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相关课题研究范文

管理会计相关课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会计相关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会计相关课题研究

第1篇:管理会计相关课题研究范文

固定资产〉应用指南》

最近,财政部正式《应用指南》,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同步实施。《应用指南》明确了适用于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统一的政府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折旧计提的时点。这回应了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现实需求,并将为部门和单位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全面反映运行成本奠定核算基础。《应用指南》将固定资产按照“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家具”“用具及装具”等分为4个大类共52个小类,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计提折旧标准。健全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包括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其中,应用指南主要对具体准则的实际应用作出操作性规定。

2017年会计管理工作重点明确

最近,财政部公布了2017年全国会计管理工作重点。2017年全国计管理工作将重点推进10项具体工作:进一步强化会计法制建设和会计监管工作、完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继续做好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完善及有效实施工作、积极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水平、深入开展会计人才建设、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管理、深化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扎实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财政部将通过扎实开展这些工作,深入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实现会计管理工作在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与发展。

15项管理会计课题研究项目

公开招标

最近,财政部了“2017年财政部管理会计专项课题研究公开招标公告”,希望借助专家力量开展管理会计专项课题研究。此次公开招标的管理会计专项研究课题共15个,主要包括管理会计的内涵及边界研究;不同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管控模式下的管理会计应用研究;跨组织管理会计应用研究;价值链管理研究;公益性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研究;阿米巴经营模式应用研究;基于商业智能(BI)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研究;中国管理会计职业发展与教育体系研究;研发支出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中国科研单位管理会计应用水平评价研究;中国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研究;面向管理会计应用的数据标准化技术规范研究;面向管理会计应用的业财融合数据标准架构研究;面向管理会计的底层数据标记技术规范研究;面向管理会计应用的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三部委发文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

最近,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通知,部署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管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个人负担,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金可持续运行。三部门要求,要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具体包括:科学编制收支预算、依法足额征收保费、规范个人账户支出、完善待遇支付政策、坚持基金精算平衡。此外,三部门还要求实施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统筹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全面实施以总额预算为基础,门诊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按床日付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疾病及医疗服务特点的复合支付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将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建立健全“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中评协2017年培训计划

最近,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通知,公布了2017年培训计划。2017年中评协计划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其中远程网络视频培训班3期,业务骨干人才研讨班9期,管理人员培训班5期,高端后备人才研讨班1期。远程网络视频培训班主要围绕评估新法规新准则新业务、评估综合实务、评估执业规范等专题,以提升评估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为目标;业务骨干人才研讨班以PPP、财务报告为目的评估、投资价值评估、知识产权评估、并购重组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等为专题,以提高行业业务骨干人才的新业务专业胜任能力,满足行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管理人员培训班以提升行业高层次管理人员政治素养、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为着力点,高端后备人才研讨班以专业新锐人才及优秀业务骨干等为重点,以拓展宏观视野、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

上海市出台国内首个

记账执业规范指引

最近,上海市财政局印发了《记账行业执业规范指引》,了《记账行业执业规范指引第1号――记账业务》和《记账行业执业规范指引第2号――纳税申报业务》,《指引》围绕着“承接业务”“编制计划”“业务规范”“质量控制”“档案管理”等业务环节和要点,明确了业务流程和执业标准等关键点,向记账机构提出了更规范的标准和要求。这是国内首个记账行业执业指引,将对记账行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并为其他省份乃至全国出台相关执业标准提供了借鉴。

国际注册专业会计师协会成立

最近,“国际注册专业会计师协会”成立。它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共同创立,是覆盖包括北美在内的全球所有大洲的会计师组织,也是全球最大的会计师组织,代表全球公共会计和管理会计领域65万名会计专业人士。国际注册专业会计师协会的创立旨在普及注册专业会计师的公信力,促进其个人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功,拓展企业商务机遇,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国际注册专业会计师协会倡导和捍卫当下及未来的公共利益和商业可持续性。

新版《国际评估准则》

最近,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IVSC)正式了《国际评估准则(2017版)》。新版《准则》的可以进一步加强评估行业的一致性和透明性,是国际评估专业人士执行评估业务和进行专业判断的重要指南。资产评估服务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对强化整个金融体系、保证资本市场健康运转、维护公共利益均具有重大意义。

《注册会计师行业――打击腐败的关键角色》研究报告

最近,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名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打击腐败的关键角色》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就业人口中职业会计师所占比例与公共部门腐败程度成反比。据调查,2016年,丹麦、新西兰成为腐败程度最低的两个国家,紧随其后的还有英国、德国及卢森堡等。索马里则成为腐败程度最严重的国家,紧随其后的有南苏丹及朝鲜。

财政部取消、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明确

最近,财政部了《关于取消、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18号》。《通知》明确,(一)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以前年度欠缴或预缴的上述政府性基金,相关执收单位应当足额征收或及时清算,并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渠道全额上缴国库或多退少补。(二)调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政策。扩大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征范围,设置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标准上限。此外,《通知》明确,“十三五”期间,各省份自主决定免征、停征或减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通知》自2017年4月1日起执行。

十部门加强支持科技创新

M口税收管理

最近,财政部、教育部等十个部门联合了《关于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关税[2016]71号)。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所属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各类科研院所,持凭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文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按海关规定办理有关减免税手续;国家承认学历的实施专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由教育部核定并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公布,按海关规定办理有关减免税手续;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免税进口资格,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确定;对出版物进口单位为科研院所、学校进口用于科研、教学的图书、资料等的免税范围,按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免税清单执行等。《通知》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鉴证咨询业增值税专用发票

纳入试点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开展鉴证咨询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自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4号),决定将鉴证咨询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纳入自行开具专用发票试点范围。《公告》明确,自2017年3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月销售额超过3万元(或季销售额超过9万元)的鉴证咨询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可自行开具专用发票。试点纳税人提供认证服务、鉴证服务、咨询服务、销售货物或发生其他增值税应税行为,需要开具专用发票的,可以通过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自行开具,主管国税机关不再为其代开。试点纳税人销售其取得的不动产,需要开具专用发票的,仍须向地税机关申请代开。

第2篇:管理会计相关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服务市场;企业管理需求

1 强化理论建设

为改善我国理论体系建设滞后、相关理论与单位内部管理实际脱节的现状,推动形成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以完备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指导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要积极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建设。

在管理会计理论建设中,不仅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与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市场的特殊经济环境,立足本国的国情,创造性地开发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尽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组建了一批现代制度企业,但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实际上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国,国有与国有控股是企业的显著特征,由于存在所有者虚位问题,导致企业不能形成足够的产权归属明晰情况下的委托监督机制,在政府作为委托人的情况下,其企业的委托关系容易形成一种行政利益关系,而非市场经济下的监督管理;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导致委托方对人监督的弱化。此外,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其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管理会计决策方法的运用受到限制,其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对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把能够适用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充实到我国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中,并结合多种理论与学科,开展跨学科的管理会计研究,构建与时俱进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报告会计,其运用不受会计准则与制度的限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内部报告也不具有法律责任,对管理会计的相关准则与规范也相对不健全。而为了让管理会计更好地运用于我国市场经济中,必须基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建立一套统一的规范体系,围绕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框架,规范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流程与标准。在管理会计的实施上,将合规性作为管理会计实施的首要依据,统一管理会计准则指导规范,建立行业内统一的标准规范。

