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

第1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

中图分类号:R68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5―0051―02

CSS是由于椎体发育缺陷导致的脊柱畸形。根据椎体发育的异常可分为3型:椎体形成不良(半椎体或楔形椎)、椎体分节不良(单侧骨桥或融合椎体)和混合型。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中最常见的类型(46%),临床上常见的半椎体有3种形式:半椎体上、下端生长板发育良好,称之为完全分节型,仅有一端生长板发育,另一端与相邻椎体融合,称为半分节型,半椎体无生长板,两端均与相邻椎体融合,称为未分节型。半椎体本身具有生长结构,有导致脊柱侧凸或者侧后凸畸形的潜在影响力。半椎体是CSS的最常见原因,保守治疗常无效。对CSS的治疗方式多样,我院骨科自2009年8月―2010年8月共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治疗CSS患者30例,随访显示均获得了满意的矫形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6~15岁,平均11.8岁;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完全分节半椎体23例(5例为2个以上半脊椎),部分分节4例,未分节型3例。下肢感觉过敏(伴侧后凸)1例,术前有下肢感觉减退、肌肉萎缩1例。合并椎管畸形12例,脊髓栓系9例,脊髓空洞6例,脊髓纵裂3例,泌尿系畸形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

1.2术前准备(1)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检查。(2)术前拍全脊柱站立正侧位片、左右Bending位片。测量Cobb角,评价脊柱柔韧性,预测侧弯矫正度数。(3)术前均行脊髓MRI、CT等检查,确定半椎置及与相邻椎体的关系,了解椎管内有无畸形、脊髓纵裂。(4)心肺功能检查,并评估手术耐受程度。

1.3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取俯卧位,腹部悬空,以顶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骨膜下剥离显露脊柱后方直至双侧横突。经透视确认,于半椎体上、下相邻的1~2个椎体内植入椎弓根螺钉,并于凹侧置预置棒,然后去除半椎体后方棘突、椎板,显露和保护该平面的硬脊膜和神经根。c形臂透视确定半椎体椎弓根入点,开口器扩口,冰盐水冲洗下用磨钻沿椎弓根向下磨除,随时探查椎弓根内壁以保证内壁完整,磨钻向前磨至半椎体上下终板出现,刮匙小心清理半椎体松质骨后凝胶海绵止血,去除椎弓根外侧壁并磨薄椎弓根内壁,于椎体横突基底部截断横突,胸椎则要切除肋横突和肋椎关节,于凸侧固定棒并压缩关闭椎间隙,注意观察脊膜有无皱褶及骨性挤压,凹侧辅以撑开固定,如有前、后凸畸形亦同时矫正。术中唤醒患者,确认双下肢运动正常后,将切除半椎体的自体骨行椎板植骨融合。切口留置引流管,逐层关闭。术后3、6、9、12个月复查站立位脊椎正侧位片,佩戴支具6个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Cobb角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60min,术中平均出血500ml。应用自体血回输机,输血平均100ml,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无神经症状及内固定断裂病例,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手术治疗指征和时机一般情况下先天性脊柱侧弯起初发展缓慢,随着脊柱的两个生长高峰出现,侧弯度数会快速发展,以至于出现神经系统、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影响生活质量。Akbarnia M等根据200余例各种类型、不同部位、未经任何干预的CSS患者的长期随访,认为骨桥合并对侧多发半椎体畸形进展最快,而单侧骨桥要比同侧多发半椎体畸形进展更为迅速,畸形进展最快的部位在胸腰段,某些畸形并不恶化,如融合椎、闭型半椎体等;某些部位畸形应尽早手术,如腰骶部畸形,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倾斜;某些部位畸形需要定期随访,如胸段半分节型半椎体或楔形椎,如畸形进展则应及时手术。本组病例均为T10~L4节段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根据AkbarniaM等的结论,具备手术指征。

第2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

0引言

胸椎肿瘤常易导致高位脊髓压迫症状,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解除压迫,缓解神经症状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主要手段. 由于胸椎特殊的解剖位置,其前方有胸骨及纵隔阻挡,后方有肩胛骨阻挡,位置深在,显露极其困难[1]. 我院200506/200705采用后正中入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椎肿瘤12例,获得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2(男9,女3)例,年龄38~66(平均56)岁. 病变部位:T3 1例,T4 1例, T5 3例,T7 2例,T8 5例. 肿瘤类型:骨髓瘤1例,骨巨细胞瘤3例,血管瘤2例,转移瘤6例. 8例以胸背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4例以双下肢无力、步态损害为主诉. 病变节段以下感觉减退者11例,病理征阳性者7例, MRI提示椎体压缩,后凸畸形及硬膜囊受压. 患者均采用全麻插管,俯卧位,后正中切口,暴露病变椎体上下各2节的椎板. 切除病变椎节的横突显露肋骨并将其自胸肋关节3~4 cm处切断,切除肋骨头、颈. 将胸膜自两侧椎体钝性分离,清理椎间孔将肋间动脉推向一侧. 切除棘突、椎板及关节突. 分别安放病变椎体上下各2节的椎弓根螺钉,然后将CDHORIZON M8或SINA或RSS连接棒依脊椎生理曲线预弯,先行安装不稳一侧的连接棒,防止切除病椎时出现脊柱不稳定. 沿病变椎体上下终板分别切除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 钝性分离椎弓根相对完好一侧胸膜,推开硬膜囊,切除同侧椎弓根、椎体. 另一侧行椎弓根预固定,建立脊柱临时稳定性,取出先行安装一侧的连接棒,切除余下的病椎及椎间盘,并在椎体前方会合. 仔细冲洗手术野,确认周边无残存肿瘤组织后,选择合适长度钛网、自体骨或钛棒水泥复合体植入,调整连接杆加压,完成脊柱前部结构重建. 术后卧硬板床,2 wk拆线后,视患者神经损害程度,让患者坐起或下地行走. 结果12例患者术后随访3~23(平均10)mo. 7例脊髓功能完全恢复,胸背部疼痛完全消失. 3例下肢无力及步态损害恢复较好,感觉恢复较慢,尤其是麻木感. 术后3,6,12 mo复查X线片,见椎体高度恢复,椎体序列完好,骨融合良好. 2例转移癌患者术后8 mo死亡.

2讨论

既往对胸椎肿瘤的治疗多采用放射和化学治疗,但当出现病理骨折、脊柱不稳、脊髓压迫和疼痛时,治疗困难. 近年来,随着胸椎内固定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治疗逐渐在胸椎肿瘤的治疗中占居了特殊的地位[2]. Tomita等[3]认为通过单纯后路来完成的全脊椎切除术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脊柱肿瘤的复发率,并明显提高生存率. 全脊椎切除能彻底解除脊髓圆周的致压物;椎弓根内固定不但能提供椎体全切时脊柱的稳定性,而且能在椎体重建过程中给于充分加压;从而解决了胸椎肿瘤的高致残率和致死率. 通过本组12例临床病历的总结,我们认为后路全脊椎切除和椎体重建,具备以下优点:① 单一入路实现微创切除椎板、椎弓根和椎体; ②坚强内固定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 ③操作顺手,节省时间; ④直视操作, 降低对脊髓、神经、胸腔等重要结构干扰; ⑤交替单棒预固定提供手术时稳定的脊柱环境,减少了脊髓损伤的可能性; ⑥一次性地完成椎体肿瘤切除和稳定性重建.

