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花艺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先秦《山海经》有“岷山,江水出焉,其下多珉”句。珉,即是一种白色似玉的美石。“多白玉”、“多水玉”、“水精石”、“文石”等语,书中曾多处表述。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也记载了“铅松怪石”、“泗滨浮馨”,并将它们列为进贡物品。
从现有资料可知,我国赏石文化起步于秦,发展于唐,成形于宋,恢复于明,繁荣于今。在历史的更替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貌,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对赏石对象的称谓还比较繁多,有奇石、怪石、巧石、顽石、雅石、水石、寿石、灵石、趣石、珍石、丑石、美石等等。我们不妨暂将这些名词,统归于观赏石门下,可能更为妥帖。
观赏石,顾名思义,即天然形成、可移动置放、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它具有三个基本特性:一是天然性。观赏石必须是在自然状态下天然生成,不能人为地通过雕刻、打磨、拼接、染色等手段去改变石头的天然面目。天然性决定它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这是观赏石与工艺石的重要区别。二是观赏性。任何一块天然石头都是奇特的,但奇特的石头未必就具有观赏价值。必须使人能产生独特感受、唤起自由想象和体会愉悦享受的石头,才能成为观赏石。这是普通石头与观赏石的重要区别。三是采置性。观赏石应独立成块,可以挖采、移动、随意置放。这是观赏石与自然景观石的重要区别。
至于观赏石的分类,方法较多。下列三种方法较为简便实用。一是以大小和置放位置可分为:园林石、厅堂石、几案石和把玩石。二是以外部形状和特征可分为:造型石、图纹石和色彩石。观赏石的意趣主要通过这三种形式来表达。奇妙的是,有些观赏石同时具备两种或三种构成特征。如图1赵立云收藏的戈壁石《岁月》,就是把造型、图纹、色彩同融一体,将老妪饱经风霜、慈祥仁爱、倔强不屈的精神和气质表露无遗。又如雨花石,它主要靠图纹和色彩表现造型功能,如图2王庆中收藏的雨花石《芦苇荡》。尽管一块观赏石几种构成因素同时存在,但其中必有一种因素起主要作用,我们就把起主要作用的这个因素当作划定归类的依据。三是以与自然对象象形程度分为:具象石、意象石和抽象石。一看就知道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石头叫具象石,如图3邱秀敏收藏的泥石《吉祥鸟》。关键形态或形势,能引起赏石者联想到某种自然对象,并赋予它某种情景或情感的石头叫意象石,如图4李明收藏的大化石《月光曲》。与自然对象完全没有相近之处,不能对应客观世界的对象,更多地表现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的石头叫抽象石,如图5林同滨收藏的摩尔石《太古》。
赏石,属于动词范畴,是观赏者与观赏石之间的互动过程。其效果如何,既取决于观赏石本身的品质,也取决于观赏者本人的素质。同一块石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认识,这种差异来源于人们思想、知识、性格、阅历和对赏石标准认识上的差别。
判断一块石头的优劣,我们应从六个方面去观察考虑。
一是形。指形状,形态,形势,形象等因素。形贵在自然,最忌雕琢。代表石种有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摩尔石等。如图6太湖石《云骨》,就是以形取胜。太湖石的价值主要是在形上,“瘦、皱、透、漏”其实都是形,是形的细化和具体所指。
二是质。指质地、质感、结构、密度、硬度、质量等因素。多以细、密、温、苍、古、润为好。硬度适中,一般在4~8摩尔度之间,太低易风化剥蚀,不易保存,过高则不易具有委婉多姿的曲线。代表石种有大化石、戈壁石、黄蜡石、松花石等。如图7陶之白收藏的黄龙玉《金不换》,就是以质取胜。
三是色。指色彩。有单色、两色、多色之分。以色沉、静、纯、雅、艳、亮为上,多色还要求色彩结合自然、巧妙、灵动、协调。代表石种有灵璧石、彩陶石、雨花石、矿物石等。如图8陈应书收藏的朵美石《红运当头》,就是以色取胜。
四是纹。指纹理、纹路。以纹路清晰、节奏明快、构成奇妙为佳。代表石种有灵璧纹石、八公山石、来宾纹石、云锦石、徐公石、泰山石、泥石等。如图9李明收藏的来宾纹石《律动》,就是以纹取胜。
五是图。指图案、图形、图画。代表石种有雨花石、黄河石、鲁彩石、长江石、石、景纹石等。如图10刘开建收藏的三江石《荷塘春雨》,就是以图取胜。
六是声。指声音、声响。代表石种有灵璧馨石、响石、音乐石等。
若从赏石的角度,在以上六项基本条件外,还应加上“名”和“座”。前六项乃石头本身之美,后两项是因石而作,属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好的底座能起到稳固主体、烘托主体、展示主体的功能,并能补石之不足,掩石之瑕疵。而好的名字,更是能起到提炼、升华主体的作用。如图11《不暮红尘只爱家》,主体是一块灵璧石小狗,若起名小狗、卧狗、黑狗,则降低了这块石头的品位。现在的名字,对主体加入人格化的成分,从道德与精神层面寓于新意,就丰富了内涵,提升了意境。
我哭了吗?隔着银屏,嘶哑敲击着键盘,你能看到我留在屏幕上的字,却看不到我滴在键盘上的泪。唯有月光可见,却也瘦了红尘。
多少个日夜我们两语相视,你一言,我一语,你笑了,我说你傻,我问你,你嫌我笨。听不见你娇滴的语气,我说想亲你,你却捂住,羞答答地,还说我二,又是嘿嘿一笑,你永远那么傻,单纯地可爱,害羞地笨蛋,你耳边的胖猪猪?
你很傻,深夜翻书讲笑话给我听,却还讲那样烂,你很傻,没心没肺的我都睡着了,你却找来我志愿的学校,一字一字把专业短信给我,当时你还眼疼,
你很犟,中了病毒,密码改不了,我给你的都不要,还蠢的去重申请,白费,
你很有心,以为我做暑假工在室外,还叮嘱我应该戴上遮阳帽,问我多带衣服没。嗯嗯,我带着呢,谢谢你!
你很宽容,每次的每次,我惹的你掉泪,可最后的最后,你还却扔出一堆蜜语。有你,我真幸运!
一、优化设计
教师可以分别从练习课三个阶段的设计着手优化,提高效率。
1.基本巩固阶段。
基本的巩固是练习课的重点,要抓住“基本”二字。概念基本练习要围绕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法则运用要按照教学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设计,要让练习和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同步进行;应用题的练习,要从解题基本结构入手,把问题归类解答。同时要注意收集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把其中典型的错例展示出来,让学生“会诊”。如:“找规律”一课,我在巩固阶段的练习设计上进行了如下探索。我设计了贝贝和晶晶一家到游乐园游玩的情境,拾级而上设计了四道题。
第1题:售票部有8张入场券,贝贝一家想买4张连号的,有几种买法?
第2题:贝贝和晶晶是孪生姐妹,她们想坐在一起观看电影《蓝精灵》,而且贝贝坐在晶晶的右边。①在第一排右边区域(7个座位),她们有几种不同的坐法?②如果她们想坐在第一排(14个座位),有几种不同的坐法?
