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化学污染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所谓渗透,就是在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时,对教学中涉及有关食品安全知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更新以及思维拓展.通过画龙点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既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食品安全教育,又不对紧张的教学时间安排造成新的冲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强化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1有机物对食品的污染
食品的化学污染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食品污染问题,如农药、添加剂、包装材料等都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教学过程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有机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并告诉学生化学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比如,在讲烯烃的化学性质———聚合反应时,可以插入包装材料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内容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作为包装材料,聚乙烯、聚丙烯比较安全,而聚氯乙烯单体———氯乙烯不仅具有麻醉作用,还具有致癌、致畸作用,以此说明如果食品包装材料选用不当,会造成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再比如,有些不法商人为了提高食品的色泽,吸引消费者,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可以此例引出偶氮化合物的学习,并介绍一些天然食用色素如辣椒红素等.在有机化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白有机化学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效果
.1.2食品污染的危害性
食品安全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它所形成的困惑已经将人类包围.然而,人们却忽视它的存在,并且将这种威胁置之度外,这与人们的错误观念和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以及对食品污染危害的认识有关.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食品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防范,从而增加他们的忧患意识,消除食品污染带来的隐患.曾经震惊世界的日本公害事件“水俣病”,原因就是汞在水体中通过食物链逐渐富集,最后危及到人们的健康.把这个事件与乙炔水合反应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乙炔水合反应的学习,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食品污染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例如,2006年9月,上海300多人因食用猪肉、猪内脏,出现肌肉震颤、头晕、呕吐、心悸等中毒症状,后被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认为瘦肉精中毒.如果在胺类化合物的学习中插入瘦肉精事件这一生活实例,讲述食品污染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更容易增强学生的食品忧患意识和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1.3食品营养卫生知识
在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发,同国民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对国民的食品卫生教育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渗透.比如,苯并芘是一种由5个苯环构成的多环芳烃,是含碳染料及有机物热解的产物,具有强致癌性,在烧烤、燻制食品如烤鸭烤羊肉串中含量较多.对于苯并芘的危害可结合芳香烃的学习,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习惯,以减少致癌物对身体的侵害.在蛋白质一章的学习中,以阜阳空壳奶粉事件为例,让学生明确认识到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密不可分,如果食品的营养成分被破坏或营养成分缺乏,即使不受到任何污染,它同样会危及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杜绝陋习,改变不良的食用方式,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以防止学生在食用时或食用前的处理不当造成食品污染.
2进行专题知识讲座
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的食品安全知识,是有机化学与食品安全融合、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但这只是一些零星的、分散的知识,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识缺乏一种整体感.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由零星、分散走向整体、统一,在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应对同类食品污染物进行归纳总结,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讨论有机化学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学生对该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食品安全防范能力.
食品的有机污染物很多,通过调研我们得知,有毒重金属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对食品的污染日益严重.由于重金属常以慢性中毒的隐蔽方式危害人类,因此常被消费者忽视.而在有机教学中,重金属往往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有机反应中,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金属这一重要食品污染因子的重视,我们以曾昭琼主编的《有机化学》为教材,将涉及到的有毒重金属的有机反应进行总结.以此为平台,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专题讲座.相关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重金属汞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重金属铅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重金属镉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锰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铬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砷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等.通过专题讲座,学生关于重金属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有了一整体的认识.由于我们在讲座中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学生反应强烈,在进行激烈讨论时认为有机化学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如环境、食品安全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发展绿色化学,消除有机反应中的有害因子,改善我们的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现状.
3课外讨论及小论文撰写
通过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渗透以及专题讲座的途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但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的限制,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危害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同时,学生在上述途径中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主动来认知食品安全知识,从更深层次认识到食品安全产生的危害性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课外讨论及小论文撰写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能够弥补前两种途径的不足,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教育与有机化学教学的融合.
课外讨论和小论文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有选择地布置课外讨论作业,可以是具体的题目,也可以是一个范围,让学生根据相关的内容进行课外讨论或撰写小论文.如2011年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风波,我们将其融入酯类化合物的学习过程,因为塑化剂的化学本质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其中最常用的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了使学生对塑化剂用途、危害有更多了解,我们让学生撰写与塑化剂相关内容的小论文,学生完成得很好.他们不仅通过文献资料对塑化剂的化学本质、种类、在工业上的用途、被用作起云剂的原因、对人类的潜在危害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有的学生在论文中提出:既然塑化剂是邻苯二甲酸酯,那我们在实验课上所制备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不是也有起云剂的效果?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是否也可以?有的学生还设计出相关实验来揭秘商家加入塑化剂的目的.更有的学生从塑化剂偶然被发现,感觉到化学专业的学生担负着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因为有机化学中涉及的波谱分析是现在质检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学习卤代烃融合塑料的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塑料对食品安全影响.结果,同学们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认为塑料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之一在于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在焚烧塑料时,易产生世纪之毒“二恶英”,只要吸入一点点,就可以造成各式各样的文明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过敏、不孕、癌症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塑料在800℃高温情况下销毁不会产生二恶英,提出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课外讨论和小论文撰写,对食品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起了学生将来从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热情.因此,通过课题讨论,也间接培养了“专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类似小论文撰写和课外讨论的内容还有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4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众所周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非常严峻.严峻的食品安全状况和国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改善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但是,在我国由于长期缺失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与普及,造成了国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从而导致了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民众宣教食品安全知识.该课题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渗透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平台,将了解和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民众来关注食品安全,从而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基于此,我们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开展了食品安全知识宣讲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成效.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同学们积极将课堂上了解到的以及自己通过文献资料收集而来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宣讲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使有机化学教学与食品安全知识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使更多的民众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为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做出贡献.
