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西合璧;人工智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趋势、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承接了中外文化的碰撞和融合[1]。各校在教学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种困难,也探索了不少经验。自2005年秋季,我校在人工智能课程中采用双语授课,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中西合璧的双语教学模式,将中西方的优势有效结合起来,比较适用于工科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1中西合璧的双语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我们重点调查了MIT、Stanford和CMU等国外高校,他们均选用了Stuart J. Russell和Peter Norvig合著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该教材几乎涵盖了CC2001关于人工智能课程的全部内容。该书网站(aima.cs. berkeley.edu/)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的1 100多所大学选用该书作为教材。我们对选用该教材的部分高校授课情况作了追踪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人工智能课程的实际授课内容都与该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在国内,中南大学的人工智能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是课程负责人蔡自兴教授与徐光佑教授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该教材分本科生用书和研究生用书两种版本),与其课程内容设置完全配套。
我校选用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2nd)》一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影印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文版本),同时将Nils J. Nilsson著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作为辅助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英文影印版及中译文版本。
人工智能这一学科诞生于西方,目前该领域的诸多成果和文献均以英文为语言载体。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推行双语教学,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研究深造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更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其有益。另一方面,选用原版教材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是原版教材内容过多,需要精心筛选、分清主次后才能使用;二是原版教材昂贵,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再购买配套中译文版,负担更重;三是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授课的课程还不成体系,前后课程缺乏衔接性和延续性,学生直接使用原版教材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即使有配套的中译文版,同时翻看两本书也不方便。
我们正在逐步消化吸收英文原版教材,在无损原版教材思想精髓的前提下,自主编写适用于双语教学的中西合璧讲义。双语教材以英文语言为主,以中文注释为辅,有效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更趋实用。
2中西合璧的授课语言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双语教学涉及到这种信息传递载体的改变。
在双语教学中,外语的使用比例要求不低于50%,这是不够科学的。双语教学不是语言课,教学质量依然是核心,语言仅仅是载体,引入外语教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保证知识的“原汁原味”,同时训练学生的专业外语听说能力,但这一切都应以学生听懂课为前提。双语授课进度慢已是不争的事实,更有些双语教师,为了兼顾上述目的,先用外语讲一遍,再用汉语解释一遍,这种做法极不可取,也是紧张的课时限制所不允许的。双语课味同嚼蜡,引不起学生兴趣,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校人工智能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的四年级本科生,学生的英语水平很不均衡,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大比例地采用英语讲授,是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我们把握的原则是:1)英语主要用于讲解专业性内容,如专业术语、技术原理、算法等,这样学生在学术交流中就不会对专业技术内容存在语言障碍;2)只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讲授专业性内容,对过于生涩的专业技术内容,还要使用汉语讲解,这样学生就不会把专业技术内容学“夹生”了,在作研究时才不会有技术上的障碍;3)用母语调节课堂气氛,适当穿插的人工智能领域人物、故事及笑话以汉语为主,把学生发散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4)中英文衔接,不重复表述,这样就不会额外占用课时。
例如,在讲解Agent技术时,对于Agent的定义、结构等核心内容,我们采用英语讲解;而对于Agent涉及到的心理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生涩理论,则用汉语给出扼要的说明;对于为阐释Agent的rationality概念而举的吸尘机器人、黑足泥蜂搬运食物的例子,则主要用汉语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3中西合璧的教学课件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声音效果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不足,受到师生的认可与好评[2]。本文探讨的重点不是如何设计媒体的表现形式,而是如何利用课件更好地发挥双语教学的效果。很多双语教学任课教师只注重追求授课过程中外语的使用比例,课件全文用外语制作,在讲解过程中还要费尽周折地解释,收效甚微。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不单纯追求英语比例,而是想方设法让课件能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在关键处均用双语同步给出内容,或者以英文为主,给出扼要的中文注释。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视觉信息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而教师也不必再用中英文重复叙述。
此外,在课件素材的选取上,也应注意国内外结合。比如,在讲解启发式搜索技术时,国外课件(包括教材)常用的素材是八皇后、八数码等问题,其中八皇后问题相对大多数同学来讲比较陌生,而国内的重排九宫(与八数码问题是一个问题)、华容道等问题对学生来讲则更熟悉。用国内的素材入门、用国外的素材拓宽视野,也是多媒体课件的中西合璧之道。
4中西合璧的文化熏陶
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我们一般将培养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文化属素质培养范畴。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育人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工科专业课教师忽略。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方文化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的。双语教学提供了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广泛吸纳西方文化,但这也给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不注意调和,势必造成文化失衡,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利。尤其计算机类课程中的技术内容大部分诞生于西方,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种文化平衡,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或崇洋心理。
中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是不同的。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自先秦时期便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与基础问题。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道法自然。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3]。
在工科专业课堂上,涉及到文化要素的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与课程技术内容有关的哲学观点,二是本学科发展历程中的人物、事件和形成的学派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穿插上述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要注意中西合璧。比如,介绍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时,必然提及Turing、McCarthy、Minsky、Shannoon、Simon、Newell、Feigenbaum、Hopfield、Brooks等西方学者,但同样也不能忽略国内的吴文俊、王守觉、蔡文等学者,他们近年分别在机器定理证明、仿生模式识别、可拓学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而这些还没有来得及写进人工智能教科书。
5中西合璧的思维方式
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教学任务之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将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技术思维方面,中国强调系统和整体,更具辩证性;而西方强调细节和局部,更注重逻辑性。西方人的思维方法更偏于二元对立,而中国文化环境则造就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连续统合特征[4]。外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与中文教材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教师首先要注意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并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也逐步意识到这种差异,并进一步接纳和学会西方的思维方式,将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融于一身。举例来说,在讲解逻辑推理技术时,可以通过介绍逻辑学的三大起源(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古印度的因明学、我国先秦时期的名辩学)向学生呈现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讲解演绎推理、模糊推理、云推理时,也要注意体现中西方思维方式中各自的特长,以利于学生吸纳。
6结语
自2005年开展双语教学以来,我们每年授课后都进行一次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比例从2005年的37%逐年上升到2009年的89%,说明这套双语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中西合璧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我们在人工智能教学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但是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工科专业课中。双语教学中各种要素的中西合璧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结合专业内容进行深度融合,这需要任课教师广泛涉猎、精心加工、用心引导。双语教学不能停留在语言形式和技术内容层面上,还要上升到文化和思维层面。
注:本论文受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施锦芳. 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33-35.
