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护理方式范文

临床护理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护理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护理方式

第1篇:临床护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臀位妊娠;剖宫产;阴道分娩

臀位是常见的异常胎位之一。妊娠30周前臀位较多,不应视为异常;30周后多能自然回转成头位,持续呈臀位者约占分娩总数的3-4%。臀位分娩对胎儿危险性较大,易发生脐带脱垂、胎臂上举、后出头困难等。臀位处理不当时易造成死产、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产伤等。其围产儿死亡率比枕前位高3-8倍。臀位以骶骨为指示点,分骶左前、骶左横、骶左后、骶右前、骶右横、骶右后六种方位。根据先露的种类又分单臀位(又称腿直臀位)、完全臀位(又称混合臀位或复合臀先露)及不完全臀位。为了探寻一种合理分娩方式,以能够为臀位妊娠孕妇提供正确的护理、降低母婴发病率。笔者选取了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6例单胎臀位妊娠孕妇,并对其护理情况和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6例单胎臀位妊娠孕妇,年龄为21-42岁,平均年龄(27.3±4.9)岁;其中76例为初产妇,占比为65.52%,40例为经产妇,占比为34.48%;孕周为26-45周,平均(37.1±2.9)周。其中56例为单臀妊娠,50例为完全臀妊娠,10例为足先露妊娠。64例单胎臀位妊娠孕妇经阴道分娩,占比55.17%。

产妇在选择分娩方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骨盆异常、疤痕子宫、胎儿体重在3.5kg以上的、胎儿颈部过度伸展、胎儿窘迫、前置胎盘、羊水异常、过期妊娠等是阴道分娩的绝对禁忌证。其他相对禁忌证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通常根据产妇及其家属医院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若阴道分娩试产时出现异常,则应立即改行剖宫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妊娠7个月前,由于羊水较多,故大多数胎体不固定,日后一般都会自行转为头位,7个月后若还是臀位的,应加以纠正。首先应加大产前检要意义的宣传,一旦发现臀位应进行及时纠正。在妊娠28-30周期间,行B超检查,若发现臀位妊娠,则应尽量使其在于32周前后得到纠正,臀位妊娠产妇应提前住院,接受定期的B超检查,明确臀位妊娠的类型,若胎儿体重在3.5kg以上,则应尽快确定分娩方式

若确诊为臀位妊娠,产妇应马上卧床休息,抬高臀部,每30分钟检测一次胎心。若脐带已脱垂,应马上给氧,同时根据胎儿是否存活、宫口打开程度等进行及时的处理。

因产程越长,产妇出现衰竭继发宫缩乏力的概率越高。所以应加强护理,对产妇的饮食、饮水等进行进行指导。注意休息,保证产力良好,同时对产程的进展情况和胎心音的波动加以密切的关注。护理时应注重对产妇态度。一旦发现破膜早破时间超过12小时,则及时进行抗生素预防感染,不得灌肠,尽量避免阴道检查,保持外阴清洁。

胎儿娩出后,行常规宫体注射催产素,采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防治,对会阴切口进行全面的护理。

臀围妊娠产妇因产程较长、胎儿窘迫、破膜早破等因素,往往新生儿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窒息。所以,临床应常被吸痰器、氧气、复苏气囊、气管插管及新生儿急救药物。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吸痰、给氧、胸外心脏按摩等治疗,同时注意保暖、合理喂养。

1.2.2数据对照对上述所有产妇分娩方式、围生儿转NICU率及产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法检验差异,当P

第2篇:临床护理方式范文

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青岛市中心医院),山东青岛 266042

[摘要] 目的 探讨科室内部二级护理质控方式,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在神经外科实行科室二级质控管理,成立科室质控小组。采用护士长一级质控与绩效奖金挂钩,质控小组二级开放式质控不纳入绩效的考核模式对护理质量进行管理。结果 改进后的质控模式极大地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质控成绩较改进前有明显提高。结论 科室内部二级质控模式的实施能够切实促提升护理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作用显著。

[

关键词 ] 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二级质控管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117-02

