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吞咽康复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单位:710043 西安市东方医院 近年来我国脑中风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中风患者中有30%~50%的存在吞咽障碍,有些患者会出现误吸,还有的会发展成肺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国外多采用康复训练的方法来治疗脑中风后吞咽障碍,而我国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是采用中医治疗,但常因患者口服中药有困难,因此临床中又以针刺治疗为主。无论是针刺治疗还是康复训练,单独使用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治疗组34例脑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来自西安市东方医院内科病房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男 37例,女 27例;脑梗死 44例,脑出血 20例;年龄 40~77岁,平均 (5901±102)岁;病程 2~10周,平均 (2426±1012) d。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治疗组有30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以及病程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治疗取穴 选内关、廉泉、翳风、金津、玉液、人迎、天突操作:患者取坐位,然后对所取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内关用泻法,廉泉穴针向舌根方向刺人 15~18寸,行提插强刺激手法;翳风针向喉结,震颤徐入2~25寸,施以小幅度捻转补法,以咽喉部麻胀为佳,应持续捻转1~3 min;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人迎穴刺入10~12寸,采用捻转强刺激手法;天突穴选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着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向下刺入10寸~12寸,采用捻转强刺激手法。所有穴位针刺得气后均留针 30 min,15 min行针1次,行针,1~2 min。
122 康复训练治疗包括 ①口、面和舌肌群的运动训练。②改善吞咽反射的训练。③声带内收训练。④喉上提训练。⑤特殊的吞咽技术训练。
治疗组采用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6次,休息1 d,12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吞咽困难完全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
显效:吞咽困难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
有效:吞咽困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由4级或5级达到3级;
无效:吞咽困难无改善或严重,饮水试验评定无变化。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疗效。治疗组痊愈24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中风后吞咽障碍症在咽,病位是在脑部。本研究所取穴位,位于颈项部,该部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到脑部及咽喉,针刺这个部位的穴位可以达到通经活络、利咽开窍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可以使体内产生微粒子流、电磁、红外辐射以及多种内源性药物因子等,从而促使人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含量的增加,细胞的代谢大大增强,从而改善咽喉和脑部的供血功能,咽喉部位肌肉的瘫痪状态得以改善,最终达到恢复咽喉吞咽功能的目的。本研究发现,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致残率和并发症大大降低。本研究6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针灸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在临床治疗上各有特色,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通路上各级功能的恢复,促使咽喉部肌肉功能恢复,最终使吞咽功能得以改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63-02
1 社区康复护理实施的意义和目的
1.1 脑卒中疾病的危害性
脑卒中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第三大疾病,也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统计数据,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可致社会能力丧失,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许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被救治成功,但都留下程度不等的残疾,如偏瘫、运动困难、知觉障碍、偏盲、失语等。这些障碍往往是药物所无法治愈的,只有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才能取得效果。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由于医院病床紧张,许多留有后遗症的脑卒中病人需要回家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是脑卒中病人最主要的康复场所。病人的康复护理计划出院后得不到延续,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大量资料表明:脑卒中康复治疗后,70%~80%的患者达到独立步行,2/3的患者生活自理[2]。长期康复训练不仅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和负担。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康复3个月以内是最佳时期,6个月以内是最有效时期。社区康复护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可以随时提醒和帮助患者适应社区环境,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1.2 社区康复护理意义
社区康复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社区康复护理是满足患者需求的体现,患者在住院期间康复护理是以护士、理疗技师为主,而出院后康复是家属按护士的指导进行。如果没有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固守在以前那种患者一出院护理工作就结束的短期护理行为,不但不能巩固现有的治疗成果,甚至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如肢体活动功能减退,生活能力下降及各种并发症等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实施康复护理,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复诊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社区康复护理应注意问题
身体上的残疾使患者产生孤独、消极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社区康复护理干预中指导家庭成员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督促患者做训练的同时,需要给患者更多的关心、体贴、鼓励。教育其家属学会看患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和举止行为,了解患者内心活动。在社区康复护理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充实患者的生活。通过鼓励病人从事家务劳动,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已经恢复的肢体功能得到巩固,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而且使病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的进展加强了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的信心,可以形成一个促进康复的良性循环。
2 社区康复措施与方法
2.1 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病理形态改变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变化是全脑性的,因而引起脑可塑性变化也是全脑性的。脑卒中后康复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损,而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脑可塑性理论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以广泛应用,如易化技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患者处于恢复期后即可根据情况出院,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这样既能达到恢复的目的,又可以为患者节约经费。
