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范文

对科技发展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科技发展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属性;范式纷争

一、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管理思想的出现是管理实践的产物。管理作为一种职能是奴隶制兴起的直接产物( 肯尼迪·克洛克, 2002) 。较高一级的管理产生于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 小詹姆斯·h·唐纳利, 1982) 。古罗马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利用等级原理和委任、授权办法, 把罗马城扩展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组织效率很高的罗马帝国( 罗珉, 2003) 。人类管理思想的演进标志着人类从最初的求得生存而产生的自觉意识经过历史的锤炼—— 成功和失败考验的螺旋式上升, 最终成为人类社会前行的灯塔。人类管理思想的提炼大致经历六个过程: 管理者的需要、思想价值、时间性、提高和展现(addreja .huczynski, 1996) 。

把管理思想升华为一门科学, 以此构建管理学学科大厦, 是由发端于19 世纪末现代工厂制度下的“泰罗科学主义”完成的。不同于经济学, 管理学从一诞生就陷入到“管理理论的丛林”( 哈罗德·孔茨, 1961) : 人们对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甚至管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解释。管理学尽管较经济学年轻, 在其发展的一百多年里,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社会学科。从科学管理的确立到人际关系学派发展, 从“管理理论的丛林”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再探”, 从新人际关系学派的兴盛到新泰罗主义的回归, 管理理论丝毫没有走向统一的迹象。早期哈罗德·孔茨把管理学理论概括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及数量学派等六大学派。海因茨·韦里克( 1993) 继续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分类, 随着“丛林”生态结构的变化, 形成了11 个有代表性的学派。huczynski( 1996) 按照市场接受度、争论性、独特性、作者声望把管理学派分为马克思·韦伯为代表官位主义学派,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 以法约尔、巴纳德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派, 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 以本尼斯、沙因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 以德鲁克、彼特斯为代表的大师理论学派。

二、管理学的学科属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根本要素, 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 范畴) 体系。研究对象是该学科的根本出发点, 也代表了该学科的本质属性。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方式与方法的学问, 它是科学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人们用特定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特定的研究对象, 便逐步形成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并借助词语以概念、范畴的形式加以表述。当用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概念、范畴积累起来, 形成认识或解释对象的理论体系之后, 便标志着这一门科学走向了成熟。而管理理论的分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管理”至少存在三个不同的理解。管理科学主义认为管理就是组织在即定资源约束下如何通过优化配置以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 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过程学派的视角, 认为管理就是从计划到控制的循环过程, 即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执行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若干活动。系统学派认为, 管理是将多变的客观环境( 宏观、中观、微观) 视为一个复杂系统, 为有效地实现系统目标( 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提高效率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等) 而激活人的智力, 优化配置系统中各种资源,并改变资源产出的一系列决策、措施、办法。概括起来, 上述认识最根本的分歧点在于管理学的人本主义主张和科学主义主张。也有人认为二者各有侧重分别形成管理学学科和管理科学学科。事实上二者有明显的“鸿沟”, 但也不是截然分离的, 二者的关系就像并行的两个车轮, 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 二者永远无法交融, 但也永远无法分离。弥合二者的鸿沟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这里以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为代表。和谐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现实基础在于“理”, 形式在“管”,“管”必须从“理”来实现。席酉民提出, 管理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 用不确定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 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互动作用, 实现整体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 人们对管理的对象或内容也还存在不同意见。管理学很多概念无论内涵外延均不相同, 分类方式合标准也不相同。从营运职能看, 尽管营运职能的决策过程都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过程, 但是它们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正如学者芮明杰批评的那样, 把管理限定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错误的, 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是有效资源整合的手段和方法, 他们本身并不是管理。为了调和矛盾, 学者们把上述对象称为广义的管理学研究对象, 把管理科学的内容也囊括进去了。狭义的研究对象则限定为管理的过程或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r·波普尔指出, 科学方法是由科学目标决定的, 研究方法和手段只相对于具体目的才有意义。克莱默( 1975) 认为, 管理思想来自于归纳和演绎推理, 它是一个应用于相当广泛的情境的系统化的知识。不少管理实践都是建立在传统方法和理论基础上的, 而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泰罗的思想上。

