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

第1篇: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英语阅读;三层次;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受到常规思维的影响。对事物的判断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作者的思维框架进行,认为作者所给的所有信息都应该是正确,故而不会再对文中所给的信息或观点进行进一步的甄别。这样的阅读习惯是不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的。事实上,在国际化大趋势下,我们国家的主要竞争力更多的是来自于民族创新能力,而实现对学生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看到事物的不足、看到隐藏的机会、发现自我能力开始。也就是要跳出圈子看世界,形成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培养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批判性思维由美国学者EdwardCla-ser在1941年提出,1990年后开始普及。加拿大教育哲学家诺里斯.斯蒂芬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理性地判断什么值得相信,什么不值得相信。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我国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所欠缺的一种重要能力,但却是西方文化一直备受推崇的。在本文中,我所强调的批评性阅读,是指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所吸收的观点或内容是否能够拿来解决自身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非仅仅关注文中所能学到的一些相对肤浅的词、句型。学生在阅读中的目光应更多的关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在本文中,我会将自己对批判性阅读教学进行简单的总结。并结合王国维人生的三境界对其展开描述。其实批判性阅读和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一样,也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Read-ingonthelines.第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eadingbetweenthelines.第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adingbeyondthelines.第一层次是字面上的阅读。文章内容所阐述的所有事实和所有细节,是学生们第一遍阅读时首先所获得的信息。这也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通过记忆所能获得的最浅显的东西。这一层次的阅读是有必要的。这是满足学生对考试内容的要求的阅读。在试卷阅读理解部分,这一层次的阅读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对照文章,稍加转换词汇表达形式,就可以直接得出答案来。基本上就是回答了who,what,where,when一类型的问题。可是这样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是不够的。第二层次是指文字背后作者所隐藏的更深一层的含义。这种信息的获得仅仅是靠文字表面是无法获得的。这就需要学生们引申出作者这些文字的内涵是什么。对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训练学生们去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说话方式。这需要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和自己的经历、经验相结合,逐渐将这种能力内化才得以形成。而且,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坚持练习、积累才能慢慢形成。对应在阅读理解的考题中,一般都是open-ended的问题。其实这也就是回答了why,how,what,if一类的问题。第三层次对学生的要求就不仅仅局限于阅读本身了。读者需要对自己所阅读到的内容进行推广,举一反三。进入到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也是高中生在英语阅读中的最高层次了。在这一层次的阅读中,学生应该要对作者所提到的观点进行分析加工。以一种审慎的、质疑的眼光去看待文章中所阐述出来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去评判其正确性、实用性。要达到这一层次的阅读能力,就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新思维的能力。接下来,我会结合课堂实例来谈谈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Criticalthinking,即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人教版模块六unit4GlobalWarming的阅读文章中,我是这样安排我的reading教学步骤的。首先,传统而常规的阅读是必须的第一步。给出学生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skimmingandscanning的方式,了解文章所传达的基本信息。第二步,则是要求学生能够readon/betweenthelines.通过groupwork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的陈述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想表达的观点。这是让学生提炼文章观点,也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的第一步。接下来,将学生分为六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谈论:Whetherweshoulddonothinga-boutglobalwarming?最后,给出同学们一张北极熊饿死的图片,思考:Whatwecandoabouttheglobalwarming?这样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也可以培养在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乐山师范学院学报》.《试论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2篇: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批判性思维 培养策略

批判性思维并没有非常确切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这也正是钟启全先生对批判性思维所做出的概念。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但是我国对它的正式研究仅仅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从这点上说,我国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经落后。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课改下各级学校都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但是离开了批判性思维,素质教育也只是一句空话。

一、批判性思维解析

中国的教育现状虽与西方社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同样也该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并抓紧落实于实际教学中。

批判性思维不能等同于思维而应看做是思维的延伸。批判性思维以一般性思维为基础,其基本技能可分为三方面:1:明确、定义问题2:对问题进行相关信息的判断3: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最主要的是能够对信息进行多向甚至是逆向的思维并加以判断。

(一)强烈的质疑倾向

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不会盲目接受现有结论,而是能够持有疑问的态度想探寻更多信息。他们能够常问“为什么?”并且能够提出建设性的问题,他们只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接受或是拒绝某种观点。

