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

第1篇: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

——题记

“城雕显现出一种在当代城市文化中获得其存在意义上的态势,传统惯性的力量的要素逐渐被重组或消解,当代中国城雕已初步显现出现代城市文化归属感。”①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形式所在,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作用。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筑物的社会功能性之一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它的客观属性更多地被赋予精神内涵的品质,很多大型纪念性城市雕塑给予人们的并不比纪念性建筑少,在建筑所围合的某些公共交流空间中(如文化广场、城市广场等),建筑与雕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更显出一种互补关系:建筑为雕塑确定一个场所,而雕塑的精神则充盈了建筑围合的空间,各自为对方提供文化上的诠释。比起建筑来,雕塑的另一个特性是可移动性,室内的架上雕塑一旦移至室外,架上雕塑就可能成为城市雕塑,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因而城市雕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道德,其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周围的建筑,某些建筑因为雕塑的存在,而不得不做出退让,在互补的同时互为作用。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形态的审美功能,雕塑通常因仅具有审美功能而归属于美术学科。当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注重以形式美感来折射建筑的文化内涵时,建筑与雕塑就相差无几了。②由此可见,建筑更多地受到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的影响,而城市雕塑则更多的是影响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城市雕塑的特殊性,它必须与城市、建筑和空间构成以及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建筑与雕塑艺术都可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更应重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互融性,彼此构成具有综合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文化地域的特征。

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准确把握,对设计中的作品和置放的环境二者空间形象的直觉反映,并巧妙地融合,恰到好处地把握到一个切入点,这对环境中的雕塑主题设计成功与否是个关键。“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③也就是说环境空间的结构性质,具备魅力的环境雕塑作品,不能脱离环境因素,必须使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于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艺术气息和整体环境的内在联系所带来的视觉美感,陶冶公众美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司徒兆光在创作《郭沫若》时,把铜像设计在30厘米的磨光贴面红色花岗岩石板上,远看仿佛摆在草地上。这也是考虑到故居的庭院环境,不宜置于高台上,考虑的是雕塑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雕塑与建筑、绿化共同创造出反映人们良好生活质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艺术语言是朦胧、概括、象征性的。许正龙认为城市雕塑艺术对空间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在雕塑的创作中他总是强调雕塑设计的隐喻性、象征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以期让人深思作品,反复琢磨,而非就事论事地表现某种单一的具体内容,以此增加环境与雕塑的可读性内容,通过材质美、手工美、肌理美、环境美的创造共同传达个体的、连续性的、有意味的设计意识。雕塑的艺术语言,可以是鲜明的、具体的。因此它能赋予环境以鲜明确切的思想性,用形象来突显环境的主题,这种显现不是简单肤浅的说明,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加以升华,创造并赋予艺术感染力。王克庆谈到创作《和平少女》在选择适合的环境时提到:作为城市室外雕塑,需紧密配合环境进行创作,不仅研究选点和作品的形体及姿态,还研究了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光线节奏及人流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课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室内进行泥塑创作时,灯光照明尽量按照和平公园的环境的光线进行设计。安装之前我们要用小样探索光线的效果,最后才确定雕塑安装的方位……④城市雕塑比起建筑和环境艺术小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其完整的艺术性更容易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缓解现代城市的躁动不安,进行文化上的交融,以弥补建筑师在建筑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所受到的工程技术的约束。城市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重视人工环境的建设和开发,环境建设与开发的优劣,其艺术性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城市雕塑则是评价指标的一个部分,雕塑与建筑同为人工材料筑成,但雕塑能够弱化现代材料的冷漠感,从纯艺术中提升出来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艺术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受到环境的制约。正所谓“环境制约雕塑,雕塑充实环境。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并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体”。⑤雕塑的尺度、色彩、材质、形体以及所表达语言的抽象或具象性,都与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雕塑忠实地记录了城市的这些特性,记录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和人工环境的兴衰。因此,城市雕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环境对它的认可。城市雕塑与环境如此紧密地结合,也是雕塑与环境独立个性的协调统一。雕塑的作用,从整体文化角度而言,是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个体参与、社会承认的创作行为。因此,雕塑家的创作不应是对环境的强加,也不应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形式的重复。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在交流、实验中求变,在探索和继承中扩大视野,适应变化,使环境因雕塑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定位。

注释:

①张坚.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文化属性的理论思考.雕塑,1998(1):6.

②郭瑞本.雕塑·建筑·环境——论城市雕塑的整体和谐.雕塑,1997(4):6.

③于美成,邹广天,李大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警言.雕塑,1998(2):7.

④王克庆.参加和平纪念像的创作体会.美术研究,1985(4):55.

⑤许正龙.走出雕塑的误区——有感于当前雕塑的现状.美苑,1996(4):64.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版.

第2篇: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现代;室内设计;装饰风格;统一

物质文明的进步促进了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层次内容要求的提高在现代室内空间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而且愈加的强烈。从而导致了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个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现代空间环境不断压缩。居住空间使用群体年轻化趋势使得使用对象对个性化的要求加强。具体表现在设计理念、设计思维的个性化;空间布局与划分的个性化;装饰风格与装饰手法的个性化。

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的个性化是源头。好的设计理念、好的设计思维应该是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只有在对居住空间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之后,结合实际状况进行规划,实现设计理念与思维的创新,才成奠定个性化要求的基础。

空间布局与划分的个性化亦如此。根据个性化的要求,要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进行空间的布局与划分,同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功能性和个性化的需要。

