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范文

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

第1篇: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范文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根据《省现代农业科技园管理办法(试行)》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市场为导向,以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以高效现代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为支撑,以土地合作和专业合作为保障,对培育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区域。

第三条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坚持公平公正原则,鼓励技术创新,实行动态管理。

第四条各镇(乡)、园区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建设符合条件的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

第二章申报范围与条件

第五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范围。

全市范围内管理机制新、技术力量强、产业特色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各类农业园区。

第六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条件。

1.区域相对集中。园区区域要求相对集中成片,具有明确的界限,并有较大发展空间。一般高效农业园区总面积在3000亩以上,其中设施农业(包括设施蔬菜、设施种苗、设施园艺、设施畜禽、设施渔业、四青作物等)面积1000亩以上;以种植粮棉油等农作物为主的园区面积须在5000亩以上。土地须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2.基础设施完善。园区要求具有完善的道路交、农田水利和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较好,具有良好的土壤和水质,具备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以上的生态条件。

3.产业特色明显。园区须具有高效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体现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区内农业结构合理,符合生态循环要求。

4.科技水平较高。园区科技水平要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成果转化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多家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依托单位。有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体系。拥有2家以上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业科技企业。

5.运行机制较新。园区要求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建立以园区领导小组为主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体制,以及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和良好的与周边乡镇的协调机制。

6.发展潜力较大。过3~5年努力,园区可达到5000亩以上规模、种养加和产供销相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运与物流设施相对齐全,成为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种子种苗的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的载体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场所。

第三章申报与审核程序

第七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程序。

凡符合现代农业科技园条件的,由所在地镇(乡)和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填报相关材料,统一上报市科技局。

第八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材料。

1.市现代农业科技园申请表

2.镇(乡)、园区管委会批准的现代农业科技园总体规划

3.重点农业科技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情况简介

4.其它证明材料

第九条现代农业科技园评审程序。

市科技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组织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提出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议名单,报市政府研究确定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名单,并在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由市政府颁发证书及铜牌。

第四章实施管理

第十条市科技局是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评审和业务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标准。

2.负责园区有关材料的审核、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建议名单报市委、市政府。

3.负责组织指导科技对接工作,组织和引导有关农业科教单位进入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

4.组织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

5.集成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组织园区之间进行交流。

6.组织专家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第十一条各镇(乡)、园区管委会是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园区总体规划。

2.负责协调园区土地流转有关事宜。

3.负责协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事宜。

4.组织引导园区与省内外科教单位对接。

5.落实有关支农政策,协调财政、金融、保险等部门,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第2篇: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范文

近年来,我县在全市率先规划建设了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新兴特色蔬菜园区及蛟龙现代农业园区。目前,昆山都市农业园区已建成集生产、初加工、营销、出口创汇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践证明,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行农业园区化、土地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安全化,是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民长效增收的有效方式。为推广“三个农业园区”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建设,根据成委发〔*〕36号、37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围绕县委以“*”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按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步伐,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按照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及农业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要求,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市场化经营”的原则,实施“3+20”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计划,即重点发展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新兴特色蔬菜园区、蛟龙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规划建设20个现代农业园区。*年初启动20个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力争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三年全面完成。把园区建成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科技示范应用、三次产业互动的示范区和重要载体。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规划与编制

1、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切实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园区规划力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农业招商引资、一三产业互动相结合,统筹规划,统筹实施。园区选址要体现资源条件、环境质量、连片规模优势,立足长远,避免与城镇、中心村建设用地发生矛盾,确保园区用地,推进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2、园区产业定位要准,力争突出一园一业。通过1-2年的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集生产、初加工、销售、培训、示范、观光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现代化基地,打造成为农业科技现代化、运作机制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现代农业载体。

3、各镇(街道)要根据自身的实际,于*年初完成园区总体规划,并通过审批尽快启动,强力推进园区建设。

(二)建立审批机制

1、申报条件:符合*县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及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园区具有一定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农用地规模经营5000亩(含5000亩)以上,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尊重民意,激发镇(街道)、村(社区)、社(组)干部和村民建设园区的主动性、积极性。

2、报批程序:各镇(街道)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提出申请,经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审议通过后,报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审定。

(三)确定园区建设重点

各镇(街道)牵头组织实施园区建设,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鼓励国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业主)作为园区建设主体,投资建园;大力扶持我县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进入园区,从事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园区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园区内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设施、低压电网设施建设。切实抓好设施栽培、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及生产技术所需的配套设施建设。

2、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重点发展瞄准大中城市和出口需要的水果、禽畜、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

3、推进标准化生产。认真抓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按照国家和地方现有的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努力培育和创建有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4、推进农业观光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依托园区内的区位优势、自然生态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景观优势,推进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互动发展。

四、政策措施

园区建设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财政给予扶持。入园企业同等享受县内现行相关农业扶持政策外,县财政从*年起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用于支持园区建设。*年批准启动的20个农业园区,县财政按每个园区500万元给予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县财政局、农发局制订,报县政府批准后由县农发局、县财政局组织实施。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园区内基础设施,设施栽培,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农业机械化设施建设等,各镇(街道)按一定比例安排扶持资金。对获得3A级及4A级的旅游景区的农业园区,县财政分别给予300万元、500万元奖励。

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等相关项目,均优先安排在园区实施。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协调。为统筹推进工作,成立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促进园区快速发展。各镇(街道)、县级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切实推动园区建设。

