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发展范文

国民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经济发展

第1篇:国民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国际油价;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石油资源

一、低国际石油价格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国际市场的石油供求关系是决定国际石油价格的长期因素之一,同时国家石油价格的变动也反映了石油供求关系的变化。1999年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对有着“工业血液”之称的石油需求量逐年增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供应不足的局面,造成国际石油价格上涨。1998年末,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仅为9.25美元/桶,随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突破30美元/桶,至2008年7月达到峰值147.27美元/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经济陷入萧条,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等出现了持续性低迷,造成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下降。为了应对油价因需求减少而出现的大幅度下跌,以海合会国家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达成集体减少石油供应的协议,从而改善了供求关系,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在2009年2月初跌到33.2美元/桶后触底反弹,在2011年3月份到2014年6月份期间一直维持在100美元/桶的价格上。但2014年6月份以来,国际油价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的局面。截至2015年10月26日收盘,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原油价格报收43.73美元/桶。这一轮国际油价的暴跌是在大宗商品行情整体低迷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也标志着21世纪以来大宗商品牛市行情的彻底结束,整个大宗商品市场全线进入熊市。面对油价的快速下跌,以海合会国家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并没有采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减少石油供应以改变供需关系的政策,而是在2014年11月27日的欧佩克成员国会议上作出了不减产的决定,其主要原因在于非欧佩克国家产油量逐年增长,抢夺了欧佩克成员国的市场份额,因而欧佩克成员国采取争夺市场份额而非维持高油价的决定。在影响国家石油价格的诸多因素中,供求关系及对未来石油供需的预期是影响油价的决定性因素。从需求基本面上看,国际市场的需求因为新兴经济体增长的放缓与衰退、欧盟国家经济的持续性低迷而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对于石油的供应,则由于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不减产策略,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具体来说,是因为原油从刚需为主转为需求弹性更大的时期,原油的供给增速大于需求增速,进而经过长期的积累导致供给相对过剩。国际市场供求关系改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美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其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但在页岩油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国内石油需求量在近几年停滞不前,页岩油能源的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美国石油能源自给的状况在近两年出现了很大改善,美国商业石油库存不断增加。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测算,2015年美国国内石油产量达到935万桶/日,而2016年美国石油产量将达到950万桶/日。虽然这一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但是却高于2014年的美国石油日产量,并且2016年的美国石油产量将达到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同时由于担心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投资者对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充满悲观情绪。中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10月19日公布的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6.9%,这一数据为2009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最慢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进一步调整为6.3%。此外,日本、欧盟国家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持续低迷,也造成石油需求预计的降低。第二,欧佩克成员国决定不减产政策与非欧佩克国家增加产量的政策。面对国际油价的暴跌,由于担心非欧佩克产油国抢占市场份额,欧佩克组织一直维持不减少石油供应的现状。欧佩克成员国最大产油国沙特石油部长AliAlNaim表示,原油价格可能不会再达到100美元/桶了,同时他还称海合会国家可以承受2—3年的低油价,如果沙特政府出现财政赤字,那么沙特将获取银行贷款来维持现有的外汇储备。而另一方面,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供应量则不断增加,其中俄罗斯的石油产量目前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同时在伊朗核问题各方达成协议后,伊朗石油的供给也将大幅提升。因此,在供求关系方面,国际原油市场的石油供给多于需求的现状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善。第三,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为代表的主要石油进口国和地区,在近些年纷纷开发新能源,推广低碳节能新技术,以此来减少石油的对外依赖并使得能源利用多元化。2011年3月30日,美国政府了《能源安全未来蓝图》,提出了三大能源战略,即开发与保证美国的能源供给、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与节能的选择、通过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的推广。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要在2025年前将美国石油进口量减少1/3,通过节能和研发,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并且鼓励美国国内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开采。随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研发上作出的努力,新能源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美国页岩油气技术取得了突破。2000年,美国国内页岩气产量占当年天然气总产量不足1%,而近十年来美国页岩气产量飙涨了十倍,在2010年其页岩气的产量达到了天然气总产量的1/4。页岩气技术的革命降低了美国对于欧佩克成员国石油资源的依赖。2007年开始,美国石油净进口量逐年下降,并且预计在2025年美国可以实现石油贸易的顺差。此外,在非洲、拉美、北极地区新能源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石油在国际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全球石油需求减少,造成石油价格下跌。

二、海合会国家的总体石油经济战略与低国际

石油价格背景下的石油政策经济全球化使得石油天然气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距离逐渐被打破。一方面,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与销售;另一方面,鉴于出口导向型资源行业依赖于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海合会国家必须通过采用各种经济干预政策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石油资源,即海合会国家面临着在长期或短期以国家利益还是市场导向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选择。因此,拥有世界近46%石油储量的海合会国家必须制定长期总体的石油经济战略和在特殊时期的短期石油政策来加强对其自然资源的管理,以更好地服务于海合会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

