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活动教学反思范文

艺术活动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活动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活动教学反思

第1篇:艺术活动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英语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与学的所有行为。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课堂教学关注教学效益;有效课堂教学更多关注过程: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策略;有效课堂教学呼唤教师进行反思有效教学的实施。有效教学的表现形式: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属有效教学;针对最近发展区,并不断转化的教学属有效教学;倡导内在发展的教学属有效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也能获得发展的教学属有效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要把《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以及不断深入,我们的英语教师逐渐更新了教育理念,比以往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及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强调运用语言习得理论,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或自然“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但与此同时,在勃勃生机背后却仍然存在着隐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现就英语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做一点教学尝试。

问题1:新理念的出现常常是带来实践的困难,且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问题2: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探索性。目前很多老师借助课件多媒体教学,然而有些教师滥用课件、忽略实效,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如课件的制作片面追求技术含量和美观,忽视了课件的内容是否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问题3: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化没有务实实际知识。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环节设计不当。

问题4:课堂教学节奏松散。教师和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分组、演示、维持纪律等方面。课堂中,教学环节颠来倒去、教学活动松松垮垮,一堂课学生没掌握多少“有价值”的语言知识,用来操作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

问题5: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无效、低效性。

问题6:学生评价机制急需建立、完善和有效地实施。

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实现新的教学目标、增进课堂的有效性,对广大高中英语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

(一)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1.课前预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指导,指导学生针对性的预习课堂学习内容,这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2.课中实施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预,积极互动的过程,实施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才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技能的过程,才是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探索、增强意志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才是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发展,各种优良品质形成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还是教师不断成长、提升的过程。

3.课后教学反思。课后教学反思既可以教师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的方法

1.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因此,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2.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任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则是让英语教师接受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把任务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具备可操作性和渐进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难易适中,并且由易到难,要有层层递进的渐变过程,学生在完成较易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完成较难的任务,让学生有信心,从而培养其兴趣,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

3.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的学习。

4.课堂评价。我们应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通过对英语学科学习评价的改革,更全面更科学的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使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得到全面提高。

5.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既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做自我反思时,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每节课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败笔”。若英语教师能反复推敲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推敲,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有好处。

三、具体尝试如下

Unit 5 Art and Culture (《英语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主编 杨晓钰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一)Aims and demands:

1.知识与技能:单词和词组及表达法:master,painter,on purpose,as well as,That is why…etc.使用跳读技巧,应用猜词技巧,复述课文,初步了解艺术

2.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课堂展示,完成任务,课后反思。

3.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短语,句型及表达法和阅读技能培养。

4.教学难点:文化意识培养和长难句的分析理解。

5.教学用具:电脑及多媒体课件。

6.情感态度:在交流中运用简单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在学习中体现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学习资源;培养自信心。

7.文化意识: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美术作品和著名的画家,并能用简单的英语介绍中国的美术作品和著名的画家。

(二)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预习指导。教师将学生按5-6人分组,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处理和吸收。第一组,处理背景知识,如Mona Lisa,The Renaissance,Leonardo da Vinci; 第二组,处理重点词组,单词,表达法和句型的配套预习题;第三组,收集整理中国著名艺术形式的相关资料;第四组,收集整理外国著名艺术形式的相关资料;第五组,收集整理中外的艺术欣赏的相关网站资料;第六至八组,负责完成课文后的Tasks.每组小组长分配任务到人,并监督任务的实施,全组同学整理出课堂展示的亮点以及重点和难点。教师不能完全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要给与每组学生适时和适量的指导和帮助。

2.课堂展示。课堂展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教师进一步明确课堂展示和任务。(教师一两句话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第二环节,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每小组选代表一人,展示本小组预习成果。这是课堂的中心环节,通过学生的展示,达到信息的交流,学生的沟通,知识的传播;教师这时充分发挥主导、监督和评价作用,对学生的展示做出适时的适量的评判、纠正、补充和评价。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展示,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分享了其他小组的劳动成果,加强了团结协作,增加了师生互动。例如:

第一组,背景知识展示

1)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组,中国著名艺术形式的展示

1)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2)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朔到公元6世纪。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第三环节,课后师生反思。教师布置课后适量巩固练习和课文相关阅读材料。同时,师生反思教与学的得失和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与提高。

