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信息化管理范文

校园信息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信息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信息化管理

第1篇:校园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通信终端;移动校园;移动学习;校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引言

随着手机的智能化发展,以及3G 时代的到来,让信息跟着人走已成为现实,手机不再只是简单的通话工具,更成为随身携带的工作平台、信息获取平台,实现手机与现存的IT应用系统进行通讯,或远程使用固定的办公配套设备,以便在任何需要的时间和场合,方便、高效、迅速地获取和处理业务信息,决策于千里之外,打破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

在传统的校园信息化时代,重点以多媒体、在线课程等信息化建设为主,并逐步构建教育门户站点、BBS、信息管理系统等传统互联网平台。但随着需求及社会的进步,在信息数量与传播速度快速增长的需求下,传统信息化平台已逐渐在信息的延伸性、扩展性和及时性等方面显现不足。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建立的校园信息化系统管理方式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将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到校园各种应用系统中,整合校园内的学习、工作、生活等信息,通过移动通信终端面向校园人提供信息、互动的信息等服务。依托新的技术,为校园信息化创新应用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基于通信终端方式管理对校园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在不断深入当中,在教育科研网、远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卡通、校校通、教育政务等各方面,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正努力向校园信息化方向实现新的跨越。

(一)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管理校园信息化将引导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传统校园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多以有线网络、多媒体教学为主,这就意味着信息化教学必将受到场地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即使采用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模式,也需要大多数学生具备电脑和上网环境等硬件条件。客观因素限制了教育信息化平台的作用,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向大众化、高效率、低成本方向的发展。

(二)移动终端普及应用已成为校园信息化转型和升级的动力。移动终端具有体积小、方便携带等优点,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信息化应用向通信终端的无缝移植以及其自身技术特点,无疑推进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为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数字校园等教育信息化实际应用提供了高效、便捷、快速、经济的解决方案。

三、基于通信终端模式下数字化校园和移动学习创新模式

“数字校园”和“移动学习”是通信终端、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具体创新模式。

(一)移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条件、内容和特点。基于开展移动学习的市场需求,移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从物理空间上来说,移动数字化校园必须覆盖学习者所在的所有区域,保证学习者在区域内的任何地点都能进行移动学习。目前飞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为移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成熟的技术平台。移动通信网已基本覆盖全国各地,移动通信的传输速度也大大提高,满足了学习者在学习区域内的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从移动通信终端来说,移动数字化校园的终端设备需是大众普及的、携带方便的小型移动设备。以手机为主的移动通信终端功能日益强大,手机的功能越发不容小觑。令人欣喜的是,智能手机的市场价格持续下降,而智能手机具备的功能越来越近似于电脑。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学习者能随时携带小型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从移动学习平台的服务内容来看,需要为用户建立庞大的微课云平台,为广大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学习者等用户提供各种移动终端、多类型的移动学习服务,学校或者各类培训机构的管理者、教师或者培训师等平台使用人员,可以在电脑端完成统一的学员管理、课程设置、课件制作、课件推送、学习资源等操作,并向学员提供在线的、实时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者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接受教师发来的各类教学、教务信息和微型课件等,也可以使用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完成课程选择、课程学习(课件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课程讨论、课程测试、个人学习档案查询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并且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关注,对某一感兴趣的课程进行互动讨论,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上传,一起完成学习目标,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性,共同构建完整的社交型移动校园产品。

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数字校园”将搭建起覆盖全校园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沟通、娱乐等各个领域的高度融合的校园信息化系统,校园的管理和服务,都会有数字化的表现形式,最终提供对校园主要业务的支撑。

(二)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进行学习的模式、特点和主要内容。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后,在线学习(e-Learning)模式将被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模式所融合和取代。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远程学习形式,其目的是让学习者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习者真正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模式是在传统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从而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被认为是学习模式的发展趋势。

基于通信终端的移动学习,其最突出的优势是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可进一步开展校园内移动教学的应用研究,形成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移动学习教学资源不同于网上学习资源。必须建设适合移动学习模式的教学资源,如移动导学内容、英语课程移动阅读内容等适合移动收看的移动网上课堂内容等教学资源。相对于传统校园信息化学习网,基于通信终端的校园信息化学习网,大大提高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

四、结束语

教育行业作为国家普及信息化的重要行业,信息化变革的步伐开始加快。从移动网络新技术所能提供的业务应用可以看出,高速互联网接入、移动教学、移动化知识交流等业务,都将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大有作为。而无线宽带网络能力迅速增长,以及终端智能化能力不断提高,都为教育信息化向移动学习、移动校园等新型应用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54.

[2]李运林.教育传播研究:重要性与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9(3):5-11.

[3]胡钦太.教育传播学研究30年:现状、瓶颈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9-102.

[4]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194.

[5]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6.

