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第1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经济发展理论表明,发展中国家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赶超战略,进行有效的海外直接投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根据Dunnling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借鉴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达到2000美元,产业结构就应进行调整,把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转移至海外,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为迅猛,部分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已经具备海外输出资本的基本条件。

中国海直接投资目前具有如下新特点:

从投资主体看,所有制类型日益多元化,国有企业比重有所下降。海外直接投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集体企业及联营企业等类型。民营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地位日益突出。

从投资行业看,涉足领域不断扩大。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已从过去以贸易领域为主,逐步拓宽到资源开发、工业生产、农业及农产品开发、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研发中心等行业在内的更广泛的产业领域。2005年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和采矿业都占了2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占了26%,海外承包工程涉及的房屋建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子通讯和电力工业都在快速地发展。

从地域流向看,海外投资对象国逐步增多,亚洲地区仍是重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从起步时先进入香港地区,到目前已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90%以上的国家中有中国直接投资企业,欧洲有80%;,非洲有79%。

从投资方式来看,跨国并购趋势加强,成为当前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中海油、联想、海尔等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涉足跨国并购领域,2005年,我们跨国并购占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57%,2005年甚至被称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年”。中国企业集群式投资显现。国内企业也开始尝试集群式“走出去”路线。为推动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今年我国启动了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工作。目前已确定首批八个合作区项目,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根据近几年的发展状况预测,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将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

投资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大。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已步入海外投资快速增长时期。海外直接投资将由传统制造业逐步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拓展,跨国并购在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将得到巩固。有学者预计2006至2010年五年问,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累计60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176亿美元,年均增长22%。

制造业海外投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很大,国际竞争力较强,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些行业已产能过剩,对外贸易摩擦增多。今后,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拓展市场的需要,也为了减少贸易摩擦,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制造业企业将加快海外投资,逐步实现市场、外贸方式和原产地的多元化。

民营企业成为生力军,大型企业龙头作用继续增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发展的环境得到法律保障,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已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并将以其明晰的产权、灵活的机制,以及快速反应能力成为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在中小技术产品、差异产品、服务行业的竞争力将得以发挥。中国大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日渐丰富,国际竞争能力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龙头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中国跨国公司也将更具规模。

投资战略模式转变。海外投资企业从最初的单纯获取资源和市场,转变为通过海外投资实施全球战略,开始从生产要素、市场、多种资源总优化配置角度实施全球化,利用投资整合海外资源,获得技术,得到营销网络,增强竞争能力。

进一步促进海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当前,阻碍中国海外投资迅猛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管理还不成熟。我国目前还缺乏一整套促进和管理企业海外投资的法规和制度,也没形成一套健全的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服务的社会服务机制。二是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管理也不成熟。企业缺乏海外投资的战略规划,存在短视行为;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制度、财务混乱;从事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还比较欠缺。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促进和优化海外直接投资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营造良好海外投资环境

加快海外投资立法,逐步完善促进体系。推动海外投资立法进程,保证企业海外投资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在财政、金融、税收、外汇、保险、出入境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促进政策,积极构建境外投资担保制度,鼓励企业境外投资办厂,提高企业海外投资的积极性。

加强指导和信息服务能力。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能力和愿望的增强,社会各界对政府提供权威性的海外投资市场导向信息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完善海外投资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信息服务,明确中国境外投资的鼓励重点、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提供以及相关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投资环境等情况,促进企业充分了解东道国情况,减少盲目性和投资风险,提高海外投资的成功率。

增强协调保障能力。利用多双边磋商机制,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交流,及时协调解决我国驻外中资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依法保护中国投资者和境外资产的合法权益。加快签署双边投资促进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推动中国企业集群式海外直接投资。商务部推动在境外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选择牵头实施单位和实施方案。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也将有力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为密切中国与东道国的经贸合作做出贡献。

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提升竞争力

稳步推进,制定积极稳妥的海外投资战略。中国企业大多没有海外直接投资经验,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整体布局性就较差,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初期竞争中缺乏后劲。且有的企业在投资前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匆匆决策,往往也导致投资后经营效益不佳。

要加强设计研发,提升高端价值,提高本土化生产水平。本土化生产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成功的根本标志。如何在设计研发上使产品不断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要则是竞争当地市场的关键,也是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中能否获得高额回报的关键。

