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决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的定义包括广义的经济信息和狭义的经济信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经济信息是指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变化;从狭义的角度看,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就是经济信息。因此,对于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人类来说,经济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经济活动的发展也会带动经济信息的发展。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对经济信息活动的利用水平也不同,只有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才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分类方面,宏观经济信息主要包括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如投资信息、货币信息、分配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战略信息等;微观经济信息是指经济活动的具体变化方面的信息,如技术开发信息、加工信息等。
2、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运行的决策、计划等进行调节。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弥补市场的缺陷,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保证国民经济结构和总量的平衡;能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各个主体的公平竞争;能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责任;能维护社会稳定,有效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公平。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经济信息的作用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使经济决策科学化。经济信息反映了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决策者提供了预见性的决策方案。二是经济信息能够有效地指导经济计划的编制。经济计划的制定以统计资料、经济信息和经济情报为依据,但在编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效地收集经济信息能够避免不确定性因素,使经济计划与经济实际相适应。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主要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生产、销售等进行有机地组织,进而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济信息的支持。
2、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
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总体,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组织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周期等。因此,必须认识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即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从目标来说,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任务来说,宏观经济管理按过程来说主要有决策、调节、监督等重任;按管理方式来说,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
3、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体现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济信息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能够监督经济活动,联系各个经济部门。二是经济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济信息也是一种资源,且投资少、见效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人类的智力。信息就是知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融合和再生就产生了新的知识,借助电脑之类的外部存储设备能够解放人的大脑,让人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此外,人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与自身的信息融合,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为宏观经济管理指明了方向,有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才能够有针对性。经济信息为宏观目标管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显示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如人口增长数量、居民购买力的变化等,只有依据这些信息才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目标更加科学可行,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的基础上,政府正确使用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要求。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宏观效益和生活水平。经济稳定目标包括经济总量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表现和人均占有量所要达到的新水平;宏观效益目标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社会总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生活水平目标是指在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宏观效益的影响下,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反映了总体经济在运行速度、效益等方面的关系,而在实际情况中,它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目标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主次分明。宏观经济的运行充满了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如当需求过多时,有可能存在供给不足;当总量平衡时,有可能结构失衡。因此,必须主次分明,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提高目标的科学性。二是有所取舍。宏观经济目标不可能全面覆盖,总要有所取舍。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大方向,做到利大于弊。三是量度适中。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各项指标要达到精准十分困难,应该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要量度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才能有实现的可能。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战略。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精密部署。另外,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实施战略转移。同时,在实现步骤上,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分阶段实现。二是落实责任。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要落实责任,以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各级政府,在给予他们宏观调控权利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组织实施。第一,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目标的内容、意义、实施步骤等信息,统一认识,调动积极性。第二,要制定好政策、协调好工作,以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目标的实现速度。第三,要做好信息收集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按预定目标进行。
2、在宏观经济计划管理中的应用
计划管理需要有经济信息的支持,离开经济信息的支持,宏观经济计划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宏观经济计划是一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宏观经济计划的编制过程也十分复杂,其中必须重视经济信息的导向作用。为了促进计划的实现,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引导企业和市场,必须做好宏观经济和市场的检测工作,积极收集信息,特别是投资、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和传递。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