护理质量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保证患者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科室护理质控是医院护理质控的基础环节 ,它能够从根本上反应临床护理存在的问题。科室既是医院护理制度的执行者,也是护理问题最早的发现者。科室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1]。如何正确地对科室内部护理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持续提高护理质量,是每位护理管理者首先考虑的问题。我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起改变科室质控形式,采用科室内部二级质控模式,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取得成果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科室拥有开放床位46张,护理人员21人。职称:主管护师4人,护师12人,护士5人;学历:研究生1名,本科8人,专科10人,中专2人。回顾性分析改进前2012年1月~12月及改进后2013年1月~10月科室质控数据,并进行比较。

2方法

2.1成立科室质控小组

护理部统一制定《护理持续改进质控标准》,要求对病区环境、患者安全,医院护理感染,护理文书,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基础护理,优质护理示范病区,护理技术操作,急救物品,特一级护理共9项进行质控。将科室护理人员根据上述质控项目分为九个质量控制小组,每组2~3人。每组设组长一名;小组成员按照白班护士、夜班护士合理搭配,以保证随机抽查项目能够覆盖每个工作时段。减少因护理班次的特殊性而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质控组长由N2级以上的护士担任,由小组会议推举产生。

2.2制定考核标准及考核目标

各项护理质控评价标准依据本院护理部制定的《护理持续改进质控标准》进行。

2.3对全科护士进行质控培训

科室质控小组成立后,根据医院护理质控组制度及职责,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科室护理质控小组职责及制度,并对质控小组成员进行培训[2]。首先制定各级质控组织工作制度及人员的职责,对各级各类护理人员进行逐级的管理和分层培训[3]。其次对本组及其他小组的质控方式及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培训。对质控小组长进行管理工具及统计学培训。每位护理组长能够熟练掌握数据分析工具,对每月记录的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中找出重点问题,便于进行重点整改。

2.4科室二级质控实施方法

①护士长履行科室一级质控职责 护士长每天进行“护士长六查房”,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定时检查,发现问题现场提出,现场即时进行整改。护士长将检查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登记记录,检查结果与每月绩效挂钩。

②科室质控小组履行科室二级开放式质控职责 质控小组长及其成员根据所分管的内容,将日常随机检查与每周重点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上报,每月总结自查情况,登记在专项质量控制本上[4]。护理质控小组对检查存在的问题及亮点,用相机拍照,实时记录(拍照过程中注意患者隐私的保护)[5]。二级质控小组采取现场督查、持续改进和跟踪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表格式质控检查单,并且取消了责任人一栏,二级质控成绩不纳入科室绩效考核。该种检查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小组互检过程中存在人情分的现象,也能很大程度暴露科室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质控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督导,现场改进,对上月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追踪跟进检查。对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连续两个月质控数据没有提高的项目,纳入下月护士长一级质控重点。

2.5召开科室护理质控会议

每月2日召开科室会议。由护士长主持,全体护士参加,对上月科室质控结果进行纵向对比,采用根因分析方法,查找要因,提出改进措施。并提出下月小组质控重点及护士长一级质控重点。对于各小组在质控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体探讨,制定解决方法。

3效果评价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2月(改善前)及2013年1月~10月(改善后)质控数据。采用Wilcoxon检验。表1为改善前后护理文书合格率数据分析:在α=1.0检验水准下,改善前护理文书合格率不服从正态分布(W检验:P=0.001);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改善前护理文书合格率组的秩和T1=81.5,样本量n1=12;改善后护理文书合格率组的秩和T2=171.5,样本量n2=10。95%双侧概率界值84~146,故P<0.05。结果表明:在双侧α=0.05检验水准下,改善前后护理文书合格率总体分布不同,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同样方法检验其他8项质控成绩,结果均显示P<0.05(见表2)。

4讨论

护理质量管理是临床护理得以安全开展的有力保证。小组不记名无惩罚性的检查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查找暴露科室存在的护理问题,对查找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护士长一级质控能够将“护士长六查房”与小组质控重点紧密连接,做到检查有的放矢。实施分层管理,有利于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科室护理管理的力度,锻炼了护士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了高学历,业务技能和能力强的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骨干作用[6]。全体护士参与的二级质控模式使得每位护士既是质量的管理者也是工作的被检查者。这种全员参与的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增加护士的职业认同感,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改进质控模式后科室各项护理质量均比实施前有显著地提高。由此可见,科室内部二级质控模式适合临床护理工作,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

参考文献]

[1] 张兵,王冀,李红梅.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模式在ICU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7):47-49.

