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美教育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教育美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和高度融合的结晶。教育美学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及教育改革具有推动作用,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社会培养美的一代新人,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当今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强国,必须从根本上认识教育美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在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在不懈地努力。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发展生产力,应以教育为本。
教育美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和高度融合的结晶。教育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符合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同时,教育美学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及教育改革具有推动作用。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类对于教育美学的追求,也必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前进。因此,教育美学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一、教育美学的本质是符合的科学的世界观
历来各种不同的美学思想都依藉一定的哲学体系,是根据它们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看法为前提来考虑美学问题的。教育美学也一样,是一个哲学性质的学科,是的科学的世界观,它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指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美的本质自然也不例外。的实践观点,是揭开美之谜的一把钥匙。马克思预言:“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的实践唯物主义为揭示美的本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事实表明,马克思的预言对于揭开美这个千古之谜,同样是正确的。马克思还指出:“劳动创造了美”。它为我们探索美的本质指明了方向。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使自然日益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生产劳动也不断地改造人类自身,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丰富和完善。
由于人类生产劳动的这种特殊规定性就在人类活动的主体(人)与客体(自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人与自然形成一种对象性关系。人类审美关系的形成,就是以这种对象性关系的形成为基础的。当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在这个对象世界中得到确证,并通过生产劳动产品的感性形态显示出来,从而使人们在这种感性形象的观照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时,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也就具体化为一种审美关系,而自然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因此,从审美主体经由社会实践到审美的客体,是一种有内在联系的双向往复回流的反馈过程,推动这个过程发展的是人类的社会实践。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能动因素,是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力量,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凡是人们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显示出来的智慧、才能,在追求新的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情感、意志、理想、信念,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表现,同时也能够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创造所带来的愉快和欢欣。美的确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但是这种结果都并不一定都是美的,有的甚至很丑。这就要我们通过教育美学来帮助人们认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只有人们认识到了真、善、美,社会才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总之,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最基本的物质交换,是人在社会性的活动中实现的,没有社会性的实践,是不可思议的实践,美也无从产生。因此,美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社会的。
二、教育美学的审美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
教育美学审美标准与教育美学的本质密切相关,正确的教育美与审美标准,都会在某些方面或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美学的本质。根据我们对于教育美学的本质的认识,教育审美客观标准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教育美学审美对象应当蕴含“真”。
在哲学范畴里,真指的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规律以及人们对这种规律性的如实反映。在教育美学范畴里,真是指教育审美对象表现出来的规律性以及人们对它的如实反映。各种教育要求以及教育过程所激起的美感,正是来自人类符合规律性的创造智慧与才能,正是对人类遵循教育规律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个体发展的自我观赏。教育美学体现了教育固有的本质和规律。离开了真,就是虚假,而虚假是与美无缘的。真是教育的重要审美属性之一,是教育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客观属性。教育审美判断和评价要以教育审美对象是否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为前提。以教育内容美为例,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衡量教育内容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各门学科的实验,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教学图标的设计等等,都应当充分体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到真实无误。离开真实这个基本的前提而片面追求审美价值,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美学。
2.教育美学审美对象应当包含“善”。
“善”,在哲学范畴里指人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关系中,客观事物对人的功利性。在教育美学范畴里,善是指教育者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教育美作为教育者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实质上又是人类有目的性的教育实践的被肯定。因此,是否符合人类的功利目的,是否有利于社会和个体发展,就成为判断教育是否美的又一个客观标准。凡是美的教育都必然对社会和个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教育美学的所有形态都是以教育性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的。任何人在创造教育美的时候,都必须将促进人类的发展这个目标放在首位。我们应当力争使教育美学的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
3.教育审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要和谐统
教育美学是以感性形式显示的教育者的本质力量。教育美感是人们通过感性形式观照教育者的本质力量获得的精神愉悦。因此,教育审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所达到的和谐统一程度,也是教育美学审美评价的重要标准。并非教育者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所有形式都是教育美学,只有教育者的本质力量在教育领域里感性地显现出来,才是教育美,才具有审美价值。所谓教育美,就是由于其形式对教育者的智慧才能的显现而激发人们的美感。当然,我们在教育美的欣赏和评价活动中,不能片面地强调形式因素。判断形式是否美,其重要依据是它与内容统一的完善程度。脱离内容的形式就是再完美,也只是形式主义的东西。我们在创造教育美的时候,不能不顾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而一味追求表现形式的美。实际上,恰当的形式可以增强教育美的感染力量。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为教育审美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总之,凡是真正的教育美学,都有这样的特点:它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也即蕴含着“真”;它有利于社会进步,尤其是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即包含着“善”;它具有优美动人的形式并且和谐统一地体现着其内容。这就是我们对于教育美学审美标准的最一般的规定。
三、教育美学对社会进步具有推动作用之一
教育美学是一种社会现象,毫无疑问,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但是,教育美学对于社会的进步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说过:“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类对于教育美的追求也必然有利于推动会的前进。这是因为,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教育就一直是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在当今,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部门。教育的审美化,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并将为类社会趋向于完美的理想境界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1.教师美,对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教师美在社会实践主体—人的美中占有重地位,并且影响和促进其他人的美的发展。别斯基对教师的职业倍加称赞。他说: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操在他的手里。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他们意识地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教师。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作他们要努力习的道德规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