(一)海合会国家的总体石油战略

当前,海合会国家经济在总体上进入了地租型经济社会的发展时期,即需要依靠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地租收益来作为产业升级的动力。海合会国家总体的石油战略体现在利用资源出口所获得的大量石油美元实现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减少对碳氢资源出口的依赖,并推动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海合会国家石油战略的调整目标清晰,即以石油开发、石油化工工业为基础,通过欧佩克组织进行广泛深层次的国际石油经济合作,从而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海合会国家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海合会国家对石油资源开发和利用所采取的一贯立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根据世界各国及沙特本国对石油的需求来进行有限的石油资源的开发;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构成对世界经济的极大破坏;在石油生产国与石油消费国之间建立具有建设性的相互依靠的关系,并减少彼此之间的冲突;认识到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资源价值不断升值的潜力,石油生产国与石油消费国应付出共同努力以期可以更好地利用石油资源并经营石油经济③。海合会国家一致认为,从长期来看,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制约海合会国家地租型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海合会国家不能仅仅依赖于能源的出口,而是要利用好石油资源的潜在作用,发展本国石油企业,引进国外资金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海合会国家在近几十年中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即从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结构的转化目前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均取得了明显发展,但碳氢能源工业依然是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沙特2012年的石油产出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5%④;卡塔尔2012年石油天然气生产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⑤;对于碳氢能源较少的阿曼,其石油产出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⑥。优越的碳氢资源条件是海合会国家实现经济转型的基础。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分析,海合会国家旨在不断做大产业结构,而不拘泥于有限的石油化工行业,因而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对海合会国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海合会国家在高油价时期可以享受石油出口带来的大量石油美元,但是在油价发生下跌、外债激增、人口激增及居民福利开支庞大的情况下,海合会国家经济不免会陷入困境,很难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可以为海合会国家带来附加的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社会各个行业产值的巨大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释放潜在的大量就业机会、维持社会安定和谐等方面。从石油资源配置的方向性选择看,海合会国家倾向于从保证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并普遍采用国家垄断而非以市场为导向的石油资源配置方式,即在海合会国家的石油战略中体现了资源民族主义。海合会国家的资源民族主义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以海合会国家为代表的欧佩克成员国作为石油生产国在国际市场中占居支配地位,从而使得国际原油市场具有垄断性;海合会国家政府在石油能源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到较高的干预作用;海合会国家石油市场的准入条件设置苛刻。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以应对国际激烈竞争,海合会国家制定的长期石油战略均体现了同一目标,即通过利用本国的石油资源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并在国际社会中获得较高的政治话语权。

(二)低国际石油价格背景下的石油政策及其原因分析

虽然2014年6月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出现了断崖式暴跌,但是沙特扎德瓦(Jadwa)投资公司的月度研究报告内容显示,2014年7月以来,沙特原油产量达1036万桶/日,同比增长了7%;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沙特原油产量将维持在这一水平⑦。同时,虽然在对是否减少石油供应的问题上欧佩克成员国内部存在相当大的分歧,但是海合会国家普遍认为石油的下跌不会构成危机,油价的下跌会导致高成本的页岩油生产厂商退出市场,进而石油市场会以“看不见的手”自行完成市场内部调节。以海合会国家为代表的欧佩克成员国2014年11月27日在维也纳召开的欧佩克会议上力压12个成员国提出的支持减产意见,最终促成欧佩克达成不减少石油供给的一致意见,并且海合会国家为了维持欧佩克成员国在石油市场中的份额,于2015年6月5日的欧佩克会议中再次促使欧佩克成员国维持现有石油产量。此外,由于非欧佩克国家抢占国际石油市场,2014年,欧佩克成员国在全球原油市场上的占有率降至41.8%⑧,欧佩克国家在目前的国际石油市场不再是唯一的石油出口主导者。因此,海合会国家必须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家进行合作来执行不减少石油供给的政策。而俄罗斯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产油国,海合会国家与俄罗斯就协调不减少石油供给政策进行了多次协商。综上所述,海合会国家采取了不减少石油供给政策来应对国际油价暴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与非欧佩克国家竞争国际市场份额。对于全球石油能源供给方面,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与出口量不断增长,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供给量在1981年首次超过了欧佩克成员国,从而使得以海合会国家为代表的欧佩克从国际石油市场的垄断供应者转变为边际供应者。2000年以来,石油价格长期高位运行的状况更加快了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生产与出口增长,并且逐渐蚕食了欧佩克成员国的市场份额。目前,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逾1/3⑨。若欧佩克成员国减产,而其他非欧佩克产油国不采取减产政策,那么欧佩克成员国的市场份额将会被非欧佩克进一步压缩。在吸取了2008年因石油减产维持油价而丢失市场份额的教训后,凭借低廉的石油开采成本和充足的外汇储备,海合会国家出于对自身国家利益考虑,准备通过不减少石油供给的政策来打持久的价格战,以此将开采成本较高的非欧佩克产油国挤出国际市场,从而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第二,打压美国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产业。从长期看,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开发利用及其开发成本的逐渐降低,会对海合会国家的资源型地租经济构成极大威胁。而相比拥有巨大外汇储备和低廉石油开采成本的海合会国家,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产业则要面对恶劣的情况。高昂的开采成本使得新能源技术需要维持高油价才能盈利,同时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产业的现金流往往需要大量资本输入才能运作。国际市场油价长期维持低价将导致高成本急需资本输入的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投资减少、产量下降,从而使得其产业的运作进入低谷。如果国际油价高位运行,那么新能源技术将会再次得到开发与利用,导致新能源技术逐渐蚕食海合会国家的石油市场份额。由此可见,国际市场维持较低油价水平将从市场需求和资金支持两个方面动摇美国页岩油气等新能源技术产业的生存基础。曾经风光的新能源技术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低价石油冲击带来的资本寒冬。

三、低国际石油价格对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2篇:国民经济发展范文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国际通融性

    “WTO”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法制建设和增加法律的透明度。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一些协议,使得各成员国政府修改竞争规则变得非常困难,在几乎每一个涉及贸易环境的领域,成员国寻求多变、歧视性和保护性的政策都将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制约。虽然中国已加入“WTO”几年了,但仍需尽快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我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其一,要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双边和多边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有关规则及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开创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局面。要适应“WTO”规则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要求,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清理、修改和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其二,中国加入“WTO”后,一切必须按“WTO”的规则办事,如国民待遇、透明度,使我国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不能完全自己做主,要与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增强依法经营观念。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协定与协议和有关的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和规范中国企业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同时,中国应加强建筑业法制建设。强化《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实施,认真规范国内建筑市场,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逐步扭转建筑市场无序的局面。建立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建筑市场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风险担保制度,维护承发包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建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初步建立中国建筑业法律体系框架,切实提高与世贸组织的通融性。