胸椎肿瘤的手术方式一直是大家所讨论的焦点,我们认为后入路全脊椎切除手术适合于肿瘤侵犯全椎体的病例. 全椎体切除后,必然留下较大的骨性结构缺损,特别是间盘和小关节切除使椎体序列完全中断,脊髓圆周处于“悬空”状态,脊柱毫无稳定可言. 肿瘤侵犯使椎管容积变小,脊髓逃避空间减小,手术操作空间也更加有限,因此手术过程中必须保持脊柱稳定,才能减轻医源性脊髓损伤.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提倡交替单棒预固定;这样不仅操作空间有保障,而且脊柱的稳定性也始终保持. 然后通过自体骨、钛网、骨水泥重建前部结构,椎弓根系统加压,促进骨性愈合,完成脊柱稳定性的永久重建. 本组12例患者术后10 mo随访见椎体序列完好,骨融合良好,充分说明后正中入路全脊椎切除是治疗胸椎肿瘤的可靠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Tomita K,Kawahara N,Baba H,et al. Total en bloe spondylectomy for solitary spinal metastases[J]. Int Orthop, 1994, 18(5): 291-298.

第3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

我院门诊自2004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整脊疗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4-58岁;病程半年~15年;10例患者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均为贲门失弛缓症。让所有患者均拍摄全脊柱X光片。根据患者的x光片进行系统分析量化.发现10例患者均在颈胸交界部位出现侧弯,并伴有小关节紊乱(主要在C6~T6之间,尤以T2、3、4错位明显)治疗时间:每10次为1疗程,最短者10次,最长者50次。

2治疗方法

2.1轻柔的按、摩、滚法等放松手法在腰背部治疗10分钟左右。使紧张的肌肉逐渐放松。

2.2下段颈椎的矫正患者侧卧位,平枕,低头位,前屈大于30°,术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做支点将头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度的闪动力定点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在动力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

2.3 T1、T1的矫正先让患者俯卧美式整脊床上,全身放松。术者站于患者头部上方,脸朝向患者,两脚分开成八字站立(以T1、T2棘突右偏为例)术者左手豆状骨缓慢推开患者附近的软组织后,贴压在T1或T1侧棘突的根部,右手贴压在患者左侧面颊上。推向患者左侧方到极限时左手瞬间发力完成矫正。

2.4 T3~T6的矫正患者仰卧整脊床上,两臂交叉抱拢于双肩上,左手肘在上,右手肘在下。两肘平行。术者弯腰站于患者右侧腰部附近,脸朝向患者,右手从患者左边伸到患者的背部,以半握拳的方式置于患者棘突在拳的中央,左手弯曲手掌压于患者双肘处,右手与左手相互配合,将患者的身体向术着的方向45°侧转,术者将患者的身体推回平躺位置之同时亦将术者身体的重量下压于术者右手的手背心随着转动之势下压(根据棘突偏歪方向适棘突或横突为接触点)。

3治疗结果

治愈:吃饭、饮水如常人,不出现吞咽困难、呕吐、返流、胸痛,7例,占70%;好转:吃饭速度较以往加快,但偶尔会出现吞咽困难,呕吐反流现象,但不影响进食和营养2例,占20%;差:治疗前后症状改善不明显1例,占10%。

4讨论

贲门失弛缓症是消化内科比较少见疑难的一种疾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国内外文献对此病的发病病因仍不很清楚。目前对本病的治疗目的在于解除LES的松弛障碍,降低LES的压力,目前治疗本病有4种方法:①药物治疗:目前可用的药物有硝酸甘油类和钙离子拮抗剂,但总的说来,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很好。②扩张治疗:采用常规扩张器和气囊扩张器食管扩张。治疗食管穿孔率为1-5%。③局部内毒术注射治疗:目的是松弛痉挛的贲门,减轻吞咽困难但复发率高。④手术治疗:术后症状缓解率可达80-90%,但10%-46%的病人术后并发返流性食管炎,手术损伤大,并发病多。

采用美式整脊法结合龙氏整脊疗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是本人根据整脊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原理-即脊柱相关疾病是指由于脊柱力平衡失调或其周围软组织损伤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压迫刺激周围的血管,植物神经引起身体其他系统出现相关较复杂病症的一类疾病。首先让患者拍摄全脊柱x光片,根据患者的X光片进行小结分析量化,本人在临床发现10例贲门矢弛缓症的患者都在颈胸交界部位出现侧弯并伴有小关节紊乱(主要在C6,T6之间,尤以T2、3、4、错位明显)本人从自主神经分布特点结合脊柱相关病原理认为由于T2、3、4错位,压迫或刺激了T2~4部位的交感神经,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相反副交感神经递质上升,遂导致食道贲门部括约肌持续痉挛(即失弛缓)诱发贲门失弛缓症。经用整脊疗法,定点定位、有的放矢,将错位椎体矫正,从而扩大椎间孔,解除或改善对交感神经的牵张或压迫,让植物神经达到新的平衡从而缓解贲门括约肌的痉挛失弛缓状态,让其全部或部分恢复其正常功能。可以说是可以根本上治愈该病的一种最佳方法。因其无任何毒副作用,操作过程简单,疗效确切,无痛苦、恢复快,最少10次,最长50次,随治随走,费用少不须住院,病人易于接受。

目前国内外文献还没有该疗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先例。从病因病理学来说是对该病崭新的诠释和创新。可以说从疗效上更加说明此理论的准确性,因国内外还没有开展该方向研究工作的单位,因此本技术的实施属国内外首创。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魏征.脊椎病因治疗学.香港:商务印书馆

[3]张长江,董福慧.脊柱病相关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4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

采访前,记者还得知一个好消息:2017年2月5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第35届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会年会(ISMISS)上,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主任周跃教授以全票通过,被正式任命为该学术组织2017-2020年候任主席,2020-2023年学会主席。据悉,这是该国际学术组织成立近30年来,第一位华人担任该主席职位。采访就从周跃教授的当选开始。

记者:首先恭喜您成为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会成立近30年来第一位担任主席的中国专家,对此您有什么感受呢?

周教授:首先,我感到非常荣幸。说实话,能够获得这项荣誉,表明我和我的团队近十几年来在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方面不断探索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大家认同,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强盛和发展,特别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近十几年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中国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开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虽然开展的时间相对国外较晚,同时也经历了反对、怀疑和徘徊时期,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在引进和开展国外先进手术的基础上,又改进和创新出许多微创脊柱外科新术式,不但临床病历数量较多,而且微创脊柱手术种类也较多,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记者:谈谈您刚刚完成的这个手术吧。

周教授:患者李女士半年前发现双腿不能久站,步行约200米就感觉麻木疼痛,后到医院检查为腰4/5水平椎管狭窄并滑脱,并压迫到神经,医生建议其接受手术治疗。辗转几家医院咨询后,李女士住进了新桥医院骨科病区。在为其进行了全面的术前检查后,我们判断她需要进行4、5腰椎间椎管减压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为能以最小的创伤带给患者最佳的治疗效果,我们采用新研发的“Vista内镜手术系统”为李女士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记录显示,由于手术创伤进一步缩小,其手术中失血不到50毫升,手术后第二天便能下地活动,第三天便康复出院。

记者:您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开发“Vista内镜手术系统”呢?

