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教学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能力的培养

第1篇:教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应让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应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例已知 a≥0,b≥0,且 a+b=1, 求证:(a+2)(a+2)+(b+2)(b+2)≥25/2

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 a+b=1(a≥0,b≥0) 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 x+y=1,(0≤x≤1), (a+2)(a+2) +(b+2)(b+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 d*d=( -2-2-1|)/2=25/2, 所以(a+2) (a+2) +(b+2) (b+2)≥25/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对一个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来驾驭和把握市场的实例也不少。这类问题的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有益处。

第2篇:教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世界观和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新课标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只有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他们自觉主动吸取、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掌握知识一般通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环节实现。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为探索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三阶段。

1.探索性自学是初步理解阶段,包括自读课文,自查工具书、参考书,自己正字、释词、解题,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初步熟悉全文内容,标记疑难词句和问题等。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学能力,教师只巡回指导,随时掌握学生自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如我统一符号,生字“”,新词“”,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及中心句“――”,精彩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并编成顺口溜,即“圈音框形问号疑,线重波精三角关键”。这样学生更容易习惯成自然。

2.深究性自学是深入理解阶段,应抓住重点剖析、推敲。让学生通过朗读、质疑、讨论、总结等环节,领会字词含义、文章脉络、表现方法、文章主旨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特别注意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思维的碰撞,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分工合作,并轮流进行总结发言,才不会流于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其深层次的学习兴趣。

3.吸收性自学是消化运用阶段,包括知识保持、应用、迁移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多样化练习,复习巩固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要求学生自读,自查工具书解决文中的字词障碍,从预习提示和其他参考资料中了解《红楼梦》和作者的历史地位、本文出处及写作目的。再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探究,进一步自读课文,进行讨论,以表格方式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黛玉初进荣国府的行踪见闻。(2)众人眼中的黛玉。(3)王熙凤、宝玉的出场。(4)王熙凤和黛玉肖像描写对比。问题研讨让学生兴趣盎然,还能使学生对装扮产生审美的现实理解。紧接着,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进一步深化,即让学生进行吸收性自学,学以致用。

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为不同阶段是就一般教学而言的,有的课文却不宜截分。但归根到底是要着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活知识,锻炼自学能力。

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强调学生自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不仅备“教”,还要备“学”,分析学生基础、学习特点,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发现、掌握知识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激发自学欲望,调动自学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如先声诱人、引人入胜,或设置悬念,创造情境,运用电化手段等。

2.指明自学方向,明确学习重点。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适当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理解课文的练习,让学生或读写,或查找,或思考分析,都有明确具体的目的、方向。如引导《动物游戏之谜》,提出:(1)课文列举了哪些动物游戏?(2)科学家提出了几种假说?并做出何种结论?说明了什么?(3)说明文说明顺序一般有几种,能分别举例说明吗?(4)科普说明文,除获取新知识外,文外之意是什么?这些问题为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明确了方向。

3.指点自学方法,提出自学具体要求。其中质疑法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问题引路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质疑实质上是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求理解,自释疑难。

三、重视发展学生自学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思考能力都比较活跃。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相辅相成。因此,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训练思考的灵活性。

第3篇:教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教学能力 创编能力 培养目标 基本途径 艺术实践

从中小学反馈的信息表明,舞蹈教育虽没被纳入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但对于开展第二课堂,训练校内舞蹈队伍,丰富活跃学生的文娱活动,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演出及舞蹈比赛,很需要具有音乐知识同时又具有舞蹈教学能力、创编能力的人才。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不能仅是单纯的传授技能,更要注重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一、根据培养目标,精选相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性要强,要能体现舞蹈训练中的“教”与“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舞蹈教学中,要求老师不但会跳,还要会编,因此,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舞蹈风格种类要丰富多样,技能技巧难度适中即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进行形体基训,学习芭蕾舞以及中国民族民间舞。除此之外,还应学习现代舞,编舞基本技巧和中学生舞蹈。只有在广泛接触各种不同风格舞蹈,并对其有所了解和掌握,积累一定的舞蹈语汇,想象力才会丰富,创编起来才能融入贯通。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来选择,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如在第一学期基础训练中,除了基本功训练外,同时要学习风格不同的各种舞蹈组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合实际地精选好教材。在舞蹈教学中应以训练学生直、立、灵活、协调感觉为主,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实践证明,这样做使学不仅进行形体训练,又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为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学期教学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要从各种民间舞的实用性上来进行综合选择,使其对以后编舞具有很强的使用性。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灵活性、协调性并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了表现力和鉴赏能力,为将来编、教舞蹈做好能力准备。

