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媒体时代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全媒体概述
所谓全媒体是由中国的传媒行业提出并不断完善的一个概念,侧重于传媒内容策划与制作方式的革新,并与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流媒体等概念相区别。需要注意的是,国外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名词形式,仍然沿用multimedia一词来描述不断变革的媒体概念和形式。从媒体时代的角度来看,全媒体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时代的总和,这是全媒体概念的最大化,有着二元特征。传播学意义上的全媒体侧重传播媒介、形态与营销手段的细分与整合;设计领域内提到全媒体是从设计内容传播的媒介多样性与设计方法与手段的复合性这个角度提出的。
总的来说,全媒体是伴随数字技术革新与媒介融合而出现的概念,即利用全新的媒介生产、传播和运营平台来重新构建媒介内容生产、传播与消费形式。由此看出,作为媒介内容,全媒体作品与媒体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二元性的媒体时代背景下,全媒体作品也包含了传统价值与创新表现两种内涵,形成了对应于传统影像与新兴媒体价值的另一种二元特征。回到《飞》这部片子,可以看到它可以归入各个层面的论述范畴,包括素材采集、媒体内容呈现、制作人全能化、网络传输特性等,同时也有着鲜明的全媒体二元特征,以下试做详细论述。
二、全媒体的传统价值继承
1. 摄影本质
摄影是全媒体概念的本质特征,全媒体内容是摄影创作的延伸。一方面,全媒体内容本身即包含了大量的照片素材。无论是现场拍摄,还是先前的图像资料,都是全媒体故事表述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其摄影本体价值不可替代;另一方面,全媒体视频内容采集主要依靠数码相机中的视频拍摄功能,摄影者的创作思维及其与设备之间的关系依然得以保持。全媒体作品一般集中在新闻摄影、纪实摄影等范畴,在拍摄现场,决定性的瞬间理念依然适用。与摄影机相比,照相机的画面品质、镜头组合以及图像视频切换拍摄的特点可以让全媒体作品的摄影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
《飞》的拍摄设备包括视频录制功能的数码相机、定向声音采集麦克等,特别适合摄影师单独并多次拍摄,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静态影像。这些静态影像一部分来源于现场拍摄,比如运动员训练的器械、健身房的全景以及体育馆内一块玻璃上的落叶等。这部分影像给了拍摄者一定的创作空间,同样的题材不同人拍出来视觉表现力是有区别的。配合不同种类的镜头,片中呈现出运动场的广角画面以及运动员物品的特写等,摄影表现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另一部分静态影像则是从以往时间资料中提取,比如运动员在以往的运动会上领奖的场面等。这部分资料虽然风格各异,但对整个影片的讲述起到了补充作用。出于对相机CMOS 的保护,《飞》的视频拍摄也大多短小精练,可以看作是瞬间记录的一种扩展。总之,短时间录影与静态照片拍摄与编辑构成了《飞》这部全媒体作品素材采集的基本手段,贴合了全媒体作品的摄影本质。
2. 叙事性
叙事性是电影的重要特征之一,特别是针对真实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是很多电影人推崇的。意大利电影编剧塞萨尔柴伐蒂尼(CesareZavattini)认为电影要从生活出发,抛弃人为编造戏剧性情节和结构的方式,真实而自然地展现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德国电影理论家、艺术史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Kracauer)也认为:跟照片一样,影片必须记录和解释物质的现实。 作为融合了摄影和视频、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全媒体作品,真实的叙事性既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对摄影与电影美学理论的一种继承。
《飞》的叙事特征较为明显,结合当事人口述、教练采访和解说等形式将不同队员的故事单元清晰、生动地勾勒出来并合理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除此之外,镜头也经常游走在训练与生活的各个场景中,画面语言朴实无华,让我们不禁想到了电影史上的一句名言: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飞》的叙事性很好地将自信人格塑造这一残疾人运动的精神目标传递出来,丝毫没有空喊口号的生硬感。
3. 传播要素
传播是全媒体作品的目的所在,传统媒介所强调的传播要素在全媒体作品中依然得以体现。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于1948 年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Who (主体)、Says What (内容)、In Which Channel(渠道)、To Whom (对象)以及With What Effect (效果),整体被称为5W 模式。5W传播模式表明传播过程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说服过程。考查全媒体的传播要素特征有利于去除技术变革引发的多样内容形态对于传播本质影响,是确定全媒体内容传播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
《飞》的传播要素依然围绕5W 模式展开。一方面,作品通过5W 模式确立故事主线,通过故事主人公与旁白讲述运动员不同寻常的入队、训练、日常以及比赛的点点滴滴,将体育精神、个人励志与爱国情怀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引起观者共鸣;另一方面,作品结合传统与数字平台实现由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信息这样一个传播目的,强化传播内容的丰富与传播效果的改善,是对传统传播理论的一种补充。
全媒体内容与5W 传播体系的贴合性很好地验证了全媒体的传统媒介价值,同时也给了媒体从业者一个很好的启示,即媒体生产与传播的重点还在于媒体功能性的实现。从古时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网络直播,媒体技术的变革虽然会改变内容的表现形态,但核心的功能实现规律有着继承性和延续性。
三、全媒体的创新与强化特征
1. 网络媒体属性
全媒体作品的出现源于网络媒体的繁荣与普及。对于新闻事件,图片、视频、声音与文字的综合表现更能激发大众的兴趣。如何又快又好地报道新闻,全媒体内容给出了一个适合的答案。相比电视节目,全媒体好比是一份快餐但与图片新闻相比,全媒体又成了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新闻大餐了这就是全媒体的生存空间。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为媒体素材提供了合适的展示空间和技术可能,视频播放、图文编辑、超链接、分享体验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奠定了全媒体作品的传播优势。
《飞》在获奖之前借助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平台推出,该平台包括纸媒、网站和移动媒体应用等,有深呼吸、亿像素等多个成熟的产品。通过南都全媒体平台,该作品不断传播并成为各大视频网站的热门点击内容,同时借助搜索引擎到达数十万的用户电脑、手机与电视终端。应该说,《飞》是为网络传播而生的一部作品,网络平台的强力支持使得该作品的、分享和交互特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并将持续地发挥媒体影响力。需要强调的是,网络媒体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媒体内容的传播要时刻追踪媒体形式的更新。当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形式既是全媒体内容传播的理想形式,也是移动网络用户的集聚地所在。
2. 个人特色
全媒体作品倾向于个人创作,个人特色是全媒体针对拍摄与制作主体的一种强化。在继承了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理念之后,全媒体制作形态逐渐过渡为一个人将照相机带到大街上。这种变化体现出设备的精简、活动能力的提升与活动范围的扩大等有利因素。对于时事类新闻,全媒体作品的个人性可以节省很多时间,避免新闻时效价值流失;对于深度报道,这种个人性有利于拍摄者深入现场,以个人身份能较快地融入拍摄对象的工作和生活中,保证了拍摄结果的真实与自然。可以说,这个时代的新闻内容正在经历着从主流媒体高大上转向个人全能小快灵的转变过程,作为媒体中的记者个体,可以借助全媒体技能分担很多原来大团队才能完成的拍摄任务,找到全媒体内容的价值空间。
全媒体拍摄的个人特色在《飞》中体现得较为明显,除了将镜头灵活地融入训练与生活细节之外,更有拍摄者与运动员之间的一段个体形态对话。被采访者面对镜头没有表现出一点紧张,而是像唠家常那样讲述自己的故事,读者很容易被打动。作者在后来的一次讲座中提到,拍摄的数月间,他曾多次进入训练基地,轻装简从,将自身定位成运动队的一分子,这种做法很好地打消了采访对象的顾虑。特别是对于身体有残疾的运动员而言,这种拍摄前的交流就显得更有必要,可以有效地消除他们心中的自我防御,将内心最真实的一面留给采访镜头。在个人创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突况,或者拍摄至与构想有出入的阶段,因为船小好调头的关系,可以现场制订应急预案,改写采访提纲,或者增加相关的拍摄内容,交由后期重新斟酌使用。
总的来说,个人化的创作方式节约了拍摄成本,更容易采集突发性的细节,形成了全媒体作品的独特风貌。
3. 设计参与