3、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决策是指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地方经济或部门经济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能否提高,如果宏观经济决策违规经济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随意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程序有:一是确定目标。目标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确定,在确定目标前必须深入研究经济信息,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二是制定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全面的、准确的经济信息为依据,同时还要拟定多个备选方案,提高决策的优化程度。三是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是指依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指标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的一个。四是反馈信息。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并跟踪验证,在主客观条件变化或决策有误时要及时调整。
四、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对策
1、全面收集信息
信息收集是保证经济信息有效应用的基础。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计划性原则,即要根据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经济信息资料确定一个科学的目标,此目标要切合实际,突出重点。二是时效性原则,即要提高反应速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三是针对性原则,即所收集的信息必须切合实际,紧密结合服务对象的需要。四是连贯性原则,即要保持信息的连贯,不断积累,丰富信息。在收集程序方面,一要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内容。二要保证信息源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以便选择最优的经济信息资源。三要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方法,如文献法、内部资料法、参观访问法等。
2、有效整理信息
在收集到信息后,要做好信息的筛选、分类、编码、存储和更新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对应的索引,以方便查阅。经济信息的整理能够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并使其条理化,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建设信息网络
信息资源的储量是无限的,并且在开发利用中其还能够得到丰富,因此,必须建设高效的信息网络,使经济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是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成立管理机构,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同时还要引导用户参与到信息网络的建设中。三是联合共建。经济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国家投资外,还要积极吸引多方资金,建立共享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的收集效率和使用效率。四是开发信息市场。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宣传经济信息的作用,拓宽经济信息的覆盖范围。五是培养信息人才。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还要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后备信息人才。
中国的特殊宏观经济决定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工具的混合使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显得简单而直观,其假设在于经济结构是稳定的,基准利率可以传递并影响到经济各层面。问题在于,中国很难找到稳定的传递途径,货币政策也就持续处于摸索之中。中国近年来的月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始终维持在20%以上,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2%以下,人民币流动性存在过剩的压力。无论是中国上世纪90年代前的“投资膨胀必然导致通胀”的命题,还是经典货币理论中“通胀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似乎都不适用。面对通胀,货币政策应该紧缩,面对物价涨幅走低,货币政策应该扩张。这种宏观经济状态是国外央行几乎从未遭遇过的,于是,中国货币政策依然是“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混合使用”。
转型过程中,央行独立性面临特殊挑战,这决定了微观的金融机构体系改革必须优先于宏观货币政策体系改革。西方央行的独立性是指央行是否屈从于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放弃通胀目标,中国央行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则是它是否独立于具有较高市场力量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比如,商业银行可以在存贷款利差问题上无度需索,结果是利率市场化只能遵循放开贷款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的方式进行,利差保持高位。中资银行既然可以通过要政策实现稳定的高收益,何必劳心劳力地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此外,哪怕是中小型金融机构陷入困境,都必然出现对基础货币救发行的压力。只要央行依然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营后果和风险负有现实责任,则其独立性就无从谈起;这也就构成了当前的金融转型顺序问题,外界普遍关注的是利率和汇率改革,而我们则更关注货币、资本和外汇市场主体的培育,只有这些主体真实地对自身行为负责,汇率和利率改革才具有真实意义。
转型过程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面临着结构性变化,这使得中国货币政策依然是多目标的。比如,持续至今的房地产价格膨胀和最近兴起的资本市场泡沫化趋势,都直接影响着经济和金融稳定。
“调控”仍在继续
目前正在进行的这次宏观调控已经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五次宏观调控,从去年下半年起,到现在也将近1年时间了。目前看起来,本轮宏观调控仍未结束,可能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究竟会持续到几时,专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只说要看调控效果和视具体情况而定。
本轮宏观调控与前四次宏观调控相比,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两者针对的形势不同。前四次宏观调控,针对的都是当时经济增长中已经出现的超过11%的“大起”。其次,前四次宏观调控针对的都是经济的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第三,前四次宏观调控都要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
本轮宏观调控,即第五次宏观调控针对的不是经济增长中的大起(2003年经济增长率为9.1%),而是为了防止出现“大起”局面,从而防止由“大起”导致“大落”。本轮宏观调控是一种主动的、局部的调控,调控的重点是3大重点行业,后来扩大到9大重点行业,目的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是与前四次宏观调控完全不同的。
手段更加灵活与务实
本轮宏观调控在方式和手段上也与前四次有所不同。在方式上,本轮宏观调控采取了渐进的方式,由冷静观察、温和预警到逐步加大力度,注意准确地把握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对看准了的问题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在手段上,本轮宏观调控综合采用了三种手段,即市场经济手段、体制调整手段和行政管理手段。市场经济手段,如央行的准备金手段、公开市场操作等,从减少资金供应上进行调控。体制手段,如调整土地管理体制,国务院决定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土地的体制,设立银监会,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等。行政手段,如随着人民银行调整分支行的信贷管理职能,各商业银行也相应调整了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规则,加强了信贷风险管理;国务院还通过对重大违规项目的处理,组织固定资产项目和银行信贷的大检查,加强本轮宏观调控的效果。本轮调控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有关部门将三种调控手段组合起来运用,如市场经济手段与行政管理手段结合运用,体制规范与法规执行结合运用,政策目标引导与解剖典型项目结合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宏观调控的效率,增强了宏观调控的弹性,软化了宏观调控的刚性,使宏观经济调控形成对失衡经济结构的制度性规范,支持和保障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与前四次宏观调控不同,本轮宏观调控还表现出了“有保有压、有紧有松,有动有静”的特点。对于地区、行业、项目的经济实体,有保有压,有限制有鼓励,行业调控突出重点,受重点调控的行业,谨慎地、逐步地由最初的三个,扩大为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石化、轻工、纺织、医药、印刷等九大行业。在政策上不是全面紧缩,而是有紧有松,有动有不动,央行的准备金政策趋紧、信贷政策规范,但外贸外汇政策宽松;土地管理政策调整,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却迄今未动,在调控的同时,努力为经济增长创造宽松环境。