装饰风格与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装饰风格有着不同的感悟,也就有着不同的选择。即便是同一种装饰风格通过不同的装饰手法来进行表现,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装饰风格的个性化更多是通过装饰手法的个性化表现出来的。因此,将不同的装饰手法融合到各种不同的装饰风格当中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二、生理与心理需求的统一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

满足生活起居的生理需求是基础。但是对现代居住环境的要求已远超基本需求的范畴。原始社会人们过的穴居生活已满足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生理需求。发展到现在社会,居住环境更多的是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同时要满足心理方面的需求。

不同使用功能空间决定了不同的心理需求。办公空间需要安静的环境来满足基本的办公需求的同时,更要满足心理方面的需求。有一种加紧工作的心理上的内在动力。住空间更要求在外奔波一天,回家之后有一种温馨的感觉,从心理上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因此,同时满足空间环境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实现生理与心理需求的统一也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

三、空间环境与功能性的统一

空间环境包含了建筑外部空间和建筑内部空间两个方面的内容。内外不同的空间环境决定了建筑空间功能性的不同。

对建筑外空间环境而言,所处环境清新优雅、树木葱郁,则更能够满足人们居住功能的需要;假如处在人员噪杂、车水马龙的商业区,就不适宜作为居住空间来使用。反言之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作为居住空间来使用,尽量的选择一些相对安静、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的环境。

就建筑内部空间来讲,不同的空间分割,不同位置的空间,其功能也是不一样的。以酒店为例,任何一家酒店进门之后宽敞明亮的大空间是酒店的大堂。当然在大堂中会有前台、会客区、休息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划分,但是绝对不可能步入酒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酒店的客房,这也是空间环境决定了空间的功能。同样在家庭居住环境中进入内部空间之后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玄关或者客厅及餐厅,没有哪家会是第一眼到的是卧室。这也是有空间环境的不同划分决定了不同空间环境的空间功能。

空间功能的确定很大程度受到空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充分考虑建筑空间所处的不同的内部和外部空间环境,实现空间环境与空g功能性的统一。

四、地域性与文化性的统一

地域性与文化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类型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则代表着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东夷文化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山东――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夷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源泉,齐鲁文化是东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管是东夷文化还是齐鲁文化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都有非常明显的海岱文化的特征。

地域性与文化性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古代人们的居住环境由于所处地域不同,所受文化影响不同,展现给世人的文化形态也不同。例如提及皖南的建筑,都会想到“粉墙黛瓦”。皖南的建筑无论是外部建筑还是内部空间都非常典型的反映出了徽派建筑所特有的地域文化风格。

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大潮的引领下,最能够体现空间环境地域性与文化性的典型代表也很多。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同出一人之手,在地域文化的体现上却是各有特点的。苏州博物馆作为现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却渗透着南方古典私家园林的气息。香山饭店则更多的运用了中国“圆”和“方”的设计元素,整体设计恢弘大气。

因此,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无论对哪种空间进行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地域性与文化性对空间的影响作用。要时刻注意空间环境地域性和文化性元素的运用和体现,实现地域性与文化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勇.个性化创新是室内设计的生命线[J].山西建筑,2009(34).

[2]张轶.传统元素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8.

[3]潘娜.室内设计的地域性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4]廖夏妍.室内主题空间设计方法的研究与思考[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8.

第3篇: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美术楼设计; “艺术的殿堂”;下沉空间;地域性;文化性

前 言

洛阳“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古代洛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丝绸之路向东延伸的最要城市。当今洛阳,也已逐渐成为河南省第二大城市,是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区位优势鲜明。

洛阳师范学院位于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保护区范围内,建筑限高为21米。

一、设计概况

洛阳师范学院美术教学楼位处师范学院东校区西南角,北面为校区运动场地,东面为文科教学楼,南侧为地块围墙,地块内场地平整。新建美术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19913.4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6层。其中美术专业教室、教学辅助用房、系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为16107.46平方米,满足美术专业在校生3200人;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及教学管理用房建筑面积为3805.94平方米,满足300学生教学实验使用。

二、设计重点

通过对美术教学设计招标文件的研究和对现场环境的调查,将以下几点做为本次设计的设计重点:

艺术性

洛阳师范学院美术教学楼不仅是美术专业和传播专业教学楼,更应该是每个学生走进艺术领域的空间,她不应该是一座普通的教学楼,而应该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地域性

洛阳师范学院位于洛阳隋唐遗址保护区范围内,建筑限高为21米,六层建筑高度大于21米,同时还有部分房间层高要求大于4米,为满足城市规划要求,设计采用下沉式处理手法,即将部分教学辅助用房及层高较大的房间设计为半地下房间。在满足相关部门规定的限高21米的前提下,同时又能满足新建美术教学楼的功能要求,体现新建美术楼的地域性。

功能性

新建美术教学楼,其中美术专业包括100个美术专业教室兼画室,15个实验室及相关工作室;传播专业有22个实验用房。大量的教室如果采用普通的内走廊双面教室布置,不能在满足其功能分区的前提下布置完全,因此这里采用三排房间布置设计,每两排教室中间设计采光天井,既在合理的功能分区前提下,满足了每层20间美术教室的功能要求及采光要求,同时又通过内庭院及采光天井增加了美术教学楼的艺术气息。这样将大量的功能房间合理的在6层之中科学的、合理的布置,体现新建美术楼的功能性。

融合性

洛阳师范学院美术教学楼是以满足美术学院和传播专业教学使用,两专业是独立而又相通的两部分。在平面功能设计时,内部功能保持分而不断,相互融通。将两个专业用房以入流展示空间及中间大的交通步梯东西分开布置,东面主要布置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及教学管理用房,入口由东面进入;西面布置美术专业教室,教学辅助用房、系行政用房入口有北侧进入。这样既将两个专业有机的结合,又便于两个专业的分区管理。