同时,要整合高校资源,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形成推动管理会计理论的强劲动力,此外,应该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院校建立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基地,系统地整合管理会计体系及制度理论,在此基础上开发和研究适用于我国特定情况下的管理会计理论。另外,要充分发挥各会计团体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的推进作用,及时宣传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2 加强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众多不足。首先,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被认可的、具有规模性的组织。在我国,虽然拥有1600万会计人员,但持有管理会计证书的人还十分缺乏,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其次,由于管理会计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其缺乏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参考。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培养,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发展适合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并运用到人才培养上。但是,目前我国理论知识与实践基础相对滞后,加大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难度。

对此,《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分阶段地提出了中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使得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最终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从五个层面提出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以及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的思路。一是将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体系等;二是推动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三是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其他途径;五是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目标既脚踏实地,立足当下,又放眼未来,谋划长远,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规划与条件。

3 标准建设

由于理论体系不完善,人才资源不足等原因,在我国管理会计的运用还处于零散分布的状态,其彼此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全面的系统;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转型与日益激烈的竞争,急需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指导标准作为准则。

在《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一是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推动其有效应用。二是建立管理会计专家咨询机制,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和应用等提供咨询。三是鼓励单位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及时总结、梳理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组织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管理会计的目标,在我国特殊经济环境下以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为基础,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为手段,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以及评价;同时因明确相关原则,并围绕相关目标原则,进一步制定管理会计的预测标准、决策标准、控制标准、业绩评价标准以及考核标准等具体实施标准;最终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市场发展的管理会计标准体系,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4 管理会计的信息化

第3篇:管理会计相关课题研究范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判断一个单位能否持续经营、能否有效发挥监管机制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对管理透明度的强调,财务管理作为记录事业单位资金往来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工具,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帮助管理者作出合理的决策判断,也可及时为监督机构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确保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果。而内部控制,作为单位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重要手段,将直接影响着预算的准确度和报告的精确度。因此,在事业单位内部,内控机制的运行离不开管理会计系统(刘永泽等,2014),而管理会计系统也直接为单位管理者服务,它将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分类信息反馈给管理人员,进而帮助领导层和监督机构作出指导和决策。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中,管理会计的实施也便于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事业单位可结合归口管理和项目负责制,合理分配责任,将资金使用明确到人,从而达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支出效益的目的。也就是说,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系统能够通过会计信息提供相关支撑证据来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二、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构建前提和实践依据

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依据来自各界的相关理论、经验以及其他支撑体系的建设。体系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将权变理论、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研究作为理论基础,也可以预算会计体系作为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基础,同时还可参考企业管理会计的实践经验,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来建设适合行业性质的管理会计体系。

(一)理论基础

对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不能采用两极理论。这就是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任何形态的组织机构来说,不可能存在一套绝对最好的管理方法。因此,在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中应学会运用权变理论设计并建设一套与单位实际相关,但系统全面性和用户灵活性可因特定情况而不同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综合性管理系统。在管理方法和业务流程上也无需追求绝对,适当提供替补措施和应急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而且更能激发创造潜能。行政管理学,作为政府积极主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产物,为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提供了直接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学更加重视对成果和绩效的研究。在规划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目标时要考虑以公共管理决策服务为目标,而不应只追求内部发展或效益最大。在此目标基础上构建的管理体系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能更有效地为决策管理和会计信息获取提供服务。行政管理学和权变理论系统相结合,可充分支撑整套理论体系。

(二)构建前提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等。目前,事业单位所有业务最终都通过预算系统衔接起来(孙洁,2014),因此,必须先完成对健全的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才能谈构建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从2013年1月份开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开始实施,它打破了旧制度下现实与规定互相脱节的障碍,引入了企业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概念;全面定义了“事业结余”“经营结余”“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同时通过增加“在建项目”科目,避免账目分离造成财务信息不完整的局面。通过制度的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预算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全面性。虽然预算会计侧重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服务,而管理会计侧重为单位内部服务,但由于两者使用相同的原始资料,因此又可以相互交叉、相得益彰。

(三)实践依据

管理会计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纪早期企业管理层对内部计量的应用。在我国,管理会计的理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而言,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积累。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与企业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预算管理、绩效考核、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等,所以在事业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行业中规模相似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

三、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的支撑,我们将配合一系列措施来探讨如何实现事业单位全面建设管理会计体系这一目标。第一,第一责任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决定了单位的控制和监督意识,如同船只的平衡性决定了行程的安全与稳定。第二,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选择和建立为最终体系建设指引方向,正如指南针一样,若能精准定位即可有效节省时间成本。第三,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效率在于对工具的选择,合理有效地选择工具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从而节约人力资本。第四,以上环节的核心要素就在于对操作人员的选择上,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够有效使用工具,能够在既定方向下制定和调整路程,但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各要素具备的基础上才能够接近其最终目标。下面将分别就以上四个措施(结构如图1所示)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增强第一责任主体意识

良好的控制能起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作用(刘翰林等,2015)。事业单位负责人是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因此,在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二)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

目前,国家对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定义和范围给予了明确的说明。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也应该通过基本指引、应用指引和案例指引的过程最终科学界定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边界和框架,如是否要将财务会计纳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等相关框架类、结构类问题,就要在指引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加以讨论和解决。指引体系建设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来探讨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可塑性及各阶段的具体任务,然后通过借鉴示范案例和国际惯例来推动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

(三)全面构建会计信息系统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工具包括预算系统、预算控制系统、成本控制系统、决策管理系统、业绩评价系统以及内部报告系统。根据单位性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还应具备项目管理、会计岗位管理、审计与报警的功能。虽然这些系统工具已在不同程度上被使用,但多数事业单位仍处于各个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单独信息化、信息平台之间彼此孤立化的阶段,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中将这种情况形容为一个个“信息孤岛”。顾名思义,这种信息之间缺少整合的现象会导致单位内部信息丧失重要性、完整性、真实性等主要特性,并且在信息处理上会出现大量冗余重复现象。这些问题将导致一家单位出现与其职能和规模不相符的信息量,而信息的复杂性和信息量的庞大会直接影响决策效果,这时的信息处理结果并不能对决策和评估起到多大作用。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建立各子信息系统,且子信息系统适应单位实际,并能有效发挥作用,那么这类单位应当侧重于统一各子信息系统之间底层数据的标准,加强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另一类属于已经建立个别子信息系统,但是系统并不适应单位发展新需求,这类单位应当侧重于对原有系统的升级改造,比如聘请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评估和升级后的调试,再不断完善原有系统。

(四)强化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管理会计工作方法相对较多,而管理会计水平主要受到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从我国人口大国的实情看,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而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相对匮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渗透,社会更需要综合性管理会计人才,他们不仅应具备管理会计知识和企业管理思想,更要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只有合理建设具有此类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才能将管理会计的意义在事业单位中完整地诠释出来。

