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

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

第1篇: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

确立职业理想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为每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人获得职业生涯成功提供了良好机遇。但成功不是偶然。职业生涯的成功,需要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知道自己的起点和目的地,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向目标攀登;需要了解家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了解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学会把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富强融为一体;需要以自立、自信、自强的心态对待未来,奋发图强,拼搏向上;需要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抓住现在,瞄准未来,掌握自己生命的时钟。

要想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就应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它是你实现职业理想、美梦成真、相伴终身的好朋友。希望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吗?那就应该“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学会规划自己,清清醒醒过一生。

专业定位

一个人一生职业转换的可能性很大,随着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职业岗位会有变化,每个人都要有重新选择职业的思想准备。职业资格证书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个人的职业能力水平,在求职、晋升、转岗以及创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证书是专业技能素质的凭证,是求职的“敲门砖”。制订一个清晰的“取证”计划,能促使自己珍惜时间,避免虚度年华。取证目标要明确,要勤奋好学,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步步登高。

成才的路千万条!中职毕业生有了自己的特长,就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能成为被社会、被公众认可的人才。

立足实际

1 人的兴趣可以培养,能力可以提高,性格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在能力,只要你能够挖掘出来,并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适应职业对从业者的个性化的要求,就能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

2 把择业面拓宽一点,关注一下自己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和相关职业群,就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有可能发现既专业对口,又符合自己性格的职业。

3 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不同。具有符合职业要求的能力,是职业生涯发展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对职业的热爱,能促使从业者锻炼出超乎常人的职业能力。

向上走未必高枕无忧,向下走也能柳暗花明,职业价值取向要符合实际。在就业形势不断变化的当下,在选择职业时,应首先考虑那些有利于自身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不断提高的岗位,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制定职业发展目标

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确定长远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环节,其他环节全围绕长远目标展开。长远目标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个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搭建是否合理,既是长远目标能否实现的必要前提,也是衡量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优劣的重要指标。

发展目标要符合本人实际和行业发展趋势,长远目标能激励自己奋发向上,阶段目标层次清楚、内容明确、任务具体,能够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来攀登职业生涯阶梯,这些反映了一份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特征。

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在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就会相对比较顺利。

目标之所以有用,在于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是将理想的人生化为现实的人生。有目标,生活才不盲目;有追求,生活才有动力。要想取得人生的成功,必须及早设定明确、正确的人生目标。没有蓝图,无法建成高楼大厦;没有目标,难以拥有美好的人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并积极去创造条件实现目标,才会避免随波逐流,浪费青春。

制定发展措施

要想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就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空想。要制定周详的措施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措施方案。

中职生第一阶段的措施,都会涉及在校生活。这一阶段的目标和措施绝非仅为学知识、学技术,还需要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成功没有偶然,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为在校生活制订周密的计划,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是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特点。

实现目标,需要制定好落实计划的措施,不折不扣地执行。珍惜在校生活,不仅仅是为实现近期目标,更是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近期目标要务实,围绕近期目标制定的措施要具体、可行、针对性强,而且要为长远目标的实现做铺垫,才有助于插上翅膀,朝着自己的目标飞翔。

第2篇: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

一、积极实施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是职业学校的重要目标。随着新形势条件下职校生源素质的不断下降,以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职校专业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职校教育教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因此,职校教育必须从普通教学模式中跳出来,采用能够适合学生结构和职业院校发展人才的战略,不断采用变化发展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运用情景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是适应职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情境教学法”以实际情境和客观条件为主,运用教学指导思想,以“尝试问题”为其必要因素,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其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以主体练习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同时,“实践教学法”的研究也对职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建设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相辅相成的,在尝试教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教师在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上,都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努力用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架设认知的桥梁。因此,职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着力实施和大胆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学成果的更高获得,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这个急需复合型人才、高素质型人才的社会里,多方面搞好职校的教学改革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加强学生管理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学生管理力度,为培养有文化、有纪律、有素质的职业型人才作保证:学生管理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规范学生行为,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法治意识,并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职校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条例和奖惩措施,规范学生在公共场合的举止,帮助他们养成谦让礼貌、团结互助的习惯,提高其行为的文明程度;通过制定并实施有关安全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规范学生在安全方面的行为,如不在宿舍内违章用电,不私藏管制刀具,不参与打架斗殴,不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进行娱乐活动等,以保证学生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还可以通过规范学生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细致入微的管理教育,可以调动学生自觉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职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职校通过建立规范的学习制度,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建立多样化的奖励机制,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发,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并且通过制定一系列资助措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促进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高校可利用自身优势,与社会有关单位协调,进行人才的输导,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如何有效进行学生管理