现代性

通过对现场的调查和对周边环境的分析,洛阳师范学院东校区内教学楼都是以简洁明快的线条,鲜明得体块穿插无不体现着自身现代建筑的气息,因此新建美术教学楼将采用大体快的穿插及大面积虚实的对比,颜色采用与东校区相呼应灰色和白色,类而不同,体现其现代性;内部空间通过采光天井和共享空间营造艺术氛围和艺术环境。

三、建筑设计

通过以上几点设计重点的分析,对新建美术教学楼形成以下建筑理念进行设计:

1、总平面设计

洛阳师范学院美术教学楼地块位处师范学院东校区西南角,北面为校区运动场地,东面为文科教学楼,地块东、西、北面均有校园道路,南侧为地块围墙。新建美术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19913.4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6层。校区主要教学区位于地块的东北侧,因此新建教学楼的北面设计为美术专业学生出入口;东面为传播专业学生出入口。在地块的东面及北面设计水景,两个专业的出入口均由小桥引入建筑之中。

2、建筑单体设计

1)在平面布置设计时,考虑到六层高度为21.6米,同时还有部分房间层高要求大于4米,为满足城市规划限高21米,设计采用下沉式处理手法,即将部分教学辅助用房设计为半地下房间。二至五层采用三排房间设计,并设计采光天井,既满足了每层20间美术教室的功能要求及采光要求,同时又通过内庭院及采光天井增加了美术楼的艺术气息。

2)在平面功能设计时,新建美术教学楼主要有美术专业教室,教学辅助用房、系行政用房和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及教学管理用房两大部分组成,考虑到内部功能保持两部分分而不断,两个专业用房适当的分区管理的原则,将两个专业用房以入流展示空间东西分开布置,东面主要布置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及教学管理用房,入口由东面进入;西面布置美术专业教室,教学辅助用房、系行政用房入口有北侧进入。

以上的分析确定了该新建美术教学楼的平面形式,各层的平面功能如下:

一层西面主要设计为美术专业教学辅助用房,如实验室、计算机房及相关工作室,东面为半地下室,主要设计为层高要求高的房间,如美术展厅、新闻演播室等。

二层由北面和东面两个室外台阶通过小桥直接进入入流展示大厅,大厅西面设计为美术专业教室及仓库,东面为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

三层四层西面设计为美术专业教室及仓库,东面为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

五层六层西面设计为美术专业教室及仓库,东面为传播专业教学实验用房,东北角为行政用房。

以上每层在美术专业部分的走廊处设计有画展橱窗,便于学生之间的的相互交流。

3)在立面设计时,力求摆脱教学楼的呆板形式,而形成更具艺术气息的艺术楼。设计手法采用大体块的穿插和大面积虚实的对比,颜色上则采用了与东校区风格一致的灰色和白色。在教学楼出入口的台阶处,设计序列性的构架形成文化长廊,寓意着即将步入艺术的殿堂。在美术教室部分,外墙采用灵活的开窗形式,使墙面形成如同一幅优美的画卷,灰色的底色更加突出此画卷的艺术性;在传播专业,外墙设计为大面积玻璃,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同时大面的玻璃幕墙如同一扇窗口,寓意着传播专业是一个对外媒体的窗口,北面设计水景,楼在水中,水在楼中,相互映衬,更加衬托出这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第4篇: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 建筑设计

一、住宅设计的创新观念

1、功能多元化

这些年,住宅建筑主要强调生存功能、同时重视发展功能、享受功能过渡。住宅不但是一个生存空间,同时也是发展空间、享受空间。住宅除了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条件之外,还要设计供住户及其子女读书学习、艺术培养、作画写书、健身锻炼、文化娱乐等空间以及能使住户得到舒适 享受、视觉享受、感觉享受的条件和设施。

2、超前性和弹性

目前,在我国一些住宅的设计是在预留可以调整、改造的余地,并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四五十年可改造。住宅由于居住者年龄、家庭成员的变化,或由于变换居住者,应在必要时可对室内布局、分隔灵活调 整;也可以两套合一套,三套变两套。

3、设计多样化

设计师从之前的平面设计到现在的三维设计,根据现今市场的需要,然后设计复式、跃式、错层以至跃复式合体、三层错层式等住宅模式,使居住空间更活,适合不同消费对 象的爱好。

4、走向信息化

为了适应现代知识的发展,应多掌握些技术信息,包括设计理论、市场信息、设计科技、政策导向,不断更新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住宅。新科技的发展、推广应用已由单一性逐步向集成化发展,住宅设计也应适应这趋势。

5、要求精品化

当今,住宅建筑的设计要求的是精品化,需要舍去以前陈旧的设计手法,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各类住宅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多方面应用科技成果,设计出价值更高的精品 。

二、市场导向

现在我国的的居住方式、住宅的市场经常会有变化,而这一切都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引起的住宅设计趋向。在改革开放前很多住宅单元不设计起居厅,目前又在不少地方出现大卧室和特大起居厅的设计,出现大卧室和大卫生间的设计。增大客厅面积有方便亲属聚会、朋友交往的需要,还可表现住宅主人的身份。增大卧室和卫生间的面积,是人们已感到这两处是最让人能舒适享受的居住空间。而在各个时段、各个城市、城市内的不同区域,人们对住宅及其功能的挑选也是有变化的,这就是市场变化,设计师必须及时地、敏锐地掌握(最好能预测)它的变化,才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住宅。

