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系统报告范文

财务系统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系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系统报告

第1篇:财务系统报告范文

关键词:绩效评价;政府财务报告;绩效报告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8-0122-07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预算会计的运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开展,绩效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手段,正在或已经被引入到政府管理当中,成为各国改善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

实践证明,要有效推进政府绩效评价的实施与执行,除了需要有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外,还必须要有能测量和记录用于反映政府投入和产出的及时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显然,传统的把提供遵循预算合规性信息作为主要功能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于是一些西方国家开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对政府财务报告系统进行改革,但对于如何改革则存在优化论和扩展论两种不同的观点:优化论认为应在保持政府财务报告本质属性的前提下优化其内容,提供可以提升绩效但不包含专门绩效报告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其典型代表是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都致力于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建设,将与政府绩效相关的财务信息作为广泛的政府财务信息的一部分,并鼓励在基本报表之外的其他部分报告非财务信息,以帮助使用者评价政府部门的运营绩效。扩展论则认为应扩展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边界,提供包含专门绩效报告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如芬兰要求编制一个专门的绩效目标和完成情况的责任报告,瑞典则将绩效报告列为政府所属机构年度报告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同样在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和政府财务长官协会(GFOA)也为政府财务报告是否应该包括绩效报告展开一场特别冲突:GASB的明显意图是逐步扩展政府财务报告的边界并使其包含SEA信息,他们认为,如果在财务报告中省略SEA信息,将会使其没有足够的依据来判断政府的绩效;GFOA的主张是,SEA信息应当在政府的预算程序中使用,这样可以优化政府对内财务报告的内容,但不应该要求政府在它们的对外财务报告中报告SEA信息。

从西方国家以绩效评价为导向改进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来看,目前的争论从表面上看,好像在于政府财务报告系统是应在保持其本质属性的前提下优化其内容,还是应该进行边界的扩展以提供专门的绩效报告,但其实质则是新环境下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功能的定位问题,是政府绩效评价信息披露系统中政府财务报告系统这个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分工协作问题。为此,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新的审视,并明确了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系统优化与扩展的基本思路。

二、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两难抉择

(一)政府绩效评价的特点与信息披露要求

1 政府绩效评价的内涵

概括地说,政府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对政府行为主体的工作及其成果做出的评价,它是提高政府绩效的有效机制。具体地说,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政府绩效评价作为改革与完善公共部门内部管理的措施,体现了放松规制和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是一种以结果为本的控制。1993年美国出台的政府文件《国家绩效评价》把政府绩效评价界定为政府官员对结果负责,而不仅仅是对过程负责,其目的在于把公务员从繁文缛节和过度规制中解脱出来,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政府绩效评价是一种服务和顾客至上的管理机制。新公共管理强调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这就促成了政府绩效评价以顾客即公众满意为标准,体现了服务和顾客至上的市场化管理理念。

2 政府绩效评价主体及信息需求的多元化

随着政府绩效评价实践的深入,其评价主体及其信息需求已经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即由单纯的政府机关内部的评价发展到由社会机构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有公民和服务对象的广泛参与,并且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存在差异:

第一类是外部评价主体(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指普通公民,他们作为国家资源的最终所有者主要关心国家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

第二类是内部评价主体(内部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上级政府及本级政府的行政首长,他们作为管理者主要关心特定项目或基金的资金实际使用符合预算和法律的情况。

第三类是准内部评价主体(准内部信息使用者),主要指立法机关。立法机关代表公民监督政府,需要了解政府行为的效率与效果以及与法律的符合程度等。

3 政府绩效评价中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

一般认为,应该从财务与非财务两个方面来评价一个部门的绩效。因此,为评价政府部门的绩效,至少需要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政府部门守法和管理的信息。提供这方面信息以便评价政府是否按照法定预算、法律法规或合约(如拨款、财务限制条款)取得和使用资源,以及评价政府对资源的保护和维护等方面的管理情况。(2)政府财政状况的信息。包括收入来源和类型的信息、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的信息、收人补偿日常业务成本足够程度的信息、预计现金流动的时间和金额以及预计未来现金和借款的需求信息、政府偿债能力的信息和政府整体财政状况的信息。(3)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努力程度、成本和业绩信息。

政府绩效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为政府预算和政府财务报告,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定期或不定期公开的经济文件。而关于政府财务报告这种披露方式,国际会计师联合公共部门委员会在公布的研究报告第1号《中央政府财务报告》中明确指出:“政府财务报告是指满足外部使用者共同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通用财务报告,这些外部使用者依靠这些报告,将它们作为财务信息的重要来源,因为他们获取另外信息的权力、能力和途径是有限的”。这就是说,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绩效信息披露的重要方式之一,并成为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公共部门绩效及做出相应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优化还是扩展:绩效评价导向下政府财务报告系统面临的两难抉择

政府绩效评价所需要的绩效信息是不同类型的,而不同类型的绩效信息披露需要多种复杂且灵活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政府财务报告系统、财政预算系统、社会经济统计系统、政府专项报告系统等)共同发挥作用,这些不同的信息系统就构成一个完整的绩效信息披露系统。那么作为其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在这个绩效信息披露系统中如何定位,是在保持其本质属性的前提下优化其功能,还是进行功能的扩展以满足政府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将面临两难抉择。

1 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目标:满足大众所需还是关注特定群体

从以上分析可知,政府绩效评价的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有的强调符合预算

与法律的要求,有的强调政策的公平性,有的强调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等。这种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任何一种通用信息源将难以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也不例外。因此,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在不改变通用目的模式的前提下,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关注特定信息使用者群体,为其提供优质信息,还是扩展现有财务报告的内容,增加其信息含量,以满足尽可能多的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 政府财务报告核算基础:是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以优化其核算基础,还是平行设置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以扩展其核算基础

与收付实现制相比较,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在反映和评价政府绩效和公共受托责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社会整体是相互依赖的制度之间的稳固而连贯的整体性安排,权责发生制基础只有在与现存制度(包括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及制度的实施机制)相互支持和相互一致的情况下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维系,如果与现存制度之间缺乏必要的耦合,即使以法令形式引入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种制度关联性的存在使得政府财务报告的核算基础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以优化其核算基础,建立“单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还是平行设置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以扩展其核算基础,建立“双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前者虽可以满足政府绩效评价的相关信息需求,但长此以往,又会影响预算会计报告系统的预算管理功能,因为预算执行与财政收支情况的披露要求关注政府的现金流转,而收付实现制在这方面又具有优势,而后者无疑又会对公共领域的制度基础、组织结构、人员技术等提出新的要求。

3 政府财务报告系统:是表外报告绩效信息还是扩展边界提供包含专门绩效报告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

政府财务报告披露事项的确认有着严格的标准,但公共领域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着确认程序的实现。如政治承诺与服务开支可能因政府的更替或官员的更换而发生变化,那么在确认养老金负债的成本时,是在支付时确认还是在形成时确认,在计量服务的成本时,要不要考虑以前年度购买资产的成本(即折旧)等等,而所有这些其实都是评价政府绩效的重要信息。

因此,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在报告绩效信息时面临两难选择:是保持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确认的严格标准,将那些不满足确认标准但关系到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绩效信息在财务报表以外报告;还是放宽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确认标准,将那些与政府绩效评价密切相关的绩效信息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内予以披露,提供包含专门绩效报告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

三、绩效评价导向下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理性定位:一个系统论的研究视角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论就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它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系统论认为,整体性、目的性、动态性等是所有系统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有关政府绩效评价的绩效信息披露需要多种复杂且灵活的信息系统共同发挥作用,这些不同的信息系统就构成一个完整的绩效信息披露系统。在该综合系统中,政府财务报告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成为该综合系统的要素。这就需要政府会计改革的决策者按照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合理确定绩效信息披露系统中政府财务报告系统这个要素边界的基础上,优化其内容,以到顺政府财务报告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关系并与之形成合力。

(一)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上限:整体性原则的约束

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总和,它具有各个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中所没有的整体特性。系统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就是从系统的整体特性出发,研究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它要求系统中各要素在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明确各自作用边界(即边际效益大于或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个临界点)的基础上,相互协调,以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这里假设某系统是由两个要素x和Y构成,如果x和Y的边界组合点在A点时,各自的边际效益大于或等于边际成本,则整个系统的功能是最大的。但如果实际的边界组合点不在A点,而是在B点或c点,则表示其中某要素的边界过度扩展,涵盖了一部分其他要素的功能,这样整个系统的功能不是最大的。

这意味着,一方面,绩效信息披露系统的各要素应该明确各自的作用边界,如果过度地扩展其中某一要素(如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边界,可能会涵盖本应由其他要素实现的功能,造成要素间的边界重叠;另一方面,绩效信息披露系统的各要素应该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各自发挥其优势功能,这样整个系统的功能才有可能最大化。

因此,政府财务报告系统边界的上限应该是信息披露的边际效益大于或等于边际成本的临界点,超过该临界点过度地扩展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边界将是低效益且高成本的。具体来说,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应着重关注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主要提供可以货币化的定量绩效信息(这些功能对于政府财务报告系统而言往往是高效益且低成本的),将满足内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提供非货币化绩效信息的任务(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劣势功能)交由擅长该功能的其他信息系统去完成。如可将向内部信息使用者披露与政府预算收支完成情况有关的预算信息交由财政预算系统去完成,而将提供非货币的其他量化信息(女口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交由国民社会经济统计系统去实现。

(二)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下限:目的性原则的需要

系统是有总体目标的。系统设计的目的性原则是指,系统各要素在运转中,要不断地调节和控制各自的行为,发挥协同作用,以逐渐趋近系统的总体目标。这就要求系统中的各要素应明确系统的总体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努力实现该目标。

