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

第1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1、每天的第一次口算练习,家长可以挑出几道口算题让孩子说说是怎么算的,这样说的练习,重点是看孩子对口算算理是否清楚明白,这是正确、快速口算的基础,同时也避免了机械的口算练习。低年级口算一般用凑十凑百或口诀等方法,家长也可翻看数学书或者与老师交流了解其他方法,当孩子学会一些口算方法之后,就可以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口算兴趣,对以后的口算练习有一定的帮助,也更为方便了。

2、每天的第二次口算练习,可以让孩子大声地读口算题,刚开始可能会有些慢,可以再来第二遍、第三遍,同时记录每一遍练习的时间,以便对比,不断提高速度。经过这样的读算训练,使孩子熟练到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背口诀就能快速地计算,还可以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和计算速度,促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孩子快速口算的过程中,家长不妨打乱口算题的顺序,让孩子能够根据不同的口算题,灵活地使用口算方法,使口算合理、灵活、迅速,逐渐锻炼孩子思维的敏捷性。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1、家长对孩子的生命保障

    由于人的生命力具有脆弱性和影响性,所以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一种自我的体现和他人的认同。孩子的生命此时已开始属于他(她)们自己,他(她)们已具有自我主宰的能力。作为家长,这时对孩子的生命便是一种辅助和延伸。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生命保障应从如下方面来进行:

    ⑴规定并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

    ⑵向孩子提供食物营养的搭配方法和向孩子讲明不能互渗共食的食物种类;

    ⑶教会孩子如何做便餐;

    ⑷检查孩子对公共标识的理解与施行;

    ⑸检查、督促孩子的个人卫生状况;

    ⑹鼓励孩子交结认识更多的同学;

    ⑺对孩子进行应急、逃生知识的讲授;

    ⑻向孩子讲明“性”就这么回事;

    ⑼让孩子学会妥协;

    ⑽让孩子学会如何购物;

    ⑾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⑿协助孩子确立奋斗目标;

    ⒀让孩子明白锻炼身体是为了自己。

    生命的维持是一个持续性的活动,它需要一定的环境给予示范、操作和验证。家长此时便是孩子这一环境的提供者和支持者。

    2、家长如何启迪孩子的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表现状况,标志着该人的智力程度和对周围事物的判断结果,也透视着该人物积信息量的多少和思维的启迪状况。这段时期是孩子未来倾向形成的“雏形期”,更是家长对孩子“成龙”、“成凤”的奠定期。因此,家长们应注意实施如下方面的内容,进而达到影响、诱导的目的。

    ⑴引导孩子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⑵与孩子进行公正对辩;

    ⑶鼓励并引导孩子的好奇思维和行动;

    ⑷训练孩子的受挫能力;

    ⑸引导孩子的逆向思维、扩散思维、创新思维;

    ⑹让孩子尝试“做一家之主”而安排家务活动;

    ⑺给孩子撒谎的“机会”;

    ⑻常与孩子聊述工作中的苦与乐;

    ⑼与孩子聊述家人的关系及其相关事项;

    ⑽让孩子学会自律和控制;

    ⑾向孩子提供各类读物;

    ⑿提供孩子喜欢的艺体参与环境;

    ⒀引导孩子的征服欲;

    ⒁引导孩子的价值意识;

    ⒂忌用武力来代替语言;

    ⒃记录今天和孩子有笑脸没有;

    ⒄书本知识的成绩是个人能力的一种标志;

    ⒅讲明“为什么能做,不能做?”的原因;

第3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0~3岁:动作思维为主

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能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孩子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了。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4~6岁的孩子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也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等,使逻辑思维灵活而敏捷,有目的的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也是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见多识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

利用想象打开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生活中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长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义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对客观事物进行提问和思考,尤其是当孩子凭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判断,并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样能使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浓厚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了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所以,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家长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方法,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较快提高。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谈、过于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应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和引导才行。

第4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教学 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方法

语言的发展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那么,对数学教师而言,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第一,充分利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习惯,埋下有序思维和周密思维的基石。课堂提问是老师了解学生理解、掌握情况的试金石,是启迪学生思维的点金术,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有效途径。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问题不仅要富有指导性、启发性、层次性、逻辑性,更要确切完整、表述清楚、指向明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白所以,才不会答非所问。只要每个问题和回答都“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将在不断“规范”中变得严谨、周密、有序,从而实现思维的发展与飞跃。

