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1篇: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

一、心理学思想与教育的早期结合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之前,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教育与灵魂(心理)的联系。他把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三类。

从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提出“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的著名论断。

19世纪瑞士的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主张“教育心理学化”。

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受到裴斯塔洛齐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

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诞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即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这些条件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已基本具备了。

(一)冯特的重要贡献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并培养一批心理学人才。其中冯特的学生莫依曼、霍尔、卡特尔等都曾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另一位美国学生卡特尔对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二)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是致力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的研究的先驱。在研究方法上,他摆脱单纯内省和思辩,采用严格的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科学的教育心理学从此开端。桑代克也因此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三、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三)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

四、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868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由此,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1917年十月革命后,尝试以的基本观点发展教育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理论探索为主,贡献较大的是维果斯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苏联教育心理学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研究,广泛采用自然实验法,综合性研究的科学性提高。

五、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建国前,翻译了一些教育学主捉著作。

建国初期受苏联心理学影响较大,全面学习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经验,批判桑代克的理论及心理测验技术。

第2篇: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终身学习;学习成果认证;学习型社会;老年教育;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一、从“教育”到“学习”:理念的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终身学习”理念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修订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将“教育活动”定义为“有意识的活动,涉及某种形式的交流,旨在引发学习”,且进一步将“学习”定义为“个人通过经历、实践、修习和听讲而在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技艺、能力或者行为方面的获取或改变”。请您为我们详细解读这两个定义。

杨进:20世纪70年代,“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得到了普及;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潮流开始转向“学习”,从“终身教育”转变为“终身学习”,包括我们现在倡导的“学习型社会”而不是“教育型社会”,我非常认同这个转变的过程。我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活动”的定义有三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一是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二是交流在其中必不可少;三是最终目的,即引发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习”的界定也非常严谨,我认为这其中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主体是学习者个人。第二,这个定义的排序是经历、实践、修习、听讲,把经历和实践放在前面,把听讲放在最后。我们不要认为教育仅仅就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课,教师在讲台上讲课,这只是学习的一种途径,即听讲。这里我想引用的一句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第三,涉及的方面包括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技艺、能力、行为,而不仅是我们常常说的“知识”。第四,获取或改变,获取是增加,改变是调整,这两个方面的结果都很重要。

因此,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该重新认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教育。我们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发学习者自主学习。我曾经看到一所小学的体育课本,其中有一节的题目是“跑”,上面对于“跑”的定义是大腿带动小腿做循环运动。我没有研究过体育教材,但我认为过度的知识化、教材化、课程化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我再举一个例子,我20世纪70年代去法国的时候,接触到了由伊里奇提出的著名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抨击现代学校制度的种种弊端,这一思想席卷西方世界,形成了一股“非学校化”浪潮,振撼了70年代的国际教育界。

二、学习的三种形式及其认可:现状与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人一生中大部分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是通过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的渠道获得的。您曾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高级项目专家,参与起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认可、核定与认证的指导意见》。请您简要分析这一文件。

杨进:首先,我想谈谈什么是学习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将考试分数视为学习成果,通过分数衡量学生的能力,而忽视了态度、价值观,以及执行力等能力。我们对学习成果的认识是很不全面的,社会生活需要多种多样的能力,我们不能只盯着考试分数。

我们通常把学习分为三类:正规学习(formal learning)、非正规学习(non-formal learning)、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我认为“非正式学习”这个译法不妥,这是站在传统教育的立场上去评判的。什么是“正式”?什么又是“非正式”?很多态度、价值观都是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获得的。我认为应该译为“无一定形式的学习”或者“未定形式的学习”。

相关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是通过非正规的和无一定形式的渠道获得的,约占75%~85%,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衡量的能力往往只是通过正规教育途径获取的那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认可、核定与认证的指导意见》有利于推动我们对75%以上知识的衡量和认证。比如老年教育,它是成年人的一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但是我们并没有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可。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对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认可、核定与认证应遵循哪些原则?

杨进:主要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学习无处不在,我们不能局限于对15%的传统知识的认证。第二,对传统的学习体系与制度加以改造,使教育体系更加灵活,就像一扇旋转门,学习者可以来去自如,要为学习者的需要服务,把学习者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为体制服务。第三,对已有学习成果的认可。例如,一位女士通过在家照顾生病的家人、向社区护理人员学习、进行网络学习等拥有了较高的护理水平,她只需再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就可以获得护士职业证书,没有必要再去护理学校学习。丹麦的一位教育学家将学习分为四类:日常生活的学习、学校的学习、互联网学习以及工作中的学习。区分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正规还是非正规,有形还是无形,而在于是否有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我们目前的学历体制只是认证了正规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缺少对其他学习活动的认证。因此,我们需强调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成果认证的重要性。

《世界教育信息》:国际社会在促进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的学习的成果认证方面面临着何种挑战?

杨进:挑战是存在的。一个是教育系统内部人员观念的转变,还有一个是教育体系的过时和死板,以及标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过,现在不仅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学习成果的认证,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受终身学习理念,着手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的学习的成果进行认证,如菲律宾等。韩国建立了学分银行系统,菲律宾发放主要记录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多元学习体系护照,这些国家都在积累经验,不断前进。我国应认识到自身教育体制的不足,从体制出发改变现状。

三、国家资格框架:

连接各种学习途径的“立交桥”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到,一些地区和国家建立了学历学位和资格证书全面融通的国家资格框架,建立连接学习的“立交桥”,把技能、胜任力和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这一方面,国外有何另您印象深刻的做法?

