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压患者的心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第1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心理护理;健康指导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是许多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传统的单纯药物治疗虽然能在短期内迅速降压,但其综合有效率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心理护理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我科对收治的73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析其心理状态,展开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9年9月~2010年9月共收治7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44例,女29例。年龄63~7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I期33例,Ⅱ期21例,Ⅲ期19例。

2 患者的心理特点

2.1恐惧、焦虑心理患者人院时多情绪低落、紧张,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普遍不了解,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身体的不适和疾病一知半解地自我分析。这些不良情绪,都可作为心理负性因素,引发恐俱、焦虑,使病人身体产生应激反应。

2.2药物依赖心理患者人院时对药物依赖的心理较重。病人的这种对药物的依赖心理有时可提高药物疗效,有时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疗效。

2.3情绪不稳定患者人院后,因环境因素易诱发压抑心理,表现出忧郁性格,忧愁、悲观、失望,继而引发失眠、食欲降低等症状。

3 心理护理

3.1一般性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正确、科学认识疾病,详细向患者介绍病情,并倾听患者介绍病史,耐心回答问题,向患者提出健康向上的建议,从言行、感情上亲近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心理顾虑。

3.2个别心理指导: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鼓励和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以乐观、豁达的胸怀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增强抗病信心,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3身心放松训练法:向患者讲解放松训练的作用原理、特点和注意事项,并使他们了解高血压与心理社会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反应及个性缺陷的密切关系,同时使患者保持心境宁静,分散其注意力以使之淡化患者角色,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缓解其身心压力。

4 健康指导

4.1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合其服用的药物。老年人降压不宜使用强降压药物,以免血压大幅度下降,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发生缺血症状,危及生命。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减少用药的种类,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尽可能选用控释、缓释制剂或长效制剂,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使用价格适宜的药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便于长期服药。告知家属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相应的解救处理方法。

4.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高血压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及蔬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因积极预防便秘。平日多吃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可进行剧烈活动,防止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但适当的活动锻炼,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合理的锻炼应根据患者的兴趣、体力、病情具体情况量力而行,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不可过度疲劳。

4.3指导家属关心患者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家属,要充分认识高血压病的特征,积极帮助就医治疗,体贴照顾病人,减轻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减少影响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使患者心情愉快。提醒患者定期查血压,按时服药,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促进患者的恢复。

5 讨论

从效果可见,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心理反应可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减慢,严重者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应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负担。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对患者应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对患者改善和控制病情非常重要,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军,沈敏.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降压效果观察.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79―180.

[2]王莹,王金萍.老年高血压病的心理护理及体会[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9):861.

第2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个性化心理护理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46-02

老年人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高血压病是多种脑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及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加剧心力衰竭[1]、肾损害的常见病因,全球大约54%的脑卒中,47%的缺血性心脏病都归因于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有医学实践表明,患者能否保持良好的心态,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文介绍我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性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8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55~76岁之间;对照组男25例,女性17例,年龄在54~72岁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常规口服降压药,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降压效果,应用SCL-90量表对各因子分进行评定,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偏执,比较两组患者心理障碍改善情况。具体心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 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高血压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患者常感到不顺心的事易急躁、发怒,而强烈的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往往是血压增高的诱因,并且单纯的降压效果不理想。患者长时间患重病并发症较多,对治疗产生敌对情绪[2],认为迟早会死亡,自暴自弃,不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经济条件差的患者认为自己需要终身服药,成了家庭的累赘,背上了经济的负担,导致心情抑郁、寡言少语,血压控制不理想。

1.2.2 系统性心理干预 护士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焦虑紧张产生的原因,对已经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针对发病原因耐心开导,安抚患者的情绪,指导患者必须改变暴躁脾气,学会沉着冷静,自我控制情绪,放松心情,从而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对于抑郁的患者要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交活动,与别人聊天,避免孤单、寂寞、空虚进行适当的运动,科学的用药,尽量选用最基本的降压药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宽慰患者的心理,调整患者的抑郁状态。对于悲观厌世的患者要主动与此类患者进行交谈,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3],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向患者展开病情分析,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患者遇事多从换了愉快的方面考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悲观厌世的情绪。

1.3 疗效评定 根据卫生部《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中标准进行高血压疗效判定,显效:SBP下降≥10mmHg,并降至90mmHg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SBP下降<10mmHg,并降至90mmHg或下降10~19mmHg;无效:SBP无下降甚至升高。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X2,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好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SCL-90量表各因子分评定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CL-90量表各因子分评定比较

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障碍改善程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及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卫生公共问题,高血压发病机制与心理社会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强迫等,通过心理护理能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对高血压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纠正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部分患者虽然能认识到高血压疾病的严重性,但是不能进行科学的治疗,因此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4],掌握相关的防治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其治疗依从性。此外考虑到患者不良情绪发生原因的个体差异,应从发病因素出发,给患者多方面的支持,采取家属、患者、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多方面护理模式,让患者感受到多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强化护理干预效果。针对性地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障碍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控制血压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祁惠容,黄洁贞,李海英,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306.