    强化管理机制,构筑中国建企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建筑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中国建筑业应把提高竞争力的重心放在管理体系的建立方面,进一步转换企业的内部机制,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适应“WTO”要求的管理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经济竞争也出现了新态势。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的影响将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刀,它既有利于国际范围内建筑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建筑企业利润的提高;又将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弱势国家的建筑业,在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体现建筑业水平的国际认证,主要包括: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应运而生,如污水处理、危险品废物处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项目要求承包商必须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文明施工,减少过去施工工地尘土飞扬的现象并尽量减少噪音污染,同时,在使用的建材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不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建筑业应抓紧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能力。

    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将会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中国建筑业应当及时捕捉和掌握国际承包市场的信息,制定相应对策。建筑企业应及时有效的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时,信息要有覆盖面,这就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网络,要通过海外机制和以世界各地的承包商、商、供应商及驻外使馆、经商处等为中心,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同时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以便及时准确反映世界建筑市场情况,增加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机会,为中国建筑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创造条件。企业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时扑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快速科学的经营决策。切实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高中国建企的国际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约3600万人,是美国建筑从业人员的4.5倍,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20%,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我国2004年劳动生产率约28200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中国建筑业应加大建筑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建筑企业要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建设部推广十项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科学含量。加大建筑企业科技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步伐,采用国内外新机械、新设备,淘汰落后的建筑机械设备,减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不断提高建筑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要有计划地推进建筑工业化,制定标准,合理布局,使构件、配件生产标准化、通用化,建筑制品生产专业化、商业化。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建筑企业应大力推广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收集市场信息,投标报价、施工设计、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应普及应用计算机,提高经营决策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国内少数特大集团已开始尝试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期更好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增强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资体制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冲击国内的人才管理模式。许多国际跨国建筑集团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而这些建筑集团推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即建筑原料采购供应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特别是后者,不仅使外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地人的优势,也为中国建筑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契机和舞台。而外企丰厚的薪金、良好的福利,较好的发展前途深深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的建筑人才。因此,对中国建筑业来说,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国建筑企业应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包括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国际着名建筑企业培训。有的企业可能认为企业培养人才,一旦成材,就会出现流失的现象,得不偿失。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企业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人才的培养。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用好人才,这应成为中国建筑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实施灵活策略,不断加速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进程

    中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准确定位,合理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中国建筑业应加强与国外着名建筑企业的合作。目前,运用“优势联合”,这是近几年大型国际工程中常用的方式。举世闻名的英吉利海峡第一条海底隧道工程,参加竞争的承包商,有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公司之间联合,也有西方国家建筑企业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其目的是发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竞争中获胜。中国建筑业应根据本身特点,适应潮流,加强联合,在联合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中国建筑业为了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抓好对外承包劳务这个主业的同时,应走经贸结合,承包劳务与境内兴办实体相结合,对外承包劳务与海外投资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效益。中国建筑企业应立足发展大局,接受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协定与协议,改变被动状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活动,在参与多边贸易基础上,积极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建筑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国际集约化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建筑业宏观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中国建筑企业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发挥区域优势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不断调整结构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认真研究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规律,挖掘建筑市场发展潜力,找准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以建筑市场为向导,把区域优势充分发挥起来,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通过加快中国建筑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强强结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总承包能力、融资能力强的大型、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部出台的建筑企业综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的实施步伐。中国建筑业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混合经济,提高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后劲。当然,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在“小而精”、“小而强”的道路上,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今后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生存的良好选择。中国建筑业应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通过“激励机制”规范经营成果的利益分配;通过“监督机制”监控中国建筑企业管理者行为;通过“制约机制”实施有效的控制。通过“三大机制”的运用,不断优化结构布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集约化进程。

第3篇:国民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协调发展;创新;装备制造业;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强盛,我们的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都保持在9%左右,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实力已经和解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逐步强盛,就是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的结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来说,我们的经济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国民经济还不够强大,我们国家还需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这个范畴,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内部又分为许多行业,如农业中的饲养业、林业、种植业;工业部门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等;商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等。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1.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大量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既要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农村居民自用部分外,还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粮食、禽畜等产品作原料。另外,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除农业、工业之外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等行业,也在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交通运输业,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经过运输,才能从生产地运到销售地,运输业如果发展不够,就会有一些产品运输不出去而无法销售,会制约生产的发展,所以运输业是和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是相互联系的,需要相互的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所谓结构合理,就是它们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比例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相互满足需要,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某一种数量的商品不能满足购买者需要,它们的价格不仅会上涨,甚至购买不到,这就会影响购买者的生产;如果某一种类的产品生产过多,大量被积压,这又会造成物资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的大量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为了能使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合比例的状态,国家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各产业及其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2.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处于国际前列。然而,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有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对于我国来说,机遇、挑战并存。我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这既是我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内来说,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日益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第4篇:国民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国民经济;关联性林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林业经济发展的快慢同时也影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1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政策,我国逐步进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际市场对木材需求的加大,林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由于森林资源乱砍乱伐现象严重,我国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着破坏,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林业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出现的洪涝灾害、沙尘暴等给人们提醒,必须多植树造林,才会减少这些灾难的发生。因此,我国对于林业的发展制定了一些政策,如退耕还林,“三林”工程等,这些措施的实施,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做贡献[2]。

2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联系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计量分析,选择林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来量化不同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情况,林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联,它属于国民经济的范畴,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推动,所以,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总的来说,林业的总产值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是有关系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同国民经济水平相互协调,这与林业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又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有关系。

