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

语文文学素养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文学素养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文学素养课程

第1篇: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

物理课程教材在“观察与思考”“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中,安排了许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演示实验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展现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建立物理概念,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意义。探究实验的价值在于再现科学探索的过程,引领学生经过实验验证,发现物理规律,认识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物理现象必然发生、发展、变化的条件和规律,为形成较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做好铺垫。

二、物理思想方法资源

初中物理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它们是连接物理现象、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方法和纽带,学生只有掌握了物理思想方法,才能顺利地理解物理规律。例如,在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对问题进行简化,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用这种方法将实际问题进行简化,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称为建立模型法。教材中的典型模型有:液片模型、光线模型、磁感线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模型、电路图模型、杠杆模型、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使用到的液柱模型等,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科学精神教育资源

科学精神是指在求知过程中表现出的求真务实、尚善爱美、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教材中的科学精神教育资源蕴含在物理实验、物理学史料、科学家的故事中。

1.实验探究中的科学精神教育资源

实验探究既是学习物理课程的主要方法,实验探究是培养科学精神的主阵地。如,在实验开始时,设计了各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与已有经验和知识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怀疑,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提出假说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科学实证精神的熏陶。在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爱惜实验器材和实验装置,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规范的操作程序、准确的读数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等,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收集信息和记录数据时,要求学生如实观察、测量、记录,不能更改、编造现象,不能拼凑数据,一切活动行为都要实事求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探索态度。

2.物理学史中的科学精神教育资源

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许多激烈的辩论,甚至残酷的斗争,也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例如,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在很长时期占据统治地位。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伽利略采用试验的方法,经过科学的分析、推理,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写下了“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的至理名言。教育学生不要盲从权威,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3.科学故事中的教育资源

第2篇: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

目前关于专门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研究不多。从文献分析可见,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信息检索能力及信息素养标准体系上,即重在描述高职大学生应具备何种能力、如何评价等,但在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上的研究不多。下面,就以笔者所在学院的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为例,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内容分析,理清这些课程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的优势及不足。目前学院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主要有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及多媒体课件制作。

1.信息技术基础以培养学生基础的信息知识与能力为主

从该课程的课程大纲可知,该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主要以计算机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以及网络知识为主。从其学时的安排可知,教学的重点在办公软件的使用上。因此,该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基础的信息知识与能力为主。

2.信息检索与利用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主

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可知,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检索及利用。因此,该课程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主。

3.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培养师范生课件制作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为主

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可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理论、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oint、Flash)的教学为主。因此,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师范生课件制作方面的信息知识与能力。从以上分析可知,现有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均从不同的侧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与技能,但在信息意识、信息安全及信息道德等方面涉及不多;在信息知识及技能方面亦缺乏与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急需的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设计的理论依据仍然是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面授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当代高职大学生日益增长学习需求。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的设计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中,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是一个学习课题,每个学习领域又可由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2.课程学习领域及网络自主学习任务的设计

