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1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农村建设发展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规划建设管理模式,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影响因素

1、资源因素

土地资源数量、水文、气候及地形地貌等要素都属于资源禀赋。资源的稀缺性是新农村建设中对村庄进行规划的主要动因,因其能直接影响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对村庄的规模和布局有一定的制约[1]。平原地区的人口居住密集度较高,能够获得良好的聚集效应及辐射效益;而山区及丘陵地区人口居住较分散,很难产生规模效益。

2、建筑布局因素

村庄布局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区域布局完整,方便生产和生活,并尽量不占用农耕地等原则,在布局过程中主要以集中集约和分散集约这两种模式为主。集中集约模式指的是将村庄进行集中布局,从而利用有限的资金让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充分发挥集聚效益作用,有效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成本。分散集约模式指的是将受地形限制而无法集中布局的农村建筑进行适度分散,从而实现农村用地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3、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村庄规划的投资额度,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区域往往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同农民需求层次有直接关系,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及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对居住条件及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农户对住宅的要求从最初的生存型提升到中期的居住宽裕型,目前又向着居住舒适享受型的方向发展。

4、人文因素

农民既是村庄规划的参与主体,也是村庄规划的实施主体,因此,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及固有的思维观念都会对村庄规划产生直接影响。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他们在选择住所时大多从靠近农田方面考虑,从而导致农户住宅的布局比较分散。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再加上一些农民进入附近企业打工,必然会产生村庄规划集中居住的需求。与此同时,很多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只有先建好新房才能拆除旧房,娶新媳妇必须要住新房,所以导致大量的农耕地被占用;另外,一些农民认为老宅是祖上留下的并形成空心村现象,即使不居住了也不愿意出售给他人,这就导致很多老宅基地长期闲置。

二、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村镇规划管理的建议

1、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让农村迸发出城市的活力,让城乡居民共享农村的田园风光。要想真正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联动发展,必须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村镇体系规划为基础。因此,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就是村镇体系规划,该规划包括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社会保障机制及产业分工等内容,利用城乡一体规划打破传统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束缚,推动城市与农村的联合发展[2]。

(1)加强城乡文化交流

村镇中的镇不但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科技创新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相对广大农村而言,城市文明程度、文化设施及各种资源要远远高于农村,因此应加强城乡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心村的文化实施建设是最便捷的法师最大程度的促进城乡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下乡和科技下乡等活动加强农村文明建设。

(2)加强城乡经济交流

农村是农产品的输出基地,而城市是工业产品的输出基地,因此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应尽最大努力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城乡经济交流,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最终达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

(3)统筹城乡交通建设

农村交通设施落后,对城乡人员、文化及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很不利。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交通设施,构建村村通公路、村镇通公路、镇市通公路等交通网络,为城乡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为城市的一员。合理的村镇体系规划对各级村镇在区域中的发展定位及合理布局至关重要,各村镇应尽最大努力打造经济发展特色推广“一村一品”,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村镇居民点的区域规划

当前,农村在交通、土地、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都源于未对居民点进行长远规划而导致的。因此,在处理农民居住问题时,应汲取城市发展经验,从长远角度出发。在规划居民点过程中,对房址、水、电、通讯及供气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2)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区域规划

在当前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基本农田的保护便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农村人口乃至村镇人口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所以,要通过土地规划,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尤其是各种粮食生产基地的保护,落实国家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域一旦纳入规划,便具有法律效应,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得擅自变更土地的用途[3]。

3、统筹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的本质是以人类的理性安排克服市场的失败,实际上是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如果没有理性的规划,理性地安排资源的使用,而是掠夺性的对待自然资源,就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滥用和枯竭。

(1)提高村镇居民的认识水平

反对无视自然,自以为是的片面思想和做法,提倡尊重自然,人类要与自然共处共生,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

(2)加强村镇人居环境建设

以改善村镇与村庄人居环境为中心,村镇与村庄建设应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的需要,提供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3)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绿化、村容镇貌、环境卫生建设,吸取城市在环境污染方面的教训,切实做到事前防护,环境保护规划要与各项建设规划同步进行,而不是等到污染严重后再来进行规划和治理。

三、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关乎农村的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规划既是行动的纲领,也是行动的方案。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村镇规划作为龙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与社会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统筹这几个角度来考虑,坚持高标准编制规划,并通过搞好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1]周博;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改造的问题与方式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0(28):45-46.

第2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五中全会后,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及时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市委常委会、政府全会多次研究新农村建设,成立了高规格的协调领导小组,常设办公室,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了长远战略任务和年度工作计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具体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及时提出了“八防”的告诫;×××市长亲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并多次调查研究,具体指导工作;×××副主任、×××副市长、×××副主席亲临一线,调查研究,坐阵指挥。为了把工作做细做实,扎实推进,市协调领导小组已召开全体会议2次、专题会议8次,政府分管领导召开新农村建设会议20余次,就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社会帮扶、省部联建

等重大项目多次进行了安排与部署,促使新农村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二)摸底筛选,确定试点示范村。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之年。为此我们按照市委、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

部署,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按照试点村经济条件好、班子强、居住相对集中、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等条件,组织有关部门,评估筛选,在全市确定×个省级试点县(××县)、××个试点村。其中:省级试点村×个(与市级试点村交叉×个)、省部联建点×个、市级试点示范村××个,县区及乡镇级××个。目前,各级示范点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从各自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建设事业。

(三)全面统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从战略高度作出了重大统筹决策,确定了小城镇建设、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大格局,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并对今后五年全市“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与措施,强化了整合部门资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确定了××个部门参与并行使职能,特别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在财政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补助资金××万元,改善农村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教卫生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在坚持政府投资为主的前提下,各示范点还争取中央及省上投资××万元,县区配套××万元,乡村配套××万元、部门整合××万元,群众自筹××万元,总投资为××亿元,目前市拨资金到位××万元、占计划资金的××,其它资金也逐步到位,并发挥了重大效益,各试点村共发展产业项目293项,完成道路硬化184.3公里,清理垃圾1.7万吨,种树40万株,新建住房2279户,培训农民4.5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6万多册,宣传动员6万多人次,制定村规民约104个,开展文体活动388次,公演电影128场(次)。

