决以黎问题的1701号决议后,历时一个多月的以黎交火终于平息。据统计,以色列在战争中消耗费用在20亿~22亿美元之间。作为重要的农业地区和旅游胜地,以色列北部地区风景优美,农产品丰盛,开战后,农业工人逃离战火,成熟的果树作物无人采摘,旅游团全部取消了预定。

美国著名犹太裔电影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向媒体宣布:将捐出100万美元,帮助重建以色列北部地区。这些钱全部是来自斯皮尔伯格拍摄电影《辛德勒名单》获得的奖金,约价值4000万美元,属于他个人的收入。

首笔捐赠资金25万美元已经送到洛杉矶犹太联合会,那里专门为犹太人设立了紧急危机基金。危机基金将提供给遭受真主党火箭袭击的以色列北部地区,以帮助那些急需救助的人们,特别是妇孺老幼和行动不便的人。目前洛杉矶犹太联合会已筹集到100万美元,他们的目标是筹集150万美元来帮助以色列。

斯皮尔伯格的其余捐赠将通过新以色列基金会和其他的以色列救助机构发放。这些钱将用来给海法三所医院安装防弹玻璃,给那哈瑞亚的医院提供紧急援助等。通过新以色列基金会发放的捐赠还将用来帮助北部居民区建立救助热线电话,发放经济援助和食品等。

中国恐龙发掘影响地球板块漂移学说

从今年7月底到9月底,由中、美、加、墨、英五国专家共同参与的国际科考项目“北方侏罗纪恐龙考察”在中国西北四省和自治区展开工作。由多国专家同时参与恐龙化石发掘,这在我国科考史上很少见。

其中的一个发掘地点是在新疆昌吉奇台县的“恐龙沟”。此沟长约5公里,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火烧山油田东北60公里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因多次出土过恐龙化石而得名。此次对昌吉“恐龙沟”的发掘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据专家介绍,从目前两个化石坑中出土的恐龙颈椎和肢骨化石看,很可能发现亚洲最长的恐龙。正在发掘的一条长约11米的颈椎化石,属于大型食草龙的一种蜥脚龙。这种恐龙由于脖子长,头骨轻且薄,形成化石保存下来的非常罕见。

第2篇: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

关键词:历史资源;文化视角;秦皇岛市;旅游资源

一、秦皇岛市发展历史文化的必要性

在我国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旅游产业已经不单单满足于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和游览,其已经逐步向文化体验方面转型。通过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的人文内涵,也可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人文发展相互结合,国家已经对旅游文化产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将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作为了全新的研究对象,旅游文化产业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拉动了更多相关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产业当下发展的全新趋势。

秦皇岛作为环渤海城市圈中旅游业开发较早的城市,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了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旅游产业市场的区域饱和,秦皇岛市的旅游市场开发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行业引导,同行业之间竞争激烈。秦皇岛市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丰富的历史文化层面,山海关长城,孟姜女哭长城民间传说,民间历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是秦皇岛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建设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坚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所以对于秦皇岛市来讲,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势在必行。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在这样的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秦皇岛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也就有了更加光明的未来,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秦皇岛市应当坚持通过“旅游立市”,发挥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环境资源优势,同时以政策为导向,抓住大好的发展契机,从而确立秦皇岛市的特色化文化品牌。

二、秦皇岛市在历史文化视角下的发展优势和前景

1.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优势

对于秦皇岛市来讲,其在旅游文化生态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这种独有的优势性,可以成为秦皇岛市对外宣传的标签。首先,秦皇岛市作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已经具备了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秦皇岛市已经作为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除此之外,其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资源优势。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秦皇岛市应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将文化与生态建设纳入大旅游范围。也就是说,秦皇岛市要完成旅游思想的建设和综合产业的发展,就应把旅游作为途径,文化作为目标,生态作为基石去努力建造一个旅游文化生产融合发展的理想化休闲度假型旅游城市。秦皇岛市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作为基础,用绿色和文化作为城市的包装。

于此同时,秦皇岛市还可以将旅游文化和生态整合发展,通过彼此之间的融合和推进,完成对本土第三产业的造就。这种第三产业的形成,将使秦皇岛市城市旅游的发展不单纯依靠与旅游景点的建设,而是立足于城市整体旅游形象的推出,和向休闲度假型旅游城市方向的转变。在人们当前休闲度假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的条件基础上,秦皇岛市更应该紧紧围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自己拥有的环境条件优势下,在文化分享产业方面提供特色载体,从而完成在历史文化视角下旅游资源产业的开发。

2.秦皇岛市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前景与要求

按照《河北省沿海地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要求,秦皇岛发展定位除了“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还有“文化创意之城”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等目标。秦皇岛市政府为秦皇岛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内容,也确立极为远大的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远大目标,秦皇岛市政府一定要坚持进行旅游品牌建设,坚持走精品化路线,迅速在国内地区乃至国际上打开品牌知名度。与此同时,秦皇岛市政府要出资建设新的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景区,利用这些示范景区带动更多的景区走快速发展的道路。在进行景区建设的同时,要加入更多的人文思考元素,利用“孤竹、碣石、长城”等文化内涵元素丰富秦皇岛旅游产业的内涵。

三、秦皇岛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思考

1.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秦皇岛市是我国河北省和东三省的链接的纽带,是我国长城东段的起点,境内的山海关长城具有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同时也围绕长城衍生了很多民间传说和民间习俗,因此发掘秦皇岛市旅游文化产业就要紧紧围绕长城展开。