四、结语

第4篇:管理会计相关课题研究范文

一、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中存在的缺陷

(一)管理会计缺乏实践

目前看来,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尽管管理会计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但却很少有事业单位能成功地将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致使管理会计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追根究底还是因为事业单位在思想上没有重视管理会计工作,让其沦为可有可无的闲职,当然不可能起到任何实效。而且很多时候事业单位都将管理会计与其它工作混为一谈,并没有将其作为权责独立的部门对待。如此一来,即使管理会计本身具备的优势再多,也没有条件让其显现出来,反而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发生,让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效率受到负面影响。此外,管理会计本身的瓶颈问题也不容忽视。它的应用方式过于抽象和深奥,相关资料的收集也存在不小的难度,数据模型的实际操作对专业性要求极高……这些无疑都会增加管理会计在落实过程中的难度。

(二)管理与会计工作的融合有困难

虽然,落实管理会计制度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当事业单位领导者制定经营决策时,能给他们提供全面而详尽的管理信息。但是,管理会计工作,却并不是简单地将内部管理工作和会计工作加和起来就能完美实现的。管理会计工作实际上是,在综合考虑单位所面临的内外大环境的基础上,以完善的经济体制为支撑,对管理工作和会计工作进行深度融合,以求最终达到相得益彰的内部管理效果。但是,由于计划经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盛行已久,凭借几十年的改革政策很难彻底纠正这种老旧观念。因此,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在制定经营决策时也难免会受到计划经济观念的左右,而对管理会计这种新体制所提供的管理信息有所轻视。由此,这最终也会阻碍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普及和推广,大大降低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过程的效力。

(三)缺乏规范的管理会计体系

管理会计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19世纪早期,是企业管理层为了对企业内部进行计量而提出来的。而管理会计却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逐渐兴起。可想而知,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不论是在管理会计的理论支撑还是实践经验方面都仍然处于极度匮乏的局面。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在我国的全面落实,长期受计划经济桎梏的事业单位与私有企业相比,在各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事业单位对财务和成本会计信息的收集情况也相当的滞后,导致管理会计的优势作用无法发挥出来。而且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理论体系。而没有理论体制的指导,就很难对管理会计的内部发展规律进行准确而完整的把握,也就无法促进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和进一步推广。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及时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导致事业单位的改革迟迟收不到成效,其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也都得不到提高。

二、加速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中应用的方案

(一)让管理会计部门独立行使职权,提高其普及率

提高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的普及率,首先就要对管理会计工作足够重视。将管理会计作为权责独立的部门划分出来,并赋予其实权,确保管理会计能在内部管理中充分体现它的优势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指导下,真正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效率。其次,重视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收集与统计。在建立收付实现制度的基础上,及时掌握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相关财务信息及数据,对单位的内部成本要严格控制好。并以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合理地对单位各方面进行理性评估,帮助领导者对单位形成全面、完整的认识,从而为单位未来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促进事业单位经济和竞争实力的增强。

此外,解决管理会计本身存在的瓶颈问题,首先要对其建立起正确的认识。不论是深奥的理论知识,抑或是专业化的数字模型,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而设立的。如果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事业单位要设立专门机构来指导管理会计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推动管理会计在实际的内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促成会计与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增强作用效力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在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果。对于一直处在计划经济影响下的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对会计工作的职能要求,也因此由单纯的信息支持逐渐向单位经营决策的提供转变,管理会计这一新的内部管理体制便应运而生了。在这种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为了能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提供科学、全面的管理信息,必须要将单位的管理工作和会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促使管理会计职能的深度融合。第一,为了确保管理会计部门所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作为管理会计人员,首要任务就是对事业单位的各项运营环节有所了解。这样才不会在管理信息的制定中出现遗漏和常识性错误。第二,开展计划分析工作时,管理会计人员也要付出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单位的不同活动中去。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以后制定管理决策时提供指导作用。第三,管理会计人员还应及时转变自己的会计观念。以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工具,去寻求降低事业单位经营成本的最优方案。并全面地对单位经营成本的发生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导致成本数额差异的根源之所在,进而不断寻求能降低成本的最新方案。

(三)建立中国化的管理会计体系

1.建立规范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只有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规范化的管理会计体系,才能及时把握单位内部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而更有效地推动管理会计在单位实践工作中的应用。要以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对成功案例进行完整的归纳和整理,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成功经验,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与此同时,还要将理论体系与管理会计的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完善的、中国化的管理会计理论。为新时代下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根据管理会计理论,找出其中暗藏的客观发展规律,让其在事业单位经营体制的转变中能够更加符合发展需求,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

2.加快管理会计的指引体系建设

要基于国家对指引体系所做出的明确说明的基础上,通过基本、应用和案例3种指引过程,来界定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边界和框架。对其中可能涉及的框架类和结构类问题,例如:财务会计是否有必要纳入管理会计之中,并以讨论的形式最终确定好解决方案。然后,对事业单位管理体系建设是否可行,以及后续各阶段涉及的具体任务等,则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探讨解决。此外,在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当然也少不了对已有成功案例和国际惯例的借鉴。

3.构建全面化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一个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具备两方面职能。其一,基础职能,对所有事业单位的预算、预算和成本控制、决策管理和绩效评估,都能起监管作用;其二,特殊职能,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起到管理单位项目和会计岗位的作用,并且还要具备额外的审计和报警职能。因此,对已经建立了功能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事业单位,要努力让管理会计的各项子系统与单位本身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促使其有效地发挥职能优势。并且要将不同子系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一,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互通。对尚未建立完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事业单位,则必须要加快对其改造升级的步伐,借助中介服务机构的技术力能完成对信息系统的评估与升级调试,争取早日在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促进事业单位更快更好地向信息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结语

按照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来看,管理会计的深入推广与应用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对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能产生为难情绪,而应该针对性地提出能完美解决问题的完善对策,才能让管理会计在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下完成华丽的转型,继续助推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首先,让管理会计部门独立行使职权,提高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普及率,帮助领导者对单位形成全面、完整的认识,从而为单位未来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促进事业单位经济和竞争实力的增强。其次,将单位的管理工作和会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促使管理会计职能的深度融合,增强管理会计的作用效力。管理会计人员还应及时转变自己的会计观念。以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工具,去寻求降低事业单位经营成本的最优方案。最后,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全面的、中国化的管理会计体系。及时把握单位内部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有效地推动管理会计在单位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努力让管理会计的各项子系统与单位本身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促使其有效地发挥职能优势,促进事业单位更快更好地向信息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晴.探析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

第5篇:管理会计相关课题研究范文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4]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15,(01)。

[5]葛兆强。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5,(01)

第6篇:管理会计相关课题研究范文

【摘要】本文讨论了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组织层次,以现行国内外会计专业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及有关读物所涉及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按其内容组合方式进行了结构特点的比较分析,并在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就组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及应涉及的研讨内容进行了分层设计。

【关键词】会计理论;教学与研讨;内容;结构;研究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注重对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来源结构,强化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教育以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一、我国现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层次划分