全媒体作品的设计特征较为明显。一方面,数字设计软件的普及使得作者可以绕开传统媒体制作中的专业美工设备,轻松地将设计元素融入作品中;另一方面,设计与摄影本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影像素材中寻求设计可能性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高质量影像与设计的结合将大大提升作品的视觉品位,这是全媒体作品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飞》的设计特色在片头、片尾以及采访者字幕中都有体现,同时在画面语言中也糅合了一些版式设计的特征,体现着全媒体作品的轻质与平面化。在视觉设计之外,《飞》针对不同场景挑选的音乐也较有特色,可以将其看成是更广范围的一种设计手段。总的来说,设计参与是全媒体作品较为重要的艺术表达手段。结合画面艺术特征,可以看出,《飞》一方面完成了对现实的记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作者的社会思考与艺术追求。学者马凌燕曾说:新媒体艺术家不仅企图紧扣社会现实的脉动,而且更希望能介入社会的脉动,这就是新媒体艺术对当代文化的贡献。从这个角度看,《飞》称得上是一部较为优秀的文化产品。
结语
《飞》这部影片斩获荷赛奖项已有数年,但直到今天,中国摄影师的全媒体作品能够获此殊荣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正是源于国际摄影界的认可,《飞》这部全媒体作品所体现的相关特征更值得去进一步分析和探讨,这其中就包括传统价值和创新表现二者之间的联系。传统价值源于摄影本质和相关经典理论支持,创新表现则注重传统媒体内容的时代性发展以及对某些传统价值的强化,并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来实现。继承传统、接续创新是全媒体内容研究的一个基本思想。
关键词:全媒体;新媒体;多媒体技术;整合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39-02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媒体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不断涌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的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媒体主要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卫星网络、移动通讯等作为运作平台的媒体形态,它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多媒体是新媒体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等。
1全媒体概述
所谓全媒体,就是将不同的媒体形态尽可能多的组合在一起,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全媒体的“全”突出了传播工具的全面覆盖,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网路、电信、卫星通讯等方式,涵盖视、听、触觉等三方面的人体感官,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在人力资源的统筹使用上,注重提高媒体从业人员应用新媒体的技能,强化现有工作人员“一人多能”的工作模式。
2多媒体课程教学与全媒体时代融合的现状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一直是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的是用计算机实现综合处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目前的教学现状与当下的全媒体信息时代格格不入,存在着诸多弊端:
2.1技术滞后
新的多媒体技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像VR虚拟现实技术、IPTV宽带多媒体、多媒体播放器的PMP技术等,越来越面向实际应用领域。但高校的科研并不有涉及这些前沿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本身也没有更高层次的进修或科研方向,导致学生对最新技术的滞后了解。
2.2教学分支过多
由于多媒体有涉及音频、视频、图形、3D等各个领域的范畴,所以高校又将这些技术分支独立开课。交互性本是全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而过于细化的分支教学则无法很好实现作品的交互性。这也与全媒体中“全”的概念背道相驰,后果是学生的偏科严重,影响培养“一人多能”的综合性人才。
2.3成果实用性不强
全媒体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全媒体从用户出发,其核心为用户使用的关注,就是要关注用户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会产生一个特殊的需求。而计算机教学中强调的是技术的应用,学生的作品仅是电脑技术产物,没有生命力和经济价值。虽然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并没能完全落实到位,因为实践环节的课程都以在学校的机房为主,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及设备受限。
教育的转型变革与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时下,以高等教育为代表的国内教育行业受全媒体概念影响主要体现在反馈层面,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设计类专业,高等教学更要在理论研究与思路创新等方面形成自身的培养特色,变被动为主动,形成相关的教学成果。
3整改思路方向
3.1教学目标的整合
全媒体时代,信息过剩,原创作品价值愈加凸显。因此,培养学生原创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技术如果被认为只是计算机的一个分支,而忽略它综合性的艺术价值,那作品自然成了电脑技术产物。学生只要学会用工具软件去完成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的整合的工作,其成果自然没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纠正以往只以算机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将艺术设计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整合。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新媒体的应用,受众的需求,创新等核心内容。
3.2教学内容的整合
包括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内的高校各设计类专业针对全媒体时代都是多媒体作品整合学习与制作流程,即包括创意、制作与等环节。较为宽泛的全媒体概念映射到专业教学中变成了以作品为中心,涵盖前期准备、后期等环节,即多媒体融合全流程制作,这体现了多媒体教学思路的一种转变,同时与前期全媒体概念的解析也是一脉相承的。针对当前的教学实际,其主要方向是全媒体型人才的培养,即除了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还要在视频拍摄、音频编辑、移动媒体和信息设计等方面进行加强。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包含了全媒体概念解析、专业学习要点等理论内容以及实例制作解析。在这个全流程的学习框架中,商品的拍摄后期加工、音视频素材采集、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在线等内容是强化与整合的重点。
3.3教学方式的整合
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全媒体整合学习主要包括已有专业课程的整合、网络媒体设计与制作内容的强化、以信息设计为主的设计理念和手法的引入等内容。全媒体时代是多媒体技术专业课针对某一特定方向的提升阶段,也是面向就业实际的调整环节,其教学重点在于对多媒体作品设计的整体流程设计制作技能的完善。新媒体科技日新月异,老师的单向灌输式的讲授知识已不合时宜,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将教与学整合起来,可依托工作室、机房、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创业活动、竞赛活动、毕业设计等方式。
4探寻教学创新的突破口
4.1以培养“一人多能”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重新制作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培养“一人多能”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以项目任务模块为单元来展开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与其他艺术类课程的整合的研究,探索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总体上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法或模块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2)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研究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技能训练的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机制,大胆地采用“实例法”,按照“提出任务一观看实例一分析实例一制作实例一布置作业”的流程来进行。
(4)以“设计+技能”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完成训练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优化设计能力:教学中肯定学生的自主发挥能力,要求在作品中能体现个人创意设计,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再继续创造。