第2篇:校园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22-03

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高校一项基础性的办学设施,其建设成为高校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建设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平台,我校现有3万余名学生,如此多用户数量对校园信息系统带来很大的压力,学校应重点考虑高峰时期高并况下信息系统的性能、高负载情况下信息系统保持稳定及快速的响应能力以及越来越多学生带来的数据增长压力。然而,是否能出色地解决这些问题,取决于信息化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养和管理水平。大部分地方院校由于受信息化资金投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管理队伍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和建设一支出色的管理队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信息化管理队伍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化校园建设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学校应站在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高度,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充分考虑整体框架、阶段目标、重点项目与保障措施,既不盲目冒进,也不畏难止步,确保信息化校园建设脚踏实地、取得实效。信息化管理队伍承担着学校信息化的规划、实施、管理和维护等一系列技术支撑和管理职能。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信息化管理队伍在地方院校校务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十二五开局之初,我校跟其他高校一样,通过外出调研,由学校发展规划办公室牵头,信息化办公室为主体,经过校内多轮座谈、多次调研,聘请相关专家指导,最后形成了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该规划的制定,彰显了学校对信息化工作的充分重视,使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并能够持续发展。

二、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现状及主要问题

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实施我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资源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构建“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5A)”的一体化“数字长沙理工”校务管理与服务环境,为学校合理优化学科体系建设、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学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对照上述目标,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具体表现在:师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尚停留在查询阶段,缺乏主动订阅、被动推送等其他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无法为师生员工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更谈不上为校级领导提供数据分析、决策咨询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有待提高,理念有待更新。认为学校信息化是个别部门甚至个别人的事情,许多学校事务的处理还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

2.管理机构不健全。学校没有实质性的管理机构和部门,或有但其组织地位低,职责不明确。

3.部门为阵,信息孤岛多。部门独自采购软件平台,技术、接口难以达到信息化校园建设要求;数据部门所有,已经或还正在形成信息孤岛。

4.技术队伍亟需补充。一些部门的关键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过分依赖厂商或公司提供服务。

5.投入有限。学校信息化建设,没有长期的专项年度投资计划,更缺乏滚动发展机制。整体信息化工作处于“缓慢爬行”的状态,导致信息化工作处处受制约,师生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快速、高效、便捷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学校按教师标准进人,学历要求普遍偏高,其结果是引进不了适合的人才,信息部门进人长期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6.管理队伍的创新素质亟待提高。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地方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推手,成为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不断提高信息化队伍自身创新能力的前提下,还必须重视知识、手段、机制、制度、技术等创新,因为信息化学科本身为广大信息化工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创新平台。目前,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不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技术管理层面,许多人以维持运转为目标,缺乏管理创新的思维和理念。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1.解放思想,创新信息化建设思路和管理机制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是规划、实施、管理、技术、商务等多专业渗透与融合和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情、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每个学校自身特点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保障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

2.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建立包括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专、兼职信息员在内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培养,持续提高信息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激励政策,激发信息化建设人才的积极性;创新信息化人才的用人机制,形成技术人员的合理梯队,优化技术和年龄结构,确保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第3篇:校园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信息化;学生档案;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使教育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促使了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起步。校园信息化建设是指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校园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校园发展的新要求。

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方向,其发展与应用对高校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校园信息化建设来改善学校管理工作,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环境,形成信息化环境下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化教育管理方式[1]。高校信息化教育管理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高校校园,极大地改变着传统的管理方式,促使高校教育管理走向网络化信息化,这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也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促使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1 校园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渠道的多样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虽然高校学生档案工作已经逐步规范化,但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下,还存在着对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不够具体化、缺乏科学性,还不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网络办公资源,高校学生档案的收集、存储、检索、传输、等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单机归档阶段等问题[2]。

1.1 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认识程度不够

从到学校领导到档案工作人员,对高校档案管理不够重视,更谈不上利用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信息化方式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有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信息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问题和困难,对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在高校改革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档案管理工作适应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1.2 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投入不够

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目前高校在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上有一些投入,但是由于高校对档案管理信息化不够重视,导致其必然不会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所需的软件硬件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维护、人员配备、信息资源的充实等方面都显得非常薄弱。在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所需要的计算机、扫描仪等相关的设备投入不够。

1.3 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缓慢

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高校校园局域网建设基本都已经完成,各部门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办公自动化软硬件条件,但是信息化管理依赖的数据库建设发展缓慢,数据库建设在内容更新、功能完善等方面没有到位。大多数高校学生档案的收集、存储、检索、传输、等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单机归档形式,学生档案基本数据的信息化整理与录入完成比例非常低。

1.4 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从学校领导到档案工作人员,对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致使学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还是传统方式为主,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为非专业人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档案录入、编辑、管理方式不熟悉。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应用,需要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需要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稳定的信息化管理素养。

2 校园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

社会信息化浪潮下,校园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校管理工作的必经之路。校园信息化建设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将学校主要教育资源数字化,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教学、交流和管理的学校信息化平台,实现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学方式等信息化[3]。校园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计算机房及多媒体教学媒体设备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建设,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网络及信息安全建设,校园信息化文化建设等方面,这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化管理软硬件建设,同时在信息化管理方式、制度、安全等方面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因此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化建设项目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4]。