[2] 许颖. 浅议质控小组在科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126-127.

[3] 姜红.二级护理质控体系构建及全面质量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的实践[J].广西医学,2007,29(11):1833-1834.

[4] 姚必凤,杨才萍. 科室三级护理质控网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6):37-38.

[5] 兰红霞,莫朝媚.护理质量控制检查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3,28(14):69-71.

第3篇:临床护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不同护理方式;微创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9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69-0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一种常见急患,该疾病主要因患者腰椎间盘中的软骨板、纤维环及髓核,特别是髓核出现一定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在外力作用影响下,椎间盘中的纤维环遭受破裂,进而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者是脱出在患者后方或者是椎管中,促使相邻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者是刺激,导致患腰部出现疼痛或者是一侧(双侧下肢出现疼痛、麻木现象[1]。基于该疾病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不同护理方式对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CT片、腰椎RI及X线片检查,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男62例,男34例;患者年龄为24-67岁,平均年龄为45.51±1.26岁;患者病程为0.3-13年,平均病程为6.65±1.05年。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患者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干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1.2.1心理护理基于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病理特点,患者常常出现疼痛症状,加之患者对疾病认识不清、教育程度不同及生活环境不同等因素,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恐惧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积极同患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掌握患者心理状况,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减轻患者焦虑、恐惧及抑郁等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1.2.2健康教育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基础知识宣教,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掌握相关的预防以及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1.2.3腰围外固定腰围外固定对患者腰部脊柱具有固定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缓解痉挛、放松肌肉、修复炎症以及改善血液等作用。待患者病情稳定下床活动时,应先佩戴腰围,休息或者是进餐时应将腰围摘除掉,且佩戴时间不应过长,否则不能很好锻炼腰背肌肉等。

1.3疗效判定差: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现象,需继续住院治疗;中:治疗后,患者劳动能力有所受限,对比于治疗前临床症状有所改善[2];良: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几乎消失,不影响正常生活以及工作等;优: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不需继续住院治疗[3]。治疗优良率=(治疗优患者例数+治疗良患者例数总选取患者例数×100.00%。

1.4统计学处理本组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研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检验结果P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7.50%,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68.7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治疗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因此,应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经皮椎间盘切吸术及臭氧介入消融术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有效方法,广泛受到患者欢迎。腰间盘处于患者腰椎椎体中,对腰椎起到缓冲以及支撑连接作用,因此,患者腰椎生物力学结构出现异常状况便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疾病[4]。在对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应患者之间进行积极交流沟通,了解掌握患者心理以及病情,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与之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而减轻患者焦虑、恐惧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通过本次研究证明,干预护理措施对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疾病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采用干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治疗组患者,其治疗优良率为87.50%(4248,但采用常规临床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优良率为68.75%(3348,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P

参考文献

[1]郭秀花.不同护理方式对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05:732-733.

[2]蔡友芳,徐满,柴霞.不同护理方法对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影响[J].全科护理,2009,14(22:2104-2105.

第4篇:临床护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 护理干预;下肢骨折;心理症状;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6-112-02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Coping Styles of the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ZHANG Xiufeng WU Lihua WANG Meifang CHEN Yabo CHEN bo