笔者与同事在分析现有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高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相关“工作过程”,参考张基温的研究,依据职业教育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设计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的学习领域及学习任务,并依此进行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的开发,以弥补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的不足。(1)信息意识学习领域网络自主学习任务设计。讨论:①信息有价值吗,信息是如何给人们带来价值的?②你还知道哪些先进的获取信息的技术?③什么是“信息爆炸”,面对“信息爆炸”,应该如何学习?④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信息素养,为什么?(2)信息知识与技能学习领域网络自主学习任务设计。讨论:①你还知道哪些获取网络学习资源的途径?②欢迎大家交流各种网络交流与资源共享的经验。作业:A.请将pdf、caj、tif格式的文字内容文件转成普通的在Word中可编辑格式的文本文件。B.自定义主题,制作一张含“背景透明”图片的幻灯片。C.假设你要为一个晚会的节目制作配乐,该配乐至少由三首音乐组成,请使用GoldWave将其制作出来。D.自定主题,下载一个swf格式的flas,并在PPT中使用。E.使用会声会影,制作一个图文声并茂的视频相册,并输出成wmv格式。F.自定主题,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3)信息安全学习领域网络自主学习任务设计。讨论:欢迎大家交流自己遇到过的网络信息安全的经验?在线测试:信息安全知识测验。(4)信息伦理道德学习领域网络自主学习任务设计在线测试:信息伦理道德知识测验。讨论:①请你列举一个信息伦理的案例并评析。②在Internet上,有哪些行为是违法的?设计了三类基于网络教学平成的学习任务。讨论:指利用论坛的功能,要求学生在课程平台上参与相关论题的讨论。作业:指利用课程平台作业的功能,在平台上布置作业、提交作业及批改作业。在线测试:指利用课程平台的测试功能,教师在平台上出题,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该课程的实施采取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即没有面授,所有学习均基于网络课程平成。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均围绕着我们设计的网络自主学习任务。课程的评价通过设置任务的方式将考核融入每个章节中,利用平台学习轨迹记录的功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课程积分及作业成绩、测试成绩的形式进行表示,经过权重分配,系统可自动计算出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从而实现过程性评价。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利用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网络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信息素养提高的过程。

三、小结

第3篇: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长期以来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所在。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语文课程的教学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大,从传授知识到发展能力再到形成素养,历经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拓展和延伸,语文素养的形成则是最终的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此一目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建设,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出发,采取好相关的教育策略。文章在此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界定

素养指经由实践而获得的道德修养,基本内涵与素质相通。核心素养则指素养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成功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不同的学科受学科属性以及教育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其核心素B也不尽相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以下三重属性:首先,学生属性。素养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科教育是其载体与平台;其次,学科属性。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不同的学科在核心素养中肩负着相同的责任,但培养的方向却有所不同;最后,基础属性。核心素养指所有素养中最基本的内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也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比较稳定的且适应时展要求的学习能力与人格修养。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手段研究

素养教育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居主导性地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好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先导性因素,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规划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工作:首先,教学目标需要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以生为本”是当前最具价值的教学理念,因而,教学目标也必须从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其次,教学目标需要从单一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其综合价值,就以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川江夜航》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兼顾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面的内容,既要传授给学生最为基本的学习内容,如“落”、“洗”等生字,也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学目标要从静态目标走向动态目标。

(二)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据特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直观性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采取圆形教学结构,所谓圆形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紧扣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并以内核层、中间层、外表层等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区分开来,如此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大有裨益。就以三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的教学为例,笔者以“文字优美,意境清新,情感真挚”为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从此出发,通过文章语言的分析,尤其是各种修辞的手法的分析、意境的呈现,如展示相应的图画、视频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悟三月桃花水的优美。

(三)训练学生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养形成,其中能力培养处于中间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中的关键要素,教师需要借助教学问题、教学任务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探究,比如在《小蓝裙的故事?》的教学中,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小女孩的礼物是什么?她是怎么得到礼物的?这些礼物有带来了什么变化?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的主要人才,因此,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

(四)养成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其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除了需要肩负一般性的智育教育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相应的德育教育的重任。就以《和母亲》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展现了和其母亲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其特征,比如母亲的勤劳、吃苦、能干,的勤劳、懂事、孝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诵读课文,并将课文中描绘母亲以及品质特征的小故事总结下来,并依此反思自己平时在家中是否有帮助过母亲做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洗菜、倒垃圾等。如此便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

三、结 语

素养培育是当前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核心素养在素养中居主导性地位,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素养培育的必经途径,也是强化素养培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切实有效的途径,做好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5.

