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武术基本步法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 武术 教学 训练
小学武术教学除了具有体育教学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它的独特的一面。通过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不断改进和充实教学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教学的原则外,还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直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分解教学法
武术教学首先用分解教学法,分解法是把一套完整的动作进行分解形成一招一式。其次,学习武术套路前先学会基本功,如在学长拳时,可先练一练跳跃练习,再学大跃步前穿、击步腾空飞脚等就更加容易掌握动作。
2.口令与动作相结合
在武术教学中,口令与动作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动作节凑,又能记住动作和名称。例如弓步冲拳、弹腿冲拳……。在复习时,教师可只喊口令,让学生边练习边说出动作名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动作。
3.练习和呐喊相结合
练习和呐喊相结合,在练习冲拳过程中,学生可大声齐喊“哈”或“嘿”等。一是能使动作整齐;二是能增添力量和气势,达到以气推动,以声助势的效果。
4.新授课
新授课时,由于小学生的方向感比较差,所以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固定学生的站位的练习方向,这样,学生就不会分不清方向。在示范动作时,最好取用背面示范,这样使学生容易看清方向、路线,以免产生站位和方向错误。
5.重视尚武崇德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以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内外兼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崇高境界,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它既可以强身健体、竞技比赛、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她蕴涵着博大的中华教育文化,武术健儿们在运动场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顽强拼搏克敌制胜的精神,以及公允、诚实、诚虚、礼貌的道德作风,是一种高尚的社会美得体现。二千年来,随着历史变迁,中华武术历代精华的不断积淀,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武术道德,成为代代相传,世世相承的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武术教学活动中,加强武德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要丰富
1.穿插游戏
学生学习武术动作时,容易出现动作的变形,方向感比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情绪随着课堂时间渐渐变得低落极不稳定。但当学生初次接确武术时,同学们会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因而,他们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增强,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活泼、爱动、好奇、模仿等,学习积极性较高,同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自尊心强,自制力不够,这样同学们容易分散精力,影响教学秩序。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一些有趣的游戏,练习形式要多样化,吸引学生的眼球。如,在掌握了一些结合手法、手型变化的冲拳、推掌和步法、腿法时,让同学们一个接一个、一排接一排、一个观看一个做等游戏方法进行练习。武术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
有它自身的规律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只要抓住其固有的特点,因势利教,就不难完成教学任务,如针对它结构上的特点,就可以把有难度的单个动作分散来教,实施“各个击破”的战术,还可以把武术动作的名称,术语大大形象丰富,如“望月平衡”;有的直接反应了动作结构和方法,如“跃步冲拳”,教师就可以“开门见山”直接讲述动作的要领,再结合生动的比喻和恰当的夸张,教学气氛就更活跃了。
2.激发竞争意识
在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创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兴趣,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当然,教师在定教学与训练的任务时,应注意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心理的适应性不断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形式多样化
教学与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应穿赛或游戏。同时,安排短暂的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武术教学与训练时,教师不应求快、花、多,应练好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产生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有耐心,作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应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也可以运用现代媒体教学,以帮助理解。
三、教学与训练中应注重的问题
1.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武术的基本功,是人们从事武术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们身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对于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通常称之为基本功训练或基础训练。构成基础训练的内容包括肩、臂、腰、腿等部位的练习,以及武术项目特有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跳跃、平衡、跌扑滚翻等练习。
2.相关动作组合的练习
武术教学要根据学生的武术基础、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以及刻苦与勤奋等实际情况而定。有的动作看起来简单,但学生一时就是接受不了。这样,也必须面对现实,耐心辅导,采用分解教学法。有时某动作看起来复杂,但由于学生各方面均较好,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之后,做起来也比较顺畅,就不必进行分解教学了。这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注重现实的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成若干不同的阶段,分段教学和训练。学生容易接受,效果也会较理想。
3.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
武术的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提高掌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
4.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
在武术的专项身体训练的早期,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如基本功训练,来发展他们的专门能力,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专修教材《武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全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版。
李卫东(1991-),男,山西朔州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周荣清,(1989-),男,云南普洱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摘 要:现在大部分高校存在武术教学,但有的高校武术的教学方式并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不齐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存在的问题。因此,对武术教学改革走向进行研究,使更多的同学喜欢并热爱上武术,使民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通过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访问,分析了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武术。