2.2 恢复期社区功能康复措施与方法
此期康复方法多为住院期间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护士在对家属及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注意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训练方法,为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做准备。
2.2.1 床上训练
科学床上训练非常重要,同样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以及前期治疗效果基本相似的情况下,是否重视床上训练,康复的效果大不一样。床上训练包括翻身、上下左右移动躯体、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训练(桥式运动)、上下肌运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的训练。
2.2.2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从静态坐位平衡练习开始,逐渐向动态坐位平衡练习过渡。开始时,仅让患者独自保持稳定的坐位,以后可以在家人的保护下,前后左右轻推患者,让其自己调整身体的平衡避免倒下。经过反复练习,患者的动态平衡能力会提高,就可以逐步做一些坐位下可完成的日常生活动作了。
2.2.3 从坐起到站起训练
掌握重心转移。要求患肢负重,体重平均分配。在坐起到站起前期,可以采取扶床练习,增加腿部力量,治疗人员要站在病人旁边协助,并要遵循逐步渐进原则,确保病人在训练过程中安全。
2.2.4 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目的是为步行做准备。训练时治疗人员一定要注意脑卒中病人站立的姿势,大腿不能内收或外旋,膝关节不能屈曲 或过度伸屈,足部不可内翻或下垂,足趾不能屈曲、内收。每次练习l0~20分钟,每天3~5次,逐步渐进。如病人在站立时出现心慌、出汗、头晕、眼花,甚至昏厥,应立即重新采取卧位,站立训练要暂缓进行。
2.2.5 步行训练
先用健腿迈步,治疗人员站在患者身后在双上臂处稳定之。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治疗人员可用自己的脚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并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进行。待患者行走好后可适当增加难度,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同时与他人说话、拿东西、改变行走速度。
2.2.6 上肢及手功能训练
上肢训练治疗手法包括诱发联合反应、屈曲运动及伸展运动。生活中利用简易训练方法可采取试穿衣服、手握乒乓球、抓牙刷、按电视遥控器、利用患侧上肢和躯干夹住物体等方式进行训练。
2.2.7 作业治疗
主要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3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一般发病3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此期多数患者已出院,但仍应继续进行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护士可采用定期随访等工作方式,为患者做好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工作。
2.3.1 康复训练
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止功能退化。
2.3.2 补偿患肢功能
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如手杖、轮椅等)以补偿患肢功能。
2.3.3 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
对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的患者,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功能,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种辅助器具或装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样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区适应能力。
2.3.4 重视职业、社会以及心理康复
对家庭、社会环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尽快走向社会,使心理得到尽快康复。
2.4 心理康复干预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除有偏瘫等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其中患者焦虑和抑郁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得十分低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情志调护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是脑卒中患者重返家庭和回归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对患者及家属讲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使其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2.4.1 安慰和心理疏导
减轻和消除病人焦虑抑郁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应用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错误认知的表现和根源。帮助其分析原因,应用松弛、暗示等心理疗法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2.4.2 指导患者调整心态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鼓励、关心病人,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指导患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控制不愉快的情绪,发展积极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危险因素有脑血管意外复发、心血管合并症、摔倒导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在康复实施中要予以监护和防范。同时要患者保持平稳的情绪,训练过程中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4.3 实施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使病人能维持最佳自理水平,主动参与功能锻炼,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利用健肢的协助作用,一方面可以保护患肢,一方面进行部分生活的自理锻炼,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增加患者的自信。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使患者能维持最佳的自理水平。
2.5 社区患者后遗症康复护理应对措施
2.5.1 吞咽困难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评价,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恢复经口吞咽进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5.2 睡眠障碍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引起失眠的原因依次为抑郁、肢体痛,睡眠环境,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
护理对策: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痛,正确应用安眠药,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对话沟通,消除其心理紧张状态。
2.5.3 肢体痛
脑卒中后肢体痛是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主要障碍,对康复训练有很大影响,告知家属和患者引起肢体痛的原因,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果表明,在家庭训练中运用肩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脑卒中后的肩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此外,抑郁痉挛应贯穿康复训练全过程,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能有效缓解肢体痛。
3 结论
社区康复教育是对社区康复技术服务不足的一种补充,用康复医学知识服务的手段来弥补技术服务不足,是解决社区中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最佳选择,不但可以缓解医院病床不足,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出院后康复中心和社区方面连贯持续的三级康复治疗,是克服残疾造成的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和早日回归社会提供更完备的平台,而且也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之一,值得临床。