5总结
论文摘要:食品化学理论隶属于化学课程,它是根据当前我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的实际情况及食品安全形势建立的,食品化学理论人才的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尤为独到和特殊。从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的几点设想,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营养科学和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
食品化学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项特殊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外延是食品化学污染及防范所谓食品污染指食品中含有的(或人为添加的)。它与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工程原理并称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三大基础支柱分支学科。食品化学理论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化学课程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及知识创新有很大帮助,对进一步提高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培养的一些探索。
一、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食品化学理论作为化学课程的有机一环,对于学生化学课程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所得疾病的种类及控制方法正在发生着变化。在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的同时,非传染性疾病却在逐渐增多。许许多多由于饮食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代文明病)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食品化学理论正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医疗发展要求而建立的学科。
本课程紧紧围绕食品化学与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关系,其学习和应用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他强调的是食品化学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如有关水分的介绍,重点是阐明水的生理健康作用、水分活度与食品安全,充分说明水的营养化学及其与食品安全的相关作用。水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因此,对水质化学指标应做适当的引申,并指出饮用水中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带给人们的健康危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入和广泛的接受和学习化学知识,并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使学生充分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有关食品化学理论的案例,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则需要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一切必然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化学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这便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对促进学生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将食品化学理论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互比较、相互融合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从侧面上推动了学生深钻研,广涉猎,勤探索,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化学课的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化学这门学科要想具备一流的素养,除了理论上的熟稔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通过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领悟到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化学背景及预防方法。例如,烤鸭和烤羊肉串可以产生某些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多环芳烃和杂环胺,腌制食品和腊肉、盐鱼等食品中可以产生致癌物等。这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 转贴于
食品化学的概念及反应过程均是非常抽象的内容,但它却以研究型、设计型为只要特点,因此,教师在食品化学理论讲授的同时,必然会根据所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设施设计一些基础实验。这些实验表现在实验结论的获得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观察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合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在实验中加以印证,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了教学成果,在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关键的理论,增强学生在化学领域从事创新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化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学科,作为理工科,它的理论应当时时刻刻在更新和进步。因此,这要求研究者在拥有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时刻走在学术的前沿。
食品化学更是如此,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单纯的理论的讲解为主,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这样便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即便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仪器,药品的配置等一般在实验教师准备好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常常是包办式的。此结果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增加其依赖性,那么“创新思维”更无从谈起。而我们在食品化学理论则有所不同,是验证性向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转化,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食品化学理论的学习,不但要求课上老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础实验的安排。更需要一些课下的研究。这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多的思考和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例如,由教师给出课题,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参考资料,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可行性,独立完成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如原材料制备和仪器调试。学生应当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给出数据分析过程和最终结果,并进行总结。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空间,保持与学生沟通,并给出适当建议。这样便较好地融合学生各个时期所接受的知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引发了学生研究兴趣,训练了创新思维,并是教学成果也卓具成效。
