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范文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第1篇: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统计管理体制 运输统计标准 借鉴意义

美国统计管理和协调机制

美国国家统计体系属于分散型,全国有近100个联邦机构从事各自分管领域的政府统计工作,其中13个联邦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统计工作,目前美国联邦政府的统计内容涵盖了经济、人口、农业、犯罪、教育、能源、环境、卫生、科学和交通等各个方面,主要满足联邦政府决策和各个联邦机构职能管理的需要。

美国国家统计标准体系

鉴于美国统计机构各自为政、分散开展工作的特点,为规范统计流程,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实现各类交通运输信息的可比性,1995年美国制定了“文书精简法案”(the Paperwork Reduction Act of 1995),该法案提出了制定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明确了美国行政管理与预算局(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MB)的职责:制定适用于政府机构的、有关统计采集流程和方法的政策、原则和规范,并监督这些政策、原则和规范的执行;负责统计数据的分类、统计信息的展示和、统计数据的实时、提供执行联邦项目时所需的数据来源。

美国交通运输统计体系

美国交通运输统计体系包括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和交通运输统计标准体系两个方面。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方面,沿袭了美国国家统计体系的特点,由运输统计局(BTS)统筹全局,负责收集、公布交通运输相关统计信息,负责协调美国运输部(USDOT)和其他联邦政府及机构,获取并整合相关运输统计信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充分发挥州、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的历史优势,分散开展运输统计工作。交通运输统计标准体系方面,是在遵循国家统计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美国交通运输统计的具体情况,制定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流程及规范,制定确保和提高美国交通运输统计质量的相关标准和指导原则。

1、美国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

1991年,对于美国交通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冰茶法案”(Intermodal Surfac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ct,ISTEA)正式颁行。该法案明确要求在美国运输部(USDOT)内设立运输统计局(Bureau of Transportation Statistics,BTS)。BTS成立后,其职能分别在1996年、1997年、1998年、2004年和2005年进行过修订, 2005年的修订重新调整明确了BTS的9项职责:

为运输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和分析,确保统计信息能够供联邦政府、州、地方政府、都市规划组织及运输相关协会、私营部门(包括货运集体)和公众进行运输决策。

协调信息采集。与运输部各机构合作建立并执行有关数据项目,与其他联邦机构协调改进信息采集的机制。

信息现代化。持续改进数据调查和采集方法,提高运输统计的准确性和使用性。

数据标准化。鼓励针对不同对象,包括运输部、州、地方政府、都市规划机构、私营部门的数据、采集方法、数据管理和存储技术的标准化。

运输统计资料。采集、编译、分析和印制一套全面的有关国家运输系统绩效和影响的运输统计资料,具体包括:各运输部门生产率;各运输模式的交通流量;联合运输数据库的其他内容;出行时间和缓解拥堵措施;车辆质量和其他属性;影响出行行为、货物移动的人口、经济和其他变量,如运输模式;旅客、货物的运输成本;大容量公共交通和其他形态的营运客运模式的实用性(包括每种大容量公共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旅客服务量);车辆和运输设施修理、其他运输服务的中断频率;旅客、车辆、运输系统的安全;运输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运输系统的可达度、连通度等条件,建设开发国家运输图集数据库;与运输相关的影响国内经济和全球竞争力的因素;

国家基础设施空间数据。

指导方针。为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可比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系统分析,对运输部需要采集的信息编辑指导方针。

审查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可靠性。

统计信息的获得性。本条款下规定已的统计信息应容易让公众获得。

综上所述,美国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的特点是数据采集分散型。即大部分交通统计数据采集的组织者并不是运输统计局,运输统计局在各运输统计机构的统计活动中仅起到协调和联络的作用,对数据需求进行评价,协调和指导有关数据的采集、质量保证以及统计成果的传播,以便提供一个完整准确的行业情况。

2、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标准体系

根据OMB统计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和美国运输统计局的职能,BTS了一系列提高信息质量的标准和指导原则,在2002年10月了“信息质量指导原则”(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Quality Guidelines),2003年5月了“运输统计实践指南”,在2005年10月了“运输统计局统计标准手册”,构成了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标准体系,规范了美国运输统计流程和运输统计各阶段的实施原则。

美国交通运输统计经验的启示

美国经验对中国交通运输统计的启示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依法确立统计工作的权威性、完整性和独立性,支撑统计工作机制顺利运转

美国成立BTS,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运输统计的管理机构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关法案不断补充和完善BTS的职能。即便是在成立了RITA之后,BTS仍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得以保留,并通过整合有关业务部门,继续强化其运输统计管理和服务职能,这是保障其运输统计职能运转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美国运输部制定战略规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各司其责、分工明确,提高统计数据采集效率。

美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效的数据分散采集。作为运输统计的管理机构,BTS在统计调查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协调、联络和指导的作用,其专业性运输统计数据的采集主要依靠运输部各业务职能机构、其他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及私人咨询机构来开展,而综合性运输信息的采集和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则由BTS来负责。