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促进着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教师不仅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启蒙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民族道德的促进者。教师的人格修养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推崇。杨雄说:“师者,之模范”。这里所说的“人”,我们认为不应该将陕隘地理解为“学生”,而应该看成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也就是说,教师人格美的具体内容,如献身事业、甘为人梯、严于律己、勤于进取、团结协作等等,也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努力追求的目标。如果人们都能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那么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将发生可喜的改观。教师的风度仪表对社会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大方得体的服饰,真诚亲切的表情,优美高雅的姿态,对学生具有师表意义,在一定程度_L对社会上的其他人一也发挥着示范作用、
2.美化教育环境是美化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教育物质环境来看,学校教育的物质环境在整个社会的物质环境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策溉学校教育物质环境的卫生、绿化与和谐,对于整个社会的物质环境的美化具有充实、丰实以及示范的作用。从教育的精神环境来看,校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的美化,是教育精神环境美的基本内容学校风气犹如一面镜子,人们在这里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这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社会风气固然制约校风的发展,但校风优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风气。良好的校风,对于扭转整个社会的风气,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良好的校风内容,如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等也就是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基本因素。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的美,也是社会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利于丰实和发展社会美。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不仅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起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热爱,而且当他们走向社会以后,也必然将爱、友谊、理解、信任、体谅、宽容、关怀、同情等真诚关系带到工作岗位,带到社会,从而改善社会的人际关系,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3.教育活动美是人类劳动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是人类劳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育活动是否达到审美化的高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人类劳动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教育活动美不仅为整个人类劳动的审美化创造条件,而且它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将自身美的因素,如活动的气氛、节奏、机智与合作等扩展到人类的其它劳动方式中去,为整个人类劳动的审美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尤为重要的是,教育的审美化可以更有效地为人类社会培养美的新生一代,从而直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是社会的主体,正因为有了人和人的活动,才有世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美才能显示和创造出来。高尔基有一句名言:“我们世界上最美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人是万物之灵,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审美化,就要培养人类社会未来的优秀主体—美的新生一代。事实上,我们追求教育美学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培养美的一于忆新人—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审美教育 情感 人文性 以情动人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通过文学艺术以及其它各种审美对象对人的影响,以唤起美感的方式对人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其核心是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来塑造人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美育就是情感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情"是它的灵魂,我们要靠它来敲开受教育者心灵的大门,用"美"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说,语文教育中没有知识传授不行,那么缺少情感的语文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拿起"情感"这个教育武器,还学生一个各抒己见、激情澎湃、生机盎然的课堂,还学生一个完美的精神家园。
一、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材内容看,语文教学应该拿起情感这一"武器",还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
语文是一门非常美丽的人文科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其基本特色。这决定了它具有言语教养的功能和精神陶冶的功能。新课标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设计三维度目标,十分突出了情感教学的地位,情感教学不仅是促进教学的手段,更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的真谛。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强调情感,它可以让学生伤心得泪流满面,愤怒得拍案而起,高兴得手舞足蹈……试问其它自然学科能做得到吗?
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大都为名家名作,情文并茂,课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从内容上看,有的歌咏祖国的山河,有的描绘绚丽的自然风光,有的赞美祖国的繁荣昌盛,有的歌颂气吞山河的英雄,有的展示平凡人物的美丽心迹,有的表现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有的抒发人间的美好感情……这些内容,无一不是对美的展示和对美的向往;从形式上看,摇曳多姿的篇章美、波澜起伏的情节美、珠圆玉润的语言美,都会让人产生美的遐想和启迪。可以这么说,教材里的每篇文章,都是美的典范,它们展示了一个璀璨夺目、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教育的丰富内容。只要我们选择恰当的美育方法,就一定能把学生带进"美的艺术之宫",让学生在其中采珠撷玉,在思索中提高境界,在审美中陶冶性情、美化人性。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只要抓住了教材的许许多多的美的因素,坚持感情原则,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情感的脉搏,就能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使学生受到强大情感力量的震撼,在潜移默化中心灵获得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二、从情感与美育的内在联系来看,语文审美教育必须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有其中介因素才得以实现的。审美活动都是以情感体验为其核心的,没有情感便没有审美。因此,情感的调动无疑是以美启真、以美扬善的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关键。教师在用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髓等文明来武装学生的时候,应成为传递情感关怀的使者,注意用情感来浸润学生,以使学生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
三、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来看,情感对语文教育有很大促进作用,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认知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存在于人的体验交流之中,任何人无法把它们严格分开。情感教育始终伴随着语文教学,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主导下,通过教材中介,将学生与作者在认知、情感两方面沟通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认知、情感两方面都有所收益、有所长进。认知之贫乏必然与情感之贫乏相对应,而情感之贫乏必然与认知贫乏对应着。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阶段。感情在学生认知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感知阶段,情感具有激发、选择和整合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情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情感使感知活动指向那些与学生主体需要相关的学习对象等。
在理解阶段,情感具有驱动、调节和诱导的作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抓住文章的文学因素,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由情入理,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
在评价阶段,情感对学生的语文评价具有过滤作用、激发作用和移情作用。如对阅读的兴趣能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能力增强,思维活动灵活,对阅读对象及时做出真切、中肯的评价。可见,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交织在同一教学过程,任何人都无法把它们分离出来,情感对语文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语文科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它有自身特别的审美教育任务,学科的特点使得它具有特别的教学规则。不论从学科的性质、教材的内容还是从美育和情感的联系、语文学习过程等方面来分析,都反复在提醒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要以情动人、人情感人、以情塑造人。
参考文献:
[1]陈建伟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1 审美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我国大学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作为教育的四个方面,各有自己不同的目标和方式,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