(5)主要采用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与操作成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成绩。
4.2依托工作室为载体,教学结合
机房教室仍是学生掌握基本技术的主要场所,但全媒体时代下应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将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向课堂外演练的整合贯通。在多媒体课程中的产品的拍摄,视频素材的采集,音频素材的录制,这些本身在第一课堂也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借助于课堂外的团队实地演练制作。课堂内外整合有助于发挥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知能力,在课外的各种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运用。
为了实现课堂内外的教学结合,教研室试点成立了独立的媒体工作室,配备齐全的软硬件设备。让学生分组在课余时间及双休日进行实践工程,团队合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团队交流合作的热忱,完成相关的实践项目,鼓励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创业活动。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模式,同时穿插学生的课外作业、作品,进行课堂讨论,互相点评取长补短,从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的互动学习环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潜能,还能有效改善学习效果,同时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4.3c互联网结合,线上线下同步
教师和学生在课学内不应局限于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许多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都是从学习者提出的问题中产生让学习者主动成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多媒体的产品需要融入互动元素,那学习过程也可以融入互动环节。网络化的教学具有重复性和及时的反馈性,借助一定的互动平台,线上线下的同步,教师通过上传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在平台上提前布置相关的课前素材准备任务,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自主观看和学习教学视频资源,完成素材的收集初加工等工作。这样课前学生已经对将要学习知识点进行了独立探索,掌握了相关的制作过程,并明确问题所在,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作品及答疑,互动协作等活动,进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作品在线上,作为课后反思的成果,可以供大学交流,互相评价。
一、全媒体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及思路
在全媒体冲击下,文化创意产品需通过新媒体网络的立体营销,网罗各种新媒体关系的关联作者及受众,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定制的专项开发推广,利用项目制运作的思路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创造开放的可延展的多媒体联动平台,为后续纵向项目开发打开局面,而项目累积必须达到配套系列方可构建全媒体产业链,从而深度挖掘最大的规模系统效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组建就是国家机构改革为综合统筹推动报刊、出版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是一个信号,它标志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整合已悄然拉开帷幕。创意转化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演变为一块没有硝烟的战场,是学习知识与获取信息并投入行动的时速较量。哪位出版人最先攻下跨平台新媒体融合这块阵地,就最先抢占下巨大的图书市场份额和商机。2011年,全球同步首发的图书《史蒂夫•乔布斯传》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在我国,此书以传统广告渠道(机场、路牌等)为依托,打通当当、卓越、京东、苏宁易购等主流电子商务购物平台及微博宣传,利用腾讯、优酷视频、巨鲸音乐等专业网站定制专题宣传板块,结合网络时尚品牌凡客诚品进行实体预售立体营销,仅短短1周,就达到图书销量67.8万册的惊人业绩。新媒体融合所创造的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链规范效益跟传统媒体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和概念层上,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这种核反应堆般的冲击创造了无限商机。微信影响力的快速提升,造就了一批打动人心的微信作者及微信公众账号(通过腾讯微信认证的具有一定稳定受众的公开微信号),个性化定制优秀创意产品是近4亿中国网民的细分读者需求,其提供了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在市场。
新媒体联动创意产业带动着中国文化理念的变革。只有把一本图书的内容(即创意)当作一个图书项目来经营,站在宏观战略的角度架构,才能够匹配资源整合的全方位媒体营销策略。不要短、平、快的势利文化,而要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越来越有内涵的圣贤文化,文化资源与生存资源是一样的,都要低碳环保,最有效利用资源。这种观念差异也造成了现在中西方图书产品的天壤之别。西方把文化创意哪怕小到一个观念、一本图书都当作最上乘的精神营养品来配套开发,而中国人却把图书当作快消品(比如牙膏)来推广,恨不得跟早市的萝卜白菜一样贱买身价。快消品短期利用完终归是垃圾,而图书承载的是优秀文化的精神财富,是需要受众内化和传承的。在中国,代表着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存在着不少误区。这些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影响着未来中国人的素质,若不从观念上自上而下地扭转,其后果是十分可怕的。西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媒体开发方面已有了不少成功的实践,很多思路都值得借鉴学习。国际出版市场联动效应产生的《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等项目创造了新媒体时代的销售奇迹。《哈利•波特》的作者——单身妈妈罗琳,仅靠写书及所衍生的版权收入相当可观,图书、电影、动画、主题公园、多媒体开发、玩具等配套的产品都要付给她报酬;“迪士尼”品牌开发了配套的图书音像、主题公园、纪念品、多媒体软件、手机、玩具、服饰等多元化产业链;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以其观念与思路为创意内容打造了图书、杂志、电视、广播、网站等配套产业,2008年就获取了2亿多美元的收入,跻身美国名人影响圈第3位。从这些跨平动的成功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全媒体时代,编辑职能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超越了传统时代,这就对新时代的媒体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编辑需要重新定位其在新架构中的职能和作用
根据受众的“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3]受众会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微博需要精练、趣味、夸张等语言特征;数字电台需要细分受众群体,投其所好,满足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在线视频网络需要时效性、娱乐性强,迎合流行趋势,能进行热点问题互动的多媒体资源全媒体时代的编辑需要转换思维,与时俱进,关注最新潮流媒介的发展特征,掌握不同媒介平台需要的语言风格、内容取向,在熟练掌握传统类型媒介传播技能的基础上,做现代型、通晓新媒介、能驾驶多种新技术的新型数字内容生产者。但无论发展到什么时代,编辑的定位依然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紧密相联。传播先进文化,是现代编辑价值的重要体现。编辑要运用自己的学识、眼光、价值取向遴选精华,整合资源,发掘寻找对人类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优秀文化成果,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和经验技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和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编辑又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做到守土有责,抵御不良文化的蔓延,保护意识形态和国家文化的安全,为社会奉献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