1.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多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武术的关注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逐渐提高,可供大家娱乐和观赏的体育项目也随之增多,很多时尚项目被广大高校学生所接受。相对来说,武术已经有些跟不上潮流,不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了。加之有些学校没有练习武术的氛围,社会也缺乏这一方面的提倡,造成了某些学生虽喜欢武术却没人练习的现状。
1.2高校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来看,武术课在各高校整个培养方案中的课时有限,内容比例8%左右。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武术课,但项目很单调,学生基本是不选择武术课程进行学习的。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高校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其中的一条主要因素。
1.3武术教室严重缺乏
由于武术教学本身的特殊性,上好一节武术课并不是每一个教室能胜任的。现今高校武术教学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缺乏师资队伍,同时非武术专长的教师又难以胜任的现象。武术教师应该不仅仅体现为运动技术水平的高超,而应具备相当的武术道德修养,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从事过武术教学的教师都了解,没有扎实的武术功底、相对的运动经验,不可能上好一节武术课,更谈不上教学质量。教师的示范讲解准确性、演练能力水平的高超、教学经验的丰富是调节好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达到显著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1.4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一直以来,武术分值的评定是定性而非定量。高校现行的武术考试评分标准一般由三个组成部分:考勤分、技术评定分、上课积极性分。而每个学校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部分组成比例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考勤分值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评价体系势必导致学生只是通过学习武术套路中的“花架子”的形式应付考试,而对武术招式中的攻防含义一知半解,甚至毫不了解。
2.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措施
2.1注重武术基本功的教学
武术基本功是学好武术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接受武术套路的学习。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内容非常丰富,按身体部位和练习形式可分为类:肩臂练习、腿部练习、腰部练习、手型手法练习、步型步法练习、跳跃练习、平衡练习和扑滚练习。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结束大学体育必修课以后,许多套路已不能再完整地练习,但所学基本功动作,如腿法练习种的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等直摆性腿法,前蹬腿、弹腿、侧踹腿等屈伸性腿法,各种掌法、拳法、腾空动作以及发展柔韧相练习的各种压腿压肩和下腰等动作,学生多能很好的完成,也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2.2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体育课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个性差异,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武术技能和道德文化修养,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性能力得到引导和培养。
2.3加强动作规范化训练,做到程序规整
学校体育大纲的武术教材,通常由国家规定套路,作统一的动作要求。因此,程序规整是规定套路的一大特点,要求在演练规定套路时,必须完全按“规定”进行,如果在完成某一动作出现原则性的“变异”,或在程序的某个环节上多做或少做一个动作,都是错误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动作规范训练。动作规范是规定套路的主要特点。所谓动作规范,就是演练中每个动作需要按规定套路图解的规定模式进行,做到形、法清晰,技术合理。不但要求动作在主要方面不出现变异,而且要求在一般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及器械的方法上也不出现原则上的变异。
3.结论及建议
3.1充分发挥高校武术社团的作用。高校当中形形的社团对于相应项目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团体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仅次于班级。有很多同学对于武术的学习很有兴趣,只是没有人引导往往就荒废掉了。这就要求武术社团在高校中起到了一个团结这些有共同爱好的人,把喜欢武术的同学组合到一起互相进行学习和了解的作用。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组织,武术团体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个人都不能替代的,武术团体的集体活动,往往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学生。
3.2武术应该推陈出新,时尚起来。新的社会环境和新的思想观念使人们对事物产生新的看法。武术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其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就是既要发扬又要继承。继承前人留下的经典的文化、传统、养生知识,同时为了适合这个社会的需要又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开发出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项目,加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龚明波,高校武术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长沙电力学院,2011,11
[2] 罗春霞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现状调查及改革设想[J],浙江体育科学,2003,(1).
[3] 李竖锐.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4,(4).
[4] 张彩琴,刀方林.刍议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4).
关键词: 少儿 基础训练 问题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继承、发展到现在,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喜爱,正逐步走向世界。
俗话说:“习武者,以精、气、神为本,以手、眼、脚为根。”也就是说练武术以手、眼、脚为基本,而最根本的莫过于以步型、步法为根基,结合手、眼的功架。由于少儿时期是打基础的关键,其基础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合理选择基础训练内容
少儿有其心理特点,只有根据其生理规律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少儿时期对事物的兴趣比较广泛,但不专一,对武术的认识也是一样。因此,我们要加以引导,使他们正确地认识武术,了解武术,培养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向更深一层发展。少儿的思维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主要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成份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二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根据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基础训练以选择长拳类内容较为理想,因为长拳中无论哪个拳种,都具备幅度大、腾空高、造型美的特点,而且包含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等许多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此外,可以进行一些提高身体素质水平的专门训练,以促进专项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对于武术套路来说,尤其是在启蒙和初级阶段应注意加强身体训练,这对少儿身体的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每一运动素质在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每一运动素质都有发展的最佳时期。