第三,构建统计标准体系,完善统计管理体制,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OMB统计指导原则规范了美国国家统计工作流程。BTS根据OMB统计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和美国运输统计局的职能,制定并了一系列旨在提高信息质量的行业统计标准和指导原则,为确保和提高美国交通运输统计质量奠定了基础。

第四,完善对统计工作的需求调研和质量监督机制,确保统计工作高效实用、客观公正

针对统计需求和项目开发及可能产生的效果,BTS积极向数据用户、专业人士及专家调研。针对统计能力建设,BTS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征求公众意见。质量方面,BTS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定期评估,对数据的各方面和数据采集处理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专项研究,对关键程序进行质量控制,监控数据处理过程的质量,并采集质量信息。

第五,实现信息共享、形式及渠道多样化,提升交通运输统计服务水平。

在信息可公开的允许范围内,BTS除了提供传统的各类纸质统计资料外(部分资料在网上并可供用户下载),还建立了一个国家运输知识库的电子平台,该平台与许多区域运输知识库相接,并有知识库目录索引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运输研究分会(TRB)提供的网络版运输研究信息服务。此外,BTS在建立数据库基础上还开发了查询分析系统,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灵活定制各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查询数据表。

第六,深入开展交通运输统计研究,提升交通运输统计服务能力。

BTS在交通运输统计研究方面的法定职责包括:对运输信息需求进行评估,规范统计口径和技术标准,持续改进数据调查和采集方法,审查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可靠性。自成立以来,BTS深入开展了多项交通运输统计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促进统计数据的标准化、提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七,设置统计工作专项资金,保障统计工作可持续发展。

第2篇: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范文

首先,就交通运输来说,其存在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目前的交通运输需求正在不断的激增,而与此相对应的交通运输能力却依然处于一种发展缓慢的状态,这样一来,两者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无论是在人流,还是在物流上,其移动频率和广度都在不断地增长,而其增长速度,实际上远远高于目前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速度。为此,如何将这两种速率有效、统一地结合起来,做到协调发展,无论是对于整个交通运输行基础交通设施建设,还是加强其实际管理水平来说,都有着一定的挑战。另外,如今的交通运输行业与环境资源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矛盾,因为交通运输需要修建大量的基础通设施,而这种交通设施会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这样一来,环境资源的相对有限又与交通运输设施需求相对无限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这需要相关方面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就交通运输的管理体制来说,其作为一种规范和指导交通运输的手段和条例,如果其体制存在着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纵使我们在上一节说到的那些问题的滋生和发展。事实上,就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来说,其主要是沿着一种“条”与“块”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即各种运输路径与相应的部门相挂钩,由这些部门进行管理。但这种管理模式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长期推行这种管理模式,各管理部门就会容易陷入分割和相互独立的局面,无法形成一个高效的服务体系,另外,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分工协作,政企不分的问题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加上没有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交通与非交通管理两者严重分离。

2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及其建立的必要性

上一节中,我们说到,目前的交通运输无论是在实体,还是在运输体制上都存在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急切和及时地建立相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建立的原则。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态度坚决,果断决策,又要反复论证,稳步实施;既要参照外国的先进管理模式,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正确的原则。首先,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机构要精简,不能重叠设置机构,形成多头管理;二是人员要精简,解决人浮于事问题;三是部门要精简,解决重复管理,办事推诿等问题;四是手续要简化,证件要减少(如今驾驶员携带证件达20多种),最终要实现一车一证,一人(驾驶员)一证。通过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其次,遵循“统一规范、权责一致、依法治交、依法行政”的原则,对于规范交通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的法律,以及各种技术标准、管理准则和运行规定、业务规则等,应由国家统一制定,由交通管理行政机关负责实施和监督,以确保政令统一,实现权责一致,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最后,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是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前提条件。凡能由市场调节的事务,政府不再进行直接管理;凡是社会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政府应放手让社会去办,不再大包大揽。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政策,制定法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服务。其次,是建立的几点建议。首先是在省级地方政府层面,结合地方实情。加快建立省级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为建立全国性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提供经验和动力。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中区域性集结的特征十分明显。形成了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社会发展集聚区。在这些地区,城市化、工业化程度更高,对发展要素的移动性需求总量大、增长快,但是支撑交通运输供给的资源又越来越紧缺,因此在这些地区加快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更为迫切。而且这些区域现有的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再考虑到这些地区改革发展较快,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成熟,因此可以率先在这些地区分省(市)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本省(市)内的公路、水运、地方铁路、民用机场和管道运输体系,全面提升区域通运输的集约化水平。其次是在国家层面,以明确职能为基础。争取早日组建综合性的国家交通运输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特别是铁路行业:而且行业的国家垄断性很强。因此可以分两步推进:第一步是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改革,全面理顺目前体制下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尽快实现政企分离,为设立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创造充分条件。第二步是正式组建综合性的国家交通运输部。在交通运输部内设立主管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执行局。