针对产生创意的信息网络越来越丰富,受众定位的不断细化,作者队伍也极大地得以拓展的实际,把握细分市场作者资源的独占性便成为内容生产者抢占全媒体市场的关键所在。作者是数字内容产业的源头和生命线。传统出版概念意义上的作者管理,无外乎从提高出版平台声誉,吸引更多优秀作者;发现作者,选择作者,充实和稳定作者队伍这两方面。作者资源是基础,打造品牌影响力是关键,但在强大的信息网络体系下,博客、微博、微信、豆瓣电台等开放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共享和多元沟通,随之而来的出版平台也因此实现了多维度扩容。谁先掌握最新信息网络平台就意味着谁抢占了市场先机和网络受众,所以学习利用新技术推广成了建立网络新关系、开发潜在读者的重要阵地。
因此,全媒体化不仅是一种新闻报道形态,它还是媒体在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和策略上的思想变革。比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是国内最早实施全媒体战略的新闻单位之一。早在2008年,他们就在内部组建起全媒体新闻中心,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运作,颠覆了大家对“报纸”“报社”的传统认识,报社不再是“报纸社”,而是“报道社”,报业不再是报纸产业,而是内容产业。实施全媒体战略之后,报社的新闻生产方式由过去的单纯报纸版面延伸为多种传播形态,方式由原来的“按日”变为“滚动发稿”,新闻产品也由“一次利用”变为“多次利用”。
由此可见,只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一家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多介质运作,变原有的单一内容生产为多媒体化内容生产,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从而能在全媒体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全媒体时代用足用活新媒体
新闻传播本质上是信息和知识的传递,不论是以报纸、广播还是以电视、互联网为载体,让受众爱听爱看都是前提。随着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形成了受众快速浏览、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大量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必将导致传播最终变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客观地说,目前的传统主流媒体具有信息准确、内容权威、表达系统的特点及优点,在内容生产上具有其突出优势。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如果提早谋划,整合内部资源,打造兼容开放的全媒体平台,融合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及渠道,无疑会大大扩充其影响范围、增强其影响力,这才是媒体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手段。
另外,从新闻宣传的角度来讲,如果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良好的资源整合与互补,则能够极大提升其舆论影响力。比如,如果广播宣传既有文字稿件,又有广播专栏,还有活动视频,更有与网民互动的照片展示以及网络留言等等,广播就从纯声音的载体变为看得见的广播!这方面的林林总总,都显示了媒体融合的影响力。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用好新媒体才能更好地服务受众、赢得受众关注。如今的媒体受众已经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使用和消费者,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进步,受众已投入到媒体内容的制造、传送和展现当中。新媒体所能提供的多种互动渠道如:报名、投票、调查、博客、论坛等等,都使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互动更加快捷和方便。长沙台101.7城市之声倾力建设“音乐调查反馈体系”和“节目编播评估系统”,根据互联网上的受众需求和意见反馈,定制音乐类型、规划节目编排,已成为号称全长沙第一家由听众自己做主(挑选音乐)的音乐优电台。
全媒体时代的探索与实践
对广播来说,由于广播存在载体及手段的先天短板,借助和运用新媒体的渠道与手段,同时进行跨媒体资源合作,打造全媒体概念,不仅是必须,而且是必然。
长沙交通音乐广播在人才队伍尤其是一线采编力量的挖掘、培养和储备过程中,始终强化全媒体概念,要求现有的30余名主持人和编辑记者,不仅能采能写能发声,还必须掌握拍摄+拍照的技巧,自采新闻必须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相结合,并从制度上刚性规定了他们每天工作微博的刷新频次不得少于5次,官方微博则规定每15分钟必须刷新1次,以便将声音和动态,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途径予以最有效地放大。专职编辑也开始了角色转换,除了对新闻价值做专业判断、对新闻资讯(含电视、网络、报纸)予以整合加工外,还要求考虑播网联动,融合创新,以实现传播效果的叠加。比如,从2008年开始,交通106.1年年参与对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现场直播报道,不仅有声音,还有图片,更有相关精彩视频在频道官网及微博上,受到广大听众尤其是白领族群的一致好评。
2007年,长沙交通音乐广播组建了路况记者团队,以消除长沙市内任意地点的信息盲区;2008年,社会信息团队成立,全面掌握城区路面大小事情;2009年,频道记者正式进驻湖南省交警指挥中心,全省路况从此一览无余……记者和导播团队对处理突发和敏感事件驾轻就熟,并能利用工作微博、手机微信、手机报等形式,在互联网新媒体空间各类交通或公益资讯,围绕路况的播报分析、《温暖回家路》《长沙交通整治特别报道》《驾考新规》《保护江豚》《甜橙寻爱》等热点话题做文章,成为凝聚社会正能量的化身以及打造城市智能交通诱导系统的尖兵。
在节目具体编排方面,交通106.1全天的节目流程与在线收听、BBS留言板、节目网络论坛、官方微博,进行了紧密的捆绑联动。像综艺节目《三个大嘴巴》、汽车专栏节目《城市驱动》以及交通生活投诉与建议节目《交通威直播》每天的话题设计与设置,均通过新媒体渠道,做到了由听众做主,贴近性、针对性、及时性上了一个台阶。而听众喜欢和需要什么类型的音乐也借助网络互动,得到了充分的回应和照顾。
与此同时,打造全媒体的概念,在交通106.1近年来所有大中型活动的策划、营销与推广方面,更是得到了全方位的贯彻与实践。例如已经连续举办四届的橘洲(国际)音乐节。
作为音乐节的创意发起人和执行承办方,长沙交通音乐广播立足于全媒体立体传播来呈现视听盛宴,宣传通路除长沙广播电视台旗下所属媒体、《潇湘晨报》等媒体外,还获得了完美音乐在线、红网、新浪微博、金鹰网、人人网、土豆网、伊周、搜狐音乐、网易娱乐、凤凰网、《南都娱乐周刊》等60多家全国性媒体的全力支持。尤其是对网络新势力——微博的借重更是不遗余力,是历届宣传方面最值得称道的亮点和创新之举。随着苹果iPhone、iPad时代的来临,让普罗大众中的每一个人都能通过个人微博,成为资讯的见证者和传播者。交通106.1还积极建设和完善与腾讯合作开办的橘洲音乐节官方微博(http:///orangeisle2)。像2011年的第三届音乐节,新闻会结束仅三天,这个微博的粉丝即告破万,之后仍以每小时30位以上的数量持续攀升。粉丝们不仅对即将举行的橘洲(国际)音乐节表示了热烈期待,还积极为“橘洲音乐节”官方微博建言献策。新浪微博也是其重要合作伙伴之一。每届音乐节前期,长沙交通音乐广播以总括到分点介绍的形式,在新浪微博造势,每支参演加盟的乐队都以独特的视角和眼光来宣传介绍,包括每届音乐节玩点看法的抛出、倒计时美女与帅哥的加入,往届橘洲故事的述说等等,都受到了粉丝们的好评和强力转发。在2011年这届音乐节的演出开始后,仅新浪微博一家就有31万多条与橘洲音乐节有关的微博更新,平均每分钟100多条,评论和转发量更是惊人,内容涉及票务、现场、节目、氛围、点评、自拍、明星、活动等多个方面。而现场中的美女、求拥抱、求婚等花絮细节,更是在微博里被人津津乐道。至于演出视频,也通过土豆、豆瓣等网络进行了大范围的链接推广。
正是由于对新媒体的借重和全媒体概念的打造,橘洲音乐节项目现已迅速跻身为全国十大音乐节前五,辐射影响人群达1千万,知晓人群超过5千万,并被圈内外誉为全国最具商业潜质的音乐节……特别是票房推广方面,门票收入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36万成长到2012年的250余万,特别是第一天的门票,离开幕还有14天就全部销售一空。
此外,2012年承办的“丰盛町”潮男潮女选拔赛,也是运用全媒体概念进行活动营销推广、值得浓墨重彩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由106.1交通音乐广播与黄兴路步行街的香港·丰盛町商业街联合举办,长沙电视移动频道、女性频道协办。整个项目合同总金额高达194万,堪称历年以来长沙广播与电视频道通过内部资源整合互补、规模最大的一次联手动作。由于网络推广和跨媒体合作的举措得力,活动共吸引各阶层2万多人参与海选。
交通106.1全力策划和执行“全球好歌声、唱响张家界”主题征歌活动,以及“长沙锋蜜在行动——雷锋精神大型主题征歌活动”等数个重要音乐赛事项目,从一开始就确定要打破以往同类活动脱离受众市场的窠臼,力图以最潮最时尚的方式来进行活动操盘。为此,联系洽谈了诸如“完美世界”在内的网游公司,藉助游戏背景音乐、插曲等形式,在全国几千万网游爱好者中推广新歌新曲。
内容生产流程再造是传统媒体实施全媒体战略的关键
全媒体不是媒体与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前端链条融合,后端链条分化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要实施全媒体战略,就需要打造出一条包括“内容采集——内容编辑加工——内容多次——内容数据存储——内容多次出售”等环节的产业化链条。因此,要实施全媒体战略就必须进行内容生产流程的再造,其中,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的稿件中心至关重要。它相当于媒体内部的指挥中心,其他各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业务部门环绕周围,媒体记者采写的稿件由指挥中心确定其新闻价值,并最终决定以一种或几种媒介形式将产品呈现,转而编辑分发各自下线部门。当然,对于多数传统媒体来说,内容流程再造第一需要理顺内部各部门间关系;第二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容纳音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的稿件平台;第三应建立起一套记者稿件采用的统计办法,以方便量化考核,激励先进。