为了更好的巩固和加深学生学过的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原有的舞蹈基础上近一步提高,我在第二年开设舞蹈选修提高课,使一部分舞蹈基础好的学生在这一阶段进一步提高。扩展舞蹈教学内容,除了继续进行形体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和编舞技法课的学习外,外国代表性舞蹈,国际标准交舞以及爵士舞和现代舞均占一席之地,采取了这种扩大容量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能让学生有机会最大限度吸收各种不同风格舞蹈的精华,广收博采有利于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适应时展的高质量的人才。

二、达到舞蹈教学能力培养和创编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可以根据学生基本素质着重从舞蹈实践可行性角度考虑,确定几项必备能力作为舞蹈必修课教学过程中的未来舞蹈教学能力进行培养。从主要面向中小学从教的实际出发,音乐专业学生在舞蹈课学习时必须掌握基本能力是基本教学能力和编排舞蹈小节目能力。

下面我就这两方面最重要的能力培养,进一步阐述:

(一)基本教学能力培养

首先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培养教学口头表达能力,这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和课外社会实践锻炼手段。促进学习思考、反复实践至成熟。课堂提问内容主要是舞蹈基本动作的要领、作用、目的、舞蹈术语等,以加强学生对舞蹈技术动作,规格动作要领的技巧语言传授给学生,懂得让学生不照搬教科书上内容的情形下,用自己的流利动作要领按顺序步骤讲解下来,同时要让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是对正确地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纠正错误的动作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中可选择几个典型的动作进行实分析比较,辩别异同。例如在中国古典舞动作时,可把已学过的芭蕾舞的基本手位、脚位和代表性动作的“迎风展翅”(arabesqe)和“鹤立式”(attitade)典型的动作和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和典型动作中的“顺风旗”“商羊脚”进行对比,可从两种手位、脚位、身体姿态、运动轨迹、内在气质、舞蹈风格上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芭蕾特点是“开、蹦、直、立”,舞姿长而舒展延伸,动作多表现在下肢,线条清新等,与之相比中国古典舞特点是“圆曲、圆弧”,还有回旋,舞姿婉转修长,上下身配合,线条曲折等,通过对不同风格认识更清晰,动作要领更准确,这样也就提高了自我纠错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教学能力,同时充分利用课堂最后3—5分钟,对课堂学过的知识、动作技能、技巧让学生来进行总结。

(二)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舞蹈基本动作和人体规律之后,接着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这时可以有侧重地培养学生舞蹈想象能力和舞蹈编排能力,鼓励和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尝试改进发展已掌握的技能,使自己从舞蹈基本能力向舞蹈编排能力方面发展。

在教东北秧歌手绢花动作时,学生学会了“里绕花”这一主要绕花后,不要按一般规律那样接着就教“双绕花”、“交替花“等动作,而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编舞发展动作技法去延伸想象,去进行空间节奏,力度等变化的想象。结果产生出比教材中更新颖、更独特的绕花动作,如“上下绕,左右绕,前后绕,站、跑、跳、坐绕,还有翻滚、仰、俯绕”等,然后再将即兴创造出来的动作进行评议总结,与教材中的手位动作相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编舞创造能为。

在舞蹈整体组合教学时,结合讲授舞蹈构图和画面的基本规律进行教学,让一组人表演,另一组人进行观察评议,通过直观教学向学生讲解各种不同的舞蹈构图的动用和表现特点以及使用手,让学生明白舞蹈构图不在于有什么固定模式而在于运动中怎么变,在变化中寻找规律,在变化中创造美。

(三)改进考试方法,重视艺术实践,以利于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舞蹈考试是检验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考试可以采用课堂现场表演这一形式,同时也应进行笔试和口试,笔式可以考察学生对舞蹈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口试可以综合考察学生记忆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舞蹈评分期采取平时分和末考试分数两部分相结合的做法,有利检验学生综合舞蹈教学能力水平高低,激励他们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在改进考试方法的同时,必须抓编舞、艺术实践,适当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编排舞蹈,突出艺术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舞蹈创编实践,通过学习自己习作的排练检验对学过的舞蹈理论与技法的理解相应用。