3波动在林业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联

根据上述的探讨分析可以看出,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下面我们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3.1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

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作为一定的物质基础,从传统的林业经济方面来说,主要是为了培育森林资源和保护其不被破坏,这为即将要获得的林业产品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林业经济只是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之间的运转,从而导致了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使森林资源遭遇危机。随着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在林业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将林业进行了合理的定位,由以前单纯的木材生产,转到要兼顾着三方的效益,将生态环境效益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往林业单一的发展模式,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缩小之间的差距。

3.2林业经济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分析

国民经济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经济周期,同样,林业经济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波动,这都说明了林业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波动将会受到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潜在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林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有着其特殊性,在实际中,要将这个特殊性考虑进去,减少落差。

4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4.1优化产业结构

不断加快发展的脚步,对林业经济进行相对较大的转变,针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关调整,加大经济竞争优势,使其结构特征向着复合型的方式转化,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发展。

第5篇:国民经济发展范文

根据上述分析并考虑到“*”与“*”计划的衔接,2009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48.6亿元,增长11%,其中工业增加值25.88亿元,增长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7亿元,增长1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亿元,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428万元,增长12%;

实际利用外资4400万美元,与去年持平;

外贸进出口总额29000万美元,与去年持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24元,增长6%;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

农村人均纯收入7050元,增长7%;

单位GDP能耗下降3.5%。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6项工作:

1、抢抓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机遇,推动项目建设再创新高

要认真研究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把握中央今后两年投资4万亿元的重点,抢抓国家拉动内需的十项政策机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我区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设施建设、清洁能源利用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向,扎实做好项目策划、论证等前期工作,争取和储备一批新项目,同时要创新工作理念,健全工作机制,抓好全年37个新续扩改建设项目。一是要加强重点项目建设。2009年我区初步安排的主要重点建设项目有:宝豪科技、龙王阁旧城改造、中电投资、湧嘉实业、LED照明、龙城国际酒店、双下阿婆庙至龙王阁防洪堤工程、龙岭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老炉下水库建设等20项,年度计划投资13.71亿元。这些项目的建设将有效地增大我区经济总量和增强发展后劲;二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对已筛选确定的重点项目,抓紧完成可研、初设及土地、环评、规划等工作,为项目争取立项做好充分准备;三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管理,切实解决项目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按期建设;四是拓宽渠道,争取支持。切实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汇报、衔接和沟通,拓展争取资金的工作层面,提高争取资金的工作效果。

2、把握全省产业转移大趋势,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把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富民强区的着力点和主攻点,扩张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是全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强化工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功能。积极引导和支持优势企业、新型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园区流动,使工业园区成为项目入驻的热区和培育产业集群的基地;二是以争创省级产业转移示范园为目标,加强园区管理服务,探索管理新模式,力争园区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在全省的前列;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提高引资质量,引进用地省、污染低、效益好的项目。

3、突出城区商旅经济战略地位,提升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力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资源现状决定了我区必须大力实施“商旅强区”战略,提高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一是要加强商旅经济发展规划。要紧密围绕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布局,以老城现有商业为基础,加快商贸设施改造,加快形成新丰江沿岸商业带、老城区购物中心和批发中心,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以*温泉、野趣沟等现有旅游景点为基础,启动梧桐山休闲公园建设,加快开发七礤生态湖、高尔夫球场等旅游项目,推进响水国际度假村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二是要促进商贸流通业的结构优化。要加大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企业,创新经营业态,拓展经营领域,形成结构优化、服务优质、有较好竞争力的大流通、大贸易格局,促进我区商旅经济结构升级。三是要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积极支持服务业,努力扩大多元社会主体对服务业的投入范围。加快培育和引进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大力拓展消费领域,开发假日经济,拓展旅游、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领域新的发展空间。四是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要正确把握中央扶持政策,抓住中心城区重新规划契机,引进有实力的房产商进行合理开发,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4、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机遇,大力实施城乡带动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要科学规划,按照“五改五有五提高”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变城乡面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城区、中心镇(村)、工业园(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城区拓展依次推进;要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鼓励农民用好用活生产生活资料,面向都市兴办“农家乐”、“土菜馆”等形式多样的服务业,实现城乡互动,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5、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竞争优势、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意识,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实现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责任,积极配合市做好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要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谋划并组织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整治工业、农村和生活污染源,提高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能力;加强对节能、新能源和循环利用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使其尽快形成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第6篇:国民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 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06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我国政府职能部门能够正确认识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意义,并对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探究,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1 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农业经济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这与国民经济需要的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主要矛盾。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秉着向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把农业建成现代化产业,同时还需要获得国家的保护和支持,以便弥补和补充农业自身带来的脆弱性,增强农业收入的稳定性。另外由于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物产业,受到气候影响很大,抗风险能力较弱,经济效益很低,所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十分必要,在转型过程中,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农业保护和科技支撑及政策扶持,这样现代化农业经济才能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1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截至2013年,我国农作物种植总面积已经接近1.7亿公顷,粮食总产量也超过了6亿吨,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经济作物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数量也在迅速上升。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经济无论是从贸易层面还是生产层面都在迅速发展。

2.2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粗放式管理经营生产模式,这种生产管理模式导致农业经济很难全面利用自身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农业生产效率也难以提升。与此同时,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形式相对单一。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农业经济的管理经营模式逐步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转化为集约式经营模式(例如,山东省德州市“德强农场”的农场式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好集约化经营模式集约化经营、生产技术高、农产品产业链健全、相关政策体系比较完善等优势,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3我国农业经济的结构形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逐步迈向商业化,所生产出的农作物的种类不断丰富,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也日趋完善,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的基础上,园艺特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