3结束语

第3篇: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范文

一、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分析

(一)交通运输稳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发展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国内有效需求逐步释放和改革开放深化推进,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稳步发展,交通运输需求持续旺盛的趋势不会改变。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预计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将是2010年的1.5至2倍。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便捷出行更高的要求,国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和力度不会变。2014年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中央明确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交通运输稳发展依然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支撑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要素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换脑”,在增速上要“换挡”:一是中央强调,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落实到交通运输改革发展中,长期以来片面依赖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发展的观念必须加以扭转,把投资和力量尽快转到优化运输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整体效能、改进提升运输服务上。二是关系交通运输发展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的优势相对减弱,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刚性制约明显增强,交通运输粗放型增长将难以持续。三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规模已难以保持前些年的发展速度,而且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向中西部地区深入推进,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二)交通运输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推进转型升级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总体上看,当前交通运输发展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突出表现在:城乡和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农村和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还比较薄弱,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客货运需求日趋旺盛、多样性明显增强,但运输结构不合理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公路承担长距离、大运量物资运输的比重过大,铁路、水运仍然是短板,运输服务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较低;重建设、轻养护、轻管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场站管理、信息服务等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改进和提升服务品质还需要下更大功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交通运输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过大;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交通运输发展环境客观上倒逼我们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三)交通运输深化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等突出问题。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当前,交通运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什么、怎么改还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善做善成。中央强调,做好2014年工作,最核心的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大局、扎实推进,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这些是我们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未来几年,是基本建成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在深化大部门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突破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内生动力。同时,随着改革创新的推进和深化,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潜在的风险会显现暴露,我们要清醒认识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

(四)交通运输惠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交通运输是着力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之一,以改革促民生改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民生的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点任务。尤其是,当前交通运输领域腐败案件时有发生,部分执法人员吃拿卡要、执法不公,少数窗口单位服务态度简单粗暴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社会和群众对此意见不小。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兜住底线、补齐短板,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改进政风行风,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群众满意交通,将是深化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检验。

二、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

综合分析形势任务,立足于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服务好“两个百年目标”,部党组研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

第一,加快发展综合交通。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已经进入了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交汇、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要义是坚持适度超前、改革创新,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与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相适应,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运输网络,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优势和交通网络整体效能;核心是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出发,顺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需求,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建立完善与综合交通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物流效率和整体效益;关键是通过综合交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优化交通运输主要通道和主要枢纽节点布局,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协调发展,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

第二,加快发展智慧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是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智慧交通,要义是坚持面向发展、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水平的提升;核心是以重大科技突破牵引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围绕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高存量资产使用效能和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抓好重大科技研发,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交通运输生产力;关键是完善全行业开放协同创新机制,注重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效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创新发展。

第三,加快发展绿色交通。交通运输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加快发展绿色交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加快发展绿色交通,要义是坚持政府主导、法规约束,示范引领、制度创新,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核心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关键是在规划、建设、运营、养护等各个环节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潜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节能环保水平,提高土地、岸线等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

第四,加快发展平安交通。防止目前阶段安全事故“不可避免论”,牢固树立加快发展平安交通,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服务民生的最大前提,也是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发展平安交通,要义是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特别是基层和一线,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并不断拧紧螺丝扣,把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守住安全是底线、安全是红线的思想防线和责任防线,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核心是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健全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焊牢企业主体和行业安全监管的责任链,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对有章不循、有章不依的问题不放过、严查处,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一线、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关键是坚持常、长二字,夯实基础、补强短板,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打折扣、不走过场,确保安全监管全覆盖,安全隐患零容忍,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安全发展。

总之,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通过“四个交通”的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公众出行将更加安全便捷、更加舒适满意,为实现交通运输强国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根本还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不断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重点改革为牵引,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破除思想障碍和打破利益格局,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到2015年前,部层面拟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7项,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也要抓紧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要根据交通运输部有关职责调整的规定要求,围绕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在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争有新作为、有新突破。稳步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二是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围绕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财税体制配套改革,包括专项资金使用、港建费征管、公路水路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债务风险防控等。着力加快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利用BOT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建设。强化公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落实监管责任。要深化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救助打捞、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为水上运输市场与安全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深化水上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职责。要深化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建管养相协调的管理体制。要研究完善引航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引航公共服务水平。

第4篇: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范文

Abstract: Transportation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moder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re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ransportation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deep-rooted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portation modernization in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 “十二五”;现代化交通运输;发展途径

Key words: Twelfth Five-Year;modernization transportation;development ways

中图分类号:U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87-02

0 引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效最大、发展质量最好的五年,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入“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改革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阻碍了交通运输现代化的进程,制约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在新的时期探索新的途径来发展现代化交通运输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1 新时期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重要支撑,交通运输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条件。在分析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交通运输现代化就是用先进的工业化技术和新型的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交通运输业,使各种运输方式能够在外部条件的约束下有效衔接、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进而形成一体化的运输系统,该系统一方面能够在管理和技术上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客货运输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1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作为服务型和资源消耗型的行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应在最低能源消耗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类客货运输需求,这就要求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在其各个环节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各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的交通运输服务,实现自身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安全便捷、绿色环保 作为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安全便捷是现代化交通运输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加强安全监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障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的快速便捷就显得十分必要。除此之外,绿色环保也是现代化交通运输区别于传统交通运输的又一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深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