2 影视文化教育是高校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2.1 影视做为一种艺术,是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一座桥梁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因此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影视作为最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综合艺术,在审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显而易见的。影视艺术是一门“既接近戏剧、又接近绘画、也接近文学,但这既不是戏剧、又不是绘画、也不是文学”的“第七艺术”[1]。是具有相对时空结构的视听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开创和发掘出来的一门崭新的艺术形式,是其他艺术难以企及的独特审美对象。通过学习影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影视兴趣,扩大影视视野,可以提高感受美、体验美和影视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可以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影视文化的理解。
2.2 影视是一座大学生容易穿越的桥梁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当今社会为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提供了足以让其深入了解影视文化的便利条件。一方面,互联网的发达和电脑的普及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了解世界的窗口;另一方面,影视的发展让影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影视表现形式更为精彩绝伦,科技的运用更是给影视锦上添花。无论是内容的表达,还是画面的呈现,乃至故事称述的方式都足以满足大学生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影视文化教育的确是高校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2.3 在丰富多彩的美育方式中,影视文化独具特点
美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音乐、美术、建筑、文学……,诸如此类可以诱发美的体验的事物都能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调动学生的审美潜力,产生审美激情,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而影视,从内容到形式都像一个大熔炉,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建筑、服装等等汇集在一起,同时激发欣赏着对美的感受,其效果是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
3 影视文化的美育功能
3.1 接受多重艺术熏陶,有利于提高艺术品味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审美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审美素质绝大部分来自于艺术的熏陶,而影视艺术正好是传播各类艺术的载体。一部电影电视剧,必将融入音乐、戏剧、文学、服装及人物整体造型、绘画或色彩等艺术元素。大量艺术性质的电影电视剧、还有高雅音乐、高品质绘画、工艺、建筑等的赏析评价,会使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接受到纯艺术的熏陶,逐渐提高其色彩感、节奏感、造型能力等。同时,电影电视也在传播和领导着人们的审美时尚,广泛地介绍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艺术,观看这类电视片,不仅赏心悦目,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审美时尚中所蕴含的社会因素、文化意味等,进而提高人的审美修养,使之转换成创造美的能力,自觉地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3.2 愉悦身心,有利于生理和心理健康
影视是一门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优秀的影视不仅反映社会、观察人生,更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喜剧片的幽默风趣、轻松愉快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开心大笑。笑还有宣泄功能,这对处于学习任务繁重或有其他压力时的大学生无疑是一剂舒缓药,缓解紧绷的神经,释放心理垃圾,促进心理生理的和谐发展。爱情片里的主人公绝大部分对爱情忠贞不渝,这些积极向上的爱情观对青春激扬的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看到爱情的美好,从而在心理上正确面对爱情。现在绝大部分的影视都会选择风景秀丽或场景特别的地方拍摄,这就让人们在观影的同时欣赏到全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足不出户并能欣赏到名山大川,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能让心情放飞、精神振奋,给人以愉悦体验。审美教育重要的一点是人格铸造,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2]。
3.3 扩宽视野,有利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科幻片、动画片、科普片以及现在已广为普及的3D片等能够通过电子技术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化,使宏观和微观的科学世界以动感画面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现代科技在影视制作上的运用,又使现实中无法看到的景色、场景等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从而让人们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阿凡达》中迤逦奇幻的景色,《侏罗纪公园》活灵活现的恐龙等让人明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人类智慧的熏陶,激发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4 以影视人物为榜样,正面激励人心
优秀的影视作品里反映大量各行各业的积极向上的正面人物,这些人物的性格、精神、所作所为将会对观影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以此为榜样,做出一番成就。比如医学片里主角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可能会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审美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18-01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万物之中发现美,那么这个人一定是细心的、做事努力的。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的良好素质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审美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是培育学生的摇篮,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能够用美好的心灵去看待世间的万物,用美去美化我们的情感和心灵。随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美学教育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充满感情去看待这个世界,对于未来世界里人与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意义
美术教师进行审美课程教育的时候要将审美的感受力课程放在首位,这会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如果想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善于发现美、挖掘美、欣赏美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感觉,我们对于美好事物能够形象地去感受和领悟,这样的心理活动就是我们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审美能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无时无刻地发现美、感受美,这对学生的精神教育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在校园里,生活的周围,观察到的事物都能让学生感到美的存在,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包括学校的建筑,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事物进行观察,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联想,学生在感受和联想的过程中就能获得美感,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对美的理解和美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审美在素质教育中有净化心灵的作用。学生具备审美能力就能让学生的心灵充满美的感觉,所以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对学生传授音乐或者美术知识,应加入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对所有事物的感知就会是温和善良的,让学生能用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和发现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审美的能力。
三、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包括智力的教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技能知识的学习。而审美教育是具备形象、情感、自由、创造、感性等特点的一种领悟能力,具备了审美能力就能更好地将文化教育内容进行充分地接收。美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如果学生具有足够的审美能力,那么在进行智力教育的过程中就很少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审美能力能让人产生愉悦感和兴趣。换句话说,审美教育为学生的智力教育提供了情绪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添愉悦感,为知识的接收奠定基础。审美能力消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焦虑和疲倦,为教学增添了情趣,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态下进行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理解吸收。
四、审美教育的进行
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具备审美能力就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展现出自己的审美观。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劳动、学习、课程实验、观察事物等等行为,都能够发现美的存在。因为美存在于世间万物,人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最后得到的产品都是依据美的规律来完成的。所以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高尔基曾经说过的话也证实了美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把美带在身边。所以想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能力。
五、结语
审美能力是我们的情感体现,审美观离不开我们的具体情感,但是审美观中也具备创造的成分,因为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不能只依靠情感的体现,还需要我们能够进行美好的想象和创造。所以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我们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不能只是依靠感觉,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需要教师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去领悟审美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何其宗.审美人格教育新论[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4.