Yuyao City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Yuyao 315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guidance significa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Methods Before surgery,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after surgery,100 elderly femoral neck fracture surgery patients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diet nursing and diseases cognitive nursing all the time. At the same time,we tested their psychological symptoms by using SCL-90 and medical 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MCMQ). 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omatization,interpersonal,sensitivity,depression,anxiety,additional scale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the face,to avoid of coping manner betwee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good,it'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Lower limb fractures;Psychological symptoms;Coping styles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感觉及反应都比较迟钝,生活能力低下,并且有不少老年人合并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气管炎、哮喘病等[1]。因此,护理人员首先应细致地观察、了解病情,给予及时适当的治疗和护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心理症状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择2009年4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26例, 女性24例;最小年龄56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63.22±8.52)岁;车祸伤34例,摔伤13例,其他3例;其中头下型24例,经颈型16例,头颈型10例;手术方法:切开复位19例,髓内钉固定25例,石膏外固定6例;住院时间最长25d,最短15d,平均(23.8±7.3)d;实验组50例,男性27例, 女性23例;最小年龄58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65.47±7.45)岁;车祸伤31例,摔伤15例,其他4例;其中头下型26例,经颈型14例,头颈型10例;手术方法:切开复位21例,髓内钉固定22例,石膏外固定7例;住院时间最长27d,最短13d,平均(21.8±6.3)d。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参考参考文献的[1]方法。对照组、实验组在性别、年龄、骨折情况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心理症状测定 本组100例患者心理症状的测量采用SCL-90量表进行[1]。

1.2.2 应对方式的调查 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沈晓红等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和标准化分析,并检测证明此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适用于本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

1.2.3 资料收集 本组资料由经过培训的护师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与研究对象交流,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和填表要求,由其逐项认真填写,对比干预后的效果。200份问卷全部回收,有效率为100%。

1.2.4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安静。实验组对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术前需监测血压、血糖的变化,使用药物控制好血压及血糖,并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给予宜消化、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便秘患者可适当给予缓泻剂。完善常规术前检查,了解患者电解质情况,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术后护理观察视力和生命体征。在患者入院进行初次测评后开始实施护理干预,至患者手术后1周再次进行测评。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患者心理症状显示实验组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附加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后,疾病应对方式中面对、回避两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患者手术耐受力有所降低,所以给予更多的护理干预也是非常关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可以归为2类:第1类耐受力良好,指患者全身情况较好,骨科创伤较轻或疾病对全身影响较小,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或功能呈代偿状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第2类耐受力不强,指患者全身情况欠佳,骨科创伤严重或疾病对全身已造成明显影响,或重要器官有器质性病变[3]。功能濒于或已有失代偿表现,对手术缺乏信心。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个强烈的刺激,多数患者对手术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忧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有的患者一听说手术便立即紧张不安、坐卧不宁,他们怕麻醉、怕疼痛、怕残废、更怕死亡。有的患者担心加重经济负担,影响家庭关系及事业成败等;接近手术日期时,患者的忧虑达到高峰,处于这种精神极度紧张状态下施行手术是非常不利的,它影响患者的睡眠和休息,甚至服用安眠药也难以入睡,从而使食欲减退,抵抗力下降,影响手术效果。术前焦虑对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快慢也有很大的影响,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无焦虑者效果往往更差,这是因为无焦虑者对医生或手术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手术前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缓解,将会影响手术效果,加重术后情绪障碍引起并发症。引起焦虑的因素很多,患者可因家庭、经济、工作问题而产生焦虑心理,也可因住院时间长、治疗效果不佳,表现为性情急躁、容易激动、爱发脾气;或者是患者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本人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引起的行为矛盾,这种情况在中年患者中多见[3]。

患者住院后由于医院环境、人际关系陌生,医院各种管理规定的约束、生活单调、无聊、患者感到不习惯、拘束,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觉[3,4]。加之患者伤情稳定后,亲友渐渐离去,忙于各自的工作,疏于探视;医护人员因忙于其他重患者的治疗护理与其交谈减少也会使患者产生孤独、寂寞感。多见于一些住院时间较长或已处恢复期的患者,患者已适应其角色,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不顾疾病的预后,过早地承担在社会中的其他角色,从事不应承担的活动[5]。

此种情况常见于康复期患者,由于依赖性增强和自信心减弱,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或其他角色感到恐惧不安,而“安于”患者角色的现状,或自我感觉病情的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于是小病大养[6]。并且与患者年龄、性格、外伤性质、个人修养、家庭条件等有明显关系,如儿童住院后因家人迁就、照顾,被动性增强、变得娇气,感觉事事需别人照顾。一些大手术或车祸之后,患者死里逃生,心理上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随之产生依附心理,习惯于别人的照料与帮助,不作主观努力,如不能主动进行功能锻炼,使功能恢复及适应过程变长[7]。

[参考文献]

[1] 普秀霞. 人工股骨头置换并心脏病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3(14):49-50.