(1)山海关作为兵家要塞方面

山海关,老龙头作为明长城的中心,其天下第一关的地位是长城文化中永远不可替代的部分。从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再到民国时期随着军阀的没落,山海关一直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位置。其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对于精神文化来说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具体来讲,以八国联军在山海关和老龙头屯兵的历史为例,这些都证明了山海关是自古兵家要塞之地。除此之外,这些也证明了老龙头在我国抗击外族侵略中,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除此之外,在日本对华侵略战争中,于1933年1月1日在榆关打响的战争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当时美国媒体评论认为,日军夺取榆关可以看作是日本再次发动入侵中国的侵略战争的第一声枪响。同时苏联有关媒体认为,日本对山海关的入侵,是从另一方面实施田中计划的标志,而并非如日军所讲是偶然发生的地方性事件。从日本侵略榆关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帝国即有侵略华北及中国大部分平原的阴谋。所以说,从榆关便可看出未来历史的发展大趋势。榆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从兵家要塞的角度出发,更能够深度的挖掘出山海关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2)从激发民族耻辱感的角度

在918,榆关之后,日本帝国对我国的全面侵略,使我国人民感受到这是民族国家处于危机存亡的重要关头,从而不断奋起抵抗。这种面对国家受辱而奋起反抗的民族主义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本。所以在时隔多年之后,挖掘这些文化有助于新生代的中国力量形成与其正确的历史认知的完善。并且通过对不忘民族耻辱的精神的建立,将激励中国新生力量凭借其自身的努力完成社会主义民族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在山海关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山海关景区首先应做的就是将历史文化与现有精神的挖掘整合,使历史的基本面貌完全展现。通过对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的宣扬,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

(3)民间文化所具有美学价值

山海关作为一道在地理历史以及国人情感上的永久防线,在历史变迁中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了民族精神和国民情感的底线。以孟姜女为代表的山海关精神,承载着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以孟姜女的故事为例,她的故事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构建了一个历史性的丰碑,供人们去朝拜和祭奠。她的故事体现了传统文明中一种独自守望的精神。在时间变迁中这种精神不断传承,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底蕴,完成了就故事本身而言的升华和积淀。作为四大传说之一的孟江女庙文化,它体现着中华女性传统美德中的道德价值观。而通过设庙祭拜的方式,山海关人民将这种道德价值观与现有的美德传播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何将历史与现代文明整合是我们应当迫切考虑的问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当有民族自豪感也应当有美学欣赏能力,还应当保留一颗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内心。山海关文化景区的建设,能够使游客留下余味悠长的历史体会,感到历史的沧桑之感和历史的教育意义。这就是秦皇岛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深刻内涵。

(4)秦文化方面

作为春秋战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位于山海关地区的秦文化也是值得挖掘的历史文化之一。由于秦文化特定的历史性,使得秦皇求仙入海等历史事件浓缩了中国秦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这种特定文化保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而这种人性化景区的建设能够使游客感受到历史的源远流长,体味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在游览之余游客可以得到精神文化历史方面的提升。所以说有关于山海关秦历史文化方面的挖掘在今天仍有其特定的价值的及实际意义。

(5)文学历史及其精神意义

北戴河鸽子窝名人文化,会让我们在走进历史名人的丰功伟绩中体会那个时代的精神历史。依托秦皇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发掘出很多的精神文化内涵。比如曹操的《观沧海》这篇诗歌,描绘的就是秦皇岛的海滨景色,在这样的历史名篇中,我们而已感受到三国时代的伟人情怀和壮志抱负,这样的豪情壮志可以激发出我们的历史沧桑感和历史厚重感。这些历史文化都是先人留给秦皇岛市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秦皇岛市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利优势,我们不仅要发掘财富,还要坚持扩大其影响力。

2.开发滨海休闲文化中心

客观环境作为旅游成分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说,自然环境对人的感知力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就不能够忽视所拥有的环境资源对人类的影响。

根据数据统计可知,秦皇岛市早在201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4天,达到全年的90%以上,以连续八年的排名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前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各省市领跑。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秦皇岛的优良天数也保持了稳定的局势,属于河北省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这样优良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证明了秦皇岛市对环保方面的重视,体现了其环境优雅的特点。北戴河以其绿树红墙为代表,在世界上卓有声誉,并且以其自然环境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了新的疗养度假胜地。在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优美的旅游环境的前提下,北戴河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北戴河的旅游成为了其强劲发展的产业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大力发展和沿海城市的迅速崛起,北戴河也成为了中国开发最早的滨海度假区之一。由南戴河和昌黎黄金海岸等滨海景区组成的长达162.7公里海岸线的秦皇岛,成为了越来越受关注的休闲度假文化的胜地。在不断的产业开发中,北戴河的休闲旅游已经组成了完整的产业运行链。老龙头滨海区,乐岛公园,秦皇岛东山浴场,秦皇岛亚运村海滩,翡翠岛,黄金海岸等已经成为了北戴河旅游的金字招牌。在这种环境氛围下,衍生出具有特殊意义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应当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全民海洋保护意识。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一直是起着传承的重要作用,同样,历史文化旅游随着时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所以在如今的发展潮流中如何将主观文化与客观条件相结合则是我们应该迫切考虑的问题。以史为鉴,给后辈子孙以良好的精神教育作用,以地为凭,保证旅游品味的提高。我们应该在突出历史文化特点的过程中打造历史文化精品,并且发挥出秦皇岛市独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在精品文化旅游路线上,保证主体方向的发展,将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而完成对秦皇岛市综合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国宏.论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J].旅游研究,2013(10).

[2]徐德宽,马波.秦皇岛市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商业研究,2012(12).

[3]杨柏林.秦皇岛市景区文化产业的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2-08-28.