1.3 组织有效、结构合理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要求在运输组织上充分发挥各种交通信息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以实现运输过程的无缝化、一体化,进而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除此之外,合理的运输结构也是现代化交通运输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五种运输方式分工合理、不同运输方式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以及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与线路建设相适应等。

2 “十一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中引发的矛盾与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交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理能力明显加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 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增加的同时,结构问题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有所增加,但结构失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方面,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利于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的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和航道里程公里数全部低于东部地区。除此之外,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高级、次高级路面以及县乡公路和等外公路总里程方面,西部地区也都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结构严重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均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综合利用和发展各种运输方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目前的运输结构却是在运输严重短缺的状况下形成的,公路运输相对其他运输方式增长较快,如图1、图2所示,截止“十一五”末,公路所承担的货运量与客运量的比例已分别达到70%和90%。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衡,极大制约了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2.2 交通运输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仍然层次不齐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交通运输技术和装备方面也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在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建设方面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铁路信息自动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公路混合交通较为严重,港口装卸设备及技术落后、效率低下,民航装备及技术难以适应民航的发展。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的层次不齐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也同样存在着许多缺陷。其一,由于交通运输站点较多且分布范围较广,致使交通信息采纳来源缺乏集中性,加之现阶段我国客运业、货运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交通运输信息的流出出现滞后现象;其二,由于数据格式、开发模型及应用架构存在部分差异,造成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存在困难,进而导致交通运输信息难以实现网络化,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其三,由于网络信息化成本较高,加之管理体制、运行与维护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交通运输基础信息网络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3 交通运输的高耗能与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发生了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是以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总体上高于全社会的能源消耗,且主要集中在油耗上,2007年该行业汽煤柴3种油耗占全社会油耗的近70%。“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总量将进一步攀升,虽然能耗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优化,电耗比重会迅速增长,但由于公路能耗在交通运输能耗中占有绝对比重,故难以从根本上改善交通运输以油耗为主的特点。显然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与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背道而驰,势必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2.4 交通管理体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整个交通运输业协调发展 我国现行交通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模式的延续,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原有体制的弊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现行交通管理体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一方面,政企不分。用行政办法来管理交通运输企业,不仅会导致各运输企业之间的联系被行政隶属关系强制割开,而且不利于调动企业和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缺乏对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行业管理。由于各自为政,交通运输各部门只能规划与安排本部门所负责的运输方式,难以兼顾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现代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

3 新时期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化交通运输的途径

“十二五”规划指出: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为此,新时期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推进应该将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绿色环保作为中心问题解决。

3.1 合理安排交通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确保协调发展 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域广大,少数民族众多,资源极为丰富,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交通比较落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影响到了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应按照“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原则,着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农村公路养护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公路养护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实现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的规范化、常态化;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班车。

3.2 深化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按照“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的要求,在借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交通运输企业更应该走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为主的发展道路。深化科技创新,加大对交通运输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内重点项目研发,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到2015年,交通运输科技贡献率力争达到55%;提高信息化水平,着力抓好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和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到2015年,公众出行信息覆盖率力争达到75%。与此同时,针对我国部分运输装备大量依赖进口,造价成本昂贵的现状,应该特别注意大力发展运输装备国产化,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使国内的先进的技术装备发展早日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3.3 推进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公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要求。交通运输相关部门及交通运输企业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把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积极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开展低碳交通城市试点工作,鼓励混合动力、替代燃料运输工具的发展,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探索建立绿色交通发展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淘汰落后工艺,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其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行业。

3.4 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根据居民出行量、出行目的、交通设施现有和未来发展情况,合理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一方面,继续推进运力结构调整。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形成和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在货物运输结构中应逐步扩大公路和民航的份额。与此同时,还应优化客运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增加公共汽车运营里程,提高公共汽车运营车况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第一条就是继续强化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深化“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重点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综合交通网规模为338万km以上(不含空中、海上航线、城市内道路和农村公路村道里程,县级以下道路都属乡村道路,占整个公路运输的70%左右)。

3.5 全面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现代化交通运输,就要加大力度推动政府交通管理体制的创新,加快政府交通管理体制的转变,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管理的效能。一方面,加强对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行业管理,改善对交通行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鼓励和引导行业的经济活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引入竞争机制,加速政企分开,将政府的资产监管职能与经营职能相分离,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相分离,使其成为交通运输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的维护者,进而促使运输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营主体。

总之,发展现代化交通运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新时期,对于我国交通运输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认真研究发展现代化交通运输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热点和难点问题,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进而保障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强.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电业,2003,(12):41-43.