3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根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大中型泵站的水泵和电机都是上世纪70年代产品,比较老化,滴灌管道的老化率也达到50%以上,这严重影响了灌溉能力,而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没有配备一些必要的农业生产机械,如大型收割机、喷雾剂及脱粒机等,都是靠人力去种植和收获,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3.2 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涌,农村剩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一方面大批青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了大量土地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留守家庭”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空心村”问题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已经在多个层面完成了对农业经济制度的改革,但是,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制度,弥补传统农业经济制度的不足,切实保护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革的推广,通过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政府对农业经济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促进这一系列改革活动的运行,但是,目前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投入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经济资金扶持体系,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

3.4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利用科技来振兴农业的难度增加。一是农业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较低,甚至有些贫困地区工资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影响了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很难接受农业新成果,加上农业企业实力不强,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并不强,一些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很好的推广;三是基层推广经费不足,农业基层技术人员很少,高学历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员几乎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

4 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加强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完善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具体来说,要从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灌溉机具、耕地机具、播种机具入手,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要建立相应的农业科研创新基地,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设备的研发,并为农业科研创新活动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实现以科技进步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4.2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要大力发展新、优、特、精农业产业,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潜力;要积极发展农业新品种,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在实际生产中要选择一些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农产品,如水稻、瓜果、蔬菜及花卉植物等进行种植和推广;应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优质农产品,让更多产品能够进入市场;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地区特色产品,打造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培育新的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4.3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为了发挥出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优势,就需要重点扶持一批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采用集约化生产的方式,带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进程,追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并通过引进技术来完善我国的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走上国际化市场,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4.4 发展绿色农业

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就需要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经济节能技术的发展,提倡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采用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生产方式,形成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国通过立法的措施,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5 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是一个周期长、任务重的过程,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的农业生产环境会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苗春瑞.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策略

[J].经济发展,2012,(8):12-15.

[2] 刘丽伟.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J].农业经济,2011,(7):30-33.

[3] 刘玲俏.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54-58.

第7篇:国民经济发展范文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增长12%,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力争增长13%。(**、**、**牵头,发改局、统计局具体落实)

2、财政收入增长1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牵头,财政局具体落实)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以上,力争达77亿元。(**、**牵头,发改局、统计局具体落实)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牵头,商贸局、统计局具体落实)

5、实际使用外资1.1亿美元,注册合同外资1.3亿美元;外贸出口20亿美元;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额2.8亿美元,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额3.5亿美元;承包工程和劳务营业额1.1亿美元。(**牵头,外经局具体落实)

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牵头,统计局具体落实)

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以内。(**牵头,劳动局具体落实)

8、人民群众对区域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6%以上。(**、**牵头,综治办具体落实)

二、强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一)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及现代服务业

9、全年新引进总部企业(省级及省级以上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5家以上。(**、**牵头,财政局具体落实)

10、新增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40个。(**牵头,外经局具体落实)

11、新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150家。(**、**牵头,发改局具体落实)

12、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180亿元,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56亿元,软件出口1.1亿美元。(**牵头,科技局具体落实)

13、中国(**)电力自动化产业园(南自地块)项目力争挂牌并建设。(**、**牵头,发改局、建设局具体落实)

14、“**科技广场”二期工程力争主体封顶。(**牵头,科技局具体落实)

15、启动建设**科技园(14所地块项目),其中2号地块完成园区改造并开园,3号地块完成前期规划。(**、**牵头,发改局、建设局、**科技产业公司具体落实)

16、规划建设**中路三步两桥地块项目。(**、**牵头,城建公司具体落实)

17、启动**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软件城)新能源大厦建设,推进南大苏富特一期项目交付使用、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河海水资源研究中心力争封顶,开工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基地ITO区、**科技大厦等项目。(**牵头,**科技产业公司具体落实)

18、实施**路04、05片区拆迁。(**牵头,房产局具体落实)

19、实施**村**厂地块项目整合。(**牵头,城建公司具体落实)

20、规划建设厚载巷地块项目。(**牵头,城建公司具体落实)

21、**大厦、国际广场一期投入使用。(**牵头,外经局、发改局具体落实)

22、推进南汽**中心项目开工。(**、**牵头,外经局、建设局具体落实)

23、加快推进**饭店、**饭店扩建工程。(**牵头,建设局、**路街道、**路街道具体落实)

24、推进**新城市二期项目开工建设。(**牵头,建设局、**门街道具体落实)

25、完成**桥地块项目挂牌。(**牵头,城建公司具体落实)

26、**路欧洲风情街项目力争挂牌。(**牵头,城建公司具体落实)

27、全面推进**西街建设,启动**现代商业载体建设。(**牵头,建设局具体落实)

28、推进苏宁电器**地区总部——**广场项目开工。(**牵头,**管委会具体落实)

29、推进**财经大学和**中医药大学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牵头,科技局、大学科技园办、建设局具体落实)

30、全区文化产业特色园区达8个以上,新增市级文化产业基地1-2个,争创省级文化产业基地。(**、**牵头,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具体落实)

31、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800家,新增注册资本30亿元。(**牵头,工商分局具体落实)

(二)继续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经济发展的综合服务能力

32、扩大IBM-**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及FPGA创新中心培训规模,年培训服务外包、芯片设计人员分别达千人以上。(**牵头,发改局具体落实)

33、加快工程技术培训中心建设,年培训高端工程设计人员400人以上。(**牵头,发改局、外经局具体落实)

34、建设**马路创新街区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牵头,科技局具体落实)

35、帮助高校、院所、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获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达55项以上。(**牵头,科技局具体落实)

36、协调并帮助区域中小企业及重点项目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帮助企业、项目完成投融资额10亿元以上。(**、**牵头,发改局、财政局具体落实)