新形势下,如何有效搞好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不小的课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项较复杂、较繁琐的工作,有很多特点。如工作的繁琐性、重复性、复杂性等。因此,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快速、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学生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生法制建设、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职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之一。学生管理工作能否及时、有序、有效地进行,关键是能否提高学生的自身建设。

第3篇: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

1.职业素质教育问卷调查

英语教学是以实际用途为主要方向进行的,开展阶段更要注意对职业素质的提升,观察在基层中是否存在会影响到学生理解程度的因素,采取解决控制措施。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需要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解决在教学阶段遇到的问题。教育现状调查采取问卷的方法,所确定的教学形式更具有可行性。在所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共有145名积极配个,部分学生接受采访表达个人观点。

2.调查结果分析

统计调查结果时发现,共有69.8%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学科中引入职业素质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在课堂中积极配合老师,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剩余学生则认为学习能力的提升与理论知识学习有必然联系,对职业素质的了解比较少,自然重视程度因此而降低。这一调查结果反映了教学任务开展现状,以及职业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容易受到大环境影响,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开展教学任务时,要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引入现实教学案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后,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岗位中,就业阶段也自身竞争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职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职业英语教学模式的依据

构建职业英语教学体系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合理的目标在实现阶段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自身不足之处,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加以改正。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笔试能力虽然强,但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造成英语教学长时间停留在理论阶段,难以解决学生就业阶段应用问题。构建职业英语教育体系要针对学生理解程度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观察教学计划开展所遇到的阻碍影响,以教育部门出台的教学要求为依据进行,引导学生注重个人职业素质的提升。学校教育是培养相关能力的殿堂,只有在课程设置、学科内容、评估体系上突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培养,追求教育对象――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个人和社会(职业)的共同发展,破除“一卷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

2.构建职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路

职业英语教学任务开展阶段,教师要有明确的思路与目标,首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再进行接下来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够快速提升职业素质,将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在使用环节中。思路确定要充分考虑教学现状,并对教学计划开展创造适合的环境,将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与社会竞争力作为前提进行。职业素质还体现在学生的责任感方面,要准确地判断基层中所存在的不合理内容,并加强解决处理,实现全面教学计划,为接下来所进行的教学模式创新打下基础,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升职业素质的重要意义。职业英语教学在此构架之下,首先应以岗位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侧重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要融入、渗透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第4篇: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

关键词: 技工院校 职业素养教育 岗位适应能力

技工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要切实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优化育人环境,苦练内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十三五”时期,为技工院校的发展赢得了难得的机遇。技工院校应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进一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工程,做好素质教育这篇大文章,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想就技工院校如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问题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职业素养教育的深刻内涵及战略意义

准确理解职业素养教育的深刻内涵对指导和推进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技工院校从事的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为目标的教育。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学生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学习,就是摘 要: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是当前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培养目标,也是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从技工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战略任务、内容和目标出发,深刻阐释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战略意义和具体措施,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技工院校 职业素养教育 岗位适应能力来接受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训练,提升综合素质,以顺应现代职业专业化、智能化、复合型、创新型的发展趋势。所谓职业素养,指从业者通过学校教育、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逐渐形成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活动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良好职业道德;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的合作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进取意识。职业素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一般分为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五个方面。思想素质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素质主要指职业道德修养;文化素质表现为知识修养和思维能力;专业素质指岗位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状况;身心素质指身体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等。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即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自古以来,尤其在当代社会,职业素养十分重要。从个人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人才,才能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目标,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技工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技工院校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院的竞争力,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总体要求

通过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形成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开展专门教育研究,取得若干项职业素养教育的成果;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开发几门基于就业创业能力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构建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心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要素的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基地;营造职业素养教育氛围;构建学院、合作企业、学生三方参与的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测评体系;形成独具特色、适应工学结合的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身心健康等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行业企业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技工院校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合力。