[2] 刘冬秀. 80例股骨头置换的护理[J]. 中外医疗,2005,6(15):133-134.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3.

[4] 尚彩转.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2009,18(9):7-8.

[5] 刘风芹.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带蒂肌骨瓣移植18例围术期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8,24(16):6-7.

[6] 黄少娅,罗秀娟,陈雪真. 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5(14):80-81.

第5篇:临床护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三站式查房;护理查房

近年来研究显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特色护理查房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查房的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护理的业务素质,然而如何有效地将中医辨证施护应用到护理查房中,以便更好地开展优质护理,是广大中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难题[1-4]。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年来在不断学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中医护理查房模式,创立了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三站式护理查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②所有入组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意识清楚,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能够配合护士进行体格检查;④预计住院时间超过1周(便于做好查房前准备及沟通工作)。排除标准:①患者意识模糊,自主能力差,不能有效配合护士进行体格检查;②预计住院时间少于1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研究组患者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62.47±10.0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6例;年龄(57.33±8.7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查房及管理模式,即日常实行三级护理查房制,护理人员每季度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考试及年终考试,每年年底对抽查患者的责任护士进行综合评比。1.2.2研究组采用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三站式护理查房。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但不限于藏象、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与预防、治则与治法等,其中藏象学说又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每位护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也对其进行定期考核。日常护理工作需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同时在采用三级护理查房制的基础上,每个季度增加三站式查房,具体内容如下。1.2.2.1第一站———汇报病史及相关护理第一站侧重于汇报人(责任护士)的汇报,汇报人(责任护士)于示教室汇报患者病史及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入院症状、阳性体征、诊断、中医辨证、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等。1.2.2.2第二站———体格检查主查人向患者介绍查房人员,解释查房的目的,根据病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突出护理专科检查的特点、重点,整个过程需按中医四诊体检贯穿始终,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问诊是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及饮食喜好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切诊是指摸脉象,同时包括测量患者的血压、体温等情况[3]。同时,询问患者的主诉、疾病转归及患者对护理的要求等。1.2.2.3第三站———答疑主查人根据前两站的查房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汇报人(责任护士)提出的护理问题是否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得当进行评价和补充。同时对汇报人提出的护理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完善该患者的护理工作,解决护理中的疑难问题。按职称、年资由低到高对参与护理查房的护理人员进行提问,提出该患者在当前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主查人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答疑,应充分体现专业水平和内涵。

1.3评价指标

1.3.1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包括患者及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估,问卷包括患者端调查问卷、医生端调查问卷两个部分,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工作服务态度、沟通能力(医患沟通、医护沟通)、护理操作、责任心、处理问题能力等,其中患者端调查问卷总分为60分,医生端调查问卷总分为40分,共计100分;总分>85分为满意,总分在60~85分之间为基本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1.3.2临床工作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制定护理人员临床工作能力考察表,其内容包括:中医护理思维能力、中医症候辨析能力、中医规范操作能力、护理文书、人文关怀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6个维度,每个维度的评分为20分,共计120分,得分越高说明临床工作能力越强。1.3.3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主要包括跌倒、坠床、导管滑脱、给药错误,统计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选用

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临床工作能力除护理文书及人文关怀维度外,研究组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能力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第6篇:临床护理方式范文

护理临床教学是培养合格护理人员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时期,传统的护理教学多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操作技术及为患者提供满意护理的方法为主,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以及法律维权意识也越来越高。如何帮助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新时期的临床护理实践中避免和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人员,渐成为临床护理教学中一个新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对目前护理临床教学中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加以探讨,进而提出防范措施。

一、常见护患纠纷的原因

(一)带教老师方面

目前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带教老师多由各医院的骨干护士担任,由于自身工作任务的繁重,加上部分带教老师教学经验和带教意识的缺乏,使其常常在教学过程中顾此失彼,无法根据护生的个体情况予以指导,从而为护理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二)护理学生方面

1.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对患者缺乏耐心和宽容,与病人的沟通方式简单、生硬,说话不注意技巧,忽视患者的身心感受,对护理、治疗、观察病情落实的不到位,造成患者情绪上的不满,引起矛盾。