(四)科学引导,编制试点村规划和新农村规划发展纲要。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市上抓紧编制了××个市级试点示范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和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坚持“突出质量,认真规划;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合理规划;严格程序,依法规划”的原则,组织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对××个试点村进行了建设规划的设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精神,突出了试点村的特色,注重了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加强了对生态、传统文化的保护。对试点村规划,还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审定,使之符合村镇建设要求。目前,省市级试点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全部通过了审查,已由县区政府批准执行。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纲要的制定上,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的实际,开展了重大问题的研究

,提出了部门的规划思路,并广泛征求了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意见。现在已基本修订完善,提交市协调领导小组审定。

(五)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帮扶新农村建设。在市政府统一协调下,各部门发挥优势,从资金、项目、人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已形成各方配合、通力协作、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新农村工作运行机制。据不完全

统计,截止目前,整合部门资金××多万元。市教育局投资23万元,新建了3所标准化小学,完善提高了8所标准化小学;市文化局针对农村文化生活内容贫乏单调的状况,优先在20个村建立以有房舍、有图书、有管理人员、有组织机构等为主要内容的“八有”农村文化阵地;市农牧局围绕产业发展、能源建设等内容,投资50万元,建设沼气池1539座,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500多座;市水利局为4个村人饮及水利配套建设提供资金220万元;市林业局在创建绿化家园中,为4个试点村提供苗木14.7万株。与此同时

我们选择了生产正常、经济效益好、有发展后劲的市属国有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20家,对口帮扶20个试点村,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主动参与帮扶新农村建设,履行好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责任,为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全市各试点村的企业帮扶资金达××万元,实物折合××多万元,吸纳剩余劳动力1500人,帮助培训农民1.5万多人,提供发展信息110余条,形成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格局。

(六)突出村庄整治,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各试点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针对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条件差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的整治工作,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中最急需、最紧迫的事,更新、改造和维护水利工程60多项,清淤、整修渠道300多公里,植树造林40多万株,实施了农田林网建设、道路、渠系、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各县区以“三清五改”(清垃圾、清路障、清土堆,改水

、改路、改厕、改圈、改灶)为重点,以“环境整洁、道路通畅”为目标,整治脏、乱、差现象,狠抓了道路街巷改造硬化工程和以沼气为主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使试点村农民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各类试点村共清理垃圾17146吨,清理各种土石堆、粪堆18953吨,参与“五改”的农户达到1.4万户。

(七)以点带面,抓好产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抓好各类试点村建设的同时,以点带面,辐射全局,紧扣中心,确保新农村经济基础持续加强。年初以来,我们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来抓,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进程,着力培植壮大蔬菜、畜牧、二三产业、劳务经济等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市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达277.1万亩,其中夏粮113.9万亩,秋粮65.6万亩,小麦72.5万亩,玉米15.6万亩,豆类27.2万亩,洋芋44.5万亩,蔬菜42.8万亩,油料29.2万亩,瓜类5.4万亩,药材1.6万亩,花卉2.8万亩,百合4.3万亩,啤酒大麦12.5万亩,饲草13.2万亩。蔬菜、油料、瓜类、百合、花卉等主要经济作物面积达97.6万亩,比上年增加11.5万亩。同时,还突出了科技推广和劳务输出两项重点,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34期,培训农民5.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7.1万册(份),下乡的各级农业科技“特派员”达510人。还组织了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班40多期,培训5000余人,其中开展订单式培训25期,培训1000多人,培训后输出率在90。截止目前全市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近13.3万人次,占年任务的48,在劳务输转总人数中,有组织输出5.49万余人次,占输转总人数的41,占年任务的36;就地转移4.4万人次;自谋输转3.4万人次,新增劳务基地9个。其中,已确定的各类试点村种植蔬菜面积完成

7.4万亩,百合面积达到1.54万亩,日光温室面积达到0.52万亩,果品面积达到1.3万亩,肉羊存栏9.1万头,肉牛存栏0.29万头,奶牛存栏0.19万头,生猪存栏24.3万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发展加工业项目123项,可实现产值6.8亿元,第三产业项目167项,可实现产值5.6亿元,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7万多人。

(八)坚持“两手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把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列为重点内容。各试点村结合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认真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加大了试点村干部党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了他们建设和管理新农村的能力,及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村务、政务公开制度,让广大农民自主参与各项建设意见。部分县区以乡镇文化站和村科技文化中心、村农家书屋为主阵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部分试点村积极组织农民开展秦腔、太平鼓、篮球、社火、电影放映、剪纸等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县区广泛开展了文明镇、文明生态村、文明户、“百家文明单位支援百村

第3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围绕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坚持省委“五新一好”和市委“发展为先、富民为本、文明同步、整体和谐”的基本思路,坚持“标准不降、要求更高、效果更好,建好新点、管好老点”,以“三清七改五普及”、“一村一品”为切入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纵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着力建设基础设施,整体推动农村发展,构建经济多元化、生活和谐化的新农村。

二、建设原则

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人为主原则和一事不重复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在于充分挖掘各个示范点的开发潜力。“一村一品”在确立项目时,不能生搬硬套他人模式,亦不能排斥,应该结合环境综合考虑自身实际,量力而行,做到“一村一品”,形成村与村之间有机结合的格局。

新农村建设应以人为主,着力解决村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发现村民切身之利益所在,解决实际困难。新农村建设是村民的工程,应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体现村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死板不教条。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下,只要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工程,就不得轻易否定而做重复工程浪费人力物力。

三、总体目标

年,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1个,其中省级试点村10个,分别为洲头费胡杨自然村、后埂周家墩自然村、联洲跃进渠自然村、柳洲知青点自然村、蔡洲八股自然村、同兴金家路东、槐洲金家路东、六号后港、九号十四自然村、九号十五自然村,市县共建试点村1个,为九号九兴自然村。省级试点村全面完成“三清”,实现改水、改厕入户率和村庄道路硬化率均达到100%以上,市县共建试点村要求完成村庄“三清”和“三改”中改水、改厕和改路项目建设的其中一项。以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一村一品”产业为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试点村群众人均年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0%以上。按照“五个一”的要求,每个省级试点村要建立一个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一个休闲场所、一个宣传橱窗、一个文化活动队伍,每年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文体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试点村群众对村庄治安满意率要求达到95%以上。