结果可能有三种
从目前情况看,本轮宏观调控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旧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如何继续以稳妥措施,巩固宏观经济调控成果,使特定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平滑转入正常时期的宏观经济调节。二是如何促进消费合理增长,缓解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压力,避免非理性的投资反弹。三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本轮针对经济局部过热的宏观调控暴露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体制瓶颈和资源瓶颈问题,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认为,本轮宏观调控可能出现三种结果。
第一是实现大家所希望的软着陆。要想实现比较成功的软着陆,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时间问题,软着陆需要有一段时间,时间上可能会长一点,二是继续深化改革,要想比较好的实现软着陆,需要坚持改革。
第二是硬着陆。硬着陆的五个因素,1、增速跌落的太快;2、不良贷款上升;3、就业情况得不到改善;4、企业间债务链加重;5、企业的资金困难。从目前情况看,这五个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存在,所以出现硬着陆并非无可能。
第三是出现反弹。现有的体制造成地方各级政府大搞投资的热情,为反弹准备了体制条件。在资金方面,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全年的财政征收任务,目前财政的收大于支大概有上千亿元;因为抽紧银根,银行上半年存贷差扩大了5万亿元,银行里有大量的钱,同时也有花钱的冲动;再有就是大量的民间资本,为反弹准备了良好的资金条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方面,目前政界、学界意见几乎惊人一致。一些企业界人士希望本轮宏观调控很快就会过去,希望到时候再大干一场,这种希望可能会落空,如果有基于这种希望的投资计划,需要尽快调整。
七个问题要注意
针对当前宏观调控的形势,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王元京指出,要使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落实,真正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当前在投资领域特别要注意七个问题:
一、控制投资增长要避免一刀切。既要防止因投资膨胀引发通货膨胀,也要防止因产业链条断裂引发通货紧缩。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在钢材、水泥、电解铝等中游产业层面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要充分释放已形成的庞大的产业产能,就必须加大旅游、房地产、消费品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如果调控力度掌握不好,导致产业链断裂,会使产能无法释放,需求不足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另外,还要防止因信用链条断裂引发金融风险。目前一些行业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率不高,银行信贷的支持力度较大,形成了一批高负债项目,对银行资产的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但是在处理在建项目的债务关系时,也要区别对待,掌握好调控力度,防止信用链条断裂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二、要防止过热行业卷土重来。经过调控,目前投资总量与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下一阶段应继续贯彻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并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与补充,防止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卷土重来,同时适当加大对农业、水利、能源、交通、环保、教育、卫生等薄弱行业的投入,加快旅游、金融、居民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以迎接新的经济周期的到来。
三、要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在当前的宏观调控中,由于土地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水资源政策、环保政策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地价、水价、税率、利率等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仍不够灵敏,这使得控制投资过热等重任过多地落在了产业政策上面,有关部门不得不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来刹车,难免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未来应当更多的发挥地价、水价、税率、利率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分担产业政策的调控压力,替代行政手段的调控作用,用经济办法调控投资流向,在财政上,可考虑重新启用投资方向调节税。
四、要创新产业政策调控机制。根据当前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形势的需要,宏观管理部门适时提出了新的产业政策目录,规定了限制与禁止产业(包括产品)发展的清单,并且制定了相配套的信贷政策,取得了明显的产业调控的成效。但是,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产业政策本身也有着一定的不完善之处,即产业政策的调节往往静态的、孤立的支持与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却无法适应这些产业周期变化与相互关联的需要,从而难以避免供求偏差的发生。所以,要创新产业政策调控机制,尽量避免一人生病,大家吃药,要制订政策,鼓励发展产业集群。
五、要严格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从制度上限制各级行政机关越权配置投资资源。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强化行政问责制。重庆市最近通过了《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这是政府部门首次在制度上直接约束政府投资行为的有益尝试,应当充分肯定与大力推广。除此以外,还应当增强各级人大对政府投资项目以及债务融资的有效监督与制约,提高社会公众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民主参与程度。
关键词:综合集成研讨厅;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CGS);系统工程
一、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理论演进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起源于国内在管理方面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主题——系统工程的提出。1978年钱学森等发表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首先在航天领域倡导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后,将这一思想推广到社会,提出了社会系统工程的概念。1990年钱学森在系统工程的种种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概括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到1992年,他又把其研究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加以汇总和升华,形成“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这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形成过程概括起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演进阶段: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再到“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二、综合集成研讨厅研究现状
至今经过我国两代科学家的努力,经过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知识工程的应用,人机结合理论的实践以及研讨厅的结构设计,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开发与具体构建等阶段。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提出后,我国科学家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复杂决策问题的求解方法论,综合集成研讨厅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高级形式。自提出以来,已经受到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信息与控制领域等众多学科的关注,他们不断对该理论框架进行具体化、实用化,进而应用于复杂问题的研究实践。据了解,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机构研制成功了一个可用的研讨厅系统,已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并多次在国内外进行演示,正在一些领域推广应用。可见,国内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是相当活跃的,研讨厅体系思想已经成为复杂信息处理与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指导与启迪。
