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基础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科学、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先修课程,其开设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护理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均由基础医学院承担,受以往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影响,课程设置往往参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模式,与临床医学专业无明显差别,基础医学所占课程比例较大,没有突显护理专业特色。近年来,就如何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各护理院校都进行了广泛探讨,目前尚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科学的、可广泛应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我校要开设本科涉外护理专业,提出一套适合此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着重从基础医学应开设课程门数、应开设基础医学各课程的总学时及理论实验学时分配方案、应开设基础医学课程的开课先后顺序、相关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调整方案以及课程教材的选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1文献法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P1。采用我校现有的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文献总库,查阅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改革相关文献,了解国内护理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最新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写出综述,作为最终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参考资料。
2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研究人员与被研究者面对面,或者通过电话进行有目的的访谈。到全国开设有本科护理的特别是进行过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其基础医学课程开设比例,学习其课程改革经验,先后到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及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进行学习,采用非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2所院校的教学主管及相关老师进行了访谈,收集其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资料,并将资料按类别进行整理、分析、归纳;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武汉大学护理学院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武汉大学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开设的意见及学习感受,并将资料进行详细记录;邀请担任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医学教师、护理专业教师、护理临床带教老师,召开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研讨会,对其进行访谈,根据对各种途径获得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商讨出一套本科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
3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有些学校进行了全面整合,将所有的基础医学课程全部打乱,不再按传统的模式进行单课程教学,而是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每个系统从正常讲到异常,形成了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的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尚没有配套的教材,对师资水平要求较高,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坚持基础医学学时够用为度的原则,我校在课程设置时,选择了局部整合,选择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有配套教材的整合方案,将一些联系紧密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将组织学、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一门课程人体形态学,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4开设门数与学时
我国目前大多数护理本科院校基础医学教学,沿袭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开设门数过多,学时数过多,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本次课程设置,经过课程整合把课程门数定位正常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7门,课程总学时压缩为362学时,课程学时比例分配中增加了形态学实验的比例,压缩了验证性试验比例。
5开课学期及教材选用
依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遵循由基本形态、结构到功能,由正常到异常的学习习惯,安排基础医学课程的开课顺序,把正常人体结构学安排在第一学期;教材选用上,医学基础主干课程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专用教材,如选用了步宏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选用了董志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药理学,选用了唐四元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生理学,选用了周瑞祥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人体形态学,选用了高国全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生物化学,选用了黄敏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选择了安云庆主编的医学免疫学。
6涉外特色
为了满足涉外护理的需要,根据基础医学课程特点,选择了相对容易理解的人体形态学中的解剖学部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中的病理解剖学部分进行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医学英语知识,为后续护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打下一定基础。
经过近1年的探索,我们初步提出一套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此方案将在我校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中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不断评价,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此课程设置计划,更好地满足本科涉外护理教学的需要,为各护理院校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艳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编制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⑴.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8):1640-1642.
[2]沈开忠,叶国英.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探索U]护理学杂志,2013,28(11):55-57.
[3]王娟,余丽君.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⑴.护理学报,2009,16(10):13-16
[4]段颖杰,余丽君.实习护生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评价的分析[JJ.护理管理杂志,2009,8(8):29-31.
[5]王虹,成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3-34.
[6]马连娣.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24.
[7]杨桂染,李旭,王欣.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分析田.教育与职业,2011,(29):136-137.
[8]朱慧芳,刘先俊,张莹,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初探[U]基础医学教育,2013,15(7):682-685.
[9]沈开忠,叶国英,陈芙蓉,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考试的改革田.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2):67-71.
