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供给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改革;新能源发电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韩杨(1982-),男,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电力电子系,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2672011ZYGX2011J09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46-02
“新能源发电技术”是电子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业工程三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属于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共32课时、内容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1, 2]由于三个专业的学生知识体系存在一定差异,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做出系统的设计和创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吸收国外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凝练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交互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提问与解答、课程项目、研究报告等手段,把互动式教学方法成功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课程以电能变换与控制为主线,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对课程项目进行协作研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3, 4]
一、国外“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内容与模式回顾
1.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课程简介:课程评估当前和未来潜在的能源系统,包括资源提取、转换和最终使用技术,重点区域和全球能源需求。研究各种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的生产技术,能源最终用途和替代品,在不同国家的消费习惯。
第一部分:能源的背景。欠发达国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发达国家可持续的未来能源。能源概述、能源供给和需求的问题;能源转换和经济性分析,气候变化和应对措施。模块1:能量传递和转换方法。模块2:资源评估和消耗分析。模块3:能量转换、传输和存储。模块4:系统的分析方法。模块5:能源供应,需求和存储规划。模块6:电气系统动力学。模块7:热力学与效率的计算。
第二部分:具体的能源技术。模块1:核能的基础和现状;核废料处理;扩建民用核能和核扩散。模块2:化石能源的燃料转换,电源循环,联合循环。模块3:地热能源的类型;技术、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模块4:生物质能资源和用途,资源的类型和要求。
第三部分:能源最终用途,方案评估和权衡分析。模块1:汽车技术和燃料经济政策。模块2:生物质转化的生命周期分析;土地使用问题、净能量平衡和能量整合。模块3:电化学方法电能储存、能量转换,燃料电池。模块4:可持续能源,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电力系统的挑战和选择。
2.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全方位的介绍和分析,包括整合这些解决方案以满足能源服务的要求。包括现有和未来的替代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光伏、光热,燃料处理;可再生能源系统面临的挑战;动态整合各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读、写和研讨主题是“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特别是通过项目工作和多个为期半天的研讨会对相关专题进行研讨,每个人都参与演讲和讨论,并邀请有行业工程背景的专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课堂参与探讨,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要求: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够分析和设计能源系统,利用风能、生物能源、太阳能产生电力或用于加热与冷却。完成课程后,学生能详细说明风能、生物能、太阳能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能掌握这3种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主要组件,了解基于化石燃料的能源系统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3.威斯康星大学(UWM)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学习有关国家最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包括生物质、电力和液体燃料,以及风力、太阳能、水电。学生们将对可再生能源电力和能源供应做工程计算,并要了解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分配和最终使用系统。能源存储、可再生能源政策;经济分析,购买和销售能源;风能理论与实践;太阳能可用性,光热和光伏发电系统;水电;地热,潮汐能和波浪发电;生物能源、生物质燃烧热力和电力;生物质气化,生物油热解;生物燃料的生命周期评估。
课程要求:掌握基本的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工程计算,了解可再生资源评估和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确定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环境影响。设计和评估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了解能源在社会中的关键作用。了解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公共政策、市场结构。卓越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运用数学、科学和工程原则进行实验设计,并能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有能力设计一个系统、部件或过程,以满足预期要求,具备解决工程问题和有效沟通的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设计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能源现状,掌握电源变换与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及系统的构成,加深对中国风力资源和风力发电基本原理的认识,理解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现状、转换与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天然气、燃气发电与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情况。吸收国外经验,设计教学模块。
1.电源变换和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电力电子器件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不可控器件——电力二极管,半控型器件——晶闸管,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电力MOSFE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AC—DC变换电路:二极管整流器——不控整流,晶闸管整流器——相控整流,PWM整流器——斩波整流;DC—DC变换电路:单管不隔离式DC—DC变换器,隔离式DC—DC变换器;DC—AC变换电路原理、分类、参数计算;AC—AC变换电路。
课堂提问:晶闸管的导通和关断条件是什么?相控整流与PWM整流电路区别是什么?交流调压电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什么是逆变?如何防止逆变失败?
课程项目1:让学生设计一个50kW的相控整流和PWM整流电路,进行MATLAB仿真分析,比较两种整流电路的区别,要求分组讨论、制作PPT演讲,撰写研究报告。
2.风能、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风的产生、特性与应用;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分类与工作原理;风力发电的特点、控制要求和功率调节控制;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和功率补偿:同步发电机组、异步发电机组和双馈异步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和功率补偿。
课堂提问:简述风能转换的基本原理。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参数有哪些?具体怎么求解?风力机有哪几种分类方法?
课程项目2:让学生设计基于全功率变换器的风力发电系统,在课程项目1的PWM整流电路的基础上,设计整流和逆变电路及其控制算法,进行MATLAB仿真,验证工作原理,要求分组讨论、制作PPT演讲、撰写研究报告。
3.太阳能、光伏发电与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太阳能利用方式、分类及原理,中国光伏发电的历史和研究现状;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光学性质、等效电路、输出功率和填充因数,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影响效率的因素及提高的途径;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多、单晶硅制造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备构成,正弦波PWM技术,逆变器基本特性及评价;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特点、结构、供电形式和设备构成。
课堂提问:多晶硅和单晶硅的制造工艺有什么不同?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什么是正弦波PWM逆变技术?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
课程项目3:让学生设计小功率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在课程项目2逆变电路的基础上,设计单相及三相逆变电路及其控制算法,进行MATLAB仿真,验证工作原理,要求分组讨论、制作PPT演讲、撰写研究报告。
4.生物质能的转换与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生物质能的定义、生物质资源特点及类别;生物质能转换和发电技术、生物质能转换的能源模形式,城市垃圾、生物质燃气发电技术;生物质热裂解发电技术的分类、生物质热裂解机理,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及装置简介;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现状及开发生物质能的必要性,生物质能发电前景。
课堂提问:生物质能的优缺点是什么?根据其优缺点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生物质热裂解的机理是什么?请详细分析说明。影响生物质热裂解的因素有哪些?具体是如何影响的?
5.天然气、燃气发电与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天然气水合物的概念,形成机理及化学性质;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环境价值与发展前景;小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原理及用途、主要形式及应用前景;燃气轮机组的电能变换与控制系统、电网供电及控制;燃气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与控制策略,DC-AC低频并网逆变技术,DC-AC/ AC-DC-AC三级变换高频环节并网逆变技术;燃气发电机组高频并网逆变的控制策略。
课堂提问:小型燃气轮机组并网发电的原理是什么?简述燃气轮机组电能变换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燃气发电机组高频并网逆变是如何实现的?
三、结束语
在充分吸收国外高校“新能源发电技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凝练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得到明显改善,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能够对课程项目进行协作研究,发挥各自的特长收集和吸收国外前沿技术,在PPT演讲、研究报告撰写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瑞文,谢云,陈璟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实践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72-73.
[2]王三义.浅谈新能源发电技术[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92-93.
