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技能范文

汉语言文学技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言文学技能

第1篇:汉语言文学技能范文

    课程体系的建构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以笔者所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中文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目标确定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强化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着力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基本指导思想为“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构建具有专业特点、岗位要求和学校层级类型三维关联度的中文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体系。结合其定位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向,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而言,保留中文专业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确保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凝炼核心课程,把握相应的理论精髓;综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形成语言类、文学类、写作类、应用传播类四大课程群,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手段,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这个载体学习、提高。首先,文学类课程内容注重名着解读的学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的能力。将原来文学分阶段授课的方式改为块状式讲解的课程,弱化史的完整性,以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发展为线索讲解,以考察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为主,并辅以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其次,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语言类课程教学,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操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以应用语言学内容为主,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第三,优化写作类课程内容,强化学生文字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日常应用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外聘着名作家、记者、编辑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第四,加强应用传播类内容的实验化,利用传媒技能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二、分立教学层次,改变“教”、“学”态度和方法

    调适知识性、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注意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匹配,强化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中文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设计性教学,其核心环节是设计有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课程内非独立实践环节;一是独立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大量包含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的开设,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技术与运用、动态网页制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应用写作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支撑“文化信息传播”的专业方向,并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编写出完整的教学大纲,设计出详细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考查措施。这样就有助于强化学生基本专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其专业特质的显示度。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实践环节必修课和实践环节选修课程,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作为必修的专业实践课程,新闻采编实践、传播策划实践以及办公文秘实践等作为选修实践课程。每门实践课程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评价和综合考查措施的完整设计、确立实训主体并激发其内在动力从而达到实训目的。如实践必修课程“社会调查”,在学生第二学年结束后,利用两周时间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到社会中去锻炼,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职业技能。以上是显性计划里能反映出的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课程设计,另外还鼓励所有老师进行课程实践性探索。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的任课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成功:从传统的角度,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写,立足传统打基础的一个方面。从创新的角度,强调师生互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1)除了老师讲授之外,某些次要章节的内容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课堂上主讲,老师补充。有些章节也直接安排学生自学,写出相应的学习提纲;(2)就重要的教学内容,设置论题,布置辩论会,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论辩;(3)布置某一专题的学习时,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独立完成小论文;(4)利用成都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把课堂延伸至名胜古迹,如在讲李白和杜甫时,组织学生到江油太白堂和杜甫草堂,让学生感受传统历史文化。

    三、恪守“结合”原则,加强过程评价,形成职业能力

    1.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学生是否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否快速适应岗位需要,是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鼓励学生在完成模块教学后衔接参加社会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社会公认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证书,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的培训,如普通话等级证、秘书证、教师资格证、广告从业资格证等。通过这些职业资格的培训,培养学生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在毕业后能够达到劳动准入制要求的相关技能等级,为自己顺利就业“添砖加瓦”。在此涉及到师资问题,从中文专业教师基本构成看,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居多,但多数只能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由于自身缺乏实践,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安排教师到实习基地或指定单位兼职进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弥补实践性环节的缺失是目前切实可行的做法。

    2.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采用“岗位模拟”这一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充分利用课堂、实验室和校内其他资源,如校园电视台、校报编辑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一方面开门办学,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双方互利性的校外实习基地,集中开展实践实训,推动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外学分的设置和管理,把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社会发展人才类型需求相结合,在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构造一定富有弹性的中介。这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20世纪初,西班牙着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曾经指出:“大学不仅需要与科学进行长期的永久的接触,否则就要萎缩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向其所处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①

    3.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课内活动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无法进行充裕的安排,因此与课内作有机联动的活动设计,然后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成为十分重要的实现途径。充分利用中文专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作用,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开展读书征文竞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2篇:汉语言文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育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社会人才有更多的要求,同时对个体的要求也更全面,注重个人能力的同时,对高素质的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这也决定了汉语言文学应该提高专业应用性,为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发展至今,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身——中文专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高学识人才、知识分子、作家、诗人。然而这些职业在现代化的社会中逐渐不被重视,与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上世纪开始已经出现了很多应用性,其中衍生出如新闻传播学、对外汉语、文秘礼仪等专业。从近年的就业率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低,也说明了在这个专业的应用性上有必要提高和改变。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这个专业中涉及到实践性的知识很少,在教学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对汉语、语言和文学知识的分析和应用,比较看重对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在涉及实践内容时,就连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文学研究上的老师,也无从下手教起。综上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差是有理可据的。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分析