第3篇: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

[关键词]金长城;文化引领;高校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103 ― 02

金长城是中国长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金长城的修建源于战争的需要,是一种军事防御工程,但近代以来,金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已经消失,金长城的文化、历史研究、地理生态及其经济价值正在与日俱增的凸显。自从2001年金长城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齐齐哈尔市有关部门在抢救、保护和开发金长城文化资源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金长城文化资源目前的现状还是令人担忧的,金长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的。现就高校文化引领作用角度谈一下对齐齐哈尔金长城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的看法。

一、发挥地方高校人文教育优势,探讨金长城文化研究思路

高校作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集结地,在文化研究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能够以自身的信息、科研、教育等优势,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这已经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认同,各高校也纷纷加入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序列当中。就黑龙江省地方高校而言,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金源文化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渤海文化研究、佳木斯大学的赫哲文化研究,黑河学院的界江文化研究都在国内学术界声名显赫,具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作为地方高校的齐齐哈尔大学也具有这样的学术自觉,把金长城文化为代表的齐齐哈尔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2009年齐齐哈尔大学率先开启了“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产学研基地”校地合作建设,2010年11月,签署《齐齐哈尔市政府―齐齐哈尔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等5项合作协议,在传承、发展、引领区域文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目前,校地合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高校文化引领作用在边疆文化、区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得到了有力彰显。

但是关于高校如何真正有效的参与地域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怎么去保护?由高校的那个群体去参与保护?还存在一些争论,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从高校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科研优势发挥、学科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培训、高校文化教育传承等角度开展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把高校如何参与地域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阐述研究的非常深入,透彻。但这些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强调高校及其文化的作用和功能,片面夸大了高校的文化作用,某种程度上自觉不自觉的把一些地域文化,地方文化视为一种濒临灭绝、传承困难的弱势文化,高校参与地域文化遗产保护是“扶贫”,而没有把这些地域文化置于同等地位。

所以结合这一现实,在金长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地方高校要积极探讨扎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地方高校的优势与金长城文化的资源作为两个独立主体,把双方置于平等的、对称的地位,以文化作为两者的连接点,开展两者的双向互动研究,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及方法,开展地方高校与金长城文化发展上的相互交换和合作研究,探讨地方与金长城文化的双向互动,互利共赢,开展相关文化研究,从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从高校科研力量的整合、从高校校地合作途径的拓展、从高校师资力量的培养,从金长城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从高校开展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以及原生地保护等角度开展金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探讨和研究,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发挥地方高校区域文化引领功能,创新金长城文化保护途径

金长城文化资源的保护是一项巨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能够独立承担的,需要发挥地方政府、学术机构、地方高校、文博机构、新闻媒体等的综合合力。其中高校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传播优势,能够在金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其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和引领功能。

(一)强化师资力量,构建学科体系

由于一些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教书育人是其首要功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高校的文化引领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高校没有重视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没有学科专业作为支撑,专门从事地方文化教学科研的专业教师数量不多,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而且科研方向比较多元零散,没有形成科研合力,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理论成果较多,指导现实的成果较少,不能对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从理论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缺乏媒介。为此,必须从强化师资力量,构建学科体系角度,开展高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和科研。

一是为了使金长城文化保护工作高效有序,必须尽早建立必要的学术机构,形成相对固定的学术队伍。研究任务相对集中的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其它研究单位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建设,在相关学科的本专科课程中加入金长城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教育,并注意高校之间的互动和配合,如科研方向的选择上,科研力量的整合上,科研项目的申报上,科研信息的收集上应加强各高校之间的横向合作,以更广阔的视角打造高校金长城文化保护、研究体系。

二是高校要建立从事金长城文化遗产教育和科研的师资队伍。为避免科研方向分散,形成不了学术影响力,要充分运用学科交叉,可以从高校的历史、美术、音乐、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中挑选科研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热衷于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教师,由几个学校或一个学术团体组织起来,确立统一的科研方向,以各学科的理论为支撑,开展金长城文化研究。目前,齐齐哈尔大学的“嫩江流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被确立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已经把金长城为代表的齐齐哈尔地方文化纳入基地研究,组织科研力量,实现学科交叉,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开展相关研究。

三是高校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强化黑龙江地方史教学。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把金长城为代表的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资源纳入到教育体系中,这无疑是对齐齐哈尔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和保护。把金长城文化遗产教育与大学的校园文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文化活动、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利用专业课程,公选课程和平台课程,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大力开发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有序、合理、科学的开展高校的文化遗产教育。

(二)运用校园文化,培育文化风尚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当今高校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根植于大学,大学又地处一定的地域,地域文化精神已经内化为大学的精神品格。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高校文化建设又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滋养。实施地方高校文化与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双向互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展示金长城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在高校各社团开展以金长城文化为主题的图片展、征文活动、摄影作品比赛、书画艺术交流,金长城文化资源保护设计大赛等,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校园载体,鼓励学生参与地域文化研究,开展科研实践,开展文化遗产方面的文艺演出、专题报告、讲座、比赛、设计、艺术展演、社会实践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氛围中得到良好的熏陶,调动大学生们身上潜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只要把它们激发出来,这批年轻人就会成为金长城或其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力。

最后,正确引导学生创建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团组织,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服务功能、培养功能、示范功能,最大限度地将各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融人到社团的各项活动之中。使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让地域文化去丰富高校学生社团内容,促进社团的积极健康发展,使地域文化在校园里产生极强的影响力,进而成为高校学生活动的一个鲜明特色。

三、利用地方高校科研教育优势,开展金长城文化保护研究

金长城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项保护工作和传承发展离不开教育学术力量的带动,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多方关注和共同参与。广大高校应当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发挥科研教育优势,推动金长城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一)加强金长城文化研究的科研立项

要在国家和黑龙江省的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立项中将金长城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列入。其他行业系统的科研立项也应当对口资助与本行业相关的或本地区范围内的文化遗产项目。争取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佳木斯、大庆、黑河等地的地方历史文化都争取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扶持和资助。齐齐哈尔市的地方历史研究还没有形成强大影响力,目前还没有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

(二)建设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以金长城文化遗址的普查、考察、参观、研究为方式,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让大学生深入下去,走出去,让他们走进文化遗产地进行田野考察。深人相关市县区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积极 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融入地域文化遗产的氛围中,经受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为金长城保护事业搭建人才培养基地和社会实践平台。