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中国至今还没有任何正式或官方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这是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标准。
该标准具体分为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即可被认定为“低碳”。
社科院报告说,把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标准整合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是至关重要的。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吉林省吉林市成为适用此标准的首个案例。
根据当天公开的最新研究报告《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下称《低碳计划》),目前吉林市碳生产力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还远未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
吉林市将《低碳计划》视为本市的低碳发展路线图,正采取积极措施加速转型。研究由社科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和英国查塔姆研究所等数家中外研究机构历时两年完成。
吉林市副市长朱长舒接受采访时说,《低碳计划》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解决了什么是低碳经济的问题,下一步将就实现路径和评价体系做出进一步细化。
朱长舒表示,吉林市“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将会参考《低碳计划》,“吉林市不做表面文章,注重低碳发展路径的可操作性,务实低调的推进低碳建设”。
根据研究报告测算,吉林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到2030年,将降低至基准情景的60%。
低碳经济评估新标准
“社科院对这个新标准拥有‘知识产权’。”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
新标准的建模方式是IPAC-AIM技术模型。此模型已经经过全国能源及排放情景分析,以及包括北京、广东和香港在内的多个地区的情景分析的验证。建模不包括农、林相关的排放及碳封存。
建立评估新标准的基础工作是,社科院在3种排放情景下评估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和工业产值:BAU情景、政策情景和低碳情景。
基准(BAU)情景是以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为基础,并包括当前针对单位GDP能耗以及其他关键领域的政策承诺。但是除此之外,该模型假设没有引入其他新的政策。
政策情景下,能够看到由增加的节能措施、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以及污染的减少等所产生的效应:政策还包括高耗能行业工业附加值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节能技术的推广,新建建筑达到节能标准,重工业自身的提高。
而低碳情景则包括上述所有政策情景方法。此外,它还进一步讨论能源体系摆脱碳依赖的问题。例如通过加快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技术的渗透,针对碳捕获和碳封存(CCS)推广速度的乐观假设,
《低碳计划》报告说,吉林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到2030年,其降低至BAU情景的60%。
在这3种情景下,吉林市的能源消耗增长将会持续到2030年。“这将有利于保证吉林的发展,并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为高能效、重工业的中期发展创造空间。”
在工业产值影响方面,“低碳情景对吉林市的重工业部门而言并非意味着终结”:某些工业部门的产值有所下降(这与政策情景下相同),其中包括混凝土、制砖及煤炭等。但是这些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且也并不显著。
如果在政策情景或低碳情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找到适当的衡量标准成为主要焦点。社科院报告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既反映不同的发展初始条件(即GDP),又能够体现不同资源条件及产业结构。”
新标准的四大类之一是低碳生产力,包括单位经济产出的碳排放指标及能耗指标――其测量方法与中国现行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及可能的全国碳排放强度指标一致。这一大类包括碳生产力以及单位产值能耗等两个相对指标。
其次是低碳消费,包括人均能源消费和每户能源消费。可以通过消费指数考察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这一大类包括人均碳排放和家庭人均碳排放等两个指标。
第三是低碳资源,包括低碳能源所占份额,单位能源生产排放量及森林覆盖率。此大类包括零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森林覆盖率和单位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最后是低碳政策,考察低碳发展政策及规划的存在与否,相关规定实施所取得的成效及公众的认知水平。该大类囊括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机制,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度,符合建筑物能效标准和非商业性能源的激励措施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均为相对指标。也就是说,如果达到低碳水平就意味着其显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绝对指标同样重要,能够确保所取得的进展与气候变化相一致。这也将有助于中国在发展的同时设立一个长期目标。
吉林市目前还不是低碳经济
在对上述相对指标进行比对后,《低碳计划》报告说,吉林市目前还不是低碳经济;但是,这仅仅只能反映吉林作为中国传统重工业城市和制造基地的历史地位。
研究报告得出上述结论,基于就关键指标将吉林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尽管产业结构相似,但吉林的碳生产力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吉林人均碳排放是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
在低碳能源指标上,吉林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低碳能源在能源供给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2007年,此比例还不到5%。
吉林市2007年单位能源碳排放为0.61吨碳当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其原因是吉林市的煤炭消耗仅占能源总消耗的大约一半,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0%。
而吉林森林覆盖率高达55%。因此吉林具有非常大的森林碳封存潜力。“以土地为基础的行业将在生物燃料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高速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可能成为新的碳排放标签。”
不过,由潘家华所在的社科院研究所制定的这些指标看,尤其是碳生产力,吉林市都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吉林市还远未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
但是吉林的转型正在加速:2005年到2010年期间的目标是将单位GDP能耗降低30%,高出全国目标10%。到200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了37%。
《低碳计划》报告为吉林市制定了“十二五”规划期间、到2020年以及到2030年3个不同时期的指标值。
在政策情景下,碳生产力到“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2015年将比2005年提高37%:到2020年提高58%,这略低于低碳情景下的64%,高于基准情景的49%。报告严格的说,吉林需要加强国际资金与技术合作,消除这一差距,努力实现低碳发展情景。
人均碳排放至2015年达到每人3.30吨碳,2008年全国平均值为1.36。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2015年达到每人0.44吨碳当量。而单位能源碳排放至2015年达到0.88吨碳当量,全国2008年水平为0.65。
基于顺利达到低碳城市的标准,《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分析并建议吉林市在“十二五”规划中的低碳投资重点,覆盖石化、供电供热、新能源战略、建筑、交通运输、农林和土地使用等方面。
毋庸置疑的是,石化行业成为吉林提高能效和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吉林市的石化行业是最大的用能行业,拥有吉林石化、吉林化纤等200多家石化企业,生产1000多种化工产品,其能源需求占能源总需求的一半以上。
虽然随着预期投资的大量涌入,吉林石化行业的排放及能源消耗还将持续,但是能效标准的提高和使用现代化化学加工设施将有助于降低单位产值的排放。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吉林市使用的生产设备中仅有不到10%可以称得上“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报告说,好在吉林市已经针对淘汰多余陈旧设备制订了明确计划。
石油紧缺不仅带来了油价高涨,也使过去在中国能源体系中被长期边缘化的煤基醇醚燃料,如甲醇、乙醇、二甲醚等,以替代能源的身份走向舞台中央。
中国的替代能源战略已经启动,并在日前取得阶段性成果。作为这一战略的起步之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多部委参与的《中国替代能源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日前已完成讨论稿的撰写工作。
《报告》讨论稿指出,2020年以后,全球石油供给会出现紧张,中国届时的年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5亿~6.1亿吨,进口依存度可能比2005年的43%有所提高。为此,中国应加大对替代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进包括煤基醇醚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煤制油、天然气等替代能源的多元化发展。
专家透露,在各种替代能源中,车用燃料是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在中国的石油消耗中,交通占到50%左右。此前,在山西、山东、云南、四川等地已经进行了甲醇燃料替代汽油的试验研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的全部和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的部分地区推广使用了车用乙醇汽油。
在各种可用于车用燃料的替代能源中,工作组经过调研论证,提出的初步结论是:甲醇作为车用替代燃料在经济上可行,只要遵守操作规程,外界所担心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会很大;二甲醚前途很好,原料应以煤为主,重点考虑年产200万吨以上的大规模生产项目。
专家指出,目前国家在替代能源方面的政策取向已经进一步明确,就是“以煤为基础,多元化发展,重点发展醇醚燃料可能将成为最近几年替代能源发展的主要内容。”
投资煤基新能源三思而行
需要注意的是,煤基醇醚燃料在生产中需要大量的水,要加强对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就需要宏观调控发挥积极的作用。