会计理论是运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它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它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葛家澍,1998)。

据了解,在国外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国内各会计院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内,均设置了会计理论类课程。尽管其课程叫法各异,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而在教学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设为选修课(大多数列为必选课,少数列为任选课),课程名称为《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专题》或者《现代会计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左右;硕士生教育中,则均列为学位课程且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一般称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40学时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学校是将其设为学位课程,有的则设为考查课,课程名称有的称《高级会计理论研究》,有的则称为《会计理论发展与学术流派》等,教学时间有的放在第二学期,有的放在第三学期,教学时数一般为60学时左右。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均属于教学计划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现行主要会计理论类书籍的内容结构分析

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其专业理论素养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会计理论课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上,国内外学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内容体系。国内市场上较早的会计理论教材当推已故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阎达五(1985)教授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邀请,为适应会计专业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会计理论专题》一书。目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可作为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用的教材与理论论著共有20多本,较有影响的有16本,它们大致可以分为本科生教材、硕士生教材和社会性理论读物三种类型。

第一,本科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从引进原版教材或者翻译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会计理论》;哈利.J.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1997)所著《会计理论》;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龚凯颂等(2001)编的《会计理论》;卢永华(2000)主编的《广义会计理论》;于玉林、田昆儒(2000)编著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梁毅刚等(2002)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张白玲(1998)主编的《会计基本理论》。

第二,硕士研究生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翻译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和阿迈德·贝克奥伊(2000)所著的《会计理论》。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汤云为与钱逢胜(1997)所著的《会计理论》;葛家澍与林志军(2001)所著的《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于玉林与李端生(2001)主编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第三,理论读物性质的论著。影响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与刘峰(1998)所著《会计大典——会计理论》,陈今池(1998)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阎德玉(2002)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和葛家澍与刘峰(2003)所著《会计理论》。各层次教材的主要内容可比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主要有三本:

(1)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1982年原版)。该书被称为美国第一本有关会计理论的教科书,由作者分别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进行了4次修订(第5版系与他人合作),它在很长时间内是美国会计教育界专门论述会计理论的唯一教科书。该书于1987年经王澹如等翻译并由立信会计用品社出版,由18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研究法(定义、层次、归纳、演绎、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起源、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的会计思想、19~20世纪初的会计思想、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20年代的会计实务);1959年以来会计理论的发展(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会计团体对会计准则发展的贡献);会计概念、计量和会计理论的机制(会计理论的概念、性质、体系、环境假设、目标、计量);财务陈报的收益概念;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财务陈报与物价变动;现金与资金流转;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存货;厂场与设备、购置的和租赁的;折旧;无形资产、非流动资产及递延费用;负债及其权益;业益;股东权益的变动;财务报表上的揭示。

(2)哈利·I.渥克(HarryI.Wolk)、迈克尔·G.特尔尼(MichaelG.Tearney)著《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引进1997年原版)。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9章构成:会计理论绪论;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财务报告规则的经济分析;假定、原则与概念;会计目标;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存货与应收账款会计信息的用途;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养老金会计;租赁会计;对外投资权益;国际会计难题(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

(3)R.G.斯洛德(RichaedW.Schroeder)、M.W.克拉克(Myrtlew.Clark)和J.M.卡西(JackM.Cathey)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andAnalysis,引进2001年原版)。该书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5章构成: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信息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收益概念;财务报表:损益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国际会计;营运资金;长期资产:厂场、设备;长期资产:投资与无形资产;长期负债;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并购会计;财务报表的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

2.国内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国内已经出版本科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较多,但若从其内容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1)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两个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学魏明海、龚凯颂等编的“高等学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材”——《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概述(涵义、功能、体系、发展);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种类、传统方法、创新方法);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类型、特点、制订、评价);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概述、目标、质量特征、要素、确认与计量);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财务报告理论(体系、基本报表、表外披露、未来发展);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实证理论内容);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实证理论内容);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

(2)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审计三个部分。譬如,由厦门大学卢永华主编的“21世纪课程教材”——《广义会计理论》,由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涉及财务会计理论(7章)、管理会计理论(3章)与审计理论(3章)三个大的部分。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包含财务会计理论概述(作用、环境、研究方法)、会计理论发展简史(中国、西方、发展的启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西方的概念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比较)、财务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目标)、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理论、财务报告理论(财务报告、历史演变、未来展望)和会计规范理论(基本理论、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中国现状)共7章。管理会计理论主要包含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3章。审计理论主要包含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与广义会计理论结构3章。

(3)会计理论教材包括基础性理论专题。譬如,由天津财经大学于玉林、田昆儒编著,并由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该书主要涉及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环境、性质)、会计理论的特征与体系、现代会计的形成及其特征、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大会计科学在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在于创新等18章。

(4)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兼顾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石家庄经济学院梁毅刚等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出版,设有会计及会计理论(涵义、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演变(古代、近代、现代)、会计理论的结构(目标、假设、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的体系与结构、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制度)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环境会计问题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等20章。另外还有附录,含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5)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适当涉及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集美大学张白玲主编、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会计基本理论》一书,就设有绪论(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与历史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理论体系、本质、目标、假设、职能)、会计要素理论(六大要素)、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财务报告理论(目标、质量特征、基本报表、其他报告)、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会计环境理论(会计环境、会计模式)、会计理论的新领域(金融工具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等10章。

3.港台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笔者于2001年、2003年访问台湾有关大学期间,曾与相关院校会计理论课程的专业进行过交流,并多次访问有关院校的网站,发现台湾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基本上与美国的内容一致。

(二)研究生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教材主要有两本:

(1)《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著名的会计学教授威廉姆·R·司可脱(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讲授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讲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本专著,主要是以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会计理论界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会计问题所形成的理论结论为基础而编成的一本论著,于1999年出版。该书于2000年由陈汉文组织翻译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据了解其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理想环境中的会计;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经济后果;实证会计理论;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准则制定:理论问题;准则制定:一种政治问题。

(2)《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美国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学阿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AhmedRiahi-Belkaoui)著,它是贝克奥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订了3次,在我国有两个翻译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杨进等译,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钱逢胜等译,并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6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的历史和发展;会计的性质与用途;构建会计理论的传统方法;构建会计理论的规范方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概念框架;会计理论的结构;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会计的研究视角;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现时价值会计;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各种资产计价和收益模式;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国际会计。

2.国内研究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3本)。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类:

(1)包容了西方会计理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两本:一是汤云为、钱逢胜著的《会计理论》。该书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体系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接近。全书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定义、方法、分类、检验);会计与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古代、近代、现代);会计规范和对会计原则的探索;财务会计的理论结构(构成、使用者、目标、质量特征、要素、假设、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量;财务报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存货;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负债及其计量;所有者权益及其计量;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现时价值会计;实证会计。

二是葛家澍、林志军著的“会计研究生系列教材”——《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的改进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荐教材。该书的体系较具代表性,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6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会计的演变(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财务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性质、研究方法论、理论验证);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假设、原则、准则的制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发展、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确认与计量);实证会计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流动资产及其计价;长期资产与无形资产及其计价;负债及其确认与计量;业益及其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与收益确定;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基本报表、其他手段);现金与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国际会计协调等。