杨进: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的根本是对所有学习成果的认证。对学习成果的认证需要有明确的定义、能够反映将有可能获得的资格的标准。“资格”包括学位、文凭、各种证书等,实际上是对学习者所完成某阶段的学业和拥有的知识、能力的“奖励”。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就是实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的等值与融通。近年来,很多国家先后建立了连接各种学习途径的“立交桥”。例如,英国是最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的,其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的建立。2000年,为了对不同资格进行比较,英国建立了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NQF),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了资格与学分框架(Qualification and Credit Framework,QCF),以促进学习者的学分转换以及对先前学习的认可,推进终身学习进程。欧盟于2008年正式通过了欧洲资格框架,其目的是在欧盟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资格互认参照标准,覆盖各个教育阶段颁发的各级资格证书,重视学习结果的认证。在欧洲资格框架的基础上,欧洲还制定了一系列学分和资格认证体系,用于认证学习结果。目前,东盟也正在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资格认证框架,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在此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学习借鉴,建立自己的国家资格框架,把知识和技能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否则,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这方面无法与其他国家进行对话交流。

我国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的困难在于管理体制不够灵活。虽然我们在认识上、理念上已经发生转变,但是在制度体系层面仍需做大量工作。值得高兴的是,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已经将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写入文件,但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建设学习型社会:

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世界教育信息》:正如您提到的,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请您谈谈对学习型社会的看法。

杨进:学习型社会这个概念适用于不同的地理区域。一个国家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依靠每个省、市、县、村的共同努力。

我觉得,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抓手就是建设学习型城市。刘延东副总理在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过,让城市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我觉得这就是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定义。城市中的很多资源都可以成为学习资源,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甚至医院、工厂、街道。学习无处不在,学习者也无处不在,小到新生婴儿,大到垂暮老人,都是学习者,从摇篮到坟墓,这就是终身学习的过程。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城市,就是要努力建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社会。曾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对于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型城市是学习者的城市,学习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促进终身学习的根本目标。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建设学习型城市,就是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老年教育:

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世界教育信息》:2016年,教育部将出台并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请问您对老年教育有何看法?

杨进: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后期阶段,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教育资源需要对老年人开放。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很多退休人员和年轻的学生一起学习。南非种族制度的废除使黑人有了上学的机会。为了弥补老一辈黑人曾经失去的入学机会,南非的教育体系灵活处理,让他们也获得入学机会。因此,在南非就出现了老年人和年轻人一起上学、一家三代同时毕业的情景。学习是一项基本人权,我国13亿人都是学龄人,都有学习的权利。我国的教育体系、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应该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教育内容也应该更加丰富,保障每个人的学习权利。老年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也许没有其他教育那么高,但教育不能简单用经济效益来衡量。而且,老年教育能让老年人保持积极的思考,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受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明确表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年龄而歧视、剥夺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

六、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回归本质,服务社会

《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多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请您为正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地方高校提出一些建议。

杨进: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稀释”了高等教育资源。许多地方院校为提升学校形象、获取更多办学资源纷纷转型,并改名为大学。在我看来,学校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要满足学生、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是应用。但现在的问题是,毕业生就业率不太理想,这就说明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离。所以,对于那些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地方高校,我认为这不是转型,而是回归本质。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评价体制存在的问题:数量非常高,但转化率却不到20%。很多院校教师是为了成果而科研,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科研。

第3篇: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

教育心理学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的,通过对人的了解和分析,解读教学现象并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水平,以符合人对教学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目的就是将心理学的精髓融入到教育发展应用当中。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在大力组织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和应用,教育更加注重心理教育、德育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在不断提升,其作用正逐步凸显。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教育心理学的根本思想正是通过教育心理学方法的应用,以此发展并挖掘学生客观存在的潜能,促进教育成效最大化。二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为此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人大都遵从自己的内心,特别是仍在读书的学生,思想里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的行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参与认知等起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的作用。三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的学习方法。人的客体条件不同,对方法的接受和吸收程度也会不同,例如同样一种记忆方法可以帮助A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但是生搬硬套到B学生身上效果可能就不明显,教育心理学讲究的是学以致用,通过调整方案和验证其方法的适应性,从而找到最优方案。四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保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心理。教育的本身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同时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本源能量与驱动力,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保持求知欲,不满足于仅限于课本的知识,使其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注重思维拓展,从而达到不断提升知识水平的目的。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教育心理学就是根据关于教育的人群中的每个人不同的心理进行研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的学者是瑞士学者裴斯泰洛奇,他倡导的是一种遵从自然的思想。德国学者赫尔巴特则认为教育应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并为此进行了多次验证。1913年,有关著作中关于教育心理学内容的研究部分主要是学习心理学、人的本性与个体差异等。而西方当时提出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侧重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使得人们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教育心理学的本质认识存在着局限性。而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直到近代教育心理学才真正的开始。20世纪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课题很多是围绕三大定律开展的。这个时期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起,教育心理学才慢慢走入正轨。40年代教育心理学引入了儿童性格及其他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探索。50年代,新兴科技的兴起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学科传播与影响角度来看,教育心理学在当时都是从发展阶段逐步向成熟阶段过渡。6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从纸上谈兵向应用科学转变的重要阶段,美国首先提出了要将理论转变为实践,而在随后的应用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0年代计算机的问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学家有了更多新的尝试,教育心理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成熟阶段。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时代意义