论文摘要: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我校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卓有成效。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的智能结构及必要的护理学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之具备初步护理工作的能力,为专科护理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校考虑到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懂得必要的常规的医学知识,因此专门设置了《基础护理学》这门课程,虽然是选修课但却是一门必选课程。由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学生相比,专业不同、入学的知识层次不同、学习态度不同等,我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教学时进行了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护理学》也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着重阐述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重要的护理操作。但由于专业不同,它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是以信息管理为主,医学知识为辅,只需一般了解和掌握,而且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达到护生那种熟练掌握的要求。另外,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不必学习《基础护理学》这门课,对这门课产生心理排斥,不愿学甚至厌学,课堂纪律差。而且卫生部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也没有统编教材,没有做出严格的要求。
综合以上因素,本人以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的教材为基础,在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班级进行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方面实施改革。
2.教学改革的实施
2.1对教学内容进行挑选删减
首先,节取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和见习期间可能遇到的,或需要实践的护理操作,如无菌技术,进行详细地讲解。因为无菌技术是医疗护理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操作,可防止发生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必须牢记和掌握,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在医院工作中比如遇到医生在给病人换药时,就应该知道无菌操作应该避开,不要大声喧哗,不对其咳嗽、打喷嚏。
其次,给学生讲解生命体征的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掌握此类操作不仅在临床上可为病人服务,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为病情的观察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而且在家庭中也可应用。家人或邻居如果是发热或高血压的病人,都可以应用,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护理操作,与学生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也就越大,积极性就高,学习效果也好。
最后,各种注射法在无菌技术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讲解。打针吃药几乎每个学生都经历过,如能自己掌握注射技术,无不是一种好事,学生对此都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很高。当然,在注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学生态度要端正,做到注射部位的准确,注射方法的准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教学事故。
2.2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安排
由于教学课时少,总共才16个学时,要完成以上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考虑到学生仍以掌握操作技能为主,要少说多练,因此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为1∶4,课后安排学生多练习,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2.3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在第一次课正式上课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一些临床常见的病例,也可以看一些医疗短片,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一门新课程的学习。接着明确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不能认为只是一门选修课思想上就有所放松。
教学方法总体上采用“示教(即教师讲解和示范操作)+回示教(即学生进行操作)+学生练习+理论和实践考核”的方式。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主要讲授重点知识,在讲解实践操作时操作分步讲解,反复着重强调注意事项。学生回示教时让下面的同学仔细观看,然后指出操作中的错误之处,大家共同学习进步。学生分组练习时有两位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之处。学生练习的同时播放操作光盘,帮助学生练习,同时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以便能熟练掌握这些操作,从而一次性通过考核。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示教、讨论、技能实践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沉闷和单调的弊端。
3.教学改革的结果
通过以上的改革,课堂气氛较明显好转,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听讲,对于重点和难点,勾圈划点作好标记,学生操作回示教积极主动,操作练习认真,不懂就问,反复练习,最后考核情况良好。与上一届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相比,进步很大。所以医学见习和实习期间,这一届学生受到带教教师和病人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a)-0102-02
护理专业学生上岗的必备条件是获得执业护士资格。但现行的护士执业考试只注重临床护理课程的考核,不重视基础医学知识的考试。这导致学生入学后,认为毕业后所从事的护理工作与基础医学学科关联性很小,根本不注重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甚至出现厌学现象。但是护理医学必须以基础医学为基石,缺少了基础医学知识难以学好和掌握临床护理课程和知识。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基础医学的教学质量。
1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设想
1.1既往研究
陈浩浩等[1]剖析了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育现状及在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突出基础医学实验、完善实践操作考核,构建特色基础医学课程体系。
邱惠萍等[2]通过精简、更新、优化和整合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删除重复交叉部分,建立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医学基础课程体系,实行教革后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更扎实,提高了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胡玉萍等[3]分析了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合适与否以及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及临床工作的直接关系,认为现阶段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存在学时分配、教材选择、教师教育背景及教学方法等不尽人意,应进一步改进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设置与安排。