[2] 周荃,胡奕.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手段的历史性转型[J].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2):69-71.
[3] 邓绍建. 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J]. 价值工程,2010(5):220-221.
[4] 马丽,滕修攀.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研究:二元对立与连续统合的视角[J]. 社会心理科学,2010,25(2):13-17.
Sino-west Styl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U Hai-bo, SHEN Jing, ZHANG Guo-yin, LIU Jie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英语习语 节日
人以文化来交流。由于文化的差异,生活习俗的差别,往往造成不同文化下的人在交际时的障碍和误解。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往往会为自己或他人保留一定的个人时间和空间,而东方人则把周全、甚至无微不至视为热情好客。文化传播来源于时间、空间、语言、非语言、行为、背景的组合,人们时常把语言视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其实不然,非语言的传播和现象是最令人敏感的。这种非语言的传播包括最大成份的情感色彩很难被另一种文化下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文化犹如一台超级电脑,操纵着每个人的行为、情感和反应,紧紧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特别是在英语课堂中,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西方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
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可以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二、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习语
让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习语时,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习语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直译:今天是昨天的学生。)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mean?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和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的原因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
(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三、利用校园广播了解西方文化背景
英语中许多词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交际意义。缺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势必受到很大限制。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又包罗万象,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介绍。因此,我们应尝试发挥校园广播的优势,利用第二课堂时间,精选内容,以多种多样的节目形式,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帮助学生增加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葛丽萍(1971-),女,山西阳泉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北京1000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48-02
现代科技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却无法轻易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言规则。人们能否在“地球村”中和平共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有效地进行交往并达到相互理解。
为了适应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则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运而生。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人们要实现成功的交际,除了要正确掌握语言本身,即语音、语法、词汇外,还要使语言得体,即在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方式表达适当的语言。目前我国教育部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涉外工作的能力,使他们在涉外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高职学生在国际化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发展。由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学生主要精力集中在硬技能知识习得上,相应地忽视了软技能发展,例如外语熟练度、交际信心和跨文化经验。然而生活在地球村,几乎谁都不可避免地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跨文化交际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生活现实。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一旦进入职场就能适应职业岗位跨文化的需求。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重视程度,笔者对所任教的2010级非英语专业五年制和三年制共14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兴趣、方式和途径、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思路。由于篇幅所限,笔者遴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问卷调查题目及结果如下:
(1)你认为在高职阶段英语学习的目的是:
A.拿文凭、找工作(56.3%)
B.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28.6%)
C. 对英语感兴趣(15.1%)
(2)你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感兴趣程度是:
A. 感兴趣(35.7%)
B. 有点兴趣(47.2%)
C.不感兴趣(17.1%)
(3)你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情况是:
A. 非常了解(15.7%)
B. 有些了解(37.2%)
C. 不太了解(47.1%)
(4)你认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对你的英语学习帮助情况是:
A. 有很大帮助(37.5%)
B. 有些帮助(51.3%)
C. 没有帮助(11.2%)
(5)在英语学习中,你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意识程度是:
A. 经常意识到(35.4%)
B. 偶尔意识到(41.2%)
C. 没有意识到(23.4%)
(6)你认为课本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比重是:
A. 较多(14.9%)
B. 一般(59.2%)
C. 很少(25.9%)
(7)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情况是:
A. 偏向语言教学(56.9%)
B. 渗透文化教学(31.3%)
C. 无所谓(11.8%)
(8)你认为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主要障碍是:
A. 不知道从何谈起,对西方人文化、喜好不了解(40.6%)
B. 听力、口语、词汇量问题,表达不出来(36%)
C. 缺乏勇气(23.4%)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受访高职生对英语学习的目的基本还是比较明确的,他们大多是抱着拿文凭、找工作的目的来的,也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在语言本身,多数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只是有些好奇,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不了解跨文化知识对自己英语水平提高的重要意义。虽然学习了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不一定有实际上的交际能力。对教师关于英语国家的历史、习俗、生活、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介绍没有迫切要求。课本中出现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含量也是很少,这一点不符合高职大纲中高职英语学习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原则。
一些学生认为,跨文化交际就是加强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脱离文化的语言,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比较欠缺又怎能真正掌握好英语,并学以致用呢?当然,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它不是全部。与不同的交际对象,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个思想的表述方式是与文化背景密切相连的。在外语学习中,语言失误容易被对方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文化冲突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因此,在强调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提高语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未来国际化职场的需要,培养学生跨文化应用语言的能力,就要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融入日常语言教学中。