四、保障措施

根据县新村办的统一部署和补助标准,镇力争建设点群众投入总量占整个建设投入的50℅以上。在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配套到位后,镇新村办将及时向试点村理事会转达,让理事会放心安排项目实施,先行垫付项目资金,项目完成后有镇新村办报县新村办验收合格后及时拨付项目补助资金。

为确保各示范点建设工作有序准确的开展,镇政府对各个示范点实行实时监督。每半个月进行一次调度,对于优秀的示范点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并对落后的进行通报批评。年终对于考评位于前三名的示范点分别给予8000元、5000元、3000元的资金奖励和给予前3名的理事长每人800元奖励。

五、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选点申请阶段(年1月),按照《县新村办一号》文件的要求,围绕总体把握、总量控制、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的原则,在规定时间内确立年新农村建设试点自然村。

第二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年2月-3月)。各村要配合有关测量规划部门,因地制宜编制出集长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试点村村庄建设规划;并在县农业局及乡镇有关部门配合下,按照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编制完成试点村产业和社区规划。新农村建设两个规划文本均必须在5月底前编制完成并上墙。

第三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年4月-8月)。集中人力依次实施改水、改厕、改栏、改房、改沟和改环境等“七改”项目,今年要在六改基础上抓好改沟(下水道)工作,按照绿化、净化、美化和垃圾无害化的要求,加强协调,科学调度,有序实施,着力抓好试点村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省级试点村“三清七改”工作确保在8月底之前全面完成,做到庭院、道路、村旁绿化,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第4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一、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践

邗江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区、镇(街道)分别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年初,市委常委、原区委书记张京霞主持召开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区委专门下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和宣传载体,在广大干群中进行多形式、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的热情,在全区形成了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强烈共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科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统筹规划农村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二是农业经济持续增长,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三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四是加强农村各项改革,启动全面小康村建设。

二、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难题。

发展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区有相当一部分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财政转移支付,加之农村实事工程需要镇村的配套投入,村级债务有反弹的趋势,同时由于受规划、土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村级发展二、三产业的难度较大,村级集体收入的渠道偏窄。据调查,全区164个行政村,**年村级集体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有29个,50—100万元的有23个,30—50万元的有41个,20-30万元有32个,10万—20万元的有20个,10万元以下的有18个,其中5万元以下的就有7个村。我们了解到,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一般需要20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也不少于15万元。而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有收入。二是经济发展没有空间,既无土地资源,又无自然资源,既无资金,又无资产。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无钱办事、难以办事,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难题。

2、农民增收难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问题。

富裕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近年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因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一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农民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价格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上涨,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我区的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缺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农业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从一产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劳动力转移率较高,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因此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农业税及其附加全部取消,“一免三补”政策落实,虽然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已经大大缩小,没有更多途径。五是创业性增收难。当前,各级政府为全民创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宽松环境,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创业意识、创业本领、创业资本,致使致富无门、致富无能、致富难成。

3、规划滞后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村居住现有状况小、散、乱。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区的镇村建设规划,尤其是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全区160个行政村,3572个村民小组,近33万人口,共有自然村庄6100多个,有的自然村庄甚至只有几户居住,布局分散、凌乱。二是农村环境整治难度较大。生活垃圾难以处理,长期养成的乱抛、乱扔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特别是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严重阻碍着农村环境的改变,“田园、庄园、农园”清洁难度极大。三是农民集中居住卣想存在差距。受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喜爱单门独院、前庭后作的居住环境和模式,很难接受进社区集中居住,守故土、恋旧家的传统思想制约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进程。四是集中居住建设成本加大。目前,我区农民住户楼房率已达80%左右。同时,随着近几年的农村实事建设,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今后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和建设成本都在增大。

4、投入不足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

“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实事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但农村实事仍有很多工程没有完成,“十一五”期间,我区仅道路建设和河道清淤两项工程就需投入2.28亿元,其中通村通组公路800公里,需要资金1.2亿元;河道疏浚500多条1300万立方,需要资金1.08亿元。而实施这些工程,政府虽有补贴,但远不能满足投入需求,资金缺口则留在镇村,使得经济实力本来就薄弱的镇村组只好举债搞建设。这几年我区农村实事工程总投入近4.39亿元,其中区级以上补助仅1.31亿元,只占工程总投入的30%。不少村旧债未清,新债又举。截止去年底,全区村级债务总额为9373.18万元,同比增加3000多万元,平均每村负债达50多万元,最多的村负债达100万元。因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小,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不健全,解决贫困生就学、农民就医难、救助弱势群体等问题没有着落,目前,全区尚有1150户五保未能进入财政供养,农业保险发展滞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任务繁重。

5、农民素质不高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阻碍。

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体,目前我区大部分务农主体都是年龄偏大、特长不多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水准、行为习惯等方面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够吃够花”,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有怕冒风险和“赚得起,亏不得”的心理,创业意识不强,从“洗脚上田”转变为“洗脑进城”的差距较大。有的农民法制观念和意识不强,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只愿享受权利,不愿履行应尽的义务,据了解,当前农村80%以上的矛盾纠纷集中在建房造屋、路田界址等方面,有的农民为了一点小事而不肯谦让,不惜常年上访、反复上访,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在农村,随地吐痰、随意倾倒垃圾、乱堆杂物的现象司空见惯,不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进程,亟需教育养成农民群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6、政府不配套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由于我区农业企业规模体量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与基地、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政策很难逾越,一定程度上存在“依法、有偿可做,群众自愿难行”的现象,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难以有效推进,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政策条例上来,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善,“线断网破”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镇级农技服务能力逐步削弱,少数镇(街道)仅剩一、两名农技人员,且既要忙技术服务,又要忙经营创收,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益,村级兼职的农技员很难承担相应的农技服务职能,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进程。农村干部待遇低,报酬少、压力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干部后继乏人,这些都需要加以研究并制定政策予以解决。

