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控车精品课程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兼职教师重使用、轻管理兼职教师来自行业、企业,不容易受校纪校规的约束和校园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安排兼职教师来校上课,就必须打破学校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课时约定,实施弹性授课制度。这不仅会加大常规的教学管理难度,也易造成二级教学单位对兼职教师少管甚至不管的“失控”现象。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在兼职教师的聘任手续、档案材料完备比较齐全,对其聘后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存在着不少二级教学单位仅把兼职教师作为本校专任教师师资不足的补充,只注重其专业技术和业务管理能力,不考虑其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也有一些二级教学单位甚至把本校专任教师无法完成的课程,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分派给兼职教师,缺乏对兼职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监管和引导,导致实际的教学和实训效果不好。聘用机制缺乏操作的灵活性二级教学单位选聘的来源广泛,经历不一,心态各异。虽然不少已经制订了对兼职教师进行选拔、聘用的管理制度,但总体上都是参照了专任教师的管理方法,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和操作性。例如,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务部门规定,二级教学单位在上一学期末下达下一学期教学任务时,就要确定兼职教师的人选,按照人事部门聘用制度要求就应对新聘兼职教师组织进行试讲和职业教学能力培训,但学期末恰恰又是二级教学单位最忙碌的时期,使这一决定选聘兼职教师是否真正合适的重要环节很难有效执行,往往省略跳过。再如,企业工作才是兼职教师的主业,而不少高职院校教务、督导部门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过程管理过于死板,往往出于教学规范管理需要,要求其上交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等过程性管理材料,殊不知他们还有企业的工作任务要完成,从而导致兼职教师难聘、流失、不愿长期深入合作等问题。兼职教师自身存在的“短板”毋庸置疑,企业兼职教师大多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专家、骨干和技术能手。虽然他们拥有实践经验丰富、技能操作娴熟和业务水平很强等优势,但他们缺乏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懂教学规律与教学技巧;不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教学和实训指导方式不符合高职教学特点和规律性;并且,有些兼职教师未必取得所在单位的支持,在校兼课是“地下”行为,经常因加班和出差调课、误课。平时和专业相关任课教师沟通较少,与学生的交流也较少,这样很容易造成实际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以优势互补和长期合作为核心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举措
1.初步探索,解决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瓶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群从2006年起探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机电专业群实训专职教师资源不足的矛盾。当时在校从事兼职教师工作的人员主要是一些其他高校的退休教师、企业退休技术人员等。当时机电系下属的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等专业都有2-3名企业兼职教师。严格来说,这些教学人员只是兼课教师,解决了当时专任教师资源不足问题。这个时期的兼职教师聘请多是通过校内教师的个人关系,难以保障兼职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2.校企协作,保障兼职教师来源稳定从2007年的高职示范院校建设开始,机电专业群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从单纯的解决专业教师不足转向建立一支与专任教师能力互补的兼职教师队伍。这个时期的兼职教师主要来自海天精工、海天注塑机、立洲机械等紧密合作企业。他们中既有擅长实践教学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也有具备创新意识的课外兴趣小组指导教师,还有综合能力强,具备课程开发、专业建设、项目申请的高级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为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学院分别于出台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他们的工作和校内专任教师一样,纳入了二级教学单位的常规管理工作中。2010年3月又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修订版中明确提出“考核合格的兼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在进修培训方面享受与院内专任教师同等待遇”。由于企业的支持,兼职教师队伍实现了了相对稳定。3.专兼结对,共同参与学生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指导为了提高机电专业群的整体教学效果,通过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互相结对,在提高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帮助校内专任教师解决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机电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毕业综合实践包括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两部分。在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指导上,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技能提高、知识应用和素质养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从近两年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上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与在顶岗实习企业从事的工作岗位联系非常紧密。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做的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写的是自己可以写的内容,尽管字里行间的错别字和语句不通指出难以避免,但是近两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充实了,抄袭现象也大大减少。4.深化合作内容,积极参与课程建设、项目申请和技能竞赛从2008-200年开始,机电专业群的兼职教师除了实践教学之外,根据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参与到机电专业群的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和各类技能竞赛的训练指导中来。机电专业群目前有稳定的兼职教师20余名,他们与校内专任教师进行了一对一的教师结对。通过近三年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各专业的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一起,除承担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训课程、毕业设计指导、顶岗实习指导外,还积极参与了机电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研讨、精品课程建设、技能竞赛指导等工作。在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个方面取都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数控技术 高职课程教育 课程校本化
一、高职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概念界定
高职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概念是基于课本教程开发的理论基础,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而得出的教育方式。高职课程校本化开发的具体内容是通过高职教育有关的工作人员之间的分工合作,针对改善高职学校的课程教育品质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活动的开展要结合高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并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紧密配合,有效地实施校本化课程方案。校本化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材料的改善、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以及对学生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
