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创新专项范文

技术创新专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创新专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术创新专项

第1篇:技术创新专项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横向转移;技术交易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1-0024-02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各行各业均在力图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技术和产业的升级,从而保证自身能够在所在行业里有所突破,并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日常工作。总体来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与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生产大国的身份还是不够相称,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成果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技术创新的横向转移能力作为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在创新者主体的整体创新能力提高方面有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

一、技术横向转移的具体含义

技术的横向转移是指能够跨越技术原创主体单位的一种技术转移。包括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甚至国家之间实现的一种转移。常见的具体形式有技术转让、技术贸易、技术引进等。在实际的市场化操作中也有很多种方式,包括一次性技术买断、收取技术使用费、按照销售收益进行提成、技术入股

等多种。

二、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充分认识技术的价值

长期以来,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主要以产品为主,市场上并不看重产品中所包含的技术,由于技术的价值难以评估,必须要形成产品才方便制定价格。但实际上,技术发展为产品只是技术应用中的一项而已。技术的应用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生产过程的支持,包括相关的测试技术等。

(二)缺少技术营销的思想

由于产品在营销中的直观特性,可以更好的组织销售渠道、培训销售人员、建立营销体系,所以人们热衷于关注和从事产品营销。相对而言,技术营销对整个营销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有关技术营销的思想和体系建设方面的知识和实践也相对比较匮乏。

(三)没有更多的技术来源

在不同国家、行业、企业之间技术进步的速度是不同的。政府为了保持国家的技术优势会直接支持一部分研究机构和企业发展技术,从而给他们以更多的资助。这部分单位积累了较多的技术,但是更多的企业技术研发是为了自身发展准备的,并没有更多的技术可以提供给技术转移的市场。

(四)实际操作中的障碍

即使有了合适的技术,在实际的技术转移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包括:(1)拟接收方不了解新产品和新工艺,缺少相关的技术知识储备;(2)有关该技术的通俗化商业计划和概念不能被接受;(3)拟接收方对技术的风险过于敏感,不愿意承担风险。

三、技术横向转移取得成功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相互信任

由于技术本身特性决定了技术转移中确实蕴含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交易双方如果没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将会在交易过程中出现较大的交易风险或者成本。比如,有些技术本身比较成熟,但是生产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容易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难以预料的困难。这些风险往往不容易在技术交易中发现,但是一旦技术交易合同签署后出现意外,就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所以,更多的时候需要双方信任,通过友好协商、通力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的技术市场中,信任的缺失同样造成了现在企业间的技术转移完成情况不好,更多的买家倾向于购买政府主导的研究所、高校等技术提供单位的技术,不愿意购买私营、个人的技术成果。

(二)具备相应的经验

技术转移中,交易双方是否有相同或者近似的专业背景,将直接决定了技术转移效果的好坏。同行业内的技术转移比较容易成功,跨行业的技术转移存在着更大的风险。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转移经验非常关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否有过参与技术转移流程的经验,是否有过成功实现技术转移的经验等;第二,是否有过与被转移的技术相关的专业经验。

(三)专业的合同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除了一些明确的技术指标可以清楚地在合同上表达,一般都会有些要求难以在合同上一次表达清楚。这就需要有专业的律师和经纪人来把握合同的编写,尤其涉及到一些行业内通用说法的内涵、专业名词的定义等都需要有详细的合同描述。需要采取“宁多勿缺”的思路,尽量给可能发生的意外留下再次商榷的余地。

(四)接收方的学习能力

技术本身一定会存在不断更新的过程,所以,一次技术转移在未来都可能遇到再次的技术升级问题。如果接收方具备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彻底掌握转移的技术,充分的消化吸收后能够自行升级换代,这将直接延长被转移的技术寿命。

(五)良好的沟通

技术转移的双方必须要保证从技术转移前期就能保持良好的沟通,而且要一直延续到技术完全转移成功,甚至技术被彻底淘汰。在沟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但是,现在的很多企业界人士与研究所、高校的技术人员交流存在一些障碍,不太容易有良好的沟通,这些都将会直接限制技术转移

的效果。

四、结论

由于我国的技术市场仍处在欠成熟状态,技术的横向转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些有来自整体环境的,也有来自技术本身的问题。为了保证技术横向转移的成功率,需要转移接受双方的努力,共同为技术横向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保证技术横向转移成功,为双方创造更好的效益,取得共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江雪.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4).

[2] 王新新.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7,(5).

[3] 唐晓斌.我国国际技术转移体系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

[4] 朱方伟.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

[5] 徐金发,许强,顾惊雷.企业知识转移的情景分析模型[J].科研管理,2003,(2).

第2篇:技术创新专项范文

关键词:产业链 知识转移 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单一企业不可能具备创新所需的全部能力[2](Powell, Koput and Smith-Doerr,1996),尤其当处于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时,企业若仅依靠自身现有能力,其竞争优势将难以保持[3](Shan and Song,1997)。Levinthal和March(1993)的研究表明,外部知识(External Knowledge)可以帮助企业跳出“技术陷阱”[1],这类知识尤其对处在动态和复杂技术环境中的企业必不可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超越企业组织和技术边界的外部知识对创新是有益的[4][5][6](Rosenkopf and Nerkar,2001;Henderson and Cockburn,1994;Von Hippel,1994)。这些研究都说明企业若想进行创新,必须寻求外部知识资源。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途径之一,本论文就旨在研究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即产业链中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问题。

1.产业链与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1产业链中企业的特点

产业链是建立在波特价值链基础上的,其中各企业通过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相互依存和制约,任一企业的变化都会对产业链中价值的传递和递增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上游企业通常被认为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标准规范的创建者,引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中游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追随者、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促进产业链的发展;而下游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应用者、产品服务的配套者,对产业链的发展起辅助作用[7]。表1给出了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差异。

1.2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994年Nonaka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这是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的四个阶段。此后,随着分工的演进和市场竞争的深化,知识转移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并且在产业链层面上发生。