廖林楠[4]指出在基础医学课程中实施三元一体化教学改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最终提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为后续临床课和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
袁耀萍等[5]为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有机整合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实验内容,形成综合性机能实验系列,在教学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分阶段教学、设计药理学单盲实验和开展综合性实验、更新仪器设备等方法,不仅提高学习兴趣,也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课程。
芦琨[6]认为,为适应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要求,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经过两年实践,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教学新体系满意度颇高,显著提高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
田华等[7]认为,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专业先期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医学课程合理设置息息相关。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教改经验并根据本校实际开展了针对性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重新修订的改革与实践,实施后教学效果良好。
戴长蓉[8]针对国内外护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探索一系列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相关措施:根据临床护理岗位需要进行课程设置,构建基础医学课程新模块;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综合应用能力;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和资源。
1.2教学内容整合依据和工作开展
针对高职高专学制短,基础医学教学内容多,学生认为护士执业考试和临床护理工作与基础医学学科关联性很小,根本不注重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的实际,基于以上文献研究,探索和研究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
以笔者学校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调查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对照实验的方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学科之间重复的和与专业无关的内容,增加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前瞻性理论和技能知识,增加实验教学时数,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科授课计划,重新构筑符合实际的基于工学结合的三基医学基础课程体系,进而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活动,注重课题完成的质量控制,根据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及匿名调查,判定教学内容整合后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整合的实施
2.1整合方向
针对需要改进的基础医学课程存在的学时分配、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及实验课内容等不尽人意之处,涉及到教学内容精简、更新、优化和整合,删除重复交叉部分,课题组成员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建立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医学基础课程体系。即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及其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各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实验教学内容)的学时数量,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科授课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验和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判定教学效果。
2.2研究内容
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前提特性和教學内容性质以及教师自身的因素,改进教学方法,使研究对象真正掌握学习的一般程序,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技能,养成良好学习尤其是自我学习能力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整合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删减学科之间重复内容,删减与专业无关内容,增加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前瞻性理论和技能知识,增加实验教学时数,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科授课计划;(2)选择2016级2个班级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验和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判定教学效果;(3)设计调查表格,根据学生匿名调查结果,判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以便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学科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口试考核;基础护理学;应用效果;满意度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护理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为中心[1]。而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考核方式很关键,所以考核方式要预先仔细地筛选和计划,因为一个良好的、合理的测试系统可以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口试考核是众多考核方式之一,本研究探讨口试考核法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状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山东医专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共计860人,均为2012级高考应届专科生,统一选用教材《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小寒主编)。按照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授课,对随机抽取的1~8班共410名学生实施期中、期末2次口试考核,另8个班460名学生未进行口试考核。1.2研究方法1.2.1研究实施口试组学生自学习《基础护理学》课程后,在课程进行到一半及课程结束时分别进行一次口试考核,然后与非口试组学生统一参加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期末理论考试及护理操作技能考核;两次口试考核结束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两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及护理操作技能考核的成绩。1.2.2考核方法1.2.2.1制定口试考核法细则由年资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口试题命题小组,命题小组梳理《基础护理学》课程各章节中的知识点,并将其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同时按照难易搭配比例恰当、尽可能避免重复的原则制作题签,每签包含2~3个小问题,总题签数多于班级学生数的两倍。学生随机抽签后口答问题,监考教师根据评分标准和学生表现现场评分。1.2.2.2口试考核法评分标准百分制评分,其中知识点表述正确(占70%);仪容举止端庄得体(占15%);普通话清晰流畅、表达自然(占15%)。1.2.2.3期末理论考核期末理论考试题均由不承担本研究对象《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命题,按教务要求出题,单选题60个(占30%),多选题10个(占10%),填空题10个(占10%),名词解释5个(占10%),简答题5个(占20%),病例分析题2个(占20%);总分百分制。