二、数控技术课程校本化开发的具体要求
在高职数控技术课程的教育中,为有效实现校本化开发,应首先掌握高职学校的教学现状,通过对高职教育长期发展的研究,有效落实对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统计工作,如课程的开发理念、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学校教研活动情况等,结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现状实现对数控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在高职教育数控技术校本化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对高职教育数控技术开发理论的梳理,通过理论梳理得出数控技术校本化开发的侧重点。在总结数控技术校本化开发重点的过程中,要按照高职学校的数控技术课程要求进行开发,结合高职学校教育发展实际,保证校本化开发的实用性。
在对高职教育数控技术进行校本化开发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先进的高职教育课程校本化理论,以先进的校本化理论为指导开展数控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数控技术课程校本化开发,要注重在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课程里的技术问题,并通过校本化开发加以解决。问题的出现说明了数控技术在校本化开发中存在缺陷,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技术问题加以解决是进一步完善数控技术课程校本化的重要途径。在高职教育数控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中,由于课程校本化的实质是改进高职学校的教育方式,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数控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开发要遵从高职学校的教育策略,基于其课程开展的基础进行有效的课程校本开发。
三、高职教育数控技术课程校本化开发方式探析
由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校本化开发在课程审评模式中存在多方面缺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高效进行,因此在高职数控技术课程校本化开发中,应对积极有效的开发方式进行探析。为积极有效地开展高职数控技术课程校本化开发,首先应摆脱传统教育模式下知识点审核与考察的教育模式,将课程教育的重心转向对学生专业性技能的培养,以此强调高职数控技术课程校本化开发中理论和实践的完整性。在校本化开发中,要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教师及学校领导通过开展课程校本化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建立能够高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模式来保证数控技术课程校本化的有效开发。
在高职数控技术课程校本化开发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和学校领导应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中,通过因校制宜等有效手段,对校本化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与实施,并根据高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数控技术课程内容加以修改,使之能够充分适应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并经过数控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有效提升高职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四、高职教育数控技术课程校本化发展前景展望
近年来,笔者学校陆续与无锡华光汽车部件集团公司、江苏锦绣铝业有限公司、无锡新大中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办学,并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工作。目前已开发成功的主要课程有:数控车/铣削编程与加工技术、CAD/CAM软件应用技术基础、气动与液压技术、机械测量技术等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均成为无锡市精品课程或优秀课程,并得到了推广。
伴随着我国高职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日渐普及,校本化理念将会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受到广泛关注,在校本化实践模式的不断发展中,数控技术课程校本化将会得到不断创新,并在创新模式的有力推动下挖掘出高职课程教育的发展优势,通过优势发展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学科教育和技术课程的深入探究。
通过高职教育数控技术课程校本化开发现状分析可见,学校数控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应在顺应国家课程校本化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创造性实践,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注重与学校教育实际的有机结合,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下有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工实习;高职;教改
金工实习是高职院校制造工程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技术基础课,它不但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职院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工实习作为各个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教学中的一部分,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着学生综合操作水平的培养,同时还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在整个实习教学中,其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在于学生在初步接触生产实际的过程中,能够深化基础知识理解在培养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将理论与实践操作充分的相结合,为今后专业的理论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今后实际工作的建立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金工实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中不断应用,而金工实习往往跟不上这种变化;另外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思想观念转变等也给金工实习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笔者给出了一些改革思路。
一、金工实习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分离。
国内部分高职院的金工实习教学模式仍然是“师傅带徒弟”,从零件图纸、材料选用到加工工艺,全部由教师统一给出,学生只需“依样画葫蘆”,处于被动的机械操作状态,缺乏思维和创新的空间。金工课程与后续工艺性专业课脱节,造成某些教学内容简单重复,而一些边缘科学的重要知识又因均不涉及而遗漏。教材虽版本较多,但模式单一,内容体系也基本相同,缺乏层次和特色。只是指导老师在操作前或操作中简单的讲解一些设备结构、原理和注意事项,这就造成理论知识传授的不系统和不全面也无条理,而且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操作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对这些零散的理论知识的接收就大打折扣。再加上缺乏消化时间,所以理论知识传授效果甚微,实习结束后,学生获得的可能只是一些零散的工艺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近年来,虽然已有部分高校在金工实习教学方面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掺进了许多新元素,但整体看来改革进展缓慢,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焊、钳、车、铣、磨等传统工种上,较少涉及现代工业生产中的新工艺、新技术。目前金工理论课教学仍以灌输知识为主,普遍存在讲授内容多、学时少,讲述原理多,结合实际少,讲述传统工艺多,介绍现代技术少,纵向论述多,横向比较少,课堂讲授多、互动少,实习仍以操作性的劳动为主,从理论教学到实习环节均缺乏强化能力培养的意识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2.学生存在一定的思想认识问题
2.1对高职生的职业能力的内涵的误解