参考文献
[1]周梅芬.陪护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3 (23).
[2]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785.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b)-110-02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约51%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吞咽中枢位于双侧大脑皮层运动和运动前区,一侧受损后,另一侧可以代偿,这使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恢复成为可能。笔者2007年4月~2009年12月对30例脑卒中导致的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了以吞咽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脑卒中患者全部诊断明确,无明显口腔或咽部异常史,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中,脑梗死3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脑出血19例,7例有肢体瘫痪,年龄为48~76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3]。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并发症及吞咽障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吞咽障碍的评判标准
患者入院24 h内未进食水前由专人依据疗效评判标准[4]进行吞咽障碍评定。效果评判标准,基本痊愈≥9分;显效:提高6~8分;有效:提高3~5分;无效:1~2分。见表1。
1.3 训练方法
1.3.1 鼻饲者的护理
鼻饲量每次200~300 ml,每日5~6次,每次推注时间为15~20 min。鼻饲流质饮食多样化,鼻饲时尽量取30°~40°卧位,鼻饲后保持这种30~60 min,防止胃、食管反流,口腔护理每日2次,胃管7~14 d更换1次。
1.3.2 针刺治疗
针刺风府、人迎、百劳、廉泉穴位能够充脑益髓、通经活络、升窍启闭,从而改善吞咽功能。
1.3.3 心理护理
患者从发病到恢复大致要经历如下几个心理反应期,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心理预防措施。震惊期,允许其采用适当的发泄方式;否定期,注意维持患者适当的希望,不要急于揭穿其防御机制;抑郁反应期,个别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要加强防范措施,给患者以温暖;对抗独立期,鼓励其发挥独立的人格特征,克服依赖性;承认适应期,分析患者的优势和特长,寻找其广泛的支持资源。
1.3.4 摄食前的训练
1.3.4.1 局部肌肉运动控制训练颊部、喉部内收肌训练,让患者张口吸一大口空气后闭嘴,做反复鼓腮和吹气动作,增强颊肌收缩力;舌肌、咀嚼肌的主被动训练,患者不能主动伸舌时,可帮助其被动地进行舌的上、下、左、右、外伸及舔舐等动作;能自行伸舌的,可以让患者夸张的做下列动作:发笑、嗑齿、磨牙,同时可帮助其进行下颌的全方位运动。上述训练依据患者身体情况及兴趣,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4]。
1.3.4.2 吸吮训练和喉抬高训练将筷子或勺子等洗干净后,让患者吸吮,将患者的手指放在护士的甲状软骨上缘,感觉吞咽时喉部的运动形式,然后在自己身上体会,模仿吞咽动作。上述训练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只有这两个动作协调一致,才会产生吞咽动作。
1.3.4.3 咽部冷刺激咽部冷刺激可提高咽部反射敏感度,使吞咽功能得到强化。将长柄金属勺子置于冰水中10 s,取出后迅速放置于前咽门,诱发咽反射,引导患者吞咽。
1.3.4.4 屏气-发声训练如:吸气-屏住-张口发“a、k”音,吸气-屏住-撅嘴发“u、 ”音,吸气-屏住-收唇发“i、y”音等。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经过上述训练,达到安全吞咽标准的患者,可进行摄食训练。
1.3.5 摄食训练
1.3.5.1 选择只要病情许可,最好取坐位,头部前屈或身体倾向健侧45°;如不能坐起,可仰卧位将床头摇起30°,头部前屈[5]。
1.3.5.2 食物选择开始用营养米糊等流质饮食,可以良好耐受后,可增加食物难度,如肉泥、菜泥、果泥等,患者能安全吞咽后,再作进一步的调整,如面包等软饭,最后过渡到普通饮食。
1.3.5.3 环境选择要充分考虑患者5种基本的感觉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除了食物的色香味之外,要营造出良好的就餐氛围,使患者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进食。
1.3.5.4 吞咽法的选择空吞咽与食物吞咽交替进行;侧方吞咽,可防止食物残留在一侧的梨状隐窝内;点头样吞咽,可防止误吸[6]。
1.4 统计推断方法
康复组和对照组的训练效果均采用计数资料表示,效果比较采用计数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行×列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3~4周进行效果评判,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康复组经系统的评定及康复训练后康复疗效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康复组30例患者康复总有效率为86.67%,有53%的患者基本痊愈。其中4例康复无效患者均为脑干病损引起的吞咽障碍,因患者机体状况较差,整体治疗效果欠佳,所以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为67.86%,只有25%的患者基本痊愈。
本实验充分说明康复训练措施对吞咽障碍患者是非常有效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子善,张清丽.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10(6):278.
[2]夏文广,郑婵娟,华强,等.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定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2):817-818.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7-379.
[4]高丽萍,霍春暖,瓮长水,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4.
[5]张盘德,姚红,周慧嫦,等.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989-993.
方法:对36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结果: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塞 后遗症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02-01
脑梗塞是因脑部血管组织出现循环障碍而引发的一种疾病,脑梗塞发病急,病情相对较重,常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症状为单侧上、下肢体;上半身;下半身或全身均无力、麻痹现象,多发病于中、老年患者,致残率极高,临床医疗表明,脑梗塞患者治疗和恢复时间较长。
1 资料
本科2010年月1月至2012年月10月,共收治脑梗塞患者56例,女30例,年龄54~82岁;男26例,年龄56~84岁。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入院时有意识障碍者 20例,肢体瘫痪者27例,失语或言语不清22例。平均住院10~23天,全部好转出院。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多有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等几种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有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康复护理计划的顺利实施取决于患者对训练的合作态度。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很有必要,应当让患者知道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各种功能障碍可得到最大的改善,大部分患者生活能自理。耐心照顾、体贴患者,给予温暖和关心,做患者坚强的心理后盾。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每个康复阶段善于做自我总结,并制订新的康复计划,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争取获得最大限度的康复。家人应比平时更多的关心爱护患者,不要让患者产生一种被嫌弃的感觉。
2.2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脑梗塞引起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患者,易造成营养不良和误咽、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影响患者的康复。
(1)选择合适的进食。可取半卧位,即让患者躯干上抬30°仰卧位,头部前屈,亦可取坐位进食,这样易引起吞咽反射,减少呛咳误咽的发生。进食时环境安静,注意力集中,避免干扰因素。