三、文化性、艺术性

各地住宅的外形突显出城市的文化跟地区的风貌,也是房屋的包装。住宅和住区的价值跟品味取决与文化性跟艺术性。住宅的外观和内部设计都应力求美观、高雅、和谐、明快、简洁,营造高尚的视觉环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反映深刻的文化内涵、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外地的、外国的住宅设计可借鉴,但不宜照搬。成功的做法是,通过汲取其精华,发扬本身的长处,创出有地方特 色和风格的高雅作品。不少发展商都十分注重这一环节,到处请名师精心设计,对方案反复推敲,甚至十易其稿,才拍板定案。成功的作品都是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性强的结晶。

四、造型、色彩

这些年,各地所建成的小区都比较注重外立面的造型和彩。建筑的外立面不要求一致,有的显现浪漫情调,给人新潮之感。有的以清雅色彩、质朴形象,表现另一种风格。有的突出典雅庄形象,使造型表现高贵。应注重协调性、和谐性、耐看性。立面要防止单调沉闷,尽量做到流畅大方,简洁明朗,虚实有度,刚柔相济,有节奏韵律感和时代特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五、中心地位,现代性和实用性

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房屋功能也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得到应用后,在住宅内办公也会多起来。健身的需要也比过去大得多。因此,在住宅单元内除了最基本的厅、房、厨、卫等空间外,适当设置书房、工作间(电脑室)、健身房或健身阳台、露台、化妆间、衣帽间、贮藏室、门厅等,已成为住宅新的功能空间。当然,这需要足够的单元面积作基础,一般实用型、中小型住宅单元难以办得到。住宅内部平面布局要突出"以人为本"思想,不让人屈就于建筑,成为建筑的附属。而是符合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具有较好 的舒适性、方便性、安全性。一些高品位优秀住宅设计近年发展了设计理念,丰富了设计思想,取得成功,使住宅室内布局显现人的中心地位,更加实用、舒适。

六 住宅的层数构成

一般来讲各种类型的住宅区都应该将住宅空间密度控制好,而且保证能够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足够的绿化面积和建配设施。绝不应为了经济收益,牺牲环境,影响环境,盲目增加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住宅层数的构成应从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建筑空间,保证环境良好的原则出发,合理地科学地规划。一般来说,小城市和镇的住区应以多层、低层住宅占绝大多数,适当建一些中高层;大、中城内住区应是多层、低层、中高层住宅相结合,适当建一些高层;特大城市郊区住宅小区应以多层、中高层住宅为主,适当建一些高层;特大城市中心区还可以适当建一些超高层。别墅小区应适当控制。七层及七层以上的楼房均应设置电梯。

七 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动静分区、人车分流是小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为了达到此目标,可采用了车行、内部人行的规划结构。通过对小汽车和消防、救护、搬家等车辆在社区内部轨迹和停车位的精心设计,是向高品位社区环境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车库出入口可布置 在小区入口处,进入小区的小汽车很快就能进入地下车库。如果有直达车库的住宅电梯给车主以身居别墅的感觉。消防紧急通道与主干道形成环状道路系统,便于紧急救护、消防或搬家等机动 车辆的顺利通行。社区入口附近设地面车位,便于来访客人和临时停车。

八 各得其所的休闲环境

如今,在我国的建筑景观设计中,设计师用结合绿化来构筑社区的休闲系统。以贴近人为宗旨的设计,着重回归自然的感受,有意赋予各休闲空间以良好的观赏性、可达性和实用性。通过铺设彩色步道,兴建观赏水系、戏水池,设置座凳、花坛、小品等,使整个社区形成一种适宜交往、娱乐、休憩的空间氛围。为了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庭院中还设置了草坪、花架、灌木、砂坑、石桌等,既为儿童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又可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休闲需求。减少小区主干道机动车辆,公园、广场和环形道路均可成为人们晨练澈步的好去处。在社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

第5篇: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原则;用途

Abstra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a part of each landscape unit, it has penetrated in the design of the landscape,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Good desig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an not only bring people beautiful environment to enjoy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landscape garden space and the overall effect.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principle; use

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园林建筑小品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园林建筑小品是指园林中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选址恰当的精美的构筑物。园林建筑小品分布在景观的各个场地之中,不仅点缀景观,而且为游赏者提供交流休憩的场所。

2园林建筑小品的特点

(1)满足景观的整体性园林建筑小品作为园林的四要素之一,它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园林建筑小品与其他三要素共同形成整体景观的艺术效果,园林小品存在于一个环境的整体之中,所以说一个园林建筑小品的外观、风格、形式以及材料的运用都要符合环境的整体性而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保证与其他造园要素在风格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以达到景观的整体性

(2)设置与创作的科学性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是服务于某一整体景观需要的。其位置的选择、风格的确定是根据环境的需要而设计的。它的固定性和特定性是不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存在的。在进行景观创作的过程中,建筑小品要结合景点的设计、景观的视点、交通的安排、地形的设计而进行精心的设计科学的布置,这样才会使其发挥其在景观中的最大价值,才会结合其他要素形成完美的景观效果。

(3)民族性与艺术性的风格园林建筑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他不仅具有使用功能更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建筑小品的外部造型、材质、色彩等都可以向游人展示他的风格、特征、建设年代以及地域特色,所以建筑小品的设计在符合大环境的前提下,也要注意体现个性与特色,彰显时代的特点。

(4)体现文化性与艺术特色园林建筑小品的文化性主要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本土文化,它将这些文化性的元素精炼到小品的创作之中,来展现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与人文习俗。所以说,建筑小品的形象是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相呼应的。

(5)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合理的功能景观中园林小品的形式丰富多彩。而不同的结构、体量、材料又使得小品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园林小品以其优美的造型,协调的色彩,舒适的材料来服务于人,满足人的使用功能,而升华景观空间的品质。