在当今的21世纪,人才的培养被视作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际化竞争使得人才教育与培养十分重要,一个国家拥有人才数量的多寡也是体现国家实力的表现,同时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根基,因此,在人才已然成为一种资本的时代,教育心理学就是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实践中,挖掘出人无限的潜能,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教育心理学目前随着人才需求的发展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这是教育的地位决定的,也是时展的客观需要,也只有提高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水平,才能在祖国人才培养方面找到更适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所想进行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授课效率,同时老师从中了解从别人角度看到的自己的心态,更容易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本质上实行教学,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我国人才培养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不但代表着对人类发展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发展的基础课程,将对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牵扯着祖国的下一代,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意义十分重大。

四、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4篇: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

引言

信息化教学能力属于教师专业教学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利用信息与传播技术指的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素质过程中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进行充分利用。根据中学语文学科来讲,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是为达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结合多种信息资源构建语文信息化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方式。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是信息化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在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中学需要重视的问题,从而构建相对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课堂,促进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信息化综合素养。

一、中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点,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不断的应用教师自身知识体系教学能力的提高市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现代教师专业化教学是指教师以自身为主体不断强化语文专业知识和教学管理知识,培养教师具有专业的教学水平,以此促进中学教师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现在就是未试用社会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对自身专业化教学水平进行提升,主动学习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在教室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同时,一要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能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并将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应用到学生学习中能够培养出符合我国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点,学生学习信息知识或者运用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是逐渐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主要途径。学生学习不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内,对于知识信息的学习逐渐在互联网中进行,信息技术为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学习的丰富资源,信息技术亦能够改变学生学习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因此,中学应积极开展线上信息化教学的方式,比如微课、慕课、网易云课堂等各大学习平台。以此来扩展了学生学习的途径,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兴趣性。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来讲,学生信息知识学习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将课堂学习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构建信息化教学课堂。

二、中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一)强化信息化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整合

中学语文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导。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体现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教师信息化通识知识。信息化通识知识是指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理念、互联网教学方式、在网上收集语文教学资源以及制定特色课程教学方式等。将信息化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促使教师深层了解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备基础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理念和原则,根据信息化知识与语文教学进行课堂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并将其应用到到语文教学实践中。

(二)开展语文信息化教学实践探讨

中学管理人员应鼓励教师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平台,强化语文教学的交流教学质量,学校是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促使学生和教师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的综合能力。目前来讲,中学语文教师的数量有限,所。彩内容。为落后,为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无法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需要学校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积极收集信息教学知识,以此来确保信息化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开展进行语文知识探讨会,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发现语文教学的欠缺点,亦能够促使语文教学设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教学和研讨会,突破传统区域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另外,开展教师之间的友谊竞赛,比如,校内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从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自主意识,有助于提升中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质量。

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

提高教师自主、积极的学习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形成信息化教学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以此满足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需求。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身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另外,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需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化环境中进行教学,因此,高校可以建设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设施。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与改革是提升学校语文教育的重点,学校不仅要完善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建设,亦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为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持与保障。多个学校和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开展优秀信息化课程评选等活动,对信息化教学进行深层的挖掘以及收集,并能够将优质的资源通过学校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共享,提升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引导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对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培训

学校应注重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以此来确保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根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教师培训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标准性的教学培训制度,导致培训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难以满足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设完善的培训制度,规范培训流程,以此来提高培训的效果。学校可以在校内进行培训,利用教师富余的时间进行培训,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水平进行针对性培训,与此同时,可以对教师培训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可以利用优秀教师作为培训主导,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实践培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构建不同的培训课程并鼓励教师自行选择,根据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欠缺点选择适用的课程内容,以此来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

结语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影响较大。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学校重要的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教学手段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亦能够扩展教师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霍帅. 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获取途径的相关研究[D].延边大学,2014.

第5篇: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发展;中职生

国际卫生组织早已确定的健康标准明确指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构成健康范畴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以此为基础的个性发展教育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直到有一些青少年因心理危机而走入歧途时,社会上才零星出现了诸如“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中心”等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他们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而出现的,令人喜忧参半,因为他们至少存在这样的不足:即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缺乏系统的了解和长远的计划,难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因而社会迫切需要学校担此重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家庭教育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确立系统科学的心理及个性发展教育大纲,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勇于实践,为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积累更多的经验。中学至大学时代的学生即将投入新的环境(或是新的学校、或是社会),因而在此期间,必须完成从理想型向实际型的心理结构变化。其健康的心理结构是:活泼、勇敢、敏感、理智(罗素语)。具体地讲,一是明确自我意识,对自己能做客观评价,明白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不因长处而自大、自傲,不因缺点而自卑、自弃。二是性格开朗、乐观和善于控制情绪。三是有正义感、责任感和战胜邪恶的勇气。四是与人为善,人际关系良好。同时,还应注意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