(2)选择合适的饮食种类。轻中度吞咽障碍的,指导患者及家属选择密度均匀,有适当粘性而不易松散、易变形、不易在黏膜上残留的半流质食物。应注意每口进食量不宜过多,以1/2或1汤匙为宜,速度不宜过快,要给患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咀嚼和吞咽,每次进食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便食物全部咽下。由于反射迟缓,进食流质易引起呛咳,普食类难以咀嚼吞咽。对每次的进食给予表扬和鼓励。
(3)鼻饲是目前常用的重度吞咽困难患者的进食方式,此种方式由于进食模式和舒适度的改变,患者失去了正常的味觉,进食的积极性容易受影响。由于对食道刺激明显,易出现胃反流现象,且容易发生误吸,长期应用的话则会导致吞咽肌群萎缩。所以,应该鼓励患者自行进食,或者两者相结合,以防止废用减退。带管出院的患者,教会家属做好导管的护理,定期到医院复诊随访,接受指导。
(4)吞咽功能的锻炼。指导患者伸舌做上下左右的伸缩训练,从发音和语言器官考虑皆和咽下有关,可用言语进行康复训练。如属患者发音,吹蜡烛、吹哨等动作。训练一般安排在患者休息后进行,以不感到劳累为宜,锻炼活动每天坚持,不要间断。也可通过被动锻炼的方式对咽部进行冷刺激,使用冰冻棉签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2.3 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脑梗塞是常见疾病,致残率高。随着急救医学和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许多原来无法挽救的患者得以生存,但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病后3~6个月是康复的最佳时期,半年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很大。所以肢体的康复锻炼需早期进行,并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下后上、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配合药物和物理疗法辅助治疗。
(1)脑梗塞初期,应尽早进行肢体按摩活动,包括屈曲、伸展及抬举等活动。活动幅度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千万不可之过急。训练时间和次数要视病人具体状况而定。如果患者身体不适或精神不好时应暂缓。
(2)鼓励患者主动运动,尝试做抓握抬等动作,鼓励患者进行力能所及的事情如穿衣、吃饭、洗脸等,不能使用筷子的患者可选用调羹进食。从患者的需要出发,以个性为主,为患者安排适合的环境和活动方式。自己不能完成者需有家属照顾提供补偿性护理。
(3)做好安全护理。在家庭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患者因行动不便跌倒、摔伤等意外发生。对于能部分自理的患者,准备轮椅、拐杖等以辅助活动,患者日常情况应在家人的视力范围之内,防止意外情况出现。
(4)在康复过程中,应遵医嘱坚持药物后续治疗,改善神经功能。配合物理疗法,如针灸、按摩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2.4 语言沟通障碍的康复护理。轻病患者病后2周是语言恢复的最佳时期,1年后语言功能的自然改善已近消失。所以2周后应对患者进行康复方面的训练。
鼓励患者做伸舌、鼓腮动作,并发不同的啊、伊音,并做不同的吹、吸动作以锻炼唇肌。
2.5 家属的康复培训和指导。出院后,患者的康复过程都要由家属和患者配合完成,出院时应给予家属书面和口头的知识指导,并制订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在家庭康复过程中,如有意外或疑惑的地方应及时去医院和医生沟通解决,遵守医嘱定期复查。有基础疾病的应坚持治疗。
2.6 总结。脑梗塞是中老年高发疾病,尤其在城市边缘地区,疾病的保健意识比较淡薄,发病后医疗条件不如城市优厚,恢复期多在家里或地区医院进行,所以,患者后的康复指导需等加强和提高。患病后不只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还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随着大众的健康意识增强,和国家对社区医院发展的重视和提高,将为类似慢性疾病的恢复带来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于瑾.脑梗塞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9):727-728
康复医学专家们认为,脑卒中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外,应当尽早做康复训练,越早功能恢复越好;一般在患者病情稳定48~72小时左右就可开始由专业医护人员指导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目的是让患者的语言障碍、吞咽功能、肢体功能和心理功能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仅靠住院期间短暂的康复治疗护理和训练较难达到最终效果。因此,患者和家人应学习掌握相关的康复知识与训练方法,以便出院后继续坚持这些训练,患者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康复。
失语症的康复训练
出现失语症的比率占脑卒中患者的20%~30%。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训,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训练与发音有关的肌肉
引导患者练习舌的伸缩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龇牙、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指导患者将嘴张大,教其发“a”音。再做舌部训练,让患者尽量向外伸舌,反复做伸缩舌运动,由慢到快,逐步提高运动速度;反复练习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再做顺向及逆向舔唇周动作。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磕瓜子、嚼口香糖等动作。这些都是训练发音肌肉的锻炼,能防止舌、咽、喉部肌肉萎缩,对已有语言肌肉萎缩者也有明显康复效果。
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
对不能随意支配唇舌发出声音的患者,训练者先做好口形、发音示范,教患者通过口形来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运动,练习发音。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时的口形,纠正发音错误,还可通过复读机将个人发音与正确发音对照纠正,从易到难进行。如字母训练发“a”声,然后学喉音“h、ha”,唇音“b、p”音,舌齿音“d、t”音。
进行字词句阅读书写训练
从简单的单词开始,如“我”、“你”、?“在”?、“饭”、?“吃饭”等。训练中适当给予提示,如说“上班”,训练者可先说“上”,给患者以口型示意,提示其接着说“班”,最后说出完整单词“上班”,然后再说短句?“我在上班”。如模仿写字动作,诱导患者主动说出“写字”,“你在写字”。患者掌握一般词组、短句后,再进行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应选择感兴趣的故事进行练习。练习时在字、词之间要有停顿,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训练最好安排在上午进行,开始每次30?分钟,以后可延长至1~2小时。要持之以恒,直到语言障碍的症状改善。
吞噬功能康复训练
如果训练及时,绝大多数患者三、四周左右就能恢复正常吞咽功能,个别恢复差的也会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首先,进行与摄食和吞咽有关的器官功能训练
一是先让患者空咀嚼、鼓腮、吹气、张颌、闭颌、磕牙,以上动作反复10次为一组,每日进行三组以上;二是用冰冻棉棒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其做空吞咽动作,这种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使之易于诱发有力的吞咽,反复训练可提高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三是清洁口腔,刷牙和按摩齿龈每天3次;还应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其次,进行摄食训练
一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吞咽困难程度选取食物形态。糜烂食物最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易误吸,液状食物易误吸。合适的食物应有适当黏性而不易松散,最适合的是泥状食物。液状食物应谨慎食用,温度应控制在40~60℃为宜。对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须经过一段与摄食和吞咽有关的器官功能训练时间,使其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
二是应注意患者摄食时的。能坐起的患者,可取坐位进食,这样易引起吞咽反射;不能坐起者采取半卧位,躯干抬高30~40°、仰卧、头部前屈位,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这可防止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应保持半小时,以防诱发返流性食管炎。
三是应注意采用适宜的喂食窍门,要用薄且凹陷小匙勺,掌握最适宜吞咽的一口量;每次喂食时用匙压一下舌面以刺激知觉,促进舌的运动;在患者进食时应保持环境安静,少说话,避免患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引起呛咳;同时,应引导患者再次识记进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动作,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建;指导患者进食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喂食;亦可每次吞咽后饮少量水,以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除去咽部残留食物。
