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第1篇: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  护理

        2009-2011年,我院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2例,现将康复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9-2011年我科共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9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头无菌坏死4例。所用假体中进口假体15例,国产假体7例,骨水泥固定假体17例,生物性固定假体5例。所用患者术后均及时行康复功能训练及护理。

        1.2康复训练方法  

        1.2.1术后第1天即指导进行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伸,绷紧腿部肌肉10s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依此循环。定时按摩下肢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1.2.2术后3-5天开始做CPM运动。一般从20-30°开始,2次/d,1-2h/次,以后增加5-10°/d。术后2周达到屈髋90°。除CPM运动外,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要求足跟离床20cm,在空中停顿5-10s再放下,如此反复。30-50下/次,3-4次/d。

        1.2.3如假体为骨水泥固定,术后第3天即协助下床,在床边站立;如为生物性固定,术后5-7d协助患者在不负重的情况下,扶双拐练习站立,屈曲髋关节<60°,并保持患肢外展。下床时,患肢先下床,患侧上肢取拐,再健侧下床,健侧上肢扶拐,然后扶双拐站立。

        1.2.4术后1周可扶拐行走,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指导家属在旁守护以防意外。先用双拐,再用单拐。3个月后弃拐自由行走。

        1.3结果  本组22例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生活自理完全独立15例;生活自理大部分独立6例,部分依赖1例。均无关节感染、脱位、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伤口出血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创伤较大、术程长,易引起出血。术后应予心电监护仪检测血压、心率、呼吸等变化;观察伤口敷料以及伤口引流液量的变化。

        2.1.2保持正确  患肢应保持外展15°中立位,避免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以免造成脱位。可在双大腿之间放置软枕或三角海绵,以防内收;穿丁字鞋或行皮牵引。

第2篇: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已成为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疾病常见的治疗方法[1]。THA可以及时、有效地缓解疼痛,重建髋关节功能,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病人功能康复的重要方法。本院2008年6月~2010年12月,对8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42~90岁,平均年龄69.5岁。骨折类型:头下型骨折36例,经颈型骨折40例,基底部骨折4例;Garden分型:GardenⅡ型21例,GardenⅢ、Ⅳ59例;20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压、肺部感染等其它疾病。63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7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全髋置换组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20例,混台型6例,骨水泥型37例。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病人常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而不敢活动,我们主动与病人沟通,反复强调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只有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同时帮助病人控制和调节心理状态,告之乐观的精神状态有益于康复,使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本组有7例病人急于求成,术后要求马上活动,我们指导其掌握合适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量力而行;5例过于谨慎的病人,术后不敢活动,我们消除其疑虑,鼓励并帮助训练,最终所有病人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2.2 饮食护理:60岁以上的老年人脾胃虚弱、胃肠道功能减退。易引起低蛋白血症、贫血,造成术后组织修复能力低下,致伤口感染或愈合不良,因此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是术前准备的重要内容。饮食中应遵循“软、精、细”的原则,适当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尿路感染。对胃纳差、进食少的患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改善全身状况。本组有12例患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

2.3 术前康复指导

2.3.1 训练床上排便:术前3 d练习用便盆在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及便秘。使用便盆时,将骨盆整体托起,从健侧置人便盆,不可牵拉、抬动患体,以免造成假体脱位。

2.3.2 患肢康复训练:指导病人入院后即行患肢康复训练,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 s后放松,再绷紧一放松,如此循环。直腿抬高运动:伸直膝关节,背屈踝关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10 S后放松10 S。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运动及踝关节的伸屈运动等。本组有9例因年龄较大直腿抬高运动做不到位,空中停顿时间

2.3.3 臀部肌肉训练方法:无外展受限的患者取健侧卧位,指导做外展髋关节的主动运动,外展受限的患者,协助其做外展髋关节的被动运动,30~50次/组,3~4组/d。

2.4 预防并发症

2.4.1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1~4 d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大部分发生在股静脉。本组80例均预防性使用速避凝,其中52例使用速避凝0.4 ml(0.4 ml/瓶)脐周皮下注射预防性用药3d,18例高危病人预防性用药7 d。同时麻醉作用一消失即进行踝关节伸屈运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80例术后均未使用止血药,以减少因止血药可促进血液凝固而增加血栓危险的发生。经密切观察,本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

2.4.2 预防髋关节脱位:术后避免患侧卧位,患肢保持外展20°~30°中立位。平卧时两腿间放置“T”形垫,患足穿“丁”字鞋,避免患肢内收内旋。搬运病人时,一人托住患侧髋部和下肢,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另一人托住健侧髋部和下肢,其余人协助,避免动作不协调而致髋关节脱位[2]。本组1例因病人不合作,患侧卧位后致髋关节脱位,经患肢胫骨结节牵引后复位。

2.4.3 预防感染:除术前及时治疗感染病灶外,术后重视各项无菌操作。与有感染伤口病人分开病室,防止交叉感染。每2h翻身、叩背一次。指导病人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对年老体弱者常规给予雾化吸入每天2次;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切口渗液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观察体温变化,监测血常规;对留置导尿管者应加强会阴护理,每天用碘伏消毒会阴,指导多饮水,定时开放导尿管,争取术后2~3d内尽早拔除导尿管口。本组有3例患者术后4d伤口红肿,予以碘伏湿敷换药后,顺利拆线。本组均无泌尿系感染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

2.4.4 预防压疮:病人因术后疼痛不愿多动等原因,全身骨突部位极易发生压疮,因此,术后应卧气垫床,每隔2~4 h让病人借助床上牵引架及健侧肢体轻轻抬高臀部,缓解压力,用50%红花酒精按摩或温水擦拭骶尾部及骨突部位的皮肤,保持床单位的干燥、平整。本组病人无压疮发生。

2.5 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2.5.1 手术当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进行患侧足趾及踝关节主动伸屈运动,按摩下肢肌肉3~4次/d,10 min/次,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2.5.2 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双上肢伸屈运动及深呼吸运动,以锻炼上肢肌力,保持呼吸功能正常。同时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臀肌等长收缩训练,30~50次/组,3~4组/d。

2.5.3 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后,将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4~6次/d,20~30 min/次。患肢开始做CPM机运动,一般从20°~30°开始,2次/d,2 h/次,以后每天增加5°~10°。术后2周要求达到屈髋90。(但不能>90°),本组除10例外均能达到。除CPM机运动外,还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30~50次/组,3~4组/d。