第4篇: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方法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57-02

人文素养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内容。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科学素质是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在科学环境和科学教育的作用下,通过个体主动认识和实践,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个体学习、科研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行为和科学知识等。我国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从本质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基本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是大学生的学习目的,而身体心理素质是知识和文化的物质承担者。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较强的主观自塑性,因此以思想道德素质为灵魂的人文素养,和以科学知识体系为表现形式的科学素质就成为构成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内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对科学的人文理解”和“对人文的科学透视”是对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的辩证认知,把两种文化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实施有效的、科学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结合我们研究的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认为:实施大学的素质教育,必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实施两种文化教育并举,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一、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说说就能提高的事情,大学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已认识到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大学教育前很多教师仍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高中学校暗地比拼的仍是考上多少重点大学,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实,也就谈不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了。因此大学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意义重大。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要从入学教育开始,入学教育不仅仅是军训、学习规章制度、进行专业教育等,也要进行爱国主义、公民道德等教育,实际就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部分。还要进行学习教育,大学学习与高中阶段学习有很大区别,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方式,校园的学习气氛,同学的学习态度、目的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如何学好专业、提高专业技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实际就是进行科学素质提升的准备。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将文化素养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中。在专业课教育中,要把人文知识和科学方法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思维,促进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升。另外,发挥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探讨校企合作内容、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企业、专业,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育。

二、构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应以专业建设为始点,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专业结构,序化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课程是各类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业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学方法能力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人文课程并非水火不容,人文素养教育完全可以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许多教师已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每节课中都设计德育目标或素质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要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养成为目标,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理念,以素养教育为主线,以职业素养教育为核心,积极探索构建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1.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中。①通过人文素养课程平台的设置夯实文化基础。面向各专业开设《大学生文化修养》课程,在文史哲、艺术等方面奠定广博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确保人文教育得到落实。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培养人、塑造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历史素材,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精神的熏陶和教育。专业教师不能只做知识和技能的机械传播者,同时要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索中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技术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及其成就中的人文精神。③在实践教学中积极体现人文精神。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要积极创设锻炼学生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实践环境,模拟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技术技能必不可缺。科学素质的提升帮助学生灵活解决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但缺失了责任、诚信、合作、应变等人文精神,技术技能就无用武之地。

2.结合专业特点,丰富专业教学之外的人文内容。通过组织适合专业特色的主题班会、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活动,提升人文素养与技能相融合的质量。从专业发展前景角度,介绍本专业内有重大成就的中外学者、专家和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家、管理人员,邀请企业专家、成功人士、历届优秀毕业生进行讲座等,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不仅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学问,每次课不仅有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还要有德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文精神,掌握实用的科学方法,针对学生年龄、专业等实际,因材施教,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转变教育指导思想,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目前,人们对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等认识还比较模糊,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素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使得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重视科学技术、专业技能的教育,却忽视了高职教育中人的心灵育化和人格培养,忽视了人的精神和价值养成,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相融合,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指导思想,直接决定着教育效果。因此,建构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关键。

目前,学校教育仍是以课堂为主,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手段。教书育人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通识课程教育;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谐的人际环境、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环境,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落到实处,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明仁.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分离与整合的历史过程及其必然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1-7.

第5篇: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职业素养;职业道德

1在大学语文课堂融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原因

多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尚未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原因有以下几点:(1)大学语文课作为公共基础课,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院校甚至不开设此课程。在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从师资配备到团队建设均无法与专业技能课程相比,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内涵建设,也与国家提倡传统文化复兴的战略背道而驰。(2)很多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对大学语文课不够重视,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的育人作用,主要表现为:①部分教师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教学方法,教授文言文就逐词逐句翻译,教授现代文学就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②部分教师完全是放养式教学,大部分课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自主写作,教师在课程中的引领作用微乎其微;③由于目前的学评教体系,部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放纵不管,只顾在讲台上念电子课件。教师授课兴致不高,授课内容与职教目标距离甚远,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课堂教学效果差,基本的文化知识传授都成为问题,更何况在课程当中融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3)职业院校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汉语以及文学常识的兴趣的重要作用。在高职院校中,除了上述教学目标之外,大学语文课程还应服务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特点进行有效改革,在做到文化育人的同时,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提升、职业角色认同合理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育人于潜移默化之中。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并未达到这一目标,这一工作的开展,需要一线任课教师、专家团队以及学校领导共同商议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改革方案。(4)宁波市某高职院校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提升到学校中心工作之一的高度,对全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需要服务于职业素养教育。同时,学校也应当为各级各类服务于学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财政、人力等方面的保障。作为校级基础课程之一,大学语文课首先要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堂势在必行。就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融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实践和探索。