绩效信息披露系统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政府绩效信息的全面披露。政府财务报告系统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要素就要服务于该总体目标的实现,应尽可能采取合适的手段为评价政府绩效提供定量信息的支持。因此,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下限应该是以满足政府绩效评价所需的定量信息为前提。这就要求在设计政府财务报告系统时要进行内容的优化以满足这种评价需求。例如,政府财务报告系统不能因为信息成本较高放弃使用权责发生制基础,而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因为收付实现制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无法提供项目的产出成本、政府资源存量以及政府绩效等信息,不符合系统论目的性原则的要求(无法满足绩效信息披露系统的总体目标),低于政府财务报告系统下限。

(三)政府财务报告系统边界的可扩展性:动态性原则的结果

系统的动态性原则是指现实系统都是有序的、变化发展的,一般都由低级无序状态向高级有序状态发展,人们应当在动态中协调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使系统达到最优化。这就意味着绩效信息披露系统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系统,各国政府的决策者可以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以及改革实施成本,决

定该国绩效信息披露系统各要素选择的范围。而随着各国公共治理的不断成熟,政府会计功能的不断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边界也可以不断扩展,甚至可以替代绩效信息披露系统中其他要素的部分功能。这就意味着,从长远来看,我们可以编制一个包含专门绩效报告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显然,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政府财务报告系统,至少可以得到两个结论:(1)各国政府会计的决策者只有将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边界定位于特定范围内(即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应着重关注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提供可以货币化的定量绩效信息),才是低成本高效益的。并且在该范围内,应该进行一定的内容优化(如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以提供可以提升绩效但不包含专门绩效报告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2)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边界应该是一个动态概念,各国政府会计的决策者可以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以及改革实施成本,决定该国政府财务报告系统边界选择的范围。并且从长远来看,可以按照系统设计的动态性原则扩展政府财务报告的边界以增加其功能,提供包含专门绩效报告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

就我国而言,目前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之上的预算会计报告,主要是为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了解当期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指导预算执行和下年度编制工作以及单位内部加强资金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材料。这种把报告功能定位在较低层次的为政府内部管理提供服务,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绩效评价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公众或其他信息需求者往往因缺少信息支持而无法有效督促政府履行广泛的绩效受托责任。因此,应当以绩效评价为导向进一步改进现行的预算会计报告系统。但预算会计报告系统的改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应当循序渐进,逐步进行。

(一)从近期来看,应该将公众和其他信息需求者纳入预算会计系统的视野,在保持预算会计报告本质属性的前提下优化其内容,提供可以提升绩效但不包含专门绩效报告的预算会计报告系统

第一,将公众和其他信息需求者纳入预算会计报告系统的视野。前文已将绩效信息的使用者分为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其中内部使用者在信息的获取上处于优势地位,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众多,因此对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依赖程度较低。相比而言,公众和其他信息需求者因为高度分散,以及政府与公众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使得公众和其他信息需求者在信息的获取上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对政府财务报告系统的依赖程度较高。而政府财务报告成为他们能从公开途径获取的为数不多的廉价信息源之一。因此,我国现阶段应将公众和其他信息需求者纳入预算会计报告系统的视野,并着重考虑他们的信息需求。

第二,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可以提升绩效但不包含专门绩效报告的预算会计报告系统。为了最大限度地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及营运成本,满足政府绩效评价的需要,近期的预算会计报告系统需要在政府资产、负债以及成本的披露等方面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以优化其内容,提供可以提升绩效但不包含专门绩效报告的预算会计报告系统。

(二)从长远来看,应该扩展预算会计报告系统的边界,提供包含专门绩效报告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

第一,整合并改造现有的预算会计报告系统。在资产负债类账户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优化现行预算会计报告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政府绩效评价的信息需要。但长此以往,又会影响预算会计报告系统的预算管理功能。因此,从长远来看,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在将现有的预算会计系统改造为由预算会计(基于收付实现制基础)与政府财务会计(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构成的“双基础”政府会计系统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预算会计报告系统,将其改造成由预算会计报告(基于收付实现制基础)与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构成的“双基础”政府财务报告系统。这样,基于收付实现制的政府预算会计报告可以基本满足预算管理功能的需要,而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政府绩效评价的需要。

第2篇:财务系统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信息需求调查;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生产模式;会计信息化

一、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行财务会计理论是以“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为构架展开的(吴水澎,2007)。按照这一构架,首先需要确定会计目标。首次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研究的特鲁布拉德小组依次研究了如下问题:谁需要会计报表?他们需要什么信息?会计师能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是多少?要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应建立什么框架?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计的基本目标――决策有用性。可见,财务会计报告就是向有关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文件。当然,现行会计理论无法直接满足各信息使用者每项决策的信息需要,进而提出了财务会计只能满足各信息使用者的共同信息需要(杨世忠,2006)。会计信息只要能够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性需求就达到了会计的目标,除此之外的信息是无需也不能提供的,因为这是集体选择的结果。个别利益相关者如果不想默默接受这一集体选择,只能个别定制个性化报告,这又带来成本效益问题或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公平问题,所以,现行会计只能满足共同性需求(葛家澍等,2005)。

二、基于信息化条件的理论分析

现行理论的形成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在信息生产和传输只能依靠手工进行或虽能电算化生产但各个市场主体还是信息孤岛的情况下,现行的理论是合适的选择。但是,在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还固守着原有的观念就是错误的。首先,如果会计以不是共同需求为由不提供某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信息,那么,对于该利益相关者而言,会计信息就不是高质量的,就会影响其决策。其次,成本效益问题应针对同一主体进行分析,可是现行会计理论却将成本局限于企业,而将收益限定于信息使用者,这必然会得出按共同需求提供信息是成本效益最优均衡的错误结论。其实,应将一项信息的取得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决策权交给信息使用者,由其根据自己的决策需要、该项信息对决策影响、该项信息取得成本来决定是否取得该项信息。再次,现行理论所认为的个别信息使用者付费取得所需要的信息会导致不公平的想法也是有问题的。会计系统要保证所提供的信息不影响市场公平,但并不需要保证每个市场参与主体只能取得同样的信息,因为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本来就是不同的。会计系统要做到的是让信息使用者掌握的所有信息都能够被获取,至于谁需要什么信息则应完全由自己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加工出来,并独自负担其成本、享有其收益,这就是公平的。最后,会计信息化条件已经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报告更优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可能。如果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提供一个会计主体生产经营尽可能多的情况,由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现时的决策需要去自行析取,这是否比只提供共同需求信息更优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手工生产与报告信息的条件下是很难建立的。但在信息化条件下则很容易。

三、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笔者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要求被调查者表述其基本情况;第二部分给出了《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企业必须填报的主要会计报表所能提供的信息;第三部分汇集了现有多种文献中所提到的描述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业绩情况、有助于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的68项其他信息;第四部分为一张空白表,供被调查者填列的前两部分中未包括其他需求信息。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对所列示的信息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价,并用1~10分标识其重要性程度,10分为非常重要;1分为不重要。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的选择

由于调查是对广泛的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需求进行的,所以事先不必规定接受调查的对象的情况,可以向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任何人发放调查表。但是,由于调查表所调查的内容较多,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的不配合或者不认真填写,从而影响调查表的回收或信息的有效性,所以寻找那些能够有足够的耐心提供客观调查数据的被调查者成为关键因素。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家长,因为一般说来。学生家长对于老师提出的合法请求是会认真对待并努力完成的。本次调查的方法是:在假期前将调查表发放到专业学生班的每个同学手中,请他们帮忙在假期时让家长或亲属认真完成调查,假期结束时回收。同时,研究者采用亲自走访调查的方法,也收回了相当可靠的调查问卷。并能感受被调查者的态度等情况,故此,本次调查方法中也包括研究者的亲自走访调查。

(三)回收问卷的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22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总体回答情况是:第一部分都给出了回答。第二部分均被跳过;第三部分均对每项信息给出了重要性评价;第四部分均为空白。对于第二、四部分的回答情况,笔者认为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好的方面看,可以说现行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均得到了被调查者的认可,现行的会计报告是有用的,不存在信息过量的问题;同时,除现行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和笔者所列示的信息之外,也不存在被调查者还需要的信息,即调查表所列的信息是全面的。从坏的方面看,即使调查前就考虑了被调查者的敷衍倾向,但实际上仍未能消除。被调查者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孩子向老师交差,不得不对作出的选择予以回答,而将可以不回答的选项完全忽略。如果事实情况是后一种的话,将极大地损害调查数据的质量,甚至导致调查结果的不可信。

(四)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笔者采用现在衡量信度最佳的克伦巴赫α系数方法进行信度检验。运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对第三部分的回答数据进行处理以分析问卷的信度。最后得出问卷整体的克伦巴赫α系数达到了0.8672。可以说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运用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具有很好的可信度。另外。汇总了在第一部分第五个问题中回答会关注公司企业职工构成及人员素质、企业长期提品及售后服务情况的被调查者,他们对第三部分中的相关问题也给出了重要性评价,说明被调查者的回答是认真和可信的。

笔者又对问卷数据从内容效度、标准关联效度、建构效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效度检验。首先,就量表的内容来说,各信息指标的选择是在总结现有研究结论