转贴于中国(2)包容了会计理论的主要基本问题。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编的“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该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5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发展的动因;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会计目标;会计行为规范;会计现代化;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中国特色;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学发展趋势等。

(三)一般读物型会计理论论著的结构与内容

1.专著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葛家澍、刘峰著的《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涵义(概念、作用、内容、结构);会计理论的演变(复式簿记时期、产业革命时期、探索、体系形成);会计研究的不同方法与流派(方法论、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会计的定义及争论(西方、我国);会计的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概述、发展、产生背景、现状分析);财务会计的目标与信息质量;会计确认的理论研究;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计量原理与模式);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评价;会计准则的性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问题研究;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分析;财务报表体系的改进与未来(现行体系、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2.普及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陈今池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该书由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纳入“立信会计丛书”出版。此前该书曾先后以《西方现代会计理论》(1988版)和《现代会计理论概论》(1992版)出版两次,该书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及本科生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与一个附录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会计职能与范围、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理论起源、发展停滞、近代会计理论发展、现代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的结构与内容(基本结构、目标、假设、概念、原则);传统会计的特点和报表结构;主要会计报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收益的计量;收入确认与费用配比;资产计价;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负债与业主产权;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国际会计;附录: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3.专论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有阎德玉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该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近年(2002~2005)来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参考教材与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该书共设15章,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导论(概念、功能、内容、发展、体系);财务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的定义、性质、对象、资金、职能、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特点、趋势);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研究(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准则的性质、结构与内容;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研究;财务报表理论研究(概述、产生与发展、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现行矛盾);我国会计改革和理论与实践;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研究(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其他相关法规);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除此之外,其他有影响的论著主要有:孙芳城等著《比较财务会计学》(2001),李孝林等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2002)以及阎德玉等(1992)著《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等,但在内容结构上大同小异。

(四)现有会计理论教材及论著结构的基本特点

上述16本会计理论教材或者理论读物,在内容设计上既有个性的设计,也有共性的内容。个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每个专题内容的组织上,不同层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容结构体系。共性内容则可以划分为会计理论及研究方法问题、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财务报告理论问题、会计准则及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特殊业务会计专门理论问题、会计领域其他专题理论问题、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和审计理论问题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个别教材还设有附录。笔者通过对其所涉及会计理论基本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归纳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涵义、性质、功能、范围、内容、体系、种类、层次、发展、作用、环境、特征等);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论、定义、种类、传统方法、规范方法、创新方法、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检验、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等);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别(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

2.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想环境中的会计;现代会计的形成、演变及其特征(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会计理论起源,古代会计理论,近代会计理论——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产业革命时期的会计理论、19~20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现代会计理论发展——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30年代后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会计理论);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动因、创新、趋势、大会计科学)。

3.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结构与要素(概念、假设、目标、原则、程序与方法、狭义与广义的结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述、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分析、性质、目标、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基本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我国传统的会计基础理论(西方及中国对会计的定义、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属性、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与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六大会计要素理论、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及与西方的比较。

4.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确认理论(涵义、特点、标准、原则);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理论(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计量原理与确认模式,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转。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5.财务报告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财务报告基本理论(概述、产生与发展、财务报告、目标、质量特征、历史演变、现行体系结构);基本财务报表的理论(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报表、表外披露);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现行体系、现行矛盾、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6.会计准则及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概念、性质、内容、体系、结构);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类型、内容、结构特点、制订、评价);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订的相关问题(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等,制定的经济后果与政治后果);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基本理论、会计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会计行为规范、中国研究现状);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其他相关法规)。

7.特殊业务会计专门性理论问题,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和并购会计。

8.会计领域其他专题性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与计量观,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实证会计研究及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国际会计(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会计环境理论,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现代化,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中国特色与国际会计协调;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

9.管理会计理论问题,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

10.审计理论问题,有1本涉及。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等。

此外,还有两本设有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三、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内容设计

(一)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

综上分析可见,会计理论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学生需要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学习与研讨。但是应当如何区分与协调不同层次的重点内容,以减少重复并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专门研究如下问题。首先,是不同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应当讲到什么程度?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围应有多大?内容应有多深?知识面多广?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内容如何组织?涉及的机构、组织、规范、杂志、学人、文献和观点如何组合?是否只讲西方财务会计理论?是否只讲实证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是否需要讲?第三,教学方式如何组织?是否只让学生分组讨论已经形成的论文即可?在这个课程中是否需要系统介绍某些知识?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识供给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笔者认为,其主要区别在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会计理论的广度、深度与对研究方法论的掌握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围上,需要适当宽泛而不宜过于狭窄,不宜让学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应当考虑会计理论的点(专业)—线(发展线索)—面(知识)。在内容上也需要兼顾相关内容,如会计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法制规范发展的主要线索和会计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线索等。

因此,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即需要针对不同层次而适当体现差别。本科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以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的知识点为基础来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以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能力。在“点”的明确要求下,教学中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专业知识点。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注重理解与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的线索,在“线”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认识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为基础,以西方会计理论特别是以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研讨为核心向外延伸,同时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问题并体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博士研究生会计理论研讨的重点,要放在广博的知识掌握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有效运用上,即在“面”要广博的要求下,应当以研读经典文献、研讨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会计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为基础,以了解学科交叉与渗透发展动向为基础,以具备一定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思维和认识为目标,故需要广涉中西方的会计理论文献并独立进行分析、梳理与加工。

(二)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1.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前几学期所学会计主干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来的会计专业实践中运用。与此同时,还应当向学生适当介绍有关会计理论发展的知识,以拓宽其专业理论的知识面。因此,在内容的组合上,就要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主要会计理论(特别是财务会计理论)的系统认识为主线,以帮助学生对前导会计课程所学专业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为重点,注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与初步表达学术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已不满足于本科层次的知识学习,而积极投身于“考研”的队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学历教育层次规模的急剧扩张,而教学资源的增长相对滞后,若把会计理论课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会使研究生教育压力过重,故可以考虑把一些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划入前一教学阶段,以减轻研究生教育的压力。以此认识为基础,可以考虑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会计及其理论发展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介绍会计及其理论有关发展阶段的特点、成就、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在范围上要兼顾中外,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适当介绍会计科学发展新领域的知识,如相关新学科的简介等。二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及其所涉及专业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系统的结构与运行、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与方法、财务报告的结构与编制等方面的理论要点,并注重与前导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三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是结合中国会计改革的现实,介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监管、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四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步骤、基本学术规范与论文结构要素等专业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适当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步训练与指导,以便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打下基础。另外,还有其他相关会计理论知识。