1.2.2.4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护理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包括更换床单法、生命体征测量法、吸氧法、密闭式静脉输液法、心肺复苏术5个操作项目,监考教师以学号顺序将学生划分5人1组,以抽签方式确定其考核项目,5人对应5项操作项目,避免同组学生重复考核同一操作。每一操作项目均按百分制计分,80分以上为考核合格,比较两组学生考核合格人数。1.2.2.5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内容自行设计,编制学生对笔试与口试两种考核方式的认知及满意度问题,其中以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形式评价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满意度[2];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与访谈。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学生对口试考核的认知状况及满意度期中、期末口试考核后对口试组410名学生发放关于考核方式认知及满意度的问卷,问卷设计8个评价项目;其中第8项为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调查,在表2中列出。问卷回收率100%,且全部为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表2。2.2两组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口试组学生的期末理论成绩明显高于非口试组学生(P<0.05),见表3。2.3两组学生期末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合格人数比较两组学生均考核更换床单法、生命体征测量法、吸氧法、密闭式静脉输液法、心肺复苏术5个操作项目,5人1组抽签后确定其中一项操作,口试组与非口试组单项操作项目总考核人数分别为82人、90人。统计显示口试组各考核项目生合格人数明显多于非口试组(P<0.05,0.01),见表4。
3讨论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求护士能够具备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和面对临床问题进行应变处置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既往采用过传统的笔试、笔试+操作考核、笔试+阶段性抽考+操作考核等考核形式,近年来开始不断探索应用口试考核。在这些考试改革中,口试考核是对笔试的重要补充形式[3],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起到积极的意义[4],它克服了传统笔试一味使学生死记硬背以及押题、抄袭、侥幸的弊端[5-6]。在口试所创设的考试环境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学生在提问范围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将个人学习的成绩以及情感兴趣得以展现,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7],问卷调查中也证实85%以上的学生赞成口试考核法有助于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增强个人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等。口试考核促使学生提前意识到想考核时回答好问题,不仅需要个人积极主动地去复习、理解掌握课程所学内容,同时必须对个人现场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为此学生进行积极地备考,在备考的过程中其各项能力和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逐渐向“以考促学的目标”靠拢[8]。口试考核现场为学生语言表达、心理素质的锻炼提高与检验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考核现场学生要即时回答问题,必须在短时间内去思考分析,寻求问题答案,选择回答问题的方式,大脑快速调动运转,思维得以训练加强。因此口试考核中展现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它不单纯是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也是在对其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等进行评价[9]。通过在《基础护理学》课程中实施口试考核研究,也取得如下几点体会和收获:其一,对教师而言,口试考核可协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口试考核是一种更为直观的现场测试,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学生的整体回答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可直接投射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立即反馈的机会[10],从而促使教师针对问题,适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保障。在对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与操作考核的统计分析显示出口试组的成绩明显高于非口试组,操作考核的合格比例明显高于非口试组。其二,在考核中教师发现学生总体基础知识薄弱,整体综合素质不理想,面对教师提问,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应对、不知所措,有时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缺乏自信等,尤其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者表现突出。说明学生十分缺乏此类训练,这是今后针对学生培养教师需要努力和改进的一个方向。其三,个别口试考核试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题目过大或操作性题目难以用语言表述,需要进一步地修正和完善。其四,口试考核实施过程中需要承担考核任务的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核工作量大,课程需要足够的学时和师资来保障考核任务的完成。口试考核既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形式,同时也是鞭策学生学习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2,11]。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运用口试考核法可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及护理操作技能成绩,并得到学生肯定,值得在教学中应用推广。同时为适应社会对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仍需要继续加强《基础护理学》课程考核的改革与探索,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
参考文献
[1]刘莉,唐文玲.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实践[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37(3):220-222.
[2]黄英,李雪兰.口试对学习成绩影响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90-91.
[3]董淑英,童旭辉,祝晓光,等.综合考核在生物科学专业药理学考试中的应用及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398-1400.
[4]由莉颖.市场营销专业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3):51-53.
[5]李丽,马克涛,李新芝,等.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增加口试考核必要性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111-113.
[6]李雪梅,孙国平,黄朝阳,等.传染病学口语考试对教与学的反拨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8):68-69.
[7]沙爱龙,杨丽娟,江春雨.动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考核及口试效果调查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10,11(19):30-31.
[8]覃俊达,谢小瑜.口试在“微生物检验”课程实践考核中的应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120-122.
[9]陈波.“口试操作”考核方式在大气环境监测实践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3,(5):46-47.