37、完成国家中小企业协会**分中心建设,并开展区域内企业巡诊服务4次以上。(**牵头,**科技公司具体落实)

38、打造华东区域网络游戏技术测试平台,开展网游测试、认证等服务。(**牵头,**科技公司具体落实)

39、国际广场城市航站投入运营。(**牵头,发改局具体落实)

40、促进高校创新人才为企业创新服务,在大学科技园企业中新增博士后工作室5家以上。(**牵头,大学科技园办具体落实)

41、依托大学科技园投融资、人才、中介等服务平台,全年举办各类企业沙龙8场次以上。(**牵头,大学科技园办具体落实)

42、培育省、市著名商标各2件,力争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件,全年新增注册商标150件。(**牵头,工商分局具体落实)

43、争创市名牌2个,省名牌1-2个。(**牵头,质监分局具体落实)

(三)加强区域总体战略研究,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44、完成**区“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专项课题的前期研究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牵头,发改局具体落实)

45、完成**区“十二五”区域发展空间规划专题研究报告。(**牵头,建设局具体落实)

46、完成**路商圈规划专题研究报告。(**、**牵头,建设局、**管会具体落实)

47、完成**路创新街产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牵头,发改局具体落实)

48、完成**路创新街交通组织规划等专题研究报告。(**牵头,建设局具体落实)

49、继续完善中央路商务集聚区规划设计方案。(**牵头,城建公司具体落实)

50、完成《民国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的编制。(**牵头,建设局具体落实)

51、完成《**区旅游发展行动纲要》的编制。(**牵头,旅游局具体落实)

三、注重节能减排,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

(一)道路交通管网建设

52、实施**桥二期道路建设工程。(**牵头,建设局具体落实)

53、实施**路西段(**北路-**路)道路建设工程。(**牵头,**管委会具体落实)

54、规划建设**村道路拓宽工程,力争完成丁家桥道路改造。(**牵头,建设局具体落实)

55、配合市做好**路拓宽改造等重点市政工程。(**牵头,建设局具体落实)

56、配合市做好**路-**路-**路、**路、**西路-**中路-新**马路、**路-永庆巷、**路等一批城市环境综合提升工程。(**、**牵头,建设局、市容局具体落实)

57、实施一批河道整治、管网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出新工程。(**、**牵头,建设局、市容局、环保局具体落实)

58、完成服务外包产业园**河改造(南段)一期工程。(**牵头,**科技产业公司具体落实)

59、启动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园区公交首末站整体项目。(**牵头,**科技产业公司具体落实)

(二)城市长效管理

60、完善大城管管理体制,建立奖惩问责机制,数字化城管系统派遣任务按期结案率达到93%以上。(**牵头,市容局、城管监督中心具体落实)

61、完成全区100幢楼宇房屋整治、20万平方米小区出新、1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工程。(**牵头,房产局具体落实)

62、强化对违章建筑监管查处力度,确保全区新违建零目标。(**牵头,市容局具体落实)

63、完成市确认下达的公厕、垃圾中转站等设施的建设和出新改造任务。(**牵头,市容局具体落实)

(三)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

64、在**区党政机关率先全面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区属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路商圈室外亮化工程高效节能灯具使用率分别达70%、30%、40%以上。(**牵头,发改局具体落实)

65、对一批老旧小区开展节能节水改造,新增市级节水型小区3个。(**牵头,建设局具体落实)

66、继续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能源站尾水综合利用项目,完善能源站(一期)区域集中供冷供暖系统。(**牵头,**科技产业公司具体落实)

67、完成**故居及周边绿地、**桥绿地建设工程,规划建设**路欧洲风情街地块绿地工程。(**牵头,建设局具体落实)

68、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屋顶绿化1万平方米,栽植大树5000棵。(**牵头,建设局具体落实)

69、全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85%以上。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56分贝以下,交通噪声控制在70分贝以下。北河口水厂**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强化各类施工扬尘监管,降尘达标率达70%。(**牵头,环保局具体落实)

70、全区市级绿色社区占社区总数40%以上,创建市级绿色学校1所,市级餐饮污染控制示范街1条,全区90%的千平方米以上餐饮店达到餐饮污染控制标准。(**牵头,环保局具体落实)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一)加大关系民生的基本建设投入

71、完成**小学综合楼和南大附中综合楼建设。(**牵头,教育局具体落实)

72、启动**职业中专学校新校区建设。(**牵头,教育局具体落实)

73、启动服务外包产业园区配套小学建设。(**、**牵头,**科技产业公司、教育局具体落实)

74、对全区中小学校舍开展抗震检测、加固工作。(**牵头,教育局具体落实)

75、完成**区社区服务中心(**)主体建设。(**、**牵头,城建公司具体落实)

76、基本建成**社区服务中心。(**牵头,**街道具体落实)

77、续建**区社区体育中心暨**路社区服务中心,完成新建部分建设工程。(**牵头,城建公司具体落实)

78、10万平方米**新村公寓建成并交付。(**牵头,**科技产业公司具体落实)

79、建设**纪念馆、筹建**文化博物馆,打造**区小型博物馆群。(**、**牵头,建设局、文化局具体落实)

80、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暨区妇幼保健所。(**、**牵头,建设局、卫生局具体落实)

81、加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全区90%以上的社区办公用房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牵头,民政局具体落实)

82、完成**消防站地块拆迁。(**牵头,**管委会具体落实)

(二)完善多层次的居民服务体系

83、建设规模约为300人的“北京百年职校**分校——****百年职校”,通过多渠道募集经费,对驻区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家庭学生提供免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在校期间的学费、校服费、生活费等),并积极为其今后就业、创业提供帮助。(**牵头,教育局具体落实)