2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融入职业素养途径

2.1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教学目标方面,可以将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与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目标有效结合。以浙江省宁波市某高校为例,该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目标设置上重点强调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重视培养其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文案撰写能力,使其能够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针对财会专业的学生,注重提升其文案写作能力,单独开设一门应用写作课程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方面,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完成职业道德的提升与职业角色认同教育。如通过讲解上古神话,与学生分享梦想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要将自己的理想作为奋斗方向;在讲述现代作家许地山的短篇小说《春桃》时,讲述个人努力奋斗的重要作用,告诫学生不要坐享其成,认真体会春桃的创业梦,鼓励大家有梦就勇敢去追;在讲到诗词背诵是专升本考试的必考题目之一时,引出深造和就业两者的区别,告诉学生无论选择哪种出路都是正确的,选择了就要勇敢地奋斗。

2.2教材编排要体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宁波某高职院校目前已经有了由本校教师专家编写,适用于本校大学语文教学,体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基础课中的融合,又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的教材。该书打破了原有的按照年代或体裁等体例的编辑模式,按照文章的主题立意,将文章分为“人与理想的追求”“人与心灵的对话”“人与形象的塑造”“人与人交往与沟通”“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八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为基本目标,要求授课者充分了解课本的编排深意,充分消化吸收,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

2.3教学过程时刻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不能仅仅依赖第二课堂的成果来巩固,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第一课堂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是其职业素养的直接体现。反复的说教,远远不如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教师要教育学生形成时间观念,上课不能随意迟到。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给学生做好表率。教师不允许学生上课随意玩手机,自己也不能上课随意翻看手机、接打电话。每堂课结束后提醒学生自觉将垃圾带走,出门关好门窗、灯,良好品质的形成要从小事做起。教师要认真备课、热情讲课,将自己对讲台的热爱传递给学生。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言行不当的教师要予以适当惩戒。

2.4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公文写作是大部分职业都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不同专业学生需要不同的写作内容,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对于英语专业学生,针对其将来可能从事的翻译、外贸、文员等工作,可重点教授通知、邀请函、会议记录、自荐信等应用文的格式及写法;针对旅游专业学生,重点教授广告、活动策划书、导游词、景点介绍词等的撰写;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重点教授摘要、会议记录、通知、会计报表说明书等的写法。针对对应用文写作能力需求比较强烈的专业,可以在大学语文之外单独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2.5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处在日新月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高职院校的学生,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灵活运用网络资源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图片、影像视频、动画等,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课文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或熟悉的事例进行讲解,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引领,水到渠成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如在讲解理想时,可以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诗歌朗诵会、“你说我猜”游戏等复习文史知识,并穿插对中国梦、时事政治、校史校训的学习和讲解。

第6篇: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阅读课程 文化素质 素质培养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已是英语教学中不争的共识。英语作为最普及的国际通用语言,对于日益频繁的中外交往,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它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仅仅掌握一门语言而忽视其根源的文化是荒谬的。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英语阅读课程对于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思想,让学生在对比中吸取中西文化的精华作用明显。阅读课主要是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需要注重教学中双向文化认知的导入,创设中西文化的课堂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门课的内容题材广泛,涉及英、美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速度,掌握各种阅读技能,培养学生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词汇,增加文化背景知识,增强语感,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培养文化素质的有效措施

1.教材及教法的选取做到以学生为本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忽略了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目的。刘润清先生在《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一文中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英语的教与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的目的,这正是有识之士所担心的。”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阅读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兴趣和信心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基础,阅读教师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关键。这一点既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也要求各类阅读教材的编写者从中国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选择既符合跨文化交际教学又易受学生喜爱的阅读材料。这样的材料应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还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此外,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强调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学习的技能,主动协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大提高效率。当前语言教学中所提倡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语言素质(linguistic competence),还必须具有文化素质(cultural competence),因此,对于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教师须加以认真讲解,积极引导,让学生融会贯通。