第3篇: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范文

一、规划编制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

总结和借鉴试点城镇规划编制经验,充分吸收国内外城镇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切实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高起点地进行**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在高水平城镇规划的指导下,**郊区要逐步形成市域范围内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布局,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郊区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构架,形成以人为本的郊区社会发展体系和特色城镇风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郊区生态环境。

(二)任务

**郊区城镇规划编制范围为外环线外的约100个城镇(不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规划期限为**年。今年9月前,各区县完成区(县)域规划发展纲要;**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各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年底以前整个工作全面完成。

(三)基本原则

1处理好长远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规划要体现前瞻性、高起点,立足于长远发展,不给未来留下遗憾。同时,要制订分阶段实施方案,坚持开创性、坚韧性和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2处理好规划与现状的关系。城镇规划的修编要以现状为基点,但不能拘泥和迁就现状。要努力适应**郊区城镇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体现出规划对城镇长远发展的导向作用,引导城镇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3处理好共性和特性的关系。既要体现出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镇的各项共性要求,也要鼓励创新、创造特色,形成有强烈时代感和鲜明个性的城镇风貌。

4处理好突出重点和兼顾一般的关系。城镇规划的修编要从全局上对郊区城镇未来二十年的发展勾画蓝图。同时,要抓住重点发展城镇和产业园区,通过规划引导,分层分类加以推进,以带动郊区城镇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5处理好发展与控制的关系。城镇规划编制要把促进发展作为主线,努力为郊区的未来各项建设预留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按照“三个集中”和“组团式”发展的要求,节约利用土地,优化配置资源,坚决制止沿中心城任意蔓延和郊区分散、无序开发,最大限度发挥基础设施投资效益,促进郊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6处理好全市性的专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关系。郊区城镇规划修编要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切实落实好全市性的各项专业规划。全市性的专业规划要结合郊区城镇规划的修编,进一步深化、完善和实施。

二、规划编制的办法和主要内容

(一)规划编制与审批

根据《**市城市规划条例》的规定,结合试点城镇规划编制审批的办法,郊区城镇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主体为:

1新城总体规划,除空港新城由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外,其它新城由所在区县政府组织编制,经市规划局综合平衡后,提请同级人代会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报市政府审批。

2中心镇和毗邻中心城的城镇总体规划,由所在区县政府组织编制,报市规划局审批。

3一般镇的城镇总体规划,由镇政府组织编制,经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区县政府审批,并报市规划局备案。

(二)规划编制的方法

为提高规划设计的水平,新城、中心镇规划编制必须采用征集国内外方案的形式,一般镇规划编制可采取委托设计的形式,但必须做多方案比较。参与规划编制的设计单位应具备相应的城市规划设计资质。

(三)规划方案评审

所有城镇规划成果报批前,必须经郊区城镇规划专家委员会进行专家论证评审。新城、中心镇以及毗邻中心城的一般镇的规划成果由市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一般镇规划成果由区县政府组织专家评审。

(四)规划编制内容

1区(县)域规划发展纲要。各区县政府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对区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城镇体系及布局、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等进行规划,主要确定各城镇的布局、人口和用地规模,形成区(县)域规划发展纲要,报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作为各城镇规划编制的依据。

2郊区城镇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内容包括镇域规划、镇区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地区以及重要地区的详细规划。

3其他相关规划。所有城镇应同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发展的城镇应进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和环境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有关规定,这些规划可委托相关单位编制并报批。

三、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

根据郊区城镇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有关技术规定以及“试点城镇”规划编制的经验,编制区(县)域规划发展纲要、城镇总体规划和其它相关规划时,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并符合以下要求:

1城镇规模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到**年,外环线外郊区总人口约8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60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900平方公里(郊区各区县的具体分配指标,由市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技术要求细则中另行制定)。

2产业发展

贯彻“二三一”产业发展方针,郊区产业的发展要体现**的实力与水平。

郊区工业要加大归并力度,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发展的城镇,控制一般镇的工业的布点和规模,实现集聚化、园区化。工业园区的集聚度要大于城镇的集聚度,着力提高园区的建设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合理布局工业园区。临近新城或中心镇的一般镇的工业要结合新城或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设置,若干个一般镇要根据组团发展的要求,集聚布置在工业园区。郊区工业园区用地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郊区各区县具体分配方案,由市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技术要求细则中另行制定)。

第三产业要结合郊区城镇的资源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和城镇的现代服务业。

要大力推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集中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科技的源头农业、现代化的设施农业、名优特创汇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3住宅建设

提高郊区城镇住宅水平,营造郊区城镇住宅的特色风貌和优美环境,吸引人口导入。城镇住宅提倡成规模的开发,新城、中心镇每个新建商品住宅区的建设规模原则上不小于6万平方米,一般镇原则上不小于3万平方米。新城新建商品住宅建设容积率控制在10以内,以多、低层为主,严格控制高层住宅;中心镇、一般镇新建商品住宅建设容积率控制在08以内,以低层为主,适当控制多层住宅,禁止建设高层住宅。新建居住区必须按照l辆/1户的标准设置机动车停放场所,独立式住宅区应按照15辆/1户的标准设置机动车停车位。

住宅区公建配套设施应参照**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配置。其中,一般镇小区级以上的公建配套设施可结合镇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综合考虑。