三、管理学的范式纷争

范式( paradigm) 理论最初是由库恩( 1968) 提出的,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 共同的信念; 某种自然观( 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当一门学科的知识处在一个范式的指导下时,这门学科就处在“常态科学”(normalscience) 时期。在范式的指导下, 科学家们不断研究、解决问题, 积累知识。但随着研究的进步, 必然会出现常态科学的范式所不能解释的“异例”(anomaly) 。当异例多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导致知识危机(crisis) 。后者将迫使科学家们去寻求另外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 新的定律、概念、假设、价值、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范例出现, 科学就发生了一场革命(revelution) , 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形成了。

把管理学理论范式分为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人本主义范式, 这种分类方法的突出意义是强调管理学理论范式追求的目标。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者泰罗信奉的哲学, 就是“科学理性主义”或“工具理性主义”。他第一个把科学方法运用于管理当中。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认为追求经济利益是人的理性的主要表现。它强调通过劳资协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最小的付出使劳资双方得到最大的利益。行为主义学派通过霍桑试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向“社会人”的基本假设和人的因素上。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human relations theory) 通过对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的揭示, 对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维度作了四个方向的拓展( 罗珉, 2001) : 单个行为主体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人,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relations) 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首要因素; 组织是人们希望实现自导、自治、自我负责和自我实现的场所; 群体(group) 总是通过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规范来控制人们的行为。其蕴涵的理论假设是, 组织善待员工, 员工会改进工作态度, 并不断增加满意度和承诺感, 这种态度会影响行为, 反过来促进组织绩效的改善。如果按照库恩的范式革命学说, 在两个范式之间, 存在四个阶段:范式ⅰ常态科学异例危机革命范式ⅱ。这里的常态科学是指在范式i 指引下积累的知识; 异例是指范式i 不能解释的新现象; 危机是指范式i 从根本上受到怀疑; 革命是指范式i 全面崩溃。人本主义取代科学主义如果是一场革命的化, 那么将是一个新的范式的诞生。在无法调和劳资纠纷时, 泰罗主义学说出现了异例, 但是说泰罗主义出现了危机, 是不符合管理思想史实。huczynski 指出, 人际关系学派从未偏离过泰罗主义的思想范畴。正如梅奥( 1924,1925) 在对霍桑研究报告的解释中看出: 工厂内友好宽松的管理氛围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尽管这种因果关系可能逆转( 生产的高效率会使管理气氛宽松) , 管理者仍然能够看到他期待的东西。人际学派的动机思想强调管理刺激和控制、非正式群体的社会作用力、社会满意度和产量定额等因素的重要性。梅奥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通过咨询和领导技术重建人与社会平衡的新模式。事实上, 人际关系学派倡导加强了管理者的中心地位。而管理者的中心主义恰恰是肯尼迪·克洛克认为导致管理终结(managementending) 的元凶。因此, 割裂不同学派的历史联系性是错误的。正如罗珉( 2005) 所指出的那样: 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从管理学诞生开始, 一直主导着管理学的发展。它们都是管理学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都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 总结

总而言之,管理思想家们所选择的众多路径、取向或“范式”, 是可以兼容、互济的。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相互间应当宽容、共处。对因理论和方法不同而出现的“分歧”,不必急于达成“一律”。管理学研究不断涌现新的“范式”和多种“范式”并存, 管理学界出现不同的流派或“学派”, 是管理学走出“丛林”的征兆, 也是有利于管理理论研究繁盛的好事。

参考文献:

1.肯尼迪·克洛克,琼·戈德史密斯著.王宏伟译.管理的终结.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第2篇: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范文

    1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及其内涵

    就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言,其中的关键词“区域”和“可持续发展”最初都并非源自科技范畴。“区域”这一概念最早为地理学所使用,且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中心概念。20世纪以来,区域一词才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从而成为大众词汇。至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起初则为生态学所使用,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才在布伦特兰夫人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达成共识[1]。此后,这些概念或被以具体的实体的概念使用,或被以抽象的概念使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但由于“区域”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都各自起源于特定的学科,所以当其被应用于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后,必然会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区域”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在被引入科技范畴后自然也不例外。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存在和演化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科技可持续发展自然也当如此。科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观和新的科技发展模式,其与传统科技发展观(只强调科技经济效益)①迥然不同,它强调科技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互动协调发展。就其思想实质而言,科技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人类对科技发展的认识已产生了质的飞跃,即从单纯追求科技发展转变为社会综合发展观,从不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其经济观而言,强调资源占用的“时空公平”,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