2.5.4 术后3~7d练习床边站立,双上肢用力支撑练习步架上,双下肢稍后移,然后嘱病人抬头,挺胸,做骨盆前移动作,每日3次或4次,每次10~15min。骨盆左右摇摆练习:扶双拐或习步架,上肢负重,同时双下肢伸直,置轻度外展位,站稳后左右摇摆骨盆,使双侧髋关节交替外展,内收,每日3次,每次10~15min屈髋练习:患肢踏于一定高度的木凳上。上身慢慢前倾,每日3次或4次,每次15~20下,通过调整木凳的高度增加曲髋角度;术后8~14d可开始扶双拐或习步絮下地进行负重行走练习。每日3次或4次,每次50~100步.以后逐渐增加,每次步行后休息15~30min。需在医生保护下进行,以不使病人感到疲劳为度。骨水泥型术后1周后即可,非骨水泥型适当推迟l周。行走练习主要注重步态训练:开始时嘱患者双手持助步器,双眼平视,腰背伸直站立lmin。待站稳后向前行走,步态自然,行走时不要拖步,不要跛行。每日2次,每次5~10m逐渐增加,待助步器行走能保持平衡和稳定。

2.5.5 出院指导选择病人出院前1天及出院当天有家属在旁时进行出院指导。(1)指导患者坚持按出院前训练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时进行,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2)术后3~6周可逐渐恢复轻微的日常活动,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3)术后6周内注意做到“六不要”,即不要双叉;不要患侧卧位,侧卧时患部前后各放一软枕;不要坐软沙发或矮凳子;不要弯腰拾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要使用蹲厕,使用坐厕时防止身体前倾;(4)3个月内扶拐免负重行走,穿防滑平底鞋,注意安全,防止摔倒;(5)加强营养调理,防止感染;(6)复诊时间为术后1.5~2个月,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3 结果

本组80例病人经过术后随访3~6个月,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有47例,生活能完全自理的有11例,生活能大部分自理的有20例,部分依赖的3例。80例患者均无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THA的目的在于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改善关节功能状态,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护理中发现,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康复训练意识淡薄、依赖性强、主动性差,对医护人员的指导往往不能按期完成。在护理过程中要不厌其烦地向病人讲解康复训练的意义及主动活动练习的重要性。通过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康复训练意识,并采取辨证施护的康复指导方法,使病人按计划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3篇: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是利用手术方法将人体已发生病变的髋关节的股骨头及髋臼以人工的髋关节假体取而代之,从而解除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对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9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系统地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96例,其中男94例,女102例,年龄22~93岁,平均年龄67.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85例,髋臼发育不良12例,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1例。本组患者住院时间14~28 d,平均21 d,出院时切口均愈合拆线,无一例发生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患者对治疗护理满意。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护士应针对其病情、性别、职业、文化层次、经济状况的不同,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和必要性,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 做好辅助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术前1周停止吸烟,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失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保证充足的休息;严格术区皮肤准备,保护手术区皮肤完整性。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 术后病情观察极为重要,一些合并症、并发症经常在术后48 h内出现,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尿量、中心静脉压,严格控制输液量和滴速。

2.2.2 并发症的护理 深静脉血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可达47.1%。高龄、肥胖、心功能不全、长期制动等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术后6 h给予动静脉脉冲系统辅助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感染: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大,加之术后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及泌尿系统的感染。术后应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负压引流通畅,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防止引流液倒流。脱位: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术后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是否疼痛,触摸手术部位有无异物脱出,若脱位应及时报告医生。

2.3 康复训练 术后第1天,可帮助患者做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的按摩等;术后第2天继续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和踝关节活动,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术后第4天,可开始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

2.4 出院指导 出院后指导正确的上下床的方法、正确的穿脱衣服,鞋袜法,术后6周内不能将两腿在膝部交叉放置,3个月内不能坐小矮凳,不能蹲下,不能爬陡坡。

3 小结

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手术是取得良好的疗效的基础,术前及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术后的正确护理和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因此围术期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指导,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有效地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从而提高了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第4篇: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关节置换;护理

所谓人工关节置换术就是用人造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碍。近年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项严重的并且日益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好发于中老年,特别是老年人,临床表现为在极小的外伤情况下便会在骨骼的任何部位,特别是股骨颈部位发生骨折,而这类骨折往往很难愈合,活动起来疼痛剧烈,而人工关节骨换术关节活动较好,可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早日康复,已成为治疗股骨颈骨折常见而有效的方法,其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及康复也日益受到重视,现将我科2009~2011年34例60岁以上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汇总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我科共收治了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34例,年龄均为60岁以上,男8例,女26例,均采用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均住院日为17 d,住院期间32例均能拄拐下地行走,2例由于伴有脑血管疾患后遗症不能行走,余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出院回访也无假体松动。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健康状况评估 因本组患者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疾病,机体脏器功能低下,故患者入院后应认真评估身体状况,能否承受手术的应激,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及对此病认识的知识成度,且要进行全身各系统的仔细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已患有的某些疾病,使机体各重要器官功能接近正常,这样可提高手术耐受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2.1.2 术前心理护理及教育 应根据患者的经济承受力选择人工髋关节,并详细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优点,成功率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长期疗效等,消除顾虑,使之主动配合,向患者和家属讲明术后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床上大小便,一部分患者为了减少麻烦,以节制饮食以减少大小便次数,我们应告诉患者充足的营养对机体恢复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性格固执、害怕孤独、寂寞、各系统功能退化,伴随着心理方面的变化,感觉及反应又比较迟钝,对治疗的反应缓慢,思维和表达能力欠连贯和流畅,加上骨折疼痛,不能独立活动,需要在别人帮助下才能生活,自尊心受到挫折,因而较烦躁,焦虑不安,恐惧,并且有自悲自怜情绪,有时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或向医护人员和家属发泄内心的怨恨,有时还会表现为人格的改变等,护士应注意巡视,关心体贴患者,鼓励其说出心中感受和需求,给予悉心照料和安慰,并且谅解宽容患者,真诚相待,努力减轻患者的自悲、自怜心理,激发患者的能动性,置换不良心境。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多探望、照顾、体谅、理解患者,多给患者家庭的温暖,帮助消除自怜心理。

2.1.3 术前康复训练 术前康复训练十分重要,让患者了解锻炼的内容,核心是提高患者肌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类患者患此病前多能生活自理,患病后多由于疼痛,限制其活动,要求绝对卧床。老年人绝对卧床后比年青人和中年人更容易出现卧床并发症,稍不注意,这些并发症还会危及患者生命。而术前的康复煅炼和早期的活动对减少卧床并发症十分有利。

