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社区管理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社区管理对策

第1篇: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

作者简介:邹华(1987-),江苏邳州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级经济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标准理论与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及产业规划等;马凤领(1964-),河南禹州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康复工程,标准理论与政策等。

摘 要: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具有必然性、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同时在实践中面临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强、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职责任务划分不合理、制度建设不到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都是城市区域差异、筹资渠道有限、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流程缺陷、管理目标偏差等原因导致的。在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应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多管齐下地妥善解决。

关键词: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3203

1 引言

社区作为微观生活与宏观社会交融汇聚的平台,与居民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化,必然要求城市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管理创新的新思维指导下,社区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所谓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支撑,将城市按照一定的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每个网格配备若干网格管理人员,实现网格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与服务,促进社区资源整合和共享。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0.0万个,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29.5%;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809个,社区服务中心15497个,社区服务站87931个,其他社区专项服务设施9.6万个。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72.5%,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39.7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9.3万个,社会组织达到49.9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与此同时,在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如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足、财政压力过大、职责分工不合理、信息化和制度建设不够等矛盾和问题亟需解决。此外,做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步伐、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也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生活需求,使广大社区居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

2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原因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管理方式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一种比较合理、科学、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

2.1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必然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社会体制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在社会转型、制度转轨的剧烈变迁中,社会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长,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交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化。基于社会面临的这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网格化管理这种新的社会治理方略应运而生,由于它能在政府和自治组织之间提供一个平台,形成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局面,因而备受众多城市管理者的青睐。

2.2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合理性

社区网格化管理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打破各层级间的壁垒,实现监管分离,及时发现问题并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应对和解决问题,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和各领域协同合作。同时,社区网格化管理逐步发展并拓展到整个城市网格化管理,可以实现对整个大系统内的一切信息和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这既避免了资源闲置又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也能够对辖区内的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管理与服务,实现对整个城市的动态高效管理。因此,对于一些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实施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2.3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科学性

从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来看,一旦社区发生异常事件网格内的触发机制将会把出现的问题传送至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当问题超出它们的处理权限或能力时,这些部门将及时上报上级协调处理。同时,社区相关部门将及时根据收到的各类信息动态调配各种资源,为任务协调和执行做好服务工作。当问题解决之后,网格内的评价反馈机制将会对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并将评价结果再次反馈给触发机制,从而更好地改进应对机制,更科学地做好城市社区治理工作。

2.4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有效性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对管理技术和理念的重大变革,它以万米为基本单元,将社区划分为由多元主体构成的若干单元网格,在网格多元主体的交互作用下,利用网格管理技术将社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到对应的网格空间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不仅将动态管理对象分割管理,确保对社区内的一切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处理,而且能对各网格单元负责人进行全时段监控,实现对所有社区居民的动态安全管理。正因为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转高效、执行有力,因此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服务功能和良好的管理效果。

2.5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创新性

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建立网格、细化管理服务单元,责任到每一个网格管理人,实施精细化管理,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家庭,实现管理对象的无缝覆盖,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管理和社会控制能力。网格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集成化管理,创新了社会治理的技术和手段,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率。社区网格化管理突出了社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强化了政府的社区管理与服务职能,能够进一步下放事权,形成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

3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强

社区网格化管理依托行政领导、行政组织、行政资源,在网格划分、人员配备、管理方式选择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它把侧重点主要放在了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及先进技术应用上,忽视了对社会管理格局和主体关系的整体调整,过于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社会资源的充分参与,扩大了行政管理的范围,制约了社会自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压缩了居民自治的空间,难以形成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区的自我管理功能。

3.2 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在居委会组织体系之外单独设立专门的平行组织、增招额外的社区网格管理人员负责实施,这些新增的网格负责人、网格管理员需要额外增加工资报酬和各种经费开支,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此外,政府新招的这些网格管理员大多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社会阅历浅、工作经验少,并且基本不是本网格居民,在处理网格内矛盾纠纷方面往往能力有限、难以独立自如应对,不少情况下需要社区居委会干部亲自解决或协助,这不仅增加了社会治理的层级,也增加了内耗、降低了效率。