(三)举办金长城学术会议和讲座

第4篇: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弘扬;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74-0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四大发明等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留下了许多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的精髓犹如一盏明灯,透过历史的烟云,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立足于教学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从课堂出发,注重文化熏陶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而不能单纯地在课堂上借助教材,即“教教材”,并在教学中认真引领,加以取舍,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获得美感;从教材中挖掘蕴涵在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和学生一起在学习中拓展、延伸,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教学中如果遇到有关古代的名人、事件、名胜的课文时,我会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使他们在学习之前就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欲望。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一些与长城有关的资料和民间故事,课上学生进行交流,激发起他们迫于了解和认识“长城”这一伟大奇迹的欲望,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长城图片,让学生带着欣赏去看图,同时。我引导学生从中认识长城的坚固高大、雄伟壮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加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天马》一文中的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读国学经典,承传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语文教育中首先表现为人文素质是的教育,即道德教育。在每周一课的“经典诗文诵读”的教学中,我在“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鼓励学生朗读和背诵一定的经典篇目一圣贤之人教学生行仁义之道。如,以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尊敬师长、互助互爱;在教学《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在学生反复的诵读中,音调激越高亢,激发爱国激情。体会感情慷慨悲凉,呼唤出作者对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心和对敌寇的刻骨仇恨。另外,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王维、李清照的诗词擅长抒发柔美、优雅等感性形象,让人精神愉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

三、从实际出发,弘扬传统美德

第5篇: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

旅游资源文化属性的理解,首先必须要明确理解文化的涵义。“文化”一词是我国语言系统中古代已经有的词汇,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然这里夸大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的理解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三点是共有的:一、文化是人创造的,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没有人的行为,就无所谓文化;二、文化能影响人,人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俗语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任何文化要想发展,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一、旅游资源文化属性建设的意义

(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建设是发展韩城旅游事业的必然之路。

当前,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回顾自开发旅游以来韩城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竞争阶段:

第一阶段是项目竞争。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各个行业都开始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也借势而发,在那时要是能开辟一个景点,就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只要是有一个像样的景点,就有着绝对的优势。

第二个阶段是广告竞争。当人们渐渐认识到旅游是一个利润丰厚的新兴产业时,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是有一点自然或是人文资源的地方都建设为旅游景点。几年之后,很多地方都有了初具规模的景点,为了游客,各个景点都不惜工本的打广告,进而发展成了广告的竞争。

第三阶段是文化竞争。这么多年的发展,旅游业也渐渐成熟,游客的素质也不断的提高,于是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即文化竞争。景点是否蕴含着独特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景点文化属性建设是防止韩城景点趋同化的必然之路。

景点的长久发展与生命力关键是区别于其他景点的文化属性。一个没有文化特征,没有个性特征的景点很难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走的长远。韩城目前的各个景点几乎是一样的,没有鲜明的特色,党家村与古城都打的是明清建筑的旗号,司马迁祠墓、大禹庙是纯粹的祭拜,其他的都是打着元代建筑的名号,这种几乎是一样的思维弱化了司马故里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多出了些许疑问,难道一个以历史文化著称的名城竟然只剩下这些?事实上韩城这么多景点,各个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各有各的特点。

多年的总结可以明白,韩城旅游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是韩城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丰富的文化差异造就的。假如去除了韩城特有的文化,就很难依靠古建筑和文物形态给人以永久印象。景点的发展和长久不衰,就必须要在文化建设上下大力气。

(三)文化属性的建设是保存和延续历史的必然之路。

西禹高速路在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魏长城横穿而过的时候,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引发了很多争论,从景点的文化属性来看我们明白了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一次不经意的破坏,从此再也不会拥有。也许是魏长城无法挡住秦军的铁骑,又怎么能挡得住横穿而过的高速路?如今只剩下断了的长城和横穿而去的路。历史在这里也断了层,因此建设的本质是营造有利于景点的生存发展环境,是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现阶段韩城怎样走景点文化属性建设道路

(一)树立景点文化的意识。韩城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已经走到了其他地区前面,理解了旅游经济发展的好处,在景点建设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却不知道景点的经济价值的最主要部分早已经不在于设施建设,而在于景点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没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景点的文化特色,不重视特色文化开发利用,面临的将是一条不归路。所以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景点文化属性的建设,把文化属性的建设放到景点建设的前面。

(二)对景点文化属性的建设做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建设是一个多学科问题,对学术理论依据要求很高,现在还没从事景点文化属性建设方面的研究,建议将景点的文化属性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组织从事文博事业的老同志,进行有针对的性的研究工作,给后期的建设工作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6篇: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开发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54-01

一、概况

中国境内保存的丝路遗存,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别:新石器时代文化古遗物;古城遗址;古墓葬;石窟艺术;塔碑楼阁;寺庙建筑;长城关隘;民族与民俗文化。由于近年来一些不合理的经济开发、自然因素等原因,导致丝路沿线许多历史文化资源濒临消失的危险,悠久的西域文化也将失去精神依托和物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分析

古遗址的保存现状令人堪忧,除了一些级别较高的文化遗存保存相对完好外,很多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原因有。

1.自然因素:(1)地震。丝路沿线多处处于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激烈,使得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沿途的古城建筑多为夯土或土坯结构,极容易造成很大的破坏。(2)风蚀。丝路沿线经过塔克拉玛沙漠,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大风扬沙是沙漠气候的常态。而这些地区的古城址、烽燧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大都为砂石、生土结构,强劲的风力很容易对古遗址造成巨大的破坏。(3)洪水的冲切与浸蚀。丝路沿线洪水泛滥,从而对古遗址造成严重的破坏。暴雨所致的洪水造成古建筑的多处塌方、毁损。对古遗址造成严重的冲切破坏。