职业素养教育活动要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地开展,关键在领导。学校领导要切实做到思想高度重视,认识真正到位,组织领导得力。要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放在学院长远发展、人才培养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度认识、看待,把职业素养教育写进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各学科的教学大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总责、由教务处和学生处牵头、学生会共青团及各系部分工负责、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体的职业素养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多方广泛参与、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让职业素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班会、进实习车间,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强大合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职业素养教育的氛围。如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专家讲座、校园论坛等,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优良环境中陶冶情操,在师生关爱中健康成长,进而提升素质、培养能力,增强职场的适应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社会需要:首先,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纳入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学生进入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学院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其次,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职业指导。再次,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同时,实现学院与企业对接,校园与职场对接,让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及科研实验基地;请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校园,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2.重视文化基础课教学,夯实职业素养教育理论功底。

文化基础课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课教学,克服过去那种只重视专业课、实训课教学,忽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错误倾向。文化基础课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作为教学主要任务和目标,把向学生传授文化基础知识与训练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大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师生良性互动中传授文化基础知识,训练职业素养。德育课是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学科,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良心、职业操守及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学生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责任心。语文课教学应与职业素养培育相融合,侧重点是加强应用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乐于进取的精神。数学课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有理性思考习惯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英语教学要与专业相统一,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体育课要结合学生特点,强化学生心理训练和健康心理培养调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3.强化实训教学,注重实践,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知行统一。

强化实训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教育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因此,在上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实习课。要配备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师资强化实训教学,充分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辅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把课堂上书本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增强岗位的适应性。实训教学不仅是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有效途径。要把企业文化、职场元素融入实习车间,渗入实训教学,通过师傅的传帮带掌握操作技能和职业规范;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我们要辅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要鼓励学生多接触有关职业成功人士,获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特别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工作,以获取更多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个人价值观、兴趣、需要、人格、能力倾向等,进一步补充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完善自我,提升职业素养,实现知行统一。

4.加强学生的自我训练,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自我内化。

职业素养教育实质上就是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通过学校教育、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实现的,是一个职业人自我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过程。其中自我修养是根本,自我训练是途径。学校教育、环境影响等都要通过自我训练、自我修养完成。因此,职业素养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组织有目的地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与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职业素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学校、班主任、学生会、团委要围绕职业素养教育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训练,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完善自我。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学生辩论会、学生研讨会;举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举办技能大赛、才艺展示、科技制作观摩;建设校园文化墙、创建学生创业园;举办技能节、校园文化节、校园艺术节、趣味运动会;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习英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资源为职业素养教育服务,如校园网、院刊院报、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班级黑板报等,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强化学生的自我训练、自我修养,实现职业素养的自我内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叶永鹏.创新诚信教育培养四有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6).

第5篇: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

现代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宽广职业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的现代职业人,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的岗位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教育观念必须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方向转变,充分认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人为本,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改变原来应试教育和就业至上的观念,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讨论和宣传,努力创造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教师要明白“教书育人”的道理,应以教会学生做人为首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第一,真正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高职生要清楚自己所处的社会日新月异,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具备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才能在走上社会后立于不败之地。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目标决定办学方向,集中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目标具体可分解为四个子系统:一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目标: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热爱人民,热爱专业,为人民服务;养成文明的职业行为和习惯。二是专业素质教育目标:具有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和职业技能、比较广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三是身体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发展智力,培养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讲究心理卫生;具有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具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各个子系统教育目标又可分解为总培养目标、阶段目标、课程目标、章节目标四个层次。

三、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

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条件。考虑到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的设计与编制要以行企业一线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要求为依据,并根据职业工作岗位需要,突出适应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公共基础课要凸显专业性要求,一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以及重新求职创造条件。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要强调针对性,以适应行业或专业工种岗位以及对不同个体教育的需要,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竞争的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在课程编排上要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基础,按照能胜任所从事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式特点来设计课程,建立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增强课程的灵活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差异所提出的特殊需求。熟练的职业技能是学生职业素质的具体体现。要突出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训练。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实践性环节要占课时的一半以上。实验、实训、实习作为课程的一半,要设计整体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促进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同时积极实行“双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提高。