[2]龚仆.高血压家庭自疗康复百科[M].第1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24.

第3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干预;临床效果

高血压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很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每年因高血压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计其数,如何有效的控制血压是治疗高血压症状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1]。本文对心理干预在社区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与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的患者组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9月~2012年11月来我社区门诊治疗高血压的患者共96例,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为35~68岁,平均为(55.6±11.4)岁,患者平均血压为(156.4±16.5)/(105.6±8.3) mmHg患者均经相关血压测量诊断为高血压疾病,同时此次研究还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心肝肾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血压平均值等方面不具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手段,具体方法:①争取患者的治疗配合,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就医环境,多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改善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增强患者对每次就诊的信任感和安全感;②向患者详细讲解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内容,讲解控制血压的重要作用,以及医生为患者制定的高血压治疗方案等等,让患者能够重新树立起战胜疾病苦痛的信心;③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纠正患者的不良习惯,增加适量运动锻炼,坚持低盐、低脂饮食;④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为患者建立相应的家庭支持系统,并要求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督,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观察项目 对患者接受治疗护理前后的血压进行测量,并对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血压值以平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并对其进行t检验,其中P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见表1,由表中可以看出在接受治疗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明显下降,P

3讨论

有研究已经证明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关系,因而对患者心理因素进行治疗护理,也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患者血压控制。本文对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接受治疗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明显下降,而在组间比较上,干预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常规组,这说明心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控制血压方面的效果比常规降压治疗更为突出。在本次研究中,门诊医护人员通过一系列心理干预措施,改善了医患关系,从而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明显提升,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因而心理干预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心理干预还包括健康教育的部分,通过健康教育能够让患者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高血压疾病的危害,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同时有研究表明,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在实施干预后患者的抑郁焦虑水平明显降低[3],这说明心理干预对于维护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并没有对这方面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在社区门诊中应用心理干预手段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护理,能够明显改善和控制患者血压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英艺,姜喜,何文真,等.农村社区高血压伴心理疾病患者个体化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J].内科,2013,8(2):107-108,117.

第4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

[关键词] 心理干预;高血压;应激反应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c)-053-02

高血压患者术前虽经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但在麻醉手术期间仍然存在情绪紧张、本身血管弹减退等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在麻醉诱导和苏醒期间更易发生一过性高血压反应[1]。笔者对20例高血压患者围术期进行综合心理干预,观察其在围术期间循环指标及血浆皮质醇(cor)浓度的变化,并与对照组(20例)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09年3月高血压患者40例,分为心理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年龄35~78岁。手术种类分别为胃癌根治术、全髋置换术、股骨内固定术等。手术时间1.5~3.5 h。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择全身麻醉,术前均长期服用抗高血压药至术日晨,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全麻予咪唑安定0.03 mg/kg、丙泊酚1~2 mg/kg、芬太尼3~4 μg/kg、琥珀胆碱2 mg/kg,诱导60 s后行气管插管,术中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和脉搏氧饱和度(SpCO2、SpO2)在正常范围。

1.3 心理干预措施

①首先服务态度要耐心、热情,积极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努力解答患者的疑惑和不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持患者处于情绪稳定状态。②麻醉及手术的相关知识宣教: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为其麻醉的医师的基本情况,麻醉及手术的流程,麻醉及手术可能会带来哪些并发症及术后止痛情况的介绍等。③以科学、专业的知识,针对一些可能存在不良心理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心理干预,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念,逐渐接受手术这一现实。④寻求患者的家庭及社会支持的心理干预:向患者的家属及陪护人员介绍患者的病情、护理要点,讲解相关的外科及麻醉知识,同时指导他们要在各方面关心、支持和帮助患者,给患者以温暖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1.4 监测指标