目前,除了已经有青岛崂山和中科院自动化所共同拨款推广“综合集成研讨厅”外,我们国家还拟在政务、商务、军工、水利、人口信息等领域推广。
三、综合集成研讨厅应用的关键问题
与其他方法论不同的是,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不是一系列的公式的汇总,也不是以某几条公理为基础搭建起来的抽象框架。其实质是指导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把专家的智慧、计算机的智能和各种数据、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人机结合的巨型智能系统和问题求解系统。这个方法论的成功应用在于发挥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因此,如何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将是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应用的关键问题。
首先,针对某些复杂问题,应该致力于构建以综合集成为基础的智能工程系统作为可操作的工作平台。而对于不同的复杂问题,只需要更换平台的有关专家与数据即可处理,以实现该平台的通用性,并最终初步建立这样一个可操作平台。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综合集成研讨厅是一类人机结合的巨型智能系统,必须采用智能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建造这一系统,但是实际的OCGS有许多种,各个OCGS牵涉到的问题也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实现这样一个通用的、可处理所有OCGS问题的平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时候甚至感觉到不太现实。但是,对于与某一类或者某一个OCGS相关的一些复杂问题,从处理步骤上看,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点,这样就有可能针对这一类问题构造一个平台,对问题进行操作。因此,进一步地提炼研讨厅的理论,既保证了研讨厅的可实现性,又使平台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这使得研讨厅体系向着更加具体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实现系统的整体、综合优势离不开群体专家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只有在各个专家的讨论过程中,才会把系统的整体优势体现出来,把体系中的综合力量表现出来。因此,在处理某些复杂问题的时候,通过专家群体某种组织下的互动,就能激发专家思考问题的个人能动性,使专家主动审视思考问题的模式,提高思维敏感度,创造新的对问题的认识,同时使专家个人的经验知识从隐式转化为显式浮现出来,从而不断丰富专家个人的知识,实现对复杂问题认识的自我超越,形成并不断扩大群体对问题认识的共同意义的汇集。通过某种互动充分发挥个人和群体创造性,是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充分发挥成员优势的要求,也是发挥群体智慧的关键。要实现这样的互动就需要一个专家能够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这就返回到本文上面的叙述——应该致力于构建以综合集成为基础的智能工程系统作为可操作的工作平台。
四、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应用前景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作为一项创新型的理论体系,其应用前景对我国宏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评价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以下方面: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和环境;数字城镇化;社会经济系统;军事系统等。
1、区域可持续发展。由于区域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传统的系统方法在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区域可持续发展研讨厅体系的建设,无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积极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集成研讨厅是辅助专家群体求解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复杂巨系统问题的工作环境。除具备一般决策支持系统通常应具备的数据库管理、模型库管理、人机对话等功能外,研讨厅体系还具备以下三大关键功能机制,即“从定性到定量的耦合机制”、“综合集成机制”和“人在回路中的研讨机制”。但研讨厅体系的建设非一朝一夕能建成。一方面研讨厅体系建设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作战,特别是地理学、系统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者的协同工作;另一方面研讨厅体系仍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研讨厅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标准等。为了验证研讨厅体系是否可行,同时也为今后更大规模的研讨厅体系的建设积累经验,可以首先建立研讨厅的“原型系统”。原型系统可以在集中地域建立网络结构,并且只具备研讨厅的部分功能,规模与涉及问题的范围都可以小一些。随着技术的成熟与经验的丰富,再在原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完善,逐步建立功能更强、规模更大、涉及范围更广,同时地域分布的研讨厅系统。
2、数字城市。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和产业革命发展的必然过程。随着政治、经济,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迅速推进,形成广义建筑及人居环境学,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系统。进入21世纪,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城镇建设方面,它不仅是建筑物本身,而且对各种信息系统,如用于管理和提供服务的系统,提供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形成智能家居、智能建筑,这些构思与实践,已经成为时代追求的目标,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领跑”。因此,以人机智能结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将对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合理的决策方案。在我国,青岛胶州湾工业园区的数字化建设、深圳市民大楼正在进行的智能楼宇综合集成系统的建设,代表着全球化城市建设中的方向。建设部的周干峙院士就曾经提出城市及其区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此基础上,数字化的城市及其区域的发展,用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来解决与处理是很合适的。
3、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来说可以看成是复杂的巨系统,特别是从整个国家角度看待经济发展问题的宏观经济则是这个复杂巨系统中的子属复杂巨系统。目前,随着经济、科学的飞速发展,国家社会经济面临着许多的复杂问题的考验与阻碍,相应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也运用到这个领域当中,用于解决相关的复杂问题。为了提高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讨效率,研讨厅应为参加研讨的专家提供进行宏观经济预测的各种预测模型。然而,按传统模型库结构框架建立的预测模型系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研讨厅的要求。正因为目前存在这个缺陷,许多的经济学者、研究人员从分析研讨厅的具体需要出发,提出了利用Agent理论和技术设计和实现适合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研讨厅的多Agent预测模型系统。利用这些系统能够方便、有效地组织多位专家、多台计算机进行人机合作,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研讨,从而为宏观经济提供决策方案。
4、军事系统。中国解放军强调新装备要形成系统作战能力,要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很有必要在不断更新观念的同时,在思想方法、在军事方法论上来一场革命。“横向技术一体化”、“综合集成”、“系统集成”、“体系对抗”,都包含着系统思想,是系统思想、系统方法在装备建设中的运用。不用系统思想看装备建设,就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不以综合集成的系统方法研究装备建设,就会陷于以往那种陈旧发展模式的窠臼。现已形成的研讨厅包括有空间作战综合集成研讨厅、战争决策综合集成研讨厅、网络化防空作战系统综合集成、武器装备论证综合集成研讨厅。
五、结束语
