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科学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物理课堂 物理新课程 师生互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之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己。新教材新课标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传统的讲授型、灌输型的教学模式,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尝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夸美纽斯说:“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新教材强调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教师要通过“引导、尝试,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调控,师生互评,学生自评,评出观点,评出学习积极性,学生总结”几个步骤指导教学。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让学生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让学生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让学生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做,教师坚决不包办代替。要努力做到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的民主,积极营造开放式的教学氛围,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争议、有深思”,师生才能互动合作,切磋进取,教学相长。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要充分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予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课堂授课机制,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想和学生充分并有效的互动,在课前就要充分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考虑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对教师自身素质业务水平是一个挑战。
一、师生课堂互动形式
(一)先学
学生与老师要进行互动,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而动,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求教师上课时先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为了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瞎看乱看,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看书、去学习、去活动,并且围绕本节课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学,不要怕学生学不会,也不要怕他们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在学生的先学中要适时地引导。
(二)后议
这一形式主要指学生之间对疑难问题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发言讨论和提问之前应进行一些讲解,也就是老师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以达到理解应用的目的。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总体的勾勒和综述,强调教学的要点和重点,并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普遍性问题予以解答。这表面上看是教师在进行单向性的教学活动,而实际上这是师生双方在有效地进行相互间的沟通,只不过隐蔽性更强。对照目标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联想,这也是新课标新理念要求我们做的。学生后议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自学中学生提出问题,更可以是练习中的解法技巧等,后议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参与到议的当中,方式最好是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三)当堂训练
教无定法,一节课的效果如何最后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习题检测仍然是一种检验学习效果的好方法。学什么就练什么,既有助于知识概念的掌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获得机会,感受到成功,满足自己表现的欲望,从而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师生课堂互动策略
(一)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互动,就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自主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展现个性,允许学生犯错误,更要适时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融洽,和睦相处,使课堂教学充满“宽容、认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尊重,才有动力,思维才能打开,能力才能发展,灵感才会迸发。同时教师在选择互动对象上不应具有目的性,否则易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从而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学生间也会因师生互动的差异而产生对立,这些都会降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程度。
(二)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一名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新课改的真正意义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看是否更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有的教师站在自己的层面,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材,设计问题,考虑的更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这就更难顾及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教师课前要面向全体充分备课,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是发现差异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问题组织和实施教学,可以学生提问学生解答,可以教师解答,可以小组合作讨论,总之,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三)抓住物理学科特点,突出实验探究
实验是促进师生互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凡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程度,有独特的作用。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团结互助的精神,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1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多、概念抽象难理解,而课时量却相对较少,面对这一情况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尽量减少知识点的重复教授。动物生物化学一般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就已学习了有机化学,因此像糖类和脂类化学等相关内容就可不必精讲,而蛋白质这一部分学生接触得较少,又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就必须精讲这一章节内容。
此外,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最新学科动态,及时将这些新知识传递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备好课则是上好课的一个基本前提,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到对所讲的内容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2 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动物生物化学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实验教学是以验证式教学为主,由教师做好课前准备、讲解原理,学生机械性地操作。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无论是实验前试剂的配置还是实验仪器的准备,都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细心负责的科研态度,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式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对内容理解不全面,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不强,易出现前面学后面忘、学习兴趣不浓厚的现象。而启发式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又立足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对知识点进行重新归纳和总结,以启发学生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旧知识点的记忆和新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采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授课现已成为课堂教学必备的教学方式,是现代教育最先进的手段之一。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式教学,在知识内容广博且更新较快的生物化学面前,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教学效率,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则可以把无声转化为有声,把静态转换为动态。所以,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作精美、能吸引学生的教学课件,把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形象的表现出来,则能确保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 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是“导演”,组织学生演好“戏”,拍好“节目”。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利用课堂资源,使学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动手做、动脑想,独立的投入教学活动。课堂不是教师个人的主宰,教与学要互动沟通、互相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有模式论,不唯模式论”,教学改革之所以难,难在不好形成固定模式和套路,没有任何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去适合任何教学改革。所以,时代变了,对象变了,教材变了,教师必须从头学习,抓紧充电,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1.1课程设计思想