2.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并互相研讨会计理论知识。但目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来源结构上比较复杂,不仅学生毕业的本科院校有不同专业优势(理、工、农、医、文、经、管),而且学生本身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理、工、农、医、文、经、管)、不同的专业经历(应届、往届与多年在职)和不同的学业经历(中专、专科、本科),这就给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会计理论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面,还要注重理论的一定深度,更要考虑教学对象会计理论知识甚至是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上的差异。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以考虑将教学研讨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及其理论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研讨会计及其理论相关发展阶段的特点、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在范围上以西方为主。二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研究。主要是研讨FSAB的财务概念结构。三是会计准则的发展、结构与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是以研讨西方会计准则的发展为主线,同时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相关现实理论问题。四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理、基本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以及资产计价理论和收益决定理论等问题;研讨财务报告理论的演变、现时若干问题(内容、结构等)与未来发展变化(内容、方式与形式等)等。五是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主要研讨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成果及有影响的学术观点。六是中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中国会计改革进程中有关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会计监管体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理论问题。七是会计科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主要是对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八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知识与运用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的会计理论问题。

3.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研讨的基本范围设计。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会计研究方法论及其会计理论发展规律。重点是通过对会计理论发展不同时期经典文献的研读,让学生能够把握会计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认识会计理论学术流派的形成基础,认识会计理论分支学科的形成环境与学科发展环境,掌握主要会计理论分支的核心观点,对现时会计理论发展的若干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认识,为在会计理论的发展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要求可以归纳为:认识会计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追索会计理论的发展线索,研究会计理论的发展规律,弄清不同流派的理论特色,认识主要流派的理论贡献,掌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运用会计理论创新的研究方法。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考虑将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思维逻辑与认识论研究。可主要涉及:科学理论研究与思维模式;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程序;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方法体系;会计科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会计科学研究的要素结构;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步骤;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相关论著研讨。二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变迁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阶段划分;规范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实证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现时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选择与研究方法运用问题;关于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三是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四是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五是会计理论的主要学术派别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学说、流派和学派的特点:譬如,与会计本质认识有关的会计工具说、会计艺术说、会计信息系统说、会计管理活动说、会计控制(受托责任)说等;与会计行为认识有关的组织会计说、行为会计说、产权会计说、会计契约说等;与会计记录原理研究有关的静态会计说、拟人会计说、动态会计说等;与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思维模式有关的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等;与会计理论体系内容有关的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等;与专项理论研究有关的事项会计理论、价值链会计理论等。六是会计科学理论的交叉发展研究。可主要涉及:经济学说演进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管理思想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法学理论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科学技术创新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其他学科发展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会计科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研究。七是会计学博士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选题动态、开题要求(文献回顾)、准备(资料、数据、初步分析)、写作(学术规范)、答辩及成果(前期、中期、后期)等。八是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发现与路径设计;科研课题研究申请书的编制、科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编制、科研课题的调查(调查问卷、调查量表、调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科研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科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科研课题的后续发展(论文、著作、报奖、申报新的课题)等。另外,还有其他相关问题研讨。

【主要参考文献】

[1][加拿大]威廉姆.R.司可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美]阿迈德.贝克奥伊,著.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等译.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

[4][美]哈利.I.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著.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第7篇:管理会计相关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本科院校;教学;科研;《管理会计》;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two big indispensable functions, and their combination is educational success in the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do a good job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hich could enrich teaching contents; meanwhile, teaching could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hil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ill have conflicts on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the key is to continuously review and improve the way of combination. In the course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the ways of combination are teaching the students thinking wa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roducing the research content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setting up the tutor system to promote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reating the external atmosphere, and establishing incentive mechanism, so as to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utual promotion.

Key words: the universities,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accounting, way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本科院校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本科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问题却日益显露,其中最严峻的现实问题是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质量上尤其是实践创新能力上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种现象充分暴露出我国高校“黑板式”教学培养模式与社会对实践创新型人才需求的脱节。因此,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格局,正确处理好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素材,通过科研的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因此,改革现有的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学是把已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重在把已有的知识讲解清楚和明白,使学生能做到学有所用;科研是引领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重在给学生提供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下面以《管理会计》这门课程来分析两者的关系。

(一)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科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本科教学中每门课程都是按教材授课,教材中的内容理论性强,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学生学起来感觉很抽象。在课程的讲授中,教师把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会极大的充实教学内容。如在《管理会计》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部分的讲解,如果单纯解释这两个概念,会使学生感觉很难理解,但如果把当前的一些关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的先进成果和代表人物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发查阅相关资料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就会充实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2.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方法改进。科学研究重视思考和讨论,这些方法对本科学生来讲都是欠缺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引入这些科研方法,会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比如,利润是否适合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可以通过案例的引入,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明白:财务会计中的产品成本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由于年初大量存货本期都销售出去了,这意味着本应由上一期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随着存货结转到本期,由本期负担,进而使得本期的利润大幅的下降。可见,利润不适合作为业绩考核指标。

(二)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教学可以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思路或素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实例来例证要讲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常常给教师带来课题研究的启发。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新奇的想法,通过筛选、提炼,也会成为科研的素材。通过这样不断地积累、沉淀,必然会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快,要求专业任课教师必须跟上知识更新和变化的进度,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把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传授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为了实现师生互动,教师要在备课中多设计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在讲授概念时,比如“变动成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变动成本的实例,如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按业务量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等,让学生根据实例归纳出这些概念的特点,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总结出“变动成本”概念的关键词;讲解案例题时,教师先把主要知识点讲解清楚,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各组讨论的结果请代表到讲台上阐述,教师对各组的讨论结果做出总结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

(二)将科研内容引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都发生在课堂上。因此,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介绍新知识、科学前沿和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将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作为参考材料给学生课后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课堂是教学和科研结合的很好的一个平台,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程内容的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建立导师制度推进课外科技活动开展

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校的创新基金项目及各种科技竞赛项目,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科研活动时会感觉生疏,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的、系统的、科学性的培训和指导。可以在双向选择的原则下,推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导师制”教学模式。导师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著作阅读目录,指导学生查阅文献的技巧,为学生提供研究选题的建议,帮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带领学生亲自经历科研过程,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也为学生毕业后的研究生学习提供基础,可以有效地避免研究生入学后因无科研基础而在很长时间无法适应研究生生活的现象。同时,“导师制”教学模式还能加大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接触,利于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四)营造教学科研结合的外部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课程内容,多开展一些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比如教师可以学术讲座或报告的形式,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科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或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自己的科研活动及科研成果向学生做报告,使学生对教研融合有直观感受。这样,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眼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激发学生的科学灵感。

(五)建立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高校本科教学中从事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动力。在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绩效考核时,要注重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应用。激励机制要针对不同教师的特点和情况,加快建立和完善教学与科研分类评估政策,设计出相应的教师教学科研综合激励制度体系,并使制度形成常态化,保证教师在开展教研相结合的教学中有充分的利益保障机制,促进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作为首要任务愿积极投入精力。

四、结语

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教学改革也要不断地创新。高等院校要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搞好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可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教学又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虽然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人力和物力上有时会产生矛盾,关键是不断总结和提高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途径,通过传授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将科研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建立导师制度推进课外科技活动开展、营造教学科研结合的外部氛围、建立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等方式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参 考 文 献]