第2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一、对外直接投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以年平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加入WTO后,国内经济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也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同时也为国内企业培养了一批跨国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为我国企业进军海外提供了直接的人力支撑,这是其一;其次,截止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8536亿美元,跃居世界首位。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为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再次,英国著名学者邓宁总结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在400美元以下,吸收的外资和对外投资都很少;第二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在400~2500美元之间,吸收的外资不断增加,但对外投资仍然很少;第三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在2500~4000美元之间,吸收的投资开始减少,对外投资开始增加;第四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在4000美元以上,对外投资额大于吸收的投资额。按照以上分类,我国目前人均国民收入在1000美元左右,应该属于第二阶段。但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很大。按不同地区的经济现状分别进行分析,应该更为合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4000美元,属于对外投资的发展阶段。事实也证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是来自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很小。这一切都说明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并且潜力十分巨大,在未来几年里我国将迎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期。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一)全方位市场战略。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都是海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因为这些地区居民收入高,消费需求旺盛,购买力强;与此同时,投资主体也很注重开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因为这些地区有庞大的潜在消费群,可开发的市场空间很大,抢先在这些地区占领市场有利于形成垄断,以获取超额利润。但中国目前还很少有具备足够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撒网的企业,因此不能急于一步到位,而应一步一个脚印走逐步发展壮大的道路,根据企业比较优势去选定目标市场。一方面我们要继续保持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基础优势。二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地区,并且已经有了较好的投资基础和经验。鉴于目前现状,从投资区位上看,我们除了要保持在亚洲地区投资的优势外,还应该积极扩大对拉美地区,尤其是非洲地区的投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悠久的海外直接投资历史,这些都是可供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因此,国内有一定技术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要率先进入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先进技术的同时,加速本国产业技术升级,全面提升本企业技术水平。同时,已经具备丰富投资和市场经验的优秀企业,也应积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当地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获得最前沿的技术信息,全面促进本公司技术升级。海尔集团在定位目标市场时,大胆向欧美发达国家进军,走先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再以高屋建瓴的优势走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战略路线。在欧美凭借高质量、个性化和速度优势打开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现在海尔在欧洲和美国都有十几家连锁超市,海尔冰柜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大于50%,销售量在美国排名第三。据全球权威市场调查分析机构EUROMONITOR调查结果显示: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已跃居第一。

(二)对外投资方式选择战略。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主要采取新建、战略联盟和并购三种进入方式。其中,新建方式所占比率高达48%,战略联盟方式为39%,收购兼并排在最后仅占13%。这种以新建为主的方式正体现了目前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特征。在海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中,随着对当地经济环境的不断熟悉,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手段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将成为主要方式。并购是指跨国公司通过购买某东道国的某个企业的股权,取得该公司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并承担被收购公司的全部债权和债务。并购是企业达到跨国经营目标最迅捷的途径。并购后既便于获得研发能力、技术诀窍、专利商标、当地特许权等战略资产,又可以通过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同时又有助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应,进行多样化经营,增加企业竞争力,分散经营风险。不过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时,那些外汇资金充裕、管理人员精通国际惯例的企业,在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于中国的发达国家做战略进入时,可以充分考虑并购,特别是当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是为了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管理知识、经营诀窍、品牌等公开场合不易获得的稀缺资源时最为有利;那些拥有生产技术方面优势,而外汇资金不太充裕的企业或者向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做市场进入的中国企业,以及力图按自己的经营方式和战略意图实施跨国发展的中国企业,采用新建的方式进行投资比较适宜。

(三)本土化战略。经营本土化是海外直接投资经营成功的规律和基本原则。中国企业要成功地实施全球化战略,首先就要学会本土化经营,积极融入到东道国的经济中去。本土化即人才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市场本土化。人才本土化是指在当地培养和吸引人才,让熟悉当地经济环境地人才来经营管理公司业务;技术本土化是指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同时将母国的技术资源向东道国转移,在稳步前进中加入新元素,进行技术创新;市场本土化是指在当地采购和销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中国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后,一方面要积极淡化本公司的民族身份,树立当地服务意识,要把自身的经济利益与东道国的经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要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力求实现与当地相融合,积极寻求熟悉当地法律环境、社会人文背景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广泛的收集当地的先进技术和全方位的市场信息,力求在当地完成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

(四)技术研发战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在海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需要,今天的跨国公司已经改变了以母国为研发中心的传统,将研发中心纷纷迁往海外,在那里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及科研基础设施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的安排科研机构。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发国际化有利于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偏好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情况,更加发挥其产品与服务差异化的优势。此外,还有利于捕捉全球范围内最新的前沿信息,使得自己在国际范围内对研发人才的争夺中居于主动地位。

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研发这个制高点。考虑到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初级性,应采取谨慎的策略,可以通过先设立小规模的企业,向海外投资企业适当的转让生产应用技术,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产品的生产;同时,相应加大技术投入,并不断的投入动态技术,当投资达到一定的规模,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以后,开始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从事满足市场也面向全球的基础研究。在这方面以研发起家的华为公司走在了前列。作为高科技的华为公司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国外研发资源,华为能够以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为基础进行研究和开发,使研发国际化,从而能够掌握业界最新动态,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研制领导世界最新潮流的产品,实现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抢占国际市场,提高科技创新效益。

第3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第4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影响国际贸易增长的因素有许多,从理论上讲,仅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而言,直接投资究竟是构成对贸易的替代,还是产生了对贸易的创造,这主要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第42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母国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因此,资源导向型的投资不仅扩大了母国自然资源的生产规模,而且也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甚至还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2)市场导向型投资。如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因此,在这种类型中,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后的初始阶段,因各种需求的存在,贸易是创造性的;当投资和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结果势必会减少贸易的往来,因而具有贸易替代效应。但如果是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也许这种投资对贸易的间接促进会使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贸易时,在东道国进行市场导向型投资也可能会带来服务贸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这主要是指在东道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初始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无疑是加大了贸易的发展,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但因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

在理论上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替代关系的还有佛农(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模仿和扩散的动态分析,阐述了母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新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创新国国内的生产、销售主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接近的其他国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化,同时又面对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技术创新企业维持其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必然要求,这时便出现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佛农认为,一般地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产生对母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注:Vem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ProductionintheProductCycle",

pp255-267,Vol.41,No.4,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66).)