刘刚(2005)基于SECI模型建立了产业链的双SECI模型――上中游和中下游构成的两个SECI结构,它们相互依存和影响:上游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带动中游企业不断发展,并将上游的知识传递给下游;下游企业则是上、中游企业知识的接受者,本身很少有知识创新活动,主要进行新知识的传播与扩散[7]。韩菁等(2007)对中国电信产业上、下游中的两个企业――华为公司与中国电信之间知识转移的案例进行分析,为产业链中的企业间如何实现知识的转移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从总体上看,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是一个SECI的双循环结构,以中游企业的知识“整合”为纽带连接。这既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并构建战略联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产业链中知识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

2.产业链知识转移过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

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其知识属性与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在与上游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转移的知识也大不相同(如图1示),因此企业应该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2.1生产下游端的初级加工与装配企业

大多数下游企业由于能力、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侧重于对上游企业传递下来的言传性知识与已有技术进行模仿、学习和应用。若下游企业仅基于简单加工和装配这一合作层次,知识转移将只限于物理系统,且内容仅为简单的操作和维修技能这种可编码化的显性知识。由于上下游合作双方能力差距过大,缺乏共有的知识和经验,下游企业吸收能力较低且存在多层中游企业,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并不大。

2.2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OEM)企业

若下游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可以进行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生产(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合作时,知识转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技术层面。在为上游企业生产标准化产品或零部件时,上游企业往往会对制造商企业进行一定的技术转让与培训,但这种技术一般是通用性和标准化的。另一方面,上游企业严格的质量和成本控制间接提升了下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可以说是管理系统和价值观念的间接转移。此外,通过长时间的合作,下游企业还能从上游学习到整合产业链中上下游分工关系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与产业内相关企业的联系,发展生产投入品的稳定来源。

与上一层次相比,在该层次的合作中,下游制造商可以与上游企业直接交流,减少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许多“噪音”,加上该层企业本身知识水平的显著提高,知识转移效果较前有显著提高,并且能培养下游企业的仿制能力,但对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仍然不大。

在现代产业链经济中,要想与上游企业保持更紧密的合作,还要求企业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重组价值活动,做到仿制能力的“质”的提高,以寻求与上游企业更进一层的合作。

2.3产品或零部件的再设计(ODM)企业

与OEM只经营制造业务的简单外包与代工形式不同,ODM(Own Design & Manufacturing)经营制造和产品设计两个环节的代工业务。

制造商企业要与上游企业保持紧密与稳定的业务联系,必须在成本、品质和速度上优于产业中的竞争对手,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当制造商企业在OEM的基础上积累了较强的生产能力时,可以通过与当地的研发机构或高等院校保持密切联系,与上游企业进行价值链中端的合作,即针对某一特定市场产品或零部件进行适应性开发与设计,实现OEM到ODM的升级。

基于这一层次的合作,知识转移开始出现双向流动,但由于制造商企业在技术诀窍和基础技术上还依赖于上游企业,这种双向流动也还是以上游向下游转移为主,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技术和质量、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而下游向上游转移的知识主要是长久积累下来的应用性知识。下游企业在消化吸收上游传递的新技术后,将其与旧技术整合,生成新的技术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将改进的技术和工艺用于对原有产品功能改进或扩展,或者生产出适应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甚至向市场提供全新的产品,以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实现了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2.4合作创新(OBM)企业

OBM(Own Brand-name Manufacturing)是面向消费者经营从产品研发与设计、制造、营销与分配及售后服务四个完整环节的自主品牌制造商。企业在技术、管理与营销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并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这种OBM企业可以与上游进行广泛的研发合作,或建立平等意义上的技术联盟,分享核心技术和信息,共同创新。这意味着它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与上游企业在产业内分工也达到了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可以从产业链关系逐渐向企业战略联盟发展。

OBM企业与上游企业在这一层的合作重在新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企业需要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知识网络以获取和使用充分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并摆脱长期形成而现在不再使用的知识范式。

3.案例研究:以联想为例

1984年联想集团成立。今天,联想集团已是全球第三大PC厂商。笔者期望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揭示出企业如何通过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实现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3.1联想集团的发展历程

3.1.1“贸”(1984年~1990年)

1984年11月,联想集团正式成立,通过计算机服务和国外电脑品牌积累原始资本。在该过程中联想跟踪和掌握了业界最新技术,学习了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营销理念,逐渐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队伍。1988年香港联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迈出生产制造的第一步。它成功开发出联想汉卡,使公司步入流通领域。

3.1.2“工”(1991年~2000年)

基于前一阶段积累的资金与管理经验,在获得生产许可证后,联想开始了自己品牌的计算机生产制造(主要基于产品技术)。1999年,它获得了中国地区第一位的市场占有率,亚太地区也位列第一。

3.1.3“技”(2000年~2005年)

2000年,联想集团成功拆分,并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核心技术,且大举进入信息服务领域,以互联网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

3.1.4世界领先(2005年至今)

2005年3月9日联想成功收购IBM公司PC业务,成为了全球第三大PC厂商,年生产电脑1400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销售额达到130亿美元。

3.2联想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机制

纵观联想的发展历程,它走的是一条“贸工技”的道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建立企业的管理和营销基础,为技术创新的实现做好了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联想提出了“依托市场发展产品技术,逐步发展核心技术”的技术创新途径。其实现创新的具体步骤为:

3.2.1奠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基础。在创始初期,联想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仅靠提供计算机服务和销售参与到产业链中。它通过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营销知识。

3.2.2依托中国市场,依靠其市场和销售能力、企业管理能力,推出自有品牌产品,并借此发展产品技术。主要的工作步骤有:①OEM产品,作为切入产品技术的基础;②在自有品牌产品基础上,发展其自有产品技术;③合作开发,特别是与国外芯片公司合作以获得产品开发能力;④独立开发,在该过程中联想以各种投资的手段迅速获得产品技术。