2.2 术后护理

2.2.1 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对术后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对全麻患者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搬到病床时应扶托、牵拉患肢,使其处于外展伸直位,以防脱位。还应了解术中失血情况,如大量输血,需观察有无输血反应,使用镇疼泵的患者应观察排尿情况,积极采取各种方法使其尽早 排尿,否则予以留置导尿,并观察尿量。

2.2.2 患肢护理

2.2.2.1 术后患肢应轻度外展30~45°,膝关节可屈曲10~15°(膝下可垫一软枕),患肢还可穿丁字防窜鞋,防止患肢旋转及垂足,术后2~3 d可床边拍片,观察假置。

2.2.2.2 术后48 h内应密切观察患肢末稍血液循环情况,如患肢皮肤发紫,皮温低,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考虑有循环障碍或血栓形成,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如有引流管应注意管道的通畅情况,并观察引流液的量、质及颜色,一般术后48 h引流量少于30 ml时拔除。

2.2.3 并发症的预防

2.2.3.1 肺栓塞的预防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老年人卧床后血流缓慢,加上多合并有其他血管疾患,更易形成血栓。肺栓塞是因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的疾病,其中血栓栓塞最常见。急性肺栓塞最常见的症状有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心绞痛、昏厥等,一旦发生,立即给予吸氧止痛,抗凝和溶栓,控制心衰等治疗,因此对此类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口服阿司匹林2 g/d,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6250 μg/d。术后1~3 d训练以恢复肌肉力量和促进下肢血液流动为目的,可做屈伸踝关节,每5~10 min就可以练习数次,可运用气压泵对双下肢进行气压治疗。

2.2.3.2 预防感染

2.2.3.2.1 局部感染的预防 手术区皮肤的无菌准备非常重要,手术和麻醉后,人体免疫系统受到影响,抵抗力极低,易引起感染,抗生素在术前及术晨应用对关节置换尤为重要,手术后最好将患者置于人员较少的病房,减少陪护,既保障患者充分休息,又能防交叉感染。换药及拔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2.3.2.2 肺部感染的预防 老年患者卧床后肺部感染率达20~30%,所以鼓励患者多咳嗽,深呼吸,指导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必要时给予叩背,痰多不易咳出者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口腔卫生,清洁口腔2次/d。

2.2.3.2.3 泌尿系感染的预防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冲洗尿道,保持会的清洁,每日会阴擦洗2次。留置尿管者可夹闭尿管每2 h开放1次,以预防泌尿系感染。

2.2.3.3 压疮的预防 由于老年人机体各系统功能减弱,感觉较迟钝,皮肤及营养条件限制,长时间卧床极易发生褥疮,因此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整,干燥无皱褶等,不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加强营养。使用便器时要防推、拉、拖,以防皮肤擦伤。

2.2.4 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当日在可耐受的情况下,教会患者主动活动屈伸踝关节,也可用下肢静脉泵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并被动活动腿部肌肉,减少血栓形成。同时指导患者深呼吸,活动上肢,外展,扩胸,增强心肺功能。术后第2~3天行股四头肌等张收缩活动,伸直下肢,绷紧,先做健侧再移向患侧,并能自觉进行健肢或患肢的主动与被动活动。术后4 d患肢行肢腿抬高练习,抬高<30°,增加下肢静脉回流,术后第5天逐渐取半卧位(<90°),坐位时间不宜过长,先坐在床边及站立。术后1周指导患者在助行器的协助下进行行走训练。在练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安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强调心理治疗,避免患者担心活动后出现后果不肯活动,以使肢体处于僵硬状态,由于肌肉处于低氧状态,导致肌肉痉挛,加重疼痛。

2.2.5 出院康复训练 教育患者和家属正确认识功能煅炼的重要性,它是一项持之一恒,循序渐进的运动,需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要做到不坐矮凳子或软沙发,不跷“二腿”,不能盘腿坐。完全康复后应保持每天3~4次每次行走20~30 min。行走有助于您保持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同时与患者建立联系电话,进行电话及上门访视,对患者煅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准确给予指导,使患者尽早恢复功能。

第5篇: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骨折治疗;运动康复一体化;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影响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下肢骨折, 多发于老年人群,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由于骨质疏松、外伤损伤、病理变化等原因引起的骨折发生率也在不断升高[1]。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常表现为局部疼痛、牙痛、肿胀、功能障碍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需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及时治疗并辅助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措施, 否则患者患肢会出现萎缩、变形, 且会出现术后并发症[2]。本次研究中对比分析采取常规治疗措施与采取骨折治疗联合规范、科学、系统的运动康复治疗措施的效果差异, 探讨运动康复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的影响,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间本院收治的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骨折治疗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运动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男19例, 女15例, 年龄46~76岁, 平均年龄(58.1±3.2)岁。受伤至入院治疗间隔时间2~48 h, 根据《骨折患者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进行评分, 以100分制计量, 其中≤40分患者8例;41~70 分患者20例, >70分患者6例;观察组中男18例, 女16例, 年龄48~77岁, 平均年龄(58.3±4.1)岁, 受伤至入院治疗间隔时间2~48 h, 根据《骨折患者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进行评分, 以100分制计量, 其中≤40 分患者9例;41~70分患者21例, >70分患者4例。两组患者入院治疗时患肢均未接受过任何手术治疗, 且伤前肢体活动能力正常, 研究排除严重心、肺、肝、肾等原发异常患者, 排除病理性骨折等影响骨折治疗效果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程、病因、病情状况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骨折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骨折治疗方法, 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为皮牵引或股骨髁上牵引术, 以减缓患者髋内外旋及畸形;手术治疗主要分为股骨近端l内钉(PFNA)、髋螺钉(DHS)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法。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患者对外科手术耐受程度选择骨折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后均辅助消肿止痛、抗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等药物治疗, 并进行常规临床护理措施。