周教授:传统的腰椎内固定微创手术在建立微创通道过程中,先是将圆柱形微创管道穿过腰背部肌肉组织置入到脊柱背侧,然后将人体内部一端通道撑开,为手术医生获取更大的手术视野。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已大大缩小,但内部撑开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对身体内正常肌肉组织的损伤。所以,榫】赡芙档褪质醵曰颊哐背部肌肉的创伤,我开始总结自己多年上万台微创手术的经验,提出开发“Vista内镜手术系统”理念,并研制出了一套全新的腰椎融合手术方式的内镜系统。

记者:“Vista内镜手术系统”较传统的腰椎微创融合手术方式有哪些优势呢?

周教授:这套系统只需在患者腰背部建立微创锥形手术通道,患者体内端直径22毫米的通道无须撑开,其背部肌肉组织仅仅进行22毫米的扩张,只需通道内一套内窥镜系统,手术医生就能在高清显示屏上实时获得极高分辨率的手术视野,使手术精细度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实现了脊柱手术“表里如一”的微创。

记者:“Vista内镜手术系统”的适应证有哪些呢?

周教授:目前该系统适用于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退变性、峡部裂性)、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等腰椎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但是,脊柱疾病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每一位患者不同的症状,也要求医生分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记者:据了解,这套系统的“Z系列脊柱微创手术器械”产品目前已获得5项专利,在国内超过10个省市的20余家大型医院推广应用,并已通过欧洲CE认证,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周教授:近年来中国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不断的进步,这些都得益于很多新产品、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发展,但很遗憾它们绝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没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创意、自己的品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中国医生有这个能力研发出民族品牌的产品,一方面可以降低国外产品的费用,使广大百姓获益;另一方面,这也是提高中国医生在国际学术地位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是一个开端,希望未来年轻的医生们不止要学习国外,还要创新,因为创新是民族发展生存的重要源泉。我相信,新的器械、药物制剂、生物产品和影像系统、机器人系统的不断发展,必将推动一场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新革命。

记者:谢谢周教授的介绍。新技术的确给疾病的康复带来更多的希望,但是,远离疾病才是我们更应该做到的。这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周教授:脊椎是整个身体的重要支柱,生活中不恰当的坏习惯都可能伤害脊椎。提醒大家,特别留心避免以下7种坏习惯:

1.长时间低头工作或玩手机,会让肩颈过度紧绷、腰酸背痛,脊椎的负担也会随之增加。

2.趴桌子上补觉,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颈椎变形,颈部肌肉疲劳,并引发颈椎病等。

3.站姿或坐姿不对,如弯腰、驼背会使脊椎的负担加重,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引起脊椎骨体的萎缩。

4.开车时座椅太靠后,会导致司机在开车时,为了让脚够到油门而不得不臀部向前滑动,于是腰部反而腾空,没了支撑。长期如此,腰椎会承受较大压力,易导致腰椎劳损。

5.用一侧肩膀背重包。单肩背包不仅会造成肩颈酸痛,还有可能造成高低肩和脊柱侧弯的问题。

第5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 CT扫描;椎弓崩裂性滑脱;诊断

腰椎滑脱是指腰椎椎体相对于其下方相邻的椎体出现水平移位,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疼痛的常见原因。腰椎滑脱分为“真性脊椎滑脱”及“假性脊椎滑脱”,为骨科常见病[1]。“真性脊滑脱”是指由椎弓崩裂所引起的椎体向前移位。本文收集我院近年来具有完整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的真性脊滑脱53例,对腰椎滑脱分型及征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例,男23例,女30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82岁,平均58.5岁;全部患者均有下腰痛症状病程为1个月~13年。临床症状主要为腰酸、腰痛、腿痛、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体征主要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大腿皮肤感觉障碍等。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SYETC3000型螺旋CT进行扫描。取仰卧位,扫描线位置在腰椎侧位定位扫描图像上确定,扫描线和椎间隙平行,层厚5 mm,层距5 mm,电压120 kV,电流100 mA。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摄影。

1.3 椎体滑脱评判标准

滑脱根据Ednonson法分为4度:①Ⅰ度:上位椎体前移下位椎体前后径25%以内;②Ⅱ度:前移25%~50%;③Ⅲ度:前移50%~70%;④IV度:前移75%以上。

2 结果

2.1 滑脱部位及分型 本组53例椎弓崩裂性滑脱中,L3滑脱9个,L4滑脱39个,L5滑脱6个,其中1例L3、L4同时滑脱,单个腰椎发生退变性滑脱共54个。L3前滑脱3个,后滑脱6个。L4前滑脱37个,后滑脱2个。L5前滑脱6个。共计前滑脱46个,后滑脱8个。其中双侧峡部裂46例,单侧峡部裂7例; I度滑脱48个,Ⅱ度滑脱5个。

2.2 椎弓崩裂性滑脱CT表现 椎弓裂隙征位于椎弓根下部层面偏后,走行不规则,呈宽窄不等、边缘不整低密度裂隙。椎管狭窄腰椎峡部裂骨赘生长方向不同,分别导致椎管横径、椎间孔、侧隐窝狭窄,椎管呈“三叶草”形。

3 讨论

腰椎滑脱临床较常见,主要由椎弓峡部裂及椎小关节退变所引起,可导致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椎间盘及肌肉韧带改变,引起腰部的疼痛。腰椎真性滑脱多由椎弓根、峡裂引起,腰椎退变性滑脱由小关节退变所致;腰椎真性滑脱时,相应水平椎管前后径明显增加;椎弓根间径增宽,椎间关节加大;硬膜囊拉长变形。腰椎退变性滑脱表现为相应水平椎管变偏,前后径变窄,椎管和小关节腔狭窄;腰椎真性滑脱程度较重,多在Ⅱ度以上居多[2]。腰椎退变性滑脱程度较轻,多在Ⅱ度以下,以I度居多;真性滑脱多发生在青壮年,手术后,性别差异无显著性;而腰椎退变性滑脱多发于中老年女性,肥胖发病率偏高。真性滑脱的病因多为外伤、产伤、关节间软骨先天性形成不全或遗传性缺损、腰椎过度弯、关节间另有骨化中心等[2]。真性滑脱多为双侧,单侧较少,表现为腰疼伴双侧或单侧下肢疼痛、收射痛、会放射痛等,其解剖基础为脊柱不稳及关节位置错乱,突出的椎间盘或增生骨赘压迫神经根或马尾而引起相应症状[3]。

