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

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

第1篇: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学前儿童一般是指3-6岁的儿童,在学前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使其逻辑思维更加缜密。社会上对学前儿童是否应该接受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学前儿童本身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只是初级的,为了对儿童的这种能力进行开发,教育工作者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要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上的引导,使其多思考多动脑。

1 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逻辑思维是指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建立在理由充足的基础上,学前儿童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的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在对儿童的大脑进行开发时,可以使其思维能力更加强大。学前儿童在掌握逻辑运算能力后,对抽象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在进行逻辑运算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思想上的跳跃。学前儿童正处于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是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前教师一定提高教学水平,要培养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孩子今后的数字成绩也会有一定影响。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语言表达会受到思维的影响,通过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其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当前社会,对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比较重视,所以,幼儿园一定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掌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儿童的思维与思考能力。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工作,很多孩子在小学数学中,表现出了突出的能力,可以找到数字之间的规律。在学前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全面发展。

2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学前儿童由于年龄的原因,在思维以及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要保证其动作与思维的协调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几种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2.1 由浅入深操作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对看到或听到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会加深记忆与理解。所以,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可以通过多练习的方式实现,教师通过实物练习,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教学的过程汇总,要注意知识由浅入深,一开始不能涉及过难的内容,这会打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时,要助于对知识的概况,可以使儿童接触数字,寻找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儿童通过摆弄实物,可以避免出现思想开小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2.2 游戏激发兴趣法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培养依托于具体的事物。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在生活中、在与身处的人群的相互交流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早期的逻辑思维培养中,为学前儿童提供和创设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杜威在其教育生活论中提出,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利用学前儿童现实的生活背景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应把教育与学前儿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学前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都是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为出发点的,对知识的探索与学习需要自然的引入,学前儿童生活环境为背景,将生活情景作为活动情景更能让学前儿童有亲近感,更易吸引学前儿童的兴趣。例如在幼儿园环创方面:利用幼儿园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资源融入数学元素,墙面的环创把数字与图形等融入进去。班级的区域角落就可以布置成超市、服装店、厨房、动物园等等生活情景。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场景,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就具有更广泛的空间和多样的活动内容,在模拟生活场景中以游戏的活动方式引导学前儿童探索发现逻辑关系,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3 家庭参与互动法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做到系统而有计划的进行,却也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毕竟学前儿童在家庭呆的时间也有大半。前面我们提到坚持生活情景中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但真正的生活情景更多的是在学前儿童的家庭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很有必要迁移到生活中去,所以家园联系更显必要,在家庭生活中开发和训练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将更具实效。建议幼儿园定期向家长出示一份阶段性学习培养计划和目标,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学习的内容,了解学前儿童当前阶段思维发展特点,以便在实际生活中有目标地进行引导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生活情景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才能让学前儿童的学习更自然更具实际意义。

2.4 重视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学前儿童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性比其他领域更为明显。首先,这是由数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其次,家庭教育因素也影响着学前儿童经验积累的差异性。第三,在数学领域,学前儿童个人天赋的差异。诸多原因导致:学前儿童即使在同一年龄段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设计逻辑思维训练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水平,从材料准备到操作要求都能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难度的选择,真正做到让学前儿童自主选择,自由操作。

结束语

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打好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找规律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首先培养儿童的兴趣,使其对逻辑思维知识更感兴趣。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一定差距,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实现学前儿童教育的综合性。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还可以使儿童的动作与思维更加协调,促进儿童心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敏.关于学前儿童民族舞蹈教育的价值探寻及规范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第2篇: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 幼儿舞蹈教育 重要性 时间理论 教学原则 创新理念

近些年,中国家长愈发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而不单只是关注孩子的文科教育,在这方面法国家长尤为明显。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家长早在孩子襁褓中开始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所以法国的早教课更像是艺术细胞的培养和激发课程,他们先是尊重孩子,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然而,由于某些家长对舞蹈了解甚少,在帮助孩子选择舞蹈专业时总是不知所措,对于诸多舞蹈培训机构的选择更是一头雾水。因此,笔者分享了关于舞蹈早教的一些创新性理念,希望对家长群体识别和挑选舞蹈培训机构有所帮助。