    在当今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科技可持续发展已经变成未来的最优选择,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必然要落实到一个特定的空间(即区域)。至于何谓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根据上述科技可持续发展内涵的阐述,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通过规范和调整区域科技活动,建立一种能够兼顾环境与发展、公平与效率、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区域科技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科技发展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达到既满足区域当前科技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区域未来科技发展能力构成危害的科技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系统担负着把科技内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自变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现代化,从而保证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任务[2]。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观在区域科技发展中的体现,反映了区域科技发展对最佳科技发展模式和更高科技发展境界的追求。正由于此,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必然更加注重区域科技发展能力的培育与维护,尤其是注重以保护区域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基础的、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及改善为前途的科技发展,并将更多涉及区域科技发展的因素纳入科技发展资本范畴,从更长远目标、更宽泛角度来考虑区域科技发展资本的存量增加和结构优化问题,以保证区域科技发展能力的提高。

    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发展与科技经济效益、科技社会效益和科技生态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追求的是三种效益所能达到的最优化结合。从理论上讲,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总效益就是由其产生的区域科技经济效益、区域科技社会效益和区域科技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总和,即F(G)=f(a)+f(b)+f(c)。其中,F(G)代表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总效益,f(a)代表区域科技经济效益,f(b)代表区域科技社会效益,f(c)代表区域科技生态环境效益[3]。

    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说来,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就受到区域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科学技术、科技资金和科技信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三种效益的高低,要视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五大要素的利用程度而定,如: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总效益的高低与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五大要素的利用率成正比,它的理论值就等于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五大要素得以充分利用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三种效益之和;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区域科技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三种效益不可能同时达到绝对最大而只能是相对最大时,那么,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总效益的高低则取决于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五大要素综合相互作用所能达到的最大总效益。因此,要使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总效益达到最大化,就必须努力提高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五大要素的综合利用率,即发展目标:maxF(G)=F(A,B,C,T,R);约束条件:A2+B2+C2≤E2,A≥0,B≥0,C≥0。其中,F(G)代表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总效益,A代表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变量,B代表区域科技社会发展水平变量,C代表区域科技生态发展水平变量,T代表时间变量,R代表区域变量,E代表区域科技活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3]。

    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科技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的提出是对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在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的意志起着关键的作用,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人类科技发展模式由自发发展向自觉发展的转变。究其思想理论核心而言,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始终围绕着的两条主线是:一是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化;二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建立起一种自我发展的科技机制。即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应当协调发展并发挥作用。那种在现实问题出现之后针对实际情况再采取事后补救的方式,不仅不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避免差错的方式,而且往往是旧的不平衡解决的同时新的不平衡又立即产生。

    2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就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来说,作为可持续发展观在区域科技发展中的体现,其反映了区域科技发展对最佳发展模式和更高发展境界的追求,既是实施全球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区域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形成了一些规律性的特征:

    其一,具有开放性。区域科技发展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系统以外的更大系统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并与区域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着各种宏观的物质转移和定向的能量与信息传递,进而形成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说,这是任何一个区域科技系统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正因如此,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形成自身特色,而且必须建立在广泛与区外(国际与国内)科技互动的基础上才能迅速提高区域科技发展的起点。

    其二,具有相对独立性。区域之间的科技发展虽是相互开放、紧密联系的,但每个区域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各不相同,科技发展水平和问题各异,决定了其相应的科技发展道路自然也各不相同,失去独立性的联系和开放将会使区域科技发展失去自主性,因此,一个区域科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独立性,即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对外界应具有较强的抗扰动能力。但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中的这种独立性,并非意味着区域科技发展走向封闭,而是一种相对的独立性,是指区域科技在发展中既能合理分工,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又能减少外界的扰动,保持自身发展的稳定和持续。

    其三,具有动态性。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科技来说,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这决定了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必然是由低层次、低水平向高层次、高水平的长期演进,始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动态变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区域科技发展受到外界扰动后的恢复平衡;二是区域科技发展面对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适应自身发展趋势做出的有益响应。即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不断打破科技发展现状,用新的科技平衡代替旧的科技平衡。可以说,在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中,其每时每刻的动态变化都使区域科技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不断推动经济的改善、优化、升级和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其四,具有整体性。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并不等于各个子系统发展的简单相加,因其子系统都有各自最优发展的利益准则,只有区域科技发展的整体利益才是最高利益。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体现出区域科技发展的整体利益,通过统一的协调与匹配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匹配得不好、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可能无法实现。