多媒体时代,信息供大于求,受众尤其需要更快、更准、更全、更可信、更可读的信息。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找准定位、取长补短、办出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最终做大做强。
关键词:全媒体化;传统媒体;理性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化趋势愈发明显。报纸,电视,广播等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也相继加入了“全媒体化”的大军当中,不甘落后。由于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加之拥有相应的人才储备、资金储备,足以迅速跟进和掌握媒体领域最新的技术,通过吸收转化,实现技术创新,在全媒体时代这是传统媒体绝地反击的必经之路和其取长避短的必经之路。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依托内容优势,借助新技术将生产的信息以多种媒介形态提供给不同偏好的受众,通过技术与内容的融合实现多渠道发行、多终端阅读,以实现传统媒体内容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全媒体也是。如果说,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媒体变革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些什么的话,那必定是与当下街谈巷议所导致的“普遍常识”相左的一些冷静视点。全媒体发展过程中,内容本身的生产、制作、管理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内容缺乏有效整合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和版权保护问题,成为媒介融合、全媒体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影响因素。这些也恰恰是传媒产业在大规模的全媒体实验中所应当注意的问题。
由技术进步引发的媒体分化
新时代的传播体系中由技术进步引发了媒介的变革,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它也引发了媒体的分化。我们在关注媒介融合时,媒介全媒体化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分化的趋势:新媒介自身属性得到强化,从根本上来说也是高度发展某单一媒介的独特优势。
在媒介融合大行其道的同时,我们注意到它的一个同等重要的对立面:作为具体形态的“媒体”开始了产品、市场、服务与技术的分化。在这个传播体系中,多方力量的博弈下,媒介竞争必然面临“合久必分”的分化走势。事实上,这也是市场竞争法则在大融合的大环境下不断地裂变的产物,带来了新媒介的新属性的开掘及新应用的层出不穷。从功能论的角度来说,媒介分化是受众细分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传播形式得以改变,人们利用媒介本身功能的主张性变强。而新媒介具有的独特属性在被强化之后,会进一步地高度发展其独特优势,进而形成媒体的技术壁垒,用以维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的新媒介”带来更强的交互性和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使传受双方对传播过程的控制增强了,使传播去中心化,让受众碎片化,并在更大的传媒视野里分化成为观念上的可能媒介大裂变,使得媒体可以更多地满足更为专业化的受众需求,而这一倾向的最好的证明便是媒介逐步拥有了市场高度明确的专业网站.新闻定制,门户网站的网络新闻社区。从更广的角度来说,小受众群体的杂志、电台及有线电视频道的盛行以及分众广告的崛起,也是这一观念趋势在其他媒介领域得以扩展的佐证。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需要全能型记者编辑。新闻教育如何满足这一需求正是我们要应对的问题,但全媒体不应被单纯视为技能教育,对于新闻教育来说,“技术主义”和“人文主义”应当两不偏废.如何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全媒体对从业者提出巨大的挑战,因为媒介需要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和传播有用的信息的人才,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在国外,全能型记者编辑风靡新闻界。媒介综合集团所融合的媒介都是同处一地的地方媒体,派往异地采访的记者都是多面手,他们能够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这种全能型的新闻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各种先进技术,短时间内难以培养。因此,在新闻教育中设置包含一些媒体融合方面课程的将会成为主流。新闻记者和编辑的培养.有赖于内容生产的技能,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念,更有赖于专业主义新闻理念和道德操守的养成。我们可能难以掌握新闻传播各个环节的应用性技术,但是我们要信守新闻信息传播的职业责任、掌握控制信息传播效果的技术原则。”
媒介融合的政策支持与管理制度
促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验不是一个简单的媒体形态的变化.它涵盖了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略性联合.媒体组织机构融合等多个层面。那么.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政策上的支持?
我国媒介市场区分严格,有一套森严的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封锁,媒介融资管理仍然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媒介资源无法通过市场实现优化配置。这在我们的全媒体化浪潮中的影响巨大。比如,绝大多数的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报道权,同时也不允许兴办电视台、报纸杂志;而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但原则上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台。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融合所需要的多媒体平台往往搭建不起来,至多成为报纸加网络或电视加网络的简单模式,这就抑制了我网新闻媒介融合向纵深化和多样化的尝试和发展。可见,媒介规制的变革乃是媒体融合的必要前提,扩大新媒体在我圆新闻采制和传播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是其中的必要步骤。
此外,现行的媒介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系统管理缺位,全媒体发展缺少应有的制度环境,因此也使得传统媒体在其自身的全媒体化中困难重重。
总体而言,目前的全媒体化仍处在一个发展和尝试的阶段,由于技术发展及媒介融合自身的不可预测性,它最终会是怎么样的局面,它的发展速度如何、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仍需实践的进一步证实。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它既是受众需求推动下的媒介创新之举,也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表现,同时,政策法规的推动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以及国际化潮流的驱动是促进传统媒介在产业层面实现融合的重要的驱动力量。在未来的媒介竞争中,传统媒体甚至整个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必然依赖于媒介融合所提供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竞争环境,任何希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媒体企业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样一点:在这个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中,不管它们是否想要进行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确实已经来到了,而且已是大势所趋。正是在这个席卷时代的大浪潮中,我们恰恰需要更冷静的头脑、更理性的实践;在任何尝试“全媒体化”的实践中,要有效预防操之过急、简单片面的理念错误及战略性失误,对于单一媒体来说是如此,对于传统媒体的长远发展发更是如此,对于当下的教育、文化、社会等各相关领域的管理和政策制定来说,亦复如此。
参考文献:
[1] 马金,毛庆,《未来媒体发展趋势:全媒体》,南京日报/2010年/11月/1 日/第A02 版
[2] 姜丞,《全媒体视野下的媒体挑战与对策思考》新闻研究导刊,2010年第5期
[3] 海松,《全媒体时代媒体产业新态势及传统媒体发展对策建议》,民风,2008年第19期
[4]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传播,2010年第4期
【关键词】全媒体;广播;媒体价值