第3题:贝贝、晶晶和妈妈一起去看少儿环保时装表演,想买能坐在一起的三张连号票。如果她们在1到20号票中选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
第4题:餐桌的周围有12张凳子,如果贝贝和晶晶坐在一起,而且贝贝在晶晶的右边,她们俩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上面四道题的设计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且兼顾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第1题是对基本规律的适度强化,简单套用公式就可以解决问题。第2题分两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层次依然是规律的简单应用;第二层次则需要活用规律。因为7座和8座之间有间隔,所以可分段思考,然后累加,或者先看成没有间隔的座位再减去其中的一种。第3题其实是第2题的深化,进一步促使学生用分段思考的方法或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第4题则由直线形的问题跳跃到了圆周形的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规律的“失灵”,又促使学生对规律进行重建。这样,不断设置思维障碍,反复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向更高阶梯的攀爬,进而对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2.认识深化阶段。
认识深化就不拘泥于基本规律的简单应用,而是对一个问题进行变式练习。根据内容的不同,要从不同角度设计变式练习。如概念巩固,可以从提供给学生的概念,肯定例子和否定例子的变式,让学生进行判断推理;法则和公式的运用,可以改变运用情境,以及法则和公式逆用,解题思维方向等方面进行设计;应用题解答,可在保持基本数量关系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情节变化,扩缩变换,可逆变换,还可以把问题的题设与结论互换,或者改编成让学生设计题设与结论的开放、探究性练习。认识深化阶段的练习要适量、适度,注重练习后的评讲与反思,做到练一题,会一类。
3.综合练习阶段。
综合阶段的练习设计,既要有重点,又要有综合性。可以把新旧知识融于一题;可以一题多解,使题目具有较强的思维性;还要适当组织一些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设计一些引申性练习。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虽是旧知识,但有新意的题目,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二、优化练习课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练习课没有新授课有吸引力,学生容易走神,容易纪律松散。因此,教师要有意设计一些易吸引学生的素材,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数学学习的情境。如教学“生活中的平均数”时,老师设计了这样讨论题。
选一名航天员该怎么选?学生分小组讨论。生1说:“我认为选择男1号,因为男1号平均成绩91分,各项成绩都比较稳定。”
生2说:“我会选女航天员因为她的基础知识是三位候选人中最高的。”
生3说:“我选的是男2号,因为他的实践技能是其中最好的。”……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飞天的梦想,将这样的情境引入课堂,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2.紧密联系生活,调动学生的情趣。
在练习课中,让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赋予数学学习鲜活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不但会感觉到数学的亲切,更会对此产生兴趣。如在区分平移和旋转可以设置如下。
王老师家正在装修,可书房的门怎么安装成了一个大难题。CAI显示书房的面积小,要摆放的东西却很多,好不容易把这些柜子都摆好了,门却关不了,原来被放在门边的书柜挡住了,怎么办呢?学生一看到这种情形,马上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生1说:“这不好办,把那个柜子搬出来不就行了呗!”可他的意见马上被别人否定了:“书房里没有书柜怎么行?”又有人提议:“把那扇门做窄一点,就碰不到了。”可这个办法也没有人响应,有学生说:“那样门多难看呀。”老师趁热打铁:“到底要怎样做,才能使这扇门既美观,又不占空间呢?”几分钟后,学生说:“老师,我们可以把原来的门改为推拉门,开门的时候可以将门推到墙缝里去,这样就不占空间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对这个办法纷纷表示赞同。老师因势利导:“你们运用了什么现象呢?”学生说:“原来的门,它的运动是旋转现象,改装后的门,它的运动是平移现象。”
一、山水画与陶瓷的有机结合
1、陶瓷山水画的意境根基
山水画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山水画创作讲求“意境”。“意境”是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概念,为中国文学、绘画艺术作品所特有,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初步形成。国学诗画作品“意境”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均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儒释道思想、魏晋玄学对中国诗画艺术意境均有深远影响,意境在包括山水画在内的诸多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学、绘画艺术作品中的根基地位难以动摇。明清以来,人们对诗画作品意境的品评愈发看重,意识被普遍地视为评判山水画作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区别于常规的山水画作,陶瓷山水画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创作载体的独特性,但是不论创作载体如何变化,山水画创作对意境的追求不会改变,陶瓷山水画和其它山水画作品在这一点上可谓一脉相承,相融相通,和谐统一。从差异的角度来讲,陶瓷山水画更突出其自身的装饰性,而传统山水画则更注重对创作工艺的表达。经历千年历史的磨合沉淀,到近代,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更注意其文人意趣,这种画风上的微妙转变细致地体现在陶瓷山水画的构图布局、笔墨运用上,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更具备一种创新、生机的古典美感。
2、陶瓷山水艺术的文化载体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也是陶瓷艺术得以发展、变革、传承的地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标志,陶瓷艺术的发展史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并与其保持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从陶器到瓷器,从白釉瓷到粉彩瓷,中华文化蓬勃发展,陶瓷魅力与日俱增。除了艺术影响,千百年来陶瓷对于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陶瓷产品在服务国人生活的同时也给他们带去了美的享受,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以陶瓷为创作载体的陶瓷山水画的诞生就是这样一个极好的范例。陶瓷与山水画的有机整合活化了陶瓷艺术的创作形式,丰富了陶瓷工艺艺术产品的种类,它们两者的结合既是中国传统艺术史上富有激发与创造性的一笔,更是无数先民勤奋与智慧的体现。陶瓷以文化载体的面貌展现出的是一个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创作平台。
二、陶瓷山水画的艺术审美
1、装饰之美
装饰性是陶瓷山水画最重要的审美标志之一,特殊的审美需求要求陶瓷山水画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时刻考虑到它的装饰艺术特性。陶瓷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出自于同源,在意境的要求和很多问题的处理上较为类似,但二者相形之下依然存在着许多差异性的方面,创作载体的不同就是其中重要一项。陶瓷山水画的创作必须考虑到其工艺性,除了要灵活地运用山水画创作本身的技巧外,还需要顾及作为创作平台的作画陶瓷的大小、形态、内外构造和其它特殊要求等。此外,对于陶瓷山水画来说,创作只是它成型过程中的一个步骤,陶瓷作画颜料的选择以及烧制时的各类作用因素都会影响到作品画面的效果和装饰性。