四、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

职业能力是胜任工作的本领,以心理特征为表征,在完成具体任务中体现。其形成和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综合性,单独的能力无法完成任何职业活动;二是过程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完成,随过程的不同而不同。职业综合能力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实现。因此,教学方法上要打破封闭性和理论性,实现开放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上要舍弃传统学科的划分系统,按职业岗位的能力需要组织模块知识系统,包括从专业的课程结构到单元教学的模块组合;课程教学上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封闭性,提高渗透性。各门课程都要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培养专业技能同步。在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中,学校要加强与行企业的联系“,请进来”“、走出去”,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组织体现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活动,以及为民服务、行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五、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教育手段现代化指的是在现代化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成果并采用一切有效的教育技术实施教育的手段。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高职院校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形象、具体和实效的教育、教学特点,有利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形象的知识具体化,把书本的知识技能化,进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加大对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为教师方便使用计算机创造条件;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维护,加快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保证多媒体教室满足教学需要。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基础是硬件建设,硬件建设要上规模。同时软件建设要上水平,多层次的教学手段要优化组合,建立现代化的教育网络和软件库,包括备课软件、课堂教学辅助课件、技能训练软件、自学软件、习题库和试题库以及其它资料库等。当然,教育手段现代化还要充分吸收传统教育手段中的合理成分,构成一个包容一切行之有效地、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手段的系统。

六、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第6篇: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

一、教师道德建设

1.道德与教师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1]道德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外现于人们的言行举止之中。教师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总体概括,是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行为标准去对待学生、同行、领导和学生家长等,去处理教育劳动问题以做好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当然也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广大教师专业化素质,实现教师人生嬗变,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的和首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师德建设问题。

2.教师的理想信念是教师道德之本,要做到以德兴教

理想信念主导着人们的道德品质,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心环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理想按其内容可分为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制约着人们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归宿与基础。现阶段,教师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构想与期望。每个教师应把从事教育事业,培养“四有”新人作为自己的崇高职业理想,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尺度。面对市场经济大潮,长期以来教师用心血和汗水铸成的师德之堤正面临强大冲击。作为社会特殊角色的教师应将个人的活动与利益同整个教育活动联系起来,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理想。三尺讲台绝不再仅仅是春蚕吐丝或蜡烛成灰,从更为现实意义上,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正是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人生幸福的最现实、最可靠的途径。

3.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道德之魂,要做到以德育人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的地位、作用、过程、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它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实现,并且深刻影响着教师的师德修养。为此,广大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新型教育观视教育是把中国的人口压力转化成人才优势的根本途径,所以学校教育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育人为本。新型教育观认为,学生的思想情感是知识产生力量的纽带和桥梁,它要求要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更视成功是成功之母,认为学生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塑立教师道德之魂,其关键就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不断与时俱进。而要确立新的教育观,树立新的发展观、学生观、唯有以德鉴之,唯有德者居之。

二、教师专业化素质培养与教师发展

1.专业与教师专业化

这里所谓的“专业”是指专门从事的某种工作或职业。它以有生命的人或无生命的物为对象,以特有的知识技能进行专门化的处理活动,从而解决人生或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传统教育是经验性教育,缺乏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基础,缺乏理性的管理制度与社会保障。现代教育是一种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的教育。现代教育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空前扩张,科技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对人才培育的质量与效率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尤其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更是空前提高。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从普通职业转化为专业职业并获得相应职业地位的过程,同时也标示着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职业水平和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涵有:(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的任职有规定的学历标准,还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的要求;(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发展的过程,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2.教师专业化的目标与结构分析

实现教师专业化首先要认清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尔后我们再来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时代要求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进而探讨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1)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分析

目标是行为的导向和航标。教师专业化目标可分为教师群体专业化目标及教师个体专业化目标。教师群体专业化的主要目标是:教师任职学历标准的规定;双专业性(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公认的职业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专门的学习机构、内容、措施;资格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个体目标:为他人提供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掌握某种学术和理论;能恰当应对不确定的教学环境;熟练的教学实践技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接受专门机构或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控寻求自我发展。