2.防范意识淡薄,忽视患者隐私和安全意识。在临床实践中缺乏防范意识,常不注意场合谈论与治疗无关的话题;或者在做某些特殊的护理操作时,如为患者导尿、灌肠、搽洗身体时,未采取保护措施或因操作不顺利,导致患者及家属不满。

3.责任心不强,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处置、执行医嘱及进行各种治疗前后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未按护理要求主动巡视病房,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出相应的措施;未按护理常规为患者更换吸氧管、引流瓶等;对重病患者的生活护理不到位、敷衍应付,部分护理工作由家属替代完成;未能认真填写输液巡视卡,等等。

4.专业技能不熟练,业务素质欠缺。护生由于缺乏临床护理经验,业务技术不过关,如静脉注射未能一针见血或插胃管、导尿管未能一次成功,加重患者的痛苦,而引发纠纷;工作经验不足,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延误了治疗时机,引起严重后果;实际操作技能较差,不能熟练使用呼吸机、吸引器、除颤仪等医疗器械,导致患者产生了不信任或不合作的态度。

(三)病患方面

现代医学的高知识性和高专业性,导致患者普遍对医学临床诊断的复杂性、医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当前医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等状况认识不足,而医学设备的发展和某些医学领域的突破,又使患者对医疗效果往往有着过高的期望。因此,一旦医疗过程出现并发症、后遗症及药物的副作用,甚至治疗失败时,患者就会将责任归咎为医护人员,最后发生纠纷。

二、护理纠纷防范措施

(一)重视带教老师的素质培养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名合格的护理带教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护理技能,能帮助护生分析临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技巧和方法;还要熟知一定的法律知识,来约束和规范自身和护生的护理行为,进而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和预防纠纷的发生。

(二)改善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意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生需加强个人服务意识,重视沟通技巧,及时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的询问,认真说明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介绍配合临床护理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等,从而有效减少护理纠纷。

(三)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行为

护理常规及规章制度是长期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确保护理质量及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护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认真执行医嘱,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掌握并熟悉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

(四)加强法制知识学习,增强法律意识

第7篇:临床护理方式范文

关键词:时间护理 高血压 一般护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2-02

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1]。时间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利用机体本身的生理节律,对患者的心理、用药、病理等方面进行护理的一门学科。我们对108例高血压患者使用时间护理的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16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8例。研究组中男性61例,女性47例,年龄45-68岁,平均(55.7±3.9)岁,血压轻度增高69例,中度增高39例;对照组中男性63例,女性45例,年龄43-69岁,平均(55.2±4.3)岁,血压轻度增高66例,中度增高42例。所有患者都无慢性疾病史,停药均在2周以上。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两组均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按一般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在一般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时间护理,具体为:患者入院后头一周分别于每日的6点、10点、14点、16点、10点对其进行血压的检测,分析患者血压峰值的出现时间,并在高峰前1-2小时内服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时间定为每天19点-21点;健康教育的时间为9点-11点;行为干预的时间为16点-17点。并根据每位患者血压变化的特点指导患者活动、休息的时间。治疗10天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患者出院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1.3 疗效标准[2]。显效:患者的血压均降至正常范围。有效: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但尚未至正常。无效:血压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本文中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器V1.61分析,均数资料经简明统计学处理器2.0分析,P