2.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文化素质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阅读教师应该做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素质,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同时,学校可以实施双语教师培训,推广双语教学和有效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要求外籍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教师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中西方因历史、地理、政治等原因,在社会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教师本身需要具备渊博的中西文化知识及爱国主义精神。对于这些差异,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课下收集相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文化差异。

总之,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充电”,通过自学、互学、进修等多种学习渠道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知识及英语教学水平,才能把学生带上良好的英语学习轨道。

3.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方法,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是现代英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其对本族文化的理解,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总之,使用这些现代化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定的英语环境,能增强语言交际的真实感,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学会熟练使用电脑,能进行丰富的英语课件制作,以便更好地为英语素质教育服务。

第7篇: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思想政治课程

当已经接受了十二年正规教育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时,从理论上讲,他们的人文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不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却并不如人意。近几年来,有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却一浪高过一浪。那么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中国《辞海》给予人文的定义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具体地讲是指“文”、“史”、“哲”这三大方向的知识。然而,人文知识并不等同于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具体的内容,可以看得见的,可以量化的;而素养是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中,也就是要通过人文知识的“治心”、“养心”,达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体现在认知主体的一举一动。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从大学生的本性入手,进行“率性”教育。因为人对事物的情感源于人自身的本性,只有让人文知识真真切切地浸润大学生的心田,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台湾学者龙应台曾说过,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他只能拥有人文知识而不能拥有人文素养,“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1]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渠道有很多,通过分析在教授思政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本人试图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所帮助。

一、影响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原因

阻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原因各种各样,在思政课教学中,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1、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冲击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已经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那些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学科的发展。如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管理等专业;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像一根具有极强磁力的魔棒,诱使高校教育的追求发生了偏离。高校教育应达到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对人类真善美的辨别能力,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使他们成为“和谐”的人。

但目前,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纷纷把注意力放在热门专业上;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则把精力放在考证上。忽视对大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尤其是对思政课与人文知识的传授则明显有应付的倾向。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极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

2、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形式化、工具化

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讲,校方没有给予思政课程足够的重视。尽管国家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优先性与突出地位,具有长期性、长远性。但是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远比教育的实质更重视。对于这几门课的态度往往是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部分学校设置思政课程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完成高校课程教育环节,应付检查。 另一方面,大学生修完该课程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于课程的要求就不高,课程性质往往定为考查课,期末举行一次开卷考试,给个分数,学生的任务就完成了。

与之不同,对数理化、专业课及其他一些基本技能课程,学校一般比较“偏爱”,不仅课程性质定为考试,而且有些高校还要求某些课程要考过一定级别才给予学位证。这势必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这些课程上。这种倾向如果不加以制止,我们的教育势必铸造出无数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但素质不高、“会做事但不会做人”的教育“产品”。

另外,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它需要受教育者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层次。正如古人对修道者要求的那样,“动息皆有所养”[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3]而思政课程的教授一般集中在两年内完成,课程课时完成即是思想教育工作的结束。这种短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身心的教育既达不到系统性,更谈不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投入甚大,收效甚微,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难得到有效改善,思想教育的目的难以真正实现。

3、教师与学生缺乏深层的交流

提升大学生素养的过程是一个“治心”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养心莫善于诚”,“以平其心,心平德和”[4]。可是,现在高校思政教师的考核依据往往只是教师的工作量和科研任务。至于是否全身心投入,则依靠教师的自律。我们经常看到,思想政治课往往是大班上课,近百名学生挤在一个班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可能十分流畅。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很少,学生只在上课时才能见到老师的情况比比皆是,更不要提心与心的交流。更有甚者,老师教了一学期,学生竟不知任课老师姓字名谁。这种情形下,思政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就很有限。

更可悲的是,连学生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人文素养对自身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认为“人文课程不痛不痒、无关紧要,学与不学没什么两样”的人普遍存在。更不要说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从思想政治课程入手,寻找突破方向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采取措施:

1、改变角度,以学生为主体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成熟的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和他们的父辈有很大的不同。据一组根据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调研显示,84.8%的学生在经济上主要来源于父母,但思想上,却具备相当的独立意识。[5]他们认为时代变了,父母一辈生存经验对自己的人生影响已经很小,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原则去评判、接受任何新奇的事物。

独立思想意识的加强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拒绝灌输,拒绝成为思想观念的接收器和时代的传声筒,越来越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情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不要出现纯粹的政治化倾向的口号,举例时也要尽力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一些,否则学生会因为陌生而不予理睬。 例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传授给学生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标准和素养。可是,如果只是讲讲家庭道德、真诚原则这些概念,然后告诉大学生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学生是不可能接受的,更不可能以此作为自己今后的行为准则,因为学生根本感觉不到这些内容与自身有什么的关系,这样的教育只能是流于形式。反之,如果采用“案例式教学”,将这些思想内容融于具体的案例讲给学生听,学生在理解这些案例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认同了这些观点。与此同时,通过不同案例的讲习,学生会对案例背后的社会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启发他们去探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根据不同案例联系到每个人,促使他们去思考如何处世做人,如何辨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

因此,高校的思政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高校课程设置文理泾渭分明的状况,我们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适当地注意专业内容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有意识地进行文、理之间的渗透,把理性科学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生态的、心理的、乃至伦理的综合思考,将人文精神浸润到专业知识之中。例如:美国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在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其方法是要求每门课都从历史、社会伦理的角度去研究,要求每门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它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讲清楚这些,学生就会对纯理性的专业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改变学生只知道为分数而学习,而不知道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用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服务社会的热情。

2、人文素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让思政课真正担负起提高大学生思想素养的重任,还要在思想政治课的形式上下功夫。现在,有些高校已经着手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如:有的高校利用暑期或假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迹,有的组织各种系列讲座、征文比赛、艺术展览、电影欣赏等活动。这样, 一方面可以改变比较呆板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可以学生们在多次的活动中,激发大学生潜在的人文素质的潜质。

此外,高校也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如华中科技大学在改革课程体系中,就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人文社会科学,文科学生必须选修自然科学课程;北京大学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这些都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新举措,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创造网络人文环境,倡导健康上网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离开了网络的生活,简直是不可想象。然而,由多种文化交流、融汇、碰撞形成的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为突出的是传统文化是群体认同文化,强调集体的利益,认为个人只有存在于集体中才具有价值和意义。而网络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利益和尊严,网络红人能一夜走红,很大的原因是网络红人张扬的个性受到了广大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的追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土壤中,发挥着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重要思想力量,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的价值取向。对网络文化积极主动地引导和使用成为必要的条件。

根据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各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并维护思政主题网站,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将大量的扩展材料放在网站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又可以弥补课堂时间有限,内容不够丰富的缺憾。其次,建立并实施约束机制,规范上网行为,使学生能健康上网。再次,培养网络骨干,加强舆论引导。最后,加强教育管理,促进网络行为自律自觉,促进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

总之,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有利条件,多方面扩展渠道,尽可能的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台]龙应台.百年思索(代序)[M].海口:南海出版社.

[2]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7.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

[4]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746.

第8篇: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

[关键词]地方文化课程;高职文秘;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96-03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可以被比喻成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水上部分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人们看得见的显性职业素养,占1/8;水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人们看不见的隐性职业素养,占7/8。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虽然隐形职业素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决定并支撑了显性职业素养。高职教育在中国已经实践了多年,然而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却一直不为企业所看好。虽然在高职教育中,大多数学校在“校企联合”、“校企接轨”方面做得越来越成熟,无论是职业知识还是职业技能都不逊于本科院校。高职大学生甚至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超过了本科生,但是在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却不如本科生。