(2)教师专业化的结构分析

事物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对教师专业素质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可以习得的,是能逐渐得以提高和进步的。从而认识到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教师专业素质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指教师从事专业性教学活动所要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掌握程度,包括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足够的所教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知识,而且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能够相互结合和融会贯通。

专业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诸如导入技巧、讲解技巧、提问技巧、教学媒体运用技巧、强化技巧等是教学行为专业化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准。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则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建构主义及多元智能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内涵逐渐拓展。

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情感领域并列于认知和动作领域。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应该还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情意。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形象、专业自我四个纬度。

3.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系统性、动态性的过程。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所谓规律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因素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我们既不能违背规律的规定性又不能做规律的奴仆,而应主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教师素质及其专业能力的成长是教师个体乃至教师群体的内部因素和条件与外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教师的内部素质之间、他的素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统一决定了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成长的阶段性,即包括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在每一阶段中教师均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嬗变和跃迁。

(1)准备期

该阶段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以前的作为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师范教育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所以,要深化教师培养体制改革,大力提升师范教育质量,逐步实行非师范院校单独培养教师,其他综合性大学也可培养教师,实施引入全社会教师资格证考聘的竞争机制,为未来教师的任职与成长提供制度保障。而“教师”此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学习,逐步积累足够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2)适应期

适应期是教师初步形成教学能力的时期。这一时期教师素质的特点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但素质发展不平衡,还处于较低层次。我国大多数新教师和教龄3年以下的教师基本属于这一成长阶段。为此,新教师培训计划应该加强引导刚刚进入教师队伍不久的青年教师,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适应期。

(3)发展期

处于发展期的教师可称之为成熟教师。我们把发展期区分为发展前期和发展后期。

处于发展前期的称之为经验型教师。处于该阶段的教师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迈向新的起点,才能获得更大发展。一要在原有基础上大力拓宽知识面。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尤其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创新。三要提高教育改革意识与能力。要把接受的新教育思想自觉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不但要关注教学技能的提高还要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更要培养自己的远见卓识。

处于发展后期的称之为研究型教师。随着自身知识的深化、教育教学表现成熟化,该成长阶段的教师各项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此时需要努力的目标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教师专业意识,带头准确贯彻实施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二是要在教师群体中发挥表率作用为一般教师树立榜样,使其面对目前的社会地位和高标准、高强度的劳动而能够找到职业认同与情感共鸣;三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培养人才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在教师群体中发挥主导作用,带动教师集体素质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4)创造期

创造期成长阶段的教师可以谓之专家型教师。我国教育的改革特别需要一批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型教师和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家。当前,创造期的教师正在前瞻性地认识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正在超前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能力结构,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带领广大教师逐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在终身教育理念下知识社会初显的大背景下积极推动学校制度变革和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的创建。

综上所析,教师道德诉求、教师专业化素质培养、教师发展是一个“一体两翼”、相互兼容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应以师德诉求为其精魂,以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为其具体内核,在道德养成和专业成长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理想信念、职业理想、生活理想逐步形成,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教师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获得自身生命的跃迁。

参考文献:

第7篇: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

【关键词】烹饪教学 实训基地 改革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是一个就业形势很好的专业,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从事中式烹饪的烹调师。中职烹饪专业的就业方向是旅游、餐饮、服务业的菜肴烹调、面点制作、食品加工等工作岗位。长期以来,一直是中职学校的主打专业。在中职烹饪专业的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设备、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建设等多种内容。打造高素质的烹调师,提高就业率,是中职烹调专业的教学目标,也是中职学校的办学目的。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老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烹调师,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中职学校生命力的体现。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打造高素质的烹调师。

一、 烹饪专业教学的目标确定

烹饪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为社会的饮食服务行业培养烹调人才,学生在经过学校内部的系统学习之后,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实践操作在能力强,能够从事各式餐饮业的菜肴产品烹制工作,具有一个烹调师所应该 具备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能够掌握烹饪原料知识,能够编写菜谱,熟悉各种菜肴的制作,熟练掌握刀工刀法,能够独立承担宴会的设计,能够在实践中开发新菜品,能够具有岗位管理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这样的综合素质,就可以轻松就业,就可以独立创业,也就是可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校办学的生命力。具体的教学应该完成以下目标:中西餐烹调、中西式面点的制作,具有烹调技能,能够准确计算食品制作的原料成本及毛利率。明确了教学目标才可以进行有效教学,才可以培养高素质的烹饪人才。人才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还要形成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突出本专业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交礼仪,了解我国的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卫生管理条例。掌握炊具的使用和保养。