四、尝试反思

通过教学尝试,学生觉得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的有效性提高了,但是课前需要大量的课余时间的付出,影响了其他科的学习,如果每科都以此效仿,不知如何应对。教师反思,因为我校学生的薄弱的英语基础知识以及学情和现在大家都处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过渡期的教学实情,并且许多操作技艺和策略还处在学习和运用阶段,感到操作不顺畅,策略运用无法得心应手,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理想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第2篇:艺术活动教学反思范文

数学教学反思教学质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活动亦是如此。如果只管教,不及时反思,那么教学的有效性就不会更好地发挥。

一、要重视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重视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衔接,特别是相关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更是教师应该反思的一项。正是在注重了课后复习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二、要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有了这些反思经验,今后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不仅教师要反思,而且还应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注重课后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3篇:艺术活动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意义创造 美术史论教学 课程理解范式 反思性实践教学 描述性评价

一、目的:旨在意义创造的教育

20世纪末,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提出“寻求意义与关系的再构”的教育观点,这与西方当代教育学家E・多尔提出的旨在“意义创造”的教育主张不谋而合。“意义创造”指知识的再创造、再生产,是教育活动的最终意义,是在当代教育范式中我们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观点的提出符合被称做“后现代”的当代教育语境对课程观、教学观及教学方法等的各种要求。“后现代”的最大特点即是去中心化,以及对传统、规范等的解构、破坏,继而再重构、创新。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后现代性确切地将自身呈现为反现代性”①。在“后现代”教育语境中,“学习”概念被重新界定,成为一种互动性的实践活动,追求意义与关系的建构,而不再仅仅是知识与技术的灌输和被动接受。因此,意义的创造遂成为教育的最大价值。

这一教育目的的确认更符合艺术院校教育的要求,其中美术史论专业以中外美术史为主干课程,以古今、中外美术史上的美术现象、作品及艺术家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这些美术事件的发生、发展及规律为研究方法,并以对这些知识的再生产、应用为最终目的。而这些美术现象的发生,与其时代政治、经济、人文环境等密不可分,因此,美术史论专业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它不同于社会流行的技术性课程。同时,我们以知识的再生产为最终目标,如何学以致用是当下美术史论专业师生共同的困惑。因此,美术史论专业必须具有实践意义,实现它们对于社会的人文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意义创造”。因此,人文性与实践性是美术史论专业的两大特点,亦是美术史论专业课程实现意义创造的重要前提与途径。

关于美术史论专业当前的教学状况,著名外国美术史教育家奚传绩有如下陈述:“长期以来沿用讲课加放幻灯片的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图像传播技术的日益普及,除放幻灯片外,增加录像带、CD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但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基本没有改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大大地落后了……所以,美术院校外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方式急需改革。”②这是美术院校美术史论教学的共同特征。除此之外,美术史论专业课程呈现出的普遍问题就是:从课程方面说,人文性课程联系不紧密,实践性课程停留在让学生进行技法实践的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意义创造目的。因此,尽管在当下美术院校的美术史论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研究中,实践性教学的口号早已响起,但如何有效实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方法:“课程理解范式”与“反思性实践教学”

(一)走向“课程理解范式”

“课程理解范式”指将课程作为一种开放的、多元“文本”理解的研究范式,课程是教与学的主体共同研究的对象。这一研究范式的提出是期待教学研究领域能走出“仅作为教育心理学之应用学科的狭隘视域,开始运用多学科话语解读教学的无尽意义”③。所以,走向“课程理解范式”需遵循这样一个前提:对教学主体的“前理解”的认可――根据西方解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说法,每个人都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个体,前理解的不同决定知识生成方向的多元、多样与多种可能。前理解就是相对于某种理解以前的理解,一切理解都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的新理解。“前理解”不是理解的障碍,而是认识的前提,具有历史必然性。

从这个角度说,这一课程范式会更贴合人文学科尤其艺术学科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因为,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理论研究,都会因“前理解”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研究结果。具体到美术史论专业的教学,它所针对的是长期以来在艺术高校中美术史论专业教学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处于过程之中的网络是一种转变性的网络,不断地发生变化――超越稳定性以激发内在于不稳定性之中的创造性潜能”④。因此,“课程理解范式”具有的特征是情景化教育、多学科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创造性潜能的开发、不可预测的结果,它使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明确的、可预测的结果走向无限可能。