3.3 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将现代信息科技与社区管理有机结合,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缺乏专业的网格化管理系统。不少社区仅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收集、整合、存贮,缺乏专业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很多工作比如信息的整合、网格的划分、网格组的管理等都依靠人工去完成,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社区只是初步建立了社区管理数字化档案,尚未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难以对整个城市从地上到地下再到人居实施全方位、专业化管理。

3.4 职责任务划分不合理

在网格化管理中各网格负责人的工作范围、职责、权限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常出现网格负责人与其在社区管理体制中分工不一致,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推诿的现象。同时,有些网格管理人员本身就是本社区各行各业的代表,作为兼职的网格管理人员对自身管理权限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网格化管理中要求网格之间协调合作、相互交叉,但社区之间在跨街道、跨部门的业务协助方面一般比较困难,各职能部门在涉及利益纠纷时往往很难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去调动其他单位、部门的资源。

3.5 网格化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尚不健全,社区治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主体权利与义务尚没有明确的界定,公共权力使用不当很有可能触及到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利益而引发纠纷。在实施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旦忽视城市各区域、社区特点,盲目地“一刀切”,容易陷入执法难、协调难的困境,难以充分发挥各地区、街道、社区的平台作用,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与服务中来。此外,网格化管理工作考核机制尚不完善,缺乏规范的监督、考核、评价标准,甚至已有的制度也落实得不到位。

4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追根溯源,造成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4.1 社区间存在区域差异

由于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很多地区在运行和推广的过程中都不能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有序合理实施,加上网格化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过多干预、组织形式上行政色彩浓厚,难免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地域面积大,人口众多,居民成分复杂,社会组织多元,城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及郊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群体结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等均存在很大差异,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各区域在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般很难照顾到区域自身特点。

4.2 社区筹资渠道有限

社区网格化管理不仅需要硬件投入,如购置相关设备、建设网络等,而且社区自身的党建、治安、计划生育、卫生医疗、文体活动、设备维护、雇佣人员及培训等诸多工作均需要配套资金支持,但社区自身筹资能力有限,各个城市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社区基础状况各异,缺乏有效的经费筹资机制,筹资渠道单一,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资金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的赞助及社区自身收入和积累在资金来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这势必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4.3 社区激励机制不完善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达到对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从而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实际的网格化管理中,由于社区激励机制不健全,仅依靠行政命令和简单宣传,无法充分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同时,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网格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一些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不足,使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进而使整个网格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4.4 网格化管理流程存在缺陷

网格化如同在政府和居民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级,使得管理体系更加清晰,有利于社区提高服务效率,促进精细化管理,但管理层级的增加使信息采集的环节增加,一定程度上导致社区底层的信息难以通过网格迅速、真实地向上反馈。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均需要自上而下、层层推进,加上横向部门间沟通协调的困难必然导致基层网格层面的问题不断积压。另外,信息采集环节过于繁杂也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网格系统的整体管理能力有所削弱。

4.5 网格化管理目标存在偏差

社区网格化管理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一定程度忽略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核心目标。过于寻求工具性方法的创新应用,简单呆板的管控,也给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相对独立的网格化管理也容易使网格负责人的关注点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忽视整个社会治理的大局,而更多地把他们的注意力投放到自己网格内的琐事上。网格化管理目标的偏差客观上也造成了网格、居民之间协同合作、互动交流机会的减少和人际关系的淡化。

5 改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应多管齐下地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5.1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大力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基层组织的成长,调动社会组织主动参与自治的积极性,通过制度约束规范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机制,赋予社会组织更多的自,将居民个体分散的利益诉求整合上升为组织共同的合理化诉求,并尽可能在政策层面上体现社会整体的诉求。搭建互动平台改变政府唱独角戏的状况,促进政府部门和社区自治力量的有效衔接,社会多元主体在社区管理上加强合作、协调互助,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合作治理机制。