地方文化课程在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关于这一点已经为不少高校所重视。本人拙文“地方文化课程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文化》课程的建设为例”(发表于《中国市场》杂志2010年12月)已经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地方文化课程立足地方历史和经济文化,而高职大学生大多来自省内且大多在家乡就业,因此地方文化课程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有一种天然的地域亲缘性。家乡的名人古迹、山水文化、先贤楷模、英雄事迹等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学习地方文化课程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容易被调动起来。

本文将以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例,来探究地方文化课程与它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机制。由于地缘性的优势,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浙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既有绵长的优秀传统又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浙江文化的一些优秀传统和现代创新元素可以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指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由此可见,职业素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涵盖广泛。职业素养往往被看成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情况,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近年来,高职教育由于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得以快速的发展,高职学生也成为各企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高职学生和本科生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专业技能更强,更适合市场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这些场所成了学生实习和锻炼技能的基地。比如在安检实训基地,老师会把学生带到基地里,现场教学安检的基本程序,教会学生在就业后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安检员。这样,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大大节约了企业的上岗培训成本,受到企业的青睐。甚至有些企业直接将车间、铁路、银行等通过模拟的方式建在学校,使得学生在学校上学就像在企业上班一样,真正成为无缝连接。例如一些金融职业学院直接和各大商业银行挂钩,引入各银行的电脑操作系统,在学院里面设置了“模拟银行”,让学生提前体验了职场的工作环境。然而,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存在职业生涯模糊、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面不宽等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都直接指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高职学生虽然在职业技能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在企业入门、上岗之前比较容易,但是在后续发展中往往会受到瓶颈制约,即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而这些恰恰是高职教育中非常欠缺并且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忽视的。

高职文秘专业的设置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多元化导致对于文秘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文秘专业就是很好的例证,并且高职文秘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始了外贸文秘、商务文秘和法律文秘等专业。近年来,文秘职位不论是招聘数量还是求职数量都表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民营企业发达的省份,对于文秘人才的需求较大,同时,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对于秘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办公室从事文字等单一的工作,而是选择复合型秘书。并且据统计显示,民营企业非常注重文秘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文秘专业的大学生和大多数高职学生一样,过于重视专门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提高。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本科相比,由于课程时间的缩短,相关的课程也有了较大的调整,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都开设了礼仪、口才、普通话等课程,但是诸如文学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往往列入选修课甚至直接被取消,理由是和实际工作有一定距离不能马上应用于实践。一般而言,高职院校会将重点放在秘书实务、应用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秘书综合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中,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建起了秘书实训场所,里面复印机、传真机、电脑、装订机等自动化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和企业的办公室并无两样。可以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在办公自动化方面能完全胜任。然而,秘书工作的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很多秘书工作的场所不一定全在办公室,还有可能在饭店里、火车上、飞机上、车间里甚至在仓库里,这就不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职业素养的教育,提高文秘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提高。2011年,曾经有学者对湖南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行调查。被调查的文秘专业在校生都认为人文素质对职业生涯会(占被调查者的809%)或者可能会(占被调查者的191%)有重要影响。大部分毕业生认为人文素养培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占被调查者的36%)或比较重要的(占被调查者的48%)影响,且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占被调查者的63.3%)认为工作绩效和人文素质的关系成正比例关系。由此可见,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还需要提高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的提高要通过调整现有的一些课程设置、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营造特有的职业文化氛围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秘书在一个企业里往往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服从、服务领导,服务基层,起到承上启下、协调服务的作用,因此对其职业素养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功底而且还要求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财务、经济、营销、公关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文秘、财务、档案管理甚至翻译、单证等。在浙江的一些企业这种情况存在较多,浙江的民营企业不仅资本雄厚而且数量较多,加上现在当地政府对于自主创业的鼓励导致企业数量增多,因此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秘书。高职文秘的培养和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全国大约有500家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设有文秘专业。自从高职院校开设文秘专业以来,高职院校就借鉴了本科院校大量的经验。比如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口才、逻辑学等本科院校的课程,然而因为学制的关系,将这些课程大大压缩成了浓缩版导致学习时容易囫囵吞枣不能切实提高职业素养,并且这些课程大多被设置成选修课导致很多高职文秘专业学生不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然而,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一个与本科院校迥然不同的特征就是高职的学生就业范围大多在省内,地域性特征很明显。因此有些高职院校直接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地方经济服务”。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立足广州、珠海,辐射珠三角,服务全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写作功底和沟通能力,掌握商务活动的基本运作,熟悉各种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能够胜任中小企业办公室工作,协助领导处理商贸事务,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高级技能型秘书人才。