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因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全媒体”体现的不是“跨媒体”时代的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全方位融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乃至通讯的全面互动、网络媒体之间的全面互补、网络媒体的自身的全面互溶,总之“全媒体”的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
广播的出现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在广播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受到报纸、电视、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冲击。虽然目前广播媒体的发展相对稳定,但是,如何应对媒介融合的冲击,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各种机遇,进而提升自身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发扬优质音频特色
广播电台作为音频内容生产和播出机构,体现其自身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音频内容制作。全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以技术为先导,虽然已开始重视内容生产和版权购买,但在内容制作上与传统媒体相比仍有差距,不少以技术见长的音频网站或APP,仍集成大量传统媒体的音频内容作支撑。广播的音频内容会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向新媒体转化,但音频内容仍然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
因此,优质内容的音频是推动广播发展的生产力。传统广播应当从策划、制作、包装、推广、营销等各个环节入手,搭建生产链,制作出适应全媒体时展的优质音频内容。
二、打造新型移动终端应用
城市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使便于移动收听的广播媒体进入了驾车人士的主流生活。汽车的广泛应用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快了社会活动节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发展趋势。具有移动伴随性特征的广播媒体在这一汽车时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汽车一族营造了良好的驾驶氛围、提供了各种及时的资讯信息。就车联网产业链而言,无论是汽车厂家和汽车通信设备制造商,还是互联网巨头,都已经开始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推进从内容到渠道到再硬件终端的布局。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车上人群会有更多的媒介选择,广播媒体必须重点打造针对移动终端和车载系统的应用,捍卫移动市场。
三、加大市场化运作
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竞争,主要是对用户、对人的争夺,经营者更希望了解用户的思想、习惯、行为甚至隐私,这导致传统媒体的广告模式遭到冲击,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认识到互联网广告在精准投放方面的优势。
广播的产业经营应进行企业化管理,引入职业经理人及专业团队,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运营,投资相对成熟的产品和项目。目前广播的产业布局面临着很大的行业机遇,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出现文化领域的投资机会;二是优质音频内容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应加大版权投资,建设音频互联网平台等;三是车联网的巨大发展潜力,语音入口竞争激烈,相关技术值得投资;四是拓展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依靠品牌力量开展区域服务。广播媒体的各个频率、各个栏目都有对应的可进行市场运作的行业领域。
四、大力发展“粉丝经济”
所谓“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通俗讲就是名人或其团队“利用”粉丝赚钱。对传统广播来讲,真正的互联网革命是要彻底颠覆只靠广告创收的盈利模式,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做好自己的产品,直接让用户为产品买单,创造自己的“粉丝经济”。
广播要让粉丝认同、有归属感并成为铁杆粉丝,首先主持人要有凝聚价值观的能力,价值观能得到更多粉丝的认同和追随;其次节目内容和形式要行成闭环的产业链,以获得经济效益。
话题和活动是广播媒体经营粉丝的主要手段,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要不断制造话题、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甚至让粉丝参与到节目内容制作当中,吸引粉丝的注意力,引起粉丝围观,创造更多与粉丝互动的机会。
五、扩展广告表现形式
传统收听受众和新兴收听方式的受众对资讯的筛选比较类似,都倾向选择医药养生、金融理财知识和美食餐饮介绍为首要关注的内容。全媒体时代的广播互动传播平台多样化,加上互联网的发展,使广播初具整合传播优势。先前的广播广告大多数属于插播广告,和电台本身节目内容是断裂的,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硬广告”,如果“硬广告”时段过长,就会面临广告时段因受众转台而大量流失的危险。
广播媒体应当为广告客户“量身定做”。整合传播中的公关、促销等元素,通过让广播的优势和特点最充分地层示出来的现场直播、多点直播和访谈类节目,利用直播成本较低的无线电信号,只需要几个不同现场的播报或主持,通过电波即可实时多点播报传达。
各个省市电台可以抓住宏观政策和日益发展的产业环境改进制播管理机制,创新发展方式和思路,开辟适合新时期广播广告经营的发展模式,同时提升广播品牌形象,通过创意营销、整合营销、绿色营销等一系列营销策略提升广播广告的价值和创意。
新媒体 新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已达到2.77亿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新媒体产业在国家经济总量的贡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中国新媒体产业的竞争创新能力也在经受着考验。“现在的‘三屏合一’(手机、电视和PC)和‘三网合一’是2011年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对于中国来讲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成为中国新媒体在今后十年非常重要的基础。在中国建立覆盖更广、性能更高的宽带网络基础,以宽带为支撑向内容和终端的两方面延伸,将是中国新媒体发展一个关键点。”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教授说。
“下一代互联网”指的是在保持现有互联网的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在IPv6平台上,攻克重大技术挑战和开发新的革命应用。IPv6是互联网网络互联IP协议的第六版,也是下一代互联网中的核心与关键性标志协议。
我国在发展互联网方面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IP地址的短缺。如今全球IPv4地址目前已经分配完毕,全国13亿人口,平均每人仅拥有0.2个IPv4地址,IP地址不够成为互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亟需下一代互联网来解决。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的IPv6网站正式开通。这是奥运会有史以来首次利用IPv6搭建官方网站,让全球的IPv6用户通过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享受到了北京奥运会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副主任李崇荣教授说,“整个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的工作历时七八年,在国际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我们也成为了互联网标准组织中的第二大国,引领了某些技术的开发和标准制定,并且在互联网组织技术和治理方面也有了初步的话语权”。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媒体融合的动力、难点和趋势
媒体融合是信息生产力发展引发的变革。到目前为止,国内大规模的媒体融合还在起步阶段,媒体之间的融合主要还是报纸与网络之间以及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但是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今后必将迎来媒体深度融合的阶段。
媒体融合的狭义概念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教授对媒体融合的概念进行了拓展,“现在媒体融合发生在四个层面,一是技术融合,引起了媒体形态的变化;二是业务融合,引起了组织管理的变化;三是媒介产业的融合,体现在媒体业态的变化;四是组织、产权融合,体现媒体生态变化。”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也是各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崔保国指出,媒体融合发生的动力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受众的需求是媒介融合最基本的推动力。二是技术的推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是这十几年来最关键的三项技术。三是市场的动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四是生产,实际上是由信息生产方式与信息消费方式的变化引起的媒介融合。
