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

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

第1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

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这个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中药的药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陈克恢研究麻黄[1]以来,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就是中药药理学。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药药理学从中药和药理学脱胎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基于此,有必要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进行整理、探索,为进一步指导中药药理学发展、丰富实验动物学的内容起作用。故本文试图较系统地论述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探索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指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它包括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人类证候动物模型、人类病证动物模型三部分的内容,它既是实验动物学的范畴,又是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的核心。

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作用

2.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石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从而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它包括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三部分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的研究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1.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中药药性药理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毒性等方面的药理研究,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温热药建立热证动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药龙胆草、黄连、黄柏、银花、连翘、石膏治疗,观察中药寒凉药性的药理学基础;用寒凉药建立寒证动物模型,再用热性中药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治疗,观察中药温热药性的药理学基础[2]。又贲氏应用血虚肝脾损伤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的归经药理[3]。

2.1.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中药实验药理是中药药理的研究核心,中药实验药理主要是应用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研究中药功效的药理作用,揭示中药功效的现代内涵。中药功效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在药学中的体现,对中药功效的揭示,必须以中医证的研究为基础;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证在实验研究中的载体,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如研究补气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四君子汤对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结果四君子汤能抑制正常动物离体器官小肠的运动[4],对正常在体动物小肠推进运动无明显影响[5];但能增加脾虚动物小肠推进运动[5,6]后者与临床实际相符,与补气药健脾益气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气功效在肠功能中的体现。这个例子说明,建立和使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药的功效,丰富中药实验药理的内容。

2.1.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临床药理的桥梁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方兴未艾,但学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动物的结构形态、功能代谢与人类的病理状态相差甚远,故必须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来连接中药实验药理与临床药理的研究,为中药临床药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2.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中医药的学术发展相当缓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实验研究体系,缺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沟通与融合,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规范、指标体系和方法论,致使其理论研究对实践缺乏推动作用,与世界医学缺乏共同语言。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以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实验模型。弥补了中医药研究的不足,成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的中介部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发展,必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2.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中医以系统-综合医学模式为特征,坚持功能主义的原则和视角来研究人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将弥补现代以形态结构为原则进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标体系,丰富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医学和比较医学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制与增加,又将丰富实验动物病理学和动物实验技术的内容,对实验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和实验操作技术进行重新认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深入研究,将成为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2.4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可用正常动物观察药物对生理状态下各种生理、生化、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以判断新药的疗效。但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有本质的区别,对药物的反应常有质的不同。有些药物对正常动物无药效作用,而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则有治疗作用,如清热药对发热动物有降温作用,而对正常动物体温则无影响。因此,仅用正常动物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新药有效性,必须选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观察新药对病理状态的影响,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有效性。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自唐·陈藏器《本草拾遗》首次记载用精米喂猫、犬造成脚气病模型以来,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已初具规模,分为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三类。

3.1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分为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和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如发热动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动物模型、肥胖症动物模型等。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在自然情况下,发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并通过定向培育而保留下来的疾病模型,如无胸腺裸鼠、重症肌无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压大鼠、肥胖症小鼠等。

3.2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自60年代邝安建立第一个类“阳虚”动物模型[7]以来,已用200多种方法,复制建立了肾虚证、脾虚证、肺虚证、心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肝郁证、寒证、热证、痹证、里实证、厥脱证、温阻证、温病等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动物身上复制的中医药证候,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独具一格的有别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学发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3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医学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证动物模型、失血性贫血血虚证动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脱证动物模型等。把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中西汇通。另一种是在中医药病证理论指导下,建立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8]。这方面的工作急待开展,以深化中药药理模型的研究,纠正证候动物模型难于深化、不好应用的不足。

4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主要是应总结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理论,加大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和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建立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科研规范、研究体系,为中药新药研制和开发、中药药理研究、中医药学术发展、中西医合流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也将为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克恢,SchmidtT.PharmacolExptTherap,1924;24(5)∶339

2梁月华.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19(1)∶54

3贲长恩.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增刊)∶23

4黄树明,等.中医杂志,1988;(9)∶60

5彭成,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5)∶6

6闻集普,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2)∶27

第2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

儒家人本哲学的发展和确立与我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商朝以前,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强化王权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鬼神大加尊崇[1]。《礼记•表记》中也有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对鬼神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并把人们的行为和意愿看做是天、神意志的代表,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2],“民之所欲,天必从之”[3]。进入春秋以后,“重人轻神”的思想逐步形成。春秋中期已出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由当时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宰相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4]”,道出了人民在国家稳固、安危中的根本地位。之后到了春秋末期,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和重视人在宇宙的中心地位和在社会的主体地位,并结合自己的学说,创立了人本主义哲学。儒家人本哲学重视对人性的认识,认为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儒家人本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仁”者,爱人。要做到“仁”,就要做到以下5点:恭、宽、信、敏、惠。具体来说,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遵循“忠恕之道”。“修齐治平”在儒家人本哲学中体现了“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