总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即存在互补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这要根据母国(或跨国公司)投资的动机、类型和发展阶段而定。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实证检验

当我们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再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会发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一些异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对这两类国家分别进行研究。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国外一些学者将对外直接投资与某些产业的实际出口联系起来进行了实证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认为,在美国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程度较低的产业,其出口水平也较低;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出口规模也相应上升;但是当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一定规模后,追加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效应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既是互补关系也是竞争关系。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竞争(替代)也将不断加剧,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产将逐渐替代美国的出口。(注:Bergsten.C.F.,ThomasHorst&Theodore.H.M.:"AmericanMultinationalsandAmerican

Interests",WashingtonD.C.BrookingsInstitute(1978).)同时,学者们也有相反的发现,利普赛(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美国的出口与美国海外子公司销售额都是高度正相关的,而且美国海外子公司的生产销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国出口竞争伙伴中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出口(注:Lipsey.R.E.&Weiss.M.Y.:"ForeignProductionandExportsinManufacturingIndustries",

pp488-494,Vol.63.No.141,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81).)。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除去个别的现象,较大规模的起步应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亚洲的印度、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从那时起陆续向国外或境外进行直接投资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些成员的投资方式也从贷款转向间接投资,再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注: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由原来主要投资于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转向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世界级大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1997年,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的仅有22家,平均营业收益率为3.6%;而2000年入围企业增加到33家,平均营业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强”4.7%的平均收益率(注:张金杰:《国际直接投资形势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王洛林、余永定主编《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对贸易的促进也有其特点。首先,小规模和特殊商品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由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资本劳动比率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低许多,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更愿意接受劳动密集型高的项目投资。即使是进行规模较大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母国的发展中国家也占据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同时,这种生产性投资也将给母国带来原料、设备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强的投资与贸易互补性。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侧重于扩大出口的市场销售战略。无论是为保护原有的出口市场,或是开辟新的市场,还是避开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多采取各种方式保障出口,在达到一定实力和经验积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经营战略发展。

考察韩国的经济,其迅速发展得益于通过出口把国内产业与国际市场紧密连接的结果,从而使国际市场容量的不断增大,并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91年韩国全国经济学家联合会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成果调查表》(注:参见杜玲博士论文:《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经验与趋势》,2002年5月。)中,我们看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总的来讲与贸易联系较多,所占比重也较大。如开拓市场与回避进口限制两项都与贸易紧密相连,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韩国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当然,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因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北美洲和欧洲地区,开拓市场的动机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动机的比重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这是为适应当地区域化经济和确保新产品市场的结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区,最高比重的动机为回避进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动机高出10.4个百分点,这说明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此两个地区对贸易壁垒的突破动机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体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还有更进一步的动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译)(Lee,Honggue)对韩国电器行业的研究。(注:参见Lee,Honggue:"Globalization,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CompetitiveStrategiesof

KoreanElectronicsCompanies",inNomuraResearchInstitute&InstituteofSoutheast

AsianStudies(ed.),TheNewWave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Asia,InstituteofSoutheastAsian

Studies(1995).)电器是韩国最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电器生产国。李宏格指出,韩国电器行业在198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比1979年增长了85%,显示出韩国在该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于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了顶峰——尽管与韩国电器产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资的规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间电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为5亿美元,而1992年电器产品的出口额却高达161亿美元。李宏格分析,韩国电器行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表现为维持和扩大出口的需要,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那么,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韩国本身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所造成的压力,迫使电器行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寻求廉价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主要是在亚洲地区);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在韩国扩大对欧美出口的同时,其电器产品也已成为反倾销的对象——这一点对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审视海外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积极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国的对外贸易乃至国际贸易;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一,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运作方式。

三、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与贸易的关系

为了论述的方便与国土概念上的准确,我们把以下涉及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称为“海外投资”。

(一)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比较准确的提法应该从1949年算起。但因那个时期的海外分支机构都是一些贸易企业,规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内。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海外投资的步伐越来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的企业就达6610家,中方海外投资总额已达83.5731亿美元,遍布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注:此海外投资的区域数字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年)为准。)。

1.中国海外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国海外投资在全球的区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目前从投资的额度来看,集中化的表现还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量在全球主要63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见表1。从基本格局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发达国家(欧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国港澳地区33.46%的分布,大致呈现出各占1/3的态势,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化的分布。具体的投资额度和比重见表1。

表1中国海外投资区域分布表(截至2001年底)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外经贸部《对外经济贸易简要统计》(2001)整理。

通过以国家和地区分布的形式进一步对投资额排序,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海外投资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使相邻国家(地区)和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地区)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集中区域。至于在拉美地区和非洲投资额分布得较高,一般为投资行业的原因所致,这将在下面进一步阐述。