基于对此种课程范式的认可,在教学中可做如下尝试。比如,高校美术史论专业新生在入学之初往往要开设一门名为《造型基础》或《美术基础》的课程,这门课的重要性在于启迪学生对接下来要进行的理论研究的对象有一个准确而开放的认识。在当下教育语境中,像这样课程的目标可定位为:通过多样的造型体验,学生对“艺术”、“造型”、“美术”等概念、内容、观念等有全新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教学手法上非单纯的素描、水粉等技法传授,而是以课题形式启发和引导学生,以不同造型手法、表达不同感受,形成不同认识。过程中,学生会从自身对造型艺术的前认识、前理解出发,尝试多样的思维方法及表现方法,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型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在这里,课程成为教、学主体共同研究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这一课程范式对教师的责任与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不再以形准不准、色彩使用对不对等机械的、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学生,而是投入更多精力,以更精准的艺术眼光、更负责任的态度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造型表现特征,并引导、探究特征的最终形成。因此,这种课程范式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一种社会互动关系,亦即二者各自的主体关系。教师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之前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识的学生的关系模式,呈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以及教师与学生在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中的沟通与合作⑤。

(二)“反思性实践教学”

“课程理解范式”使课程具有开放性,师生关系得以转变,实践性教学模式作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手段被提出和推广。在此基础上,我们在美术史论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反思性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实践过程的反思性、反省性,使实践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否则,“实践”容易被理解和操作成技术的演示与模仿。

“反思性实践教学”的概念引申自佐藤学的“反思性教学”观点,而佐藤学的这一观点则受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教授唐纳德・舍恩的启发。舍恩在著作《反思性实践家――专家如何思考实践过程》(1983年版)中,通过界定和比较“技术性实践”和“反思性实践”两个概念,区分近代和当代两个不同时期内,在建筑、医学等领域中的专家的两种实践方式。其中,“‘技术性实践’是以任何情况下有效的科学技术原理为基础的,而‘反思性实践’则是调动经验赋予的默然的心智考察问题,在同情境对话中展开反省性思维,同顾客合作,致力于复杂情境中产生的复杂问题的解决。同时,‘反思性实践’以‘活动过程的省察’这一认识论为基础,通过同问题情境的对话省察问题,在反思这种省察的同时,同顾客合作,直面问题背后的更大问题的实践性探究”。如舍恩所见,在这种“反思性实践”的“活动过程的省察”中,不仅注重构成“技术性实践”之基础的原理与技术的“严密性”,而且这种“省察”及其同现实问题的“关联性”也受到尊重⑥。――过程情境、对话沟通、合作互察是“反思性实践”的特征。

佐藤学由这两种不同的实践方式联想到两种不同的教育观、课程观,以及教学手段。这两种教学手段反映出传统与当代的时间差异、东方与西方的地域差异、封闭与开放及落后与先进的性质差异。非常明显,佐藤学倾向于“反思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提出“反思性教学”概念,要求师生一起实现“反省性思维=探究”(杜威)的教学,即使是错误的见解、行动与结果也有它合理的根据和存在的价值,这更符合当代教育语境和教育目标的变化。我们提出的“反思性实践教学”概念,即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美术史论专业强调的实践性特征提出的。

“反思性实践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体验活动具有直接性,不需要任何中介。现象学哲学称其为“纯粹的直觉”。因此,体验过程注定含有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易使学生的体验活动显得盲目、不着边际,又不可或缺,它是促成创造性体验活动进行的前提。但同时,这种“纯粹的直觉”亦是“理智的直觉”,它需要体验者在体验过程中进行适时的反思总结活动,以使体验者从中获得阶段性成果及经验。因此,“反思性实践教学”是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活动。它强调的是体验过程的阶段性、实践的反复性,以及活动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它所实现的问题解决并不是“以个别问题的解决而告终,而是一个问题的解决又在实现着其背后更大问题的展开”⑦。在这种“反思性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变身为“反思性实践家”,成为课堂主角,教师成为与学生的沟通合作者。