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是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通的适用性、通用性、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些学生根本就不懂职业能力的内涵,他们认为只需要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如数控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只应该学习数控方面的东西,模具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只应该学习有关模具的东西。
2.2对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的误解
有些学生对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之间关系没有搞清楚,认为金工实习是做一些很基本的操作训练,不是他们所想要学的专业技能,所以很多学生在进行金工实习的时候一点都不认真,在操作中懒懒散散的混时间应付指导老师。其实学生在校主要是打好技术基础,重点发展创新思维与开发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因此,要求发展个性,加强素质培养,发扬创新精神。而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基础课,是制造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是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可以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为他们学习以后的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学生没有形成合格的劳动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看到,入校的学生们在生活消费方面比以前的学生奢侈了许多。与此同时,学生的劳动态度、团队精神下降了很多。学生多为90后,又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以前没有养成什么劳动习惯,在价值观上又有很多崇尚个性主义、宣扬自我。金工实习需要学生有吃苦耐劳的思想认识、有团队合作的奉献精神。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思想也是摆在教师金工实习教学面前的一个问题。
二、改革措施和思路
1.丰富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金工实习课程建设涉及面较广,改革内容比较多。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强调基于工学结合的教改思想,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融入教改中去,教学中应侧重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第二,教学内容也应作一定的修改。传统金工实习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车、铣、磨、钳、电焊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这些都是多年的陈旧内容,偏向于基础技能训练,缺乏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不能适应企业实际工作需求。因而在改革教学内容过程中,既考虑传统的教学机械加工内容,更应加人一些先进制造技术,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同时模拟企业环境,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金工实习基地也要向学生、教师、社会全面开放,使之成为一个基本技能训练的开放性场所,能让学生在这个“学习工厂”自主学习,完成实训项目。例如学生经过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命题,题目范围适合企业实际工作状况,同时包含不同的实习工种,让学生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这样,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具备初步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的能力。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努力加强校、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第三,突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听、学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主体学,教师只起辅导作用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第四,加强金工实习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学院现有校园网、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课程开发、网络课堂教学等系统为基础,通过师生、校企、校校之间的共建共享,建成集课程教学资源及其开发、管理、应用、评价于一体的课程教学资源库,让学生借助于课程的网络平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课程的学习过程。
2.加强思想教育,建立考核制度。
金工实习指导教师,既要对实训目的、原理操作方法及要领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规范地操作和实训,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组织观念。因此金工实习要做到“严格、规范”,“严格即严格时间、严格纪律、严格考核;“规范”即着装规范、程序规范、操作规范,用优良的制度塑造人。而具体到学生个体,又要注意积极引导,以正面鼓励为主,使其逐渐养成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自我奉献的团队精神。
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要公平合理,并向学生讲清考核要求和方式,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都进行评分说明,奖惩有序。学生对自己得到的分数感到公平合理,并促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
3.校企合作,加强同企业联系。
我校已经引进了一些企业进入学校,应加强他们的合作,学生能在真实生产条件下得到锻炼。
另外在金工实习的最后一天,条件具备的基础上,学校可组织学生到校外先进企业参观实习,调动学生学校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工厂生产的实际情景。了解先进的设备和零件加工手段,让学生对工厂的生产和管理等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对典型零件的生产制造工艺流程的分析,让学生将金工实习各工种有机联系在一起,达到对知识的综合和融会贯通,一般此时学生在校内已经进行过一定加工训练,参观过程中能看懂一些生产制造工艺流程,教学效果较好。
三、结语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省级精品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33-03
项目研究的背景与理念
进入21世纪,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我院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建设了工业自动化生产设备、矿山机电、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技术等5个高职专业,拥有在校学生2 300余人,规模的不断扩大使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湖南及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给专业建设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围绕“对接郴州及湘南片区机电行业产业,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业特色,突出人才质量”的专业建设要求,在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造就一支“能讲、能做、能服务、高绩效”的教学团队,深化“六位一体”(课程教学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构建教学模块;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做训练素材;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认知的规律及“教学做”一体化安排,促使和指导学生提高职业能力;课程考核以平时项目完成的情况和学习过程考核为主等六个要素紧密融合为一体)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方法