1. 3 运动康复方法[3] 根据患者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分制定规范、科学的康复训练措施。①对于评分≤40分的患者, 运动量不宜过大, 这类患者存在再骨折及固定物松动、断裂的危险, 需延迟负重练习时间, 首先进行相关组织长收缩练习, 待患者肌力恢复良好后再行抬腿练习、关节练习、负重练习及正常行走训练。②评分介于41~70分的患者其运动机能状况相对较好, 术后可直接进行股四头肌、N绳肌等长收缩练习, 30次/d, 每天练习45 min, 先轻度练习再逐渐加强练习力度, 手术治疗1周后进行直抬腿练习, 50次/d左右, 10 s/次左右, 然后进行50次左右侧抬腿练习, 10 s/次左右, 再进行后抬腿练习, 100次/d左右, 10 s/次左右, 每组动作交错练习, 注意动作难度逐渐升高, 谨防拉伤。手术治疗4周左右开始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练习, 并重复前几周的肌肉张缩和抬腿练习。手术3个月后开始进行负重练习。③评分>70分的患者其运动机能状况优良, 手术治疗后即可参与康复运动训练, 相对于前两类患者, 本组患者可加大练习力度, 相关肌肉长收缩练习次数可提高至600次/d, 1周后在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抬腿练习, 帮助腿部肌肉血液循环, 恢复机能, 练习方法同上, 但在以上练习基础上可适当增加练习次数和力度。根据患者练习情况术后2周可同时增加髋关节、膝关节屈伸练习, 并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手术治疗1个月后, 行X摄影检查, 根据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开始负重训练, 骨折愈合情况不好应推迟负重练习时间。负重练习由25%体重量缓慢增加至30%、45%、60%、80%, 直至100%体重量, 每2周增加1次负重量。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 最终使患者恢复主动行走功能。

1. 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全身并发症发生率及关节预后情况。一般切口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切口血肿及切口皮肤坏死等病症, 全身并发症包括褥疮、泌尿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溃疡、肺部感染等。

1. 5 疗效判断标准[4] 根据髋关节、膝关节活动相关标准将骨折患者关节预后状况分为3个等级, 即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髋关节、膝关节无疼痛, 行动无困难, 关节活动能力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 髋关节的屈伸活动能力达到正常人关节活动能力70%以上;有效:患者髋关节、膝关节无明显疼痛, 能够依靠外力缓慢行走, 关节活动能力较之前有很大改善, 髋关节的屈伸活动能力能够达到正常人关节活动能力50%以上;无效:患者髋关节疼痛严重, 生活不能自理, 关节活动能力较差, 需卧床休养, 髋关节活动能力只能达到正常人的0~49%。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愈合及并发症情况对比 经过1年的随访调查, 观察组患者股骨骨折愈合率为94.12%, 明显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率85.29%,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11.76%、全身并发症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23.53%、全身并发症发生率17.6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髋关节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髋关节预后总有效率为91.18%,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关节预后总有效率79.41%,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骨折的康复治疗应遵循“早运动、晚负重”的治疗原则, 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骨折所遵循的“动静结合”原则与之异曲同工, 都体现了早期运动康复治疗的理念。现代部分人盲目的将骨折治疗机械的定义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个阶段, 在康复阶段医生护士也仅提供简单的指导, 没有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 容易造成骨折愈合慢、能力恢复晚, 有时甚至会引发再次骨折, 而过分强调静态休养而忽略功能锻炼的治疗方法同样也不利于骨折患者的康复, 对骨折端进行适当应力刺激, 能够促进骨折端组织快速愈合及关节活动能力的恢复。

下肢骨折患者治疗初期都需要卧床休息, 这有利于患肢的愈合, 但是骨折除引起骨组织本身损伤外还影响了周边的肌肉血管和组织, 卧床治疗一段时间后进行适当运动训练能够帮助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首先早运动能够减少褥疮、静脉血栓及关节僵硬的发生, 适当的运动康复治疗还能够帮助下肢关节和肌肉活动能力的恢复, 促进下肢静脉及淋巴回流、消除血肿、改善血液循环, 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多营养, 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和愈合。而前期肌肉长收缩和舒张练习能够矫正轻微的骨折移位现象, 并为早期下地活动提供肌肉机能基础。

另外, 下肢骨折的患者也会出现应激性消化道溃疡[5], 卧床期间胃肠道功能明显减退、肠蠕动缓慢、胃酸及唾液分泌量减少,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发现运动康复治疗除能够帮助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还能够促进胃排空, 增加胆汁的合成和分泌。早期卧床运动能够帮助胃肠道功能快速恢复, 尽早排便、排气, 减缓临床消化道溃疡症状。

本次研究中采取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预后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其髋关节恢复总有效率达91.18%,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曹兵.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 23(2):594-595.

[2] 夏志刚,杨铭华. 综合康复训练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锁定钢板断裂的临床价值. 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20):118-120.

[3] 马焕林. 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后分析. 医学综述, 2014, 20(2):366-368.

[4] 张斌,戴闽,唐亚敏,等. 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2, 26(12):1453-1456.

第6篇: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摘要】严重创伤是在不可抗拒和不可预料的突然外界力量作用下,对人体造成的多发甚至致命的脏器和系统的损伤。构成了骨科创伤后危重创伤的机遇和频率。及时、准确、高效的挽救、治疗、康复护理,是降低伤后危重并发症致死致残率的关键。针对1200例创伤病人,实施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护理、而达到了预期目的。

【关键词】创伤;康复功能锻炼;护理;临床资料

近两年我科共收治创伤病人1200例,年龄最大98岁,最小12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7天。

外力作用常使骨的完整性、连续性遭到破坏,或使骨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形成骨折或脱位,骨折或脱位的骨端往往对周围的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对肢体的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使患者尽快得到治疗和恢复肢体正常功能,我们采用了由责任护士系统化给予讲解,正确指导康复功能锻炼,护士长、护理督导员床边深化的办法,使病人从被动-主动-肌力训练,从而提高病人康复意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防止肌肉萎缩和行走功能障碍,尽早达到康复。笔者从临床护理中发现无论是软组织损伤、骨折还是关节脱位或其邻近组织都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只有正确认识组织反应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有利于恢复。功能锻炼的部位主要分为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脊柱部位,根据损伤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方法。下面着重叙述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

1 被动康复功能锻炼

在病人全身情况允许和固定有足够稳定性时,尽早开展病人肢体的被动运动。功能锻炼的强度不应以起疼痛,关节的活动幅度要逐渐加大,但频率要小,这种运动要求病人健手助力,随时随地进行,直至肌肉出现收缩。

2 主动运动康复功能锻炼(骨折早、中期)

此期主要达到的目的:减轻疼痛、清瘀退肿,加速骨折愈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主动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主动运动训练活动关节、可牵拉、伸展肌肉、韧带和关节囊。当肌肉出现收缩时,根据不同的肢体确定不同的锻炼方法:

2.1 上肢骨折

2.1.1 锁骨骨折:锁骨桥架于胸骨和肩峰之间,为唯一联系肩胛带与躯干的支架,骨折后局部可见肿胀,患侧肩部下垂,且斜向前内方,局部压痛。局部固定后就可指导练习,作握拳、肘关节的各种活动,肩关节外展、后伸、挺胸、双手叉腰动作。禁做肩前屈、内收等动作。使用“T”形夹板者,注意夹板垫好,不要压迫皮肤,争取仰卧位,保持夹板不移位。固定解除后可作肩前屈、肩关节选择、两臂划船动作。

2.1.2 肩关节脱位:由于肩部瘀血致肩部肌腱、滑囊广泛性粘连而并发外伤性肩周炎,由于固定不当,使破裂的关节囊未得到修复而形成习惯性脱位。复位后,必须经过2~3周的外固定,使关节囊得以修复,防止习惯性脱位的发生,功能锻炼主要练习腕动,如抓空增力、上翘下钩等,一周后行肘关节、肩关节屈伸活动,2~3周后逐步作肩关节各方向运动,如双手托天、手指爬墙等。

2.1.3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并发症为: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和晚期出现肘内翻畸形。骨折片可伤及肱动脉及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应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的血液循环及感觉、活动情况,密切观察有无血管痉挛、肌肉供血不足等症状。复位固定后,早期即在肩、肘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作上臂的静力性收缩、舒张活动。此外,作手指的“抓空增力”“五指起落”,腕关节的“屈肘施肩”及耸肩活动等,7~10天内作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中期加大运动量,增加肘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活动,但注意屈曲型骨折避免过度屈曲,伸展型骨折避免过度伸展。

2.1.4 前臂骨折:前臂骨折中,桡尺骨干双骨折最多见。多表现局部肿胀、疼痛、肢体畸形、旋转功能障碍等。复位后早期应注意患肢疼痛肿胀及肢端循环。尽早行功能锻炼、固定。早期行手指、肩关节活动及上肢肌肉静力舒缩活动,但不宜作旋转活动。拆除外固定后练习肘关节的伸直、屈曲旋后、旋前等活动。

2.2 下肢骨折:

2.2.1 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多见老年人,病人受伤后髋部疼痛,患肢失去载重功能,并有外旋畸形。加之此骨折位置高、血运差、愈合慢。骨折后病人需长期卧床,易形成多种并发症,卧床后,指导病人将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穿防旋鞋,练习股四头肌的静力性舒缩活动,保持身体的力线,膝下枕头可影响血运,预防髋关节假体和皮肤/组织受压时间过长,避免腿部交叉或关节内旋。二天后应锻炼固定肢体的肌肉,使用CPM机锻炼肢体。早期不宜起、坐、盘腿,上肢行肩臂腕肘关节功能活动,下肢可行踝关节屈曲活动,膝部不可内弯。根据病人体质情况,术后1~2周可指导教会病人正确使用双拐及行走器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 扩大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拉伤。早期扶拐行走要四点支撑,即双手(臂),双足持重,但以双臂持重为主。患肢在半年内逐渐持重,过早负重将增加髋臼点负荷。防止外伤。

2.2.2 膝部骨折(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骨折都位于关节内或者关节附近,故对膝关节屈曲功能和负重行走功能都有直接影响。骨折愈合后影响关节康复的主要原因是膝部关节囊,肌腱,韧带的粘连和挛缩,因此主要康复锻炼是早期行髋踝趾关节的屈伸活动,也可促进髌骨的上下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功能恢复。

2.2.3 脊柱骨折(腰椎):骨折后,前纵韧带局限性曲张和形成血肿而致脊椎功能障碍。脊柱因创伤血肿、废用,后期可致腰背肌挛缩,筋膜粘连,脊柱僵硬,缓冲力差,且容易再次受到损害。指导、教会病人作腰背肌锻炼,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工作,早期功能锻炼,可加强腰背肌肌力,防止骨质疏松,维持脊柱的平衡,避免和减少后遗慢性腰痛。第二天行直腿抬高,一周后行五点支撑法练习,2~3周后行三点支撑法练习,3~4周后行四点支撑法。

3 肌力训练(骨折后期)

在骨折愈合后,才能逐渐进行肌力训练。上肢可用拉力器或固定物等器械,训练前臂屈肌;用捏皮球或握核桃的方法训练手指屈肌,用不同的握式或握力训练屈腕和屈肘功能。下肢主要是负重训练,开始负重在健肢逐渐移向患肢以不痛为准,其后练习行走。循序渐进,其强度和熟练要以患肢的承受力而定。达到主要目的是:争取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尽快地使肌力和肌肉的运动机能最充分最迅速的恢复正常;加强四肢骨关节运动训练,使骨骼接受各种应力刺激,恢复骨骼的抗弯、拉、压、剪切能力。

4 讨论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帮助病人完成整体康复目标,使之达到全面康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几年通过采取了系统的指导及功能锻炼,认为功能锻炼一定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量力而行,特别老年人,不可急躁过猛,避免不利于骨断端稳定的活动。以不让病人感到痛苦和疲劳为宜。骨创伤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尽早的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康复护理是骨科护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极大地减少和避免了各种老年骨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肌肉痉挛、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提高了病人的康复自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涛主编.实用康复医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7篇: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护理; 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8-89-0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近20年矫形外科发展进步非常快的领域之一,它不仅能解除关节疼痛、纠正畸形,而且能明显改善关节的活动能力。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有其特殊性,所以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实施身心整体康复护理,对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预防并发症、改善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意义。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共行老年髋关节置换术28例,术后疗效肯定,使患者重获髋关节生理功能,达到稳定无痛、腰体等长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得到患者好评。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对术前术后病人的护理观察及患肢的功能锻炼指导在临床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共行老年髋关节置换术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60~69岁16例,70~79岁9例,80~89岁高龄3例,平均年龄69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头坏死7例,骨性关节炎2例,关节成形手术失败1例。伴有高血压6例,伴有糖尿病5例,高血压及糖尿病2例。手术采用髋后外侧切口。手术固定方式为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固定。所有患者术后均及时行康复功能训练及护理。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康复指导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属于骨科较大的手术,而且老年患者年龄偏高,已经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心理康复决定肢体功能的康复,只有患者战胜自我,放下思想包袱,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因此,在患者进入病房后,要热情接待,介绍病房环境、制度、责任医师及护士,让患者熟悉环境,有信心,打消恐惧心理,耐心向老年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优点、术者的技术及此类手术多次成功的先例,与家属一起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使其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对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术前讨论,制定周密的手术前后护理计划,短期内取得患者信赖,树立起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术前康复指导