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图、心率(HR)、SpO2、桡动脉穿刺测压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等生命体征。分别于入院后第2天晨(T1)、手术前1天晨(T2)、切皮时(T3)、手术结束(T4)和术后第2天(T5)抽取外周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cor的浓度。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组循环指标变化

在T1时间点,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SBP、DBP、H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2、T3、T4、T5时间点,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SBP、DBP、HR变化明显(P0.05)。而对照组与术前比较,SBP、DBP、HR均有较大的改变(P

2.2 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血清cor浓度比较

在T2、T3、T4、T5时间点,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2 两组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x±s,μg/dl)

同一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aP

3 讨论

应激反应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释放儿茶酚胺和垂体应激激素,从而增加心排出量和血管的外周血管阻力,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2]。因此,笔者选择循环指标的变化作为反映心理应激反应的指标。手术患者围术期焦虑可增加手术过程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而高血压患者如术前存在焦虑紧张,情绪容易激动,而情绪激动时血压易升高[4]。笔者术前给予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充分做好安慰和解释,有助于消除顾虑,防止激动,从而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表现在血压、心率更趋正常。从本研究循环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心理干预组患者通过心理干预治疗后,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了对手术的恐慌,情绪相对平稳,围术期循环指标的变化比较平稳,而在相同的时间点,对照组变化则较大。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消除患者的恐慌紧张心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

血清皮质醇浓度在血液中含量高低的测定是反映机体应激反应强弱的一个较敏感的指标,体内一些伤害性因素的刺激均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应激时血浆皮质醇的浓度升高快(仅需2~3 min)而显著(可升高5~6倍)[5]。本研究中选择测定血清皮质醇浓度作为本研究的检测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T2、T3、T4和T5时间点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T1时间点,表明两组患者对手术均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应激,两组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心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能有效疏导高血压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围术期血清皮质醇升高的幅度,相对减轻由于手术应激引起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从而减轻患者围术期的心理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可有效调节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水平,维持循环功能相对稳定,为高血压患者安全、平稳地度过围术期提供了一个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庆,王珊娟,杭燕南,等.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期的心血管功能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4):216.

[2]胡艳莉.心理干预对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839-2840.

[3]於挺,陈武荣,晏丽.心理干预对围术期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3(21):1720-1722.

[4]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64.

第5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诊疗;护理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高,并残症多,病死率高。特别是高血压晚期的靶器官损害及其合并的冠心病、脑卒中、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1]。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

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

1 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06月~2010年08月间,共收治高血压梗死患者70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5 岁。经过治疗和有效的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正确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焦虑、紧张、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的变化。据研究,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将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应用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通过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增加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本组有一男病例25岁,无高血压家族史,个人既往史无特殊,烦躁焦虑时血压可高200/120MMHG,用硝苯地平可缓解,平时血压正常,后来经过医学心理科会诊,确诊为焦虑证,经过一个月的心理治疗和抗焦虑药物治疗,病人的血压保持平稳。

2.2 诊疗护理

2.2.1 急症高血压的护理 急症高血压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及恶性高血压,病情凶险、变化极快,如不及时有效的控制血压,常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心衰、肺水肿甚至心肌梗塞等并发症。此类患者常需快速降压,如用硝普钠降压治疗,但此药若降压过快也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例如患者出现头痛加剧、恶心、呕吐、躁动不安、抽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吸氧、镇静等。加强治疗时护理:①用药期间注意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持续血压监测,根据降压疗效调整硝普钠或其它降压药物的用药剂量。②观察尿量、尿液颜色、血压、意识状态、心率及心律的改变,做好记录,尽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早期对症治疗。③注意硝普钠代谢物的蓄积中毒,静滴6h应更换,并避光,必要时监测硫氰酸盐浓度。本组患者挽救过程中,未发现药物中毒及其它并发症发生[2]。 转贴于

2.2.2 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护理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多合并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 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对于高血压的诊治、护理有指导意义。因此治疗上应该检测血尿酸、血胰岛素、血糖、血脂,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选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制剂,如ACEI,有高血糖者宜用二甲双胍,以上药物都有较好的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护理上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指导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低过快。强调饮食指导,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半斤为宜,减轻体重,适量运动。