(一)对写作能力的锻炼

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本就看重文学的培养,因此本就有对文学写作的训练,且有相关的理论课。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学习者提供的《写作学》也有理论上的支持和格式规范的标准。还有一门从深层次上总结规律的《文学概论》,这两门学科相结合,作为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使写作运用得到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文学性质相对而言更强,这是一种专业性质的体现。

(二)了解语言文字的规律

不仅在文学写作方面颇有锻炼,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上也非常有帮助,对语言文字能力培养锻炼,从而可以对语言的规律总结,相对看来这是比较实用的部分。我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但是落实到个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标准的普通话,例如在南方地区,就有卷舌平舌分不清楚的情况。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掌握语言的规律,从而纠正读音,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都是学科的基本要求,例如对语言音律、文学理解、美学理论等,都有着学科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它的应用性基本都是自身学术的延伸,它的实际运用和使用者自身对理论的理解程度成正比。

(三)帮助文学理解

在文学理解上,汉语言文学在美学知道基础上,进行指导和解读,这也是它的一个应用性体现。在结构上,汉语言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拥有了很高的理解力,可以对作品进行更深层的理解分析,没有读过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运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解读,这是非专业人士达不到的高度。读书只是文学阅读,却不是文学理解,文学阅读对字面意思进行解读,文学理解才是文字表皮之下的深层含义的理解,这需要有专业知识作支撑。

三、提高汉语言专业应用性的必要和方法

(一)必要性

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结合现实需求来看,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迎合社会主流,社会需要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具有语言分析理解能力的人,因此为迎合社会人才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提高应用性,培养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社会需要以及学校重视的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化,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成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在我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充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学习中,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达到满足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中,汉语言文字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为语言工具的运用,这也决定了汉语言专业的易用性。并且就目前的教育学科发展规律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是本质的体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必然。

(二)实践方法

着眼今后的教育实践工作,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制完善,及时引进更新专业教学内容,革新教师的教授内容,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培养,从而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课堂的教育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的主要方法,为了提高应用性应发展其他的教育方式,尽量摒弃老套的照本宣科,灵活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语言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引进优秀的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能力差的原因,针对社会工作的需求,以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相互进行教学实践引导,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

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不仅是教师和教育的职责,应当为之共同努力的还有学生。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受益者包括学生在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当有意识地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在专业基础上,提升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能力,才能够有效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要根据学校的资源,适时地运用方法来提高专业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2011.8(08):234-235.

[2]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7(12):283.

[3]马腾.试论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25):94.

第3篇:汉语言文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应用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39-01

汉语言文学专业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但是如今中国各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往往忽略的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而仅侧重于思想层面的教育。但是,我们也看到多数院校都在积极寻求教学的改革方式,我们对汉语言文学的变革持乐观态度。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科学,直接体现了人文精神,代表着中国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载体,也是大时代下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除了要深切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当中的精神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人格体系更加健全。本文着重探究了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很难培养应用型人才,很难获得比较准确的职业定位,因此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面对压力巨大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制定了更严格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期待着一场新的改革,它有必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与社会接轨。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倡导教学实用主义。汉语言文学能够创造的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因此,它的价值导向教育也至关重要。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在建立好学生的理论基础和道德体系的前提下,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彻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方向——应用性教学

汉语言文学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多门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分析,有必要将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分解,整合课程内容,避免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精简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内容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学校和各科专业课教师应该依据科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应用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保证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

从应用性的角度分析,要以就业观念指导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必须讲求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只有所培养出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才能让学生在社会上立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要求学生有过硬的“写”、“说”、“读”等专业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形成相应的应用模块很关键。在实用性教学中应重点做到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调研能力、各类文体,特别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各种文体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强化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性,保证学生能够胜任文字工作,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

高校习惯陈旧的教育方式,导致如今“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高等教育学府的口号,但是真正落实应用性教育的院校并不多。高校教育思维还只停留在精神层面,而没有思考如何通过更好的方式,让汉语言文学与社会的需要接轨,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推向应用层面。