CT扫描不仪能明确柯无椎弓I峡部崩裂的仔在、鉴别真假性滑脱,更能发现椎管改变及合并症,能够直观地显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情况,为临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确切、详实的可靠依据。峡部裂滑脱的CT直接征象为峡部裂隙状低密度影,边缘不规则,可见骨痂,还可显示椎小关节骨质增生,韧带、椎管及侧隐窝改变,椎间盘病变[4]。本组患者中,CT图像显示双侧峡部裂46例,单侧峡部裂7例。几乎所有患者退变往往同时累及椎间盘、小关节、椎体以及韧带等。腰椎滑脱CT扫描诊断中应与椎小关节区别。椎小关节位于椎间盘水平,小关节骨性关节面光滑、平行,关节间隙宽约2~3 mm,而峡部裂位于椎弓根下缘层面,表面粗糙,裂隙3~8 mm,锯齿或不规则形,走行水平方向夹角较小关节与水平方向夹角小[5]。采用反机架扫描法即机架向头端倾斜,扫捕线几乎与峡部裂隙垂直,能很好显示而提高峡部裂的检出率[6]。

本组病例均采用美国GE公司SYETC3000型螺旋CT机进行扫描,实现了图像的各向同性,可如实反应病变实际情况。应用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技术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椎弓峡部裂隙情况,较好评价滑脱椎体所致各种病理解剖改变,对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案有优越性。综上所述,峡部裂及椎小关节退变在CT上均有特征性表现,CT扫描不仅能诊断滑脱,且能判断出滑脱产生原因,有利于及早发现并进行合理治疗、减轻椎体滑脱。

参考文献

[1] 顾勇杰,陈其昕.腰椎节段性失稳的概念及诊断进展.中国骨伤,2006,19(11):697-699.

[2] 李晓光.腰椎滑脱的MSCT诊断.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7-38.

[3] 许树林,韩忠龙.腰椎退变滑脱的X线与CT表现分析.临床军医杂志,2006,34(5):593-595.

[4] 左白军,刘秀民,张会军.腰椎滑脱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中外医疗,2008,(11):263-264.

第6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 钉棒系统;先天脊柱后凸;畸形;椎体钉

[中图分类号] R6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b)-0061-03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指脊柱发育形成障碍而起的畸形。本病确切的自然病程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发现青少年患者生长期不经治疗可发展为进行性结构性后凸。如果骨骼成熟后最终后凸小于75°,除背痛外不会有长期不适,且背痛常较轻,一般不会致残。未治疗者中极少数继发严重畸形,甚至出现神经损害。有学者发现成人畸形严重者,未经治疗的后凸可呈进行性加重。对国内先天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回顾,认为国内在遗传学、躯体生长发育、脊柱生长、骨代谢、分子生物学、组织学和神经系统异常等各领域均取得较大的进展。由于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三维立体的矫形,所以不能仅注重于冠状面的角度。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矢状面形态相关研究成果。首先,在评估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矢状面形态时,应选用双上肢抱胸拍摄的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这是因为这种可更好地反映生理状态下的脊柱形态。为了避免神经损伤的风险,对脊髓发育性畸形不采取神经外科特殊处理,使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早发型脊柱侧凸的经验,认为这种技术对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有积极作用。本组15例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患者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5岁,平均8.3岁。术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患者均为先天性脊柱严重侧后凸畸形,胸弯Cobb角:(52.4±10.6)°,腰弯Cobb角:(43.7±9.8)°。

1.2 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麻醉成功后,患者俯卧位,腹部垫空。取后正中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层等,剥离骶棘肌,充分暴露棘突、双侧椎板、关节突和关节囊。在术前拟定的置钉椎体凹侧椎弓根用开路器钻孔,保证骨性通道在椎体和椎弓根内通畅,测量深度、攻丝,拧入适当长度椎弓根螺钉。头侧置钉椎体以不超过T2为宜,尾端置钉椎体视稳定椎而定。将模棒放入所有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尾槽内,根据模棒长度及弯曲弧度取合适长度的连接杆将其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尾槽内,将钉尾螺帽拧入,并固定于连接杆上,进行旋转使脊柱的侧凸畸形旋转为生理性弯曲,矫形完成后,将螺钉尾端螺帽拧紧;同样的方法在凸侧置入椎弓根螺钉,放入连接杆等。术毕常规行唤醒试验,确保无神经损伤。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置入硅胶引流管1根,逐层缝合皮下筋膜与皮肤。

1.3 术后处理

术后24~72 h拔引流管,抗生素使用5~7 d预防感染,3~7 d起床活动根据内固定稳定情况,选择支具固定3~6个月,术后每6个月拍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1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研究结果中,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7个月。在患者伤口均为Ⅰ/甲愈合,术中未发生骨折及硬膜损伤。手术时间为2.4~4.3 h,平均3.5 h;出血量为480~1400 mL,平均800 mL。

2.2 手术疗效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术后均无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无骨不连及植骨吸收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肺功能、消化功能、脊柱后凸畸形、外观及矢状面平衡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外观改善及脊柱X线平片改善。术前冠状位胸弯Cobb角、冠状位腰弯Cobb角与术后4周以及末次随访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术后4周冠状面胸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76.5%,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75.3%,C7中点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平均距离(C7-CSVL)由术前平均6.3 cm矫正为术后平均1.8 cm,平均矫正率为71.4%。末次随访冠状面胸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为72.1%,冠状面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为72.3%,C7-CSVL平均残留2.7 cm,平均矫正率为57.1%。见表1。

表1 15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情况(x±s)

注:与同项目术前比较,#P < 0.01;与同项目术后4周比较,*P < 0.05;C7-CSVL:C7中点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平均距离

2.3 临床病例

患者,男,15岁,脊柱后凸畸形,胸腰椎正常生理曲度消失。CT见:T10、11椎体发育不良,T4~L5旋转角度为3~4级,未见硬膜囊受压表现。在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分期手术治疗(手术前后相关辅助检查图见封三)。

3 讨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即青少年脊柱圆背畸形。其发病原因尚不确定,男性多见,有家族性发病倾向。一般认为与椎体的环行骨骺坏死有关。但有研究发现此骨骺与脊柱生长无关,不影响椎体的垂直生长,而且有患者在骨骺未出现前发病(10岁内)。有学者认为与后凸椎体间的椎间盘向前突出有关,还有学者认为此病与姿势不良有关。该病在青少年支具治疗无法控制后凸加重时才考虑手术。包括非常僵硬的大于 80°的后凸畸形而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成人后凸大于 75°并造成持久功能障碍性疼痛,经至少 6 个月保守治疗无效者;要求外形美观者。手术方式分单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国外经验为,当骨骼未成熟,前柱仍可生长,且过伸侧位片上后凸可矫正至小于50°,可行后路手术。手术策略包括前路矫形和前后路联合矫形,对于柔软度较好、涉及节段较少且无后方压迫者可采用前路矫形,而柔软度较差、涉及节段较多或伴后方压迫者需要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术。胸腰段后凸畸形常出现局部不稳定,脊柱支撑功能丧失,从而引发腰痛。后凸的椎体、 骨折时突入椎管的骨块、局部纤维瘢痕甚至肥厚的韧带可对脊髓产生直接压迫,同时后凸畸形状态下脊髓受到的牵张,以及局部不稳定引起的动态刺激均可导致脊髓损害。后凸畸形尚可继发腰椎过度前凸,椎体前移等病理变化,并可引发下腰痛。研究发现胸腰段后凸畸形可引发腰椎各节段前凸增大,畸形组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 65.6°和 33.7°,其中上腰椎前凸更为显著。