2.2.3 降压药物合理给药的护理 正常人血压24h呈动态变化,清晨即刻升高,6~10点为第一高峰,之后渐下降,至下午17~20点出现第二高峰,午夜降至最低。部分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呈非杓形改变,因此降压药的选用应以长效、能24h稳定降压为宜,此对于减轻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短效药物,药物半衰期短,降压幅度变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应尽量避免。护理上根据血压变化特点及药物降压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说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时定量长期服药,更必须按医嘱定期检查并调整药物的药量。动态血压的应用,家庭电子血压计的广泛应用对于指导服药及给药时间十分重要,应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方法,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及调整药物的药量。一般以清晨给药为宜,若清晨血压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则提倡晚上服长效药或者在原服长效制剂的基础上于清晨加服一次短效制剂。部分患者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有益于二、三级心脑血管病的预防[3]。

总之,高血压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应及早发现和治疗,护理上应加强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伏虎,刘国树.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观念 [J]. 现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 16(9): 1178—1179.

第6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围手术期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3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世界公共的卫生问题。泌尿外科常见病如泌尿系结石、前列腺增生症、膀胱肿瘤、前列腺癌等。如需有效治疗,一般多采用手术治疗。由于糖尿病是以血糖升为主要特征,且并发症较多,又不易治愈的终身性疾病。手术和麻醉的应激反应均可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所以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必须将血糖控制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手术。为了使患者顺利的度过围手术期,理想地控制血糖,预防和防止感染,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很有必要。

1.心理问题及护理

患者在患糖尿病后,由于心情不好,肝火太旺,所以变得特别爱发脾气。在他们心目中,常希望治疗后能“立竿见影”,药到病除。针对这类患者首先要做好耐心的思想工作,做好卫生宣教及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解除患者顾虑或思想负担,使患者顺利的接受手术治疗。

饮食护理,一般来说,对围手术期的患者,应与营养师配合,制定糖尿病治疗饮食,按患者体重(kg)计算患者所需热量,确定患者所需饮食。如按60kg体重计算,每日其主食600~800g,瘦肉100~120g,鸡蛋1只约50~60g,新鲜蔬菜1500g。每日3餐均匀分配。另外还须控制患者零食,少吃水果或禁吃水果。但是,对于年龄较大,对饮食比较挑剔且病情较轻患者,可以督促其及家属掌握食谱食品换算法。饮食可选一些高蛋白,而氮质血症患者,应为低蛋白饮食、高维生素、高纤维、低脂、低盐食物,脂肪在定量范围内宜食用植物油。应合理搭配膳食,改进烹调方法,做到定时、定量、定餐。高质量的饮食护理对降低患者的血糖极为重要。总之,饮食的护理既要严格控制,又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供给,必要时可以静脉内给予营养补充。这就可以避免患者术后因营养不良而造成伤口愈合不良。同时,对于嗜烟酒患者要劝其戒除。

2.血糖的监控与护理

手术前护理

一方面调控饮食,另一方面按病情的轻、重程度(即血糖值的高低)给予中、长、短效胰岛素以降低血糖,临床常用短效胰岛素,其剂量为20~30u/d,分在3次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待血糖控制在7~11mmol/L(饭前血糖)才能进行手术。为避免手术日因禁食致能量不足而发生低血糖,手术前最后1次胰岛素用量减半。

手术中护理

一般以平衡液、血浆代用品作液体输入(手术时间长者,每4~6h测1次血糖),根据结果给予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8~12u。

手术后护理

按泌尿外科术后常规护理,还需加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患者因麻醉作用消失对胰岛素抑制作用也消失,加上禁食,最易发生低血糖。因此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葡萄糖与胰岛素。在输液的同时监测血糖、尿糖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要随时控制滴速,观察生命体征和神志变化,如有无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出汗等情况。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急查。术后3~5天内连续监测血糖用量,发现血糖升高或降低,随时调整胰岛素与葡萄糖用量,用平衡液、生理盐水配制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时继续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胰岛素。

预防感染

由于糖尿病本身为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高尿糖状态下,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水、电解质紊乱,蛋白质缺乏,营养障碍易导致感染,感染又糖尿病加重。老年患者多并发呼吸道感染,术前应注意预防感冒。一些前列腺增生因排尿困难需留置导尿管,因此更易并发泌尿系感染。需每日尿道口护理2~3次,保持各引流管的通畅,保持床单的整洁,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更换引流装置时严格无菌操作,防逆行感染,定时做尿培养等检测。