一、幼儿舞蹈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分析

1.促进形体优美和肢体灵活度

针对处于身体生长发育关键时段的孩子,一定强度的舞蹈学习不仅可以让孩子的身材更挺拔、修长,还可以纠正驼背、肥胖、内八字脚等这一阶段易产生的不良形体表现。长时间练习有利于孩子韧带的拉伸,使其肢体更灵活,并且塑造孩子的艺术气质和良好的外在形象。

2.培养注意力

对于家长和老师群体来说,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力不集中或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情况是长期的困扰。然而,有关科学调查表明,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幼儿时期尤其明显。由于幼儿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全,高级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发展不平衡,直接外化为自制力弱、注意力不集中的外在表现。针对这一生理现象,家长和老师群体应学会使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释放多余的精力和情绪,例如健康、便捷的运动方式等。

作为运动的一种类型,舞蹈教育学习有利于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在学习跳舞过程中,孩子要将听节奏、做动作、配合音乐和思考动作的协调等融为一体,这一系列美的呈现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专注力,因此对提高幼儿的自制力而言是一种较科学的方式。与此同时,孩子的专注力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来说有很大帮助。

3.增强学习毅力

舞蹈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储存能量的过程。它不具备功利性,且不主张附庸风雅、群起跟风,而是主张顺其自然的学习模式,重视在坚持的过程中对孩子的修养、审美及品行进行培养,并让孩子在教育中慢慢学会感知多彩的世界,欣赏生活的美好,从而丰富他们的生命过程[1]。

二、幼儿舞蹈教育的学习时间理论分析

在通常情况下,国内主张幼儿舞蹈教育的合适时间为4至6岁。因为身体条件的原因,幼儿不适合正规的高强度的舞蹈专业训练,所以国内多数正规的少儿舞蹈培训机构多将精力集中在7岁以后的少儿舞蹈培训上。然而,并不是6岁以下的儿童不需要舞蹈学习,正如引言所说,法国孩子的艺术教育在襁褓中。对于国内来说虽不合时宜,但是在孩子开始有认知的时候让其接触舞蹈教育,能够让孩子潜移默化地陶冶艺术情操,这是视为艺术教育的起始,因此,科学的幼儿舞蹈教育学习时间理论认为,4至6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接受舞蹈培训的程度。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家长和老师群体应当对孩子的舞蹈教育抱有一颗平常心,不可急功近利,违背该年龄阶段孩子的身体能力和心理特征易出现不良后果,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造成阻碍。

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6岁以前的幼儿身体发育不完全,舞蹈培训初期应当以舞蹈兴趣的培养为主,尊重他们的选择,充分发掘他们的天赋和潜能,而不是束缚和压抑他们的天性。在这个启蒙阶段,无须区分舞种的学习,应当让孩子接受尽可能多的舞种启蒙,吸收各个舞种的元素和文化,享受身体动作给他带来的感受,这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感知教育,有利于孩子见闻的增长[2]。

三、现阶段幼儿舞蹈培训的教学现状和基本原则分析

目前国内舞蹈培训机构不胜枚举,而每个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与其理念和师资梯队有很大关系。培训机构不能一味追求技巧技术,忽略对孩子身心需求的满足。不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和不科学的教育模式不仅易导致孩子个体的肌体受损,还可能影响孩子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得不偿失。在幼儿舞蹈学习的启蒙阶段,必须有科学的方法教学,也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兴趣、提升认知、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现阶段我国幼儿舞蹈培训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思维训练法、引导法、游戏法等。

特色教学方法繁多且复杂,家长和老师应当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对于4至6岁的孩子的舞蹈训练,多数舞蹈培训机构注重舞蹈的技巧技术,急于求成,而事实上,4至6岁孩子的舞蹈训练应当集中在舞蹈基础的奠定上。随着科技的发展飞速,幼儿舞蹈教育机构应当更重视科学的训练方法,在了解儿童舞蹈教育的同时也要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解剖学,运动医学等科学训练方法,并配以基本的教学原则。首先,幼儿舞蹈教育的首要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此阶段的天性,注重塑造4至6岁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快乐教学为核心,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孩子动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动作的感知。其次,注重塑造4至6岁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选择优秀教材为原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最后,在身体训练方面应当逐渐加大难度,不能一蹴而就,重视对孩子体态、无重心的局部训练,这是目前市场上幼儿舞蹈教材中有许多地面训练组合的原因[2]。