1.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是目的语文化的推介者,不仅要将语言知识教授给学生,更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并将其渗透到语言教学中。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师也应该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只有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等,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使用这门语言。对以实用为目的的高职英语教学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未来国际化职场的交际自信和沟通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大量接触反映英美文化方面的书籍、影视和歌曲,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方文化,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开展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教师可以开设与英语文化有密切关系的一些选修课程,如“英美概况”或“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西方文化与节日”、“西方交际礼仪”等,系统而全面地向学生介绍文化知识。
另外,学校也应为英语教师提供去英语国家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教师切身感受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开阔眼界,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将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感受传达给学生。
2.扩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补充相关的西方背景知识,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虽然高职英语教材偏重于职业英语的内容,但其中的文章多数节选自外文材料,教师可以捕捉其中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多个领域的内容,结合课文给学生讲解和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如辨认标识、电话交往、餐桌礼仪、参加招聘、旅游购物、入住酒店、看病就诊、寻求帮助等。而且应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放在文化背景中进行,通过情景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来检测与巩固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教师可结合课文设计相关的语境,要求学生进行符合文化背景的对话。通过听说练习学生可以把不同的文化知识点进行有比较、有选择地使用,加强对交际文化模式的记忆。将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在语言技能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全面而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适度引申课本知识,扩大学生的文化信息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跨文化教学当然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课件、英文歌曲、图片幻灯以及原版电影赏析,学生可以从中观察英美人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社会禁忌等各方面的情况,获得感性认识。通过这些渠道所接触到的有关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原型再现,是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如果在观看后结合某个专题展开讨论,畅谈看法,进而对一定的文化差异进行归纳总结,会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语言知识转向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探究。
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所讲的语言文化知识,更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关使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有关材料。从阅读一些较为简单的英文读物和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节目开始,逐步提高难度。推荐学生在网络上阅读英美杂志或报刊。学生大多喜欢音乐,可以学唱一些经典的英文歌曲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慢慢地对英语产生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带进课堂。给学生布置开放式的作业,让学生在英语课堂内外主动探究有价值的英语文化知识,通过网络查找发现中西方文化习惯方面的不同,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有效的积淀,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开展各种英语交际活动
在教学中,开展各种英语交际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寻找机会与英语母语人士直接交流,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跨文化语境中,感受地道、符合文化习惯的英语,学会如何得体地传递和接受信息。校方可以利用与国外高校开发合作项目的机会,组织学生交流,或者邀请客座教授参加学术课程,使学生积累跨文化交流经验。
进行专题讲座,组织英语角、英语竞赛、辩论、演讲、晚会、歌曲比赛、英语文化节,表演英语短剧、观看英语原声戏剧影视作品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英语交际活动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体验和学习英语文化。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增强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有效地理解和领会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习得目的语文化。
四、结语
高职院校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就应该未雨绸缪、点滴积累,对学生不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渗透,让学生在未来的全球化工作场景中减少沟通障碍,增强跨文化理解,这其实正是对“高职英语教学要服务于专业、服务于就业”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孔珊.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5).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关键词]中职英语;文化背景;方法;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23-02
在语言学习中,掌握其固有的语法、拥有一定的单词储备并能自由运用该语言与别人沟通等要素自然很重要,然而单单只是将上述技能融会贯通,把语言当成是一种技能进行学习的话,只会让学生对这门语言有着死板且机械化的认识,但却缺少了对这门语言背后文化底蕴的了解。语言并非只是一种工具,它承载着一个国家几百年的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从一国语言中,我们不仅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这个国家的人文风貌,而且还能站在一个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基于这些原因,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应试型教育外,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文化渗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这门国际化的语言,而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更是必不可少且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语言技能的学习与文化差异的了解均为中职英语教学的目的。
1文化渗透的作用
文化渗透可以让学生在学会一门语言的同时,增加对一国乃至多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力以及热爱世界的情感态度。
在当今社会,英语作为一门热门语言受到不少学生的追捧,而英语学习也已不再仅止于学校,一些大型外企公司不仅在招聘时对英语水平有着一定的要求,而且入职后仍从外界高薪聘请老师对其员工进行培训,而恰恰是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之下,不少学生只是将英语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进行学习,正是因为这种心理使得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锐减。即便有的学生在抱着功利的目的下练就了一口纯正的英语,但当他们遇到一些但语时,仍是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便是因为其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所学到的只是英语中的一些皮毛,当遇到真正的难题时,便会束手无策,毫无还击之力。由此看来,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采用生动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有助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各国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产生浓烈的兴趣,在这种兴趣的基础上,老师便可以通过文化渗透自然的过渡到正常的英语教学中去,这样既不会让学生整天沉溺于“死读书,读死书”状态之中,也不会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英语学习中逐渐消磨对于英语的兴趣。