比如教学连加时,我先在黑板上画3个红色的苹果,让学生说出“老师画了三个红色的苹果”,再画4个黄色的苹果,让学生说出“老师又画了4个黄色的苹果”,接着画2个绿色的苹果,让学生说出“老师又画了2个绿色的苹果”,然后让学生把老师画苹果的过程用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尽量让学生用“老师先……,又……,接着……”的句式说,说完后再问:“你能根据老师画的苹果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后,再问:“你能把刚才老师画苹果的经过和你提出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可反复指名学生说)学生说清楚后,再问:“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学生说出算式后,再让学生用“我先算……再算……”的句式说一说连加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连加的含义,又理解了连加的计算方法,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第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发展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苏教版教材的最大优越性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融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于一体,丰富的趣味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大量的“说话材料”。老师要充分利用挂图、课件、练习中的插图等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根据课本要求、作业提示等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身边的事的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身边的人和事。

比如,出示一幅图画,可以按这样的顺序提出问题: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些什么?你能把看到的事情用两句话(三句话、四句话)告诉同学们吗?你能根据图画内容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坚持不懈地练习下去,学生的“审图”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第三,充分利用课间操作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激发学生的直观行为思维。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始终离不开摆一摆、折一折、圈一圈、画一画、涂一涂、拼一拼、搭一搭等活动,教学中老师应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操作过程。

比如,“我先在十位上拨8个珠子表示8个十,再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表示9个一,合起来就是89”,接着问学生:“在89的基础上添一个珠子是多少,怎样才能拨出90?”让上讲台拨珠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学生说不清楚时可以带着学生一起说“先把个位上的九个珠子退去,再在十位上添一个珠子就是90”,为了巩固拨珠方法和表述方法,老师在计数器上拨出99后再提问:“在99的基础上添一个珠子是多少?你会在99的基础上拨出100这个数吗?”让上讲台拨珠的学生边拨珠边讲一讲自己的拨珠方法,学生说不清楚时可以带着学生说一说:“先退去个位上的9个珠子,再退去十位上的9个珠子,然后在百位上拨一个珠子,这个数就是100。”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边拨珠边用“我先……再……然后……”的句式说一说拨珠方法。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有序操作能力,初步让学生感知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又为下一步的笔算打下了心理基础。

第四,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课间讨论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不能为讨论而讨论,也不能因为担心课堂纪律、秩序和时间而忽略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把讨论的结果说出来,就是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二者有机结合就是语言与思维同时发展的过程。学生把讨论的结果有理有据地说清楚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5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保护生命,维持正常的生存状态

2~5岁关键词:防范

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活动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开始有自己的活动能力和需要,他们想去哪就能够去哪。正因为这样,家庭安全隐患、社会不安定因素就成了危害孩子生存的重要因素。

安全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传授给孩子安全方面的知识,包括识别自己家庭周围的环境,知道爸妈姓名、单位和家里电话、地址;知道119、120、110等电话并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拨打;了解交通规则,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学会辨认药物,知道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不可私自服用药品,等等。

动手能力:父母要从小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孩子认识锤子、钳子、剪刀等工具以及电饭煲、洗衣机和煤气炉等小家电,让孩子知道安全使用的方法,并鼓励孩子动手实践使用。一旦孩子能正确使用家里的各种物品,发生危险的可能就会相应减少。

6~8岁关键词:自救

这一时期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活动能力明显增强,开始尝试离开父母的监护独立行动,所以面临危险时父母可能不在身边,这就要求他们自己去寻求方法保护自己。

判断能力:能区分“善”与“恶”,快速判断是保护自己的前提。父母可通过图片、电视节目、生活实例或者亲身演示等方式,帮助孩子区分熟人友好的拥抱和心怀不轨的犯、陌生人的真诚求助和有图谋的拐骗等行为,帮助孩子分辨好坏;在遇到危险时,如何迅速找出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比如碰到坏人纠缠时,应赶快跑到人群中或大声呼救,而不是不动声色地躲避。