日前,国家对煤基新能源产业调控政策的出台,一些企业迅速调整投资行为。近日,新大洲(000571)公告称,公司已取消拟在内蒙古牙克石投资建设的120万吨甲醇项目。主要理由是:认为该项目未来几年将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同时,在当地建厂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在竞争中比较优势不明显。
其主要依据是早在今年7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出的《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指出,受石油价格不断上涨、高位运行的拉动,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石油替代产品盲目发展的势头逐渐显现。根据国家发改委掌握的数据,2005年我国甲醇产量为536万吨(其中煤制甲醇350万吨)。目前在建甲醇规模已接近900万吨,拟建和规划产能还有千万吨以上。国家发改委认为,这些项目若全部付诸实施,一旦甲醇后加工生产技术和应用市场开发滞后,势必造成产能大量过剩。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产业发展速度的做法也引起了决策部门的警惕。因此,国家发改委对包括煤基新能源在内的煤化工产业提出了8项调控措施。其中,水资源平衡、运输安全、环境保护等措施将大大抬高煤化工投资成本;而技术政策中“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吨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60万吨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的有关规定,更是足以让许多投资者知难而退。
密切关注调控政策取向
日前,天茂集团(000627)公告,公司计划在湖北荆门投资建设年产100万吨二甲醚项目,项目总投资9.62亿元。而此前该项目还是年产10万吨、总投资10943万元。
为什么百科会有这样的举动?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近期还印发了《二甲醚产业发展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体现出了十分明确的政策取向:能源替代产品优先发展二甲醚;二甲醚产业要走百万吨以上的规模化、大型化道路;二甲醚立足以煤为原料。
我国目前有意建设该项目的企业较多,但是建设规模大多偏小。如泸天化参股企业建设了一套15万吨二甲醚装置,赤天化拟投资建设年产15万吨二甲醚项目等。
东经116°23′17″,北纬39°54′27″――北京,金融海啸的大后方。银行家、经济学家、分析师和操盘手齐聚一堂,为我们揭示美国次贷危机“蝴蝶效应”之下的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长速度为9%。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事实使人们更关注金融风暴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究竟会有多大,持续多久?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向我们阐述了金融风暴下的中国发展之路。
放缓并不“硬着路”
“美国金融风暴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并不是很大。中国金融机构持有外国不良资产的数目相对较少。”汪涛分析到,在金融风暴中,国际资本会在国际间,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间频繁进出,从而引起该国家信贷波动。而中国处于资本净流入,并且实行资本管制,直接影响不大。金融风暴之于中国,主要是间接影响。
次贷引发美国金融体系动荡、实体经济发展衰退,连带影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下滑,中国实体经济亦未能幸免,但尚未急刹车。汪涛表示,在全球经济放缓且三大经济体内需萎缩的前提下,2008年中国出口增长并未出现“崩溃”的状况。根据汪涛的研究报告《全球衰退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有多快?》显示,在未来几个季度,中国出口增长将急剧放缓,美国经济将进入更深的衰退期,而欧盟等新兴经济体预计也会放缓。“我们预计,中国出口的名义以及实际增速在明年将出现个位数增长。”汪涛表示。
作为已经进入行业“冬天”的房地产业,也是中国在这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第二大软肋。根据研究报告显示,房地产投资是总投资中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部分。2007年,其对GDP的贡献约为7%,这还没有算入其与上游重工业的联系。受2007年宏观调控影响,出现了销售持续下滑、房价回调的状况,但是2008年上半年的房地产投资仍表现强劲。进入下半年后,预计投资将放缓。
面对房地产行业急剧放缓的预期,汪涛在其报告中表示,中国的住宅市场尚未存在严重的供给过剩。并预计住宅建设会在2009年的中期企稳并反弹。根据瑞银报告显示,虽然部分城市和部分类别的房价涨势迅猛,但全国过去几年内的城镇居民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新建商品房的均价。虽然中国房屋建设的速度很快,但迄今为止其总库存相对于销售一直呈现下降态势。中国中高收入领域城镇居民对房屋的需求仍十分巨大。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房地产市场虽然保持了繁荣,但并未出现银行向房地产行业贷款过度扩张的情况。房地产行业贷款(包括按揭)不到银行贷款的20%。
政策调整空间充足
在实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汪涛表示,中国拥有充足的财政资源。中国在2007年为财政盈余,2008年的预算也是盈余,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尚不到20%。政府已经开始了应对的财政政策,如以税收改革的方式调整财政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等;而同时,政府也在提高公共开支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最近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对国内的投资力度,增加能源投资和对农民的补贴。
汪涛认为,货币政策至少和财政政策一样重要。“降息、降率的决定发出了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但她不认为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银行放贷的硬约束,所以现在的多项决定对汪涛来说只是一种“信号”。“政府却没有放开最关键的‘信贷额度’,所以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都还有一定的空间。”除此之外,汪涛提到,在结构性政策上,政府正在大力推动农村改革。但这项政策在中期范围内体现较大其作用,在短期不能指望完全一次拉动内需。
【关键词】 煤炭供求 发电企业 电煤价格 河南省
近年来,河南省GDP一直位居全国第5位,2012达29810.14亿元,同比增长10.1%,经济增速高出全国2.3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处于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层次,其经济总量、利税总额、财政收入、存贷款余额、发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中西部地区首位。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个行业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也快速增长。目前,河南省煤炭供给偏紧,尤其是电煤供应紧张。
一、河南省煤炭供求及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现状
1、河南省煤炭供求状况
(1)煤炭供求总况。2012年,河南省煤炭产量1.48亿吨,同比下降19.5%。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37亿吨,同比下降6.7%;地方煤矿1103万吨,同比下降70.2%。2011年,河南省共有矿井797处,产能总规模2.5亿吨,原煤产量2.20亿吨。相关数据表明,河南省煤炭生产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2010年消费缺口为0.07亿吨,2011年为0.18亿吨,2012年达到0.47亿吨(见表1)。
(2)煤炭消费结构。2010—2012年,河南省煤炭消耗量分别为2.2亿吨、2.38亿吨和1.95亿吨。从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钢铁、化工和建材对煤炭消耗量一直保持在9%的水平,民用和其他行业的煤炭消耗量呈减少的趋势,而电力行业(发电企业)对煤炭的消耗则处于上升态势,三年来占比分别为50%、55%和60%。所以,煤炭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发电企业的发展。
2、河南省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现状
(1)发电企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据河南省54家统调发电企业上报数据统计,2010年河南省发电量总计1943.05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18.79%。其中,火电企业发电量1819.92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18.55%;营业收入共计667.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7.75%,其中,火电企业营业收入624.76亿元,同比增长28.37%。
2010年,河南省统调火电企业资产总额1332.1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61%;负债总额1126.2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76%,资产负债率85.54%,同比增长5.6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6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9.39%。其中火电企业262.3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9.67%。
(2)发电企业发电成本构成。河南省54家统调火力发电企业2010年营业成本共计566.29亿元。其中,燃料费达到452.58亿元,占总成本的79.92%,材料费为58.04亿元,占总成本的10.25%,图1为2010年河南省火力发电企业发电成本结构图。燃煤发电企业燃料成本的大幅增长加大了发电企业的经营压力。
2012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可比电厂中,60万千瓦等级机组中,中电投河南电力投资公司开封发电分公司,单位燃料成本占单位发电成本的90%;国电荥阳煤电一体化有限公司的单位燃料成本占单位发电成本的72.69% ;鹤壁丰鹤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单位燃料成本占单位发电成本的72.87%。
二、河南省电煤供求对发电企业的影响
1、电煤价格全面上涨
(1)电煤价格上涨的表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河南省中电投、大唐、国电、华电、华能、华润电力、北京三吉利河南公司和省投资集团等八家主要发电企业标煤平均到厂价格为490.6元/吨,2008—2010年分别为773.4元/吨、720.5元/吨和890元/吨,其中,国电民权电厂和大唐信阳华豫电厂最高,分别达到1115元/吨和1025元/吨。2011年,河南省电煤平均价格每吨达到1066.9元,2012年为1088.41元/吨(均为含税价格)。
2008年河南省标煤平均到厂价格较2007年增长了58%,2009年小幅度降低。但2011年和2012年标煤平均到厂价格又出现大幅的增长。