2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由于学生对于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均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或是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不知该从何处学起,这时老师们便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先从文化背景下手,引起学生的共呜,在学生产生共呜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疑问,这种疑问的产生便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时老师便可以扮演解惑的角色进行大纲中的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要向学生传授有着不同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国家的语言着实有着不小的难度,但是教师还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渗透。诚然,英语学习不应仅停留在书面语和传统的课文学习上,真正的英语学习应诠释出本土英语的内涵,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但语和习语,充分体会到英语语言的精深之处。此外,老师还可以将中美文化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之间的区别,老师可以对中外思维的价值观进行对比,因为文化的差异会从根本上造成价值观的不同。在以不同之处为切入点的同时,教师便可以顺利的转入到相对标准的英语学习之中。毋庸置疑,文化渗透起到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背景进行渗透,可以使学生发现英语的内在魅力,从单词、语法、音标和句型的学习转变到对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达到技能与文化相融合的程度,而不单单是沦为语言的工具。
3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虽然中职英语教学日益受到师生的重视,但其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差;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理压力大;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差;以及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和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等都制约着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这些问题都影响了中职英语的教学质量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3.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文化渗透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在意义上并不能一一对应。想要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尤其是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简单词汇,首先要求中职学生很好地理解它们的文化意义,从而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例如,英语中的“dog"并不是都要译成“狗”。lucky dog指幸运的人,big dog指大亨、要人,而clever dog则指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Everydog has his day.的意思则是“人人皆有得意时”。而在一些汉语词汇中狗却带有贬义,如走狗、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另外,很多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我们说的“红茶”在英语中意义对等的词汇是black tea而非red tea;“红糖”是bl'own sugar,而非red sugar;black coffee是“不加牛奶的咖啡”;green hand指的是“新手”;He looks blue.的意思是“他看上去情绪低落”。因此,在学习时切不可望词生义,引起交际误会。
3.2通过交际情景来进行口语文化的渗透
中职英语教学要将实用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设法为其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在日常生活中为其提供使用英语的条件。简单的英语问候如:“How are you?”可以用“I’m fine.Thank you"或者“Fine,Thanks.”来回答,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用“I’m OK.”“I’m all rigIlt.”“I’m not very well.”“I feel terrible.”等来回答。在分发作业时,教师可以用“Here you go!”(你自己来拿)代替“Here you are!”还有“No way!”(没门),“I did it./I got it.”(我得到了/我做到了/我成功了),“Just kidding.”(只是开玩笑),You can make it.(你能行)等常用的口语表达,教师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开口说,久而久之,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文化理解力。
3.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英语国家的历史、艺术和风土人情
西方国家的很多节日活动近年来在我国日益受到青睐,尤其是广大年轻人对“过洋节”特别推崇。比如在圣诞节这天,有许多中国学生或许都在街上拿着玩具棒槌在狂追乱打,而在大洋彼岸的外国人则会在家里同家人共同度过,这反映出学生对西方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纪念意义并不知晓。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展现西方圣诞节情景的电影或电视,帮助学生加深对西方传统宗教和历史节日的理解,而不至于盲目地度过或错过这些外国节日。此外,在愚人节、复活节、万圣节等节日到来之际,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英语国家的图片和物品,帮助学生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总之,在当今的中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只有通过多种途径才能丰富中职英语的教学成果,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中职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M《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论文摘要:基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研究现阶段大学生文化意识的现状,笔一者在浙江中医药大学2007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文化敏感性,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与文化相关的困难,没有形成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解决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与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之间的矛质,笔者提出了关于培养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几点建议。
一、文化意识的培养
1999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该《大纲》强调了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即比较系统地介绍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2003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该《课程要求》非常强调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基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要求,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只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应把语言形式的讲授与文化内涵的培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目的语文化意识,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培养出既有语言知识又有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培养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郑立信先生曾在《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提到,“跨文化的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经常会出现障碍,归结起来,原因或者是语言方面的,或者是文化方面的,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相对而言,外语的听、说滚,写技能可以通过强化训练较快地提高,但谙熟使用这一语言的文化规则却很不容易。不少闯过“托福”考试难关的学生,踏上美国国土后仍然难以经受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感到无所适从。这也足以说明对本国与异国文化的理解与领悟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文化意识的现状分析
为探索现阶段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现状,我们进行了调查。
1.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了浙江中医药大学2007级来自十二个不同专业(包括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生命释学、护理、计算机、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等)四个班的178个学生。其中A班一个,B班两个;C斑井个。(该校大学英语进行分级教学,A,B,C分别代表从高到低三个不同等级)我们之所以选择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等级的学生,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受教与不同英语教师,英语水平各不相同,这样的数据更加具备普遍性与代表性。在178份调查问卷中回收165份,有效率为92.7%。
2.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定量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问题按目的主要分为三类:1-4题有关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对文化学习的态度与认识;5-7题有关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中对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8-10题有关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有关文化困难的反映。调查表内容详见图表一。
3.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采用Likert, Horwitz (1987)五分量表分级法,1至10题选项内容为A (5分)B (4分)C (3分)D (2分)E(1分)。其中学生对每一部分题目的平均打分情况见图表二.