三、推进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思考

1、突出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工业化推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加快镇工业集中区创业园建设提高镇工业集约化发展水平;二是产业化提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农业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三品”联创,大力推进农业结构集约化调整,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是组织化创新,加快城郊型农业建设的步伐,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规范劳动力转移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适应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围绕村强民富的目标,因村制宜,大力发展农村村级一、二、三产业,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不少于20万元,劳动就业率达90%以上,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快农村扶贫济困步伐,促进中低收入的农村持续增收。

2、突出以生活宽裕为主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进一步提高各镇工业集中区集约化、专业化开发建设水平,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配套服务产业,力促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的培训力度,增强其创业、兴业、就业的能力和素质。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流转办法,努力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继续抓好新型合作医疗改革,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更新添置设备,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快镇文化站、图书室、体育健身等文体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多渠道着手解决好市民和农民待遇一元化的问题,把“两个反哺”、“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落到实处。

3、突出以村容整洁为重点,加大农村综合环境整治。

一是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繁荣农村的思路统筹城乡规划,积极推行工业向集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或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种植集中,合理确定路网、线网、管网。衔接好城乡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城乡工业化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规划、城乡社会保障规划。二是继续实施农村实事工程,着力优化农村人居条件。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硬质化和小农桥建设进程,推进区镇道路向村组道路延伸。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村特别是村组河道的疏浚力度,增建扩建丘陵山区当家塘库,强化水源管理,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农户安全卫生水饮用率达到95%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90%以上。实施“五沿”战略,推行沿路、沿江、沿湖、沿河塘、沿村庄植树造林,提高村庄森林覆盖率,以“两清、两改、一绿”为总体目录,全面改观村容村貌。三是继续推进村镇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协调。按照建设田园村镇、工业园地、生态社区的理念和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农田方整、土地整理工程,积极推进镇村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城镇组团和区域突出、产业或资源特色鲜明的重点中心镇,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逐步减少自然村落。

4、突出以乡风文明为标志,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不断深化以创建“文明村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真正把文明村镇与卫生村镇、生态村镇的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企业与村镇、部门与村镇共建活动,努力提高创建成效。要组织开展“八荣八耻”、“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加强沟通交流,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政策宣传,引导农民统一认识,服从大局。要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满足农民富裕之后求知、求乐、求健康的精神需求,推动村风民风的根本好转。

5、突出以管理民主为目标,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切实搞好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制度。加强农村基层执政能力建设,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开展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村干部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以及灵活运用工作方法化解矛盾纠纷、处理村级事务、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大力实施富民党建“强基工程”,继续开展好农村"双带"型干部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有80%以上的村干部成为“双带”型干部。注重培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着重从致富能手、创新好手、干部帮手三个方面注重培养,从镇机关部门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发展经济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到村任职,积极推行村主要干部“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的做法,配齐配优配强农村基层干部。

四、加强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措施保障

1、强化领导,广泛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基层。全区各级要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协调和组织指导下,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规划,狠抓措施落实。要注重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切实增强他们想干事、敢干事的发展意识,提高他们能干事、干成事的发展能力,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因势利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传统兼顾,协调推进。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各镇(街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要注意工作方法,把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政策激励作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工作重点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相信农民,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按照“区指导、镇主抓、村实施”的要求,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单项工作和全面工作、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及时总结经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有形和无形的关系。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注重农村硬件设施的改善,又要注重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3、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方面,要整合政策资源。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及我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要以实施“双百千万”工程为重点,对农村路桥建设、义务教育、合作医疗、技能培训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要确保到位,尤其是要敢于突破体制性和政策,研究一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整合投入资源。全区各级都要“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各项支农政策,各有关部门在制订工作计划、安排建设项目时也要注重向农村倾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要优先规划、优先立项、优先实施,并要精心编制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要按照“经营村庄”的理念,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加大对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培训创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第5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一、围绕发展新产业,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构筑新的产业格局,走好产业强村富民路子。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特色突出、初具规模、龙型体系全、市场潜力大、增收前景好的要求,在全市确立了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食用菌、苗木杞柳、优质果品、淡水产品、甜叶菊、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进行集中开发、重点培植、跨区域发展、产业化经营,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意见》和《济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配套政策,对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及相关配套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目前基本建成了大蒜圆葱、精细瓜菜、优质水果、水产养殖、速生丰产林等五个百万亩种养基地,形成了南部与西部大蒜圆葱种植、中南部肉蛋鸭饲养、西北和东部奶肉牛饲养、中西部精细瓜菜种植、东部山区与中西部优质果品、微山湖域水产养殖等六大特色农业生产专业区,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强济宁特色和市场竞争力、惠及百万农民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同时着力配套抓好一批龙头企业、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相关的集成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全市目前已形成大蒜圆葱基地130万亩,蛋鸭存栏1000万只、肉鸭出栏4500万只的饲养基地,奶牛存栏7万头、肉牛出栏30万头的饲养基地,200万亩的瓜菜基地,90万亩的果品基地,70万亩的水产养殖基地,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150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基础,40万亩的苗木杞柳基地、6.5万亩的甜叶菊基地。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700余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家、省级27家、市级216家,年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各类龙头企业带动农户95万户,种植基地400万亩,养殖规模1亿头只,全市有55%农户和53%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规划建设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50处,市级农牧渔三大检测中心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标准推广实施体系、农业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489个、面积250.4万亩。