应变能力:一个人在家时遇见陌生人来敲门该怎么办?碰到着火、地震该怎么办?逛街时迷路了怎么办?遇见坏人的各种攻击时该怎么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经常训练应对这类突发事件的方法,并积极创设情景,采用演练等方法帮孩子熟悉和巩固,以锻炼孩子独立处理危机情况的能力。

增加生存力,学会如何“生存”

2~5岁关键词:热身

2~5岁是孩子敏感期比较集中的一个年龄段,比如动作敏感期、人际交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都在这个阶段里。父母要抓住孩子的心智成长规律,积极为孩子的生存教育做好热身运动。

身体机能:良好的身体机能是生存的基础,父母可经常陪同孩子进行晨跑、远足、登山等活动,或者玩各种体育游戏,如“勇敢的小白兔”、“谁先登上太空”等,全面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通过锻炼,孩子的筋骨越发强健,脑子愈加灵活,在危险面前获得生存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父母可根据孩子生理发展特点,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进行:3岁的孩子可训练吃饭、洗手、刷牙等;4岁孩子可学习折叠被子、整理床铺等;5~6岁的孩子要求穿脱衣服迅速、整齐和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浇花等。

社交能力:儿童心理学家哈塔布曾说:“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就是看他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来。”为此,父母应设法为孩子创设交往的环境,如经常邀请小伙伴来家里玩或带孩子走亲访友,送孩子上幼儿园,陪孩子去游乐场等,让孩子拥有更多与小朋友接触交流的机会,让其在交往中学会沟通、谦让、体察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懂得做人的准则,并逐渐规范自己的言行。

6~8岁关键词:提升

这一时段孩子的思维和自制力迅速发展,这为开展生存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为他们已能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生存教育,以及为了提高生存能力而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所以父母要多问孩子为什么、怎么办,甚至积极创设情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思考,训练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对于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遇见的问题,比如想玩别人的玩具、跟别人打架了等,父母不要急于帮忙解决,应先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

第6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提问;契机;方式;策略

“早期阅读”是当前国内外关于早期教育的热点课题之一,是指在W前阶段,通过大量图文并茂的读物,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对幼儿的思维、语言、想象、个性、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等原因,在语言表达上大多数幼儿都不完整,有的幼儿甚至只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与别人进行交流,在语言方面比较匮乏。在我们班很多幼儿能在老师生动形象的教态下,比较专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但,大多数孩子只能安静的倾听,在“说”的能力方面比较弱。那么,“提问法”这个有效措施,在具体的小班早期阅读中该如何进行呢?

一、捕捉提问契机,诱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活动中,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恰当把握提问时机,能有效地引导孩子积极思维,发掘孩子潜能,提高活动效益。而活动中的提问时机与幼儿的兴奋点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因势利导。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思考问题大都处在直观形象思维中,他们对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较短,他们对同一事物很容易厌倦,教师抓住孩子引发的学习兴趣热点,运用幽默、诙谐的问题调节枯燥、乏味的活动气氛,及时地提问,有效地激发孩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孩子思考问题能力,孩子们富有趣味性回答亦能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早期阅读《晒太阳》活动中,当教师出示背景大图片时,小朋友就在下面悄悄地议论起来:呀,好大的红太阳;我看见了小草、小花等等。孩子们自由阐述着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这时,教师马上给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呀,今天的太阳可真不错,在这美丽的太阳下面,在这绿绿的草坪上面,你都会干什么呢?”孩子们有的说:“我会在上面翻跟斗,我前两天就学会了,很好玩的”。有的说:“我要在上面和小伙伴做游戏。”还有的说:“我会在上面看看书,睡睡觉,好舒服啊!”等等,孩子们富有童真、童趣的回答,将使你耳目一新,倍感亲切,把活动气氛推向一个新的。