2、意韵之美
所谓意韵,说的就是山水画作品的“神”。以意韵为评价标准,陶瓷山水画在创作风格上可以宽泛地分为三类。首先是工艺类,工艺类的陶瓷山水画所采用的笔法较为写实,对山水风景的勾画相对细致,这类山水画的特长是以形传神,在对山水的构建中传达出作品的整体神韵。其次是写意类,写意类陶瓷山水画的创作对作者的艺术功底提出的要求相对更高,因为这类山水画往往笔法豪放,不过分追求形态上的相似而讲求浑若天成,看似无意实则大巧若拙,非轻易能达到。最后一类则介于工艺类和写意类之间,这类陶瓷山水画意韵沉稳、成熟,刻画精巧,神形兼具。
3、自然之美
陶瓷山水画以自然景致为刻画主体,有着浓郁的自然之美。艺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陶瓷山水画中的自然之景是创作者们的艺术灵感对现实美景的二次诠释。一般,以陶瓷为平台的陶瓷山水画创作空间有限,画品的创作当以写意为主,须做到用笔独特,尽量以简洁的笔墨来勾画山水之神韵。陶瓷表面洁白圆润,在陶瓷上进行山水画创作应适当留有空白。空白的设置一来可以体现陶瓷光洁温润的质感,二来能够突出山水画的对比层次,让整幅画作与陶瓷的构造达到和谐统一,让画作的自然之美以一种灵气而质朴的方式展现出来。
上午,参观了部分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经营者自律方面做得很好。同时,也参观了县局、城关工商所在食品监管方面的一些作法,他们在清理食品经营主体,建立经济户口及在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方面的一些作法,看了之后,很受启发。刚才又听取了县工商局局长王绍先、城关工商所付建军、富源超市经理杨兆娟和食品义务监督员丛培信等几位同志的发言也很受启发;通过听崔利民副县长的讲话,我看到了各级政府对食品监管工作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也体会到了县政府对工商工作的关心和厚爱;局长的讲话,既贯彻了国家总局和省局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文件精神和会议精神,又结合了市的实际,我完全同意。县工商局的作法既符合国家总局、省局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又符合平泉县工商局的自身实际;既反映了广大消费者的愿望,又赢得了广大经营者的积极响应。
县工商局在市局和县政府的领导下,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大胆地探索,有效地规范。主要从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和社会监督三方面上狠下功夫,三管齐下,收到了良好的监管效果。如果全省各县(区)局都能向县局这样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那么全省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将有根本性的好转。县工商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承德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承德市局党组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市局党组在普遍部署的基础上以点代面,以县局的做法为切入点,狠抓系统的食品安全工作,专门召开这次大会,希望本次会议之后,其他县(区)局也采取行动,比照县局的做法尽快完善各项监管措施,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真正抓深、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就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而言,市局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有一定特色的,也处于先进市的行列。去年11月份在秦皇岛召开的全省工商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三体合一”严把关、净化市场保安全的经验作法,以企业自律为基础,以工商监管为主导,以群众参与为依托,“三体合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已经初步形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市局又结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着力实施了“三网”建设。一是食品流通网,就是在食品经营者中全面推行索证索票、入场协议准入和退市、进货检查验收,售前质量管理、登记购销台账,不合格食品退市等制度;二是监管责任网,就是全面提高工商机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规范监管行为,建立监管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的监管责任体系;三是群众监督网,就是各级工商部门通过公布举报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设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消费引导,积极鼓励和受理消费者申诉和举报,通过抓“三网”建设,初步实现了五个到位:对食品经营主体经济户口和信用分类监管到位;市场监管责任区和责任人和市场巡查到位;食品监管和经营者建立自律制度到位;查办食品违法案件和取缔无照经营到位;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及预警和应急到位。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承德市局领导在抓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思路是清晰的、目标是明确的、措施是得力的。我相信通过今天的现场会,有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工商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承德市工商系统的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一定能够做得更好,希望同志们借这次会议的东风,以吕局长统一部署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为契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认真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工商所管理规范和省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切实做到监管到位,确保广大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
借本次会议就我分管的工作,我想再强调以下七个方面:
一、关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从去年5月份开始到现在,国家局和省局一共下发了六个主要文件,一是2009年5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的《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规范》,提到工商所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应履行的八项职责和十一种禁止上市的食品,以及工商系统如何规范等问题,就全省来说,目前工商所规范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大家要仔细学习一下这个文件。二是今年年初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了一个《关于进一步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比工商所规范又提高了一步,提到的按食品品种的风险进行监管,加强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等,指导性更强。第三个文件,就是今年年初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的,关于对食品经营主体资格依法清理的文件,按照谁登记、谁清理;谁监管、谁清理。要求,今年上半年对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全部清理。第四个文件,国家总局下发的2010年食品安全整治方案,要求今年在流通领域进行三次执法行动,一个是重点区域、一个是经营者自律、一个是重大节日,近期,国家工商总局还将下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办法。