1.渗透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地学好教育心理理论,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做学生的表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渗透性原则的第一层含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那么学生生活圈的这位活榜样,必然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良好的影响,增强其塑造自我的信心。我们常常发现:一个性格开朗、情绪稳定的老师,其学生中不乏乐观进取、不骄不躁者;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班主任,可以带出一个正直得力的班委会;一个独立思考、创造力强的任课教师,可以使学生作业中的解难方法色彩纷呈。这一切都是教师“身教”的结果,它为“言传”达理预期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渗透性原则的第二层含义是在集体中进行相互渗透式的教育。人无完人,但只要集中大多数成员的优点,并确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目标,培养集体意识,就会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控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班级每个成员就会在维护集体形象(集体意识的外在形式)的同时,看到自己的进步而更加热爱集体,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集体意识并日益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接近。

2.理性原则。理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始终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有机地结合起来。保姆式的溺爱或家长式的严格,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遵循这一理性原则,才能使教师提出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一步,应当在关怀和爱护中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真正弄清产生问题的根源;第二步,正确地、恰当地、明确地制订教育计划并严格地执行。如果学生要执行中对改变自己的缺点没有信心,教师就应尊重并鼓励学生以增强其信心。许多学生自学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信心,缺少一个严格与关怀相结合的良师益友。

3.特异性原则。特异性原则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心理问题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可分为以下几种:自傲与自卑,虚荣和嫉妒,盲目从众与逆反心理,消极的自我满足,另外还有孤独感、多疑恐惧症等。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对新环境中的生活不适应、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或专业思想差、情绪重、或因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差、或因自尊心太强过于敏感等。至于个性形成的原因更是千差万别。遵循特异性原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心理健康及个性方面的材料、对学生的个体情况了如指掌,并要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其次,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问题、不同个性的学生,要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6篇: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教育管理 管理宽限 管理机制 管理模式

虽然职业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其教育历史短、生员结构复杂,职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如何做到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将学校办得更好,是多数职业院校思考的问题。在长期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实践中,针对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一些职校进行了创新尝试,本文重点阐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思考与实践。

一、职业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不足

1.如何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宽严有度

职校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在职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如果宽松有余,就容易使相当一部分自立与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因散漫而荒废学业;如果过于严格,又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如何针对职校学生特点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宽严有度是职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2.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社团活动、辅导员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脱节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理论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究其原因,既有观念问题,如对教育与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应有的认识;也有体制问题,如相关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不便于部门之间的深层次合作。

3.继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任重而道远

明理诚信、敬业爱岗、吃苦耐劳是职校学生应有的人格品质,而以培养这些品格为己任的职校教育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诚信缺失、官僚腐败等不良社会风气对校园教育的冲击强而有力,提高诚信教育实效性的难度可想而知。面对一直在家长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学校进行吃苦耐劳教育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又有待商榷。

二、职业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与发展的具体实施

1.整合教育与管理机构,推动学生教育与管理部门的深层合作

因为许多职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行为自律性欠缺,所以需要更多的教育引导与组织管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多部门合作。传统的部门合作形式常常是由某一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助成立专项事务管理委员会,多属于松散型的合作,适合于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要解决充满复杂性与创造性的学生的行为管理与思想教育问题,就需要各部门的合作更加紧密,以充分实现各工作部门的优势互补。比如职校可以将学生处、社科部、团委整合为学工部,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方便了合作,便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统一筹划及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2.实施教育管理学分制度

一些职校启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许多职校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职校还有必要帮助学生设定发展目标,以引导与保证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育管理学分制就是以学分计量为手段,以学生必须接受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它把教育与管理的内容量化为学分,分别制定分值比例,建立学生的学分档案,并把它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教育管理学分制包括教育学分与管理学分两部分。教育学分项目包括军训、入学教育、人文素质讲座、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诚信行为、社会实践、自律活动、技能比赛等;管理学分项目包括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自我管理、违纪情况等。教育管理学分制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从制度上保证其参加必须的教育活动,达到最基本的发展目标。

3.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形成各学期主题鲜明、相互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学校根据各学期的教育重点确定主题,如行为规范、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理想价值、职业道德、实践发展等;教学内容上,与各学期主题相一致;教学方式方法上,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座谈式、访谈式、报告式、案例式、情景式、表演式、辩论式、演讲式、体验式、调研式等,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实效性;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方面,拓展教育途径,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相互支撑的三维框架;在思想道德教育考核方面,形成“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践考核”三结合的模式。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4.通过学生参与公寓管理的途径,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

“三自”即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职校学生是战斗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有更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因此培养职校学生的“三自”意识就成为职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5.利用职校办学特色,充分挖掘社会实践资源

由于社会实践教学影响因素较多、组织过程较为复杂,许多学校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实践教学覆盖面狭窄的局限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充分利用职校办学特色,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比如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也建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即所谓的“双基地”建设。“双基地”建设有利于体验教育,也有利于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综合培养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6.丰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职校学生是未来的技术工作者。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他们更应该成为人文主义技术工作者,在自己的技术劳动中体现为社会负责的精神。因此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人文素质讲座是各高校的通常做法。

总的来说,职业院校可以形成教育引领管理,教育融于管理,管理促进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教育与管理互动的职业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职业学校为顺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学生管理模式方面应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从单向层级式管理模式向开放式管理模式转变;从以制度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向以就业为导向的管理模式转变;从非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职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变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国家、对职校,对学生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67-70.