(二)自主性强烈

批判性思维无法受约束,是一种自主性的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不会被动接受意见而是在经过分析确定合理性后自主接受,这样的人都具有强烈的自主性,不容易受到思维裹挟。

(三)具有公正性与创造性

批判性思维以信息为依据,不含有个人喜好,因此具有公正性。同时,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能够研究发现理论间的联系,并且能将其应用于新领域,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训应当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进行,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首先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新型教学活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了课堂学习的前进方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使其满足批判思维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以及人格的塑造外,还要提倡批判性教学态度,具备批判性意识。再者,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建造一个新型的教学文化。实际上,教学中总是会有某种文化的存在,而师生们都在不自觉中适应着这些文化,根据这些文化的氛围需求调整着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将传统教学方式看作是记忆型教学文化氛围的话,批判性教学思维培养的教学观念下,我们该创造一种思维型教学文化氛围。

(二)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置来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而言,新课程的学习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第二个阶段是知识的应用。在第一阶段学生学习各种概念与事实,并且理清这些概念与事实间的层次结构域逻辑关系。第二个阶段则是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我们可通过问题的设置来驱动学生从问题探讨着手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多思考多怀疑。

比如讲授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节知识。该节知识内容含量大并且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固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兼顾教学任务与能力培养比较困难。对此我们可通过问题设置来进行教学。比如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材,给学生设置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带着任务进行学习。比如:为什么转化因子不是蛋白质?能否通过实验证明?怎样进行实验设置?或者为何肺炎双球菌会从R型转化为S型?又或者对通过该知识的学习你是否有什么感悟?等等。将课堂学习从教师向学生质疑转变为学生向课本质疑,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大胆验证。长此以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自然能够得到锻炼。

(三)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新教材中,添加了不少对于经典科学发现的介绍,而这些发现无不是经历了众多的怀疑与批判才能取得成果。比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对于实验中所选择的原料与植物产物的研究等每一个都是经历了假设、质疑、验证、再假设、质疑、验证的过程才得到了现有结果。在高中现有的实验中,课本往往对实验的目的、器具、药材、步骤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要求。故而,我们可稍作一点改变,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比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对现有实验安排提出质疑,比如:为何要选择紫洋葱鳞片叶做材料?用其他材料或者洋葱根部不可以吗?如果不用蔗糖会怎样?蔗糖浓度不是0.3g/ml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等等。并且可利用剩余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得到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学习的成效自然会有较大提升。

结束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灵魂,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够进行的前提。我们已经生活在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需有独立的思维能力,能够对繁杂的信息进行质疑与选择。批判性思维的特性注定了它是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出于学生与社会双重的需求考虑,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培养活动不是仅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进行,而是要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活中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元强,解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批判性思维”[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05)

[2]龚会云,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验研[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1(01)

第3篇: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 苏格拉底式对话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高级英语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英语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笔译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英语演讲与辩论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 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等 苏格拉底的对话思想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英语幽默欣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9) 试论英美文学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大学英语测试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论逻辑学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2-10-25

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④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167.

⑤ 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81.

⑥ 《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等外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几点思考(一)[J].外语界,2001(5):9-15.

⑦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⑧ 文秋芳.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79.

⑨⑩吕德雄.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通识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角色.生活教育,2010(5):62.

转引自汤广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德里克・博克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J].教育学术月刊,2012(3):10.

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觉[J].外语教学研究,2012(3):283-292.

第4篇: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批判性思维;海绵式思维;淘金式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41-02