5.2 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

政府要不断畅通资金来源渠道,走出单枪匹马独自负担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困局,对于市场有能力承担的管理和服务项目要果断放手,对于不愿投入或能力不足的非政府组织要适时进行引导性资金投入,促进社会各界主动投身于社区建设和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增强投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吸引力,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为社区财政经费筹集和合理使用提供法律保障。充分利用社区自身优势,规范社区募捐机制,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不断增强社区自我积累和资金募集能力。

5.3 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网络和互动平台建设

社区网格化管理要立足于社区自身业务和城市长远发展,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要求将各项业务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框架内,不仅在硬件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在软件维护上也要不断优化升级,形成完整、规范的信息化城市社区管理系统。将居民家庭、民政、经济、党政、计生、社保、治安等诸多内容纳入网格化管理互动平台,按照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网格管理人员的分工差别分配权限,形成实时、在线、共享的网络平台。社区居民的各种管理服务需求通过互动平台得以及时妥善办理,真正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社区管理。

5.4 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规范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的业务操作,保证城市社区管理系统运行稳定。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管理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他们对网格化管理的认识。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将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监督、考核、评价、奖惩等各个环节落到实处。积极引进有工作经验的社工人员和善于学习、富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加入社区管理队伍,加强社区管理人员专业化工作梯队建设,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定、注册管理、岗位职责设置、工作绩效评估等制度,提高社区网格化管理职业化水平。

5.5 分阶段、分层次、因地制宜地推进社区管理工作

无论在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镇推广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都必须深入结合各地区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分阶段、分层次、分地域地探索网格化管理的可行路径,灵活机动地有序推进。对于经济欠发达、人口结构复杂的区域需要适当加强政府的引导、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在和谐稳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改革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组织发育程度较好的地区,则要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引导、调节多元主体自觉投身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朱仁显,邬文英.从网格管理到合作共治――转型期我国社区治理模式路径演进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2109.

[2]张楚文.论长株潭城市群社区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J].湖南社会科学,2011,(3):101104.

[3]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23(3):17.

[4]高孟翔.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5]曾媛媛,施雪华.北京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13,(3):9397.

[6]夏露露.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利弊[J].学习月刊,2013,(2):6263.

第2篇: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居民住宅;火灾原因;防火对策

随着我国城乡人口居住需求的增长,城乡住宅楼建设方兴未艾,它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我们也不应该忽视,由于城乡住宅楼设计施工上存在缺陷、消防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同步跟上、各种违章建筑私搭乱建、住宅内装修使用可燃材料、以及家用大宗电器的普及而原有线路设计施工上存在问题等种种原因,致使居民家庭存在许多火灾隐患,火灾事故屡有发生。住宅火灾起数之多、伤亡之众是其他火灾无法比拟的。

一、居民住宅火灾成因及暴露问题

1、火灾原因

结合近年来居民住宅火灾情况调查,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用火不慎。由于居民的消防意识淡薄,缺少用火防火知识、灭火技能、对灾害的自防自救能力、以及消防法制观念,这一系列不利因素直接导致了人为用火不慎引起的火灾事故常年居高不下。

生活用火不慎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使用柴、煤灶时,用汽油、煤油等易燃液体引火或灶前堆放柴草过多,生火后离开炉灶或将未完全熄灭的炉灰倒在其他可燃物附近,引起火灾;使用煤气、液化石油气灶时,锅壶盛水过满,加热后水溢出熄灭火焰,而气照常放出,导致火灾爆炸事故;居民使用煤油炉时,用汽油作燃料或将炉体碰倒引燃成灾;家庭做饭时,油锅过热起火后处理不当导致火灾;城乡居民夏季使用灭蚊器、蚊香或燃烧杂草谷壳驱蚊,由于蚊香摆放不当或点火生烟时无人照管而招致成灾;冬季在家中安装火炉、火盆等疏忽大意而造成火灾;停电时有些农村地区用油灯、蜡烛照明时粗心大意,靠近可燃物蔓延成灾。