四、幼儿舞蹈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发展趋势

1.多元智能理念

由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德华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拥有包括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S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智能,且认为认得智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一创新性学前教育理念被运用于幼儿舞蹈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幼儿舞蹈教育要具有公平性,注重开发孩子的舞蹈潜力和特长。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属于身体运动的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智能,是其他智能开发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会影响其他智力的发展。因此,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应用多元智能理念,应当因材施教,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舞蹈教学中。在注重运动智能发展的同时,幼儿舞蹈老师应当兼顾孩子其他智能的发展,为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3]。

2.情境设置理念

幼儿舞蹈教育中除了老师的引导,必要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孩子对舞蹈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运用这一创新理念的教学方法有故事舞蹈教学法和示范竞赛法。故事舞蹈教学法主要针对幼儿思维活跃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而设置的,主张将舞蹈肢体动作融入童话故事中,如编造故事《欢快的小鸟》教导手部“波浪”动作,利用孩子的想象力将动作形象化和简单化。这一方法能够赋予枯燥的舞蹈动作以生动内涵,使孩子在反复练习中不至于产生厌烦心理,从而达到持久学习的目的。示范竞赛法是针对幼儿争强好胜和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置的,旨在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将孩子进行分组竞赛,或者老师挑选动作比较规范和熟练的同学做小老师,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孩子好胜心理和竞争意识的激发,从而增强舞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奥尔夫教育理念

奥尔夫教育理念运用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创新性表现为对“原本性”的追求,主张引导学生从内心出发,利用肢体感知和体验舞蹈的造型和律动,并开发各种想象力,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舞蹈学习空间保持自由放松的自然状态。奥尔夫教育理念应用范围极为广泛,除了舞蹈教育外,还涉及声乐、器乐、戏剧表演等综合性教育,这一综合特征和广泛性为幼儿舞蹈课程的创编提供了诸多便利。对空间的关注是奥尔夫教育理念运用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对舞蹈队形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借助图谱、线条和各种图形发展学生对空间、方向和群舞队形的认知,从而有利于学生对于身体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4.蒙氏教育理念

蒙氏教育理念的灵感来源于蒙氏自主操作活动,通常表现为在将近一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孩子对所进行的工作总是充满信心和注意力极高的,并且会在完成工作后根据“正确指引”进行修正。这一理念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创新性运用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并增强动作模仿的准确性。通常做法为,在一定的音乐情境下,将感受和理解歌曲内容或器乐曲的意境作为“正确”指引的标准,并以此在引导幼儿模仿、学习和创造舞蹈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创新理念的运用要注重体验的探究和情感的激发。作为教育的“催化剂”,情感能够决定孩子体验探究的主动性,调动孩子的情感参与,同时适当表情的投入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表情,并站在他们的角度帮助启发其内心体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通过师资班的教学,建设一支了解儿童身心特点,以孩子需求为基础,激发其肌体能力和肢体表现力的高素质、高水准教师队伍。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热身、身体骨骼和肌肉训练、力量训练、软度开发、协调性训练等教学方法。这一支队伍的建设需要真正了解幼儿舞蹈培训理念和方法的教师的支持,需要社会各个群体对幼儿舞蹈教育学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亦明.舞蹈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重要性之认知[J].大众文艺,2012,18:266-267.

第3篇: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 综合素质 民族文化

一、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我们说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的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在欣赏过程中,人们要记住音乐的旋律主题及其发展变化等。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二、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欣赏长调风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以拟人手法直抒青藏高原的情怀。仔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的呼唤和期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四、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有着与字母和数学同等的重要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记忆,观察,分析、判断,思维训练等。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想象力、反应力、表现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五、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欣赏民族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突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地位。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2、音乐欣赏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第4篇: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

高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创造型的。要培养创造型人才,首先要致力于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多少年来,受传统的教学影响,不少语文教学呈现出机械和程式化的特点,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大大地受到制约,如何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在近几年语文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改革授课程式化,利用新奇的感觉去引发创造性思维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新奇的感觉能够调动他们的兴趣,引发学生创造的火花。以前,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课堂授课的程式化。这种程式化的教学让学生处于厌倦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都说不上,又怎能有创造性的思维产生于大脑呢?为此,我改革了以往的授课程式化,追求新奇感,力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到堂堂有新意,课课有兴趣。