2.1 增强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有利于加强学生管理,更好地为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提供更好的服务。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首先需要上级管理领导以及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只有他们意识到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于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学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才会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才会进一步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断适应高校校园信息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

2.2 健全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各大高校应该一如既往的追随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断配备与完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器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持续保持资金投入,使得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进行中。资金和设备的大量流入与完善,高校各级各部门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

2.3 逐步实现学生档案信息数字化

逐步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一项重要途径,只有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才能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为学生档案管理提供更加方便可靠的管理途径。之前的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很难道永久保存,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损坏或丢失,管理人员有查询与使用档案时也不方便。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具有储存量大,查阅与使用方便,通过信息数据库系统管理,查询、整理与修改信息快捷并效率高。但是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资金,因此在进行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档案数字化处理的数量,估算好投入与价值,避免不必要的投入。

2.4 加强学生档案数据库的建设

要实现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还需要加强学生档案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对学生档案数据库进行不断更新和不断完善。在学生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数据库的可操作性,一定要注重数据库使用的安全与稳定。在加强学生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档案部门的网络平台建设,使档案信息向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档案信息的快捷传递提供条件。

2.5 完善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机制

学生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繁重的任务,必须要有计划有轻重有先后有保障地进行,因此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工作职责,明确分工;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机制,保障档案信息的有效安全管理与利用,以规范化的管理促进学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5]。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学生服务。

2.6 提高学生档案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在不断培养与提升高校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检索、获取、利用等能力,这其中包括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要稳定发展,就需要一支具备信息素养的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与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同时,提供条件定期让档案管理人员去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加强他们档案意识、档案处理技能、档案价值判断能力等。

结束语

社会信息化浪潮,高校校园信息化,要求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实现信息化管理,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其中存在各种问题与困难,只有上级领导与一线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工作的一场革命,是传统档案走向信息化档案的一个里程碑。各大高校要充分运用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所提供的机遇,克服各种问题与困难,创造各种条件与资源,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这对于档案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歆.校园信息建设及运作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

[2]李洪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3]刘志刚.校园信息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2).

第4篇:校园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科研管理系统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4-0221-01

随着学校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科研数据量不断加大,这使以往的科研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指出: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为此我院以科研为引领,搭建“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了科学化、信息化的科研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对日常科研工作进行管理,使科研管理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促进了学院整体科研工作水平及效率的提高。

1 信息化科研管理的优势作用

通过建立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科研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形成一个及时更新的科研数据中心和科研管理沟通平台。

(1)建立全校统一的科研信息数据库,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本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形成项目、经费、成果以及科研人员专家库等统一的动态科研数据库,为评价本校的科研水平、竞争能力提供信息和依据,进而给学校宏观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服务。通过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能够对每个项目的整个周期进行管理,确保项目执行并跟踪项目的成果,以便正确选择制定具有实用性、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点项目、实施战略。

(3)为科研人员提供管理个人科研活动的网络空间,免除了填写各种统计报表的麻烦,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方便学校在职称评聘等工作中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考核。通过科研管理系统进行统计,可避免考核核算中的纠纷和误会,做到准确高效,同时也能保证科研统计上报数据的一致性和高效性。

2 科研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2.1 建设思路

建立与教育部社科统计完全兼容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便及时完成教育部科研统计上报工作和科学、规范地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有效加强科研管理部门的数据处理能力;建立网络化的科研管理平台,将科研人员、各科研单位集中到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协同办公。

2.1.1 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

整合现有科研管理系统,全面涵盖科研项目管理相关的项目、人员、设备、经费等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机制,完善学校科研信息库建设,实现校内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及科研成果的动态监管,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效率,方便科研和管理服务人员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动态信息,切实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

2.1.2 规范科研项目资料档案管理

按规定对各类档案资料进行整理、立卷、归档,并要及时保存电子档案,确保科研项目资料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科研项目形成的各类资料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遵守国家相关保密制度、维护知识产权和保障委托人权益前提下,建立公共查询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2.2 建设内容及方案

科研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多级管理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各级用户通过网络进行协同工作,如下图所示。

科研管理系统从功能结构上可分为科研业务管理系统、评估决策、科研统计等。其中科研业务管理包括工作首页、科研办公、科研队伍、科研平台、纵向项目、横向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获奖成果、学术活动、系统维护等部分;评估决策能为科研决策者和领导提供各种查询、对比、分析功能,通过报表、跨模块查询等功能,及时掌握科研动态,以便及时准确进行科研调整和规划;科研统计实现在日常管理的数据上自动生成各类统计和报表,直接上报科研统计数据。

2.3 系统技术和运行环境要求

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框架应基于标准的Java EE(J2EE)技术规范之上,采用B/S模式,能够满足跨数据库、跨平台的技术要求。

系统运行环境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考虑到和整体数字化校园的软硬件环境,科研管理系统平台最好能支持两类硬件系统:PC Server & SUN Server;而软件系统运行环境最好能支持三大类操作系统:Windows & Sun Solaris & Linux;数据库系统运行环境需支持两大类数据库:SQL-Server & Oracle。