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中国海外投资是从贸易型企业起步的。这些贸易型企业开始在海外做的商业性工作是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客户联系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生产加工型企业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服务贸易型的投资行业特点仍十分突出。根据对外经贸部的统计,截至1999年,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在投资额度上仍占绝大多数;生产加工型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增加较快,但在投资额度上还处于较小规模;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投资额度上比生产加工型企业还要大些。详见表2。

表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与投资额分布(截至1999年底)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提供的数据整理。参见:外经贸部发展司:《中国的境外投资状况》,《国际贸易论坛》2000年第5期。

一般地,中国海外投资在发达国家的多为服务贸易型和研究开发型,即非生产性项目。服务贸易型企业的运作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国内企业的出口,以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资于研究开发型企业则是为了更有利地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大多为资源开发型和生产加工型,即非贸易性项目。资源开发型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国外开采条件较好或储量、品位较高的石油、矿产、林业、渔业等资源,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加工型投资,主要为转移国内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或发挥中国在技术、管理上的比较优势以占领当地的市场,同时带动相关材料、设备、零配件的出口。因此,这也是生产加工型的投资大多集中在亚洲、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互动

1.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因。从外部条件上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进入生产、销售、采购的全球体系成为必然。中国既然已经实行了“引进来”的改革开放,也必然要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现资本、技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号召,更主要的是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驱动和内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许多动因,具体而言,中国海外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如下五点:(1)寻求资源开发。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在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将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其中,开发的重点放在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对外能源投资,即对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此外,还有一般性资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树林资源等)的开发。在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主要是为了保障我国资源长期、有效和稳定的供应。(2)扩大出口贸易。无论是从中国政府政策的角度,还是从企业投资的角度,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带动服务业的出口,都是目前进行对外投资最多的动机。在政府制定的有关海外投资政策中,着眼点基本上都是扩大出口,是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综合对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动机调查,扩大出口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注:参见段云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谢康:《跨国公司与当代中国》,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鲁桐:《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载世界经济学会编《世界经济与中国:2000-2001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开拓国外市场。在中国国内需求不足以及同类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积极开拓新的国外市场是企业利益驱动的内在动力所致,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与理论上阐述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之一——寻求市场型是相同的。(4)规避贸易壁垒。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上讲,规避贸易壁垒或突破贸易壁垒都是寻求市场型的一种动机。由于我国现已加入WTO,关税逐步下调后,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已成为扩大出口和占领国外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出口配额限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可谓是突破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对特殊贸易限制的一个反应。(5)获取高新技术。在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航天、航空、电子、生物化学和机械业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渠道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少数中国企业还在国外投资建立了研究和开发机构,用最近的距离、最快的时间学习、研发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当然,这种类型的投资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但它将是最具潜力的海外投资。

2.中国海外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如前所述,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上,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即存在互补关系也不乏替代关系,即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有贸易替代效应。具体到中国的实际,由于投资行业的特点和投资区域的不同,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要视具体的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而定。首先,服务贸易型企业的投资,动机与目标非常明确,肯定是为扩大出口服务的,因此这类企业的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其次,资源开发型企业的海外投资,进口的资源都是我国相对成本低或战略的需要,同时还能带动设备、制成品(如钢材)、技术和劳务的出口,虽然会带来一定的进口贸易增长,但从整体上看对我国出口贸易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将对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做一个具体分析。(1)机械行业。机械行业中如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组装,家用电器中的CKD、SCD(注:CKD:CompleteKnock-Down,即全分解装配:将产品全部拆散成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SKD:SemiKnock-Down,即半分解装配:将产品拆散成部件或部分部件、部分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等,由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续的零部件就成为组装生产的必备条件。因此,从总体上看,机械行业在海外投资对我国出口的带动作用是持续且长期的。特别是大型家用电器,这是典型的加工组装型产品,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统计,家电行业投资带动出口的系数比其他产品高达20-30倍。金城集团的案例也显示,摩托车产品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后,大幅度地带动了该集团的出口:1997年海外销售收入250万美元,带动出口近150万美元;1998年海外销售收入近600万美元,带动出口达400万美元(注:李钢主编:《“走出去”开放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实证分析表明,机械行业由于技术与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结合,海外投资就可带来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2)轻工行业。严格地讲,轻工行业中也有属于机械行业的产品,区分出来的主要是体积较小的机械产品如自行车以及其他轻工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体积较小,出口运费没有体积较大的机械产品高,与海外加工的生产成本比,在国内的生产成本更低,因此这类产品的海外投资与出口很可能出现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在国内生产此类产品后出口更经济,就很少会有企业再到海外投资生产;即使在海外投资并形成规模生产,对国家的出口带动作用也不大。(3)纺织服装行业。纺织服装业的投资主要是规避贸易壁垒,由于根据多种纤维协议,在投资国的出口配额已经用尽时,如果东道国尚有未使用的配额,投资国便可以使用。中国在纺织品领域受欧美出口配额的限制非常严重,因此不少的纺织服装企业到海外投资主要动机都是为了突破配额的壁垒,在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也要视情况而定:一次性投资建厂可以带动国内纺织机械的出口,但对出口贸易没有持续的带动作用;使用国内材料多的,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产地规定比例的国家对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国家(地区)可以享有免配额、免关税的优惠,则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产品出口或向第三国出口。因此,纺织服装行业在海外的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扩大还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实证数据。