2儒家人本哲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2.1儒家人本哲学的人性观与现代人类医学

人具有运动性语言中枢和知觉性语言中枢的特殊结构,人是以语言拥有世界的动物,人们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引感、开放内心世界;同时,人也是唯一可以被语言符号伤害以及患语言疾病的动物,而且,人还是唯一可以通过语言符号医治的动物[8]。人的疾病与健康,不仅仅涉及到生理、心理或社会某一个单一层面,而是他们的整合,且三者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根据现代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只有当三者是一种和谐统一的良好状态时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健康。而某一方面的疾患都会牵涉和影响到其他方面,如心理或生理疾病所致社会功能损害和缺失,还有社会关系引发的心理和生理问题等。所以,与动物医学不同,人类医学除了自然科学性外,还具有人文性质。医生在给患者看病时,不仅要看到患者的生理层面,而且要看到其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随着现代社会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点,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就是很好的例证。

2.2“仁”的人本哲学与现代医学人文关怀

“仁”是儒家人本哲学的核心概念,孔子在《论语》中使用了109次“仁”。《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日爱人。”孟子也说,仁者爱人。就是要关心和爱护他人,不是弄虚作假,虚情假意,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养,而是从“与人为善”的本心出发,真诚地爱护他人。怎么样才能做到“仁”呢,《论语•阳货》中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谦逊恭敬、宽容大度、诚实守信、行事聪敏、恩惠于人,待人处事做到以上几点就是“仁”了。而具体来说,仁的施行,在于推己及人,也即“忠恕”之道。“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的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就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9]。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这两方面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9]。人文关怀是对人的主体地位,对符合人性的需求,以及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条件及保障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人格的肯定[10]。医学人文关怀主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医学人文关怀就是对病人不仅要提供必须的医疗技术服务,同时要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11]。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要有仁爱之心。作为专业人员,在患者面前更要谦逊恭敬,把患者当做自己的服务对象,以平等观念和服务意识去面对患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面对患者对专业知识的无知以及作为疾患承受者的一些不当言行,医护人员要给与宽容和理解,并给与必要的解释和指导。医护人员还要诚信待人,不弄虚作假,欺骗患者。在医疗护理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操作程序,思维敏捷,行为果断,不因自己的失责和大意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医护人员还应根据安全性、实用性等特点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体质、家庭经济等因素为患者选择适当安全的治疗方法、药物等。医生救死扶伤,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医生是给人们恩惠的,应该以利于患者和惠于患者为出发点。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要推己及人,遵循“忠恕之道”。其实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换位思考”和“黄金法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医护人员和患者首先学会换位思考,然后以自己调换角色后希望对方对待自己的方式去作为。医护人员以如果自己是患者希望医护人员怎么对待自己去对待患者,而患者以如果自己是医护人员希望患者怎么样对待自己去对待医护人员。这样通过为别人着想,不仅很好的体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仁爱之心,而且能够构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2.3儒家人本哲学的“修齐治平”与现代医学人文管理

有学者认为,“修齐治平”体现了儒家人本思想中“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在现代医学中,医生作为服务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是要提高自己的医学人文技能,提高自己对患者心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以及与患者建构良好和谐医患关系的技能,还要提高自己的理论和认识水平,对人类疾病和健康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认识。这都需要医护人员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理论,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医治和解除患者的病痛。不仅如此,医生的内在素养和专业技能会通过其一言一行表现出来,而患者就据此对医生形成信任或怀疑、镇静或不安、安全或不安全、敬仰或怨恨、对疾病的良好的预后充满信心或失去信心等心理。具有良好内在素养和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医生其言行往往就能够很好的安抚患者心理,使患者产生信任、安全、镇静、对所患疾病的康复充满信心和希望等积极向上的心理。而且这样的医生也会得到患者的敬仰。这也就是“修己安人”的过程。特别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心理医生的内在素养和人格魅力是安抚来访者不安焦虑情绪以及影响来访者做出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儒家人本哲学中“修齐治平”,也就是“修己安人”的思想在现代医学人文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3结论

第3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

支撑人类长寿的是数字

杰伊・奥利昂斯基是著名的人口学家,供职于美国的伊利诺斯大学。他的同行兼朋友史蒂夫・奥斯达德工作在爱达荷大学。前不久,他俩商定每人拿出150美元作为投资基金,约定到2150年时由赢家的亲属获得这份赌金。根据约定,奥斯达德的后代获取赌金的条件是,那个活到150岁的人必须符合一定的健康标准,并能证明他的年龄材料准确无误。双方每年往基金中各添加10美元,到2150年,300美元的投资将是一笔可观的资金。

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的寿命不断地增长是不争的事实。全世界的人口平均寿命差不多是每50年增长20岁左右。在美国,出生于1900年的人的平均寿命在50岁以下,如今,人们的平均寿命为78岁。日本的妇女是我们所知道的寿命最长的人,她们现在的预期寿命为85岁。中国的近五十年的情况也基本符合这个数字,1949年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47岁,50年后增加20岁,就目前不断增长趋势,很接近奥斯达德的观点。全世界目前有明确详细生卒日期记录的最长寿者名叫让娜・露易斯・卡尔门,法国人,六年前去世,享年122岁。尽管如此高寿的人还很罕见,但超过百岁高寿的人正在剧增。现在,美国有10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万。而在1950年,美国100岁以上的人瑞只有2300个。法国1950年有百岁人瑞200位,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15万人。