关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恩尼斯(Robert 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集中于决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合理的反省性思维(1987)。教育家贝叶在其《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一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维包括的不仅是具体的大脑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的模式,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形成这种模式。”我国学者林崇德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综合种种说法,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的、基于自我的理性思考从而质疑辨析、做出多角度评价的思维方式。目前国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不足,面对突发事件往往失去自己的判断,惊慌失措,导致一些本不该发生的事件出现。比如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核泄漏,民间传闻碘盐可以防辐射,我国多个省份出现了“抢盐潮”,短短几天内,市场上不仅食盐脱销就连酱油都被抢光了。“抢盐”事件说明国人面对传闻时缺乏批判性思维,不能辨析信息的真伪。在教育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人教版《全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在教学发展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的重要途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效果如何呢?我们以高中地理学科为例,看看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的回答就可以略知一二了。比如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应对A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中,不少学生会给出这样一个措施:把老年人口迁出!“如何应对B地区的人口过快增长?”学生会回答:提高死亡率!多么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回答!事实上,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充分说明了我国教育中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010年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直截了当地说:“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面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的严重情况,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笔者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中,作者M.Neil Browne & Stuart M.Keeley指出备选的思维风格有两种: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两种思维风格对比如下表。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海绵式思维类似于海绵对水的吸收,强调知识的获得;淘金式思维不断地质疑辨析,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批判性地接受信息。两种思维各有自己的突出优点,可以进行优势互补,所以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可以将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两者融合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运用海绵式思维获取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打好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地理学具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综合性,二是地域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所以地理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覆盖面广;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所以地理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许多地区初中地理学科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很多高中生的地理基础很差,高中的地理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片陌生的领域。在这样的状况下,海绵式思维对学生地理知识和原理的掌握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它是相对被动的,不需要艰辛的心理过程,只需要“注意”和“记忆”。因而,运用海绵式思维,有利于学生系统且快速地掌握高中地理所涵盖的基本内容,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积累了充足的基本知识,才有培养、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海绵式思维。

二、运用淘金式思维延伸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思维具有批判性特征

如果只要发展应试能力,学生只需要去接收信息并重复记忆,那么运用海绵式思维就可以应付了。但如果要能够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质疑、辨析并做出评价,使思维具有批判性特征,那就需要运用淘金式思维去延伸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1.理性地思考。长期以来,我国学校被定位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是“读书”的场所,教师也只是扮演着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与再现,强调的是记忆,是全盘接受,哪怕是书上不完全正确的东西,为了考试,也要让学生记住,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和时间,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当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时,学生最常见的一个动作就是去翻书,去书上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找到了他认为的答案就一字不落地读出来,找不到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很少见到学生自己动脑去进行思考,很难听到学生的表述是“我认为……,我的想法是……”。所以虽然教师很敬业,学生学习也非常勤奋,每天早出晚归奋战在学校埋头于题海,应试能力很强,却没有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杰出人才。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确认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基础的原理之后,就不要再去过分强调背诵默写等,也不要急于让学生去多做几道题,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指导他们运用淘金式思维独立地去思考,理性地去思考。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对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地思考,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考人地关系该如何发展。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延伸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批判性思维。

2.学习提出批判性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淘金式思维和海绵式思维最突出的区别就在于它要求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提出批判性问题。而“提问”这件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对于我国的高中生来说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直以来,教师就以“传到授业解惑”为己任,最常问学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听懂了吗”,教师的目标是学生“听懂了”,而不是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所以,学生一直就没有提出批判性问题的想法、习惯以及能力,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也提不出批判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时,课本上给出两幅图表,一幅是我国与美、日、德等国家汽车普及率的比较图,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汽车普及率很低,另一幅是中国汽车销售量在不断增长的图,课本以这两幅图作为依据,得出结论:日本、韩国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对此,没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既然考虑的主要是市场,为什么不直接出口产品而要转移产业呢?”在学习田纳西河流梯级开发所带来的种种效益时也没有学生提出“水库的修建有这么多好处那有没有弊端呢”之类的问题。最多就是对自己“没听明白”的问题再提问直到“听明白了”。如果教师只是“解惑”,学生拿什么去超越教师呢?又怎能期望学生会有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呢?所以,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解惑”,而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去“惑”,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淘金式思维去提出有价值的、批判性的问题,从而刺激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做出多角度的评价。提到“批判性思维”一词,很多人看到“批判”就认为是全盘否定,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审慎判断的思维,它试图否定,然后进行多角度审视,分析、推理、检验,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否定、或肯定或者得出另外一个结论。高中地理学科中有很多值得深思和争论的现象,教材的每个单元结束后也安排有一些专门的“问题研究”,比如:能否运用南极冰川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争辩讨论,提醒学生不要只站在问题的某一边,而是要全面地思考分析,做出多角度的评价。这样使学生既可以看到别人思维中的闪光点,又有自己的决断,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逐渐延伸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融合“海绵式”和“淘金式”两种思维风格,反复练习以拥有批判性思维