对重度吞咽困难者,如果经口摄食量太少,不足以补充体内所需营养时,家属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学会实施鼻饲饮食。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8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以偏瘫较多见。近年,康复医学专家的临床研究认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不宜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康复训练要根据病情分阶段进行。
在病情早期,对患者肢体功能应采取综合康复疗法
陪护人员要在康复专业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对病人进行被动运动,防止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这包括肩、肘、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掌;采用健侧卧位,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预防或减轻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曲,手指屈曲及下肢的外旋、内翻,足下垂、挛缩,髋关节伸直等异常模式的出现和加重。被动活动每日2~3次。
在病情稳定期,只要不妨碍治疗就应对患者进行肢体的训练活动
对偏瘫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的曲、伸、内旋、外展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还可借助滚筒、沙磨板等器具进行上肢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及下肢的床上桥式运动,并训练健侧肢体。协助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训练,逐步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
在病情恢复期,对患者进行四肢训练
指导患者做伸腕旋后,拇指与其他指的对掌,手的抓握放松和手的精细动作训练;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坐起时,双上肢前伸,无靠背而能自行支撑坐稳后,由两侧交替推动患者,保持平衡而不倒下,让其具有躯体平衡能力;协助患者坐在床边或椅上,双脚平放地面,头颈保持直立,膝盖稍分开;做头颈转动及耸肩运动,再做双上肢屈曲、交叉抱肩做躯旋转,再双手交叉握举过头,肘关节伸直,前臂左、右移动,然后患手放在患腿上,掌心向上,以健手慢慢拉直并分开患手手指,再合扰,反复数次。
在训练行走时,先进行离床站立、踏步、抬腿、侧移、迈步练习,迈步时不要硬拉,可用绳子套于患侧脚中部,用手协助抬脚起步,同时训练患者正确使用手仗、步行器、轮椅、支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充分训练健侧的代偿功能,尽可能改善病人周围环境,如门槛台阶改成坡道,蹲式便器改成坐式便器,厕所及浴室加扶手等。
反复进行维持功能的各种训练要持之以恒,直到争取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
心理康复训练
许多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焦虑、悲观、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康复训练应贯穿所有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始终。
首先,从语言、行动、表情上都要给患者同情、关怀和亲切感
坚持对其耐心和细心地做好方方面面的护理和生活照料工作,让患者充分体会到病后获得的温暖与别样的幸福;鼓励患者正确对待当前的疾病,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二,留心发现和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千方百计让患者得到心理康复
对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应想方设法给予正确的解答,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病人有体验的道理进行讲解和说服。要善于利用具体事物,让患者振奋精神,提高情绪。如对老年患者,一谈起自己的孙子时就有超乎平常的精神,所以,针对其喜欢的人物、事情,诱导其振奋精神,增强康复训练的欲望。再如,协助患者从事能激发思考及保持活力的嗜好,如下棋、打扑克或麻将,可故意让其赢。不管大小事情,只要是他应该做或想做的,就应给予鼓励、支持和积极评价。
【关键词】脑卒中,恢复期,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脑卒中患者越来越多,其发病率 219/10 万,致残率 80%[1]。针对脑卒中病人长期卧床,恢复较慢,易出现并发症等特点,我们在工作中注重脑卒中恢复期病人的健康教育,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的康复,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脑卒中患者130例,年龄37--75岁。其中脑出血86例、脑梗塞44例、,均经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
2 健康教育方法与时期
病人最乐意接受的健康教育方法是结合病情进展的不同时期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和康复训练方法的教育,而且有家属参与学习。护患之间开始进行健康教育最适宜的时间是入院后2--3天[2]。
3 健康教育内容
3.1 常规指导 入院1-2d主要讲述病区的一般环境,介绍本病室的病人、主管医生及护士,各种检查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CT检查,血、尿常规检查),指导病人配合检查,并讲解治疗药物及作用。
3.2 心理指导 患者由于脑卒中致瘫痪、语言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悲观的情绪, 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 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所患疾病的性质、治疗、护理、预防的方法,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可例举成功康复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用药指导: 脑卒中患者患病后需要长期配合药物治疗。一来可以巩固疗效,二来可以预防复发。必须让患者和家属知道服药方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不得私自停药或改变药量。合理用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以达到增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如应用阿斯匹林口服在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肠黏膜。
3.4 饮食指导 饮食要求低钠(可大幅度的降低高血压,减少脑卒中的死亡率)、低脂肪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忌食辛辣或烟酒。饮食有规律、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避免进食呛咳,对轻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者指导病人尽量从口进食,吃软食或糊状食物,严重吞咽困难者给予插胃管鼻饲饮食。
3.5 康复训练的指导 康复训练时间目前一致认为应早期进行,越早开始康复训练恢复越好。所谓早期康复是指患者在患病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 48 小时后即可进行[3]。
包括语言、肢体功能等康复训练, 具体有保持良好、进行肢体活动及坐卧、站立、日常生活训练等。康复训练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许多后续工作主要由家属承担,因此必须向家属及病人说明康复训练在疾病恢复期的重要性,并教会康复训练的方法,运动量,开始时间及注意事项。
3.6 预防并发症指导 增强家属及病人预防为主的意识,长期卧床者易发生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应保持床单的平整、干燥、无渣屑,防止便器损伤皮肤,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翻身后按摩受压部位。定时拍背,手微屈呈空心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拍,使病人有效的咳嗽,使痰液咳出。嘱病人多饮水,大量饮水对泌尿系感染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3.7 出院前健康教育 (1)坚持锻炼和遵医嘱用药,在血压控制满意的情况下进行适当运动,以轻体力活动为宜。(2)忌烟酒,多食蔬菜、水果,进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3)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愤怒。(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过度用力,以免脑血管意外的复发。
参考文献
[1] 汤清平,蒋冬梅,杨期东等.国际合作举办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718.
[2] 辛少芳.开展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75.