1.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高校教师要广泛征求学生关于教学课程设置的建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就业目标,将新的时代语言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发挥学科创造性,开展探讨课程,营建有活力的课堂。同时,教师要将社会的大环境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善于发现问题,与学生充分交流,听取学生意见。可以借助网络建立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空间,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模式,总结教学经验,教学相长。

2.教学内容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汉语言文学包罗范围特别广,但是缺少精度。从社会就业需要的角度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力弱。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基础上打破专业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广告文案、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等,都可以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和从业技能。

3.情境模拟,培养实践技能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设计中建立各种实践模块,将实践带到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实训”,通过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课堂上,由教师假定条件,布置随堂作业,锻炼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由教师给出意见,评选优秀作品;模拟各种语言情境,如招聘、商务洽谈、新闻采访,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学生在体验过模拟的语言情境后要总结一下自己的优点或不足,交由教师评点,提出建议。经过这样的交流,不仅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得到快速提高,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应侧重的方向。

4.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应该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在当代社会,学生的实践技能是企业考虑的重要标准,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平台而缺少实践经验。高校应该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安排好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如何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语

语言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汉语言源远流长,是整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的形成。强化汉语言的应用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在教学中强调汉语言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梁琳.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2]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第4篇:汉语言文学技能范文

1.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素养养成策略——以文学理论教学为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6.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8.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9.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发展特点简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11.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研究

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4.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1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

18.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

19.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22.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2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2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25.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2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8.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29.“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0.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3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

3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3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 

34.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35.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36.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37.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浅析

38.新疆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比较研究

39.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1.“转型”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42.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44.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45.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4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4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50.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学应用型评论人才的培养——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1.在探索中开拓 在改革中前进——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顾

52.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阅读研究(一)——以怀化学院2009至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53.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4.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5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以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59.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60.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61.培养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62.开放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究——以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语言教学论”课程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研分析——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

6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

65.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66.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67.中国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大观(十一)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

68.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69.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70.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73.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7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75.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76.提高创新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课教学体悟

77.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78.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

79.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

80.简论国家安全视界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昆明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为例

8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学院为例

8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83.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8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8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8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88.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89.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90.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91.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9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94.“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95.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9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9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98.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9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100.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101.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102.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103.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0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105.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简

106.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07.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

108.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10.海南大学新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制4年

111.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1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14.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15.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116.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117.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118.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析

第5篇:汉语言文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渗透内化;中华文明

中图分类号:I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4-0225-02

前言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造诣和发展规律的一类专业化学科,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体制作用下,该类课程如今已经引起社会诸多领域的关注,因为其不单单深刻承接着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职责,同时还能全方位地启发社会大众思想,令学生人文素质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由此证明,我国历史长足发展,和汉语言文学一直保持着深刻的关联。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涉足国际交流和贸易合作事务繁多,其间汉语言文学也自然地传输到不同国家之中,其中最能表现我国历史风采的便是诗词文化,如若想要愈加详细地认知理解这部分诗词语言的独特人文魅力,就需要以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作为突破点,加以长久化拆解验证。

一、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研究

首先,透过客观角度观察界定,我国传统形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主要将重心放置在文学知识传承层面之上,对于学生基础性文化素养,如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怀等修缮结果重视程度有所不足,不过以上因素恰巧是文学知识融汇的必然结果,是学习主体正确价值观自我体验和内化应用的主流需求,如若缺少人文素养的激活改造,就必然和时展下的人才规范体系产生严重冲突,最终令相关院校面临被激烈市场竞争趋势埋没的危机。其次,在宏观层面上审视,汉语言专业教育基础地位着实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全新历史背景下,汉语言专业必须全面挣脱以往单一的汉语教学思想,而是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多重实践操作途径,进行专业泛化趋势主动迎合,就是说适当超越传统汉语文学专业理解等级层次,进一步灵活地和其余专业加以自然融合,包括新闻、文秘、出版等应用性较强的行业。以上规范引导理念,能够彻底打破以往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定位的困难处境,能够利用区域主流学科优势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地位的全方位补充,使得汉语言文学逐渐摆脱单纯地文字内涵理解空间,而朝着社会成员科学价值、人生、发展观念培养的方向不断过渡扭转。这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核心的高校多元化专业结构网状发散趋势,正是在这类时代文化作用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此复苏,能够更好地和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求相互迎合,令高校毕业生汉语言文学应用技能和精神品格快速改善,避免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产生任何劣势迹象。这可以理解为新时代下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动机,经过该类专业具体发展方向和适应路径全数开拓之后,国家、社会、院校预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愈加顺利地覆盖执行下去。