运用海绵式思维可以获取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运用淘金式思维可以延伸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融合“海绵式”和“淘金式”这两种思维风格则可以更好地发展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个工具,如果学生习惯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反复地深入思考问题,提出批判性问题并做出多角度的评价,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灵活,见解就更深刻、新颖,也就越容易进行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练习才能拥有并熟练运用。

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学校、教师的责任。相信通过课堂上的不断培养,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一批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走出校门。

参考文献:

[1]杨丽静,刘淑凤.打破思维定势,强化批判性思维[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3).

第5篇: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英语电影 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导言

目前在中国的多数大学里,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仍是传统的以训练技能和知识为主的精读、泛读、翻译及英美文学。尽管近十年来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如美国研究,文学批评,戏剧和电影走进了英语系的教堂,但学生们通常不是很重视此类课程。他们宁愿花大量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以获得中高级口译证书等实在的文凭。其实学习一门语言远不止是掌握技能和知识。正如语言学家斯特恩所言,学习一门语言是了解目标语言的社会和文化意义。而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比电影更为完善地展现该语言文化的主导价值体系,思维习惯、人际关系、宗教和社会制度和人们在社会角色定位。

2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的思维。唯有通过发掘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当代人越来越多地通过观看电影或电视形成对社会和文化的认识,文学理论批判家鲍德温认为“电影文化包涵一切且无处不在”,所以让学生接触经典的艺术电影,并通过电影来全景式地展示语言背后的文化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是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教育家达夫提出了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导入流行文化的问题。他认为没有流行文化的知识,英语学习者只能处于目标语的社会文化环境,接触不了目标语的文化核心。所以第二语言学习越来越重视流行电影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教育资源的作用。美国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所谓的标准答案。中国的教育课堂,也正逐渐开始关注并培养这种评判思维模式。笔者认为英语电影能有效地刺激功能性的语言学习,也能文化上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去有意识地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电影可以构建独特的民族身份认同,探讨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并教育观众。历史片《甘地》讲述了被尊为印度国父的甘地传奇的一生:他以绝无仅有的非暴力的和平策略争取印度独立自主。看完电影学生们开始重新认识先前觉得不可理解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这便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本研究是探索性的,旨在分析通过英语电影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可行性。上课采用的形式主要是电影分析和文化探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68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这项研究考查的变量是学生在研讨会的口头表述(presentation)和书面的影评作业(film critique)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精心挑选所放的电影,力求无论是爱情片,历史片,政治片还是时下流行的大片(blockbuster)均能代表一种典型的风格流派或思维模式。选择《辛德勒名单》的原因是该电影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而在谈及东方主义(Orientalism),我们选择《安娜与国王》来审视导演通过怎样的电影语言从女权主义和后殖民文化研究的角度构建了跨文化陈述。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播放影片后可以从如下角度启发学生的思考:(1)不同风格主题的类型电影传达的是怎样的文化信息?( 2)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电影,如何评判电影?

3 教学设计

在上课前教师应按小组分配好任务,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有的负责介绍剧情梗概;有的举例说明电影语言如剧本,对话等是如何构建文化特性;而观察小组则负责对同伴的影评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复式笔记(double-entry journal),即同时记录下精彩的电影片段和你观片时的反应和想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写的影评也是重要的研讨材料,因为观察视角和个人生活审美经验不同,学生的影评常常百家争鸣。而学生在同伴学习的思维碰撞中也交流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带着评判的任务去看电影往往能看出深意来。而通过写评论,学生磨练难能可贵的批判性思维。这种自由的研讨方式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各抒己见,并体现出思考的清晰性和逻辑性。