后综合得出的结果,应具有满意的内容效度。其次,对问卷的标准关联效度进行检验,除个别信息指标(年内被淘汰的员工数量、一年内大于账期结算次数、一年内与供应商结算次数)外,其他指标对总体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5以上,可以说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标准关联效度。在测量建构效度时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量表的KMO检验结果为:该问卷的KMO值达到了0.879,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而对问卷中70个指标间项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正交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8.13%,所有问项的变量共同度都达到了0.5以上,应该认为量表具有一定的效度,可以用于下一步的分析。从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看,虽然被调查者只回答了必须回答的问题,但所给出的回答是可以信赖的。

(五)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笔者对有效问卷数据按被调查者所处角色不同分为企业所有者、企业管理者、债权人、企业职工、潜在投资者、其他和总体汇总七种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每类角色对每项信息重要性评价的平均分、标准差和方差,并统计每项信息评价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统计结果见表1。

为了进一步验证调查数据统计结果的可靠性程度,笔者考虑其置信度。以企业所有者身份接受调查的有42人,样本容量大于30,应符合标准正态分布。笔者以5%的显著性水平即95%的置信度进行统计,计算出的各指标置信区间在0.53到0.94之间变动,均大于0.5,数据统计结果是可靠的。以企业管理者、债权人、企业职工、潜在投资者、其他身份接受调查的人数不超过30人。因此置信区间不符合Z分布而应符合T分布。笔者通过T分布计算得出这几个样本集各指标的置信区间均在0.3-0.9之间波动,T分布的置信区间越小越好,不超过1时的数据统计结果是比较可靠的。

(六)各类信息需求者认定的重要信息分布

将各类信息需求者所评价的重要性平均分的前20项信息对比汇总,得到表2。

四、初步结论和理论意义

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总结出以下初步结论:第一,从每一个接受调查的客体来说,他们对每一项信息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存在着较大差异,说明信息使用者个体并不同等地需求各个信息指标。而是依据自己决策的需要和信息偏好进行信息选择;第二。从每一个信息指标的重要性评分来看,即使同一类型的信息使用者也给出了较大差异的重要性评分。更加说明信息使用者个体在决策时对同一信息的需要程度也不相同;第三,从每一类信息使用者来看,虽然各个信息指标的平均评分存在一定差异,但并未表现出较大的结构性特征,即无法依据重要性评分的差异将各项信息分类;第四,各类信息需求者所认为重要的前20项信息并不能较好地体现出其间的信息需求差异,而且将其中不重复的信息汇总竟达59项之多,占全部68项信息的87%,剩余的9项信息(本期已利用的机器设备数量、某种产品从购入到售出时间、产品生产时间、产品加工时间、当期研究开发次数、从收到订单到交付产品的时间、同类产品市场的平均开发时间、本期发生意外次数或受伤次数、本年增加工资员工人数)也基本可以在某类信息需求者的前40位中找到,可见,各类信息需求者的信息需求并无差异;第五,信息需求者并未表现出对货币性信息的偏好。

本次调查表明:外部信息使用者要求获得与内部信息使用者同样多的信息量。也就是说,在信息需求量上,外部信息使用者和内部信息使用者差异不显著,而且各类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也无明显差异。以往的会计理论认为会计应该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等只提供各类信息需求者的共同信息需求的观点是不合适的,会计应该提供的不是各类信息需求者需要信息的“交集”,而应是各类信息需求者需要信息的“并集”。这样才能满足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科学决策的信息需求。当然,增加信息报告的总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信息生产与披露成本,但在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今天,ERP系统已经能够整合企业大量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的数据,并迅速将之加工成所需要的报告信息,信息的生产和披露成本不会有大的增加,而信息报告的收益和水平却会有极大的提高。

如果本次调查的初步结论能够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得到确认,那么必将引起现行会计理论的全面变革。首先,现行会计理论所主张的满足共同性需求即可以达到会计目标的观点将被。不论是基于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所确定的财务报告信息都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财务会计系统应该脱离管理当局或信息使用者的立场,而从自己独立的立场出发去分级提供可以取得的反映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情况的各种信息。其次,会计目标的调整必将引起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改变,信息的充分性将取代相关性。财务会计系统将不再陷入到如何为各个信息需求者生产相关信息的困境中,而是将所获取的信息充分地存放于数据仓库之中。信息需求者随时根据自己的决策需要进行析取。再次,提供充分信息的质量要求必将导致财务会计要素的扩充,并且出现非环接、非货币性的要素。进而引起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的根本变革。最后,充分信息的报告方式必将出现全新的变化,财务会计系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多级的数据仓库,信息使用者不再是被动地得到信息报告,而是根据自己的级别主动地进行决策所需信息的析取。总之,这些变化归结于一点:这必将导致基于手工条件无法进行会计信息的生产、报告。信息化的会计将最终取代传统会计。成为未来会计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等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财务系统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收入

一、准则简介

2014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源于客户合同的收入》(以下简称“新收入准则”),FASB了《Topic606-源于客户合同的收入》。两项准则是全球两大最具影响力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为统一收入确认而共同制定的收入指引,新收入准则自2018年1月1日生效。

(一)新收入准则旨在对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采用单一、综合的收入确认模型,以提高行业内、行业间以及不同资本市场的可比性。

(二)新收入准则阐述了主体在核算收入交易时需要遵守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该合同是两方或多方之间签订的可强制执行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对形式上多份但实质为一份合同的,应将一组合同合并核算,新收入准则还规定了合同变更时的会计处理。第二步,识别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如果交付的商品或服务可以单独使客户受益或商品或服务在使用时需要的其他资源是客户易于获得的,并且企业向客户交付商品或服务的承诺可以与合同中的其他承诺区分开来,那么企业向客户转让的商品或服务就是可以区分的,此时,该承诺就是一项履约义务,应单独核算。第三步,确定交易价格。交易价格是指企业预计因交付合同所承诺的商品或服务而有权获得的对价金额,可以是固定金额,也可以是可变金额,如果合同中包含重大融资成分,交易价格还需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第四步,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单独的履约义务。如果单项合同内识别出多项履约义务,交易价格应当基于单独售价的比例分摊至每一项单独的履约义务。第五步,履行每一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当客户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时,企业针对这一项履约义务确认收入,控制权可在某一时点转移或某一时间段内转移,从而导致相应收入的确认。控制权在某一时间段内转移的,企业需使用恰当方法确认收入,以体现履约义务的完成进度。

二、新收入准则对通信运营商的影响分析

通信运营商均在香港和美国上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我国的收入准则也将随之发生调整,所以新收入准则对运营商的收入、增值税和成本将产生重大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收入方面的影响

1、通信运营商常见的捆绑套餐收入确认方法

(1)公允价值法。是新收入准则确认收入的核心原则,也是现行准则允许采用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核心区别是合同中各要素价值应按照其公允价值占总公允价值的比例确认。

(2)剩余价值法。现行准则允许采用,对于电信行业而言,未来新收入准则下不再适用。多要素捆绑套餐中,应先从合同总对价中扣除未提供要素的公允价值,剩余部分分配给其他要素。

(3)合同约定法。处理简便、直观,未来新收入准则下不再适用。先确认合同中约定了价值的要素,用交易对价减去要素的合同约定价值,剩余部分分配给其他要素。合同约定法下,收入确认与用户感知及合同约定一致。

对于运用剩余价值法和合同约定法的运营商,在执行新收入准则时,相关基础数据梳理和系统改造工作的工作量将非常大。

2、新收入准则对通信运营商捆绑销售的套餐中各业务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包括:(1)宽带、终端、通信服务等融合在一起的业务各项服务收入的分摊。(2)买手机送话费、存话费优惠购手机等捆绑套餐中的手机收入与通信服务收入的分摊。(3)语音通话、短彩信、流量、手机报等各类业务捆绑在一起销售的套餐内各项通信服务收入的分摊。(4)积分、电子券等促销支出被认为是单独履约义务,或需参与收入分摊。

(二)增值税方面的影响。营改增后,对于手机与通信服务的捆绑套餐,税务机关规定优先按照手机价格确认应交增值税,剩余部分按照通信服务收入计算并缴纳增值税,因此会产生税会差异,预计新收入准则实施后税会差异会持续扩大,可向税务机关争取减少上述差异的政策,但预期难度较大。

(三)成本方面的影响

1、新收入准则规定:与合同直接相关,且产生或增加了主体满足履约义务的资源时,此类履行合同成本应当资本化。为获取合同所增加的增量支出同时满足下述三个条件时,必须予以资本化并摊销:(1)必须与获取新用户或新合同直接相关;(2)必须是增量成本:即如果没有获取一个新用户或新合同,相关成本不会发生; (3)相关成本预计可以收回:即新合同或新用户预计带来的收入可以弥补支出的成本。(4)上述成本如果预期摊销期少于1年,可将其费用化。

2、按照上述规定,需要资本化的成本包括:(1)社会渠道酬金支出中为获取新合同而支付的增量成本需要资本化。如新用户入网当月给予商每用户10元酬金,在此情况下,运营商获得了一个新用户,且属于增量成本(如果商未成功发展用户则无法获取酬金),酬金预计可以收回(通常新用户带来的累计收入大于10元),因此满足相关条件,需要资本化。对于新增用户,摊销期限应该是用户的在网时长,可以用用户的平均离网率进行测算。(2)量化薪酬中为获取新合同而支付的增量成本,仅对员工发展的新用户或新合约按件计酬的部分需要资本化。(3)SIM卡成本通常需要全部资本化。(4)宽带装机成本通常需要全部资本化

三、执行新收入准则的相关准备工作

1、流程方面:梳理收入计费、营销管理、采购、财务报告等相关流程的变化;并分析流程中需要进行的数据清理、系统升级工作要求。

2、数据方面:计算各收入、成本会计科目入账金额时,所需的业务数据和公允价值等数据,是收入、成本分摊及会计处理的基础。

3、IT系统方面:对执行收入分摊计算、成本归集分摊、账务处理等功能的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以实现新收入准则要求的功能;

第4篇:财务系统报告范文

[关键词] 财务报告 未来财务报告 知识 预测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由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构成。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而且财务报表已进入“附注时代”; 其他财务报告的内容则并无定规,可能涉及的有管理当局的讨论与、中期报告、简化年度报告、责任报告、增值报告、人力资源报告、财务预测报告、分部信息报告、物价变动报告,等等。在我国,特有的其他财务报告是财务情况说明书。

未来财务报告是未来环境的产物。未来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致使我们难以准确对未来财务报告作定型化描述,因为谁也难以完全做到先知先觉。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对未来财务报告的定向作一个粗略的估测,以便我们把握好未来的方向,从而对财务报告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革。本文打算就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内容、时效、灵活性、方式这五个方面做一探讨。

一、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未来财务报告目标将继续锁定在为各相关利益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这些信息已包融解脱受托经管责任所需的信息),并真正使提供有关现金流量的数量、时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这一目标成为可以操作的目标。此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它们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谁会需要不可靠的相关性信息呢?