二、 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招生和发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在高职教育的后面,中职教育的发展颇为尴尬,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所以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提高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力,是教学的主要的任务。广大中职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对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的教学、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知识和技能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实践中积累了较为高效和实用的经验。中职学校为市场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一大批高素质的烹调人员充实在各个几页岗位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贡献。但是也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管理不统一

中职学校的设立主要由教委、劳动部门决定,并由其实施领导和管理,更是受制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中职学校的管理还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现象,直接产生的结果 就是招生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无法统一,导致教学效果的高度不一致。

2.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生产力,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才可以具备高效率的教学。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师的素质不是特别高,他们一部分为大专院校烹饪专业的毕业生,一部分是成绩优异的留校毕业生。由于继续教育的欠缺,这些教师的专业素质已经跟不上社会实际的发展,因此也会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的学历都很高,理论水平也都很强,但是真正的实践经验却不高,对于烹饪的实践操作缺乏必要的 实践体验,所以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招生制度有待改革

毕业证书的层次性是家长和学生都非常重视的,中职学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中等专业学历,普遍不甘心,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上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专科,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是学生及学生家长一种无奈的选择。学生初中毕业后,首先选择的是重点高中,其次是普通高中,最后是普通中专。由于生源竞争的激烈,很多学校的招生都是自主型的,生源来自多方面,学生的质量也很差。他们缺少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谈不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改革招生制度也是目前中等专业学校亟待做好的工作。

三、 打造高素质烹调人才的策略

培养高素质的烹调人才,是烹调专业教学唯一目标,学生在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之后,要成为一名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就业人员。但是这需要在学校的专业和规范的教学,所以怎样打造高素质人才,需要我们认真去对待。

1.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教学所有设备比较缺乏,因此教学中普遍是以教师的理论讲述为主。当然这其中一些理论知识是必须要通过讲授才能获得的,比如烹饪原料知识、烹饪营养与卫生等课程内容都是以理论传授为主。但是,烹调专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的标本室,则没有,或者有但是不完善。同时电子信息技术没有完全被教学所利用,一些课件、投影片都没有在教学中应用。所以烹调的教学实践部分,基本上没有实践的操作作为后盾来支撑。一些硬件设施,基本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因此说,对于烹调专业教学来说,他具有学科的特征,教学中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知识。对于实践知识,则要求具有一定的设备和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实效性。学校要加大投入,建立原材料的标本室、建立多媒体教学的多功能室,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烹调专业的学习,保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现在中职学校的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教师的教学存在着方法单一,方式陈旧的弊端。教学手段没有与时俱进,在一定层面上制约了教学的发展。所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首先应该是加大教育的投入,增加一定的硬件设施。让学生在具有一定实践性的环境中开始学习,这样才可以打造高素质的烹调师来。教师要把学生的基本功培养作为教学目标,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最佳的模块式教学适合烹调专业的教学,侧重学生烹调技能的掌握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为社会和市场提供一专多能的优秀烹调师。针对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校园网站,互相交流信息,尤其是网络上的烹调资源,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另外这也是掌握市场信息的渠道。

2.做好教材的使用和改革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如何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效果,打造高素质烹调师的重要措施。对于中专学校的教学改革而言,教材的改革就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改革教学和教材,是促进教学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需要。一些学校的烹饪教材是自己学校编写的,因此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应该具有高水平的、可操作的教学文本。所以改革和使用好教材,是打造高素质烹调人才的必须和前提。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为了社会服务,为市场提供优秀人才,市场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提高标准的。烹饪专业的教学,缺乏统一的和实用的教材版本,多数是本土化的教材,在实训中缺乏适应性。所以对教材的改革应该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入手。利用电教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利用VCD、多媒体课件等有效手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最有效果的教学服务,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标准。改变目前中专学校烹饪专业教材滞后社会发展的需要。