(2)电煤价格上涨的影响。电煤价格上涨对发电企业带来的影响:一是煤电价格倒挂,发电企业(行业)全面亏损,资产负债率上升、资金链濒临断裂。由于连年亏损,八家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快速上升,目前已经达到93.8%;二是煤炭供应更加紧张;三是煤质下降明显。煤质下降不仅增加煤炭运输总量,而且造成发电设备严重损伤。2010年,河南省因煤质下降而增加的煤炭运输量为2000万吨。这不仅增加了运输能源消耗,而且加剧了铁路运输压力;在发电企业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企业的发电设备维护检修投入不足,带病运行机组和非计划停运机组增加。2010年,河南省发电企业非计划停运机组容量一直保持在400万千瓦以上,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较大威胁。
2、发电企业大面积亏损
河南省为电煤产销大户,在2011年装机容量达到4214.25万千瓦,其中火电3941.94万千瓦,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95%,位居全国第五位。但面对不断上涨的煤炭价格,火电企业遭遇全面亏损的境况,2008年河南统调发电企业销售收入471.14亿元,全年亏损90.39亿元。2009年统调发电销售收入562.46亿元,全年亏损25.95亿元。2010年统调发电销售收入667.32亿元,全年亏损54.4亿元,同比上涨109.64%。全省统调发电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85.54%,同比增长5.64%。
2011年,受电煤价格居高不下的影响,发电企业特别是火力发电企业亏损严重,河南省60家发电企业亏损69.2亿元。企业亏损导致企业发电积极性不高,以至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严重的缺电现象,个别地区已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用电。
三、解决河南省电煤供求矛盾的策略
1、政府的应对策略
为了更有效地稳定市场秩序,政府应针对河南电煤市场特征提出有效的政策意见。
(1)督促煤炭生产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协调煤企与电企签订部分发电用煤缺口补充的电煤合同量,建议采取政府令的方式保证电煤供给,发电用煤80%通过政府令实行对接,降低火力发电企业电煤供应缺口,避免因缺煤造成大面积降负荷、停机现象。
(2)加强对煤炭生产企业“价、量、质”监管。应对煤炭生产企业“签价不签量”、“签量不签价”或“一口价”的不公平交易行为进行干预和约束,督促煤企与电企按照发热量计价办法进行交易;政府有关部门监督煤质,避免以次充好的电煤供应;严肃调度令考核制度,加大调度令执行力度,确保煤炭供应。
(3)协调电煤运力。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消耗煤炭新增1.8亿吨左右,而铁路运力没有相应的增长,只能依靠公路运输。然而,公路运输流通中各种税费较高,使得运出来的煤价格居高不下,通过政府协调跨路局计划审批工作,保证省内外电煤入豫运力。
(4)提高火电企业临时性财政补贴。在不能完全执行煤电联动政策以及高煤价导致火电企业整体亏损的情况下,建议给予火电企业临时性财政补贴;加大价格调节基金征收力度,以提高发电的积极性;帮助协调银企对接,实行银行贷款贴息补助。
(5)完善电价形成机制。彻底解决由于“煤荒”引发“电荒”的情况,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步伐,从根本上完善电价形成机制。
2、火电发电企业的应对策略
(1)加强火电发电企业成本、风险控制。火电企业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要做到开源节流,抓住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燃料成本作为发电厂整体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盈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电量并注重风险控制。按照“补偿变动成本,提高边际收益”原则,在成本核算有利的前提下,有效争取上网电量,积极参与发电权转让交易,不断提升市场份额。
(2)加强电煤经营控制。首先是前期的电煤计划、合同管理。要面对煤种、价格、热值等参差不齐的矿点,全盘考虑,统筹安排。根据年度电力生产计划、上年度实际燃料单耗和燃料的库存数量等指标来编制计划和签订合同,争取保证煤量的前提下控制煤价。其次是过程控制。要提高煤炭交付、运输和接卸环节的效率;入厂、入炉煤热值差是衡量火力发电企业节能降耗水平和内部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燃料成本的中心环节,因此要严格控制入厂、入炉热值差。最后是后期控制。主要针对电煤亏吨、亏卡索赔管理,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电煤供应、降低标煤单价。
四、结论
煤炭和电力两大产业是唇齿相依的关联产业,煤炭的供给尤其是电煤的供给及其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火力发电企业的发展。河南省由于电煤供求的不平衡、电煤价格的高位运行,使得火力发电企业面临严重的亏损。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发电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因此,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河南电力规划内部资料:“十二五”河南电力规划[Z].2012.
[2] 河南投资集团2012年内部文件:河南投资集团2012电力发展报告[R].2012.
[3] 河南省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部资料:河南省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2012.
[4] 罗鑫、张粒子:煤电价格传导机制分析及政策建议[J].能源技术经济,2010(2).
[5] 唐西胜、闫斌、黄忠:电网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J].电力技术经济,2009(6).
[6] 白建华、辛颂旭、贾德香:我国风电大规模开发面临的规划和运行问题分析[J].电力技术经济,2009(2).
[7] 罗玉庆、黄勇理:发电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3).
[8] 隋鹏达、瞿金叶:煤电联动的导向性分析研究[J].知识经济,2009(12).
危机则是改革的契机。在人类应对挑战、对付危机的各种行为中,制度的确立与改进最具有根本性,它的作用就在于节约成本,降低不确定性。制度是人类成功应对挑战的结果,又是成功迎接进一步挑战的先决条件。响应水危机的行为调整,既需要工程建设、更需要制度建设。过去我们应对水危机是以工程建设为中心,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和调水工程,但是资源供给总是赶不上人类的需求,水危机反而越来越突出,这表明开源的水利工程建设只能治标,节水的制度建设才是响应水危机的治本之策。中国的治水模式必须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扩大供给为主转向制度建设激励节水,从单一的硬件建设(如水利设备、基础设施)转向软件建设(如制度、法制、民主、R&D、能力建设)和硬件协调发展,政府水利主管部门主要职能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制度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
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之后,我国进入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时期,过去五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额达1786亿元,是1949年到1997年水利基建投资总额的2.36倍。国家共发行国债6600多亿元,其中用于水利建设1258亿元,约占五分之一。为了应对严峻的水危机,大幅度增加水利投资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相应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伴随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否则不仅不能保证大量工程发挥预期效益,而且随着工程效益的迅速衰减,可能会将我们的水问题拖入更加复杂的境地。
节水型社会建设最能够反映对治水模式转型的要求。我们认为,未来20年中国非常有必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出路。节水型社会包含三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通过大规模的制度建设,降低水治理的各种成本,建立促进节水和精心用水管水的激励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比调水工程经济成本低得多,社会收益高得多,这正是制度建设最主要的节约作用。
节水型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过程,不仅需要水利部门发挥重要作用,更需要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目前水利部组织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已经取得初步经验,我们建议优先在西北和华北缺水地区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待取得一定成效后再向全国推广。
【内容提要】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20年中国需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应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应成为华北和西北地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性工作。
什么是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建成什么样的节水型社会?这是新世纪中国治水面临的重大课题。西北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地区是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提供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实践。近期作者两次赴张掖实地调研,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张掖的试点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尝试概括节水型社会的特征、实现途径和运行机制,使其有更大范围的指导意义。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含三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节水型社会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现状用水效率普遍不高,用水效益更为低下,部分地区已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任务有很强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张掖的实践证明,水权理论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制度框架。实施水权管理是从传统用水粗放型社会走向节水型社会的具体途径,内容包括:(1)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2)根据总量约束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布局;(3)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元的权利和义务;(4)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5)建立用水者协会等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建立水权制度,实施水权管理,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和完善。