[10]施红译.医学教育精要[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40.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省株洲市 412012
【摘 要】和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相比,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法因其优越性越来越被教育界所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大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与激发的培养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对培养新一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问题;基础;实验;教学方法;应用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只有当大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积极参与者时,大学生才能保持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但另一方面,我国在政策导向方面却往往强调学习资源和教学环境等物质条件,而忽略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的作用。
1 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基础护理学》的概述
1.1《基础护理学》的现状
《基础护理学》作为一门护理学专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临床基础课程,对于学习者投入精神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先在课堂上由教授们通过理论性质的教课,让学生们对护理学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然后再带领学生们进入实验室,先由老师进行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演示的过程重复一遍,再继续由老师演示,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学生学会为止。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导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早已经不再适合于当今广大临床医学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了。
1.2 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满足了大班教学的需求,即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却是以扼杀每个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作为代价的,每个学生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学习过程不能发挥自身的特长,长此以往更是不能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在需要各种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人才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在《基础护理学》的应用已经落伍于时代潮流了。
1.3 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的概述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先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授课,然后指定一部分内容让学生们自学,进一步让学生将自己自学到的内容进行相互交流,最终有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归纳并评价彼此之间的学习情况。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将学习中的主体由老师转为学生,极大地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能够够更加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2 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的作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后,我们就能发现其优越性,其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的能力,还能构建一种异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新教学模式。
2.1 提高教学效果
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因为其对于启发式教学的注重,故而整个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个个分割的个体,而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学生从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几个过程中,不仅能得到专业知识的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形成一种极为科学的思维模式,从而让教学不再是简单对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而是专业知识和思维模式双管齐下的共同教育。并且,相比于老师单方面的灌输式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真正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让学生真正能够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信息分析,也能让老师的授课内容更加深刻地被记忆在学生的脑海里。
2.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将一个个学生从各自为战的状态拉回到共同合作的状态,其也能对学生的合作精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今时代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不少不良思想渗入大学校园,而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越来越多。而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则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团结合作,实践真知的过程中发现个人的力量不如整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有通过不断的合作才能最有效率地达到我们的目的。这样,就能使得《基础护理学》这门课程不仅仅只让学生学习到基础的护理知识,还能使得他们养成一个健全的人格,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
2.3 促使老师提高自我
尽管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一再强调学生作用的重要性,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等重要。尤其是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由于国内还比较少的学校采用,不少学校的老师对其的认识也远远不足,因此,我们的老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相关知识学习,通过网络等方式,逐渐认识到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不同之处,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才能在讲授《基础护理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益处中来。
3 结语
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具有个性的人才,而传统教学方式则因为其必须满足于大多数人的根本目的,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远远不能达到现代化假设对于人才的需要。因此,让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应用到《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来也就成为了培养更多有着专业知识和健全人格的人才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俞志明. 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00(02).
[2] 赵西梅, 杨伟松, 姚鸣放, 高蕴雅. 医学物理学教学手段改革尝试[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04).
[3] 姜振环, 胡伟新, 张霞, 陈克功. 合理选择教学媒体进行手术学教学的体会[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1(02).
[4] 乔琳, 和水祥.PBL 教学法在临床见习课中应用的探索与思考[J]. 西北医学教育,2010(06).