根据图表二的数据,可以看出针对问卷中出现的三类问题,我校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打分平均值普遍偏高,尤其是第一类(1-4)及第三类问题(8-10)。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的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文化敏感性及正确的文化态度;大学外语课堂中,教师给予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但内容不够深人,形式也过于单一;大学生在外语学习和交际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与缺乏文化意识紧密相关。 三、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态度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民通过创造活动形成并随历史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产物。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人类文明进程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持的哲学观不同,因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崇尚勤劳、朴实、谦虚、谨慎的美德;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崇尚个体性、开放性、创造性、吸收性的文化传统。中西文化本质差异使中西方人们的生活大有不同,包括感情表达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行为方式等等。而这些无不对语言产生影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即学生在深刻理解本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异国文化的观察、理解和反映能力应被视为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敏感性首先要树立学生正确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如果借用Kluckhohn“文化地图”的概念(“文化地图”,即特定社会的价值观、习俗、准则、体系的统一体),就是使学生对本族文化地图和异国文化地图有正确的认识,摈弃民族中心主义,消除文化偏见的文化相对主义态度—即文化只有差异,而没有好坏之分。因此开展文化教学主要在于消除文化隔阂,促进跨文化理解。基于对本族文化的认知,基于正确的文化态度,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察觉到与本族文化有明显差异并可能发生文化冲突的异国文化特征,才能在理论上或是理性地理解与本族文化有明显差异的异国文化特征,才能在交际中真正理解对方的所做所为,解决文化冲突,实现有效交际。
2.选择蕴涵丰富文化内容的教学材料
蕴涵丰富文化内容的语言材料是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资源,因而教师在选编教材时应有意识地多选取一些出自英美国家的原文材料,旨在使学生通过大量接触、潜移默化地培养跨文化历史意识。教学材料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多元性。我们了解一门外语或一种异域文化的文学,总是要经过我们个人的和他方的文化,就是要求教师选择或编写的语言材料具有多元性。语言材料从类型上应包括己方文化、异域文化和跨文化的范畴。一味强调语言教学中异域文化的导人和异性文化的差异、矛盾、和冲突,相对忽视中西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影响、融合与重组,以及外语使用中本族文化导出的意义,也使得跨文化交际陷人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加强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教学材料在选编上应当适当引人中国文化,如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学说等。语言材料应按不同角度来构建,对同一问题,可以用跨文化的角度来阐释。这种开放的结构可以带给学生思考和争论的空间,通过对己方、异域文化的认识,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中,达到对己方文化的再认识,对异域文化的真正理解,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
(2)代表性。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文化的学习,学习者达到内在修养素质的提高,从而解放思想,在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同时,发展了合作能力。因此,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触及西方文化本质,反映西方文化深层内涵的内容。例如西方的社会制度、人性道德、哲学流派、经济理论、思想及价值观等等,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讨,加深对西方整个社会、人类的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最终达到跨文化能力的提高,自身素质的完善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
(3)趣味性。教材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此,教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
3.课堂中利用多样形式导人丰富的文化知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文化的积累,又不能忽略交际文化的导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特别注重向学生传授语言下面的深层文化,使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从文化知识过渡到文化意识和能力。对于文化知识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导人:引导学生注意异国文化的表面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与本国文化有明显差异的异国文化特征;引导学生观察交际礼仪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礼貌行为。在文化导人的过程中,除运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法,还应采用分工合作、情景表演等多种方法。分工合作,即分配学生课下查阅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课上向全班同学讲解,与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还更好的激发了学生了解异国文化现象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情景表演中,要求学生特别注意以得体的、符合角色身份的语言和体态进行表演。在学生不断实践,教师正确点评的过程中,学生语言渐渐更加准确、得体,非语言因素(表情、眼神、体态等)也越来越恰当。这些都为学生以后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开设系统的文化知识选修课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第二课堂文化知识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文化知识是一个知识整体,是一种系统知识,在学生走人社会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在这方面予以充实、完善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大多数院校面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英语文化类选修课程内容还不够多,结构不够完善。现阶段大学选修课程中可开设一些有关西方历史、政治、宗教、人类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课程,如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英美概况、英语学习背景知识、英美文化人门等课程,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5.充分运用各种媒介,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关键词: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提升;实效性
前 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速度快速发展,不同国家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工具,在跨文化交流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现代世界必备的语言工具。因此,很多著名的语言学家开始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对文化的研究上,于是,文化导入逐渐也变成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William Littlewood曾经说过,学习一门语言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发展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与人交流和互动的能力,而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不受到语言形式阻碍的情况下不断延伸交流的范围。本文结合独立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和老师的上课状况,分析了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提升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差
近年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被广泛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很多英语教师只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制作成英语教学课件,过分注重语法和语言点的讲授,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却太少,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最终影响公共英语课堂教学。
2、学生的英语应用实践能力较差
社会的各种招聘往往看重学生是否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多数独立院校也以通过这样的考试来督促学生学习英语,我们不能否认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提高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所起的重要作用[1],但是这种只注重英语成绩,忽视学生真正的英语应用实践能力的做法,使很多大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真正理会到英语是一门交际语言,需要在生活中应用实践,最终导致虽然有很多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英语的交际技巧。
3、学生的参与性不高
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需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多种教学活动。独立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相比,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差距,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参与性不高,常常消极对待,影响了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提升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1、比较法