再者,教师应加强学术修养和积累,高屋建瓴才能对课堂的脑力激荡做出良好的掌控。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批判性地探讨了平等、自由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宽容。剧情片《通天塔》用拼盘方式展示在摩洛哥、墨西哥和日本发生的三个故事:语言交流的障碍和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仿佛让人们无法交流。但电影的内核却是沟通总是能(下转第158页)(上接第149页)超越隔膜的。为了发展这种批判性思维,学生应学习如何写电影简介,如何通过情节分析电影,如何来评价同伴的影评。鲜活的电影语言赋予了抽象的文学理论批判术语如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生动的涵义。英语课构建这么一种研讨的环境,在这里无所谓标准答案,有的是见智见仁。最重要的是,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和发展作为语言和社会实践的批判性语言能力。

4 结论

电影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且给学生带去一种终身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批判式思维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但是本研究实践证明了通过英语电影来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Teasley, Alan B., and Ann Wilder. Reel Conversations: Reading Films with Young Adults. Portsmouth: Boynton/Cook,1997.

第6篇: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批判性思维表现为个人为了决定事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判断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对事物具有分析、推理、评判、论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蕴含着突破固守成规,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另一方面也包涵一些思维技能,比如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假设验证能力和鉴赏能力等。

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或批判性阅读能力。Scriven & Paul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指的是积极地、熟练地解读、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简单地说,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在阅读文本时读者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质疑、辨别、推敲、筛选、评价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探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并就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案提出几点建议。

一、 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1.时展的需要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的知识信息浪潮蜂拥而来,英语已成为21世纪世界通用语。每天有大量的英语新闻、科技资讯在报纸和网络上。知识信息时代一方面要求受众拓宽视野,提升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却随之出现了信息污染的问题。面对如此繁复的媒体信息,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免于误入歧途,消磨意志。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只关注语言文字训练,忽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决定用英语进行读写输出时,发现平时所学习的技能不足以表达出期望的效果。同时,当今世界价值多元化、表达方式多样化、经历多样化等客观现实使得学生不得不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单一的以读写技能为主的阅读教学难以满足当今知识信息时代的需要。教授语言技能的教师应该意识到不能再一味教授学生专注于语言技能,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无法忽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何其莘等指出,在21世纪这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对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即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帮助学生在知识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适应大量知识信息的冲击,迎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2.人才培养的需要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21世纪是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的时代,而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1999年,何其莘等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强调模仿记忆,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可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早已引起教育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或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极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是人才培养的要求。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学的长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3.阅读本身的需要

阅读语篇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所需信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只注重语篇中的语言文字,获取的只是模仿记忆中的语言技能,而要获得信息,就必须充分完整地理解该语篇的整体意义,这必须借助思维的活动才能进行。随着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兴起,阅读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也是社会实践。在以英语为主要沟通工具的当今社会,对语篇作出批评性反应已成为必要和趋势。语篇作者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信息的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学会分析和评价文本信息,进行有选择地信息吸收。可以说,阅读本身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进行意义的选择。

二、 书面语篇中的态度资源

要在英语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清楚文本中的表达是如何有效构建语篇的人际意义的。目前学校阅读教学中所用书面阅读材料体裁多样,语篇中包涵大量传达人际意义的手段。我们认为有效把握书面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下就态度资源的评价理论视角进行解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意义潜势。语言功能中的人际功能即语言进行社会交际,传达主观评价和判断的功能。评价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人际功能说。评价理论涉及语篇中的各种态度、情感和方式。态度系统指的是人们参照情感反应或文化制约下的价值体系对参与者和过程进行主体间性评价的意义资源,它是评价理论的核心。

首先,情感用来表达语言使用者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的情感反应,是态度系统的中心。情感资源是话语者表明对评价对象态度的最明显、最主观的表达方式,比如un/happiness, in/security, dis/satisfaction都属于情感资源的范畴。其次,裁决是根据一系列制度化的规范对行为举止进行评价,属于伦理范畴,包括社会认同和社会制裁。最后,鉴赏则是对评价对象所具有的特性的评价,传达美学和非美学层面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对态度资源的注意,从而让学生意识到阅读不能忽视意义的传达;不能理解语篇中的意义,也就不能充分理解语篇的整体意义,从而不能达到有效阅读语篇的目的。