在德国罗斯托克市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从事老年学研究的詹姆斯・沃佩尔说,如果这一增长速度继续保持下去的话,到2150年工业化国家的人均寿命将达到122.5岁,活到150岁并没什么了不起。

难怪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卸任前,曾向国民许诺让21世纪出生的人幸福地沐浴到22世纪的阳光。

奥利昂斯基的观点

奥利昂斯基与奥斯达德的打赌趣闻,在美国的相关学界轰动一时,很多人主动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来。为了区别二奥的观点的差异,奥斯达德被称为乐观派;而奥利昂斯也就自然被称为悲观派。虽然是悲观派,但他理论严谨而有说服力,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和关注。

他认为从1900到1950年,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再加上电冰箱的使用、对污水的治理和更安全的工作环境,这些都促成了上个世纪人类预期寿命的增加。这是人类历史上比较特殊的50年,不能作为今后比较的蓝本。这半个世纪中让年轻人受益最多的是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大大减少,而这些都是危害婴儿和少年儿童的主要疾病。每挽救一个青少年的生命就使原有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10年,因为在上世纪之交,如果一个人能够活过童年时期,那么他就很可能再多活几十岁。

他说,到了1950年前后,这种模式倒了过来,许多医学成果在延长老年人寿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医学的发展抑制了许多老年性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心脏病这个头号杀手。但是,挽救已经进入晚年的人的生命只能在他的寿命计算表格上增加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所以奥利昂斯基深信,即使是老年人健康保健取得了巨大发展,人的预期寿命也不会超过85岁,至少我们现在活着的人达不到。

斯达德的观点

在过去的十年中,动物研究已经发现了数十种能提高寿命的基因。例如,线虫身上的一种基因变异就足以使其生命延长600%。这些基因包含蛋白质的遗传密码,它们控制着能量消耗、生长节律和细胞分裂等基本生理活动。

然而,在人类基因组中还没有发现能延长生命的基因。“我们知道许多能使人缩短生命的基因,”奥斯达德说,“但我们不知道有哪种基因能使人长寿,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永远不会发现这种基因,保守的估计也就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一定能找到人类的长寿基因,到那时再利用基因的修补、移植技术,使人类达到长寿的目的,不是很难的事情。”

一种观点认为,动物新陈代谢的速度对其生命有制约作用,这是大约一百年前提出的有关寿命的理论。所以说,乌龟等冷血动物的寿命比野兔等热血动物寿命长,而那些生长迅速的动物则易于早亡。

这种寿命模式让人们产生了一些简单美妙的想法。比如,这种模式表明,所有哺乳动物一生的心跳次数是相同的。能证明这一设想的另一证据是:正常新陈代谢对能量的消耗能生成一种叫做自由基的反应分子,这些分子会对DNA、酶和细胞膜造成伤害。日积月累的伤害会增加机体对癌细胞的易感性,减弱机体对阻塞血管的修复能力,直至加速衰老的速度。自由基模式是当今最具影响的衰老理论,它正好与寿命节律理论相吻合,即,新陈代谢速度越快,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速度就越快。

在实验室中对老鼠、果蝇,酵母细胞和线虫的研究表明,环境的改变可以显著地延长寿命。例如,严格喂食低热量食物的老鼠,寿命可延长40%。放入冰箱中的果蝇的寿命是未放入冰箱中果蝇寿命的6倍。被过的猫、狗、甚至比人的寿命都要长一些。

破解更多的未知

密歇根大学的老年病学家理查德・弥勒认为,在预测人类衰老趋势的时候,科学家很可能是误入歧途了。直到现在没有一个人做这样的研究:从头到尾地监测一个人,从他成功受孕的那一刻起就观察检测他的发育成长,直至他的衰老死亡。没有这么一个作为比较的样本,我们很多的研究都是空中楼阁,无法得到更科学的结论。生物医学研究已经在老年疾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但科学家依然搞不明白为什么人到了三十多岁以后身体就会每况愈下。衰老作为一个过程是否可以与其病理学区别看待,这一点就更不清楚了。

第4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中药药效;临床实践;研究;意义

1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

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是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研究的首要条件,中药,无论是复方还是单味,其方法和物质基础都不同于西药,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可通过多个途径整合而返回作用,在药效上也呈现多样性,而中药药效的临床特征以及药效的研究技术发展也正体现了我国中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1.1中药药效临床研究特征 ①中药药效临床研究要以中药理论为依据。中药药效是要根据中医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基础的,对病症进行辨证施治,药物的配伍以及复方制剂必须要经过临床验证,并且有明确的功效以及适应范围,针对药物的特殊性以及用途,作针对性的药效研究。例如中国中医自古讲究以"证"为基础,辨证论治,强调证、法、方、药之同的严格联系及辨证分型,所谓"方从法出,法因证立",对于不同的病症采用不用的处方配伍。②中药药效必须体现中医用药的特点,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而且具有多方兼顾,调理周全的特点,但是由于中药的复发成分比较复杂,制剂稳定性差,难于控制,其药理研究及结果分析更为困难。而对中药药效的研究,对中药制剂以及复发的改进和研究也提供了中药的条件,对中药研究水平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中药药效也体现了中医在临床应用中的理论基础,治病看病症是中医首要条件,中医的"证"是疾病的致病原因,症状、病位以及病邪的重要概括,在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及患者的主观感受来判断[1~3]。