2.重视“三基”的训练
武术的基础训练是指根据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规格要求所采取一系列训练方法。基础训练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它们是组成套路的要素,也是套路技术的最基本技术。因此,基础训练是套路训练的基本,基础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套路水平的提高与否,所以对正在长身体的少儿来说,狠抓基础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1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一般包括肩、臂、腰、腿、手、步,以及跳跃、平衡等练习。在少儿训练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徒手动作的连接组合练习。一代代的教练员在长期的少儿武术练习实践中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低到高,完整而系统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通过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可使身体各部位得到较全面的训练,并能较快地发展武术运动的专项身体素质,为学习拳术和器械套路、提高技术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少儿经常进行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习,能增强各个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必要的弹性。通过原地和腾空的各种旋转动作的练习,能提高前庭分析器的机能,这对提高动作质量和防止减少练习中的伤害事故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2.2动作规格
少儿思维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更适合于直观教学。另外还应注意,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攻防含义,无论采取什么训练方法都不能忽略攻防这个核心。
在少儿武术基础训练中以长拳训练为主,长拳的动作规格要求是舒展大方,线条清晰,造型美观,因此在少儿基础训练中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规格主要是指人的身姿、形态,这里主要指定式姿态,也就是说,完成每一个武术动作,对头部、上肢、肩、胸、跨、踝等都有一个正确的取位要求。只有搞清楚动作规格,才能出一个从头到脚完整的动作造型,要想达到完整的动作造型就必须注意少儿时期武术基本动作(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的训练。
总之,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规格要求,如果对初学者一味追求进度,急于求成,不注意姿势动作正确与否,等到错误动作定型后再改正那就比较困难了,这就是武术界常用“学拳容易改拳难”来告诫习武者的原因所在。少儿武术训练要能达到一定预期目的,就要搞好各项基础训练,尤其要注意功架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形成舒展大方、线条清晰、造型美观的风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2.3神态
少儿武术基础训练中,除了动作规格外,加上一定的神态,演练出的水平会明显上一个档次。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神贯注、气势饱满、手眼相随、内外合一,而体现上述要求的关键则是眼神。从武术的角度讲,“看”和“见”这两种眼法比较适用,“看”和“见”互相衬托,才能体现出武术固有的神态。眼是武术动作的传神“窗口”,眼神可把武术动作的内涵表现出来。神是眼神与神气之合,形是神之所在的物质基础,神则是形的统帅和灵魂,形出而神生。运动员如果不善于运用眼神,动作就会显得机械而缺乏生气。
3.与武术有关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作为运动训练两个同样必要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方面从运动训练内容中被排除出去,都会影响最终的运动效果。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内容是互相制约的,专项训练的内容取决于由身体训练所建立的前提,而身体训练的内容也具有运动专项的某些特点。
3.1速度素质
动作速度是完成武术技术动作的核心,速度素质对迅速完成武术套路中步型、步法变换、手法变换起着重要作用。速度素质训练分为加速能力、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三大部分,其中加速能力和速度耐力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的补益最为直接。
少儿在7-14岁时,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反应快、速度素质的增大率最大,是发展速度素质的最佳时期。然而由于少儿心肺机能较弱,不能适应长时间的紧张活动,经常使用最大速度重复进行固定的练习,可能导致少儿速度障碍的形成,影响速度素质的发展。因此,训练中着重加强少儿加速能力的训练是切实可行的,而速度耐力的训练需谨慎、适当、少量。
3.2弹跳素质
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翻腾跳跃动作在武术套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套路中腾空跳跃的高度和难度不断有新的突破,需跳得高,落得轻。这对下肢的爆发力和弹跳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量好,将有助于高难度动作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是成为一个优秀武术运动员必备的条件之一。
7-15岁是少儿弹跳素质的快速增长阶段。根据少儿生理和心理特征,此阶段的弹跳素质应与协调性、速度和力量训练结合进行。
3.3柔韧素质
在武术运动中,不仅动作起伏转折快速多变,而且有踢摆腿额、翻腰、抡臂、劈叉等动作,特别是跳跃接劈叉和坐盘等动作,都需要很好柔韧素质。
少儿在4-5岁起,就可进行柔韧素质训练。练习的形式应以动力性为主,适当安排一些静止的和被动性练习。练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同部位的柔韧性练习要交替进行,以防止局部关节、韧带过分伸拉而受伤。第二,尽量少安排紧张的身体弯曲和扭转的活动,以免损伤少儿的脊柱、髋关节和软骨组织。第三,把柔韧练习和力量练习结合起来,以利于少儿各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协调发展。
3.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武术运动员正确而迅速地掌握技击动作,完成套路的重要素质之一。7-12岁是儿童灵敏素质的稳定提高期。训练中,应依据武术套路运动的特点,加强少儿对时间、空间判断的准确性,每次训练对动作的方向、幅度、速度、节奏等要有明确的规定,才能达到有效地提高少儿灵敏素质的目的。
4.少儿基础训练中易出现的问题
少儿由于训练时间短,加上思维能力较差,右大脑皮层建立的正确概念不牢固,易出现错误动作。因此,教练员应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以防形成错误动作定型。
初学者对某些动作往往感到别扭,在训练中容易偷懒而忽视动作规格,导致身体形态发生变化。少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期,错误动作会导致骨骼变形。有的教练员不注意训练的方法,使女生的大腿过粗,小腿过细,影响了身体的线条美。训练时应发展深层肌肉,不能进行过量的负重深蹲等训练,应遵照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训练。
少儿时期也是长知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好奇心、模仿力、记忆力、好胜心等都比较强。因此,教练应根据少儿的特点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对少儿进行武术基础的训练和一般性身体素质训练,使其能够在今后的专业训练领域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怀忠.中华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2).