摘要笔者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实施了以团队为基础(TBL)的教学法,该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不适应该教学法及小组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要重视授课章节的选择,同时应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注意分组的合理性,制定恰当的评价指标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内科护理;教学方法;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60
内科护理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该课程的任务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而且要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sed learning,TBL)是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 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1]。该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中广泛应用[2-3],并已得到认可。笔者将TBL教学法应用于《内科护理》教学中。现将其应用及体会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8个班共2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235名,男生5名,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学制3年。我校将《内科护理》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TBL教学法应用于大二第一学期《内科护理》部分章节(以“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人的护理”章节为例)。
2教学实施
2.1组建小组TBL教学方法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内部分组,每班分为5组,每组5~7人。分组时根据学生上一学期的成绩和平时表现,将好、中、差的学生分到各组中,并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组内的合作学习及最后的考评工作,组建小组的总体要求是组内差异,组间无差异。
2.2确定教学要点,并将要点提前1周发给学生提前1周将教学资料发给学生,并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同时告知学生课上将进行个人和小组测试。学生根据教学要点进行课前自学及小组讨论。
2.3个人测试(约15 min)“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人的护理”共3个学时,120 min。开课后先进行个人测试,时间10 min。试题相对简单,主要为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及重点问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预习效果。测试结束,由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并解释(5 min),个人相互交换评分。
2.4小组测试(约25 min)在个人测试结束后立即进行小组测试,时间约15 min。题目形式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主要以病例分析为主的选择题,难度较前有大幅度的提升。小组成员间可以进行讨论,但不能翻阅参考资料,最后确定答案。测试结束,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利用10 min时间进行组间互换评分,同时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组间的辩论。
2.5病例讨论(约50 min)病例讨论主要是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病例与本次课密切相关,在1周前已经布置给学生,要求每组学生课前对所有病例都要进行讨论。课堂上每组随机抽取病例中的一个,小组选择1名代表进行总结陈述小组观点,本小组其他成员可以适时进行补充,持有异议的其他小组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说服对方,仍有疑惑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让学生共同探讨,寻找答案。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各小组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和正确性将作为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标准。
2.6教师分析、总结(约30 min)对所讲疾病进行简单系统的讲解,特别是一些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所给病例及所附的问题给予分析、解答,针对讨论过程中没有明确结论或有分歧的问题给予解释。
2.7教学评价TBL教学的评价系统由4部分组成,即个人测试成绩(20%)、团队测试成绩(30%)、团队课堂表现(30%)和个人对团队的贡献(20%)。个人测试成绩和团队测试成绩在每次测试结束后直接打分,团队课堂表现由教师和团队组长在课堂结束时根据该团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给予评分,个人对团队的贡献由小组组长评分,组内成员监督。评分标准:学习积极主动性、参加团队会议出勤率、对团队讨论作出正面贡献、鼓励成员积极建言、与同伴关系融洽[4]。每项内容设定“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级,分别赋予值为4,3,2,1分。所有成绩在课堂当场打出。TBL所有课的总成绩占学生期末成绩的20%。
3教学效果
3个学时TBL教学结束后,利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TBL教学法的认同度调查、TBL教学反馈及开放性问题。问卷由研究者亲自发放,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剔除漏项、错填问卷后,有效问卷237份。
3.1学生对TBL教学法的认同度调查结果表明,有86.07%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有88.61%的学生支持TBL教学法,这与国内许多学者的调查结果相一致[4-5]。学生认为TBL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7.3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85.65%),增强团队协作意识(91.14%),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93.25%),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90.72%),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2TBL教学法的反馈调查结果显示,有77.22%的学生表现出对TBL教学法不适应,76.8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不易抓住重点,51.48%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时间不适合TBL教学。通过开放式问题笔者也了解到:学生课前预习花费的时间较多,课堂测试和病例讨论的压力有点大,课堂时间太紧张,老师讲解的也不够透彻。
4讨论
4.1借鉴TBL教法学,提高教学效果TBL教学法是在PBL基础上改革创新并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通过不同形式,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式学习和互学互教的拓展性学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PBL教学法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的不足。但不是所有的内容和所有的学生都适合TBL教学法。笔者所面对的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其综合素质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较弱,对于一些理论性强、难以理解的知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可能更合适,而对于比较浅显易懂的知识,或者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前提下,则可以采用TBL教学法,以利于学生思考和发挥。因此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
4.2授课章节的选择非常重要笔者经过一学期的TBL教学尝试和探索,深刻体会到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参与TBL教学法章节的选择非常重要,包括内容的选择和上课时间点的选择。应用TBL教学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因此在时间点的选择上最好放在系统结束,内容的选择上尽可能与前面所学的内容有所交叉,如消化系统可以选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人的护理”作为TBL教学内容,因为该章节与前面的内容“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和“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有部分交叉,这几种疾病都会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但出血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只有以之前的疾病作铺垫,学生们才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在思考的同时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对之前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和强化。
4.3TBL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TBL教学法在我国高等院校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4.3.1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有超过3/4的学生表示不是很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感觉学习压力很大。这可能和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关,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需要有一个过程。作为研究者,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该教学模式,如讲课前为学生提供更为详细的参考资料,明确需要掌握的内容,让学生更加有目的的学习。也可以建议学生前期分工合作,后期大家一起讨论和总结,以利于节约课前的时间。对学生的发言,更多的给予肯定和表扬,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4.3.2团队建设的问题TBL教学以建立小组为开始,在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他们彼此信任,彼此合作,从而成为了团队。如果一开始分组不合理,势必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降低教学效果。因此,研究者在分组的过程中,在不影响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安排同一寝室或者临近寝室的学生在一组,如果成员之间关系不融洽,也尽量避免安排在一组,以免影响团队的凝聚力。
4.3.3教学评价问题TBL教学评价包括4部分内容,其中个人对团队的贡献由小组组长评分,组内成员监督,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有的学生积极主动,有的学生基本不参与小组讨论学习,笔者发现学生的这一部分成绩非常接近,经了解很多学生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按实际情况打分。因此,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还值得进一步探究。教师在TBL教学过程中如何在短时间内将重点和难点讲透讲清楚,如何与学生密切的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待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和完善。
综上所述,TBL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的初步应用效果良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真实评价护生的能力,避免了考试成绩的偶然性。但在教学过程中需及时处理和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Michaelsen Larry K,Sweet Michael,Parmel Dean X.Team-Based Learning:Small C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2009:1-99.