二、巧用提问方式,挖掘阅读深度

1.满足幼儿需要的提问

皮亚杰说,幼儿是泛灵的,自然界中一草一木在幼儿眼里皆有生命和情感。一棵绿水草,一只小蝌蚪都是他们的最爱。幼儿的图书阅读不仅是“读”,更是“说”。孩子们捧着书会喃喃自语,也会兴致勃勃地用自己的方式与同伴交流感受。例如:在故事《小熊又哭了》中,“小狗看看小熊,吧哒吧哒跑走啦,小象和小猪看看小熊,也吧哒吧哒跑走啦。”类似这样的句子,短而优美,重复出现,孩子们听到后,很乐意来模仿。此时,教师通过提问“小狗它们是怎么走的呢?”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记住,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故事的过程中,遇到重复句时,可以让幼儿听老师读或是跟着老师一起读。在听和跟读的过程中,幼儿能模仿老师的读法,同时,重复也能使孩子加强对句子的印象。

2.围绕活动的中心提问

中心问题的提出能帮助小班幼儿抓住简单的故事情节线索,把握画面观察重点,提供幼儿观察讲述画面内容的依据,让幼儿有重点有顺序地讲述、理解故事内容,体验作品中角色的情感。而这个中心问题如何提炼出来?教师只有先理解和体验了作品的内涵,才有可能较好地概括作品主题,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对孩子最有利的问题,才有可能找到最合适的时机,最合适的角度,抛给孩子最合适的“球”。例如,在早期阅读活动《小熊住山洞》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小熊砍树了吗?为什么?”让幼儿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图书,通过对画面的观察,对问题的思考,来理解小熊因为爱护树木不舍得砍树,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能住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而《皮皮鼠吃跳跳糖》这个活动中,教师问:“皮皮鼠吃了跳跳糖以后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危险?后来怎么样了?”一个问题,帮助幼儿在阅读单页多幅的图书时有了观察的重点,有了讲述的顺序,也降低了幼儿阅读的难度。

三、注重提问策略,持续阅读欲望

1.注意提问语言的生动性

在小班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时那简单明了,且幅度大而夸张的肢体语言是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直观形象的具体的思维特点,容易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如:在早期阅读《爱摔跤的小猴子》中,小猴子那种傲慢的,自以为是的样子;小动物们害怕,但又瞧不起小猴子那种以大欺小的态度等,都需要老师绘声绘色地做一个童话剧的表演者,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简单明了而夸张的体态动作,能让幼儿清楚地感知和把握重点,帮助幼儿获得有价值的阅读信息,体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2.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在小班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更为明显。在班上,有的幼儿才能生活在城市中,并与爸爸妈妈接触的时间较多,他们已经能用较流利的普通话与别人进行沟通;有的只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与别人进行交流;但也有幼儿从小居住在乡下,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只会说土话,听不大懂普通话,所以在语言表达方面是非常匮乏的。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助”幼儿一臂之力,用启发、诱发方式,以辅提问进行调控引导,拓展幼儿的思路。

3.注意孩子的生活经验

第7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每个孩子都是自己家中的宝贝,没有哪个家长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在信息传播和交流如此便捷的今天,仅仅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其成长的需要,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多花时间陪伴他们,尽可能多的与他们进行思想沟通,对待问题,只要不是违反基本做事原则的情况,都应该尽量采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只有你先平等的把孩子当成朋友而不是被管理者,他们才有可能把你当成伙伴而不是说教者。

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我感觉同她一起游戏能够比较有效的拉近距离,而且通过游戏的过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小时候女儿喜欢听我讲故事,我就有意把一个故事反复讲,直到她都听腻了,嚷嚷着要听个新故事,我说:“要听新故事可以,但你得先把原来的故事讲给我听,讲不好就不能听新的。”她说:“那还不容易?”可是真到讲的时候,她才发现原来天天听的这么熟悉的故事,要想讲清楚还真不简单。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有效的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上二年级的时候,正是写作训练的初期,看图说话的作业逐渐多了起来,开始孩子往往感觉无从下笔,我就让她先不写,而是先说,把看到的东西说出来,把想到的东西也说出来,有时孩子想到的连大人都感觉挺有意思,等她说完了,帮她整理一下,然后告诉她,“其实写作没有什么,只不过就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记下来罢了。”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往往都是一个人缺少伙伴,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回家以后,尽量营造有利于其学习的环境,同孩子一起学习,能够是她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感到孤单,通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孩子学唐诗,我就和她一起背诵,然后再给她说说诗歌的意思;孩子体育课要学跳绳,我就经常和她比赛,看谁跳的快,这些都对她顺利的学习知识起到帮助作用。一次周末老师要求写一段爱护环境的小短文,孩子在家写了一下午也没能完成,看到她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就对她说:“先不要写了,休息一下,我们去爬山吧。”女儿一听,欢呼雀跃,我们一家三口带了些水,就去了附近的金鸡岭。爬山途中我让她注意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都记在脑子里,晚上回家以后,女儿顺利的完成了作业。