二、日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适应全新发展趋势的手段

(一)做好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和新闻、出版等行业规则的融合工作

新新形势下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更高水准的文化素养,毕竟新闻、出版、文秘等岗位对于新进职员文学理论积累程度不高,而是主张他们随时依照眼前所见灵活地进行应用文写作发表。为了令以往语言、文学史、文学理论教学工作更好地和社会复合型人才培养诉求贴合,相关院校领导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上作出以下准备工作:单纯拿课程结构设置工作为例,主要便是结合中文学科基础性文化素养培养功能,进行主干课程体系维持,并且将原有单纯样式的理论课程讲解课时加以合理缩减,添加一系列富有应用前景的选修课程,如新闻写作、文秘、出版、文学写作等基础性课程等。尽管说上述选修课程大多倾向于社会科学类科目,不过始终保留着较为深厚的人文情感底蕴,和新形势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关系极为缜密,可以被认定是文学主干课程拓展的保障条件。为了避免学生文学理论基础的薄弱现象,令学生主动结合个人兴趣爱好,为今后职业、人生发展方向作出精准化定位选择,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考虑在大三阶段进行人文素质拓展类选修课程安排。这就是所谓的专业+专业方向和专业课+选修课教学引导体系,事实证明,其对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文学知识积累和写作技能舒展范畴拓宽,有着极为深刻的辅助效用;另外,在学科布置规划合理性层面校验,上述课程体系也显得张弛有度,能够全面激活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属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灌输和写作实践应用等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必然结果。

(二)透过不同途径提升汉语言专业教学主体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

经过汉语言文学全新发展趋势影响,社会各界对于相关指导教师提出愈加严格的规范要求。事实上,我国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教师,都是高等院校研究生,他们习惯于理论知识讲解,相对低文学创作和应用上缺乏实效性较高的培养熏陶,因此在执行国家预设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理论-写作应用等教学辅助方针上,存在严重的滞后迹象,对于学生今后文学创作和应用文写作技能舒展,带来极为深刻的约束隐患。在我国现代教育历史中,包括徐志摩、沈从文、老舍等文学教授,他们都同时身兼作家、出版家等专业化职务,广大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以此为标准,进行各类培训活动参与,保证今后教学实践中能够储备丰富的文学理论之余,利用富有生命活力的实践活动单元设置,令学生提前明白其今后涉猎文化工作的核心职责特性,不至于在今后岗位环境中产生任何不适反应。如今我国就业趋势日渐激化,对于上述双师型教师需求变得愈加紧张急迫,毕竟在此基础上,学生最终就业渠道才能得到顺利拓宽,而相关院校在社会、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将更大。另外,学校不单单需要重新培训改善既有师资素质,同时要积极引进各类先进式文学教育辅助设施和实践经验,必要时直接聘请一些保留专业特长的校外文学名家到校内指导,如集体讲座等形式,令学生透过他们实践经验获得更深的精神濡染效果,愿意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类实践技能培养活动,辅助教师长期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管理绩效。

(三)加大和其余机构的合作力度并建设专业化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深度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实力,相关院校领导要不断和相关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快速搭建起固定形式的校外实训基地,令学生能够在毕业前熟悉教育、文秘、出版编辑、新闻媒介等岗位规范守则。至于落实该类改革指标的工序流程将细化为见习、集中实训和岗位实践应用三类细节。首先,见习。就是定期带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群体到校外合作实训基地进行参观交流,令学生能够清晰化地认知理解特定机构岗位信息,令他们对相关行业产生无限的憧憬情感,能够在日后文学课程学习中积极应对各类困境并提升学习实效。此类活动大多数在大二阶段规划布置。其次,集中式实训。其主张联合学生兴趣进行相关选修课程辅选择,同时督促学生加以自由分组,分别进入富有针对性的实训基地并由资深员工加以教学引导。在此期间,教学模式主要是特定岗位工作状态模拟,如新闻行业主要进行新闻制作工序流程模拟演示。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够精确化掌握相关职务规范要点,令他们文学应用技能获得本质性的改善重造。最后,岗位实践应用。就是在特定实训基地中设置相关岗位,令学生及时介入客观的工作环境之中,学会不断提升日常工作绩效的关键要诀。参与该类实践应用挑战性工作的学生,前期都需要接受精准化的技能考察测试,唯独顺利通过的人员才能顺利步入岗位进行实习应用,反之则继续进行实训。归结来讲,该类校外训练基地的建设,主张发挥相关院校和社会的联动功效,在不断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应用技能基础上,令他们的视野范畴不断开阔,确保毕业之后能够尽快地步入特定岗位环境之中进行任职,保证在今后愈演愈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不断革新变化之余,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的确变得异常光明,不过其间仍旧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危机。因此,在校期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不断进行理论知识储备,同时接受学校各类集体式培训和岗位实习应用等安排,及时掌握新闻、编辑等行业动态化发展特征。长此以往,为今后复合型人才全数培养和供应,以及优质化汉语言文学传承发展,奠定基础。作者简介:刘伟(1993-),男,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参考文献:

[1]管晓莉.“发展的教育”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23,06:186-193.

[2]吕勇兵.从高师院校教学现状看教学新理念的价值——以吕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1,20,06:148-169.

第6篇:汉语言文学技能范文

1.人文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华人民的思想思维,人文精神。以古汉语文学为媒介,文人墨客将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文化思维、精神面貌、智慧结晶等种种重要的历史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供现代人参考与查证,真实的还原历史的面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以及文学,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加强对自身、他人、集体、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思考及认识,对于人生意义以及价值观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2.提高思维能力

由于不像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学习具体的技术与技能,也不能像金融性学科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汉语言文学专业被一些群体误解为极不利于就业,也没有用处的学科,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提高思维扩展能力和表意性恰恰就表现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洞察力以及反应力,对于古汉语的敏感度以及理解能力,还应该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善于思维的能力等等。思维包含有两方面:抽象以及形象。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借助形象思维分析的散文一汉语言文学等;也会读到需要抽象思维的议论文和说明文。这说明语言文学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现实性,二者是紧密相关的。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对提高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现状

1.以文学经典作品为载体,彰显充实学生人文素养的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字和语法的运用,教师从字到词到句子再到文章的讲授,是以五千年中华民族生发史中所积累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样板”来学习和领悟的。学习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品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和时尚的语言文化中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认知和品赏能力。丰富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加强自身对于文字的运用,增加文学底蕴,增长知识。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

2.以文学理论研究和品赏架构教学模式

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以及一直以来及至现在的教育模式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依靠教材的组织和提供,课堂教学中有教师讲授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和分析文章,学生通过听课和记笔记做作业的形式来习得。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依赖于卷面考试所取得的成绩,考试时学生的准备也是背诵笔记,一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掌握老师讲授的东西,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应用的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只会理论知识,只会书本上讲解到的知识,离开书本就变得茫然,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空读了文学理论,却自己难得能动手写出好的文章,这也是一些汉语文化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

3.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学以致用

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更阻碍了人才的发展。由中文专业派生出来的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毕业就业方向鲜明,对比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似乎更失去了它的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造成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无法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对于一些基本的办公设备不熟悉或应用型写作不擅长都造成了学生工作时的困扰。中文专业就业的严峻性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向应用性专业的改革,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增加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另外再掌握一种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技能,无疑会缓解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因此,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化专业的改革是必要的。

三.结语

第7篇:汉语言文学技能范文

(一)面对新形势,固守旧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越来越凝聚共识,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转型发展高校的共同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校中文学科越来越边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影视、互联网等媒体产业突飞猛进,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中学语文师资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面对以上新形势、新挑战,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却置身“象牙塔”,独处一隅,坐井观天,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脱节;教学上仍然沿袭老一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因循守旧,不善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固守精英培养观念,仍然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能与时俱进,就业难成为严峻现实。

(二)盲目攀比,定位不准确,不能“因地制宜”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层次结构上存在层级化和差异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研究型大学,重点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第二类是以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侧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第三类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是岗位型、技能型人才。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将自己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大学,是更符合实际的科学定位。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基本定位是,“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管理服务的应用性专业人才”。[1]根据其能级定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盲目地向重点名牌高校看齐,而应该着眼于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与学生成才需要的契合点,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然而,很多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方高校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大、全”的发展模式,仍注重人文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严重脱离地方高校自身的实际,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需求脱节。