皮肤的护理

手术后给予睡气垫床。积极做好相关疾病知识宣教,鼓励患者加强个人卫生,切实做好五勤。特别是对水肿患者,注意保护皮肤及做好皮肤的护理,防止外伤,预防褥疮。定时翻身,根据季节每日用温水为患者擦洗全身皮肤及会皮肤1~2次,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骶尾部及骨突出的部位,撒上滑石粉或痱子粉,随时更衣,防止感冒。因糖尿病患者发生趾端病变较多,所以鞋袜宜宽松舒适,每日用温水泡脚后轻轻擦干。

3.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因糖尿病不能彻底治愈,长期使用药物费用较高,许多患者对坚持治疗有抵触情绪。所以,护士要对患者和家属耐心宣教,目前虽不能根治,但治疗需要持之以恒。强调只要合理饮食、用药、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具有重大意义,不但是治疗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对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出院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培训,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部位、时间、剂量及无菌技术等。了解所用胰岛素的类型、作用时间、强度及高峰期,定期做血、尿糖的检测,注意低血糖反应。同时动员患者家属共同关心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糖尿病健康指导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管理、急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生活常识、心理生理指导等8个方面。出院后定期测血糖、尿糖,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第7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93-01 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是全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不明,是以动脉压升高为主的疾病,发病常与遗传、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饮酒、高钠饮食有关。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易怒等症状,若患者血压不能得到及时控制,血压持续增高,可导致心脏、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情绪激动可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进行心理指导,使患者释放压力,以保持血压稳定,减缓疾病的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7月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中,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82例,其中,男65例,女17例,观察病人对疾病的心理反应,以及对治疗的期望值,根据不同病人,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

1.2方法

1.2.1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 慢性病的特点是有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症状复杂,变化多端,容易产生并发症;永久性的改变;需要长时间用药,高血压属于慢性病的一种,不仅具备以上的特点,而且高血压服药后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的特点。

高血压病患病初期,有的患者无不适感觉,而且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缺乏,因此对疾病毫不在乎,淡漠,不配合治疗,但多数患者有一定的情绪波动,存在着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的心理。

1.2.2心理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应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文化程度、、民族,以便于很好与患者做初步的沟通,得到患者的信任。(2)、多与患者交谈,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3)、耐心倾听,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具体需要。(4)、首先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保持心理平衡,正视疾病,不会过分关注血压,也不会毫不在意血压,能积极面对生活。(5)、向病人讲解饮食的重要性、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如食盐摄入量过多可导致血压升高,禁止食用动物肝脏,多食蔬菜水果,减轻体重,因为肥胖,可使血压升高,吸烟、饮酒对血压的影响,使患者最终能听取护士的建议,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6)、多与患者聊聊生活琐事,将不愉快的事表达出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刺激。(7)、落实好医疗措施,给患者安全感,减轻患者紧张、焦虑,保持病情平稳。(8)、分多次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能坚持长期服药,坚持长期合理的有效治疗,可以控制好血压,消除紧张、疲劳,放松心身,稳定血压。(9)、与患者交谈,入院后观强战胜高血压病的信心。建议患者有目的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养花、养鱼,听轻松的音乐,钓鱼等,从而达到消其心理平衡。(10)、坚持合理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使病人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11)、建立高血压小组,鼓励患者介绍药物使用经验与心得体会,分享给其他病友,使患者提升自信心。(12)、向患者家属讲解高血压相关知识,鼓励家属参与心理干预。

2.结论:

护士通过了解高血压患者心理特点,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树立自信,正确面对疾病,能坚持终身服药,合理饮食,合理运动,消除焦虑、恐惧心理,有信心、有能力去面对疾病带来的不适,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3.讨论:

通过对82例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心理特点研究分析及心理护理,使我们了解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可缓解不良情绪的影响,转变认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改善治疗效果,降低血压,。所以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陶敏 周舸 行为转变模式在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2013.9.28-17

[2]丁全 陈世才 高血压患者化学服务的临床药师实践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3.11.11-6

第8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

[关键词] 心理护理;老年高血压;疗效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101-01

老年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是目前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长,中国从1959年开始对高血压进行普查防治工作,当时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10%;1979~1980年第二次高血压抽样调查,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包括临界高血压)已增加到7.73%;1990~1991年第三次次全国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在10年间又有显著增长,估计当时全国至少有6 000万高血压患者。另据最新统计资料,目前中国1.3亿高血压患者中,老年患者占25%~35%,且具有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及知晓率、控制率低的特点。尤其高血压继发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男40例,女36例,平均69.5岁,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

1.2 方法

护理组接受心理护理,对照组不接受心理护理,两组资料在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高血压分级、危险分层、有无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3 讨论