二是电气故障。根据我国居民住宅火灾起火原因的统计,约有30%(有些地区更高)的火灾是由电气线路老化或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在众多火灾原因中位居第一位。电气火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电器产品的种类和投入使用量的急骤增加,集中使用时线路超负荷引发火灾;(2)人们对电气线路和电器产品的认识不足,安装不当,使用操作不对,或者违反操作规程使用家用电器,导致家用电器出现故障起火;(3)家用电器本身质量低劣引起火灾;(4)城乡居民缺乏用电常识,私拉乱接电线时电线的截面、种类选择不当,电线的布置、使用不合理等导致电线起火;(5)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住宅普遍搞起了装潢和装修,由于为数不少的没有资质的装修队伍滥竽充数,致使装修设计中出现用电设计负荷过低、电气线路截面过小、不能保证用电安全和远期负荷、各种线路配置不合理等严重问题,给住宅中埋下了潜在隐患。

三是吸烟。烟头虽小,但它却能引起许多可燃物燃烧,因为燃烧的烟头表面温度有300~450℃,中心温度可达700~800℃,一支香烟的燃烧时间大约为4~15分钟,这么长的时间为火灾发生提供了隐蔽的潜伏期。

四是小孩玩火。小孩因为年幼无知,好奇心强,爱玩打火机、火柴、蜡烛等易燃物,易导致火灾。在农村更为突出,小孩玩火约占火灾总次数的10%。

其他如人为纵火、自然灾害如雷击、自燃、静电也都有可能引起居民住宅火灾。

2、居民住宅火灾暴露出的问题

2007年5月30日,济南市堤口路铁路宿舍内某居民楼失火。这本是一场极为普通的火灾,但济南消防支队接到报警后,先后调动了4个消防中队的12部消防车,历时将近3个多小时才将火灾扑灭。问题的原因是:宿舍东侧为杂货市场,唯一的一条消防通道被商贩严重占用,消防车到达后无法驶入。在经过消防员耐心协调后才勉强进入,耽误了最佳灭火时机,更糟糕的是,现场周围没有一个消火栓,消防车只能远距离寻找水源,通过接力供水的方式进行供水。这些问题耽误了最宝贵的时间,使大火迅速蔓延,造成14户受灾,整个宿舍楼三层全部被烧毁,损失比较严重。

上面的案例突出地体现了消防通道不畅和消防设施缺乏的严重问题。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基层人民政府,对居民住宅消防安全重视不够,投资也比较少,部分居民住宅中的消防设施(如:室内外消火栓)比较缺乏或陈旧,一些地方的老城区甚至连消防车道也没有。一旦发生火灾,给火灾的扑救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

除此之外,居民住宅火灾还暴露出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其一,基层消防管理存在漏洞。我国公安消防机构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监督管理模式。居民住宅这部分在城市属于三级,在农村属于二级,都归公安派出所负责监督管理。但由于警力有限,而且民警对消防专业知识掌握不是很全面,所以派出所的管理力度不大,对于居民建筑的防火宣传和消防检查比较少,达不到有关规定的标准,存在失控漏管的现象。

其二,群众消防意识淡薄。居民消防意识淡薄,消防知识贫乏,是居民住宅火灾发生的一个“重大”隐患。大多数居民消防安全意识不强,不懂得基本的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的知识,对用火、用电、用气等麻痹大意,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二、减少居民住宅火灾的基础工作