省局下发了两个文件:一个是关于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一个是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制度规范从去年7月开始起草,经过反复研究,直到今年年初才下发。该文件全面吸收了国家总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河北实际,按照工商如何监管、经营者如何自律、社会如何监督三个方面进行规范。
这五个文件囊括了食品安全监管中为什么监管、怎么监管、监管什么以及监管出现责任如何追究等一系列内容,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2004年以来,工商系统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从省、市、县、所各级的食品安全监管思路看都是清淅的,主要是“三位一体”,即构筑工商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
二、关于12315工作
4月18日-19日,国家工商总局召开了全国工商系统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这次工作会议有六个省发言,很荣幸的是,河北省局在大会上介绍了“一会两站”的工作经验,会议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行12315行政执法体系工作意见》。此次会议,国家局提出了12315行政执法体系,就是在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机制、扩大功能、理顺关系、完善网络等措施,构建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为一体的12315行政执法体系。例如12315中心除可以接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外,还可以接举报工商人员违法行为的电话,接到举报后,转给监察部门,由监察部门处理。也可以接咨询注册、商标广告等业务方面的咨询电话,并逐步实现与办案系统、企业分类监管系统、商标广告系统的对接。
目前我们现有的、正在使用的12315申诉举报软件主要具有四大功能:一是受理、分派、督办、反馈功能;二是数据汇总分析功能。根据受理办理的情况,在省局、市局数据库中每月、每季、每半年、每年进行汇总分析,通过群众申诉举报和咨询的内容,分析出目前全省关注的热点,从而确定下一步监管工作的重点。三是四级指挥调度功能。一个案件省局可以直接调度到工商所,如果一个案件发生在两个管辖区内,可以横向调度。四是绩效考核功能。省局对市局的受理量、调解成功率、立案率、办结率、超时反馈率,问题率等进行绩效考核,市局也可以对县级局的有关指标进行考核。:
现在全系统12315申诉举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县(区)局和工商所每天不能及时了解市局分派的工作。第二,县(区)局、工商所人员办结后反馈不够及时。第三,对于县(区)局、工商所来人来函咨询举报情况不能及时录入微机。数据不全面,省、市局就不能及时准确地分析出结果。
三、关于“一会两站”工作
在国家总局工作会议上,我们介绍了经验,全国掀起了学河北“一会两站”工作的热潮,那么下一步就是怎么巩固,怎么规范,如何进一步提高的问题。目前我们省的“一会两站”工作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乡镇党委和行政村换届,“一会两站”工作衔接的问题。4月份乡镇、行政村的换届,面临“一会两站”的负责人也要更换。新上任负责人不了解“一会两站”工作,全系统要密切关注乡镇党委和行政村换届工作,做好换届工作后的新任会长、站长的培训工作。二是采取工商所包乡包村的办法,借巡查机会经常对“一会两站”工作进行指导,要求“一会两站”工作报表由原来的季报变为月报。三是拓宽“一会两站”职能,不要把“一会两站”工作仅局限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上,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一会两站”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新做法。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来说,维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方面,组织农村经纪人、帮助企业申请注册商标、帮助个体户办理营业执照、指导农民销售农产品等方面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年的“一会两站”不仅要在监管维权方面发挥作用,各级还要注意在服务“三农”方面大作文章,真正把“一会两站”的潜力挖掘出来。
四、红盾护农工作
在全省部署的集中执法活动中,红盾护农行动已经结束。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这一次我来承德正值春耕时期,虽然全省的集中执法行动已经结束了,但是对张家口、承德地区还是一项重点工作,对于假种子、假化肥仍然是打击的重点,不要放松。今年的红盾护农一定要在治本措施方面,做文章,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种子留样备查制度等都要做好。
五、打击商业贿赂工作
省局已经部署了这项工作,全系统已经立案150多件。各级党委、政府也非常重视,我们要借此机会,围绕医药购销、教材回扣、商贸流通等开展全面打击商业贿赂行动,多组织办案专家和办案能手排查线索,多办大要案。
六、办案中的注意事项
一是办案过程中要注意移送,严防失职渎职。达到刑事追诉标准的案件,绝不能以罚代刑、罚款放行、以费代刑。二是及时移送管辖部门。如属于生产领域的商品质量问题要及时移送给质量监督部门。
但是,西贝是一家有鲜明特色的餐饮企业。十几年来,它一直致力于打造“西北菜”这一创新性中式菜品种类,方向从未动摇,并顺利成长到了如今的规模,树立起“西北菜”的旗帜,是一个实施差异化策略的成功案例。这在国内餐饮行业中非常难得。
更难得的是,近年来,西贝将注意力转向了中餐的标准化,这是普遍困扰国内餐饮企业的难题。通过引进和学习西式餐饮企业的有益经验,西贝已有所建树。走标准化烹饪的道路,是西贝在进入快速扩张后的选择,目的是保证菜品质量不降反升,同时优化运营效率,以强化内部管理提升顾客的信任度,获取更大的品牌溢价。
西贝的创业故事,特别是其发展策略从差异化转向标准化的这段历程,揭示出中式餐饮企业同样可以依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获得成功。
小吃盘活大酒楼
第一家专营“西北菜”的西贝餐厅成立于2001年的北京。在此之前,其创办者贾国龙已经有了十多年餐饮业的从业经验。
1988年,20岁出头的贾国龙放弃了大学学业,在家乡内蒙古临河市做小买卖、开小吃店和小酒吧,渐渐开始有能力经营规模较大的餐馆。1993年,他成立西贝餐饮有限责任公司,逐步积累起虽不庞大、但已比较稳固的事业基础。
像许多有上进心的年轻人一样,贾国龙总希望能到大城市发展。1997年,经朋友介绍,他带领几个内蒙的厨师南下深圳,承包了一家以做粤式海鲜为主的酒楼,却不想经营远不如预期,8个月累积亏损了100多万元,最终无力维持。
不过,这番历练并非白白浪费时间。依靠在深圳获得的经验,贾国龙回到内蒙后又办起了海鲜餐厅,生意相当不错。
西贝的主力创业团队也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团队的大部分成员是厨师,包括贾国龙的妻子和妹妹。
1999年,临河市政府成立驻京办事处,为方便招待工作,便邀请当时已是临河“餐饮名人”的贾国龙到北京开办一家餐厅。此时的贾国龙已在“深圳之挫”后恢复了元气,团队的运营能力更是提高了不少,所以欣然应邀。
来到北京,贾国龙依然把主打菜品定位于档次和利润率较高的海鲜上,将新餐厅命名为金翠宫海鲜大酒楼。不久之后,就有朋友向他直言,金翠宫的海鲜做得并不好吃,甚至带着一股“内蒙的羊肉味”。事实也证明,在北京,海鲜的食材成本比深圳高出许多;竞争则比内蒙激烈得多,仅4个月就亏损了100万元,亏损速度几乎是在深圳时的两倍。
一筹莫展之时,在一次同乡聚会上,有人建议干脆就试试最拿手的家乡菜,权当最后一搏。
于是,大家各展所能,制作了若干临河当地流行的面食和牛羊肉菜品,一经推出,反响竟然很热烈。这令贾国龙有些措手不及,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卖得最火的居然是看上去最不起眼的小吃――莜面。
莜面是用广泛种植于西北和华北北部的莜麦加工后制成的面食品种,历史上曾是这些地区的传统主粮之一,可制成面卷、面条、面鱼等多种样式,而且可蒸、可炒、可煮、可炸,加工手段多样。内蒙是莜麦的主产区,贾国龙和他的同乡团队能把各种莜面食品做得很地道。