    其五,具有可调控性。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可调控的系统,其自身对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协调和不可持续性可运用调控手段来纠偏,以保证系统协调运行和可持续地发展;与此同时,其还能在对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因素的实际调控过程中不断塑造系统的最优结构,进而在内部形成新的自稳定、自调节的自我发展机制,使系统能力呈现出正反馈不断增强的变化,最终引导区域科技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3篇: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范文

Abstract: The essay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evel according to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output, supporting environment as well as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irstly, it utilizes Osculating Value Process, Entropy Method,and Rank-Sum Ratio to deal with apiece index data based on 11 western provinces'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related data in 2012. Then it contrasts and analyze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level ranking of the three result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estern regions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consequence.

关键词: 科技发展水平;密切值法;熵值法;秩和比法;综合评价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evel;Osculating Value Process;Entropy Method;Rank-Sum Ratio;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0 引言

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地区的资源投入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管理水平、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和利用科技知识能力及水平的尺度。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是对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做出客观、准确的认识和测度。通过对各地区科技发展水平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比较,可以对各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够由此发现制约地区较好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各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相关文献[2-7]已经从不同角度,分别运用秩和比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等对我国各省区科技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文献的研读,综合采用密切值法、熵值法和秩和比法对我国西部十一省区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目的是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1 评价指标体系设定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针对科技发展水平评价研究问题已经提出较多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尚未形成完全统一、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其根本原因一是由于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无法完全独立界定;其次也是因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色发展存在的差异性,致使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权重赋予过程中的侧重目标有所差异。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特点,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环境、科技发展基础等四个方面建立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 基于多模型的西部11省区科技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本文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由于自治区部分指标数据缺失,所以本研究确定选用除自治区以外的西部十一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原始数据指标(略)。

设省区Ai(i=1,2…,m)在指标Bj(j=1,2,…n)下的取值为rij,得到原始数据指标矩阵R=rij (m×n)。

2.1 密切值法评价

2.1.1 密切值法计算原理

密切值法是系统工程中多目标决策的一种优选方法。[4]由于不同指标数据的代表意义不同,无法直接进行比较,故首先对指标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得规范化指标矩阵X=Xij (m×n)。

2.1.1.1 确定最优点和最劣点

令:X■■=max{Xij},X■■=min{Xij} (j=1,2,…n) (1)

则:最优点集B+(X■■,X■■,…,X■■),

最劣点集B-=(X■■,X■■,…,X■■)

2.1.1.2 计算各省区密切值Ci

省区Ai的密切值为:Ci=■-■(2)

其中:d■■=■(X■-X■■)■■,d■■=■(X■-X■■)■■(3)

d■■=min{d■■} ,d■■=max{d■■}(4)

当Ci>0时,Ai偏离最优点,Ci越大,偏离越远;当Ci=0时,Ai最接近最优点,即Ci最小的省区就是科技发展水平最好的地区。

2.1.2 密切值法评价结果

由规范化处理指标矩阵R,得到规范化指标矩阵X(略),并根据(1)式确定省区集的最优点集B■■和最劣点集B■■:

B■=(0.5509,0.3607,0.7655,0.4903,0.8343,0.6502,0.6556,

0.6203,0.5993,0.8746,0.3155,0.6247,0.4528,0.3331,0.6060,

0.3755)

B■=(0.1279,0.2147,0.0505,0.0848,0.0104,0.1147,0.0028,

0.0258,0.0476,0.0066,0.2829,0.0515,0.1589,0.2560,0.1188,

0.2223)

计算各省区密切值Ci。根据(3)式计算d■■,d■■,由(4)式得d■。依据公式(2)得各省区的密切值Ci及排序结果(表4)。

2.2 熵值法评价

2.2.1 熵值法计算原理

通过计算熵值可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判断指标离散程度的大小,从而研究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6]通过转换原始指标矩阵R,得到熵值法模型评价指标矩阵S=spq (n×m)。然后计算接近度Tpq,并对指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矩阵t=tpq (n×m)。