要促进郊区农村自然村的归并,加强中心村的规划建设,中心村规模一般约为2000人。

4交通基础设施

根据市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城镇的规划布局要充分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并建设高效便捷的换乘枢纽和公交换乘站。

郊区城镇的公路网络要与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合理衔接,城镇镇区的布局要尽量避免跨越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郊区城镇各主要功能区的机动车交通能在15分钟内进入高速公路网后,与中心城连接。

郊区城镇提倡“绿色交通”。镇区应设置各种明显的交通指示标志,建立完善的无障碍系统。新城城区内路网建设应处理好人车分流、机非分流、快慢分流。新城必须具备较完善的城区内公交系统,并建立完整的非机动车交通网络。

5生态基础设施

按照全市林业规划,大力推进郊区大型生态片林的规划建设,构筑郊区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原则上,中心镇和一般镇镇域森林覆盖率大于30%,新城绿地率大于30%,中心镇、一般镇镇区绿地率大于35%。郊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大于10平方米。

郊区城镇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与运输、分类处理,逐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新城应设置独立的分类收集设施和分类运输设备,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服务范围为所在区(县)的整个行政区域。中心镇应设置具有垃圾分拣功能的生活垃圾中转站。一般镇应配建生活垃圾收集、中转、运输设施。公共厕所等其它环卫设施配置按照国家及**市有关规范执行。

6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郊区信息化的进程,提高郊区信息基础建设水平,宽带接入网和移动通信网覆盖率均应达到100%。根据城镇的人口规模和服务面积标准,合理配置邮政支局和邮政所。

7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充分体现郊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形成与中心城区同等甚至优于中心城的服务标准。

新城应设置专业电影院、专业剧场、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展览馆、博物馆、少年儿童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中心镇、一般镇应设置综合性文化中心。

新城应设置包含标准体育场、综合健身馆、室内温水馆等设施的一流综合体育健身中心。中心镇、一般镇应按标准配置游泳馆、训练房、健身广场等体育健身设施。

按全市高校布局规划,建设与国际接轨、世界一流的大学园区。每个区(县)应设置社区学院、高标准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以少年宫、少科站为基础的学生活动中心。新城应建设现代化寄宿制高中、高标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按照全市区域卫生规划,配置高标准的医疗卫生设施。郊区城镇卫生院应逐步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城镇应配建养老机构、精神卫生工疗康复设施等社会福利机构。

重点发展聚合型大型商业设施。在郊区设置3~5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或批发市场群落,1~2个商业物流团地,3~5个大型购物中心,2~3个工厂直销店群落。为适应郊区群众购买力水平的提高,每个新城和人口规模大、辐射力强的中心镇建设1~2座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

8市政基础设施

新城和有条件的城镇地下管网共同沟一次规划到位,并根据需要分步实施。镇区电力电信等各类架空线原则上入地敷设。

郊区城镇以天然气供应为主,具备条件的郊区城镇直接供应天然气,其他地区可先以液化石油气(LPG)小区汽化供应作为过渡,但必须以天然气标准作为规划设计依据。

根据《**市供水专业规划》的总体要求,重点搞好水源地的集中治理和保护,供水水源逐步从内河向黄浦江和长江转移。

郊区城镇区范围内应建立雨水和污水收集系统,实行雨污水分流。所有污水应纳入污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并按照污水纳管标准进行预处理后,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应按《**市污水专业规划》布点,建立组团式污水处理厂。

9灾害防御设施

按**市水务专业规划的要求,安排防洪防涝设施。新城和中心镇镇区范围雨水管网按1~3年一遇、一般镇镇区按1年一遇暴雨重现期标准配置;防洪设施按照流域50年一遇防洪标准配置;到**年,黄浦江上游地区达到防御太湖流域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要保护郊区现有河道水系,不得随意填埋。郊区河道水面率达到10%左右,镇区范围内规划河道水面率原则上不少于现状水面率。消防、人防、抗震等其他防灾设施,依照相关建设规范配置。

10景观特色塑造

精心安排区县域和镇域范围内的田园、森林、河川等大地景观,塑造郊区的秀美河山。妥善保护、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城镇历史文化内涵。兼收并蓄、大胆创新,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各具特色的现代城镇空间和建筑风貌。

具体的规划技术指标和要求,由市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订《**市郊区城镇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细则》。

四、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

为确保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市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市郊区城镇规划专家委员会,并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市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是加强对郊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以及对重大问题的协调、决策和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负责日常工作。各区县政府要设立相应机构,落实专门部门,推进有关工作实施。

第4篇: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范文

1材料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东距西安市中心10 km,西距咸阳市中心3km,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规划区总面积882km2,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72 km2,包括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径河新城五个组团,涉及西安、咸阳两市7个县(区)的23个乡镇(街办),新区的建设将产生近60万失地农民。

1.2数据来源

研究中用地面积等数据均来源于《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行业用地与就业岗位关系相关指标数据参考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及《中国统计年鉴2012》等相关年鉴及相关发达省市调查资料。

1.3研究方法

文中根据《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用地结构及布局方案,参考相关地区劳动力就业标准,首先对西咸新区可提供的全部就业岗位进行预测,其次对该类岗位中适合新市民的就业岗位进行预测,最后比对西咸新区可能产生的失地农民劳动力数量,进行就业情况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 1西咸新区可提供的全部岗位数量预测