为了减少居民住宅火灾的发生,应该从基础工作抓起。通过对居民住宅火灾原因和暴露问题的分析,减少居民住宅火灾亟需抓好以下四方面基础工作。

1、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长期困扰城市中居民住宅区的消防水源和消防通道问题;一些城市的老城区,电气线路老化,已经不适应现在用电量大的实际,应当及时更换电气线路;对于部分耐火等级比较低的农村居民住宅,要坚决地采取措施,推行农房改造;对于干旱缺水的地方,要修建合适的消防水池,以备不时之需;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为居民家庭配备小型家用灭火器。

2、加强消防教育和消防宣传

按照《消防法》规定要求,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有关部门宣传消防安全义不容辞。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应该积极与这些部门协调,并与消防执法机构密切配合,构筑消防宣传阵地。可在乡镇设立消防宣传牌,建立宣传广场,在各村开辟消防宣传角。同时要加强学校的消防宣传教育,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普及消防基础知识,特别要积极探索开展中小学消防宣传教育的新形式,采取“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办法,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的消防宣传作用。适时组织居民参观当地消防教育馆和消防站,增强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每年组织居民和驻社区单位进行灭火与逃生演练,做到会报火警、会扑救火灾、会自救逃生。

3、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工作建设

根据公通字[2005]10号文件,城市中应不断加强社区消防工作。成立城市社区消防工作组,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组长,组建由保安队、联防队和志愿者参加的社区义务消防队。其职责是对辖区内的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在消防队到达之前对初期火灾进行扑救,并组织居民迅速疏散;与居民家庭签订《居民防火公约》,向居民家庭发放消防宣传材料,挨家挨户进行防火检查和安全提示,对居民进行消防安全宣传和教育,为孤寡老人等弱势人群提供消防安全服务等。并应建立城市社区消防工作档案,包括社区基本情况、消防工作组和义务消防队、消防工作制度、消防会议和活动记录、消防宣传教育情况、防火检查和巡查记录、火灾隐患督促整改记录、消防器材登记册及维护保养记录、火灾事故记录等。

4、加强消防检查

在消防监督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同时,居民区还要建立定期消防检查制度,义务消防队员要对辖区居民家庭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对住宅区的消防安全巡查要每周进行一次。定期消防检查主要检查各项消防制度是否落实到位、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消防通道是否畅通等,及时发现火灾隐患要及时督促整改。

三、居民住宅消防管理对策

居民住宅消防管理工作应落实层层安全责任制,重点在基层,即消防工作必须走进社区(村)、走进家庭。城市街道办事处(农村乡/镇人民政府)、公安派出所、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城市的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指导下,立足现有的组织机构,发挥管理和服务功能,发动和依靠群众,实行消防自治。

1、各级公安消防机构

公安派出所履行居住区消防监督职责。公安派出所应直接对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消防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进行宣传教育,督促消除火灾隐患,组织群众扑救火灾,协助火灾调查等工作。社区民警要掌握、指导辖区消防工作,建立消防监督档案,建立消防安全制度,开展消防安全检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处置辖区内有关消防安全的举报,查处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依法实施消防监督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公安消防分局、消防大队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对本辖区内消防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对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予以业务指导。

2、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人民政府的消防管理工作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当地的消防监督管理、宣传教育、灭火救援、各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建立和管理、消防设施的规划建设等工作。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对辖区内的消防工作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作为城市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负责管理好辖区内的消防工作。

第3篇: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广场舞 健身 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最求精神娱乐享受,舞蹈也从专业领域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广场舞就是一种大众健身的、通俗易学的舞蹈形式。作为一种在广场进行的歌舞形式的集体健身行动,广场舞不同于其他的舞蹈形式,广场舞脱离了舞蹈的专业范畴。广场舞产生在群众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的创作者是群众,它的使用者是群众,他的传播者也是群众。作为一种大众健身形式,广场舞集节奏韵律感和艺术美感为一体,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已经冲出了城市,走向了农村。同时,广场舞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有效地丰富了人们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距离。