二、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1.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园林建筑小品的本质和价值,是要满足人多样化需求,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作出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规划,各层级的公共空间需要精心规划,可利用地面高差、植物、色彩、铺地、设施等创造积极的空间环境,关注空间边缘部分,保留中介空间、阴角空间,增强公共空间的领域感,各类设施要考虑到通风、日照、遮阳等因素。

(2)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即是要关注城市景观空间的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关注社会、自然、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要从空间效率、生态环境和地域文脉三个方面予以关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仅要考虑环境资源、空间效率,还要考虑人类的文化。

(3)系统与整体性原则。如果把城市区域被看作“点”,城市街道系统就可比作“线”,城市空间系统可当作一个“面”,园林建筑小品是“点”下一层次的小点,点线面缺一不可,只有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国城市的设计与建设中要建立起灵活的城市整体结构,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创建整体城市空间结构。

(4)弹性原则。许多城市虽然历史久远,却始终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城市景观的建设不断出现反馈信息,其规划也被反复调整,设计框架也在变化,这种弹性互动架起了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桥梁,使城市景观既美观又适用。这也净化与塑造了使用者的行为,让使用者们自觉维护公共开放空间的环境。

2设计方法

(1)巧于立意“意在笔先”是书法绘画艺术的创作方法,同样对于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也要先进行立意,没有立意的设计就是形式的简单堆砌,缺乏内涵与感染力。园林小品不仅仅带给人视觉上的舒适、使用上的便捷,而且要追求精神上文化上的巧妙传达,使其更加具有内涵和深度。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不单单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精美,造型上的丰富,更主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意境和情趣。在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创作上,要达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使人触景生情的效果是建筑小品设计的最高境界。

(2)精于体宜比例与尺度是产生协调的重要因素,美学中的首要问题即为协调。“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在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过程中,精巧的比例和合理的构图是园林整体效果的第一位。中国古典园林的私家园林中,精致小巧的凉亭、亭亭玉立的假山、蜿蜒曲折的九曲小桥都能形成“以小见大”的园林佳作;而颐和园中宽敞大气的长廊、长长的十七孔桥镶嵌在宽阔的昆明湖面上,形成整体景观,彰显了皇家园林的大气恢宏和帝王贵族至高无上权利。所以在空间大小、地势高低、近景远景等空间条件各不相同的园林环境中,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应有相应的体量和尺度,既要达到效果又不可喧宾夺主。

(3)独具特色每一个景观中的园林建筑小品都是为了这一景观“量身定做”的,造型及风格应与园林环境相协调,是符合于园林的主题、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和人文特色的。它们都是景观中的精美的艺术品,而不是工业化生产下的产物。在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中要充分反映建筑小品的自身特色,把它巧妙地熔铸在园林造型之中,和园林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效果。

(4)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针对我国自然山水式园林而言的基本原则。我国园林追求自然,一切造园要素都尽量保持其原始自然的特色。园林建筑小品作为园林中的点睛之笔,要和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所以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要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做到得景随形,充分利用建筑小品的灵活性、多样性以丰富园林空间。

第6篇: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校园;建筑景观;夜景照明;设计理念

校园景观作为校园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科学的景观夜景照明设计理念不仅可以为提升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挥作用,还可以为广大师生共同交流提供场所,校园作为传授学生知识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而校园景观更是校园建筑的核心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合理的景观夜景照明设计理念在当今的校园建筑工作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本文首先浅析了校园景观发挥的作用功效,同时也分析了校园景观设计应遵循哪些设计理念。具体做了如下阐述分析:

1 校园景观发挥的作用功效

园林景观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同样校园景观强调的是对师生的作用。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圣地,如果校园景观建筑设计得科学、合理,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场所,更能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供帮助,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注入前进的动力。因为,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不光靠课堂上的帮助,校园景观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与进步。

1.2 体现校园文化

景观夜景照明可以为校园文化提供一些氛围气息。在校园景观夜景照明设计中,采用的灯光不同,体现出来的文化气氛也不同,各种不同的灯饰与设计手段代表的校园地域文化也不同,总之,采用不同的灯饰与设计手段,展现的校园文化魅力也不同。

1.3 渲染环境气氛

校园景观夜景照明的气氛渲染不仅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更影响着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不同的光线渲染映衬出不同的环境氛围,给人以一种梦幻般的仙境感。同时,光线的渲染还可以改变周围的环境,把周围的一些花、草天线的更加鲜艳、绚烂。

2 校园景观夜景照明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校园景观夜景照明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生态环保性原则、体现意境文化性原则以及强调节能安全性原则。首先,生态环保性原则。校园景观在夜景照明设计的过程中,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尽量避免现有的自然环境受到人工改造的破坏。在原有自然环境下以及结合现有环境中的一些植物的生理和生物习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景观夜景照明设计,从而使这些原有的生态环境更好地参与到校园景观设计中。其次,体现意境文化性原则。校园景观夜景照明在设计上除了要满足功能夜景照明之外,还要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在设计中,设计者要强调人文情怀与生活景象互相和谐,在一种独特意境的感受中,使光线与文化内涵相一致。最后,强调安全节能性。在校园建筑中,景观夜景照明设计一直强调安全、节能,为此也被称之为绿色夜景照明。