反思“体现了人类的自觉性是我们创造意义的方式”⑧,它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比如,在前文所述的《造型基础》课中,教师与学生对作品特征的沟通与探讨,以及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文字总结,都是一种反思实践活动。

(三)“描述性”评价

新型课程范式和实践教学方法要求新的评估与评价方法的建立,因为评价方式决定了反思性实践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但重新建立的评价形式必须基于这样的认识前提:“权威不再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成为共有的、对话性的。”⑨对提问质量及回答的适当性需要予以“描述性”评估。

作为人文学科领域内的美术史论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以百分制、ABCDE等级制等可量化的方式评价学生并不全面,也不客观。美术课程中的等级划分在当下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批判,但问题不在于字母、数字和等级本身,数字作为一种符号,其本身并不具有误导性,而关键在于这些数字和字母是否代表了准确的含义。在以意义创造为目的的美术史论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我们不能期待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性,因此,简单的一个数字或字母很难涵盖多元答案的具体含义,数字与等级划分的优势在美术史论专业课程中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对学生在知识生成、生产过程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及社会性等方面的行为改变进行描述是更先进的评价结果呈现方式。

这种“描述性”评价方式是可以与分数、等级等更具逻辑性、科学性、准确性的评价结果呈现方式相互补的方式。通过描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体的、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特征,降低等级划分和评分带来的含混、不准确的可能性。并且通过描述,学生可以获知自己所处的位置及如何改进自己的表现。如在《造型基础》课的评价中我们常常使用这样的话语:“造型能力和感觉极好,对黑白素描的表现能力和掌控能力强,色彩的使用弱。唯一不足在于手法还显单一,若再进行其他尝试更显完美。”这一描述既包含着“揭示”的含义,更有“解释”的含义在里头。“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程度;“解释”这些行为的价值与意义,以提升评价的个人发展价值,这便是描述一词在教育评价中的意义所在。

三、意义: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教学”,强调“反思性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说,要看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意义创造”的教学目的;从对课程的认识看,要检验教学活动中是否将课程作为开放的文本对待;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看,要检验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从教师的转型看,要检验教学活动中是否完成由知识灌输者到研究活动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转变。因此,有效的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转型教学规范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⑩。在美术史论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力图将课程看做是可以由师生共同研读探讨的文本,强调实践性教学的反思性,并以描述性评价方式检验学生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的表现及其程度,意在达到意义的创造的目的。结果不一定尽如人意,但过程弥足珍贵。因为,我们正处在“反思性实践教学”过程的“过程”中。

注释:

①哈贝马斯.现代性对后现代性.参见《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7.

②奚传绩.一门不该被边缘化的课程[J].齐鲁艺苑,2007(1).

③④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⑤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⑥[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教与学:寻求意义与关系的再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⑦(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00.

⑧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3.

第4篇:艺术活动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教学反思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当前“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老师必谈之话题,写案例必写之内容。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若静心分析一下则不难发现,现在老师们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特别是不少教师把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

新课改以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的局面,主张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整体。所以进行教学反思时,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的内容。因此说:有志于教学反思的老师们,除了反思自身的教学能力外,还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

那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呢?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创造能力方面进行反思。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更多地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儿童,总是信心十足敢于大胆表现,他们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欲望和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的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喜欢各种各样富于乐趣的“游戏活动”,可以说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寓教于乐,常常采用游戏教学法,例如猜谜语、脑筋急转弯、贴五官等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心情舒畅地即兴作画,对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内在的潜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改变了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生不再是“接受器”,被动的接受知识。通常以这种“探究”、“体验”、“合作”等学习方式来代替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是当今最热门的学习方式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反思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上考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看看各式各样的草儿、美丽的花儿,摸摸树皮上斑驳陆离的花纹,观察小动物们的行走姿态,倾听鸟儿婉转动听的声音……将孩子放归大自然,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样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三、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就是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利于他们思考和探究的良好氛围,让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在绘画天地自由驰骋。

听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到胜利实施。

第5篇:艺术活动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教师;反思;作用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实践,离不开对自身活动不断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那么,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有什么作用呢?