[2]周芳.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
【关键词】音乐审美 素质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音乐审美作为审美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是诸素质的构成部分,又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中,发挥着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阔视野、愉悦身心等重要作用。
音乐审美,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音乐是情感艺术,“借声传情”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手段。19世纪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泪流满面,他说他似乎从音乐中感受得到俄罗斯人民的苦难。音乐就是作曲家和词作家用不同的曲式、调式及丰富多彩的歌词,来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愿,表现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美德。人们在演唱和听赏歌颂党和人民、歌颂美好的理想、缅怀先烈与英雄、歌唱真挚的友谊与爱情、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风土人情、父老乡亲的歌曲中,通过一定的类比、联想和想象,感受、领会作曲家意图,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人们的情感在这种愉悦中得到升华,精神在欢乐和享受中得到陶冶,最终在道德上有一个净化的作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教育家、音乐家孔子,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育人修养的格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都充分肯定了:音乐审美能够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音乐审美,能启迪智慧,培养创造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审美在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
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面的创造过程,即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听赏。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非语性”和“无标准答案”的特点,它所表达的内容,尤其情感内容,只能在意会中才能领悟到。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可能产生多种多样的想象。音乐的这一特征,为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最为复杂的创造结果之一。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古今中外众多名人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我国古代的孔子、诸葛亮等不但博学多才,而且还精通音律;爱因斯坦六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他曾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由此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将目光投向音乐,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对于创新素质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音乐审美,能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从音乐的起源来看,早期的音乐是与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从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音乐与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都有联系,特别是与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具有相通的共性,即“艺术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人们在感受和体验各种艺术形态表现形象和情感中,便丰富了审美体验。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不分国界的。人们经常听唱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便能从绚丽多彩的音乐作品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还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进而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关键词:钢琴教学;审美体验;表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72-02
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及中小学基础教育课改都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但同时也对钢琴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从审美角度探讨了“体验”与“表现”对钢琴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对钢琴教学模式发展的总结
自钢琴教学被纳入到教学大纲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从借鉴西方钢琴教学模式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环境的发展模式,从单一的专业音乐院校钢琴教育到寻找适合个体发展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从钢琴教学的技术层面研究到表演心理、受众审美等多角度的拓展等,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钢琴教育事业取得的进步与发展。笔者在充分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钢琴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试图为本文核心论点找到理论支撑。
(一)钢琴教学模式发展与转变
我国钢琴教育的不断的完善着自己,为今后钢琴音乐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大概有三点:首先,钢琴教学的本土化探索。从时期钢琴的流入发展到当代,我国钢琴教学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国外教学模式所左右,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但随着钢琴教育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探索适合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创作风格。其次,教学模式从专业单一走向个性多元。钢琴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发展之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高校都沿用了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不得不向适合院校个性特征的多元教育模式转变。最后,钢琴教学研究从技术层面向心理、审美等多角度延伸和拓展。伴随钢琴教学模式的多元,我国对钢琴教育的研究也日渐趋于多样化,研究不再局限于钢琴的技术和演奏,而是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舞台表演心理、观众审美接受等范畴上来。课程体系不断完善,除钢琴技巧的专业课程外,增加了钢琴伴奏、钢琴艺术史以及钢琴教学法等课程。
(二)钢琴教学模式发展的不足
考察当前高校钢琴教育现状我们发现,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归结起来有四点:第一,教材单一。自1920年起到1980年,我国音乐院校钢琴教学模式直到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也没有有相对普及性的钢琴教材。以师范类院校为例,他们所用的教材和音乐院校几乎没有区别。直到1981年,我国才正式颁布了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所用的24门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编制一些教材。第二,师资存在缺陷。大多数院校的钢琴师资都来源于音乐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他们在授课中很难摆脱已经习惯了的的既有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忽略普通院校学生的个性,在实际教学很难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第三,教学理念不明确。由于师资来源的局限性,仍然沿袭音乐院校的教学理念,导致很多院校的钢琴教育似乎不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第四,教学方法单一,仍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为主,缺乏创新。