四、结语
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体现在上述的三个方面,而且是一种个人化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学生自身不断积累经验,正视现实,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经受挫折、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使自己的化学素养每经过一次学习、实践就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体现出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而这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学英.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方法:回顾分析法是对本研究中几种常见细菌的PCR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回顾的一种方法。文章采用这种方法对本研究中随机选取的1组案例进行资料分析,探讨PCR检测技术在肠道致病菌检测效果的运用,从而体现PCR技术在常见细菌中检测的优势,提高人体的生命健康。
结果:采用PCR检测技术发现肠道中常见致病细菌一般为沙门氏菌属、大肠埃希菌属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结论:PCR检测技术能够实时检测出细菌分布、存在的阳性率,并根据此判断患者染病的致病机制以及流行学特点,起到了有效预防、控制的效果。
关键词:PCR检测技术常见细菌运用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89-02
PCR检测技术是一种聚合酶链反应,其采用变性――退火――延伸三个步骤使DNA基因能够在体外实现解旋解链,类似于一种体外增加、复制形式。PCR技术在1971年由Khorana提出,将DNA进行变形后,与合适的引物进行杂交,并将引物利用DNA聚合酶延伸出来,重复循环该过程使tRNA基因克隆出来。在1985年,PCR技术正式为人们所认可,由此,聚合酶链反应正式实现了细胞内的DNA复制。PCR检测技术在1989年成为重大科学发明,其对于细菌的检测过程中具有重复性好、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稳定性好等优势,逐渐成为检测常见细菌的主要方式,对于人们疾病的预防与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采用最为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埃希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属等作为研究方向,采用PCR技术对肠道中的致病菌进行检测,并观察其结果,探讨PCR技术在常见细菌中检测的优势,提高人体预防与防治的效果。
案例资料(食物中毒、突发爆发性腹泻患者中的常见菌群):
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肠道致病菌是诱发患者病发腹泻、中毒等的主要原因。肠道致病菌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食品污染,而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以及生物性污染均属于食品污染的形式。
在本研究中案例显示的食物污染形式为生物性污染,当患者感染致病性细菌时,其均出现发烧症状、中毒症状等,这均与食品中细菌的繁殖有关。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菌属、大肠埃希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属均属于食品中的肠道致病菌。
本研究采用PCR检测方法对食品中的细菌进行检测,并判断相关检测结果对患者预防、治愈成功率的影响。
1.2方法。
1.2.1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常见菌群试验标准。选取试验对象:从当地医院急诊科中选择食物中毒、食源性腹泻患者40例。在选取的对象中男性有22例,女性有18例,年龄在32~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2±3.21)岁。
对象排除标准:经过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疗的患者除外。
试剂与仪器的选择:采用标准菌株、荧光定量PCR试剂盒、iQTN荧光定量PCR仪、ASP-3700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计、Biospin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作为试剂与仪器的选择[2]。
1.2.2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常见菌群试验方法。
1.2.2.1治疗、检查。对入院治疗的患者予以抗生素治疗,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对引起食物中毒、爆发腹泻的场所、食物等进行快速检测,一般情况下采用半自动化辅助仪器对病发区食品进行检测,并提高检测的反应速度以及提高处理样品量的能力。本研究中心采用PCR检测技术,实现了一次性扩增,将多种微生物检测出来,实现了检测的多重性。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感染患者的污染食品区有三处,感染传播途径为水和食物。
控制感染源并截断感染途径,从而减少病患人数,防止患者二度感染。
1.2.2.2样本采集。采取现场的可疑食物及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将样本增菌后提取DNA并放入零下20℃的环境中进行保存待用。
1.2.2.3提取标准菌株DNA。采用Biospin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标准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并将其放入零下20℃的环境中进行保存[3]。
1.2.2.5制备标准品。观察不同菌株以及菌株特异性引物的PCR检测过程中的反应,对产物进行切胶与回收,提取其DN段,并将其作为进行定量的标准品。
采用PCR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以及细菌通用引物,并观察其反应,将制成的标准本作为检测细菌总量的标准品。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曾引发日本血印奶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事件,因此在制作标准品时应该予以重视。
1.2.2.6制作标准曲线。ASP-3700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制成的标准品DNA的浓度进行测定,并计算标准品的复制数,采用无菌双蒸水对标准品的回收产物进行成倍配比稀释,饭后观察测定的PCR反应,建立Ct值,制作与其浓度值相对应的标准曲线。
1.2.2.7观察待测样本的PCR反应。对待测样本的DBA分别与各种细菌种属的特异性引物实施PCR扩增,并进行测序。
1.2.2.8采用PCR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样本的耐药性。观测待测样本PCR的常规反应,确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属性[4]。
1.3统计学分析。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
2结果
2.1案例治疗结果。经本研究试验中患者无二度感染现象。
2.2标准曲线。进行标准曲线的制定,其中横坐标为标准品复制数的浓度对数,纵坐标为Ct值,通过平面坐标获得通用引物以及各细菌的种属。从试验结构来看,模板的浓度与Ct值具有相关性,系数维持在0.91~1.04之间。
2.3常规PCR反应。通过观察试验结果,发现所有的通用引物以及样本中PCR反应均显示样本中存在细菌。
3讨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存在于肠道中的致病细菌多为沙门氏菌属、大肠埃希菌属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致病因素影响着患者病情痊愈的程度[5],对患者病情控制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病菌感染源以及传播途径进行控制,并争取治疗的时间,应需要首先采用PCR检测的方法,选择能够覆盖最多细菌种属的通用引物,并作出预后分析[6]。
在其他常见病菌的检测中,也可以应用PCR检测技术,其检测标准与步骤与案例中检验方法类似,通过PCR检测可以有效发现患者病症中的常见细菌,并予以消除,就有高灵敏性、高精确性等临床实践优势[7]。
目前,PCR技术在细菌、病毒、寄生虫检测中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并将其技术研究应用到其他领域中,以求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昌崇,林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细菌病原分布及耐药现状[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2):106-111