一、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了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性。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剖析,看看自己对学生的启发方式是否得当,教法上有无创新,组织教学有无新招,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取舍,写出“再教设计”,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努力超越自己,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当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课堂监控能力起决定作用。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永远是一门带缺憾的艺术,再好的课堂也有疏漏和失误之处。所以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成败,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成为一名清醒、理智的教学实践者,成为最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

三、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能为学生做的最大好事就是完全使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出现严重的错位,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会导致产生厌倦、放弃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形成学生喜欢的教学风,然而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年轻教师才能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得到提升,形成适合自己学科的教学风格。

四、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第6篇:艺术活动教学反思范文

1、高校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面临很多问题:课时量锐减,教学信息量大,教学任务多,教学质量要求高等问题。学生进校以前是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过渡的艺术生,基础薄弱,基础课教学要针对这一教育现实,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和接受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求的学生。

2、传统的教育现象是“讲得多、练得少”或“讲得少、练得多”或“讲得少、导得少”,而且很多基础教师重画技轻理论。有些老师经过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容易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不会主动反思和怀疑自己的教学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导致基础课教学发展进展缓慢。

3、过去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传授知识,认为学校教学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育质量的好与坏,主要看学生自己积累知识的多少,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仍在做怪。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博学多知,画技精湛,通过经常的研究和学习,开阔自身的视野,具有高效的认识知识层次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教师要主动地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和教学质量。只有努力专研,了解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发展脉络,才能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1、具有批判反思的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

艺术设计教师必须要主动思考,不断总结,经常回顾教学细节,做好教学反思,才能不断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特别是艺术设计基础课的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能适应和接受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求的责任和义务。批判和反思的思维意识是要抱着怀疑的态度,敢于怀疑。无论是教案反思,教学反思,还是教学细节回顾,这都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当代艺术设计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育家普遍认为,具有批判和反思的思维意识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理论。艺术设计教师不仅仅是储存他人观念的容器,也要对传统教学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艺术设计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要具备批判精神、反思精神、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的能力,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美术教学规律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2、具有丰富的学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

艺术设计教师不断发现身边的新材料运用于艺术设计教学之中,是通过讲解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和形式法则进行形象创造。通过教学,打开学生已有的思维模式,开阔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艺术设计教师不但应具备各种画种的专业技能,还要不断的深入实践,向民间艺术去学习,学校应该给艺术设计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教师要“一专多能”,无论是现场作画,还是示范教学。另外,艺术设计教师要学习新的技能技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3、艺术设计教师要具有科研能力

作为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必须是:师德高尚,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美术学习态度,并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研究精神,具备研究能力,完成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的能力。美术教师不只是一名教书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创新者。艺术设计教学是讲授理论知识和传授专业技能的特殊的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则是进一步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活动。加强艺术设计科研活动意义重大,它能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发展。美术科研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的方面的参加各项艺术赛事,教学改革和艺术设计学术论文的撰写。当代美术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美术教师由于专业特点,不能同其他专业一样整日地坐在办公室内备课,他们要到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不走出去创作,不去参加各种美术技能比赛,他们的艺术生命就会慢慢枯竭,美术教学就会滞后。因此,学校应该给美术教师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改变传统色彩教学理念

要对传统色彩教学有新的看法:绘画的色彩,是作品的生命力。现在真实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色彩本身要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相对的个性。从早期文艺复兴开始,色彩的表现方法极其丰富,历代艺术家辛勤耕耘,给后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艺术宝库。传统色彩在体现物体固有色方面形成了艺术特殊。在准确的造型基础上,赋以固有色的色彩表现。固有颜色,通过含糊与鲜明、明丽与暗淡的调子,创造出了身临其境的空间。怎样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吸取传统绘画的营养,启发学生的色彩感应力,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问题。色彩绘画艺术在它发展的过程中,规则是不断变化的,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对色彩基础教训有一个深刻的、全面的认识。在平时课堂写生中,从一开始就要学生重视对色彩的感觉,不要受太多的色彩理论束缚住学生的思维。打破传统的色彩理论依靠色彩的空间关系去表达。现在,要求学生根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应,重新组合、安排色彩来构成画面。空间关系应理解为色彩结构上的位置关系,色彩的强与弱应根椐画面的需要来分配。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精神,使自己的画面中创作更多的抽象因素。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运用到色彩画面中,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四、改革措施向设计方向转移