文化比较法可以说是在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母语和目标语言的比较,能使大学生们清楚地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不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比如说:对比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结构差异;对比中西方文化节日的差异;对比中西方国家体态语言的差别;并对比动物寓意的差异以及送礼宴请方式的差异等,以此让学生们在了解本民族的社会民俗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他族的风俗习惯。通过文化引入,不但加强了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2、小组合作英语教学
近年来,独立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明显增加,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英语教学,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将全班同学合理划分成多个英语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担任一个角色,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多个不同的英语研究课题,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提倡大学生多加探索并帮助他们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避免让他们用本国语言文化的背景知识去衡量国外的文化,努力在课堂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言交流上的误差。
比如说当教师在教《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Big Bucks the East Way”这个故事时,便可以一方面讲解这个故事,一方面向学生们导入美国的背景文化知识,比如说美国培养孩子的理念,他们崇尚孩子的自立,因此美国的孩子认为对家庭和父母的过分依赖是一种耻辱,他们的父母也都鼓励孩子从小学会自立自强,当老师讲解完这些后,学生们便会对这篇文章的主旨“Doing part-time jobs” might be a way to avoid the indignity of having to ask for money.”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
3、以话题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模式
以话题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话题内容可大可小,可以应用在公共英语课堂的单元教学中,结合英语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话题内容。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还应该注重对目标语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导入。因为一种语言反映的是一种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一种文化中可能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很有可能就是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禁闭的话题,因此正确地了解目标文化的社会习俗和人们的价值观,能有有效地促进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多导入一些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文化,比如像“individual”这个词,它的本意是“个人主义”的意思。而中国人向来提倡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在中国的价值观中,这个词属于贬义的,人们尽量避讳用它来形容别人。但在西方人的价值观中,个人的竞争和表现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展现自己的才华是不被人理解的。这就是明显的价值观的不同,从而这些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不同也会为语言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将教学任务和目标定位在跨文化的导入中,并极力帮助学生跨越这些文化的鸿沟。
结束语:
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要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创新教学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词语文化 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19-01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邓炎昌、刘润清1989)。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和国家及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语言反映着该民族的特征,包括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是影响交流的重要因素,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根植于其语言。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离不开对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很重要的。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尽管文化导入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围绕文化差异与对比的讲解相对较少,文化导入的针对性不强。
1.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词语导入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专业知识共同起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的语言材料、文化背景知识和逻辑推理不断进行推测和纠正的过程(崔校平1990)。阅读能促进听、说、写等能力的全面提高,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阅读教学是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阅读是文化背景与知识积累的途径。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
阅读实质上是学生以自身原有的文化知识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文化和语言有着明确的关系。并把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加强文化素养作为大学英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语言学习和文化知识积累在大学英语阅读中应该并重。例如“red”(红色)在汉语中与喜庆有关,而英语中“red ̄letter day”也是 “喜庆的日子”,绝非汉语式的英语。但是在英语中有些就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如“to see red”是 “使人生气或发怒的意思,“red ̄handed”则是“当场”的意思。在老鼠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眼”,“鼠目寸光”等成语,用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怕羞的人。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词语的讲解应结合特定的语境,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语篇的文化内涵。
2.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词语文化导入的内容
词语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文化的特征,词语又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交际的支柱。因此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词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具有文化背景的词语可分为词和词组。句子则是段落和语篇的基本组成部分,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于句子层面通过修辞来表现。因此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包括词语、习语和典故、修辞和句子层面的文化导入。
词语层面的文化导入应关注联想意义不同的词语和内涵意义不同的词语。如“white elephant”白象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如意,而在英语中则象征着耗钱而无用的废物。那么表达者所表达的意思就很容易被学生误解,造成信息交流的误差。
习语和典故方面的文化导入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探讨英汉词语文化差异的比较。例如,现代英语中就有不少源于基督教的词 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有很多源自古希腊神话,我们熟悉的欧洲(Europe),有时被称为欧罗巴:Europe is a princess who was abducted and carried off by a white bull to Crete.(克里特岛,希腊文化的发祥地。)。The bull was actually Zeus(宙斯)。欧罗巴(地中海东海岸的一个小国的漂亮公主)被化作雪白色公牛的天神宙斯诱骗,来到克里特岛共同生活。这块陆地以后也就以这位美丽的公主的名字命名,叫作欧罗巴。再如,“银河 ”(the milky way),源自神话天后Hera给Hercules喂奶时滴下的乳汁凝成的一条路,又可指人间通往宇宙宫殿的一条乳白色大道。“永远完不成的工作”(Penelope’s web)源自希腊将领奥迪修斯的以忠诚而著称的妻子Penelope,在丈夫离开她漫长的20年中,许多王公贵族纷纷向她求婚,她都托词说必须等织完布后才能予以考虑。一到晚上她又将白天织好的布拆开,直到自己的丈夫归来。由于习语、典故覆盖面广,已广泛深远地融入到了英美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教学中进行对比文化导入,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词语文化导入的方法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词语的文化导入应遵循实用性、阶段性、系统性、层次性原则和中心原则以及文化对比原则。导入应采用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结合语篇本身的内容挖掘文化信息,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传统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多注重英汉语言结构的对比,文化差异的对比讲解较少,文化导入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应挖掘材料本身的文化内涵,从词语文化入手进行文化导入,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思想,而且有助于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激发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兴趣。