1.2 中药药效研究技术的发展 中药药效的临床研究是在中药药物学在临床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效的的实现一般是通过实验室研究,在动物或是其他类型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模型的基础上,或者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整合而成,多采用整体和个体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和实验,来表明中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以及反作用,对疾病的防治疗效,从而不断扩展中药的应用空间。

随着世界医学的融合和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相关的现代仪器设备开始应有于中药药效临床研究中,如生物学,化学,病理生物学,电泳技术、血清药理学、组织培养技术等方法和技术开始于中药药效学相互渗透,中药药效学正由宏观开始走向微观发展。

2中药药效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2.1中药药效研究可提高中医药学水平 中药复方是我国中医用药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通过对临床中药药效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寻找能代表中药的总体药效最佳成分以及气配比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药效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作用机理、组方配伍理论的现代科学基础,可赋予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以当代科学的内涵,提高中医药学水平。

2.2中药药效研究揭示中药临床多样性应用 中药药效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国内外药学界的焦点,中药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质基础和西药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中药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都不是单一的化合物,其物质群是按照中医理论进行的科学配伍,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效性,例如人参因含有人参皂甙类、脂肪酸、挥发油、氨基酸、糖类、黄酮、维生素、核苷及其他碱基等物质,具有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方面(靶点)功能,这不是单一的某一药物的成分所能够达到的。

2.3有利于发现中药新用途及优化中药制剂 中药药效一般直接作用于动物或者是人体的全身,如果用药周全,实验合理,往往会发现一种中药对人体的多个系统有疗效,不是单一的只针对一个观测指标,这对于临床研究发现药物的新作用新用途以及优化中药复方和制剂都是非常好的启迪,如果将这种临床药效实践加以验证,那么,一种药物多种用途便可应运而生,而且由一种处方可以通过不同制备工艺研制成要,临床效果也会大大的不同,因此,药效的临床研究是优化中药制备工艺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对中药药效的临床研究是辩证看待中医中药学的重要方法,药效也是检测中药疗效的唯一标准,中药是药效的基础,药效临床研究是中药的延伸和实践,同时,又进一步检验中医药学理论,这也正是中药药效与中医药的密切关系所在,只有深入研究中药药效在临床中的实践,才能对中医药学的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王四旺,等主编.《中药药效的研究和评价》[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第5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物学 教学 探讨

在卫生学校初中起点的中专教育阶段,医学生物学是刚刚进入学校的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基础医学课程。医学生物学涉及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既是医学基础的前沿学科,又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奠基学科,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以期更好的提高授课效果。

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主体学习的意识便得到弘扬。我校医学生物学通常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课程性质为考查课。由于是考查课,给学生造成一种医学生物学“不重要”的假象,而且学生目前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偏低的现象,医学生物学又是以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两大方面的基本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相对微观、抽象,初中起点的学生从未涉及过,相对新奇,当他们接触到第一门专业基础学科时,都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因此,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上好第一次课―绪论是至关重要的。先从一系列问题开始:什么是生物?我们周围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他们的区别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长得象自己的父母?学习医学为什么要学生物学?让学生一下子进入角色,觉得生物学知识并不遥远,随着教师的答疑,使学生了解了医学与生物学关系密切,生物学是其它医学课的基础,临床医学的突破依赖于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同时生物学的发展也源于临床医学研究的需要。如困扰人类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遗传病、艾滋病,还近几年来的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等传染病的治疗和攻克,都依赖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的发展;为了满足人类“青春永驻”的愿望,临床医学又提出了如何延缓衰老的命题,这要通过生物学来进行研究,同时也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与医学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绪论的讲解使学生明确了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要贯穿始终。每一次课教师都要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用生动、形象的形式来传授知识。例如:在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我们把它比做一个旋转扶梯,在介绍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关系时,可以将其比喻为一根毛线和一团毛线之间的关系。用生活实例对所讲知识进行强化,使其由抽象到具体,使烦燥内容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教学是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及视频为一体的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在“细胞”一章的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对这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细胞器的结构、细胞有丝分裂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板书加挂图很难讲清楚,尽管老师用发很大力气,学生仍然很难理解,而且感觉到枯燥。而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动画的播放来讲授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既感觉新奇,又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积极开展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模式单一化的状况,树立教学模式多样化的观念,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利用录像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提高教学效果。

三、重视实验教学

第6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代谢组学 中医药现代化 证 疗效评价 中药新药

1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联系

   