1. 结合一般的教学规律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
1.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针对某些学生提出武术套路是“花拳绣腿”的想法,一方面讲解套路中有技击含义的动作,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武术套路的演化与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到武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着广泛的实战意义,利用武术攻防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1.2 抓基本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基本功,基本动作训练,有侧重点的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和简单组合动作,以及配合“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基本练功方法,进行重点训练。所以,抓好基础训练是学习武术技能的前提和保障。
1.3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武术教学的关键。完整示范是学生掌握动作的主要手段,教师首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完整准确的示范,使学生在大脑中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分段示范,最后再单个动作讲解示范。用规范的示范动作、准确的术语刺激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全正确的技术造型。
2. 结合少儿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
2.1 根据少儿生理特点进行教学。少儿的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少儿的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少儿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易脱位。少儿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培养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养成良好的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
2.2 结合少儿心理特点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教学训练实践表明,少儿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在教学与训练中,可让他们谁完成的好,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与训练中看似严肃,反而使少儿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另外,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
3.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合理安排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少儿武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提高掌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随着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逐渐加大,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要求逐渐提高,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力量、柔韧和速度等进行专门性基础训练。
3.2 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在少儿武术的专项身体训练的早期,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如基本功训练来发展他们的专项能力,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把身体训练的成果通过专项技术训练转化到少儿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上去。
3.3 注意恢复,控制无形训练。不懂得恢复,就不懂得训练。教师或教练员在教学与训练结束后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放松活动与有效的按摩对少儿消除疲劳有良好作用,应引起重视。另外,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控制少儿训练后仍去玩耍,如打游戏机等等,晚上要按时睡觉,减少无形的训练。还要督促少儿不挑食,保证充分的营养补充,以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迎接下一次的训练。
[关键词]太极拳 教学方法 练习要点 攻防含义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高职学生学习和掌握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不仅能掌握终身体育锻炼方法,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太极拳教学只为提高学生的一般健康水平还远远不够,围绕着劳动过程对劳动者身体的要求和影响,它还有两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一是培养劳动技能所需的那些身体素质,二是补偿劳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消极因素对身体的损害。由此,太极拳教学的定位和方法必须作出改革。
一、确立太极拳教学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仍属于普通本科压缩型或普通专科移植性,未能体现高职教育应有特色,教学目标仍强调把“学生正确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演练套路”作为开展太极拳教学的首要教学目标,目标单一、教法简单、考试评定方法不科学不全面,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太极拳课教学主要是为增强学生体质的总目标服务的。因此,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太极拳课教学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围绕学校体育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层次来开展太极拳教学。我们结合高职的特点把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养成终身坚持锻炼的习惯”等作为学校开展太极拳教学的目标。
太极拳课程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职业体能、职业工作特殊身体活动技能、职业素养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需要为工作任务,以项目课程为主线而精心设计的素质教育课程。
目标分解
1.认知目标:
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起源、健身作用等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引导学生对此产生兴趣,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崇尚武德的精神,学生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技术动作。
2.技能目标:基本步型、手型,能做到形似,能基本掌握太极拳的动作套路。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能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道德。
课程内容
内容体系
职业体能 ———— 体力、意志品质
职业工作特殊身体活动技能 ———— 眼手脚身体协调能力
职业素养 ———— 职业气质、职业基本素养
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 可持续再生产能力
二、太极拳教学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是高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太极拳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种技能进行传授,目的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汇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太极拳重意念,使神气内敛,练太极拳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自然健旺。太极拳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在向学生授课当中必须注重动作的阴阳变化,而在示范整个动作时需做出行如流水、连绵不绝特点。
三、注重基本功练习
“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步法和手法的单个动作练习是练好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基础。在初学整套套路前,应加强基本功练习,并注重动作规范,以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为套路练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武术基本功比较差和对武术了解不够透切的实际情况,先向学生介绍太极拳的基本知识、手型、步型、步法、桩功等,使学生建立起规范的概念,便于教学中讲解和示范。
四、理解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
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二十四式太极拳虽为简化太极拳,但仍然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和招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武术动作技击性的特点,结合攻防意义进行动作的讲解示范,帮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记忆。
五、太极拳教学改革要与职业岗位身体素质要求对接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在就业前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对他们进行职业性体育、终身体育教育乃是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为此,我们在进行公共基础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还应增加与未来职业相适应的特色体育知识和内容,使学生树立职业体育意识,培养学生适应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职业活动中保持良好的体质状态和心理状态。为体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特色,我们应当开发和选择职业性体育教材、教法来组织教学,在太极拳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体育锻炼项目,丰富教学内容。
例于伏案型职业工种对身体素质要求相关的体育锻炼
总之,24式太极拳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体魄强健、身心健康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注重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专业结合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太极拳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及其对推进高职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武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一)中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武术教学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不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以往的教学中,始终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大多采用讲解示范领做练习的教学手段。其教学方法单调,形式死板,对武术的实际应用和组合动作练习不够,使学生形成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缺乏学习的趣味。
2.学生掌握的内容只是强迫所得,没有系统性。随着教学课时的增多,学生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而用于练习和复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完全消化所学知识,又要接受新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学生的主动练习。