2.2.1.1 计算评价指标p的条件熵Ep

Ep=-■■ln■ (5)

其中tp=■tpq。用Emax对Ep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表示评价指标p的重要性的熵值:

e(tp)=■Ep=-■■■ln■ (6)

2.2.1.2 由e(tp)确定评价指标p的评价权值Qp:

Qp=■[1-e(tp)] (7)

其中Ee=■e(tp),且满足0?燮Qp?燮1,■■Qp=1。

2.2.1.3 计算决策量Fq

Fq=■Qp(t■■-tpq) (8)

其中t■■为矩阵t的第p行的最优值,决策量Fp小的省区优于大Fp的省区,根据Fp的排序,评价各省区科技发展水平差异程度。

2.2.2 熵值法评价结果

首先转换原始指标矩阵R,得评价指标矩阵(略)。然后计算接近度Tpq,进而对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tpq,得出指标归一化矩阵t(表2)。

根据(5)式计算评价指标的条件熵Ep;由(6)式对Ep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熵值e(tp);由式(7)确定评价指标p的评价权值Qp;最后通过(8)式计算决策量Fp,对各省区决策量Fp进行排序,得出各省区科技发展水平在熵值法下的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

2.3 秩和比法评价

2.3.1 秩和比法计算原理

秩和比法能够充分利用原有信息,有着极强的统计信息功能。在统计中兼有描述性与推断性的优势。[5]

对每个指标进行排序,通过秩代换,获得无量纲统计量秩和比:RSRi=■。(9)

Rij是第i个省区的第j个指标的秩。对秩和比RSRi进行排序,判断各省区科技发展水平高低。

2.3.2 秩和比法计算结果

各指标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对各指标进行排序,通过(9)式进行秩代换,获得各省区无量纲统计量秩和比RSRi,并对其进行排序,得出秩和比法各省区科技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3)。

3 结论

由表4密切值Ci及排名结果可知,西部11省区科技发展水平密切值Ci分布在0~2之间,越接近0发展水平越好。在所研究的西部省区中陕西省的密切值为0,即发展水平最好;处于0~1之间的还有重庆和四川省区,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其余八省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密切值分布在1~2之间,总体科技发展水平较低,表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现状。

由表4熵值法决策量Fq可知,西部11省区科技发展水平决策量处于0.002~0.01之间,决策量Fq越小发展水平越好。在所研究的西部省区中决策量处于0.002~0.006之间的有陕西、四川和重庆三省区,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其余八省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决策量分布在0.007~0.01之间,总体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均衡。

由表4秩和比法计算结果RSRi可知,西部11省区科技发展水平秩和比处于0.30~0.85之间,秩和比RSRi越大发展水平越好。在所研究的西部省区中秩和比处于0.70~0.85之间的有陕西、四川和重庆三省区,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其余八省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秩和比处于0.30~0.60之间,总体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同样表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现状。

根据表4中三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三种方法下,所得出的最终结果并不完全相同,有个别省区的排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基本一致。对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的排序进行分析可知,在西部11省区中,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前三的分别是陕西、四川和重庆。排名后五位的分别是云南,新疆,贵州,宁夏,青海。另外,西部地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现状。

4 西部省区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教育和科技投入,培养并引进优秀人才

各地区需要对学校及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地区硬件实力,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同时,也应当从其他快速发展的地区引进高技术人才,弥补地区人才不足。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增强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2 加大科技支撑环境建设力度,促进地区科技稳健发展

各省区均应结合地区发展现状,积极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科技支撑项目,改善科技支撑环境。例如青海省近几年实施的以 “123”、“1020”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支撑工程,重点解决了一些制约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4.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政府应发挥好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引导作用,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有效的产业技术政策及产业结构政策,促使企业组织集团化;企业也需要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作用,使得企业发展战略的主流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从而实现产业量的扩张及效益的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同样应该积极发挥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供给主体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进步。

4.4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在加强教育和科技投入、改善产业结构的同时,国家及地方政府应该针对本地区发展特色科技创新产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其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通过科技发展能力提升,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立军,王瑛.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2):45-46.

[2]王再进.国外科技评估的历史、现状及其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6-80.

[3]徐明凯,綦良群,马妍.发达国家科技评估体系的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5(6):104-106.