此前,贾国龙经营餐饮,一心追求档次和潮流。他完全没想到,在内蒙,只有在小吃店才得一见的莜面,引进到北京竟能救活一家大酒楼。有如醍醐灌顶,贾国龙赶忙将菜谱全部换成内蒙一带的特色菜和当地的五谷杂粮,“金翠宫海鲜大酒楼”的招牌也更换成“金翠宫莜面美食村”,完全放弃了海鲜。
选定了方向,就要做到极致,这是贾国龙的性格特点。金翠宫的生意刚有起色,他就花了30万元在报纸上做了两轮广告,又花了10万元请蒙古族著名女歌手德德马当代言。两笔钱投下去,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营业额上涨了两倍,店里一时门庭若市。
莜面美食村的意外成功让贾国龙认识到,想要在餐饮上真正有所成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在内蒙,经营海鲜算是特色,而在北京,莜面才是特色。
一年多后,贾国龙和他的团队已经积累起足够的经验、资金和人脉关系,也有了与之前大为不同的经营理念,他们决定树立自己的餐饮品牌。
地域美食成功突围
开张于2001年的西贝莜面村六里桥店在当年的京城餐饮界绝对属于另类。店面规模很大,超过了5000平方米,但地段偏僻,几乎没有人认为这里的客流与其店面规模是相匹配的。
内部则被装饰得像是主题餐厅,但与北京人所习惯的时髦、洋气的主题餐厅不同,进到西贝莜面村,就像来到了西北地区古老的汉族村落,石碾、粮垛、成串的玉米和辣椒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包间则像极了陕北地区的窑洞,连服务员的穿着也是仿照陕北的节庆服饰。
新店的菜单则完全延续金翠宫莜面村的风格,但除了内蒙特色外,又加入了陕西、新疆等西北其他省区的小吃和传统菜品,以更丰富的口味吸引顾客。
在当时的北京,虽然不乏引进区域特色菜并获得成功的先例,但这类餐馆一般都先选择比较小的店面进行尝试,在确定前景不错的情况下才敢于扩大规模。相比之下,即使金翠宫莜面村的经营情况不错,西贝的步子也明显迈得太大了,而且将这些来自不同省区的传统菜品组合在一起,也同样是另类做法。
实际上,开办这家第一次以西贝莜面村命名的大店,非但不是出于草率,反而是贾国龙及其团队长期精心设计的产物。
彼时的贾国龙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美食理论,其核心就是“一方水土,一方美味”,他认为真正的美食必定是原汁原味的。西北不同地区的饮食风格虽有不同,但都具有“自然鲜香”的共同特点,将这些菜品组合在一起,正是他美食理念的具体体现。秉持这种理念,贾国龙对西贝的餐饮产品进行了明确的定位。
从第一家莜面村开始,西贝的菜品就几乎都是“找”出来、而非“创”出来的。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厨师专门负责“找菜”工作,常年累月穿梭于西北地区的城市和乡村,为西贝的菜单寻找新的品种。贾国龙认为,这样找来的美味肯定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位置偏僻的劣势可以用打广告和争取回头客来弥补。而且,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只要交通便利,地段的重要性日益降低,开车来的顾客的消费能力还更高,有无足够的停车位反而比地段更为重要。
按照贾国龙的美食理念,将一方美味移植到另一区域,主要的食材和调料也必须一起移植过来,否则就会“走味”。他甚至认为,美食的核心就是食材,而非烹调技法。因此,西贝莜面村从一开始就坚持原产地直接采购的原则,这就需要保有较大的经营规模,以降低平均采购成本。
当时,贾国龙还认为地域文化能给美食带来更多的滋味,因此极力将餐厅风格打造成西北村落的模样,还专门聘请民歌队表演节目,并且仿照“村宴”的格局,将厨房设在餐厅的入口处,用热气腾腾的锅灶烘托出热闹的氛围,让客人一进门就能感受到热情、豪爽、粗犷的西北乡土文化特色。
六里桥新店开业后不久,每日营业额就达到了8万多元。
同年,西贝还与一家企业合资在北京开设了一家以蒙古族文化为特色的演艺餐厅“腾格里塔拉”,经营情况也很不错。
这两家餐厅的成功令贾国龙的餐饮事业终成气候,也令他对西贝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充满了自信。当年,北京西贝餐饮管理公司注册成立,公司总部正式搬到了北京。
此后,贾国龙把在内蒙的主营业务逐步调整为海鲜和时尚餐饮,在内蒙之外则着力发展“西贝莜面村”和演艺餐厅,从而形成了三条腿走路的格局。
西贝莜面村一直是贾国龙旗下的餐饮品牌中发展最快的。2007年,西贝旗下的餐厅数量达到了18家,年度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进入国内餐饮企业百强行列,同时还拥有了自己的培训学校和养殖基地。当发现社会的饮食观念逐渐向健康、绿色转变后,贾国龙又通过强化西贝主打五谷杂粮和天然食材的这一特色,在美味和文化之外,较早地为西贝品牌增添了健康饮食的概念,品牌价值得以进一步提升。到2010年,西贝莜面村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20多家,在连锁化经营的各个要素上都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成为国内知名的餐饮品牌。
寻找新方向
贾国龙越来越累。虽然管理力量增强了许多,但还是不堪重负。这令他意识到,餐饮事业的发展已遭遇门槛。很长一段时间,贾国龙及其团队因找不到变革的方向和手段,一直处于迷茫中。
直到2010年,贾国龙参加了一场关于企业定位的培训,才终于茅塞顿开。经过权衡,他决定将资源向优势领域倾斜,减少在海鲜和演艺餐厅上的投入,全力扩张西贝莜面村。
西贝莜面村本身的定位也存在问题。莜面食品虽然是西贝的一大特色,也是其起家的根本,但所涵盖的菜品范围毕竟有限,大众认知度也不高,而西贝早已在经营西北地区各个品类的菜品,这意味着需要一个新的产品概念。
经过反复讨论,贾国龙及其团队形成共识:西北地区物产丰富,食材以新鲜、天然为主,自成特色,且悠久的历史积淀也使这一地区的特色美食众多,随着全国对西北地区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把西北菜的招牌打出去恰逢其时。
原先的价格定位也有模糊之处,针对大众消费价格稍高,针对商务消费档次又偏低。于是,通过菜量调整和摒弃高档食材,明确了西贝是一家以特色健康美食吸引大众消费的中高档餐饮企业,客单价定位在100元左右,以区别于几十元的中低档餐饮和数百元的商务餐饮。
随后,西贝莜面村统一更名为西贝西北民间菜,后又进一步精简为西贝西北菜,以使概念更加鲜明。从此,发扬、推广西北菜,令其成为有影响的菜系,成为西贝的企业愿景和企业文化的核心。
重新定位后的2011年,西贝接连开了16家连锁店,是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贾国龙一度认为,西贝从此可以一日千里了,却不想新店面运行起来后才发现,开始的又是一次新的。
在2011年的大扩张期间,西贝首先遇到的是文化问题。
此前,由于担心南方人不太能接受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贾国龙迟迟没有下定决心深入南方市场。待看到小肥羊等北派餐饮在上海、广州等城市颇有斩获,他终于按捺不住,2011年一举在上海开了6家店。
由于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独立物业,这6家西贝店大多选在商场和购物中心。当西贝的施工队准备进场装修时,却遭到了多家业主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在各家西贝店一直使用的石碾、窗花、粮垛等文化元素,以及窑洞式的包间、满墙的乡村民俗图片都“太土了”,会破坏整体的购物环境。最终,西贝餐厅只进行了简单的装修,而且全部是散台,没有包间。
这些“没文化”的餐厅竟然火爆异常,令上海一跃成为除北京外生意最好的区域市场。反倒是同期多数在北方市场严格按照“西贝风格”精心打造的店面,却有多家经营情况不如预期。
挫折与欣喜同至,这令贾国龙陷入了更深的思考:餐饮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
在上海考察时,贾国龙及其团队发现,年轻人在就餐食客中占了很大比例,他们不太介意菜品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只是觉得好吃。年轻人多,上座率和客单价就高,就餐频率也快。因此,与其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店面相比,西贝在上海地区店面的单座收入是最高的,而在常理上更易接受西北菜的北方店面,年轻消费者的比例反而低于上海。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在西贝的产品定位中,美味、健康和文化一直是西贝三位一体的,共同构建了西贝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基础。贾国龙不认为问题出在味道上,西贝的菜单是全国统一的,各家店也被要求保持菜品做法的一致,即便有差异也不会太大;健康饮食也不会成为负面因素。那么,问题一定出在文化上。