(三)受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制约,难以“破茧成蝶”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同时,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往往过高、范围过广,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其目标,过分强调通才人才的培养。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大部分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熟练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实践环节上,由于一些高校不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纸上,动手实践能力差,不能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一味地注重学术型、研究型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其结果造成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性不强,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未来发展空间受到严峻挑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应然要求

近两年来,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舆论和呼声日益强烈。从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成立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的,从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到2014年、2015年连续两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驻马店召开,目前在教育部和各省份的引导和推动下,在社会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在部分本科高校的积极探索下,一场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在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究竟是雷打不动,还是相时而动?是按部就班,还是与时俱进?是讳疾忌医,还是把脉问诊?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明确办学定位。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与社会现实存在很大的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错位”或“疏离”,那么我们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本身了。作为地方院校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大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要具有前瞻性;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目标。然而,至今仍有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出质疑和异议。有人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基础性学科,凸显的是人文性,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任,不应强调应用性。也有人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专业不同,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生产力,不应追求应用性。凡此种种观点,都是对应用性理解的误区。“按照教育学发展的理论思想,任何一门学科是否具有应用性和具有多大的应用性将决定着该学科在体制的构建上是否能够达到完善和是否能够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所以一个学科的应用性是衡量该学科的重要标准。”[2]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应用性强调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专业知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工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完善的人文素养,更需要具备一种务实、深入实际的工作素质,而不是清高、夸夸其谈,轻飘飘地悬浮在空中,只会纸上谈兵,摆花架子,没有应付实际事务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他们具备书面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以写作能力为例,良好的写作能力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性的典型体现。然而,很多毕业生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写作能力欠缺,成为不争的事实。就地方本科高校而言,“面对新的形势,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否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3]因此,必须顺应时展趋势和高校转型发展大局,要赢得主动。

三、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高等教育有四大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传承文明。从高校的职能来讲,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地方本科高校只有在“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做贡献”中,才能得到地方的大力支持。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任务。从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流向来看,毕业生主要是进入地方中小学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地方,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人尽其才。

(二)以应用性为导向,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性很强的基础性专业。过去,过多强调该专业“人文性”的一面,而对“应用性”特点重视不够,讲得不多,理解不深,甚至忽视其“应用性”。地方本科高校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将知识通过一定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实践的能力。今天我们强调要突出应用性,但不能从一端走向另一端。因为人文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赖以存在的根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血脉,丢弃了这些血脉,汉语言文学也就不成其为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会失去灵魂。无论怎样转型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不能丢。我们不能在追求应用性的发展中,失掉了人文性的底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性”与“应用性”统一的专业。相对于传统学术研究型人才,我们应致力于培养融人文性与应用性于一身的人文应用型人才。

(三)以应用性为导向,与特色性统一的原则

专业特色性是高校基于一定的办学思想,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和形成的特色。专业特色可以体现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可以体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可以体现在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凸显为地方特色服务等方面。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成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不在少数。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应用性为导向的同时,也要注重特色性发展。如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可依托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研究成果,精心设计地方文化系列课程,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和独特能力培养,凸显与众不同的专业特色。

(四)积极推进、量力稳健的适度原则

第8篇:汉语言文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学科特征;人才培养定位

一、引言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社会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对于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需要对才人的培养作出科学的定位,这样才能明确人才培养需求,更好地让人才教育工作的价值得到体现,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现阶段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的问题,比如:职位不匹配,就业面过窄等。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当前的人才培养问题,人们要对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进行科学的分析,同时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工作。

二、对于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分析

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下,大众化教育已经成了主要的人才教育理念,不同领域学科专业人才数量大幅度提升,但是高端人才的数量和比例依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尤其是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继续进行深造和参与学术研究的学生数量很少,整体比例基本维持在千分之几的层面上,绝大多数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是从事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文字类工作。所以,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人们应该要对学科设置状态进行明确,并且对社会用人需求进行充分的探究,在具体课程设置上,既考虑语言文化方面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用人需求,增加更多应用型文学的内容。但是应用型汉语言文学本身的专业基础与其他理科专业和科研项目学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具体学科领域和专业设置方面,当前集中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两种学科设置特点,对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说,以往教学活动更多地关注艺术化的“狭义文学”特征,而对实际社会生产方面的文字需求没有进行更加全方位的应对和考量。