例如,我教新课程教材《桥之美》一课,我采用了信息交流式。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采用了中间突破式。

对于那些内容并不复杂,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能够理解的课文,我采用了自读式教学法,像《女娲造人》《两小儿辩日》等课文,我就适当地出一些新奇的能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思考题,让他们自己去合作、探究和想象。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开展多种竞赛,采用竞争的方法去激发创造性思维

现代社会的竞争性强,一个未来社会的创造型人才如果不具备竞争意识,显然是不合格的。因此,在语文课改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利用活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各种竞赛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组织竞赛时,我注意到以下三点:

1.内容要丰富。语文教学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因此开展竞赛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学生就有新鲜感,有新鲜感就会产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我组织竞赛的主要内容有:造句、复述课文、讲故事、猜谜语、心记口述电视上一些新闻的主要内容,还有演讲等。

2.形式要多样。多样的形式可以冲淡学生有单一形式所带来的兴趣疲劳。诸多形式中,有个人抢答式,有小组对抗式,有分组集体接力式(古文翻译、成语接龙、背诵)等。

3. 赛后要及时作反馈性的总结,甚至奖励。记得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他就会萎缩退化。”竞争就是一种负担一种锻炼。实践证明一些智力并不怎么出众的学生,一旦处于竞争的紧张状态,也一定会爆发出在平时难以发现的智慧的火花。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这种表现是自尊驱动的结果。及时作出评价,反馈给参与的学生,甚至奖励优胜者,能感受到付出后获得荣誉的幸福,同时以能让他们为以后的竞赛种下兴趣的种子,成为他们“再创辉煌”的原动力。

三、确立主体定位,利用主动性意识去开发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历来是老师讲,满堂灌,而学生只是听和记,这样学生会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完全成为老师手中的牛鼻子,老师牵到哪里就到哪里。这种思维是非主动性的,没有个性化色彩,创造性的思维能从仅有的简单的思维的头脑中产生出来吗?许多乐于课改,勤于在课改实践中探索的老师确认:学生一旦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整个语文教学就会出现新的局面。学习主动了,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其创造思维在已活跃的思维活动中就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怎样让学生学得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呢?我的做法是:

1.共释所难

在每次新课讲授前,我总是要求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略加整理,确定重点。学生是带着问题上课的,而在课堂老师和他们探讨的正是他们需要弄懂的难题,因而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格外专注,思维也特别活跃,有时只要老师稍加点拨,一切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2.要点由学生抓住,由学生自己提醒自己,加深接受的印象

在课堂上,我常常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老师,对这篇课文你将让你的学生掌握哪些内容?”这一问,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他们就由被动者变为学习的主动者,自然会动脑筋去研究一下“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他们接受知识的主动意识会大大加强。

3.检测试题由学生出,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神秘感恐惧感

第5篇: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实效性;科学性;综合性;开放性;视觉审美文化性

美术教学原则,是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美术学科特点、教学活动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美术教学活动遵循的原则。课堂美术教学是美术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和主要形式。常锐伦和李朴珉编写的《中学美术教学》、高师教材组编写的《美术教育学》、郭绍纲、范凯嘉编著的《美术教育方法论》等文献中,对美术课堂教学原则进行了论述,比较之下《美术教育方法论》的论述较为全面,它概括为:1)美育贯穿始终的原则;2)视觉思维训练的原则;3)创造性原则;4)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5)直观教学的原则;6)统一要求、集中教学与因材施教、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7)精讲多练的原则等等。

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实施、教学规律获得新认知、美术学科的发展出现新面貌的背景,联系当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对课堂美术教学原则作一些思考。

1实效性原则

所谓“实效性”是指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学生获得知、情、意、能力等方面具体而切实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学生作为完整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最为直接的体现;这是针对课堂教学因为其职业的习惯性,教师的教学行为容易流于惯性思维和保守教学,以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影响不普遍的现实而提出的;这是针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往往疏离或错位的教学现实而提出来的。怎样在课堂这一特定时空环境下,谋求交流的最广泛化、最深入化以及教学目标的最佳达成,这是教师课堂教学计划和实施过程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学的实效性本质上就是“教”与“学”怎么切合的问题,就是怎么建构与学生认知水平、认知结构、实践能力、学科素养、人格结构等相适应并能使之得到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