二、围绕建设新村貌,实施“村镇科学规划工程”、“基础设施五通一治理工程”和“清洁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在村镇规划方面,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工作,现已完成22个中心镇、22个一般小城镇及208个中心村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编修。市建委通过组织专家设计,已经优选了20套民宅新居设计图纸免费发放到全市所有村庄。逐步展开所有乡村的规划编制和修订,三年内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每年全市用于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8亿元以上,20__年投资3.2亿元,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275公里,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97%;村村通自来水进程快速推进,20__年投资2.81亿元,其中市级财政安排资金20__万元,846个村、72.8万人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3%;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移动网络覆盖率达到99.85%,开通有线电视的村达到74%,20__年新增农村宽带用户3万户、累计达到5万户,确保“十一五”期间所有建制村实现“五通”;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每年铺开建设项目2万项以上,完成造林25万亩;全市每年投入3亿元,治理采煤塌陷地3万亩。在清洁生态家园建设方面,把“一池三改”作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突破口来抓,取得显著成效。市财政每年投资600万元,对全市10%的行政村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发展5万户户用沼气池。20__年,中央、省、市财政安排财政资金1255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一池三改”建设进行补助,新增户用沼气池5.8万户、总数累计达到12.6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7.3%,连续几年来发展速度和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同时,各县市区也展开了以“三清”(清粪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五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围绕倡树新风尚,实施“文明和谐乡村创建工程”。积极教育引导农民养成学科技、讲

卫生、弃陋习的新习惯,形成讲文明、守法纪、知荣辱的新风气。突出抓了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结合孔孟之乡传统优秀文化特点,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树文明礼仪新风、推进移风易俗三项活动;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巩固提升“文明一条街”创建成果,开展了以文明小康村和文明生态村为重点的文明镇村创建活动,20__年验收合格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1058个,争取到“十一五”末全市60%以上的村庄成为文明小康村或文明生态村。进一步深化“平安村庄”建设,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新活动,全市60%的村居达到“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标准,71%的村居实现了综合治理规范化,全市85%以上的乡村常年不发生刑事案件,社会满意率超过96%。任城区投入800万元,在全区按照每10个村建设1处警务室的标准,规划建设了50处规范化警务室,充实警力、配齐设施,分片管理、全天巡查,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非常满意。四、围绕培育新农民,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工程”。按照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健康卫生素质的要求,全方位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实行了由组织、人事、宣传、教育、农业、劳动、科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民培训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配套联动,协调动作,整合各类培训项目和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近几年来,每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以上。紧密衔接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全市建立劳务输出基地380个,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上以上,目前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201.8万人,占总数的5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教师工资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统筹发放,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__年投入8200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5万平方米,新扩建校舍11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改造中小学危房76.7万平方米,“十一五”末力争农村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全市参合农民566.39万人、参合率94.15%,20__年共为303.67万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2.24亿元。突出抓了以36处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造和160个中心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1200多个村建设了文化大院,“十一五”末力争村村有文体活动场所。全市基本实现了“科普村村通”,进一步完善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市每年选派3000多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集中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认真组织实施科技、教!育、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城市教育、卫生资源结对帮扶农村活动。探索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户供养“四级联保”制度、农村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备。全市农村参保人数达到66.37万人,征缴农村养老保险费552.97万元,为8100名农民发放养老金110万元。制定出台《济宁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农村低保纳入市级财政预算,20__年全市安排农村低保资金2132.9万元,按照每人每年800元的标准,补助农村低保对象16.04万人。

五、围绕完善新机制,实施“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工程”、“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新农村社会细胞优化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从制度上、根本上探索激活农村内部活力的措施和办法,调动广大农村干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水平,推行村党支部每年为新农村建设办几件实事承诺制,并进行跟踪考核。加强对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大力提升他们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双强双富”活动。连续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共培养村两委大中专生7256名,每村平均有一名后备干部。按照制度化、规范化要求,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完善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探索开展了村级民主“议事日”、“议事周”活动,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新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

六、围绕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启动实施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围绕构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和酝酿的基础上,20__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市选择确定了13个试点镇,将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与所在乡镇进行有机整合,推行“镇区(园)合一”管理体制,着力在统筹城乡

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四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目前,各试点镇领导班子和人员整合配备、建设规划修编、行政区划调整和市县部门职权下放对接等工作,正按计划节点稳步有序推进。七、强化保障措施,构建六项工作机制。一是组织领导协调机制。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新农村建设推进任务要求,调整充实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7个行政编制,加挂市政府农业办公室牌子,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管理职能。各县市区也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组建了相应工作机构。实行了推进“十大重点工程”任务落实的联席会、协调会、现场办公会等制度,适时有效解决工程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示范引导带动机制。自20__年起,在全市选择发达、欠发达、城郊3个类型的县市区、23个强中弱乡镇、__个强中弱村庄,开展了“321”试点示范工作,利用3年时间实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貌、倡树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完善新机制”的目标。制定了对示范单位重点倾斜和集中帮扶政策,各示范单位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兖州市创造了“以企带村、村企合一,小村变大村、建设中心村,改造城中村、村庄变社区,翻建旧村、提升新村,不建新居变内涵、完善设施变环境”新农村建设的五种模式;嘉祥县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政策支持,健全机制、加强管理的办法,20__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农村公路建设和“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上积极探索、率先突破;任城区突出城郊特点,按照改造城中村、提升驻地村、强村带弱村、新建搬迁村、不建新居变内涵等五种模式,加快村庄规划建设。为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推进力度,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__年开始,在实施新农村建设“321”试点示范工程的基础上,每年集中抓好并确保建成100个左右的市级示范村,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树立样板,为整体推进提供经验。按照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示范带动力强的条件标准和产业带动、生态园林、新村建设、整治改造、社区公寓5种类型,20__-20__年全市共筛选确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85个,其中20__年度有127个村作为首批示范样板村,纳入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考核管理。20__年、20__年分别再有127个、131个纳入考核管理。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大“百村示范”工作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按照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和“五新目标”内容,制定了25项具体考核计分标准,实行百分制考核。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每个验收合格的市级示范村给予10万元奖励,县市区按照同等标准给予配套奖励扶持。