脊柱后路内固定是由置于椎体后附件的棒、多个钩和两根横向牵引器连接组成,为一矩形结构,增加了坚固性,可达到三维固定。该系统可在钩之间起到撑开、加压和去旋转的作用,但该系统操作复杂,一般脊柱骨折应用较少。相关研究认为后路楔形截骨及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降低了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后路切口内撑开技术,使侧凸得到适度地部分矫正,再行广泛松解后行截骨矫形后患者躯干平衡恢复;他认为这种分阶段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神经组织、软组织及营养状况等对手术的耐受力。相关研究认为采用后凸顶点脊柱节段全脊椎截骨治疗角状胸腰椎后凸畸形。但是这种方法风险较高,易出现严重的神经血管并发症。认为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或其改良术式在缩短脊柱的同时,可获满意的后凸矫正。对于脊柱侧后凸畸形,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中15例患者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术后术后4周冠状面胸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75.3%,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75.3%,C7-CSVL由术前平均6.3 cm矫正为术后平均1.8 cm。末次随访冠状面胸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72.1%,冠状面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72.3%,C7-CSVL平均残留2.7 cm。术后患者脊柱后凸畸形、外观及矢状面平衡均得到明显改善。矫形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可安全而有效地用于脊柱侧凸的治疗,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再次手术率,降低患者的心理困扰以及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Gabos PG.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congenital scoliosis [J]. Contemporary Spine Surgery,2005,6:47-52.

[2] Thuet ED,PadbergAM,Raynor BL,et al. Increased risk of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 delicit for spinal surgery patients with unobtainable intraoperative evoked potential data [J]. Spine,2005,30:2094-2103.

[3] Hedequist D,Emans J. Congenital scoliosis:a review and update [J]. J Pediatr Orthop,2007,27:106-116.

[4] Kesling KL,Lonstein JE,Deni SF,et al. The crankshaft phenomenon after posterior spinal arthrodesis for congenital scoliosis:a review of 54 patients [J]. Spine,2003,28:267-271.

[5] A1Sayyad MJ,Crawford AH,Wolf RK. Early experiences with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our first 70 cases [J]. Spine,2004,29:1945-1951.

[6] Newton PO,White KK,Faro F,et al. The success of thoracoscopic anterior fusion in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112 pediatric spinal deformity cases [J]. Spine, 2005,30:392-398.

[7] Arlet V,Odent T,Aebi M. Congenital seeliosis [J]. Eur Spine J,2003,12:456-463

[8] Harry NH,Steven RG,Frank JE,et al. The Spine [M]. Amsterdam:Saunders Elsevier,2006:507-514.

[9] Ruf M,Harms J. Posterio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with transpedicular instrumentation: early correction in children aged 1 to 6 years [J]. Spine,2003,28(18):2132-2138.

[10] Bollini G,Docquier PL,Viehweger E,et al. Lumba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J]. J Bone Joint Surg Am,2006,88:1043-1052.

[11] Hedequist DJ,Hall JE,Emans JB. Hemivertebra excision in children via simultaneous anterior and posterior exposures [J]. J Pediatr Orthop,2005,25:60-63.

[12] 仉建国,邱贵兴,刘勇,等.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矫治脊柱侧后凸[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5):257-261.

[13] 王金光,郑启新,郭晓东,等.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4):1864-1866.

第7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内固定 后凸畸形 Zplate-ATE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110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增大,生活方式的不科学,造成了脊柱结核的发病比例大大增加[1],该病中尤其以胸腰椎的结核最为常见,该病容易并发后凸畸形和对神经系统的迟发性损伤[2],使用传统的手术治疗,稳定脊柱的性能较差,不能有效的抑制后凸畸形的发展,对后凸畸形的矫正能力也差[3],2002年2月~2011年12月使用Zplate-ATE前路减压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患者19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2年2月~2011年12月使用Zplate-ATE前路减压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27~66岁,平均5432±387岁;病程10月~45年,平均115个月;病灶范围达3个椎体3例,2~3个椎体10例,2个或以下椎体6例,胸椎段T5~T10结核9例,胸椎腰椎段T11~L1结核10例,结核均造成患者后凸畸形。

手术前准备:先通过拍片排除是肺结核的可能,然后在手术治疗的前2~3周,进行抗涝治疗(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等待患者中毒症状缓解后,血红蛋白水平升至100g/L以上,血沉<60mm/小时。

手术治疗:实施全身麻醉,侧卧患者,从严重病变侧切入,暴露病灶后,吸干净化脓的液体并剔干净被结核损伤了的椎体,对病灶进行彻底清除,如遇对侧也出现病灶的患者,一并将对侧病灶清理彻底,再使用Zplate-ATE前路减压内固定技术,在相邻的两个正常椎体上按照内固定要求操作进行,先各置入1个螺栓于椎体后缘部,撑开一定空间后,进行后凸畸形矫正,恢复椎体的正常高度,上钢板后,将螺栓拧紧,垫上垫圈加压,或采用锥体外侧缘双钉棒支撑及人工椎间融合器固定处理后,内置链霉素、粉针剂于伤口内,随后合并切口。术后卧床1个月,配器具支撑下床活动,并继续给予术前抗涝药物,3个月后即可停药。术后随访25~65年,平均37年,统计术前后畸形矫正的情况。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手术后,患者的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状况得到的矫正,平均矫正角度2167°,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1次随访后统计,丢失的矫正平均角度21°,最终后凸畸形矫正角度1957°,最终随访角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差异,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

讨 论

脊柱结核中尤其以胸椎和腰椎部容易出现结核,结核病症的出现会使得该段脊柱的稳定性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故重建病灶部位的脊柱稳定性[4],是治疗该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而前路内固定技术,是专门针对受损较普遍的椎管前方进行手术治疗,从脊椎体的前方切入结核部位,彻底清除病灶部位,解除了压迫脊髓的异物,故利于该部位神经系统的恢复,即便是实施前路减压术较晚,其效果也非常地明显,同时膀胱功能也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从物理学力学方面分析,前路减压内固定在脊柱中主要起一个支持作用,故在保持脊柱的高度方面,前路减压固定技术较后路内固定技术要更为可靠一些。但在手术中也需要注意如下几点:①手术中病灶部位要彻底清理干净,由于手术中会植入一外来固定器械,一些学者认为,可能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异反应从加重病情,但实践证明,只要将病灶部位完全清理干净,为固定器械的置入会创造有利条件;②后凸畸形的矫正得以保证,手术使用器械顶住后凸畸形的顶端缓慢矫正弯曲角度,矫正后侧弯复位,效果良好,19例患者平均矫正角度2167°,随访后最终矫正角度也达1957°,证明了复位情况让人满意,内固定技术也较为可靠③Zplate-ATE前路减压内固定技术,增强了骨质本身与螺钉的把持力,固定效果好。

综上所述,用Zplate-ATE前路减压内固定技术进行结核后凸畸形矫正效果较明显,减少了出血和创伤面积,可有效地防止感染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王浩,塔依尔江·举来提,袁宏,等.不同手术方式选择治疗胸腰椎结核并严重后凸畸形及重要截瘫[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1):807-810.