笔者经走访一些企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涉及饲养技术员、农户支持技术员、化验室检测员、业务员等岗位,学生均表示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工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如化验室检测员需要掌握相关的生化指标检测技术,以进行疾病的诊断;饲养技术员、客服专员和业务员等岗位则更需要坚实的动物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以解答农户的技术咨询和新疫情的分析与判断。
1.2重组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构成方式与实际运用的方式相似程度、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成正比。为了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结合学院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开课40学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将理论知识体系按照由易到难来编成(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代谢、机能生物化学)3个项目,其中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项目设3个子项目(核酸、蛋白质、酶等);物质与能量代谢项目设5个子项目(生物氧化、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机能生物化学项目设2个子项目(水与无机盐代谢、酸碱平衡)。对各项目中理论性太强且实践应用不多的内容进行删减,以便于教师教、学生学。
1.3配套案例
为顺利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共设计了34个与动物疾病防治、时事案件、人类健康相关的生物化学教学的案例。如根据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项目的特点设计了农药中毒与急救、人体8种必需的氨基酸及功能介绍、镰刀型贫血病、疯牛病、克雅病、蚕豆病———G6PD酶缺乏等12个教学案例;针对高考设计了物质与能量代谢项目吊瓶班、减肥药的危害、低血糖与休克、牛羊营养代谢病、糖尿病-糖代谢紊乱等19个教学案例;机能生物化学项目设计了产后瘫痪急性缺钙、血红蛋白尿症缺磷等3个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将物质在动物体内微观的代谢过程变得宏观可见,且与身边的案例相联系,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实训内容
根据学院现有的实训条件及各班开展动物养殖的情况,将本课程的实训内容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综合分析性实验项目和探究创新性实验项目(3个模块)。1)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以掌握基础技能为目的,包括“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2个任务)。2)综合分析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包括肝脏中酮体的生成与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无蛋白血滤液的制备、动物血糖测定等(4个任务),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和综合分析性实验项目均为课堂教学任务,在课堂完成。3)探究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学生能力拓展项目,开设牛乳中蛋白质的提取与鉴定、不同饲养条件对动物血糖的影响(2个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或自选题目进行科学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试验方案,最后撰写科研论文,为今后的毕业论文研究和撰写打下基础,提高学生探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1.5考核方法改革
为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本课程的考核分为纪律成绩、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四个方面。纪律成绩考核上课出勤率、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和作业成绩)、实训成绩(实训操作、实验报告成绩)、期末考试为笔试。课程综合成绩评定的比重分配为:学习纪律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15%,实训成绩占30%,期考成绩占45%。
2动物生物化学基于行动导向法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发
行动导向法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支持才能顺利地开展,为此学院开发了基于行动导向法的动物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库,既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又利于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
2.1“教”资源开发
资源库将教学内容重组为3个教学项目和10个子项目并结合各自子项目开发多媒体教学素材,内容包括教学详案、教学课件、图片助学、上课录像、案例分析、项目测试等内容,教学课件和案例分析均图、文、动画并茂,将教学的重点难点采用生动的Flas模拟,再配以真实场景的教学录像和相关的图片素材,表达生动、丰富的知识,创设形象、仿真的教学情景,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为教师在课堂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提供了直观、有效地帮助。
2.2“学”资源开发
为方便学习者按学习需求灵活地查询知识,资源库将图片资源、名词解释、虚拟空间、录像资源、测试中心等重点教学资源单独设置模块。配套的教学录像为学生提供了跨越时空的现场教学资源,其他分专题的录像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可直接观摩学习的教学资源。此外,资源库设置自主学习、实训基地、拓展资源等模块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补充资源,如执业兽医资格证的复习考试资料等,为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和今后的专业提升与发展提供切实地帮助。
2.3自我评价资源开发
为了能让学习者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资源库为每个教学项目设计了题型多样的项目测试,方便于学生按项目测试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单独设计的测试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了模拟试题和综合在线测试题目,以检验对整门课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课件还为自主学习者设计了巩固习题和答案,方便学生检查自学效果。
2.4辅助管理平台开发
两专业的四个教学班经过相应教学学时学习,改革班的课前提问回答正确率、实验报告评分、实验考核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班。其中,动科专业改革班的实验报告评分高于传统教学班(P<0.01),但两个专业的改革班实验考核成绩与传统教学班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课程综合评定成绩改革班均高于传统班,但差异不显著(P>0.05)。从表3可看出,动科专业改革班的不及格率(60分)低于传统班,优秀分数段(80-100分)的人数比例高于传统班;动医专业改革教学班成教2班在良好分数段(70-79分)、优秀分数段(80-100分)的比例均高于传统教学班成教1班。