[2]邓冠华,郑璇,胡一敏等.应用基因芯片快速检测临床常见细菌[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11):1012-1016
[3]李晓婕,黄绍华.临床常见细菌和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对比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1):59-61
[4]朱飞舟,陈利玉,刘新发等.10种常见细菌基因检测膜条的研制[J].微生物学杂志,2011,31(4):58-63
[5]黄卫春,张蓓,徐中等.3812株临床常见细菌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2010,25(5):387-390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许多化学的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设计数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例如,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盐为什么会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感受、体会、理解化学问题。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住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习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使用情况等进行调查;结合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组织学生关注新闻并从网上查询分析原因;结合淀粉、油脂、蛋白质等的学习,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理解食品中添加剂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山西溯州假酒和安徽阜阳劣质奶粉的原因和危害;参观附近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燃料的利用率,并要求学生在参观后写出报告,提出问题、观点和建议。实践表明,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绿色化学;渗透;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展初中化学成为学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众所周知,化学的学习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进工业创造能力和保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绿色化学的融入既符合了知识的发展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意义
绿色化学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家庭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包含了药物、工业、建材等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化学产品的大量出现,更多的创意产品进入了人们的世界中。但是有利必有弊,在化学应用的不恰当普及中,人们的原始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工业加工生产的化学试剂倾倒在河流之中,食品中的添加剂等都给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在不久之前酒精塑化剂的新闻更是炒的沸沸扬扬。这种情况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初中化学教育是学生接触化学的首要阶段,要使学生学好化学,不但是知识教育的需要,更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绿色化学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上,是加强预防污染的有效措施,推动了绿色生态的促成和发展。在国外,绿色化学也被命名为“环境无害化学”和“清洁化学”等等。虽然名称略有不同但是奉行的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对初中学生的化学教育中,要无时无刻都渗透“绿色化学的概念”,只有从基础做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化学污染的预防和有机生态的开拓。凭借着严谨的理念和思维,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提出很快在很多国家得到了践行和发展。在我国,更是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可。要注意的是,绿色化学不但关注了环境的污染治理,更对环境发生污染的原因进行切实的预防,如何让学生最大程度上了解所学知识,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非常重要。
二、绿色化学理念的教学措施
绿色化学理念的开展需要明晰该理论的各项特点。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该环节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绿色化学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在日常教学之中,绿色化学包涵在化学教育之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项特点:
(一)适当开展化学实验
化学教育中最重要的部门就是实验教学。在现在的实验设计中,有一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出于对学生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类实验都删减掉,其实是不合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校的化学教育条件都有所提高,教师也要根据这种情况,了解当下的学生需求。有危险的化学实验并非不可尝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明白化学物品的各类特性,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危险,从而预防化学危险的产生,达到安全化学生产的目的。
(二)深入实地考察的理念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国民问题”,在化学教育案例研究水的这一主题中,俗话说眼见为实,教师可以从本地的河流、工厂出发,带学生实地探讨环境的污染问题。实验分析被污染的物质的危险性,并积极调动学生思维,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环境保护的措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建议,有的同学说要设计环保产品,有的同学则认为要减少污染的排放。大家的讨论非常积极,达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从日常现象中开展教育
在化学案例“点燃蜡烛并观察发生的现象”中,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但是并不应轻易忽视。学生们对蜡烛的燃烧都非常熟悉,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蜡烛燃烧的各个形态入手,观察外焰、内焰的特点。用蜡烛将塑料、纸张、毛线分别点燃,观察其中的燃烧颜色和燃烧气味。教师可以用蓝色的玻璃板遮住火焰,学生们可以透过玻璃看到明黄的火焰变成了紫色火焰,他们也感到十分有趣。同时,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也了解到了塑料燃烧会产生有毒,所以塑料的处理不利于焚化,更由于塑料的不可降解性,也不利于掩埋。有很多同学都表示,希望可以研究一种溶液还在短时间内融化塑料等污染物,虽然他们现在的知识尚不足研究这种科学问题,但是绿色化学的萌芽已经植根在学生们的心中。
三、不断加强化学教师职业素养
随着时代的变化,化学技术在不断更新,这要求教师时刻注意化学发展的新动向,接触新知识新理论,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化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发展性,不可能停滞在某一阶段便止步不前。化学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自身树立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的绿色观念。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创新精神,改善化学教育的各项设计条件。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注意化学污染,比如废弃的电池、有毒的溶液等等。在初中化学教育渗透绿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着重“安全环保”的原则,将绿色化学深入化学教育之中。