2 王锡阳,李康华,刘文和.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3):200-203.

第8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护理

胸、腰椎轻度骨折,滑脱的病人都采取平卧硬板床上保守治疗,对一些不稳定的爆裂型骨折或伴有神经、脊髓损伤的病人一般都采用手术治疗。近年来,治疗胸、腰椎骨折、滑脱的内固定村材料不断发展更新。由于椎弓根螺钉器械结构简单,并具有三维空间的可调节性,可使骨折复位,从而使神经通道获得最充分的减压,以利截瘫恢复。另外,由于其最小的内固定节段,减少手术创伤及保留更多的正常节段,最重要的是固定稳定,患者可早期活动,以利机能恢复,缩短卧床时间,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康复快。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36例患者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26岁,平均年龄50岁,T12.L1椎体骨折8例,L1椎体骨折12例,L2椎体骨折10例,L4、L5椎体骨折2例,L4椎体滑脱4例。随访术后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

2手术方法

病人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取俯卧位,采用胸或腰椎后路正中切口 ,向两侧剥离脊柱后方椎旁肌群主横突,显露伤椎及最少上下各一椎体,使用定位器定点,植入四枚显影探保针上、下各两支,C-臂X线机准确定位后,植入椎弓根螺钉、椎板切除减压,需植骨的再植骨融合,或放入融合器 ,手术结束时,放置胶管引流,按常规关闭切口,手术时间一般为120~150min。

3手术配合

3.1术前准备

3.1.1心理护理

由于胸腰椎内固定手术属大手术,费用高,创伤大,患者担心手术预后情况,心理负担重,情绪不稳定。因此巡回护士应熟悉患 者病情,术前1d常规访视,了解患者身体状况,查对相关各项检查结果及药物过敏试验结果,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其对手术的期望及忧虑,针对相关情况,给予安慰、解释。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目的、麻醉方法、手术方法与安全性,并特别介绍同类病人手术成功的例子,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保证术前1晚充足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使患者精神放松,能主动配合手术。

3.1.2物品准备

椎弓根螺钉专用固定器械一套,包括:直探子、持锁紧螺塞器、椎体提位器、T型限位钻φ3、单向钉上钉器、万向钉上钉器、显影探针左、右、椎体前路撑开钳、组合扳手1.2.3、转棒器、弯棒钳、螺钉折断钳、持棒钳、转棒钳、椎体压缩钳、椎体撑开钳、调节杆、连节杆;腰椎手术常用器械主要包括:髓核钳、椎板咬骨钳、骨膜剥离器、神经剥离子、骨锤、骨凿、咬骨钳等,还备自动牵开器、C-臂X线机、电刀、电动吸引器及连接管,大止血纱垫2包、30cm×45cm手术薄膜一块、引流管、袋各1个,冰冻盐水2瓶。

3.2术中配合

器械护士配合:①术前了解病情,掌握手术步骤,检查常规器械与专用器械是否准备齐全。②提前十分钟洗手,将器械按手术步骤先后分开摆放,方便操作,与巡回护士认真清点手术物品的数目及器械的完整性,接好高频电刀,吸引管等。吸引器头上套一长约1.5cm的细橡皮管,避免在吸引血液时误伤神经根及硬膜[1]。③再次用75%酒精球消毒皮肤,贴上手术薄膜,给C-臂X线机套上无菌套。④取患者胸或腰椎后路正中切口,递电刀逐层切开皮下组织及筋膜,递骨膜剥离器剥离脊椎两侧肌群至横突,递自动牵开器拉开皮肤、肌肉组织,递髓核钳或椎板咬骨钳、神经剥离子,清除深部组织 ,显露伤椎最少上下各一椎体。⑤定位:递开孔器开孔,递T型限位钻φ3在脊椎两旁上下椎弓处打孔四个,置入显影探针后,切口铺无菌巾保护切口,避免污染,行C-臂X线透视。⑥准确定位后,递单向或万向钉上钉器和所需长度的椎弓根钉固定。⑦依次递骨凿、骨锤、咬骨钳,行椎板切除减压。⑧依次递持锁紧螺塞器、组合板手、持棒钳、转棒钳、椎体撑开钳、上好螺帽、连节杆、调节杆。⑨缝合切口;递冰盐水1000ml、甲硝唑100ml、冲洗切口,反复检查有无活动出血,清点物品数目及器械的完整性无误后,置引流管接引流袋,常规逐层缝合肌肉、筋膜、皮下组织,皮肤;再次核对物品数目,敷无菌纱块、棉垫于切口上。

巡回护士的配合:①术前认真检查仪器设备,保证其功能好,并检查抢救药品是否齐全,接病人时认真做好核对工作。②用18号、20号静脉留置针(最好选择上肢静脉)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其中一条20号留置针接上三通螺旋器,保证输液,输血的通畅。③协助麻醉师进行气管插管全麻后,置患者俯卧位,双上肢向前平放,双肩部、胸部、腹部、两侧髂前上棘、会、双踝关节垫软枕,尿管保持通畅,电刀负极板贴在肌肉丰厚处,用宽布带固定双腿,松紧适宜,保证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不变。④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尿量、出血量,及时调整输血,输液速度。⑤随时注意患者有无改变,肢体有无受压、管道有无脱落,电刀负极板有无脱落或与周围金属物体接触,以防灼伤患者。⑥及时补充手术所需物品。⑦与器械护士认真做好物品、器械后的清点工作(术前、术中、术后)并及时写好术中护理记录。⑧严格控制参观人员,减少人员走动,尽量减少感染。⑨术毕固定手术切口敷料,将患者置仰卧位,移动病人及翻身过程中必须保持脊柱成一直线避免脊椎扭曲[2],待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与麻醉师一起护送患者至复苏室或重症监护病房并认真交接患者术中情况及注意事项。

4结果

36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切口达到Ⅰ期愈合;椎体间植骨融合好,无发生椎间隙感染,无硬膜损伤及马尾神经牵拉损伤,随访6个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5讨论

胸、腰椎内使用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器械多,因此器械护士必须熟悉手术步骤和器械的使用,准确、及时地配合医生,以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患者的安全。

巡回护士术前常规访视病人外,入手术室后还要热情接待,亲切安慰,简单而介绍护理技术操作以及术中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再次减轻其紧张和焦虑情绪。

预防压疮及神经损伤;由于病人需全身麻醉置俯卧位手术,固此摆放时,应舒适,防压疮,双上肢不能过度张开。

预防低血压和失血性休克。由于手术复杂、术程长、失血相对较多;血压增高时会增加出血量。出血多又会造成血压下降,护士必须配合麻醉师观察出血量和血压情况,保证两组静脉通畅及时调整输液,输血速度,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使其顺利渡过手术期。

参加手术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手术间减少不必要人员走动,预防术后椎间隙及切口感染,是手术成功相当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魏革、刘苏君 主编.腰椎椎板减压内固定术.手术室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6(2):347.