2.人为因素:(1)自然资源开采的破坏。丝路沿线有油气矿藏资源大省(如新疆),是国家能源的重要储备区和供给地。但许多油气田的工程建设,是在古遗址之上,从而对古遗址造成了整体性的破坏。(2)农业开发的破坏。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中道就是绿洲农业的重要地区。由于绿洲耕地资源相对有限,在历史时期使得其中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常常被平作耕地或被取土肥地,造成了许多历史遗迹的破坏。(3)开发旅游资源对文物保护的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对文物保护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了具有保护修缮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一些落后发展模式很可能会将许多价值很高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旅游景区,从而使历史文化古迹失去了原来相对封闭性保护的环境,从而对许多历史文物造成不可逆性的破坏。(4)工业污染的破坏。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企业“三废”的排放对历史古迹破坏作用十分严重。如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古城墙、石窟寺、壁画等产生严重的侵蚀。(5)城镇化的破坏。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经常出现大规模的建设,城市内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三、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对策建议

1.审慎处理资源开发和文物古迹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资源开发和文物古迹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城市经济发展和中华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虽然矿产油气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但矿产资源具有可替代性,而历史文化资源是唯一的,一旦破坏,就无可替代。

2.农业开发中首要注意文物保护。绿洲农业开发中,民众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非常重要,所以提高其文物保护意识是重中之重,防止出现为了增加绿洲用地而将文化遗存破坏甚至全部移除的情况。

3.从制度上规范文物、旅游部门的行政职能。文物部门大都是和旅游部门联署办公,甚至许多历史遗存由旅游局管理,这从根本上不利于文物保护。因此,要重点突出文物部门保护文物古迹的专业职能,实行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能的严格界定。

4.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避免工业污染对文物的破坏。工业污染对文物的破坏极为严重。减少工业“三废”对文物古迹的破坏,要从源头上禁止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这就需要决策部门和地方政府理性衡量短期效益和长远利益这笔账。

5.城镇化进程中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留住城市底蕴。在大规模的城镇化和城市扩建中,保存古城墙、古民居能保留城市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感。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提高认识,做好规划,才能做好古城与新城的和谐统一,历史遗存与现代化建设的并行不悖。

四、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重大意义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作为中国西域文化重要的依托和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对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护对象。要把历史文化遗存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开发保护工作。

五、丝绸之路的旅游前景与优势分析

“丝绸之路”上的旅游资源独具神秘性、文化性、经济性、多样性、民族性等特色的特征,正是“丝绸之路”旅游开发的资本和依据。从“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遗存与旅游胜迹及它所具备的鲜明特点等方面得出“丝绸之路”是当今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把“丝绸之路”建成21世纪黄金旅游线的重要意义,使它成为振兴城市经济的金钥匙。

第7篇: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确定及其保护管理,适用本条例。

优秀历史建筑被依法确定为文物的,其保护管理依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市规划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管理。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负责本辖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规划管理。

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本市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负责本辖区优秀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

本市其他有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四条 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负有保护责任,应当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

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和使用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承担保护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义务,对危害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行为,可以向规划管理部门或者房屋土地管理部门举报。规划管理部门或者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对危害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行为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六条 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资金,应当多渠道筹集。

市和区、县设立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其来源是:

(一)市和区、县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二)境内外单位、个人和其他组织的捐赠;

(三)公有优秀历史建筑转让、出租的收益;

(四)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分别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七条 本市设立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

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按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认定、调整及撤销等有关事项的评审,为市人民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专家委员会由规划、房屋土地、建筑、文物、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人士组成,具体组成办法和工作规则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章 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确定

第八条 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地体现上海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可以确定为历史文化风貌区。

第九条 建成三十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可以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

(一)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

(二)反映上海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

(三)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四)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

(五)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

第十条 建筑的所有人和使用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市规划管理部门或者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推荐历史文化风貌区或者优秀历史建筑。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初步名单,由市规划管理部门研究提出,并征求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市文物管理部门和所在区县人民政府的意见,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确定。

优秀历史建筑的初步名单,由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研究提出,并征求市文物管理部门、建筑所有人和所在区县人民政府的意见,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确定。

在市人民政府批准确定前,应当将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初步名单公示征求社会意见。

第十一条 经批准确定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由市人民政府公布,并由市规划管理部门设立标志。

经批准确定的优秀历史建筑由市人民政府公布,并由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设立标志。

第十二条 依法确定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不得擅自调整或者撤销。确因不可抗力或者情况发生变化需要调整或者撤销的,应当由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城市建设中发现有保护价值而尚未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的建筑,经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初步确认后,可以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采取先予保护的措施,再按照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程序报批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第三章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

第十四条 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并征求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市文物管理部门、所在区县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及其保护准则;

(二)该地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

(三)该地区土地使用性质的规划控制和调整,以及建筑空间环境和景观的保护要求;

(四)该地区与历史文化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的整改要求;

(五)规划管理的其他要求和措施。

第十六条 在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和下列规定:

(一)不得擅自改变街区空间格局和建筑原有的立面、色彩;

(二)除确需建造的建筑附属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对现有建筑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其历史文化风貌;

(三)不得擅自新建、扩建道路,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其原有的道路格局和景观特征;

(四)不得新建工业企业,现有妨碍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工业企业应当有计划迁移。

第十七条 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控制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和下列规定:

(一)新建、扩建、改建建筑时,应当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

(二)新建、扩建、改建道路时,不得破坏历史文化风貌;

(三)不得新建对环境有污染的工业企业,现有对环境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当有计划迁移。

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控制范围内新建、扩建建筑,其建筑容积率受到限制的,可以按照城市规划实行异地补偿。

第十八条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设项目规划,由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批。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批时,应当征求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九条 历史文化风貌区土地的规划使用性质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的使用性质不符合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要求的,应当予以恢复或者调整。

第二十条 经批准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内设置户外广告、招牌等设施,应当符合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破坏建筑空间环境和景观。现有的户外广告、招牌等设施不符合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要求的,应当限期拆除。