3.基本动作不扎实,缺少组合动作的练习,直接进入套路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对武术的兴趣,大多是从日常观看武打影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对真正的武术了解不够,而且在学习基本动作时,总是不自觉地与影视作品中地动作作比较,对套路动作规律的认识以及身形、步法配合的练习缺乏深入地认识。直接进入套路教学,不但教学花费的时间长,而且学生学得慢、掌握得不理想,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实践新课程的探索
新的体育课程把武术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在课时安排方面也有所增加。为了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笔者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了下面三个方面的尝试。
1.抓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愉快学习情绪。针对部分学生提出的“武术套路是花拳绣腿”的看法,一方面讲解套路中有技击含义的动作,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武术套路演化与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并认识武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着广泛的实战意义。同时,利用武术攻防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比如,以 “形神拳”第10个基本组合“提膝穿掌,仆步穿掌”为例来驳斥上述错误观点。实际上,从第9个组合的结尾“转身提膝双挑掌”进入到第10个组合,就是武术中一个最基本的组合动作:“搂、砍、穿”。这一连串的技术有什么攻防含义呢?“搂”,从防守上来说就是“格挡、架开”对方的手臂进攻;防守的同时,另一手掌旋即“砍”对方的颈项部位;而“穿”呢,就是在上一动作不停顿的前提下,用另一手掌插击对方面部的进攻招法,并且在插掌后手掌心还要有一个翻转内旋的过程,以加大杀伤对方颜面的力度。也就是说,武术套路中的很多动作都有其攻防的寓意,只有认识了套路演化和发展规律,才能使套路更富有人性、更生活化,学生更易接受。如果以此种形式的讲述并结合示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必然会大大提高,也会更容易记清套路的动作要领。
2.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武术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说是一个共性问题,怎样解决学习时间少、教学容量大的问题呢?首先,可以在准备活动过程中多安排一些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的练习,因为武术的很多基本动作都具有发展柔韧性、爆发力的一般特性。比如,武术基本功的“正踢腿”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腿部肌肉的柔韧性,也锻炼了腿部和腰部肌肉的爆发力。这样,既可使准备活动更加充分,也巩固了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为进入正式的教学奠定根基。其次,若学生对武术较为热爱和投入,那么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早锻炼时间或其他空余间隙,强化巩固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以此弥补课堂内教学时间的不足。
3.处理好基本功与套路的关系。武术套路有难易之分,因此,基本功练习的程度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学练套路的最基本的功夫大致包括两方面,一是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二是掌握一些基本动作。对初学者来说,柔韧性和力量(尤其是腿部力量)是最需要首先发展的身体素质,因此,活柔肩 、腰、髋、膝关节,以各种静力和活动性的桩功发展腿部力量是最基本的练习。其次,拳、掌、勾三种手型,冲拳、推、架掌 等手法,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正踢腿、侧踢腿、弹腿等腿法,则是基本动作中的ABC,应该最先掌握。象五步拳、初级拳一、二路、十路弹腿等简单套路,本身就是以基本动作为主而编排的,在活柔肢体的基础上可学练甲组套路,需要具有较全面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才能学好。如要学习某一风格独特的传统拳术,则又需要进一步熟悉该拳种的基本动作。总之,练基本功为练套路打基础,练套路又能促进基本功的巩固,在中学武术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武术教学与练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握好全面身体练习和专项身体练习的比例。中学生武术全面身体练习和专项身体练习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练习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练习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和发展各种运动能力、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提高把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随着中学生武术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专项身体素质练习的比例逐渐加大,基本功练习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要求逐渐提高,可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力量、柔韧和速度等进行专门性基础练习。
2.专项身体练习与基本技术练习有机结合。在中学生武术的专项身体练习的早期,主要是通过专项练习手段如基本功练习来发展他们的专门能力。在专项能力教学与练习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练习与技术练习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把身体练习的成果通过专项技术练习转化到中学生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上去。
3.注重恢复,控制无形练习。所谓不懂得恢复,就不懂得练习。教师或教练员在教学与练习结束后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放松活动与有效的按摩对消除疲惫有相当大的作用,应引起重视。另外,还要告诉学生在控制练习结束后仍要保证一定的轻松娱乐活动时间,晚上要按时睡觉,还要保证充分的营养补充,以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迎接下一次的练习。
总之,中学生武术基础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中学生武术教学与练习中,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练习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文轩.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武术套路 学习 推广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武术套路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防进退、动静虚实、刚柔疾缓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一大技术特征。
1武术套路的传统教学模式
1.1基本功的练习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本功是武术的精华,是提高武术技术的根本。武谚曰:“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练拳不练腿,是个冒失鬼”都是讲练武要先基本功打好。当然,练习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有时比较枯燥,因此要做好这种“要练武,不怕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思想。基本功是武术教学训练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对身体各部位进行专门练习的重要内容。基本功一般概括为: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肩、臂、腰、腿以及跳跃、平衡、跌等内容。经常进行基本功的练习,可以增强各个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的弹性,对于提高动作质量、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套路有很多门派,每种门派都有其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什么武术套路,它都是由单个基本动作和手、眼、身、步等墓本功组合而成。因此,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套路技术的能力。教学中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具体练习形式,可先进行单个动作练习,然后过渡到把几个动作串在一起进行的组合动作练习,组编武术基本功操及小套路练习,也可根据套路学习的需要,反复分组分段练习。另外基本动作要讲究动作质量,武谚曰:“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在教学中,学习一个动作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完成各个动作所走的路线、方向和动作的规格、标准、要点、要求,使学生明确动作的基本规格和关键。应通过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学习和反复练习,使学生身体各部位得到全面的锻炼,肌肉的本体感觉达到动力定型,使每一个动作路线,运动方向,发力时间及连接部位都要示范、讲解清楚, 让学生弄清动作的来龙去脉,以便使学生明确正确的动作概念,从而准确地掌握动作,为以后拳术和器械套路学习做准备。
在进行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习的同时还要培养“精、气、神”,达到“形神兼备”。
1.2套路教学规律
套路的教学要循序渐进原则 ――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的学习。武术套路教学还要遵循先徒手套路后到器械套路学习的规律。通过长期的基本功练习,有了一定的套路基础之后再进行刀、剑、棍、等器械的学习。
2计算机技术背景下武术套路的教学
2.1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套路学习中的难点
武术教学中,学生常遇到“三多”问题。一是动作数量多,无论徒手或器械,每个套路都是由数十个动作组成;二是方向路线变化多。往返折叠,左旋右转,路线复杂;三是每一个动作所包含的因素多,如手、眼、身、步的配合,内与外的协调。此外,动作之间的前后衔接、连贯和节奏等,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虽然教师通过直观性教学、分解性教学等教学方法,但学生依然无法一时记住这么多的动作要点,因此,此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摄影技术将老师示范动作的成个过程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后进行回放、模仿练习、体会套路演练的节奏,动作的衔接及其“精气神”。
2.2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动作对比
在学习某一难度技术动作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完成的这个动作用视频拍摄下来,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学生完成动作时的视频与优秀运动员完成相同动作的视频进行对比,通过不同层次的同一动作进行对比将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方便学生以后对于自身动作的改进。对照分析这种方法在专业运动员的辅导过程中经常运用,并且良好效果。
2.3武术套路中计算机动画技术的使用
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可以将一个规范动作视频中的难度动作进行分解、移动、回放以及定格等操作,通过计算机动画技术可使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方便以后动作技术学习。另外有些动作教师无法做到精准的同步解说,尤其是在讲解跳跃和空中的技术动作时。这时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便可以进行对动作进行同步解说、定格以及回放慢放等操作,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技术动作。
3计算机技术促进武术套路的传播
在国家提倡保护并挽救濒临的非物质文化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为武术的传播与继承起到了功不可没的地位。国家教育部门、国家文化部门、武术门派继承者、武术爱好者等拍摄武术视频,通过网站、光盘等途径进行宣传、交流和发扬。
4结语
计算机技术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启发了武术套路学习者的思想观念,敲裂了武术套路传播速度慢、交流苦难的窘境。计算机技术为武术套路的学习、发展与传播修建了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 周家宝.试论中学武术套路的教学[J].搏击・武术科学,2008(6).