2 结果

研究组中显效65例,有效34例,无效9例,总有效99例,占该组的91.67%;对照组中显效52例,有效36例,无效20例,总有效88例,占该组的81.48%。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15%;对照组为90.74%。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是以体外循环动脉压力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常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异常[2]。现临床对其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大多数的降压药都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内。随着对高血压生理、病理以及药物的时间规律的认识/时间护理学的发展,对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模式也由传统的模式逐渐向时间护理模式发展。传统的护理模式在对患者给药时,通常是将药物的全天剂量,在每天的8点、12点、18点分次(1次/d,2次/d,3次/d)对患者进行用药,未尊重机体自身的节律,常导致药物的血药浓度不足或过量,影响疗效。而我们通过测定患者的血压,了解其峰值的出现时间,并确定的给药时间3次/d的分别在每天的6点、15点、22点;2次/d的分别在每天的6点及22点;1次/d的为每天的6点。同时将对其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行为干预的时间分别安排在19点-21点、9点-11点、16点-17点。10天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平时发现使用时间护理的一组的治疗效果明显较使用一般护理方式的一组占有优势,同时两组的治疗方法相同。因此说明时间护理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原因为: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值较高,搏动幅度较大,但血压波动节律与健康人群类似。在每天凌晨2点-3点最低,8-9点达第一峰值,17-18为第而峰值,后逐步下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每天6点开始增高,加上机体在夜晚的代谢,体内血药浓度较低,每天6点服药能有效的维持体内的血药浓度,有利于在第一峰值对血压的控制;15点给药有利于对第二峰值进行控制,减少对靶细胞的损伤,而晚间22点给药有利于维持夜间的血药浓度,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19点-21点是患者精神的兴奋期,容易沟通。我们使用时间护理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护理,也使患者倍感欣慰,护理工作的质量也有效的得到了提升,从而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吴小水.高血压病的影响因素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3):331

第8篇:临床护理方式范文

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7月在我院进行实习的护理学大专实习生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的临床带教方法,实验组使用评判性思维带教方法和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对比观察两组实习的效果。

结果:实验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更高,学生对临床带教的满意程度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且P

结论:在护理学大专实习生临床带教过程中使用评判性思维带教联合心理健康指导可以更好地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是一种有效的带教方法。

关键词:护理学大专实习生临床带教评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04-02

20世纪90年代末,护理教学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而这种培养方式在本科、研究生教学中有所体现,但是在大专护理学生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尤其是在护理学大专实习生的临床带教中,临床带教老师仅重视对护理操作的讲解和指导,但是对评判性思维重视不足,且忽视了对大专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的建立。本次实验研究分析了护理学大专实习生临床带教的主要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3年7月在我院进行实习的护理学大专实习生18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学生年龄在18岁以上,完成临床带教6个月以上。

根据学生临床实习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其中男3例,女87例,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为20.09±0.77岁;高考成绩在400分以上28例,350~400分之间52例,350分以下10例;城市人口47例,农村人口43例。实验组90例,其中男2例,女88例,年龄在18~23岁之间,平均为20.76±0.81岁;高考成绩在400分以上27例,350~400分之间54例,350分以下9例;城市人口49例,农村人口41例。两组学生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学生使用常规的临床带教方法,每1~2名学生由一名护士带教,讲解该科室的护理操作、特殊护理等相关知识。

实验组学生实施评判性思维带教方法和心理健康指导方法。评判性思维带教方法: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制作案例和案例讨论的内容;临床带教中,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学习。利用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以下几种情况,包括:教师的操作是否合理?同学的操作是否合理?护理操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措施?护理工作中有哪些违背了伦理道德?根据案例,分析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是否合理?在该患者护理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职业暴露,怎样预防?在此案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构建更合理的护患关系?通过这些讨论内容,让学生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对临床护理有更合理的判断。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要使用多种带教的方法,让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基础技能,还能够在学习期间感受到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强调操作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随后要在学生刚入科室实习期间,就帮助学生熟悉病房的环境,多给学生学习机会;耐心地引导学生与患者、患者家属相处。

1.3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带教的满意度。其中评判性思维使用CTDI-CV量表,量表包括7个维度,总分在70~420分之间,得分在280分以上表示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在350分以上表示有较强评判性思维能力[2]。

满意度使用单项选择的方法,选项为满意和不满意。

1.4数据处理。所有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并确保准确无误。当P

2结果

实验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更高,学生对临床带教的满意程度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且P

3讨论

护理专业大专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会有较多的问题出现,如很多学生对临床科室、护理操作、实习后就业等不了解,导致出现有焦虑和烦躁不安等情绪,甚至出现消极实习[3];部分学生在临床实习时仅限于单纯地听教师的指导,对临床护理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慎独精神。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为学生实施评判性思维带教方法和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讨论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思考,拓宽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并分享他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4]。心理健康指导,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消除自己的焦虑和恐慌[5]。

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临床带教过程中使用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指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护理带教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P

综上所述,在护理学大专实习生临床带教过程中使用评判性思维带教联合心理健康指导可以更好地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是一种有效的带教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敏,占小春,李惠等.护理实习生实习前规范化培训的方法及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9,9(4):32-32,34