总的来说,绿色化学是化学教育必须体现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化学实验中,要始终贯彻绿色化学的科学教育理念,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教育学生杜绝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并不断培养学生探究绿色化学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初中化学教育才能得到预想中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洪渊.万海请.生物化学[J].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快速检测; 食品安全 ;流通环节
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概述及快速检测
流通环节是指商品交换以及与交换相关联的商品流转环节,包括商品的销售、储存、保管、运输以及经营性使用等。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是对法律中实行监管的机构及其运作机制的规范称谓。它主要是由立法体系、监管方式和监管机制构成。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监管方式之一。
(一)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
2004年9月1日施行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和2005年1月1日实施的《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4]35号)中,明确了由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2009年6月1日施行的《食品安全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工商部门对从事食品流通经营者的监管权、对流通环节食品的抽检权等权力。
近年来,我市工商系统在全市按四个层级构建起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保障体系。
其中,北京市工商局监控中心是第一层;朝阳、海淀、丰台、昌平、顺义、房山6个分中心是第二层;东城、西城、门头沟、通州、大兴、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燕山、开发区11个分局实验室是第三层;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快速检测车和一线执法人员的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是第四层。在这种严密的技术支撑保障体系下,我市建立起“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快速分析热点问题,迅速开展专项研究,适时安全预警”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工作模式,建成了“舆情信息动态监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数据归集资源整合、监管技术研发转化、重大事件技术保障”六个技术平台,形成了完善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机制。[1]
自此,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基本打造成形。
(二)流通环节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在流通环节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及其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物理性危害
物理的危害通常指食品中发现的不正常的有潜在危害的外来物质,且外来物在食品中保持原有性状。食品中可能引起物理危害的外来物质可能是由于工作疏忽或人为破坏,而带入了玻璃、金属碎片或其它杂物等。
2.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是指寄生虫、有毒动植物和昆虫,以及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造成的危害。
3.化学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是指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食品而引起的危害。通常指被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被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仿造级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等。
4.劣质食品
劣质食品,在本文中指标签标识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作用的食品,掺杂掺假的食品,不符合应有营养要求的食品,或发生了腐败变质等变化的食品。
二、快速检测的特点、发展过程及应用
(一)快速检测的特点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出具食品安全的检测结果,因其本身具有快速性、便携性、经济性、简捷性和易普及推广的性质,迅速得以普及和广泛使用。
(二)快速检测的发展过程
2003年2月1日施行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市政府117号令)指出,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对销售的食品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对食品进行简易或者快速检测。2003~2004年,工商部门在履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新职责时,引入了蔬菜农残、鲜肉水分、熟肉亚硝酸盐、水发产品甲醛、蜜饯、干果、干菜二氧化硫等快速检测的试剂盒和快速检测设备。两年间,北京市18个区县的30多名工商快检人员快速检测样品共10万件有余,及时发现并控制了大量食品安全高危风险,取得了显著效果。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国家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越来越重视,工商部门快速检测队伍借此良机迅速发展并得以壮大,检测人员由每辖区2名增加到10余名,快速检测工作由食品科拓展普及至基层工商所、商场超市自检室、社区工作服务站。快速检测的食品种类由03、04年的不到十类,发展到2013年的63大类。快速检测的项目,由03、04年的5种,发展到目前的50种以上。目前快速检测的应用方法,除了纸片法、试剂滴定法、光谱色谱仪器法外,还增加了免疫学分析法、免疫捕获PCR法、荧光定量PCR法、ATP生物发光法以及基因芯片检测法等,通过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保障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
(三)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
在流通环节中,快速检测技术对危害物质的检测,大部分是使用经改良的国家标准方法和经过国家认证的快速检测仪器对待测物质进行检测,在准确度牺牲不多的前提下,大大减少工作量、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但是有一些安全危害,由于缺少判定依据、缺少待测物质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或检测方法复杂等各种原因,也会使用药典法等公认的传统方法对样品进行快速初筛,从而及时锁定危害,避免危害的发生。
1.物理性危害及其快速检测
对于物理性危害,在流通环节中使用试剂或仪器检测的案例很少,通常使用感官法进行目测。
一、食物中毒分类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食物在加工、运输、销售、贮存过程中受到某些致病微生物污染,并在食品中急剧繁殖,从而使食品中存在大量细菌或产生大量的细菌毒素,人食后发生中毒。
1. 沙门菌食物中毒。沙门菌主要污染动物性食品,人吃了这种食物后,一般12~24 h发生呕吐、腹痛、腹泻。腹泻为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脓血。多数患者发热在38℃以上,重者甚至抽搐、昏迷。多发生在夏秋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加上人们的消化道抵抗力下降,又喜食生冷,因此极易发生食物中毒。需要提醒的是,引起中毒的食物大多是肉类、蛋类;而且被污染的肉、蛋又常常因没有变色、变味,而容易被忽视;生熟未分开又会致使生肉的细菌继续污染熟肉。另外,由于鸡容易感染此菌,而使鸡蛋受污染,因此,未煎熟荷包蛋和冲食蛋花汤也可引起中毒。其他非肉食食品如被此类细菌污染食用后,也易引起中毒。