关键词: 陈式太极拳 普及 提高 基本功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各种体育健身方式中,太极拳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而受到中外人们的喜爱,随着“武林大会”等电视节目的广泛传播,陈式太极拳则尤其为人们所钟爱。这不但是因为它是最古老的太极拳,而且由于它以轻灵自然、缜密缠绵、阴阳相济的螺旋运动形式和富有实战性的武术技巧在武林中独树一帜。然而陈式太极拳的缺点是难学,许多学习者半途而废。如何推广普及陈式太极拳,让这一传统武术套路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2.太极拳在我国普及现状
在武术的推广普及方面,我国体育界人士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简化24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仍有众多习练者。不可否认,24式太极拳的普及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24式太极拳把传统武术变成了纯粹的健身术,变成了“太极广播体操”,致使很多人误认为太极拳就是摸鱼睡觉,就是老年人练的纯粹健身术,不适合年轻人练习。这在继承传统体育文化方面,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3.对太极拳习练的思考
基于我国太极拳界的上述种种现象,所以我认为,陈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工作不应当走简化的路子,而是应当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研究对待这一传统套路,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继承传统武术的精华,剔除太极拳在传播中的糟粕,不空谈意气,不故弄玄虚,不标新立异。孔子在教学中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一代宗师洪均生先生说:“不离陈式太极拳的原则而变化是为发展,离开原则而变化必定倒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太极拳协会主席中野春美等人到济南师从洪均生先生学拳约两年之久,回日本前曾留言:“五十年后中国人需到日本学习太极拳。”如果我们不注重对传统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继承,而是一味标新立异,恐怕就要被中野等人不幸言中了。
4.习练太极拳的核心所在
习练太极拳,关键要把握要领。拿陈式太极拳为例,可以将套路中有代表性的动作“云手”和“进退步法”抽出来作为基本功单独练习,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等这些基本动作熟练后再学习套路。如果把陈式太极拳比作一台精妙的机器,这些基本动作就是构成这台机器的零件,零件做得精致准确,符合尺寸要求,组装机器时才不用费力,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否则,一边组装机器,一边打磨零件,组装机器就慢多了,甚至成为废机器,对学拳来说即是半途而废。
然而学习基本功是枯燥的,往往使学员因其枯燥而放弃继续学习,当初跟我同学的师兄弟就有因此放弃的。因此除了将前面的道理讲清楚外,还要告诉学员练习基本功在增强关节韧带柔韧性与灵活性、提高肌肉控制能力和弹性、提高动作质量和减少伤害事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告诉学员学拳容易改拳难的道理,培养学员练习基本功的自觉性。
5.习练动作的方法
两眼平视正前方,下颌略内收。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膝部略弯曲,两手掌心向里松垂于两胯外侧,平心静气,静以待动。
5.1左单云手
动作:(1)从预备式起,两眼转视左前斜方,身略右转屈膝下蹲,成小正马步,左腿逆缠提膝,斜向内勾起左脚尖,以脚跟内测贴地向左侧横开一步约一肩半到两肩宽,落下脚尖成左侧马步,右手手心朝里按于腹前,中指指向左后上斜角;左手肘贴肋部,左手顺缠抬起,走里右上弧线,手高齐肚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继续顺缠走里上弧线,转至左手高齐心口,掌心斜对心口窝。(2)眼法不变,身变左转,左手变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走外左上弧线,转至手高齐眼为度,此时左手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左前下斜角。(3)左手变顺缠,松肩收肘贴肋,手指指向左前上斜角,手心侧向右前上斜角,继续收转左手,直至手高齐肚脐,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此为一周,周而复始地练习,直到熟练。
5.2右反云手
动作:(1)从预备式起,两眼右前斜方,右脚提膝,勾起脚尖,以脚跟内测贴地向右侧横开一步约一肩半到两肩宽,落下脚尖成右侧马步,左手手心朝里按于腹前,中指指向右后上斜角;右手肘贴肋部,右手顺缠抬起,走里左上弧线,手高齐肚脐,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2)右肘贴肋,右手逆缠外开齐胯,以手领肘,以肘领肩,继续逆缠走外右前上弧线转至手高齐眼为度。(3)右手变顺缠松肩收肘,走里坐下弧线,将右肘收至右乳下,再继续将右肘收贴右肋,右手高齐肚脐,此为一周,周而复始地练习,直到熟练。
5.3左反云手(同右云手)
5.4进步
两脚并步站立,双眼平视正前方。两腿屈膝下蹲,身体略右转,右脚尖外摆约45度,左脚尖勾起,以左脚跟内侧贴地向左前方斜进一步,约一肩半宽,踏落足尖成左侧马步;接着左脚尖外摆约45度,左裆松沉,右脚尖划地收至左脚内侧,换成右脚跟着地,勾起右脚尖,以右脚跟内测贴地向右前方斜进一步,踏落足尖成右侧马步。
5.5退步
两脚并步站立,双眼平视正前方。两腿屈膝下蹲,身体略右转,右脚跟提起,以右脚尖划地向右后方斜退一步约一肩半刀两肩宽,踏落右足跟,同时左脚尖略向内扣,成左侧马步,左脚掌贴地回收半步,成左前虚步,左脚回带要迅猛有力,如此周而复始地练习。
通过前面五项基本功的练习,大约一周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完整的传统陈式太极拳,一般三到四个月就能掌握一路拳,做到独立演练。这套方法可以使学员缩短学习时间,增强信心和兴趣,对推广普及工作卓有成效,但这实际上只是学到了太极拳的外形,等于是长拳慢练。要进一步提高演练水平,就需要学习太极拳的理论知识,对动作进行不断的纠正,做到精益求精。
6.陈式太极拳的提高
为了提高,首先要学习理论,陈鑫说:“练拳须明理,理明拳法精。”首先掌握太极拳的腰裆转换。王宗岳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四句讲躯干上中下三盘的规律。首句讲上盘,头顶百会穴向上领起;次句讲下盘规律。“陈式太极拳的气沉丹田与尾骨的动作有密切关系。陈式主张尾骨下端的长强穴要微向后翻,这可使小腹的下部微向内斜,则胸腹间的气自然到小腹,同时可使大腿根里侧的大筋放松,裆部开圆,则身体左右旋转的角度也自然放大,不但能加强重心的稳度,而且能增强步法的灵敏。不偏不倚,是要求立身中正;忽隐忽现,说明腰部要左右旋转,要向右转则右隐儿左现,向左转则左隐而右现”。
在掌握了以上理论后,具体的做法是将套路中的两个三换掌的动作抽出来作为基本功单独练习。洪均生先生曾一再教导:“这个式子陈式练基本功的活桩练法,此式是两手只在胸前交替转换,圈子缩小,显得更加灵活,是实用交手中的快速换着方法,学者应当注意多练。”这样反复旋转互变练习,就可以练到周身上下相随。
经过以上学习过程后,学员已经对陈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欲罢不能。此时再结合招法的作用对学员的动作更加详细地纠正,精益求精,同时加强手法、步型、腿法、肩功、臂功、腰功等基本功的练习,要把基本功、基本动作贯穿于教学始终。总之,就是要按照陈发科先生的教导――学对,练熟,加工加细去教学。