1 资料本组
38例,男23例,年龄45~76岁;女15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9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确诊;均无严重并发症,无昏迷及语言理解障碍。对每例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1]判断吞咽功能障碍的程度。轻度15例,在5秒内30ml温水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中度17例,在5~10秒内30ml温水分两次以上咽下,有呛咳。重度6例,屡屡呛咳,30ml温水咽下困难。
2 评估明确患者脑卒中的类型、病灶部位及卒中次数
患者心理状态是否稳定,向患者解释康复的目的及意义,取得患者的配合。了解饮食状况,包括营养补给的方法;进食时是否有呛咳、进食所需时间、进食量及种类、每日食量,以及患者既往饮食习惯。
3 心理护理
脑卒中多见于老年人,起病突然,且多合并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担心,普遍存在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状态。故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启发诱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尊重、体谅患者,耐心倾听患者主诉,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多安慰、多鼓励,帮助其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家人陪伴,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4 康复训练
急性期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发生,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开始训练。防止长期卧床造成的生理机能减退,促进患者争取康复的欲望,为顺利进行恢复期康复治疗打下基础。
4.1 口腔、颜面肌、颈部屈肌的肌力强化用促通技术进行皱眉、闭眼、鼓腮、微笑等表情动作训练和双侧面部按摩,每日3~4次。改善有关诸肌的紧张性、促进主动收缩功能的恢复,尤其要注意咀嚼肌的肌力和肌张力。
4.2 舌做牵伸、后缩、侧方按摩颊、清洁牙齿、卷动等主动活动同时用压舌板在舌上进行压、滑动等刺激或舌抵压舌板练习抗阻运动可改善舌的运动;护士用纱布包住舌尖用手向各个方向运动舌,每日3次。可降低舌肌肌张力[2]。
4.3 做吞咽动作把棉棒浸在冷却水中后,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咽后壁,指导患者做吞咽动作。连续反复5~10次,每日2次,逐渐增加至每日3~4次。可很好地刺激咽反射,从而取得良好的引起咽反射的效果。成功的吞咽是口腔进食最基本的条件,没有一致的、可靠的吞咽动作,病人是不能完成更复杂的进食技巧[3]。
4.4 颈部操取坐位, 面向前方,抬头,低头,左转头,右转头,反复进行,每日40次,锻炼颈部肌肉。
4.5 阶段性摄食训练选择以躯干后倾轻度颈屈曲位进食为好。在偏瘫患者,健侧在下的卧位,颈部稍前屈易引起咽反射,多可减少误咽。先选择较容易在口腔内移动又不易出现误咽的是胶冻样食物(如果冻)。一般先用胶冻样、均质糊状食物进行训练。进食时使用5~8ml的金属勺给患者喂食,每次进食量约1/2勺,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后用勺背轻压舌部,以刺激吞咽,嘱患者注意力要集中于吞咽。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也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少量水1~2ml,既有利于刺激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咽部两侧的梨状隐窝是最容易残留食物的地方,让患者下颌分别左、右转,做侧方吞咽,可除去隐窝内的残留食物;会厌谷是另一处容易残留食物的部位,当颈部后屈时会厌谷变得狭小,残留食物可被挤出,继之,颈部尽量前屈,形似点头,同时做空吞咽动作,便可去除残留食物。每日三餐进行进食训练,进食量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普食。
4.6 呛咳的处理呛咳是吞咽困难的最基本特征。出现呛咳时,病人应腰、颈弯曲,身体前倾,下颌低向前胸[4]。当咳嗽清洁气道时,这种可防止残渣再次侵入气道。如果食物残渣卡在喉部,危及呼吸,病人应再次弯腰低头。治疗师在肩胛骨之间快速连续拍击,使残渣移出。
4.7 鼻饲饮食护理 首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评估,若发现饮水时有水泡声、舌下神经损害、口唇不能完全闭合时应选用鼻饲饮食,以减少肺炎的发生率。灌注鼻饲饮食要注意食物的量、性状、温度及注入速度。在注入食物前先缓慢推注温开水20ml,冲洗胃管,如患者不返呛,再缓慢推注流质或匀浆饮食,量由每日5次、每次150~200ml,逐渐改为每日4次、每次300ml。食物温度一般为40~50℃,推注速度以每餐15~20min为宜。每次注入食物前先回抽胃液,若发现有上次注入的食物时,则须暂停1次灌注或减少注入量。
5 结果
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有19例患者能够正常进食,14例能够缓慢进食,5例呛咳发生次数明显减少。
6 讨论
吞咽障碍的康复是神经康复中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但需要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的介入,也需要病区护士的参与。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在病房的延续,护士24小时负责制。为强化患者康复训练,尽快恢复正常吞咽功能,摄取营养,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作需要护理人员的耐心和患者的毅力,训练中对患者哪怕有一点点进步也要给予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只要护患双方密切合作,就能帮助大多数患者摆脱卒中后进食不便的困忧。
参考文献
[1] 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521
[2] 赵利芬,辛志芳.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2):31
[3] 高怀民,于增杰,瓮长水,等.改善吞咽动作的训练方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现代康复,2001;5(11):30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生存质量 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0-0059-03
Values of the lif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by early st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YAN Changhua, WAN Yanchi, ZHOU Fenkou(People’s Hospital of Dean County, Jiujiang, Jiangxi Province 330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s of the lif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by early st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 From Jan. to August 2015, 5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in the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ared by neurology routine nursing and health knowledge education.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given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by the community volunteers or family members. After 6 months, the clinical effects, Barthel index and MMSE score of the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82.14%)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57.14%)(P0.05). The Barthel index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higher after treatment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and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MMSE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lower after treatment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and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early st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cute stroke; quality of life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疾病,致残率高,并发症多。过去只重视脑卒中患者生命的抢救,而忽视了其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低下[1]。研究表明,偏瘫肢体的运动系统在制动超过3 d后,肌原纤维可能逐渐缩短甚至萎缩;制动超过2周时,关节周围发生致密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可能导致关节挛缩。