3 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我院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从筹建到试运行,再到正式开通使用,历时一年半,并收到较好的运行效果。为了进一步完善系统,现已全面升级,功能更加以人为本,使用简单、方便、快捷,更好地实现了我院科研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可见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将增强科研管理的实时性与互动性,形成一个及时更新的科研数据中心和科研管理沟通平台,使科研管理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促进了学校整体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校园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途径

自从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就正式迈进了信息化时代,此种社会背景中,知识能力和水平的作用就愈发突出,因此高职教育在当前教育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逐渐提升。而高职院校中的人事管理工作作为管理环节中的重点,也是当前竞争环节中取胜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信息技术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扩展,因此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也使得当前人事管理工作有着全新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新技术手段的发展比较晚,并且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这也使得当前的内部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完善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在进行人事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人事管理信息化观念的落后

根据笔者的实际研究,确定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管理人员对于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完善,而是认为对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进行提升才是当前教育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问题。甚至部分管理人员还片面的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计算机将传统人工管理模式进行代替,没有正确领悟到这项建设工作实际含义。因此认为觉得信息化技术没有开展的必要,对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也不能产生有效的帮助。

2.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强化

高职院校人事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求广大工作者具备完善的管理经验,同时还需要其在工作过程中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从而做到在工作中对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但是在当前管理工作中,这种综合性人才并不多见,大多数管理工作者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并不强,平时的工作也存在较大的局限。

二、对高职院校认识管理信息化进行建设的重要途径

1.对人事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要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实现对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模式中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就要从根本环节上对人事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和优化,从而让学校中的管理人员正确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并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性方案。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宣传,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在今后的工作和管理过程中实现对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落实。

2.对人事管理信息化人员能力素养进行提升

在本质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的认识管理工作要想实现信息化建设,和人的工作是存在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因为人才是一切工作的主导者。所以,学校在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管理人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实现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落实。首先,要坚持管理工作者选拔工作开展,保证上岗前进行有效培训,让其在管理能力上得到有效提升,并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其次还要在工作开展环节中加强培训工作,适当的开展演讲或讲座的形式,通过对宣传力度的提升,让广大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最后还要加强对引进来走出去理念的落实,也就是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在校园建设中,并且派遣相关人员积极到外部进行学习工作,从而加强有效沟通,实现对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有效落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教改力度的逐渐提升,高校在进行人事管理工作中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应用已经成为了今后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广大高职院校教育者,特别是管理人员更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由于之前新技术手段的发展没有被引起重视,并且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这也使得当前的内部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希望在本文的研究下,这一问题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和完善,充分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周丽.建设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有效途径[J].劳动保障世界,2014,31(2):58-59.

[2]王燕.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以济南市高职院校为例[D].山东大学,2014,62(5):189-190.

第6篇:校园信息化管理范文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国内高校,随着校园档案数据增加、保管条件差、查找利用率低、管理人员管理概念的缺乏等问题频繁出现,我们逐渐意识到实现校园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校园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工具对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档案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和对学校、学生、社会的作用,真正的共享资源。校园档案信息化是以学校的档案资源建设为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强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充分发掘和利用档案资源,以实现校园档案的信息化。

当前,我国各学校的管理者和师生对于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缺乏足够认识,没有形成校园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大都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简单的整理和保管,甚至有些学校的管理者对档案管理工作漠不关心,也不给予经费支持,严重影响了学校档案管理的效应。笔者认为,在进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最基础设备就是硬件基础设施和档案信息网络。而一些学校缺乏功能强大的硬件设施和档案存储设备,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对校园档案信息处理的需求,也严重阻碍了校园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目前,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推行,对高职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全过程,采用计算技术处理和保存教学档案信息,利用网络技术为教学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不仅能进一步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而且为学校教学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凭证,还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识之一。

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其一,计算机可以促进设备管理的全面化,加强网络的覆盖率,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这也就为档案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基础。通过计算机建立的档案管理系统可以做到:档案进行自动编目和检索、档案业务工作上的管理、档案自动全文存储与检索、档案自动标引、计算机辅助立卷以及文档一体化管理等。这就要求在校园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不断完善,提高计算机的使用程度,以此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果与质量。

其二,在构建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权责的分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从根本上保障网络及数据的安全运行。同时,还应该对现阶段档案管理的状况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此来建立相应的管理规范,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约束,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创新档案管理制度。校园相关的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国家的要求与规范制定适应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对电子档案工作环节和步骤进行细化;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尤其是在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方面应该予以重视,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完整性。此外,还要统一档案管理标准。标准规范化是完善校园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方式,它也是衡量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高低的重要依据。反之,学校就难以建立有效的档案数据库信息资源。如果没有对档案管理的工作进行约束与管理,就容易导致档案管理的工作流于形式,难以起到相应的作用与效果,档案信息网络就无法正常与稳定地运行,资源共享也就难以实现。