参考文献:
[1]荣湘江,梁丹丹,钱京京.太极拳对中老年人握力及反应时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4).
关键词:健康中国;2030;幼儿园;武术课程;标准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规定,到2030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要降至6�0‰;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92�2%。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幼儿健康水平的提高。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所公布数据:公办学前教育学校数为26�6677万所,学前教育在校学生数为4656�4204万人,占2018年全国总人数(139538万人)的3�34%。而如何让这么多幼儿健康成长是幼儿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这不仅符合健康中国2030行动,而且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应有之义。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丰富多样的运动方式,大力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而在多种运动形式中,武术就是幼儿、幼儿家长和园长较为喜欢的体育项目,因为它除了能够增强身体素质之外,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等心理行为方面也有着独特作用。然而,在现实幼儿园武术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情况,诸如课程目标模糊,课程设计思路不清晰,教学思想内容不统一、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枯燥流于形式,形式单一,课程评价较为随意等多方面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标准化就迫在眉睫。
1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性质
幼儿园武术教育是基础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奠基阶段,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当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正常情况下,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在这1小时体育活动中,武术作为一项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活动,应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武术课程应当遵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即幼儿武术要具有启蒙性,在健康领域里,与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其它四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同时能促进幼儿知识、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2幼儿园武术课程的设计
2.1设计理念
幼儿园武术课程的设计理念源于工作者对于课程的基本看法,经过权衡上升到理性高度,最终形成关于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本文有五个方面的设计理念。
2.1.1体系化需重构,启蒙性是必须
健康第一,武术是为幼儿的健康服务的。将武术整个体系纳入幼儿课程当中,一味地强调系统传授体系化的武术是不现实的。设计课程要考虑幼儿主体的身心承受能力,比如说歇步和虚步的教学,许多大班幼儿掌握起来都有些困难,更不用说小班学生了,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幼儿,而不是竞技武术的佼佼者。所以,在设计课程时,应通过启蒙式教学让幼儿接受武术,获得入门的武术技能,而不是武术体系化传授。
2.1.2勿执于专业化,安全性属第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健康领域规定到2030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要降至6�0‰;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92�2%。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作为覆盖全生命周期启蒙阶段的幼儿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影响幼儿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如安全、卫生、饮食、形体、运动、生活习惯等等。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安全是其中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因此,幼儿园武术课程的设计应该把安全放在首位,要细致考虑哪些动作会影响孩子的形体发育,哪些动作会造成可预见性的伤害等。
2.1.3原始化需脱胎,趣味性最大化
武术技法除了继承,更重要的是创新。然而,在幼儿园武术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不敢越原始武技雷池一步的现象,缺乏创新性与趣味性,其带来的结果是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实际上,幼儿园武术课程设计应充分利用幼儿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等身心特点,在原传技术基础上创设课程环境使其游戏化、趣味化。例如,长时间扎马步动作练习可以变为马步跳游戏练习、骑马玩具跳游戏等;又如武术步型的练习,可以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练习,剪子是前后步,石头是并步,布是开步等等。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武术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
2.1.4勿单一健康化,交互性前途广
只追求“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认为儿童教育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要注重这五个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经典的语言故事编成一些成语武术操,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可以让幼儿模仿十二生肖进行武术操创作,培养幼儿观察自然进行动物分类的科学能力;还可以用音乐、舞蹈配上武术动作,用剪纸做一些武术动作造型等,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还可以做一些亲子武术游戏,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中懂得遵守规则,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2.1.5科学性要坚持,标准化可实现