从媒体层面上来说,在这种媒介融合的新局面下,新媒体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而传统媒体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崔保国指出了两条出路,一种是传统媒体应对媒体融合而进行的转型,比如报网融合,手机报、数据库,电子书籍,还有网络视频、手机视频等;另一种是针对大型传媒集团的发展全媒体的发展模式。但是全媒体的发展模式只适合大型传媒集团,如果每家都建立全媒体模式,反而造成社会传媒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浪费。
南方报业集团现有“十一报”、“八刊”、“五网”、“一个出版社”,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型传媒集团。在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全球传媒业发生急剧变革的新形势下,对于南方报业集团而言,全媒体转型成为了其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适应数字化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南方报业实施了媒体聚合战略,一方面不断巩固和扩大传统媒体阵地,另一方面在聚合的基础上不断加快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发展,以求获得更好更优的发展动能和效益。
媒体融合时代的盈利模式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的盈利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对新媒体而言,尼尔森在线研究北京公司总经理李昕认为,现在盈利模式最多的还是广告。广告其实有两类,一类是媒体网站上的赞助类的广告,还有一类现在也比较多的就是在免费内容里嵌入的广告。第二种是增值服务,比如各种平台上的应用下载。
“很多人其实想做收费模式,但收费模式在全世界来讲失败的案例远远多于成功的案例。另一方面,免费加广告虽然是一种比较经典的模式,但是盈利周期非常长,大概需要七八年的时间才能盈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说。
目前,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15亿,互联网用户也已逾7亿,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而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成为各界争相探讨的话题。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认为,谁能够提供移动应用的终端,在硬件领域就占先,在系统领域就占先,谁能够提供在移动状态下人们所愿意付费的应用,这就是最重要的盈利模式。
然而,对传统媒体而言,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旧有的单一依附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新形势的挑战。传统媒体亟需对盈利模式进行创新和转型。缔元信CEO秦雯表示,内容永远为王,不可能所有企业都像腾讯那样,也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去介入到产业链的很下游或者很上游。我们的产品优势在哪儿,作为一个媒体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把内容做好,这可能是传统媒体或者传统媒体背景的企业面向媒体融合整个大变革时代一个最容易前进的方面。微博的出现甚至未来包括移动互联网很多应用的出现,其实给传统媒体保持了品牌和发扬品牌提供很好的机会。
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的周洋认为“全媒体”的概念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②
报纸的短板和优势
报纸作为历史最为久远的传统媒体,历经了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在全媒体时代,报纸能不能经受住新一轮的冲击而生存下来?或者说全媒体时代是不是报纸“凤凰涅”,进而重生的一次机遇呢?这需要以客观的眼光审视报纸,理清报纸的“短板”与优势所在。
首先梳理一下报纸与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相比其“短板”所在。受截稿和出版因素的影响,报纸不能提供最新资讯和及时更正信息,时效性相对较差。“和广播、电视相比,报纸工作程序多而繁杂,故而新闻时效差;阅读报纸受文化水平限制,群众基础不及电视、广播广泛;文字远不及声音、图像那样真切、逼真,有感染力。”③报纸版面容量有限。报纸一天几十个版,顶多一两百版。相比之下,网络新闻每分每秒都可更新,其时效性远非报纸能比。另外,网络无版面限制,信息海量,库存无限,即使有上万上亿条稿子,也装得进去。
上述“短板”,成了报纸的致命伤。
在全媒体时代,报纸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便成为其应对新兴媒体新一轮挑战的关键。当前,报纸在与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的竞争中,在真实性、公信力方面更胜一筹,而这些优势也成为报纸生存、发展的基石。
2008年10月5日,CNN旗下一家公民记者网站iReport上,有用户新闻称,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因突发心脏病,被送进急诊室。这则“新闻”导致苹果股价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大幅下跌,致使一些股民损失惨重。这家iReport网站以提供“无编辑,无过滤”的新闻为口号,但结果却捉弄了人们。由此可见,在虚拟世界实在很难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眼下,报纸在新闻传播方面和网络媒体相比往往抢不到第一落点。网络里鱼龙混杂的“新闻”,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可是受众心里往往还留着一个疑问:“这是真的吗?”于是,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就带着人们的疑惑进行核实报道。而报纸也就渐渐进入“网络证言”时代,网络信息在报纸上得到证实才会被人们所信赖。
报纸有严格的内部审核机制,中外媒体无不如此。各家报社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记者手册”,规定着记者编采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的要求,比如:如何处理信息源,如何通过可操作模式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当记者采写完毕,编辑还会再次确认信息的可靠性,以确保报纸上刊登新闻的真实性。甚至有些媒体还有更加严格的新闻核查制度。④
目前,报纸仍保有新闻真实性方面的优势,而新闻真实性和报纸具有的公信力也将成为报纸在全媒体时展的立足点。
按照新闻价值选择新闻,满足读者信息需求
网络的兴盛带来的是海量的信息。面对“信息爆炸”的火焰,孰真孰假,难以辨别,个人难免会有“无助感”。在成千上万条信息中,有多少是有用的或是有价值的?
面对这种信息爆炸或是“垃圾信息”成灾的局面,报纸又一次显现出其优势。作为一支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专业化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报纸通过“系统过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受众挑选出符合普遍新闻价值观的信息,将受众从“个人筛选”的无助中解救出来。因此,报纸生存的另一依托点在于新闻价值观的保留。
报纸制度上的优势
尽管近些年来网络的地位在上升,但政府对报纸的重视程度依然高于网络。政府对报纸行业的最大支持在于对网络新闻“采写权”的限制。新闻采写权的缺失不会完全扼杀网络新闻的生命力,却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无论是网站、论坛、播客、博客,还是微博,没有取得采写权,的“新闻”就不能称之为“新闻”,因为没人能保证真实性与可靠性,毕竟没有经过“权威授权”,缺乏约束与责任。文责自负对于传统媒体是个比较有效的约束机制,既是强制约束,也是道德软约束。⑤
全媒体时代报纸的出路:融合、互动、做强深度报道
诚然,进入全媒体时代,报纸的生存环境可能会更加严峻,生存压力会更大,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全媒体时代的降临也给报纸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机遇。全媒体时代报纸的出路在哪里呢?
如前所述,报纸自身具备的优势是其生存发展到今天的原因之一。那么,在全媒体时代报纸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紧抓自身优势,挖掘潜力,从而进一步巩固优势。在具体操作上,报纸应该顺应全媒体时代的新形势,走报网融合之路,做好报纸网站,增加互动性,做强深度报道。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报纸不得不认真面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介,在经历了震惊与恐慌之后,各家报纸纷纷采取与网络“联姻”之策,走上了融合之路。多数报纸办起了自己的网站。当前,报纸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联姻”,将显得比以前更为重要。