其三,应该对档案管理队伍进行建设,完善管理队伍的复合型,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信息时代高校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进行自动登记、辅助立卷、归档、著录、检索、信息网络传递和安全,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电子文件的特征和电子档案的全程规范管理,而且要对自身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进行不断提高,以此来进行规范的操作与系统的管理。同时,还应该对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防范能力进行不断提高,以此来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信息的安全性,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强化自我学习意识,不断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与自身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相关建议

加强校园档案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首先应该加强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同时,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水平,加强学校局域网的建设,使档案网络和学校的办公档案实现资源共享。在档案管理的网络系统中,引入相关的档案管理软件。各个基层的部门将本部门的归档文件按照相关要求自行录入档案管理的网络系统,既分担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又能够使各部门的档案及时、完整地进入档案数据库,提高资源共享的速度。另外,管理人员将档案目录通过人工输入的方式转化为机检数据,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各部门的电子档案进行监督和指导,使其电子档案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应该注重对档案数据库中信息资源的监督和管理。在学校的网络主页上,检录档案管理系统的网站,为师生提供档案的检索和下载功能,实现电子信息对档案管理的全面覆盖,方便师生对档案的使用,完善校园档案管理系统。

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 资金的投入不足,严重地影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见效慢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缓解一些矛盾突出的问题。档案管理部门的经费一般都是由学校的财务部门提供,其自身不能创造资金。所以,档案管理部门需要争取学校管理者和财务部门的支持,进一步扩大筹资的途径,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使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有效落实。

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和安全体制建设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规范,保证校园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转。在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该加强对计算机数据库的监管,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防止泄密等事件的发生。一些非公开的档案信息严禁在网上,一些已经在网上公开的信息,也必须要求使用者通过身份认证、采用防火墙等安全措施,使档案信息系统能够安全、正常地运转。

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结构和专业素质 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统一的管理机制,集中处理校内各个基层部门的档案信息。要以分管校长为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成一个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和协调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在进行新旧数据的处理时,要尽量采用新的方式先处理新的档案数据,把旧的档案放在新档案后面处理。在进行馆藏档案的处理时,也要注意先处理重点档案。基于对档案的分析,重要价值的档案应优先进行数字化处理;为避免不必要的工作,一些没有使用价值的档案可以按照规定进行销毁。另外,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提高整个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改善人才的结构,引进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对骨干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整个管理部门的学习氛围,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定期指导和检查,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能力,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发展。

结束语

笔者认为,高职学院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档案信息为主体,结合具体的问题,加强校园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校园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从而实现校园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全面普及,真正对我国档案管理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志敏.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档案,2003(5)

[2]王晓敏.浅谈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

第7篇:校园信息化管理范文

国家教育部2015年的《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指出职业院校要建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完成信息化建设与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度融合。2014年“科研大数据”频繁出现在各类大型的学术会议上,如“201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2014科研大数据与数据科学大会”等,成为了高校科研领域的讨论热点。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科研管理工作起步晚、起点低,科研管理信息化相较本科院校明?@滞后且多处于初级阶段。

1 科研信息化管理引入大数据的可行性分析

大数据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体现为规模超大、密度低、种类众多、结构复杂、价值巨大等特点的科研数据集,由分布在高职院校各个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科研成果、科研统计、科研报告等数据库组成。科研数据涉及到学生、人事、财务处、后勤、教务等各个部门产生的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地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优化,高职院校为了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提升竞争力,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研究工具也越来越先进,给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良好平台的支撑下,高职院校所开展的研究范围不断得到拓展,围绕交叉专业学科所做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维度在高度、深度、长度、宽度上都得到伸延,由此获取和汇聚的科研数据急剧增大,具备了大数据所特有的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的4V特征,高职院校科研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需要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对待。

2 大数据对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影响

大数据驱动下的科学研究称之为科研信息化,整个科研信息化活动过程中包括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和展示数据。数据密集和数据驱动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科学管理的特点,对于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科研行为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影响。

2.1 在管理方式上,由原来精细化的单项管理方式转变成全局化的复合管理方式

大数据时代,科研数据都成为了多方位、多结构化的海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够得到大数据所反应出来的特为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从全局性化的高度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大数据的驱动下,科研管理行为将会变得越来越全面,信息化手段会贯穿整个科研过程,管理工作有可靠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管理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2.2 在管理手段上,由原来单一低效率的手工管理手段转变成以数据分析为背景的信息化管理手段

大数据时代,科研信息化管理会遇到文本、图像、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些低密度的大数据,给管理与决策层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将大数据技术中的可视化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管理手段上,从这些结构化数据中挖掘出对科学研究有价值的知识,可以提升管理水平。

2.3 在科研行为上,由原来的校内行为转换成社会行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科研管理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不再只是某个学校的单一行为,而是转变成为全社会的群体化集体行为。浩瀚无边的网络空间,可以获取很多零成本的专业技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各种各样的研究资源,在经费、设备上都有广泛的选择权和使用权,研究成果与市场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成果转化更加快捷方便。