2. 副溶血弧菌(又称嗜盐菌)食物中毒。该菌在海水和盐腌的食品上生存,人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后,9~20 h发病。临床上表现为呕吐、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或血样便,部分病人有畏寒发热,呈脱水现象。据调查,此中毒多因吃了被嗜盐菌污染的未煮熟、煮透的咸肉、海产品等引起,也可能是被盛过鱼、虾的容器或切过生鱼的刀、板玷污而致。
3. 葡萄球菌中毒。葡萄球菌分布甚广,如空气、水、土壤和不清洁的乳类、淀粉中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或化脓性皮肤患者都可能带有此菌。食物被污染后很快产生毒素,人食后2~4 h就可发病,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但体温正常,多数人1~2天即可痊愈。致病食物多为蛋白质和淀粉比较丰富的食物,如肉类制品、剩饭菜、糯米饭、熏鱼、乳及乳制品冷饮等。
4. 肉毒杆菌毒素中毒。此菌的芽孢很耐热,在土壤、淤泥及粪便中可生存。污染食物后,在不透空气的情况下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这种毒素毒性很强,可以侵入中枢神经,中毒后没有胃肠道症状,而是头痛、视力模糊、吞咽困难,直到呼吸肌麻痹而死亡。能引起中毒的食物是污染的罐头食品、豆浆、臭豆腐、腊肠等。
(二)有毒物质混入性食物中毒
由于管理不善,致使有毒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有毒重金属等混入食品,并达到中毒剂量,人食用后产生中毒。如误用桐油桶装食油,食用后中毒;工业用的硝酸盐和食盐很相似,因粗心而发生意外;误食农药浸泡的谷种、麦种,上市作物农药残留超过国家标准或误食毒鼠药、杀虫剂等引起的中毒;一些厂家超标加入色素、香精、糖精和防腐剂,引起食物中毒;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生产经营不合格食品,甚至使用非食品原料制作食品,因而发生食物中毒,等等。
(三)食品本身含毒
食品在一定条件下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人吃了有毒的动、植物引起中毒。如河豚含有河豚毒素,毒蘑菇中含有毒蕈碱、毒肽;因贮存不当,土豆芽或变青的绿皮中含有龙葵碱,食用后对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对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往往危及生命;四季豆和菜豆都含有皂苷和胰蛋白酶抑制物,如果没有煮熟便会发生中毒;无根豆芽大多是用化肥生发的,所用化肥都含有氮类化合物,人食用后,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会转化为亚硝胺,这是一种强致癌物,可使人患胃癌、肝癌、食道癌等。
二、几种常见的食物解毒方法
1. 催吐。已知吃进含毒食物,尚未发生剧烈频繁的呕吐、腹泻之前,可用2%~4%的食盐水催吐或1%~2%的淡盐水洗胃,可减轻中毒症状;食盐一汤匙,炒后煎汤服下也有催吐作用,如果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亦可用鲜姜100 g捣碎取汁,温水冲服;如果吃下去的是荤食,则可用药物(如十滴水等)来促进迅速呕吐。
2. 导泻。如果吃下去的食物时间较长,超过2~3 h,而且精神较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促使有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一般用大黄30 g,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元明粉20 g,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对老年体质较好者,也可选用番泻叶15 g,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也能达到导泻的目的。
3. 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 ml,加水200 ml,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采用紫苏20 g、生甘草10 g一次煎服。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饮料,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鲜牛奶或其它含蛋白质的饮料灌服。另外,绿豆、醋、葱、蒜等也常用作解毒的食物。
4. 吸附毒物。食物中毒发生腹胀、腹泻时,可食用烤焦的馒头吸附毒物。馒头的焦末就像吸水的海绵,上面有很多孔隙,能吸收水分、气味,还能吸附细菌和毒素,减轻毒性和症状。
5. 中和毒物。为了减轻毒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可口服蛋清、牛奶。如果是碱性毒物,可口取食醋、橘子汁等酸性溶液以中和毒物;当不慎误服植物碱类毒物尚未吸收时,可立即服用浓茶,浓茶中鞣酸能与生物碱相结合。细菌引起的婴儿食物中毒腹泻,可将胡萝卜煮烂、过筛、去纤维,制成泥状服用,胡萝卜是碱性食物,含有果胶,有使大便成形或吸附细菌及毒物的作用,而且热量及脂肪含量均较低,符合治疗腹泻原则,对腹泻患儿有显著疗效。
特别提醒:食物中毒的治疗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积极预防食物中毒
1. 尽量不要在路边小摊购买熟肉制品,尤其是散b肉制品。对食物中毒事件分析表明,肉制品诱发的食物中毒案例较多。由于肉类营养丰富,细菌易于在其中繁殖。路边小摊卫生条件差,细菌污染肉制品机会多,散装肉制品更甚,没有冷藏设备,保质保鲜时间短,质量根本无法保证。正规商场、超市或专卖店的配套设施完备,进货渠道比较固定,即使发生不测,执法部门也能查清来源进行补救。
2. 防止食品污染。食品在加工、运输、贮存、制作及销售过程中要加强卫生管理,注意分类贮存,生熟分开,不与杂物、毒物、药物等接触。厨房、食堂要经常清扫,保持整洁,防蝇设施齐全,食具、餐具要实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炊事人员应定期体检,发现肠道传染病者、皮肤化脓性感染者,应立即调离,防止污染。
随着西安市长安区秦岭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附近村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村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与此同时,也给农村这片净土带来了环境污染,我们化学专业的八位同学利用假日休息时间在西安市长安区滦镇开展了为期30天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通过发放问卷,现场采访等方式进行调查发现主要污染分布状况为:第一,秦岭野生动物园的周边村落主要是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为主;第二,其他村落主要污染则以固体废弃物污染为主。而在这一代并无大型工厂,污染主要源自生活。
作为旅游热点的秦岭野生动物园,带动了其周边村落农家乐的发展,随着游客的增多,产生大量的生活废水,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村民随意将废水排放到河中,在日常生活中,洗衣服,洗洁精等清洁剂,由于去污能力强,已成为家庭必需用品,然而村民对这些物品的化学污染基本上没有认知,对无磷洗衣粉也没有了解和关注。其实过量使用洗涤剂后,一些有害的添加剂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而且会让我们收到环境污染的苦果。如含磷洗衣粉,会造成水源富营养化从而造成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源头在于塑料制品,塑料制品中,塑料袋占据绝大部分。塑料袋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但这一时的方便却带来长久的危害。由于回收价值较低,塑料袋残落在街道两侧,秦岭山上,水源中,不仅成为“视觉杀手”,更是有着严重的潜在危害。常用的塑料袋原料常为聚乙烯,聚氯乙烯,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降解,在自然情况下长期不分离,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对环境产生巨大危害。不仅污染土地河流,另外,本身会释放出有害气体,特别是熟食,采用后塑料袋包装很容易变本文由收集整理质,变质后的食品对儿童成长发育危害,尤为严重。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村民对化学污染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虽然有着很强的环保愿望,但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养成了不利于环保的生活习惯,综上所述,普及化学知识,对于农村环境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普及化学知识的根本方法又在于普及化学教育。然而,我们该普及什么样的化学教育?该如何普及化学教育?