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代偿和重组能力,但其功能的代偿一般不会自动发展,而有赖于康复期的学习和训练[2-3]。近年国内学者研究证实,在脑卒中恢复早期介入规范化的康复训练,可使瘫痪肢体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4]。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内科2015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研究组男女比例19U9,年龄为48~61岁,平均年龄为(56.84±8.37)岁;其中,脑梗死15例,脑出血13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8U10,年龄为49~61岁,平均年龄为(57.24±7.35)岁;其中,脑梗死14例,脑出血14例。2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构成等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排除标准:其他严重的机体和心理疾病;死亡或意识不清、不愿配合等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方案相同,对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健康知识教育。研究组由课题研究组成员培训社区志愿者或家属,教会他们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训练。具体方法:①床上活动:开始患肢被动活动,20~30 min,2~3次/d。给予患肢以感觉刺激,采用按、拿、摇、搓等手法刺激关节运动。反复伸屈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指导患者进行Babath握手、床上桥式运动、床上移行和床上翻身。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训练患者自主翻身。②坐位指导:坐起,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平衡训练。③站立训练:站起、站立平衡训练。④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进食动作训练、穿衣动作训练、清洁动作训练、排泄功能训练、如厕动作训练、床一轮椅移步训练、平地走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当患者有日常生活能力时,才能逐渐放手。⑤语言功能训练。⑥辅助工具使用指导等。两组均观察6个月,评估干预前后的Barthel指数、MMSS(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评分和疗效。
1.3 评估标准
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Barthel指数计分,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10项:洗澡5分,修饰5分,进餐10分,穿衣10分,如厕10分,可控制大小便各10分,上下楼梯10分,床一椅转移15分,平地行走45 m 15分。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S)评价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情况。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情况,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14%,高于对照组的57.14%(P0.05);治疗后分别为73.19±5.84和50.89±6.77,研究组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卒中年发病率为(80~120)/10万人口,50岁以上人口脑卒中者占脑卒中总数的79.5%~86.1%;每年新发病例大于200万;目前我国脑卒中后约600万患者中75%的患者丧失劳动能力,40%患者中度致残;我国每年用于脑卒中的治疗费用约为120亿元左右[5-9]。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致残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0-12]。因此,国家科技部已经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因此,近年有关急性脑卒中康复训练的研究较为活跃,但此类研究大多研究时间短,而且也只局限于医院的观察。但脑卒中长期住院治疗不仅增加其治疗费用,而且医院护理力量有限,不可能实现,因此,发挥社区和家庭力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作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立医院和社区联动机制,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资源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作用,探讨社区干预脑卒中康复的可行性和价值所在。
在进行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问题,包括加强心理护理、加强进食监护、加强基础护理等[13-14]。加强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需要患者的全力配合。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心理变化简答,会出现焦虑、抑郁、悲观等情绪,影响早期的康复训练。心理方面的问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加强进食监护:患者吞咽困难,要进行进食监护,避免吞咽时发生问题。对于吞咽的时候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加速等,要立刻进行处理。加强基础护理:脑卒中患者病情比较复杂,并发症多,要做好口腔和呼吸道护理。患者进餐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口腔。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14%,高于对照组的57.14%,有统计学差异(P
总之,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中的价值较高,能够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Barthel指数、MESSS评分。
参考文献
[1] Appireddy R, Zerna C, Menon BK, et al.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cent Evidence,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J]. Curr Atheroscler Rep, 2016, 18(7): 40.
[2] Yu G, Liang Y, Huang Z, et al. Inhibition of myeloperoxidase oxidant production by N-acetyl lysyltyrosylcysteine amide reduces brain damage in a murine model of stroke[J]. J Neuroinflammation, 2016, 13(1): 119.
[3] 肖玉芬. 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25): 73-74.
[4] Hafez S, Ergul A. Response to Letter Regarding Article,"Matrix Metalloprotease 3 Exacerbates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nd Worsens Functional Outcomes in Hyperglycemic Stroke"[J]. Stroke, 2016, 47(6): e173.
[5] 冯秀贞, 刘兴华. 中医康复卒中单元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32): 94-95.
[6] Shao A, Zhang J. Letter by Shao and Zhang Regarding Article, "Matrix Metalloprotease 3 Exacerbates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nd Worsens Functional Outcomes in Hyperglycemic Stroke"[J]. Stroke, 2016, 47(6): e172.
[7] 范江.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康复治疗[J]. 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12): 2206-2208.
[8] Bekwelem W, Jensen PN, Norby FL, et 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Strok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J]. Stroke, 2016, 47(6): 1643-1646.
[9] 辛桂华. 综合护理应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1): 266-267.
[10] Mustanoja S, Putaala J, Gordin D, et al. Acute-Phase Blood Pressure Levels Correlate With a High Risk of Recurrent Strokes in Young-Onset Ischemic Stroke[J]. Stroke, 2016, 47(6): 1593-1598.
[11] 许燕红.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1): 319-320.
[12] 付少萍. 神经内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1): 322-323.