[2]傅莉萍.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08,(45):145-146.

[3]罗仁坚.交通运输发展的若干主要问题研究-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概念和发展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04,(02):12-14.

[4]周新军.交通运输业能耗现状及未来走势分析[J].中外能源,2010,(07):9-17.

[5]孙迎春,冯雪丽.我国交通运输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J].科技之友(B版),2008,(01):100-101.

[6]郭文龙.解读全国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一)[J].建筑机械,2011,(08):24-28.

第5篇: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T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213-0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人们对于铁路交通运输的要求不断提升。现如铁路交通运输管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交通运输业扶持力度的增强,我国其它形式的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铁路运输的发展。今要将加快铁路交通运输的体制作为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快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并不断开发其扩展行业,完善服务机制,以适应人民群众及世界发展的需求,使铁路交通运输更加完善,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1 优化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必要性

1.1 从现存的铁路管理体制来看,尽管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现有的18个铁路局(公司)间仍然存在70多个局间分界日,各个铁路局为完成各自的运输生产经营任务以及优先满足所属省市的运输需求,同时由于统一执行铁道部所下达的年、月、日计划,在动力、运力、能力的运用安排方面,还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相互制约,并且内耗还是相当严重的。以沈哈两铁路局为例,作为两个以煤炭、粮食等资源运输为主的铁路局,由于铁路铁道部对两个局的入关方向交车、运用车占用实施总量控制,同时沈阳局服务的辽吉两省、哈尔滨服务的黑龙江省对能源等物资运输也有保证的要求,势必优先考虑本局利益和满足所在省份需求,对有限的铁路运输资源会一定程度上展开争夺,从动力、交车数量上进行自我控制和相互控制。另外,随着铁路大规模建设,成立了大批的铁路合资公司,也与当前国有的铁路局(公司)的管理体制很难相互融合,多种企业管理模式并存,对于铁路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来说形成相对较大的制约。

1.2 铁路交通运输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铁路交通运输可以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模式存在着计划经济的色彩,比如铁路运输是为了满足各省市的运输需求,而不是根据市场的现实需要,造成铁路运输资源的浪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铁路交通运输必须要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要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

1.3 这标志着我国铁路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尤其是“政企分开”,实现了铁路交通运输的市场化运作,铁路管理的企业化要求,铁路企业必须要是实现经济效益为重点,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就是围绕市场经济为中心。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是铁路部门实施企业化管理的具体体现,通过经济管理可以帮助铁路运输企业实现市场化运作。

2 加强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铁路体制的改革必须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基础上,再结合其自身的技术特点,改革现有的行政性垄断机制,探索并建立一个高要求、严标准的的铁路交通运输体制及运行环境,使铁路交通运输的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在原有基础上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其不仅为国民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更为其他行业的不断进步创造基础,提高我国在世界上各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综合以往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吉他行业改革的宝贵经验,逐步消除垄断,提升市场竞争机制是现如今铁路交通运输改革的必要手段,也是最为有利的措施。综上所述,铁路独立市场经营主体的建立是现阶段我国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2.2 强化铁路企业的内部管理,增强管理模式的创新 基于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完成,铁路交通运输要从管理模式入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铁路交通管理模式。①铁路运输企业要创新营销管理,经过一年多的货运改革,铁路交通运输管理已经由传统的市场主导变身为主动营销的企业个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货物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同时我国其它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分割了铁路交通运输市场份额,传统的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模式已经不能使用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深化市场意识,建立以市场为方向的销售策略,深入客户中为客户制定量身化的个;②创新质量管理。基于市场中激烈的交通运输竞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既要发挥其传统龙头的优势,也要积极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引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铁路交通运输企业的质量,具体就是要实施质量咨询认证完善铁路自身质量管理机制,同时铁路运输交通运输企业也要通过制定标准化规范提高铁路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铁路交通运输的质量管理水平。

2.3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促进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模式,实现铁路交通运输自动化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铁路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信息化在铁路交通运输中的应用范围还不广泛;二是铁路车辆的自动化装备技术还不成熟,尤其是高铁综合检测技术在信息化方面还没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是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在具体的运输管理中还没有具有全面的普及化,这对这些问题,铁路交通运输部门一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是要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制定具体的创新措施,构建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技术达到世界最新水平;二是要积极与国际先进国家开展深层次地合作,通过合作带动我国铁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进而提高铁路交通运输能力。

2.4 若干个市场经营主体的组建。在市场经济中,除了存在市场经营主体以外,更重要的是经营主体间的竞争,而要建立有效的竞争,就必须要对零散存在的经营主体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合并。在铁路交通运输中,对铁路局按一定规则进行合并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此过程中,按区域进行划分,并且在合并后实行股份制或集团值得公司形式对现有的铁路运输资源进行重新组建。实行机制后,合并后的各个集团铁路公司间就会存在竞争。如此一来,将会出现各公司竭尽全力提升本公司的运输服务路线,提升服务质量,铁路交通运输的整体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中的行业性垄断也有可能就此土崩瓦解,从而各个集团公司进行公平竞争