从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广阔的应用前景中,更加体会到钱学森对我国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研究领域的高瞻远瞩。当前,国内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在中华民族振兴屹立于世界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还面对着许多急需处理的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CGS)相联系的复杂问题,如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问题、一些关键领域发展的决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近年来,大家开始了解到,Internet及其用户就是OCGS的典型。大家关注的商务系统、政务系统等等组成的城市也就都一个OCGS,因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将在21世纪推广发扬。
主要:
[1]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
戴汝为,李耀东.基于综合集成的研讨厅体系与系统复杂性[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4.
龚建华.虚拟地理环境研究与发展思考[J].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6.17.
戴汝为.从工程控制论到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纪念钱学森归国50周年[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3.2.
崔霞,戴汝为,李耀东.群体智慧在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中的涌现[J].系统仿真学报,2003.15.1.
王慧斌,徐小群.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及应用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1.30.6.
力,戴汝为.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中专家群体行为的规范[J].管理科学学报,2001.4.2.
戴汝为.“数字城市”系统与综合集成技术[J].电气时代,2005.11.
摘要:近年来,为了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问题,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调控政策从立法性质来说,均是法律层次较低的规范性文件,但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从经济法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与措施。
关键词:宏观调控;整体性;间接性
一、经济法视角下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概念与特征
宏观调控的实质,实际上是政府针对市场情况,以特定的经济、法律或者行政手段,以协助市场客服缺陷和市场调整的失灵为目的,以调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为手段,对经济社会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必然是为了追求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稳定、持续增长的最终目标。
从经济法的角度看,宏观调控具有整体性(即宏观性)、间接性的特点。其中,宏观调控的对象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它关注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经济的宏观结构,注重对社会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具体来说,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发展稳定、促进就业和经济结构协调,作用范围涉及社会经济全局。
间接性是指宏观调控不是通过直接手段而是间接手段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政府等监管部门不会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个别经济活动。间接手段主要是指能够影响社会经济总量的杠杆工具,包括财政手段、税收手段、金融手段等财政经济政策。国家直接作用于杠杆的此端,力量传递到杠杆的彼端,影响和带动社会众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
(二)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职能定位
依据市场经济的理念,市场实际是范对国家的管制的,而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抛开结果,其实质是加强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干涉,最终实现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制。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国家已经作为重大影响的经济实体存在在市场经济中,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国家独立与市场之外。这就决定了国家权力的运用必然会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因为国家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和权力,而如何有效的规范国家行为,让国家和市场在法制规范中有效运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上,国家应当恪守经济法基本精神,更多地对市场进行引导和促进,而不是限制和剥夺。在对房地产市场调整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创造有序的的环境。
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原则与措施
(一)整体性原则
做为社会整体利益来看,以下特征是必须具备的:首先,社会整体利益的收益对象必须具备非特定性,不能是某个指定的个体。其次,在利益设定上,不会排斥涵盖整个社会的商业目的,更不会排斥促进公共利益的各种群体利益,但是设定上不能是基于个别主体的商业目的而设定。第三,公共利益不以个体为意志为转移实现,而必须通过特定的法定程序来实现。经济法基本原则要求宏观调控要着眼于社会经济的宏观结构和总体运行,影响对象的范围是社会经济全局,其作用方式比一般的法律更抽象。政府在调控目标的制定和调控对象的选择上,必须将稳定房价,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维护公众利益作为调控目的,以整个房地产行业作为调控对象。
(二)间接性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是一种间接调整的方法,这是由宏观调控的性质决定的。政府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政府通过计划、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方面的法律化的政策作用于市场,而后者通过市场引导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符合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
我国对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向来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这些政策对宏观调控法的制定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而经济法恰好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法律化,在法律框架下的宏观调控有利于依法贯彻落实。反过来,宏观调控政策又为制定经济法的具体条款进行了有效尝试。
(三)经济法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
在房地产领域,经济法是最为重要的法律部门,原因在于,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行政、经济、法律三种,这三种均为间接手段,行政和经济的性质决定了这类手段不能在法律框架之外运行,那就决定了所有的宏观调整的认可和保护必须通过相应的法制。关于房地产调控的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法律及各类施行措施组成统一整体,借助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决策手段对市场进行规范与调整,实现国家房地产调控目标。
比较以上三种手段,决策手段主要包括货币、财政、土地、投资等方面的决策,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短期调控要求;房地产经济手段以房地产决策为导向,包括经济法律、行政法律等;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许可、审批、监察行政行为。这三种调控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其中,法律手段是调整房地产宏观调控关系过程中最规范、最主要的手段。
三、结语
严格来说,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国家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而出台的引导意见,区别于权力机构依据《宪法》和《立法法》而为的立法行为。无论是作为行政管理立法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还是保护民事权利的实体立法《物权法》,均没有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内容。虽然这些这些措施对房地产的调控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
政府在房地产调控过程中,必须防止调控行为与措施过度政策化,回归经济法宏观调控的本位,坚持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明确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职责,完善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立法。(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参见徐孟洲:《耦合经济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208 页—209 页。