一、广场舞的作用与价值

1.广场舞的健身作用

1.1.瘦身减肥,健美形体

形体是指人体结构的外部形状,人的精神气质和气度取决于良好的身体姿态和健康的形体。广场舞内容丰富它独具特色的舞步不仅、可以健身减肥,还能很好地矫正不良身体姿态和改善身体缺陷,练就出优雅的个人气质。经常在众人面前跳广场舞也能增加胆量和自信心,使人变得更加充实,自信。

1.2.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

广场舞是一种有氧运动,长期的进行锻炼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如果每周保持运动在三

次以上,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保证了人们进行剧烈运动时,机体能够满足气体之间的相互交换需要,提高了机体的水平,提高心率储备。由于心脏的工作能力和储备能力提高,从而提高了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在进行广场舞练习时能够全面的锻炼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可以有效的提高关节的灵活性,使肌肉的力量不断的增加。对骨骼、肌肉、韧带、关节均有良好的刺激作用,起到非常有效的增强体质作用。

1.3.放松精神,调节心理

长期坚持运动锻炼能够改善不良情绪,释放内心在生活和工作中积累的的不快,可以消除大脑的疲劳和情绪紧张,从而缓解压力。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配合富有节奏感的舞步,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经常进行一些有规律的、适量的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有氧运动!,能让人的思维、感觉和反应都更灵敏。

2.广场舞的价值

2.1.审美价值

广场舞练习者需要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将动作与音乐节拍和旋律融为一体,这就需要练习者不断提高审美意识,通过在练习时用心去感受音乐意境,塑造出不同节奏的不同动作,在给观赏者呈现出高度的形态美和意境美,自己在美的环境中接受艺术的熏陶。

2.2.竞技价值

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层的人群投入到广场舞的学习中来,关于广场舞的各式各样的竞技比赛也随之而来。在这些比赛中,对广场舞蹈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标准!,这是广场舞蹈竞技价值的体现。竞技性广场舞蹈运动的蓬勃开展,促进了广场舞运动水平的提高。

2.3.社会价值

城市化推进,加剧了人与人的距离,人们迫切的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良好的精神生活,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最积极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增加参与者的体质,而且最大程度地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其在集体中找到了友谊与归宿感。广场舞正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健身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二、我国城市广场舞存在的问题

1.召集人的素质问题

当前我国各城市的广场舞运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规模日趋扩大,人员越来越多,每个广场舞的召集人和领头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这些人员的个人思想素质却参差不齐,他们之中既有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也有人正好相反,将广场舞这个平台当成社会不满情绪的传播途径,向市民进行宣传。随着市民对广场舞参与性的增强,人员规模逐渐增大,从某种程度上,召集者的言行成了基层社区稳定和谐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城市广场舞领头人、召集人的培训和引导问题刻不容缓。

2.广场舞的扰民问题

广场舞的兴起和发展,也不同程度地给周边相关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些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噪音扰民问题。在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当下,不可否认,居住在都市的人们既有喜欢热闹爱好广场舞的,也有喜欢安静的,这样,高分贝的广场舞的音乐声音必然给周边市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从当前媒体反映的情况来看,这种矛盾呈逐年增多之势,而且一些市民反对噪音的手段也逐渐极端化。广场舞的集体活动特点决定了其性质的公共性,而参与活动的人员所占用的场地却为公共场地,播放的音乐侵占的空间区域也为公共空间,公共场地和公共空间的权利所有人是周边的全体居民。广场舞的参与者在未经过全体居民群众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就私自使用,并且不加节制,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休息和身心健康。这种自私的行为还屡禁不止,引起了周边群众的极大不满和极端手段,对此,必须进行深思。这广场舞发展之后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场地不足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跳舞扰民及场地私占的情况,根源还是在于很多城市社区缺少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当前的城市广场舞活动大都在居民小区周边的空阔场地进行,而小区在建设规划之初,并没有将市民的广场舞的活动场地需要考虑在内,这样导致小区的广场舞活动场地规划滞后于市民的需要。随着城市广场舞的兴起和发展,人员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原有的场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广场舞活动爱好者的需要。抢占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促进城市广场舞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 解决好广场舞场地问题