3 结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存在与发展与我国生产力的提高、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有着必然的连续性,只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各项制度、提高铁路运输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物流模式就一定会大大提高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铁路施工组织设计经济效果的评价.铁道工程学报 .1986/0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第6篇: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组织框架

1建立管理组织和运作模式

由于对物流过程各环节的管理涉及到计划、经贸、交通、外贸、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为避免政出多头,确保政府部门协调一致,有必要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可以说,打破条块分割,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体制,为运输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是交通运输物流支持体系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应在政府引导下,有针对性地制定并采取一系列合理的、能够规范并有利于交通运输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具体包括:物流法规建设、市场运作与管理、市场准入与监管、项目规划、协同机制、以及行业政策、行业标准、技术支持等方面。

同时,为促进交通运输物流的发展,还应建立良好的交通运输物流运作机制,其中包括政府部门协调机制和运输物流企业培育机制。通过二大物流平台的构建和两个运作机制的建立,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物流与国家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机构设置

鉴于我国物流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对物流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有必要由国务院或综合部门牵头成立一个由商务部、计委、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协调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当前的政策取向,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装备更新的融资政策、物流基地的土地使用政策、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政策以及工商登记管理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措施。

此外,在未来的机构改革中,可以借鉴欧洲的经验,将物流方面的政府管理

职能进行集中,特别是将交通运输管理职能纳入统一的部门,以提高政府的管理和协调效率,形成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管理和制度环境。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行使原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的大部分职能。将彻底改变我国内外贸分割、国内外市场分割和进出口配额分割的管理体制。为了利用物流带来的机会以提高竟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有必要实行政策一体化框架以实现更多的社会经济目标。影响物流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问题的范围相当广泛,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政府部门通过提高运输作业的表现的管辖权。同样,由于运输和物流与国际贸易、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关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应该在一个更加合理、广泛的范围下和国际合作的前提下制定政策框架。

今后,应当由新设置的专职机构统一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和物流行动计划(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以保障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与此相对应,要赋予上述部门一定的权力,其中包括制定物流发展和物流运作法律、法规的权力。

3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由于对运输、包装、仓储、配送、货运等各物流功能和要素的管理涉及到经贸委、计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海关、工商、税务等十几个部门,且目前上述部门在促进物流产业发展方面都十分积极。

为避免政出多门和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有必要建立起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一是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协调各个相关部门的政策;二是组成由相关政府部门为成员的部门联席会议或部门间的促进物流发展政策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成员发展的相关政策,其具体办事机构可以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来承担。

目前物流资源不能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和管理,主要是由于物流的各个环节有各自的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物流的综合管理虽然不是把各个主管部门合并,这在实际情况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对作为物流系统核心的交通运输的管理却有必要实行统一的管理。这个统一管理机构可以由原各运输方式的主管部门组建而成,并在下面根据行业要求设立司局机构,由新成立的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物流规划,再下达给各司局具体实施。

主管部门在运作过程中要与物流其他业务环节的主管部门加强合作和协调,共同对我国的物流系统规划和政策实施进行宏观控制。各地各物流相关部门要遵照现代物流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打破地区分割和部门分割,避免地方保护和过分强调部门利益,为企业、城市、区域及全国性物流服务网络的形成创造良好的体制保障条件。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便于各部门对现代物流进行管理与协调出发,积极调整政策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并结合各地及各部门实际,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及规划,为国家及各地区现代物流的发展营造既各具特点,又相互配套,具有整体一致性的政策法规体系。

4调整物流行业协会的构成

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将把一部分属于行业自律方面的职能转交给行业协会。为使行业协会工作尽快进入“角色”,政府部门要给行业协会“立法”,尽快制订《行业协会法》或《行业协会暂行条例》,仅仅依靠国家经贸委的一文通知,是不能确立其法律作用的。因而应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使协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行业协会行为,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 政府主管机构必须把行业协会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组成部分。行业协会开展工作、行使职能,离不开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指导与支持,尤其政府部门要把协会工作列入其工作的组成部分。指导组建组织机构,落实管理登记条例有关规定,相关文件应及时发给协会,有关行业相关会议和活动,亦应通知协会参加,使协会了解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则能使协会围绕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中心工作,开展一些有效的活动。提供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5促进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协会间的联合和协调发展

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现有各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成为所在交通运输行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协会发展趋向统一,但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物流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的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尚在初期阶段,各个行业协会都还没有树立起在交通运输物流领域中的权威地位,也尚未得到所有交通运输企业的认可,因此,目前没有必要和可能将各种行业协会统一起来。政府可以根据我国交通运输物流发展的进程和企业与市场的需要,逐步引导行业协会的联合和统一。

[1]黄国胜.建立主枢纽港运作机制[J].北京:中国交通报.2001.