3.2.3在建立自有品牌产品系列的同时,通过联想研究院大力发展核心技术,提高其在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利润率。

联想在开展电脑业务的初期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创新能力,然而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从先进技术的使用者,过渡到促进者,最后到创造者,甚至到现在成为产业标准的制定者。

4.结论

产业链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企业相互依存和制约,这使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状况不同与其他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因而这种知识转移带给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产业链中的各类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地位与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联想集团正是由于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作用,才逐渐由产业链的最底端发展成为上游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探讨企业如何通过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获取外部知识并进行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产业链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经济研究视角,近年来已经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因此,本文将两者结合,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期望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Levinthal,March. 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Special Issue 14: 95-112

[2] Powell WW,Koput KW, Smith-Doerr L.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41:116-145

[3] Shan W, Song J.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Sourcing of Technological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7,28: 267-284

[4] 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4):287-306

[5]Henderson RM, Cockburn IM. 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Special Issue 15: 63-84

[6]Von Hippel E.‘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94,40: 429-439

[7] 刘刚.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

[8] 韩菁,贾建锋,陈希.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

第3篇:技术创新专项范文

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改革创新一、前言

我校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市政管道规划设计及施工、高层建筑管道设计及施工和水资源处理利用的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房屋和城市市政管道的设计、安装及水厂和管网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保证教育质量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课程结构的设计与制订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从2006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我校总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70人,而目前在校生人数为108人。06级和07级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的是“大专业、小方向、学分制、活模块”的方式进行,从08年初开始我校主要采用的“2.5+0.5”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采用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学生在校两年半学习理论课,最后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

然而,随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断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凸显。人才培养模式里的课程结构就是关键了,在高职学生只有三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有用地安排课程,让学生能够既掌握强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贴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加深入,真正实现“毕业就能工作,工作就能胜任”的“零距离”就业,这必将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课程结构的改革将成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结构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许多高职院校推出了 “2.5+0.5”或“2.0+1.0”人才培养模式。“2.5+0.5”或“2.0+1.0”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3年高职教育中,学生在校内集中学习两年半(或两年)的理论知识,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或一年)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校内的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传统的课程模式,总体表现在“大一上基础课,大二上专业基础课,大三上专业课”,以这样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然而,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虽然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讲, 存在一些弊端。让学生不能很好的做到学以至用,理论用于实际。

三、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探讨

1.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校内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并且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工学结合不紧密,同时,校内教师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材料把握有一定难度,造成校内外教师、工和学相对脱离,且理论和实训的融合度不高。其次,传统的课程结构中,主要有2.5年的理论学习时间。“2.5”年中,又有1年的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只有1.5年,时间比较短,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主要为学生独立实习,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实习指导,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赶不上本科生,在动手能力与适应性方面与中职生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

鉴于目前“2.5+0.5”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需要创新适合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的课程结构,同时,探索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竞赛促进学习的培养方式,优化学生的课程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完成相应的实训部分,从而构建基于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让我校学生能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2.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2.5+0.5”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创新

(1)设计思路的创新

结合我国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思路,我校本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培养目标,按照“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同时,完善具有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特色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争取能在一门专业课程上,做到“基本理论讲授、专业技能训练、工程实践锻炼”三阶段模式。

(2)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线。基础理论教学应该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专业课教学贯彻应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学习专业课,明白为什么学习这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会运用专业基础课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授课分布上要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保证既教学生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工程项目问题。比如,我校选择了现代给排水设计这门课程,里面包括了专业基础课部分―水资源的利用与处理方法;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我们应该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与自来水厂,让学生了解现实中水的治理方法及工艺流程。同时,我们在学习专业课部分――给水管道系统和排水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时,就应该在讲授理论课程后,安排学生做相关的工程实例,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市政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结构时,要合理安排课程的学习顺序,先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水力学、水处理工程技术、CAD绘图软件、水泵与泵站等都应该安排在现代给排水设计之前完成,这样才能让学生把以前的知识都能学以致用。

四、结论

通过对我校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的探索,提出了对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避免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在课程的授课分布上做到“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理论讲授―项目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同时也解决了高职学生理论学习不足,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让学生能在有效的3年学习时间里,蜕变成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让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李静.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2+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工教育,2014,(08).

第4篇:技术创新专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设计 项目化教学 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24-02

项目化的教学行动指的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它属于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即“行为导向”。近些年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处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中,项目教学法一直是个热议的话题。这种教学方法所特有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性让很多的高职院校积极地推广,不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有些问题有待解决。

1 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项目来源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即:模拟项目、企业真实项目和设计竞赛项目。模拟项目,就是由教师模拟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同时结合在课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项目设计选题;企业真实项目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与企业通过合作关系,然后引进企业实际项目,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是通过“校企合作”和“工作室制”的方式进行项目开展教学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媒介平台企业选集项目。设计竞赛项目具有“真题真做”的实践性、创新性,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综上所述,就总体而言,国内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存在以下的相关问题。

1.1 项目化教学的实效性

项目化教学在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时确实有效、及时,不过我国不少艺术设计专业老师形成了误区,,他们感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项目化教学手段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对于传统的理论知识内容则可以忽略不计、点到为止。

1.2 项目教学的设计大于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化的相关调研,学生会将项目的相关设计放在首位,这说明项目的相关设计是项目化教学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不过在我国,很多企业和高校在课程建设及管理方面还不充分,真实意义上的企业模拟训练在高校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不少专业指导教师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实际经验的理解,不能把项目教学的真实性体现出来,进而使得企业项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都不足,这些原因都让我国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堂教学中的项目化教学手段上出现了困境。

1.3 有关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仍不完善

如何能够建立完善而科学的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在目前的学科体系建设中仍然是项目化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目前项目化教学考核的普遍方法是“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其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有的高职院校将其考核细则设计得十分琐碎、复杂;有的在相关课程的类型设计上存在差异,单一的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2 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2.1 针对课程性质进行合理化的项目类型选择