3.注重烹饪教材的实训内容

烹饪专业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尤其是各式菜品及糕点的制作能。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训能力,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带领学生到实际工作场所进行见习。将学到的理论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烹饪基础化学,烹饪工艺美术,烹饪基本功训练,中西式烹调技艺,中西式面点技艺,烹饪原料知识,中西式热菜制作,中西式面点制作,冷菜、冷拼与食品雕刻技艺,烹饪营养与卫生,现代餐饮经营管理基础,综合实习。根据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的追求目标。所以教学中要增加食疗与保健、中式快餐、西餐烹调技术等内容的教学。

实行“校企联合”的办学形式,和企业联合办学,力争培养实用性的人才,和市场的需求有效吻合。学生在企业的实训期间,可以亲眼目睹烹饪工作的操作过程,增强工作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实训教学,重点是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是学校硬件设施的一项,建设中餐烹调实训室、西餐烹调实训室、刀工实训室、中点实训室、西点实训室、多媒体示范教室等多种硬件设施,模拟仿真的厨房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多个实训室。制定和完善实训室提高使用效率,有效降低成本消耗。提高学生对菜品的创新设计能力、宴会的设计能力。学校还可以拓展实训模式,比如现代酒店实训中心,作为学生技能实训中心,提高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烹饪技巧和技能。

打造高素质的烹饪学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是学校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其次是教材的改革和创新,最后是教学方法的优化。如果这几方面都能做得很好,那么,打造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烹饪专业人才就不是难题。学校的生命力可以得到保证,学校也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件大好事,尤其是学生的素质高,就业机会就高,未来职场的成功率就高。

参考文献

[1] 王雪松.浅探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学实践[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 胡白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势在必行[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第8篇: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应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5-0000-02

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其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最近几年,随着国家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据统计,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职业学校1400多所,在读学生150万人。如此庞大规模的计算机教学,到底教学情况如何,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如何,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就业或创业问题,而且影响到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计算机教学的改进与完善势在必行。

一、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大多职业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是由于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相配套的计算机教学体系、设备、师资等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计算机教学中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职业教育目标错位。当前,计算机等级考试被视为各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首要目标。考试的好坏成为衡量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也以计算机考试内容为核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往往只是拿到一张证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虽说有利于就业,但是却限制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学生大部分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只会理论,不会操作。这就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初衷,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应用型实践技能人才。所以,开设实用的计算机课程就成为重中之重。

(二)计算机教学模式陈旧。计算机科学知识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计算机这门学科与传统学科有很大差别。同时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二者缺一不可。他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并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能力得到加强。传统学科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理论的学习,教学过程主要讲解定义和常识,然后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这些知识就行。有些职业院校沿袭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操作计算机的时候手足无措。虽然有些院校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安排实践教学,但是对于大多数有条件的院校,应当注意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计算机发展的现状。这将会严重影响到职业院校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标,不能不引起教学工作者的深思。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较低。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不断发展,各个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但是由于条件限制,相应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另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程度快,相应的知识储备要及时跟上才能满足教学任务的要求,但是大多院校已有师资不能进行适时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因为教师已经有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安排,无法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计算机先进知识的学习。还需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职业院校在师资引进过程中,存在把关不严,滥竽充数现象。一些关系教师、人情教师没有通过考核就走上讲坛,自身素质不高,知识能力有限,这是对学生严重的不负责行为。所有这些问题都大大制约了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实验设备、基础设施落后。鉴于计算机学科的应用性较强的特点,计算机教学的硬件设施和实验环境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样才能满足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生也能够得到较好的训练。虽然近几年大部分学校都对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进行了大规模的完善,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和标准的差距,一些学校计算机老旧,系统依然是几年前的版本,软件长久未进行更新,计算机安装、调试、维护能力欠缺,这些都会影响计算机教学的正常进行。所以,职业院校若想改善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水平,必须花大力气从硬件设备、基础设施方面着手。

(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素质和能力要比较差一点,而计算机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问。如果只是学习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程序设计,这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职业高素质人才的能力需求。但是若想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按照传统的方式,由老师讲解,学生听课,由简到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这样势必会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找到一种能够引起学生足够兴趣又能使得教学内容深刻的方法就显得相当重要。