四、结论

1.综合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理论,回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中的发展,以及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现状与特点,论述了中国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既存在互补又存在替代关系、中国的海外投资既有贸易创造效应又有贸易替代效应的理论。有意义的是这些互补和替代关系,或称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效应,在不同的投资领域、投资行业、不同的投资区域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是有所差异的。

第5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OFDI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2014年,我国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对外投资净额的规模从2002年的299亿美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6604.8亿美元,位列全球第11位。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规模大,但距离发达经济体有差距

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的增加状况:其总体趋势是对外投资存量规模和流量规模呈递增趋势。经过多年的对外投资,我们的海外投资存量规模依然较小以2012年各主要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例,该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中国香港、日本、中国的对外投资存量规模分别为51911亿美元、18082亿美元、14968亿美元、15472亿美元、13098亿美元、4336亿美元、5319亿美元,我国的对外投资存量规模仅为同期美国的10.2%、英国的29.4%、法国的35.5%、德国的34.3%、中国香港的40.6%、日本的50.4%,差距巨大。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于集中于主要经济体和地区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香港、欧盟、东盟、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这六个主要经济体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六至八成的份额。就对外投资流量而言,从2007-2010年,中国对这六个经济体的总直接投资合计分别为169.5亿美元、443.4亿美元、449.6亿美元、524.5亿美元、548.1亿美元、704.6亿美元,分别占据了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64%、79.3%、79.6%、76.3%、73.4%、80.3%。就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来说,2007---2012年,中国在这六个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804.1亿美元、1330.9亿美元、1917.7亿美元、2414.3亿美元、3270.7亿美元、4019.9亿美元,分别占据了中国同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68.2%、72.3%、78.1%、76.1%、77.0%、75.5%。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进了东道国的利益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就业和税收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我们以就业和税收这两方面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在2010-2013年间,在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雇佣员工分别为110.3万人、122.0万人、149.3万人、196.7万人,其中,雇佣外方员工分别为78.4万人、88.8万人、70.9万人、96.7万人,来自发达国家的雇员在2011-2013年间分别为10万人、8.9万人、10.2万人。2011-2013年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为东道国分别带去220亿美元、221.6亿美元、37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

(四)对外并购日益活跃

传统上,绿地投资(创建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方式。近年来,海外并购、股权置换、风险投资等投资方式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积极采用。我国海外并购的金额从2004年的30.0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529.0亿美元,十年间增加了16.6倍,这十年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达2266.5亿美元。2013年,中国并购投资占据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半壁江山,达到49.1%并购领域也呈现多元化特点,涉及采矿、电力、文化娱乐、交通运输建筑等多个领域。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体系

据裴长洪等(2012)统计,美国自1949年即建立了保障投资者对外投资的法律,其通过多达1856个BAT(双边投资协定)和1982个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保护其海外投资者。纵观美、日、欧美、等对外投资强国(地区),他们无不是建立了完善的海外投资保障体系,并与时俱进,在适用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为此,我们也必须建立相应的投资保障促进体系,助力我国对外投资跨越发展。

(二)积极进军发达欧美经济体

一方面,欧美发达经济体与我方的“制度距离”差距较大,所以,对欧美发达经济体的投资能够优化我方的海外投资结构。另一方面,技术寻求型投资和市场寻求型的对外投资都能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而欧美发达经济体科技较我方有优势,其大多是传统的科技强国,其消费市场特别巨大,因此,我们需要针对欧美地区增加以技术寻求和市场寻求为动机的投资,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总之加大对欧美地区的投资力度是我国海外投资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发挥海外华商网络的作用

汪占熬,张彬(2013)实证测度了社会关系网络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程度,表明社会关系网络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展有着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要充分利用同种同源等有利因素,通过血缘、亲缘及宗族等加强与海外华人网络的联系。

(四)均衡东道国权益和投资者利益

我们的政府一直通过各种努力,为我国的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如,近年来,签订了多个自贸协定,目前已经签订14个自由贸易协定,其中相关投资条款为我们进入对方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有双方政府背书的协定也将降低投资的政治、安全等风险。我们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时,需充分利用好已有的便利;通过内部的律师、研究部门、外部的国家相关投资信息服务,避免侵犯当地劳工权益、触犯东道国垄断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在投资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不能以破坏东道国环境为代价去谋取收益;以收益的适当比例反馈东道国为东道国的发展贡献力量,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

(五)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当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金融类投资和非金融类投资都是以美元计价结算居多,这会产生汇率风险、运营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跨境投资的计价结算货币必将使我方对外直接投资汇率风险和运营成本降低以及核算便利化。2011~2014年,年度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达20208亿元,其中,我国OFDI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3321亿元,年度直接投资、OFDI人民币结算金额分别从2011年的1066亿元、15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0486亿元、1866亿。与2011年相比较,OFDI人民币结算增加了10.7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跨境人民币结算系统(CIPS)、离岸人民币市场、人民币清算行等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对外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支持力度。