广场舞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场地的问题。基层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认识到广场舞运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新型文化,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为老百姓的体育健身运动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对广场舞的场地进行开发、整合和管理。要积极重视广场舞的场地开发和建设,投入资金,将一些废弃不用的场所进行开发整治,改造成空阔的场地,提供给附近市民进行广场舞运动使用。相关基层的职能部门要从源头抓起,如出台相应的针对广场舞的管理规定,新建楼盘要为居民预留文体活动场地,和居民楼保持一定的距离,安装隔音设施等等。基层社区要发挥自身的协调管理作用,将辖区内不同居民小区居民广场舞活动的场地固定管理,以召集人的名义在社区备案登记,同时积极对发生争夺场地的纠纷及时协调,让广场舞场地成为周边市民和谐交流的平台,打造居民邻里和睦相处的美好桥梁,以促进广场舞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2.积极做好舞曲召集人的引导和培训

在城市广场舞越发受到百姓欢迎之际,其规模也日益壮大,广场舞召集人的个人素质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我国广场舞健身教练严重欠缺,这导致广场舞在开展时容易出现盲目和不科学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广场舞健身教练的培养工作。相关部门应当对这个群体进行适当的甑别和引导,让他们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3.加强相关部门的管理

职能部门必须加强治理,营造一个安静祥和的氛围,让市民各得其所。应科学安排公共作息时间,合理规划空间,引导人们养成安静的娱乐习惯。比如制定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设定安静时间等。一些政府还充分利用公共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活动。

4.进行立法控制

居民有娱乐的权利,同时也有休息的权利、有安宁生活不被打扰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执法者的介入。2012年7月,湖南省浏阳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由居民代表、广场舞代表、相关部门共同制订《广场舞公约》。长春、乌鲁木齐等地也陆续出台了“广场舞公约”。据报道,2014年底广州市将出台《广州市公园条例》,拟规定公园内临近学校、医院、居民楼、机关办公大楼等区域禁止开展喧闹的健身、娱乐活动,广场舞也纳入其中。这些都为喧闹的健身娱乐活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5.提升公德意识和自控意识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权益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相应的责任意识却没有及时跟上。没有

责任意识的建立,权益意识就会变成一条没有边界的贪食蛇。在一个多主体、多层次的社会中,这不仅不会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伸张、利益得到满足,相反会陷入与他人的碰撞和摩擦中,最终每个人的权益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公共空间中的人,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与人方便也是与己方便,这种对应性是化解矛盾中对个人的基本要求。

其实,娱乐方式和自我放松的方式有很多,书法绘画、围棋象棋、美食摄影,上老年大学,退休的老年人不一定非得要通过跳舞来娱乐身心,还有许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大维 胡向红.广场健身舞的起源、现状、特征及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

[2]杨奕.浅析广场舞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与价值[J].科技视界.2014.01

第4篇:城市社区管理对策范文

关键词: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发展模式

1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岗位职级制度设定不完善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职员职级制度的评定应该得到支持,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行政单位人员晋升困难的问题,为管理人员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也设定了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线。但我国大多数医院对于管理岗位上职员职级的定位、制度设置还处于生搬硬套阶段,缺乏创新性。虽然已经将管理层人员纳入到了相应的管理岗位等级之中,但受限较大,学历、工龄、行政职务、职称等可能是硬性条件,对于不同岗位上的人才价值缺少评估,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让医务管理人员静下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可能会分散精力去关注一些工作以外的事物,致使管理层人员对于自身职业发展路线感到模糊,对职业定位也处于懵懂状态。