二、提高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新的科学技术对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的冲击越来越强烈,互联网的发展造成社会信息量的剧增,有人认为全球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这就要求社会所需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还应具有接受信息、分析并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简单地教会学生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动获取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二)增强教学硬件设施。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就是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设施,职业院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学校计算机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管理还是集中式的,这样虽然对学校来说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但是并不利于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展开,应当逐步建立分散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应当注意师资比例的控制,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的扩张,加大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一方面努力提高计算机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教学硬件设施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最关键的环节。

(三)建立科学的计算机教学、教材体系。培养面向企业社会一线,基层的生产、操作、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是职业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可惜的是目前的职业计算机教学并没有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弱。所以职业计算机教学应当按照科学的方法建立自己的独特的适应需求和目标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之后的能力。此外,教材的选取也要进行细致的考察,教材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和区域性,还要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

(四)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主要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操作要领以及能够有效地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计算机教学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现有的教学模式弱化的对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应当予以改善。教学模式还要加强教学管理工作,要形成独特的教学管理机制,采用人性化与科学化的教学考核方式保证教学水平高质量。改变现有教学模式,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所以,还要加强对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加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现代的职业分科越来越精细,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和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广泛涉猎更多的交叉专业和新兴专业,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计算机专业也是如此,鉴于信息技术与其它相关技术的整合发展,计算机作为其它科学研究的辅助手段,作用越来越重要,很多其它专业的学生都在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有更广泛的进行涉猎和学习,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作为学校来讲,应当开设一些其它专业的课程,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计算机的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自学和兴趣基本上决定了计算机学习的好坏,兴趣作为增进学生学习的内部原因,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能够利用各种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习当前知识的建构,这是教育学中建构主义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教学方法,涉及到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教育理念。

总结:

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其教学水平的高低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目前国内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的欠缺,努力分析产生各种问题的原因,不断完善和调整整个教学环境,保证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新一代技术人才,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接着从几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对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改进,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惠芬.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18)

[2]任广姝.浅谈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

第9篇: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素质;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208-01

随着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重要,而中职语文教学就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好的途径,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者所必须关注的重点。但是,目前,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遇到了发展的困境。如何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谓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是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表现。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传递给新一代学生,不断加强他们的文化知识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培养他们的人格、气质以及修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一、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生素质水平不高,主要表现文化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差,性格缺乏缺少积极向上的一面,部分学生在人格以及心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主要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遵守纪律、随心所欲。从根本上来说,这些主要表现为缺乏人文精神的塑造,与我国采取的应试教育、不完善的家庭教育与学生自我素质低下是息息相关的,学校只重视文化成绩,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以至于对学生造成负面效应。职业教育学校的兴起,不仅是要传播文化知识,也是要培养学生做人的标准,在学得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如何发展、如何获取和创新知识,以及如何沟通合作,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变化。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中职学校如何采取措施加强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个话题,我们知道中职语文教学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即在中职语文教学课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文化,是文化的精髓和缩写,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做人,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语言文字,了解和学习书本上渗透着的古人精神和情感,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学习。要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就必须通过语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并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所学的课程和深层次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品德修养和审美观,逐渐培养他们不断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向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渗透和参杂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只有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引领和指导学生不断向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前进与发展。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语文教学,引起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重视和学习

如果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就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了解文化知识的魅力,巩固和加深他们对人文知识的储备。结合同学们的实际需要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把语文教学课程变得生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知识和思想上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智慧的碰撞,使他们先关注和喜欢人文知识,再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包括《论语》、《圣经》等一些承载着人类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中外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不断带给学生乐趣。

(二)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语文课程的同时也让语文渗透人们的生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培养和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感,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并用于生活实际,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只有明确了语文读说听写的真正目的,明确语文知识和文字是真实生活的表现和缩写,才能不断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断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让学生在语文书本上所得到的知识真正运用于生活和做人。

(三)更新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和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不断上升,对于中职语文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就必须及时更新语文教师的知识和教育理念,促进他们与时俱进,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在不断加强教师基础知识学习和更新的同时,以提高教师自我修养和人文素质为目的,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感受和学习教师的优秀文化知识和品格,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言传身教作用。

四、结论

在中职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以人为本,以全面培养学生为目标,不断促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不断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