在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课程模块仍然采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构成形式。

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坚持知识的循序渐进原则,具有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的逐级进阶训练。通常来讲,在项目导入时,企业往往不容易参与到实际项目训练中。很多高职院校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践项目需求。从目前的专业课程安排来看,很多的课程安排并不能灵活地实现项目教学的合理性。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不平衡,使这些学校不能合理地满足项目教学所需。因此,我们强调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时,先要以模拟的项目训练为主,另以企业的实际项目训练为辅。

2.2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计要达到其完整性

对课程的分析应该从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方面入手,这样才能顺利地展开项目化教学,才能确保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开发的目的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特别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模拟项目,其设计越发重要。

2.3 在专业课程项目设计中应该具体体现出其真实性、进阶性、完整性和典型性

(1)真实性。很多专业教师在模拟项目教学时采用自由命题的方式,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自由命题中有更多的选择性。但是,专业教师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学生并不是真实的客户,他们尚未步入社会,对真实的项目理解甚少。当然也有一些专业教师过于注重创新,不重视商业设计的实际要求,他们认为项目教学的难度越大,教学就越成功,结果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实际工作。

(2)进阶性。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不要放大项目教学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所能理解的认知范畴,加强在专业课程中的技能水平、知识范畴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大项目教学的难度。

(3)完整性和典型性。项目设计的完整性指的是每个项目的完整,当然也包括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完整;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指的就是项目的普遍性。在国内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处处都能体现出设计功能,由于我们对身边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才出现了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丰富的教学内容。

专业教师仍要主导专业课程项目化的理论教学,在进阶过程中,需要把课堂教学的项目设计转化为教师引导式,同时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以引导式为主,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单一式的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强调互动式教学手段。专业教师不能再按照自主研发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在具体的项目设计过程中,就出现的各问题与参与的学生们多交流、多分析,主动地引导他们进行一些相关文献的阅读,积极开拓其知识面。

3 考核评价的体系需要强调其向纵深方面发展

对于在课程教学中不同的项目类型,我们采用的考核方法亦不同,需要在课程评价体系中进行纵深研究。第一是在模拟项目工作中采用阶段性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也要自评,同时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第二则在企业参与的真实项目中,运用教师与企业二者互评的方法,用企业的标准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企业要指定相关的项目经理或者是设计师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成绩与不足;第三则是企业需要征集相应的项目比赛,要把评选的结果加入到最后的考核中。通过以上的纵深考评,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玉萍.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研究,2009(3):19-22.

[2] 刘玉金.项目化教学实践心得[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78.

第5篇:技术创新专项范文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管理要求与用途分析

(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管理要求

创新基金主要包含科技部门的创新基金以及地方配套的创新基金,均为当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分期补助方式。在这些基金中,政府的资金占据一定成分,大部分则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筹款。创新基金属于合同化的管理方式,在支付基金之前,首先需要与企业进行综合谈判,签订有关的协议,要求创新基金必须用到指定的研发项目或者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关注研发过程中基金的投入。同时,详细记录每一笔基金的投入情况、所投入的具体金额,要求在中小企业开展完成技术创新活动后,对销售的收入、净利润以及创汇等相关数据进行综合汇报。

(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用途分析

我国相关财务管理办法中规定,创新基金开支的范围为仪器设备购置与安全费用、商业软件购置费用、材料费用以及燃料费用等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合同》中指出,资金支出主要用到项目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各类仪器设备的购置等,结合这些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用途,可以看出创新基金的用途管理较为严谨。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款专用管理情况不佳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专款应付款是核算企业接受国家支持具体专项资金的拨款,主要是科技三项拨款。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专项付款需要核算企业取得政府支持的专项拨款具体情况,并结合企业的相关科技研发需求,进行适当投入,明确各项专项拨款或者是特定用途的款项。财务管理办法中规定创新基金如同科技三项经费,不管是国家创新基金还是地方配套基金,都需要结算在专项应付款中,实施全面的核算。但是在实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专项专用费用仅为一种抽象性的理论要求,没有设置专门的创新基金管理账户,比较难以区别哪一项基金是政府补贴,哪一些基金是企业投入等,专款专用的管理情况不够理想。

(二)专项应付款核算中没有享受到企业所得税优惠

创新基金是国家相关管理部分所固定的专项用途资金,主要是为了鼓励中小企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在项目管理的相关办法中,明确指出了该项资金的管理办法与专项用途。但在实际的专项应付款核算中,却存在较多中小企业没有享受到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情况。财务税收相关管理办法中规定,不征税的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能在计算应纳税收所得税务中同时扣除。而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在支出所形成的资产中时,需要计算折旧的费用、摊销的费用等,此类财务专项资金不能作为相关的应用费用,相关费用不能够在税前扣除,故而实际上中小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所得税的优惠,使得企业专项应付款中核算享受的所得税优惠失去了其应用价值。

(三)难以真实反映补贴收入的金额财政部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的相关管理方法中规定,企业从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中所得到的技术创新基金补贴,需要一并纳入到收入总额中,符合相关管理办法的要求,则可以不作为征税的收入。但是在实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过程中,同一个企业在每一年度中仅具有一个可以申请的项目。实施一种制度规划,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分析,设置分离或者子公司,进而才可以重新申请创新基金或者是下设子公司。在这种管理方式下,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则会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包含创新基金在内的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在专项应付款核算时,则难以切实表现出补贴收入的全貌。

(四)专项应付款核算没有实现收支配比创新资金支出或者形成资产,抑或者转变为费用,集中在专项应付款核算中,不属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在实际的专项应付款核算过程中,需要集中在专项应付款的核算方面,加强对企业创新基金资金的审计监督管理。而很多企业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费用核算没有实现专款专用的问题,更没有实现收支的配比。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会计核算与审计监督策略分析

(一)明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会

计核算与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主要存在着创新基金管理问题、创新基金支出问题以及创新基金申请等会计核算与监督问题。在实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需要在明确各项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相关解决对策,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