第4篇:教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英语知识 英语能力

引言: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教育史上有过形式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之争。前者认为教学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智力有迁移的作用。后者则主张学校只有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才能为他们以后从事某种职业作好准备,至于发展智力则无关紧要。可见,两种理论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的割裂开来。如何把二者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是人们长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当代认知心理学重新界定了知识与能力,赋予知识与能力以新的内涵,提出了广义知识观,主张用知识解释能力,从而使知识的教学具有连续性与完整性,同时,也体现了能力的养成途径。

本文就英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英语知识的范畴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的结果,就是获得按一定方式存储的信息,也就是获得了知识。认知知识包括两种,即:狭义的知识和广义的知识。狭义的知识,即知识的存储和提取。广义的知识,除了知识的存储和提取,还包括知识的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得森把知识分成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一般用命题或命题网络表征。命题即观念的表达,具有共同因素,互相联系的命题组成命题网络,只有通过网络系统储存的知识,才能被有效的提取利用。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发展变化的原因。用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英语课程关于语言和言语的规律性知识,当属陈述性知识。

英语教学能力涉及面大致可分为:运用、理解这两个方面。

1运用。

英语知识是语言认识的基础,语言认识活动必然要运用英语知识。其方法有:(1)划分辨析法。适用于短句结构,句子结构及句中词性用法认识。(2)划分修改法。使用于修改病句。(3)遵章循章法。适用于英语知识的使用与正误。(4)要领变换法。适用于句子结构及句式变换。(5)对照模仿方法。适用于修辞与句式变换。(6)依体为文法。适用于作文谋篇。

2、理解。

接收和传递语言信息,首先要对语言材料的字、词、句、段、篇、章进行理解弄清其意。常用的理解方法有:(1)语境取义法。适用同语释意。(2)抓中心句法。适用理解语段意。(3)合并归纳法。适用于理解文章大段与全文意思。(4)词意角度法。适用于句意与含义。

二、英语能力的内涵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能力看作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后天习得能力。用广义知识来解释人类习得能力,认为人类一切后天习得能力都是由知识构成的,把智育所要发展的智力视为习得的认知能力,是学生习得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总和。

英语能力是人们进行交流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听话能力是基础,写作能力是制高点。这四种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听话的能力,说话的能力,阅读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听话的能力并不是耳朵好使就具备了听话能力,而是包括:辨音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听话能力不仅取决于听力是否健全,更取决于对话语的理解能力。说话能力包括:选词表意能力、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说话能力主要表现在吐字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准确、话语是否连贯、姿态是否得体、表情是否到位等几个方面。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识字能力、查阅字典词典能力、积累字词能力、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理解整篇文章的能力、分析鉴赏判断能力等。写作能力是英语能力的最高体现。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1、向学生呈现具有良好认知结构的陈述性知识。如果学生头脑中缺乏适当的原有知识可供新知识固定,那么教师必须设计“先行组织者”以帮助新知识“建立联系”,所谓“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能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认知心理学认为:为促进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可采取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

2、教会学生习得与应用策略知识,使之学会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成为自觉的自我学习者和能自我调控的人。

三、英语知识与能力的联系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相互衍生又相互作用的关系。

1、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写作技巧越多,那么他的写作能力也会相应变得更好。同样,丰富的数学知识,也可以使一个学生计算推理能力得到提高。一个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如果他有机会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他的音乐能力就会继续向高一阶段发展。

2、能力是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前提,它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例如:每一个学生都是依靠自己的观察能力才得以获得各种丰富的感性知识,并在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去领会和掌握各种理性知识。

四、英语知识与能力的区别

第5篇:教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 思维能力 立体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教育的任务也不再仅仅把现有的科学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而是通过教育过程的改革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思维能力不仅是智力的核心成份,也是发展其它能力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根据教学实践及相关构想,要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立体思维这三种思维能力着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的特征是用形象材料来思维,而形象材料的最主要特征是直观性和具体性。在中学化学中有着丰富的形象思维素材,如果我们很好的利用这一点,就可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使教与学相一致,使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相一致。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直观的,且有些趣味性的概念,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物质结构》中讲述电子在核外运动遵循统计规律时。可以通过启发和讨论的形式获得以下共识:蜜蜂在某一朵花采蜜时,没有确定的飞翔路径,似乎没有规律。但长时间多次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蜜蜂在这朵花的近处远处都可能出现,但蜜蜂总会在离花近的地方出现机会多。可以说这就是蜜蜂在对一朵花采蜜时的运动规律。然后引出电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学生就好象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规律,由好奇,成功到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遵循思维法则,对事实进行逐步的分析或根据一定的前提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寻得答案与思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除通过代数几何等科目培养外,化学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就是演绎推理。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像这样的化学教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益处。