二、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中,改革教学班在实验课前提问、实验报告、实验考核、课程综合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班,可能归因于改革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课前依托教师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改革班的学生获得较传统教学班学生更多的优势。首先,实验自学CAI课件实现了鼠标在图片上任意移动即刻出现该处结构名称或鼠标指示图片旁的文字时图片中相应的结构变色两种动态标示,增强了学生对切片的认识与分析能力、对组织结构的判断与确认能力。其次,屏幕录像本身就是教师对实验课堂讲解的再现,使学生在课前已明确每次实验的任务目标,在实验时有的放矢,这较传统教学班学生通常在课堂边看实验指导边实验更加有学习效率。第三,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是一种网络教学的基本模式,具有网络平台的独特优势。网络平台给学习者可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实现了单纯传统教学无法具备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成为学习者自主式、交互式、协作式学习和个性化、创造性学习的理想平台[3]。课中的自主学习最大优势在于因取消教师的课堂讲授平均每次增加实验时间30-40分钟,学生观察切片更充分,分析思考更透彻,实验操作更规范,操作效果更佳。如开设的血液涂片制作与观察综合性实验中,传统教学班的学生要听教师讲原理与过程,要看教师操作示范,再自己制作涂片,最后再观察各种血液有形成分。全过程在2学时(80分钟)内完成,难度极大。其次,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是自主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4]。改革班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活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均高于传统教学班学生。课后实验室定时开放与网络在线答疑是自主学习的完善与补充。实验室的开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5]。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PBL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由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两门学科组成。其中生物药剂学通过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药物动力学则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它的研究原理与方法在新药设计、新剂型新制剂开发、药物质量评价、提高医疗治疗水平和药品管理等方面应用广泛。
近几年,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分析问题、试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稍显不足。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以下就我教研室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浅谈几点体会。
1、优化教法
1.1适当应用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其实施方法为: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总结汇报。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在讲授口服药物的吸收时,以1968年澳大利亚发生的暴发性“苯妥英钠胶囊中毒事件”为原型设计问题。先介绍事件的过程,并由此引出以下问题:患者服用苯妥英钠胶囊后,怎么会出现上述症状?苯妥英钠胶囊产生毒性反应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为什么临床常常出现同种药物不同药效?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带着疑问思考,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更易产生兴趣。在讲授药物代谢内容时,以多巴胺为例将PBL教学法引入课堂。这种教学法,问题是PBL教学法的核心,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是运用PBL教学法的关键。问题的选择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应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与日常生活相关。同时,所举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真实性。
1.2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单一的教学手段用于教学往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难以提高甚至产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主要借助于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等传输手段进行教学。比如我们在讲授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肾脏的生理结构等知识点时,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图片、动画等将抽象复杂的理论概念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充实具体、生动形象,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2板书教学。多媒体虽然有诸多优势,也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但对于这门课程,在药物动力学部分由不少公式的推导与应用,采用板书的形式对公式进行推导更为直观,并结合相关例题进行讲授,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2、注重实践环节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注重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教育的重点。在现有实践教学中,教学仪器和实验动物往往不能满足课程的需求,使得实验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探索性的实验,为此本教研室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2.1转变实验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学生上实验课往往按照老师给的实验讲义进行操作,很少去思考问题的原因,同时存在对实验现象观察不自信,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2.1.1验证性实验。主要是经典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对于验证性实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先根据实验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熟悉实验原理和步骤。实验课开始时,由教师进行提问,促使学生在实验前认真预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2.1.2综合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应分层次教学,既要有基本实验的训练,也要适当开展综合性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综合性的实验需要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个实验环节中学会规范实验操作、科学记录实验数据、正确处理实验结果,最后规范的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
2.2指导学生处理数据、绘制图表
药物动力学部分经常需要进行大量而繁琐的数据处理,目前常用的计算软件有DAS、3P87/3P97、WinNolin等,可以进行线性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的拟合与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应用上述软件处理自己的实验数据,得到相关药动学参数及各种图表信息。这一方面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药动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公式的运用,另一方面也能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革考核方式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从单一的笔试逐步转变为多种形式。以往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平时成绩或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70%,这样就容易存在学生为应付考试考前突击背课本、背讲义的现象,使得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反应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在我们对学生多方位考察,将期末考试、实验教学、实习报告、平时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提高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进而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在历次PBL过程中以及在综合性实验中的相关表现,如主动性、积极性、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适当的评分,并在总成绩中占适当的比例,尤其是在这些过程中有突出表现、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与适当的加分鼓励。
总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本教研室尝试着进行一些教学改革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不足,今后会不断加深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探讨,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专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印小星,杨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外活动 素质教育
新一轮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在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在课程目标上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物理课外活动日益受到重视。
1.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的意义