1. 针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管理问题,普遍存在着重视事前审核、轻视事后监督的问题,通常前期投入较多,而在后期的审查与管理中却存在不足之处。项目验收活动大多流于形式,由于缺乏适当的监督与管理,项目验收普遍存在着不合格的情况,补助资金全部回收或者部分回收的案例相对较少,也没有结合返还的拨款结余进行综合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力度逐渐减少,缺乏全面的监督与管理,难以真正发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价值,不利于中小企业的综合发展。针对这种问题,需要注重事前全面审查、事后细致审计监督的价值,重点关注每一项细节,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全面管理,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能够可持续开展,为中小企业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针对创新基金支出内容难以真正展现出研发支出的问题,需要加以深入分析。例如,产品开发及试制包括购置仪器、设备是在研发支出核算,但最终可能形成固定资产,也可能进入管理费用,研发支出也不包括流动资金、销售费用。在这种情况下,研发支出难以切实反映创新基金资金支出的全部内容。针对这种问题,需要将研发支出中各项资金的投入进行合理划分,明确各项仪器购置费用的组成比例,真正展现研发支出的应用用途以及应用价值。

3. 在申请创新基金方面,需要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中小企业概念要求,合理划分中小企业,并且切实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的价值,通过综合性的财务核算方式,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开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会计核算与审计监督的完善及发展对策

结合当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会计核算与监督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基金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相关建议,通过完善会计准则、政府补助条例与审计准则,简化创新基金会计核算内容,明确各项资金支出的具体配比以及税法对财政专项补贴基金进行适当修改等方式,保证每一项政府补助核算的内容,保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价值。

1. 完善会计准则、政府补助条例与审计准则。创新驱动背景下,需要结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发展需求,完善相关会计准则与政府补助条例,研发的费用开支需要适当增加,并明确罗列出相关的核算内容,账户兼具有成本与期间费用的性质,利润表中需要罗列出四项期间的费用。同时,完善相关审计准则,强化审查监督管理。

2. 简化创新基金会计核算内容。尽管创新基金是附带条件的政府补助,但是企业前期已投入资金,第一期70%拨款已经到位并使用。在这种情况下,首次拨款70%确认为递延收益;验收合格后,第二次拨款30%直接计入补贴收入,首次拨款也转为补贴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购置安全仪器设备的资金则可以朝着固定资本化的方向发展,记录每一笔数据的应用情况,并尽可能将各项数据纳入到管理费用当中,消耗费用也可以采用指数收益法实施管理费用的全面核算。

3. 明确各项资金支出的具体配比、重视审计监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各项资金支出的具体配比情况,并进行详细、全面的记录;完善审计监督的方式方法,以内部审计为主,辅以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保证各项创新基金的应用价值。

4. 配合纳税筹划完善技术创新基金的会计核算与审计监督体系。若申报创新基金的企业同时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基金支出中投入的材料费、人工费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也会出现一定的重叠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作为补贴收入按25%缴纳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还是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些费用均可以通过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等方式进行核算。

第6篇:技术创新专项范文

第二条设立县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有所增加。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和管理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择优支持、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为无偿资助。

第五条专项资金资助的对象为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企业、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和个人。

第六条专项资金资助的范围:

(一)省级以上火炬计划、国家级新产品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创新基金、科技攻关、科技招投标以及星火计划项目的配套资助;

(二)取得显著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开发签约项目、引进转让高新技术成果及专利技术签约项目的资助;

(三)组建市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县级以上科技中介机构的资助;

(四)创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专利示范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市级工业设计创新试点企业)的资助;

(五)通过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县级以上科技成果、新产品认定及通过国家、省、市、县级鉴定、评审、验收的项目的资助;

(六)专利申请及专利实施资助。

第七条专项资金资助的标准:

(一)列入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的项目,分别一次性资助15万元和10万元;列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的一次性资助10万元;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的项目一次性资助5万元;列入技术创新、创新基金、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招投标以及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配套资金按上级要求额度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55万元。

(二)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的科技委托开发、合作开发项目及高新技术成果转让、专利技术转让等取得显著成效的签约项目,每年一次由县科技局组织评审,被评为优秀项目的给予1-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优秀项目每年不突破10项。

(三)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每家分别资助20万元、6万元、1万元;新认定国家、省、县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分别一次性资助50万元、30万元、15万元;新组建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科技中介机构,分别一次性资助20万元、15万元、10万元、5万元。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科技孵化器,各类孵化器可优先申报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经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奖励政策,同时优先享受符合条件的其他科技政策。

(四)新认定的国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一次性资助20万元、5万元;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一次性资助20万元、10万元、2万元;新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省、市级分别资助4万元、2万元;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市级工业设计创新试点企业),分别资助10万元、5万元、1万元;新认定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省、市级分别资助4万元、1万元。

(五)通过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的,分别一次性资助5万元、3万元、1.5万元;通过国家、省、市、县级鉴定、评审、验收的项目、科技成果、新产品,分别资助3万元、2万元、1万元、0.5万元。

(六)对本县单位和个人当年授权的专利,国内发明专利每件补助1.5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0.2万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0.1万元;香港标准专利每件0.4万元,短期专利每件0.2万元;国外授权发明专利每件3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1.5万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0.8万元。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包括受让专利)实施后,年新增地税15万元及以上(实际入库数)或新增销售额800万元及以上的单位,给予一次性资助5万元。

第八条专项资金资助申请和审批的程序:

相关单位或个人的专项资金资助,可以凭相关证件随时向县科技局申请经费资助,填写《县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申请表》,由县科技局审核并提出资助意见,经县财政局审核监督,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征求社会意见后,由科技局、财政局联合行文下拨,同时报县人民政府备案。小额度的专利申请资助,由相关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县创新成果小额度资金申请表》,县科技局审核同意后,领取资助经费。