至今人们将会计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系统。财务会计专司对外报告责任,而管理会计专司对内报告责任。但我们应该知道对内、对外会计信息均由企业会计系统生成,过去只在企业内部报告的预测信息已经对外报告了,这说明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早已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报告早已“借用”了管理会计信息,正是财务会计利用了管理会计的特长——提供相关性预测信息。从这里,我们得到启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内、对外分工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在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外化”为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而且我们不用担心管理会计的消亡,因为管理会计会开拓新的“疆土”。其实,这种行动在财务报告中已有所体现,例如其他财务报告的职工报告、增值报告、环境报告等无一不与管理会计相关,而且它们本身就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当然,其他财务报告中的许多内容仍处于披露的初级阶段,还未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一致行动。未来应改变这种现状,以真正让财务报告目标得以实现,那么未来的会计才会在学科与职业的“群星”中更加闪烁与辉煌。

二、未来财务报告内容

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未来财务报告的内容将更加复杂与丰富,并随会计环境的变化与要求而不断创新。

1、 坚持财务信息的核心地位,通过非财务信息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

未来企业的竞争讲究核心竞争能力,那么会计作为一个职业的话,它的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表现在它能提供财务信息,而非非财务信息,这也是会计之所以成为会计的本质特征,是以区别于其他行业的“资本”,譬如区别于统计。

第5篇:财务系统报告范文

一、XBRL技术框架

XBRL技术框架就是指导XBRL财务报告的理论基础。依据XBRL国际组织的XBRL规范和我国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XBRL技术框架主要包括XBRL规范、XBRL分类标准、XBRL实例文档和样式表组成。整个技术框架采用自下而上的层次结构。

(一)XBRL规范(Specifications) XBRL规范是XBRL的核心和基础,规定了XBRL的理念和原则,主要用于定义XBRL的各种专用术语,规范XBRL的文件格式和基本数据类型等语法要素,以及如何建立分类标准与实例文档等。我国XBRL系列国家标准与XBRL国际组织技术规范相适应,引入了维度、公式和版本规范,其中维度用于描述业务数据中常见的多维信息,便于进行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分析利用,为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提供了可能。

(二)XBRL分类标准(Taxonomy) XBRL分类标准是XBRL为企业报告中的每个项目建立不同的标签,分类标准定义了各项目的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等, 相当于一个行业商业信息交换的“词典”。分类标准是在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国家、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每个分类标准都包含一个分类模式文件(XSD文件)和若干链接库文件(XML文件)。分类模式文件定义了分类标准所包含的元素及其类型方面的信息;链接库用来描述和组织各概念即元素间的关系。在最新版本的XBRL2.1规范中,所有关系被划分为五种类型:标签、参考、定义、计算和展示,并被组织成五个链接库,其中前两种链接库是资源型链接库,为元素提供附加信息,而后三种链接库则是关系型链接库,表达元素间的关系。

(三)XBRL实例文档(Instance Documents) XBRL实例文档是根据XBRL技术规范和分类标准制作的企业实际财务报告数据文件,主要包含财务报告中的标签和数据。XBRL 根据财务报告中标签与会计业务数据的对应,利用一些工具自动从会计业务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生成实例文档,实例文档中不含显示格式的信息。

(四)样式表(Style Sheets) 样式表用于定义财务报告时的显示项目和格式。由于实例文档不便于直接阅读,可以利用样式表对实例文档进行“格式化”处理,即可生成使用者想要的文件类型和格式。

二、XBRL技术与企业财务分析及诊断系统

(一)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概述 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就是为实现财务分析与财务诊断目标所使用的工具(硬件、软件)和方法、技术与步骤的综合体。它包括财务分析和财务诊断两个子系统,两者有密切的联系,财务诊断建立在财务分析基础之上,财务分析是财务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两者在实现的功能、运用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明显区别。财务分析主要是以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实现对企业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等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常用比率、趋势、结构、因素分析等方法,并通过报表、图文报告等直观、人性化的格式将分析结果展现给用户。财务诊断主要利用企业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来发现问题、找出风险点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大部分企业的财务诊断是通过自己构建财务诊断体系或借助外部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管理咨询机构来进行,主要经过数据收集、分析诊断、形成诊断报告三个阶段,诊断方式主要通过手工或者运用EXCEL工具辅助完成。

(二)传统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务分析比较机械、呆板,缺乏个性。企业现有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报表数据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等方面对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公式化分析,比较机械。针对行业和企业特点,或者针对企业特殊项目的个性化分析由于缺乏灵活的分析模型和工具而无法进行。二是财务分析缺乏广度与深度。企业现有财务分析是基于财务报告的分析,而传统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企业不会考虑需求者的要求,而且往往由于害怕广泛的信息披露会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影响而采取比较保守或片面的信息披露策略,使得财务分析缺乏数据基础,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三是财务诊断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不完整、不规范。包括财务数据在内的数据资料是财务诊断的依据,只有完整、准确、规范的数据资料,才能反映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但目前企业提交的数据资料可能来源于多个系统,出自多个部门,不仅数据格式多样,而且不完整、不规范,再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地域的延伸,财务分析与诊断面临的财务及业务数据越来越复杂,给整理、分析、诊断带来不便,有效实施财务分析与诊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四是财务诊断方法与技术手段落后。目前企业财务诊断主要由财务人员、中介机构的会计师等通过手工或者运用EXCEL工具辅助完成,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免会出现人为差错。同时由于技术落后,一些比较复杂的诊断模型无法建立和验证,无法做到对问题的深层次诊断和分析。

(三)XBRL技术应用于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的优势分析 作为一种以XML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标记语言,XBRL 继承了XML 所拥有的所有语言优势,如:XBRL具有良好属性的开放式技术构架;具有跨平台的优势,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XBRL文件无需修改就可以直接使用;对同一份XBRL 实例文档,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可以生成多种企业报告;统一了数据定义和格式,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如PDF、WORD、HTML格式文件等。因此将XBRL技术应用于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可以充分利用XBRL的技术优势,获取数据更加容易,数据来源更加丰富,数据规范且无须转换,使得财务分析与诊断能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层次的财务分析与诊断、决策中,同时XBRL规范数据便于进行多维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更容易从深层次上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设计出较佳的解决方案。

三、 基于XBRL技术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架构

(一)系统架构 基于XBRL的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就是结合XBRL的技术特性和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将传统财务报告转换为XBRL财务报告,财务分析与诊断是从具有统一XBRL描述形式的数据中利用专门的工具或模型来完成财务分析与诊断。基于XBRL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二)系统功能说明 基于XBRL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主要包括XBRL财务报告转换、智能财务分析、个性化财务诊断等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信息流动和数据交换都是基于XBRL进行的。(1)XBRL财务报告转换。XBRL财务报告转换就是对企业传统财务报告经过财务报告元素梳理与映射、创建扩展分类标准、编制和验证实例文档、生成XBRL财务报告等过程,最终根据不同的报告模板生成不同利益主体所需的XBRL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元素梳理与映射就是企业分析传统财务报告结构,从财务报告中提取报告信息,并梳理提炼成财务报告元素,然后与通用分类标准元素相匹配。创建扩展分类标准就是对于不能匹配映射的报告项目及关系或者企业需要进行更为全面详细的其他财务信息披露,需要根据《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以及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规则来创建扩展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创建扩展链接角色、创建元素、定义元素间关系等工作。编制和验证实例文档是企业基于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结合通用分类标准指南和创建的扩展分类标准,将财务数据与分类标准映射来编制XBRL财务报告实例文档,并对实例文档进行测试验证,以确保财务报告中的所有事实值已被正确地标记并包含在实例文档中,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生成XBRL财务报告就是根据财务报告模板和XSLT(扩展样式表转换语言),把实例文档中的数据转换为各具特色的财务报告或业务报告,以满足各利益主体对信息的需求。(2)智能化财务分析。智能化财务分析就是为企业提供一种全方位财务分析以及最佳分析评估模型的量化分析工具,XBRL应用主体可以根据其对信息的需求,从 XBRL实例文档中快速搜集和提取数据进行各种应用分析,实现灵活、高效、多维的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来满足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决策者等对企业智能财务分析与价值评估的需求,包括能提供更细致的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分析、财务趋势分析、财务成果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财务风险分析等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资金、资本、资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战略决策的角度考虑,为企业股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投资主体提供对企业长期持续经营影响较大的财务数据和分析报告,满足对企业投资价值的评估需求;能给企业内部管理层及时提供经营状况的数据和分析预测,为股东及其他投资主体提供风险分析和未来发展的预测分析等,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决策过程科学化、最优化、智能化。(3)个性化财务诊断。个性化财务诊断就是根据不同利益主体的关注点和具体财务风险点建立个性化诊断模型,利用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工具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环节、关键因素进行揭示,并结合诊断人员职业判断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供企业选择、实施。由于XBRL财务报告已经对财务数据进行了特定的标签识别和分类,财务数据在不同的计算机平台和财务信息使用者之间实现了共享,能够方便地获取企业财务、非财务数据,及时和大量的数据调取更有利于财务诊断中对底层数据的挖掘,因此基于XBRL技术的财务诊断,能有效提高财务诊断的可靠性和质量,更好地发挥财务诊断的控制职能。