第6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一、x市村庄的基本情况。(一)我市村庄现状。x市全市域面积X平方公里,辖城区X个街道办事处,X个镇,X个乡。共X个行政村,X个自然村,X多个村民组,每平方公里约X.X个村庄。全市现有总人口约X万,常住人口X万人,流动人口约X万人,城镇化率X.X%。x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X文化源远流长,素有x之称。x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X余处,X年被命名为x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目前,x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中,针对全市X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局已统筹考虑,充分结合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已制定实施方案,对于每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将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实地调研和深入座谈的基础上,以村规民约为指导,正在科学规划编制各村庄规划。目前正分批次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X个(含传统村落,其中传统村落共X个:X个已完成评审,X个完成规划待评审,X个正在编制)。

(二)村庄改造提升的特征。x市现阶段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红薯烟叶种植、三粉加工、中药材种植),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类型多样,水资源较为贫乏。农业地区村庄现状按照特征分类,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①村庄数量众多,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村庄建设分散,自然村较多。如:

X村就包含X个自然村;②煤炭开采区村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已经实施了村庄的整体搬迁。③部分现状“空心村”现象明显,土地浪费严重,有的村庄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如:x以及西部山区;④沿路建设时有发生,受长期以来马路经济的影响,部分村庄沿路建设情况比较严重。如:X;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居住环境较差。如:一些山区村庄,一些相对偏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村庄。

(三)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近年来,x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统揽“美丽x”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启动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X个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大部分已经建成投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对农村村庄以整治提升为主,着重进行村容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提升,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共打造人居环境先进村X个,美丽乡村X个,美丽乡村群X个,创建省级生态镇X个,省级生态村X个。

我市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我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总规纲要》省级评审,《市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规划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居民点体系。对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优先编制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优秀民风民俗,正在编制历史文化民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村庄有

X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人口的规划意识较为薄弱。相对于城镇人口而言,农村村民的规划意识较差,规划宣传少,乱盖乱建、不服从规划管理现象较为普遍。(二)资金问题是当前农村改造提升建设的主要瓶颈。由于村庄的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使得大量的村庄没有经济能力去进行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有些村庄受自然条件限制发展困难。部分村庄地处偏远,村庄所处位置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其规划建设难度大,基础设施修建困难。四)乡镇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镇的规划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较为欠缺,难以形成高效的指导,且乡镇分管领导更换较为频繁,总体业务素质相对较低。(五)整治空心村办法不多复耕率低。虽然也有一些村庄在空心村整治中创新了一些办法,给予了有效解决,但大部分空心村改造进展慢,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复耕率低也导致了建设用地指标的匮乏。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当前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力度。

X、督促X乡镇进行总规修编工作。X三个历史文化名镇初步规划已编制完成,X年需督促进行评审及其他后续工作;X、对财政局审定的X个传统村落规划进行费用请示、招投标、并督促规划编制进展工作。X、申请财政资金对未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村庄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X、督促需做村庄规划的乡镇积极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重视宣传,加强引导。新农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必须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加强新农村政策宣传。向群众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方针政策,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二是加强规划法规的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三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宣传。使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加快农村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区别对待,分类推进。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按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坚持“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原则,根据村庄所处的处置及产业等,结合x市村庄发展实际,将村庄划分为城镇化改造型、重点提升型、整治完善型、建议搬迁型和特色保护型五种发展类型,制定异质化发展路径,以“配套提升为主、改造重建为辅”,分类指引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村落。对城镇化改造型村庄,按照城镇社区或城市居住区建设要求,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以改造重建为主,为城镇和产业发展腾让更多建设用地指标;对重点提升型村庄,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搞好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整合现有资源,调整完善功能布局;对建议搬迁型村庄,迁入附近的城区或乡镇、就近并入中心村建设,或合并部分迁并村进行异地新建;对整治完善型村庄按照传统村落建设要求,整治空心村,改善村容村貌,以配套提升为主;特色保护型村庄,在保持村庄现有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

(四)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充分争取上级资金。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支持民生项目建设,要紧跟国家投资政策方向,加大力度,及早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对符合上级投资政策的项目进行整合,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建设的盘子,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已经争取到的上级资金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推进;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三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新增投入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对上级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按时足额拨付

(五)注重培训,强化管理。积极组织对乡(镇)领导干部及从事村镇工作的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介绍好的思路和理念,学习借鉴外省、外市的好做法、好经验、好理念、好思路,重点培训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不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新农村规划建设。每个村都要确定相对固定分管村规划规划建设的村干部,经培训后,负责管理本村庄内的规划建设工作。

(六)引进人才,指导建设。鉴于当前乡镇和农村规划建设人才匮乏,难以对乡镇和村庄建设有效指导的现状,建议由县级规划部门对社会公开招聘规划专业人员,按每个乡镇配备X-X名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对乡镇派驻“规划师”,加强乡镇一级的规划技术力量,下村入户指导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建设工作。

第7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达标责任

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岫岩县大宁办事处高度重视,始终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新农村一项重点建设工程来抓,自2008年开始,列入为农民办实事工程摆上新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工程一起,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同考核。办事处、村领导多次视察农家书屋建设情况,对农家书屋达标建设进行指导,现场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规范书屋管理,发挥最大效用

经村委会研究制定的三种管理制度,即《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职责》《农家书屋借阅制度》,规范了书屋的管理、制定了具体的职责要求、完善了农家书屋的借阅服务。同时采取免费借阅、书目登记制度和借阅登记制度,规范了村民的借阅行为,防止图书的丢失、破坏,而需求登记制度则帮助了农民快速寻找喜欢和需要的图书,为他们提供更贴心、周到的服务,这些做法极大激发了农民看书、爱书的积极性,农民积极参与“农家书屋” 管理,使“农家书屋” 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增长智慧的力量保障。

创新工作举措,努力为民服务

依托农家书屋,开展交流蔬菜种植学习会,是当地农家书屋的一大特色。兰旗村是蔬菜大村,而兰旗村又是全县最大蔬菜合作社基地,不管是兰旗村的蔬菜中心技术员,还是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以及全村的蔬菜种植大户,特别重视对蔬菜知识的学习。广大农民群众在养殖、栽种过程中,遇到有疑问的时候,都喜欢到书屋来查阅这方面的书籍,运用书中的知识解决现实生产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提高了菜农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菜农的黄瓜、西红柿等的品位,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农家书屋管理员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得知大家伙在种植食用菌新模式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带着疑问,管理员多次向县蔬菜局和合作总社的相关专家进行请教。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管理员认真学习了相关资料,并给种植户讲解资料上的内容及在种植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各种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书屋管理员还组织学习食用菌种植与防病措施、得到了村领导的大力支持、村民的大力表扬,使农家书屋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使书屋的借阅量得到了提升,提高了村民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宣传党的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

第8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有效途径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economy,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farmers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many farmers began to build new house, but not removing the original housing, leading to the old one vacant, which caused a lot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rural areas can not get reasonable use.