[2]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韩延明.管理学新论.新华出版社,1996,9.

第7篇: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

一、理论回顾

7~8岁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认知活动方面,知觉有意识性、目的性发展;小学生注意和意志的发展,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彩,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小学生的情感方面,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小学生的个性方面,小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等。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一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是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转为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二是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的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三是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逐渐降低。

二、学生兴趣问卷调查

在明晰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兴趣特点后,我就英语课堂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兴趣程度。

1.兴趣调查表的设计

低年级英语课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的关键。为了让孩子有效掌握教学内容,并且愿意主动学习,我在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唱英语歌曲、跟读单词、用单词说句子、看图说话、听、读句子并扮演等。

我就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单元学习情况调查表。该表中有13个项目,除了基本的教学内容项目,还包括对家庭作业形式和内容的调查。调查表中还设置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了解孩子在家中存在的学习问题。教师评价是对该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并给出学习建议。改进措施包括对学习方式的建议和教学环节的改进等内容。

2.兴趣调查的开展

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是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抽样选择的方法是先随机选择一个班。再选择一个班里的3个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需要对抽取的学生进行读单词和读句子的口试,并根据考查情况打分。学生本人需要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判断,并只对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选择打“钩”。学生还需要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对还没有掌握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家长需要完成的是,对孩子在本单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以便教师能进行有效的指导。调查问卷的最后是教师总结和改进措施,主要是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学习建议,并做出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兴趣调查表的收集和整理

本学期《新世纪小学英语》2B共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随机选择3名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目前已完成了10个单元的测试和调查,共收到调查表29份。收到的调查表中,学生已对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打“钩”,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已进行分析,家长对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2.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

我对29份调查表显示的数据进行归类。在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项目中,数据统计如下:喜欢唱英语歌曲的有23人;喜欢看图说话22人;喜欢读故事、演故事的19人;喜欢跟读单词的有18人;喜欢用单词说句子的18人;喜欢听读句子并扮演角色的18人;喜欢听力测试的18人;喜欢拼读单词的16人。学生较少选择的教学内容有4项,其中包括:同桌互查(12);读故事回答问题(13);单元复习(12);抄写单词(13)。家庭作业内容中,选择看英语节目15人;选择玩、演形式作业8人。10个单元口语测试中,读单词和读句子都是满分的学生23人,较好的5人,较差的1人。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中,最喜欢的是唱歌、表演、跟读单词、说句子等。分析这些教学内容,基本都是以模仿、玩、演等形式开展,因此符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都具备趣味性和游戏性,基本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较少选择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教学内容本身稍有难度,基础较弱的学生完成起来有困难,因此,学习兴趣减弱。而对这些内容选择感兴趣的学生,恰好是12-13人,他们都对大部分教学内容感兴趣,而且测试成绩12人满分。

综合以上分析,总结学生感兴趣的共性:所有学生对跟读、玩演、唱的学习内容很有兴趣;对稍有难度的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大部分学习内容很有兴趣,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对较难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

3.遇到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实际的测试成绩之间有差异。有的学生课堂表现积极,但是语言技能掌握的不太好,也就是说他们对学习内容是有兴趣的,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好,这和学习能力等因素有关系。

第二,在调查表的发放中,有的参与测试的学生不能上交调查表,或丢失,或者其他问题,使调查对象不得不临时更换,获得的数据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教学改进措施

1.关注个体问的共同兴趣点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对视听内容很感兴趣,对玩、演很感兴趣,即学生都喜欢轻松、欢快的学习气氛,喜欢唱、跟读、玩、演等学习形式。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倡导和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方式,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语言学习的长久兴趣。教学中还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多给孩子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增加语言学习的娱乐性,这也是引起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2.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通过对调查表的个案比较,个别基础弱的孩子更喜欢跟读单词。因此在跟读单词环节,应多关注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多读多展示,教师及时鼓励,多给正面强化,以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觉醒,提高学习兴趣。在较难的学习环节,关注语言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带动学习气氛,给其他孩子以示范和榜样,同时也锻炼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五、结语

第8篇: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课堂氛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同志这一精辟论述阐明了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作为担负着这一重任的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