企业建立基于XBRL的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与传统的财务分析与诊断方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准确、高效、动态地实施财务分析与诊断,同时也为财务分析与诊断智能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随着XBRL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在XBRL 环境下实施财务分析与诊断是财务分析与诊断发展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这种模式还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即时财务分析与诊断,引入多维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财务分析与诊断的智能化等。

第6篇:财务系统报告范文

(一)国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一系列重要变革,由预算会计报告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化成为预算会计体系革新的一次重大飞跃。西方发达国家为顺应新公共管理运动潮流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弥补现行预算会计之不足,纷纷对本国公共财政管理和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极大提高了政府的财政透明度:新西兰政府首先提出了政府预算制度从收付制到权责发生制转变并率先制定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美国则通过逐步实行权责发生制最终建立起双轨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发达国家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开创权责发生制模式,在公共财政管理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性成果,从而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财务预算会计体系。

(二)国内实施情况

我国预算会计一直以来都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会计改革的深入,这种核算方式只能反映政府财政预算收支情况,不能全面反映一个政府所有的资产、负债及费用,更不便于政府作出重大经济决策,因而亟待修正。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要求,2010年财政部启动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经先期试点后逐步予以推广,现已扩大到23个省区。2012年财政部要求全国所有省份必须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辽宁省亦于2012年被纳入试编范围,根据同期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办法》开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实施不仅成为公共预算会计基础发展的重要节点,更成为引导整个政府特别是辽宁省财务会计体系构建和预算制度变迁的一大突破口。

二、辽宁省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相关问题研析

根据财政部要求,截至2012年底全国23个省区必须全部完成相关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浓厚,相对于其他省份,试编工作更是繁重。截至2014年底,辽宁省14个市级及所属县(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仅有一半试编完成。分析辽宁省两年的试编工作情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以原值计入为单一计量范式,导致会计要素确认不清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资料的高度浓缩,而会计要素的确认则是记录财务信息的开始,因此明确财务报告要素成为科学预算的基础。从过去两年的财务报告试编情况来看,辽宁省在编制资产负债表特别是涉及资产要素诸如水利、公路、市政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处理时均采用原值计入的单一范式,将其全部纳入资产要素范畴,从而导致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要素确认不清、归属不明。基于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涉及面广的特点,要素不清进一步导致诸如动植物资产的确认等部分能计价或不能计价的特殊项目缺乏衡量标准。目前政府将这部分资产直接列示为消耗性资产,造成了现今许多动植物资产难以价值计量的困境。要素的难以确认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尚未完全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准则。现行的预算制度以及《试编办法》无法从根本上帮助政府准确确认综合财务报告要素,顺利完成试编工作。

(二)以表转表为会计记录核算程序,导致记录方法繁琐失范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会计的最终产品,没有经过会计系统的确认、计量和记录,再完善的财务报告也无法反映真实的财务信息。记录是指对价值运动经确认后的政府会计信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复式记账要求在会计账簿上加以登记的过程。会计记录是对财务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具体的描述和量化。但是目前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记录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对各报表反映的数据进行甄别和汇总,不是一个由政府会计相关单位按照规范的准则要求,在客观经济活动中自然核算和汇总的过程。从辽宁省编制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很多都是采用表转表的记录方式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完全符合会计记录的原理。同时,编制涉及的数据转换、合并以及补充的数据资料等都比较大,导致记录过程十分复杂、繁琐,会直接影响政府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显然规范会计方法是整合会计编制工作、降低会计核算复杂度和顺利完成试编工作的重要途径。

(三)以折算估值方式为数据整合途径,导致信息质量缺乏真实

完成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除了准确确认要素,准确计量并保证信息质量更重要。我国的国有资产庞大且难以统计。回顾2014年辽宁省的预算表可以看到,2014年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 190.7亿元,加上中央补助收入1 772.2亿元等其他收入后,总收入合计为5 928.8亿元,总支出合计为5 925.2亿元。面对庞大的国有资产,政府面临获取完整基础数据的大难题。在辽宁省试编阶段,政府综合财务报表大部分数据来源于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固定资产投资决算和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再通过折算估值等方法编制成综合财务报告。决算各套报表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别是部门决算中财政代列数据主要凭借编制人员主观判断,判断的结果可能对政府费用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缺乏导致取数和整合数据不够准确,影响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阻碍政府顺利完成试编工作。

(四)以信息不公开为逃避监管手段,导致财政监督机制缺位

我国现阶段面临着公共财务管理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政府公开相关信息,这也是建立完善财政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体上说,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开程度差、透明度低,公众获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信息的渠道受到严重限制,造成外部监督的困难。目前,包含辽宁省在内的23个省份全部没有公布其完成的试编报表。2014年锦州市圆满完成报表试编工作报告中未涉及相关披露问题。财务报告披露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面向政府各级部门使用,并未考虑审计机构、社会公众以及相关利益人的信息需求。我国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布是时间问题,报表的审计、披露是完成财政透明度,是满足相关利益人信息需求的基本要求。因此,完善的审计、披露制度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完善辽宁省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对策

基于辽宁省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过程中的难题,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辽宁省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顺利推行提供有益借鉴。

(一)明确政府财务报告准则,确保会计要素清晰分明

从辽宁省综合财务报告试编情况不难看出,确认资产负债要素是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一大关键。会计要素难以确定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准则的支持。财务报告准则不仅能够解决财务报表项目确定的问题,准则的确立也规范了财务报告记录方法以及主体范围的界定。会计准则明确政府编制财报要素的确认标准,不仅使财务报告项目反映的内容更加科学,而且有利于强化对信息供给者的硬性约束。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对于解决财务报告要素不清的问题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整个试编工作最开始且最重要的问题。

(二)规范预算会计记录方法,建立政府专属核算体系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经过一定的会计程序,将经济信息数据分别在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进行记录,政府会计才能加工生成具有不同详细程度的政府财务信息。目前辽宁省及其他政府部门出现不规范的记录方法,仅将原来的预算报告转化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并不能全面反映会计信息。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准则加强对规范记录方法的规定。首先,在现今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属于政府部门的核算系统,分别设置总账、明细账、现金账,同时完成汇总制下的总账、明细账的建立,方便进行各行业的合并核算。其次,数据来源严格控制到每个核算单位规范形成总账和明细账,不仅仅停留在预算报表和财务报表。最后,类比企业会计记录的方法,通过完整的账簿形成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规范每一个记录环节,会计记录才能保证综合财务报告中内容的完整可靠。

(三)完善财务报告核算制度,提高取数整合质量能力

从辽宁省各市、县试编的经验中,可以看出政府应该尽快完善核算制度,提高取数和整合数据的能力。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要以会计核算和报表为主要依据,为此相关信息系统就需要尽快研发出来,进而加快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完善,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信息汇总制度。首先,在现有财务总决算等系统软件的前提下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研发相应的系统软件,实现与现有上述系统直接链接、取数,从而解决相关数据的转换、合并等复杂问题。其次,需要完善并推广预算单位统一的财务核算系统,针对试点单位,总结经验,从而加快推广步伐,使得更多的单位能够加入进来。此外,还需开发能够与相关国有企业数据对接的软件系统,对于试编涉及的企业单位,不仅要求其数据通过电子信息化方式报送,还要研究开发有关的系统软件,进而有效地提高数据的分析效率。

(四)健全财务报告审计管理,强化信息公开监管力度

为保证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其公允性,迫切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审计管理制度,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一套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计制度。在美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需经过独立审计部门的审计方可正式递交国会和向公众披露。而我国政府审计还只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层面上,未来政府审计应逐步向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兼顾的方向发展。以辽宁省为例,应该积极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制度,通过审计以及其他鉴证机关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计,给予一个客观、公正的鉴证报告。这样做不仅能够保障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还能够使使用者大胆、放心地使用,也为进一步的公开工作提供保障。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仅能够反映政府综合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还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监督政府的信息需求。目前综合财务报告处于试编阶段,草率地进行披露必定对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需要先将准备工作做好,再稳步推行披露工作。通过试点工作的进行,对其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尤其是对报告数据的可靠性以及公开工作的利与弊认真评估,以此为基础确定公开的步骤和范围,打好推行公开工作的基础。除此之外,进一步完善披露制度是保证综合财务报告完整披露的关键。依据辽宁省及各个试编省份的现实情况,可通过建立制度规范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披露的条件和披露方式等,以保证综合财务报告的披露工作顺利完成。

第7篇:财务系统报告范文

【摘要】英美行政机构财务内部监督制度是以COSO 报告书为基础的,其共同特征是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框架,同时都配有内部监督自我评价机制和内部监督的外部审计机制;不同点是美国侧重于“资产保全”,而英国侧重于“风险管理”。其目标都是为了便于对政府机构业绩考核,使政府财务管理更加高效、廉洁、透明化。