中医药学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科学,在历代医家不懈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所谓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中医药学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的每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具有整个生命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注重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这种观念贯穿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之中。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科研上的焦点问题,学者们力图用现代科学方法论来衡量和改造中医药学,却出现了中医药学在现代科学面前无法证明其科学性的尴尬局面[2]。这都是由于现代医学的方法论与中医药学的方法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中医药学研究用的是整体思辨的网状思维模式,它注重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事物本身,因而其知识结构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同时,中医药学善于把人与环境因素综合地加以考虑,其思维呈网状结构。而现代医学研究是还原分析的链式思维模式,它是建立在实验分析基础上的,注重研究事物本身的特性,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其知识结构是分析性的、局部的。然而,人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人体的复杂性及疾病的联系性,与中医的整体网状思维模式接近现代医学,也正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由单一性向系统型转变。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后基因时代”,而系统生物学研究是后基因时代的最主要研究任务。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都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mRNA、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然而,代谢物是生命活动的最终产物,代谢物的水平可以被看作是基因或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作出的最终的应答,正如Oliver Fiehn所认为的“代谢物是基因型到表现型之间的桥梁”[3],“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可能发生什么,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已经发生了什么”[4]。因此,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终点。总之,代谢组学属于全局系统生物学(Global systems biology)研究方法,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相对应;且代谢组学研究的目标是代谢物,而“代谢物是基因型到表现型之间的桥梁”,其研究更接近表现型,由此,代谢组学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  代谢组学与“证”的现代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所谓“证”,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所产生的综合反应,是反映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诊断概念。因此,“证”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任务。近年来,学者们对“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证候的标准化、客观化、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等方面。其中证的标准化、规范化是进行“证”的其它方面研究的基础,如果对证候没有一个客观的尺度加以评价,其它方面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每一个证候都有其外象(外候)与内涵,证的标准化研究中,对其外候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征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但外候是用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而得,很难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分析,亦是靠专家经验打分,最多亦只是半定量。这种诊治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诊疗经验,无论在准确性、稳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医患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从证的内涵方面去制定“证”的诊断标准十分有意义。近年来,学者们致力于探索证候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的指标,试图建立证候实验诊断单个金指标,然而,由于证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异病同证、同病异证等特征,不可能用单一指标作定性、定量、定位的说明。据此,证候客观化研究采用综合指标,精选非特异指标进行特异组合,建立能反映证本质并能区别它证的定性、定量、定位综合实验指标,辅助四诊,确定证候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谢组学正具备反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组”、“群”、“谱”集成的分析功能。它能够通过检测不同时间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对这些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不同的证所对应的代谢组,使“证”可以得到客观化的表述。另外,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通过研究代谢物图谱随时间的变化,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疾病过程中“证”的变化与机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状况的关系,还有助于疾病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辅助诊断,使诊断、治疗达到个体化。其准确性依赖于仪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诊治的科学化、定量化,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诊。

第7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

味标识物

《柳叶刀》杂志曾经刊载了一则有趣的报告,一条狗总是爱舔女主人腿上的一颗黑痣。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去医院后,医生诊断出这个部位患有恶性黑素瘤。虽然这样的故事一直在医学界流传,但是由于缺少证据,并没有多少人给予足够的关注。不过,从那时开始,科学家相继在大鼠和小鼠中观察到类似“嗅出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帮助这些啮齿动物远离种群中生病的成员。如今,研究人员相信他们已经搞清了这些动物是如何具有这项本领的。

借助一些现代技术,如气相色谱和质谱等,医学研究人员已经从人体呼出的混合气体中分离出各种分子。利用这种方法,现在已经有多个研究小组着手分析特定疾病气味的化学物质分子,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出其中的“气味标识物”。“气味标识物”指的是疾病细胞产生的特殊物质,它们可能是出现疾病的征兆,尽管这个时候还没有显现出明显的症状。包括哮喘病中发现的一氧化氮,糖尿病的丙酮,肾衰竭的氨气等。对乳腺癌患者来说,甲醛可能是一种标记分子,这种小分子只含有单个碳原子。

“闻出”癌细胞

众所周知,利用犬类的超强嗅觉来协助侦查包裹和行李中的以及爆炸物的做法已经非常普遍。可是利用狗的嗅觉来追踪癌症,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找到狗能“闻出”癌症的科学依据,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对气味做化学分析。

英国科学家整整花了16年时间研究,所有证据都显示,肿瘤会产生一些挥发性、并可蒸发到空气中的物质。这些物质也被发现存在于尿液、皮肤表面或者病人呼出的气体中。比较健康人和癌症病人呼出的空气,结果显而易见,两者所含的挥发物质是绝对不同的。事实如此,但这样的区别从何而来?区别由癌细胞的专属机能造成。所有的细胞都会吸收和排出气体,但是癌细胞的功能会出现紊乱。例如它们会使用大量的糖分用于无限制的生长。所有这些,还包括一些我们尚不了解的机制,都会使得它们产生一些与正常细胞不同的气体。正是这些气体帮助小狗识破癌症的秘密。