对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全体学生的尽力关注和尊重是课堂教学获得实效的基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启动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尊重学生合理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得到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尊严和幸福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性,理解的深刻性,为教学活动的良好实现奠定丰厚的信息基础、感情基础和伦理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生共振是有效教学的动力。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传递的信息打下了基础。教师应进一步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触及学生经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企盼,在问题情景和探索氛围中,在师生创生性的不断交流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成为真实的学习主体,让课堂教学提升为师生共同创造、发展的充满活力和惊喜的学习共同体。

理性的概念陈述和感性视觉体验相互刺激或印证是达到教学实效的重要方法。怎样让课堂教学中必然存在的抽象概念、理性知识的阐释,被学生深刻体悟和理解呢?让知识讲解与视觉体验、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象、经验与想象相互激荡,特别是要将学习与学生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将美术欣赏与技能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视象,从而让知识、能力、情感等得到整体发展,融入生命的历程。

2科学性原则

面对无限丰富和复杂的世界包括课堂教学,怎样寻求教学行为的科学性呢?这是教学实施和管理的一种需要。

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符合学生心理和视觉认知规律性原则。20世纪,视觉认知心理研究得到不断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是我们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科学性依据。比如罗恩菲德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学说;再比如安娜・凯特纳(Anna.Mkindler)的“视觉美学的模块性”学说,他指出“视觉不是一个被动的感知活动,而是活跃的建构活动。”[1]“许多证据证明,不同类型的美术创作将用不同的大脑系统来完成。……研究证明抽象艺术比表现或叙述自然的艺术更能激活脑的一些部位。动态多维艺术也会激活大脑的某些区域”[1],等等。这些发现对美术教育方法的选择是重要的依据。

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应该符合美术学科规律。美术学科涵盖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学、科技等丰富内容,具有复杂的综合性和实践的技术操作性;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式具有逻辑与线形的一面,同时广泛存在非逻辑、非线形的一面;具有视觉感知力、形象思维力、文化理性判断力、视觉表现力相结合的能力结构等学科特征,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复杂性、开放性和挑战性,也是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探索科学性方案的内在因素。

3综合性原则

感觉、体验、知识的相互融通,可以深化对具体题目的理解和促进知识的内化;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可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提升学问的再生活力。我们应树立整体教育观,将具体知识置于系统结构中学习,将知识学习和人格建构、人文精神培养结合起来。

视觉感知与其他感知形式的综合运用原则。人们感知事物时,往往是多种感觉器官发生效用,由于感知对象和主体的差异,当然存在某种感觉器官的感知为主导的现实,但是,对同一事物,不同感觉器官的感知与反响具有融通的特性。腾守尧先生也谈到“凡真正的艺术,必然是人性的绝妙体现。这种艺术和人性都是一个绝妙的综合体。凡是人,都有人性,人性是其感觉、情感、思想、智慧、个性等组成的整体。人的听、视、触、动、言语等器官和感觉,总是互相制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感受。”[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深化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视觉感知、理解、悟通,可以设法调动学生其他感觉器官,以多维方式认识事物,从而获得丰厚整体的认知,孕育潜在的灵性。

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实践、美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原则。美术现象的研究、视觉文化知识的传播、技能的实践,某种单一发展培养模式必然缺乏可持续性,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启迪、融通,为具体知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生机;将知识点发展成线,扩展到面,进而立体化;将教师传授的东西融到一个活的世界,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良好认知结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等四方面的内容的综合运用,它们联系密切,具有融合性。“‘艺术与生活’强调观察与感知,但任何观察和感知都离不开情感、文化素养、科学方面的知识;‘艺术与情感’强调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情感体验基础,但情感体验又不能脱离生活和文化;‘艺术与文化’强调对艺术品含义的把握,但这种把握又离不开情感和生活体验;‘艺术与科学’强调对媒介各种性能的认识,强调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但这些认识和联系又离不开对生活观察和感知,离不开文化和价值的选择。”[2]它们之间的综合运用,为学生心智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必然的。一则,多种教学方法形成的多种感知形式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视象,激发学生感知兴趣和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二则,不同知识形态,必然需要相应的传授方式,不同的知识点的具体特征必然决定了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方法。不同知识点建构起来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4开放性原则