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张掖的实践表明,建立有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建立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水治理结构;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政府调控下迅速扩大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重新审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引入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有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要求政府运作方式经历“四个转变”:从分割管理转向统一管理;从工程建管转向宏观调控;从排斥市场转向市场友好;从封闭决策转向参与透明。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治水模式的转型。我国的治水模式必须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转向制度建设,从硬件建设为主转向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协调发展,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制度投资优先。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治水迎来继建国初期以来的第二个投资,水利部提出了从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的治水新思路,并以此指导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资源水利重视资源管理,核心是制度建设,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治水开始从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走向大规模的制度建设。中国人民在过去50年的治水实践中建设了高度的工程文明,同样有能力在未来50年建设高度的制度文明。
一、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中国目前在以最稀缺的水资源和最脆弱的水生态环境,支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负担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使我们面临着历史上极为严峻的水危机。中国在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及未来50年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道路上,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将长期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中国的水危机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美国兰德公司提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瓶颈之一就是缺水和污染,它们对增长率的负面影响达到1.5-1.9%,高于能源价格上涨和外商投资下降的影响。 OECD的中国研究报告认为,水的低质量和低效率构成中国发展的重大挑战。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001年初,由43位院士和300名专家提交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解决我国水的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确立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国家“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节水型社会。2002年8月修订的新水法规定,要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中国应对水危机需要综合战略,关键是建立节水型社会。黄淮海流域是中国水短缺最为严重的地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研究报告,如果黄淮海地区水管理能够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在减少废物排放及废水集中处理方面投资,节水潜力达到500-800亿M3,不仅完全能够弥补北方需水量的不足,而且将大大改善中国的水环境。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北方缺水,而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北方的用水效率和控制污染,将有25-40%的调水量被浪费。南水北调工程要发挥预期效益,避免“大调水、大污染、大浪费”,关键在于北方能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最有效途径,节水导向的战略适用于整个中国,不仅适用于缺水北方,也同样适用于丰水的南方。节水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供给压力,而且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降低供水投资。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预测,我国2010年供水设施单位投资约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相对于调水和治污,节水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有很高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节水等于减污,在主要受水质型缺水困扰的南方,也有很强的节水需求。特别是南方很多省份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大大高于北方,城市水源不足和水质问题十分突出,面临不亚于北方的节水压力。因此,不论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还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不论枯水年,还是丰水年,不论农业还是工业,都有必要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可以认为,全面建立节水机制、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缺水和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
什么是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建成什么样的节水型社会?这是新世纪中国治水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探索节水型社会的实践经验,从去年开始,水利部选择甘肃张掖、辽宁大连、四川绵阳等地区进行节水型社会试点。张掖市是2002年3月水利部确定的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的试点,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区域性综合节水示范项目,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张掖的试点工作对于我们认识节水型社会有重要参考价值,2003年8月,我们两次赴张掖实地考察,回京后充分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尝试对张掖经验做初步的理论总结。
二、节水型社会的三重特征:效率、效益和可持续
关键词:定价权;微观层面;宏观层面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71-03
中国股票市场从90年代初起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1年4月,沪市的总市值为187798亿,流通市值为151790亿,深市总市值为84158亿,流通市值为52150亿,沪深两市的总市值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这20年中,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场参与者和市场监管者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股市历来都有经济的晴雨表之称,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应该能较好的反映经济发展的成果。然而在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取得了全球第二的成绩,但中国A股市场的表现却在主要经济体市场中排名倒数第二。2010年11月12日,国际投行高盛向其投资者发出一份关于看空新兴经济体的邮件,邮件建议投资者卖空新兴经济体的资产,进而导致沪指暴跌162点,跌幅达到5.16%,创造了当年A股指数的最大跌幅。虽然此次高盛事件纯属个例,但该事件还是引发了国内各方的关注,而关注的焦点在于为什么一封普通的投资建议邮件就能导致大盘暴跌?中国A股的定价权到底在谁手里?
本文认为,造成此次事件的一个原因是国内各方对A股市场缺乏定价权,长期以来国内的机构投资者也没有足够重视争夺A股市场的定价权。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浓厚的投机氛围。有学者(王国刚,2005)即直接指出,中国股市定价权不容外移。为此,本文将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出发,浅谈中国A股市场的定价权问题。
从国外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看,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市场是否成熟的重要判断指标。因为机构投资者从诞生之日起,就确定了投资管理专业化,投资组合多元化,投资行为规范化的原则。机构投资者担负着发现市场价值,进而减小市场波动的责任。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底,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70%[1]。国内已有学者通过实证检验证明,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以后,上海证券市场和深圳证券市场的波动性都发生了结构性降低,这表明机构投资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功能。在机构投资者发展的过程中,每次的政策推进都对市场起到了明显的稳定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机构投资者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近年来A股市场的大幅波动与机构投资者不成熟的投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而这种不成熟的一个表现即机构投资者普遍存在投机心理。本文认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是投资行为与投机行为的有机结合。成熟的投资行为确定市场的价值中枢,而投机行为能活跃市场气氛。可是近年来,国内机构投资者不但经常盲目追涨杀跌导致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崩溃,而且向普通投资者提供虚假投资报告,引发市场上盲目的投机。