3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对策

3.1 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整体规划

在科研数据大幅度增长的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和复杂,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科研信息化建设规划涉及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建设目标、人员用户、管理模式、组织流程和系统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需要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保证科研管理信息化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正处于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充分考虑学院信息化建设目标和科研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与校园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的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首先明确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为建立由学术交流、科研数据管理、技术成果转化、资源整合等功能模块组成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科研工作情况,全盘考虑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基础和用户需求,与智慧校园建设实行统一的标准,从而与校园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一起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其次,科研信息化建设要充分避免信息孤岛,科研工作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系统,需要通过大数据共享中心实现与其他业务平台的数据对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科研大数据的采集与汇总。第三,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来自于一线基层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教职工,他们是科研信息化建设的主角,同时也是整个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实施者,因此,科研信息化建设需要对这些用户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建立统一的门户,实现“一用户全网通”的功能,保证科研信息化建设有实效。

3.2 坚持以为人本,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科研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高效的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决定管理水平的高低,构建高效的科研信息化管理管理模式,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是根本,目前各高职院校具有?^强管理能力而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才缺乏,高职院校要实现全方位的科研信息化管理和科研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加大科研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第一,根据科研管理信息化要求制定科研部门岗位职责,优化人员结构,加快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管理信息化流程的适应程度,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引进和选拔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信息化人才队伍,特别是科研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人才。第二,从领导层面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将信息化人才培养纳入到全院教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中,出台相关的激励制度,将信息化水平的考核纳入到员工考核和录用范围,使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树立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第三方面,积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鼓励教职员工通过继续教育、网络学习、交流培训进行科研信息化学习,提升自身的科研信息化操作水平、科研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对于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要花大力气推动使用,并编写详细、操作性强的帮助手册提供给教职员工查阅,使科研工作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

3.3 夯实建设基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做支撑,高职院校在现有的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整合现有的包括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库在内的优质资源,构建出高效可靠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同时,针对存在的各个业务子系统并行工作的现状,对如教职工基础信息、科研项目信息、学院基础信息等内容的定义和描述实行统一、规范的基础信息标准。

3.4 引入大数据技术,开展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大数据技术由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而成,其先进性体现在从海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关联性,挖掘出尚未发现的知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应该包括项目管理系统、成果管理系统、学术交流系统、成果转化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应相互关联、数据共享,通过大数据技术将科研管理数据库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出来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

建立基于云计算的科研信息平台,采用面向服务和分布式体系架构,实现高速的科研管理业务处理、云端存储和数据访问功能。科研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分为用户层、SaaS(软件及服务层)、PaaS(平台及服务层)、DaaS(数据即服务),平台集合了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共享等功能,具有超强的开放性、数据融合能力、共享性,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数据、整合数据、共享数据、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跨专业学科、跨地域的高效研究模式。

大数据环境下建立的科研信息平台,其核心功能是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数据仓库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创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科研资源整合模式,首先对由科研人员库、成果库、项目库、经费库、基础设施库等组成的资源数据库进行数据采集和清洗,在海量数据中将有效数据收集分类,将无效、冗余数据删除,得到关于科研项目信息、人员信息、经费信息、科研成果信息、成果转让信息等各类集成数据;然后运用挖掘算法、聚类算法、支持向量机(SVM)算法等技术进行挖掘与分析,分析得出项目相关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方便科研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可通过分析结果预测出未来几年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制定出科学、有持续性发展的科研发展规划。

4 结语

大数据为科研信息化管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给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科研行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科研信息化管理中引入大数据技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做好科研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对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科研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实现高效、规范的科研管理。

基金项目:

第8篇:校园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院校;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73

1 前言

S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和快速发展,人类迎来了“大数据”这一“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大数据不仅对数据信息的存储和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给人类带来了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的巨大价值。目前,高职院校科研业务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其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科研职能的发挥。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等概念的提出,大数据对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又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

2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现状

2.1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近几年国内不少高职院校“数字校园”或“智慧校园”建设如火如荼。其中,教务管理信息化、图书资源管理信息化以及办公自动化建设发展迅猛。由于高职院校科研业务起步不久,随着校园网的普及、科研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科研管理信息化最近才逐步受到重视。以湖南省为例,虽然大部分省内高职院校都开通了科研业务网站,但已启动信息化建设的仅有11所,仅占院校总数的16.92%。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运作模式,利用Excel等办公软件实现科研信息的录入和查询等功能,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易出错。

2.2 科研管理模式与信息化建设不相适应

尽管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不断根据现状进行优化,但是在不少情况下,并未将科研管理模式与科研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流程一并考虑,存在两套管理流程同时进行或相互重叠的情况。并且大部分科研管理系统仍是按照传统的人――人管理模式进行架构的,科研管理部门人员负责日常科研管理工作,科研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科研信息交流不畅,科研信息化管理效果不明显。