第九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一)申请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专款专用,自觉接受县科技局、县财政局的监督、检查。受助单位专项资金使用不当的,收回使用不当资金,并在二年内不得申请专项资金。

(二)对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和管理中的违纪违规行为,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7篇:技术创新专项范文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佛府[2008]18号)精神,市财政预算安排2008年

市经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现就申报今年市经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经贸局部分)项目通知如下:

一、安排原则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

级、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促进我市能源节约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二)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和突出重点。公开项目申报条件和要求,规范项目申报程序,完善项目评审制度,强化项

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三)不重复申报。对*年以来市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已支持过的项目,不再重复申报。

二、扶持专题

(一)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

(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项目。

(三)节能专项资金项目。

(四)现代流通业发展项目。

(五)产业转移专项。

(六)创意产业发展项目。

(七)名牌带动战略及品牌输出奖励。

各专题项目申报的重点和要求、申报条件、申报数量请参照附件1:技改、创新项目及中小企业项目申报要求,附件3:现代流通

业发展项目申报要求,附件5:创意产业发展项目申报要求(在*经贸网下载)。其中节能专项资金陶瓷产业调整提升部分按照佛经贸

传真[2008]191号文执行,节能工作部分用于配套支持获得省节能专项资金的项目以及奖励省级清洁生产企业;产业转移专项另发通

知;名牌带动战略及品牌输出奖励根据佛府[2008]18号文的奖励标准兑现奖励。

三、项目申报程序

(一)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向各区经贸局递交申报项目资料。

(二)各区经贸局、财政局对申报项目初审,并联合行文报市经贸局。

(三)时间要求:各区于11月20日前将项目申报材料纸质版一式四份和电子版报达市经贸局;11月26日前报送《2008年市经济发

展专项资金项目承诺函》。由于时间紧迫,希望各区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项目的上报工作。逾期恕不受理。

四、项目申报咨询

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技术进步科

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改革发展科

现代流通业发展项目:流通服务科

产业转移专项、创意产业发展项目:工业科

第8篇:技术创新专项范文

近日,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口气拿出20余万元重奖2011年度科技创新成果。创下枝江市属企业专项奖金之最。奖励金额208389.50元,其中,合理化建议奖124项,奖励76889.50元;有效专利申请22项,专利奖励44000元;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奖14项,奖励金额79000元;科技12篇,奖励8500元。这是湖北三宁化工继去年对上一年度获得国家授权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给予2.6万元的奖励之后,对2011年度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奖励。

据了解,去年以来,湖北三宁化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职工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先后出台了《专利管理制度》、《职务发明专利奖励办法》,对取得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员工分别给予20000元、12000元、6000元的奖励。同时,成立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即煤化工专业委员会、磷化工专业委员会、化工设备专业委员会、电仪控制专业委员会,明确科技发展路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科技项目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奖励。设立湖北三宁化工首席专家职位和科学技术进步奖,旨在不断加速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快捷的技术支撑。

2011年,湖北三宁化工科技创新不断攀登高峰,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湖北省技术中心,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一年共开展科技开发项目17项,完成16项。其中,“CO2压缩机无油技术研发及应用”、“NDC法脱硫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磷石膏湿排干堆及滤液回用技术开发及应用”等13个项目被鉴定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10项成果为国内领先,3项成果为国内先进。“全低变(等温)变换新工艺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作为石化行业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2000万元资金补助;“10万吨/年湿法磷酸精制新技术及产业化”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已通过湖北省科技厅初步审核,列入2012年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将获得配套科技经费500万元。

2011年,湖北三宁化工积极派遣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氮肥和磷肥行业的各类专业会议,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将高新技术,好技术新经验引入公司;同时积极参与行业的经验交流。去年,湖北三宁化工还累计在《小氮肥》、《化肥设计》、《化肥工业》、《磷肥与复肥》等期刊杂志以及各种协会会议共发表科技论文12篇,极大地提升了公司在行业的知名度。

湖北三宁化工董事长、总经理李万清表示,2012年,湖北三宁化工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完善人才管理和研发机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水平。通过不断地引进新技术,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提升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同时,将加大公司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专利申请上的奖励力度,积极推进科技论文的发表,严肃合理化建议的评审制度,规范评审工作,将各项科技工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力争湖北三宁化工科技创新工作再创新高。

第9篇:技术创新专项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 技术竞争情报 反竞争情报

[分类号]G350

面对技术竞争节奏和技术老化速度的日益加快以及技术竞争周期的不断缩短,企业的技术创新压力越来越重。企业要想获得并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优势,高质量的技术竞争情报必不可少,同时卓有成效的技术情报保护也极为关键,他们共同确保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安全,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成功。

1 技术创新中的竞争情报与反竞争情报

1.1 技术创新与技术竞争情报

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I)是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的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技术竞争情报(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CTI)是指能给组织的竞争地位带来重大影响的外部科学或技术的威胁、机会和发展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监测、获取、分析、前瞻等过程。技术竞争情报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技术竞争优势为根本目的,通过对其获取、分析、前瞻,及时准确地掌握能给组织的竞争地位带来重大影响的技术威胁与技术机会。

面对技术竞争节奏和技术老化速度的日益加快,技术竞争周期的不断缩短,企业的技术创新压力日益凸显。要想获得并保持技术上的持续领先优势,企业必须对其技术尤其是核心关键技术保持适时、持续、有效的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源泉,高水平、高质量的技术竞争情报是企业技术创新得以顺利进行和成功推进的必要保障与前提条件。

1.2 反竞争情报

随着近年来商业领域失、泄、窃密事件的增多以及竞争情报工作的扩展与不断深化,反竞争情报逐渐成为竞争情报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综合国内外研究者的代表性观点,笔者认为,反竞争情报是通过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针对竞争对手的情报活动及其自身的信息传播与情报释放而开展的阻碍或对抗竞争对手情报获得的一系列情报保护活动及过程。