[4]郑保章,钱琨,潘雄锋.基于密切值法模型的我国31个省市区科技发展水平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8(7):172-174.

[5]胡斌,章仁俊.基于秩和比法的区域科技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6):55-57.

第4篇: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范文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着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因此二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调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环境。在集约型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推动农业科技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科技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从技术进步行为角度看,需要从农业技术选择的决策者向农户技能服务的方向转变,从根本上诱导农业技术选择。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信息服务水平,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服务。根据用户导向基本运行机制向农户型推广机制方向转变,建立以国家推广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其次需要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针对新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建立保险业务,如果农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受到一定损失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服务机制,针对技术选择问题需要投入各种要素,政府必须进行监督服务,从根本上减轻中间商对农户的盘剥,从而达到降低农户交易成本的根本目的。增加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研发展的后劲。现阶段需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按照法律的模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的比例,政府应该成为农业科研投资的主体,从宏观上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从而达到保证和维持农业科研活动达到最优选择的根本目的。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筹集机制关系到农业科研发展的整体趋势,通过开展多种渠道的经费筹集机制,从而达到丰富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的根本目的。所以单一化的政府农业科研投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所以需要开展其他模式的筹资渠道来弥补政府筹资的不足,当前需要制定有利的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从而鼓励企业对我国现代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从而实现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这才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略。农业科研基金的管理体制建设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需要对农业科研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规范的农业资金归口政策。健全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第5篇: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范文

从认识论层面而言,由于传统的价值判断受到科学实证思维模式的冲击,社会价值体系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现代社会又尚未建构起能够取代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功能的新体系,就出现了多层面的价值危机。从制度层面分析,它源于科技一体化的体制结构和科学技术的市场化发展方向。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可共享性和垄断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舞台上演以科技创新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情景剧。同时,科学与工业企业的合作、科学与政治的结合使科学活动向群体协作的方向转型,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直至生产应用的周期逐渐缩短。

可见,面对知识经济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一方面要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同时,绝对不能“唯利是图”,必须以全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实现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求人们不能纯功利地、非批判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要坚持社会协调发展优先的原则,实现人类的全面进步。

当今的反科学思潮在西方世界很流行,其中很多是学者、人文学家。其中,一部分认为科学压倒了人文;另一部分是生态环境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环境破坏了。和平主义者认为科学搞出了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整个人类可能就要毁在这里面。后现代思潮对于把科学技术引领到人性化的立场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将把人类文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整个世界体系的分工是不合理的,表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拥有资本和高新技术而处于经济贸易体系的核心,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导致“中心国”对“国”持续的剥削。因此,如何摆脱边缘地位成为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首要选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也惟有如此,才能缩短与“中心国”的差距。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在很多方面人类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对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及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发展脉络要有正确的把握,在全球范围内防止科学技术的异化,始终保持其为人类谋取福利和幸福的手段。

第6篇: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范文

面对科技发展的二难窘境,我们该如何进行抉择?还要不要发展科技?如何发展科技?无论是科技的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他们把一切都归于科学技术本身,从而走向了两个极端。然而,事实上,科技的悲观主义阻挡不了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前进的步伐,科技的乐观主义也不能使人类摆脱二难的困境。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因此,遏制、取消科技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而放任科技的无度发展,听凭人类危机的加剧,同样也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这就是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之路。所谓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人类的内在尺度与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以及人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推进人类文化的整合,一方面继续发展科学技术,增进人类的福利;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减少、避免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

2文化的整合: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

既然科技发展的二难困境的根由深藏于社会文化之中,根源于文化的破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失衡,那么,走出二难困境,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就在于文化的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这是因为: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失却前进的动力,而没有人文精神的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首先,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科学精神弘扬人的理性,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理性是人类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是人类知和行的指南,是确定已知与未知、可知与不可知,判断正确与错误的基本思维依据,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本质、规律的永无止境的追索。

第7篇: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范文

■ 科技统计工作现实之难

基础工作薄弱

科技统计调查对象平常年度为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普查时期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周期为每年一次,企业特别是平常年度未开展科技统计的小型企业对科技统计印象不深,认识不到位,科技统计配合程度较差,对科技统计调查普遍采取应付态度,基础工作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数企业未建立科技统计原始记录和台账,科技统计基础资料几乎没有。此外,科技统计人员变动频繁,资料基本没有交接,数据衔接矛盾多,数据收取随意性大,对统计调查随口报数、依经验填报的情况时有发生,漏报、瞒报现象较为普遍,科技统计基础工作十分薄弱。