术前康复指导是术后康复锻炼的基础,其目的是让老年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方式、术前应注意的事项及康复训练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利于更好地配合手术及术后的康复训练[1],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2.1肢体关节功能锻炼指导由于老年患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为预防并发症,入院时就要教会患者各种锻炼方法。术前训练患者坐位和卧位排尿,以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和便秘,指导正确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正确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及腓肠肌的等长收缩锻炼。

2.2.2饮食指导,以加强营养支持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易引起低蛋白血症、贫血,造成术后组织修复能力低下,致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因此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是术前准备的重要内容,应适当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钙、低脂肪易消化饮食,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术后伤口愈合力。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尿路感染。

2.2.3术前常规准备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化验和备皮、皮试。根据医嘱术前用药,术前6h嘱病人禁食、禁水,术前导尿、灌肠并留置尿管。如患者较紧张可适当应用镇静药物。同时,术前1d按医嘱静脉输入抗生素。

2.3术后护理

2.3.1基础护理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术程长,易引起并发症。由于麻醉引起下肢血管扩张导致血容量相对减少,加上术中出血,手术创口疼痛等原因,可出现低血压,所以术后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全身及局部伤口出血、渗液情况,如渗出液多,应告知医生。观察患者有无疼痛,及时应用止痛剂。每日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4次,并做好详细记录。

2.3.2指导正确搬运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护士一定要指导正确搬运,托住患侧髋部及下肢,尤其是保持髋部稳定性。平卧6h,术后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2]。用皮肤牵引或穿防旋鞋固定。两下肢间放一软枕或全髋海绵,搬动患者或使用便盆时,在患肢制动的前提下要注意将患者整个骨盆及患肢托起,从健侧置入便盆,不可牵拉和抬动患肢。如患者疼痛,则不放便盆,在臀下垫一次性床垫和卫生纸,保护好床单并清洁肛周皮肤[3]。术后早期尽量避免翻身,必要时要整个身体转动,保持髋部和膝部在同一水平线上,防止髋关节内收、内旋,不要只动上身,切忌屈髋动作,防止脱位。

2.3.3注意保持引流通畅术后切口常规置负压引流,注意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导管受压、扭曲、脱落,术后引流管一般在24h后拔除,因为引流管保留时间太长会增加感染机会。注意观察肢体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及静脉回流状况,伤口敷料及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的变化。对留置导尿管者应加强会阴护理,每天用典伏消毒会阴,指导多饮水,定时开放导尿管,争取术后2~3d内尽早拔出导尿管[4]。评估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老年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要及时采用药物止痛措施,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 术后康复指导

加强与老年患者的交流和沟通,使每个患者都明白,加强康复期的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其认识到只有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手术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到患者的积极配合。

3.1床上功能锻炼

手术当天避免过多活动,2h 1次帮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疮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务必把术后注意事项向患者家属详细交待以取得合作。卧位应以平卧或半卧为主,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座位时尽量靠坐有扶手的椅子,3周内屈髋小于45°[5]。因术后疼痛或畏痛,多数患者对患肢活动有恐惧感,在给予患者有效的药物止痛后可帮助其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上身及臀部做引体向上运动等,同时指导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所有的床上活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

3.2离床功能锻炼

术后4~5d病情平稳后开始进行,在此之前逐渐延长半卧位时间为离床做准备。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3.3自理能力训练

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洗脸、梳头、更衣、进食等。离床活动后即训练站立状态下的活动,以增进食欲,改善自理质量,增强自信,促进机能康复。

4 出院健康宣教

指导患者坚持按出院前训练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时进行,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

术后3~6周可逐渐恢复大多数的轻微的日常活动,避免剧烈的活动。术后6周内注意做到“六不要”,即不要双叉;不要患侧卧位,侧卧时两腿间放一软枕;不要坐软沙发或矮凳子;不要弯腰拾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要使用蹲厕。注意安全,防止摔倒。6周内避免屈髋超过90°,髂关节内收内旋位时自座位站起,避免双膝并拢双足,分开情况下,身体向术侧倾斜,上下楼时,掌握上楼先迈健肢,下楼时先迈患肢这个原则[7],一般大约2个月后可弃拐行走,完全负重要在术后3个月。

复诊时间为术后3个月,但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复诊。

5 小结

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越来越多,随着手术技能的提高,术后康复日益显得重要,康复不仅与疾病本身和手术操作技术有关,还与患者的信心、精神状态及对康复治疗配合程度密切相关[8]。本组28例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伤口感染、关节脱位、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术后2~6个月复查,均解除了关节疼痛,不同程度地恢复了关节功能,患者生存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解除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病痛,纠正畸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患者、不同时期做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和指导,并加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才能保证全髋关节置换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宁宁. 骨科康复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

[2] 杜克,王守志. 骨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4.

[3] 陈静. 循证护理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0):1860.

[4] 金爱冬,叶国风.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07,6(2):102.

[5] 姚蕴伍. 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丛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33.

[6] 陆静波. 骨伤科护理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0.

[7] 陆明媚. THA术后早期下地临床护理和康复治疗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8):725.

第8篇: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在60 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其中男52 例,女73 例,年龄60~97 岁,平均年龄70.8 岁;左侧骨折64 例,右侧骨折61 例,骨折部位:头下型38 例,颈中型50 例,基底型37 例。骨折原因:绊倒、跌倒所致72 例,车祸所致53 例。其中不完全骨折18 例,完全骨折107 例。经过精心治疗及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均达到临床愈合。

2 康复护理要点

2.1 患者身体状况的综合评估

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异很大,有的患者身体较好,有的身体很差,有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等老年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

2.2 疼痛的护理

老年人往往对骨折及术后疼痛的耐受力下降,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疼痛的原因,并在进行搬运及康复训练时做到解释到位、动作到位、轻柔准确。如疼痛影响睡眠,就采取放松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给予心理疏导。对于原因清楚的创伤性疼痛,采取预防性用药,而不是等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用药。

2.3 做好心理护理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要针对患者的不同表现做好心理护理,骨折后患者因疼痛,生活不能自理,担心从此一病不起,又怕拖累家人,此时患者心里非常痛苦,应耐心地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现在完全康复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事例,来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老年人的子女们关心体贴患者,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2.4 饮食护理