[2]Zgheib NK,Simaan JA,Sabra R.Using team-based learning to teach pharmacology to second year medical students improves student performance[J].Med Teach,2010,32(2):130-135.
[3]Vasan NS,DeFouw DO,Compton S.Team-based learning in anatomy:an efficient,effective,and economical strategy[J].Anat sci Educ,2011,4(6):333-339.
[4]钱荣,苏琳,叶红,等.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47-149.
[5]徐金梅,卢慧娟,费素定.TBL教学模式在《急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 全科护理,2012,10(5A):1444-1446.
一、上好绪论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好绪论课至关重要。绪论课要给学生讲清三个问题:一是为何开设这门课,二是如何学习这门课,三是怎样学好这门课。
授课中,笔者努力做到教态和蔼可亲、语言风趣幽默、比喻形象生动、板书规范艺术,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第一印象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上课是一种乐趣。
授课的基本原则是把难的内容讲浅,把易的内容讲精。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堂课把基本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在哪里。比如在微生物绪论部分,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吃的馒头、面包、酱油以及喝的酒,都是微生物赐予的,没有微生物我们将食不甘味。同样,如果我们经常不洗手,吃不洁的食物,就容易拉肚子;通宵上网,生活不规律,容易感冒;食物保管不好会腐烂。如此种种,都是微生物在“捣鬼”,微生物无处不在。
护理人员学习致病微生物的特点、致病性,对临床护理操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在免疫学绪论部分,告诉学生: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会受各方面的不良刺激和干扰,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大量的“垃圾”——有害有毒物质;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保持健康状态,必须依赖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
第一堂课用身边的事讲专业的理,通俗易懂,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自然形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中职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些是造成学习兴趣低的主要原因。
在授课中,笔者精心设计选择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学重要基础理论的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厌氧菌一节——破伤风梭菌时,从大家常见的现象入手,提问学生如何处理被钉子或玻璃扎破的伤口,激发学生思考,引出破伤风的发病条件、发病过程以及预防原则,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关系到人的生命,不可儿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三、按照培养目标取舍教学内容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按照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重点讲授内容。
例如在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课上,让学生学会不同部位细菌的检查方法,掌握常用消毒灭菌法,并通过实验掌握操作技术,验证细菌在空气、头发、皮肤以及呼吸道均有分布,告诉学生在临床中穿戴隔离衣、隔离帽和无菌手套,不仅保护病人不被感染,也保护自身。
再如,进行器官移植时为什么会发生排斥导致手术失败?血型不符的人为什么不可以输血?注射青霉素时为什么要做皮试?结合临床,系统地讲授,让学生有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了趣味性和实用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四、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降低教学难度,融洽课堂气氛,使教学过程流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教学法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
因免疫学基础教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授,并及时归纳总结让学生前后照应。
2.引导式教学法
教师注重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比如怎样避免或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做组织配型?SARA的危害大吗?如何预防艾滋病?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临床课挂钩,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对学生进行学习分组,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一人发言,大家补充,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比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系统更全面。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搭配,能将抽象的变为直观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繁杂的变为简单的,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利用狂犬病的现状、天花疫苗的发现、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和艾滋病人临床表现等视频资料,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还有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也经常用到。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不断学习,总结对比,找出适合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方法。