众所周知,定价权含义是指公司对其产品价格制定拥有主动权,若改变产品定价不会对需求有负面影响。拥有定价权的公司在成本上升情况下可以顺利通过提价将新增成本传导给下游且不影响销量[2]。股票市场中的定价权不但是指上市公司对其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而且指对大盘指数点位的预测。前者较为微观,而后者则表示宏观层面上的定价权。各投资分析机构对A股下一时间阶段点位进行预测,并且能影响市场上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观点和行为,即视为拥有定价权。 例如此次高盛事件,在邮件中,高盛公司明确提示:近期中国央行连续性的货币政策,很可能引发加息预期,建议客户“卖出手上获利的全部中国股票”。因而引发A股第二天开市后的暴跌。
一、从微观层面看A股定价权问题
首先从微观层面探讨定价权问题,也就是分析机构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分析和预测,这其中包括研究部门的IPO报告和上市后针对公司的研究报告。
(一)A股IPO定价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IPO问题一直为投资者所诟病。主要存在的问题是IPO定价过高和保荐人出具的研究报告真实可靠性。
我国IPO发行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中国市场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即打新股。一级市场极高的收益率导致大量资金涌入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庞大的打新资金,保荐人、主承销商和询价机构组成的联合利益体联合推高了新股发行价。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浓厚的投机氛围,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改革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
以华锐风电(601558)为例,这是一家以制造风电设备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其于2011年1月13日在沪市上市,发行价达到了90元,首日开盘价达到了87元,该股被誉为史上最贵的沪市主板个股。此次IPO预计募资34.465亿元,但实际募资却达到了94.59亿元,超募60亿元。但与火爆的发行价截然相反的是,华锐风电在上市后首日即下跌9.59%,机构资金浮亏1.81亿元。创造了重启IPO以来上市新股首日的最差表现。从投资的角度看,华锐风电上市时发行价的确定应该与业务类似的金风科技进行比较。两者在业务机构,市场地位,盈利前景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可比性。如果按金风科技的估值来确定华锐风电的发行价,则合理的价格区间是65-80元,90元的发行价远远偏离于正常区间。以后的价格波动也表明,华锐风电的股价长时间在70-80元之间盘整,逐步回归正常估值区间。业内人士曾分析,正是发行人与保荐人组成的联合利益体,才有了华锐风电赌博式的高发行价。武汉科技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指出,“发行人和保荐人是在赌博,成功发行后,这一棒已经交到了投资者手里。而发行人、保荐机构和询价机构之所以敢赌,主要是因为风电在概念上仍然具有炒作优势,中小投资者也乐于盲目跟风打新。”[3]
这正是投机氛围下A股定价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新股发行价非理性偏高,然后又通过不断的下跌逐步回到较为合理的水平,相关利益人却获利颇丰并离场。
在投机氛围下,IPO定价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保荐人对投资者出具盲目乐观,甚至虚假的招股报告。本文以新近上市的涪陵榨菜(002507)为例。
近年来,有关新股发行公司出具虚假材料的新闻屡见不鲜,比如胜景山河因材料造假被取消IPO。而涪陵榨菜的上市申请报告同样引起媒体猜疑。例如公司第二大股东并没有兑现2008年收购股份时许下的陆续投入5亿元的承诺,而这一点并没有在招股说明书上说明。另一方面,如果该股东兑现承诺,则招股说明书上所说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资金缺口的问题将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涪陵榨菜所在的细分行业是一个毫无技术壁垒,竞争激烈的行业。该公司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并非靠任何核心技术,而只是强调品牌和宣传。涪陵榨菜自身的利润率维持在10%左右,这在食品加工行业中也属偏低。因此该公司一经公布招股申请,即招到社会各界的质疑。从投资的角度看,涪陵榨菜并非一家业绩优良,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而且公司在财务上也有不少硬伤。但是在招股说明书中,保荐人却将其描述为,打造中国的“榨菜航母”,并获得了53.81倍的发行市盈率[4]。而在涪陵榨菜上市首日,又遭各方资金爆炒,成为当年新股首日涨幅冠军。但上市之后股价便一路下挫,目前股价正回归价值。
在投机思想的主导下,我国新股发行时在定价方面主要是存在这两个问题,一是赌博式的高发行价,二是出具盲目乐观甚至虚假的招股报告以达到发行目的。这两个问题都不利于我国证券一级市场的正常发展,必须予以重视。
(二)分析机构出具虚假公司研究报告
各大券商的研究机构都会定期针对部分公司出具研究分析报告,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一份分析公司基本面的良好资料,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但是部分机构研究员却出具事实不清甚至虚假的研究报告,以引发各界投资者的炒作并达到自身利益。
本文以中国宝安(000009)为例进行分析。湘财证券于2010年9月6日《中国宝安:房地产和新能源的价值明显低估》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到,“可为贝特瑞提供近2.68亿吨储量、适合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优质石墨矿产资源,确保原料供给稳定、持续”。国泰君安于2011年1月21日《估值奠定底线石墨烯打开巨大发展空间》的研究报告。信达证券2月21日《石墨烯让股价飞》的研究报告。平安证券于2010年9月名为《新能源助力宝安“老树发新芽”》的报告,在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中旬这段时间内,平安证券针对中国宝安了六篇研究报告,其中有4篇研究报告给予公司“强烈推荐评级”,另外两篇给予公司“推荐”评级。这一系列研究报告催生中国宝安的石墨烯概念,并助推中国宝安股价从2010年9月份的最低10元左右一路上涨至最高25.45元。事后中国宝安公告称公司并没有石墨烯,而券商则回应他们并没有进行实地调查,只是从公司内部的一个机构投资者会议上获得这个消息。目前证监会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5]。
中国宝安事件只是国内券商研究报告乱象的一个缩影。这些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A股市场个股的定价准确性。
二、从宏观层面看A股定价问题
股票市场宏观层面定价,主要是对大盘未来走向进行预测的问题。对大盘指数进行预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且综合性较强的工作。目前境外投资者主要是通过QFII、H股和境内外的A股股指期货等三种方式,与国内机构投资者争夺A股定价权。
(一)境内外A股股指期货的争夺
国际上,投资者一般通过股指期货来稳定和发现股票市场的未来走势。在A股未推出股指期货之前,境外投资者一般通过新加坡市场的新华富时A50股指期货来买多卖空A股。2007年5月30日凌晨,财政部宣布印花税上调至千分之三,国内投资者当时无法进行交易,而国际投资者却利用时间差大幅卖空新华富时指数,当日沪指最终下跌6.5%。当月28日,是新华富时的一个交割日,沪指再度重挫,下跌164.4点,跌幅为4.03%。业内将此现象称之为“A50魔咒效应”,即每到交割日前期,海外对冲基金一方面卖空A50指数,另一方面向QFII融券;交割日当天再卖出向QFII融券的这些股票,打压国内A股指数,同时在新华富时指数的卖空交易上无风险套利。2010年4月,国内正式推出股指期货,从此内地投资者也能进行双边交易。更为重要的是,股指期货可以帮助投资者发现市场价值,从而减小市场波动。但是中国股指期货推出还不到20个交易日,沪市却已经大跌400多点,不仅没有起到维护股指稳定的作用,反而起了加速器的作用。而且在日后的走势中,股指从推出时的3100点一路下挫至2400点,多日出现涨跌幅超过4%甚至5%。股指期货的推出之所以未能有效降低波动幅度,一方面是制度缺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国内投资机构盲目投机造成的。
(二)境外投资者通过QFII影响A股走势
自从QFII进入国内股票市场之后,QFII的举动就一直受到各界关注。由于在与QFII的争夺中一直处于劣势,国内机构投资者因此广受诟病。在2008年的行情中,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在指数下跌时盲目杀跌,而QFII却逐步加仓并最终把握和主导了反弹行情。一般认为,国内投资机构更了解国情,而QFII则更了解投资的真意。但国内机构投资者在与QFII的争夺中总是处于下风。在2008年行情中,上交所曾制作专门的图表分析主力机构的行为。结果表明,国内基金的非理性追涨与杀跌正是此涨与暴跌的主要制造者[6]。在摈弃价值投资者的道路上,国内基金不仅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为盲目追涨杀跌的行为付出了不菲的学费,QFII也借此主导A股市场反弹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三)境外投资者通过H股影响A股走势
由于国内许多公司采用A+H的形式上市,而且香港市场同时允许买多卖空交易,因此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操作H股走势来影响A股走势。一种典型的操作方法是,如果境外投资者希望打压A股市场,则可以在港股市场卖空中国石油、工商银行等超级大盘股。虽然两地的交易和定价制度不尽相同,但是两地之间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联动效应。因而A股市场上的中国石油,工商银行等股票也会受到香港市场的影响而下跌,进而压制A股指数。
境外投资者一般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影响A股走势,进而逐步争夺A股的定价权。目前我国的券商以及其他投资研究机构有数百家,但是水平却参差不齐。如果与国际投行相比较,诸如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大券商都难以望其项背。A股宏观层面的定价并不存在微观层面的投机问题,但仍揭示出国内研究机构实力的不足。宏观经济分析实力不足才导致大盘轻易受到高盛邮件的影响。通常一份优秀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应体现全球性的思维,因为全球化的经济把所有国家都连成一个整体。而国内很多券商经济分析师欠缺的正是这种全球性思维。国内的经济分析师缺乏整合全球经济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投资分析报告的能力。另外,国内的经济分析师普遍存在随意套用股票定价模型的问题。以占A股市场权重较大的银行业为例,国内分析师一般用花旗、汇丰等跨国银行的市盈率来估算国内上市银行的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将银行业的估值权力让与国外机构。这种估价方法完全脱离了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相对于QFII,国内的投资机构的一大优势在于更加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但许多分析师却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模型,或不具备将中国特点融入理论模型的能力。在不能对国内的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大盘单边下跌时盲目杀跌进而市场估值体系崩溃的情况。