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是一个比较伤脑筋的问题,现在的孩子思想成熟的比较早,不能采取强迫的方法去要求他们学习,这样极易令其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厌学的情绪,我想,只有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能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善于诱导,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初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时候,我就给她买来她喜欢看的童话故事类和科幻类的书,而且规定只能休息的时候看,把读书当成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而不是当成一项作业去完成。

第8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小学阶段,人的思维比较灵活,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教育创新说到底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属高层次的积极思维,思维过程不仅有单纯的抽象思维,而且与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及梦境交织在一起,与习惯性思维、线性思维和正向常规思维不同。思维者的头脑即是精神过滤器、精神恒温器、质量监控仪,轻易不会热就热得发狂、冷就冷得冰凉。有区别于一般的本质特征:(1)幼稚性,(2)积极性,(3)独创性,(4)明确的创造目的,(5)综合中选择。

在小学阶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辐射和求异;要求思维探索的多样性。小学各学科的知识面广,但理性认识很少,因此,小学教学尤其适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教学应是多样化、生活化和充满创造力的。

2 在小学教学中,应实施主体教学,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要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校、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勇于探索,多动口、动脑、动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激烈讨论,爱刨根问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争议,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3 开展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并加深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创新提供了动力。小学教学要立足于课堂,但也要走进生活,使学生在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健康乐观的精神生活。

4 营造一个创新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将创新活动渗透到教学计划中,要求教职工树立创新育人的事业心,逐步养成严谨的治学、治教的风气。使学生置身于创新的风气中,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5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办好各种黑板报、墙报和学习专栏。通过这些学校特色的宣传,及时报道学校学生创新学习、活动的事迹。其次,要丰富创新文化的内容,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特别对于一些创新问题,可通过开展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班级的班干部参加,引发师生大讨论,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扩大教育面。

第9篇:锻炼孩子思维的方法范文

2012年举办的第一届“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中,职业组和学生组分别产生了10位“状元”和第一名,他们都是各自行业工种里的佼佼者。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更需要广大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这些优秀技工的成长中,父母的教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职工组女状元朱雯:

茫然时,父亲指引方向

1991年出生的朱雯来自昆山,是“十大技能状元”中唯一的女状元。

小时候,朱雯的文化课成绩不太好,但父母却没有像很多家长那样整天盯着分数,施加压力,非要逼孩子学出个样来,而是任由朱雯轻松自由地成长。

初中毕业后,朱雯的中考分数不够,要花一大笔费用才能读高中,她为此苦闷不已。在模具厂工作的父亲给朱雯指出了另一条路―――读苏州技师学院,学数控加工。当时,朱雯连模具是什么都不太清楚,于是朱爸爸解释说:“任何行业都离不开制造业,学这个将来会有发展前途的。”懂事的朱雯体谅父母,更相信父亲的眼光。因为爸爸常回家讲模具制作的过程,爸爸说看着一块铸铁在机器的控制下翻飞,最后变成一个精致的模具,那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父亲的话让朱雯对未来不再迷茫,她怀着新鲜好奇,走进了数控机床行业。选对了方向,学习便有了乐趣。在校期间,朱雯的专业课成绩基本保持在班级前两名,并多次在校级、市级技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工作后,朱雯踏实勤奋,顺利通过实习,成为昆山德企同步带轮制造有限公司数控加工车间里唯一的女技工。

终于,朱雯因出色的能力和表现,被公司推荐参加“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经过艰苦的封闭式训练,朱雯冲破层层选拔,并一举在决赛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

学生组“十冠王”徐贝贝:

父母的尊重和支持让我飞翔

徐贝贝,一个看起来有些腼腆的20岁小伙儿,学习土木工程专业才两年,却掌握了一手扎实的基本功,不仅在首届“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上获得砌筑比赛学生组第一名,还在校级、市级比赛中屡夺冠军,被同学称为“十冠王”。