数据收集困难

科技统计基础数据采集涉及企业人事、财务、基建、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科技统计表的调查内容复杂,许多指标涉及数据再加工,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很多,数据收集困难较大。而在实际工作中,工业企业领导对科技统计缺乏了解,对科技统计不重视,企业技术管理部门协调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对科技统计不支持,每年科技统计填报间隔时间又长,填报人员对科技统计方法制度不熟悉,数据收集渠道不清楚,收集数据困难且质量不高;而由负责工业统计的人员填报,又对科技项目不清楚,科技指标理解困难,填报科技数据容易出错。

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县级统计部门基本没有专职科技统计机构和人员,许多地方平常年度科技统计工作均由市级统计部门直接承担,县级统计部门没有开展科技统计工作,统计人员对科技统计认识很少,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基层企业的科技统计人员大多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适应科技统计需求的情况,科技统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科技统计的基本知识,难以胜任专业性很强的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力量与任务矛盾突出。同时,基层科技统计人员大都“半路出家”,兼职科技统计,对科技统计知识不熟悉、不了解,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工作繁忙,在填报中出错频率较高,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统计监督职能缺位

部分基层科技统计人员素质较低,认识不足,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对科技统计工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缺乏责任心,想当然报表、拿上年填报数据作参考,进行估计冒填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统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从历年的统计执法检查看,执法检查内容基本不涉及科技统计数据,而企业自身监督机制又未建立,科技统计数据监管处于缺位状态,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 科技统计工作问题之解

加强宣传,提升对科技统计的认同感

随着全球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已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而科技统计正是提升企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基础,充分利用科技统计数据,加强统计分析有利于企业充分了解自身科技发展水平,有效地调整企业科技发展战略,提高科技产出效能,为行业、企业自身发展指明方向。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许多中小企业对此认识不到位,认为科技统计与己无关,对科技统计不重视,科技统计工作开展难度高。因此,必须加强科技统计宣传,让全社会特别是工业企业明白科技统计对企业的意义,积极配合开展科技统计,畅通科技数据采集渠道,从而有效地提高科技统计数据质量。

强化培训,提高科技统计水平

科技统计专业性强,要确保企业上报数据质量,必须加强培训,详细讲解各项科技指标的含义,讲清科技数据的来源与计算方法,运用具体实例举出企业在填报科技统计报表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加深基层统计人员对科技统计工作的印象,掌握科技统计的填报方法和技巧。企业科技统计人员必须认真理清科技项目,分清项目类型,明确项目目标,把人员、经费落实到具体项目,做到不重不漏,再按照科技统计制度要求,从一览表到活动表逐项填写,无现成指标、需要计算的,严格按照计算方法计算。

规范科技统计基础,确保数据来源可靠

规范科技统计基础,是确保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的关键。工业企业要按要求建立科技统计相关管理制度,确定人事、财务、基建、技术管理等多个部门职责,明确科技统计数据的上报和资料衔接方法。科技统计人员要根据科技报表需要,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加强内部协调工作,采集企业人事、财务、基建、技术管理等多个部门的相关数据,提取或做好原始记录,建立相应的科技统计台账,从源头上保证数据质量。

严把数据审核关,保障数据质量

各级科技统计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据审核工作。一是要求企业将科技统计指标与相关指标进行衔接,做到一个企业同一指标数据一致。二是企业上年未完成的研发项目今年报表时要继续填报,做到企业上年未完成的研发项目不漏项。三是将企业在市发改委、经委、科技局当年立项的科技研发项目发到该企业,做到新立项的研发项目不漏项。四是加大逻辑审核力度,对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上报的报表指标进行逻辑审核,做到数据符合逻辑。五是运用计算机处理程序,设置排查公式,对企业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企业数据进行认真核实,确保数据质量。

第8篇: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范文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这些变化不都是朝着好方向发展的。

弊大:

1: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

2: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

3: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4: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气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以前项羽“力拔山河气盖兮”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

5: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用上了一次性的东西,可大家知道它们对我们的危害吗?比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的确方便,但卫生不达标、浪费林木资源也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