三、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

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变点的线的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智慧的大门,打破传统和习惯的惰性,产生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例如,镁条燃烧是简单的实验,有的学生对镁燃烧的强光很感兴趣,观察的结果就是镁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强烈刺眼的光,忽视了燃烧放热现象或生成白色粉末氧化物。

(2)动态思维。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制备原理,分析反应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逆向思维。当1990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现了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变成了电能。化学家戴维则思其反,进行了电化学研究,用电解法制取物质。1907年,他选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苛性钠制得了钠。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柏岚;创新教育下高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

第6篇:教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能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直接和间接的反映,从而促进自身提高的一种现象,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能力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能力也是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三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法,有一个刚认识的阶段。学化学要进行实验、观察、分析等。化学实验过后就要求学生记住所做的实验。因此,有的学生说“学化学和学英语一样,枯燥无味。”把化学看成死记硬背的科目。这就暴露了学生中有一个学习方法的认识问题。所以我们为师者不能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而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首先,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每一个实验中,都从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反应原理、实验结论、处理方法等几个方面来加以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实验去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去掌握实际现象,说明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学会用实验去鉴别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记忆,减轻学生负担。学化学要强调记忆,我常常用联想记忆法。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或者事来加强记忆。如:地壳中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让学生记忆一时也不容易都记住。我就给他们讲故事。养(氧)了一个闺女(硅铝),嫁出去后要陪嫁,倒贴(铁)。这样学生记就容易多了。同时,我对学生所记的内容不厌其烦的进行检查,甚至每天都坚持检查一次。

再次,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习惯。

最后,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鼓励,启发。诱发兴趣和灵感,产生创造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而在实验时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观察内容包括用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所能感知到的。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错失许多发现。当一个实验结束时,让学生自己归纳、分析、总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目的。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把他记录下来,才能随时捕捉到你想要观察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比较有兴趣,有较强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这一特点,抓住时机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同时在设计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在的联系和符合学生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的思考学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化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部分知识,但要应用于生活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把所有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如在学习化学肥料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新知识的不断涌出,新概念的不断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实验室氧气的制取,可以用到加热高锰酸钾或者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但如果在制氧气实验中,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装置时,这就要求学生同时对这两个装置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优缺点,才知道在什么时候选择用什么装置,又如,在实验中用到的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三种仪器在使用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使用时要了解并分清楚各自的特点,才会知道该选择哪一种仪器。教师在教学中应把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进行比较,注意抓住各自的特点,再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些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第7篇:教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13-02

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之一,它是学生学好数学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主要的任务。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许多小学生总认为计算比应用题要简单得多,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大意轻敌,注意力不能集中,从而导致计算过程漏洞百出,题目自然也做错了。因此,笔者就来谈一谈近年来对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一些看法。

1.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实现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所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来丰富学生的计算课堂,可以想象一下,小学生本来学习自制力就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计算、书写,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学生的厌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科学家高斯小时候计算"1+2+3+……+99+100"的故事,让学生能够从故事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另外也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强调作业、练习的书写一定要工整和规范,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条理清楚。因为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3.加强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加强语言训练。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且说时声音要响亮。更主要的要求是要正确地说,完整的说。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把"增加到"说成"增加";把"除以"读作"除"……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完整地、正确地说,才能完整正确地表达数的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注重口算、估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新课改以来,虽然重视口算与估算方法的训练,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训练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口算、估算的兴趣,学生对口算、估算有畏难情绪等。因此我认为我们有必须加强口算、估算教学,以此来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1、结合日常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的意识和兴趣。(每天分类练习5分钟,题量要适中,还要由易到难,有梯度。)口算、估算的能力和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实现的,同时训练形式应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可以直接笔算,也可以视算,还可以听算,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2、注意学生易混淆易出错的口算题训练,如:"15×4=,14×5=、25×4=、24×5="等。

5.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总之,要创造符合小学生发展的数学,计算技能的提高始终不能放松。教师成在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具的基础卜,注重夯实学生数学的学习基础,糅合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真正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涂朴珍.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科学导报,2009年S1期

第8篇:教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并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在重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既可以丰富学生数学语言,又可以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提高数学综合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中阅读能力培养谈谈几点认识:

一、为什么读

任何语言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重讲练、轻阅读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靠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缺乏学习自主性,学生理解能力低下,学生数学能力弱,学起数学来总是困难重重.为了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怎么读

1.课前预习读,读中生疑.即要求学生弄清下一节课讲什么内容,疑难之处用笔圈注,重点用着重线划上.