后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知识具有发散性,目标具有弥漫性;它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在沟通过程中,教学文本得以产生。这一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也是奠定每一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的基础过程。”[1]在倡导民主、人本思想的背景下,就视觉文化修养具有个体性和民族差异性的美术学科而言,讲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必要的。

教学计划的预设与课堂实际交流的应变相结合原则。美术现象的解读具有多元性,艺术理论感悟具有朦胧性,形象感受与鉴赏具有个体性,这就增强了课堂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教师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丰富性,给予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应基于美术教学的本质要求,在交流的过程中,诱导消极因素,推动积极因素,同时面对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思想火花,教师应抓住契机,调整预案,获得教学过程的创新和生命的活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原则。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是最具有优势的学科。一方面,美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在思想自由的状态下,将主体充满个性的新发现、新价值、新观念,由无形的心灵视象物化为具有客观性的现实载体,这一过程无论是思考孕育还是技术实践,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美术教育的实质,就是借美术作品这一媒介,作心灵陶冶,审美感悟,规律探究,人类文化体认,从而达到整体人格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它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鲜明的个体差异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审美感知及判断的差异性的基础上,还要不断自我反思,不断创设情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更要注意将学生的差异性往健全人格的道路上带领,差异并不意味着良好的个性,教师应以世界的眼光、未来的眼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以人类文化优秀品质的价值观去促进学生知情意的良好发展,这样的教学不是盲目遵从已有习惯和规范,包含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前瞻性思想,它是教学创新的根本源泉和活力之所在。

美术教学的多元文化并存原则。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由于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历史传统的差异,其审美观、艺术风格必然存在差异,我们不能以单一的标准去作简单的判断和选择。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观察、洞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那是一种复杂的视界交流和灵魂撞击,由此,学生的心灵才得以升华,情感才得以丰富,爱心才得以抚育,进而热爱我们的整个世界。

5视觉审美文化性原则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经济为标志的各个领域“全球化”的时代,人类生存的信息符号环境发生着日趋“可视化”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视觉文化建构着人类文化的新形态,同时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视觉语言也不是少数人的图图画画,它是由造型要素按一定的组织原理构成的交际媒介,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和日常生活之中,学校课堂美术教学显得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显得越来越重要,其教学理念也应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视觉审美判断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美术素养基础。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视觉识读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意识,对眼睛所见的事物,在敏锐感知、想象、思维的基础上,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做出审美与意义的判断,并在全球化的艺术文化语境中能够解读其他文化族群的信息,寻求人类共同的特性和相互理解与尊重。二是视觉表达能力,即学生借助视觉语言,运用一定方法将自己的观念、思想、情感物化为新的载体,达到交流的意义。它包括了原来的美术创作所需要的能力、方法、过程,也包括学生将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融入学习和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

美术学科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智,塑造高尚的灵魂。它应该贯穿在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融于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这一原则实际包含了《美术教育方法论》一书中的美育和视觉思维训练原则。

这些美术课堂教学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努力实现美术教育超越单纯注重技法训练的传统模式,实现视觉文化精神的广泛传播,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培养,有效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第6篇: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

DI是Destination Imagination的英文缩写,原意是“目的地想象”,又称“头脑创新思维竞赛”,它是一项国际性的培养青少年实际创新能力的教育项目。DI参与者以中小学生为主,也有专门针对4~7岁小朋友的“DI明日之星”的项目,这是一个非比赛性质的挑战,让年龄较小的挑战者开始体验简单的创意思维流程,为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提供协力合作与交朋友的平台。DI的核心理念:关注从幼儿到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关注创意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的过程式教育。旨在培养所有层面人群的三个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创意、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核心宗旨是教导孩子们如何自己动手做,而不是成人帮他们做。

二、对幼儿园开展“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的理解

DI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宗旨与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战略主题”相吻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对幼儿学习方式、学习品质的要求一致,“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也符合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倡导的“启蒙幼儿创造意识,给幼儿自由创造和表现的机会,以此播下创造思维的种子”精神。因此,为了让孩子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有必要借鉴DI理念从幼儿园开始进行“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