为了得到直接有效的数据,研究人员选择了尿液作为样品,这样既方便收集,也方便对狗狗进行训练和测试。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们决定研究膀胱癌,因为这个器官是直接与尿液有接触的。一共有144位志愿者参加了实验,包括108位健康人和36位癌症患者。他们同意捐献出一些尿液用于这个新型实验。而小狗们更是接受了7个月的强化训练,目的是学会忽略与癌症无关的气味。

实验结果令人振奋,在41%的情况下,这6只狗狗找出了属于病人的尿液。当然,这比起专业的癌症专家们来说是要差一些,但比随机概率要高很多。如果,随机用鼻子去闻尿样的话,平均只有7%的可能恰好找出有问题的那一份。后来,其他实验室也开始陆续地进行了犬类诊断能力的测试。

闻味辨疾病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另外一个医学研究小组也训练了5条狗来辨认患有肺癌和乳腺癌的病人呼出的气体。随后,研究人员又让它们分辨86个癌症病人和83个健康人呼出的气体。结果出来,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95%以上的情况下,这些小狗都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跟传统的诊断方法不相上下!是训练方法极为奏效吗,还是犬类的嗅觉对气息比对尿液更敏感呢?我们暂且不去管它。狗狗的鼻子怎么会如此的神奇呢?这是因为它的嗅觉至少要比我们人类强上1万倍。在狗的鼻孔中,我们发现了比人类更灵敏、数量更多的“嗅觉感受器”。

被认为是嗅觉冠军之一的德国牧羊犬,拥有2.2亿个嗅觉感受器,而我们人类只有区区500万个。我们正是借助这种感受器来感知漂浮在空气中的气味分子。为了正确分析嗅到的气味,狗的大脑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它们大脑中有称为“嗅叶区域”的专司嗅觉,体积是人脑相同区域的4倍,即比人脑的总体积要大得多。这样一来,狗狗一半以上的大脑活动都与嗅觉有关。遗憾的是,研究人员至今还没有发现一种所有癌症中都存在的标记分子。

狗狗究竟闻到了什么?是疾病的气味还是其他相关的气味?我们并不清楚。不管怎样,大家还是对结果相当满意。研究人员希望现在就能将这个实验扩大到更多的志愿者和病人中去。

任重而道远

第8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时间医学;肾主骨;藏气法时;肾应冬

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是研究生物现象与时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自然界中,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人类的生命活动均呈现节律性,具有周期和振幅等特征。《子午流注针经》为我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时间针灸学专著。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动物活动的周期性,hippocrates 在其著作中也有关于医疗和季节关系的描述。跨时区旅行的jet-lag、“三班倒”等问题均引起学者对生物节律研究的兴趣。有些科学家还从某些生物活动是按时间的变化而进行的事实,得出了“生物体的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的节律”这个推论。

1  《内经》藏气法时思想是时间医学的最好例证

1.1  《内经》藏气法时思想的内涵

《内经》藏气法时思想即五脏之气,象法于四时,又有“五藏应时”的说法。具体来说,是人体内在的脏腑生理机能,与外界时辰季节具有同步的相应性变化。其内容包括“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和“肾应冬”。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时仅把它作为一种人体与自然相关的生理现象来研究。笔者认为,中医学对藏气法时的认识远远超出了藏与时相关这样一个朴素的认识,而是欲从时间结构的角度认识人体生命,以解释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规律形成的本质和基础。也就是说,通过对不同时相中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表现于外的状态的观察和分析,来认识和探讨内在脏腑的实质。这是中医学与从空间结构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西方医学的最主要区别,也是形成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

1.2  “藏”和“时”是生物信息转导系统

“藏”和“时”相应体现了人体脏腑功能的一定规律,“时”为外在的激发源,“藏”为内在的接收靶点,两者的相应性活动是有序又有质的生理效应过程。这与既有物质基础又能体现生物整体工作方式的生物信息转导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以往松果腺冬夏对性腺调节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松果腺与甲状腺的关系中研究肾与冬时相通相应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信息转导系统,并从信号分子之间的相关性变化中探讨机体整体功能状态工作方式,阐述中医学用藏与时相应归类脏腑功能理论,这在目前脏腑实质研究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对揭示中医理论从多因素多层次统一认识生命过程的本质规律、深化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腑实质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2  基于“肾应冬”理论的“肾主骨”研究

2.1  肾本质的研究

笔者选择肾系统来研究,一方面是因为肾“藏五脏六腑之精”,在脏腑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在肾本质的研究方面,沈自尹院士及其研究组大量研究证实,肾阳虚的发生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性腺、甲状腺、肾上腺)不同层次的功能紊乱相关[1],这表明,中医的肾与上述三个轴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程世德教授提出“四时五藏阴阳”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并强调人体是以五藏为中心的外应四时阴阳、内合六腑、五官、五体、五华等组织器官的五大功能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2]。