第二十一条 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消防设施、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技术规范予以完善、疏通。因保护历史文化风貌需要无法达到规定的消防标准的,应当由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市公安消防部门协商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措施。

第四章 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

第二十二条 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提出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周边建设控制范围,经征求有关专家和所在区、县人民政府的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三条 在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确需建造优秀历史建筑附属设施的,应当报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批。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批时,应当征求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 在优秀历史建筑的周边建设控制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的,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优秀历史建筑相协调,不得改变建筑周围原有的空间景观特征,不得影响优秀历史建筑的正常使用。

在优秀历史建筑的周边建设控制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的,应当报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批。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批时,应当征求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和所在区、县人民政府的意见。

第二十五条 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根据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完好程度,分为以下四类:

(一)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装饰不得改变;

(二)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

(三)建筑的立面和结构体系不得改变,建筑内部允许改变。

(四)建筑的主要立面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

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每处优秀历史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六条 市和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做好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将优秀历史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书面告知建筑的所有人和有关的物业管理单位,明确其应当承担的保护义务。

优秀历史建筑转让、出租的,转让人、出租人应当将有关的保护要求书面告知受让人、承租人。受让人、承租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

第二十七条 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定期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和保护状况进行普查,并建立专门档案。普查结果应当书面告知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和有关的物业管理单位。

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和使用人应当配合对建筑的普查。

第二十八条 严格控制在优秀历史建筑上设置户外广告、招牌等设施。经批准在优秀历史建筑上设置户外广告、招牌、空调、霓虹灯、泛光照明等外部设施,或者改建卫生、排水、电梯等内部设施的,应当符合该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设置的外部设施还应当与建筑立面相协调。

第二十九条 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和使用人不得在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的物品,不得从事损坏建筑主体承重结构或者其他危害建筑安全的活动。

第三十条 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性质、内部设计使用功能不得擅自改变。

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人根据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确需改变建筑的使用性质和内部设计使用功能的,应当将方案报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涉及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准的使用性质的,应当征得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三十一条 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现状与建筑的使用性质、内部设计使用功能不一致,对建筑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的,建筑的所有人可以按照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提出恢复或者调整建筑的使用性质、内部设计使用功能的方案,报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涉及规划管理的,应当征得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同意。

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现状与建筑的使用性质、内部设计使用功能不一致,对建筑的保护产生严重影响的,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在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后,作出恢复或者调整建筑的使用性质、内部设计使用功能的决定。

第三十二条 执行政府规定租金标准的公有优秀历史建筑,因保护需要恢复、调整或者改变建筑的使用性质、内部设计使用功能,确需承租人搬迁并解除租赁关系的,出租人应当补偿安置承租人;补偿安置应当高于本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标准。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优秀历史建筑的类型、地段和用途等因素制定补偿安置的指导性标准。具体补偿安置的数额,由出租人和承租人根据指导性标准和合理、适当的原则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经当事人申请,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裁决。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执行市场租金标准的优秀历史建筑,因保护需要恢复、调整或者改变使用性质、内部设计使用功能,致使原租赁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其租赁关系按照原租赁合同的约定处理。无约定的,出租人应当提前三个月书面告知承租人解除租赁合同,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优秀历史建筑恢复、调整或者改变使用性质、内部设计使用功能后,仍然用于出租的,原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承租权;用于出售的,原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

第三十三条 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应当按照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或者普查提出的要求,及时对建筑进行修缮,建筑的使用人应当予以配合,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予以督促和指导。

优秀历史建筑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并承担相应的修缮费用;所有人和使用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建筑的所有人承担修缮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以向区、县人民政府申请从保护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补助。

执行政府规定租金标准的公有非居住优秀历史建筑的承租人,应当按照政府规定租金标准与房地产市场租金标准的差额比例承担部分修缮费用。

第三十四条 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人未按照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及时修缮致使建筑发生损毁危险或者未定期整修建筑立面的,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抢救修缮或者整修。

第三十五条 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应当由建筑的所有人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施工单位实施。

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应当将修缮的设计、施工方案事先报送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涉及建筑主体承重结构变动的,应当向市规划管理部门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规划管理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应当征得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三十六条 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的建筑技术规范以及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技术规定。建筑的修缮无法按照建筑技术规范进行的,应当由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相关管理部门协调确定相应的修缮方案。

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技术规定由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经征求有关专家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后确定。

第三十七条 经市规划管理部门许可的建筑修缮工程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等档案资料,应当由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及时报送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第三十八条 优秀历史建筑因不可抗力或者受到其他影响发生损毁危险的,建筑的所有人应当立即组织抢险保护,采取加固措施,并向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报告。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予以督促和指导,对不符合该建筑具体保护要求的措施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第三十九条 依法确定的优秀历史建筑不得擅自迁移、拆除。因特殊需要必须迁移、拆除或者复建优秀历史建筑的,应当由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共同提出,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迁移、拆除和复建优秀历史建筑的,应当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建筑的详细测绘、信息记录和档案资料保存工作,并按本市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报送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或者未按批准的要求,在历史文化风貌区或者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周边建设控制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由市规划管理部门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拆除违法建筑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设置、改建相关设施,擅自改变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性质、内部设计使用功能,或者从事危害建筑安全活动的,由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或者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以处该优秀历史建筑重置价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迁移优秀历史建筑的,由市规划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恢复原状,并可以处该优秀历史建筑重置价一到三倍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拆除优秀历史建筑的,由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或者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恢复原状,并可以处该优秀历史建筑重置价三到五倍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不符合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或者相关技术规范的,由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或者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可以处该优秀历史建筑重置价百分之三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及时报送优秀历史建筑修缮、迁移、拆除或者复建工程档案资料的,由市规划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报送;逾期仍不报送的,依照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五条 规划管理部门、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使职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管理相对人造成经济损失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法定程序,确定、调整或者撤销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或者违法批准迁移、拆除优秀历史建筑的;