3.2 引导学生泛读各种英文报刊和文学作品,广泛积累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和语料。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而且取决于学生对该材料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知识掌握的多少。然而学生面对种类繁多的英语读物和学习资料常常不知所措,难以取舍,这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要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让学生阅读《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第十单元Going Home一文时,应介绍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对越作战时期,青年人中兴起要求更多个人自由,拒绝接受传统价值观的反正同文化的文章,并介绍黄丝带的寓意,还有人们渴望亲情,回归传统价值观的思潮。学生在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后,就能看到文章所反映出的当时深刻的社会现象,而不会认为这篇文章介绍的仅仅是一个美国人犯法出狱后回家的故事。
3.3 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利用幻灯片、自制课件,为学生提供与文章有关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寻找需要的某种知识。
4.结语
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文化背景和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词汇教学则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中词汇的讲解不能只停留在词的结构、用法和意义层面,还应注意词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对语篇理解可能产生的影响。阅读教学中词语文化的导入有助于增强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意识,提高对语篇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
阅读教学中词语文化导入的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组织相应的内容和活动,采取适当的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申. 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 2001
[2]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外语教学语言出版社,5. 1991
[3]楼青青. 简述英语词汇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 中轻工教育,7.2005
[4]平洪,张国扬. 英语习语与英语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0.2001
文化既是语言的重要属性,亦是其最重要的载体。人们在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时,从一定方面多多少少会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文化。所以在语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以渗透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重点,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实现跨文化交际意识。但长期以来,由于大学生不了解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文化意识淡薄,可能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出现误解的现象。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反对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现象的存在。相反,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如果提高对其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故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要坚持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策略意识同步发展,这不仅是大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21世纪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二、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认识到应该在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渗透文化思想的重要性。虽然我国在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及各类考试中对于文化素养的培养已有所体现,但怎样解决我国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问题,用什么来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词汇教学、会话课教学、语篇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提出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具体措施和解决方法。
1.通过词汇学习渗透文化意识。词汇是语言的心脏同时也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部分。然而大部分英语教师对于词汇的教学,往往没重视到这一点。所有造成在英语教学中重词的表面意义,而忽视了文化意识层面的传授的现象。实际上,在英语里有很多词语,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不结合其文化背景来介绍的话,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就很难达到深入理解的效果。所以说语言从本身来说就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背景中会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对于dog这一词汇,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字眼,这些词汇在英美人眼中却是褒义词。所以在一些俗语中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cats and dogs 等等常用词语。又如,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权力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这一词汇往往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如hes a bit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可以翻译为他在这里是一个有点飞扬跋扈的人。中国文化含义的龙称为Chinese dragon,亚洲四小龙就应该翻译为Asian four tigers,而不能是Asian four dragons.有如关于颜色的表述。它可以表述人们的各种不同的心情,目前的状态。比如red这一词汇,中国人对于红色会想到一些令人开心和愉快的事情,而在西方人眼中,就会把它看一种很令人愤怒的状态。
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培养大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认识及运用,才能够逐渐培养其用英语进行思维,用英语进行阅读的习惯。只有了解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了解了西方国家对于词汇的文化意识背景,在英语教学中才能够避免所谓的中式思维英语交际的不良习惯和现象。
2.通过语篇教学渗透文化意识。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通过语篇里的内容对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进行培养。虽然大多数的外语教材主要是为语言教学编写的,但教材的涉及面非常之广,主要涉及了地理、历史、文学、政治、经济等等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处处体现着文化渗透这一特色。通过比较他们与本国文化的异同,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准确的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很好的定位。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教学内容为例,他们很容易进行中外文化的对比。在学习sports文章时,教师可以以西方人的足球文化为切入点,先让学生熟悉各种在西方流行的球类运动,熟悉一些带有西方色彩的运动的词汇,如:volleyball,baseball等,从而开展中西球类运动文化对比的讨论,找出中西球类运动文化的差异。只有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中西方球类运动文化的兴趣,然后再通过深层次地对课文的语篇内容加以把握和理解,学生们才能够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运动与健康的问题。
3.通过语篇教学渗透文化意识。利用会话课教学设计各种文化交际情景。只要把学生放在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他们才能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如:打电话的场景,教师应通过渗透一些交际文化。在对话中诸如who are you?,Hi,I am等都不符合英语交际模式,在语用方面存在些错误。所有英语教师应用正确的交际句型来纠正这些语用方面的错误。在教学中,对于语言情景对话的设计也十分重要。如:对学生表达祝福的用语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场合。可以说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学生答thank you.教师说It is the last day of this term today! 学生答Have a nice holiday.又如见面打招呼和进行问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交际情景,作出正确的符合交际习惯的回答。教师可以这样说:you say to Mr. Smith,How do you do,sir? He says How do you do? What do you say then? 学生回答:I am glad to meet you,Mr. Smith。又如:教师说 you are Tom. At the party,you see the famous star. You want to introduce yourself to her. What do you say? 学生回答:How do you do? My name is Tom教师在设计与某个特定的社会场合有关系的语境时,应对学生渗透其文化交际背景和正确的交际用语,并介绍一些常见的人们相互交往中的正确表达方式。并通过文化渗透来设计和组织好会话课的教学。