三、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第一,品德素养定位。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要对学生自身的品行、道德、素养进行准确的定位,确保人才本身需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事业观,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可以在自身岗位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具备文明诚信、爱岗敬业、团结奋进的良好品质和较强的责任感。对于人才教育培养来说,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可以让自身不断地反思和内审,让人才自身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意识得到不断的发展。“一方面具有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理解(知识层面),另一方面深受古典与现代人文精神的熏陶,能够在坚持个人的独立、自由中以天下为己任,担当国家、民族、社会以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精神层面)”。在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让学生能传承良好的文化精神,具备良好的人文品性,真正地站在社会文化的前沿,为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新时代的新知识分子。第二,知识定位。对于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来说,其本身需要对于汉语文学的相关知识具有较高的掌握水平,同时具备开拓的视野和扎实的写作功底。在专业办学的过程中,应对本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地跟踪,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主要集中在文字工作领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应对实际社会岗位上的诸多需求。学校要科学地对自身的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融入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切实地打造一套更加完善的理论知识教学体系。第三,能力培养定位。对于新时期的人才来说,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优秀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更是如此。在人才培养中,只有明确能力培养需求,才能不断跟随时展的脚步。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对汉语学科的前沿问题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对于不同领域的写作技能方法进行掌握,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和语言文字材料加工的能力。同时,人才也需要具有足够的沟通能力,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胜任各类工作的需求。以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定位为基础,人们需要对于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更好的创新,融入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全面目标。例如,在专业技能训练和具体实践活动中,通过展开与岗位结合紧密的实训活动,让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在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进行培养。在日常教学中,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技能比赛、专业技能认证,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当前对于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学科特征了解不够深入,人才培养定位工作开展不够准确,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想切实地落实好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人们必须要对学科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找准切入点,提升办学体系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连超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反思——以商丘学院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7)

[2]周海燕.开放教育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读天下.2016(19)

[3]陈润生.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

第9篇:汉语言文学技能范文

引言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国学教育的延伸,对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品德,提升我们高中生个人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素养是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尤其是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非常快,迅捷的生活方式对于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高中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有欠缺

人文素养的概念,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导致很多我们对于人文素养的理解并不够具体,认知也比较有偏差。由于社会上的不良思潮的广泛影响,比如,我们对于人文素养的意识比较差,甚至受到一些富二代追求安逸的影视作品的影响,会产生残缺的人格。

在校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不可能完全的杜绝学生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而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缺乏现象,目前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学生对于文学常识和艺术本身缺乏鉴赏能力,而在甄别和欣赏的过程中又有可能受到低级趣味的影响,拿所谓的自由和个性当借口。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高中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的学科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本身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也不乏先进的学术成果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在某些教育层次方面只是占据语文教育过程中比较少的一部分,因此很多本身学科的教育可能会体现在死记硬背和强行灌输。被选修课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发挥出其教育本身的精粹,因此导致了这一学科知识处于非常弱势的教学地位,有时甚至在我们学生部分群体受到轻视,这样是不可能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够促进高中生人文素养提升

汉语言文学基于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强调全面发展,深入探讨,因此必然对于促进我们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之所以选择良好的师资力量来进行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和学术研讨,因为很多学校已经看中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于高中生群体人文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可以提升学生人文气质的美化和生发。由于汉语言文学中的很多经典篇章是非常唯美的,打造良性的人文环境可以激起高中生对我们很强烈的学习欲望。

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增进高中生自身人文素养培养

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是基于先进的教学环境基础之上的,对学生也有一定要求,应该配合学校定期开展的课外培训,加强自身的汉语言文学能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一样可以做到妙趣横生。

在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以定期的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聘请国学大师或优秀作者来对高中生的汉语言吸收和使用能力进行快速的指导,以便于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语言自身的魅力可以满足我们高中生群体的心里发展,我们在阅读很多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习汉语言文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了,再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学习科学的汉语言学习方法。

良好的人文环境之下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我们虽然置身课堂之上,却能够遥想汉语言文学故事情境中所出现的文学情景,这样就可以了解汉语言文学的诗歌体裁中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层面的运用,同时可以组织诗歌朗读比赛文学创意比赛,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品质,为了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做好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