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参加学科讨论、科技制作、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阅读科普文章等,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记忆、理解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在新课程实施的大环境下,尤其显得更加迫切与重要,具体表现如下。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应用物理知识探索客观世界,参加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例如,学生在小制作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会经历失败的苦恼,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成功了,从中学生会得到尊重客观规律的教育,体会到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科学精神。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物理课外活动所提供的内容和形式可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发展,接触最新科技成果,拓宽科技视野。如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及天体运动的教学而进行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讲座,结合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安排专题讲座“北京正负粒子对撞机”,既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信心。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技能,健全人格。学生物理课外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如组装收音机,需要一定的电工电子技术,但通过主动参与,边学边干就可以克服困难,最终会成功的组装一部收音机。这些过程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技能,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坚韧性、合作性,逐步建立起学生的创新人格。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丰富多样的物理课外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开展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及设计制作。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发挥,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在物理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测量和实验,从中学会对事物及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方法,学会科学抽象、概括、推理等方法,进而形成科学思维。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合作精神及团队意识。物理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活动,需要参与者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活动中的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以及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如在对农村电网改造、沼气推广的调查活动中,学生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学生还了解到国家的“三农”政策,了解到政府正在致力改善农村条件的各种举措,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1]。
2.中学物理课外活动遵循的原则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物理课外活动必须面向绝大多数学生,切忌只注意培养少数“尖子生”,要通过富于吸引力的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激发学生的欲望,使他们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兴趣,发展其特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物理课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要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物理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但实践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物理课外活动要尽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让学生在活动中把物理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和改进自己的认识结构。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物理课外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和课堂教学一样,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而教师作为媒体,其作用就是引导和帮助。各种活动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地制宜,立足本校的原则。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离不开一定的资源条件。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不会相同,不同学校的物质条件、教师的配备情况都有差异。因此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同时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开发资源,以满足物理课外活动的需要。
可行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让学生做得到、做得好,而不要贪大求全,要求学生去完成难度较大的项目。同时要尽量指导学生开展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物理课外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身心发展。
3.物理课外小组活动的组织形式
物理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科技制作小组。科技制作是物理课外活动最活跃的一个内容,它据有手脑结合,兴趣性强的特点,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科技制作小组通常有航(车)模制作、电子制作、教具制作、摄影摄像等。
研究小组。组织学生参加专门的研究小组,对某方面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小组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比如:高中可以组织物理实验兴趣小组,对高中物理实验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对疑难实验进行改进等。如用单摆、闪光照片、滴水法等方法测重力加速度。高中还可以组织物理解题方法研究小组,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探索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实地参观和社会调查。在工农业生产一线,有许多生产过程与物理知识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社会调查,让学生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就在我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如参观盐场、发电厂、变电所等,学生将对物态变化、发电及电能的输送等方面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2]。
物理竞赛集训小组。物理竞赛集训小组主要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集训的目的就是参加各类物理竞赛。一般集训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步,可加快进度、加深内容。但对特别优秀的高中生,他们已基本掌握高中物理知识,对这些学生集训的内容就要扩展到大学的普通物理,他们的集训是为参加奥赛进行的。
参加科技活动节。科技活动节一般是全校性的活动,但大多数内容是和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作品展览,举行物理竞赛、放科教电影、举行科普知识讲座、组织航模表演等等。以科技活动节为契机,在全校范围掀起物理课外活动的热潮。
开展科技讲座活动。物理知识非常丰富,而且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许多新的科技成就、新兴科学的发展等,都离不开物理知识。结合物理课本知识进行有关讲座,其教育效果非常显著。如结合高一的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做关于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讲座,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着重介绍我国知识分子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空间技术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物理课外活动,使物理课外活动的意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3]。
4.物理课外活动的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功能从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的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重视质的分析,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及发展趋势[4]。物理课外活动的评价应该重过程而轻结果,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性。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和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因地制宜地恰当设计和开展物理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开工和内容,而且能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庄宗辉.课外科技活动与物理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14-216.
[2]纪金.谈物理教学中科技活动氛围的营造[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3):26-28.
[3]李来政,何智雄.现代基础物理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9-268.