3 校园景观设计要求

3.1 场所精神的提练和情感文脉的注入

第一,夜景照明。夜景照明应当与校园周围环境结合,主要烘托校园气氛,并始终为学生和所需要的景观空间服务,遵循突出自然的景观特色,突出校园人文活动特色。第二,道路设计。首先决定于校园绿地的规划形式,尽量避免多条道路交接在一起,如果避免不了则需在交接处形成一个小广场,正是小广场设在此处的目的所在,为了方便师生出行,在出口处采用循环道,实行人车分流制,外环行车,内环行人,在小广场中用草坪围出一条条小径,形成放射状,为师生提供极大的方便。

3.2 融入园林绿化的建筑设施

一方面,住宿区建筑园林绿化。住宅区显得幽静、素雅,也体现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离老师宿舍用高大的水杉,樟树栽种成林带,摆上圆凳、圆桌,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此休闲有惬意和深幽之感。学生宿舍成排成列,考虑到空间的问题,在每栋搂之前设花坛,栽种观赏性植物,又起障景作用,同时使空间显得宽阔不产生拥挤感。另一方面,公共建筑设施的绿化。校园共公建筑的绿化首先是共公绿地的选择,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校园园林艺术水平,使能适应改革开放与师生的需要。

4 结语

本文对校园建筑景观夜景照明的设计理念做了几点陈述,分析了校园景观发挥的作用功效、校园景观夜景照明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校园景观设计要求。以期设计者在今后的校园景观夜景照明设计理念中能够尽量做到这几点,进而展现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功能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现代文明校园夜景观。

参考文献

第7篇: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建筑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在建筑业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还对其他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所以,对建筑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能够确保建筑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进行发展。

在当今时代中,建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综合化,其逐渐形成了完善健全的建筑体系,对尖端科技成果进行充分利用,然后对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确保建筑业有更快的发展。自建国以来,我国在建筑技术方面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实现了砖混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然而因为在客观上还有一些建筑技术、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要求,所以建筑的主要目标是基体的建造,并且技术方法也十分单一,这导致了建筑技术的单一性,并最终导致建筑形式缺乏多变性。当前,因为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并且建筑技术和建筑形态逐渐出现单一化发展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特色进行了限制,此外因为中国地理环境的广阔性和气候的复杂变化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建筑技术朝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也是必然的趋势。由于建筑形应与当地气候、条件等方面相符合,所以就需要及时对建筑技术进行提高,使其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发展。

1 建筑技术的特征

1.建筑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性

科技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推动建筑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建筑造型带来新的变化,使得建筑在设计方法和创作观念上发生转变。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使其对建筑观念和建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能够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使得人们在建筑发展和变化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并形成新的建筑面貌,使人们审美意识发生改变,创造出新的建筑状态,并对技术进行最终的查看,使其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

2.建筑技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建筑构筑物和建筑物总称,是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的综合体,在各种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的建造活动中,其是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有机结合。由此可知,建筑的主要目的是给人类创造出舒适的物质生活环境,也就是说人类所必需的生活环境和居住场所,即对人们生产、生活、从事其他活动提供合理的空间环境。而建筑艺术,在本质上属于立体艺术,其主要是通过组织建筑物、建筑群体的形体、立面形式、平面布置、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织等,即对建筑的比例、构图、色彩、尺度、空间、质感,以及建筑的绘画、装饰、花纹、雕刻、家具陈列、庭园、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处理的综合艺术。艺术和建筑技术是紧密相连的,建筑艺术存在的前提是建筑技术,如果缺乏技术也就没有艺术,而艺术性应结合到技术中,伴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必然会对建筑艺术有更高的追求。

3.建筑技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因为建筑会对多种工艺工程进行涉及,因此其必然会对多种技术加以集中,形成一体化的结果。只有对多种形式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将建筑进行落成。此外因为建筑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是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有机结合的门类。所以建筑技术应为历代文明进步、科技发展的结果。对建筑活动进行综合应用主要是指对实现技能和知识的多样化,并且实现技术、科学、艺术的最终结合。对建筑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不但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实现材料、图形等学科的发展,而且能够学会进行学习的能力,比如进行仿生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学习历史、无线电、绘画、法律、设备、雕塑,其为多种学科,多个领域的设计和知识的综合。其中建筑的建设活动不但应对科学规律进行遵守,满足社会中的技术和行为要求,以及审美和文化等功能。

4.建筑技术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建筑技术是在施工工艺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吸收、继承、创新。首先,建筑技术能够实现纵向化的深化,以尖、轻、短、薄、高精确度等方向进行设计和施工。其次,能够实现相互独立专业技术的发展,实现这些系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发展。建筑技术在横向的分化就会使得纵向上出现加深的情况,同时,其纵向上的深度也能实现横向上的拓展。这能够从客观方面进行要求,实现各部门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实现建筑工程项目之间的密切合作,进行扬长避短。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建筑技术也将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建筑技术就具有动态性的明显特征。

2 建筑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1、在建筑方面进行化学合成技术材抖的发展

目前,在建筑业中合成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正朝着以下方向进行发展:首先,才用塑料制品来对特殊要求进行满足。比如,在管件的建设方面,使用塑料管来制作成排水管,然后将其作为耐高压、耐高温管。其次,在建筑的部分也使用塑料制品。再次,使用合成材料来对建筑制品性能加以改善,这是人们应该加以重视的领域。最后,在成立结构中应用相关化学合成材料,这是发展的崭新领域。在对建筑结构进行使用以前应对在极端温度下其变形性能和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在建筑业中合成材料的发展有远大的前景。

第8篇: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地铁;地域特色;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城市大部分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都有着几千年来逐渐沉淀和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出于现代交通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很多大中城市都在进行地铁建设,在进行地铁建设的时候,如何充分利用视觉元素和艺术语言创造性地展现城市的地域性特色,是当前地铁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