1.2部分医院“轻管理、重医疗”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医院中的很多管理层人员可能都是一线医务工作人员,他们擅长的领域更多是救死扶伤的医疗手段,他们研究能力强、业务能力强,但在管理方面大多没有经历过专门化培训,缺少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同时,这些管理人员可能还会肩负科研、教学等压力,制使他们的精力比较分散,很难专注于管理方面。目前,许多医务人员还存在传统思想,认为救死扶伤才是最重要的,管理方面薄弱一些也没有关系,这就导致医院管理不能紧跟时展趋势,“轻管理、重医疗”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1.3医院对于管理层人员的职业发展指导力度不够

受一些传统思想和实际情况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医院对于管理人才的培养指导力度不够,对于管理层人员该如何制订正确的职业路线不够重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很多管理人员日常面临更多的是机械化、程序化的工作,缺乏创造性、主观性、思考性,长此以往,会导致管理层人员工作懈怠,出现职业迷惑,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发展路线和提升空间在哪里。大多数的医院管理体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也没有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管理层来制订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路线,更多是根据工龄、学历等来设定晋升路线,并以行政职务来判断岗位人员的价值。这样会导致医院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遇到瓶颈,会使他们对医院管理工作失去兴趣,甚至出现事不关己的消极心态。

2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发展模式思考

2.1完善管理岗位职员职级体系制度

一个完善的制度可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完善的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强化管理层人员的管理意识,改变原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通过对各岗位进行分析,让管理人员明确各岗位的职责、特点、要求、工作目标,进而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身价值,不断突破自我。这样的制度可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避免或减少了管理内容的重叠。第二,制订完善的管理岗位价值评估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的重点在于激发管理人员的创新性和进取精神,让管理人员在提高自身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以保持管理团队的活力。

2.2建立科学的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管理学是一门学问,医院要想提高管理层人员的管理能力,就必须加大医院的管理教育力度,拨取专项管理经费,定期选派各岗位业务骨干去国内优秀的管理机构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强学术交流。医院内部也可以设立管理科研基金,用于鼓励管理人员提出促进医院发展和提高医院管理能力的建议和方案。同时,医院也可以开设科内小讲堂,将管理人员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分享自身的业务知识和最新的管理类资讯,营造管理学术氛围,提高团队的管理能力。

2.3因人而异设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路线

相同岗位每个人员的管理能力都会有所不同,医院应设立专业化、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并针对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制订不同的职业管理发展路线。例如,可以对初入管理层的人员设定管理入门级课程,帮助其尽快适应管理工作。对于业务骨干人群而言,需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制订指导晋升规划,让他们在完成继任工作的同时也可以熟悉晋升后的工作任务。对于资深管理人员,可以让他们传授经验,分析管理知识,使后人少走弯路。同时,也可以为医院出谋划策,提出自身的想法,使医院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3结语

医院要想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走出一条良性发展道路,就必须紧抓管理工作。只有深刻意识到管理是未来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才能真正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体系建设。因此,要不断提高管理层人员的整体素质,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创造创新性、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乃萍.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医院,2010,(05):96-97.

[2]何革,楼云居,徐立群.医院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5,(12):54-55.

[3]刘敬,方鹏骞,高红霞,等.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状况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1,(10):88-89.

[4]毛静馥,吴振华,宋莉,等.黑龙江省卫生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现状与管理对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03):42-43.

[5]吴萍,王昭,刘恭辉,罗晓燕,等.医学本科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差异与对策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07):60-61.

[6]白雪,陶军,边乐超,张龙龙,方鹏骞,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员工职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09):23-25.

[7]魏东海,LouisRubino.市场配置医疗资源与院长职业化———为什么美国医院的管理者大多不是学医的[J],中国医院,2002,(07):72-73.

[8]王玉琦,叶茂,加强医院管理干部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08):40-41.

[9]林崇健,麦丽嫦.浅谈大医院的中高层管理队伍的职业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1):105-106.

[10]杨帆,张云宏,杨凌虹.基于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7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