西北乡村文化氛围曾是西贝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手段,而上海市场的意外表现让贾国龙意识到,这个文化标签可能已经落后了,而且西贝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可能也已经落后了。
西贝想要再上一个台阶,恐怕首先需要在文化上再次突破,这已经不是企业文化层面的事情,而是公司理念所蕴含的文化层次的问题,对西贝来说,就是其代表的饮食文化的层次能否承担起一个规模更大的企业。
对于一般的餐饮业者而言,这可能是个难题。好在,贾国龙并不仅仅是个餐饮行业的经营者,他还是一个美食家。如今的他可以说已尝遍世界各地的美食,可以一边对法式西餐如何调汤品评得头头是道,转眼又对产自内蒙草原的羊杂汤语语内行。
在这过程中,他慢慢体会到,各地的美食虽然都有自身的差异化元素,但美味本身是没有文化隔阂的,能够触动每个人的味蕾。他由此想到,西贝要扩张到全国,甚至有一天走向海外,就不能只强调产品的不同之处,而是要凸显真正的美味所具有的兼容且普适性的元素,这也正是西贝所应遵循的更高层次的饮食文化。
很快,西贝再次调整菜单。牛羊肉和五谷杂粮是西贝对其味道理解最深入的食材,因此,菜品种类进一步向这些食材,特别是羊肉集中,一些不是很拿手或味道过于独特的菜品被撤了下来。
同时,贾国龙要求厨师更为彻底地摒弃人工调味品,连含有味精的蚝油、酱料也不能再用。他认为,天然味道是美食不可少的特质,更应该成为西贝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新开张店面的装修一律开始采用时尚、简约的风格,旧有店面中的民俗图片和装饰物也被一点点撤换,以减少与年轻顾客的文化隔阂。取而代之的,是服务员帮助顾客进行菜品搭配,推荐怎样才能吃出最好的味道,以及对菜品中细微的美味元素进行详细介绍。
标准化管理推动菜品升级
2010-2012年,西贝经历了从传统餐饮企业向现代化餐饮企业的转变。期间,其店面数量在全国增加到了近50家。诸多变化中,有的是西贝本身既有的传统演进,有些则是主动从先进餐饮企业和其他饮食文化体系实施引进和学习的结果。
贾国龙为此花费了巨大的成本,但又不得不如此。这是因为,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西贝在发展方向、经营理念、文化层次等战略层面都已有了提升,但在内部也暴露出很多管理上的问题,甚至有难以跟上企业新战略之虞。
最令人头痛的是各家门店菜品品质的不一致,这一直是困扰中式餐饮企业做大做强的难题。
本来,西贝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具有先天的优势――西北菜的特点,就是烹调难度最大的炒菜类品种不多,依靠蒸、烤、煮、拌等技法相对简单的手段就足以体现其特色。西贝也一直重视这一问题,很早就成立了培训学校,得以批量产生技法一致的厨师,并且有意识地控制炒菜比例(西贝的炒菜占比始终不超过20%),因厨师经验不足所产生的限制作用一向较小。
但问题还是出现了,主要表现在新菜品的执行和烹饪操作不严格两个方面。
西贝有一支的专门菜品研发队伍,由贾国龙亲自带领,任务是寻找新菜品并制定烹饪流程,并传授给门店的厨师。这支队伍与贾国龙配合了很多年,对于菜品的判断也能保持统一,但由于大多是厨师出身,在流程分解上不很专业,表述不到位,门店厨师在操作时难免出现理解偏差。
过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研发队伍亲自前往演示指导。但随着店面增多,就变得捉襟见肘,不是派不出人,就是指导时间不够。
此外,对于中式餐饮企业,厨师的经验也常常会影响到菜品的味道。新厨师往往经验不足,操作的严格程度也不如老厨师,用料多半两少半两,时间多一分钟少一分钟,其结果就可能是被食客抱怨:味道不对。
原料采购也出现了问题。西贝一向重视食材品质,为此专门建有羊肉和杂粮生产基地,但扩张后对外采购量越来越大,原本的采购体系应对不利,食材品质不一的现象也多了起来。
听到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报怨西贝的菜不好吃,贾国龙下定决心花大价钱从世界级快餐企业和日本餐饮企业挖来了几名高级管理人员,其年薪都在百万元以上。
正是这些新鲜血液的到来,令西贝不仅在理念上,也在内部管理上开始向现代化餐饮企业迈进。
贾国龙坦言,此前西贝的管理虽然也算严格,但方法只有一个――“人盯人”,依靠树立责任心和不厌其烦地监督保证公司运营,而在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方面,则几乎是一片空白。
新高管的到来一举改变了西贝的管理风格,加之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西贝的转型总体上波澜不惊。对此,贾国龙的感悟是,厨师必须自己培养,管理人才必须外部引进,如果颠倒就会乱套。
如今,最让他满意的,就是菜品烹饪标准化的严格实施,他认为在这方面西贝甚至已经领先于国内其他的中餐企业。
首先,无论是新菜还是原有的菜品,烹饪流程都制定得更加科学和细致,煮多少分钟、翻炒几下都有明确的规定,从而降低了对门店厨师经验的依赖,效率明显提升。过去,西贝基本上每年只能换一次菜单,频率再高新菜品的品质就很难保证;现在,门店和厨师不断增加,却可以加快到半年换一次菜单。
为保证品质的标准化,西贝还统一更换了各门店的厨具。方便且精确的食料计量工具也从国外引进,以前厨师倒油放盐都是用炒勺,到底放了多少,再有经验的厨师也很难做到完全有数。现在,盐粒换成了盐水,放一量杯就相当于一克盐;专用的油壶则带有控制装置,每倒一次只出规定的量。
上游食材的采购也开始实现标准化管理。在引进高管的带领下,采购团队按照资质、生产条件、生产规模等几个指标对供货源的等级进行划分,支持等级高的,淘汰等级低的,同时,就食材的生长时间、除虫、饲料、肥料等与供应商进行约定,用严格的标准而非经验以保证食材的品质。
美食基因
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提高了菜品的品质,也不可避免地花费了巨额成本,令人想不到的是,连采购成本在实施标准化后也上升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标准化管理虽然可以通过提升效率拉低成本,但优质食材必定是高成本的,对于餐饮企业,食材本来也是成本的大头。
正是出于成本考虑,大多数中餐业者都宁可在烹饪设备、工具和食材上“马虎”一些,也不愿坚持标准化管理。贾国龙表示,西贝之所以没有因成本而动摇,是因为认识到标准化能给餐饮企业带来明显的品牌溢价效应。
2012年夏,贾国龙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看到了陕甘黄老汉一家制作“黄馍馍”的情景,便立刻赶到黄老汉的家乡,说动他把制作方法传授给西贝,并在全国各个门店销售。
如今,西贝每天能卖出三万个黄馍馍。原料都是从黄老汉的家乡采购,只能限量供应,每个售价三元,看上去不便宜,但由于成本高,基本没有利润。
贾国龙用黄馍馍与汉堡包的比较来说明实施标准化的意义:在知名的西式快餐店,花至少十块钱买一个汉堡,大家并不觉得贵,而营养、味道并不比汉堡差、成本也不低的黄馍馍卖到三块钱,已经觉得不便宜了,为什么?贾国龙认为,差别就在于品牌价值,不仅仅是黄馍馍的品牌价值低,整个中式餐饮的品牌价值目前都不高。
西式餐饮,包括西式快餐的品牌价值又是从哪里来的?贾国龙认为,就是来自于严格的标准化,包括食材标准、制作标准、口味标准以及至关重要的安全标准。标准越严格,就越受信任。中餐企业在标准化上还差得很远,既有菜品特性问题,也有政府和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
贾国龙是一个对饮食很在意的人,外出旅行不吃飞机餐,如果在一个地方找不到熟悉放心的餐馆,他宁可去吃洋快餐,也不愿贸然选一家中餐馆,因为洋快餐至少在食品安全上是可以信赖的。
“连安全都不被信任,何谈品牌价值?”正因为贾国龙在此方面非常在意,标准化的食品安全体系在升级后成为西贝健康饮食概念的重要一环,新聘高管之一即是原先在西式快餐企业工作多年的食品安全专家,为西贝带来了一整套食品质量控制指标和检测方法。
贾国龙认为,西贝目前所走的标准化道路,就是通过在各个环节引进西式餐饮的标准化管理方法,给中餐寻找一个出路,让中餐的味道、营养、安全、品质受到广泛信任,而不再被视为滥用人工调味品和添加剂的典型。至少,西贝要首先做到这一点。
所以,“黄馍馍”吸引贾国龙的并不是乡情,也不是利润,而是这种食品的所有原料及加工制作环节都没有受到工业化的影响,所代表的是绿色、安全、自然纯朴的美味,是西贝品牌的最佳象征。哪一天“黄馍馍”能卖到像汉堡一样的价格,就说明西贝也真正成功了。
不过,贾国龙并不奢求西贝在未来样样都做到最好。他坦言,论服务,西贝不可能超越海底捞;论档次和品质,不可能超过净雅;论管理的精细度,更不可能超过西式快餐。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长处,这个长处表现在哪一方面,是由创办者和团队的“基因”决定的。
贾国龙的“基因”是什么?他自己评价,就是“超级吃货”, 遇到美味则不可自持。他还要求经理级及以上的员工都成为美食家。
在西贝的菜单中,有一道菜叫炝炒牛心菜,就是炒卷心菜。几年前,西贝请来一位大厨传授经验,午饭时,大厨在员工餐厅随手炒了这道菜,贾国龙一尝,顿觉混然天成,美味无比,坚持将其引进了西贝的菜单。如今,这道38元的炒卷心是点单率最高的菜品之一。