关键词 内部监督:监督准则;监督制度

【作者简介】陶驹,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组委会(The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s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即COSO) 的主要工作是针对私人公司内部控制的改善和评估,同时该组委会还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标准框架”(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称为“COSO 报告书”),并逐渐被各国确认为适用于私营部门内部控制的财务制度。而如何建立完善的公共部门的内部控制并形成国际性的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欧美发达国家行政机构财务内部监督制度的发展过程

(一) 最高会计审计国际组织机构关于内部监督制度的概念和框架

根据最高审计机构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of 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s: IN?TO-SAI:INTO-SAI) 出版的《公共部门内部控制准则》指导建立内部控制标准,把公共部门单独划定出来,称为INTOSAI 准则(Guidelines for In?ternal Control Standards for the Public Sector)。IN?TOSAI 准则是以COSO 报告书内部监督内容为基础形成的,经过使用,可进一步认识到其评估的有效性。

(二) INTOSAI 内部监督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主要包括组织的管理和对职员实施的综合风险评价,同时对组织的任务提供合理的保证。其目的一是有序、伦理、经济、效率、有效完成工作业务;二是说明权力与责任;三是以相关法令依据为标准;四是为了避免损失、滥用、损害,进行资产保全。另外,内部监督由相互关系的5个要素构成,一是控制环境;二是风险评估;三是控制活动;四是信息传达;五是监督检查。这被认为是INTOSAI准则树立的内部监督良好形象的基础。

(三) INTOSAI准则同COSO报告书的不同

与COSO报告书相比,INTOSAI准则对内部监督的定义有所不同。比如,在COSO 报告里,内部监督中的一个目的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但在INTOSAI 准则里被改为“问责”。在这里,“问责”对象不但有政府机构,也包括公共管理的相关机构,工作人员要对每一个财务过程负责,包括使用、创建和维护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及时向外部利益相关者报告内部报表的可靠信息,使人们认识到政府机构必须公开公正地开展服务工作。在这里,非财务信息包括经济信息、效能信息,目的是保证机构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便于公共监督。

另外,INTOSAI准则比COSO报告书多了一个内部监督目的,即因为损失、滥用、损害资产必须给予保全和追查。这是因为公共部门的资产是公共资金的具体化,要严格遵循“公益资产使用,要求保证资产的取得、利用及处置的安全”的原则。公共部门各机构所有资产必须经常保持最新的会计记录,高度重视各机构所持有的资产,从取得资产到资产处置为止的资产管理相关活动必须始终处于被监督过程中。

二、美国行政机构财务的内部监督制度

(一) GAO内部监督准则

美国各州、部官员以《联邦管理者财务健全法》(Federal Manager’s Financial Integrity,以下称为《FMFI 法》) 为基础,执行有效的内部监督。会计审计院院长以《FMFI法》为审计基础准则,对各州、部官员进行内部监督。为此,会计审计院(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简称GAO) 公布了联邦政府内部监督准则(Standards Inter?nal Control in the FederalGovernment, 以下称GAO内部监督准则) 具体见表1,以引起对内部监督的重视,并把GAO内部监督准则定为内部监督制度。主要内容如下。

1. 《首席财务官法》(Chief Financial Offi?cers。以下称为《CFO 法》) 和《政府管理改革法》(Government Management Reform, 以下称为《GMR法》) 公布执行,各州、部官员有编制财务报表义务,财务报表要有高度可靠性。

2. 《政府业绩·结果法》(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以下称为《GPR法》) 并且公布执行,以各州、部官员目标管理、组织运营和为了建立科学绩效评价制度为目的。

3. 《联邦财务管理改善法》(Federal Finan?cial Management ImprovementAct of1996,以下称为《FFMI法》) 并公布执行。各州、部官员执行满足一定条件要求的财务管理系统义务,执行完全监督下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

(二) 内部监督自我评价机制

1.自我评价标准。各州、部官员在《FMFI法》的基础上进行内部监督的有效性评价,然后OMB官员、会计审计院长通过协商对各州、部官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进行评价。2006年,美国通过了对内部监督管理者的责任条例,用于评价各州、部官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评价方法;二是缺陷的纠正;三是报告有关规定的手续是否合法。

2.报告书的公开。内部监督全部有效性报告书,是每年各州、部官员在实施《FMFI法》的基础上,以GAO内部监督准则为依据进行的该部门自我评价,主要是提供鉴定报告书(Statement ofAssurance)。包括资产保全在内的内部监督,一是对重要的缺陷无保留意见鉴定报告书;二是重要的缺陷报告限定鉴定报告书;三是如重要的缺陷不能自我评价的话,则提供无鉴定报告书。

财务报告的内部监督有效性报告书。各州、部官员在实施FMFI 法的基础上,每年6 月30 日以前对财务报告的内部监督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完成保证财务报告内部监督的鉴定报告书。这个报告书要求保证各州、部官员提供高度可靠性的财务报告。

财务管理系统报告书。各州、部官员在实施《FMFI法》的基础上,每年对部门的财务管理系统根据《FFMI法》规定的三个标准进行评价:一是根据OMB财务管理系统规定的联邦财务管理系统标准;二是联邦会计基准咨询委员会(Feder?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dvisoryBoard) 公布财务报告书时采用的联邦会计准则;三是各项交易处理应适用联邦政府标准会计处理准则(U.S.Govern?ment Standard GeneralLedger)。

(三) 内部监督的外部审计机制

各部门监察总监(Inspector General, 简称IG) 或者有IG权限的外部审计人员,在《首席财务官法》的基础上,对该州、部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其财务审计报告内容包括该部门的业绩、向总统及联邦议会提交的财务报告。这些外部审计师以政府审计基准(Generally Accepted Govern?ment AuditingStandards, 简称GAGAS) 为基础,完成财务检查报告书,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对财务报表的适用性方面表明意见;二是对财务报告系统内部监督中重大不足或重要的缺陷的事态报告; 三是是否遵守相关法令。

三、英国行政机构财务内部监督制度

(一) 英国行政机构内部监督机制概况

在欧洲,英国行政机构的财务内部监督制度建立得比较早,也比较完善,在欧洲具有代表性。英国依据财政部公布的《会计主任通知:内部治理财务监督制度系统报告书》(Corporate Gov?ernance: Statement on the System of Internal Finan?cial Control DAO (GEN) 13/97) 对上市公司进行评估并考察其财务内部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后来, 英国根据支出审查制度(Comprehen?sive Spending Review,简称CSR) 公布了公共服务协议(PublicService Agreements, 简称PSA), 通过目标管理,对各州、部组织运作、评估所取得的成绩、设定的绩效目标和政策目标进行考核。

此后,英国政府的《资源和会计法》(Resourc?es and Go vern ment Accounts Act of 2000, 以下简称《GRA法》) 采用发生主义会计核算制,突出对固定资产和折旧的核算,每个部委建立高度可靠的财务报表。考虑到内部监督环境的变化,英国政府又出台了《会计主任通知:治理内部监督报告书》(Corporate Governance:Statement onInter?nal,Control DAO (GEN) 13/00),要求各部委机构的会计人员必须执行规定。为促进各部委的风险管理程序的开发和运营,英国财政部了指导意见(Management of Risk-Principles and Con?cepts,以下简称《英国财政部准则》),见表2。

(二) 内部监督自我评价机制

1.自我评价标准。英国财政部的政府会计制度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风险管理的定义;二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构成要素;三是内部监督报告书记载事项等相关规定。另外,英国财政部为了对各州、部的风险管理运用状况进行评估,2004年公布了《风险管理评价范围》及对各州、部的要求(Risk Management Assessment Framework: a tool fordepartments),并在5年后进一步进行了修订。

2.报告书公布。各州、部的会计执行官根据政府会计制度,每年对内部监督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公布内部监督报告书。报告书内容有财务报表及该部门的资源会计决算报告并且向议会下院报告。报告书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责任范围;二是内部监督系统目的;三是风险管理能力;四是风险控制机制;五是有效性的评价;六是内部监督上发生的重大问题的记述。

(三) 内部监督的外部审计机制

1.内部监督报告书。会计审计院长在《GRA法》的基础上,对各部门的资源会计决算书及执行的决算书有审计义务。该财务审计报告须向议会下院报告。会计审计院长根据财务检查和审计工作委员会(Auditing Practices Board:APB) 按照国际审计标准(英国·爱尔兰)(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n Auditing (UK and Ireland):ISA (UK/IR)) 制作的报告,同时在与财政部协议的基础上,对各州、部及执行的内部监督报告进行审计检查,财务审计过程中如果得到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矛盾,则将该事态在财务审计报告书中记载。

2.业绩报告。会计审计院长对各部门的业绩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会计审计院长每年至少一次对审查对象进行支出审核,根据设定的业绩目标每年两次对各州、部的数据系统进行检测调查,对审核和检测结果出具证明报告书(Validation?Compendium Report) 并且向议会下议院提出报告,以防止各州、部的数据系统中评价指标与实际业绩值发生重大的偏差。

四、总结与启示

为了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英美均设计了一套比较严格的政府财务内部监督制度,其特点是以COSO 报告为依据,形成内部监督的制度框架,由政府和国家机构建立一个标准制度,统一适用于政府机构内部监督。同时,充分认识到行政活动接受评估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原则,单纯依靠财务信息系统远远不够,评估其公共服务性能不仅依赖于财务信息,也需要引入非财务信息,这样才可以全面评价政府工作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而问责制是在充分财务监督结果下对公众展现透明政府工作的财务制度。

政府机构财务内部监督机制是依照法律规定的会计执行程序及相关法规、制度条例来实施的。政府的国家机构财务评估活动也要根据内部监督的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和的内部监督报告来证明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因此,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系统、有层次的系列制度才是有效的内部监督的基础。

参考文献

[1]Atkinson,Tony.Atkinson Review:Final Report:Measurement ofGovernment Output and Productivity for the National Accounts[M].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5.