[4]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
河池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09E005)
关键词:职业学校;电子商务实务;任务驱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212-01
《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融合了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基础、实操以及营销、网络安全技术、物流、法律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是电子商务专业的综合应用课程。结合课程的特点,最适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任务驱动教学。本人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需求,就任务驱动教学在《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在《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电子商务实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般有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中的B2B实验,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的购物与销售情境,让学生扮演供应商、采购商和物流商的角色进行自由买卖,完成由采购到入货,再到库存,再到发货,再到送货,最后结算的整个交易过程。在这一任务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亲身体验到购物与销售及物流中的各个环节,也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确定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课程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正好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例如:在《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中的支付方式,需要学生掌握网上支付的种类及安全风险,这时应该向学生提出“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常用的支付方式有什么,每个支付方式有什么利弊?”。在这个问题中,学生既可以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回答,也可以自己加以分析得出答案。经过学生自己的仔细思考分析和总结后,再由教师进行分析解答,这样学生便会更深刻地掌握这个学习任务。
(三)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中对消费者行为分析的这个学习内容中,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关于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的调查问卷。由于是分组设计,所以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设定问卷的内容,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出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在交流中也可以得到更多自己意想不到的观点。通过讨论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协作性。
(四)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例如:上述的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调查问卷设计,由学生设计出来的问卷可以充分体现出他们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体现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协作性。这些都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缺乏。要想更好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必须要有一本适合的教材来配合。目前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以理论为主,很少涉及实践内容。而《电子商务实务》是一门综合应用很强的课程,需要做大量的实验来巩固知识点,所以需要一本“任务驱动”型的新编教材。
针对这一问题,职业学校可以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编写一本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任务驱动”型教材,使任务驱动教学得到真正全面的应用。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缺乏。在目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利用旧式的教学方法,条规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但学生们对知识点学习不够深刻,而且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职来学校可以让同专业的教师组成备课小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探讨研究如何更好的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任务驱动法是以发散思维为特点的教学方法,就像出行一样,任务驱动法只给出学生目的地,而不要求学生乘坐何种交通工具,不要求是坐飞机去,搭火车去或是走路去。《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符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趋势,对于完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华江.电子商务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1.精心备课,巧妙进行互动教学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保证上课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在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备课内容要结合生物课程的特点,融合教学目标。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以及情感价值观与之的关联。从而转变学生掌握知识的单一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以及价值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对课程的准备要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构建互动桥,对互动桥的搭建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
2.巧用过渡,引入互动教学
教师巧妙的过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主动性。运用巧妙的语言引入互动能够产生悬念,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和求知欲的推动下去主动学习。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则直接关系到互动教学的成败。教师可通过讲故事或者提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互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使他们把上课当成享受,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对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3.突破重难点,优化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过程中有高低潮的分别,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力,对课程的安排要合理规范,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还要适时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要求学生去发现重难点并尽量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则在此过程中最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营造利于学生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的互动。
4.排疑解难,实现互动教学
新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共同发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得到实现。而对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创设情境是实现互动教学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好奇心的满足,实现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另外,学生还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熟悉并能够充分掌握互动型教学模式的相关原则
互动教学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前提,其一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互动式课堂的建立是以掌握全面性、主体性、民主性原则为基本要求。
1.注重全面性
互动教学模式要求遵守全面性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育的整体得到发展,除了要传授知识,注重对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关注个性的发展、对身心的调节,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提升。另外也要注重理论与时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达到全面提升的教学目的。
2.注重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潜力,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主要以学生认识水平和发展能力为判断标准。因而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教导转变为引导,以单纯的学转变为思考,从而通过引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改变学生只学不会、只学不用的局面。进而使学生建立各自的知识网络体系以及完善学习方法的效果。
3.注重民主性
互动教学中的民主原则是要求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平等、友好关系的建立,以及实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良好关系,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教师要有民主意识,能够主动去了解学生,师生间进行交流沟通,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应该注意要更多地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敢于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互动教学的成效