设计色彩的基本训练包括构图、构形、构色及形式构成。与绘画色彩不同,设计色彩教学在绘画色彩的基础上把重心向设计实践方面转移。教学中不能用绘画色彩的教材和教学模式进行,而是向设计方向转移。

1、着眼点的转移

由绘画创作的自由性向设计创作的受限性转移。在教学中借助设计色彩优秀作品与学生共同欣赏,一起寻找作品中美之所在以及与绘画色彩的异同,使学生加深对设计色彩表现的特点及其倾向性的认识。

2、写生观察,由写实向写意转移

绘画重写实,设计重写意。在教学基本训练中,不要只局限于面对景物写生,应自由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似的驰骋,去寻找美的表现。写生重感悟,想象寓求新,合乎设计基础的重点要求。

3、在技法上向“色的分解”转移

将变化万千的自然色彩概括为几套色的归纳色彩写生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用极简练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然界中对象的丰富变化,使学生从自然结构中归纳出艺术形象与概括的色彩秩序,强调写生时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的有序步骤与造型特征以及形式美法则的具体运用,从而顺利进入到色彩诸关系对比元素联系的整体系统中去。在形态上重视轮廓影像效果,省略繁琐细节,以形成特征强烈的视觉效果。4、在色彩的选择上和使用上向红、黄、蓝三原色转移将画面各种色彩分解为基本色块红、黄、蓝的组合。间色和复色分解为原色的空间混色,灰色可分解为任意一对互补色块。色味则有色相和色块多少来控制。使画面增加色彩丰富、响亮、闪烁、强烈的艺术性。

5、在表现技法方向,向装饰性画面转移

从静物到风景再到人物,都以色点、色块、色阶来表现。利用点、线、面以及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进行画面刻画。采取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纯度推移、冷暖推移、面积分割的色彩装饰手法;也可采用中国画勾线、勾边的装饰手法。

6、把创作思想和实践的重心转移到创新思维、理性认识和象征意义上来

创造性是评判装饰艺术作品的优劣的重要标准。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只重视求同思维,而忽视求异思维,只强调逻辑思维,而轻视想象思维的种种弊病,会导致学生创作思维的思路闭塞,想象力贫乏。所以,在设计色彩课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课程目标首先是进行命题性色彩创作练习,创作出符合命题题意的设计性突出的作品。着重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观念,主观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设计的能力。把握主题、强化装饰造型、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段。然后是进行设计性装饰画创作练习,模拟客观环境、空间进行假设设计、运用象征等手法创作出符合环境空间整体,和谐新颖的设计色彩作品。

五、结语

第7篇:艺术活动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自身发展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思维活跃、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较易接受新的思想及知识,促使教师也要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不断追求前沿知识,拓展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使得终身学习观的社会的普遍重视,教师更是成为直接实践者。这些因素均成为促使教师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各种途径的学习、培训,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乃至教育家的成长过程。

继续学习是教师发展的源泉。”在现今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加快,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我们昨天所学的知识到明天也许就会被淘汰,具有“一桶水”的教师再也难以立足讲台。信息时代需要教师要有一个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教师的源头活水来自于教师的继续学习,教师要树立自我专业成长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要成为专业发展的自觉实践者和受益者。教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向书本学习;教师要养成读报和听新闻的习惯,跟上时代脉动,向社会学习;教师要养成网上学习的习惯,通过网络向全国知名教师和专家学者学习。

不断实践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书本上学来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去消化、吸收,并将其内化成自己教育思想理念的组成部分才算学以致用;从他人那里学来的经验模式只有放在实践中去体会、去融合,并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才算学以拓境。实践出真知,教师要了解学生,需要躬身于教育实践,只有跟学生近距离接触,才能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掌握他们的成长规律,找到最优施教策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着眼全局,需要躬身于社会实践,社会就是一所大学,也是一本最大的百科全书,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企事业单位、工厂车间、学生家庭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教师还要善于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