2.1.1田园区就业岗位预测

(1)田园区种植业岗位预测。根据西咸新区发展规划,在882km2区域内可供开发的土地仅有272km2,大量的良田被保留,积极发展农业种植业将是推动这一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需求和必然选择。根据劳动力可耕作面积与种植业用地面积的关系计算出该类就业岗位数量。

经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全国各地区农垦系统国有农场基本情况等相关资料,规划至2020年,西咸新区实现打造高标准都市农业发展要求,机械化程度较高,发展条件和水平与专门农场看齐,因此,西咸新区农业劳动力人均耕作面积取值25亩,依据此标准,西咸新区可提供的农业直接就业岗位进行预测:至规划期末,西咸新区可提供种植业就业岗位约为1. 36万个。

(2)田园区郊野公园岗位预测。在西咸新区的非建设用地中,有很大一部分用地为郊野公园用地,这部分公园包括滨城公园、运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植物公园以及名胜古迹公园等,未来郊野公园的发展也将产生一部分就业岗位。根据查阅相关资料,考虑新区未来高标准的发展要求,郊野公园提供就业岗位的标准按照每公顷0.025人计算,至规划期末,西咸新区可提供郊野公园就业岗位约为0. 02万个。

(3)田园区市民农园就业岗位预测。西咸新区以现代田园城市定位,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在新区未来的发展中,规划了一部分市民农园用地,这部分用地中可积极发展观光体闲农业,将产生一部分就业岗位。据相关资料显示,以北京市小汤山镇农业观光园为例,该地观光园都是以采摘、体验、展览为一体的综合农业观光园,就业岗位标准为7 . 45人//h耐,结合新区发展实际,参照此标准对各新城市民农园就业岗位进行预测:至规划期末,西咸新区可提供郊野公园就业岗位约为0. 39万个。

综合以上第一部分的分析,西咸新区田园区可提供就业岗位数量总数为1.77万个。

2.1.2城市区就业岗位预测

(1)城市区第二产业岗位预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规划期末西咸新区第二产业各个行业用地规模计算第二产业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

参照北京市和香港的工业用地与就业人口的关系,将工业进行行业细分,预测出西咸新区第二产业各用地类型承载的劳动力人口。考虑到西咸新区2020年实现产业集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0%以上的发展目标,工业用地容积率应该标准更高,参考国外相关案例及国内同类地区发展情况,对数据进行修正,确定新区各行业劳均占地指标.

(2)城市区第三产业岗位预测。通过对比北京市各重点行业产值、用地与就业岗位之间关系的分析,参考沿海开发区第三产业各行业用地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结合西咸经济开发区发展实际与未来发展目标,对新区第三产业可提供就业岗位数量进行预测。

2. 2新市民适宜就业岗位预测

由于新市民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其综合素质与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内在需要、就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新市民整体综合素质较低,过去可能是农业生产的好手,但失去土地后,往往表现出无一技之长,在城市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在西咸新区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行业的所有岗位都适合新市民就业。为更好的解决新市民就业问题,在己计算出西咸新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方法对适宜新市民的就业岗位数量进行预测:

2. 2. 1预测方法一

各省市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才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参考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本方法以2008和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为依据,整理出各省市每万人中各个行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等19个行业)技术人才的总数,以及各省市人均GDP,研究各省市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建立人才需求数学模型(人均GDP = 2881. 134 + 67. 285 x人才数每万人),计算出各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将该模型运用于西咸新区,在己知规划期末新区人均GDP和总就业岗位的基础上,计算出西咸新区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排除这些岗位,剩余岗位即为新市民可直接进行就业或经过培训后可就业的岗位.

根据《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一2020年)》预测指标,至2020年,人均GDP达到7. 2万元/人,依据需求模型,计算出每万人人才数为1027. 26人,则规划期末,西咸新区共提供技术人才岗位为49.98万个。

根据新市民自身就业条件,西咸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中,排除技术人才岗位,剩余岗位为其可直接进行就业或经过培训后可就业的岗位,这部分岗位数量为436.56万个。

2. 2. 2预测方法二

由于三次产业对就业人口的素质要求不同且存在较大差异,本方法以西咸新区重点发展产业为基础,分别对田园区和城市区适合新市民就业的岗位进行预测。

(1)田园区适合新市民就业岗位预测。根据《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 - 2020年)》,田园区建设内容主要为都市农业,其提供的就业岗位没有提出更高的劳动力层次要求,适合新市民需求,符合新市民自身条件,可以实现对新市民的完全吸纳,因此第一产业可以提供给新市民的就业岗位数即为其为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共1.77万。

(2)城市区适合新市民就业岗位预测。1)第二产业适合新市民就业岗位预《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 -2020年)》中提出新区第二产业发展以高端制造业为主,通过对规划期内第二产业发展程度预测,参照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相似发展阶段的经验,按照生产类员工、技术类员工、职能与管理类员工分别占员工就业总数的75% ,10%及15%进行预测,结合新市民实际,认为生产类岗位全部适合新市民就业,则第二产业能提供的适合新市民就业的岗位数为109. 26万个。2)第三产业适合新市民就业岗位预测根据行业将第三产业为新区提供的总就业岗位进行分类,参考全国第三产业分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情况,考虑到新市民实际,统计出各行业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从业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例,计算出适合新市民就业的岗位数量。

结果显示,城市区第三产业能提供的适合新市民就业的岗位数为100.47万个。

通过分三次产业对新市民就业岗位进行预测,规划期末西咸新区能为新市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为211.5万个。