三、 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案

现代语篇的多样化有利于我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实,西方早就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就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1995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规定:“学校教育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掌握每天使用的多种技能,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在工作中具有合作精神”。澳大利亚的MyRead项目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Critical Web Reader项目都十分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结合国外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的经验及我国长期忽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循序渐进的明示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利用体裁多样的语篇语料明确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他们为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并追求与语篇作者不同的观点,并在明示指导过程中始终保持公平公正对待一切观点的态度。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信息的同时,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等思维活动理解文本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让学生找出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拓展语句内容,推断作者、人物的言行涵义,探究作者态度、情绪,从不同角度对文本信息进行评价质疑,唤起学生的评判意识,提高鉴赏能力。

2.有的放矢的实践训练

教师在进行明示指导的同时,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提供必要的训练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预测语篇信息。对于初学者,在阅读文本材料时,首先让他们阅读文章的标题后即刻预测该文章可能会涉及的内容,回答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对标题信息的分析推理,写下他们的预测。阅读文本后,将自己的推测与作者的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视角、观点和情感。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改写文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新视角,引导他们探讨作者没有回答的质疑。设计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具有超出已有知识的原始储备,重构熟悉的知识信息,从而获取新信息,这一实践方法能够从阅读本身提供的整体意义上培养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敏感度。

(2)聚焦态度资源。阅读语篇中包含着丰富的态度资源,聚焦具有感彩的用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其单个词语的意义,还要理解语句意义之间的关联。例如,教师选择语篇中一段引起学生质疑的节选,首先让学生标注出该节选中具有明显情感色彩的用语,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改写那些用语,体会改写前后节选语篇观点变化的程度。这样的改写训练有助于学生体会和判断作者选词组句的意义与功能,并在今后的写作中注意如何陈述类似的观点,可以说,这种批判性阅读训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3)评述文本内容。书评、影评是常见的书面评论方式,主要目的是评价书籍或电影的可读性、可观性,说服读者去读、去看或不去读、不去看。进行这项训练要求学生站在对文本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思考其对文本的了解程度,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走进作者和人物的心理世界,体会他人的情怀,通过文本这个中介与作者和人物展开对话,获得某种人生感悟。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辩论、讨论的方式支持或反驳他人的评论。通过批判性地阅读文本,思考文本如何产生意义这条主线,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除了提倡有效地课堂教学外,课外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教材中的某篇课文主题寻找对应主题的影片进行书评和影评的对比写作练习,或组织学生观看演讲、戏剧、歌舞表演来丰富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也可让学生通过制作剧本、编制课件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这些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

四、 结语

由于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阅读技能教学已不能满足时代和教育目标的要求,现代阅读教学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书面语篇具有除语言文字外的多种意义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教师明示教学、学生实践训练并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阅读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会日趋多元化,因此,如何进行多元化阅读模式下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是今后我们思考和研究的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London:Arnold,1978.

[2] Paul R & Elder L. Critical Thinking 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Learning and Your Life [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Publishing,2006.

[3] Scriven M & Paul R.Defining Critical Thinking:A Draft Statement for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ExcellenceinCriticalThinking[OL]. http:///print-page.cfm?pageID=766 Accessed 07/31/2012.

[4] Vygotsky L S.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62.

[5] 陈晓燕.英汉社论语篇态度资源对比分析.第九届全国功能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7] 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 再谈“思辨缺席”.外语界,2010(1).

第7篇: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一、何谓批判性思维

从思维对象上看,数学批判性思维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独立分析的过程;从思维的目的来看,数学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不在于已有,而在于不断完善。其针对的并不绝对是错误的,亦包括主体对思维过程、结果和已有的数学表述提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数学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维度的内容:数学批判性思维知识、数学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数学批判性思维倾向。三者联合起来共同发生作用。

二、数学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1.批判性思维孕育着科学的进步、数学的发展。达尔文否定物种不变论肯定了生物是进化的。数学的发展更是如此,如罗巴切夫冲破欧氏几何的束缚创立了非欧几何;罗素的悖论对康托尔集合论引发对数学基础的研究等等。正如美国哲学家拉卡托斯所表明的:“非形式、拟经验数学的生长,靠的不是单纯地去增加无可怀疑的定理的数目,而是靠思辨和批判、用证明和反驳的逻辑不断地改进猜想。”