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将学科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第一标准,在教学中教师单纯地依靠课本,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视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这样做虽然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开发,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应变机会少,胆子也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没教过的不敢做。只能是唯命是从的“小绵羊”,而不会是独立自主、驰骋疆场的“千里马”。必须改变这种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授予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方法,使之成为自身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组织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活动中学习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没有拘束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引导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考、主动去探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看来不正确的回答不要轻易地否定和批评,对于学生提出的看似可笑的问题,教师更应认真地给以回答。无论答案如何,只要敢说,教师就应予以鼓励,否则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能被教师轻率的回答所摧毁。课堂上师生关系要融洽,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创新的见解便会不断涌现出来。有位教师在教名著阅读《西游记》时谈到猪八戒,有学生说:“猪八戒好吃,又懒。”有学生说:“猪八戒好色,看到美女就迈不动脚步。”还有学生说:“猪八戒经常要散伙,回到高老庄。”这位教师趁机说:“那么猪八戒身上没有优点吗?”这一问,学生想起来猪八戒的优点:不怕脏、不怕累,一路上的脏话累活全是他干,例如,到井底背死人,勇敢地和妖魔鬼怪作斗争等。教师的引导,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激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沈复的《幼时记趣》,写了作者幼时的三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写出了作者幼时的童真童趣。学了此文,教师可发问:“小小的蚊子为什么在幼时的作者眼里变成了鹤呢,小蛤蟆成了庞然大物呢?”学生深入思考,大部分学生最后从课文第一节中找到了答案:眼力好,又有观察的爱好,用儿童的眼光观察事物。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应该相机发问。不能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已有答案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提出问题:“以后人们再见到孔乙己时,是什么状况呢?”有学生说:“孔乙己的腿伤好了,生活好了。”我就反问他:“你说的这种情况可能性有多大?”那个学生想了想,说:“可能性不大,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与人关系非常冷漠,应该没有什么人来关心孔乙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是必然的。”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三、适时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一次,讲授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后,我布置学生要求发挥想象续写作业,我看到很多学生没有主张,就提示他们:“假如再安排一次菲利普夫妇和他弟弟的会见,场面将会是怎样的呢?”这句话帮学生打开了思路。有学生续写:“下一次回家时于勒穿着时装,还带着秘书,给兄嫂一张支票,并且告诉他们,上次在船上看到的卖牡蛎的水手是他安排的。他想知道兄嫂是否还欢迎弟弟回去。菲利普夫妇肠子都悔青了。”还有学生写:“上次的水手就是于勒自己化妆的,因为他想过一过以前的穷日子,不料撞见兄嫂一家,毕竟时间长了,不敢与兄嫂一家相认。这一次专门回家,接了兄嫂到他那里去过富裕的生活,菲利普夫妇高高兴兴地跟着弟弟去美洲,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学生的想象有创造性,合乎情理。通过续写,学生对资本主义的社会金钱的本质认识更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需在提高自身的基础上积极动脑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激励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9篇: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非学历教育考试;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1)12-038-05

非学历教育考试是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由教育考试部门举办的非文凭证书考试项目,旨在按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劳动力市场鉴定和甄别应试者在某一方面的应用知识和能力。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考试,深入推进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终身教育的必然选择,对于提升教育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必须应对新形势下非学历教育考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机遇,适应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特点和市场机制的调节,更新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招考模式,创新管理与服务,务实开拓,实现非学历教育考试规模、质量、效益的新发展。

一、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十年回顾

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自2002年实施,10年来,相继承担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等13项考试,考试人数由2002年的16787人发展到2010年的92126人,增长率为448.8%,并逐年上升,平均每年递增49.87%,累计报考50余万人次。整体来看,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呈良性发展趋势,报考人数逐年递增,考试项目逐步增多,考试规模持续增长,考试质量不断提高,考试功能日益拓宽,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实行科学管理,严格组考程序,形成工作规范。武汉市招考办在自考处设立综合考试部门,负责全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工作,各区招考办也相应指定专人履行非学历教育考试工作职责。市招考办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关于非学历教育考试方面的文件,组织学习《考务管理规则》《考务手册》《监考工作要点及操作规程》《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文件,并分项印发考点使用,为考试实施提供依据,规范考务管理,同时编制《组考工作安排表》《考场布置规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巡视工作基本要求》等组考材料实行科学管理,严格组考程序,加强信息收集,形成规范的非学历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体系。

2.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工作措施,严肃考风考纪。一是高度重视,明确责任。每项考试前,明确工作责任和要求,并与每个考点签定工作责任书。各区招考办和各考点均成立考试领导小组,明确岗位职责,开展考务培训,保障执考人员到岗尽责。二是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市、区招考办和各考点从试卷安全与保密、考务分工与培训、考纪宣传与监考、后勤保障与应急等方面周密部署,严格执行,操作有序。三是严肃考纪,措施得力。进一步加大监考和巡视督察力度,接受社会监督,公布举报电话,设立公示栏,对考试过程中违规的考生严肃处理并及时通报处理结果,保障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社会公信力。

3.狠抓试卷保密,建立应急机制,确保考试安全。考试安全是组考工作的重中之重。武汉市严格执行国家的试卷保密规定,全市考点统一使用市招考办印制的《保密室工作记录本》,并将全市统一规定的保密室四项制度(领导带班、值班、交接班、报告)上墙公示。在考点筹建阶段,督促待批考点按国家要求建设试卷保密室,指导协助办理保密室合格证,考试中采取现场查看、随机抽查、电话询查等方式检查试卷保密室。坚持试卷安全报告制度,考点做到试卷领回进保密柜后立即报告,每天下班前再次报告。为预防突发事件,市、区招考办和各考点都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能妥善解决各类突发事件。

4.拓展考试项目,研究项目特点,提高办考质量。2002年至今,武汉市共举行过13项非学历教育考试,其中9项考试保持考试规模和质量逐年递增,另外4项因无收费许可或社会报考人数过少等原因停考。仍在开考的9项考试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剑桥少儿英语考试、湖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湖北省计算机辅助英语口语等级考试、湖北省中等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武汉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武汉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晋升考试,停考的4项考试是中国书画等级考试、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中国市场营销资格证书考试、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为保证考试项目的发展,针对不同的考试,深入研究、分析不同类别考试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不断提高了办考质量,初步形成非学历教育考试工作新局面。