钢琴教学模式随着钢琴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在不断摸索和改进中逐步适应了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音乐美学对钢琴教学的特殊意义
(一)音乐美学对钢琴教学推动作用
教育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公共艺术和基础教育的钢琴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艺术教育以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为最终目标,而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则强调学习知识过程的重要性,这两者都无形中透露出审美、体验在艺术教育中的核心作用。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对当前艺术教育的新要求,也是作为艺术教育重要内容的钢琴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体验在钢琴教学中的意义
在哲学范畴,体验是主客体之间特殊关系状态的具体体现,是一种认知方式,如教育学研究中的体验、心理学研究中的体验等,本文所讲的是美学分支中音乐美学中的体验。音乐审美不同于其它艺术种类和学科,其音响结构和形态特征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的审美必须以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听觉感性体验为主。笔者从以下方面概括体验在钢琴教学中的意义:第一,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音乐听觉感性体验的需要而存在的。人们只能在自己所听到的音响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听觉体验中联想音乐所赋予作品音响之外的内涵与意义。因而,音乐作品是在听觉对象的体验中实现其本质价值的,为人们的音乐听觉提供感性基础和联想依据[1]。第二,音乐不同于宗教学、逻辑学等学科,通过道德理论或科学知识对人们起到教化的作用,它是通过自身特殊的音响结构形态付诸于人们的听觉,因此它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由此可以得知,音乐在其形态上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审美活动必须从感性体验出发。因而,音乐中的审美体验是钢琴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钢琴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钢琴教学中,技巧的传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显然没有考虑到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及其非语义性的特点[2]。
(三)表现是体验在钢琴实践中的最终呈现
美国音乐学者贝内特雷默曾这样对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结论,即在一切与艺术相互作用的教学中,都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把它作为一种表现形式;(2)认为它能够产生一种对主体意识的体验;(3)体现在其内在、固有的品性中;(4)对各种可能的感觉方式都开放;(5)向来是由作品特定的、具体的事件所引起;(6)作为其表现性的一种分享,从那些事件中得到直接和直截了当的领悟。”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音乐体验的对象不是固定的,它是包含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等不同对象心理体验的一个有机整体;体验也绝不是表现音乐作品特性的一种符号标记,而是作品表现性的重要参与者:作曲家通过自身体验将其内心听觉和感受付诸于每一个音符最终通过作品呈现,演奏者则通过内心的体验赋予作品二度创作,欣赏者则在音乐体验中获得自己听觉之外的联想和意义。
因而笔者认为,体验最终会走向表现,而表现则是钢琴实践的最终呈现,是对作品中事物被体现的品性参与,它是直觉的、直接的、直接指向人的情感的。
三、关于体验与表现在钢琴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音乐作品中音响的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借助人们的听觉体验,借此引起相关的联觉体验,最终使情感体验得以完成,这是音乐表现的完整意义之所在。那如何将它们运用于具体的钢琴教学实践中[3]?
(一)教材的重新甄别和选用
首先,增加富有音乐表现力曲目教材的比重。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钢琴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即以钢琴技巧的传授为主,在钢琴教材使用的选择上偏重于练习曲、复调、奏鸣曲等大型乐曲。调查表明,练习曲在钢琴教学教材中的比例竟然占到了30%。这种从技术入手的教材选择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的主动性,忽略了学习主体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最终会影响钢琴教学的整体进程和效果。因此,教材的选择要重视学生主体体验,增加富含音乐表现力的作品,并适当减少单纯练习曲在教材中的使用。其次,拓宽钢琴教材的选择范围。每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意蕴,因而我们在钢琴教材选择的范围上不应只局限于传统西方的教材,要增加中国民族钢琴教材使用的比例,这样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最终达到丰富其审美体验的教学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和补充
在认识到传统钢琴教学的局限性及体验与表现对钢琴教学的意义之后,钢琴教学方法也要作出一定的调整。首先,课堂教学内容要丰富,增加歌曲改编、钢琴协奏曲以及两人合作的四手连弹等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感受音乐的不同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其次,补充钢琴艺术史、作品理论分析等教学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想象,更有助于推动其对作品体验之外的联想及二度创作。最后,强调“听觉”对丰富学生体验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作品的聆听和欣赏,获得对音乐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在内心听觉中体验何谓音乐的听觉艺术。
(三)教学实践的多元性
体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多元性体现在“说”、“唱”、“弹”三方面。第一,“说”。语言的表达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不可或缺,然而音乐审美的非语义性决定了其最擅长的就是表现语言难以描述的情感。但这不是说“说”可有可无,在钢琴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尽量少用解释性、结论性的语言,而是用启发性、诱导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第二,“唱”。钢琴教学中的唱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领学生体会乐句结构、情感变化的有力手段。学生对作品理解基础上的唱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对作品新的理解与体验。第三,“弹”。这也是这个实践环节的最后一部分,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弹”是学生自身体验之后的成果呈现,教师万不可用传统的、固有的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实践成绩。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及基础教育连接的要求为钢琴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而音乐审美中的“体验”和“表现”则是我们钢琴教学实践中的核心元素。
注 释:
[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中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25.