2.3 科研信息化管理理念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教学与培训工作,造成许多教师科研意识还很薄弱,科研人员也相对较少。教师的科研信息化管理意识普遍不强,主动性不高,忽视了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导致部分老师不常使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使得科研信管理息化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创新对策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为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科研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升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性,同时有助于减少研究选题中的重复,资源浪费和利益冲突,另外利用大数据还可以为科研评估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数据及时共享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3.1 利用大数据技术助力科研管理决策

在科研项目管理的科研项立项工作中含有大量的数据信息,包括课题组成员信息、课题设计论证信息、评审专家信息等方面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引入,首先对课题选题的创新性、科学性与外部文献库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对课题论证的关键因素进行综合查询和分析,发现和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筛选方法,将低水平重复性研究、无创新性的选题排除,有效避免主观判断的不足,从而提高立项决策的科学性。

科研数据缺乏共享以及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选题的重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各科研项目主管部门的选题之间容易出现简单重复;二是同一项目负责人利用同一选题在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中重复申报。这种重复立项的现象不仅违背了科研最基本的创新精神,也极大地浪费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建立并共享各主管部门的项目申报数据库,以及本单位科研人员各级各类立项项目的详细数据库,将这些数据库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就能有效避免重复立项,从而节约科研资源,也能够有效引导科研人员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3.2 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科研数据共建共享

一般来说,科研工作进行过程中,要通过科学试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问卷或走访调查等数据采集工作,然后基于数据分析开展相关研究,最终得出研究结论达到研究目标。这些已经采集到的研究数据要么随着项目的结题而“沉睡”,要么只局限于该项目研究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共享。如果其他科研人员进行类似研究,需要用到该研究数据时,仍然要重复采集数据,造成科研经费和科技资源的浪费与闲置现象十分严重。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要求各项目组将科研项目在开展研究过程中所采集和获取的原始数据在项目结题后上传到科研管理系统,并集成到科研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以便其他科研工作者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时可以共享利用。应用大数据技术,通过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的研究项目之间数据共享利用,既可节约数据采集的成本,又可加快项目研究进度,实现了“研究成果”与“研究效率”的双赢。

3.3 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科研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大数据技术可以综合学校内部、外部数据资料: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获得研究项目的类别和数量;从校园网数据中心提取人员、经费、设备等信息;从外部数据库中获得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等知识产权相关信息。通过建立数据综合评估模型将各类指标进行整合,结合往年科研成果报表中相关记录,为科研评估的专家提供可靠的科研数据支持。

虽然我国的科技评价方式在不断完善,但仍很难触及科研领域的内在过程。目前的评价大都只是外部评价,并不重视科研活动本身的规律,更无法深入科研过程细节之中。现有的评价方式显然无法对科研活动作全过程的观察,而引入大数据技术之类的信息处理手段,通过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了解科研人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动态掌握各个项目组的研究进程,从而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

3.4 利用大数据技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人员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取得研究成果之后,就应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及时向社会进行广泛传播和推广应用。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外部技术需求数据库和高职院校内部科研成果库进行对接和匹配,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发挥科研成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融入对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机制,列入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的重要指标之一,使高职院校真正形成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服务,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决策支持,同时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在大数据环境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应创新科研管理理念,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构建规范、高效、灵便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娟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教师,2016,(20):102103.

[2]蒋学.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教通讯,2015,(5):3538.

第9篇:校园信息化管理范文

1 当前中职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存在主要问题

1.1 管理理念与方式落后

在图书馆管理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部分中职校园图书馆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图书馆教育作用的发挥。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管理者依然将图书馆作为行政管理的一个部分,未将其作为教育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而开展相关的教育性林论与实践研究,影响了其教育作用的发挥。在管理模式中,其主要问题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1)管理机构单一。在当前的图书馆管理中馆长一般负责整体管理工作,而在馆长之下并没有设立服务、技术研究相应的机构或专人,开展专业化的支持工作。这种机构支持的缺乏,造成了图书馆管理单一老化现象严重。(2)技术支持不足。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图书馆管理方法依然停留在人工管理形式中,许多先进的图书管理技术并没有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影响了整体管理效率。(3)行政化管理痕迹严重。由于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专业长期处于行政管理状态,因此虽然教育改革以推进多年,但是管理实践中行政式管理痕迹依然严重,无法确实推进新型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法。

1.2 图书馆资料收藏体系与措施有待改善

图书馆资料收藏体系是否完善决定了图书馆作用发挥,以及其能否为中职教育提供教育服务的基础。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部分中职图书馆资料收藏体系依然有待完善。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藏书老化、重复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图书馆为提高藏书量,因此短期内采购了大量图书对藏书进行补充。但是大量的补充中经常会出现图书技术内容与数据老化,以及图书重复购买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严重影响图书馆的藏书质量。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中职技术书籍依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出版,其大部分技术内容已经严重落后。特别是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类书籍,其技术换代内容较快,也是当前图书馆藏书老化、重复现象存在的重灾区。(2)非书资料较少。图书馆资料收藏体系中,除了传统的图书与档案收藏外,视频、音频、软件类的非书资料应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如中职计算机专业需要软件系统资料、专业课程微课资料等,都应是图书馆非书资料收藏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部分图书管理者忽视了这部分内容,造成其收藏数量达不到学生使用要求。同时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部分图书馆在图书与资料收藏中依然采用传统的资料收藏措施,没有形成数字化收藏模式,影响了资料收藏质量与管理效率。