笔者曾根据中医学“肾主生殖”的基本功能,研究了性腺轴在冬季的相应性变化。由于中医肾除了“主生殖”外,还有“主骨”的功能,因此,笔者选择了对骨的新陈代谢、脑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甲状腺为依托,进一步对“肾应冬”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甲状腺轴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组成。研究证实,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骨代谢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在成骨细胞膜上存在t3受体,还能影响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3-5]。这与中医“肾主骨”的特性极为相符。

2.2  《内经》关于“肾主骨”理论的论述及研究

“肾主骨”理论最早由《内经》提出,《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主,……肾主骨。”“主”,有主持的意思。“肾主骨”包含肾主养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能方面的联属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主要是依赖于骨髓的营养。骨髓由肾精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肾生骨髓”,“肾充则髓实”,提出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肾所藏之精、所主之液可化生骨髓,骨髓又滋养骨骼的生理关系;同时还指出了肾主骨在病机上的相互影响,如果肾精不足,则会出现骨骼病变。《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藏精于肾,……是以知病之在骨也。”《灵枢·本神》曰:“精伤则骨酸痿厥。”反之,骨骼的病变可以伤及骨髓,累及肾。亦即是说,骨的发育或虚损与肾有关。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提出筋骨的鼎盛时期,女子在28岁,男子在32岁。现代研究证实,骨矿含量最高的年龄为30岁左右,此后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少[6]。

中医学脏腑的概念是集合了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的一个综合的概念。中医学对肾的功能定义可以概括为解剖学意义上的肾脏的功能,同时作为广义的综合功能意义上的肾,具有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等功能,即包括了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乃至于神经系统的功能。中医学中“肾”的上述两方面功能均与骨代谢的调节有关。因此,肾主骨理论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解剖学的肾脏对骨代谢的影响,其实质主要指肾脏1α羟化酶的活性及肾脏对钙磷代谢的调控;二是广义上的肾即包括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不同环节、不同层面功能的概括[7]。以上两种中医学“肾主骨”理论的认识是从20世纪80年代黄铎香、梁德任等发展起来的[8-9]。

3  从时间医学探讨“肾主骨”理论研究深化了中医藏象的研究工作

虽然从理论上对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概念的时间构成已经受到关注,但从实验实证性研究上仍比较欠缺。笔者认为,应从整体调控思想出发把中医理论体系的传统思维模式融入实验设计和研究中,从多因素多层次对生物整体调控信息转导系统的实验研究中,以肾应冬时生理机制的研究为切入点,对中医藏象既基于实质器官又高于实质器官,以“时”测“藏”的内涵进行探讨。以往中医学主要以病理推生理,以药物作用推测脏腑功能的方法来研究藏象;而上述方法的特色在于直接对正常生理状态下维持协调整体动态平衡状态的机理进行研究。这种把整体信息转导观念和松果腺与下属靶腺及细胞信使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目前在国内外都尚属刚刚起步。

【参考文献】

 

[1] 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4):4-7.

[2] 程世德.内经理论体系纲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5.

[3] abu eo, bord s, horner a, et al.the expression of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 in human bone[j].bone,1997,21(2):137-142.

[4] allain tj, yen pm, flanagan am, et a1. the isoform-specific expression of the tri-iodothyronine receptor in osteob1asts and osteoc1asts[j].eur j clin invest,1996,26(5):418-425.

[5] allain tj, chambers tj, flanagan am, et al. tri-iodothyronine stimulates rat osteoclastic bone resorption by an indirect effect[j].j endocrinal,1992,133(3):327-331.

[6] 唐世技.浅析肾主骨理论与原发性骨质疏松[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4(9):22-23.

[7] 朱飞鹏,李冬华.肾主骨理论的现解与补肾法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6):9-11.

第9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生物力学;理念;中西医7年制;中医伤科学;教学

中医学院7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医科学生能达到硕士学位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要求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掌握临床医学的诊疗技能及在基础医学领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专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中医伤科学》[1]作为7年制中西医专业的临床课程,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学生第5年的学习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与5年制的教材是一致的。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为7年制学生教好《中医伤科学》,使其能够达到大纲要求的标准―即掌握系统而深厚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很多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为此,在该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引入生物力学的理念以引导医科学生在中医骨伤科领域能有一全新的认识。

1生物力学的概念

生物力学是由生理学和工程学的结合来解决生物体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学科,强调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预防为主的应用。其包含的领域相当广泛,微小至细胞,大到组织、器官或是动物体中部分系统的运作功能等,皆为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范畴[2]。所谓骨科生物力学,即是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来解决骨科所遇到的问题[3]。骨科生物力学将工程原理,特别是机械力学原理应用于临床医学,是需要将医学与工程学结合以跨学科的方式服务于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学科。

2骨科生物力学的教学方式

既然是以生物力学的方法解决骨科所遇到的问题,那么需要在教学中把握那些内容呢?从工程学角度来说,力学的基本术语有负荷、弯矩、刚度、懦变、懦变位移、自由度、延展性、弹性、平衡、疲劳曲线、模量、力偶等基本概念。如果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工程力学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概念及原理是不现实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理解此概念也是教改的一项重大命题。