[2]参见聂飞舟:《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经济法反思》,载于《中国房地产》,2009年10月,总第346期。
[3]参见黄珊珊:《经济法视野下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载于《法制与社会》,2012年3月(上)。
核算信息对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贡献作用财富分配状况直接影响要素投入的回报率,当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分配想结合的政策,分配状况和结构调整直接影响着国民积极性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促进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增长,改善分配结构,提高国民劳动积极性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首先分配增长分析,需要运用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收入指标为基本数据材料,并进一步做动态分析。在收入分配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有利于宏观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进行初次分配,实现收入结构的转移,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结构状况。
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用来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指标有很多,例如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调整后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账户等账户,这三个账户中,涉及到最终消费和总储蓄指标,是进行国民消费支出分析的基本原始数据,居民消费支出分析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物价变动和各类价格变动的指标,通过对各类价格指标的结合,可以分析当前消费变动状况,实现消费的动态考察。在政府消费支出中,运用国民经济核算中部门综合账户,通过价格体系,可以分析政府消费支出在整个国民支出的结构和比例,还可以通过政府消费支出结构特点,分析社会消费支出的主要方面,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消费支出比较。
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储蓄和投资的贡献作用实现我国货币供给和需求平衡,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国民储蓄和投资的宏观管理问题。国民经济核算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土地购置之和与储蓄总额相比,投资储蓄率等指标,是进行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最需要的指标,通过这些相关指标的衡量,能充分了解当前货币供给和需求状况,当前投资形式,对指定投资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参考意义极大,同时通过时间变量的动态分析,可以了解其变化趋势,为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目标,制定可行的预期政策提供借鉴。
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的贡献作用很大。国民经济核算中,具有专门的投入产出表,1974年,中国有关部门编制了第一张投入产出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80年代初,国家统计局同有关部门合作开始编制MPS体系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先后编制出1981年和1983年全国投入产出表。80年代中期,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和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SNA体系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有供给表、使用表、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供给表又称产出表,使用表又称投入表;其主表为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投入产出表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一个十分重要的参考表,投入产出表反应了我国各个经济部门生产要素投入的总量状况,投入结构状况,以及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状况。通过投入产出表,可以明确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形成过程,产品的初次分配方向,分配结构;还可以通过该表了解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情况,这对宏观经济管理中,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产品分配和再分配提供基本管理信息;另外投入产出表不仅仅详细描述了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状况,他还能反映各个产业之间的间接联系,通过直接投入系数组合,可以完善可以明确产业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和密切程度;投入产出表还能描述产业部门之间的影响关系,因此,通入投入产出表描述了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之间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关系,以及总产出与中间投入的关系等等,这对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整,制定产业政策,分配政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民经济核算对经济增长分析的贡献价值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有利于分析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国民经济核算有利于加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实现。国民经济核算采用平衡表、帐户、矩阵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全面地、系统地、结构层次分明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科学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国内外经济往来活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关系,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为实现我国经济的适度和均衡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分析数据,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必须以确保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要实现产品供给和需求实现平衡发展,产业结构相互协调,产品技术实现不断进步和更新换代。我国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就是要求经济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发展要求,满足瓶颈部门经济增长速度需求;我国国民经济的均衡增长,就是要求积累和投资规模要是均衡发展,积累和消费之间均衡发展,生产和流通之间实现均衡,经济的发展满足生产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发展需要。
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宏观经济效益状况反映了产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状况,是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行业不断竞争的动力所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十分重要,他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宏观经济效益的衡量是一个复杂的统计过程,最基本的是通过产出量与投入量之间的比值来计算的。宏观经济发展中,社会总产出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一个国家GDP大小代表国家各个部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值的大小。投入量一般用社会总投入来衡量,他是只全社会生产要素的总投入,包括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量。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可以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物质消耗系数等来评价。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中,越来越注意到,单独以经济财富来衡量GDP是存在问题的,例如以牺牲资源和环境来换取物质经济财富的行为,再核算GDP时,不能反映经济行为对资源和环境和破坏,因此,这样衡量的GDP实际上是加大了虚假的社会财富总量,而没有折算成本,因此当着很多学者提出,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增加对环境核算的扩充,在国民收入减去对坏境的损害。当前已经有人提出绿色GDP的计算。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称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在联合国文献中称为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它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的结果。它是人们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关键词:公共财政;政府会计;政府统一账户;英国经验