第7篇: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范文

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客运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

一是机构重叠。目前公路旅客运输由市交通局道路运输管理处负责管理,城区公共汽车客运由市建设局城市客运管理办公室管理,二者从事同一行业、同一性质、同一目的的管理工作,通过两个不同的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由于部门不同、视角不同,随之带来工作方式和方法的不同,导致客运市场统一体自身的运行规律被人为破坏,从而阻碍和制约了城乡客运及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机构重叠,冗员过多,也增加了不必要的行政开支。

二是职能交叉,互相牵制,甚至相互制肘,使城乡客运衔接差、相互配套差。这种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管理体制、运营机制都难以激发交通运输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严重阻碍了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如全省一流的市温泉客运中心开业一年多以来,交通部门多次要求开通配套城市公共汽车客运,分管市领导还在交通部门的请示中明确批示要求城市建设部门安排班线,但至今还未落实,使人便于行、方便旅客的功能无法体现。

三是交通资源很难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由于相互衔接差,相互不配套,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被肢解后,必然导致资源浪费,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达到最优。

四是由于多家管理的体制与现代市场机制不相适应,二者之间必然导致冲突,而解决的办法只有沿用行政手段偏多的刚性调控方法,必然导致市场竞争失序、信息传递不灵、价格反映不敏,最后导致管理失效,从而阻碍城乡客运业的发展。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管理政出多门是制约城乡客运发展的一个瓶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打破旧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客运管理体制是促进交通运输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建议政府在机构改革过程中理顺管理体制,将城乡客运管理合并由交通部门一家实施行业管理。从已经进行改革并实行城乡客运统一管理的北京、上海、重庆、哈尔滨、深圳武汉等城市来看,这种新的管理体制既可克服以上弊端,同时还具有以下特点:

1.强化了行业管理。实行一家管理的新体制后,杜绝了相互扯皮、推诱等现象,强化了交通行业管理及其政策法规研究、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工作,使行业管理力度加大,达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投入,实现最佳管理效果的目的。

2.事权统一。由一个部门对城乡客运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和协调衔接,有利于建立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城乡客运体系。

3.交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中小城市当前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还很脆弱,承受需求弹性小,尤其在当前资金不足、改善运输质量难度大的情况下,实行城乡客运一家管理后,将有效整合全市交通资源,使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运输能力与效益,同时还能为广大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充分激活市场主体的能动性。

第8篇: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范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航空、公路、水运及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得到迅速发展(例如2013年我国交通运输业客、货运输总量分别达到401.9亿人和450.6亿吨,较2009年分别增长了35.01%和59.49%),这种新的交通运输格局是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重新审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间的协调发展与否,不仅关系着交通运输的良性发展,而且关系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然而现实中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状态大多事与愿违,故本文将就此课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交通运输;区域经济;f调发展;对策

1.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分析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而言,合理的交通布局和运输体系是构建一个既适应于中近期发展又具有长期发展能力的区域经济系统的必要条件[1,2]。然而由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起点较低,在大部分地区仍旧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其主要原因如表1所示。

表1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2.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2.1 优化运输、产业结构,提高发展水平

未来,不同地区应依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继续整合优化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结合当地交通建设优势来发展,例如对于连接其他城市的重要交通中转地,应提高原有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技术等级、交通运输系统的运管水平,完善其综合运输网络;

对于沿海沿边城市,应主打发展水运,形成“以水运为主,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兼顾发展”的运输结构,做好科学规划,避免恶性竞争,共同发展成为水运产品各具特色、相互促进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3]。此外,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扩大总需求,进而加强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这意味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2 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作为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土地、能源等资源稀缺的刚性约束将进一步强化,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能耗、高能效及低排放模式转型,对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基于此,各地政府应该建立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监测和控制系统,在政策上支持低污染、低能耗、高运力的交通运输方式,整合交通运输网络,提高现有交通运输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生产力和效率,减少交通运输的外部性,从而形成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局面。

2.3 政府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

一方面,交通运输体系只有在有效物质、能量和信息支撑下,才能表现出应有的良性动态发展态势。在交通运输体系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市场资源配置,利用行政、法律等宏观调控手段,从而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根本上调整交通运输结构,防止垄断行为发生,有效遏制恶性竞争,推动不同运输方式相互协作,实现共赢,加快区域货运、客运水平,实现资源的更高配置,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和生活服务。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交通运输实行专门化管理,这也让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无法自由发展,在体制内难以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我国交通运输部门由不同主管部门负责,造成了各种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难以在体制上得到保障,各交通运输方式协调程度相对较低,交通运输的整体网络效率较低。为此,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各地政府持续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不断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市场在交通运输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通过体制改革,使交通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企业管理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

2.4 建立交通运输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要继续实施“科技强交”战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极大地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对客货运输组织、物流系统及相关管理技术等的研究,提高科技进步对交通运输业的贡献率,为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和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此外,针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各地应广泛使用绿色科技,开发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淘汰技术等级较低,排放超标的老式机械,鼓励使用替代能源,同时降低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源浪费,控制人工、材料、机械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3. 结语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加大对交通运输业的需求,这意味着交通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之一,故研究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对于交通运输业投资规模和方向的确定、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康.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5(9).