采用了心理护理的护理组与未采用心理护理的对照组相比,护理组显效明显,护理组显效人数达到了32例,占84.21%,而对照组只有20例,占52.63%,说明护理组老年高血压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血压控制理想、心理状态良好。同时,护理组总有效率达到了98.2%,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只达到了84.9%,护理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3.3%。研究表明:护理组与对照组相比,症状改善明显,血压控制达标,精神压力小,心理平衡。护理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2]。

心理护理的方法:积极安慰和鼓励患者,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并给予支持和理解。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使患者放松情绪,如帮助患者按摩、体育锻炼、听音乐等。保持环境的整洁舒适,并始终陪伴在患者身旁。严格遵从医嘱,对有疑虑的患者给予心理疏导,讲解治疗的重要性。了解患者疼痛的规律和特点,以便有所准备[3]。

心身疾病大多为慢性疾病,病情波动性大,患者顾虑多,特别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亲属的理解。因此,心理护理不能仅停留于帮助解除不良心理,更重要是能够理解患者,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首先理解他所患的疾病是十分重要的,不能掉以轻心,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其次能够理解他的痛苦与烦恼、顾虑,用同情心去帮助他、支持他,使其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促进心身健康。

[参考文献]

[1]薛华,陈淑霞,张素巧.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4):56.

[2]Wiseman R.M,Saxby B.K,Burton E.J ,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海马萎缩、全脑容积改变及白质损伤情况[J].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 2005,1(5):45.

[3]霍震,杜月君,罗怡.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分析[J].上海医学,2008,28(7):80.

[4]许秀光,杨国俊.长期规律性慢步行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J].保健医学杂志 ,2006,8(2):3.

第9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高血压心脏病;血压;焦虑;抑郁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血压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进而累及到心脏,改变了心脏的结构、功能,致使左心室出现肥厚,提高了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1]。高血压在临床上主要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无论哪种类型,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累积和程度的加重,都将加重左心室的负担,进而引发左心室增大、肥厚、功能不全等情况。因此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一定要尽早治疗,同时配合科学的护理措施,以逆转肥厚的心肌。为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实验结果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沈阳市大东区辽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58~83岁,平均年龄(72.5±2.7)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7±1.8)年。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59~84岁,平均年龄(73.6±2.9)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6.8±1.7)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发性高血压患者、精神疾病患者、重要脏器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利用一般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将疾病知识向患者讲解,并详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等。实验组患者利用心理护理干预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高血压心脏病的特点、临床护理要求、患者的心理特征等,详细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面对患者时,语气一定要平和,态度一定要热情,一定要让患者感觉舒服,切不可流露出厌烦和同情的情感,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并发症等情况,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强化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要将护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向患者详细讲解,认真听取患者的倾述,详细解答患者的提问,通过专业的知识强化患者的信心。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分析患者的心态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负面情绪,针对不同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对策,并积极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护理人员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多理解患者,对患者多包容,在护理过程中更多的给予人文关怀。并指导患者家属一定要尽量陪伴患者,使患者感受到被关怀,提升患者的存在感,进而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分析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情况,积极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是患者可以集中精力配合治疗。要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患者的家庭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并指导患者合理休息。对于负面情绪较为严重的患者要多关心,通过多种手段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询问患者的爱好,根据患者的爱好实施有效的放松手段,以缓解患者负面情绪。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通过SAS和SDS量表评估焦虑和抑郁情况,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情况越严重,反之则越轻。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1.0 for windows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利用(%)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通过护理后舒张压(82.7±8.6)mmHg、收缩压(130.2±6.4)mmHg;对照组患者护理后舒张压(98.7±7.6)mmHg、(144.1±8.5)mmHg,实验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32.54±14.31)分、SDS评分(36.53±12.68)分;对照组患者SAS评分(53.07±17.26)分、SDS评分(56.32±16.25)分,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高血压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病因是高血压、血管扩张、左心室负荷加重等。长期治疗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导致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提升,进一步促进患者血压的升高,加重患者的病情[2]。因此,通过科学的护理干预手段,控制患者的血压是临床护理的关键。

心理护理干预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护理手段之一,其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降低焦虑、抑郁情绪的蔓延,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防止血压持久性升高[3]。心理护理干预可强化患者的疾病认知,改进生活习惯,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有助于血压的进一步控制。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血压情况,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有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侯岩芳,姚恒臣,李晓雯,等.心理干预对介入治疗心脏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12(1):10-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