技艺精湛是教师发展的追求。墨守成规、照本宣科的教师其专业永远也无法获得发展,只有把教育当做一门艺术去追求、去研究、去创造才有可能会成为名师、大师,才能达到最高境界。教师讲究教学艺术就要精心选用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观看观赏法、陶冶法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得法才是好办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去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教师就要巧妙处理课堂教学诸环节。课堂教学几个关键环节处理有如下技巧,新课导入方法:课堂到到一定阶段学生进入大脑疲劳期,需要创设,创设的方法有启发式、议论式、探究式、形象式、“歧路分析”法。教师讲究教学艺术就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与教学模式。大凡优秀教师,都有鲜明的教学个性,魏书生的民主,窦桂梅的激情,于永正的幽默,独特的个性将他们造就成为名师;大凡名校,都有独特的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都堪称成功的范例,名校的教学模式也是由名师创建的,。教师只要在以上诸方面有足够的积累,做到活学活用,并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练就精湛的教学艺术。不断创新是教师发展的源动力。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教师的创新才能是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针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情景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新见解,创造新方法。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渠道;教育科研能给教师的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也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教育科研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进行系统的探索,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的教育科研要以研究教材为立足点。教师只有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材背后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道德体系,才能全面落实国家的课程计划和学科的课程标准,才能实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教师的教育科研要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教师只有研究学生,掌握他们身心发展规律规律,才能找到适合每一名学生的教育方法,才能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科研要以教学反思为落脚点。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一名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特质和习惯,教师的反思就是对自己教育实践活动的反复思考。教师要反思成功之处,对其加以推广;教师要反思不足之处,对其加以改进;教师要反思课堂再生资源,对其加以利用;要反思教学再设计,使其更加完善。教师教育科研要以“解决问题、揭示规律”为生长点。每一名教师都要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都要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工作就是研究”的意识,把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作为课题,从而揭示出教育的内在规律,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教师的自身发展是一个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自主探索、不断反思、渐进提高的过程,有其客观规律性。广大教师要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和教学效率,就必须自觉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和学生共同成长。

第8篇:艺术活动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幼师专业;音乐教学;兴趣;培养

音乐是一连串的声音,在时间及声音空间中进行而构成的。所以音乐是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进一步来说,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是一种时间的艺术,通过一定的时间过程才能表达思想情感和艺术形象。音乐教学的方法丰富多样、千姿百态,但它们实质上都是活动。所以,对于全体学生,最好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形式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一切音乐活动。

一、幼师专业音乐教学的意义

音乐教育的意义分为两个层面,分别是专门训练音乐的技能及学习专业的知识的音乐教育,以及通过音乐的教育,即以音乐为媒介实施的教育活动,经由音乐欣赏、歌唱、演奏乐器、创作音乐的活动经验,发掘培养音乐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并涵养艺术情操,丰富个人的生活。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人了解音乐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强调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人人具有艺术文化的历史观,并有回馈社会的归属感。当然就有必要从“社会学”的认知,才能掌握未来音乐教育的脉动。因此,综合学者的论述,研究者认为国民音乐教育的目的即是借着声音美感的经验,学习音乐知能与技能,进而培养音乐鉴赏能力,能够涵养性情、丰富生活融入生活,并延伸至个人的终身学习。对于音乐教学与评量的内涵有很大的变革,从单一音乐艺术的考虑向度,到整合艺术考虑的向度,再放入人文的内涵,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挑战,前述音乐教育的目的也转而为探讨艺术教育的目的,而音乐学习只是其中一个方法。所以,对于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的观念与实施上的改变提出以下六点:从现代教育到后现代教育、从知识搪塞到基本能力的培养、从学科分立到学习领域的统整、从制式化教学到创意性教学、从课程教学独立到课程协同教学、从艺术的技巧到艺术与人文涵养。

二、幼师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

音乐学习内容繁多,加上很多基本能力的练习需要时间,教学评量的时间更是大大地缩减,没有评量的机制,教师无法将教学发挥最大功效,也从不知道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无法建置全面的评量,兼顾到学生在各方面的音乐能力。在音乐教学上,也会为了增加的他们的信心,比较不注重评量,深怕会造成他们学习上太大的压力,设计评量时只考虑如何让学生得高分,而不注意如何收集他们到底学习到什么的信息,甚至对于学生还不错的分数窃窃自喜,觉得自己教学成效还不错。独自反省后发现,评量目的有很大的问题,教学目标也只限快乐学习。然而这样音乐教育下的学生缺乏音乐的内涵,欣赏音乐的层次无法提升。基于评量的新趋势、音乐评量的重要、教学现场遇到的问题、个人的教学理念的反思,促使研究者更聚焦在评量对教学上的价值,于是成为本研究的动机。改进教学评量,进而提升教学,而针对自己的教学,以评量为基础,进行整学期教学工作全面性反思的行动研究正是一个帮助研究者在工作中自我成长的尝试。为了帮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可以通过性向评量及学习量表所测得结果作为决定教学方法的参考;在教学中所使用的的评量称为形成性评量,借着纸笔测验,口头报告、课堂实做等方法,教师或观察、或晤谈,其信息给予教师及时的回馈,知道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程度,继而帮助教师修正教学来提升成效,也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进学习;而诊断性最后在课程结束之后,借着总结性的评量来鉴定教师和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和学习目标。