4.通过多媒体教学渗透文化意识。文化信息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善于从多方面获取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可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音,形,义来有效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课堂语言教学环境中了解与感受异国的社会与文化风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制作一些相关的幻灯片,或是观看一些英语原声电影,专题纪录片等。因为它不但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体材料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Animal这一话题时,大部分内容涉及动物的习性方面的知识。老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制作课件的方式,搜集各类动物的图片,并配以短小纪录片介绍关于动物的各方面的背景材料,然后把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的完美结合,使那些静止的文字材料能够生动的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使他们能够颇为深刻的去体验和感知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来弥补书本知识仅以文字为呈现方式的不足与欠缺。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口语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一、引言
日新月异的现代通讯技术和飞速发展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为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和途径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进行交流。然而不少大学生尽管在进入大学之前学习英语已有数年,但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仍然存在欠缺。众所周知,交际的基础是语言,正确交际的保障是文化。从很大程度上讲,仅仅掌握一些语言现象和语法内容是不能从容进行交际的,因为现代的语言总是会被不断变化的社会赋予新的不同的内容和功能。此外,由于我们的文化认同迥异于西方,有些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完全不能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去理解和接纳的。格拉德斯通(Gladstone)曾指出,“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语言既是文化的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了解一定的跨文化知识是学生提高口语能力所必需的,同时还可做到言语交际“得体”。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经常会产生交际失误,这些失误并不是由于词汇和语法掌握不到位所致,而大多是由于缺乏文化意识而造成的。不同分类的人群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必然会存在文化差异。在实际的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必须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上下文语境(language context)。如果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就会导致文化冲突,出现不得体、误解、冷场、尴尬等局面,从而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现阶段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选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社会思想、习惯、行为;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之语,也就是他们的社会文化。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抽象理论分析多、具体感悟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等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成了英语应试教育的练兵场,为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由于应试教育是为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它注重强化的是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了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学生的语言使用不得体,这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而文化错误则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目前,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英语教育专家和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的共同关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被确立为大学英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堪忧,特别是这方面的改进和发展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三、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与建议
(一)充分利用外籍教师资源
目前关于外籍教师参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些学校甚至已经安排外籍教师从事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在英语教学中,外籍教师有着中国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英语是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他们本身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特征性的体现,这可以有效地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亲身体会,生动形象地讲述本国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等,使学生能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应充分利用外教的这一优势,使其在课内外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特别是提高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并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品味和体验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性。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
英语口语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辅助。例如,英语电影是一个可以反映民族信仰和情感的文化载体。通过多媒体的影音播放功能,可以让学生们不出国门领略到各种西方文化的风土人情,欣赏具有真实意义的文化艺术。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宝贵的资源,生动直观地加深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此外,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庞大的网络资源整合各种视频、音频媒体,通过这个平台所展示的多样的视听材料不仅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容,而且会使英语学习氛围更加地道、更加直接,从而成为学生体验西方文化的一个非常便利的窗口。这已经为大多数外语教师和教育专家所接受,而且已经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外语教学手段。其所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可以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并激发其学习能动性,从而把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掌握该语言的应用。
(三)开展丰富的课内外交际活动
我国高校的外语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所需时间、空间和学生交际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并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英语教师应该科学地结合课内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口语课上进行duty report,pair work,group discussion/debate,lecture等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消化理解并吸收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从而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此外,与课上的时间相比,课外的时间显然要多得多。所以,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举办戏剧表演活动,同时,还可以创办英语角、英语沙龙,定期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举办英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从而能够更真切地去感受,进而学会欣赏西方文化。
除此以外,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在口语教学中必须将跨文化的交际性作为教学的主导原则,以语言的应用及交际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教师应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英语口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但是在此应注意的是,强调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并不表示忽略对语言本身的指导。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目的在于对语言教学进行加强和补充,因此教师不能厚此薄彼,要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文化学习应该与语言学习同步进行。其次,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可以深入地了解本国语言和文化,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修养,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培养吸收并理解各种文化的宽广胸怀,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口语课堂中,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四、结语
语言其实是一种外壳,里面包含了很多元素,而有关其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奇故事、文学艺术及行为规范等都是这个壳中的精华。一个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因为语言离开了文化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大学英语教师要加强文化方面的考量与推进,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还要逐步提升他们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这样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生才能知其所以然,从而自如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