(二)擅自批准在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内从事违法建设活动,或者违法批准改变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性质、内部设计使用功能的;

(三)对有损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处理的;

(四)其他属于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参照本条例有关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历史建筑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是指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地体现上海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经 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目前已确定了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中心城区12片27平方公里,郊区及浦东新区32片14平方公里。

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也是古代人民劳动艺术的结晶,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20xx年(公元14071420xx年)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城墙环绕,周长3428米,城墙高7.9米,底部宽8.62米,上部宽6.66米,上部外侧筑雉牒,内侧砌宇墙。城墙四角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为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面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它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天坛

天坛在北京市东南部,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今日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当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侧的中山公园是祭祀丰收神即五谷耕地之所。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西北的布达拉山上,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后经历次扩建,是西藏最大的宫堡式建筑。建筑分白宫和红宫,白宫的东大殿和日光殿分别是历世喇嘛举行重大宗教活动场所和寝宫。红宫为灵塔殿和佛堂,其中高14.85米的的五世灵塔包金镶玉,璀璨耀目。宫殿内部装饰金碧辉煌,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宫殿依山而建,现占地41公顷,主楼13层,高117米,东西长360多米,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磅礴,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被誉为高原圣殿。

布达拉宫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居中央是红宫,主要用于宗教事务;两翼刷白粉的是白宫,是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场所。1994年12月初,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孔

孔庙、孔府、孔林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遥县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图再现了这一风采。

第8篇: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我所参与和经历的许多有历史意义的工作。都在西子湖畔酝酿、发展并随之产生轰轰烈烈的巨大价值。但这次略有不同――选一个清晨,只约老伴和齐欣,租来公共自行车。在大运河边穿行在晨练的人群中,去感受规划中的“大运河遗产小道”的魅力。

屈指算来。从另外一座大河边的小镇李庄算起,我在中国古建筑保护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70年。

这是怎样的70年!

我这70年。从来没有停止过奔走。从李庄到杭州,从脚下到心灵,都是如此。

如果,我将自己微薄的70年,凝成一个时间点,我们瞻前仰后,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出:社会始终在动荡、变革中进步,而我们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始终薪火相传,从来没有舍弃;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待祖先智慧的眼界,也始终是在不断提升。

当年。恩师粱思成先生在考察曲阜孔庙的修葺计划时如是感受:“我们今日所处的地位。与两千年以来每次重修时匠师所处地位,有一个根本不同之点:以往的重修,其唯一的目标,在将已破敞的庙庭,恢复为富丽堂皇,工坚料实的殿宇,若能拆去旧屋,另建新殿,在当时更是颂为无上的功业或美德。但是今天我们的工作却不同了,我们须对于各个时代之古建筑,负保存或恢复原状的责任。”

我认为,从那时起至今,我们中国人已经将这样的理念通过实践发挥到了极致。但是。迅速发展的社会形态,迫切要求我们站在人类共同文明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思想和判断力,以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速度,寻找和规划更有效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方法。

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增加一些时间,去关注我们的地球;也让做环保的人们,去多爱一些文化遗产,以此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和我们的家园。

我觉得文化遗产是另外一片尚未被我们重视的大自然――水。空气、风景名胜与文化遗产……构成了我们相互交织的共通的责任。只专注于一个领域的努力,将是徒劳或乏力的。在此基础之上,宽容和交融的思想体系成为迫切的必须。什么是交融?就是我们研究大运河,是在考古、文物保护、水利和水利史、经济与航运交通、立法与公众传播等多学科的合作下共通进行。也就是说,我们对祖先与未来。是要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放在一起,给出一个价值评估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大运河遗产小道”上骑行的时候,更觉得自己是在做着一个全新的角色。更是一个生活的亲历者和志愿者。虽已八十有六。我对此仍充满欣喜和期望。

二十年前,长城学开始成为人们的思考目标。但是任务繁杂而步履缓慢。现在。在杭州,一个地区性的“运河(河道)学研究院”已经有了雏形。我相信,运河学的研究将比长城学的发展更为迅速。因为我们面临的有利条件更多:学科间边界消失、分歧减少,信息交融而相互需求明显。更重要的是。让世界更加理解、尊重和交融中华文明的优秀智慧。这个前景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文化,是国力的象征;历史证明,国力,是文化遗产活力的保证。

从这点来看,一个最好的时机正在来临。

第9篇:长城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

关键词:余秋雨 《文化苦旅》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再对于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以及关怀,对于人类所遗留下的种种精神文化现象进行重视,肯定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在一定层面上讲,人之所以被称为是万物之灵,究其原因则是在于它的人文体现,有着自身最为独特的一面,即精神文化。而余秋雨笔下的《文化苦旅》,则深刻挖掘了人文精神,体现了深深的文化精神的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文化的尊崇。通过《文化苦旅》,让余秋雨带着读者走遍世界,边观景边悟情,从中感受余秋雨的内心世界,感受历史文化的变迁,这种情、这种景在《文化苦旅》中完完全全地诠释了出来,人文精神尽在其中。

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解读

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中,处处可见其文笔的生动和优美,仿佛在这本书中每个人都能够有着和作者同样的感受,这些感受是真实和微妙的。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书中体现了超强的文化感悟以及艺术表现力,文中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渊博,也为散文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文化苦旅》不是几日就簇成的,而是在作者不断的思考和研究下写成的,其中无不体现了余秋雨渊博的知识和对于历史的见解,这些知识和见解能够让读者从中深刻了解问题和分辨问题,无论读者阅读余秋雨的哪一句话,都能够从中窥见超强的文字逻辑性,其独到的见解、深刻的分析总是能够让每一位读者回味久久,当然其中的人文精神更是不言而喻。