参考资料

第6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一、河南企业“走出去”现状

1.海外直接投资企业融资情况

已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多数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积累,少数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投资伙伴参股提供资金。在国家政策支持方面,近1/3企业没有获得支持,将近一半的企业获得了低息或无息贷款和优先获得外汇支持。

2、海外项目存在风险及其管控

由于投资目的地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多数企业认为投资海外项目具有较小风险或中等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多数企业认为当地政府腐败,合同方不守合约、出尔反尔具有较小或中等风险,被当地政府资产国有化具有极低风险,而在宏观经济状况不稳定、遭遇国家安全审查或其它政治阻扰、政治动乱与战争具有较高或极高风险,需要企业认真对待,制定预案管控风险。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认为政治动乱与战争具有较高或极低风险,与河南省企业投资非洲较多相关。

针对海外项目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多数企业采取加强与中国使馆、驻外商业机构(如贸促会)或国内有关部门的联系、求助于当地华人组织(如中资企业协会、华侨组织等)、和当地民众搞好关系、与东道国当地企业合资合作、尽量雇佣当地人等措施处理和管控海外投资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二、河南企业对未来2年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价

全球经济状况,依据企业未来2年全球经济状况和海外投资环境调查分析,较多数企业认为未来2年全球经济状况不好不坏,但略微倾向悲观。与未来2年全球经济状况相对应的未来2年企业面对的海外直接投资环境,呈现较为一致的表现,企业持中肯态度,又略显比较悲观,这正好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相关。

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可能发生国际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不稳定、原油及原材料价格不稳定、主要货币币值波动等状况,国际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可能性中等,但倾向于比较大:企业对世界经济不稳定的看法有冲突,认为发生可能性比较小或比较大的企业数相等;对于原油及原材料价格不稳定、主要货币币值波动等状况,比较多的企业认为发生可能性比较大,特别是主要货币币值波动,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调查结果与近期原油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相吻合。这些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而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意愿产生了影响,较多的企业认为世界经济不稳定、原油及原材料价格不稳定、主要货币币值波动等状况的发生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意愿产生比较强的影响,其中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原油及原材料价格不稳定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意愿产生比较强影响;有一半的企业认为国际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意愿产生中等影响。

三、河南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意向

1.影响企业向海外拓展的动力因素

企业向海外拓展的动力是诸多方面的,各方面对企业向海外拓展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在国内外政策支持方面,多数企业认为我国“走出去”政策及相关优惠因素非常重要,目的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因素比较重要,双边贸易或投资协议因素中等重要。在寻求海外市场方面,多数企业认为规避国内行业限制因素比较不重要,发展上下游产业链、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问题等因素中等重要,扩大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规避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比较重要。在寻求海外技术方面,多数企业认为从境外获取知识产权资产和研发技术团队等因素介于重要与不重要之间,从境外获取研发管理经验因素比较重要。在提升企业品牌方面,多数企业认为提升企业品牌的国际上的知名度因素比较重要,学习企业品牌管理的先进方法介于重要与不重要之间偏向比较重要,提升企业品牌在国内的知名度因素比较不重要。在利用海外制度方面,多数企业认为利用海外便利的基础设施和海外良好的法制环境等因素比较重要,利用海外充足的融资渠道因素比较不重要。寻求海外资源方面,多数企业认为利用海外高端人力资源和海外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等因素比较重要,利用海外低价劳动力因素不重要,利用海外零部件资源因素介于重要与不重要之间。

2.企业国际化方式的选择

对于2012年,多数企业认为出口本公司产品等国际化方式非常重要,本公司承接国外品牌订单、代工生产、在海外建立国际合资企业、在海外新建全资分支机构等国际化方式比较重要,许可海外商家生产并销售本公司产品、授权海外商家连锁或加盟经营本公司产品、海外并购等国际化方式重要性低。

3.影响企业选择海外直接投资目的地的因素

企业选择海外直接投资目的地,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各个因素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东道国宏观经济状况不稳定、合同方有可能不守合约、出尔反尔、可能遭遇国家安全审查或其他政治阻扰、当地政府腐败等因素影响较大,有将近一半的企业认为政治动乱与战争等因素影响很大,有将近一半的企业认为东道国贸易、税收等政治不确定、资产可能被当地政府国有化等因素影响较大,劳动力纠纷因素的选择比较分散,相对多的企业认为影响较大或很大。

第7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对外投资 模式分析 风险防范 企业战略

选题背景:这学期学得是国际投资学,主要是讲关于投资方面的知识,既然学得是投资,我觉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分析这个题目和这门课程的联系最密切,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也是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程最后一节课上所讲的内容,对这节课的印象也较之其它题目来说比较深刻。