把握教学目标与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置的新奇、开放课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探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促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正常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应该不断完善,以下使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提高互动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提高课堂活跃性,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而这就对互动教学模式提出了要求,其教学中对于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有针对性与趣味性,不但能够引出教学内容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索的激情,以及对知识的渴求。这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变更教学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因而教师要对教材要有准确地把握和熟练的了解,以保证互动教学效果的实现。
2.掌握好互动教学的方向
第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实现互动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思想情感的疑问和要求得到反映,还会能够体现社会、学校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发挥,是多方交流的结果。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避免了学生的盲从,而学生自由空间也得到了发挥,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个人观点,培养独立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互动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互动的内容以教材为基础,因而,避免了互动的盲目性,确保了学生主体地位,和互动的有效性。第三,互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多方面的,旨在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培养多种思维能力,敢于提出问题以及找出多种解决方案,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
3.灵活运用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不能过于拘泥,要灵活变通,在方法上要灵活,在教学上要实用,特别是互动式教学模式,其变动性与灵活性也非常大,只要是符合教学理念,有益于教学活动的,能够提升教学水平的都可以引入。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引入新方法,推动互动教学模式的发展。对于创设情境实现互动要求教师有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对教材的精确把握,对方法的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自主探究法、概念图解法、列表比较法、讨论分析法的掌握与实践等,令学生每天都怀着一份好奇与期待参与到学习中。字参与过程中培养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与能力的提升。而生物课堂教学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情境创设更直观形象,保证互动教学模式的顺利有效开展,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创新,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共同进步。
关键词:水生野生动物 保护生物学 课程探索
保护生物学是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保护生物学交叉了分类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学模型学、进化系统学、生物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是一门兼顾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新兴学科。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是从保护生物学中分离出来,创立学科的目的是引起了公众关注,提出保护目标和措施,减缓或遏止水生野生动物多样性的丧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保护水生动物多样性的实践提供方法和技术上的指导。为了更好地贯彻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学科思想,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保护学人才。为此,我们尝试在高校开设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课程。
一、开设课程的必要性
地球上的淡水和海水环境中的生物占据了生物圈内的绝大部分,地球表面的淡水环境中存在至少10万种物种,约为已描述物种的6%;海洋环境中,目前科学界已知的生物约有23万种,估计仍有100万种尚未记录。虽然如此,但人类没有真正理解水生动物的价值,不能自觉地维持水生动物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加,最近几十年间,水生动物遭受较以往任何时候更为严重的破坏,人类活动引起的物种灭绝速度比物种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很多物种在人类还没认识之前,其身影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人类社会活动和环境变化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社会背景条件下,我们提出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旨在为水生动物提供科学的保护措施,为解决保护问题的纯科学和管理实践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课程体系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学科门类为理学生物科学类,专业方向选修的主要课程之一,由2名专业教师担任全院课程教学任务,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
三、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生物科学类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在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4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保护水生生物思维模式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保护的方法和实现途径,掌握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理,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保护生物学面临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的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涉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发展历程,保护对象,保护策略措施,法律法规相关文书的提出和完善,以及在此过程中与现实的经济发展的冲突。就线索来讲,本课程以为什么要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为红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为了突出重点,我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经济发展与动物保护相冲突的事件作为案例来呈现。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课程教学根据教学目标,依据我们自编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教学讲义,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水生野生动物的主要类群和分布,影响水生野生动物分布和数量变动的原因,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决策,经济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途径,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途径等主要6大部分(上面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1)。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学部分由课堂教学与野外考查组成。课堂教学根据各位教师的科研方向和专业特长,依据授课章节和课时容量进行分配,同时依据教学内容之间的承前启后的逻辑关系,安排相关老师负责野外考查实践的前期动员、组织和具体实施。
五、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前,专业教师准备了充分的教学参考资料,包括“保护生物学”“生态学原理”“水环境化学”“动物学”“鱼类学”等相关的基础教材。准备了教学大纲、课时安排、教学进度等,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守,心里有数。教学资源也借助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公开,学生能通过网络平台随时查询访问,有疑问也可网上留言或直接联系任课老师。教学进度安排上,在总课时量有限的前提下,要兼顾课堂教学课时量和野外考查课时量的均衡,适当穿插分组交流、专题讲座、热点讨论,教师对课程作业及调查报告给予剖析和评价。
六、教学绩效评价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教学,关键点在于讲授清楚为什么要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水生野生动物的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以及保护的途径是什么等科学问题,让学生自发地从内心感受到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怎样,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成效,我们引入了第三方进行教学评价。主要是聘请德高望重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担任教学督导,对任课教师提出中肯的评价,包括授课内容、方式、及风格等,课堂上面对面的点评,课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依据教学督导的意见,在下一轮教学中进行调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反响良好。
参考文献:
[1]刘东,唐文乔.高校《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专修课的教学和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