2.批判性思维是当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知道如何学习和知道如何清楚地思考快速增长的信息的双重能力是应付未来挑战的最好的准备。知识增长的速度越是迅猛,越是需要我们能够独立思考,能以批判的、挑剔的、审视的、怀疑的、挑战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大量涌现的各种信息,能组织、整合信息,能批判性地运用信息来决策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教育是学校对人的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不仅是为了培养数学家,更是为所有人的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3.数学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形成。我国开展数学教育提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欠缺可能成为目标达成的障碍。所以说提倡数学批判性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三、培养数学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批判性思维培养包括两方面内容: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思维者的人格特质。基于此,批判性思维训练应该包括两个取向,一是技能取向,二是意识取向。

批判性思维训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其一,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其二,通过逻辑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其三,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通过试误教学可以很好地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1.寓“尝试错误”于“惊讶”中。惊讶产生于意外,意外之事一旦发生就更加引人注目、促人思索。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长期无差错地传授,学生将会感到平淡、顺从,会淡化学习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多途径创设情景,设置一些有一定思维价值、能激发学生惊奇感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尝试错误的愉悦性,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2.寓“尝试错误”于“陷阱”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时,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针对学生由于对某些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刻和透彻,而表现在判断、推理论证及解题上的失误现象,有的放矢地选编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题目,在易错的环节上设置“陷阱”,诱使学生陷入歧途,制造思维冲突,诱发灵感,产生真知,从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3.寓“尝试错误”于“解法错误”中。解题,是学生很好也是主要的学习活动。同年级的教师合作起来,编制一些数学多项选择题和判断该错题作为探索性课题,不定期地让学生互相交流、研究,能更好地进行试误教学,从而达到数学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的目的。

数学家波利亚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试误是意志教育的好方法。当然,试误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学生在试误过程中,冷静分析产生错误的原由,调整解题思路。所以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试误训练,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以后既有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顽强意志,又具有不怕失败的开拓精神。

学生解题时遇到挫折,主观愿望一时得不到实现是常有的事。如果受挫能力不强或错题难度过大,学生就会产生焦躁颓废的情绪,以至于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在编制题目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年龄和思维水平,不可盲目。

以上是笔者对数学批判性思维和试误教学的探索,可以认为试误教学是培养数学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但不能认为试误教学就是唯一的、最先进、最有效的,它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它实施起来,费时且有难度,也不易操作等等。

【参考文献】

第8篇: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表达状况;设计思路

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内外教育教学专家就开始将批判性思维理论作为研究的重点。迄今为止,在一些西欧国家,批判性思维理论已经发展成一门内容丰富的思维训练课程。在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不仅要对已有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逻辑辩证分析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倡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显得格外重要。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及其作用

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根源是是建构主义,其英文表达是“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指批评的,爱挑剔的,决定性的,评论的等等之意。批判性思维要求学习者通过自主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个人判断和评价,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批判性思维重视学习者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强调个体自主的分析、判断。因此,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它的核心是主动评估观点的愿望,它能够改变我们的态度和习惯,敦促学习者愿意主动探索艰难的问题。

在学习中,批判性思维指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2007年,在我国教育部进一步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高级阶段学生口语表达的核心要求是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尽管教育专家已经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然而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一系列问题还在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状况

通过对学习者日常英语学习的仔细观察,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口语表达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日常对话,而且语义表达混乱,逻辑性、条理性差,缺乏思辨能力。更糟糕的是,目前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也大大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口语课堂中几乎是处于一种“无思维”状态,也就是说,学生只是随着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被动的学,没有激活自身的思维。另外,即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灵光一现”的疑问,学生也不会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和问题。因此,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思维惰性的习惯,在遇到疑问和不解释,只想被动的从教师和书本中获得答案,不愿意独立思考,也意识不到答案应该通过自身的批判性思考获得。

针对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问题,一些学者提出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口语教学模式,即在口语教学中渗透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认知框架。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现了由简单的知识传授向学生体验内在价值的转变,强调知识的获取途径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体探究,能够独立、客观、深入的思考问题,批判性的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质量。

三、批判性思维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设计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批判性思维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笔者提出了基于批判性思维视角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步:确定学习小组。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最好每组不超过5人,确保每组都包括口语水平优、中、差的学生,并由学生自主选出小组组长。