84、对老年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员、重度残疾人、学生儿童等重点对象给予医保补助,让居民在发生重大疾病时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有效救助。(**牵头,劳动局具体落实)

85、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均不低于95%。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100%按时足额发放。领取养老金资格验证率达100%。(**牵头,劳动局具体落实)

86、全年新增福利机构床位300张。(**牵头,民政局、老龄办具体落实)

87、对**区无养老保险金的老年居民、失地农民,以及插队、下放和支边人群中的“三无”人员生活发放补助。(**牵头,劳动局具体落实)

88、对高龄老人予以补贴,其中85-89岁老人按100元/年•人、90-94岁老人按720元/年•人、95-99岁老人按1200元/年•人、100岁以上老人按3600元/年•人的标准给予补助。(**牵头,民政局、老龄办具体落实)

89、继续对全区低保和低保边缘群体到区惠民医院就诊实施定额补偿制,以及对特困人群实施8种免费手术。(**牵头,卫生局具体落实)

90、为130名孤寡独居老人提供免费家庭病房服务,为全区22所养老托老机构在院老人进行一次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每周上门巡诊一次。(**牵头,卫生局具体落实)

91、实施出生缺陷一级干预,为婚前医学检查和孕早期保健人群提供自愿免费艾滋病检测和尿碘检测。(**牵头,卫生局具体落实)

92、免费为因病残再生育家庭及无业已婚育龄夫妇提供孕前健康体检,对**区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企业退休职工发放一次性奖励。(**牵头,人口计生局具体落实)

93、继续做好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牵头,司法局具体落实)

94、举办“激情**”第八届**区社区文化艺术节,为全区老百姓提供喜闻乐见的高雅惠民文艺演出6场以上,其中以慈善为主题的演出1-2场、城际文化交流演出4场、社区文化活动演出15场(含各类展览、论坛)。(**牵头,文化局具体落实)

(三)深入开展法治平安**建设

95、深入开展法治城市创建,全区70%以上社区达到平安社区标准。(**、**牵头,政法委、综治办具体落实)

96、争创“五五”普法省级先进区,创建省级规范化区、街大调解中心。争创省优秀司法所3个,市**司法所2个,建设3家专业化、品牌化律师事务所。(**牵头,司法局具体落实)

97、完善企业信息预警化解机制,全区“三无”(无非正常上访、无敏感时期重点人头失控、无因问题引发的有影响的突发)社区达80%以上。(**、**牵头,局具体落实)

98、防止矛盾纠纷激化、民转刑案件及,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6%以上。(**牵头,司法局具体落实)

99、防范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工商贸企业在职职工的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每亿元GDP为0.004人,千人重伤率控制在0.17以内。(**牵头,安监局具体落实)

(四)加强和规范社会管理

100、全年流通环节商品质量监测100批次(其中食品专项监测20批次),快速检测食品600批次。(**牵头,工商分局具体落实)

101、开展学校直供水质检测100家,游泳池水质检测15家,公共场所公共用具消毒及环境质量检测600批次。(**牵头,卫生局具体落实)

102、确保区域内新增大中型餐饮企业废弃食用油脂100%纳入监管。(**牵头,发改局具体落实)

103、实施城市药品网格化管理,建设社区药品监督网和社区药品供应网,全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达到省“规范药房”标准。(**牵头,药监局具体落实)

104、创建1-2个“**市食品安全示范街区”。(**牵头,药监局具体落实)

105、全年升级改造农贸市场1家,新增农贸市场绿色专销区200平方米、农残检测点1家,创建市级绿色市场2家、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1家。(**牵头,商贸局具体落实)

106、全区农贸市场实行物业化保洁覆盖面达50%以上。(**牵头,工商分局具体落实)

107、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价格调控和治乱减负目标任务。(**牵头,物价局具体落实)

108、建成**社区卫生信息平台,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卫生服务工作一体化信息管理,依托信息平台建立区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4万份。(**牵头,卫生局具体落实)

109、孕产妇保健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95%,托幼机构保健合格率>92%,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85/10万以下,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超过90%。(**牵头,卫生局具体落实)

110、计划生育率达99%。(**牵头,人口计生局具体落实)

111、基本建成区数据中心“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和“居民基础信息库”。(**牵头,信息化办具体落实)

112、社区网站建成率达80%。(**牵头,民政局具体落实)

113、建设区数字档案馆,全区30家建档单位档案工作达省级标准。(**牵头,档案局具体落实)

114、完成全国城镇住户基本情况大样本换样、第二次全国R&D(研究与实验发展)资源调查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调查工作。(**牵头,统计局具体落实)

五、重点为民办实事项目

115、市区共同筹资,对**区**河水系所路经的116个小区院落及企事业单位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对河道周边环境实施集中整治。(**牵头,建设局具体落实)

116、开展河西水系中清**沟、**河水环境生态治理,逐步消除黑臭现象,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牵头,环保局具体落实)

117、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0000个,实现再就业9000人;有针对性开展就业帮扶,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技能,全年开展再就业培训6000人次,帮扶长期失业、大龄失业等困难人员就业1400人;继续增加公共财政预算,投入4200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有效解决我区部分适应岗位需求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牵头,劳动局具体落实)

118、继续对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困难学生发放“助学券”。(**牵头,教育局具体落实)

119、对未享受各级财政通过学校资助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全日制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全日制本科院校的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学生的教育救助覆盖面扩大到民办学校,按照每人400元至3000元的标准进行教育救助。(**牵头,民政局具体落实)

120、对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和残疾人子女每人给予800元一次性奖励。(**牵头,残联具体落实)

121、结合老旧小区整治出新,推进小区长效管理,同步解决楼道亮化和治安防范设施改造,确保出新一个,达标一个。(**牵头,房产局具体落实)