以上分析提出了我国A股市场定价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原因。本文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原因是国内市场浓厚的投机气氛。但是,这种投机气氛一部分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另一部分是由不完善的国内制度造成的。为了让国内的机构投资者能在A股市场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相关监管法律,并加大处罚力度
国内不完善的监管体系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浓厚的投机氛围。近几年来,国内市场陆续推出融资融券、创业板和股指期货,而且筹划推出国际板。不断完善的市场体系,虽然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但也会带来许多实际问题,例如近期备受关注的创业板问题。众多在上市前被保荐人热捧的上市公司,却业绩预警的公告。在完善监管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处罚力度。目前我国对证券市场违规人员的处罚大部分停留在行业内的行政处罚,例如罚款、市场禁入或者吊销职业资格,只有极少部分案件才会提请司法部门处理。这种处罚力度无疑助长了证券从业人员的侥幸心理,正如郎咸平教授一直所倡导的,证券市场应该“严刑峻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部分从业人员利用监管漏洞投机牟取暴利的行为。
2、改革新股发行制度,以达到市场化定价目的
目前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存在不少的漏洞,因而新股总是出现高市盈率,高股价,高破发率的现象。正如前文所分析的,许多保荐机构并不是从投资的角度去分析新上市公司,而是通过与发行人,询价机构组成利益联合体,公布非客观的研究分析报告和利用新股发行制度上的漏洞等方式,来引发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从而谋取暴利。近几年来,中国证监会陆续进行过几次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仍然应该进一步出台监管法规,以确保发行人、保荐人、中介机构、询价机构等IPO参与主体的尽责归位。并且强化市场买卖双方的制衡机制,以优化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上市新股的质量以及相对公平的发行价。同时也能为以后我国由核准制的发行制度逐步向注册制过渡创造条件。
3、规范证券投资分析师的行为
相比于普通投资者,证券投资分析师具有更为专业的投资素养和更为畅通的信息来源渠道。他们的责任是为普通投资者提供客观真实的投资报告。投资分析师对他们出具的投资报告应该负直接的法律责任,对于虚假研究报告从而牟取暴利的投资分析师,应予以严格的处罚,甚至提请司法部门介入。同时,也应该大力提高证券投资分析师的专业水平,在行业内实行淘汰制以筛选优秀的分析师。
4、提高各机构投资者的经济分析能力
与国际投行相比,我国各大机构投资者的研究水平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是造成国内机构每次与QFII争夺A股话语权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机构投资者盲目追涨杀跌的投资行为。当然这种浓厚的投机氛围与我国不完善的股票市场制度不无关系,但也与各大机构不能正确评估A股市场真实价值有关。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机构投资者不能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那么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将成为空谈。因而机构投资者必须从前期模糊的价值投资、国际化投资理念中走出来:倡导以成长性投资和价值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资理念;倡导国际化投资理念和本土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持续发掘、培育独特的中国概念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体现国家比较优势的上市公司,引导全球投资者认识中国企业的投资价值,进而获得A股市场的定价权[7]。
5.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和相应的运营监管制度
完善和丰富市场体系,是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推出的创业板、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在我国证券发展史上都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些业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创业板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股指期货交易制度所存在的漏洞等,都严重影响这些业务的健康发展,并且助长市场的非理性投机行为。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完善这些制度漏洞,必然为将来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埋下隐忧。
近年来,A股市场越来越多得受到国外投行的影响。国内机构投资者在与国际投行的竞争中,始终难以占据上风。一系列事件引发国内投资界对A股定价权是否旁落展开激烈讨论。本文认为,从QFII把握A股反弹行情,到高盛邮件事件,国内机构应该吸取足够的教训,并且重视A股定价权的争夺。而为了打好这场争夺战,国内机构投资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减少炒短线赚差价的交易次数,确立争夺市场话语权的意识。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是投资与投机的有机组成。投资理念为整个市场确定价值中枢,而投机行为则活跃市场的交易。
作者单位:林国涛 中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邓星晨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林国涛(1986- ),男,广东中山人,中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邓星晨(1989- ),男,江西南昌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2011年下半年起,铜、铝、锌、铅等基本金属,以及原油、农产品等全面震荡下行,棉花期货累计下跌37%,铜累计下跌23%,白银、小麦、食糖等跌幅均在两位数以上。至年底,涵盖全球19种大宗商品、跟踪衡量一揽子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期货指数累计下跌8.49%,除原油和黄金外均以收跌告结,成为2011年资产类别中表现最差的一个。
“整个回落是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减速预期的一种反映,中国因素占了一部分,但短期内欧债危机的影响更大一些。”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如是说。
而据摩根大通2011年11月的研究报告,未来6个月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行情仍不乐观,原因是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和美国国会两党减赤谈判失败。
前涨后跌与中国因素
2011年商品期货的全年走势如同过山车,前涨后跌全年下行。
资料显示,至2011年5月,全球商品整体呈上行格局。纽约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由年初的91美元/桶涨至5月初的110美元/桶左右;北海布伦特原油(BRT)价格则由年初的95美元/桶涨至5月初的126美元/桶,涨幅达30%。在能源及贵金属带动下,CRB商品期货指数在4月28日创出年内新高。
自5月起,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开始震荡下行,并在8月、9月集中释放压力,至年底奠定全年回落格局。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为例,其自1月4日的27516元/吨,一路上扬至3月8日的31241元/吨,此后棉价急转直下,至12月30日已跌至19177元/吨;金价则在9月初达到每盎司1920美元的峰值后连连下跌,到2011年末伦敦现货金价跌至每盎司1523美元,为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大宗商品走势,某种程度上是全球经济的晴雨表。此次价格暴跌,表明市场对欧债危机影响的忧虑加重,由此导致美元指数走高,对商品期货构成下行压力;同时,中国需求放缓也成为重要影响因素。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铝、铜、铁矿石、棉花消费国,分别占全球需求的40%、39%、59%、40%,近期棉价、铁矿石和钢材价格的持续下跌,表明市场对中国需求放缓有所担忧。
“短期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持续弱势调整格局,这主要与全球总需求低迷、欧债危机仍在发酵等因素有关。”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郑联盛称,若全球经济再出现较大风险因素,大宗商品仍存在暴跌可能。
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在近日一次讨论会上亦表示,短期6个月到9个月之内,整个大宗商品市场将比较疲软,特别是2012年一季度,金属及能源价格表现不会很好。同时李晶认为不同商品短期走势也有区别,基本工业金属将继续弱势格局――金属方面受全球经济和制造业影响比较大,中国和欧美经济表现不好对金属需求会有直接影响;原油方面则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大,中东局势不稳使得市场普遍预计国际油价仍会居高不下;贵金属特别是黄金,下跌一段后可能会有明显反弹。
中长期价格看涨
影响大宗商品市场的因素是多重的,既包括市场对宏观大势的预期,也包括流动性、投机因素,更重要的是供需基本面。
邓郁松告诉记者,短期内,需求面将抑制价格上行,但来自欧美和中国的一些趋势性及政策变化或将在2012年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走势产生影响。
首先是来自流动性的正面影响。渣打银行最新一份研究报告预计,商品市场在2012年一季度触底后就会转强,原因是美国和欧洲央行可能向市场注入额外的流动性,并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存在放宽的可能并贯穿全年。
近期美国一系列经济数据,也令市场对其复苏前景产生乐观预期。这些数据包括美国11月失业率降到8.6%,制造业和零售数据呈企稳迹象等,这直接导致了前期暴跌的大宗商品再次获得市场追捧青睐,机构看涨仓位得到增持。
此外,逐渐稳定的中国需求,也可能推动2012年商品价格上行。分类看,中国对基本金属的需求相当于全球总需求的40~60%,目前进口铜的供应量已接近历史高点。因之渣打银行报告认为,基本金属在2012年一季度经历最大的调整后将反弹,中国将在价格下行后重建库存,而一季度后期可能出现的较宽松货币政策有可能刺激基本金属暴涨。
农产品方面,尽管2011年的粮食丰收令前期价格有所回落,但中国需求仍较稳固,近期豆类谷物价格已出现反弹。李晶认为受中国大量进口及食品结构改变影响,饲料、大豆和玉米价格中长期看呈上行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大宗商品市场的需求中,发达经济体占比逐步下降,发展中经济体占比稳中有增,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长期的市场价格。以标普GSCI现货指数衡量,大宗商品表现连续5年优于股市,表明发展中经济体的需求正维持全球增长。
邓郁松认为,作为特殊的供给方市场,短期内需求对大宗商品市场影响大一些,但中长期看,供给方对价格影响较大,价格的回升也相对容易。
而高盛更是报告预测,未来一年大宗商品可能上涨15%,维持对原材料的“增持”评级。
善用时机有所作为
短期弱势,中长期看涨――这样的预判下,作为大宗商品的主要需求国,中国受起伏跌宕的大宗商品市场影响几何,又可以寻找哪些空间?