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让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由于免疫学需要理解、记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多,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必需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的体会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主战场,讲授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个积极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根本,方法是关键,听懂是前提,重点要笔记,复习要及时,总结有条理。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归纳整理,强化记忆。
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横向比较,加深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如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补体活化经典途径,MHC—Ⅰ和MHC-Ⅱ类分子的区别,病毒与细菌的主要区别,致病性葡萄球菌与链球菌在致病因素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各有何特点?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青霉素可以引起的超敏反应有哪些等。通过对比,学生才能加深理解,更好地记忆,完成由学懂到学会到学好的转变。
作者单位:454000 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是80年代以后引入我国医学教育的方法,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寻找信息和知识的空白点,达到加强自学、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不断拓展的过程[1]。PBL教学的典型模式包括: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总结,我科自2010年1月以来将PBL教学法运用到临床带教中,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焦作市卫校2010年1月至2011年 6月在我科实习的护理大专生共16人,均为女生,年龄18~21岁,在妇产科共实习3个月。
1.2 方法 ①对象:凡在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实习的护理大专生均列为实验对象。②带教老师要求:教与学的关系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在知识的深度、广度方面应有“一桶水”[2]。PBL模式以心理学、医学、人文学知识需求为主[3]。要求带教老师不断加强心理学、医学、人文学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③学生要求:学生入科后,带教老师根据情况安排学生分管若干名患者,结合各自主管患者的病情,提出问题。如“宫外孕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宫外孕的主要护理问题?” “如何对宫外孕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 “如何对宫外孕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要求学生必须结合所管患者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翻阅书籍、专业杂志、上网搜索新文献,让其掌握教科书上疾病基础知识、相关要点、重点,同时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因为教科书相对而言观点比较保守,知识较陈旧,而各种医学期刊及专业医学资料库的知识既新又广。
专科操作方面:护理工作重在实践,只有理论不懂技术的护士是纸上谈兵。在指导学生专科操作时,例如阴道灌洗技术,我们要求带教老师现将流程讲给大家: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暴露会阴,备好41℃~43℃ 1∶ 40络合碘冲洗液盛于一次性肠道冲洗袋内,挂于60~70 cm高处,先用灌洗液冲洗外,然后将窥器插入阴道内,将灌洗头沿阴道纵壁插至后穹窿开始冲洗,冲洗时轻轻旋转窥器更换位置,使灌洗液能达到阴道各部位,直至冲净为止,扶患者坐起,使阴道内液体流出,协助患者擦净外阴,穿好衣裤。 然后让同学们分别讨论整个流程的注意事项及操作方法,并让同学模拟操作,直到整个过程都掌握,再观摩一下老师的实际规范操作,加深理解和记忆。第一次操作,老师示范,学生协助,待逐渐学习掌握操作方法后,由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2 结果
9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能够改变原有“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思维模式,学会把问题“放下去”的多相思维,强调以实际的理论或临床问题为导向,以与学生互动而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效果满意。
3 小结
PBL教学法在我科应用以来,我们认为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尤其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4,5]。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将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更有紧迫感。它需要学生不仅要从教科书上掌握基础理论,还要阅览大量学术期刊、网络资料,以紧跟医学日新月异的脚步。PBL教学法较传统的带教方法需要更多的护理老师资源,但是,目前各家医院护理人员配置有限,能够让这种科学的方法得以推广有一定难度。
参 考 文 献
[1] Mezlnow J. Fostering critical reflection in aduithood.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ublishers, 1990:4.
[2] 张金池, 郭平凡, 林永方. PBL教学法在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2): 2021.
[3] 任蔚虹, 来鸣.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护理查房中的应用. 护理学杂志, 2002, 17(4):30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