既然高职文秘大学生的就业大多是面向地方,那么必须学习和地方有关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秘书工作。一方面,地方文化的知识储备有利于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上都包含了《大学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旅游文化》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多是选修课且课时少,并且由于这些课程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往往使得学生无法深入课程学习只是流于知识点的了解,这种状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对于自己家乡文化的熟悉使得该课程的学习变得有趣并且没有隔阂,而就业范围的地方性又使得学生对于该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产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在实际文秘工作中,对于地方文化的熟悉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际。人在交往过程中往往追求认同感,而地缘性对于人的交往有着重要的作用。“同乡”在中国一直是社交中古往今来非常有效的名片。随着企业之间交往的日益增加,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地方性是很好的媒介。对于地方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有一些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例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文秘专业将湖州地方文化课程列入了基础课,对于服务地方经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在2009年开设了《浙江文化》选修课,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该校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选修了该课程。

另一方面,地方文化的思想精髓有利于提高高职文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地方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居民的信仰、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精神要素,又涵盖着该区域内的组织机构和物质设施等物质要素。地方文化以极其普遍的方式存在于该地区的每个角落,它的普遍存在犹如一股无形的力量,对生活于该区域的人发生着影响,并时刻左右着人的生活,约束着人的行为。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地方文化不仅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还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每一种地方文化都有其先进的元素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例如浙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以“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相比,浙江文化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魅力。曾经有学者提出浙江文化的“水性”特征,即:柔慧智巧、开放兼容;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敢于冒险,重利事功。这些特质对于现代经济社会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经验,完全可以将此应用到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中。通过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就能在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多了一条路径选择。并且,能够改变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使得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变得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焦述清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王振洪高职教育呼唤质量意识[EB/OL].光明网http://edukjwcc0827/39199html

[3]刘欣关于湖南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 [J].教育与职业,2011(10):180

第9篇: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它囊括了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这是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理解。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指导好学生自学

自学是教学过程的先行环节,是语文学习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项目。它侧重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已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课文,把握重点、难点,以达到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目的。为此,指导学生自学一忌放任自流,要求不明确,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课文;二忌无自学方法指导,不重视检查自学效果,老师要制订指导学生自学具体训练的计划,其中包括“阅读”、“理解”、“质疑”、“运用”四个方面。自学方法是“读查思写”的程序,每一步都有操作要求。如:“读”(有注音、辨字、疏句;感知课文内容,动笔进行勾画圈点,提出疑问)、“查”(有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释词,参阅课文前后的自学提示和思考练习)、“思”(有析句、统篇,思考自学目标提出的要求,试解课后习题,在文中标出与答案有关的语句等)、“写”(有自学笔记或自学收获等)。这样进行自学指导,要求明确,操作规范,而且将知识的习得与学习习惯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知识的积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有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教师应注重启蒙,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接触书,知道些书的故事和书的知识,慢慢地对书产生兴趣。对小学生推荐不能贪多求全,不能贪快求省,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图书的知识性、趣味性,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和小学生的个人爱好结合起来,这样做容易使他们接受,读得下去,慢慢就会产生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星期读一个故事,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又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并把所看书中的好词好句摘抄来细细口味,反复消化,为今后说话和写作做准备,打基础。

三、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后,开动脑筋,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再在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以疑激趣,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紧张而主动,学生就有积极性,成了学习的主人,学得高兴,师生关系达到了和谐,学生进入了问题的情境,就会忘我、主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学思想由重在启发学生“答”向重在启发学生“问”转变。把问题留给了学生,学生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不会束手束脚,才会动脑去学。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