在贾国龙看来,美味其实与档次无关,凡自然天成的美味都能带来美好的感觉,这使他逐渐成为“自然烹调”的坚定拥护者,越来越反感人工调味品,甚至有些过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贾国龙的影响下,西贝的团队也逐渐养成了共同的美食“基因”,怀着对美味的热爱和苛刻,为寻找和传播美味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方向和方法。
一、课前准备阶段老师深入钻研教材和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欣赏水平,选好欣赏作品,作品要有典型性、代表性。为了扩大信息量,还可以收集一些图片或文字资料。凡是课本上的美术作品,都要查清作者的国籍、创作年代、艺术家的生平、所属的艺术流派、艺术品的形式结构及风格特点等等(有条件的可以做成多媒体课件或印成讲义)。找出教学重点、难点,写好教案。
二、课堂设计方面首先,学生朗读新课。同学自荐或推荐两到三名学生朗读美术教材中的文字内容。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课思想内容的理解,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感知和想象。其次是欣赏、评述所学内容。一节美术欣赏课中有许多美术作品,而美术课的时间有限,老师必须选择几幅具有典型性的作品着重进行赏析。如以教师讲授为主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然后师生合作欣赏毕加索的《朵拉·玛尔的肖像》,由教师的教逐步过渡到学生的学。不但使学生基本掌握了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既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阅读、分析作品《蒙娜丽莎》的色彩、构图、造型等艺术特点。最后,追问《蒙娜丽莎》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在气质和情感。老师指导学生从作品中去寻找,同时,还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个性、阅历以及创作观念等方面去感受、体会和联想,使美术欣赏进入更深一个层次。再如对毕加索作品《朵拉·玛尔的肖像》的欣赏。
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前老师分发的资料中有关画家毕加索的介绍。其次引导学生将现代绘画作品《朵拉·玛尔的肖像》与古典绘画作品《蒙娜丽莎》进行比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充分认识到两个不同时期的绘画在用笔、造型等艺术特点上的差异。最后通过对两位画家所处的不同时代的比较,让学生感知不同时期人们对于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美术欣赏课学习不再被动,相反成为一种主动、快乐的积极活动。
三、课后巩固交流首先是布置作业。一方面要求学生选择教材中的一幅作品,用简短的文字写出作品构图、色彩、人物造型等艺术特点及自身的情感体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个性。另外一方面,作业完成后,让学生按照前后位置组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根据老师制订的评分标准互评打分,最高分的作业由四人小组集体修改,代表小组参加班级交流评分,评委由老师和全班推荐的四名学生代表组成,当场打分亮分。
1.1思维模式差异。
首先,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种族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同而使得公民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就比如,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倾向于具有抽象思维;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倾向于具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根本差别就是思考的基本因素,抽象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而形象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感性形象。可以说,对一种商标进行翻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从抽象思维转换到形象思维的过程。因此,译者需要对他国语言文化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否则不恰当的商标翻译会被认为是冒犯他国文化从而影响到产品在该国的销售以推广。请看以下实例:(1)有一种产自上海的电池名字叫做“白象”,译成英语为“WhtieEle-phnat’’。在中国,白象给人的印象是“干净的、强壮的”。但是在美国,白象给人的印象是“负担、大的且没有用处的东西”,这种印象无疑会起到消极的影响,人们又怎么会选择购买它呢;(2)一个外国品牌叫做“GoldLino”,如果直译的话叫做“金狮”,但是在译成中文时翻译成了“金利来”,字面上给人一种利益财富不断到来的感觉,给人积极的影响,人们自然会选择它了。在(1)(2)两个例子中,显然后者的翻译更好不论在认知难易度和大众接受度都符合一个好的品牌商标的要求,也会给该企业在中国市场带来巨大的成功和更多的利益。
1.2社会价值观差异。
众所周知,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会形成不同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作为文化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是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评价和感知,是人们在社会行为的推力和前进方向。因此,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社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的人们都是积极提倡个体主义,他们更愿意凭自己的努力去拼搏、进步和创新,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人常常会选择相关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品牌。然而,集体主义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例如:著名连锁型家电销售企业“GOME”就被译成了“国美”,意为“美丽的国家”。还有世界知名啤酒品牌“Bu而eiser”被译为“百威”,意为“百年的力量”。
1.3民族心理差异。
民族心理从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来,影响它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态环境、历史和宗教的进步等。不同国家民族心理的差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消费心理。在中国,祈求幸运和幸福降临的心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做什么事情都要图个吉利。因此,在中国人们在命名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吉利的话语或者发音、意义能与美好的事物有关联的名字,因而与“魔鬼”、“危险”等词语相比,中国人更喜欢“幸福”、“快乐”等词。由于民族心理在商标翻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商标翻译的过程也可以被看做是重新命名的过程。比如,有一种名为“Poisno,’(英文意思为“毒药”)的香水,用了很夸张的名字来显示它非凡的特征,但是在中国人们把“Poiosn”音译成了“百爱神”,意为“拥有很多爱伟大的神”。还有一个著名的自行车品牌“Ginat’’,意为“巨大的、强壮的”,在汉语里被译作“捷安特”,意为“能够带来便利和安全的独特产品”。