2. 2. 3两种预测方法的比较

综合分析以上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使用全国各省市的综合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得出线性方程,方程虽然在全国层面具有较高的拟合度,但是各个省市、地区的发展条件具有明显差异,将该线性方程运用于西咸新区没有考虑到新区的个体差异,导致计算结果精度不高,仅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第二种方法分行业计算,考虑到了西咸新区未来的产业发展,通过对田园区和城市区产业的分析,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方法。该方法通过详细的分产业分行业估算,得出的计算结果更能体现西咸新区发展特点与要求,因此推荐使用第二种方法的预测结果。

2. 3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预测

针对西咸新区建设以后会产生大量新市民的问题,政府有必要提出由政府、社会、入驻企业出资等形式产生的公益性岗位.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公共管理类:交通协管、城市协管、保洁、绿化、车辆守护、治安巡逻、铁路守护、水利护堤、植树造林、社会保障服务(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离退体人员管理、低保及其他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孤老生活照顾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部门(包括保安、勤杂维修、食堂服务、医疗护理等)的非编制用工岗位。二是社区服务类:保洁、保绿、保安、助老助残、公共设施看管维护等。三是公共事业有偿服务类:非机动车停车场看管、街道社区农贸市场管理、公厕看管、初级卫生保健、托老托幼及残疾人服务、家政服务等。

3讨论

通过预测西咸新区建成后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可供失地农民就业的岗位数量以及新区建设可能产生的失地农民数量,能够较科学的评价规划方案在用地布局及产业战略方面的合理性,同时为规划实施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安置失地农民方面提供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1)在预测可提供的全部就业岗位时,考虑到西咸新区发展都市农业的特殊实际情况,就业岗位预测按照空间分类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田园区就业岗位预测,包括非建设用地中发展种植业的第一产业行业岗位以及郊野公园和市民农园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另一部分是城市区就业岗位预测,以产业发展用地为基础,根据各类产业发展用地规模与就业人口之间的关系,预测城市区可提供的全部岗位数量,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2)在进行就业岗位预测时,建立地均就业指标,根据规划用地面积进行预测,为提高预测准确性,充分参考相关省市及相关产业发达地区相同发展阶段标准,根据本区实际进行一定的指标修正,使预测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3)考虑到未来新区有必要出台政策为新市民提供公益性岗位,特将此类岗位进行单独预测,能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4结论

(1)根据以上就业岗位及就业需求预测,西咸新区田园城市的总体规划格局能够有效的吸纳失地农民就业。

(2)政府在新区建设中应注意积极引导,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开展教育培训,制定正确的战略政策,同时提供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拓展就业面,同时为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西咸新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第5篇: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范文

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第五十四次常务会议,安排部署全市一季度重点工作,研究审议《市新兴纺织工业园总体规划》等事项。

做好一季度工作,对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十分重要。各级各部门要着眼早、立足快,迅速行动起来抓落实,确保一季度开好局、起好步。要突出六项重点:一要集中精力抓工业。迅速分解工业生产任务,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切实抓好130个工业扩能技改项目建设,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纺织企业退城进园工作,确保夺取工业生产首季开门红。二要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一季度末,15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要达到平均进度。要以引进央企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重点,精心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县市区政府要一套班子外出抓招商,一套班子在家抓落实,实行县市区主要领导招商情况季度通报制度,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要创新方式,切实做好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三要组织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加强科技服务和农资保障,为春耕生产提供支持。要强力推进2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启动100个新建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组织好春季植树造林,全面绿化渭河已建成堤段,力争一季度完成年度造林绿化任务的60%以上。四要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项目引进和建设工作,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要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物价,完善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补贴联动机制,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五要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加快北塬新城开发,规划实施一批城建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多城同创,不断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加大示范镇建设力度,推进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六是全面启动民生工程。民生项目建设计划要早编制、任务早下达、资金快拨付、建设快起步,力争保障性住房2月底前新建项目开工率50%,受灾民房重建任务5月份完成,“三告别”剩余任务10月份全面完成。要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民生持续改善。

做好一季度工作,要强化三项保障。一是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扎实组织开展投资发展环境整治年活动,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发展环境竞争力。二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抓好稳定、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促进社会和谐。三是改进作风狠抓落实,扎实开展“三查三进三解”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广大干部走出抓项目,走出机关抓落实,走入基层解难题。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一县一策制定发展措施,切实把规划延伸到县区、具体到产业、落实到园区、转化成项目,形成调研、决策、落实的良性机制。加强监督检查,提高执行力,进一步精简各类会议文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在研究审议《市新兴纺织工业园总体规划》时要集约节约用地,大幅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和利用效益。要科学制定规划,优化园区产业布局,着力提高园区发展效益。要把新兴纺织工业园和兴平食品工业园与省级重点示范镇西吴镇统一规划,统筹推进,以园兴城,产城互动。要着力提升园区产业的关联度、集中度,打造链条,培育集群,形成特色。

第6篇: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范文

中丹生物能源安阳生产厂始建于2009年,于2010年9月投产运行,是由安阳市恒生能源公司与丹麦NIRAS公司、丹麦发展中国家工业基金会(IFU)和CSR投资资金共同成立。该项目采用最先进的CSTR生物高温发酵技术,使用两次发酵工艺,生产出的沼气经生物脱硫、脱碳、压缩后成为车用生物燃料(CNG)。每年可生产将近400万方车用生物燃料,日处理有机废弃物5000屯,年处理有机废物18.25万吨(其中包括人畜粪便、餐余垃圾、秸秆等),年生产固体有机肥3万吨、沼液肥13.87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6.3万吨,是安阳乃至河南唯一生产清洁、环保生物质能基地。该项目处于国内同一领域领先水平。