项目建设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考察、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规划设计等方法,并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坚持以“依托行业、打造团队、优化资源、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专业建设的关键;坚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为核心,培育与发展“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突出专业带头人作用,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团队建设。同时注意做到:(1)处理好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2)处理好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关系。(3)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努力实现教学团队与创新团队的统一,课程体系改革与学术创新的统一,转变教学方式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统一。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1)提出并实践了“四坚持、四突出”(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职业性与技术性;坚持服务经济建设,突出地方性与行业性;坚持校企合作,突出合作性与互动性;坚持理论与实操结合,突出关注前沿技术的最新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思路,形成了融入行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特色,建成了湖南省精品专业。(2)基本形成了“校企双元、工学耦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元”即在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与评审、方案实施与过程控制、实施条件与环境、质量评价与监控、方案优化与整改等方面,努力实现深层次、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态势和动态调整机制。“工学耦合”即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耦合,努力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群)能力需求、教学内容对接岗位职业活动、人才规格对接就业市场要求。(3)创新了“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教学模式,政、校、企合作共建了一批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开展了广泛的来料加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活动,形成了专业教学系列产品。
构建了基于职业岗位的能力本位型专业课程体系 (1)提出了“三对接、三确定”(对接岗位设课程,确定课程体系;对接实践抓教学,确定教学内容;对接就业育人才,确定评价标准)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构建了基于郴州机电行业典型工作任务、真实生产过程和工作现场的“432”能力本位型专业课程体系。“4”即课程结构以培养基础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零距离”就业能力四层能力为主线;“3”即理论讲述、课堂实训、工程实践三重教学融于一体;“2”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双证结合。(2)对接郴州及湘南片区传统优势产业“两矿”和优先发展的装备制造产业,构建并实施了符合地方经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并完善了促进教师队伍成长的有效机制,打造了一支优秀教学团队 (1)提出并实施了“三引、三进”(车间引入学院,产品引入校园,现场专家、技师、引入课堂,教师进入企业,学生进入岗位,教学进入现场)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2)建立并完善了促进教师队伍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促进优秀人才成长的系列规章制度,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能讲、能做、能服务、高绩效”的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培养造就了全国高校教学名师、湖南省高校教学名师、湖南省优秀教师各1人,湖南省学科专业带头人3人、教授2人、副教授新增10人,团队教师全部达到“双师”素质要求。
建成了集“教学、应用技术研发、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创业体验”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机电技术创业园”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新建、改建、扩建了一大批适应“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创建了既能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需要,又能基本满足相关专业群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创业体验需要的“机电电子技术创业园”。(2)创建了华中电力监管局长沙电力监管所郴州“低压电工进网作业许可培训基地”、“郴州市电力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了内容广泛的社会培训。(3)创立和完善了以课程项目、专业综合项目、生产性项目为基础,以多形式、多层次课外实践活动为补充,以顶岗实习为关键的实践教学体系。引进企业原材料和特殊设备,学生在企业技师和学院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按照产品加工工艺与流程,广泛开展来料加工等生产性实践教学,形成了专业教学系列产品。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既解决了专业实训的设备、资金和效益问题,又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零距离”上岗能力。
创建了“六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1)提出并实践了“六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通过“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得到较大提升。(2)教学改革成果和成功经验在省内外得到推广应用。2007年,“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首先在学院全面推广实施,并得到湖南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关注与充分肯定,多次在全省职业院校领导会议上推介,2009年,先后两次指定我院院长在大会上作教学改革典型发言,省内外先后有十余所高职院校组队来我院学习交流。
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 (1)提出了“以高职教育理念更新为先导,根据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教材建设思想。(2)编著出版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8种创新型系列教材、1种高职课程“六位一体”教学设计范例、5种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化教学辅导教材。(3)基本完成了共享型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以素材资源为补充,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传到职教新干线教学空间和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网络空间,满足了教学、培训、职业鉴定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为省内外同类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借鉴。
提升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1)专业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专业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在校生人数由2006年的140余人发展到2012年的846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100%,对口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远高于校内其他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2)面向行业企业的新技术培训卓有成效。专业依托校内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年均开展师资培训、职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近千人次。(3)团队教师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应用技术研究服务成效显著。近五年来,团队主要成员共主持国家、省、院级研究项目24项,其中,3项获国家专利,1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技术通过省级成果鉴定,1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铁道部高新产品创新铜奖,1项获广东科技三等奖。(4)取得了一批专业建设理论的新成果。发表专业建设研究论文共17篇。