【关键词】 舌癌 ; 语音功能; 护理
舌癌是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舌癌患者术后可出现语音功能障碍。舌缺损修复的患者,一般在手术后10天左右开始语音功能训练[1],通过语音的康复训练,尽早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提高患者的语音清晰度,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我们对29例舌癌术后患者进行语音功能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9例舌癌患者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3.17岁。24例患者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5例患者行舌癌原发灶切除。其中,10例患者行舌部分切除,19例患者行半舌或大半舌切除。本组29例患者,5例术后15d可以表达词组,24例术后15d可以讲述句子,完成简单的交流与沟通。
2 语音康复护理方法
2.1 语音康复护理技巧
2.1.1 加强心理护理 本组29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语音不清,24例患者出现颜面改变,患者的言语沟通及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患者不愿与人沟通,显得心事重重。对此,我们详细讲解舌在语音功能中的作用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从而消除患者的顾虑。29例患者均愿意参加训练。
2.1.2 训练前做好解释工作讲解训练的步骤、注意事项,使患者心中有数,消除紧张感,愉快地接受训练。
2.1.3 语音康复训练从手术后l0天开始进行,每天下午4:00责任护士到患者床旁进行指导,每位患者每次训练15~20min,训练步骤由舌功能训练一双唇加压练习一舌尖前音练习一舌尖中音练习一舌尖后音练习一舌根音练习一短句、会话训练,并教会患者及家属自行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2.1.4 对患者的训练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并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以鼓励,以增强患者训练的信心。
2.2 主要训练方法
2.2.1 舌功能训练 (1)伸舌一缩舌练习:由快到慢,反复进行,以训练舌的灵活性,(2)顶舌练习:舌尖交替顶上下前牙内侧,增加舌尖的感觉和力度;(3)弹舌练习:用舌尖顶弹硬腭前部,发出(得得)声音,反复进行,以增加舌尖肌肉强度;(4)舌体在El腔内上下左右运动式旋转,以增加舌体的灵活性[2]。
2.2.2 双唇加压练习 深吸气双唇紧闭,屏气达到一定压力,突然爆发,气流冲出双唇,此时双唇应尽力阻止气流冲出。
2.2.3 舌尖前音练习(平舌音,S-C-z) (1)“s”属送气擦音,唇形为展,上下牙对齐闭合,舌尖与下前牙形成缝隙,气流在阻碍部位蓄积气流(声门开放),除阻时,气流从缝隙摩擦而出成声;(2)“C”属送气塞擦音,舌尖抵住下前牙,气流在堵塞部位积蓄气流,屏气并保持压力,除阻时阻塞部位破裂形成缝隙(声门由开放到收小),较强气流从缝隙摩擦而成声;(3)“z”属不送气塞擦音。以送气音“C”为基础,加大塞与擦的噪音气压及屏气时产生的压力[2]。
2.2.4 舌尖中音练习 (t-d) (1)“t”属送气塞音。舌尖顶住上齿龈,气流到达堵塞部位后积蓄气流(声门开放),屏气并保持压力,除阻时阻塞部位破裂(声门由开放到收小),较强气流从堵塞部位冲出而成声;(2)“d”属不送气塞音。成阻和持阻同上。
2.2.5 舌尖后音练习(翘舌音sh-ch-zh) “sh”属松气擦音、“ch”属送气塞擦音、 ‘ ”属不送气塞擦音,三者发音部位基本相同,唇形为展,上下前牙对齐闭合,舌尖上举,抵住硬腭前部(“sh”舌尖与硬腭前部流有缝隙)[1]。
2.2.6 舌根音(k-g) (1)“k”属送气塞音。舌根部隆起,抵住软腭,气流达到阻塞部位后蓄积(声门开放),屏气并保持压力,除阻时阻塞部位破裂(声门由开放到缩小),较强气流冲出阻塞部位而成声;练习发“k”音时诱导患者做咯痰动作,体会舌根与软腭接触时摩擦的感觉,从而找准发音部位;(2)“g”属不送气塞音。成阻和持阻同上,除阻时阻塞部位破裂(声门关闭),较强气流从阻塞部位屏发而出成声[2]。
2.2.7 短句、会话训练 待患者能熟练、准确读出各种短句,即可进人会话训练。内容可选用诗词朗诵等,在读准每个音节基础上,语速由慢至快,逐步接近正常人,同时进行会话,增强口语交流能力。
3 讨 论
3.1 语音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心理指导,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以消除患者的顾虑,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对达到预期目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步骤,使患者逐步掌握训练方法,并督促患者坚持进行。
3.3 语音康复训练应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本组10例行舌部分切除的患者对训练方法掌握较快,19例行半舌或大半舌切除的患者对舌功能的练习应用较慢。对此,责任护士耐心细致地讲解,反复地示范,使患者逐步掌握。行半舌或大半舌切除的患者应特别加强舌尖后音及舌根音的练习。
3.4 正常情况下,舌具有发音、协助吞咽和清洁口腔功能。舌癌切除后,舌体的长度和宽度都较术前明显缩短,舌体的灵活性明显降低口腔内的空间发生了变化,部分靠舌体的活动而形成的发音,如舌尖音、卷舌音及舌背与软腭形成的语音等,因通过声门进入口腔的气流方向发生改变,患者的语音清晰度明显降低[1],甚至发生明显或严重异常。通过舌体在口腔内的上下运动及伸一缩舌训练可增加患者舌体的灵活性;顶舌练习增加舌尖的感觉力度,提高舌尖音的清晰度;弹舌练习增加肌肉强度,从而提高舌背与软腭形成的语音。
3.5 本组包括舌部分切除、半舌切除和大半舌切除,舌缺损程度不等。许多研究表明,舌切除的范围与语音障碍程度间并无相关性[2]。本研究证实:舌癌术后的语言功能恢复与术后训练有密切关系。正确的训练方法可保证治疗效果,缩短语言功能的恢复时间。舌癌目前最根本的治疗方法仍以手术治疗为主,降低术后致残率成为后期康复工作的重要任务,而语音康复护理就是重要的环节,它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改善具有深远的意义。语音功能训练在舌癌术后康复护理中有重要价值。本组患者术后进行语音康复训练,收到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