122、投入260万元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和困难老人家庭提供的免费生活照料和探访服务,覆盖面由2500人增加至3000人(户)。(**牵头,民政局、老龄办具体落实)

123、投入1000万元做好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工作,对低保无房家庭实行实物配租,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对拆迁及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按政策规定提供保障性住房。(**牵头,房产局具体落实)

124、全力推进“三美”计划,投入700万元在市低保调标的基础上将定额救助资金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30元,同步提高边缘救助金的补差标准,使**区综合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630元。(**牵头,民政局具体落实)

125、进一步降低用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投入450万元在社区卫生机构对350种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牵头,卫生局具体落实)

126、逐步推进背街小巷的机扫工作,实现社区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全覆盖。(**牵头,市容局具体落实)

第8篇:国民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 航空运输量 定基指数 环比指数 预测

国民经济发展促进航空运输需求增长、航空运输市场扩大和航空运输产业的发展,民航运输业的发展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因此,构建基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航空运输需求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民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增长

遵循惯例,国民经济发展用GDP衡量,航空运输增长则采用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包括旅客周转量和货邮周转量)。

从图形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航空运输量(旅客和货邮量)同步增长,国民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量增长显著正相关,而且,航空运输周转量增长速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航空运输量预测

1.国民经济发展及其规划

在“十一五”及其后更长的发展期间,迫于资源瓶颈和环境保护需要而进一步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约束强化等新挑战将会降低GDP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新农村建设与内需扩大、体制改革和经济开放进一步深入等等,将会对GDP的增长速度起到较强的维持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GDP速度较高水平是解决我国实际困难的需要,而速度适当下降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政府高效的宏观调控和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是完成“十一五”经济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如下预测,“十一五”期间,GDP增长速度将从9%平稳递减到7%,平均增长速度在8%左右;“十二五”期间,GDP增长速度将维持在7%左右。

2.航空运输量预测

虽然,影响航空运输量的还有很多其它供求方面因素,但是,我们仍然以国民经济增长来预测航空运输量。这一方面是为了简化分析,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其他各类变量因素大多与国民经济存在较高程度的一致相关性。

(1)利用定基指数预测

三、两种预测方法的比较

1.预测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从预测结果上看,两种预测方法得到的结果存在一些的差异:预测初期结果相对较为接近,随着预测期越长,环比指数预测结果将越来越大于定基指数预测的结果(见图2)。假定二者预测结果的差异率=2×(环比指数预测结果-定基指数预测结果)/(环比指数预测结果+定基指数预测结果),通过观察预测差异率(图3)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种预测结果差异率一般都低于10%,但是环比指数预测结果高于定基指数预测的结果的趋势将越来越显著。

定基指数预测法是利用航空运输量与GDP的定基增长指数之间的计量关系来进行航空运输量预测,反映了航空运输与GDP之间总量规模上的数量关系。环比指数预测法是利用航空运输量与GDP的环比增长指数之间的计量关系进行航空运输量预测,反映了航空运输与GDP之间增长速度上的数量关系。可见定基指数预测法和环比指数预测法的预测原理是不同的,从而产生预测结果的差异。

2.预测模型的比较及其选择

虽然两种预测法所依据的计量模型都通过相关统计检验,模型系数检验都达到或接近1%的显著水平,但是从检验概率上看,定基指数计量模型要优于环比指数计量模型,而且前者的拟合优度(0.992899)远远高于后者(0.441424)。相对而言,环比指数预测的不确定性要大于定基指数预测,这是因为环比指数预测法是依据GDP与航空运输量的速度指标计量关系而进行预测,虽然更充分解释了航空运输加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航空运输发展具有很强的周期波动性,从而将会导致预测信度下降。因此,在短期预测中,环比指数预测法可能更充分揭示航空运输量增长的波动性,但是对于中长期预测,定基指数预测法的信度要大于环比指数预测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规划发展财务司:从统计看民航2005[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6

第9篇:国民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水利投资 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一直是政府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持续大幅增长,国民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增长,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成为投资拉动经济的重要领域。在对2000年以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两个指标的统计、分析、计算之后,结果表明,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有着不断加大的趋势。尤其在2006年之后,随着水利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趋稳定。

一、便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它关系到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前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经济的状况对于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点。

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对农业的生产具有十分直接和显著的影响。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整个农村经济的生命线,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等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还能改善农林牧渔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粮食、木材、牲畜、淡水产品及各种农副产品产量的增加。

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产量,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不断的加强,并促使农副产品的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此外,作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中的重要方面,水电投资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也有着显著的成效。

二、扩大内需,促进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于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一)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工业的支持,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总投资需求量大,投资总额大,对于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运输、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以及运输、机械、建筑施工等产业部门的运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拉动工业需求,促进包括下游的发电、航运等在内的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0年以来,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拉动,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作用已经超过1000亿,而随着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加大。

(二)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总额大,就需要有良好的融资平台和渠道,对于金融保险业的的需求,使水利投资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还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的的发展。另外,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周边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其巨大的外部效应和非经济效应促进着国民宏观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能够通过资源的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是防治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一直以水资源和防洪工作为主,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地域流域性大洪水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水利的工作重点随之转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各地用水矛盾问题也日益尖锐,因此加强在水资源工程调配上的建设也愈加重要。

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的建设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规划调水规模巨大,实现了全国水资源的南北、东西调配,协调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增加有关水资源调配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能很好地缓解各地的用水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性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命脉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当前应不断完善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度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充分利用水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平安水利”为目标,依据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文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J].科技向导,2012.(29):302

[2]吴丽萍,陈宝峰,张旺.中国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J].技术经济,2012.(10):56-57

[3]李宏练.探讨水利工程对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和要求. [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