[1]林向阳.教学与科研结合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12):89-92

[2]李作战.工商管理学科领域中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3):45-47

第8篇:管理会计相关课题研究范文

一、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子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配备、管理的立法、管理权限实施的手段与途径、对管理行为的监督等。在会计继续教育的整个系统中,该系统处于主导地位,对教学系统和科研系统起着决定作用。就其自身而言,其运行路径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管理系统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遵循会计继续教育自身的运动规律。因此,要把握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影响分析

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了不同的平台。首先,经济基础的不同决定了各国对会计继续教育的投入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会计继续教育都相当重视,在会计继续教育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顺利运行的强大后盾;而在那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或地区,政府或民间用于会计继续教育管理方面的支出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均无法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相比,造成这些国家或地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不够完善且不规范。其次,经济体制的差异导致了各国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方式有所区别。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如美国、英国你拿大等,崇尚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介入的范围严格限定在那些市场失灵的地方,因此,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主要是一些民间机构,如会计职业组织、协会、高等院校、企业等;在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政府在很大程序上参与会计人员的管理,形成政府与民间共同管理会计继续教育的格局;而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如我国,政府积极介入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会计继续教育领域,形成该体制下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再者,制度创新的差异性诱发各国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内容的不一致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荷兰等,长期以来非常重视会计继续教育,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予以保证,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体系。这一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从培训的组织与服务、培训的质量控制、对学员学习效果的确认与评估、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审核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从而从制度建设上保证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会计继续教育在近几年才开始受到重视,这样,相关的法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会计继续教育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二)会计继续教育自身运动规律

第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多样性。这主要表现在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职能、内容、形式等方面。首先,各国对会计继续教育目的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从哲学角度考察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人文主义学派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追求精神解放;进步主义学派强调了解现今社会,以实用为目的;要素主义学派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人,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力争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哲学分析学派则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传递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多方面的知识,发展理性能力,学习道德价值。上述种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其次,会计继续教育的职能具有多样性。在当今社会,对于从事会计或相关工作的人士来说,会计继续教育具有补充职业教育、延长学校教育、进修提高教育以及发展个性教育等多方面的职能。再者,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就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而言,有针对不同学习对象的会计继续教育,例如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会计人员教育等,有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会计继续教育,例如对会计法的学习、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学习、对会计职称和职业考试指定教材的学习等;就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而言,有正规教育、开放教育、远程教育以及短期培训之分。

第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动态性。会计继续教育打破了阻隔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无形障碍,直接沟通了会计教育界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其教学内容与会计实践联系密切,并要不断适应社会、个人的各种不同需求,信息反馈及时,内容更新迅速。这就使会计继续教育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它的教育对象是流动的,教学内容是变化的。

第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结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表现在:一是教学对象具有普及性。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对象为广大会计人员以及企业其他管理人员,其所处行业、领域覆盖了整个社会,具有极强的普及性。二是管理主体具有社会性。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民间两个方面,每一主体内部又各自有一套自上而下完整的分级管理机构,由这些相互联系又相互分工的管理机构共同构成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网络。三是教学主体具有广泛性。教学主体包括会计职业团体、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社会力量、高等学校等,公私并存,种类繁多。

(三)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继续教育的制约作用以及会计继续教育自身多样性、动态性和社会化的特点,决定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复杂性。作为社会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从体制结构到运行机制应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基于会计继续教育自身的规律,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还应具有开放、多元、协调和灵活的特点。这样,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宏观如何调控、微观如何搞活,如何确定二者的结合点、接触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孤立地谈论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问题,而必须将其放置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之下来研究。宏观上由谁来调控,是政府还是民间,如何调控?微观上如何搞活,是否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宏观与微观如何协调、衔接?对这些问题的考虑都离不开对具体国情的分析。就宏观调控来说,存在着民间主导、政府主导以及政府与民间共同管理三种模式。选择哪一种模式,必须结合本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以我国为例,由于政府掌握着会计人员的技术资格认可权、从业资格审核权等,这样由政府组织会计继续教育活动应是最有效率的选择。就微观搞活来说,也有市场调节和计划控制两种模式。市场调节是指由会计人员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从而形成优胜劣汰机制的模式;计划控制是指由政府制定一定标准选择指定培训机构的模式。其中前者业已成为各国管理会计继续教育的主导模式,这与会计继续教育生源多变、目标多元、方式灵活的特征相吻合。但会计继续教育毕竟是一种准公共物品,绝不能完全市场化,准确地确定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结合点便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该结合点应体现在制度建设方面,特别是对会计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上。

二、会计继续教育教学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子系统处于会计继续教育系统的主体地位,也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完整系统,它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估等。与会计学历教育相比,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教学特点

第一,学员学习的特点。(1)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会计人员(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等,下同)是以独立的方式、主动的态度参与会计继续教育活动的。他(她)愿意而且有能力判断自己的学习需要,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目标,并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与途径。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她)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指导与帮助,而绝不是强制性的命令与约束。这种“自我”意识和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使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学对象与教学主体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2)会计人员丰富多彩、个性化的经验,成为他们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每个人根据自己以往的职业、学习等方面的经验,对学习目的、内容、效果等做出分析和判断,减少学员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

第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会计继续教育主体的教学职能要比学历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职能复杂。它主要包括:(l)传授知识。这是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职能。他们要把会计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会计制度变迁的新问题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授给学员,这包括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授课等一系列具体教学活动。(2)提供咨询。这是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具体问题,当他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时,自然期望能够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有关理论就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分析,则会形成学员、教师双方共同受益的双赢局面。

(二)教学原则

第一,市场化原则。它是指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要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会计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为社会发展服务。它直接面向广大的会计人员,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因此,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在指导思想上不能照搬会计学历教育的模式,而应以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急社会、个人之所急,教社会个人之所需,使会计继续教育直接有效为社会服务,使会计继续教育的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应具有灵活、多样和开放的特点,具有根据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的变化,随时调节、不断整合的功能。

第二,自主性原则。它是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会计人员,激发和引导会计人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帮助式教学和自我学习,使会计人员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会计人员的自我意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是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中宝贵的积极因素,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提高会计继续教育的效率。

第三,全面发展原则。它是指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应使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前已述及,会计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人的素质由多方面组成,它包括智力、技能、文化水平。意志、责任心。道德感等。会计继续教育不仅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应尽可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发展的另一层含义是会计继续教育不仅应教会学员教材中的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员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会计继续教育科研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的科研子系统是会计继续教育系统中的重要辅助支持系统,它主要包括科研机构的设置、科研经费的筹集与使用、课题的选题立项、课题的开发、对课题成果的质量评估等方面,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科研系统的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科研系统的特点

第一,研究内容的专一性。作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科研系统,其主要宗旨在于为会计继续教育第一线服务,因此,其研究内容必须围绕会计继续教育这一命题而展开。诸如研究会计继续教育的功能、历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方式、方法、管理模式、产业化问题、信息技术对会计继续教育传统方式、方法的冲击等。

第二,研究手段的多样性。在进行会计继续教育研究时,可以大胆地借鉴社会科学一切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做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为了提高会计继续教育研究的适用性和说服力,应广泛采用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