首先我方要指出科技的负面效用不能归罪于科技,恰恰相反,那正是人类未能从整体上科学地认识世界,以及不合理使用科技所造成的恶果。

第二,对方辩友高估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困难,却低估了人类解决这些困难的力。目前暂时不能解决的科技难题不等于将来也不能解决。我方认为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因为科技发展的历程证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难题,都可以通过科技本身的再进一步来解决。70年代,科学家曾经预言,由于科技产品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到21世纪初人类将面临一个能源危机,而现在,能源的开发和微太阳能源开发,使这种恐慌荡然无存。

第三,科技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可以通过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来创建一个科学的防范体系,使一个个单项的技术发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整个体系中得到制约。

下面我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来阐述我方的观点。第一,高新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中新网消息,机器人首次在中国协助进行微创外科手术;《自然》杂志报道,细胞大小的一只纳米牛终于诞生了。以上这种种由科技带给我们的成果,把人类推向一个更加繁荣的起点。

第9篇: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科学技术;科技发展;形势;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19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6- 0040- 02

1 前 言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技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因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实现收益递增,最终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科技的发展水平也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总面积约1.031万km2,总人口为308.32万人。锦州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是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锦州市的科技发展不仅影响着自身整体水平的发展,还制约着整个辽西地区的发展水平。

因此,尽快认清锦州市在科技发展中所面临的形势与机遇,才有可能提出切合锦州市实际情况的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推动锦州市乃至整个辽西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2 锦州市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2.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机遇

在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个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潮流正在世界涌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我国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继4万亿元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之后的又一轮新的经济刺激方案。

历史的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目前,全球正在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本轮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为科技工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目前,国内各省市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遇稍纵即逝,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毋庸置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目前科技发展的主题。

2.2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实施了一些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中国经济逆势增长,增长速度达到8%,中央政府4万亿元投资和地方政府的巨额配套资金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但是,这种主要靠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创造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次阶段性的发展机遇,把应对金融危机和科技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

2.3 科技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4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等。这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创造了巨大的政策机遇。但政策和法律不同,其执行期是短暂的,一旦政策出台的背景消失,这些政策将很快退出。所以,我们要审时度势,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政策机遇,加快发展。

3 锦州市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区域经济政策的差异性带来的挑战

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验区由8个城市组成,这8个城市将享受国家和省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因地域的关系,锦州市未能纳入试验区,这对锦州的发展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政策发挥巨大作用的今天,与这8个城市相比,锦州市将失去很多发展的机遇,特别是过去与我们毗邻的经济实力相仿的城市,在各项指标的竞争中我们明显处于劣势。这一政策上造成的差别,将对锦州市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构成挑战。如何化弊为利,把挑战变成机遇,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3.2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动荡,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家和产业,经受了沉重的打击,对部分行业的打击甚至是致命的。如锦州市重点扶持发展的光伏产业,从一个暴利产业,瞬间变成亏损产业,市场急剧萎缩,产品严重积压,生产难以为继。这种冲击必然要影响到锦州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企业技术创新进程。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轻言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并不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相关产业和企业要充分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3.3 科技发展自身的挑战

与国内发达地区同类城市相比,锦州市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规模还有待发展,支持产业的优势还不够突出,在国内外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寥寥无几,其结果导致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充分建立起来。现有的科技投入规模和增长速度尚未达到科技进步法的要求,更不足以支持科技创新的需求。

4 锦州市科技发展对策分析

4.1 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尽快形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开放竞争、富有活力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完善以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立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4.2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产业核心技术问题

要优先支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关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3个标准和3条科学依据,在国家确定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结合锦州市的实际情况,选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4个产业作为锦州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4.3 深化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区建设,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把握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发区、龙栖湾新区、沟帮子经济区分别升级为国家、省级开发区的战略机遇,结合锦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稳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以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引领锦州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4.4 深化农村科技特派行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重点,加速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5 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稳步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摆在科技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强民生领域的科技工作。

4.6 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科技竞争力

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建设,形成专利、商标、版权等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大力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及水平。促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执法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锦州市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开展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创建工程,制定完善的评审标准、监管机制和优惠政策。加速推动重点产业集群专利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卢焱群.科技竞争力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J].理论月刊,2002(11).

[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