Key words: ruralarea; homestead management; land resources; intensive use; effective way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农民实用大量闲散的资金买房购地,在我国的当前农村地区大多是属于分散式的建房。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把宅基地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即使有了新的住房,原有宅基地也不会拆除,但是也不会交由政府统一管理,这样就形成了大量闲置的住房和宅基地。因此只有建立有效机制加大对宅基地的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才能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顺风顺水”。

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相关规定滞后现象严重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用于调整农村房屋和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宅基地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规范性文件以及地方政策的调整。在2004年11月我国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但是该意见,是以部门的意见形式出台的,法律的效力很低。这样的法律法规和立法相对完备的城市房地产管理相比较,农村宅基地方面的立法十分滞后,存在大量法律“真空地带”,仅有的法律法规大多内容比较肤浅,不够细致,操作性较差,而且某些地方管理办法不够规范,和实际脱节。在由于我国各地区管理力度的差异,宅基地管理效果差异就更大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在制度上更加大了我国农村宅基地的管理难度。

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尚未健全。

我国在1996年,某市的城市化水平32.8%,农村居民点面积35.7万公顷,人均用地122平方米;到2000年城市化水平上升到49%,农村居民点面积反而上升到36.1万公顷,人均用地达到147平方米;2006年城市化水平上升到56%,农村居民点面积进一步上升到36.9万公顷,人均用地高达165平方米。造成城镇用地与农居点两头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缺乏宅基地退出机制。

农村宅基地整理配套政策亟待完善。

我国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总体比较滞后,在鼓励新村建设、向中心村集镇集中,村庄整治、“城中村”改造、旧村改造过程中,不少地方为了片面追求腾退建设用地指标,往往不顾当地实际生产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尊重农民意愿,以“新村建设”等名义,强迫农民搬迁、向新村集聚,从而严重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甚至影响农民的长远生计。

4、“空心村”的整治难度较大

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空心村”的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历史遗留下来的老宅基地不规范造成的;第二、由于农民的法制意识淡薄,对《土地管理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清楚,不理解,在翻新老宅的过程中又不遵守相关的村庄规划,擅自对老宅基地房屋的翻新改变其形状、数量尺寸等,加之在农村中某些村干部的管理能力较低;第三、在农村中干部的换届比较频繁,每届当政的村干部各有各自的一套规划,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从而出现了私搭乱建的情况,形成了“空心村”。“空心村”在整治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资金投入和使用机制,主要依靠个别的单位部门和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不能完成对“空心村”的合理整治的。

村民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在我国的农村,长期以来,无偿、无限制的土地使用制度,使农村产生了以宅基地继承祖业,多占多用,宅基地私有等错误观念,尤其是在实行了农村责任以后在农村的部分村民错误的把分到的田地认为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拥有绝对的使用权和控制权,任何人无权过问的思想。此外还有受到封建迷信的影响,在农村按照“风水”来确定住宅。最后,受到传统风俗的影响,在男女结婚时,男方必须建有新的房子,而原有的老宅子就由老人住,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空宅。

农村宅基地管理以及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研究

以上对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可见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宅基地闲置过多,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对我国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严重的阻碍。因此只有采取有效办法对我国农村宅基地实施有效管理,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才能加快我国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加大村庄整理与宅基地复耕力度

加快村庄整理工作,鼓励农民向城镇、中心村集中,以促进村庄合理布局,提高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效率。建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的类似于城镇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农村宅基地收购、置换、整理机制,依法将应当无偿收回或给予合理补偿予以收回的农村宅基地。实施收回、储备,对于继承所得合法的“一户多宅”、“面积超标”的农村宅基地及权利人,可以实施有偿收购储备。

对于不符合农村宅基地流转要求的,如不在城镇或村庄建设规划区内的宅基地,通过收购进行盘活。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的,应当再利用于新宅基地的审批;对于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的,应当适时开展宅基地整理、复垦。为鼓励村集体经济开展宅基地收购整理和尽量使用原有闲置的宅基地,应建立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如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激励政策,实行宅基地整理新增耕地、退宅还耕折抵指标收益与拆旧建新捆绑运行政策,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上对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予以政策倾斜等。

建立新型的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模式

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宅基地的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并且多部门参与协调配合的农村宅基地新模式,在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宅基地的依法配置权,符合住宅的建设条件,都能够在集体经济组织决定以后依法报批。乡镇政府作为履行农村宅基地的初审主体的责任单位,要通过责任体系,落实管理责任,在农村积极的开展执法监管的巡查,打击各类农村宅基地违法的行为。

建立我国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在不违反我国的《宪法》、《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按照农村每户只能有且只有一处标准住宅原则,对法定享受面积实行土地使用权形式解决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对村民由于生活需要,要求增加宅基地的用户实行:“有偿使用,按宅收费,多占多交”的实施解决。在以补偿金的形式返还给农户,让少占宅基地的用户得利,让多占的人吃亏,主要利用经济的手段进行调节,禁止农村宅基地不断扩大的现象,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总结

综上所述,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宅基地管理中面临的主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主要问题对加强宅基地管理,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究。可见宅基地闲置的现象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只有通过加大村庄整理与宅基地复耕力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模式以及建立我国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等措施,加大我国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减少浪费,切实的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推进我国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配电网;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 U66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农村配电网规划存在问题