[2]姚小娟.试论公路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J].中国商轮,2016(9).

第9篇: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范文

“十二五”期间,全省公路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两个率先”,服务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路网完善、管养提升、依法治路、科技创新、安全保畅、惠民服务、资金保障、人才支撑工程为重点任务,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

“十二五”以来,__公路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制度设计等核心要素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查摆出了多年来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次调研既注重对长期以来存在问题的梳理和回应,更注重对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对照新的宏观形势和发展趋势,分析、挖掘公路交通转型发展深层次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上述问题的产生,从客观上讲,是__公路交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__在全国率先面临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问题,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五种运输方式中,公路交通率先面临转型发展的压力。从主观方面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前不久,国务院马凯副总理专题就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开展工作调研,对下一步全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按照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坚持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服务、安全五位并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公路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法规政策,以实现公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做出更大贡献。结合基层的意见,建议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公路交通工作中,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要以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公路交通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指导,深化公路交通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好字优先。适应“经济新常态”,告别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新阶段。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发展的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更加符合公路交通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二是市场导向。继续探索扩大管养分离和养护市场化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公路养护模式,根据不同养护工程的特点和市场化条件,选择性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既发挥养护工区及区域性应急养护保通队伍的作用,也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日常养护,从而进一步明确应急保通和日常养护、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的关系。三是权责对等。强化普通公路公益产品属性,并按照有利于干线公路网集中统一管理的思路,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公路交通发展职责,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以及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在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界定各级公路管理机构代行政府职责履行的各项行业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实现行政资源的集中统一配置。以两个“集中统一”实现财权和事权相匹配、机构和职责相对应。四是职权法定。树立法治思维,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方式促进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树立决策终身负责的理念,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公路管理机构履行职责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更多依靠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加强行业监管和公共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依法监管。

2、要以财权事权统一为原则,进一步理顺公路管理体制机制。这已经成为全省公路系统的普遍共识和迫切愿望。交通运输部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已经把公路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先行示范,从中央层面开始谋划推进。一方面要从__自身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管理养护和服务的事权,积极争取管理养护方面的资金。对于目前设定的公路管理养护资金计划和定额标准,与实际工作的资金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前做好全面、准确的分析和测算,建议根据车流量建立燃油税转移支付增加机制。在大规模建设时期,公路建设管理体制主导决定了养护管理体制。但是在以管理养护和服务为主的发展新阶段,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应该占据更加主导重要的地位,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的调整应当遵从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步调。另一方面是要从“有限政府”的发展理念和要求出发,在遵循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事权划分的政策指导下,按照功能分类的理论,遵循“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对全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进行重新梳理分类,其中主要承担区域、过境交通,连接县以上经济节点的国省道列为省级事权,由省级财政承担支出责任,由作为省级公路管理机构派驻机构的市级公路管理部门实施日常管理和养护;对列入省道公路网规划,但是主要服务于局部、地区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公路应当列为省和县共同事权,由省市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支出,由县级公路管理部门实施日常管理和养护。农村公路因为实施主体、支出责任和相应的燃油税替代转移支付均落实到了县级及以下政府,故事权应全部下放到县乡两级政府,省级主要负责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行业监管。

3、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推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一要把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继续发挥好国检的“指挥棒”作用,激励引导全社会公路系统始终保持全国领先的发展定位。同时更加紧密地结合__实际,按照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服务、安全“五位并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方面的投入和重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二要实实在在提高公路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干线公路服务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基地除了建设资金的投入,更要在应急和服务的运行机制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在加强地方政府供给方面提供政策引导。三要进一步深化__普通收费公路管理改革和收费站点布局调整的方案研究,既算经济账,更算社会账、政治账,真正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两个路网”的发展思路,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4、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改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改革特别是有效的改革,往往是问题倒逼的,否则就不会有内生动力;依靠外部推力的改革,往往也都是被动的,难以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转型发展,在抓好顶层设计的同时,更好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问题作为改进管理、推进发展的首要举措,从内部催生改革动力。一方面在指导基层工作时,切实改变过去“下指标、提要求、搞检查多,政策引导、法规支持以及其他保障条件和措施少,资金杠杆、项目杠杆、计划杠杆用的多,技术支持、管理服务少”的做法。省厅、省局制定政策、研究思路时,要进一步加强工作调研,更多地倾听基层的呼吁和想法,使行业主管部门的话语权落地生根。同时,在行业发展重大政策、举措制定出台过程中,对__、__、__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要予以充分考虑,统筹全省公路交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全省在改革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及时下发指导性意见,改变很多工作中摸着石头过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状况。如针对养护市场化改革推进难的问题,可采取鼓励大型国有企业收购兼并养护公司的做法,进一步壮大培育养护市场主体,发挥规模效应,同时鼓励加强分类专业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