三、幼师专业音乐教学中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创造性音乐教学的认识

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音乐创造的潜能,人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潜能和天赋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教师更新观念,创造鼓励、引导、支持学生积极开展音乐创造性活动,音乐教学的创造性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二)创造良好的可以激发学生音乐创造积极性的氛围

音乐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自由创造和发展的权利,承认并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个性发展的差异,对于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我,敢于思考质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注意发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要循循善诱,善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肯定他们的创新成果,帮助支持学生克服创造中的困难障碍。

(三)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贯彻创造发展教学原则,并不是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学生随意自由发展,而是在教师的主导辅助下使学生沿正确的方向进行创造。为实现创造性发展为原则的教学,就必须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学习时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渊博的音乐知识,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较高的教学驾驭能力,否则教学会难以控制,教学秩序也会陷入混乱。

(四)教学中反思

在团体中,以一个类似活动的方式来相互评量彼此作品的数量、等级、实用性、质量、作品的成功与否或是学习成果,也是建立自评能力的先决条件。对学生而言,引发他们更谨慎完成作品、更明白自我学习的需求;对教师而言,藉由团体回馈提醒老师做全面、整体的考虑,并且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观察与省思评量活动的进行,并予以调整。所以学生评量的参与所带来的帮助,除了评价的机制外,借着互评这个过程,学习批判能力,并扩展自己的学习视角,继而主动修正自己的观点,间接成为自我评量能力的先导。判断教学活动是否达成目标,教师必须搜集数据加以客观评量,以正确了解课程设计的适切性,以及评估每位学生的学习预备状况、学习现况、学习结果及学习迁移。评量所得,做为教师加强与补救教学的参考依据。

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调整。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不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调整要适当,不可大修大改。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作出调整和反应。教学中反思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像技术,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

四、结语

音乐是一种音响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只有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才能形成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活动是知行统一的过程,是学生形成积极态度、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作者:原淑慧 单位:新乡幼儿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岩.幼师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J].音乐时空,2015,(01).

[2]刘清平,陆凤梅.西部高师音乐教育应重视乡土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J].甘肃高师学报,2015,(01).

[3]朱素梅.提高幼师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的探索[J].音乐时空,2014,(09).

[4]刘晓迪.如何制定幼师音乐课堂教学计划[J].大众文艺,2014,(06).

第9篇:艺术活动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教学反思;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创造能力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当前“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老师必谈之话题,写案例必写之内容。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若静心分析一下则不难发现,现在老师们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特别是不少教师把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

新课改以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的局面,主张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整体。所以进行教学反思时,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的内容。因此说:有志于教学反思的老师们,除了反思自身的教学能力外,还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

那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呢?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创造能力方面进行反思。

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反思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更多地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儿童,总是信心十足敢于大胆表现,他们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欲望和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的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喜欢各种各样富于乐趣的“游戏活动”,可以说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寓教于乐,常常采用游戏教学法,例如猜谜语、脑筋急转弯、贴五官等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心情舒畅地即兴作画,对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内在的潜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生不再是“接受器”,被动的接受知识。通常以这种“探究”、“体验”、“合作”等学习方式来代替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是当今最热门的学习方式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反思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上考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看看各式各样的草儿、美丽的花儿,摸摸树皮上斑驳陆离的花纹,观察小动物们的行走姿态,倾听鸟儿婉转动听的声音……将孩子放归大自然,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样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就是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利于他们思考和探究的良好氛围,让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在绘画天地自由驰骋。

听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到胜利实施。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来说,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首先要尊重儿童神奇的幻想,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术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