由于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应多食含钙丰富清淡易消化的软食,如牛奶、豆腐、莲子、鱼类等,并可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果胶成分高的食物,如水果、蜂蜜等,保持营养丰富。骨折早期,患者气机郁结,淤血内阻,肿痛发热,饮食宜清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半流质饮食为宜;骨折中期,需要强壮筋骨,促进骨痂生长,可给予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排骨、猪蹄、猪肝等;骨折后期,根据中医肾主骨,以形补形的理论,可多食骨头汤、鸡、鸭等补品以滋养肝肾,加速骨折愈合。

2.5 保守疗法的护理

外展型骨折或无明移位以及老年体弱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者,一般予保守治疗,可采取牵引数周后下床活动,接着肢体避免负重数月。本组有18 例保守治疗后恢复健康。其重要的康复护理是:

2.5.1 牵引的护理

老年病一般可持续患肢牵引6~8 周, 牵引方法有踝套皮牵引和骨牵引。

2.5.1.1 牵引的

牵引时,保持牵引绳与肢体轴线一致,维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软枕抬高下肢20~30°,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2.5.1.2 牵引的注意事项

为保持有效牵引,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相关注意事项,如:牵引绳上避免挂物品,勿擅自放松牵引、牵引锤不着地,勿将被子压在绳索或患肢上,不能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2.5.1.3 牵引肢体的护理

骨牵引者,保持针眼清洁干燥,用75%酒精滴入针眼1~2 滴,2 次/d,观察肢端的血运和感觉、运动情况,并做好交接班,加强巡视等,踝套皮牵引者在骨突部位垫棉垫保护,每2 h按摩受压部位。在冬季,牵引肢体保暖。

2.5.2 功能锻炼

在牵引的同时,指导患者行踝关节运动、股四头肌收缩等功能锻炼,不仅能有效预防肌肉萎缩,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

2.5.2.1 股四头肌静力功能锻练

方法是在足跟下方放一个小枕头使足跟悬空,尽量伸直膝关节然后收紧大腿肌肉,维持5~10 秒,2 分钟内完成10 次,休息1 分钟后重复,直至患者感到腿部疲劳。

2.5.2.2 踝关节运动

踝部前后左右伸曲活动,防止踝关节僵硬。方法是患者平卧于床上,依靠小腿肌肉,将足部向下压(如脚踩油门动作),然后向上屈,每次2~3 分钟,每小时2~3 次,持续到患者出院。

2.6 手术康复护理

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包括内固定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内收型骨折是不稳定型骨折,需手术治疗,在受伤后3 周以内者,为新鲜的骨折,为减轻疼痛,避免骨折错位损伤周围组织便于手术复位、减轻术中出血,术前先行牵引治疗5~7 d。

2.6.1 生命体征的观察

因老年人多合并心血管疾病,经历手术易诱发病变,应密切观察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根据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等,补液时注意液体滴速,不可过快,以防止肺水肿发生。

2.6.2 保持正确肢及卧姿

术毕回病房,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持患肢伸直,外展,将骨盆放正平卧于病床上,双下肢用“跨间垫”间隔,两腿保持分开,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用“丁字”鞋固定。术后早期不宜多翻身。翻身、抬臀时注意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内收外旋,早期忌直腰抬高运动,以减少对髋关节的承受力。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终身维持正确的肢体功能位的重要性,侧卧位时,健侧卧位,两大腿之间置一外展枕头。做到“六不”,患肢不内收、髋关节不过度屈伸,不下蹲、不坐低凳、不交叉腿、不盘坐。。

2.6.3 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挤压,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并记录;为了保持正确,防止脱位,一般于术晨留置尿管,按留置尿管常规护理,给予0.05%碘伏抹洗会阴2 次/d,引流袋隔日更换1 次,夹尿管1 次/4 h开放。鼓励患者多饮水,1500~2000 ml/d,达到自然冲洗膀胱作用,一般3~5 d拔除尿管。 2.6.4 功能锻练

术后当天麻醉未消失,即可开始适当进行脚趾、踝关节前屈背伸被动活动、麻醉消失后进行股四头肌主动等长舒缩活动功能锻炼,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机会,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术后第3 天予CPM关节活动器协助患者行患肢关节功能锻炼,先从0°到30°角缓慢锻炼,逐渐加大角度,1 周左右可达到功能位角度(90°),每日2 次,每次60 min。1 周后指导并协助患者坐在床边,双腿下垂主动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指导患者尽早进行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体力恢复,增强假体周围组织肌力.在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做到个体化,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持之以恒。而且,功能锻炼方法要正确有效,以免造成髋关节脱位。

2.6.5 使用拐杖指导

2 周拆线后指导并协助患者扶拐下地,患肢不负重行走锻炼,骨水泥型患者1 个月后可弃拐负重行走,非骨水泥型患者3 个月后可弃拐逐渐负重行走。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行走时健肢负重,患肢自然下垂不负重,避免用力屈髋抬起患肢,同时注意保持双拐及健肢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位置。

3 并发症的防治

3.1 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发生股骨颈骨折后,患者抵抗力降低,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方法,床上做扩胸运动,每2 h协助翻身拍背1 次,及时咳出痰液,增加肺活量,如痰多黏稠难以咳出者,予以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每日2 次。天凉时特别要注意保暖,以防着凉,保持房间空气新鲜,地面湿式清扫,防止尘土飞扬。

3.2 褥疮的预防

老年人外周血供差,牵引、术后长时间卧床等容易出现褥疮。因此,应加强皮肤护理,予卧海绵床垫,骶尾部置水垫,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每2 h抬臀,更换水垫,主动抬臀方法:健肢膝关节屈曲,足底用力,双手借助牵引床支架或二肘关节抵床作力点将臀部抬起。翻身时向健侧翻,两腿之间置一枕头,保持患肢外展位。教会患者自主翻身法,即患者以头枕部、双肘部和健侧足跟为支点,屈膝45°,抬起胸腰部及臀部、离开床面。按摩受压部位,温水擦浴每日1~2 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供。

3.3 预防脑栓塞等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注意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每日给患者进行温水擦浴2~3 次,通过温水擦浴,患者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毛细血管扩张增加皮肤抵抗力,擦洗同时配合按摩。健侧肢体抬高、屈伸、蹬腿活动,双上肢进行内收、外展、向上伸展的活动。经过热敷、按摩、肢体活动等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同时预防坠积性肺炎、褥疮、肢体功能废用性萎缩等并发症,注意下肢血液循环的观察,认真观察肢体水肿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及感觉的情况,双下肢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反映,及时处理。

3.4 泌尿道感染的防治

老年人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泌尿系的感染,应做好会的清洗工作,每日消毒外阴2 次,每日更换尿袋,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

3.5 便秘的防治

患者骨折后卧床,排便习惯发生了改变,加上患者病后食欲减退,饮食量减少,很容易造成便秘,排便困难,此时应嘱患者多食纤维素含量高的易消化的食物。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4 小结

老年股骨颈骨折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康复的疾病,术后康复大多在家中进行,因此要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讲解相关医学知识,遵医嘱为患者制定功能锻炼的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负性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骨科康复护理是骨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手术的成功,病人的康复,康复护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人因股骨颈骨折并接受手术,如果康复护理不当易造成术后功能恢复不佳,手术效果不理想,影响日后生活质量。因此,在做好康复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康复功能锻炼。但是,康复护理不能操之过急,要尊重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做好不同阶段的康复护理,做好每个病人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06.