[2] 刘玉珍、张广清 主编.胸腰椎骨折. 临床中西医结合护理全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0(1):521.

第9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

引言:慢性腰肌劳损是慢性腰痛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以长期反复发作的腰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和筋膜的慢性损伤,其常被用作没有明确器质性病变的慢性腰背部疼痛的总称,其中包括了臀筋膜综合征、腰3横突综合征、棘间韧带损伤以及腰痛广泛不固定而活动基本正常的积累性腰肌劳损。也有称为功能性腰疼。这种疾病发病的人群比较广泛,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可能患上这种疾病,而且一旦患上以后就不大容易痊愈,往往需要长期精心的治疗才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1、实验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4名被试者全部来至于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其中9例为男性患者,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为18―23周岁。通过询问病史,了解到14例患者患慢性腰肌劳损有半年至5年不等,患病原因均为急性腰肌损伤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导致的。其中有11名患者为单侧腰骶部疼痛不适,3名患者为双侧腰骶部疼痛不适。通过询问病史,均无骨折或骨骼的病变,排除结核和肿瘤。

1.2方法

实验调查法(主要是通过从2012年至2014年两年间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按摩室的实践和统计有关病例而进行的实验调查的)和文献综述法。

2、慢性腰肌劳损的诊断和患者主要症状

2.1慢性腰肌劳损的诊断

2.1.1诊断要点

2.1.1.1 病程长,无明显伤史,多发生于长期弯腰慢性积累的创伤,或因急性扭伤治疗有反复,不彻底而引起。

2.1.1.2疼痛症状时轻时重,严重者须持拐行走,并产生腰椎畸形,甚至卧床不起。

2.1.1.3 肌痉挛常表现在一侧骶棘肌,臀肌或两侧。

2.1.1.4 压痛点广泛,以棘突两侧,腰椎横突及髂后上嵴为最多见。

2.1.1.5 痛与单板机通常放射至膝部,很少到小腿与足部。

2.1.1.6 直腿高举试验阳性,也可以阴性,但踝反射阴性,亦无伸拇肌力障碍。

2.1.1.7 X光线片,肌电图及脊髓造影对本病无诊断意义。

2.1.1.8 个别患者同时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如腹痛等)。

2.1.2注意区别的病症

2.1.2.1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典型的腰腿痛症状兼伴有下肢放射性痛、腰部的活动受限、脊柱侧弯和肌腱反射消失、皮肤感觉障碍等神经根受卡压的症状。

2.1.2.2腰椎的结核病,有低度发烧、盗汗、渐渐消瘦等全身性症状。血液检查,血沉降速率加快,X光线检查可发现腰椎骨质被破坏甚或发现脊椎旁有阴性囊肿。

2.1.2.3增生性脊柱炎(骨刺),常发生在四十五岁之后,长期腰酸痛牵引大腿、小腿的外侧疼痛,时好时坏,休息后有所缓解,行走或背负重物时有i痛加剧的现象,脊柱可有叩击性疼痛。X光线检查可见腰椎骨钙质沉淀和关节边缘骨质增生。

2.1.2.4陈旧性骨折伤,病人常有急性外伤病史,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障碍。X光线检查可发现椎体被压缩或附近有骨折的现象。

2.2患者的主要症状

2.2.1长期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呈钝性胀痛或i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有严重者甚至须持拐行走,并产生腰椎畸形,有的甚至卧床不起。

2.2.2在休息、加强腰部保暖、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姿势后可使症状减轻。但是遇到劳累、天气阴雨等,受风寒湿影响时则症状加重。慢性腰肌劳损腰痛的主要表现为休息痛,即夜间、清晨腰痛明显,而起床活动后腰痛渐渐减轻,若过度疲劳则疼痛加剧。

2.2.3疼痛范围较广泛,压痛点多以棘突两侧,腰椎横突及髂后上嵴为最多见。轻症患者压痛多不明显,重者伴随压痛可有一侧或双侧脊椎两旁之肌肉肿胀、痉挛、僵硬。

2.2.4背部运动一般无障碍,腰部外形也多无变化。若急性发作症状较重者,可出现肌肉痉挛、脊柱侧弯、下肢牵扯痛等症状。

2.2.5 X光检查除少数可发现腰骶椎先天性畸形和老年患者椎体骨质增生骨刺外,多无异常发现。

3、慢性腰肌劳损的防治与自我保健

3.1慢性腰肌劳损的预防

如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了。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开始通过各种科学可行的途径来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了,如今大家都一致的将各种疾病的预防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当然慢性腰肌劳损也不例外,它和许多疾病一样,也是可以通过一定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进行预防。对于它的预防,人们应该注意从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起。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预防。

3.1.1保持良好的姿势并矫正各种畸形。无论是在站立还是在坐着的时候,正确的姿势都应是昂首平视、收腹、挺胸、维持脊柱正常的生理弧度,避免颈椎和腰椎过分前凸。在儿童和青年发育期,尤其是学龄儿童保持良好姿势更为重要。对于姿势不良者应及时纠正。当下肢或骨盆出现畸形或活动障碍时应进行矫正。

3.1.2加强体育锻炼,加强体育锻炼能使肌肉、韧带、关节囊经常处于健康和发育良好的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腰背部肌肉练习可以增强腰背肌肉的力量和韧带的弹性。肌力强、韧带弹性越大的人,发生腰肌劳损的机会就越少。

3.1.3工作劳动中注意,避免在不良的下劳动时间过长,改善体力劳动条件,对单一劳动姿势者应坚持工间锻炼,或采用围腰保护腰部。注意技术革新和改进操作方法。如今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也应该在长时间的坐位工作中经常改变一下自己的或在一定时间后做简单的体操。

3.1.4注意劳逸结合,在工作劳动中要注意劳逸结合,特别是慢性病、营养不良和肥胖者,更加要注意休息,加强治疗;另外女性在妊娠期、分娩后、月经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急性腰扭伤患者应彻底治愈后再参加相关的运动和工作。

3.2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

主要是通过按摩、足疗和运动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

3.2.1按摩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从患者骶部到腰部进行轻揉3―5分钟,主要是按摩有关的腰骶部的肌肉,关键对这些肌肉的起止点进行按摩以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接着医者用手指依次按压患者肾俞穴、次缪、阿是穴、环跳、委中、昆仑等穴位,每个穴位按压20―30秒,力量由轻到重;然后医者用双手的大、小鱼际及掌根推揉脊柱及其两侧的竖脊肌10―20次,再运用滚法、揉捏、按压、弹拨等方法对腰骶部的肌肉进行按摩;再使用斜扳腰椎法,患者取侧卧位,上侧下肢屈髋屈膝,医者立于患者对面,双手分别按上侧肩部和臀部,然后两手反方向用力按压3―5次,接着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医者双手握住患者双下肢膝关节处左右旋转5―6次后将一侧上肢的前臂放患者的双膝下,另一只手托住患者的腰骶部向上做托法;最后使用牵抖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的足底一侧,并双手紧握患者的双踝部,进行上下牵抖患者腰部和双下肢3―5次,牵拉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的踝部用力不可过猛整个过程中按摩手法要求和缓有力,有深透感、节奏感,以患者感觉温柔舒适为度,按摩每隔一天一次。