1.3 信息化技术推进不足

在部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依然推进不足,进而影响了其管理服务质量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信息化管理技术使用不足。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部分管理者不论是在图书、人力还是日常工作管理中,都没有发挥出专业软件、网络办公等,信息化管理优势作用,进而造成管理质量与效率的降低。如图书管理中,大量的图书分类、检索工作依然使用人力模式,没有使用专用的相关软件,就是这类问题的主要表现。(2)信息化服务技术应用不足。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部分图书馆依然采用人工办理登记、咨询、借阅等服务工作,严重的影响了图书馆服务工作效率。

2 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中职图书馆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对中职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在信息技术推进下,中职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呈现出以下发展模式。(1)自动化。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中职图书馆通过专业化人力管理、图书管理软件等技术支持,可以完成自动考勤记录、读者意见咨询、图书资料归档检索等管理工作。同时读者在图书借阅中,图书馆计算机系统也可以完成图书资料的自动检索、信息咨询等工作,进而全面的提高了图书馆管理服务效率。(2)网络化。网络化发展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的中职院校图书馆发展中,其网络化管理与服务发展包括了以下三个内容。一是管理者可以通用网络平台,与其他图书馆、档案馆等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实现图书资料的共享;二是读者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等网络阅读平台实现图书的借阅服务,最终形成网络图书馆管理模式;三是图书馆与读者间可以通过网站、QQ等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交流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开展,继而为读者提供更加有效快捷的服务工作。(3)人性化。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的人性化特征都可以得到很好地体现。一方面在图书馆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很好的降低了管理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同时其沟通更加简单有效,是其在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工作量大度降低。另一方面在服务中,读者会感觉到图书馆服务效率与便利的提升,阅读更加舒服与简单,进而感觉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开展。

3 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措施研究

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中职图书馆在管理与服务创新中应突出信息化技术与人性化理念的突出,进而形成以下的工作模式。

3.1 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创新管理模式

在图书馆管理创新中,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是其管理创新开展的基础。在实践管理中,其创新措施包括了以下三点。(1)建设双向的网络管理平台。在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中,双向化的网络平台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外管理中,图书馆应以网络图书馆建设为目标,建设起资料共享、远程借阅等多项功能的网络图书管理平台,建立起校内校外一体化图书服务管理平台。如在中职院校各类职业技术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图书馆可以利用技术资料优势为实习基地建设提供策略性与技术性支持,弥补基地建设理论化支持不足的经验。在图书馆内部管理平台中,管理者应建立信息化考勤、图书调配等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现。如在书库建设中,我们可以建立图书借阅数据库,对每本图书的借阅、库存进行统计,进而形成有序化的图书借阅管理数据库。(2)实现图书信息化管理模式。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将图书馆内的纸质图书与非纸质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数字化图书库系统,进而实现图书数字化管理与借阅模式。二是利用数据库对图书书籍进行分类管理,对于技术数据落后与重复性的图书及时处理,对于馆藏缺乏的书籍资料及时进行补充提醒,逐步完善?D书馆资料馆藏体系。三是与校外图书馆性数字资料的共享模式,实现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提高图书馆资料的使用效率。(3)与院校管理网络进行有效连接。图书馆是中职院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管理者应将图书管理信息网络与院校整体网络进行有效连接,使之可以在院校各项整体管理中(如财务管理、教育技术发展、思政管理等),发挥出管理促进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化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我们必须做好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工作,提高图书馆网络与计算机的安全性,避免以安全问题造成计算机系统故障以及泄密等问题的出现。

3.2 以“人性化”为目标,创新服务工作

在图书馆服务创新领域中,管理者必须以人性化发展为目标,结合中职院校特点与图书馆树服务实践内容,开展以下创新工作。(1)推进特殊的图书馆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理念的确立是实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发展的重要措施。在调研中我们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作用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文化建设可以使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树立读者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的融入图书馆阅读环境。同时在图书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同步进行,展示出我们文化建设的特殊性。(2)建立读者需求服务意识。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服务的中级目标,也是服务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图书馆服务创新中,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建立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标的服务理念,建立针对性的服务管理工作。如对读者需求较大,但是图书馆缺乏的图书资料,管理者应委派专人进行寻找、购买或获取授权,以最快速度满足读者提出的需求。同时在网络平台中,图书馆应很好地利用APP、QQ朋友圈等媒体平台,收读者需求意见,并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措施。(3)建立数字化服务体系。在图书借阅服务过程中,管理者应建立起整体化的数字服务体系,是读者可以在数字服务中享受到人性化服务。如读者可以利用自身携带的手机APP终端,在图书馆数字平台中进行图书资料的查找、检索、借阅等工作,甚至可以在手机中完成资料下载与阅读工作,实现真正的数字阅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