强化了专业管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创新了常规管理理念,提出了以“七强化、七推进”(强化体制建设,推进管理合力和综合效能;强化精简高效,推进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强化绩效考核,推进师德师风和创新力提升;强化职教特色,推进管理的开放性和针对性;强化服务意识,推进服务质量和环境优化;强化过程监控,推进办学效能提升;强化民主监督,推进阳光办学)为内涵的专业常规管理理念。(2)引进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实施规范化管理。2005年引进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建立了《ISO9001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了专业建设负责人制,使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上了一个新台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3)建立和完善了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专业以现代职业教育规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为引领,运用“三引、三进”,建立和完善了面向就业市场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综合训练项目、教学考核等动态调整机制。(4)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来,学生“双证”获取率100%,年度就业率100%,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6.20%、97.50%和98.70%,对口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0%以上,毕业生在郴州就业的起薪点明显高于一般专业及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毕业生的平均水平。2008~2012年连续5年组队参加全国、省、市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3项。
创新点
实践创新 创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造就了国家级、省级高校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各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省级精品专业;创建了中央财政支持的教学实训基地、行业培训基地和区域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理论创新 提出了建设一支“能讲、能做、能服务、高绩效”教学团队、“四坚持、四突出”的专业建设理念;提出了“对接岗位设课程,对接实践抓教学,对接就业育人才”的课程体系和项目式、模块化教材建设新思路;实施了“六位一体”教学方式,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专业管理方面提出了以“六强化、六推进”为内涵的专业常规管理理念,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科研创新 经过4年的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共完成或主要参与完成教育教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项目24项,其中,4项技术获湖南省科技成果鉴定,变形锌合金CONFORM连续挤压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获铁道部优秀成果铜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郴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获国家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公开发表教育教学与专业研究论文43篇,编著出版了8种国家级教材、5种校本教材、1种“六位一体”教学改革案例。
质量创新 近四年来,我院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三等奖2次;获省级就业知识抢答赛三等奖1次。
成果推广应用 项目建设研究的主要成果不仅使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受益,而且对全院各专业及省内外同类专业也有示范性作用。(1)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培养造就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湖南省高校教学名师、湖南省优秀教师的做法和经验在全校普遍应用,在全省有示范作用,在全国具有推介价值。(2)“六位一体”教学改革在省内外课程教学改革中有较大影响。教学改革的成果与经验多次在全省职业院校领导会议上推介,省内外十余所职业院校前来交流学习。(3)高职高专工作过程导向“六位一体”创新型系列教材被全国30多所高职院校采用,2万多师生受益;《电工基本技能》、《电气控制技术》、《机电设备故障论断与维修技术》等12门主干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对同类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具有促进作用。(4)团队成员开发的“义务教育督导评估系统”软件成为郴州市教育局教育督导评估指定使用软件,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为郴州市强旺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解决了“有色金属合金连续挤压加工”关键技术难题,获企业高度评价;沥青洒布车专利技术在郴州筑路机械厂推广使用,年实现利税近百万元;依托“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低压进网作业电工培训基地”、“郴州市电力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培训社会进网作业电工近千人次,已经成为区域内行业技能培训中心。(5)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承办郴州市中职教师培训、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在郴州市职业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6)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浅谈地方性高职院校专业与企业的对接》等专业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论文43篇,在学术界有借鉴与促进作用。(7)引进企业原材料和特殊设备,利用课程实习开展来料加工,形成专业产品的实践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训项目、资金、设备和技术等诸多矛盾,在全省乃至省外有较好的示范效应。(8)专业建设的各项措施在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稳中有升,毕业生供不应求。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是国家及相关主管部门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行业办学与非行业办学创建精品(特色)专业的政策扶持与导向应当有所不同,因此,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既不降低标准和水平,又能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均衡发展。
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校、企、政三方联动的合作育人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打造专业特色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是随着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发展形势的变化,如何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以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均有待继续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0.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7.
[3]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人才培养2011年度报告[EB/OL].[2012-03-28]..
[5]李军雄.地方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44.
[6]黄玲青.“六位一体”课程模式高职教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