文献综述:对外投资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解释外国投资发生的特点、原因、机制和后果.这些理论对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特点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罗华兵,何永利。中国企业公民海外投资指南[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第8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摘要:从投资动因和作用机制来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技术动因,而且总体上可以促进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获取反向技术溢出的程度受到企业治理结构、国际化经验、投资模式、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我国技术创新基础薄弱,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技术资源,实现反向技术溢出,已成为我国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关键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由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我国需要加快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此过程中,核心技术缺乏,研发投入不足等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纷纷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主动获取东道国当地的技术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弥补技术差距,并实现技术赶超。因此文章从投资动因和作用机制这2角度深入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1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2000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并逐步出台了一系列的对外投资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在此情况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增长,而对外投资地区以及投资行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据商务部统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003年的285465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650609万美元,增幅高达828.52%,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也由2003年的3322222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1791050万美元,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资存量由2004年的12398万美元迅速扩大到2007年的152103万美元。

2投资动因

国内学者在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冼国明和杨锐(1998)注意到发展中国家企业有可能主动采取逆向FDI方式,以期改变其技术开发和累积过程中被动的、渐进的路径,并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某种先进技术或管理技能以加速技术累积的速度和动态效果。马亚明,张岩贵(2003)提出技术扩散的存在使得通过FDI来寻求技术成为可能,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以合资的形式到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最大化公司之间的技术扩散,以最大可能地寻求和利用发达国家企业的先进技术。李蕊(2003)在研究跨国并购的技术寻求动因时,发现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可以使跨国公司获得大量与核心技术相关的技术,使其技术研发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增长,技术研发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加快了开发、创造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进度。也就是说,一方面,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现有各种资源尤其是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跨国公司技术研发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跨国并购取得各种现有研发成果,提高了跨国公司技术研发的质量和水平,加快了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速度。孙建中(2004)提出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之所以是我国获取核心技术的现实选择,原因在于:①增强投资机制功能的动机;②降低技术移入成本的动机;③加快技术获取速度的动机;④提高技术获取效率的动机。吴先明(2007)指出在动态的全球竞争条件下,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目标的海外投资并不以垄断优势为前提条件,具有局部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可以通过逆向投资,采取在发达国家当地建厂、设立技术监听站和跨国并购等形式,寻求并获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性资源—创造性资产,并通过全球化来利用这些资产构建新型的资源和能力基础。申俊喜(2008)注意到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由于产业升级路径的跃升、技术获取方式的变迁以及知识吸收能力的增强,实施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利用外部技术的重要路径。这一策略不仅可以打破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实现以技术创新国际化带动市场国际化。综上所述,寻求技术资源在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中表现得尤为显著,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7年我国居民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为116件,而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专利申请数分别为239、582、2610、285和800件。此外,2007年我国R&D支出占GDP比重为1.49,而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R&D支出占GDP比重分别为2.08、2.53、1.79、3.44和2.68。这显示,对于我国而言,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如果我国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通过技术扩散以获取反向技术溢出,有利于赶上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力。华为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分别在法国设立了3个研发中心:塞尔日中心(无线技术的基础性研发)、拉尼翁中心(固定宽带研发)、伊西中心(移动宽带研发),而且2009年华为公司在瑞典哥德堡即将开设一家新的研发中心,主要专注于微波、基站和基于IP的网络研发。华为公司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将基础研究和应用型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成功的打入了竞争激烈的国外市场。

3作用机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增多,其作用机制也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赵伟,古广东和何元庆(2006)认为中国对不同的东道国经济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机制不尽相同。其中,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主要通过研发要素吸纳机制、研发成果反馈机制、并购适用技术企业机制促进中国技术进步,而对于新兴工业化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研发成本分摊机制占主导地位。杜群阳(2006)提出反向外溢的渠道一是母国企业可通过与东道国的技术领导者建立更紧密的地理联系,以降低投资者的生产成本,获得积极的外溢效应;二是母国企业可利用与东道国的产业联系,实现知识获取,以获得反向外溢。尹冰(2006)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逆向投资实现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包括技术传导的动力因素、传导路径、影响因素和传导效应四大环节。冯跃(2008)提出发展中国家逆向FDI主要通过溢出效应、学习效应、关联效应、渗透效应等途径影响母国企业乃至母国国内整体技术水平,其中传导机制包括创新激励机制、学习激励机制。尹华和朱绿乐(2008)认为企业技术寻求型FDI主要通过模仿跟随效应、联系效应、人员流动效应以及平台效应四个途径获得反向技术外溢。陈菲琼和虞旭丹(2009)研究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其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反馈机制,得出了4种主要的反馈途径:①海外研发反馈机制。跨国公司海外R&D活动来自2个方面:创新R&D和适应型R&D,前者更类似于“技术获取型FDI”,而后者则像是“市场开发型FDI”,以技术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要素、研发机构、信息等R&D资源为目标,以新建或并购海外R&D机构为手段,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②收益反馈机制。如果将收益汇回国内,母公司可以增加研发投入和人力投入,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技术水平和吸收能力,若保留在子公司则可以实现海外研发反馈机制。③子公司本土化反馈机制。子公司本土化可以促使母国企业在技术、管理知识的等方面更为直接、快捷地与发达国家进行交融和沟通,特别是获得有如东道国的网络支持、上下游溢出等其他方面无法实现的效应。④对外直接投资的公共效应。从社会和宏观的角度来看,OFDI的外部性发生在其母国厂商从某一公司的跨国投资中受益,即公共效应。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作用途径主要为降低研发成本、母国子公司和东道国企业之间高素质人才的流动、对产业链上下游厂商的技术扩散等。陈菲琼和虞旭丹(2009)分析万向集团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作用时,重点提到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收益反馈和网络支持效应。而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则在华为公司体现的更为明显。截至2008年底,华为近8万名员工中,海外员工已超过22000人,其中海外本地员工超过12500名,海外员工本地化率达到了57%。这有利于华为吸引和保留国外人才,以及提供在不同国家员工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企业的不同的海外扩张阶段,可能不同的作用机制起主导作用。在对外投资初期,我国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处于比较劣势,可能面临亏损局面,这时收益反馈机制很难发挥作用,而在后期,我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逐渐赶上发达国家企业,以及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东道国的政策法规、市场竞争情况,导致获利增加,从而体现出了收益反馈机制。