[2] 钱雪梅,邓超明.高龄髋骨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康复与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1,06(3).

第9篇:腿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昆明总医院北较场分院,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住院及门诊部门于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骨科治疗患者68例。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按照掷骰子的方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4例,主要给予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34例,单纯地给予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恢复周期为94.1%,痊愈率为88.2%,护理满意度为94.1,舒适度为97.1%,依次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6%、64.7%、73.5%、73.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骨科患者的护理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预见性理念;骨科患者;常规护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c)-0086-02

骨科是国内外各大医院中较为常见的科室之一,致力于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等[1]。新时期,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同时,骨科治疗的方法也在逐渐地改进。临床医学上大多数骨科患者是由外伤所引起,且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2]。如果骨科患者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护理,极易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骨科患者的预后。预见性护理是一种基于预见性理念,对患者的病情以及心理特征等情况进行有机评估,从而制定较为理想的护理方案,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预见性[3]。本文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住院及门诊部门于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68例骨科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常规护理对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住院及门诊部门于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骨科治疗患者68例。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按照掷骰子的方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0岁。其中,上肢骨折患者10例,下肢骨折患者5例,骨盆骨折患者5例,脊柱骨折患者6例,颈椎骨折患者4例,腰间盘突出患者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预见性护理。

对照组患者34例,男性18例,女性16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58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上肢骨折患者12例,下肢骨折患者5例,骨盆骨折患者3例,脊柱骨折患者5例,颈椎骨折患者5例,腰间盘突出患者4例。所有患者单纯地给予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经过诊断,均符合骨科相关病症的诊断标准,且排除患有严重的肝肾疾病以及脑外伤等疾病的患者。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地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入院护理。在患者刚刚入住医院时,护理人员及时地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以及大汗淋漓等休克现象。同时,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适量的氧气输入。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护理人员要积极地配合医师,给予患者止血治疗。此时,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的安全隐患进行科学的评价。对于年龄较大且坠床高危患者,护理人员在其入院时可以加床栏,告知患者家属切勿擅自取下床栏[4]。在患者的视野范围内,护理人员可以悬挂相关的防跌倒和防坠床的警示标志,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地翻身。

其次,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积极地沟通,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然后,护理人员根据医师的建议以及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拟定护理方案,并将护理内容告知患者,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和配合。总体说来,护理方案的确定必须包含较为具体的内容,如患者的功能锻炼、心理护理、营养护理以及健康指导等,从而有效地提升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再次,护理人员要协助医师做好相关的术前准备,告知患者禁食,为医师准备好手术用具和消毒工作。为了减轻患者的手术顾虑,护理人员适时地给予心理护理。通过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顾虑,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从而为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基础。因此,患者要尽量地引导患者开口说话,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尊重患者的意见,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及时地捕捉,找出患者的心理症结,并进行针对性排解,为患者积极地接受手术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又次,当患者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小心地将患者送回至病房,并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同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术前的麻醉方式,合理地为患者选择卧位。例如,四肢骨折术的患者患肢需要抬高位,以便于静脉的回流,减轻患者的肿胀程度。如果患者出现肢体麻木、疼痛以及水泡等症状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地通知相关医师进行术后处理。由于大多数骨折患者对应肢体的功能会暂时受到阻碍,因而需要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功能恢复指导,以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期间,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以及身体恢复情况,合理地设置相关训练项目,以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质量。

最后,护理人员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如,由于部分患者是术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因而容易出现压疮症状。护理人员要科学地指导患者进行翻身,及时地记录患者的翻身时间、卧位情况以及皮肤的变化情况。护理人员定期为患者进行皮肤护理,保证患者住院环境的干净整洁。同时,护理人员可以适当地给予患者营养护理。科学地给予营养,可以有效地增强患者的体质,从而减少压疮的发生率。部分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肺部并发症,此时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病室内空气流通,做好病室的消毒工作。如果患者有吸烟史,那么护理人员要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健康教育,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扩胸运动。如果有必要,那么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预防性地给予抗生素治疗。为了预防便秘症状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合理地调整饮食结构,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患者在康复期间,应该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5],并对腹部进行适当地按摩,以促进肠胃蠕动。患者在卧床期间活动量明显减少,其血流速度缓慢,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症状,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地指导患者抬高双下肢并置功能位[6],对患者的腿部肌肉进行按摩。同时,护理人员要密切地观察患者双下肢的血运情况,如果出现异常,要及时地告知相关医师。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恢复周期为94.1%,痊愈率为88.2%,护理满意度为94.1,舒适度为97.1%,依次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6%,64.7%、73.5%、73.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3讨论

由于大多数骨科患者因突发性事故、疼痛以及功能障碍[7],且部分患者卧床休息时间较长,生活不能自理,因而极易形成较大的思想压力。同时,如果患者在术后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护理,那么容易出现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便秘以及静脉栓塞等,对缓解患者的病情极为不利。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治疗期间的危险因素进行正确地评估,并采取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地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见性护理主要是基于预见性理念,结合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和患者的病情,制定出一套以预防为主,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一些潜在情况进行提前护理[8]。同时,预见性护理还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在护理期间及时地发现并解决患者的突况。作为一种科学的护理模式,其涉及到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以及医学常识等方面,因而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每一位护理人员应该学会对护理工作进行不断地总结,提升自身的护理水平,以促进护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国内已经有诸多文献对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相关报道。郑暖[1]等人随机选取骨科治疗患者58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对照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27%,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0.37%。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从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恢复周期为94.1%,痊愈率为88.2%,护理满意度为94.1,舒适度为97.1%,依次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6%、64.7%、73.5%、73.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由此可知,相对于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是骨科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的首选护理模式,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郑暖.浅谈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2(1):100-101.

[2] 刘红英.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3(10):99-102.

[3] 李海丽.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1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