1.3 技术创新中的反竞争情报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利益驱动机制不断强化,侵犯技术秘密的事件迅速增多,侵犯活动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技术创新。为获取所需的技术情报,许多企业不惜投入巨资,采用各种新兴科技手段,一些企业甚至不惜触碰法律,这一切,使得技术创新领域的情报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技术创新中的反竞争情报,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掐断竞争对手获取本企业技术情报的情报源和渠道,对抗竞争对手针对企业的各种情报活动,保护企业自身的技术情报不被竞争对手所得、所用。不仅针对竞争对手,还须防范第三方;不仅针对正当合法的技术竞争情报活动,还须积极防范恶意、不正当甚至不择手段乃至于非法的技术情报收集及其技术间谍活动。

2 技术创新中技术情报保护的基本原理

2.1 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时刻掌握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关注相关技术演进及自身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及时有效地识别市场新需求和技术新机会,结合竞争态势分析,形成以新产品为载体的新技术开发构思。经过多轮次的研究、设计、开发及层层检测,一旦符合市场需求并能形成技术竞争优势,便迅速展开生产制造并投入营销推广,以供用户选择及消费使用,完成技术创新向市场应用的转化,如图1所示:

2.2 技术创新中的技术吸纳

面对激烈的技术竞争,仅凭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资源及力量,已经很难满足其技术创新需要。技术吸纳成为技术创新的常见过程和重要关键环节,各种吸纳过程一般均需要经过目标技术情报的搜寻和获取、评价与选择、学习与吸收、集成创新应用等工作步骤。其中,基于市场新需求与技术新机会识别,结合竞争态势分析所判定的目标技术情报的搜集与获取是技术吸纳的基础,如图2所示:

2.3 技术创新中反竞争情报的工作原理

对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情报保护,无论是从技术情报信息对象的规模量级,还是从投入的成本代价或是保护绩效等方面上予以考虑,保险箱式的情报保护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实际需要,需采用动态化的反竞争情报应对模式,针对自身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特点、情报内容及形式,结合竞争对手等的技术情报活动,随机应对,动态化地破坏其情报获得的可能性、全面性、准确性与时效性。

技术创新中反竞争情报的基本原理是:动态化环境态势下,综合考虑技术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针对竞争对手的技术竞争情报信息源和信息渠道,从组织自身出发,有机地管理和控制企业自身的技术信息流,即控制好企业的技术信息流出和技术信息释放,不让有价值的技术信息无谓流出,尤其是流向竞争对手及第三方;并适时根据需要,基于信息传播作用机制,应用传播策略,有机干扰和破坏竞争对手的技术情报搜集和分析活动,将“攻”、“防”战术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确保本企业的技术情报安全,建立企业在技术情报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技术战略意图。

3 技术创新中反竞争情报保护的情报对象

企业技术创新领域中反竞争情报工作所要保护的是一个涵盖了所有可能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以及技术创新成果安全,对于企业谋取技术竞争优势有价值、有帮助的信息集合。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一旦被竞争对手获得,将会影响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破坏或削弱本企业的技术竞争优势,甚至威胁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反竞争情报工作中,根据信息的保密或公开程度,所需保护的技术情报信息对象可以分为技术秘密情报、技术敏感情报、技术公开情报三个基本层次,如图3所示:

3.1 技术秘密情报

技术秘密情报(technical secret intelligence),是被企业用来构建技术竞争优势而又不为竞争对手所知悉或使用的秘密配方、工艺、技术设备、模型、商业决策、技术活动等信息。这些信息由于对企业竞争对手具有现实或潜在的技术竞争价值而值得保密,是企业技术创新中反竞争情报的主要保护对象。

3.2 技术敏感情报

技术敏感情报(technical sensitivity intelligence),是指在技术创新中由于特殊原因不宜或拒绝外部知晓的技术信息。它是被严格界定的企业技术商业秘密与技术公开信息之间所存的宽泛的“灰色地带”。这些非密、非公开的敏感信息,如经系统地搜集整理和科学地分析加工,可能成为能被竞争对手用以威胁企业

技术竞争的有价值的技术情报。

3.3 技术公开情报

技术公开情报(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inpublic),即公开的技术竞争性信息,是指因经营需要而予以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公开的技术情报信息。由于业务发展、商业合作、技术交流、营销传播等经营的需要,企业技术方面的一些重要秘密有时不得不不同程度地对外公开,其中不乏一些对企业经营和技术竞争具有关键效用的重大技术决策、重要技术资料,由此致使公共信息中往往存在数量庞大、分布较为离散、易为外界知悉、易被竞争对手获得的价值分量不轻的技术情报。对于这些需要公开的技术竞争性信息,必须采用特定的策略、方法与技巧予以有机保护。

围绕某一主题的一定量恰当配比的技术秘密情报、技术敏感情报与技术公开情报,一旦经过科学地分析、推理,极可能还原为技术情报真身。为此,企业必须针对这些技术情报予以科学分类、合理分级,策略性地分散释放,并提供有效的防范保护,以确保它们不为竞争对手集中所得、系统所知、同步所用,破坏其情报获取的可能性、全面性、准确性、时效性。

4 技术创新中技术情报失泄密的基本路径

按照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失泄密的主体类别划分,技术创新情报的失泄密可分为企业自泄失密、竞争对手情报活动突破失密、第三方导致的失泄密等三类基本路径,如图4所示。

4.1 技术情报企业自泄失密

企业技术创新中技术情报自泄失密往往是由于企业组织在经营运作中对其技术竞争性信息存在着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手段不高、防护技术落后、防护管理失当、防护工作失误以及员工的故意或恶意行为等,结果造成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技术情报拱手外泄,技术竞争情报失密于竞争对手。