我们所提出的幼儿园“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情境中融入DI理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通过预定任务目标(即“目的地”)来挖掘幼儿新颖的、创造的想法及多样的、独特的解决方法,以实现任务目标,从而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活动。

三、DI理念对幼儿园开展“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的启示

(一)基于问题解决开展“目的地想象”意活动设计的研究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是要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基于问题解决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针对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提出“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因此,幼儿园开展“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要借鉴DI活动基于问题解决的理念,立足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来展开。具体来说,幼儿园“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设计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家庭社区等社会资源,从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挖掘幼儿园生活中对幼儿成长发展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解决的内容,设计成幼儿可以想出各种不同方案、若干解决办法的集趣味性、情境性、综合性于一体的“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主题、任务目标,并能在集体教学或小组建队、区域、场馆等活动中开展的“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

如:大班创意活动“我们一起去闯关”。在4人一组自由探索、尝试生活中常见的泡沫垫子、空纸箱子、废旧鞋盒、小长条布、滑板小车等不同材料的各种玩法后,教师提出此次活动的“目的地”(即任务目标、解决问题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每组只能选择3种材料,保证全组所有人脚不碰地,完成从起点到达终点的闯关任务,中途不得更换材料。”每组孩子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选择的3种材料。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有的组闯关成功了,有的组没有闯关成功。不成功的组大家再在一起讨论,如何用本组已选择的3种材料完成闯关任务;成功的组也在一起商量,同样运用这3种材料,是否还有其他完成闯关任务的方法。孩子们通过团队合作,尝试出多种不同的完成闯关任务的方法,主要有:①材料组合的方法不同。有的用两种或多种方法组合,如平铺、平移、交替移动、滑动、跳跃、滚动、爬行等方法的组合;有的只用单一的平铺就能通过。②合作人数的不同。有的是两人合作使用1种材料,有的是3人合作使用2种材料(如3个幼儿使用2个滑板车前进,其中1人将上半身、下半身分别放在不同的滑板车上前进)。③闯关形式的不同。有的依次闯关,有的同时闯关,还有的是某个队员返回到中间帮助其他队员逐一闯关。④改变材料形态后的用途不同。有的撕开纸箱,用来延长平铺的长度;有的撕成好几块,用来增加材料的数量。由此可见,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帮助幼儿建构知识网络,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同时帮助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积极的情感,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形成探究兴趣。

(二)独特的过程式教育模式,注重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验和操作

《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开展“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要借鉴DI活动独特的过程式教育模式:提出目标――团队讨论――明确分工――解决问题。强调竞赛不在于结果,在于过程中每个人在团队中的发展。我们要依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境,不拘泥于教学,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去探索、检视、尝试新事物,让幼儿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如何使用工具、如何利用各种不同材料、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有创意地解决问题,鼓励孩子独自或和伙伴们共同解决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以到达预期想象中的“目的地”。

如:小班创意活动“剥橙子”。教师创设宝宝要喝橙汁的情境,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剥橙子的方法,再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勺子、雪糕棒、雪花片、吸管、叉子、筷子等工具,鼓励幼儿两人一组一起商量、一起想办法,怎样才能剥开橙子的皮。孩子们尝试后发现:要剥开橙子皮,需要先打开一个口子;许多工具都能打开一个口;在打开口子的时候要扶稳橙子……教师提高活动难度,提出新的任务要求:“每组只能留下一个最好用的工具来完成剥橙子的任务。”此时,大多小组的幼儿意见出现了分歧,都想留下自己尝试成功的工具。于是教师鼓励大家把每个工具都试一试,再商量选出最有用的1个工具留下来。意见统一后,每组幼儿积极地探索两两合作使用一个工具剥橙子的方法。活动中有的1人使用工具剥皮,另1人帮助扶着橙子;有的2人轮流使用工具剥皮;有的1人使用工具,1人用手剥皮……最后,每组幼儿都剥掉了橙子的皮,送去榨汁并分享品尝,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结束以后,不论结果如何,教师一定要让幼儿花一点时间反思整个活动的过程,让幼儿感受到创意思考、实验、设计和制作的乐趣,鼓励幼儿讨论任何不如意、倍感压力的时刻,以及“再试一次会做得更好”的重要性,让幼儿在问题解决的难忘过程中激发智慧、提高能力,从而收获受益终生的诸多技能和体会。