一、地铁建筑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

地铁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地铁建设的一部分,服务地铁小环境,服从于城市大环境,始终以城市为平台,以地铁为对象,研究城市地铁运营空间的特殊性和功能性,解决人在地铁特殊环境中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满足和实现地铁特殊环境的功能需要,同时地铁公共艺术通常都带有地域性色彩,反映和展示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色。地铁公共艺术的实施过程是用艺术的手段从事地铁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的行为过程,最大特点就是其永远无法脱离与地铁这一公共空间的伴生关系。在地铁系统中,公共艺术应包括各类标识、标牌、图示或系列标志设计、悬挂与展示等。

为达到对于客流进行说服与引导,实现地铁运输的安全与便捷,准确有效管理的视觉符号以及地铁站台和运行车厢的环境艺术氛围设计、时间或空间的纯艺术品展示、广告艺术设计的与展示等;通过视觉艺术的文化特性,营造人与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施和装置。其存在形式依赖于地铁空间,满足地铁功能需要,迎合乘客审美需求;同时装饰美化地铁空间,促进地铁功能实现,影响提升乘客审美水平,宣传推广城市形象。

地铁地域性设计将艺术创作与公共场所中的实用要求相互结合,表现在分布于不同地铁公共空间的公共设施中,形成现代设计“视觉的、环境的、产品的”三位一体的造型。作为一种表现的形式“,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地铁公共艺术品及其相关环境因素(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的建立,注重作品自身的完整性,更注重整个体系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地铁公共艺术要求突出地铁空间的地域特征,突显地铁公共艺术的文化主题,提升地铁空间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品质,增强公共艺术作品的可解读性。

二、符合地域特色的地铁公共艺术

提及城市公共艺术,有些城市,不管大小,都一律修广场,建草坪,绘壁画,塑雕塑……一些主题含糊,立意相近,风格形式大同小异的城市公共艺术,已经偏离了塑造城市性格与展示城市魅力本来的意义,可谓“千城一面”。城市建设的趋同化消解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城市的历史个性也被无情地掩埋于城市现代化的浪潮中。如此状况,不仅会造成新的形式雷同和资源浪费,而且会对已经崛起的,以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基本生产要素的旅游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城市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地铁建筑以其得天独厚的交流性和展示性,成为展示现代城市形象魅力窗口和宣扬城市个性的重要媒介,担负起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独特文化形象,维护城市特殊竞争力的重任。

公共艺术不仅是为公共场所塑造的装饰,更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性质。作为处于协调人工环境与人文生态关系重要位置的一种综合环境与人文的手段,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与发展、区域的市政性质、环境的视觉结构都有着重要联系,实质上是都市精神生活的显现和物质生活的聚焦。地铁空间的视觉形象应是现代化的、与国际接轨的、具有国际化大都市气度与时代气息的科技空间。换言之,就是城市地铁的公共艺术让乘客感觉到的是历史的传承,是文化在现代环境下的新的发展和延续,是源于历史的地域文化在新时期的新面貌。乘客应看到的是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视觉表现,整个空间的整体风格应具时代气息。

三、地铁地域性设计要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定位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伴随人类发展、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过去在研究,将来还将继续被研究下去。继承是为了发展,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继承,是在新时期新形势新情况下适应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的继承,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历史需要的继承。

继承和发展目的是从精神和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和提炼精华,结合现代材料现代工艺现代技术适应现代环境现代需求以表现其文化内涵、人文意境和美学特征。地铁作为理想的公众出行方式,也最具典型性,最能窥见城市的文化风貌,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地铁运营的地下空间环境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应从城市长远发展和历史延续的角度去思考,由城市的历史文脉出发,将城市的地域性、整体性与文化性有机融合于地铁公共空间中,保持城市个性,保证城市独特竞争力。地铁设计应以公共艺术的广泛形式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地铁空间相结合,把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体现在地铁的运营环境中,使空间装饰化,令装饰主题化,有效地利用地铁这一理想的宣传媒介,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规范地铁视觉环境。

四、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新

无论公共艺术设计是出于何种目的,审美需求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设计任务。研究受众的审美心理就会发现,“千城一面”现象不但使地域特色消失,而且也会引起审美疲劳、心理厌倦。没有创新特色的公共艺术设计会引起“似乎在哪见过”的心理感受。不具备文化特征的公共空间只会造成视觉上的盲目和心理上的苍白。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就是特色化的创新,将某种新方式、新方向、新角度以艺术化的方式表现。艺术创新常会带来崭新的思考、崭新的观点和意想不到的结果,使公共艺术设计呈现多元化的局面。“文化性是从内容上表示空间最有效的办法”,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的文化属性体现着各异地域特色。将艺术创新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追求服务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新,通过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新,或称以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为手段的艺术创新,实现城市公共艺术的个性,使地铁建筑在实现城市交通设施功能的同时成为宣传展示西安城市形象魅力的名片。

五、结语

现代城市需要创建高品质的生存空间,公共艺术对整座城市而言不仅仅起“点缀”的作用,还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表现手法,宣传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将城市的地域特色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以适当的视觉刺激营造地铁闭合环境空间内部装饰和文化景观,在帮助乘客识别站点,区分主干道,确立自身在城市中的方位的同时,宣传文化资源,塑造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周丽霞《论地铁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J].《装饰》2007(3):9.