[2]张晓莉,彭幼清.实习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现状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1744-1747

[3]朱源源,李南,孙水英等.概念图教学法在培养实习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报,2009,16(21):31-33

第9篇:临床护理方式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法制建设的逐渐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的提高,病人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纠纷的发生也是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护理人员应不断增强护士的自我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

1 明确护理行为中的法律责任,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这也是引起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

(1)严格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执行

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落实与执行是防止发生护理差错的最基本环节。尤其是三查七对,是杜绝发生护理差错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护士应时刻谨记并做到三查七对一注意,不要粗心大意,不能拖着“已有人查过了”或者“反正还有他人查对”的侥幸思想。

(2)加强职业道德,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责任心是防止发生护理差错的关键,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护士的道德观念和慎独精神,工作中主要克服侥幸心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警钟应长鸣。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教育学习,据调查显示,护士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法律问题。开护理差错事才分析会对全院护士进行“护理与法”的知识教育明确护士行为中的法律责任,能通过法规的学习使护理人员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法律观念,认识到在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均有可能涉及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学会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医院的正当权利。

(3)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从应自觉地将各项标准要求化自身护理行为,从思想上重视工作责任心。对自己班次的患者要全面掌握,做到按要求巡视病房,针对重点,重点观察,做到有的放矢,忙而不乱,仔细观察,认真查体,细致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从而减少责任差错的发生。

(4)加强护士的业务素质培训,提升护理质量是防止发生护理差错事故的长效机制。备的护士业务素质与技能是保证护理安全和高效护理的重要前提,随着护理学科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拓宽,求医个体需求的全面提高,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追求护理质量的高效和安全。只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护理和高水平的服务,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才能极大限度地避免工作中的失误,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除了注重三基三严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外,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班或讲座,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如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及以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

(5)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是防止发生护理差错的保证。护理管理者应顺应新形势的需要,注重安全管理的护理管理者应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查找、评估不安全管理的误区和盲点,根据安全需要,依法重新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差错纠纷的得力措施,管理人员要随时了解护士的工作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善于在纷繁复杂的护理活动中发现各种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对各种不规范操作,要及时发现,坚决制止;并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者的职能作用,多与护士沟通,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态,为护士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场所。

2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护理纠纷

(1)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增强法制意识。

对护士来说,病人就是其服务对象,而护理工作中具有许多潜在的法律问题。护士应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准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保证病人的安全,防止卷入法律纠纷中,同时自觉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履行告知义务,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有利于增进护患感情,减少医疗纠纷发生[2]。要求护士要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及隐私权等权利,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回答患者或家属的询问时,既要把问题说清,又要保证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注意与医生的意见保持一致,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2)注意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中的沟通是一个多角度、多方位的交流,一个合格的专业护士经常与医生、其他护士及有关医务人员互相沟通,重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及时准确地交流与病人相关的治疗护理情况及资料,也应及时澄清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以确保病人的安全。我们经常开展语言规范、沟通技巧及讲座和培训,以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有效沟通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优化护患关系,有效沟通极为重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防止产生法律纠纷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建立了出入院护理规范及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套餐,把护理活动中应与患者沟通交流的内容及方法以制度的形式落实到日常护理工作中。要求护士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要讲究语言艺术和效果,体现关爱,重视患者入院后的首次沟通。以建立良好的首次效应,尊重其人格、尊严、信仰及价值观及坦诚地与病人沟通,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及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病人的理解、及支持,以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

(3)加强护理文书管理。

规范化的护理文件既是患者获得救治的真实反映,又是医疗护理纠纷处理中重要的法律证据。而护理文件记录中容易存在的纠纷的隐患有:主观资料与客观资料描述自相矛盾,护理措施与患者病情不相符,护理记录过于简单未能体现护理内容,字迹潦草或涂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护理人员系统学习《病历书写规范》,强调护理文件有举证倒置中的重要性,建立了护理文件记录三级检查制度和随机抽查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记录到个人考核成绩中。

参考文献

[1]赵粉变.分析护理不安全因素重新认识护理方法的关系。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B):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