参考文献:
〔1〕季华铮.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高师钢琴教学的重点[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一、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现状
自从高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实施教学,声乐教学推行审美教育课程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向前推进了一步,除了注重对高校声乐班的学生进行声乐方面的乐理知识培训,还加强对唱音的节奏,发音的准确,呼吸换气的方法等唱功的训练,教授学生了解几种演唱唱法的特点,识别各种乐器,掌握音乐的旋律以及自我保健知识。同时也不忘对高校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关心班级、关心同学和关爱家人的优良思想品质。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真遵循新的课程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工作,都能认真领会新的方针政策,对声乐教学改革也有新认识,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认为声乐教学课程添加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样的教学方案不光可教出好的声乐学生,更可培养思想美、行为美和声音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音乐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现有问题
(一)教学模式问题
以往的高校声乐教学大多采用一个教师教几个学生,教师配有专门的教室和授课用的钢琴等乐器,一般都是教师教一句发声学生学一句发声,再就是用音响播放民族音乐、通俗歌曲叫学生反复的听,学习别人的唱法,一些教师仍存在老思想还用老经验教学生,觉得还是手把手的、一字一句的教放心,学生只要练习练习再练习就可学好声乐。使得部分学生感觉上声乐课就像机械人一样太无聊了,学习声乐课的乐趣与激情慢慢磨掉了。有的声乐教师没有考虑每个学生的基本条件和音乐素质,没有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教点有难度的唱法学生无法接受,硬着头皮唱,扯着嗓子吼,感觉不到声乐的美,反而觉得学习声乐真的有点累有、有点难。
(二)素质问题
随着教育的大步发展,各地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走进校园学习声乐的人也越来越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高中、高中的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也不一样,所以走进高校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和个人思想品德也就参差不齐,高校教师面对这些新生,自己的教学想法也不一样,有的认为只要教出的学生能掌握好唱腔、唱法、音准、换气正确、吐词清晰,学会声乐的各种表演技能,学会唱好歌就可以,其他方面无所谓,可以忽略审美教育,忽略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情操和素质教育,认为声乐就是声乐,艺术就是艺术,特别像民族唱法这样传统的艺术不需要别的东西来衬托[1]。
三、将审美教育渗透进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高校声乐教师要真正了解每一名已进校学生的音乐水平,针对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水平高的就增加学习难度,水平一般的就加强基础技能的练习,再结合实际从浅到深的教;其次,要培养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去认识声乐、了解声乐,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声乐,怎样才能学好声乐,知道什么是声音,什么是高音,什么是低音,怎样学好高音,怎样学好低音,什么样的声音最美、最动听。而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知道学习声乐的重要性,做到可以主动的去学习、去练习;最后,高校声乐教学方式应结合目前教育改革方案,转变以往进校新生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教师的方式,换成学生、专业教师可以互相挑选的模式,这样老师愿意教学生,学生愿意好好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还可经常组织学生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注重综合培养
要将审美教育渗入高校声乐教学中,首先,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提高,自己应该在教授声乐课时不光发声、发音正确标准,而且肢体形象应和谐,使学生在学习声乐课时,从老师的授课中感觉到美,欣赏到美。同时老师在教歌曲时也应讲解每首歌词的含义,作曲者的思想,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理解歌曲作者的情感,认真聆听歌曲优美的旋律,去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美,用以调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习声乐的兴致,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其次,学校应该重视审美教育课程,声乐教学中加进审美教育部分,不光要教授学生声乐基础知识和技巧,也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走进大自然,在万花丛中呼吸、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国这个大家园的好,从心灵深处去领会审美,改善思维、更新思想,达到综合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最后,教学教材至关重要,不论教什么唱法,都应选择国内外古今优秀的作品来教学,还可配以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感知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声乐水平[2]。
四、总结
【关键词】 党参;,,,天麻;,,,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党参、天麻对氟哌啶醇诱导老化大鼠抗氧化酶表达作用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e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1组、实验2组。除对照组外,模型组、实验组均用氟哌啶醇建立痴呆症(Alzheimer Disease,AD)动物模型,实验组还分别腹腔注射党参注射液、天麻注射液。测定各组大鼠血、肝、肾、海马、脑皮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模型组比较,党参注射液和天麻注射液均能使实验大鼠多种组织SOD、GSHPX显著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党参和天麻都能增强抗氧化酶表达作用,但在升高SOD和GSHPX的表达值上,二者则无明显差别。
关键词:党参; 天麻; 抗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The Comparison Between Radix Codonopsis Pilosulae and Gastrodia elata Blume on the Expression of Antioxidase of Aging Rat Induced by Haloperidol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Radix codonopsis pilosulae and Gastrodia elata Blume on the expression of antioxidase of aging rat induced by haloperidol.Methods40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control,model,test group 1 and 2.Rat model of Alzheimer Disease induced by haloperidol were employed. Except control group,the rats of test group 1 and 2 were injected with Radix codonopsis pilosulae injection and Gastrodia elata Blume injection respectively and meanwhile concentrations of SOD and GSHPX in serum,liver,kidney,hipocampus and cortex of the animal were detected.ResultsIn contrast with control and groups,concentrations of SOD and GSHPX obviously increas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ConclusionRadix codonopsis pilosulae and Gastrodia elata Blume can be in up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antioxidase.But the two herbs have similar activities of antioxidation.