《文化苦旅》这本书中的各种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每一处历史古迹和名胜景点都会让读者心动万分,但是不要以为这些景象能够让人感到轻松自在,余秋雨正是想通过这些历史和文明向读者传达出他的意识,因此书中所介绍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读者通过阅读能够看到强烈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强而具有震撼力,正是通过名胜古迹与历史相关联,由此将民族意识点出,余秋雨笔下的《文化苦旅》,字字入人心,句句藏心窝,其带给读者的震撼非常大。

二、余秋雨的人文精神

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末也是当代极富盛名的散文家,其所具备的独特创作艺术个性书写了许多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散文。余秋雨所著作的散文涉及了许多历史文化、民族风俗、文人群体、笔墨文化等等,这些著作的问世,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一致追捧,人们读其散文,不光是品其文采,更是悟其感想,从余秋雨的散文中人们可以学到很多,内心也能够感触许多,对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自然是能够提高不少的,由此余秋雨的散文总是被人们深深喜爱着。他笔下的一系列丛书的问世都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当做是炙手可热的读物。余秋雨所著作的散文有着自身非常独特的艺术和风格特征,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无论是哪个语句都是极富细腻,其中的语句优美,有着深刻的含义,读者总是能够从中读余秋雨,悟余秋雨,感受其真实的文学境界。对于余秋雨而言,他本人有着较为独特的意识,在散文视角方面也是尽显与众不同,他喜欢将其自身渊博的知识加上独特的视觉意识一起融入民族传统文化中,在散文中喜欢借事物表达自身的感想。比如通过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角度去感受一些民俗,从传统的文化中去摸索民族特性和民族人格。

对于历史文化的深思以及与众不同的观点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大特色,而对于感悟传统民族文化、揭示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和人格特性,则又显示了余秋雨的深厚文化内涵,让人通过内涵品文学韵味。通过他的《文化苦旅》,读者从中感受到了国人的感伤,也读出了中国文人命运的凄惨和悲催,更从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感以及人生的沧桑感。《文化苦旅》带给人们恰恰是对于命运的思考和深虑。

三、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山水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以浓厚的书卷气息,只身一人,静静地书写着一切,从朔风凛冽的咸阳古道、阳关雨雪到春花烟雨的苏州小巷、三秋西湖,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途中有着山水各一程的坎坷,也有着风雨交加的寒冷,途中不断寻求着古老民族的新生力量以及文化的新鲜血液,在书中,余秋雨通过自身的独特感受,向人们展现了一代代人文志士,他们饱含希望、才华横溢。余秋雨在文中再现历史,写出人生,句句经典,写出了极富沧桑之美的篇章。文中句句语句无不再现其潇洒从容的姿态,他的笔法带着纵横时空感,又掺杂着一些犹豫,将散文所具备的气派、韵味、魂魄等境界一展无余。

此文中,余秋雨描述被历史泥沙所掩盖的山水风物以及楼台阁榭深处的文化积淀,由此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有着浓厚历史文化的景观,这些景不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它们的每一处展现都再现了历史的动态场景。恰如余秋雨在文中所说的:“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自己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由此可见文中所介绍的山水文化无不让读者发现了历史的足迹,将文化一层层挖掘,体现了余秋雨的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让读者受到了启发。余秋雨通过对于景点慢慢的流逝,颇为感慨,加上他的艺术性感悟,再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文中的每一处都体现了余秋雨想要跨越时空去追寻文化,想要面对面地进行心灵时空的交流,这一切无不说明余秋雨笔下真切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二)民族文化

《文化苦旅》是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和体会的,余秋雨的细腻文字将民族的点点滴滴展现在我们面前,读者阅读了我国古文明史的同时也体会了历史的变迁和沧桑。余秋雨是我国当代作家、散文家、美学家,其文字功底不言而喻,他获得的奖项数不胜数,他的作品总是能够让人读后感慨万分。尤其是《文化苦旅》,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轰动了整个文坛史,整个作品再现了我们的民族史和文化史,让人读后颇为震撼,无论是作者的文化底蕴还是表达意蕴,总是让人能够感悟到人文精神的存在。

《文化苦旅》描述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史,写出了5000年风俗的点点滴滴沉淀,虽然说的是游记,但是也是通过游记写文化,将我国的文化史紧紧和山河联系在一起。在这句句精美的句子下,我们享受着余秋雨的美句,享受着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明。这些历史和文明向读者传达了一个个深刻的含义,虽然有一些地方我们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到达,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或者你许下某些心愿,希望游玩某处,但是这些心愿有时候会因一些因素而无法梦寐以求,但是通过余秋雨的这本书,你总是能够从中窥探到这些景点,并从中获益匪浅,这些历史犹如你也经历过,要不我们怎么会翻阅书的同时发出各种叹息呢?而这种叹息恰恰是源于民族感和民族意识。比如说,长城,大家都知道,其位于我们的国都北京,为什么长城能够成为我们国家的象征,想必大家都知道长城所肩负起的保家卫国的责任,这种责任重大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我们迈步于长城之上,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无数个英灵在反击匈奴时候的勇猛,这种力量是攻不可破的,更是值得所有人敬畏的。余秋雨的这本书在介绍景点的同时,也将民族精神表达了出来,实为读者阅读的典范之作。

四.结语

余秋雨的散文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论是他的散文文笔,还是他的散文境界,总是能够勾起读者的一些联想,激发读者去感悟生活、品味历史。《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经典性的散文,《文化苦旅》让读者从中读“苦”、品“苦”。通过这篇散文,余秋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完整整地表达了出来,人文精神尽显其中。他的散文对于人格进行了深度的构建,注重对于人文精神的表达。《文化苦旅》是对于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于人文精神的一种追求,对于读者来说《文化苦旅》实为阅读的典范,更是提高精神境界的一本好读物。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版.

[2]高小康.自我偏见中的中国文化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郭佳颖.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J].山花.2011年16期

[4]宋力.《文化苦旅》评识[J].广西师院学报.199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