(三)重视发展幼儿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思维能力的提升

美国学者帕尼斯(Parnes)在1967年提出了创意问题解决法(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教学模式。此模式重点在于问题解决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以有系统有步骤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在选择或实施解决方案之前尽可能地想出多种方法。幼儿园开展“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也要重视发展幼儿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借鉴DI专项训练中创意问题解决法的思考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是激发点子,用扩散式思考找出各种想法或可能。再通过聚焦点子,用收敛式思考分析比较、评估和判断各种因素,整理众多的点子,选出最适当的想法以进行下一个步骤,为最具有成功希望的方案制定实施计划,并准备执行。

如:中班创意活动“搭建纸杯塔”,任务要求是: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纸杯搭建高塔,越高越好。在激发点子环节,先让每人尽可能想出多种搭建高塔的方法,并记录下来,然后每人逐一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点子。在聚焦点子环节,组员们先讨论每个点子是否可行,再将想法相近的可行性点子聚焦,并对这些相近的点子充分讨论,进行技术改进,如:怎样搭建才稳固,怎样让搭好的塔不倒塌,操作中组员怎样分工等,最终确定实施方案。当然,在具体应用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对一些方法进行相应的变化与调整。如采取适合幼儿思维的方法来激发点子、聚焦点子;在激发点子后,针对幼儿不会写字的实际情况,可采取用符号、绘画的形式记录点子;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动15~20分钟后要换一种活动;幼儿没有时间观念,提供沙漏、秒表等计时器可帮助幼儿掌握时间;在规定时间里,有F队没有完成任务,可以调整活动的进度,引导幼儿分析原因是什么、如何在极短时间内聚焦点子;在聚焦点子遇到意见分歧时,引导幼儿如何更好地沟通;当聚焦点子后付诸行动遇到新问题或失败后,可以引导幼儿回到激发点子、聚焦点子的环节等。同时,在幼儿学习、体验并应用创意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让他们逐渐明白:完善的解决问题方案是完成任务的关键;用最少的时间激发点子、聚焦点子,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任务;创意问题解决方法也可以解决我们周围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借鉴DI理念在幼儿园开展“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由命令式的“你必须做”,变成商量式的“你想怎么做”;由“对抗式”的被动完成任务变成“咨询式”的主动求助。时刻提醒自己在活动中扮演的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需要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和信任。其次,需要对教师开展切合实际的有效培训,培养创新精神。除了安排教师外出参加DI项目的系列培训,还可以尝试以DI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观摩活动、实践活动、参与竞赛、经验分享等方式,让教师切身体会中小学生团队挑战和即时挑战的流程、解题要点及规则,从而加深对DI核心理念、教育模式、训练方法、创意问题解决技巧等方面的认识。

我园在组织幼儿开展“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之前,教科室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系列DI活动的体验式学习培训,先后开展了建队、搭建纸塔、快速击掌、形状艺术画、洗耳恭听、误解路标表演等活动。每次体验活动后,先让各队派代表总结本队此次活动情况,发言时各队都会对本队队员活动中的创意、分工、配合、时间把握、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描述活动中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随后,大家围绕论题展开讨论:你通过参与DI活动,感受到DI活动与幼儿园常规教学有哪些不同?DI活动可以培养人哪些方面的品质和能力?DI活动中哪些规则、形式或流程不适合幼儿园?如何去转变?通过引导教师主动反思来提升自我专业化水平,树立幼儿为本的创新教育观念,在实践过程中理性地吸收DI理念,形成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有效的组织方式、指导策略等,设计出更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在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实施有效的“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奇思妙想秀DI[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

[2]胡晓蕾.DI青少年创新思维竞赛[J].中国科技教育,2015,(6):10.

[3]刘彭芝,王珉珠.头脑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

[4]王琼.在DI项目学习中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50-52.

[5]罗小林.幼儿创意的启蒙与回应[J].教育科学论坛,2014,(1):72.

[6]谭志中,陆建隆.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5,(5):29.

[7]陈岩.美国“目的地想象”活动纪实[J].中华家教,201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