Key words:Radix codonopsis pilosulae; Gastrodia elats Blume; Antioxidase; Superoxide
用于补气、补肝肾、补血的传统中药,有显著降低老年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老年性痴呆、糖尿病及肿瘤等病患的危险性。经现代医学研究,这类药物有极显著的抗氧化效果,起着强化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和记忆、提高反应灵敏性、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是机体衰老的关键,尤其与代谢产生的氧自由基慢性损伤或抗氧化酶产生不足密切相关。党参(Radix codonopsitis pilosulas)属多年生草本桔梗科植物,药用部分为其根,有益于治疗和保键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糖、皂苷、甾醇类、三萜类及多种微量元素,煎剂、乙醇提取物对动物的学习记忆有改善作用[1]。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为兰科植物的块茎,在我国有悠久用药历史,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传统药物的上品,近年来对改善动物学习记忆作用已被重视[2,3]。鉴此,本研究采用党参注射液和天麻注射液作实验动物腹腔注射,进行比较性研究,通过对各组动物组织SOD、GSHPX含量测定和动物行为学观察,旨在进一步探讨党参、天麻影响抗氧化酶表达作用的效果和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党参注射液、天麻注射液制备党参、天麻由恩施州中药材生产GAP(质量管理规范)示范基地提供,采用水提醇沉法制成含生药30%的注射液,瓶装密封消毒备用。
1.2 药品与仪器氟哌啶醇注射液,SOD、GSHPX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回避反应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系提供),GL20 GⅡ型高速低温离心机,UV2450分光光度仪,水浴箱。
1.3 分组雄性Wister大鼠40只,鼠龄40~50周,体重约300~350 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10只;模型组:氟哌啶醇10只;实验1组:氟哌啶醇+党参注射液10只;实验2组:氟哌啶醇+天麻注射液10只。
1.4 动物行为学训练和测试实验装置是30 cm×30 cm回避反应箱,箱底为铜栅,可通刺激电流。另有一高5 cm、顶端直径5 cm的橡胶圆台作避电击平台,固定放置在箱内一角的铜栅上,供大鼠在圆台上停留以回避电击。实验开始后,先将大鼠轻放于回避反应箱内,使其适应3~5 min,消除探究反应。尔后底部铜栅通电(36 V)2 s,大鼠在受电刺激中逐渐学会跳上平台回避电击。多数大鼠可再次或多次跳回铜栅上,受到电刺激后又重新跳上平台,如此训练3 min。记录每只大鼠受电击次数或犯错次数,以此作为学习成绩,如此持续3 d,直至每只大鼠的犯错次数为0~1。剔除犯错次数2次以上的大鼠,再根据学习成绩均分至各实验组。
1.5 给药途径及剂量实验动物在行为学训练及测试结束后,除对照组外,模型组和实验组均按每克体重Bid腹腔注射0.001 mg氟哌啶醇注射液,持续3 d。尔后各实验组在继续注射氟哌啶醇注射液的同时,再分别按每克体重Bid腹腔注射0.003 ml党参注射液、0.003 ml天麻注射液,持续7 d。对照组每天等量Bi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持续7 d。
1.6 组织SOD、GSHPX测定注射实验结束后,断颈处死各组动物。迅速取血及各种组织,血液离心取血清、组织制成10%匀浆,备用。SOD、GSHPX测定: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蛋白定量采用双缩脲法测定。
1.7 统计学方法所有的检测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在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个别数据不符合ANOVAO比较的要求,而改用非参法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行为学测试从表1可见,模型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表1 各种行为学测试结果比较(略)
2.2 SOD,GSHPX测试从表2~3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模型组比较,党参、天麻确有提高抗氧化酶表达作用,且在血、肝、海马和脑皮质的表达值更突出。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比较,天麻除在血中升高SOD,GSHPX的作用比党参强些外,其它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别。
表2 各组SOD结果比较(略)
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和模型组相应组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05);n=10
表3 各组GSHPX结果比较(略)
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和模型组相应组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05);n=10
3 讨论
衰老(senility)是人体一种全身性生理变化过程,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都会出现这种过程,其机制复杂,且与多种因素有关。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氧自由基损伤对人体衰老影响最大[4,5],包括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脂氧自由基、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自由基、氧化氢等。活性氧自由基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如免疫和信号传导过程。但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就会有破坏性,导致人体正常细胞和组织损坏,从而加速衰老过程,并引起多种疾病,如心脏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和肿瘤等[5,6]。
SOD和GSHPX是机体重要的抗氧化酶系,普遍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包括血液、肝脏、线粒体和细胞质,具有抗自由基损伤和清除氧自由基、降低细胞内H2O2水平,减少自由基和过氧化物蓄积作用。氧自由基被SOD转变为H2O2后,GSHPX可继续作用在H2O2上,使之转变成完全无害的水和氧。因此,SOD、GSHPX表达变化已成为检测衰老最为敏感和可靠的指标[7]。党参和天麻是公认的保健、治疗用药,研究与SOD,GSHPX的关系,对解释其作用机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实验研究,通过氟哌啶醇诱导动物模型,探讨党参和天麻在不同组织对SOD,GSHPX活性和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哌啶醇对SOD和GSHPX有抑制作用,说明是很好的动物老化造模剂。党参、天麻均能维持实验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并显著提高模型大鼠血、肝、肾、海马、脑皮质SOD,GSHPX含量,提示党参、天麻确有提高抗氧化酶的表达作用,且属强抗氧化药物。但在提高SOD,GSH-PX表达量上,天麻除在血中升高SOD,GSHPX的作用比党参强些外,其它方面无明显差别。由此证实,党参、天麻的抗氧化作用基本相当。可以认为,党参、天麻作为常用的抗衰老药物,除其它方面的功效外,与之能提升抗氧化酶表达作用更有关。
参考文献
[1] 朱圆圆,贺庆,王峥涛,等.党参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2):94.