[2]Barker,Lynton.Building Effective Boards: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of Independent Boards in Executive Non-Departmental PublicBodies[R].HM Treasury, 2004.

[3]Financial Reporting Council.Internal Control:Revised Guidancefor Directors on the Combined Code [R].Financial ReportingCouncil,2005.

[4]Gershon,Sir Peter.Releasing Resources to the Front Line:IndependentReview of Public Sector Efficiency[R].HM Treasury,2004.

[5]Higgs, Derek.Review of the role and effectiveness of non-executivedirectors[R].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2003.

[6]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R].HM Treasury,CorporateGovernance:Statement on the System of Internal 2003.

[7]Financial Control,Dear Accounting Officer(DAO)letter,DAO(GEN)13/97[R].HM Treasury, 1997.

第8篇:财务系统报告范文

近期,虽然唱空中国概念股的风头渐缓,但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资本市场面临的问题并未烟消云散。 “冰冻三尺,非一目之寒”。这些涉嫌财务报告质量的事件反映的是长期以来国内有部分公司只关注如何从境内外资本市场“圈钱”,而忽视其对广大股东真实报告责任的主观认识问题以及真实财务报告所需要的内控制度、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

笔者不禁联想起国内近两年来发生的数起合并财务报表系统项目“烂尾楼”事件:某著名的汽车行业生产企业选择了国际某著名的管理软件厂商的合并财务报表软件产品以及一家国内股份制软件公司作为系统实施服务商,合并报表系统实施了半截被叫停止。

某电力行业企业在某知名跨国企业的帮助下,成功上线了国际著名厂商提供的ERP系统,本想乘胜追击赢得合并财务报表系统项目的胜利,不料想该客户与同一系统实施商一道兵败合并财务报表系统。

笔者从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咨询和系统实施服务多年,分析以上种种与企业财务报告有关问题的具体原因无外乎如下:

1.企业高层急功近利,从道德层面缺少对公众投资者的受托责任感和诚信之心;

2. 忙于上市融资的同时,忽视了公司治理环境的提升和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

3.上市企业迫于业绩压力(比如机构投资者与原股东之间的对赌协议),铤而走险地“粉饰”盈利数据;

4.一些中介机构在企业上市融资过程中和上市后,没有尽到提醒和建议企业改进其财务报告内控流程,确保财务信息高质量之责;

5.在国内提供融资和会计、审计服务的某些机构可能是一些专业水平一般、但是服务成本低廉的机构,其提供的上市所需要的诸多资料和报告要转交美国被SEC认可的机构确认签字,而后者也许在审核中没有履行审慎尽职的义务;

6.即使是一些知名的大型中介机构,由于生意太多,无法把控其每一个团队的服务能力和工作质量;

7.某些企业客户、部分中介机构团队以及一些系统实施商的团队对于多准则和不同法规环境下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知识缺乏深刻研究和理解,手工合并报表中的一些处理就存在问题,在信息系统的实施中间题就暴露出来;

8.企业客户自身缺乏对合并财务报表系统应用的认知,又没有找到有真知灼见、有丰富系统实施经验的第三方顾问公司,导致合并报表软件产品选型的错误,或者在软件产品选型正确的情况下错误选择了知识不足、能力缺乏的系统实施商;

9.能否从异构的核算系统中自动取数往往是合并财务报表系统是否能成功运行、产生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的关键,但是在实践中这一因素往往成为系统成功的瓶颈或障碍。

本文无意于广泛地理论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公司治理、企业风险管理或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仅仅想探讨如何通过良好的信息系统实践来改进企业财务报告的内控流程管理以及财务信息的质量,如何将企业核算系统、合并财务报表系统、全面预算系统、资本运营和战略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绩效计分卡系统等进行整合,以便在满足企业合规管理要求的同时,实质性地提升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形成合规与绩效管理之间的良性互动。从战略管理需求看管理信息系统的缺失

在国内真正实施过ERP系统的企业往往有这样的感叹:花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实施和运行了ERP,结果领导要的决策支持信息仍然拿不到,面向境内外资本市场运作所需要的合并财务报表也无法自动化提供。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及其对信息的需要,然后看看ERP满足这些信息的程度。

战略管理分为三个步骤: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

由图1所示,在战略分析阶段,企业根据其宗旨、战略目标,分析其外部环境的机会和风险以及内部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强弱点。

在战略选择阶段,企业首先提出不同的战略方案以供选择,然后评估各战略方案,从风险和价值的角度选择最优方案,并制定所选择战略方案的实施政策和计划。在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阶段,企业需要收集和掌握企业内部资源的数据和外部环境的数据,并应用战略分析和选择的工具,如包括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经济增加值模型的战略财务决策支持工具、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波斯顿矩阵模型等,以判断不同战略方案的市场可行性、财务可行性以及对企业、对股东长期价值的影响。

在战略实施阶段,企业将设计能达到战略目标和实施战略方案的组织结构、配制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源和制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度,包括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的机制,内部流程和控制措施、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等,以确保战略实施的资源配置落实、有序和有效的战略实施过程、对战略执行过程的及时或实时监控以及关键绩效指标的达成。

尽管ERP为战略分析阶段提供了很多有关企业内部资源的数据,然而其本身并不能提供战略分析和选择的工具,也无法提供战略分析所需要的外部环境数据,如宏观经济指标数据、行业经济技术指标、行业竞争对手数据、行业财务比率标准值数据、所关注行业的股市行情数据等等。其实,作为业务处理级应用(transactional processing)的ERP主要提供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业务流程管理和业务发生的实际数据。当然,ERP系统中也有供应链计划、生产排程和销售计划等业务计划,但是ERP系统本身难以解决整合业务计划、资本支出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全面预算应用问题。实践证明:以某一软件厂商ERP内置的所谓“合并报表”模块解决异构核算系统上的合并问题是死路一条,试图以ERP同一技术平台开发的合并报表系统解决集团复杂股权关系和多准则报告目的合并报表问题也无成功案例。 国外主流ERP软件厂商已经放弃了基于ERP技术平台的合并报表应用、全面预算应用,转而采用本文后面要讲解的基于商业智能平台的财务绩效管理解决方案。

总之,企业在上线和运行ERP之后,仍然面临以下信息缺失:

外部环境数据或战略情报数据;

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完整数据;

准确、完整的合并财务报表数据;

企业招标过程中所需要的投标方产品或服务的最新价格数据、评标外部专家数据;

全面预算数据;

战略财务数据(企业、股东价值评估,投资可行性分析);

市场战略分析数据;

供应链分析、客户关系分析、生产制造分析、人力资源分析和财务分析的分析数据。

此外,国内95%以上的已经上线和运行ERP、全面预算、合并报表和平衡计分卡等系统应用的企业在战略分析、战略选择阶段是没有专门的管理应用软件,比如战略财务应用支撑的。全面预算、平衡计分卡应用属于战略实施阶段的企业控制方法应用,而合并财务报表主要服务于企业集团按不同资本市场会计准则和法规的要求向股东、监管部门履行披露义务,反映的

也是战略实施阶段的历史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满足财务绩效管理需求的系统应用架构

从财务和会计管理的角度看,要解决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决策和报告中财务和会计信息缺失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在企业ERP之上构建整合财务绩效管理应用,如图2所示:

整合财务绩效管理系统包括了战略情报管理模块、平衡计分卡系统、资本运营和战略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全面预算系统、合并报表系统以及产品盈利性和成本分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数据都将通过商业智能的展现工具,按不同的分析主题以丰富、动态的图表来展示。商业智能平台中的数据抽取、转换和加载工具将被用于;AERP系统,特别是异构的核算系统中自动化集成数据。

战略情报管理模块并非是标准的管理应用模块,需要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开发,它提供了资本运营和战略财务决策(投融资决策、长期财务预测、企业估值)应用所需要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信息、企业财务指标的行业标准值、行业竞争对手数据、行业经济技术指标数据等等,同时战略情报管理模块还为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提供了非ERP数据源的信息,如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所做的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

资本运营和战略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在对企业备选的长期规划做出财务可行性分析后,选择其中的最优方案的关键假设和参数作为全面预算系统应用中长期计划编制的依据,并通过全面预算系统实现年度的资源配置。

对于多产品和多客户的企业,分析不同产品和客户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和对应的盈利水平是企业产品和市场决策的关键应用。有些国际厂商的ERP本身带有成本费用分配和分摊的功能模块,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一旦遇到企业组织结构、分配和分摊规则发生变化用户就很难在这类基于ERP技术平台的系统上进行修改和维护。

合并报表系统主要服务于企业集团按照母子公司之间的法定股权关系,遵循不同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及时提供高质量的合并财务报表及其附表,同时可以兼顾按照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要求,出具基于财务数据和部分业务数据的管理会计合并报表。对于母子公司之间股权关系较为复杂的企业集团的预算数据按股权关系的合并,我们建议的方案是:由全面预算系统提供集团各成员企业的单户财务报表预算数据,并传输给合并报表系统,并由后者完成预算数的合并。

平衡计分卡应用作为企业战略目标执行管理的工具,与ERP层面的各业务、财务系统以及整合财务绩效管理各应用之间都可能存在数据交换关系,以实现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流程指标以及学习和成长指标的计划和实际数据采集。以战略管理为先导