徐贝贝动手能力很强,小时候,就会做各种小玩具,几张破纸就能玩半天,他用它们折飞机、做拼图,忙得不亦乐乎。中考时,徐贝贝成绩不太理想。徐爸爸想让儿子复读一年,但徐贝贝自己心底却是不大愿意的,自尊心让他觉得初中复读太“丢脸”。徐妈妈认为:即使复读,考上当地的高中将来考大学也比较困难,不如现在给孩子选一个比较好的大专学校,读一个有前景的专业。徐贝贝的父母说出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供儿子参考,表示会尊重儿子的决定。最终,徐贝贝选择就读南京职业高等技术学校,走上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来到职校后,徐贝贝如鱼得水,不仅让双手有了用武之地,还培养出了学习文化课的兴趣。父母的信任和鼓励以及在比赛中取得的一次次成绩,让徐贝贝越来越自信。

在技能大赛中屡屡夺冠后,徐贝贝顺利地成为备战世界级技能大赛―――德国42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的五位顶尖高手之一。

本刊观点:

走出单一的目标教育

时下,许多家长有这样的观点,如果不接受优质教育,孩子将难以在人生发展中取得成功。于是,每个家庭、每个孩子之间的竞争提前至幼儿园甚至婴儿,为的是不输在“起跑线”上。如此单一的目标教育,限制了孩子天性的发展,忽视了对孩子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对“成功”的误读,导致人们对技工学院及职业教育比较轻视,认为只有在应试教育中失意的孩子才会上职业学校,读技校是在竞争中被淘汰的无奈选择。

而实际现状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就业培训部副主任胡怀冠介绍说,实践工作能力较强的职校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而且薪资待遇也越来越好。读职业学校,做新型蓝领,将为很多孩子的人生发展提供多一种选择。

李政道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做报告时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动手做各种用具、家具的习惯,动手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18世纪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搞的,因此不会动手决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现在学生不重视动手,这显然是错误的。”对优质教育的正确认识应当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重,偏重哪一方面都不能视为科学家教。因此,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家长应从孩子年幼时就创造培养动手能力的条件。这样,孩子未来的天空才会更加广阔,我们的人才资源才更加丰富。

本刊建议: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过“手脑并用”的理论,提倡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口、眼、手,在亲自感知、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强调了手指的运动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人的手指是大脑的“驻外”器官,大脑内部有与每一个手指相对应的“运动区”,孩子手指的每一个运动都在刺激大脑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反过来,大脑的运动中枢调动了手指的运动。正是大脑活动中枢和手指动作反复作用,形成了手脑的互相促进。

动手训练不仅能有效促进孩子手部肌肉的灵活,而且能促进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一是动手训练能够增强记忆能力,人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大脑的支配,各种各样的动作,能使相应的脑细胞得到锻炼;二是动手训练有利于孩子思维敏捷性、灵活性的发展,孩子在动手拼、搭、拆的活动中,能根据问题的变化,按照不同材料和条件及时改变思维方法,并学会用创造性的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

同时,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可让孩子增强自信,更好地适应生活。在集体生活中,会修拉链的同学和会弹钢琴的孩子一样受欢迎。

一、在游戏中形成动手能力

内容丰富有趣的游戏能吸引孩子参与其中,将枯燥的知识技能巧妙地融合在游戏中,最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例如,堆积木、捏橡皮泥等游戏,这类游戏充满着无穷的变化,给孩子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孩子手脑并用,动手操作能力自然得到培养和提高。有时孩子会觉得自己动手游戏没意思,觉得孤单,家长可以和他们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尽量做一个被动者,充当配角,让孩子来完成主动的部分,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示意孩子自己动手去做游戏,这样会给孩子一种互动性。

二、在操作中锻炼动手能力

操作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法。当各式各样的操作材料呈现在孩子面前时,孩子在触摸、摆弄的过程中会有所发现,有所探索,并有所收获,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如折纸、剪纸、编织、手工制作等。根据孩子能力的不同,进行操作时家长没必要对孩子有模式化的要求,任何操作都不应当有“标准答案”,无论孩子操作的结果是什么,都是其手脑协作创造出的“成果”,家长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的操作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开发了孩子的智力和创造力。

三、在生活中培养动手能力