[2] 孙星运.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20.
[3] 孙晓芳,王巍,巧,等.天麻及其制剂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4):292.
[4] R.kuciel and A.Mazurkiewicz Formm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J].Biochem.Educ,May 1,2004,32(3):183.
[5] Zs.-NAGY.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against Aging through the Cell Plasma Membrane:A Review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in Animals[J]. Ann.N.Y.Acad.Sci,April 1,2002,959(1):308.
摘 要: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品德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在众多艺术教育中,美术教育又是审美教育最重要的媒介。文章分析了美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高校美术审美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从“终身学习”角度,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终身学习、美术审美教育、素质教育、作用、措施
作者简介:宋琳,济南人,1981年出生,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绘画。
一、美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美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智力因素发展的促进作用
审美教育对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美术审美教育可以使得大学生的感性思维与理想思维交融促进。美术教育可以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启示,达到感性和理性、主体与客体处于自然协同的状态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创造能力,同时使大学生能从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感受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都是兼具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双重身份的代表。
2、美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道德修养。在我国随着当前时代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及大学生本身等多重因素,德育工作远不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美术教育也成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媒介。鲁迅先生提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美术可以通过对艺术家及其伟大作品创作过程的讲述,寓教于乐,可以对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潜移默化地达到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的目的,而这种教育途径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往往会达到强于直接说教的作用。
其次,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大众的创造性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审美教育可以诱发个人自发创造力,通过视觉的训练,去建立感官与外界的和谐与习惯的关系,促使人格自然成长,从而培养出每个大学生本来具有的创造潜能,而创造能力又是当前大学生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缺失较为严重的重要素质之一。
二、当前高校美术审美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当前高校美术审美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而言,作为素质教育之一的高校美术审美教育,其学科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体现较为突出,从高校这一单一教育层次而言,当前高校的美术审美教育还存在认识不清,缺乏系统性等突出问题,从构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这一角度,不同学习阶段的美术审美教育存在很大的衔接断层。
1、高校阶段美术审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实施美术教育中,普遍将美术教育课程设为选修课,很多高校受到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条、不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等多重因素的制约,选修方向较少,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美术欣赏与评价之类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完全依赖学生的兴趣点,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对美术对于大学生智力、品德等方面素质的促进作用存在严重缺位。
在教育资源与师资方面,受高校所在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多高校所在的城市关于美术的社会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匮乏,这些大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参观社会展览等形式来提高对美术审美的感受和认识,很多高校虽然都具备第二课堂,但是由于受到学校的重视程度有限,尚未形成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第二课堂资源有限,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师资方面,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但是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等硬调件以及教学积极性等软条件都尚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2、终身学习视域下高校审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素质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问题,高校美术审美教育,应该是学生美术审美教育的某一阶段。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便是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极为严重,相比专业课教育而言,以美术教育为代表的艺术教育,城市生源往往具备较高的美术基础,而来自农村、特别是偏远山村的大学生,美术功底极其薄弱,甚至没有任何的基础,这主要是因为,在农村,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导位置,以文化课为主,音体美德等所谓的副科明显不受重视,加之农村本身从师资等硬性条件配置上存在很大问题,有些偏远山区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门槛之前没有上过一堂美术课。“终身学习”能力被视为当前大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素质之一,但是这种在小学、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的缺位,以及不同学习阶段美术审美教育的有效连接的缺位,也成为影响高校美术审美教育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解决策略:让美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艺术之美
首先,人这种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从幼儿时期,经由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大学毕业之后走向社会,这种审美能力是需要循序发展起来的,所以要重视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教育部门应该提倡从小培养艺术素质,从大的方面,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美术教育体系,让高校美术审美教育成为人一生中一个高层次的阶段,依据本阶段大学生的心智特征,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
其次,对于高校美术审美教育这一层次而言,要推进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高水平的全面素质教育格局;还要针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全面提高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课程实施水平;通过校本研修、培训等多重培养渠道,加强高校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提高整体师资水平;提高各级领导对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和认识,加大投入,培育起积极向上的艺术校园文化氛围,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纠正大学生对艺术素质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端正学习态度,认识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不同美术基础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应选择小班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和自主性。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新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