一、WGA的基本框架
WGA是指覆盖英国所有公共部门的一组合并财务报表。它借鉴商业会计方法,为整个公共部门制作一套基于通用会计准则(简称GAAP)的、统一的合并财务报表,其目的在于:提供质量更高的、更透明的信息,支持财政政策的发展,更好地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更有效地分配资源。
1、WGA涉及的范围。
《政府资源和会计法案2000》为WGA提供了立法框架,它要求财政部为每个履行公共职能的实体,以及部分或全部由公共资金支持的实体准备WGA。具体来讲,基于GAAP的WGA的合并范围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个地域的各种类型的1300多个公共实体。这些实体分为以下几类:
(1)中央政府。包括核心政府财政基金(’Coregovernment’financialfunds,例如:国家贷款基金账户);政府部门资源账户;非部门公共实体;养老金计划,包括中央政府养老金计划,国民保健服务、教师等其它非基金性的雇员养老金计划);部门资源账户中未包括的国民保健服务实体等。
(2)地方当局(Localauthorities)。包括四个地域的各类议会(如:单一制议会、郡议会、自治市镇议会、区议会等等);消防机构、警察机构、缓刑委员会、旅客运输机构;废物处理机构、资源保护局;地方教育当局及学校等。
(3)公营公司(Publiccorporations)。包括国有行业、其他公营公司、营运基金等。
2、建立WGA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合并的方法论问题。由于合并的工作量非常大,采取财政部与政府部门相配合的方法,由财政部负责整个合并过程及账目的编制,并利用政府部门作为中间人,由它们负责其主办实体的子合并(sub—consolidation)。在合并步骤上,采用阶段性方法,先发展中央政府统一账户(CGA)和未经审计的、基于统计原则的WGA,再过渡到基于GAAP的WGA,并且对账户进行几年的模拟运行,以确保质量。财政部还通过成立专门的项目团队和咨询组,制定详细的合并进度表,要求每个相关公共实体制定年度数据进度表等多种措施,来确保WGA项目的顺利实施。
(2)集团内部交易的问题。WGA把所有的公共部门看成一个完整的实体,因此必须排除集团内部交易的影响,即从合并的WGA数字中对销掉不同公共实体之间的所有物质交易和结余。此外,对在多个账户中报告的交易要进行调整以避免重复计算,这主要涉及到集中基金账户、国民贷款基金、国民保险基金。
(3)会计政策和会计惯例的一致性问题。合并必须基于统一的会计政策框架,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而英国各类公共实体采用的会计政策体制并不一致,具体会计政策的差异也加大了合并的难度。为此,必须比较、调节和集中公共部门中各类法规及会计指导系列,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惯例。
(4)WGA报告的形式和内容。《政府资源和会计法案2000》指出,早期的WGA报告至少要包括三个核心报表:财务绩效报告(即收入与支出账户,相当于损益账户)、财务状况报告(即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要解释主要的数字是如何得出的。通过这些高度集中的报表,为议会和其它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宏观经济信息。
(5)审计问题。为了增加WGA的可信度,其账目必须进行独立的审计。这一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入WGA的各个公共实体的法定审计,为此,应当建立与公共实体审计行业标准类似的审计标准,规范审计意见的形式,明确审计权限,并且协调不同审计人员的工作。例如:根据合并范围,明确主计审计长(简称C&AG)、私营部门审计人员、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审计委员会指定的审计人员、北爱尔兰主计审计长等不同人员的审计权限和范围,协调不同审计人员对会计确认等问题的差异。此外,可以开展一至几年的审计模拟运行,以检验其效果。
3、WGA的发展目标。
(1)中期发展:建立基于统计的WGA。在开发和实施基于GAAP的WGA的同时,财政部决定先为整个公共部门开发未经审计的、基于统计原则的WGA。它可以在财政年度结束后较短的时间内生成,有利于为短期或中期财政政策及时提供所需的数据,以促进财政政策的发展,此外,它有可能提高基于欧洲账户体系(简称ESA)的国民核算账户的质量。
(2)中期目标。建立WGA的中期目标是以GAAP为基础,准备一套完全经审计的WGA,它既会流入(feedinto)基于ESA95的国民核算账户,也会流入基于统计(也基于国民核算账户)的WGA(如图1所示)。经审计的、基于GAAP的账目以年度为基础生成,它要经过议会的详细审查,并且为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服务。其主要的信息来源为:部门的资源会计与预算(简称RAB)账户、信托和养老金计划的财务报告、地方当局和其他公共部门实体的账户。
基于统计的WGA年度或季度为基础产生。为了产生季度信息,它需要从国民核算账户和部门RSB账户中生成综合的数据,并且对国民核算账户分类进行调整以生成使用RAB分类的账户。这些未经审计的季度信息应当及时准备好以进入短期的财政政策规划过程。
资料来源:HMTreasury(hm-treasury.gov.uk)
WGA是对现有国民核算账户的重要补充。国民核算账户、基于GAAP的WGA、基于统计的WGA,这三个账户都有可能彼此接受数据,例如:可以通过WGA生成的数据改善国民核算账户的数据。
(3)长期目标。长期中,基于GAAP的信息首先从RAB,再从WGA,越来越多地直接流入国民核算账户。WGA的长期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提供年度审计账目、季度产出数据、国民核算账目,以及国际比较、规划和预测、经济和财政政策等所有产出的、单独的数据收集系统(见图2)。
要实现长期目标,必须做到:(a)成功实施基于GAAP的WGA和审计;(b)拥有从多种平台接收数据以实施合并的技术,以及为多种报告处理数据的技术。
为了生成图中所示的结果,一些来自WGA的数据可能需要进行调整或者与其他数据相结合。例如:考虑到ESA分类,可能要进行数据调整以编制国民核算账目;一些预测可能需要把GAAP信息与人口统计规划的数据相结合等等。
资料来源:HMTreasury(hm-treasury.gov.uk)
二、对WGA的评价
1、英国政府对WGA的期望。
近年来,在新工党的领导下,WGA已经从最初的关注增加透明度、增加各类政府部门和公共实体之间的财务责任,发展到与政府决策(尤其是经济层面的决策)直接相关。不论对政府本身,还是对议会、纳税人等其它潜在使用者而言,建立WGA都具有明显的好处。
政府希望WGA能够为各个层次的政府部门、议会、纳税人等用户提供质量更高、更透明的信息,以辅助经济政策的发展,通过更好的决策促进经济绩效的改善,从而使纳税人受益。
2、对WGA的批判性分析。
(1)WGA辅助宏观经济决策的局限性。政府期望通过WGA提供对宏观经济决策有刚的信息,特别是帮助处理代际公平问题和财政可持续性问题。这里隐含的假定是:WGA能够包括养老金、税收、社会保障人口预测、固定资产使用期限等黄金法则管理所需的重要信息,但是WGA信息难以达到这些要求。为了责任目标,必须确保这类资产的保护成本、维修成本等信息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在政府账目中。
(2)政府债务合并的困境。现实的困境是:政府一方面希望WGA提供所有公共部门债务的合计数据,另一方面又不想将一些重大的债务(如养老金负债)列入资产负债表。这种矛盾心理直接影响了WGA信息的可用性及其合并的进程。债务合并困境的典型例子有:(a)关于“铁路网”(NetworkRail)实体21万亿英镑债务的会计处理问题。主计审计长应用英国GAAP,认为铁路网的债务应该列于资产负债表中,而国家统计署应用ESA95原则,认为这一债务应该在表外。(b)对私人主动融资(PFI)、公私合作(PPP)项目的会计处理。根据FRS5中设定的基本原则,WGA合并中应当包括PFI项目(因为政府确实从项目中受益并且承担了在长期中为项目提供经费的义务),但是PFI项目却被保留在表外。PPP项目中与政府合作的私营公司的资产、负债既没有列入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也没有列入特定用途实体(简称SPE)的资产负债表。
(3)合并会计技术的问题。同私营部门相比,公共部门在使用合并会计技术的概念及操作上都更为困难。主要表现在:(a)由于高度合并的数字,WGA可能掩饰了一些绩效较差的政府单位,而且低估了那些绩效较好的单位的贡献,难以提供评价政府财政状况和财政业绩的充分信息。(b)合并界限难以确定。关于公共部门的定义多种多样,不同的界定标准反映了不同的政治责任。反对编制WGA者认为:将非部门公共实体、地方政府、国有行业等纳入WGA会引起误导,因为这些实体与中央政府在宪法上是独立的,中央政府不拥有这些实体的任何资产和负债。但是支持WGA者认为:如果尊重这些实体的宪法独立性,WGA将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些实体或多或少地从中央政府那里接受资助。(c)WGA审计中涉及的实体众多,难以协调。一方面,主计审计长、四个地域各自的审计机构、私营部门审计人员都有自己独立的审计权限,另一方面,主计审计长等主要审计人员必须依靠次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要想管理次要审计人员的工作,主计审计长必须拥有否决他们工作的权利(如果审计缺乏质量)。但是,目前并没有清晰的审计直线职权,不同公共部门审计实体之间又竞相争夺地盘,使得WGA审计过程存在重要的结构缺陷,在会计确认问题上各种审计实体之间可能存在大的分歧。(d)WGA要求公共实体实施权责制基础的会计系统,大量的中央政府账目也已经改为权责制基础,但是由于获取信息的技术难度,税收的计算仍然是现金制基础的。部门RAB的合时性和质量,以及上述未解决的问题都会危及WGA的效用。
参考文献:
[1]DannyS.L.Chow.ChristopherHumphreyandJodieMoll.DevelopingWholeofGovernmentAccountingintheUK[J].FinancialAccountabilityandManagement,2007,23(1):27—54
[2]HMTreasury.IntroductiontoWholeofGovernmentAccounts[EB/OL].(2007-04-02).