第9篇:管理会计相关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会计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考评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96-02

引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程度的提高,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与此相应的是社会对会计职业专业化的要求也随之增加。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会计职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记账、报账,更重要的是如何为企业管理者出谋划策,进行有效财务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计职业背景的巨大变化,要求突现出会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本文试图以会计职业为背景,对如何进行会计创新性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改进中国会计教育现状发挥“添砖加瓦”的作用。

一、会计职业的发展及与会计教育的关系

(一)会计职业的发展

1.与企业管理经营岗位相融合。在企业信息化的条件下,会计反映职能会大大减少,与此相适应的会计人员如何有效参与企业决策,在诸如产品设计、项目投资、成本控制、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等等方面发挥作用。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服务。由此而对会计人员职能的要求将更加灵活和多样。

2.参与企业的价值管理。会计人员应主动参与企业的价值管理。企业价值体现在扣除必要的资本投入以后所创造的剩余。企业价值管理就是通过公司战略、分析技术、业绩评价、激励、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方式和方法的建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会计职业协调能力不断增强。会计职业因其处理大量的利益相关问题,不可避免要权衡与协调不同相关人的利益。在协调过程中,会计人员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都需要得到体现和发挥。

(二)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的关系

会计职业以其较高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决定了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会计实践性决定了会计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教条的讲解和学习,必然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国外,会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向会计职业界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其次,会计职业也向会计教育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习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就犹如医学院的临床实习,在课堂上教师仅仅讲解的是会计和财务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面对经营模式千变万化的企业,学生如何将所学的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可以有效的缩短二者的差距。

会计教育可以从获得会计职业界必要的经济支援,在课题研究方面会计职业界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教育人力资源,解决现实问题。在国外,一些大的会计事务向会计教育提供相关研究的资助,大大丰富了会计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视野,同时也减少了在会计研究中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会计职业背景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会计事务所需要知识更广泛的专业人才,他们招募职员也不再局限于会计学院这样的专业院校,而是转向了商学院。这无疑是对会计教育的一个重大挑战。这就要求会计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计领域本身,而是应有更广大的视野,并与相关课程有效结合在一起。

二、适应会计职业发展的会计教育创新模式

创新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的表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人类适应环境而作出的能动方式。会计教育创新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教育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观念转变

长期以来会计教育围绕着“概念+原理+练习+考试”的模式进行。这一模式固然有其优点。表现为逻辑性强,概念层次清楚,对于初次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之间联系清晰,便于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相关知识点。然而,如果所有会计课程都“复制”这一模式,其整体会计教育效果大大折扣。体现在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在大学学习变为以应付各种考试,而完全忘记了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目标。因而,会计教育观念亟待转变,表现为:

1.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能力体现在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主动性是指通过自我设计学习方案,通过自学掌握相关内容;学习探索性体现在已知学习领域之外,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对于教师来说,以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课程设计上就会有很大不同,原来局限于书本面面俱到式的教育就不再适用。激发学生主动性,教师重要的作用在于引导,升华和扩展。引导体现在对整个学习进程的贯通,“打通难点关卡”;升华体现在现有知识点基础上理论的提高;扩展体现对课本以外未知领域的学习和掌握。

2.财经语言表达、写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会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体现以专业词汇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阐述;以财经语言进行交流、沟通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因而,在会计和财经课程中安排论文写作,课堂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3.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经营模式和信息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传统独立的手工会计系统早已为整合的信息系统所替代。为此,传统会计角色也发生本质变化。因而,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是会计教育的重要一环。

4.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职业胜任能力体现在以一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对所分配工作完成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关注人的精神、品质和态度。这一培养应融会于整个教学模式中,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客观、独立的精神进行思考,养成正直、诚信的职业态度,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

(二)会计课程体系的整合

现有的会计课程体系基本是改革开放初期对西方会计课程体系的引进和借鉴,形成了主干课程模快:如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等等。现实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原有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块很难促使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笔者认为,会计课程体系应满足“专业性、层次性和模块化”的要求。

1.专业性:在以往的教学安排中,将会计学和财务专业置于管理学的子科目下进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没有将管理课程和会计学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两张皮”的特点,会计专业学生缺乏从管理角度来认识会计问题,管理专业学生又缺乏会计视野和深度。为避免“两层皮”的问题,就应针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强调专业性,将管理和信息技术的课程有机整合在整个会计专业学习中。现实环境的发展,使会计人员早已不能局限进行记账和算账这样的传统工作,未来的会计人员可能是企业的信息执行员,预算控制员、资金调度员或成本管理员。

2.层次性。对会计专业的要求,体现了从会计角度对会计课程的安排。同时注意不同层次学生对会计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因而,可以将会计课程体系设计成若干层次。第一层――基础层次:强调会计的基本功能、会计的基本循环及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第二层次――专业层次:强调会计处理的基本技能,及相关会计的专业知识;第三层次――应用层次:以基本技能为背景,进行实际的案例分析、操作技巧等方面的训练;第四层次――研究层次:以基本理论为基础,对相关财经问题展开自身研究。

3.模块化。模块化是将大量不同方向课程按照结构层次设计成为不同模式块,同一层次课程有一定相关度,并且课程难易程度相似,知识面涉及较宽。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对不同模块进行自由组合,模块设计过程中即要注意知识的递进层次,又将各个部分有机联系,相互渗透。

(三)会计教学、考评和实践环节的整合

会计教学和实践是实现会计目标的两个重要环节。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体系以后,与之相适应的是教学模式的调整。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得到鼓励和采纳。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剖析、实习锻炼等等成为多样教学模式的重要形式。如何将会计实践模式整合进行会计正常的教学环节,是需要亟待解决问题。会计教学实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签订长期的实习合作协议,或有必要时学校自身建立实习基地,随时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其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也可作为实习重要一环节。

采取多样的会计教学模式同时要改变教学考评手段,现有教学模式固化,繁重而大量的课堂讲授几乎占去了会计教学大部分时间,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课程的讲授和考核,实践环节浮于表面,学生在自我学习、分析现实财经问题茫然无措,各种所学知识难以贯通。会计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脱离,和会计教学考评有着一定关系。考评往往重视形式,忽略问题的实质。考评只注重卷面成绩而忽略实际能力,只重视期末成绩而不重视平时成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于考试成绩,忽视对能力培养的考评。这也同时导引了教师的教学倾向和模式。因而对于课外现实问题要么兴趣索然,要么缺乏思考主动性;对教师安排的课堂讨论、案例剖析等教学环节表现出兴趣不大的特点,这无疑挫伤了教师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探索的积极性,也无形促成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僵化。

研究结论

会计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观念、目标、手段和考评等方方面面进行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是教学真正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会计教学应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环节多样化和考评等环节加以改革。高等学校对于奠定学生未来良好职业基础的场所,有着更大责任和使命来实现其真正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志军,等.中国会计教育中的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4,(9).

[2]迈克尔・戴尔蒙德.新形势下的会计教育,研究和实务[J].会计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