一、普及化学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首先基础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尤为关键,同时学生作为社会的新一代群体,其自身对成人社会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只有学生乐意接受化学知识,化学的普及教育才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宣传和示范,从而的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由于农村地理文化条件的特殊性,学生对于农村化学知识的普及更是关键。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和教育开展已有40年的历史。由于环保知识普及不够、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等因素,环境教育工作直到90年代后期才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化学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都对环境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如何更好地将环境知识体系整合于学科知识体系中,采用生动、活泼有效的教学形式,尚待发展和改进。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优秀案例。
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化学基础教育可以发现,在同样经历过低年级的非系统学习后,中国从初中三年级开始系统的学习化学,但是中国是单一课程,并且由于高考的原因,对文理科的学生要求掌握的化学知识不同。而美国有一门综合自然科学课程,包括化学和物理。在10至12年级中,继续要求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至少学习2年,此时并且同时开设化学、物理和生物单科选修课,化学成为一门较受学生欢迎的自然科学课程,大学也是如此。同时发现,在教材编写上,美国的化学教材更加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传授了环境知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可见,建立于生活基础上的环境教育才能使教育免于空洞;用生活内容丰富环境教育,环境知识服务于生活,才会培养学生对环境知识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踊跃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学习化学,喜欢学习化学。
(二)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基础教育
化学在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给人类也带来了危难,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已十分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害废物达3亿吨~4亿吨,然而人类生活离不开化学,于是有识之士提出了绿色化学的号召,并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积极响应,成为当今世界化学研究的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新化学婴儿”。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
转贴于
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学”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化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应将绿色化学理念带入课堂,利用好学科优势,不仅可让学生接触国际前沿课题,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一种带有环保意识的化学文化。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绿色化学理念追求实验原料的100%利用,可以通过实验学习,教师讲解让同学们走近绿色化学,而这种化学文化将会伴随他们的化学学习生涯中,对学生环保意识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二、化学教育的普及离不开当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环境贸易壁垒 美国 欧盟 日本技术标准
国家质检总局于2007年《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07)》,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全年出口贸易因技术性壁垒造成直接损失359.20亿美元,有31.4%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分别是机电、农食产品、塑料皮革和纺织鞋帽,可见目前技术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环境贸易壁垒也称绿色贸易壁垒,指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制定环境标准和法规,对可能形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一些国际贸易活动加以管制,从而对自由贸易形成障碍的一种非关税贸易措施。目前环境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技术贸易壁垒中的主要形式之一,欧盟、美国、日本是对我国实施环境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95%。其采取的主要方式多种多样,不尽相同。比较分析欧盟、美国和日本的主要环境贸易壁垒措施并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环境技术标准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这些标准均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在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基础上推行合格认证制度,如国际上著名的ISO14000系列认证。
(一)美国的技术标准
美国的技术标准几乎涉及到每一种产品,包括其生产与进出口行为,尤其涉及到食品、医药、日用、化学品、电气产品等。其相应的生产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的要求都很高,检测也非常严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许多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化机构制定的标准并不一致,也不承认其他国家的检验标准。目前美国共有55种认证体系。其中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主要职能部门,其主要使命是执行政府有关食品药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保险商实验室(UL)是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在裁决产品是否符合安全规则时主要依靠的非政府机构,它专门从事电气产品、器材安全的标准研究与测试,美国对进口电气产品的检测与调查均以UL标准为衡量尺度。
(二) 欧盟的技术标准
欧盟共有10多万个技术法规和标准,不少都比较苛刻复杂。除了技术条文本身外,其实施过程和认证措施也常常是国际贸易的障碍。目前欧洲标准化机构主要有: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和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欧盟国家是最早意识到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国家,同时其成员国也是设置技术壁垒最严重的国家,尤其在有关汽车、电机、机械和制药产业更为明显;欧盟技术标准水平较高,法规较严,尤其是对产品环境要求,让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望尘莫及,以欧盟进口的肉类食品为例,不但要求检验农药的残留量,还要求检验出口国生产厂家的卫生条件。
2005年8月在欧盟生效的《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第2002/96/EC号指令》(WEEE指令)规定:对于2005年8月13日以后投放欧盟市场的产品,生产者应以提供担保的方式,保证有关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收集、处理、回收和环保处置费用由生产者提供;2006年7月1日,欧盟又实行了《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第2002/95/EC号指令》(RoHS指令),对电子电气设备中铅、汞、镉、六价铬、聚溴联苯和聚溴二苯醚六种有害物质所容许的最大限量做出了要求。这两项指令涵盖的产品范围几乎包括了所有民用电子、电气产品,对我国家电和电子产品对欧洲市场的出口产生直接的影响。从2007年8月11日起,EuP指令已经正式转化为欧盟成员国的法规,为欧盟的第三波绿色壁垒。 EuP指令的核心是生态设计理念,这使它成为环保要求最全面的指令。该指令要求产品在设计之初,就要一揽子解决从设计、原料选用、制造、运输、安装维护直至废弃这“一生”中的环保问题。专家认为,EuP指令的应对难度将远远高于前两项指令。此外,EuP指令要求产品附有CE(欧洲统一)认证标志,同时在CE认证中引入生态设计等相关内容,使得企业获得新的CE认证成本会更高。