5.建设管理队伍,开展多样交流,增进工作实效。武汉市招考办定期组织非学历教育考试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和交流工作经验,派员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专职人员业务培训,及时了解非学历教育考试工作的新精神和政策。同时,针对考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各考点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多样交流,分析情况、查找问题、研究对策、改进工作。再者,坚持考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考前各考点认真组织监考培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6.注重考试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发展考试规模。市、区招考部门和考点通过网络宣传、考点公告、专项活动等方式宣传、推广非学历教育考试,扩大社会影响,促进考试规模的逐步提高。一是坚持在每项考试报名前利用新闻媒体予以宣传,给每个考点编发《报考须知》,并在市招考网项目介绍和报名公告。二是组织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活动,在各类大型教育招考会议上不失时机地进行项目推广,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提高非学历教育考试知名度,扩大了社会影响。

二、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存在的问题

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管理体系不全。当前,非学历教育考试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导致管理体系不完善,一些考试项目还缺乏必要的考试实施细则、考点管理办法、考试管理的综合评价体系等,不利于发挥非学历教育考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非学历教育考试管理队伍人员从总体上看数量不足,结构也不太合理,缺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专职学科专家、教育测量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现有人员业务知识更新慢。加之少数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协作能力还不能完全胜任非学历教育考试工作,从而给非学历教育考试管理带来困难。

2.办考方向模糊。非学历教育考试旨在对应试者作出某一方面应用知识和能力的证明,为劳动力市场服务,为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相对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并促进某一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中的普及和推广,从而推进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目前,社会还缺乏对非学历教育的全面认识,部分考试承办机构和考点也没明确办考目的,没有把非学历教育考试当作一种事业发展长远打算。更有些考点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惜降低考试要求,牺牲考试质量,放松考风考纪监管,以吸引考生,影响非学历教育考试的健康发展。

3.项目开发不足。从考试自身来看,非学历教育考试覆盖面广,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变化快,需要不断调整和开发新的考试项目,但目前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还局限在计算机、英语和有限的一些岗位职业技能考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细化,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开发进程远不能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目前,武汉市坚持开展的9项考试的发展规模不足10万人,不及东部、南部城市1项考试都大于20万人的发展规模。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开发程度严重不足。

4.考试手段落后。非学历证书考试现代化手段应用方面与国外较先进的办考手段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考点考场建设、考试形式、评卷方式等方面。一是办考形式仍然是统一的时间、大规模的纸笔考试,不能满足考生参加考试时间和地点的需要。二是考试形式主要采取人工评卷、经过人工填涂登分卡用光电阅读器将成绩输入计算机的方法,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5.学习研究匮乏。首先,对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比较薄弱,不少人认为此项工作的内容仅仅是组织考试实施,不需要研究,缺少理论指导的非学历教育考试很难获得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其次,非学历教育考试的专门培训不足,对当前政策、形势的学习和认识不够。再次,非学历教育考试的概念认识比较模糊,如非学历证书考试、非学历教育考试以及考试项目的内容、操作程序、概念需更明确的界定。同时,从事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已成为制约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仍属于发展阶段,办考成本不断上涨,考试费仍沿用数年前的收费标准,多年未予提高,市、区招考办和考点在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组考经费上都感到压力较大。

三、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对策与展望

非学历教育考试的发展,从总体上来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成员适应这种需求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要进一步持续、科学、健康发展,必须站在构建现代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的高度,以科学发展和务实开拓的基本精神,创新管理,为非学历教育提供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1.健全管理,完善机制,促进规范化发展。首先,要加强非学历教育考试的规范管理。只有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实现考试管理规范化,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严治考,才能保证考试质量。建议将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纳入市、区教育绩效管理的范畴,制定明确具体的推进目标,加强监督、管理和指导,建立一个层次清楚、管理职能明确的管理体系。同时,可根据国家和省里有关非学历教育考试的政策法规文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市级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详细的考点和项目审批与管理程序、考试项目营销策划和推广、考培分离措施、考生管理、财务管理等详细管理规定。

其次,拟定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规划。根据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的现实情况,制定全面、系统、完善的发展规划,提出工作发展的具体目标,明确工作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对未来非学历教育考试提出总体构想,提高发展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使非学历教育考试工作的参与者把握工作目标和方向,明确工作思路和操作策略,推进非学历教育考试有序发展。

第三,建立非学历教育考试考籍管理体系。考籍管理至关重要,它是规范管理的基础,也是服务考生、方便考生以及检验非学历教育考试社会效果的重要方面。加强对考生自然信息和成绩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利用,逐步实现所有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对考生的个人诊断评价,为考生进一步学习提高和用人单位聘用提供参考。武汉市非学历教育考试考籍管理工作,应逐步形成由招考办主管、各区相关部门和考点齐抓共管,实行考生首考登记建档制度,建立考籍管理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为非学历教育考试长远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工作基础。

第四,建立质量评审制度。开展考试管理质量评审,是在不断探索考试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对考试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利用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过程管理、信息反馈等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实现考试管理的规范化。建立质量评审的指标体系,制定考试管理的管理目标责任制,对考试各个环节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各项具体工作目标。要从非学历教育考试的命题、考试实施、评卷、统计分析到证书发放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质量评审,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科学化水平,提高考试信度。