报纸建立网站,不能单纯地把报纸的新闻照搬到网上,而应该统揽全局,依靠报纸成熟的采编队伍,重新统筹安排各自的新闻渠道,把记者采写的消息稿件第一时间在网站上,随后,报纸再以深度报道、追踪报道、背景分析等与之相配合。报网互动,密切配合,错位发展,才是有效的报网融合之路。
报纸还必须在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方面做足文章。众所周知,报纸由于出版周期长、版面有限等原因,在与受众的互动方面无法与网站相提并论。而报纸网站完全可以借鉴许多门户网站开展网络互动的做法,例如,建立论坛,引导网民对报纸上的新闻报道进行讨论。报纸网站还可以挑选出网民有见地的稿子发表到报纸上,这也是吸引网民关注报纸的一种方式。
深度报道是报纸应对其他媒体冲击的一件利器,在全媒体时代也是如此,报纸必须做强深度报道,针对具体新闻事件为受众做深度解读。因为网络的海量信息,常常一上来就会给受众来一通眼花缭乱的狂轰滥炸。人们越来越形象地把网上大量涌出的东西称为“信息垃圾”。谁来做“垃圾”的淘洗、筛选和加工工作呢?报纸责无旁贷。即便是同样的新闻事件,报纸也要尽量避免报道同质化,提供读者更多的新闻背景、新闻分析、新闻解读和新闻追踪。
另外,报纸还必须拓展改革思路,创新办报理念,在提高服务水平上狠下工夫,要根据现代受众的生活需求和生活习惯去寻找网络做不到,或者不如报纸更方便的地方,然后对症下药,牢牢抓住受众的心。
注释:
①牛春颖:《2009中国报业:承载2008的得意与失意》,《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1期
②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第3期
③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关键词】全媒体语境;广告语;传播策略;广告媒介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视听技术、图像技术、动画技术等在新媒体中的应用促使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逐渐转型,其主要的表现就是纸质载体、电子载体的融合性发展,使得广告语传播空间得到不断拓展,广告语的传播力大幅提升。基于此,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发挥其在广告语传播中的实效性就成为决定传统媒体未来发展趋向的重要问题之一。就广告语的传播视角而言,如何更好地融合传统媒体技术与新媒体技术,如何在全媒体语境下促进广告语的传播研究,这些问题已成为当下广告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研究为全媒体语境概念提供理论研究的视角,其研究的视角被称为“麦克卢汉视角”,具体而言,就是将媒体作为人体的衍生,这一视角对当前全媒体语境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启迪。在全媒体的语境下,网络技术的兴起会使得诸如文字与声音、视频与图像、动画与声音等媒体形式成为当前媒体应用主要形式,这就构成全媒体语境,媒介的整合、载体的整合、运营理念的变化基于此就成为必然,并由此构成全媒体语境基本要素①。媒介终端有传统化的电视广播、现代化的手机电脑等,具有区别化的媒介终端必将会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媒体运作的模式主要分为全媒体新闻中心运作模式、报网合一的运作模式、台网互动式的运作模式、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运作模式这四种。在全媒体语境下,广告语传播一般要涉及到媒介的整合、载体的整合、运营理念创新这三个方面,全媒体语境促进广告语传播策略就要根据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媒介的整合
在全媒体的时代,广告语传播的第一个阶段是对媒介进行有效地整合。媒介的整合,就是指对媒介予以科学准确的选择,为媒体有效组合夯实基础,从而有利于媒介排期。媒介整合的实质即是利用媒介观念指导媒介的策划。在其运作时,首先,达成广告经济效益目标,继而则是遵从这一目标开展选择与组合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指向目标就是区别化的广告媒体。全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整合是指基于既定目标下的广告媒介的选择、组合与排期。1.广告媒介的选择。广告媒介的组合是从受众视角而言的,就是对受众群体资源予以整合。在新媒体的时代,广告媒介逐渐从传统型的媒介渐进为互联网化的媒介,这一转变使得广告媒介选择的对象主要成为互联网广告媒体。目前的互联网广告媒介具有多元化与区别化的特点。多元化是指互联网的广告媒介具有不同的性质,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比如有商业性的广告媒介、政府性的广告媒介等;区别化就是指广告媒介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需要。在广告媒介选择时候,就应该遵循统筹性的原则,将不同性质、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广告媒介予以统筹。以“常回家看看”这则公益广告为例,该广告在央视网与各商业网站相继播出,是以关爱孤独老人为主题,设计出“忙点好啊”这一广告语,其次配之嘈杂的烹饪场景、黑白电视节目画面、略带哀伤的钢琴曲调,强烈冲击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的伦理情感线,引发集体性共鸣。因此,广告媒介的选择就是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统摄到统一广告传播的过程中,从而促进广告传播效应的最大化。2.广告媒介的组合。广告媒介的组合是针对广告形式而言的,位于广告媒介选择之后。就广告媒介选择这一层面而言,其实质就是针对不同类型广告受众实施整合策略,借助于这一整合策略,会使得不同类型的广告媒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其原有的分散受众群体得到聚集,在这一基础上,则是需要针对不同互联网广告的形式予以适当性的组合。广告媒介的组合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想让不同类型广告媒介的受众聚焦在同一广告中,就要使得形式具有吸引性,这是受众聚集效应是否得到最大化实现的关键要素。因此,就应该从受众角度出发,力促广告媒介组合形式多元化。除此在外,在广告媒介的组合的过程中,还要认识到广告媒介本身的属性与风格,在此基础上实现广告媒介风格与受众需求自然衔接,达到广告媒介组合效益最大化目的②。以“南方黑芝麻糊”广告为例,这则广告在设计的时候,打出“南方黑芝麻糊,抹不去的回忆”这一则广告词,在其风格设计上,就是利用“黑…芝麻糊”叫卖声引发休闲受众群体的淡淡怀旧情感,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休憩。再如,周星驰在娃哈哈茶饮料的广告中,则是在大喊“我爱你”广告词后,众多娃哈哈从天而降,周星驰在重压后表现出一种贪喝的滑稽情态,从而给休闲一族以娱乐性的逗乐,这就使得该广告传播效应趋于最大化。3.广告媒介的排期。广告媒介的排期即是指准确把握广告在不同广告媒介上的时机。在传统上,往往使用的集中轰炸式的广告排期,其主要方式就是在一个相对集中时间段内集中播出该广告,从而使得受众在视觉上、听觉上,以及思维上都得到反反复复刺激,强化了该群体对这则广告的印象。这一广告传播的方式也有其弊端,即容易引发受众心理上的反感与厌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受众的忠诚度,引发该广告媒介核心受众群体的流失。所以,科学合理设计广告媒介排期是十分重要的。就以德芙巧克力的“牛奶香浓,丝般感受”这一广告词设计为例,“牛奶香浓,丝般感受”采取同感手法,即将感官现实感受与心理虚拟感受相结合,在排期上采取“长期平缓+阶段性集中”的脉冲渐进式样式,不间断投放广告并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变计划,从而达到长期刺激受众感官目的。
二、载体的整合
广告的创意是广告整个活动的关键环节。载体的整合就是对广告创意的应用,也就是在广告创意的过程中,需要就创意的主题设定、广告的具体表现、广告的诉求方式选择等领域适用载体予以有效衔接。本文所说的载体主要是指传统化的载体与现代化的载体这两种形式,再对其予以细化。传统化的载体主要是指文字与图片、声音与视频影像等,现代化的载体则是指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动画、流媒体、视窗、按钮等,这些具有时代性与新媒体特质的载体可以容纳大量的信息,从而使得广告的创意适应全媒体这一大背景,将传统化的载体与现代化的载体予以整合,就可以承载广告创意的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使得广告可以传播集中性与多元性的主题。广告载体的整合的具体方式如下:1.多元化广告主题的设定。全媒体时代,载体融合会使得广告创意空间得到拓展,从而使得广告主题多元化成为可能。这与传统广告具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的广告会因为载体的单一性而使之只能够注重主题的单一性,不利于满足不同受众的要求。全媒体时代的载体融合使得主题能够与受众保持密切关系,维护受众的忠诚度。举例来说,“才子男装”在自己的广告中就设计出“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以才•智慧全球”等差异性的主题,从而促使受众得到对等性的广告消费。2.广告表现形式与受众的契合性口设计。不同的受众具有差异化的审美特质与由此形成的消费心理、行为,广告表现形式就应该具体来予以设计。以“脉动”广告词为例,摘取的就是“喝一口脉动,让你随时脉动回来;随时随地,脉动回来;关键时刻,随时脉动回来;关键时刻不在状态”等广告词,以趣味性与吸引力强的广告语将喜爱运动男性群体与爱好休闲女性群体归为一类,引发传播性的效应。3.正确传达广告的诉求。从广告的视角而言,只有在对消费者心理深入调查基础上,才能够促进广告传播效应提升到最大化。以十八酒坊广告为例,“有一种酒是用来留传的”这一广告语,这在新媒体时代具有现实价值,即十八酒坊广告语设计时立足于载体融合的契机,积极进行情感性广告创意,塑造富有新意的广告形象,面向具有怀旧情结情结受众传达出广告产品的利益,进而引发这一部分受众的消费欲望。
三、运营理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