4结论

由从投资动因和作用机制来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技术动因,而且总体上可以促进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获取反向技术溢出的程度受到企业治理结构、国际化经验、投资模式、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此外,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例如联想在收购IBMPC部门过程中作出了相当大的让步。于我国技术创新基础薄弱,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技术资源,实现反向技术溢出已成为我国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冼国明,杨锐.技术累积、竞争策略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经济研究.1998(11).

[2]马亚明,张岩贵.技术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一个关于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南开经济研究.2003(4).

[3]孙建中.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生产力研究.2004(8).

[4]吴先明.跨国公司理论范式之变:从垄断优势到寻求创造性资产.世界经济研究.2007(5).

第9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在世界经济前景黯淡的局面下,全球并购市场日渐冷清,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并购市场则略显暖意。尽管在此次全球危机中未能幸免,但很多亚洲公司相比欧美同行拥有更为充裕的现金流,中国公司越来越被视为并购交易中的活跃买家,其在国际并购市场中格外引人注目。规模庞大的资源型企业收购,使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扬眉吐气。然而,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拥有强大研发能力的技术型企业更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海外并购 浪潮滚滚

经过多年的资本积累,羽翼渐丰的中国企业逐渐开始走向海外,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在进行资本国际输出。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21.5亿美元,同比增长96.7%,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2003―2008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70.2%。据渣打银行估计,2009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有望首次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额。

对外直接投资包括“新设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基本方式。一般来说,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初期,企业大多采用新设投资的形式,但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跨国并购将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与新设投资相比,跨国并购具有建设周期短、经营风险低、投资方向灵活等优点。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日益活跃。清科《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发生的13起跨国并购事件中,有7起为中国企业对外的并购,比重达到了53.8%,而2008年同期该比重仅为20%。

海外并购资源:无奈之举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生水起,触及行业日益广泛,但总体来看,自然资源领域的并购仍较为集中。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公布的多个并购案例中,能源,矿产资源领域的并购占了绝大的比重。仅在今年2月份,中国企业就向4家海外资源类公司发起并购,其中的3家均为澳大利亚的资源类公司。

趁国际资源价格下跌出海“抄底”,虽有利于企业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但这也透露出中国资源类企业的一丝无奈。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额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从而引发能源,矿产类资源需求高涨。但受国内资源供给能力的限制,中国资源类企业不得不依靠进口来确保产能,对外资源的依赖日益严重。而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的巨幅波动,严重影响国内企业的正常发展。为掌握更多资源,保障企业的平稳运行,海外并购成了资源类企业的现实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企业目前大量并购海外矿产资源,是国内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外延。

然而,高能耗、低水平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集约型”的增长方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的主题,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恰好为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当前危机中,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重中之重。在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都要求加快产业内部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资源虽然是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但是先进的技术却是当前迫切需要的。

海外并购技术:当务首选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无外乎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两种途径。自主研发虽然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但是在前期科研投入少、科研实力薄弱的情况下,自主研发耗时较长且风险较大。在目前中国产业急需升级的情况下,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引进国外已经基本成型的技术未尝不是一种快捷的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给各行业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拥有大量专利技术但由于资金紧张而陷入困境的海外企业并不罕见。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这些企业正亟待出售。另外,各国政府在危机下也相对放松了对技术型企业并购的限制。相对于资源类企业的海外并购,技术型企业的并购金额相对较小,不易引起舆论的抵制,所面临的并购风险也就相对较小。因此当前的经济环境,也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技术型企业的最佳时机。

当前,海外并购技术型企业在整个海外并购潮流中还属于涓涓细流。从并购案例上看,海外并购技术型企业主要集中在IT,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被并购企业的技术都是并购方所急需的,并购的规模及影响力都较小。然而我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与国外都存在较大差异,海外并购这些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技术型企业存在广阔空间。

政府已经对海外技术型企业并购制定了明确的鼓励政策,在《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中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对境内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可给予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

海外技术并购注意事项

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现代科技是各种工具和规则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多元性。在选择海外并购技术的时候,并不一定最先进的技术就是最好的。技术上具有适当的领先性、能够解决企业技术瓶颈,是选择海外并购目标的基本原则。

公道的交易价格技术型企业价值的评估要比资源企业的评估更难,在评估时不但要懂得目标企业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更要了解该技术的市场前景。为了取得双方都满意的交易价格,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并购资产的评估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