2.提高认识,加大宣传,促进品牌化发展。第一,要了解我市非学历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武汉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发挥科教优势,提高市民受教育水平,培养两型社会建设急需的高质量、高素质、技术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必然要求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第二,宣传非学历教育考试的政策法规。目前,全国考委已出台了《关于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考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对非学历教育考试的评价体系、管理方式、行业合作机制、培训管理、队伍建设、项目推广和运营机制、理论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宣传国家政策,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熟悉、规范和推动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的健康发展。

第三,宣传我市开展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和典型。一方面要加大考试项目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报刊、会议、广告和在企业、培训机构和学校开展专项活动等宣传途径和方式宣传推广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宣传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在非学历教育考试领域中的典型学校、考点以及通过非学历教育考试成才的考生典型,宣传典型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学校、机构和考生提供学习的榜样,树立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的品牌形象,提高美誉度。

3.多方合作,开拓市场,促进规模化发展。首先,打造非学历教育考试区域特色。非学历教育考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考试的证书就是一种产品,能否适应市场,取决于“产品”的特色和质量。要加强对武汉区域的人才状况与市场调查,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积极引进社会影响大、面向全国、可持续发展的新考试项目,并对项目进行动态追踪、量化评估。同时,要建立健全非学历教育考试开考与停考机制,在突出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保证开考项目的良性循环和平稳发展,社会需求下降的项目要逐步淘汰。

其次,建立部门行业合作机制。一是与行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在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和方式、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使用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开发和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符合部门行业特点的非学历教育考试项目,为劳动力就业和人才素质提高提供服务。二是与劳动人事部门及社会专业部门合作,协调并推进同类别考试证书的互认,避免考生重复考试和认定,加重考生负担。

第三,推进考试项目的国际化。引进国外的培训机构、考试机构和国际上通用的考试项目,开展考试项目的营销与策划,以服务武汉本土考生,增强非学历教育考试的社会竞争力。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全美考试检测中心(ATA)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等国外考试机构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4.科技引领,创新手段,促进科学化发展。非学历教育考试管理过程中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是提高非学历教育考试服务水平的需要,也是提高非学历证书考试办考效率和考试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统一各类非学历教育考试信息标准,规范非学历教育考试管理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利用数据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网上协同工作平台,逐步实现考生报名、网上收费、考场编排、考试指挥、考试数据传送、网上考试、网上阅卷、统计分析、成绩、证书查询和管理工作全过程网络化管理。建立、健全非学历教育考试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规范,以减少人为干预的因素和行为的随意性确保考试的安全,维护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保证考试质量。重点做好推行网上报名、上机考试和多时多次考试,提高管理实效,方便服务考生。

第一,进行网上报名管理。这对非学历教育考试起着良好的支持作用,将成为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网上报名促进管理机制的改革和考试流程的创新,目前报名采用的是省、市、区三级管理,报名管理难度较大,并且浪费了考生的大量时间。进行网上报名,由考生事先在网上填报个人信息,有利于减少现场报名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网络化报名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统一的考试管理系统,包括考生信息库、考点信息库、立体化的非学历教育考试服务网络等,这也是完善考生诚信档案、提高非学历教育考试信用度和权威性的重点。

第二,推行上机考试方式。非学历教育考试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笔试方法,客观题使用填涂答题卡,主观题使用答卷。这种方式组织部署难度大、运行成本高、安全保密效果差、阅卷周期长、善后处理工作繁重。通过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上机考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上机考试既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能实现考试内容的立体化,也给考生一个明确方向,就是应更多地注重应用能力。

第三,实行多次多时考试。非学历教育考试一般限时限次,不利于实时测试考生的水平和能力,相对集中的考试日期又大大加重了各考点的压力。当非学历教育考试完全实现了计算机化,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多次多时考试,只要考生能力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申请参加考试,考试服务完全由招考部门承担,可减轻考点压力,合理配置资源,使各种教育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5.整合力量,强化培训,促进专业化发展。一是整合各方力量。非学历教育考试是一项有巨大成长空间的开拓性事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各个环节,要加强领导,有序推进,形成合力。招考部门要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劳动人事部门、用人单位、相关院(校)等相关单位和培训机构、考点以及电力、交通、城管等有关部门协调一致,整合各方力量,树立全局观念,各负其责,逐步形成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共同推进非学历教育考试事业的发展。二是加强管理培训。对非学历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以政策培训、考务管理培训、系统管理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专门培训,并根据不同考试类别培养部分精通考试内容专业的非学历教育考试骨干队伍。培训应将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个人自学与专门培训相结合,以不断提高我市非学历教育考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三是做好专题研究。目前我们对非学历教育考试的认识远没有达到科学、客观的高度,基本上只是一些感性方面的认识,因此是一些肤浅的认识,从长远来看对非学历教育考试的发展极为不利。当前的非学历教育考试还面临和劳动人事部门、社会机构举办的非学历考试的市场竞争与合作,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建立灵活的机制,提高应变能力,更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把握规律,明确措施,提倡、鼓励和加强非学历教育考试的专题研究。

非学历教育考试已成为武汉市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平台,已不能再被定位于学历教育的补充,在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构建上,对学历教育是一种必然的超越。政府和社会对非学历教育当重新定位,大力推进非学历教育考试改革,促进武汉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小强.非学历教育考试发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