目前,该公司于2011年10月份申报的国际新能源示范城市,目前已经通过了河南省发改委的审核,并提交到国家发改委,等待审核通过:投资建设的中国首个生物天然气产业园也得到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通过市发改委申报了国家级生物天然气产业示范园区,申报材料已经递交到河南省发改委,等待审批中。

高俊才一行实地视察了中丹生物能源安阳生产厂之后表示,加强城市垃圾科学有机处理是国家大力扶持的清洁、环保型产业,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平衡,为打造循环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俊才说,环境治理已成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像这样变废为宝、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项目,值得在环保、农业、新能源等更多领域进行大力宣传、推广。

恒生公司申报的国家级生物质能产业园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首个生物质能产业基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能源行业的标杆,并担负起领跑行业发展的重任;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节能减排、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等诸多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合肥打造安徽省首家物联网产业园

据安徽商报,从合肥市瑶海区获悉,“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已正式获省发改委批准,标志着该区正式成为全省首家省级专业物联网科技产业园。

第7篇: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范文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持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参观了、、、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典型。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已经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我市客观分析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约束和资源约束,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是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各类农业园区通过对田、林、路、渠、库等的综合治理,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的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部分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须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按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程度,在于高科技农业产业的发育水平。各地把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应用结合起来,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的要求,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障”的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断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障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把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经营观念、管理方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展示在人们面前,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我点评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断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昭化、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园区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城市,致富农户”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在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总之,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持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三是整合资源,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在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提升质量,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从总体规划来看,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10-2012年为持续发展阶段,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12年,是我市园区建设持续发展时期,是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一是在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二是在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七绝”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三是在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四是在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展试验示范,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五是在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推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做好年园区建设规划

年以来,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低水平和随意性,是我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决策,根据“三沿三有”的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的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断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标准、程序,确保、2012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严格标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园区建设年度考核工作

第8篇: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范文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也是县域社会发展的动力。县域生态经济则是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双赢”为目标的经济类型,是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园是生态经济的具体体现,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和谐共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由于上述一系列优点,各地都纷纷将建设生态农业园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但是,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缺乏特色和优势等原因,许多新建的生态园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SWOT法通过对项目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分析可以明确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程度和发展方向。因此,通过对卫华生态农业园进行SWOT分析,以确保园区具有准确的定位和目标,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1.1优势(strengths)分析

园区由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卫华集团投资建设经营,其良好的管理经验和强大的后勤服务需求为生态园建设提供了保障。园区紧靠高速路和省道,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另外,基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园区内各种农作物、经济林、观赏植物等的生长,也便于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和开展游憩活动。最后,园区所在的长垣县为中国中部经济百强县,在绿色食品、苗木花卉、烹饪等方面具有产业优势,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为开展休闲农业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2劣势(weaknesses)分析

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近几年新生的交叉产业,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背后还会有一定的风险性。经营者需要进行全面而又详细的准备工作,忽略任何一项工作或是判断错误都有可能导致项目的惨淡经营甚至失败。园区内土地类型较为单一,地形平坦,缺乏变化。植物群落不够丰富,景观单调。此外,各种休闲服务设施和生态基础设施缺乏,为进一步开发带来了困难[6]。

1.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长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基地的建设,结合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和自身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十二五”期间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和《长垣县特色高效农业区域发展规划》,重视,为生态农业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充分利用县域景观特色和产业优势,发展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科技示范),游憩活动为辅(休闲观光)的特色生态园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的增加和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为开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1.4威胁(threats)分析

主要是来自长垣县及周边其他县市农业生产和休闲农业旅游的挑战。由于河南是农业大省和旅游大省,开展观光农业旅游在推动地方经济方面意义重大,各地都不遗余力地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加剧了观光农业行业的竞争。长垣县周边地区观光农业旅游发展迅速,有些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新乡小冀镇京华园、亿隆农林生态园等。另外,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也会构成一定的威胁,从而分流一部分目标客源。

2卫华生态农业园总体规划

2.1规划思路与规划原则

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结合场地实际情况,规划以农业生产为主(园林苗圃、果树花卉栽培、动物养殖等)、休闲观光(商务接待、生态餐饮、农事采摘等)为辅,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旅游、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中原经济区知名的县域特色生态农业园。

2.1.1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循环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与资源保护相结合,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2.1.2特色性原则。充分利用企业和长垣县域资源、产业优势,在园林景观设计、林农复合经营、游憩活动设置等方面体现特色,进行差异化经营,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经营理念,满足游人的各项服务要求。

2.1.3市场性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紧密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反馈与总结生态农业市场信息,以市场确定生态农业园各种项目的设置。如在苗木引种、花卉栽培、动物养殖等方面应密切关注市场信息,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寻找具有广阔前景且有一定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品种。

2.1.4文化性原则。文化是景观的灵魂,也是园区内在品位的体现。充分挖掘企业文化和长垣城市特色,通过景观营造体现文化内涵,寓文于景,景文交融,增加园区的文化魅力。