3.2.2足疗

医者或患者自己首先仔细运用拇指按压刺激肾上腺和肾脏的反射区,接着对输尿管和膀胱的反射区也进行刺激;然后以脏器循环的顺序(肾脏输尿管膀胱)进行揉搓。在进行足疗的同时可对金门和中封两个穴位进行按压,一共用时大概为15分钟,足疗连续做三天后再休息五天。

3.2.3运动疗法

患者仰卧位,两膝屈曲贴腹,双手抱膝,使腰部平贴于床上,腰骶部肌肉放松;患者俯卧位,两手扶床,抬起头和上体,保持一段时间;仰卧位,挺胸,使背部离开床保持一段时间;患者仰卧位,抬臀部离床;立位,双手叉腰,做体转运动,同时外展该侧的上肢,眼望掌心,两侧交替进行;倒退走,选择在平坦安全的地方进行,患者倒退走的时候上体适当后仰,重心后移,尽量用前脚掌发力,膝踝关节注意缓冲,速度和步幅因人而定。运动疗法每天早晚各一次,每个动作每次做10―20次。另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应该加强腰背的肌肉力量练习。

以十天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隔两天,治疗时间最少一个疗程,最多三个疗程。

3.3慢性腰肌劳损的自我保健

慢性腰肌劳损不仅可以通过以上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还可以通过以下的自我保健方法进行防病治病。

3.3.1患者双手按揉肾俞、腰俞、委中、阿是穴,每穴按揉2分钟。

3.3.2 患者两手半握拳,在腰部两侧凹陷处轻轻叩击,力量要均匀,不可用力过猛,每次叩击2分钟。

3.3.3患者两腿齐肩宽站立,两手背放在背部,沿腰两侧骶棘肌上下揉搓100次,以腰部感觉发热为度。

3.3.4患者双手叉在腰部,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腰部放松,呼吸均匀,做前后左右旋转摇动,开始旋转幅度要小,逐渐加大,一般旋转80――100次。

3.3.5患者弹拨痛点10――20次,然后轻轻揉按1――2分钟。

4、标准和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理局1994年6月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腰疼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好转:腰疼减轻,腰部活动基本恢复;未愈:症状未改善。

4.2治疗结果

治愈:治疗一至二个疗程,腰痛基本消失,活动无明显疼痛,弯腰背伸时无明显牵制痛者10人;好转:腰痛明显减轻,无疲劳酸痛感,腰部活动基本正常者3人;未愈:治疗前后腰痛无明显改善者1人。

5、讨论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这是指除了劳易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可造成组织劳损以外,若长期腰部姿势不良或者长期从事腰部持力及弯腰活动等工作,可引起腰背筋膜、肌肉劳损,或筋膜松弛,或有淤血凝滞,或有细微损伤,以致腰痛难愈。慢性腰肌劳损的病理基础是由于地心引力的牵拉,而使腰背部的肌肉要长时间的紧张来维持躯干的正常姿势与位置以及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长期重负荷所造成的腰肌筋膜水肿、软组织增生、粘连挛缩及纤维变性刺激或压迫神经而产生腰痛。一般常见的直接病因有:急性腰扭伤之后]有及时而正确的治疗,或者治疗不彻底,或者反复多次扭伤致使受伤的腰肌筋膜不能完全修复,局部存在着慢性无菌性炎症、微循环障碍与肌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症状,另外受损的肌纤维变性或疤痕化,也可刺激或压迫神经末梢而出现腰痛;长期以不良的姿势从事工作,如长期弯腰工作的矿工、只会用一侧肩部挑担的扛工者、工作中长时间采取躯干侧弯姿势的牙科医生甚至于如今长期在办公室处于坐位工作的白领等,由于工作中长时间姿势不良使全部或部分腰背肌肉长时间处于高张力牵拉状态,日久天长即会发生腰背肌疲劳性损伤;先天性畸形,如隐性骶椎裂使部份肌肉和韧带失去附着点,破坏了腰骶关节的稳定性;两侧腰椎g小关节不对称使两侧腰背肌运动不一致如小儿麻痹症后留下的下肢畸形,行走姿势不平衡而造成部份腰背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劳损;扁平足、扁平髋等畸形也可造成部份腰背肌代偿性劳损;脊柱的损伤导致脊柱仍谄胶獗黄苹担背部肌肉在运动时失去平衡,导致部分肌纤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天长日久部分腰部肌肉也会出现劳损;风寒湿邪的侵袭,可妨碍局部气血的运行,致使影响腰部肌肉、筋膜与韧带紧绷、痉挛而变性引起腰痛;身体弱者,由于腰背部肌肉发育不良、菲薄无力,不能劳累,腰部稍长时间或轻微的活动都会引起损伤,甚至长期处于单一姿势,如久坐,也会造成腰肌疲劳性损伤,出现腰痛。

运用综合法进行治疗,按摩过程中运用滚法、揉捏、按压、弹拨等手法进行舒经活络,可使局部肌肉松弛、缓解疼痛;斜扳腰椎法可以将痉挛或粘连的腰肌分开;牵抖法一方面可以牵拉腰部或者腿部的肌肉,解除肌纤维的收缩,另一方面通过抖动有舒筋活络之功效。按摩足部反射区以及相关穴位可以达到促进腰部肌肉血液循环,增强代谢、改善内环境的作用。运动疗法中的各种特定动作的练习可以达到缓解肌肉的紧张性、增强腰背肌的肌力和增加脊柱稳定性的作用。

按摩疗法及运动疗法同时进行再辅以足部反射区的按摩,不但可以有效的解除患者的症状、体征,消除局部急慢性炎症,接触痉挛、松解粘连,而且也能有效的防止腰部肌肉等软组织再度粘连,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加强腰部的稳定性,巩固治疗效果,从而能有效的预防腰肌劳损的反复发作,彻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

经常坚持腰背部肌肉的力量练习也是很重要的,调查的14人中那些经常进行腰背肌肌力练习的人很多通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其一些症状和体征就逐渐消失,彻底康复。完全康复的患者经常参加腰背肌的力量练习后可以巩固疗效,有效的防止一些慢性腰肌劳损的复发。

6、结论

慢性腰肌劳损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虽然不危急人们的生命,但是却直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人们通过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进行一些自我保健可以起到预防慢性腰肌劳损的作用。通过综合法(按摩、足疗和运动疗法)进行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而且坚持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还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凌纯 分型治疗慢性腰肌劳损120例《四川中医》2003年第21卷第11期

[2]陆正华 运动治疗慢性腰肌劳损47例《中国民间疗法》2003年10月第11卷第10期

[3]张亚秋 王国英 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120例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年1月第19 卷第1期

[4]蒋晶飞 推拿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腰肌劳损35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5月第27 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