2011年的全球市场在欧债危机的扩散下阴霾层层,市场预期和信心“飘摇欲坠”。郑联盛认为,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对全球经济整体影响偏负面,会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甚至加大二次衰退风险。
对中国来说,短期不利影响直接看到的是对股市。2011年中国A股市场累计下跌近22%,而大宗商品市场暴跌引发股市下挫,引发了连锁反应,使得原本就信心不足的中国股市表现更差。
另一方面,原油、基本金属和粮食价格等商品价格的下跌回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缓解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对中国亦是短期利好。中国CPI已从高位回落,11月CPI同比上涨仅4.2%,创下14个月来的新低。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阶段,对于能源、基础原材料等大宗商品需求稳定且弹性小,对国际大宗商品依存度很高。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认清经济、行业、商品价格波动的规律,在不同时期做不同的事情。
比如在目前大宗商品相对低价时候,可适时增加一些必要的战略物资储备。
近年来,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加强,是国家对重要原材料和商品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物资储备局物资储备研究所杨子健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强调,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主要发挥的是调控和储备作用,应根据总体供需状况决定收储。在大宗商品这一块,有色金属价位合适可以逢机买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尚缺乏完整的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原油、有色金属、粮食、棉花等大宗商品的物资储备归管不同部门,给系统统筹管理带来困难。
有色金属、化工原材料、成品油等属于国家物资储备,归管国家物资储备局;国家石油储备隶属国家能源局;棉花储备由中储棉总公司管理,而食糖储备由华商储备中心管理……这种相互割裂、分散的储备模式亟待改进和整合,以更有效地发挥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自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经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它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观,而要将这种发展理念变成可操作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但如何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自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订的《21世纪议程》号召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和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及相关研究人员就努力探寻能定量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指标,先后提出一些富有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于1996年建立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晴雨表”(Barometer of Sustainability)、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可持续的经济福利指标(ISEW)和真实发展指标(GPI)以及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概念等。这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生态足迹的评价方法具有易于理解、分析直观明了和可操作性强的优点。
二、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分析法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
生态足迹是“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这一形象化概念既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也包含了可持续性机制。也指“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为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人口、某一区域持续生存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则是一个区域所能提供给人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这里涉及到的生物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是指那些具有生物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是各类自然资本的统一度量基础。生物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化为新物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
因此,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能力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是否具有安全性。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如果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SEF)大于人类对生态足迹的需求(DEF),则出现生态盈余(Ecological Surplus),表明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处于本地区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生态系统是安全的;否则,会出现生态赤字(Ecological Deficit),则可能是区域从其它地区输入资源、在其它区域处置废弃物、耗竭该区域的自然资本存量,这表明该地区的人们对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求超过了其供给。为了满足需求,人们通常会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过度开发本地资源以及大量进口产品和服务,这都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性效果。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城市和地区起着关键的杠杆作用。而生态足迹的理论对于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城市或地区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可定量测度城市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有助于推动地区制定生态足迹消减政策,减少人类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与方法
1.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基本假设是:各类土地在空间上是互斥的。譬如,一块地被用作交通用地时,它就不可能同时是林地、耕地或牧草地等。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如下式:
或 EF=(区内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土地转换率
其中,ef为人均生态足迹面积;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ri为第i种消费品或生物资源土地类型生产力权重,因为各类单位面积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为了使计算结果转化为一个可比较的标准,有必要在每种类型生物生产面积前面乘上一个均衡因子(权重)以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面积;Pi为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生产第i项消费项目的年平均生产力(kg/hm2);Ci为第i种商品的人均年消费量(kg/人)。
在生态足迹分析法中的所有指标都是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而定义的,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6大类:化石能源土地(fossil energy land)、可耕地(arable land)、林地(forest)、牧草地(pasture)、建筑用地(built-up areas)和水域(sea)。
①化石能源土地:是指人类消耗化石能源所“挪用”的土地。
②可耕地:耕地是所有生物生产性土地中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土地,所能聚集的生物量是最多的。全球大约13.5亿公顷耕地处于耕种状态,但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0.25公顷。
③草地:即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土地。全球目前大约有33.5亿公顷的草地,折合人均约0.6公顷。
④林地: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全球现有森林约34.4亿公顷,相当于人均0.6公顷的面积。
⑤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这类土地的世界人均拥有量已接近0.03公顷。
⑥水域:海洋覆盖了地球上366亿公顷的面积,相当于人均6公顷。
2.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在计算生态足迹的供给(生态承载力)时,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不仅单位面积不同类型的土地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而且单位面积同类型生物生产土地的生产力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国家或地区同类生物生产土地的实际面积是不能直接对比的,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土地面积进行调整。这可以通过引进产量因子(yield factor)来实现,它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某种类型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率。将现有的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等物理空间的面积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就可以得到世界平均生态空间面积――生态承载力,其计算公式为:
EC=N×(ec)=N×ai×ri×yi
其中,EC为总生态承载力(公顷);N为人口数;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公顷/人);ai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i为均衡因子;yi为产量因子。
四、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江苏省高邮市为案例城市,将生态足迹方法运用到小型城市的生态系统中,分别计算了在1996年和2004年的消费水平下,维持城市人群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为高邮市生态建设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基础和建议。
1.高邮市生态足迹计算
高邮市的生态足迹主要由生物资源消费与能源的消费两部分组成。
(1)生物资源消费
生物资源消费的计算,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年计算的有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采用这一公共标准主要是使计算结果可以进行国与国、地区和地区之间的比较)。
生物资源消费部分,主要包括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水果和木材等14项消费项目。将高邮市1996年和2004年的消费转化为提供这些消费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其结果见表1。
表1 1996年和2004年高邮市生态足迹中生物生态足迹
资料来源:《1996年高邮市统计年鉴》、《2004年高邮市统计年鉴》
从生物资源消费部分的生态足迹来看,人们对粮食、蔬菜、水果、糕点的需求呈减少趋势,而对鲜乳品、家禽、糖酒、蛋类等的需求呈增加趋势,这说明了由于人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结构的需求和对食物的喜好也发生了变化。
(2)能源消费
能源消费的计算,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能源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能源土地面积。
能源消费部分,主要包括原煤、焦炭、汽油、柴油和电力等8项消费项目。将高邮市1996年和2004年的消费转化为提供这些消费需要的能源消费用地,其结果见表2。
表2 1996年和2004年高邮市生态足迹中能源生态足迹
资料来源:《1996年高邮市统计年鉴》、《2004年高邮市统计年鉴》
高邮市的能源主要都是通过进出口和国内贸易而来。也就是说,高邮市的发展除了消耗了本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及服务,还依赖于该区域外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及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邮市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液化石油气和柴油的消耗,这也必然加大该区域外的生态系统压力。
2.高邮市生态承载力计算
生态承载力反映本地的资源的实际供给能力,其中产量因子采用了Wackernagel对中国因子选取的算法。通过计算汇总便可得到高邮市1996年与2004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最终结果,见表3。
表3 1996年与2004年高邮市生态承载力计算
注:EC为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BD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所建议的,留出12%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即其它几千万物种。
高邮市的生态承载力变化较为微弱,只有水域面积略有增加。
3.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通过计算汇总,分别得出高邮市1996年和2004年生态足迹的需求和供给的最终结果,见表4、表5。其中,生态足迹的需求部分是前面计算的汇总。均衡因子的选取来自世界各国生态足迹计量研究报告,而产量因子是Wackernagel文献中计算中国生态足迹时所采用的产出因子。
表4 1996年高邮市生态足迹计算汇总
表5 2004年高邮市生态足迹计算汇总
(1)高邮市生态足迹的分析
2004年高邮市的生态足迹较1996年相比有所增加,而且生态足迹也大于生态承载力。这与加拿大的Williams Rees课题组对世界上其它城市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相一致,几乎所有城市都占有比其自身生态承载力大得多的生态足迹,发达国家的生态足迹更是数倍乃至数十倍于自身的面积。但是与其它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较,高邮市的生态足迹还是较低的。这说明高邮市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以及人均消耗资源量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2)高邮市生态承载力的分析
高邮市生态空间供给基本上由耕地、水域和建筑用地三者供给,其它类型的生态供给较小。高邮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与我国东部地区其他沿海城市一样都存在地少人多的现象,人均生态承载力很小。“发展重定义组织”于2004年测算出世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20公顷,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0公顷。而2004年高邮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只有0.549公顷,低于全国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高邮市的人均国土资源、耕地、林地等远低于世界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
(3)高邮市生态赤字分析
将计算所得到的高邮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就可以确定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的占用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状况之间的关系。从生态足迹模型测试结果看,高邮市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32公顷,虽高于1996年人均生态赤字水平,但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8公顷。这说明高邮市的生态赤字较低,基本可以满足其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但是就未来高邮市的发展状况来看,如果要加快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满足未来人口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高邮市只能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或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来弥补供给流量的不足。这种状况会导致高邮市的生态环境不仅不能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持和必要的良好环境,而且还会成为社会、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高邮市只有在保证生态资源合理利用与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下,才能够使社会和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开忠,杨咏等.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2] 张志强.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8―10.
[3] 索丽生.江苏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7―80.
[4] 丁建中,彭补拙,濮励杰等.试论江苏省国土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1):23―28.
[5] 汤茂林.扬中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7(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