[2]张凤琦《城市化与城市文脉的延续》[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00

第9篇: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

关键词:低碳理念;室内环境设计;持续发展

室内环境污染在建筑污染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并且在设计时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在低碳持续发展理念下,必须要对传统设计理念与方式进行改善。就现状来看,我国低碳室内环境设计重点放在建筑设计以及城市景观规划方面上,忽略了对空间、文化以及制度等方面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在低碳理念引导下,需要结合实际需求,以节能降耗为目的,对设计理念以及措施进行改善。

1 室内环境设计现状

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逐渐加快,带动了室内环境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激发了一些问题。室内环境设计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在此基础上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对于我国室内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们对物质的追求逐渐向精神追求过渡,这样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就会带入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为了满足虚荣心,追求大面积、奢华、新颖的环境设计,造成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②室内设计淘汰率高,随着室内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设计风格多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来更换装修风格,与建筑寿命相比,室内环境设计更新的频率过快,行业内材料周转周期段以及装修废料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③为追求视觉以及功能效果,选择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材料,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会影响人们健康。例如现在房屋装修常见的甲醛、甲苯、氨以及二甲苯等挥发物以及放射性气体氡等。④将室内环境装修看作为室内装饰形式,忽略了技术要求,艺术要求要远远大于技术要求。在此背景下,室内环境设计可以说是徒有其表,应用的时间比较短,并且在经过反复的翻修与维护过程中会造成更多资源的浪费。

2 低碳理念室内环境设计原则

2.1 经济性原则

基于低碳原则进行室内环境设计,应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对建设材料进行合理的设计,以求能够提高回收率。在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师不但要满足功能性要求,同时还要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虚荣心,出现更多的不合理设计案例,缩短了建筑使用年限,加剧了材料的浪费[1]。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经济性原则,及综合考虑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在体现功能形态细节的基础上,加强艺术美的体现。另外,经济性原则还体现在用料节约上,对装修垃圾进行有效处理与回收,充分利用材料性能,以高效节能的材料代替传统材料。

2.2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原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主要目的是对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降低因为设计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随着低碳理念的盛行,人们的持续发展意识也得到提高,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有更多的保护意识融入进去。另外,低碳理念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不但出现在现代,在传统民居中也早有体现,为更好的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应该积极整理挖掘传统民居中略色建筑经验,并将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3 文化性原则

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知识,对于建筑领域来说,传统文化中人们人为生活离不开来自然,在建设房屋建筑时应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存在密切的有机联系,两者发展之间存在共同的规律,是一个有机循环与代谢的整体。在现代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应遵循文化性原则,即将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共同发展。另外,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还需要做好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并且对于外来文化,应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避免其对本地文化造成的不良影响[2]。

2.4 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室内环境设计的主要要素之一,对于环境空间的改造与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遵循艺术性原则,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例如通过景观、色彩以及材料等因素的应用,以及对空间环境、尺度以及形态的设计来表现环境的艺术特性,使居住环境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能够满足人们视觉与心理要求上的满足。

3 低碳室内环境设计实施措施

3.1 空间设计

3.1.1 功能分区

室内功能区一般包括客厅、餐厅、起居室、厨房、卧室、书房以及卫生空间等。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需要结合不同功能区不同需求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对内部空间的合理规划,将功能区整合成为有机的整体,在节省交通面积的同时,使相同功能区集中在一起,活动的范围更大,进而使用效率也会得到提高[3]。例如按照动静两个要素来进行功能分区,将卧室、书房分为静区,将餐厅、厨房、起居室、阳台以及卫生间等划分为动去,做到动静结合,在功能应用上更方便,并且设计主体鲜明。

3.1.2 通风与采光设计

在低碳理念背景下,对室内环境设计时应以可再生资源代替传统建设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采取自然通风与采光,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功能需求的同时,降低对自然能源的使用。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提前做好当地地理情况的研究,空间布局要符合地域特征。例如想要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就需要结合建筑朝向以及建筑之间错综关系来确定影响通风性能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室内布局,如家具、陈设等进行合理的安排。

3.2 家具设计

在选择家具时应选择符合低碳设计要求的,满足绿色材料要求并且能够可回收。①满足绿色材料标准。传统家具应用材料一般为刨花板、胶合板等人造板材,不但会增加能源的使用,同时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在进行设计时,家具材料应选择可重复使用,以及可再生的绿色材料。例如现在比较常见的“绳结”躺椅(图2),采用的是传统编结工艺,把内装谈话纤维外裹的粗绳做打结处理,然后对做环氧以及干燥处理,使其具有椅子的形状以及安全性[4]。②循环利用。为降低家具生产、使用以及淘汰整个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需要选择能够循环利用的家具。例如用纸制造的家具,无论是功能还是艺术方面都能够与传统材料相媲美,可以在承重、装饰等方面发挥功能。

3.3 光电设计

光电设计也是室内环境设计的主要环节之一,为降低电力能源的使用,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需要加强此环节的设计。①选用自然采光形式,降低白天时间室内照明的情况,并且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要求。例如图3住宅,通过条纹布织成的留有小孔的移动雨篷,通过阳光照射形成光影,室内不但采光充分并且更具艺术美感。②室内照明工具应采用绿色照明工具,并且结合空间需求对不同功能区选择合适的照明工具。在对光源进行设计时,可以根据空间功能需求将其分为主光源与次光源,其中以冷色调光源为主光源,以局部台灯、壁灯等系统作为次光源,其中次光源作为局部照明应光度大。例如卧室采用低亮度,并且暖色调的光源;厨房选择照明强度大冷色调光源等。

4 结束语

基于低碳理念下,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必须要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基础上,对材料以及工艺等方面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曹宇.室内设计的低碳之路[J].科学之友,2010,(23):13~14.

[2]张乘风,王凯.室内设计批评的价值论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07):48~49.

[3]杜肇铭.低碳经济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J].文艺争鸣,2010,(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