1.4词汇文化内涵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征和特有的意义,商标语也不例外。商标语在一种文化中也许具有极好的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意义却恰恰相反。所以当我们把商标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译者应该把民族心理的因素考虑进去也要注意措词是否符合这种文化。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和“凤凰”被看做是“高雅”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帝王”,都是正面积极的意义。中国的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有意美好的未来时有这样的说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许多中国的品牌都会在商标语中加人“龙”、“凤凰”的意象。例如:著名的自行车品牌“凤凰”,虽然“凤凰牌”自行车在样式和质量上都很出色,但是在西方的市场上却不是很受欢迎。因为在西方“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动物,“凤凰”则代表了重生,因为中西方对“龙”、“凤凰”这两个意象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喜好,这种理解和喜好会影响到消费观念。
二、结语
关键词:广告;商标;翻译;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19-02
一、广告翻译与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1、整体意识VS个人意识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以群体主义为重心的价值取向的文化,因此中国的广告大多都强调整体,突出家庭和亲情。
比如“孔府家酒”广告,“孔府家酒,让人想家”的诉求深深打动中国人传统的“思家和叶落归根”的乡愁情绪,从而大获成功。
而西方广告体现的是典型的以个人为重心的价值取向,表现在广告中就是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重视个性的张扬和表现。
如耐克广告,“Just do it”(想做就做)、“I can”(我能)。耐克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标榜个人奋斗、突现自我的品牌精神实际上是和西方人骨子里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暗自契合的。
2、委婉含蓄VS大胆直接
中国广告篇幅较长,往往不是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先使用一段叙述性语言作铺垫,这个铺垫常常与广告主题无关,到最后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可以说,中国的广告更加感性,如同优美的散文。
比如,雕牌牙膏就是通过一个小女孩的与牙膏毫无关系的叙述展开的:“我有新妈妈了,可我一点都不喜欢她,”接着画面上的新妈妈给女儿打伞,织毛衣。清晨,当女孩看见新妈妈已为她挤好雕牌牙膏,终于被感动,向新妈妈露出甜甜的笑。这则广告的大部分叙述都和产品没多大关系,直到最后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
而西方广告直截了当,语言简明精炼,概括性较强。如果说中国的广告是螺旋式,那么西方的广告一定是直接切题的直线式。
有一家保险公司的广告是这样的:一辆送旧家具的车停在一幢房子楼下从二楼的一扇窗户里不断有旧家具被扔到车上,过了一会儿车子开走了。另外一辆小汽车开到这幢楼下并被一个旧沙发砸到,最后车顶稀烂。这时出现一句简单的广告语:“Life is full of surprises.”然后屏幕上出现保险公司的名称。观众就可以得出要买保险这一结论。
3、主观具体VS理性抽象
中国的广告语主观性较强,侧重感性认识。比如美好时光海苔的广告以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引出大家都爱吃美好时光海苔,继而给大家一种印象:吃了美好时光海苔,就会拥有像他们那样幸福健康的家庭,每一分钟都是美好时光。
而西方的广告往往比较客观,强调语言的概括性以及运用推理和联想,因而具有理性的成分。我们来看一则牛奶广告。首先出现的是牛奶挤到铁桶的画面和声音,然后镜头不断上移,令人意外的是出现的不是一头奶牛而是一只手在挤盒装牛奶。这时出现广告语:“If you do not reach any creamy natural milk, choose Larsa. Larsa, like the milk fresh from the diary.”
(二)中西方传统观念差异
中国人的观念相对保守传统,而西方人则开放叛逆。中西文化思想观念不同的最突出表现就在于中西方对“性元素”的使用尺度和性观念的开放程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中国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把“性话题”看得很隐秘,而西方的一些广告专家则认为广告中的性素材可以有力地吸引读者,“性”依然是西方广告心理诉求的重点之一。因此,西方广告经常大胆直露地拿“性元素”来大做文章。
二、商标翻译与中西文化差异
商标与广告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进口商品商标名称是由外国厂商和广告设计师命名的,通常使用外国文字名,商标本身必然带有较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这些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后,能否成功地开拓中国市场,赢得消费者信任,商标的翻译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音译法:采用音译法可以保留原商标名的音韵之美,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或正宗特色。比如法国时装大多采用音译法,如Pierre Cardin,译为皮尔卡丹,使消费者一看就知道是法国品牌。在当今的社会氛围中,这种商标对某些消费群体颇具吸引力。不少国产品牌也追随潮流,取洋名字,例如家电品牌“奥克斯”,以提升其在市场上的地位,迎合了不少消费者崇洋的心理。
(二)直译法:有的商标按音译就会显得过长;有的则在取名时就已有某种象征意义;(比如用洁白的“小天鹅”表示洗衣机的优良性能,用“黑旋风”来象征杀虫剂的威力。);有的意在创新,如用“Apple”比喻电脑;还有的则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如Shell室友公司创始人是靠卖shell起家的。这类商标应保留原意,准确地传达原名的信息以及情感。
然而,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许多商标不能直译,否则将会影响产品的销路。这样的失败案例也不少。
比如我国有种叫“芳芳”的口红国人看到“芳芳”二字心中会产生美好的联想仿佛看到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又好像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而此商标音译成“Fang Fang”英语国家的消费者听了心中不禁生起一种恐怖之情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义是a snake'spoison tooth(蛇的毒牙)。因此他们联想到的并不是一位涂口红的美丽少女而是毒汁四溅的毒蛇。翻译出现了这一败笔口红的销路便可想而知了。
再如宝洁公司的洗发用品Head&Shoulder如果仅根据原文直译为“头和肩”或像我国台湾地区一样翻译为“海伦仙杜丝”消费者会感到茫然不知所云而译为“海飞丝”高雅的词义迎合了广告受众的审美情趣使人联想到怡人的大海以及青春美少女飘逸柔顺的秀发随风飞扬的画面自然会激发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
还有某厂将其生产的收音机以及音响的商标“喜鹊”译成Magpie。因为喜鹊在汉语中是吉祥鸟,然而,在英语中Magpie却是叽叽喳喳、叫声讨人嫌的鸟,常用来比喻唠叨,嘴巴闲不住的人。试想这样吵人的电器,国外消费者怎敢购买?因此,翻译这个商标用直译法绝对是败笔。
(三)意译法:这类又称“功能对等译”,是一种消化后的翻译。例如男装品牌“Goldlion”如果直译为金狮,失去了富丽堂皇的气势,因此译者保留金字,而lion则取其音,成为驰名中外的“金利来”。
(四)谐音取义法: 这种商标名不仅要求译名与原名谐音,而且要求译名还有寓意,尽可能反映出产品的某种特征。这是一种颇为常用的进口商标名称的翻译方法。
例如,Whisper卫生巾音译为“护舒宝”。Whisper的英文意思是耳语、密谈富含女性用品的形象性和女性味。而翻译为中文时则传达给中国女性消费者的是该产品的功能和优良的品质给人以舒爽、安全、美妙的感觉从而达到了名牌效应。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Colgate翻译为高露洁,不仅能体现商品的特点或性能,还能补充在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语义信息的损耗。
结束语:从商标和广告翻译可以充分地领略到中西文化差异,包括思维模式,传统观念,还有各种翻译方法的运用也是很需要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