2.2功能分区规划

规划园区设两个入口,考虑交通与景观的需要,主入口设在园区南部,与省道308线紧邻;次入口设在园区东部,与乡村公路相连,两个入口与“L”型景观大道相联通,且都设有生态停车场。根据园区规划思路和实际条件,将园区分为七大功能分区,即特色养殖区、园林苗圃区、花木生产区、观赏果园区、水产服务区、蔬菜示范区、休闲管理区。每个区内设置一定的服务设施和活动场地,形成既独立又呼应的景观节点。

2.2.1园林苗圃区。位于园区的南部和东部,中部有宽约5m的水渠,是集苗木生产、新品种研发、生态防护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区。结合市场需要,按照色叶、常绿、观花等观赏树木特性分类,设置不同的苗圃生产区域。根据苗圃的生态习性和季节景观变化,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宜的园林树种。同时,适当增加一定的地被植物和休憩设施,创造良好的园区景观。

2.2.2花木生产区。位于园区的中西部,占地面积约0.67hm2。该区呈放射状布置,中间为梅花形,梅花形的中心为卫华观光塔。在被分割的若干个小区域里设置观赏价值高的特色花卉,形成五彩斑斓的花田,也为人们提供一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花艺交流的平台,既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2.2.3特色养殖区。位于园区的中东部,占地面积约2hm2。进行生态林防护,形成相对隐蔽的独立区域。以林下散养鸡、鸭、猪等家畜为主,采用生态循环过程,保证产品的有机性和安全性。结合市场需要,适时散养观赏性动物,如信鸽、鸵鸟等,以林区为背景,增加园区的生机与活力。

2.2.4观赏果园区。位于园区的中西部,紧邻花木生产区,占地面积约1.3hm2。在生产绿色果品的同时,给游人提供自由采摘果品的场所,体验收获的乐趣。果品种类搭配合理,兼顾园林景观效果,实现一年中每个时段都有可供欣赏和采摘的果树。内设丰庆广场、木制座椅等多样化的场地和休闲设施,满足游客的游乐、休息需要。

2.2.5蔬菜示范区。位于园区的西北部,占地面积约6.67hm2,以科技示范、生产加工、科普教育等为主要特色。设有玻璃温室、塑料大棚、实验农场等,展示现代化园艺设施和栽培技术,也为周边科研院所师生提供实习基地,有利于园区科技水平的提高。

2.2.6水产服务区。位于园区的中西部,北临蔬菜示范区,占地面积约1.3hm2。以水产养殖和水生植物种植为主,同时兼有垂钓、水上娱乐的功能。该区水生植物丰富,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水中莲叶田田,蛙鸣鱼跃,一派田园风光,让人充分享受农趣之乐。

2.2.7休闲管理区。位于园区的中部,便于与各功能区联系,具有商务接待和园区办公、管理的功能,占地面积约1.3hm2。按照中国古典园林手法进行院落式布局,营造“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典意境。运用障景、夹景、框景等方式,以当地园林植物为主体,营造一个相对独立和幽静的场所。

2.3专项规划

2.3.1林农复合经营规划。农林生产是生态农业园的基础和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园区的重要特征。做好林农复合经营规划既体现了生态农业园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和园林景观设计、游憩活动相结合。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和公司发展定位,园区农林复合经营规划形成了以苗圃区、养殖区、蔬菜区为特色的三大产区。苗圃区主要培育市场需求大、观赏价值高的园林树种。养殖区以特色水产和畜牧养殖为主,满足游人和卫华职工食堂的要求。蔬菜区以特种蔬菜种植为主,除了可以提供绿色农产品,还可以展示现代园艺技术和进行田地农事体验。

2.3.2植物景观规划。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园区,生态农业园的植物景观更为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由园林植物搭配组成的景观,还包括果蔬园、农田、林地等兼具生产与观赏功能的农业景观。结合不同的场地条件和功能要求,通过乡土树种和适宜长垣地区的园林观赏植物的搭配,展示卫华生态园的乡土风情和园林特色。

2.3.3游憩活动规划。游憩活动是体现生态农业园旅游特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园区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做好游憩活动的规划,有助于提高游人的参与积极性和对园区特色内容的理解,使园区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游憩活动规划要立足园区景观特色和功能定位,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游憩项目。卫华生态园游憩活动主要有观光类、体验类、娱乐类、教育类、休闲类等类型。观光类包括欣赏果园、花田、池塘、菜园等农业景观,玻璃温室、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等建筑景观,卫华文艺演出和民俗展示等文化景观。体验类包括果园采摘、菜园“偷菜”、岸边垂钓、花艺学习与体验、绿色食品品尝等。娱乐类包括水上活动、林中拓展训练、卫华文化节主题活动(如歌咏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教育类包括卫华文化长廊、长垣名人景墙、农产品展示、栽培技术展示栏等。休闲类包括商务会议接待、生态餐厅、观光塔等,利用园区优美的园林景观,进行休闲游憩活动。

3结语

第9篇: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范文

第一章机构管理

第一条市政府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市长担任组长,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建规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办、市旅游局、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园区办),设在市农业局,由市农业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各确定一名副县级领导任副主任,负责现代农业园区日常管理工作。园区办工作人员从农业系统抽调。

第二条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园区建设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意见,统筹领导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理工作;

(二)研究审定推进园区建设的政策意见;

(三)负责审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

(四)负责审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计划;