[3]DavidHeald,GeorgeGeorgiou.ConsolidationprinciplesandpracticesfortheUKgovemmemsector[J].AccountingandBusinessResearch,2000,30(2):153-167
中国经济目前在四个领域内有比较严重的债务累积,首先是地方融资平台,政府也在采取措施,但是问题的最终解决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其次是高速铁路最近几年高速发展所形成的债务,包括所发行的各种期限的债券和银行贷款。这个领域的问题在2011年下半年有比较多的揭示,后来由政府出面通过1000亿元的债券发行和2000亿元的银行贷款将问题缓解,实际上是将问题延后,问题本身并没有解决,考虑到债务滚动的成本,问题还在恶化。
高速公路是第三个债务累积的领域。有关统计显示,高速公路,整体资产负债率较高,均值高达63%,各省情况不一,在调查的30个省份中,资产负债率超过50%的有27个,其中6省市超过70%,资产负债率最高的陕西达到76%,只有宁夏高速、新疆高速和上海高速资产负债率处于相对合理的水平。更加严重的问题是高速公路日常的养护、营运管理、税费等成本居高不下,使这些高速公路项目大多入不敷出,面临一定的偿债风险。就2010年经营状况而言,在统计的30个省份中,只有9个省份盈利,运营状况最好的是内蒙古高速,实现盈利24亿元,其余21个省份均亏损,亏损额最大的是山东高速,达到了62亿元。
最后一个债务累积的领域是房地产,主要体现为地产开发商的债务累积。目前只有一些不完整的信息被披露,按照这些信息,中国房地产除银行贷款之外还有四个渠道产生了债务。第一是离岸的私募债,在香港发行的中国房地产离岸的私募债,以项目为例大概有1000个,大概是两年期,2012年年中陆续到期。第二是信托,2010年全国发行信托3.6万亿元,2011年上半年发行4万亿元,其中1/3是银行的理财产品,2/3是房地产。这笔钱会在2012~2013年陆续到期;第三笔钱是房地产基金,房地产基金在过去一年整个行业大概1000亿元,大多数是项目型的房地产基金。第四是民间借贷,俗称“高利贷”。过去一年约有4万亿元,其中2万亿元进入了房地产。
以上这四个领域的债务之间有一些重复计算,同时期限也有很大的差异,但规模是巨大的,虽在短期不可能产生债务危机型的问题,但对于国内总需求的紧缩作用是明显的,并在逐渐显现。因此中国经济不太可能恢复到2007年以前的那一轮高速增长的趋势。其原因首先是国外的环境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其次国内的环境也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中国经济未来可能实现的是一种中速增长的趋势,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一现实。
历史上经历过长期快速增长的典型国家是日本和韩国,它们有一些经验可以参考。日本的快速增长从1950到1973(平均经济增长8.1%),当时人均收入增长远远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而在1973~1999年之间只有其他国家人均收入增长率的一半,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只有其他部分国家人均收入增长率的1/4。韩国在1973到1990年间经济增长率平均6.8%。中国到目前的高速增长时期已经超过了上述两个国家。因此在未来的时期,中国经济增长逐渐减缓是可以预期的。
[关键词]会计目标;会计环境;会计目标实现;程度与范围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财务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条指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目标体现了某一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一、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1.中国证监会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中国证监会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财务会计信息的直接使用者。中国证券会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监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借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持资本经营秩序的公正与稳定,使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自然非他莫属。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直接管理各级各类国家控股公司、投资公司等国家股权以及国家出资形成的其他产权,它以投资者的身份直接使用国有企业的信息,通过参与投资,分配利益,任命或聘请国家代表、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等办法,对上述各类公司、企业的国有资产实施管理,当然也需要真实完整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
2.国家税务部门。国家税务部门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干预经济、调控商品供求、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主要经济杠杆之一。无论是流转税、所得税或其他税种,其计税依据无不来源于企业所提供的销售额、利润等会计信息。由于税收制度过多地考虑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财政承受力,较少甚至是无视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的要求,如坚持历史成本法。折旧率过低等,限制了会计信息满足其他使用者需要的功能,因而导致了纳税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使纳税会计的计税依据仍然是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
3.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国家发改委、体改委、政策研究部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管理和宏观调控所需的信息大多直接来源于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和增加值表、投入产出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补充表。此外,还有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统计指标。这些资料能够直接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决策,制定计划,监督和预警国民经济活动提供客观依据,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信息来源。在我国,随着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更加重视价值量,注重从整个国民经济过程加以核算。价值量指标更依赖于会计核算的结果,如国民收入核等离不开会计所提供的增加值核算资料;社会现金流量核算离不开会计所提供的现金流量资料;国民资产负债和国际收支核算离不开会计的资产负债核算。从会计核算的性质来看,会计核算程序的严密性和会计资料的准确性是其他核算方式无法比拟的,而且直接利用会计核算资料测算统计指标成本较低。因此,在我国财务会计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信息,是财务会计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的具体体现。
4.投资者和债权人。随着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同样也担负着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重要任务。在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的服务功能应定位于既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又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两者并重,会计目标的两个方面,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可简化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
从我国上述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看,既包括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又包括直接使用财务会计信息的政府有关部门,既包括投资者,又包括债权人,可以说囊括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所有这些,要求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准确得当,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二、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实现范围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情况下,只能从力所能及的范围方面来探讨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财务会计目标。脱离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范围来讨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会计目标,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没有相关职能的情况下追求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结果只能是使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金融风险、投资风险、决策风险。影响投资和决策的因素是众多的,会计信息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也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即使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得出的财务会计信息也真实、可靠,但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蒙受损失,使原本为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成为无用。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具有反映、控制、评价、预测、决策等职能。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职能,是指财务会计通过其一系列程序和方法,把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数据记录下来,经过计算、分析、综合,加工成为全面、系统的财务信息。这些财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已经形成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则表现为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进行,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监督上,会计监督是通过会计确认来实现的。
我国的财经政策、法规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计划或预算等,是实施会计监督的依据。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关数据进行会计确认,把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反映计划或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价、预测、决策等职能,由于都要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基础上,通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以及综合运用,才能进行。这实际上是涉及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运用和驾驭能力问题。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和控制,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实施或执行反映和监督职能,将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实现程度
财务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一种主观愿望,它体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客观职能的辩证统一,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职能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或执行了反映和监督职能以后会计信息就会有用,财务会计目标就能实现。这里还有一个会计信息加工出来以后是否“适销对路”和“价廉物美”的问题。“适销对路”指的是会计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价廉物美”指的是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任何事物都有其绝对性和相对性,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体现为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