2.课中指导读,读中质疑,释疑.例如,指导阅读“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节,首先提问: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假分数又包括哪些?学生边读边思考,或同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讲解,解决学生的疑难之处.

3.课后复习读,整理、强化知识,形成知识点.引导学生阅读,把阅读与动手、动脑、动口紧密结合起来.边读边想:新旧知识有何联系?把知识连成知识线.再将各知识线归纳、概括,形成知识面.

三、读什么

(一)读例题

我们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法,把学习的材料进行梳理和归类,使知识结构的整体和层次一目了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先从整体上归纳,再对一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逐句分析,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数学结论和题目要求的内涵,即我们常说的“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怎样讲的”.

(二)读插图,读教材增添内容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心理年龄特点编写的,在教材编排上,增添了许多插图、旁注及思考方法,增加了“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精彩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增强学生阅读意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认知范围.

(三)读应用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边读、边想、边划,注意划出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同时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且注意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相互学习.在讨论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阅读技巧,如分数应用题的学习要找到关键词“比、占、是”,找到单位“1”的量等.

(四)读计算题

为了避免无谓的失误,我们可以让学生做题时做到一读、二想、三算、四查,读题目、读算式,想方法、想顺序,计算后再查.长期训练,学生计算就能做到井然有序,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

四、何时读

(一)课内读

1.课前读

小学生学习新知,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准备,更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学习一些新知识前,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常常能激发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自我需要”.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学习时要求学生先通过阅读,自己解决教材中的准备题:怎样把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这激起了孩子们不少的学习兴趣.

2.课中读

主要是指在听课、讨论、解题的过程中出现疑问或困惑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后,有的学生认为正方体是长方体,长方体也是正方体.为此,学生间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此时,教师不直接给予简单的判定,而是要求W生再去阅读教材中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

3.课后读

这是指在学习新知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而进行的阅读.指导此类阅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时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课外读

第9篇:教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能力 培养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怎样才能让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使用一年级新教材后,我觉得改编后的教材,比较重视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它精心设计的例题,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充满童趣的彩图对小学生们很有吸引力,能强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各方面的潜力。我认为新教材能很好地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的初衷,它的编排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结果更重过程。

叶圣陶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直至力于‘导’。”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只重结果,忽视教师导和学生思维的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就拿备课写教案来说吧,以往教学时,往往要求备详案,其实这反而限制了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因为课堂是活跃、变化的,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照详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临场发挥。而新教材重结果更重过程,在教学上留有余地,教师在编写教案上也注重中心环节的编写,但不要求面面俱到,让教师有应变的心理。基础教育改革重视教学后的总结评价,让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确实反馈。这样能让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及时调整教法,游刃有余,能很好地体现新教材的设计思想。不仅教师减负,课堂的实效也加强了。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

二、结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多感性知识,重生活经验的应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以说数学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新教材很好地突出这一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画面引出新课,让学生们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如人教版第一册中的“比大小”这一课,就是通过“小猴分水果”的故事展开,水果数量与小猴只数不一样,够分吗?怎么分?一年级的学生一看到这个场面,就已自觉进行比大小,并将水果分好了,一节新课就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中上完了,课后学生们还能踊跃参与比大小分其它东西。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时时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并不觉得累。可见,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架起桥梁。

三、重视合作学习,提供学生的交流空间,增强合作意识。

研究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数学知识只有10%。可见人的知识获取的手段相当丰富,其中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为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解决难题,互帮互学,共同进步。通过小组学习,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观点渐趋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难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们的“情商”,培养初步的团队精神。同时,教师从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给学生们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

四、增强民主,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利。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在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挖掘学生们的“潜能”。新教材提倡“思维无”,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求异和求同,避免了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控制,产生思维定势。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情况选择好的方法,也可以接受挑战再寻求更好或更难的方法。新教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完成对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构建。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