1.1配电网现状分析不全面

大部分地区对农村电网现状的分析仅仅停留在对现有电网状况的统计,而未能按规划的内容要求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普遍存在文字表述不清、基础数据收集不全、数据不准确、前后数据不对应、容载比与负载率概念混淆的等问题,不能切合实际地反映出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如:对线路负载率及联络方式分析简单,不能反映出线路的薄弱环节等问题;对电压偏低的阐述仅仅是一个定性的分析,不能详细列出导致电压偏低各类原因及所占比重,由此而提出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可能做到准确。

1.2电力需求预测准确度不高

在进行电力需求预测时由于人员缺乏负荷预测方面的专业知识,历史数据收集不全,导致负荷预测结果不准确。如某县的电力需求预测分别采用了弹性系数法、分区预测法、人均用电预测法得出2015年的电量分别为7. 4亿KWh, 5. 9亿KWh, 4. 8亿KWh。三者相差较大,而最后结论时仅仅简单地根据现状分析采用其中一种负荷居中的方案,没有对三种方案的准确性进行详细分析,由此将造成电源点分布、线路路径等网架结构方案误差大。

1.3电气二次及配网自动化规划建设简单

大部份地区没有对电气二次及配网自动化进行全面的规划,有的也是对建设规划方案以介绍系统为主,在对具体工程,对设备的选择及有关技术要求上缺乏统筹规划,没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缺乏完善统一的管理模式。

1.4投资估算不准确

由于对单位工程造价未进行统一的规范,更缺乏技经原则的指导,导致单位工程投资差别较大,缺乏统一性与可比性。如:某地区同型号的电缆单位造价分别是160万元/KM和100万元/KM;某几个地区的无功补偿装置的价格分别是400元/kvar, 225元/kvar;居民的计算改造投资分别是600元/户、300元/户不等,造成规划的投资估算差别较大。

1.5经济效益分析简单

对规划实施后的电网结构没有全面、深人、科学、细致的计算分析,缺乏规划前后供电可靠性、供电能力提升、线损率等一些重要指标的对比。如某县对3887.4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46.89万人口的电网“十二五”期间的规划投资为2.5亿元,但只采用列表的方式简单地进行效益分析,而得出利润总额为0.3亿元。由于未能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不能为投资决策提供可信的依据。

1.6与当前新农村建设要求不适应

服务于“三农”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是电网公司的社会责任,而当前农村配电网规划中适应不同功能定位的村级低压网规划几乎没有涉及。如某县的规划中,关于低压配电网的规划仅分乡镇分年度列有建设线路汇总表,没有各村级电网的分析,更没有针对该县新农村建设规划提出相适应的电网规划。

1.7无功、电压缺乏专项有效的规划

无功补偿是电力网建设与改造的重要组成部份,因为它是保持网络无功平衡,降低网络损耗的有效措施。变电所宜采用密集型电容补偿,可按主变容量的10%一15%配置补偿容量,100KVA以上配变宜采用自动跟踪补偿,配电变压器的补偿容量也按变压器容量的10%一15%配置[1]。而在当前的农村配网规划中,只简单的规划无功补偿装置与主设备同时设计、同时安装等,没有具体的如无功补偿对电压损失和电压损失率的分析,没有进行无功补偿经济当量的计算及最佳功率因数值的确定等。

2农村配电网规划工作的改进建议

2.1高度重视农村配电网规划工作

目前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缺乏统一指导和资金投入,农村配网规划落后于城市配网规划,更落后于主网架规划建设,落后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新农村建设,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农村配电网规划工作。今后农村配电网的建设改造中,应将修编审定后的规划作为投资依据,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重复浪费。

2.2完善农村配电网规划技术导则和制度

建议建立统一的农村配电网规划技术导则和制度,增加技经原则和取费标准,指导农村配网规划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随着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建议农村配电网电力装备选型上要满足技术先进、运行安全可靠、操作维护简单、经济合理、节约能源及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同时根据南网配电技术发展趋势,在一些地区适时试点建设10KV的配电网,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应用。

2.3加大专业技术指导力度

充分发挥电网规划专业技术部门的作用,省、市各级公司要对各县公司进行农村配网规划的技术指导;加大配电网计算软件的应用,通过科学的量化管理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规范配电网规划的编制、评审、实施的管理程序。各县供电公司应在上级专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对农村配网规划及时进行滚动修编,保证农村配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2.4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目前国内的高校专业设置中还没有电力规划这一专业。现在所从事的电力规划人员均为其它专业转修过来,从事电力规划人员大都没有对电力规划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为了提高农村配电网规划质量,建议对县供电公司从事配电网规划的技术人员进行配电网规划原则和方法方面的技术培训,并鼓励参加国内举办的农村配网规划培训班,学习先进地区的配电网规划经验和方法,开拓规划新思路,提高规划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配电网规划质量。

2.5深人开展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实施

充分认识到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意义,结合本地区现状和特点开展自动化的开发和应用工作,加快配电网自动化的建设。在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中,智能配电网是重要的组成部份,智能配电网的建设应以实现配电网互动、自愈、优化基本特征功能为导向,在配电网网架基础建设、网络自动化建设、分布电源接人优化与展现、智能运营管理等领域进行深人的研究。

2.6考虑各种发展趋势对规划的影响

电力系统的各种元器件都有很长的寿命,其中部份元器件已经运行了40一50年[2]。因此对现有网络进行改造的方案,不仅要满足现有负荷,还必须能够便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如果可以预测各种电力元件与容量和电量损耗之间的费用关系,那么在规划的评估阶段就有必要考虑这此因数。例如:虽然所节约的损耗也许是替换老化或过时的变压器的因素之一,但不能只依据所节约的损耗来考虑采用抵损耗的变压器。

2.7注重规划中工程和经济的结合

在作长期规划中,需要考虑的主要是技术性能和总体费用。为了对各种系统设计问题量化评估,需要开发适当的计算机软件完成以下任务:确定技术上可行的解决方案;计算各种方案能否满足相应的规程,如计算最大允许电压降和最小故障电流等;估算每条线路或每个设备单项元件费用,保证不同类型的费用有实际的可比性。当考虑任何单个投资方案时,由于不同的方法都能达到要求,必须在技术和经济两者基础上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