第二步:教师布置话题,明确小组任务。课前,教师向学生提供将要讨论的话题,这个话题最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有利于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环境进行深入思考,建构和组织自己的口语表达内容。例如,笔者记得口语课老师给我们布置过这样的话题:怎样有效限制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利与弊等。老师在布置话题后,要求各小组课下讨论,列出思路和提纲,指明小组活动的任务,并下周课上进行PPT汇报演示,最后同学们的表现大都较让人满意。因此,小组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任务,再进行组内分工,合理安排小组成员的任务和角色,做到事半功倍。

第三步:小组列出提纲。在课下,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老师提供的话题自行列出提纲,然后课上小组讨论,确定最终小组提纲的内容。首先,每个组员在组内陈述自己的观点、详述理由,引出证据。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探讨他人的认识和观点,做出评价和总结,继而形成全组的意见,列出提纲。这一步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提示,引导学生做出积极的思考和反馈,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步:课堂汇报。课堂汇报是考察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外显的重要步骤。每个小组选出代表阐述本组的论据观点,并回答其他组提出的问题;而各组也要对其他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分析。经过全班各组的循环讨论,各小组代表和组员对自己组的“成果”进行再加工,汲取新的观点,摈弃不恰当的内容。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在讨论中发现新知识、产生新观点,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并纠正语言错误、语义的缺失,弥补思维纰漏,更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入认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批判性。

第五步:书写成文。在一个话题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全班的讨论结果完成150 字左右的文章,对所讨论的话题进行最终合理和全面的阐述,让学生在整理思路和建构认知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为了更好的把批判性思维融入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发挥各自的优势,承担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更科学的认识和总结他人的观点,并结合自己固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效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学生也应转变自身的认识和学习态度,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借鉴他人观点,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56-61.

[2] Ennis,Robert H.A 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9(2)44-48.

[3] 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174-175.

第9篇: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思维品质;批判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6801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从知识理解到方法技能,从情感态度到思维品质,无不体现着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其个性化地深入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辩证性的见解,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严谨求证并辩证思考,进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一、课堂民主,构建多维度对话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应当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应主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构建多维度对话,以促使学生破除对教材的迷信与对教师权威的盲从,形成批判性思维。在《与诚信结伴而行》的教学中,教师不直接呈现诚信的概念,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并说出历史上或是身边的诚信故事。于是,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谈起:“曾子杀猪”中的诚信;商鞅“立木为信”,于是变法成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招致西戎来犯,身死国灭而为天下笑……继而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身边的诚信或失信案例。教师还可提问学生如何看待“自2015年起考试作弊纳入刑法范畴”这一社会现象,请学生结合所学诚信知识加以解释。

二、n堂设疑,推动探究式学习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摒弃机械性记忆,对知识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阅读材料设疑思考,以推动探究式学习的展开。在《与诚信结伴而行》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教材而切入对生活的观察,感受诚信精神的无处不在。同时,对于教材中既有的结论进行正反面讨论,从而明确诚信对于社会与个人来说有多重要。这时,教师顺势设疑:既然诚信如此重要,为什么生活中还是有那么多欺诈或失信现象?学生联系生活中地沟油、毒大米等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个人健康与社会安定的事例,得出之所以有不诚信现象出现,是因为人们面对诚信与利益问题时,选择了眼前利益而抛却了诚信。当然,在激趣设疑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设计,以确保问题的梯度性、争议性、两难性,同时还要考虑到问题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具有评判价值。

三、情境创设,促进辩证式解读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情境,或以故事,或以图片,或以游戏,激活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学生在形象性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快速进入阅读材料,对其中的论题进行客观分析、科学判断与理性评估,以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将思想品德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理论等内容形象化,以促进学生辩证性思维的形成。在《与诚信结伴而行》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冠生园因陈馅月饼而信誉破产,三鹿奶粉因三聚氰胺而走向破产,同仁堂因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而享誉四海。那么,我们再来看一则关于诚信的爱情悲剧――“尾生抱柱”的故事。请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尾生,在生命与诚信之间,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学生从正反两面对诚信进行辩证性思考,从而明确:在守信用与灵活变通之间,该如何把握合适的“度”。

四、主题渗透,形成批判性思维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