从笔者长期从事整合财务绩效管理系统的咨询、开发和实施的经验来看,一般企业是先上ER?并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才考虑基于ERR之上的诸如合并财务报表、全面预算这样的分析性应用,这往往导致从分析和会计报告的目的出发,反观ERP的核算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时,发现这些系统的原有数据不能满足分析和会计报告的需要,比如合并财务报表应用所需要的企业集团成员公司之间的内部销售和内部采购数据无法从核算系统采集,核算系统也可能提供不了按直接法编制的单户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特别是国内企业收购了欧美的公司后,往往会发现他们的核算系统只能提供间接法下的现金流量单户报表数据)。笔者所参与实施过的合并财务报表系统无一不要求对原有的ERP系统中的核算系统进行或多或少的改造,以获取财务报告所需要的一些相关数据。笔者所认识的一个商业智能分析实施得很成功的企业的CIO也不无感慨地说,“如果能够从头再来,那么我们的企业应先计划考虑好商业智能分析的主题、模型及其内容,甚或先实施商业智能分析系统,然后才实施ERP。”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企业一定要以战略管理为龙头,从整合财务绩效管理的角度梳理其管理信息的需求,才能真正完整地构建好企业战略分析、战略选择以及战略实施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基础,才能整合好核算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财务绩效管理系统等应用,使得企业在利用信息系统满足其报告与合规要求的同时,满足其绩效改进和提升的需要。

针对本文开头所谈及的国内某些企业在美国上市财务报告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和合并财务报表系统建设所遇到的麻烦,可以总结以下五点忠告:

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企业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要达到的五大目标之一(其他四个目标:战略达成、经营绩效提升、确保资产安全性以及合规),这一方面所存在问题反映的是企业在公司治理、会计控制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缺陷。一定要从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高度认识包括核算系统、合并财务报表系统在内的关乎高质量财务报告应用建设的重要性。

一个能满足像美国资本市场这样有严格监管要求和报表披露要求的合并财务报表系统必须提供单户报表数据采集、校验、会计政策和差错调整,准则转换、货币转换、抵销合并、报告披露等完整财务数据加工过程的“审计痕迹”,对数据的读、写和修改有严密的数据权限和记录,能提供外部审计师、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上级财务监督部门“透明的财务报告流程”。从全球成功的合并报表系统案例来看,合并财务报表系统应该是独立于ERP技术平台的、建立在多维数据库基础上的应用。

在合并财务报表系统选型和乙方系统实施团队的选择过程中,要多听不同产品厂商和系统实施商的讲解和意见,要多看一些成功客户的现场讲解和系统演示;要根据合并财务报表的具体需求点对点地去研究和比较不同厂家的软件产品和乙方实施候选团队的强弱点。企业一定要选择对合并报表国内外相关准则有深刻的研究并能解决企业合并报表算法(处理规则)的具体实际问题,而且有很强的系统实施能力以及成功案例的会计专家和IT技术顾问所组成的团队。

第9篇:财务系统报告范文

一、XBRL可扩展商务报告语言及其应用现状

(一)xBRL可扩展商务报告语言定义XBRL是eXtensible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简写,直译为“可扩展商务报告语言”。按照XBRL国际的定义:XBRI是提供一个以XML为基础架构的全球信息供应链,便于使用者编制、交换和分析财务报告信息,XBRL是可以让使用者免费下载和推动自动交换各种软件都可读取的可行财务报告信息。XBRL之所以能够在财务界迅速发展和推广,是因为其应用可以解决会计信息的流通难题。

(二)XBR_L可扩展商务报告语言应用现状自1998'~XBRL技术问世以来,XBRL技术已逐步成熟,许多著名企业如MorganStanley,EDGAR Online,Reuters,and Microsoft等都在网站上披露XBRL财务报告。世界各国不同组织,包括证券交易所、金融监管机构、税务机关等,也都不约而同地开发以XBRL为核心技术的大型项目。而美国证监会(sEC)、东京证交所、韩国的KOSDAQ以及中国深圳交易所都将XBRL技术于其上市公司的报表申报。美国联邦存保公司从2003年起,开始进运用XBRL技术作为监理信息申报与公布的新一代的档案申报标准。英国税务局(uK Inland Revenue)、日本税务部(Japan NTA)、荷兰税务局(Netherlands Dutch TaxAgency)与澳大利亚国税局都已采用XBRL作为公司所得税申报格式之一。丹麦DCCA(Danish Commeme and Companies Agency)还将XBRL作为电子化政府的申报平台所用申报格式之一。除此之外,XBRL还可应用于管理报表、总分类账、主管机关报告、认证及查核服务以及会计文献保存等等,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无限的潜力。

二、XBRL应用于国有企业财务报告管理的优势

(一)国有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程序及其缺陷国资委制定的国有企业财务报表体系包括:财务决算报表、财务预算报表和财务快报。这些报表是国资委为了掌握管辖国有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而设计。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财务报告的管理,研发了专门的一套软件。该套软件从功能上适应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财务报告管理的需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增加了企业报表编制的负担。由于该套报表采用传统的软件编制模式,与企业财务系统并不兼容,企业在填制这套报表时,需从财务软件中找出相应数据,再填列到报表中,从而加重了企业报表编制负担。在手工填列报表时,难免会出错一些误差,造成数据失真。这套报表在数据传递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各级国资委在收集所管辖国有企业财务数据时常通过企业将数据拷到软盘上,再将软盘送至上一级国资委,由其再录入系统;或者是通过电子邮件附件的形式来传送这些数据。但这种模式一方面会因为人为因素造成效率低下,且可能因为软盘丢失及黑客攻击电子邮箱等原因造成重要的财务数据泄密。

(二)xBRL应用于国有企业财务报表的优势 XBRL这种革命性的技术应用于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可以实现会计报表流程再造。国有企业财务报告任务很重,除了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报送国资这套报表外,还需要向财政机关报送预算决算报表,向税务机关报送税务申报表,如果是上市公司还需要向证券监督机构报送财务报告,另外还需要编制企业经营报表、内部管理报表等。传统的报表编制模式是由会计人员手工重复填制到各个不同的报表软件中,因此大量时间浪费在重复而繁琐数据录入中,会计人员工作强度大、枯燥乏味,并且不能提供高的附加价值。如果将XBRL技术应用到报表编制中,实现每个系统都采用XBRL标准导入和输出,就可以将会计人员解放出来,实现无人工干预的数据抽取和报表编制。更进一步看,由于报表的编制实现了报告编制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因此在提供实时报表和个性化定制报表上有很大的潜力。各级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设计财务报表格式和指标,交由报告编制系统抓取数据生成报表,从而实现个性化报表需求。国资委收集的企业财务数据反映了各个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信息。但由于这些数据都被禁锢在自己的文档形式和软件中,要抓取这些信息做进一步分析和挖掘并不容易。XBRL实现了财务非结构化数据的结构化,软件公司就可以轻松编制各种数据分析软件和数据挖掘软件,透过数据表面找到本质。会计人员也可以从传统机械化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重点分析追踪软件发现的线索,提出财务决策支持信息。

三、XBRL应用于国有企业财务报告的构想及实施

(一)国有企业财务报告xBR工分类标准建立建立分类标准时应当依照国际标准组织XBRL所建立分类标准的六个步骤,依次为:财务事实来源、结构、收集数据、输入、更正和输出。一是财务事实来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建立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XBRL分类标准,考虑到国有企业财务报告中许多部分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与之类似,因此,在建立国有企业报告分类标准时应当引用相关部分,简化工作并保持统一。二是分类标准结构。财务事实来源确定后,接着就须找出财务事实间的层级关系。层级关系是表示分类标准中财务事实间的母子关系。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分类标准框架,是依据我国国有企业财务快报中所需填写的字段及资料为基本架构,并参考国有企业财务报告申报文件中的栏目名称,作为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中元素命名依据。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建立分类标准时,应首先建立各个表格的分类标准,再汇人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中。三是收集资料和更正。收集数据时,将所要表达的财务事实依照层级关系输入数据库、表格等任何形式的数据文件。在收集数据阶段。通常应同时对数据进行错误更正,以降低错误,使分类标准更一致。四是转换及输入资料。分类标准包含许多元素、属性和数据型态定义,词

时也定义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或各个元素和其它分类标准之间的关系。XBRL分类标准中有五种可扩展元素:definition Link、calcul-ationLink、presentationLink、labelLink及referenceLink,这些元素都需要分别建立和完善。五是更正。XBRL规范文档(Taxonomy)建立完成后,应验证其是否符合xBRL技术规范标准(Specification)。可以利用XBRL规范验证(XBRLValidation)工具来完成这部分工作,然后根据验证结果对规范文档进行更正和完善。六是输出。XBRL规范文档通过验证后,就可以输出了。XBR工规范文档输出会生成几个文档,包括XBRL规范文档(cwkb,xsd)、定义展示关系的文档(cwkbpresentation,xml)、定义标签的文档(cwkb-label,xml)和定义计算关系的文档(cwkb-calculation,xml)。

(二)国有企业财务报CXBRL实例文档建立国有企业财务报告XBRL实例文档的应根据建立的国有企业财务报表分类标准,来制定符合标准的有效范例文件,并提供参考并验证分类标准的可行性。这类似于企业提供传统的财务报告,软件公司可以根据XBRL分类标准编制软件,企业则可通过软件抓取财务数据并编制相应的XBRL实例文档,再通过软件审核及会计人员人工审核后进行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