中国幼儿园体育课程还没有国家标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目标专门小组—目标3目标4专门计划小组”的十条评判标准,结合我国幼儿园武术教育现状,对课程进行以下十个方面标准化的考虑和设计:(1)在“世界级水平”方面,力争世界级;(2)在“重量级”方面,列出最能代表武术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因素;(3)在“实用性”方面,要考虑幼儿走、跑、闪躲等动作发展的实际需要;(4)在“广泛代表性”方面,要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共同要求;(5)在“平衡性”方面,要把握好幼儿武术各方面的平衡问题;(6)在“正确且准确”方面,要把幼儿武术中最好的成果列入其中,不能有错误或不准确的内容;(7)在“清楚可用”方面,便于各方了解;(8)在“易于理解执行”方面,必须便于社会各界参照执行;(9)在“适应性”方面,考虑不同幼儿个体差异和各地区武术差异性;(10)在“发展适宜性”方面,必须适宜幼儿身心发展。
2.2设计思路
幼儿园武术课程整体设计是教学思想启蒙化、教学目标能力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计划程序化、教学过程趣味化、运动项目游戏化、课程评价综合化。幼儿园武术课程具体设计要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将幼儿园武术课程分为三个学段水平,即水平一:3~4岁学龄段(小班)、水平二:4~5岁学龄段(中班)、水平三:5~6岁学龄段(大班)。此外,为了进一步衔接《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于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认识,幼儿园武术课程应设定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安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六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安全防护)。以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武术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贯穿其中,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基础的运动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幼儿形成健康体态,消除不良情绪体验,培养勇敢自信心理品质,建立安全感和信赖感,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以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3幼儿园武术课程的目标
3.1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总目标
依据《纲要(试行)》和《指南》,设立幼儿园武术课程总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安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领域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安全防护。在运动参与学习目标方面达到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力量、耐力、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活;在运动技能学习目标方面要求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方法;在身体健康学习目标方面要求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健康的体态;在心理健康学习目标方面要求心理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在社会适应学习目标方面要求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安全防护学习目标方面要知道安全保健常识,保护自己。
3.2幼儿园武术课程的学龄水平目标
依据《纲要(试行)》和《指南》,幼儿园武术课程分为三个学龄水平目标。水平一:3~4岁学龄段(小班)六大领域学习目标分别为较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掌握武术技能,使幼儿具备一定的力量、平衡、协调、柔韧能力;具有健康的体态;能在成人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较快适应新环境和集体环境;结合武术教学进行安全教育。水平二:4~5岁学龄段(中班)六大领域学习目标分别为乐于参加体育活动;进一步掌握武术技能,使幼儿的力量、平衡、协调、柔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能在成人提醒下逐渐化解消极情绪;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半小时左右,在新环境和新集体环境中无明显身体不适;结合武术教学进行安全教育。水平三:5~6岁学龄段(大班)六大领域学习目标分别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通过武术的启蒙练习,使幼儿的力量、平衡、协调、柔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身体能抵抗较热、较冷和颠簸的能力,较快融入新环境;结合武术教学进行安全教育。
4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教学计划
依据《纲要(试行)》和《指南》,幼儿园武术课程教学计划应包括各个水平段、学期、周期的教学计划,由于篇幅所限,仅就教学内容和学时做一分析。
4.1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有五个模块,即武德礼仪、基本动作、武术游戏、武术操、武术故事。武德礼仪主要是鞠躬礼和抱拳礼;基本动作包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武术游戏(步型步法游戏、手型手法、体适能游戏、亲子游戏、武松打虎、石头剪子布、八仙过海等)、武术操(成语操、十二生肖拳、中国功夫、小哪吒、武德拳、白龙马、弟子规等)、武术故事(拳拳和掌掌、功夫熊猫、功夫兔、闻鸡起舞、杨家将、戚继光抗倭、霍元甲、十三棍僧救唐王等)。这些内容比较多,还需要进一步甄别,将典型型和标志性的动作、游戏、拳操、故事等立为经典。
4.2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教学时数安排
幼儿园武术课程的课时安排应结合《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另外,还要考虑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要求(武术项目可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模块,一周一次课,按18周计算)总体课时安排如下,学时安排:水平一为15—20分/学时,水平二为20—25分/学时,水平三为25—30分/学时;教学时数安排:各个水平的教学时数为16学时/学期,32学时/学年,共计96学时,评价时数安排:2学时/学期,4学时/学年,共计12学时;总课时安排:36学时/学年,三学年合计108学时。
5幼儿园武术课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