(三)日本的技术标准
日本具有名目繁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只有极少数是与国际标准一致;对很多商品的技术标准是强制的,通常要求在合同中体现,还要求附在信用证上,目前有25种认证体系。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形成了对进口产品的“绿色壁垒”,规定进口产品必须达到ISO9000系列标准体系,特别是《提高资源有效利用法实施令修正案》的公布,对电子电器产品的销售数量、环保要求、化学物质使用信息提出多项苛刻要求。
包装和标签要求
1996年举行的国际包装学术讨论会议确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的3R原则,即Reduce(减少)、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具体为:减少包装的使用数量和材料用量;在技术和经济条件许可时优先使用可再次利用的包装:发展可回收的包装,回收处理方法不污染环境,还可再生其他能量。按照包装废弃处理的3R原则,绿色包装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在保证包装功能条件下,用料最少,废弃物最少,不污染或极少污染环境;包装制品不与内装物品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同时对人体和生物无害无毒;包装废弃物应易回收、易再利用和再循环,而且掩埋时能迅速降解不产生污染,焚烧时能产生新能源且不污染环境。
在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中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包装材料的要求首先是其安全性,其次是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无害。同时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中都对动植物检疫提出较高的要求,规定对一些天然材料生产的包装物要进行卫生和动植物检疫,以防止动植物病虫害的传入。
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法规最完备、严谨的国家,新法规的研究制定处于领先地位。FDA要求大部分的食品必须至少表明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为此美国制造商每年需要多支出10.5亿美元,由此可见其他落后国家的成本压力。
欧盟对纺织品等的进口产品要求加贴生态标签。目前在欧盟最为流行的生态标签为OKO-Tex Standard 100,是纺织品进入欧洲纺织品市场的通行证。 而CE标志是工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欧盟于2006年1月正式执行了“环保包装制品的回收率要达到85%以上”的标准。
环保检疫规定
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检疫、检验制度。
2000年1月,欧委会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推出了内含80多项具体措施的保证食品安全计划;2000年7月开始,欧盟对进口的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标准,部分产品农残的最高允许残留量仅为原来的1%-2%。2007年,欧盟茶叶委员会公布了欧盟及德国茶叶新农药的残留标准,增加了10个农药残留项目,并更新了其他10个农药残留项目的新标准,直接限制了不达标茶叶企业的出口。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依据《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茶叶进口法》等对各种进口物品的认证、包装、标志和监测、检验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规定。2007年4月,美国阿拉巴马州宣称从中国鱼中检出氟喹诺酮残留,停止销售中国鱼。接着,美国宣布限制进口中国鱼、虾、鳗鱼、鲮鱼4种水产品,并对出口到美国的中国水产品实行批批检测。批批检测不仅使出口货柜的检测成本上升,还使企业交货延迟,面临失去客户的危险。商务部报告显示,2007年1至7月,中国虾类产品对美出口量比上年同期下降42.4%。
日本对进口农产品、畜产品以及食品类的检验防疫制度非常严格,依据《食品卫生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预防法》对入境的农产品、畜产品及食品实行近乎苛刻的检疫、防疫制度;对于入境农产品,首先由农林水产省下属的动物检疫所和植物防疫所从动植物病虫害角度进行检疫,此后,由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的检疫所对具有食品性质的农产品从食品的角度进行卫生防疫检查。 日本从2006年5月底开始正式实施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中的农产品检验项目成倍增加,“肯定列表制度”规定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目前全球约有700种农药,即便是拥有先进设备和检测人员的日本横滨进口食品检疫检查中心也只有检测其中200种农药的能力。即使这200种农药的检测,也因化验数据收集和管理工作量大、设备和人手严重不足而影响工作进度。专家称,按照“肯定列表”的标准,吃一棵菜要检测200个项目。
其他环境贸易壁垒措施
目前,国际上已签订的多边环境协议有150多个,其中近20个含有贸易条款。特别是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将禁止受控物质及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受控物质大部分是基础化工原料,如制冷剂、烷烯炔化工产品,用途广泛,因此影响面非常大。随着多边环境协议执行力度的增强,其对贸易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环境标志是一种印刷或粘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标志。它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及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1978年,德国率先推出“蓝色天使”计划,以一种画着蓝色天使的标签作为产品达到一定生态环境标准的标志。此后发达国家纷纷仿效,如加拿大叫“环境选择”,日本有“生态标志”。美国于1988年开始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有36个州联合立法,在塑料制品、包装袋、容器上使用绿色标志,甚至还率先使用“再生标志”,说明它可重复回收,再生使用。欧共体于1993年7月正式推出欧洲环境标志。凡有此标志者,可在欧共体成员国自由通行,各国可自由申请。IS0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汲取发达国家多年环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的普遍重视和积极响应。现在,国际上采购商在要求有IS09000质量证书的同时,还要看有无IS014000环保证书,对于产品质量不相上下的企业,通常是优先挑选那些两证齐全者,因为这表明产品符合国际环保要求,有利于达成国际贸易订单。不言而喻,没有通过IS014000认证企业的产品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综上所述,环境贸易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约束较强,以至于我国除了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框架内开展贸易协调和环境外交外,应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国家环保技术标准,从而成功突破这一绿色瓶颈的制约,达到贸易和环保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宋明顺. 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则、实践及对策[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2.朱启荣.技术贸易壁垒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J],2003(2)
3.谢建文.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与我国出口贸易》[J].亚太经济,2003(2)
4.张亚斌,姚志毅.技术标准还是技术壁垒[J].世界经济与政治[J],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