(五)负责协调成员单位,落实市级建设资金;

(六)加强园区建设管理和资金管理,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条园区办主要职责

(一)贯彻落实领导小组关于园区建设的意见和决定,提出园区建设的有关意见和建议;

(二)负责组织编制全市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三)负责组建园区技术专家组;

(四)负责市级园区的认定;

(五)负责组织园区实施方案审定和批复;

(六)负责园区项目检查、考评、验收;

(七)负责园区信息宣传和工作交流;

(八)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工作。

第四条园区技术专家组主要职责

(一)负责制定园区技术工作方案;

(二)负责推荐园区生产主导产品、主推技术建议计划;

(三)负责园区规划、实施方案的审核工作;

(四)负责各级园区技术指导工作;

(五)负责对全市园区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六)参与园区的检查、验收和评价工作。

第五条县区政府是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的责任主体。县区政府应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县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规划发展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各县区要积极开展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今后申报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应先取得县级农业园区资格,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应具有市级农业园区资格。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七条申报条件

(一)园区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规模,相对集中连片,平川六县区园区规划面积要达到2000亩以上,山区县要达到1000亩以上;

(二)产业集中度高,重点产业占比达到60%以上;

(三)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生产环境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要求,主导农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

(四)生产组织方式先进,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格局;

(五)支撑服务体系健全,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网络配套、功能到位;

(六)产业体系较为完善,具有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服务网络;

(七)园区建设主题明确,必须是以生产、加工、销售或技术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经营主体。

第八条评审和认定程序

(一)园区办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县区上报的规划方案进行初审,通过专家评审、质询论证、量化考核、公示认定,依据结果提出园区认定建设名单,申请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后下达认定文件,并以市政府名义授予“市现代农业园区”称号;

(二)已认定的园区按照要求编制实施方案;

(三)园区办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批复。

第三章建设标准

第九条总体目标:通过集聚土地、资金、技术、人才要求,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经营方式转变,把现代农业园区率先建设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的样板区,理念超前、装备完善、科技先进、经营创新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为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和新经验,辐射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物质装备先进、科技支撑有力、经济效益显著、园区环境优美的现代农业区域板块,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十条建设标准

(一)园区内水、电、路、绿化、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服务体系配套完善,组织生产方式科学先进;

(二)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达到一定要求,无污染,环境优美;

(三)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园区土地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比较完善,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农产品生产与精深加工配套;

(四)进入园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现代企业的运营方式、营销理念来进行运营管理,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主导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对区域经济带动能力强;

(五)园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平。

第四章资金监管

第十一条园区建设资金来源

(一)市政府安排的园区建设专项资金;

(二)市级有关部门安排的园区建设资金;

(三)各县区财政配套和整合用于园区建设的资金;

(四)入园企业及农户自筹资金;

(五)其他资金。

第十二条市级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设施农业建设,新型农业产业培育,农业发展先进典型模式推广提升,种、养业两种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建设等。

第十三条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建设的项目,按照中央和省上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园区建设单位要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截留和滞留。各级农业、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监管,积极推行和完善项目资金报账制度。

第十五条园区经市级认定后,先拨付80%的专项资金,市级验收合格后再拨付20%专项资金。项目完成后,要对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第十六条市级部门整合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所属行业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五章优惠政策

第十七条现代农业园区内企业建设产业基地,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租赁、转包、入股、互换等形式流转土地、林地。各县区要建立不少于500万元的土地、林地流转风险基金,并制定其管理使用办法。

第十八条对企业在园区的农产品加工用地、批发和专业市场用地等,在审批上优先安排,对不搞永久性建筑,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均视为农业用地,免办农用地转用手续,免交新增建设用地有价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耕地占用税。

第十九条进入园区的企业享受“三优先”政策,即优先享受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优先享受市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优先申报中省农业项目。

第二十条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认定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给予支持。

第二十一条在县级平面上,要统筹捆绑农业综合开发、交通、水利、林业、扶贫开发、财政支农、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集中安排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第二十二条积极帮助农业园区企业申报中、省、市级龙头企业,争取专项资金扶持。

第二十三条金融部门重点支持农业园区企业发展,放宽担保、抵押条件,降低门槛,贷款利率按基准利率执行,符合扶贫贷款条件的企业积极发放扶贫贷款。

第二十四条对在农业园区新建产业基地或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生产性项目,享受信贷资金贴息政策,贴息资金从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中安排。

第二十五条凡进入园区企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每个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奖励资金从市、县现代农业园区专项资金中安排。

第六章考核验收

第二十六条经市级认定的现代农业园区,必须进行定期考核与验收,市园区办依据实施方案对全市园区的建设实行年度考核,园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后,园区办组织专家组进行验收,考核验收采取书面考核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程序为:

(一)各园区每半年向县级农业、财政部门提交园区建设情况报告,年终上报年度工作总结;

(二)县级农业、财政部门对各园区上报的年度总结材料进行考评。每年末将本县区园区建设情况及考评结果上报市园区办;

(三)市园区办在县区考核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园区进行重点抽查和综合考评,确定各园区年度考评结果,并定期全市园区建设情况通报。

第二十七条考核验收的主要内容为园区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档案管理情况、运行管理情况和效益情况。

第二十八条园区建设验收工作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进行。先由园区建设单位自验,合格后报县级管理部门初验,初验合格后报市级验收。省上认定和命名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检查、考核、验收按照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