4.2 竞争对手情报活动突破失密

针对技术创新的情报活动一直是组织技术情报工作的重心和焦点。竞争对手的情报活动突破失密是指由于竞争对手的技术情报活动突破组织的技术情报防护而导致技术创新失密于对手。主要表现为:①竞争对手及其合作方的技术情报能力过强,技术情报活动有效突破企业组织的情报防护;②企业技术创新情报的防护存在诸多漏洞或过多薄弱环节导致技术情报失密;⑧以上两方面的综合,竞争对手的情报能力及其情报活动有效利用了企业技术竞争情报防护的薄弱环节,导致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技术竞争情报失泄密。

4.3 第三方导致的技术创新失泄密

合作创新模式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合作创新具有诸多优势,同时也带来不少的隐患,如技术创新中的失泄密风险问题。第三方导致的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的失泄密,包括第三方自泄失密和因竞争对手对其的情报保护突破而导致失密两个方面。现代商业活动形形,主体繁杂多变,无论是由于技术合作、业务洽谈或商业交流需要而接触或发展的第三方,还是偏向竞争对手利益角度的第三方的参与,其结果必然平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技术竞争性信息保护的风险及难度。

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多圈层技术竞争情报的失泄密、技术情报为竞争对手所获,往往是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及各自所接触、发展及合作的多元第三方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竞争对手针对本企业技术情报的发现与获取路径无不以此为基础,经由多元主体、多重路径、多轮次的复合叠加演化而形成。

5 技术创新中反竞争情报的基本工作流程

借鉴Phoenix商业保护经典模型,结合Miller JP所提出的类似情报循环的反情报模型(Miller模型)以及沈固朝、邵波等所综合的反竞争情报工作框架模型,提出企业技术创新中反竞争情报的基本流程架构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以下5个部分:①从企业技术创新角度梳理技术创新各阶段需要予以保护的技术情报资源,结合竞争对手的技术情报需求,综合划定企业的技术竞争情报保护需求及对象集;②评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这些技术情报面临的掠夺威胁、自我保护的脆弱性及其失泄密影响;③依据以上分析及评估,科学制定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技术反竞争情报保护作业方案;③组织实施技术创新中的反竞争情报方案;⑤技术创新中的反竞争情报整体评估,通过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指导后续的技术反竞争情报保护作业,如图5所示:

5.1 综合划定技术竞争情报保护需求及对象集

・从企业自我角度对技术创新中的技术竞争情报资源进行梳理。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实际发展状况及需要,结合技术创新实践对其技术竞争情报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根据重要性、阶段性动态化地予以分级分类,建构技术秘密情报、技术敏感情报、技术公开情报等大类体系,形成从企业自我角度出发划定的技术竞争情报保护需求及其具体动态保护对象。

・分析确定竞争对手的技术竞争情报需求。通过技术追踪分析竞争对手的技术战略方向、技术创新目标及能力,识别其技术竞争情报需求,从对抗竞争对手技术竞争情报活动的角度划定企业的技术竞争情报保护需求及其具体动态保护对象。

・综合划定企业技术竞争情报保护需求及其具体对象。从企业自身技术情报资源自我保护角度和竞争对手情报需求及情报活动对抗角度,综合划定企业技术创新各阶段的技术竞争情报保护需求,综合确定具体的技术竞争情报保护对象集,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予以动态调整。

5.2 评估技术竞争情报面临的威胁、保护脆弱性及失泄密影响

・评估技术竞争情报面临的威胁。评估企业内外潜在的能导致技术竞争情报资源为竞争对手获得的风险事件或事故活动,厘清其来源及属性特征,如威胁来源于内部还是外部,是否人为以及无意、故意或恶意等各种可能。

・评估技术竞争情报保护的脆弱性。在服务技术创新的企业技术竞争情报资源所处的系统运行环境中,技术竞争情报的自我保护体系及要素不可避免地存在薄弱环节,如组织、人员、制度、技术、管理、文化等对技术竞争情报保护的缺陷、保护不足等,容易导致技术竞争情报资源为竞争对手或第三方获得。

・评估技术竞争情报失泄密的影响。评估技术创新中因技术竞争情报失泄密发生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技术竞争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和危害。

5.3 制定技术反竞争情报方案

围绕综合划定的技术竞争情报保护需求及具体对象集,依据其失泄密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与竞争危害评估,针对技术竞争情报资源所面临的威胁种类、威胁方式、威胁强度以及技术情报自我保护的脆弱性程度,科学制定技术反竞争情报的对策方案,具体包括技术创新领域中的反竞争情报专项组织设计、专门人才培养、专项制度建设、专门技术应用、专项管理提升以及专项文化建设等。

5.4 组织实施技术反竞争情报

对制定好的技术反竞争情报方案予以组织实施,根据需要结合实际灵活调整、以达成技术竞争情报保护目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比之竞争对手的情报活动威胁导致的失泄密,一些不经意的信息释放或某些环节的保护松懈所造成的失泄密更为容易,也更为频繁。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基于自我技术竞争性信息保护的组织信息释放控制,从自我角度结合竞争对手技术情报需求加以考量,规范企业的整体信息释放行为,约束员工、第三方的信息释放行为,监控信息释放路径,审查信息释放内容,规避技术情报外泄。

5.5 技术反竞争情报整体评估

评估是围绕目标,依据一定的标准,科学辨识、系统检测、全面分析、客观评判、以求改进的过程。随着技术反竞争情报的组织实施,对反竞争情报活动予以评估是为了防范风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不断提高企业组织的技术反竞争情报能力,更好地保护企业的技术竞争情报资产和技术创新活动。

由于技术创新对现代企业竞争的关键决定性,基于技术竞争情报保护的技术反竞争情报,其评估涵盖了技术竞争情报保护的全过程。包括:从企业自我角度的技术竞争情报资源梳理、从竞争对手角度的技术竞争情报需求及技术竞争情报保护需求和对象的综合划定;技术竞争情报面临的威胁、自我保护的脆弱性及失泄密影响等的评估;反竞争情报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等。技术创新中反竞争情报的整体评估包括实施同步评估、项后评估和前瞻性的风险防范评估,通过评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的技术反竞争情报保护作业提供指引或参考。

6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