2.1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很强的直观性和交互性,可方便的进行人机双向交流,快捷的在各媒体间进行跳转,亦可作为资料保存,便于学生查询[4];多媒体的另一大优势是具有大容量、多信息渠道,可有效地开拓医科学生的视野。通过自己制作的CAI(计算机辅助教材)课件以及购置的CAI课件,这种多渠道手段的汇集,能够使原来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更加生动、直接,使得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媒体的制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制作关于力学的基本概念的介绍,并以形象化的图片或动画来使得该专业学生能够快速掌握。

2.2授课方式的调整按照《中医伤科学》教材的设置方式,其教学的顺序是:解剖复习、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按此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讲授,往往显得枯燥沉闷,没有新意。而医科学生在理解采用何种复位手法、为什么要用某一固定予以固定,又为何对某种类型的骨折要采用内固定手段等内容时,却又显得无所适从。这是医科学生初次接触到骨科领域,对生物力学的原理不够了解所致。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在应用解剖复习中增加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如载荷、剪切力、应变等,先使医科学生能有一初步的了解;接着,在固定、手法复位、切开内固定等章节教授时,再以具体病例―问题为中心指导,就能使医科学生知道其所以然。在以具体病例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其能以生物力学的概念来解释、处理骨折、脱位等骨创伤疾患,使之能以科学、精确、具有严密逻辑性来掌握骨科疾病的处理规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医科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基础理论掌握得是多么的扎实,但归根结底是要求医科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把握疾病。而对于中医骨伤科来说,基本的动手操作的内容有伤口包扎、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石膏托固定、骨牵引操作等内容。对于动手实践的操作不应是带教老师手把手教会就可以了,如何把生物力学的理念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去才是关键。如在肩关节前脱位复位的操作过程中,虽然书本上提到又牵引推拿法、手牵足蹬法、拔伸拖入法、牵引回旋法、椅背复位法、悬吊复位法等方法,作为学生究竟应该如何掌握复位的手法呢?是不是所有手法都应掌握呢?各种手法是否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呢?手法间有无区别呢?在实践课教学时,如果不加分析地填鸭式灌输给学生的话,日后在临床上,他们仍将无法快速地胜任该工作。在教学中引入杠杆原理后就可以总结出肩关节所有手法的基本原则是:以腋窝为支点,以肩关节弹性固定位顺势外展外旋、内收内旋即可复位。但是,做完一个小实验―支点的面积与载荷之间的关系,医科学生很快明白如果腋窝的支点面积很小将可能在支点处发生骨折现象,所以他们能够总结出以牵引推拿法复位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法。

2.4结合临床,引入新进展当医科学生在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生物力学的概念有了基础的认识后,对于生物力学方面的一些新进展的介绍就会有全新的认识,也乐于接受这样的理念。针对7年制的学科特点,注意引入关于骨骼系统研究的方法,如有限元素法。这种新进展的研究方法一般是以讲座的形式予以介绍的。如讲述有限元素法的基本思想时,先将研究对象的连续求解区域离散为一组有限个、且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单元组合体。按单元以不同的联结方式进行组合,且单元本身又可以有不同形状,因此可以模拟成不同几何形状的求解小区域;然后对单元(小区域)进行力学分析,最后再整体分析[5]。引入这种分析方法,一者可以使7年制的医科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力学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还能使其在整体性分析中牢固地确立以中医科学整体观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3引入生物力学理念在教学中的意义

3.1以生物力学理念认识问题生物力学是涉及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力学、数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一门具有应用基础性、交叉性边缘学科。如能在临床课教学中引入此概念,可以更有效地了解人体的运动、研究骨科方面的疾病、能够设计出并能逐步改进各种人工关节、脊柱假体乃至义肢。教导医科学生以生物力学理念认识骨骼、肌肉、关节方面的结构与疾患,能够使其在临床方面如何处置病患有进一步地提高,也使其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能有进一步作为,逐步引领医科学生踏入更高要求的专业领域中。

3.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链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我国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往的养成的学习习惯,常常造成学生们遇到的问题照搬课文,纵向思维较多,横向联系不够[6]。生物力学是沟通临床各科及基础医学的交叉学科。在理解与掌握生物力学的概念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课重新认识,而且要求不仅仅是掌握骨骼系统就足够了,是要求在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中能与骨科疾病相联系,以完整的知识链结构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在临床课的实验教学中还能以此为契机,探索临床研究的热点内容,目的是为在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中能及时发现、独立分析、解决临床问题,为开展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将来的基础研究中能横向联系各学科,打下优良的科学素养基础。

总之,通过在《中医伤科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力学概念的引入,并非仅仅让中西医7年制医科学生理解这样的概念就足够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形成思考、观察、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生物力学理念,以科学的方式训练学生达成临床医学的完整知识链,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横向联系学科基础,为能深入研究医学问题做好科学素养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和鸣.中医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69.

2郑诚功.骨科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43-45.

3郑诚功.骨科生物力学的进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10):901-902.

4陈平波,吕刚.医学教育新模式下骨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新疆中医药,2005,23(5):71-72.

5崔红新,程方荣,王健智.有限元素法及其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中医正骨,2005,17(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